CN114475138A -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75138A
CN114475138A CN202210027235.4A CN202210027235A CN114475138A CN 114475138 A CN114475138 A CN 114475138A CN 202210027235 A CN202210027235 A CN 202210027235A CN 114475138 A CN114475138 A CN 114475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wheel
cam
module
stabil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272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75138B (zh
Inventor
左申傲
韩旭
王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272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751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7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5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75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5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60G21/0551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B60G21/055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adjustable
    • B60G21/0558Mounting means therefor adjustable including means vary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stabili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稳定装置包括稳定杆模块1和调节模块2,稳定杆模块1与调节模块2连接。稳定杆模块1包括稳定杆随动齿轮11、稳定杆12和稳定杆衬套13。稳定杆随动轮11与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稳定杆衬套13和稳定杆12同轴滑动连接。调节模块2包括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壳体24、传动轴25。传动轴25与压紧机构21和旋转机构22固定连接。通过压紧机构21压紧稳定杆衬套13,提升稳定杆12的刚度。通过旋转机构22顺时针旋转,带动汽车悬架向下运动,减小汽车悬架刚度。

Description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或汽车处于转弯过程,会导致汽车车轮跳动和汽车车身的振动。在汽车设计中通常通过悬架系统保持车身平衡。
若汽车在汽车行驶中处于转弯过程或行驶在颠簸路面上,车辆两侧车轮的跳动不同。稳定杆通过发生扭转变形从而产生抗扭转的力矩,从而抑制车身侧倾,减小汽车的侧倾角,以保持车身平衡。汽车悬架通过被稳定杆扭转而改变刚度,从而减小汽车的振动,以保持车身平衡。
对于传统汽车悬架系统,其稳定杆的刚度和悬架的刚度固定。然而,在实际驾驶中,对于各种不同的路面情况,为了保证较好的乘坐舒适度所需要的稳定杆刚度是不同的、所需的悬架刚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传统的汽车悬架系统对不同路面情况的适应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稳定装置,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用户驾驶体验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稳定装置,包括稳定杆模块1和调节模块2,所述稳定杆模块1与所述调节模块2连接;
所述稳定杆模块1包括稳定杆随动齿轮11、稳定杆12和稳定杆衬套13,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与所述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衬套13所述稳定杆12同轴滑动连接;
所述调节模块2包括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壳体24和传动轴25,所述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和所述传动轴25位于所述壳体24内部;
所述壳体24包括壳体槽241,所述壳体槽241包括第一壳体孔241a和第二壳体孔241b,所述稳定杆衬套13与所述壳体槽241滑动连接;
所述压紧机构21包括压块211、压杆212、压杆球座213、凸轮214和螺栓215,所述螺栓215与所述壳体24固定连接,所述螺栓215的第一部分具有螺纹,所述螺栓215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压杆球座213螺纹连接,所述压杆212具有压杆通孔,所述螺栓215位于所述压杆通孔内部,所述压杆212与所述压杆球座213通过球面副连接,所述压杆212的第一端与压块211相接触,所述压杆212的第二端与所述凸轮214的工作面相接触,所述压块21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与所述壳体24滑动连接,所述凸轮214与所述传动轴25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机构22包括过渡轮221、驱动轮222、锁止滑块223以及锁止限位座224,所述锁止限位座224包括限位槽,所述过渡轮221通过转动轴与壳体24连接,所述过渡轮221与所述驱动轮222啮合,所述锁止滑块223位于所述限位槽中,与所述锁止限位座224滑动连接,所述锁止滑块223远离所述锁止限位座224的表面上具有齿,所述驱动轮222与所述锁止滑块223啮合,所述锁止限位座224与所述壳体24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轮221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孔241b内部,所述过渡轮221与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啮合,所述驱动轮222与所述传动轴25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23包括电机231和控制器232,所述电机231与所述传动轴25传动连接,所述电机231与所述控制器232电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为半圈齿轮,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驱动轮222为半圈齿轮,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一部分位置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稳定杆模块1还包括稳定杆限位环14,所述稳定杆限位环14与所述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限位环14用于对稳定杆衬套13限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锁止限位座224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驱动模块23还包括继电器233,所述继电器233与所述电机231电性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
所述电机231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悬架包括任一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稳定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任一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汽车悬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器232控制电机231转动,以调节凸轮214的旋转角度,通过凸轮214带动压杆212旋转,使压杆212挤压压块211而调节压块211的位置,通过压块211挤压稳定杆12,使稳定12杆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实现调节稳定杆12的刚度。通过控制器232控制电机231转动,以调节驱动轮222的旋转角度,通过驱动轮222带动过渡轮221旋转,而带动稳定杆随动轮11旋转,从而调节稳定杆12的角度,使悬架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实现调节悬架的刚度。可见通过上述稳定装置,稳定杆12的刚度和悬架的刚度可以自由调节,从而可以提高汽车悬架系统对不同路面情况的适应能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稳定杆模块1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稳定杆模块1、压紧机构21、壳体24和传动轴25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稳定杆模块1、旋转机构22、壳体24和传动轴25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模块23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
1、稳定杆模块;11、稳定杆随动齿轮;12、稳定杆;13、稳定杆衬套;
21、压紧机构;211、压块;212、压杆;213、压杆球座;214、凸轮;215、螺栓;
22、旋转机构;221、过渡轮;222、驱动轮;223、锁止滑块;224、锁止限位座;
23、驱动模块;231、电机;232、控制器;
24、壳体;
25、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稳定装置,包括稳定杆模块1和调节模块2,稳定杆模块1与调节模块2连接。
稳定杆模块1
如图1所示,稳定杆模块1包括稳定杆随动齿轮11、稳定杆12和稳定杆衬套13。稳定杆随动轮11与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用于带动稳定杆12随稳定杆随动轮11同步转动。稳定杆衬套13和稳定杆12同轴滑动连接,稳定杆衬套13用于限制稳定杆12的滑动。稳定杆模块1还可以包括稳定杆限位环14。稳定杆限位环14与稳定杆衬套13固定连接,用于限制稳定杆12的滑动。
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与稳定杆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通过键连接,也可以通过销连接等。其中,键连接可以通过平键连接,也可以通过花键连接,也可以通过楔键连接,销连接可以通过圆柱销连接,也可以通过圆锥销连接,也可以通过开口销连接。
稳定杆衬套13与稳定杆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间隙配合连接等。稳定杆衬套13的材料可以为尼龙,也可以为橡胶,也可以为特氟龙等材料。
稳定杆限位环14与稳定杆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通过键连接,也可以通过销连接等。其中,键连接可以通过平键连接,也可以通过花键连接,也可以通过楔键连接,销连接可以通过圆柱销连接,也可以通过圆锥销连接,也可以通过开口销连接。稳定杆限位环14的材料可以为尼龙,也可以为铝,也可以为钢等。
稳定杆随动齿轮11
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为半圈齿轮,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为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第一部分顺时针方向临近末端的位置,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为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第一部分逆时针方向临近末端的位置。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一部分对应的圆周角的大小和第二部分对应的圆周角的大小为基于稳定杆12的许用转角大小设计的。稳定杆12的许用转角包括稳定杆12逆时针旋转的最大许用值和稳定杆12顺时针旋转的最大许用值。稳定杆随动齿轮11第一部分的齿可以为斜齿,也可以为直齿等。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材料可以为钢,也可以为球墨铸铁等。
调节模块2
调节模块2包括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壳体24、传动轴25。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和传动轴25均位于壳体24内部。
传动轴25
传动轴25为部分圆柱轴,传动轴25为将圆柱轴由平行于轴线的平面切割而成的轴。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为与轴线平行的平面,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为部分圆柱面。传动轴25与凸轮214和驱动轮222固定连接。
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与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位置相对应,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与凸轮214的大径部分位置相对应。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的中心线与凸轮214的小径部分的中心线重合,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的中心线与凸轮214的大径部分的中心线重合。
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与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位置相对应,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与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位置相对应。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与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相等,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与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相等。
在传动轴25旋转时,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对应旋转,凸轮214的大径部分与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对应旋转。
压紧机构21
如图2所示,压紧机构21包括压块211、压杆212、压杆球座213、凸轮214和螺栓215。螺栓215的第一部分具有螺纹,螺栓215的第一部分与压杆球座213螺纹连接,用于固定压杆球座213。压杆212具有压杆通孔,螺栓215位于压杆通孔内部。螺栓215与壳体24固定连接,用于将压杆球座213和压杆212固定。压杆212与压杆球座213通过球面副连接,用于在压杆212受到挤压时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与压块211相接触,压杆212的第二端与凸轮214的工作面相接触,在压杆212的第二端受到凸轮214向上的挤压时,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挤压压块211。压块211位于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与壳体24滑动连接,压块211可以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滑动。凸轮214与传动轴25固定连接,与传动轴25同步转动。
凸轮214
如图2所示,凸轮214包括小径部分与大径部分,小径部分是凸轮214半径等于最小值的部分,大径部分是凸轮214半径大于最小值的部分。凸轮214的大径部分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径部分中最大半径位置的逆时针方向上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大径部分中最大半径位置的顺时针方向上的部分。
凸轮214的轴孔为形状与传动轴25的形状相对应的轴孔,凸轮214的轴孔内壁的第一部分为与轴线平行的平面,凸轮214的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为圆柱面。凸轮214的轴孔内壁的第一部分的中心线与凸轮214的小径部分的中心线重合,凸轮214的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的中心线与凸轮214的大径部分的中心线重合。凸轮214轴孔内壁的第一部分连接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凸轮214的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连接凸轮214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凸轮214的小径部分的中心线与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的中心线重合,凸轮214的大径部分的中心线与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的中心线重合。
当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时,压杆212的第二端的位置保持不变,压杆212的第一端的位置保持不变,压块211的位置保持不变。
当凸轮214的第一部分与压杆212接触时,凸轮214的第一部分向上挤压压杆212的第二端,从而带动压杆212的第一端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运动挤压压块211,使压块211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向下滑动并向下挤压稳定杆衬套33。
当凸轮214的第二部分与压杆212接触时,凸轮214的第二部分向上挤压压杆212的第二端,从而带动压杆212的第一端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运动挤压压块211,使压块211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向下滑动并向下挤压稳定杆衬套33。
凸轮214可以为盘形凸轮,也可以为移动凸轮,也可以为圆柱凸轮。凸轮214的材料可以为钢,也可以为球墨铸铁等。
旋转机构22
如图3所示,旋转机构22包括过渡轮221、驱动轮222、锁止滑块223以及锁止限位座224。锁止限位座224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驱动轮222与传动轴25固定连接,与传动轴25同步转动。过渡轮221位于第二壳体孔241b内部,过渡轮221与转动轴固定连接。驱动轮222与过渡轮221啮合,用于带动过渡轮221转动。过渡轮221与稳定杆随动轮11啮合,通过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转动而带动稳定杆12转动。
锁止限位座224与壳体24固定连接。锁止限位座224包括限位槽,锁止滑块223位于限位槽中,锁止滑块223与锁止限位座224滑动连接,锁止限位座224用于限制锁止滑块223的滑动范围。锁止滑块223远离锁止限位座224的表面上具有齿,驱动轮222与锁止滑块223啮合,锁止滑块223用于限制驱动轮222的转动。
驱动轮222
驱动轮222为半圈齿轮,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与传动轴25的第二部分位置相对应,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与传动轴25的第一部分位置相对应。驱动轮222第一部分的齿可以为斜齿,也可以为直齿等。驱动轮222的材料可以为钢,也可以为球墨铸铁等。
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为第一部分顺时针方向上的末端,第二端为第一部分逆时针方向上的末端。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的第一端为第二部分逆时针方向上的末端,第二端为第二部分顺时针方向上的末端。
驱动轮222的轴孔为形状与传动轴25的形状相对应的轴孔,驱动轮222的轴孔内壁的第一部分为与轴线平行的平面,驱动轮222的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为圆柱面。驱动轮222的轴孔内壁的第一部分对应传动轴25的第一部分,驱动轮222的轴孔内壁的第二部分对应传动轴25的第二部分。
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对应的圆心角与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的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相等,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的对应的圆心角与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二部分的对应的圆心角大小相等。
在驱动轮222从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过渡轮221接触逆时针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时,驱动轮222带动过渡轮221顺时针旋转,同时带动锁止滑块223沿锁止限位座224向上滑动。当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过渡轮221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顺时针旋转,稳定杆随动齿轮11带动稳定杆12的端头向下转动。当锁止滑块223达到滑动范围极限,驱动轮222停止转动,过渡轮221停止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顺时针旋转,稳定杆随动齿轮11停止带动稳定杆12的端头顺时针转动。此时,过渡轮221刚刚与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第一端啮合,稳定杆12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驱动轮222的第一极限位置为锁止滑块223向上滑动至锁止时驱动轮222的位置。
当驱动轮222从第一部分的第一端与过渡轮221接触顺时针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时,驱动轮222带动过渡轮221逆时针旋转,同时带动锁止滑块223沿锁止限位座224向下滑动。当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过渡轮221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逆时针旋转,稳定杆随动齿轮11带动稳定杆12的端头逆时针转动。当锁止滑块223达到滑动范围极限,驱动轮222停止转动,过渡轮221停止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逆时针旋转,稳定杆随动齿轮11停止带动稳定杆12的端头逆时针转动。此时,过渡轮221刚刚与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第二端啮合,稳定杆12处于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驱动轮222的第二极限位置为锁止滑块223向下滑动至锁止时驱动轮222的位置。
当驱动轮222从第二部分的第二端与过渡轮221接触顺时针旋转至第二部分的第一端刚刚与过渡轮221接触时,驱动轮222无法带动过渡轮221逆时针旋转,过渡轮221保持静止,锁止滑块223沿锁止限位座224向下滑动,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
在驱动轮222从第二部分的第一端与过渡轮221接触逆时针旋转至第二部分的第二端刚刚与过渡轮221接触时,驱动轮222无法带动过渡轮221顺时针旋转,过渡轮221保持静止,锁止滑块223沿锁止限位座224向上滑动,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
驱动模块23
如图4所示,驱动模块23包括电机231和控制器232。电机231与传动轴25传动连接,用于带动传动轴25转动,从而带动凸轮214以及驱动轮222转动。控制器232与电机231电性连接,用于控制电机231的开启与关闭。电机231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模块23包括电机231、控制器232以及继电器233。控制器232与继电器233连接,用于控制继电器233的开启与关闭。继电器233与电机231连接,用于控制电机231的开启与关闭。电机231用于与凸轮214以及驱动轮222传动连接,电机231用于带动凸轮214以及驱动轮222转动。当控制器232接收到用户的控制指令后,控制器232根据其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继电器233的开启,在继电器233开启后,电机231开始转动。控制器232根据其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继电器233的关闭,在继电器233关闭后,电机231停止转动。
电机231
电机231为设置有指定旋转位置的电机231。根据不同驾驶需求,电机231设置有不同指定位置。电机231可以根据不同驾驶需求旋转至不同的指定位置,从而带动传动轴25旋转至不同角度,并带动凸轮214和驱动轮222旋转至不同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电机231设置有四种指定位置,下面针对电机231的不同指定位置分别进行介绍:
1.第一位置
当电机231处于第一位置时,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与壳体24的底面垂直,在平行于驱动轮222端面的截面上,凸轮214的最大直径所对应的直线与壳体24的底面平行,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的中心线与壳体24的底面平行,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
2.第二位置
当电机231处于第二位置时,凸轮214的第一部分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第一部分的第二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
3.第三位置
当电机231处于第三位置时,凸轮214半径最大位置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位于第一极限位置。驱动轮222的第一极限位置为锁止滑块223向上滑动至锁止时的位置。
4.第四位置
当电机231处于第四位置时,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位于第二极限位置。驱动轮222的第一极限位置为锁止滑块223向下滑动至锁止时的位置。
控制器232
控制器232可以为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部件、显示屏等部件。控制器232与电机231等设备连接,控制电机231等设备的工作。
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等,处理器可以用于对用户输入的控制类型进行判断等。
存储器可以包括各种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内存等。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进行控制电机231的预存数据、中间数据和结果数据,例如,不同工况对应的转动值等。
通信部件可以是有线网络连接器、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蓝牙模块、蜂巢网通信模块等。通信部件可以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他设备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终端等。
显示屏用于显示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该UI可以包括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及其它们的任意组合。当显示屏是触控屏时,显示屏还具有采集在显示屏的表面或表面上方的触控信号的能力。该触控信号可以作为控制信号输入至处理器进行处理。此时,显示屏还可以用于提供虚拟按钮和/或虚拟键盘,也称软按钮和/或软键盘。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为一个,设置在汽车内部的中控台的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为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汽车内部的不同位置或呈折叠设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屏可以是柔性显示屏,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弯曲表面上或折叠面上。甚至,显示屏还可以设置成非矩形的不规则图形,也即异形屏。显示屏可以采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等材质制备。
在实际应用中,电机231的四种指定位置对应四种的驾驶模式。当电机231处于第一位置,汽车处于正常模式。当电机231处于第二位置,汽车处于运动模式。当电机231处于第三位置,汽车处于越野模式。当电机231处于第四位置,汽车处于舒适模式。下面针对这四种驾驶模式分别进行介绍:
1.正常模式
在用户切换至正常模式后,电机231从任意初始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在电机231旋转至第一位置后停止旋转。当用户从运动模式切换到正常模式后,电机231顺时针旋转至第一位置。当用户从越野模式切换到正常模式后,电机231顺时针旋转至第一位置。当用户从舒适模式切换到正常模式后,电机231逆时针旋转至第一位置。
当电机231处于第一位置时,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传动轴25外表面的第一部分与壳体24的底面垂直,在平行于驱动轮222端面的截面上,凸轮214的最大直径所对应的直线与壳体24的底面平行,驱动轮222的第二部分的中心线的与壳体24的底面平行,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压杆212不在凸轮214的挤压下转动,压块211保持静止,稳定杆衬套33不受压块211挤压。稳定杆12不在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带动下转动,稳定杆12保持静止。
2.运动模式
当用户切换至运动模式后,电机231从任意初始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当用户从越野模式切换到运动模式后,电机231顺时针旋转至第二位置。当用户从正常模式切换到运动模式后,电机231逆时针旋转至第二位置。当用户从舒适模式切换到运动模式后,电机231逆时针旋转至第二位置。
当用户从正常模式或舒适模式切换至运动模式后,电机231从任意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至第二位置,电机231带动传动轴25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凸轮214和驱动轮222逆时针转动。凸轮214逆时针旋转至凸轮214的第一部分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逆时针旋转至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二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
在用户切换至运动模式后,凸轮214逆时针旋转,凸轮214挤压压杆212的第二端。压杆212的第一端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运动挤压压块411,压块211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向下滑动并挤压稳定杆衬套33。
在用户切换至运动模式后,驱动轮222逆时针转动,驱动轮222逆时针旋转至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二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驱动轮222无法带动过渡轮221逆时针旋转,过渡轮221保持静止。同时,锁止滑块223在锁止限位座224上向上滑动,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
当用户从越野模式切换至运动模式后,电机231顺时针旋转至第二位置,电机231带动传动轴25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凸轮214和驱动轮222顺时针转动。凸轮214顺时针旋转至凸轮214的第一部分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顺时针旋转至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
在用户切换至运动模式后,凸轮214顺时针旋转,凸轮214挤压压杆212的第二端。压杆212的第一端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运动挤压压块411,压块211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向下滑动并挤压稳定杆衬套33。
在用户切换至运动模式后,驱动轮222顺时针转动,驱动轮222顺时针旋转至驱动轮222的第一部分的第一端的第一个齿与过渡轮221接触,驱动轮222无法带动过渡轮221逆时针旋转,过渡轮221保持静止。同时,锁止滑块223在锁止限位座224上向上滑动,锁止滑块223处于滑动范围内。
在运动模式下,稳定杆衬套13处于压紧状态,稳定杆12与稳定杆衬套1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稳定杆12的刚度提升。
3.越野模式
当用户切换至越野模式后,电机231从任意初始位置逆时针旋转至第三位置,电机231带动传动轴25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凸轮214和驱动轮222逆时针转动。凸轮214逆时针旋转至凸轮214半径最大位置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逆时针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稳定杆12旋转至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
在用户切换至越野模式后,凸轮214逆时针旋转,凸轮214的大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凸轮214逆时针旋转至凸轮214半径最大位置与压杆212接触,凸轮214挤压压杆212的第二端。压杆212的第一端沿压杆球座213旋转,压杆212的第一端向下运动挤压压块211,压块211在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向下滑动并挤压稳定杆衬套33。
在用户切换至越野模式后,驱动轮22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过渡轮221顺时针转动。过渡轮221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逆时针转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带动稳定杆12的两端头逆时针转动。同时,驱动轮222逆时针转动带动锁止滑块223在锁止限位座224上向上滑动。当锁止滑块223滑动到极限位置时,锁止限位座224限制锁止滑块223继续滑动,过渡轮221与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第二端啮合,稳定杆12处于逆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此时,由于电机431需求电流过大,继电器432断电,电机431停止工作,驱动轮222停止转动。
在越野模式下,稳定杆衬套13处于压紧状态,稳定杆12与稳定杆衬套1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稳定杆12的刚度提升,使得用户在驾驶中稳定性提高。同时,稳定杆12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带动车架向上运动,使得汽车悬架的刚度增大,从而使汽车的振动减小,同时使车身离地间隙提高,提高汽车的通过性。
4.舒适模式
当用户切换至舒适模式后,电机231从任意初始位置顺时针旋转至第四位置,电机231带动传动轴25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凸轮214和驱动轮222顺时针转动。凸轮214顺时针旋转至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驱动轮222顺时针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稳定杆12旋转至顺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
在用户切换至舒适模式后,凸轮214顺时针旋转,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压杆212接触,压杆212的位置保持不变,压块211的位置也保持不变。
在用户切换至舒适模式后,驱动轮222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过渡轮221逆时针转动。过渡轮221带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顺时针转动,稳定杆随动齿轮11带动稳定杆12顺时针转动。同时,驱动轮222顺时针转动带动锁止滑块223在锁止限位座224上向上滑动。当锁止滑块223滑动到极限位置时,锁止限位座224限制锁止滑块223继续滑动,过渡轮221与稳定杆随动齿轮11的第一端啮合,稳定杆12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极限位置。此时,由于电机431需求电流过大,继电器432断电,电机431停止动作,驱动轮222停止转动。
在舒适模式下,稳定杆12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带动车架向下运动,汽车悬架刚度减小。
在用户驾驶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驾驶状况设置驾驶模式。控制器在获取用户设置的预计驾驶模式后,确定当前驾驶模式并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控制电机231的转动方式。
下面对用户设置驾驶模式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实施中,在控制器5的显示屏的显示界面中可以设置有设置驾驶模式的选项,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触发该选项,例如,可以通过触控操作点击该选项,或者也可以通过实体按键触发该选项。控制器5则会接收到该选项的触发指令(可称作设置驾驶模式指令),进而控制器232向电机231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
可选的,也可以不在显示屏的显示界面中设置上述选项,可以在控制器上设置实体按键,用户点击该实体按键可以直接触发设置驾驶模式指令。
在控制器232中预先建立有驾驶模式与电机231转动情况的对应关系表,如下面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464617220000141
Figure BDA0003464617220000151
表1
在控制器获取到用户设置的驾驶模式后,确定汽车的当前驾驶模式并根据上述对应关系表确定电机相应的转动方式,从而控制电机231旋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汽车悬架系统对不同路面情况的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通过控制器232控制电机231转动,以调节凸轮214的旋转角度,通过凸轮214带动压杆212旋转,使压杆212挤压压块211而调节压块211的位置,通过压块211挤压稳定杆12,使稳定12杆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实现调节稳定杆12的刚度。通过控制器232控制电机231转动,以调节驱动轮222的旋转角度,通过驱动轮222带动过渡轮221旋转,而带动稳定杆随动轮11旋转,从而调节稳定杆12的角度,使悬架产生弹性形变,进而实现调节悬架的刚度。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稳定装置,包括稳定杆模块(1)和调节模块(2),所述稳定杆模块(1)与所述调节模块(2)连接;
所述稳定杆模块(1)包括稳定杆随动齿轮(11)、稳定杆(12)和稳定杆衬套(13),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与所述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衬套(13)所述稳定杆(12)同轴滑动连接;
所述调节模块(2)包括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壳体(24)和传动轴(25),所述压紧机构(21)、旋转机构(22)、驱动模块(23)和所述传动轴(25)位于所述壳体(24)内部;
所述壳体(24)包括壳体槽(241),所述壳体槽(241)包括第一壳体孔(241a)和第二壳体孔(241b),所述稳定杆衬套(13)与所述壳体槽(241)滑动连接;
所述压紧机构(21)包括压块(211)、压杆(212)、压杆球座(213)、凸轮(214)和螺栓(215),所述螺栓(215)与所述壳体(24)固定连接,所述螺栓(215)的第一部分具有螺纹,所述螺栓(215)的第一部分与所述压杆球座(213)螺纹连接,所述压杆(212)具有压杆通孔,所述螺栓(215)位于所述压杆通孔内部,所述压杆(212)与所述压杆球座(213)通过球面副连接,所述压杆(212)的第一端与压块(211)相接触,所述压杆(212)的第二端与所述凸轮(214)的工作面相接触,所述压块(211)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孔(241a)内部,与所述壳体(24)滑动连接,所述凸轮(214)与所述传动轴(25)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机构(22)包括过渡轮(221)、驱动轮(222)、锁止滑块(223)以及锁止限位座(224),所述锁止限位座(224)包括限位槽,所述过渡轮(221)通过转动轴与壳体(24)连接,所述过渡轮(221)与所述驱动轮(222)啮合,所述锁止滑块(223)位于所述限位槽中,与所述锁止限位座(224)滑动连接,所述锁止滑块(223)远离所述锁止限位座(224)的表面上具有齿,所述驱动轮(222)与所述锁止滑块(223)啮合,所述锁止限位座(224)与所述壳体(24)固定连接,所述过渡轮(221)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孔(241b)内部,所述过渡轮(221)与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啮合,所述驱动轮(222)与所述传动轴(25)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23)包括电机(231)和控制器(232),所述电机(231)与所述传动轴(25)传动连接,所述电机(231)与所述控制器(232)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随动齿轮(11)为半圈齿轮,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稳定杆随动齿轮(11)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222)为半圈齿轮,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一部分包括齿,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二部分不包括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214)的小径部分与所述驱动轮(222)齿盘的第一部分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模块(1)还包括稳定杆限位环(14),所述稳定杆限位环(14)与所述稳定杆(12)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稳定杆限位环(14)用于对稳定杆衬套(13)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限位座(224)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23)还包括继电器(233),所述继电器(233)与所述电机(231)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31)通过螺栓与壳体(24)固定连接。
9.一种汽车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悬架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稳定装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汽车悬架。
CN202210027235.4A 2022-01-11 2022-01-11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Active CN1144751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7235.4A CN114475138B (zh) 2022-01-11 2022-01-11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27235.4A CN114475138B (zh) 2022-01-11 2022-01-11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5138A true CN114475138A (zh) 2022-05-13
CN114475138B CN114475138B (zh) 2023-11-24

Family

ID=8150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27235.4A Active CN114475138B (zh) 2022-01-11 2022-01-11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75138B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8722A (ja) * 2003-09-17 2005-04-07 Toyota Motor Corp アクティブ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CN101014474A (zh) * 2004-07-07 2007-08-08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汽车用稳定器
US20100013175A1 (en) * 2006-10-03 2010-01-21 Jtekt Corporation Variable stiffness stabilizer device
US20120049480A1 (en) * 2010-08-31 2012-03-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Active Roll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CN202685838U (zh) * 2012-07-20 2013-01-23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车辆横向稳定装置
CN103303093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式横向稳定装置
CN103625238A (zh) * 2013-12-02 2014-03-12 江苏大学 电控刚度可调式主动横向稳定装置
CN203888571U (zh) * 2014-06-03 2014-10-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刚度稳定杆结构及汽车
CN107745617A (zh) * 2017-10-30 2018-03-02 湖南大学 一种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横向稳定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7985003A (zh) * 2017-12-15 2018-05-04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梁辅助稳定机构
CN108146183A (zh) * 2018-02-08 2018-06-12 吉林大学 一种主动横向稳定杆及其控制方法
CN207579506U (zh) * 2017-12-04 2018-07-06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可变主动式汽车稳定杆
CN108263163A (zh) * 2018-01-16 2018-07-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fsae赛车侧倾刚度快速可调的横向稳定杆总成及其调节方法
US20180244126A1 (en) * 2017-02-24 2018-08-30 Mando Corporation Active roll control apparatus
CN207955249U (zh) * 2018-03-14 2018-10-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稳定杆衬套及汽车
CN208134004U (zh) * 2018-03-09 2018-11-23 南京艾默格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变刚度横向稳定杆装置
CN111196117A (zh) * 2020-01-10 2020-05-26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中、重型高机动越野汽车用分体式横向稳定杆
CN111332088A (zh) * 2018-12-18 2020-06-2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横向稳定杆控制系统、稳定杆总成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12937244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稳定杆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8722A (ja) * 2003-09-17 2005-04-07 Toyota Motor Corp アクティブ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CN101014474A (zh) * 2004-07-07 2007-08-08 Zf腓特烈港股份公司 汽车用稳定器
US20090166990A1 (en) * 2004-07-07 2009-07-02 Peter Reitz Stabiliz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100013175A1 (en) * 2006-10-03 2010-01-21 Jtekt Corporation Variable stiffness stabilizer device
US20120049480A1 (en) * 2010-08-31 2012-03-01 Hyundai Motor Company Active Roll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CN103303093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式横向稳定装置
CN202685838U (zh) * 2012-07-20 2013-01-23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车辆横向稳定装置
CN103625238A (zh) * 2013-12-02 2014-03-12 江苏大学 电控刚度可调式主动横向稳定装置
CN203888571U (zh) * 2014-06-03 2014-10-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刚度稳定杆结构及汽车
US20180244126A1 (en) * 2017-02-24 2018-08-30 Mando Corporation Active roll control apparatus
CN107745617A (zh) * 2017-10-30 2018-03-02 湖南大学 一种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横向稳定杆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207579506U (zh) * 2017-12-04 2018-07-06 东北林业大学 一种可变主动式汽车稳定杆
CN107985003A (zh) * 2017-12-15 2018-05-04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扭力梁辅助稳定机构
CN108263163A (zh) * 2018-01-16 2018-07-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fsae赛车侧倾刚度快速可调的横向稳定杆总成及其调节方法
CN108146183A (zh) * 2018-02-08 2018-06-12 吉林大学 一种主动横向稳定杆及其控制方法
CN208134004U (zh) * 2018-03-09 2018-11-23 南京艾默格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调节变刚度横向稳定杆装置
CN207955249U (zh) * 2018-03-14 2018-10-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稳定杆衬套及汽车
CN111332088A (zh) * 2018-12-18 2020-06-2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横向稳定杆控制系统、稳定杆总成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12937244A (zh) * 2019-12-11 2021-06-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主动稳定杆及车辆
CN111196117A (zh) * 2020-01-10 2020-05-26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中、重型高机动越野汽车用分体式横向稳定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5138B (zh) 2023-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9441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050020929A (ko) 전달비 조정 메커니즘을 구비한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장치
WO2007148882A1 (en) Shock absorber
JP2014094733A (ja) 車両用加速ペダル装置
KR20170119687A (ko)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CN114475138A (zh) 稳定装置、汽车悬架和汽车
KR102602956B1 (ko) Sbw시스템의 조향장치
JP2007083940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9079973U (zh) 用于货车的液压式转向操作机构
JPH04166410A (ja)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GB2411874A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KR20090064179A (ko) 스티어링시스템의 가변랙스트로크 장치
KR20100048155A (ko) 차량의 차고 제어장치
CN110775141A (zh) 一种低速车辆线控转向助力操控手力模拟机构
KR20060101621A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장치의 기어박스
CN108087479A (zh) 一种油缸齿条松紧度调节机构及其调节方法
JP3409602B2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352174B2 (ja) 車高調整装置
JPS61140633A (ja) 車両の後輪懸架用ばね力調整装置
CN111114512B (zh) 制动踏板系统以及汽车
CN116461598A (zh) 线控转向汽车路感模拟执行装置及方法
JP2946861B2 (ja) 動力舵取装置
JPH05201313A (ja) スクリーンワイパー装置
JP2892260B2 (ja) 車両用座席調節装置
JP2001018679A (ja)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