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6968B -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56968B
CN114456968B CN202111228837.8A CN202111228837A CN114456968B CN 114456968 B CN114456968 B CN 114456968B CN 202111228837 A CN202111228837 A CN 202111228837A CN 114456968 B CN114456968 B CN 1144569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water
thiabendazole
treatment
leucinbacterium
production waste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88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56968A (zh
Inventor
苏悦
王开彬
张文武
夏雨
王伟
李书峰
孔德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iuch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iuch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iuch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iuch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288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569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56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6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56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56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本发明的亮杆菌命名为CQ4‑1;复合菌群包括所述亮杆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多食鞘氨醇杆菌。本发明的亮杆菌CQ4‑1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在本发明的复合菌群中,亮杆菌CQ4‑1与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对噻菌灵生产废水中COD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种类和用量也迅速增长,现阶段,我国所用的大部分农药都属于有机农药,许多具有毒性大、难分解等特点,农药废水成为水处理领域的一大难题。噻菌灵称特克多、涕必灵、硫苯唑、噻苯咪唑、噻苯哒唑,具内吸向顶传导性能,但不能向基传导,持效期长,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有交互抗性,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有抑制活性,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病害及果蔬防腐保鲜,是一种高效、广谱、国际上通用的杀菌剂。现有技术中,噻菌灵能够以噻唑衍生物为中间体与苯胺及其衍生物缩合得到,废水含有溴素、乙醇、丙酮酸、邻苯二胺、噻唑类物质等。
目前关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报道较少。活性污泥法等生化处理是农药生产废水的常用处理工艺之一(例如专利CN201410336460.1),但对于噻菌灵生产废水而言,其中含有的噻唑衍生物中间体与苯胺类物质对微生物具有高毒性抑制,即使预先通过高级氧化处理对废水进行解毒,仍会对现有的活性污泥及其他菌群产生较大的毒性和难生化性,导致噻菌灵生产废水的生化处理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本发明的亮杆菌CQ4-1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在本发明的复合菌群中,亮杆菌CQ4-1与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对噻菌灵生产废水中COD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株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所述亮杆菌命名为CQ4-1,已在2021年8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302,微生物分类命名为亮杆菌Leucobacter sp.。
上述亮杆菌经鉴定后,判断为亮杆菌属的新种,命名为Leucobacter sp.CQ4-1。
噻菌灵生产废水除了有乙醇、乙酸乙酯等溶剂类,还含有噻唑衍生物中间体与苯胺类物质,对微生物具有高毒性抑制。即使在高级氧化处理后,噻菌灵生产废水仍会对现有的活性污泥及其他菌群产生较大的毒性和难生化性,限制了废水的生化处理效率。而本发明的亮杆菌CQ4-1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更高的耐受性,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因而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此外也能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生物预处理,在高级氧化处理后用以进一步降低废水毒性,提高后续生化处理效率。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的突变体,所述突变体为对所述亮杆菌进行诱变、驯化、基因重组或者经自然突变而获得的突变体。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复合菌群,包括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还包括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loputida)和/或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
本发明的亮杆菌CQ4-1与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将其复配后,能够提高噻菌灵生产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菌群中,亮杆菌或突变体、恶臭假单胞菌与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之比为1:0.5~2:0.5~2。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菌群中,亮杆菌或突变体、恶臭假单胞菌与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之比为1:0.5:0.5。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菌群中,亮杆菌或突变体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恶臭假单胞菌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的菌体培养物。
作为优选,所述菌体培养物为菌液或菌剂。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在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生物预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1)对多股噻菌灵生产废水进行生物毒性检测,区别出高毒废水和非高毒废水;
(2)对高毒废水进行高级氧化处理后,与非高毒废水进行混合,获得混合水;
(3)采用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对混合水进行发酵处理。
在目前农药废水常用的处理工艺(“高级氧化+生化”处理工艺)中,由于缺乏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手段,各单股废水基本上都先经过高级氧化设备进行预处理减毒后进行生化处理,并没有从源头上区分废水毒性,导致本身无需采用高级氧化的非高毒废水也进行了高级氧化处理,使得设备资源浪费、处理成本高,并且,高级氧化的过程中还易产生二次污染。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源头毒性管控技术,对源头废水进行生物毒性检测,区别出可直接进行发酵处理的非高毒废水,以及需要通过高级氧化处理减毒后才能进行发酵处理的高毒废水,可避免全部废水盲目地全部进行高级氧化,因而能节省高级氧化处理的费用,避免资源浪费,减少二次污染。
相较于现有的活性污泥及其他菌群而言,本发明的亮杆菌和复合菌群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更高的耐受性,采用其对混合水进行发酵处理,能够降低混合水的毒性,因此,将发酵处理后的废水通入活性污泥等生化处理系统,能够降低生化处理系统的负荷,提高生化处理的效率,从而确保噻菌灵生产废水的处理效果。
作为优选,步骤(3)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3.1)对混合水进行水质调节,获得待处理废水;
(3.2)将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以5~15w/v%的接种量接种到待处理废水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3~4d进行发酵处理。
作为优选,步骤(3.2)中,在发酵处理过程中,当处理效率降低时,投加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并投加乙醇。
作为优选,步骤(3.1)中,所述水质调节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向混合水中加入KH2PO4,并调节pH至6.8~7.2,获得待处理废水。
作为优选,步骤(3.1)中,所述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0.7g:1L。
作为优选,步骤(1)中,所述生物毒性检测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1)将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后,配制成培养基,所述培养基中,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的浓度分别为3.3~10g/L、1.67~5g/L、0.5~0.6g/L和1~1.2g/L,进一步优选为3.3g/L、1.67g/L、0.5g/L和1g/L;
(1.2)将噻菌灵生产废水加入培养基中,制成混合体系,所述混合体系中,废水的体积分数为25~35%;将植物乳杆菌以1~3.4w/v%的接种量接种到混合体系中,制成培养体系;
所述植物乳杆菌命名为CR3,已在2021年3月1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NO.22011,微生物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3)将培养体系进行培养,观察显色情况,若不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高毒废水,若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非高毒废水。
在本发明中,对源头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采用专利CN202110960186.5(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专利)中的方法,利用植物乳杆菌CR3,通过显色深浅直观地反映出废水毒性的强弱,区分出可直接进行发酵处理的非高毒废水,以及需要通过高级氧化处理减毒后才能进行发酵处理的高毒废水。
植物乳杆菌CR3易于培养,能分泌七叶苷水解酶,将七叶苷分解成葡萄糖和七叶素,七叶素与铁离子反应后生成黑色的化合物,植物乳杆菌CR3数量越多,黑色越深,通过这种方式,能通过观察显色深浅,直观地反映出废水对植物乳杆菌CR3的抑制作用强弱。并且,植物乳杆菌CR3对废水毒性的耐受性适宜,能体现出废水毒性的强弱,显色明显且稳定。
根据经验,将废水浓度25~35%(即稀释后废水体积占总体积的25~35%)作为废水判断为毒性程度较高的临界点,优选为废水浓度30%。植物乳杆菌CR3在接种量为1~3.4w/v%的情况下,当废水浓度为25~35%时,能区别高毒废水与非高毒废水,即,在废水浓度25~35%下培养,高毒废水不显黑色,而非高毒废水显黑色。因此,植物乳杆菌CR3能应用于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中,根据其在废水浓度25~35%下培养时的显色情况,能够判断废水能否直接进行发酵处理。
此外,当在常规的乳酸菌培养基中加入七叶苷和柠檬酸铁,对植物乳杆菌CR3进行培养时,培养体系无法显色,说明常规的乳酸菌培养基不能用于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为此,在生物毒性检测中创新了培养基配方,当采用该培养基对植物乳杆菌CR3进行培养时,培养体系能够显色,因而能用于源头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
培养基中各成分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造成影响,具体而言:当浓度过低时,培养体系无法显色,导致其无法反映废水毒性的强弱;当浓度过高时,培养基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过多,会掩盖废水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因此,当将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的浓度分别控制在3.3~10g/L、1.67~5g/L、0.5~0.6g/L和1~1.2g/L范围内时,培养体系能够显色;进一步优选为3.3g/L、1.67g/L、0.5g/L和1g/L,在该浓度下,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含量较低,不会掩盖废水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亮杆菌对噻菌灵生产废水具有较高的耐受性,能有效去除其中的COD;
(2)在本发明的复合菌群中,亮杆菌CQ4-1与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对噻菌灵生产废水中COD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亮杆菌CQ4-1对废水COD的处理效果;
图2为亮杆菌CQ4-1 MFES工艺对废水COD的处理效果;
图3为复合菌群对废水COD的处理效果;
图4为复合菌群MFES工艺对废水COD的处理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总实施例
一株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所述亮杆菌命名为CQ4-1,已在2021年8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23302,微生物分类命名为亮杆菌Leucobacter sp.。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的突变体,所述突变体为对所述亮杆菌进行诱变、驯化、基因重组或者经自然突变而获得的突变体。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复合菌群,包括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还包括恶臭假单胞菌和/或多食鞘氨醇杆菌。所述复合菌群中,亮杆菌或突变体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恶臭假单胞菌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为2×1011~4×1011CFU/g。
一种含有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的菌体培养物;所述菌体培养物为菌液或菌剂。
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在噻菌灵生产废水生物预处理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1)生物毒性检测:
(1.1)将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后,配制成培养基,所述培养基中,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的浓度分别为3.3~10g/L、1.67~5g/L、0.5~0.6g/L和1~1.2g/L,进一步优选为3.3g/L、1.67g/L、0.5g/L和1g/L;
(1.2)将噻菌灵生产废水加入培养基中,制成混合体系,所述混合体系中,废水的体积分数为25~35%;将植物乳杆菌以1~3.4w/v%的接种量接种到混合体系中,制成培养体系;所述植物乳杆菌命名为CR3,已在2021年3月1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NO.22011,微生物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3)将培养体系进行培养,观察显色情况,若不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高毒废水,若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非高毒废水。
(2)对高毒废水进行高级氧化处理后,与非高毒废水进行混合,获得混合水。
(3)发酵处理:
(3.1)向混合水中加入KH2PO4,所述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3~0.7g:1L,并调节pH至6.8~7.2,获得待处理废水;
(3.2)将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以5~15w/v%的接种量接种到待处理废水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3~4d进行发酵处理;可选地,在发酵处理过程中,当处理效率降低时,投加所述亮杆菌或所述突变体或所述复合菌群,并投加乙醇。
实施例1:生物毒性检测
收集噻菌灵生产车间的多股废水,编号为#1~#7,对各股废水进行生物毒性检测,具体过程如下:
(1.1)将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后,调节pH至6.2,配制成培养基,所述培养基中,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柠檬酸铁和七叶苷的浓度分别为3.3g/L、1.67g/L、0.5g/L和1g/L;
(1.2)将噻菌灵生产废水加入培养基中,制成混合体系,所述混合体系中,废水的体积分数为30%;将植物乳杆菌CR3以1w/v%的接种量接种到混合体系中,制成培养体系;所述植物乳杆菌CR3已在2021年3月15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011,微生物分类命名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
(1.3)将培养体系进行培养,观察显色情况,若不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高毒废水,若显黑色,则噻菌灵生产废水为非高毒废水。
#1~#7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废水 #1 #2 #3 #4 #5 #6 #7
显色情况 不显色 不显色 显色 显色 显色 不显色 显色
毒性 高毒 高毒 非高毒 非高毒 非高毒 高毒 非高毒
实施例2:高级氧化处理
对实施例1中鉴别出的高毒废水进行高级氧化处理后,与实施例1中鉴别出的非高毒废水进行混合,获得混合水。
经检测,混合水水质如下:COD 20000mg/L,TDS 2%,pH 9。
实施例3:用于发酵处理的菌株筛选
按照以下方法配制废水培养基:向实施例2中获得的混合水中补充KH2PO4,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5g:1L,并调节pH至7.0,获得废水培养基。
按照以下配方配制LB培养基:酵母提取物5g/L、胰蛋白胨10g/L、NaCl 10g/L,pH=7.0。采用121℃高温灭菌30min。
将废水培养基分装于96孔板内,将用LB培养基活化后的菌种库(含上万株分离自高盐环境如海洋、盐湖、盐矿、化工废水的细菌、真菌微生物)菌株按照1w/v%的接种量接种于废水培养基中,在30℃下培养3d。培养结束后,用酶标仪测定96孔板中菌株OD600值,将OD600>0.5的菌株进行多次重复转接后,选取仍能稳定生长的菌种作为目标菌株。
将目标菌株按10w/v%的接种量接种于100mL废水培养基中,定期检测废水中COD,查看菌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结果:筛选到4株菌具有高效处理效果,其中菌株CQ4-1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最高,处理效果如图1所示,可在5d内,将废水COD由20000mg/L降低至10233mg/L,COD去除率约51.8%。
实施例4:用于发酵处理的菌株鉴定
菌株CQ4-1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呈杆状,细胞大小长0.8~1.8μm、宽0.3~0.6μm。在LB培养基上30℃条件培养3d,菌落呈乳白色、圆形、表面凸起、边缘光滑、不透明,菌落大小0.8~1.5mm。菌株可在4~50℃范围内生长,最适温度30~37℃;可在pH 5.0~10.0范围内生长,最适pH 7.0~8.0;可在NaCl 0~6.5%范围内生长,最适盐度为1~2%。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呈阳性;可产生吲哚。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精氨酸二水解酶、半胱氨酸芳香酰胺酶、酯酶(C4)、酯酶(C8)、明胶酶、α-葡萄糖苷酶(淀粉水解)、β-葡萄糖苷酶、亮氨酸芳香酰胺酶呈阳性,β-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脂肪酶(C14)、α-甘露糖苷酶、胰蛋白酶、脲酶和缬氨酸芳基酰胺酶呈阴性。可利用乙酸、乙醇、己二酸、L-阿拉伯糖、癸酸、柠檬酸、D-葡萄糖、葡萄糖、L-组氨酸、L-苹果酸、D-蔗糖、D-麦芽糖、L-甘露糖、3-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D-麦芽糖、水杨酸作为碳源,不可利用L-海藻糖、糖原、L-阿拉伯糖、D,L-乳酸、L-鼠李糖作为碳源。主要呼吸醌为MK11,含有少量MK10;主要脂肪酸为anteiso-C15:0、iso-C16:0、anteiso-C17:0;主要极性脂为PG、DPG;细胞壁氨基酸成分为2,4-DBA、GABA、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基因组(G+C)含量为68.2mol%。
经16S rRNA基因在EzBioCloud数据库比对,菌株CQ4-1与Leucobactermargaritiformis JCM 17538最相似,相似度为96.92%。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NJ),发现菌株CQ4-1与Leucobacter属簇在一个枝上,并且比较稳定,因此,菌株CQ4-1可能归类在Leucobacter属。菌株CQ4-1鉴定为Leucobacter属的新种,已在2021年8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302。
实施例5:亮杆菌CQ4-1的MFES工艺发酵处理效果
向实施例2中获得的混合水中补充KH2PO4,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5g:1L,并调节pH至7.0,控制DO为3.0mg/L,获得待处理废水。
采用MFES工艺,对待处理废水进行发酵处理,具体过程如下:
(3.1)将亮杆菌CQ4-1以10w/v%的接种量接种到待处理废水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4d进行发酵处理;
(3.2)运行过程中,当处理效率降低时,重新投加复合菌群及少量乙醇;所述处理效率降低的标志为:对COD的去除率低于40%,或系统运行温度比正常处理效率时低5~10℃。
结果:如图2所示,进水COD平均值为20520mg/L,控制水力停留时间4天,MFES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平均值为8144mg/L,COD去除率60.3%。
将本实施例中发酵处理后的废水和实施例2中的混合水分别通入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3天的COD去除率分别为61.8%和46.6%,说明在高级氧化处理后,采用亮杆菌CQ4-1进行发酵处理,能进一步降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毒性,提高后续生化处理的效率。
实施例6:用于发酵处理的菌群构建
相比单一菌株,复合菌群通过共代谢或包含更健全的降解代谢基因,利用菌株间的功能互补形成一个较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也可有效避免降解途径中中间产物积累且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从而使得水处理效率明显提高。
将活化好的CQ4-1菌株按1:1体积比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loputida)、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洞穴水杆菌(Aquabacter cavernae)两两混合,并接种于总体系为150mL的废水中,菌体初始总浓度保持在OD600=0.5,测定混合菌株对废水COD降解能力。相同时间内,两两混合组COD降解率与CQ4-1单菌株COD降解率的比值记为R,菌株间协同或拮抗作用执行以下判断标准:R≤1,视为两菌株具有拮抗作用;R>1,视为协同作用。菌群结构设计中剔除掉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菌株。根据此标准进行调配菌种,设计研发成特效菌群。并将制备好的特效菌群反复转接,直至处理效果达到最大,并稳定。
结果:菌株CQ4-1与恶臭假单胞菌组合的R值为1.3,两菌株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菌株CQ4-1与食鞘氨醇杆菌组合的R值为1.2,两菌株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菌株CQ4-1与洞穴水杆菌组合的R值为0.8,两菌株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因此,构建为菌株CQ4-1、恶臭假单胞菌和食鞘氨醇杆菌组成的复合菌群。
实施例7:复合菌群的发酵处理效果向实施例2中获得的混合水中补充KH2PO4,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5g:1L,并调节pH至7.0,控制DO为3.0mg/L,获得待处理废水。
将实施例5中获得的复合菌群(其中,亮杆菌CQ4-1、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分别为4×1011CFU/g、2×1011CFU/g、2×1011CFU/g)以10w/v%的接种量接种到待处理废水中,发酵处理4d,记录废水培养基中COD浓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如图3所示,采用本发明的复合菌群,在发酵处理4d时,COD去除率可达74.9%。
实施例8:复合菌群的MFES工艺发酵处理效果向实施例2中获得的混合水中补充KH2PO4,KH2PO4与混合水的质量体积比为0.5g:1L,并调节pH至7.0,控制DO为3.0mg/L,获得待处理废水。
采用MFES工艺,对待处理废水进行发酵处理,具体过程如下:
(3.1)将复合菌群(其中,亮杆菌CQ4-1、恶臭假单胞菌、多食鞘氨醇杆菌的含量分别为4×1011CFU/g、2×1011CFU/g、2×1011CFU/g)以10w/v%的接种量接种到待处理废水中,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3d进行发酵处理;
(3.2)运行过程中,当处理效率降低时,重新投加复合菌群及少量乙醇;所述处理效率降低的标志为:对COD的去除率低于40%,或系统运行温度比正常处理效率时低5~10℃。
结果:如图4所示,进水COD平均值为20675mg/L,控制水力停留时间3天,MFES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平均值为4159mg/L,COD去除率78.7%。
将本实施例中发酵处理后的废水和实施例2中的混合水分别通入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进行生化处理,生化处理3天的COD去除率分别为74.0%和46.6%,说明在高级氧化处理后,采用本发明的复合菌群进行发酵处理,能进一步降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毒性,提高后续生化处理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 一株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Leucobacter sp.),其特征在于,所述亮杆菌命名为CQ4-1,已在2021年8月2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302,微生物分类命名为亮杆菌。
2.一种含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亮杆菌的菌体培养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菌体培养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体培养物为菌液或菌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亮杆菌在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亮杆菌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的生物预处理。
CN202111228837.8A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Active CN1144569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8837.8A CN114456968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8837.8A CN114456968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6968A CN114456968A (zh) 2022-05-10
CN114456968B true CN114456968B (zh) 2023-08-22

Family

ID=81406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8837.8A Active CN114456968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5696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2737A (ja) * 2007-09-25 2009-04-09 Ibiden Co Ltd 油脂とαデンプンとβデンプンとを含む廃液の処理方法
JP2009072738A (ja) * 2007-09-25 2009-04-09 Ibiden Co Ltd βデンプン含有廃液の処理方法
CN108892247A (zh) * 2018-07-05 2018-11-27 杭州秀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pvb树脂生产废水用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及pvb树脂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10272843A (zh) * 2019-07-01 2019-09-24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处理猪场粪污水的复合菌剂及方法
CN110452840A (zh) * 2019-07-26 2019-11-15 中南大学 一株白色杆菌及其在还原六价铬中的应用
CN114426934A (zh) * 2021-08-20 2022-05-03 杭州秀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用于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2737A (ja) * 2007-09-25 2009-04-09 Ibiden Co Ltd 油脂とαデンプンとβデンプンとを含む廃液の処理方法
JP2009072738A (ja) * 2007-09-25 2009-04-09 Ibiden Co Ltd βデンプン含有廃液の処理方法
CN108892247A (zh) * 2018-07-05 2018-11-27 杭州秀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pvb树脂生产废水用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及pvb树脂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10272843A (zh) * 2019-07-01 2019-09-24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处理猪场粪污水的复合菌剂及方法
CN110452840A (zh) * 2019-07-26 2019-11-15 中南大学 一株白色杆菌及其在还原六价铬中的应用
CN114426934A (zh) * 2021-08-20 2022-05-03 杭州秀川科技有限公司 一株用于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solation of a bacterial consortium able to degrad the fungicide thiabendazole:the key role of a Sphingomonas phylotype;Chiara Perruchon 等;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第101卷;第3881-389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56968A (zh) 2022-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inding et al. Biolog substrate utilisation assay for metabolic fingerprints of soil bacteria: incubation effects
Lope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n oligotrophic lake with pesticide removal capacities
CN110656059B (zh) 一株假单胞菌菌株yg8、种子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385388B (zh) 嗜盐反硝化菌yl5-2及其应用
CN111996131B (zh) 一种降解氨氮的生香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菌与应用
CN111172061B (zh) 一种好氧反硝化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CN110564640B (zh) 一株用于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暹罗芽孢杆菌wf2019菌株及其应用
CN110656071B (zh) 一种高效降解dmf的惠氏副球菌及其应用
CN113955901B (zh) 一种噻菌灵生产废水的生物预处理方法
CN102220240A (zh) Pm-i污泥减量微生物制剂
CN110283743B (zh) 降解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的降解菌及其应用
CN114426934B (zh) 一株用于源头废水生物毒性检测的植物乳杆菌及其应用
CN112251362B (zh) 一株降解磷酸三苯酯和磷酸三甲苯酯的曲霉及其筛选方法与应用
CN106906173A (zh) 一种氧化硫硫杆菌及其在去除重金属中的应用
CN107475157B (zh) 一种地衣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CN114456968B (zh) 一种用于噻菌灵生产废水处理的亮杆菌、复合菌群及其应用
Feng et al. Screening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ylosin-degrading strain
KR100459852B1 (ko) 오폐수처리에 적합한 미생물제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1621437B (zh) 分离自猪场氧化塘的旱獭埃希氏菌lm-dk及其应用
Lasik et al. Assessment of metabolic activity of single and mixed microorganism populations assigned for potato wastewater biodegradation
CN108441437B (zh) 一种复合菌剂及其应用
Satoh et al. Effect of root exudates on growth of newly isolated nitrifying bacteria from barley rhizoplane
CN116445368B (zh) 一株鲍曼不动杆菌及其应用
CN110468077B (zh) 微小杆菌Bn-88、微生物菌剂及其降解石油烃应用
CN114410551B (zh) 一株农药中间体降解菌株、培养方法及其菌剂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