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0687A -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40687A
CN114440687A CN202210105507.8A CN202210105507A CN114440687A CN 114440687 A CN114440687 A CN 114440687A CN 202210105507 A CN202210105507 A CN 202210105507A CN 114440687 A CN114440687 A CN 114440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lat
wall
tub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55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西辉
田帆
罗羽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0550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406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40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406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B21D39/06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of tubes in openings, e.g. rolling-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02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 B21D53/0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 B21D53/085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heat exchangers or parts thereof, e.g. radiators, condensers fins, headers of both metal tubes and sheet metal with fins places on zig-zag tubes or parallel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5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variable shape, e.g. with modified tube ends, with different geometric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attachable to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4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continuous films of condensate on heat-exchange surfaces, e.g. by promoting droplet form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28F17/005Means for draining condensates from heat exchangers, e.g. from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13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for tubes or tube-assembl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5/00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 F28F2245/02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hydrophil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换热器包括翅片和扁管;翅片设有安装孔;扁管包括管本体和加强部,管本体插设于安装孔并与翅片胀接,加强部设置于管本体内并与管本体的内表面相连,加强部被配置为允许管本体变形,并限制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通过扁管的管本体与翅片胀接,以将扁管固定于翅片,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与翅片固定连接,不会影响翅片的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管本体的内部的加强部能够限制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的结构强度。加强部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和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翅片式换热器因具有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制造成本低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翅片式换热器的扁管排水性能较差,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以改善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翅片和扁管;所述翅片设有安装孔;所述扁管包括管本体和加强部,所述管本体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翅片胀接,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所述管本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相连;其中,所述加强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管本体变形,并限制所述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所述第一壁被配置为在所述管本体与所述翅片胀接后,所述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所述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引导。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扁管的管本体与翅片胀接,以将扁管固定于翅片,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与翅片固定连接。通过胀接的方式使得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不被破坏,不会影响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管本体的内部的加强部能够限制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的结构强度。加强部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胀接后,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引导部能够将管本体表面的冷凝水从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降低管本体表面因积水导致换热器换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所述第一壁,所述加强部被配置为在两个所述第一壁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时被两个所述第一壁向拉直的趋势拉伸。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从一个第一壁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则加强部弯曲的程度限定出了两个第一壁彼此远离的最大距离,当加强部被两个第一壁拉直时,两个第一壁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加强部从一个第一壁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既允许两个第一壁远离,以使管本体变形,还限定了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为板状结构,所述加强部在垂直于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为板状结构,且加强部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则加强部的结构简单,方便制造成型。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加强部沿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有利于管本体在扁管的宽度方向的各个位置变形量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使管本体的形状更为规则,降低因管本体的形状不规则对冷媒在扁管内的流速影响,从而降低因管本体的形状不规则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影响。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还能增强扁管的结构强度,以延长扁管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交替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一个所述加强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两个第一壁和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扁管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一个加强部连接,可以理解为,加强部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壁和第二壁,增大了连接面积,能够提高两个第一壁和加强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一体成型,使得扁管的制造简单,提高扁管的生产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由一块板折弯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由一块板折弯而成,不仅加工方式简单,还使得加强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形成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扁管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延长扁管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两个第一壁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交替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在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交错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加强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沿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在扁管的宽度方向交错布置的至少两个加强部连接,能够对扁管内的冷媒起到扰动作用,有利于换热。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远离第二板部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一个第一壁相连,所述第二板部远离所述第一板部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壁中的另一个第一壁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包括呈夹角设置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在胀接的过程中,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相对连接位置所在的轴线转动,能够允许管本体变形,这种形式的加强部结构和制造方式均简单。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多个所述加强部的夹角逐渐减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的夹角越小,则该加强部允许对应位置产生的变形越大,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的夹角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从而,第一壁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中的第一部分所述加强部位于所述扁管的宽度中心面的一侧,多个所述加强部中的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扁管的宽度中心面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部分的加强部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加强部的夹角。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部分的加强部的夹角小于第二部分的加强部的夹角,则在胀管时,第一部分的加强部允许对应的管本体的位置相对第二部分的加强部对应的管本体位置产生更大的形变,则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从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位于第二部分的一端向另一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多个所述加强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的厚度越小,在胀接时,对管本体变形的阻力越小,即该加强部对应的管本体位置更容易变形。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的厚度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因此,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的厚度为0.1mm~0.4mm。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的厚度为0.1mm~0.4mm,使加强部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又使得加强部不会过多占用管本体内部的空间以使冷媒能够顺利的流经扁管,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扁管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上述技术方案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则在胀接时,越靠近管本体的中部位置管本体的变形量越大,从而,第一壁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强部包括位于所述扁管的宽度中心面两侧且最靠近所述宽度中心面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的间距大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的间距。
上述技术方案中,位于宽度中心面两侧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之间的距离最大,则胀接时,对应位置的第一壁能够发生最大的变形,从而,第一壁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的间距为1.2mm~2.4mm。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的间距为1.2mm~2.4mm,以使加强部较为均匀地布置于管本体内,有利于管本体在扁管的宽度方向的各个位置变形量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使管本体的形状更为规则,降低因管本体的形状不规则对冷媒在扁管内的流速影响,从而降低因管本体的形状不规则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影响。相邻的两个加强部的间距为1.2mm~2.4mm,也可以理解为,在制造扁管的过程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的间距可以在1.2mm~2.4mm之间浮动,留有一定的安装误差,降低扁管的制造难度。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所述第一壁的厚度逐渐减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壁的厚度越小的位置越容易发生变形,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至中部,第一壁的厚度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从而,在胀接完成后,第一壁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为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壁为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则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从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包括位于所述扁管的宽度中心面两侧的第一壁段和第二壁段;所述第一壁段从所述宽度中心面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倾斜,所述第二壁段从所述宽度中心面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倾斜。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壁的第一壁段从宽度中心面向扁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倾斜,第一壁的第二壁段从宽度中心面向扁管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倾斜,则第一管壁的外表面形成两个引导部,两个引导部分别将凝结在管本体表面的水向管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还包括第三壁段,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通过所述第三壁段连接,所述第一壁段和所述第二壁段均与所述第三壁段呈钝角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壁段的设置使得管本体更容易制造。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为弧形壁。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壁为弧形壁,不仅能够起到引导排水的作用,还使得管本体的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两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15mm≤L1-L2≤0.45mm。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大于第一壁的内表面和第二壁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2,以使加强部允许第一壁和第二壁能够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L1-L2的差值限定出第一壁和第二壁彼此远离的最大距离,而0.15mm≤L1-L2≤0.45mm,在胀管的过程中,第一壁和第二壁向彼此远离的方向产生较小的变形就能使得加强部被拉直,达到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降低胀管难度、提高胀管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管本体内部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流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加强部在管本体内部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流道,使得供冷媒流经的流道的横截面较小,能够提高冷媒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本体与所述加强部一体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管本体与加强部一体成型,方便扁管制造,提高扁管制造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部之间通过所述弧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通过弧段连接,则在胀接的过程中,扁管既能向厚度方向变形,也能向扁管的宽度方向变形,使得管本体的外周面能够与翅片的安装孔的孔壁紧密贴合,使得管本体的外周面与翅片的安装孔的孔壁之间没有间隙,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段向所述扁管内部凹陷。
上述技术方案中,弧段向扁管内部凹陷,能够减小扁管在胀管前沿厚度方向的尺寸,便于扁管插设于翅片的安装孔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翅片和扁管;
所述翅片设有安装孔;
所述扁管包括管本体和加强部,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所述管本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管本体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壁的内表面相连;
将所述扁管插设于所述安装孔内;
使所述管本体变形,以使所述管本体与所述翅片胀接,从而使所述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所述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引导;
其中,所述加强部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管本体变形,并限制所述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扁管的管本体与翅片胀接,以将扁管固定于翅片,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与翅片固定连接,不会影响翅片的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管本体的内部的加强部能够限制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的结构强度。加强部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胀接后,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引导部能够将管本体表面的冷凝水从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降低管本体表面因积水导致换热器换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扁管胀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再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再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第三壁段);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为弧形);
图13为本申请又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W形);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C形);
图17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1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0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1为本申请再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2为本申请又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4为本申请再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5为本申请又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7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29为本申请又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30为本申请再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31为本申请又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壁包括多个弧段);
图32为本申请又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的结构示意图(弧段安县程度不同);
图33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强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扁管与加强部一体成型);
图36为本申请再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扁管与加强部一体成型);
图3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扁管由板结构折弯形成);
图38为本申请在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扁管由板结构折弯形成);
图39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扁管结构示意图(扁管由两个板结构折弯形成);
图4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标:100-换热器;10-翅片;11-安装孔;20-扁管;21-管本体;211-第一壁;2111-第一段;2112-第二段;2113-第一壁段;2114-第二壁段;2115-第三壁段;2116-弧段;2116a-第一弧段;2116b-第二弧段;2116c-第三弧段;21a-第一区域;21b-第二区域;21c-第一部分;21d-第二部分;212-第二壁;22、22a、22b、22c-加强部;221-第一板部;222-第二板部;223-第三板部;224-第四板部;225-过渡板部;226-第一弧形板;227-第二弧形板;228-第三弧形板;23-第一连接部;24-第二连接部;25-流道;X-扁管的厚度方向;Y-扁管的宽度方向;Z-扁管的长度方向;P-宽度中心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领域中,换热器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得以应用场景的作用不同,比如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换热器具有多种形式,例如罐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翅片式换热器等。其中,翅片式换热器是气体与液体热交换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具有传热性能良好、稳定,空气通过阻力小等优点。翅片式换热器通过在普通的换热管上加装翅片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发明人发现,为了实现翅片和换热管固定,在翅片上设置安装孔,将换热管插设于安装孔内并将翅片和换热管焊接。翅片设有亲水层,亲水层能够提高翅片的亲水性,以使冷凝水均匀分布在翅片上,避免冷凝水“搭桥”而造成换热器风量减小及换热效率降低。翅片的亲水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前处理亲水层,另一种是后处理亲水层。然而,在翅片和换热管焊接过程中,翅片处于高温环境下,焊接的温度远远高于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的耐受温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翅片往往采用后处理方式(如浸泡、喷涂)形成亲水层,这种后处理的翅片亲水层的耐久性和亲水性较差,造成换热器风量减小及换热效率降低。
为了解决因翅片和换热管焊接导致翅片亲水层的耐久性和亲水性较差,造成换热器风量减小及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通常,换热器包括翅片和扁管(即换热管),扁管包括管本体和设置于管本体内的加强部,通过扁管的管本体与翅片胀接,以将扁管固定于翅片,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与翅片固定连接,不会影响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然而,与翅片胀接后的扁管,扁管的管壁发生形变,导致扁管的表面不便于水流动,容易凝结积水,不利于排水,从而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低。
基于上述考虑,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翅片和扁管;翅片设有安装孔;扁管包括管本体和加强部,管本体插设于安装孔并与翅片胀接,沿扁管的厚度方向,管本体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加强部设置于管本体内并与两个第一壁的内表面相连;加强部被配置为允许管本体变形,并限制所述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第一壁被配置为在管本体与翅片胀接后,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扁管的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引导。
通过扁管的管本体与翅片胀接,以将扁管固定于翅片,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与翅片固定连接。通过胀接的方式使得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不被破坏,不会影响翅片的前处理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风量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管本体的内部的加强部能够限制管本体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的结构强度。加强部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胀接后,第一壁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引导部能够将管本体表面的冷凝水从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降低管本体表面因积水导致换热器换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换热器可以但是不限于空调系统、热泵系统等系统中,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换热器可以用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换热器可以在蒸汽供暖系统、蒸汽干燥系统和导热油干燥系统作为换热部件使用。
请参照图1、图2、图3,换热器100包括翅片10和扁管20;翅片10设有安装孔11;扁管20包括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管本体21插设于安装孔11并与翅片10胀接,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管本体21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加强部22设置于管本体21内并与两个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其中,加强部22被配置为允许管本体21变形,并限制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第一壁211被配置为在管本体21与翅片10胀接后,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引导。
扁管20的管本体21的材质可以是钢、不锈钢、铜管等。翅片10的材质也可以是钢、不锈钢、铜、铝等。
翅片10设有亲水层,亲水层能够使翅片10上的水在快速排走,以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亲水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前处理亲水层,另一种是后处理亲水层,前处理亲水层是指在扁管20与翅片10连接之前,翅片10表面已经通过滚涂方式形成了前期亲水层,后处理亲水层是指在扁管20与翅片10连接之后,在翅片10将整件换热器100通过浸泡方式形成的后期亲水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翅片10具有前处理亲水层,即扁管20与翅片10胀接之前,翅片10上已经形成有亲水层。
翅片1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翅片10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并排间隔布置,气体能够在翅片10间的间隔流通。扁管20与每个翅片10胀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翅片10设有一个安装孔11,扁管20为直管,扁管20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依次插设于每个翅片10的安装孔11并与每个翅片10胀接。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翅片10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可以同一个扁管20可以经过弯折后与多次穿过每个翅片10的安装孔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100包括多个扁管20,每个扁管20为直管,每个扁管20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依次插设于每个翅片10的安装孔11并与每个翅片10胀接,多个扁管20平行布置。
扁管20用于供冷媒通过,从翅片10间的间隔流通的气体作用于扁管20的外表面,并与扁管20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管本体21是由可以发生塑性变形的材质制成,胀接是利用管本体21的塑性变形的特点,在扁管20插设于翅片10的安装孔11内后,通过机械胀管、液压胀管或者气压胀管的方式从对管本体21的内壁施力,使管本体21发生塑性变形,同时翅片10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当作用于管本体21的内壁的力消失后,翅片10的安装孔11弹性收缩,翅片10与管本体21间就产生一定的挤紧压力,紧密地贴在一起,达到扁管20与翅片10紧固连接的目的。在胀管时,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均发生塑性变形。
通过扁管20(即换热管)的管本体21与翅片10胀接,以将扁管20固定于翅片10,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20与翅片10固定连接。通过胀接的方式使得翅片10的前处理亲水层不被破坏,不会影响翅片10的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100风量和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管本体21的内部的加强部22能够限制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21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加强部22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20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胀接后,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引导部能够将管本体21表面的冷凝水从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降低管本体21表面因积水导致换热器100换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本体21包括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彼此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以及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彼此相对的第二壁212,加强部22连接于两个第一壁211的内表面。
在胀接过程中,管本体21在扁管的厚度方向X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会彼此远离,扁管的厚度方向X的尺寸增大,以使扁管20与翅片10胀接。因此,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相对的第二壁212会产生一定的形变,以适应两个第一壁211在胀管过程中彼此远离的变形趋势。加强部22连接于管本体21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彼此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的内表面,以限制两个第一壁211彼此远离的最大距离,从而限制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21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211,加强部22被配置为在两个第一壁211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时被两个第一壁211向拉直的趋势拉伸。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部22被配置为在两个第一壁211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时被两个第一壁211向拉直的趋势拉伸”是指,在两个第一壁211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时,两个第一壁211逐渐将加强部22拉直。在管本体21与翅片10胀接后,加强部22可以是处于被拉直的状态,也可以是处于弯曲的状态,只是加强部22弯曲的程度相对胀管之前加强部22的弯曲程度更小。
加强部22从一个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211,则加强部22弯曲的程度限定出了两个第一壁211彼此远离的最大距离,当加强部22被两个第一壁211拉直时,两个第一壁211之间的距离最大,因此,加强部22从一个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211既允许两个第一壁211远离,以使管本体21变形,还限定了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21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
如图3-图17所示,实现加强部22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211的方式有很多,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为板状结构,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
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的形式有很多,如图3所示,加强部2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第一板部221远离第二板部222的一端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第一壁211相连,第二板部222远离第一板部221的一端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另一个第一壁211相连。
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可以呈锐角布置,也可以呈钝角布置,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图1、图2中示出)的平面内的投影为V形(折线)。第一板部221背离第二板部222的一端与一个第一壁211相连,第二板部222背离第一板部221的一端与另一个第一壁211相连。在胀管时,管本体21的两个第一壁211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即为加强部22的夹角。加强部22包括呈夹角设置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在胀接的过程中,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相对连接位置所在的轴线转动,能够允许管本体21变形,这种形式的加强部22结构和制造方式均简单。
请继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20包括多个加强部22,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
扁管20具有宽度中心面P,其中,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是指,垂直扁管的宽度方向Y且位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中间位置的面。如图3所示,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分为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分别位于宽度中心面P的两侧,第一区域21a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第二区域21b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
在本实施例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是指,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向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多个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具体而言,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一区域21a的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二区域21b的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加强部22的夹角分别为a11、a12、a13,其中,a11>a12>a13;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加强部22的夹角分别为a21、a22、a23,其中,a21>a22>a23。
加强部22的夹角越小,则该加强部22允许对应位置产生的变形越大,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21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从而,第一壁211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211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20包括多个加强部22,多个加强部22中的第一部分21c加强部22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一侧,多个加强部22中的第二部分21d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另一侧,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小于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21c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第二部分21d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最大夹角小于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最小夹角。第一部分21c的夹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第二部分21d的夹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示例性地,图4中,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相等,加强部22的夹角为b1。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相等,加强部22的夹角为b2,b1<b2。
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小于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则在胀管时,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允许对应的管本体21的位置相对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对应的管本体21位置产生更大的形变,如图5所示,则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从第一部分21c向第二部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位于第二部分21d的一端向另一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20包括多个加强部22,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对同一个加强部22而言,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的厚度相同,加强部22的厚度是指第一板部221或者第二板部222的厚度。
扁管20具有宽度中心面P,其中,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是指,垂直扁管的宽度方向Y且位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中间位置的面。如图6所示,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分为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分别位于宽度中心面P的两侧,第一区域21a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第二区域21b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
在本实施例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是指,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向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多个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具体而言,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一区域21a的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二区域21b的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
示例性地,图6中,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各个加强部22的厚度分别为h11、h12、h13、h14,h11>h12>h13>h14;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各个加强部22的厚度分别为h21、h22、h23、h24,h21>h22>h23>h24。
加强部22的厚度越小,在胀接时,对管本体21变形的阻力越小,即该加强部22对应的管本体21位置更容易变形。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21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因此,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211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加强部22的厚度根据实际需要有不同的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厚度为0.1mm~0.4mm。
由于加强部22从一个第一壁211可以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壁211,因此,加强部22的厚度方向在不同位置是不同的,不是恒定的方向。
加强部22的厚度为0.1mm~0.4mm,使加强部22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又使得加强部22不会过多占用管本体21内部的空间以使冷媒能够顺利的流经扁管20,保证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20包括多个加强部22,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分为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分别位于宽度中心面P的两侧,第一区域21a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第二区域21b包括至少两个加强部22。
在本实施例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是指,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向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具体而言,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示例性地,图7中,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k11、k12,k12>k11;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k21、k22,k22>k21。
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则在胀接时,越靠近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管本体21的变形量越大,从而,第一壁211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211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间距为1.2mm~2.4mm。
请继续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加强部22包括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两侧且最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间距大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
第一区域21a内最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加强部22为第一加强部22,第二区域21b内最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加强部22为第二加强部22。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为k3,则k3>k12,k3>k22。
位于宽度中心面P两侧的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最大,则胀接时,对应位置的第一壁211能够发生最大的变形,从而,第一壁211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211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
第一壁211的厚度是指第一壁211在扁管的厚度方向X的尺寸。
扁管20具有宽度中心面P,其中,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是指,垂直扁管的宽度方向Y且位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中间位置的面。如图8所示,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的第一壁211分为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相连并分别位于宽度中心面P的两侧。第一段2111和第二段2112关于宽度中心面P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是指,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向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具体而言,对第一段2111,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一段2111的厚度逐渐减小;对第二段2112,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第二段2112的厚度逐渐减小。
第一壁211的厚度越小的位置越容易发生变形,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则胀接时,管本体21中部位置的能够发生的变形是最大的,从而在胀接完成后,第一壁211在在中部位置形成凸包,以使第一壁211形成从凸包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中部位置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第一壁211的外表面的引导部也可以在胀接之间形成,则胀接完成后,第一壁211的外表面依然形成引导部。因此,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211为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
在胀接完成后,第一壁211依然为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胀接前后,则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引导部,以使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能够从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211包括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两侧的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第一壁段2113从宽度中心面P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倾斜,第二壁段2114从宽度中心面P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倾斜。
在胀接前,由于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均为倾斜,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均能够起到将水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引导的作用。在胀接后,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依然倾斜,第一壁段2113的外表面和第二壁段2114的外表面均形成引导部,则第一管壁的外表面形成两个引导部,两个引导部分别将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请参照图11,第一壁211还包括第三壁段2115,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通过第三壁段2115连接,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均与第三壁段2115呈钝角布置。
第三壁段2115与扁管的宽度方向Y平行。第三壁段2115的设置使得管本体21更容易制造。
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211为弧形壁。
在胀接前,由于第一壁211为弧形壁,则第一壁211的外表面为弧形面,第一壁211的弧形面能够起到将水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引导的作用。在胀接后,第一壁211的外表面还是弧形面,弧形面即为引导部,则引导部能够将凝结在管本体21表面的水向管本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排走,便于换热器100排水,有利于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性能。
第一壁211为弧形壁,不仅能够起到引导排水的作用,还使得管本体21的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当然,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的形式还可以其他结构形式,比如,如图13所示,加强部22包括相连的第一板部221、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分别连接于第三板部223的两端,第一板部221和第三板部223呈钝角布置,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呈钝角布置,第三板部223与扁管的厚度方向X平行。第一板部221背离第三板部223的一端与第一壁211相连,第二板部222背离第三板部223的一端与第二壁212相连。在胀管时,管本体21的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板部221和第三板部223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板部223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布置,可以将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加强部22的夹角。
再比如,如图14所示,加强部22包括相连的第一板部221、第二板部222、第三板部223和第四板部224,第一板部221和第三板部223分别连接于第二板部222的两端,第二板部222和第四板部224分别连接于第三板部223的两端;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呈锐角布置,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呈锐角布置,第三板部223和第四板部224呈锐角布置,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W形。第一板部221背离第二板部222的一端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第四板部224背离第三板部223的一端与第二壁212的内表面相连。在胀管时,管本体21的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以及第三板部223和第四板部224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在这种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夹角包括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三板部223和第四板部224之间的夹角。
再比如,如图15所示,加强部22包括相连的第一板部221、第二板部222和过渡板部225,过渡板部225为弧形,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分别连接于过渡板部225的两端,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呈锐角布置。第一板部221背离过渡板部225的一端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第二板部222背离过渡板部225的一端与第二壁212的内表面相连。在胀管时,管本体21的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彼此远离的过程中,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在这种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夹角包括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之间的夹角以及过渡段对应的圆心角。
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曲线的形式有很多,如图16所示,加强部22为弧形板,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C形。沿弧形板的弧线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和第二壁212的内表面连接。在这种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夹角为弧形板对应的圆心角。
再比如,如图17所示,加强部22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板226、第二弧形板227和第三弧形板228,沿第二弧形板227的弧线方向,第一弧形板226和第三弧形分别连接于第二弧形板227的两端,第一弧形板226背离第二弧形板227的一端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第三弧形板228背离第二弧形板227的一端与第二壁212的内表面相连。第一弧形板226的槽口的朝向和第二弧形板227的槽口的朝向相反,第二弧形板227的槽口的朝向和第三弧形板228的槽口的朝向相反。在这种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夹角包括第一弧形板226对应的圆心角、第二弧形板227对应的圆心角和第三弧形板228对应的圆心角。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22中的部分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加强部22中的另一部分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曲线,以使扁管20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和换热需求。
加强部22为板状结构,且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则加强部22的结构简单,方便制造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
多个加强部22在管本体21内的布置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比如,如图3中,即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V形的实施例中,部分加强部22的槽口和另一部分加强部22的槽口相对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相对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V形的加强部22的槽口的朝向可以相同。再如图16所示,即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C形的实施例中,部分加强部22的槽口和另一部分加强部22的槽口相对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相对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C形的加强部22的槽口的朝向可以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32所示,第一壁211包括多个弧段2116,两个加强部22之间通过弧段2116连接。
加强部22的结构形式和布置方式可以参照前述的加强部22的布置方式和结构形式。第一壁211的壁厚和第一壁211的结构形式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壁211。
比如,图18中,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加强部22的夹角分别为a11、a12、a13,其中,a11>a12>a13;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加强部22的夹角分别为a21、a22、a23,其中,a21>a22>a23。
图19中,多个加强部22中的第一部分21c加强部22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一侧,多个加强部22中的第二部分21d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另一侧,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小于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
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相等,加强部22的夹角为b1。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相等,加强部22的夹角为b2,b1<b2。
图20中,第一壁211为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
图21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分为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各个加强部22的厚度分别为h11、h12、h13、h14,h11>h12>h13>h14;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各个加强部22的厚度分别为h21、h22、h23、h24,h21>h22>h23>h24。
图22中,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宽度中心面P将扁管20分为第一区域21a和第二区域21b,在第一区域21a,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k11、k12,k12>k11。在第二区域21b,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上,沿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方向,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距离分别为k21、k22,k22>k21。最靠近宽度中心面P的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间距大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部之间的间距,即k3>k12,k3>k22。
图23中,从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图23中相邻的两个弧段2116中,靠近厚度中心面P的一者的壁厚小于远离厚度中心面P的一者的壁厚。
图24中,第一壁211包括位于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两侧的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第一壁段2113从宽度中心面P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倾斜;第二壁段2114从宽度中心面P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倾斜。
图26中,相邻的两个弧段2116中,靠近厚度中心面的一者的在扁管的厚度方向的位置更加远离另一个第一壁211。
图27中,加强部22的结构与图13中的加强部22的结构相同。
图28中,加强部22的结构与图14中的加强部22的结构相同。
图29中,加强部22的结构与图15中的加强部22的结构相同。
图30中,加强部22的结构与图16中的加强部22的结构相同。
图31中,加强部22的结构与图17中的加强部22的结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段2116向扁管20内部凹陷。能够减小扁管20在胀管前沿厚度方向的尺寸,便于扁管20插设于翅片10的安装孔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弧段2116的向扁管20内部凹陷程度可以相同。两个弧段2116的向扁管20内部凹陷程度也可以不同,则对应的加强部22的夹角可以不同。如图32所示,第一弧段2116a和第三弧段2116c凹陷的程度小于第二弧段2116b,则位于第二弧段2116b下方的加强部22b的夹角小于加强部22a和加强部22c。
如图3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扁管2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第一连接部23连接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第二连接部24连接于第二壁212的内表面,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一个加强部22连接。
第一连接部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连接部2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中,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如图33所示,扁管20包括多个加强部22,多个加强部22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加强部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连接,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分别与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连接,以实现通过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将加强部22连接于管本体21的内,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靠近第一壁21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23连接,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靠近第二壁212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部24连接。图18中示出的是加强部22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投影呈V形。
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分别与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连接,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交替设置,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一个加强部22连接,可以理解为,加强部22通过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连接于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增大了连接面积,能够提高第一壁211和加强部22、第二壁212和加强部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一体成型。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一体成型是指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一体成型采用浇筑、弯折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也可以是通过焊接、螺栓等方式实现连接。
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一体成型,使得扁管20的制造简单,提高扁管20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由一块板折弯而成。
示例性地,如图33所示,第二连接部24与加强部22的第二板部222的连接位置为板的一个折弯位置,加强部22的第二板部222和第一板部221的连接位置为板的又一个折弯位置,加强部22的第一板部221和第一连接部23的连接位置为板的另一个折弯位置。
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由一块板折弯而成,不仅加工方式简单,还使得加强部22、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形成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扁管20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以延长扁管20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如图33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第一板部221平行设置,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板部221彼此靠近的两侧的距离为1.2mm~2.4mm。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第二板部222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板部222彼此靠近的两侧的距离为1.2mm~2.4mm。其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第一板部221之间的距离与两个第二板部222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第一板部221可以不平行设置,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第二板部222可以不平行设置。
为了使得加强部22能够允许管本体21在胀管的过程中变形,对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和第二壁21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满足一定要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第一壁211的内表面和第二壁21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15mm≤L1-L2≤0.45mm。
在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V形的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是指,第一板部221的尺寸L11和第二板部222之和,即L1=L11+L12。在加强部22包括第一板部221、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的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是指,第一板部221的尺寸L11、第二板部222和第三板部223之和,即L1=L11+L12+L13。在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W形的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是指,第一板部221的尺寸L11、第二板部222的尺寸L12、第三板部223的尺寸L13和第四板部224的尺寸L14之和,即L1=L11+L12+L13+L14。在加强部22为C形的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是指加强部22的弧长。在加强部22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板226、第二弧形板227和第三弧形板228的实施例中,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是指,第一弧形板226的弧长H11、第二弧形板227的弧长H12和第二弧形板227的弧长H13之和,即L1=H11+H12+H13。
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大于第一壁211的内表面和第二壁212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L2,以使加强部22允许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能够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L1-L2的差值限定出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彼此远离的最大距离,而0.15mm≤L1-L2≤0.45mm,在胀管的过程中,第一壁211和第二壁212向彼此远离的方向产生较小的变形就能使得加强部22被拉直,达到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降低胀管难度、提高胀管效率。
如图33所示,图中h表示加强部22的厚度方向的尺寸,由于加强部22从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第二壁212,因此,加强部22的厚度方向在不同位置是不同的,不是恒定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22被配置为在管本体21内部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流道25。
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加强部22的尺寸与管本体21的尺寸相同,以使各个流道25内的冷媒在管本体21内不会汇流。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部22将管本体2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空间,多个空间内的冷媒能够在管本体21内汇流。
加强部22在管本体21内部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流道25,使得供冷媒流经的流道25的横截面较小,能够提高冷媒的流速,从而提高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
扁管还可以是其他形式,比如,如图34所示,扁管2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第一连接部23连接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第一壁的211内表面,第二连接部24连接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另一个第一壁211的内表面,沿扁管的宽度方向Y,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交替设置,相邻的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依次布置且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交错布置的至少两个加强部22连接。
扁管的长度方向Z、扁管的厚度方向X和扁管的宽度方向Y两两垂直。
相邻的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沿扁管的长度方向Z依次布置且在扁管的宽度方向Y交错布置的至少两个加强部22连接,能够对扁管20内的冷媒起到扰动作用,有利于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本体21与加强部22一体成型。
管本体21与加强部22一体成型是指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为通过一体成型的方法形成的结构,一体成型的方法有浇筑、注塑等。如图35、图3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也可以是通过同一个板结构折弯形成。
管本体21也可以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法形成的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7、图38所示,管本体21由板结构折弯形成,加强部22由与管本体21不同的板结构折弯形成。如图39所示,管本体21由两个板结构折弯形成,加强部22由与管本体21不同的板结构折弯形成。
管本体21与加强部22一体成型,方便扁管20制造,提高扁管20制造效率。
请参照图4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100的制造方法,换热器100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翅片10和扁管20;
翅片10设有安装孔11;扁管20包括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管本体21插设于安装孔11并与翅片10胀接,沿扁管的厚度方向X,管本体21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加强部22设置于管本体21内并与两个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
步骤S200,将扁管20插设于安装孔11内;
步骤S300,使管本体21变形,以使管本体21与翅片10胀接,从而使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引导;
其中,加强部22被配置为允许管本体21变形,并限制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
管本体21变形可以通过机械胀管、液压胀管或者气压胀管等方法实现。
通过扁管20的管本体21与翅片10胀接,以将扁管20固定于翅片10,则不需要通过焊接实现扁管20与翅片10固定连接,不会影响翅片10的亲水层的亲水性,避免减小换热器100风量和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管本体21的内部的加强部22能够限制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避免在胀管的过程中,管本体21过度变形,影响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加强部22还能起到加强管本体21的结构强度的作用,以延长扁管20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胀接后,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引导部能够将管本体21表面的冷凝水从向其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导,降低管本体21表面因积水导致换热器100换热性能降低的可能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翅片(10),设有安装孔(11);以及
扁管(20),包括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所述管本体(21)插设于所述安装孔(11)并与所述翅片(10)胀接,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X),所述管本体(21)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所述加强部(22)设置于所述管本体(21)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
其中,所述加强部(22)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管本体(21)变形,并限制所述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
所述第一壁(211)被配置为在所述管本体(21)与所述翅片(10)胀接后,所述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所述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211)弯曲地延伸至另一个所述第一壁(211),所述加强部(22)被配置为在两个所述第一壁(211)朝彼此远离的方向变形时被两个所述第一壁(211)向拉直的趋势拉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为板状结构,所述加强部(22)在垂直于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Z)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折线或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22)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3)连接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24)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交替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一个所述加强部(22)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由一块板折弯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23)和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3)连接于两个第一壁(211)中的一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24)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交替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3)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之间通过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Z)依次布置且在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交错布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加强部(2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板部(221)和第二板部(222),所述第一板部(221)远离所述第二板部(222)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中的一个第一壁(211)相连,所述第二板部(222)远离第一板部(221)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中的另一个第一壁(211)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22),多个所述加强部(22)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
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所述加强部(22)的夹角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22),多个所述加强部(22)中的第一部分(21c)所述加强部(22)位于所述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一侧,多个所述加强部(22)中的第二部分(21d)位于所述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的另一侧,所述第一部分(21c)的加强部(22)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部分(21d)的加强部(22)的夹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22),多个所述加强部(22)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
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多个所述加强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的厚度为0.1mm~0.4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20)包括多个所述加强部(22),多个所述加强部(22)沿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间隔布置;
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部(22)包括位于所述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两侧且最靠近所述宽度中心面(P)的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2),所述第一加强部(22)和所述第二加强部(22)的间距大于任意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之间的间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加强部(22)的间距为1.2mm~2.4mm。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两端至中部,所述第一壁(211)的厚度逐渐减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1)为从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的倾斜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1)包括位于所述扁管(20)的宽度中心面(P)两侧的第一壁段(2113)和第二壁段(2114);
所述第一壁段(2113)从所述宽度中心面(P)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一端倾斜,所述第二壁段(2114)从所述宽度中心面(P)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另一端倾斜。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1)还包括第三壁段(2115),所述第一壁段(2113)和所述第二壁段(2114)通过所述第三壁段(2115)连接,所述第一壁段(2113)和所述第二壁段(2114)均与所述第三壁段(2115)呈钝角布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1)为弧形壁。
2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沿其弯曲延伸方向的尺寸为L1,两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2,满足0.15mm≤L1-L2≤0.45mm。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22)被配置为在所述管本体(21)内部隔出彼此独立的多个流道(25)。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21)与所述加强部(22)一体成型。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211)包括多个弧段,两个所述加强部(22)之间通过所述弧段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弧段向所述扁管(20)内部凹陷。
27.一种换热器(100)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翅片(10)和扁管(20);
所述翅片(10)设有安装孔(11);
所述扁管(20)包括管本体(21)和加强部(22),沿所述扁管的厚度方向(X),所述管本体(21)具有相对的两个第一壁(211),所述加强部(22)设置于所述管本体(21)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一壁(211)的内表面相连;
将所述扁管(20)插设于所述安装孔(11)内;
使所述管本体(21)变形,以使所述管本体(21)与所述翅片(10)胀接,从而使所述第一壁(211)的外表面形成引导部,以通过所述引导部将流体介质向所述扁管的宽度方向(Y)的至少一侧引导;
其中,所述加强部(22)被配置为允许所述管本体(21)变形,并限制所述管本体(21)的最大变形量。
CN202210105507.8A 2022-01-28 2022-01-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44406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5507.8A CN114440687A (zh) 2022-01-28 2022-01-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5507.8A CN114440687A (zh) 2022-01-28 2022-01-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40687A true CN114440687A (zh) 2022-05-06

Family

ID=81369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5507.8A Pending CN114440687A (zh) 2022-01-28 2022-01-28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4068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8321A (zh) * 2023-06-02 2023-06-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379826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微通道换热器、暖通设备
CN116379807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1494A1 (en) * 2001-11-09 2005-03-24 Masanori Tsuji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229052A (ja) * 2008-02-28 2009-10-08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KR20100001584A (ko) * 2008-06-27 2010-0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랫 튜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기
US20160195341A1 (en) * 2013-09-19 2016-07-07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Flat heat exchange tube, and heat carrier-heat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ing same
CN106440910A (zh) * 2016-09-06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方法及空调
WO2017208419A1 (ja) * 2016-06-02 2017-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この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WO2019203115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扁平多穴管、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61494A1 (en) * 2001-11-09 2005-03-24 Masanori Tsuji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229052A (ja) * 2008-02-28 2009-10-08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KR20100001584A (ko) * 2008-06-27 2010-0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랫 튜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기
US20160195341A1 (en) * 2013-09-19 2016-07-07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Automotive Thermal Systems Co., Ltd. Flat heat exchange tube, and heat carrier-heat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ing same
WO2017208419A1 (ja) * 2016-06-02 2017-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この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および、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06440910A (zh) * 2016-09-06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制造方法及空调
WO2019203115A1 (ja) * 2018-04-19 2019-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扁平多穴管、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8321A (zh) * 2023-06-02 2023-06-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379826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微通道换热器、暖通设备
CN116379807A (zh) * 2023-06-02 2023-07-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358321B (zh) * 2023-06-02 2023-09-2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379807B (zh) * 2023-06-02 2024-01-0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6379826B (zh) * 2023-06-02 2024-04-1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及其组装方法、微通道换热器、暖通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40687A (zh)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06141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6732789B2 (en) Heat exchanger for CO2 refrigerant
US5682944A (en) Refrigerant condenser
CN101672553B (zh) 一种微通道与外翅片一体成型的平行流换热器
US5458190A (en) Condenser
AU2002217510B2 (en) Layered heat exchangers
EP0622599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62106A (zh) 由带有纵向孔道金属带构成的传热装置
JP2009063228A (ja) 扁平状伝熱管
US20130299132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for
EP3663692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4133394A1 (en) Multi port extrusion (mpe) design
US7918266B2 (en) Heat exchanger
WO2023246447A1 (zh) 一种设有管翅桥的气体分区流动的翅片管
EP2941610B1 (en) Tubing element for a heat exchanger means
JP3939090B2 (ja) 多管式熱交換器
CN114508954A (zh) 换热器
US20210140720A1 (en) Tube body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CN210051023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6114646U (zh) 一种换热器
JPH0332944Y2 (zh)
CN114440688A (zh) 扁管及换热器
EP4300023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8534395A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