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4842A -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64842A CN114464842A CN202210120980.3A CN202210120980A CN114464842A CN 114464842 A CN114464842 A CN 114464842A CN 202210120980 A CN202210120980 A CN 202210120980A CN 114464842 A CN114464842 A CN 1144648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s
- cavity
- air inlet
- axial
- control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H01M8/04097—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with recycling of the reacta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7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fuel cells
- B60L50/7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089—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of gaseous reacta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其设计要点在于,包括: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喷管喷出;第一控制阀关闭: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喷管喷出。采用本申请的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能够解决控制阀寿命不足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双引射器,目前是引射器发展的主流方向。
巴拉德电力系统公司在WO2005029627A2提出了流体循环的燃料电池系统,其技术方案如附图1所示,其采用了两个引射器:低流量扩散器、高流量扩散器;两者平行并列布置;并且通过两个单向阀来单独控制低流量扩散器、高流量扩散器。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HONDA MOTOR CO LTD)在JP2002056870A也提出了一种燃料电池流体供给装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阀芯来控制两个并联设置的引射器;具体做法是:在一根杆上放置1个阀芯阻挡器,然后通过阀芯阻挡器来开关两个引射器。
上述双引射器系统是国内外厂商的两种基本构造。
JP2002056870A的方式,是小引射器、大引射器只能选择开一个,在功能上不如WO2005029627A2。
申请人在先申请“一种双引射器系统、一种氢燃料电池双引射器模块系统”也提出了一种双喷氢引射器系统,其构思采用了WO2005029627A2的独立控制设备,即:
低流量引射器,采用一个控制阀来控制;
高流量引射器,采用另外一个控制阀来控制。
然而,上述产品在实际测试时,存在以下问题:在高流量测试条件下,控制阀的阀芯会出现拔出困难的问题(比如汽车踩刹车时,需要由大流量转到小流量引射器,此时,小流量引射器就需要从关闭状态改变为开启状态,但是,这一状态经常会出现“阀芯难以拔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发明人团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原因是:
如图4所示,核心原因是,控制阀阀芯是T字形结构,这一结构本身是合理的,因为引射器的入口是喇叭状。其拔出困难的原因在于,阀芯的结构是T字形,有两个竖直面,会承受气压。由于入射气流距离引射器入口较近,导致阀芯在拔出的时候,入射气流会直接喷在阀芯的两个竖直面上,导致拔出很困难,一是导致控制阀要选用大功率的控制阀(功率大就意味着体积要大),二是导致寿命不高。
申请人经过检索,上述问题在现有文献中均没有报道过。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包括:竖向进气构件,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竖向进气构件设置有:1个Z轴向进气管、第一X轴向出气口、第二X轴向出气口,所述1个Z轴向进气管与第一X轴向出气口、第二X轴向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X轴向出气口、所述第二X轴向出气口沿着Z轴向上、下布置;
X轴向、Y轴向、Z轴向相互垂直;
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设置有: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第一Y轴向进气管,第二Y轴向进气管,第一X轴向喷管,第二X轴向喷管;第一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一气流流动腔中,第二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二气流流动腔中;所述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连通,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阀通过第一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安装成一体,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一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
所述第二控制阀通过第二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安装成一体,第二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二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
进一步,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一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1)当需要关闭第一X轴向喷管时,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穿过第一Y轴向开口,将第一Y轴向进气管包覆,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一X轴向喷管时,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离开,收回到第一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的开启。
进一步,第二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二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1)当需要关闭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穿过第二Y轴向开口,将第二Y轴向进气管包覆,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的阀芯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离开,收回到第二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的开启。
进一步,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平行布置,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平行布置。
进一步,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当第一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关闭: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喷管喷出;
2)当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一控制阀关闭: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喷管喷出。
进一步,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以及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外表面均为圆柱状。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包括前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前盖、后盖;
前盖: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一引射器流道,第二引射器流道;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分别与第一、二X轴向喷管对应;
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三腔体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列,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行;
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均设置有流体引射用Y轴向连接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均设置有流体引射用Y轴向连接口与第二腔体连通;
第三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引射流入口,第四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循环出气口;在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的一侧上设置有过滤结构,使得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均被分为两部分,且两部分沿着Y轴向间隔。
进一步,在第三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在第四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在第三腔体和/或第四腔体的侧壁上中还安装有除氮阀。
一种新能源汽车,使用了前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
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1)本申请的基础发明构思在于:申请人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控制阀阀芯在拔出的时候,导致拔出很困难,进而影响到控制阀的型号选用以及寿命”。
(2)本申请的第二个发明构思在于:申请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两个关键设计:
1)气流流向设计;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一X轴向喷管喷出;
第一控制阀关闭: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喷管喷出。
2)阀芯设计: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以及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外表面均为圆柱状。
(3)本申请的第三个发明构思在于,本申请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是氢气循环泵的替代产品,其研发难度主要在于:如何实现集约化和小型化。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前盖的构造设计。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过滤机构之所以采用腔体式设计,是因为,这样扩大了过滤面积,提供了过滤效果(比如:只是在引射流入口5-1,这样的设计是无法满足实际要求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任何限制。
图1是现有技术:WO2005029627A2的设计方案图。
图2是现有技术:JP2002056870A的设计方案图。
图3是在先申请“一种双引射器系统、一种氢燃料电池双引射器模块系统”的设计方案图。
图4是在先申请“一种双引射器系统、一种氢燃料电池双引射器模块系统”存在的问题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的设计图。
图6是实施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阀芯- Y轴向进气管的设计图。
图8是实施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在另一视角下的设计图。
图9是实施例2的燃料电池流体循环系统的三维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燃料电池流体循环系统的侧立面图。
图11是图10的A-A截面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前盖的三维示意图(没有示意出过滤机构)。
图13是实施例2的前盖的三维示意图(示意出过滤机构)。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竖向进气构件1,Z轴向进气管1-1,第一X轴向出气口1-2;
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第一Y轴向进气管2-1,第一X轴向喷管2-2;
第一控制阀3-1,第二控制阀3-2;
后盖4;
前盖5,引射流入口5-1,流体循环出气口5-2;
第一腔体6-1,第二腔体6-2,第三腔体6-3,第四腔体6-4,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结合附图5-8所示,下述的X轴向(引射器流道的轴向方向)、Y轴向、Z轴向(2个引射流流道轴向方向的垂直方向,2个引射流流道轴向方向能够确定1个面,Z轴向与X轴向均在上述的面内)相互垂直;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包括:竖向进气构件1,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第一控制阀3-1,第二控制阀3-2;
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有:1个Z轴向进气管1-1、第一X轴向出气口1-2、第二X轴向出气口,所述1个Z轴向进气管与第一X轴向出气口、第二X轴向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X轴向出气口、所述第二X轴向出气口沿着Z轴向上、下布置;
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设置有: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第一Y轴向进气管2-1,第二Y轴向进气管,第一X轴向喷管2-2,第二X轴向喷管;第一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一气流流动腔中,第二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二气流流动腔中;所述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2-2连通,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1的第一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的第一X轴向进开口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1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1的第一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的第一X轴向进开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阀3-1通过第一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安装成一体,第一控制阀3-1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一X轴向喷管2-2实现开闭控制:
1)当需要关闭第一X轴向喷管2-2时,第一控制阀3-1的阀芯穿过第一Y轴向开口,将第一Y轴向进气管2-1包覆,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2-2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一X轴向喷管2-2时,第一控制阀3-1的阀芯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2-1离开,收回到第一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2-2的开启。
竖向进气构件1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所述第二控制阀3-2通过第二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2安装成一体,第二控制阀3-2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二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
1)当需要关闭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3-2的阀芯穿过第二Y轴向开口,将第二Y轴向进气管包覆,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3-2的阀芯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离开,收回到第二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2-2的开启。
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平行布置,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平行布置。
气流的流向说明如下:
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1-1,然后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2-1,然后从第一X轴向喷管2-2喷出;
气流进入到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1-1,然后从第二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腔,气体再转向90°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然后从第二X轴向喷管喷出。
更细部的构造,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
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
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以及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外表面均为圆柱状。
实施例一,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发现的问题。
例如:第一引射器需要工作时:
起始状态下,第一Y轴向进气管插入到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中,接到控制指令后,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移动,不会出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气流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内,气流方向与阀芯方向垂直;二是,气流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内,由于气流不断的涌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内,因此,气流在第一气流流动腔各个区域所受到的力以压力为主,也即,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移动时,气流对于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凹槽的端部,会给与拔出时的阀芯以力,如图7所示,即本申请的设计,不仅克服了在开启引射器时气流阻止阀芯难以启动的问题,气流还会有帮助阀芯开启的助力。
实施例2:
结合附图9-13所示,燃料电池流体循环系统,包括:实施例1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后盖4、前盖5;前盖和后盖之间通过若干个螺栓-螺母组件连接成一体;
前盖:包括:第一腔体6-1,第二腔体6-2,第三腔体6-3,第四腔体6-4,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
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平行布置,且间隔方向为Z轴向;
第一引射器流道6-5与第一X轴向喷管对应,第二引射器流道6-5与第二X轴向喷管对应;
所述第一腔体6-1、所述第二腔体6-2、第三腔体6-3、第四腔体6-4采用2行×2列的矩阵阵列形式布置:
所述第一腔体6-1、所述第二腔体6-2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三腔体6-3、所述第四腔体6-4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一腔体6-1、所述第三腔体6-3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列,所述第二腔体6-2、所述第四腔体6-4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行;
“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与“第一腔体6-1、第二腔体6-2”Y轴向间隔设置;
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均设置有流体引射用Y轴向连接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第一引射器流道6-5、第二引射器流道6-6均设置有流体流出Y轴向连接口,与第二腔体连通;
第三腔体6-3的侧壁上设置有引射流入口5-1;在第三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
第四腔体6-4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循环出气口5-2;在第四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
在第三腔体6-3与第四腔体6-4上设置有过滤结构(过滤结构采用过滤膜,过滤水分和氮气;对应的,在第三腔体6-3与第四腔体6-4均设置有)。
第一引射器流道对应小工况,第二引射器流道对应大工况。则本申请的燃料电池流体循环系统,工作方法如下:
小工况工作状态:
第二控制阀保持关闭,第一控制阀开启,高压H2流从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1-1,然后从第一X轴向出气口1-2进入到第一气流流动腔,转向90°进入到第一Y轴向进气管2-1中,然后从第一X轴向喷管喷出,进入到第一引射器流道6-5;
同时,引射流H2流从引射流入口5-1进入到第三腔体6-3中,然后沿着Y轴方向穿过过滤结构,然后沿着Z轴方向进入到第一腔体6-1中,然后从第一引射器流道6-5设置的流体流出Y轴向连接口进入到第一引射器流道中,然后从流体循环出气口5-2进入沿着Y轴方向到第二腔体6-2中,然后沿着Z轴方向进入到第四腔体6-4;最后从流体循环出气口5-2送入到燃料电池电堆中。
大工况工作状态:
第一控制阀保持关闭,第二控制阀开启,高压H2流从竖向进气构件1设置的Z轴向进气管1-1,然后从第二X轴向出气口1-2进入到第二气流流动腔,转向90°进入到第二Y轴向进气管中,然后从第二X轴向喷管喷出,进入到第二引射器流道;
同时,引射流H2流从引射流入口5-1进入到第三腔体6-3中,然后沿着Y轴方向穿过过滤结构,然后沿着Z轴方向进入到第一腔体6-1中,然后从第二引射器流道设置的流体流出Y轴向连接口进入到第二引射器流道中,然后从流体循环出气口5-2进入沿着Y轴方向到第二腔体6-2中,然后沿着Z轴方向进入到第四腔体6-4;最后从流体循环出气口5-2送入到燃料电池电堆中。
上述中的Y轴方向、Z轴方向、X轴方向,并不是指的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而是指方向与Y轴、Z轴、X轴方向平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
在第二引射器流道设置的流体流出Y轴向连接口、第一引射器流道设置的流体流出Y轴向连接口均设置单向阀,在新氢压力较低时,防止倒灌。
相比较于在先申请“氢燃料电池双引射器模块系统”,本申请的体积更小(汽车安装时体积有限,因此,各个产品的体积都要有所限制,即相同的功能下体积越小越好)。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申请,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申请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申请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Claims (10)
1.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进气构件,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
竖向进气构件设置有:1个Z轴向进气管、第一X轴向出气口、第二X轴向出气口,所述1个Z轴向进气管与第一X轴向出气口、第二X轴向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X轴向出气口、所述第二X轴向出气口沿着Z轴向上、下布置;
X轴向、Y轴向、Z轴向相互垂直;
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设置有: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第一Y轴向进气管,第二Y轴向进气管,第一X轴向喷管,第二X轴向喷管;第一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一气流流动腔中,第二Y轴向进气管设置在第二气流流动腔中;所述第一气流流动腔、第一X轴向进开口、第一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二气流流动腔、第二X轴向进开口、第二Y轴向开口连通;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连通,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竖向进气构件的第二X轴向出气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的第二X轴向进开口连通;
所述第一控制阀通过第一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安装成一体,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一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
所述第二控制阀通过第二Y轴向开口与双引射器联系端构件安装成一体,第二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二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一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1)当需要关闭第一X轴向喷管时,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穿过第一Y轴向开口,将第一Y轴向进气管包覆,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一X轴向喷管时,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从第一Y轴向进气管离开,收回到第一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一X轴向喷管的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阀的阀芯沿着Y轴向运动来对第二X轴向喷管实现开闭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1)当需要关闭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穿过第二Y轴向开口,将第二Y轴向进气管包覆,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的关闭;
2)当需要开启第二X轴向喷管时,第二控制阀的阀芯从第二Y轴向进气管离开,收回到第二控制阀内,实现对第二X轴向喷管的开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平行布置,所述第一X轴向喷管与所述第二X轴向喷管平行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一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一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有凹槽,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前端部设置的凹槽与所述第二Y轴向进气管的形状大小适配;第一控制阀的阀芯以及第二控制阀的阀芯的外表面均为圆柱状。
6.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前盖、后盖;
前盖: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第四腔体,第一引射器流道,第二引射器流道;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分别与第一、二X轴向喷管对应;
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三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着X轴向分布成一行;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三腔体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列,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着Z轴向分布成一行;
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均设置有流体引射用Y轴向连接口与第一腔体连通;
第一、二引射器流道均设置有流体引射用Y轴向连接口与第二腔体连通;
第三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引射流入口,第四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流体循环出气口;在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的一侧上设置有过滤结构,使得第三腔体与第四腔体均被分为两部分,且两部分沿着Y轴向间隔。
7.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三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在第四腔体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
8.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三腔体和/或第四腔体的侧壁上中还安装有除氮阀。
9.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了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
10.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使用了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20980.3A CN114464842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20980.3A CN114464842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64842A true CN114464842A (zh) | 2022-05-10 |
CN114464842B CN114464842B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1412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20980.3A Active CN114464842B (zh) | 2022-02-09 | 2022-02-09 |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64842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84930A (zh) * | 2017-02-24 | 2017-05-31 | 安徽康诺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双喷氢引射器装置 |
CN107429651A (zh) * | 2015-03-26 | 2017-12-01 | 德尔福国际业务卢森堡公司 | 控制阀装置 |
CN109774663A (zh) * | 2017-11-14 | 2019-05-21 | 株式会社电装天 | 气体喷射装置 |
CN111785994A (zh) * | 2020-08-04 | 2020-10-16 |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引射器及其氢气循环系统 |
CN212380447U (zh) * | 2020-06-15 | 2021-01-19 | 江苏申氢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氢喷阀及引射器气体循环结构 |
CN113437327A (zh) * | 2021-07-07 | 2021-09-24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引射器及包含其的燃料电池系统 |
CN113745579A (zh) * | 2021-09-07 | 2021-12-03 |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集成式供氢系统 |
-
2022
- 2022-02-09 CN CN202210120980.3A patent/CN1144648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29651A (zh) * | 2015-03-26 | 2017-12-01 | 德尔福国际业务卢森堡公司 | 控制阀装置 |
CN106784930A (zh) * | 2017-02-24 | 2017-05-31 | 安徽康诺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双喷氢引射器装置 |
CN109774663A (zh) * | 2017-11-14 | 2019-05-21 | 株式会社电装天 | 气体喷射装置 |
CN212380447U (zh) * | 2020-06-15 | 2021-01-19 | 江苏申氢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氢喷阀及引射器气体循环结构 |
CN111785994A (zh) * | 2020-08-04 | 2020-10-16 |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引射器及其氢气循环系统 |
CN113437327A (zh) * | 2021-07-07 | 2021-09-24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引射器及包含其的燃料电池系统 |
CN113745579A (zh) * | 2021-09-07 | 2021-12-03 |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燃料电池集成式供氢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64842B (zh) | 2023-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80614B (zh) | 流量可调的燃料电池用的氢气引射器 | |
CN111322278B (zh) | 一种超声速空气引射器 | |
CN101459248B (zh) | 用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多级直列式燃料管喷射器 | |
EP2440771B1 (en) | Injector having swirl structure downstream of valve seat | |
CN110224156B (zh) | 一种引射器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进氢调节回氢装置 | |
CN101278121A (zh) | 包括与燃料喷射器分离的流量控制阀的燃料喷射系统 | |
KR20150038306A (ko) | 크림핑된 핀틀을 갖는 시약 인젝터 | |
CN113745580A (zh) | 一种燃料电池低压氢气系统总成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 | |
CN114856860A (zh) | 一种双向可调节针栓式喷注器及液体火箭发动机 | |
CN114464842B (zh) | 燃料电池系统流体循环系统前端构造、系统、新能源汽车 | |
CN213598275U (zh) | 新型引射器、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车辆 | |
KR20140033092A (ko) | 유동 매체의 미터링 밸브 | |
CN104798235A (zh) | 无源再循环设备 | |
CN102108929B (zh) | 改进的燃料喷射系统和衔铁壳体 | |
CN212390409U (zh) | 燃烧室供油系统及其燃油总管系统 | |
CN114352582B (zh) | 双引射器系统、氢燃料电池双引射器模块系统、设计方法、新能源汽车 | |
CN216450689U (zh) | 一种旋流增强型氢气引射器 | |
CN114645802A (zh) | 一种2500n双组元发动机 | |
CN114320695A (zh) | 夹气喷射雾化气体喷嘴 | |
CN216062306U (zh) | 一种水路板管路结构 | |
CN221722935U (zh) | 一种甲醇喷射器及甲醇喷射系统 | |
CN116480637A (zh) | 引射器、控制方法及燃料电池系统 | |
CN219221341U (zh) | 注塑机及其流体回流系统和流体阀 | |
CN214998506U (zh) | 具有单向阀功能的引射器 | |
CN215057845U (zh) |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双燃料喷射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