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1443B -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1443B
CN114441443B CN202210079798.8A CN202210079798A CN114441443B CN 114441443 B CN114441443 B CN 114441443B CN 202210079798 A CN202210079798 A CN 202210079798A CN 114441443 B CN114441443 B CN 114441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bottle
detection
detection sta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97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41443A (zh
Inventor
衡兴顺
杨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cong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uacong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uacong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uacong Zh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97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1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41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14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65G47/24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 B65G47/248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turning over or inverting th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1/13Moving of cuvettes or solid samples to or from the investigating st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其包括上料机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图像采集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放置管制瓶的检测工位,并可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同向转动带动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凸出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均朝向所述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设置,且所述图像采集单元位于所述检测工位的侧方,所述检测工位位于所述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因两个托辊之间的间距为了保证照射透光而导致管制瓶尺寸与检测精度之间的矛盾,进而限制了其检测适用范围和检测精度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制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管制瓶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成型后的管制瓶进行检测,以剔除具有污物、气泡或裂痕等质量瑕疵和规格尺寸不符合要求的管制瓶,从而保留质量和规格尺寸均符合要求的合格管制瓶,并将合格的管制瓶输送至后序工序。
以现有的管制瓶检测装置为例,其包括两只同向转动的橡胶托辊,且两个橡胶托辊之间留有间距,并将光源和相机分别设置于两个橡胶托辊的正下方和正上方,使得光源可以通过两个橡胶托辊之间的间距向管制瓶透光,从而提高采相机对管制瓶的质量信息的检测精度。
但是,现有的管制瓶检测装置仍存在不足;若两个橡胶托辊之间的间距较大,则会导致小尺寸的管制瓶容易从间距掉落,不仅影响检测工作,而且掉落的管制瓶还会对下方光源造成损伤;若两个橡胶托辊之间的间距较小,则会影响下方光源对管制瓶的照射透光并降低上方相机对管制瓶的检测精度。
因此,现有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因两个橡胶托辊之间的间距为了保证照射透光而导致了管制瓶尺寸与检测精度之间的矛盾,进而限制了其检测适用范围和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以解决目前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因两个托辊之间的间距为了保证照射透光而导致管制瓶尺寸与检测精度之间的矛盾,进而限制了其检测适用范围和检测精度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其包括上料机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图像采集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放置管制瓶的检测工位,并可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同向转动带动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凸出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均朝向所述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设置,且所述图像采集单元位于所述检测工位的侧方,所述检测工位位于所述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
可选地,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的左侧方和右侧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轮和/或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移动调节机构上,并可通过所述移动调节机构调节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之间的轴距。
可选地,所述移动调节机构包括基座和移动座,所述移动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具有位置固定状态和移动调节状态;所述移动座的设置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滚轮或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移动座上;或者,所述移动座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滚轮设置于一个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移动座上。
可选地,所述基座设置有条形导向孔,所述移动座设置有紧固螺栓,且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杆端穿过所述条形导向孔,并与紧固螺母配合;当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紧固螺栓旋紧时,所述移动座处于位置固定状态;当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紧固螺栓拧松时,所述移动座处于移动调节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均分别包括转轴以及环绕所述转轴设置的至少两个支撑件;所述第一滚轮的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滚轮的支撑件位于错开的位置,或所述第一滚轮的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滚轮的支撑件位于正对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轮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转轴上或移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和/或所述第二滚轮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转轴上或移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用于所述检测工位的调节。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设置有轴套部,所述轴套部套设于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转轴滑动配合,且所述轴套部的侧壁设置有顶紧螺栓,所述顶紧螺栓用于顶紧/松开所述转轴。
可选地,所述管制瓶检测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带和张紧轮,所述传动带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张紧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驱动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同步转动,所述张紧轮用于所述传动带的张紧/松弛调节。
可选地,所述第一滚轮设置有凹槽或凸部,且所述凹槽或所述凸部沿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带动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至少一圈后,所述凹槽或所述凸部转动至所述检测工位,用于将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移走。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通过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之间形成的检测工位使得待检测的管制瓶可以平躺放置于检测工位处,从而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同向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管制瓶自转,且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凸出于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将图像采集单元和发光单元均朝向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设置,并使得图像采集单元位于检测工位的侧方,从而在管制瓶自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光单元对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进行照射补光,通过侧方设置的图像采集单元可以避开检测工位的支撑背景而对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进行图像采集检测,进而防止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支撑部位污物作为背景而对检测图像造成干扰,管制瓶在自转至少一圈后可以完成整个周向检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矛盾,既可以适用于各种规格尺寸的管制瓶检测,又保证了管制瓶的检测精度,相较于设置在检测工位正下方的方式还可以减少灰尘等污物在发光单元和图像采集单元上的沉积;同时,检测工位位于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从而通过上料机构可以将待检测的管制瓶转移至检测工位,从而实现了管制瓶检测的自动上料。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上料机构);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公开的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传动带);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座、101-条形导向孔、110-第一滚轮、111-转轴、112-支撑件、113-轴套部、114-凹槽、120-第二滚轮、130-移动座、140-管制瓶、
200-驱动电机、210-传动轮、220-张紧轮、
300-图像采集单元、310-发光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所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包括上料机构、第一滚轮110、第二滚轮120、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放置管制瓶140的检测工位,并可通过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同向转动带动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自转,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凸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均朝向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且图像采集单元300位于检测工位的侧方;同时,检测工位设置于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从而通过上料机构可以将待检测的管制瓶转移至检测工位,从而实现了管制瓶检测的自动上料;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是指平躺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高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部分,可参见图2所示。
其中,通过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形成的检测工位使得待检测的管制瓶140可以平躺放置于检测工位处,从而在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同向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管制瓶140自转,且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凸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将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均朝向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设置,并使得图像采集单元位于检测工位的侧方,从而在管制瓶140自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发光单元310对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进行照射补光,通过侧方设置的图像采集单元300可以避开检测工位的支撑背景而对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进行图像采集检测,进而防止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部位污物作为背景而对检测图像造成干扰,管制瓶140在自转至少一圈后可以完成整个周向检测。
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矛盾,既可以适用于各种规格尺寸的管制瓶140检测,又保证了管制瓶140的检测精度,相较于设置在检测工位正下方的方式还可以减少灰尘等污物在发光单元310和图像采集单元300上的沉积,避免因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容易积灰而影响检测精度以及清洁维护频次较高的问题。
容易理解的是,图像采集单元300可以选用相机或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设备,发光单元310可以选用LED灯或白炽灯等照明设备,且为了保证发光单元310的光线可以均匀照射在管制瓶140所在的区域,发光单元310可以设置有用于均匀透光的散光板。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可以分别设置于检测工位的左侧方和右侧方,检测工位的左侧方是指检测工位的第一滚轮110所在的一侧,检测工位的右侧方是指检测工位的第二滚轮120所在的一侧,相较于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设置于检测工位同一侧的方式,可以避免因管制瓶的反光率较低而影响与发光单元310设置于同一侧的图像采集单元300的图像采集效果,进而通过左侧和右侧的相对两侧设置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检测效果。
优选地,图像采集单元30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正左侧方,发光单元31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正右侧方,从而相较于图像采集单元30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上左侧方或下左侧方、发光单元31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上右侧方或下右侧方的方式,在避开支撑背景影响的前提下可以使得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的图像采集面积最大,进而有利于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
当然,作为其他设置位置的变换方式,也可以将图像采集单元30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前左侧方或后左侧方,发光单元31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前右侧方和后右侧方;或者,将图像采集单元30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上左侧方或下左侧方,发光单元310设置于检测工位的上右侧方,下右侧方或正上方,甚至是将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均设置于检测工位的左侧方或右侧方等;检测工位的前左侧方是指检测工位的左侧偏向管制瓶140的瓶口端所在的方向,检测工位的后左侧方是指检测工位的左侧偏向管制瓶140的瓶底端所在的方向。
同时,图像采集单元30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三个,并可以设置于检测工位的前左侧方,正左侧方和后左侧方,从而通过前左侧方的图像采集单元300可以对管制瓶140的瓶口部进行检测,通过正左侧方的图像采集单元300可以对管制瓶140的侧面进行检测,通过后左侧方的图像采集单元300可以对管制瓶140的瓶底部进行检测;容易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检测需求可以对图像采集单元300的设置数量进行适应性的增加和减少,本实施例不限制其设置数量。
本实施例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中,如图3和图4所示,可以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设置于移动调节机构上,从而通过移动调节机构可以对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轴距进行调节,并通过轴距调节实现了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的高度调节,使得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形成的检测工位可以适用于不同直径尺寸的管制瓶140的支撑放置,并保证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的图像采集面积可以满足于侧向检测的需求,有利于保证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
其中,如图3所示,移动调节机构可以包括基座100和移动座130,移动座130设置于基座100上,并具有位置固定状态和移动调节状态;移动座130的设置数量为两个,第一滚轮110设置于一个移动座130上,第二滚轮120设置于另一个移动座130上,从而使得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可以进行相向或相背的移动,避免了因轴距调节而导致检测工位的中心发生改变,进而造成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以及图像采集单元300的位置需要重新调整校验的问题。
具体地,基座100设置有条形导向孔101,移动座130设置有紧固螺栓,且紧固螺栓的螺杆端穿过条形导向孔101,并与紧固螺母配合;当紧固螺母与紧固螺栓旋紧时,移动座130处于位置固定状态,即实现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位置固定;当紧固螺母与紧固螺栓拧松时,移动座130处于移动调节状态,即移动座130可沿条形导向孔101移动,实现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轴距调节;条形导向孔101为腰型孔或长方形孔等。
为了保证移动座130设置的可靠性,基座100设置的条形导向孔101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移动座130设置有与条形导向孔101数量一致的紧固螺栓,且一个紧固螺栓穿过对应的一个条形导向孔101,并与相应的紧固螺母配合,从而使得移动座130与基座100具有至少两个固定点,可以避免移动座130因单点固定而容易发生转动的问题。
同时,基座100的设置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且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相对设置;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均分别设置有两个移动座130;第一滚轮110的转轴111两端分别与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一个移动座130转动连接,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两端分别与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的另一个移动座130转动连接,从而有利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稳定转动;优选地,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分别通过轴承结构与相应的移动座130转动连接,不仅方便于转轴111的转动设置,而且还可以减小转动摩擦力。
当然,基座100的设置数量也可以为一个,该基座100可以设置两个移动座130,从而使得第一滚轮110的转轴111一端转动设置于一个移动座130上,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一端设置于另一个移动座130上,但是这样会导致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另一端为缺乏约束的自由状态,所以会降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转动的稳定性;该种方式中,为了保证转动的稳定性,可以将移动座130设置为“U”形结构,从而使得转轴111的两端可以分别转动设置于“U”形结构的两侧侧壁。
上述方案中,也可以仅将第一滚轮110设置于移动调节机构上,第二滚轮120转动设置于基座100上;或者,仅将第二滚轮120设置于移动调节机构上,第一滚轮110转动设置于基座100上;从而通过移动调节第一滚轮110或第二滚轮120的位置也可以实现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轴距调节,但这种方式会导致检测工位的中心发生改变,所以在调节后需要对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以及图像采集单元300的位置进行重新调整校验。
容易理解的是,作为移动调节机构的其他可实施方式,移动座130可以通过“T”形槽滑动设置于基座100的“T”形滑轨上,并在“T”形槽的侧壁设置顶紧螺栓;当顶紧螺栓旋紧顶住滑轨时,移动座130处于位置固定状态;当顶紧螺栓拧松松开滑轨时,移动座130处于位置可调的移动调节状态;或者,移动座130通过螺纹孔结构设置于丝杠模组的丝杆上,从而通过丝杆的转动实现移动座130的移动调节;或者,还可以将移动座130与液压伸缩杆、气压伸缩杆或电动杆等伸缩机构连接,从而通过伸缩机构的伸缩移动实现移动座130的移动调节;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移动调节机构的类型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均分别为包括转轴111以及环绕转轴111设置的至少两个支撑件112的结构,且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位于错开的位置,从而在减小轴距的调节过程中可以使得第一滚轮110的支撑件112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呈交错重合的状态,相较于正对的位置设计或圆柱状的托辊设计可使得轴距的调节距离更近,进而可以适用于直径更小的管制瓶140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滚轮110的支撑件112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一一错开”方式,也可以为“一二错开”方式或“二二错开”等其他的错开数量设置方式,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
同时,为了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管制瓶140检测,第一滚轮110中的至少部分支撑件112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和/或第二滚轮120中的至少部分支撑件112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从而可以对相应的支撑件112进行移动调节,进而实现了对检测工位的适应性调整,即使得用于支撑管制瓶140的各个支撑件112位置与管制瓶140的长度相适应。
因此,不仅有利于各种长度的管制瓶140的平稳放置和转动检测,而且还可以使得放置于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的瓶颈端和瓶底端分别露出于检测工位的前端和后端,进而通过上述侧向检测的方式在对管制瓶140进行汽包和裂痕等质量信息检测时,还可以对管制瓶140进行瓶口、瓶颈以及瓶身等规格尺寸信息的检测;检测工位的前端是指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瓶口所在的一端,检测工位的后端是指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瓶底所在的一端。
具体请参考图3和图4所示,第一滚轮110为设置于转轴111上的四个支撑件112结构,且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固定设置于转轴111上,位于前端和后端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分别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第二滚轮120为设置于转轴111上的三个支撑件112结构,且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支撑件112固定设置于转轴111上,位于前端和后端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分别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
在检测较长的管制瓶140时,分别移动调节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和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从而使得前端的支撑件112和后端的支撑件112之间的距离增大,进而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颈的位置、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底的位置,保证了管制瓶140支撑放置及转动检测的平稳性,并使得管制瓶140的瓶口及瓶颈部分露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管制瓶140的瓶底部分露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从而避免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对侧方设置的图像采集单元300和发光单元310的遮挡,进而采集到管制瓶140的直径尺寸等信息。
在检测较短的管制瓶140时,分别移动调节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和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从而使得前端的支撑件112和后端的支撑件112之间的距离减小,进而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颈的位置、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底的位置,保证了管制瓶140支撑放置及转动检测的平稳性,并使得管制瓶140的瓶口及瓶颈部露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管制瓶140的瓶底部露出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
作为移动设置的一种可实施方式,请再次参见图3所示,支撑件112设置有轴套部113,轴套部113套设于转轴111上,并与转轴111滑动配合,且轴套部113的侧壁设置有顶紧螺栓,顶紧螺栓用于顶紧/松开转轴111;当需要移动调节支撑件112时,转动顶紧螺栓至松开转轴111的状态,使得支撑件112通过轴套部113可以沿转轴111移动至所需的位置,再转动顶紧螺栓至顶紧转轴111的状态,使得支撑件112固定在所需的位置处。
作为移动设置的其他可实施方式,转轴111可以设置沿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卡槽;支撑件112套设于转轴111上,并设置有弹性卡脚,且弹性卡脚朝向转轴111的一侧设置与卡槽卡扣配合的凸起;当需要移动调节支撑件112时,移动支撑件112使弹性卡脚发生弹性形变而将凸起脱离卡槽,使得支撑件112移动至所需位置,并在支撑件112移动至所需位置之后,凸起在弹性卡脚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重新卡入相应的卡槽之中,实现支撑件112与转轴111的固定;其中,为了提高支撑件112与转轴111卡扣固定的可靠性,支撑件112设置的弹性卡脚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沿转轴111的周向均匀分布,相应地转轴111设置有与弹性卡脚数量一致的多条槽线,每条槽线分别具有沿转轴111轴线方向分布的多个卡槽。
容易理解的是,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应地增加或减少,如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的设置数量可以分别为六个和五个,或分别为五个和三个,或分别为两个和三个,或均为三个等,但为了避免管制瓶140因缺乏有效支撑而无法平衡放置于检测工位的问题,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的设置数量应分别不少于两个。
当然,作为其他设置方式,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也可以均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使得每个支撑件112均可沿转轴111进行移动调节,从而增加检测工位调节的灵活性;或者,还可以仅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或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不过这种方式虽然也可以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管制瓶140检测,但是为了将管制瓶140的瓶颈端和瓶底端可以露出检测工位的前端和后端,会使管制瓶检测和放置中心发生变化而需要对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和图像采集单元300进行重新调整校验;或者,仅将第一滚轮110的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和/或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移动设置于转轴111上,第二滚轮120的支撑件112均固定设置于转轴111上,但是这种方式适用范围较小,只适用于长度尺寸差别不大的管制瓶检测。
同时,为了避免因支撑件112的厚度较厚而导致管制瓶140的瓶颈部分和瓶底部分无法露出于检测工位的前端和后端,所以可以将支撑件112优选地设计为叶片结构,如环形叶片结构或旋转至少一圈的螺旋叶片结构等;从而通过叶片结构可以避免因支撑件112的厚度较厚对管制瓶瓶颈端和瓶底端的检测遮挡;通常,叶片结构是指厚度不超过10mm的板状结构件。
上述方案中,作为适用于不同长度的管制瓶140检测的其他设计方案,第一滚轮110中的至少部分支撑件112可拆卸设置于转轴111上,和/或第二滚轮120中的至少部分支撑件112可拆卸设置于转轴111上,从而可以对相应的支撑件112进行拆卸/加装,进而实现了对检测工位的适应性调整,即使得用于支撑管制瓶140的各个支撑件112位置与管制瓶140的长度相适应。
例如,第一滚轮110为设置于转轴111上的四个支撑件112结构,且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固定设置于转轴111上,位于前端和后端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分别可拆卸设置于转轴111上;第二滚轮120为设置于转轴111上的四个支撑件112结构,且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固定设置于转轴111上,位于前端和后端位置的两个支撑件112分别可拆卸设置于转轴111上。
在检测较长的管制瓶140时,可以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和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加装在转轴111上,从而使得加装于前端位置的支撑件112可以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颈的位置、加装于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可以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底的位置,保证了管制瓶140支撑放置及转动检测的平稳性,并使得管制瓶140的瓶口及瓶颈部可以露出于即检测工位的前端、管制瓶140的瓶底部可以露出于检测工位的后端。
在检测较短的管制瓶140时,可以将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前端和后端位置的支撑件112拆除,从而使得剩下的支撑件112可以支撑于临近管制瓶140瓶颈的位置和临近管制瓶140瓶底的位置,保证了管制瓶140支撑放置及转动检测的平稳性,并使得管制瓶140的瓶口及瓶颈部分露出于检测工位的前端、管制瓶140的瓶底部可以露出于检测工位的后端。
作为支撑件112可拆卸设置于转轴111上的可实施方式,支撑件112设置有安装孔,转轴111与每个支撑件112的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从而使得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可以穿过支撑件112的安装孔与转轴111的螺纹孔紧固配合,以便于支撑件112与转轴111的组装和拆卸;当然,作为其他可实施方式,支撑件112也可以通过卡脚和卡槽等卡扣配合的方式可拆卸地设置于转轴111上。
容易理解的是,支撑件112可以为至少两部分拼装组成的结构件;如支撑件112为环形结构件,并由两个可拆卸的半环形部分拼装构成,从而相较于整体式的环形结构件,可以避免在拆卸组装过程中需要将支撑件112从转轴111一端将支撑件112套在转轴111上或从转轴111取下的操作方式,使得支撑件112的加装/拆除更加方便快捷。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并将驱动机构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传动连接,从而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控制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沿同一方向的同步转动。
具体请参见图3所示,驱动机构可以包括驱动电机200、传动带和张紧轮220;通常,在驱动电机200输出轴、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上分别设置有与传动带配合的传动轮210,并将传动带套设置于张紧轮220和各个传动轮210上,从而通过驱动电机200经传动带和传动轮210可以带动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沿同一方向同步转动,并通过张紧轮220可以调节传动带的张紧/松弛,从而可以很好地适用于上述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轴距调节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轴距调整而导致传动带无法适用而影响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转动驱动的问题。
例如,当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轴距增大时,可以使得张紧轮220向松弛传动带的位置调节,从而使得传动带保持与各个传动轮210的有效传动配合;当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轴距减小时,可以使得张紧轮220向张紧传动带的位置调节,从而使得传动带仍可保持与各个传动轮210的有效传动配合。
当然,作为其他可实施方式,驱动机构也可以包括两个驱动电机,并将两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转轴111传动连接,但是这种方案需较高的控制精度以保证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沿同一方向同步转动;并且,在上述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的轴距调节的技术方案中,两个驱动电机需要分别设置于相应的两个移动座130上,这样在移动座130移动调节时,驱动电机可以随移动座130和转轴111一起移动而保持与转轴111的传动配合位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管制瓶检测装置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管制瓶检测装置中,在第一滚轮110设置了凹槽114,且凹槽114沿第一滚轮110的轴向延伸;在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带动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至少一圈后,凹槽114转动至检测工位,从而使得检测完成的管制瓶140落入凹槽114之中并随着第一滚轮110的继续转动,且在凹槽114转动至斜向下的位置时,凹槽114之中的管制瓶140可以自动滚动离开并进入下一工序的输送装置,即实现了管制瓶140检测完成后的自动转移;因此,相较于通过机械手将检测完成的管制瓶转移走的工作方式,可以减少机械手的动作,进而达到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检测成本的目的。
容易理解的是,作为变形结构,也可在第一滚轮110设置凸部,且凸部沿第一滚轮110的轴向延伸,从而在凸部转动至检测工位时,通过凸部可以抵住检测工位的管制瓶140,并使管制瓶140随凸部一起转动而离开检测工位;但是,该技术方案需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的最小轴距保持在第一滚轮110的凸部能够正常转动的距离,进而相较于凹槽114的结构设计会限制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之间最小轴距的设计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上料机构可以为机械手,如真空吸盘机械手或夹爪机械手,从而通过机械手将待检测的管制瓶转移放置在检测工位上;同时,在检测工位的管制瓶检测完成后,再通过机械手预置的转移程序将检测完成的管制瓶从检测工位移走;然后,该机械手再移动抓取待检测的管制瓶,并将抓取的待检测管制瓶放置在检测工位上,从而完成下一个管制瓶检测的自动上料。
其中,机械手可以分别单独进行检测完成管制瓶的抓取转移和待检测管制瓶的抓取转移,也可以同时进行检测完成管制瓶和待检测管制瓶的抓取转移;由于其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在进行详细赘述;当然,也可采用机械手上料配合实施例2中的技术方案将检测完成后的管制瓶自动转移走,减少机械手的下料动作。
作为上料机构的其他设计方案,上料机构也可以为传送机构,从而通过传送机构直接将待检测的管制瓶输送至检测工位;或者,上料机构也可以为推送机构或吹风机构,从而通过推送机构的推力作用或吹风机构产生的风力将承载件上待检测的管制瓶推送至检测工位;本实施例不限制上料机构的结构种类。
容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管制瓶140在检测工位转动时容易发生掉落的问题,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的高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管制瓶的半径,这样既降低了管制瓶14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掉落的风险,又保证了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的转动速度;当然,管制瓶140的凸出部位的高度也可以大于管制瓶140的半径,但是会降低管制瓶140的转速。
当然,作为其他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在检测工位的上方增设吹风设备,且吹风设备的风向垂直于管制瓶所在的水平面向下,进而使得管制瓶在风力的作用下紧贴第一滚轮110和第二滚轮120在检测工位处稳定转动。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机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图像采集单元和发光单元;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之间形成用于支撑平躺放置管制瓶的检测工位,并可通过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同向转动带动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凸出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均朝向所述管制瓶的凸出部位设置,且所述图像采集单元位于所述检测工位的侧方,所述检测工位位于所述上料机构的下料工位;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均分别包括转轴以及环绕所述转轴设置的至少两个支撑件,且所述支撑件为叶片结构;所述第一滚轮的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滚轮的支撑件位于错开的位置,或所述第一滚轮的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滚轮的支撑件位于正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单元和所述发光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检测工位的左侧方和右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和/或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移动调节机构上,并可通过所述移动调节机构调节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之间的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调节机构包括基座和移动座,所述移动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具有位置固定状态和移动调节状态;所述移动座的设置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一滚轮或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移动座上;或者,所述移动座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滚轮设置于一个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二滚轮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移动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置有条形导向孔,所述移动座设置有紧固螺栓,且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杆端穿过所述条形导向孔,并与紧固螺母配合;当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紧固螺栓旋紧时,所述移动座处于位置固定状态;当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紧固螺栓拧松时,所述移动座处于移动调节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转轴上或移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和/或所述第二滚轮中的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转轴上或移动设置于所述转轴上,用于所述检测工位的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设置有轴套部,所述轴套部套设于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转轴滑动配合,且所述轴套部的侧壁设置有顶紧螺栓,所述顶紧螺栓用于顶紧/松开所述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制瓶检测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带和张紧轮,所述传动带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张紧轮、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上;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驱动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的转轴同步转动,所述张紧轮用于所述传动带的张紧/松弛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制瓶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轮设置有凹槽或凸部,且所述凹槽或所述凸部沿所述第一滚轮的轴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带动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自转至少一圈后,所述凹槽或所述凸部转动至所述检测工位,用于将所述检测工位的管制瓶移走。
CN202210079798.8A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Active CN1144414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9798.8A CN114441443B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9798.8A CN114441443B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1443A CN114441443A (zh) 2022-05-06
CN114441443B true CN114441443B (zh) 2024-05-14

Family

ID=81369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9798.8A Active CN114441443B (zh) 2022-01-24 2022-01-24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1443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5397Y (zh) * 2003-06-27 2004-07-14 东华大学 转杯纺纺杯的支撑装置
JP2014190810A (ja) * 2013-03-27 2014-10-06 Nihon Yamamura Glass Co Ltd 容器の胴径不良検査装置
CN205156834U (zh) * 2015-11-30 2016-04-13 衡阳金化高压容器股份有限公司 缠绕瓶内胆同心度检测装置
CN107187836A (zh) * 2017-06-13 2017-09-22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检测输送线托板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CN208399397U (zh) * 2018-07-06 2019-01-18 台州钧威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外观视觉检测设备
JP2019174150A (ja) * 2018-03-27 2019-10-10 日本山村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容器の欠陥検査方法、欠陥検査装置、およびガラス容器検査機
CN111103300A (zh) * 2020-01-07 2020-05-05 湖南正中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瓶异物及泄漏一体式检测设备
CN111175305A (zh) * 2020-01-17 2020-05-19 广州祥亿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瓶体检测及清洁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1876969U (zh) * 2020-05-27 2020-11-06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外圆检测装置
CN211989743U (zh) * 2020-03-17 2020-11-24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 一种圆柱工件检测平台
CN113189120A (zh) * 2021-05-31 2021-07-30 吉林大学 一种玻璃口服液瓶缺陷检测系统
CN216771541U (zh) * 2022-01-24 2022-06-17 成都聚合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的装置
CN216792061U (zh) * 2022-01-24 2022-06-21 成都聚合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及转移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25397Y (zh) * 2003-06-27 2004-07-14 东华大学 转杯纺纺杯的支撑装置
JP2014190810A (ja) * 2013-03-27 2014-10-06 Nihon Yamamura Glass Co Ltd 容器の胴径不良検査装置
CN205156834U (zh) * 2015-11-30 2016-04-13 衡阳金化高压容器股份有限公司 缠绕瓶内胆同心度检测装置
CN107187836A (zh) * 2017-06-13 2017-09-22 北京航天三发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检测输送线托板工装及其使用方法
JP2019174150A (ja) * 2018-03-27 2019-10-10 日本山村硝子株式会社 ガラス容器の欠陥検査方法、欠陥検査装置、およびガラス容器検査機
CN208399397U (zh) * 2018-07-06 2019-01-18 台州钧威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工件外观视觉检测设备
CN111103300A (zh) * 2020-01-07 2020-05-05 湖南正中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输液瓶异物及泄漏一体式检测设备
CN111175305A (zh) * 2020-01-17 2020-05-19 广州祥亿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瓶体检测及清洁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1989743U (zh) * 2020-03-17 2020-11-24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 一种圆柱工件检测平台
CN211876969U (zh) * 2020-05-27 2020-11-06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自动化外圆检测装置
CN113189120A (zh) * 2021-05-31 2021-07-30 吉林大学 一种玻璃口服液瓶缺陷检测系统
CN216771541U (zh) * 2022-01-24 2022-06-17 成都聚合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的装置
CN216792061U (zh) * 2022-01-24 2022-06-21 成都聚合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及转移的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侯怀书 等.汽车发动机用不锈钢管超声波探伤技术及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第104-10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1443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94578U (zh) 传送装置
CN206050750U (zh) 一种宽度可调的传动装置
CN216771541U (zh)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的装置
CN114441443B (zh) 一种管制瓶检测装置
CN112173665A (zh) 分区控制输送装置、物品分离系统及分区控制输送装置组装方法
CN216792061U (zh) 一种用于管制瓶检测及转移的装置
CN210703509U (zh) 一种水泵芯部自动装配设备
CN114101079A (zh) 圆柱壳检测设备
CN217250813U (zh) 一种轴承表面缺陷视觉检测装置
CN216433938U (zh) 一种内衬纸缺陷检测装置
CN216771542U (zh) 一种用于检测的装置
CN114104673A (zh) 圆柱壳导正机构及圆柱壳周壁缺陷检测装置
CN212949713U (zh) 一种印刷用的图像检测装置
CN112744386A (zh) 西林瓶包装输送系统
CN219626678U (zh) 电池片输送装置
CN113401567A (zh) 一种料盘输送装置
CN216771540U (zh) 一种检测装置
CN220242716U (zh) 一种丝印机的出料转送装置
CN216154103U (zh) 西林瓶包装输送系统
CN216524701U (zh) 一种eol光检机用保护机构
CN220683710U (zh) 一种送料设备的调宽装置
CN220894160U (zh) 一种龙门式视觉检测机构
CN220670917U (zh) 一种汽车零部件的校对装置
CN110683297B (zh) 地毯自动转运装置
CN214228775U (zh) 一种高效插件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0

Address after: No. 303, Floor 3, Building 1, No. 937, Wenjin Road, Wuho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pplicant after: Chengdu Huacong Zhish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72 Shunsheng Road, Zhengxing street, Tianfu New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213

Applicant before: Chengdu Juju Zhichuang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