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6595A -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6595A
CN114426595A CN202011028995.4A CN202011028995A CN114426595A CN 114426595 A CN114426595 A CN 114426595A CN 202011028995 A CN202011028995 A CN 202011028995A CN 114426595 A CN114426595 A CN 114426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magnesium
containing group
atom
alcoh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89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传峰
景昆
卞政
汪文睿
邢跃军
郭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Yangzi Pet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Yangzi Pet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Yangzi Pet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10289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265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26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65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0/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110/00Hom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1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1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pha-alkenes, e.g. EP rubb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溶解在醇中,再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后干燥,获得镁载体的步骤,其中镁载体中醇的含量相对于镁载体的重量比为1.0‑3.0wt%,优选1.1‑2.5wt%,更优选1.5‑2.0wt%;将烷基铝加入到镁载体中进行反应,过滤后得到镁铝载体步骤;在‑40~10℃,优选‑20~0℃下,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镁铝载体,获得所述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步骤。所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和聚合活性灵活可调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茂金属催化剂。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在烯烃均聚/共聚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非茂金属催化剂,又称为茂后催化剂,主催化剂的中心原子包括了几乎所有的过渡金属元素,是继Ziegler、Ziegler-Natta和茂金属催化剂之后的第四代烯烃聚合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在某些性能上已经达到或甚至超过茂金属催化剂。非茂金属催化剂不含有环戊二烯基团,配位原子为氧、氮、硫和磷,其特征是中心离子具有较强的亲电性,且具有顺式烷基或卤素金属中心结构,容易进行烯烃插入和σ-键转移,中心金属容易烷基化,有利于阳离子活性中心的生成;形成的配合物具有限定的几何构型,立体选择性、电负性及手性可调节性。另外,形成的金属-碳键容易极化,利于烯烃的聚合。因此,即使在较高的聚合反应温度下也能获得较高分子量的烯烃聚合物。
但均相烯烃聚合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应中已被证实其具有活性持续时间短、容易粘釜、高的甲基铝氧烷用量,以及得到聚合物分子量太低或太高等不足之处,严重限制了其工业应用。
专利ZL01126323.7、ZL02151294.9、ZL02110844.7所制备的一种烯烃均聚/共聚催化剂或催化体系,具有广泛的烯烃均聚/共聚性能,适用于多种形式的聚合工艺,但在该专利所公开的催化剂或催化体系在烯烃聚合时需要较高的助催化剂用量,才能获得合适的烯烃聚合活性,而且聚合过程中存在着粘釜现象。
通常的做法是将非茂金属催化剂通过一定的负载化技术,制成负载型催化剂,从而改善烯烃的聚合性能和所得聚合物的颗粒形态。其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当降低了催化剂的初始活性,延长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寿命,减少甚至避免了聚合过程中的结块或暴聚现象,改善聚合物的形态,提高聚合物的表观密度,可以使其满足更多的聚合工艺过程,如气相聚合或淤浆聚合等。
以硅胶载体或以含有硅胶的复合载体作为非茂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虽然可以聚合得到颗粒形态良好的聚合物,而且可以控制聚合物粒径分布,但催化剂的聚合活性较低,由于灰份中含有硅胶,限制了聚合物的应用范围。
中国专利CN200710162676.0公开的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其是通过原位负载化方法将非茂金属配体与含有催化活性金属的镁化合物直接接触而得到的。但其所述的催化活性金属与镁化合物的接触是指将IVB族金属化合物加入到已成型的镁化合物固体中(比如镁化合物固体或改性的镁化合物固体),这样的接触不能做到催化活性金属与镁化合物的充分反应,得到的含催化活性金属的镁化合物载体必然是异相的,不是分子间的充分接触和反应,从而限制了后续加入的非茂金属配体作用的发挥。
同样,中国专利CN200710162667.1公开了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也有着相类似的问题。其是通过原位负载化方法将催化活性金属的化合物与含有非茂金属配体的镁化合物直接接触而得到的。但其所述的接触是指将非茂金属配体溶液加入到已成型的镁化合物固体中(比如镁化合物固体或改性的镁化合物固体),这样的接触不能做到非茂金属配体与镁化合物的充分反应,得到的含非茂金属配体的镁化合物载体必然是异相的,不是分子间的充分接触和反应,从而限制了非茂金属配体作用的发挥。
中国专利CN200910210990.0公开了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在醇的存在下溶解于溶剂中,获得镁化合物溶液的步骤;向所述镁化合物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获得修饰载体的步骤;和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修饰载体,获得所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步骤。根据公开内容可见引入的醇其作用仅是作为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的助溶剂,进而在干燥过程干燥除去。
中国专利CN201710814678.7公开了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在醇的存在下溶解于溶剂中,获得镁化合物溶液的步骤;将所述镁化合物溶液干燥,或者向所述镁化合物溶液中加入沉淀剂,获得修饰载体的步骤,其中所述修饰载体中所述醇的含量为3.0-5.0wt%;和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修饰载体,获得所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步骤。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烯烃聚合活性低,并且为了提高其活性,就必须辅助较高的助催化剂用量。而且,现有技术由于采用了硅胶等作为负载载体,因此通过聚合所获得的聚合物中灰份含量较高,从而限制了聚合物的实际用途。而采用镁化合物负载的催化剂又由于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异相组成和分布,也限制了催化剂活性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目前的现状是,仍旧需要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并且可以克服现有技术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中存在的那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催化剂制备研究、聚合试验和性能分析,进而发现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能很好地解决前述存在的问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不添加质子授体(比如本领域常规使用的那些)。另外,在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不添加给电子体(比如本领域中为此而常规使用的单酯类、双酯类、二醚类、二酮类和二醇酯类等化合物),且制备过程不使用四氢呋喃等醚类溶剂,再者,在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中,也无须苛刻的反应要求和反应条件。因此,该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并且非常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溶解在醇中,再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后干燥,获得镁载体的步骤,其中镁载体中醇的含量相对于镁载体的重量比为1.0-3.0wt%,优选1.1-2.5wt%,更优选1.5-2.0wt%;将烷基铝加入到镁载体中进行反应,过滤得到镁铝载体的步骤;在-40~10℃,优选-20~0℃下,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镁铝载体,获得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步骤。
本发明还涉及由该制备方法制造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在烯烃均聚/共聚中的应用。
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原位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可行,非茂金属配体均匀地分布于镁载体中,而且非茂金属配体的负载量可调。
由本发明所制备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共聚效应显著,即催化剂的共聚活性高于均聚活性,而且共聚反应能够提高聚合物的堆密度,即改善聚合物的颗粒形态。
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在没有氢气参与的均聚反应条件下,可以聚合得到分子量较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并且,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聚合物平均粒径较细,分布均匀且细粉含量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部分表2序号1的聚合物粒径分布的图。
图2是实施例部分表2序号4的聚合物粒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附录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除非另有明确定义,或者该含义超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3个碳原子以上的烃或烃衍生物基团(比如丙基、丙氧基、丁基、丁烷、丁烯、丁烯基、己烷等)在未冠以词头“正”时均具有与冠以词头“正”时相同的含义。比如,丙基一般理解为正丙基,而丁基一般理解为正丁基。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除非另有特别说明,物质的物性值(比如沸点)都是常温(25℃)和常压(101325Pa)下的测量值。
以下对获得所述镁载体的步骤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发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溶解于醇中,再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后干燥,从而获得所述镁载体,其中镁载体中醇的含量相对于镁载体的重量比为1.0-3.0wt%,优选1.1-2.5wt%,更优选1.5-2.0wt%。
根据本发明,术语“镁化合物”使用本领域通常的概念,指的是作为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载体常规使用的有机或无机固体无水含镁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作为所述镁化合物,比如可以举出卤化镁、烷氧基卤化镁、烷氧基镁、烷基镁、烷基卤化镁和烷基烷氧基镁。
具体而言,作为所述卤化镁,比如可以举出氯化镁(MgCl2)、溴化镁(MgBr2)、碘化镁(MgI2)和氟化镁(MgF2)等,其中优选氯化镁。
作为所述烷氧基卤化镁,比如可以举出甲氧基氯化镁(Mg(OCH3)Cl)、乙氧基氯化镁(Mg(OC2H5)Cl)、丙氧基氯化镁(Mg(OC3H7)Cl)、正丁氧基氯化镁(Mg(OC4H9)Cl)、异丁氧基氯化镁(Mg(i-OC4H9)Cl)、甲氧基溴化镁(Mg(OCH3)Br)、乙氧基溴化镁(Mg(OC2H5)Br)、丙氧基溴化镁(Mg(OC3H7)Br)、正丁氧基溴化镁(Mg(OC4H9)Br)、异丁氧基溴化镁(Mg(i-OC4H9)Br)、甲氧基碘化镁(Mg(OCH3)I)、乙氧基碘化镁(Mg(OC2H5)I)、丙氧基碘化镁(Mg(OC3H7)I)、正丁氧基碘化镁(Mg(OC4H9)I)和异丁氧基碘化镁(Mg(i-OC4H9)I)等,其中优选甲氧基氯化镁、乙氧基氯化镁和异丁氧基氯化镁。
作为所述烷氧基镁,比如可以举出甲氧基镁(Mg(OCH3)2)、乙氧基镁(Mg(OC2H5)2)、丙氧基镁(Mg(OC3H7)2)、丁氧基镁(Mg(OC4H9)2)、异丁氧基镁(Mg(i-OC4H9)2)和2-乙基己氧基镁(Mg(OCH2CH(C2H5)C4H8)2)等,其中优选乙氧基镁和异丁氧基镁。
作为所述烷基镁,比如可以举出甲基镁(Mg(CH3)2)、乙基镁(Mg(C2H5)2)、丙基镁(Mg(C3H7)2)、正丁基镁(Mg(C4H9)2)和异丁基镁(Mg(i-C4H9)2)等,其中优选乙基镁和正丁基镁。
作为所述烷基卤化镁,比如可以举出甲基氯化镁(Mg(CH3)Cl)、乙基氯化镁(Mg(C2H5)Cl)、丙基氯化镁(Mg(C3H7)Cl)、正丁基氯化镁(Mg(C4H9)Cl)、异丁基氯化镁(Mg(i-C4H9)Cl)、甲基溴化镁(Mg(CH3)Br)、乙基溴化镁(Mg(C2H5)Br)、丙基溴化镁(Mg(C3H7)Br)、正丁基溴化镁(Mg(C4H9)Br)、异丁基溴化镁(Mg(i-C4H9)Br)、甲基碘化镁(Mg(CH3)I)、乙基碘化镁(Mg(C2H5)I)、丙基碘化镁(Mg(C3H7)I)、正丁基碘化镁(Mg(C4H9)I)和异丁基碘化镁(Mg(i-C4H9)I)等,其中优选甲基氯化镁、乙基氯化镁和异丁基氯化镁。
作为所述烷基烷氧基镁,比如可以举出甲基甲氧基镁(Mg(OCH3)(CH3))、甲基乙氧基镁(Mg(OC2H5)(CH3))、甲基丙氧基镁(Mg(OC3H7)(CH3))、甲基正丁氧基镁(Mg(OC4H9)(CH3))、甲基异丁氧基镁(Mg(i-OC4H9)(CH3))、乙基甲氧基镁(Mg(OCH3)(C2H5))、乙基乙氧基镁(Mg(OC2H5)(C2H5))、乙基丙氧基镁(Mg(OC3H7)(C2H5))、乙基正丁氧基镁(Mg(OC4H9)(C2H5))、乙基异丁氧基镁(Mg(i-OC4H9)(C2H5))、丙基甲氧基镁(Mg(OCH3)(C3H7))、丙基乙氧基镁(Mg(OC2H5)(C3H7))、丙基丙氧基镁(Mg(OC3H7)(C3H7))、丙基正丁氧基镁(Mg(OC4H9)(C3H7))、丙基异丁氧基镁(Mg(i-OC4H9)(C3H7))、正丁基甲氧基镁(Mg(OCH3)(C4H9))、正丁基乙氧基镁(Mg(OC2H5)(C4H9))、正丁基丙氧基镁(Mg(OC3H7)(C4H9))、正丁基正丁氧基镁(Mg(OC4H9)(C4H9))、正丁基异丁氧基镁(Mg(i-OC4H9)(C4H9))、异丁基甲氧基镁(Mg(OCH3)(i-C4H9))、异丁基乙氧基镁(Mg(OC2H5)(i-C4H9))、异丁基丙氧基镁(Mg(OC3H7)(i-C4H9))、异丁基正丁氧基镁(Mg(OC4H9)(i-C4H9))和异丁基异丁氧基镁(Mg(i-OC4H9)(i-C4H9))等,其中优选丁基乙氧基镁。
这些镁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以多种混合的形式使用时,所述镁化合物混合物中的任意两种镁化合物之间的摩尔比可以为任意比例,例如可以为0.25~4∶1,优选0.5~3∶1,更优选1~2∶1。
根据本发明,术语“非茂金属配合物”是一种相对于茂金属催化剂而言的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结构中不含有茂环、芴环或茚环等环戊二烯基或其衍生物,并且在与助催化剂(比如下文所述的那些)组合时能够显示出烯烃聚合催化活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因此所述非茂金属配合物有时也被称为非茂金属烯烃聚合性配合物)。该化合物包含中心金属原子和至少一个与所述中心金属原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多齿配体(优选三齿配体或更多齿配体),而术语“非茂金属配体”即为前述的多齿配体。
根据本发明,所述非茂金属配体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71
根据本发明,该化合物中的基团A、D和E(配位用基团)通过其所含的配位用原子(比如N、O、S、Se和P等杂原子)与本发明中作为化学处理剂使用的IVB族金属化合物所含的IVB族金属原子发生配位反应而形成配位键,由此形成以该IVB族金属原子为中心金属原子M的配合物(即本发明所述的非茂金属配合物)。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非茂金属配体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A)和化合物(B):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72
在一个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非茂金属配体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A-1)至化合物(A-4)和化合物(B-1)至化合物(B-4):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81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91
在以上所有化学结构式中,
q为0或1;
d为0或1;
A选自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92
-NR23R24、-N(O)R25R26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093
-PR28R29、-P(O)R30OR31、砜基、亚砜基或-Se(O)R39,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B选自氮原子、含氮基团、含磷基团或C1-C30烃基;
D选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磷原子、含氮基团、含磷基团、C1-C30烃基、砜基或亚砜基,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E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含磷基团或氰基(-CN),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F选自氮原子、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G选自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或惰性功能性基团;
Y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Z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含磷基团或氰基(-CN),比如可以举出-NR23R24、-N(O)R25R26、-PR28R29、-P(O)R30R31、-OR34、-SR35、-S(O)R36、-SeR38或-Se(O)R39,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代表单键或双键;
-代表共价键或离子键。
R1至R4、R6至R21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其中优选卤代烃基,比如-CH2Cl和-CH2CH2Cl)或惰性功能性基团。R22至R36、R38和R3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其中优选卤代烃基,比如-CH2Cl和-CH2CH2Cl)。上述基团彼此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基团比如R1与R2,R6与R7,R7与R8,R8与R9,R13与R14,R14与R15,R15与R16,R18与R19,R19与R20,R20与R21,R23与R24,或者R25与R26等可以彼此结合在一起成键或成环,优选形成芳香族环,比如未取代的苯环或被1-4个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其中优选卤代烃基,比如-CH2Cl和-CH2CH2Cl)取代的苯环。
R5选自氮上孤对电子、氢、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氮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当R5为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氮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时,R5中的N、O、S、P和Se可以作为配位用原子(与所述中心金属原子M进行配位)。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述惰性功能性基团比如可以举出选自卤素、含氧基团、含氮基团、含硅基团、含锗基团、含硫基团、含锡基团、C1-C10酯基或硝基(-NO2)的至少一种等,但通常不包括C1-C30烃基和取代的C1-C30烃基。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受本发明所述多齿配体的化学结构所限,所述惰性功能性基团具有以下特点:
(1)不干扰所述基团A、D、E、F、Y或Z与所述中心金属原子M的配位过程,和
(2)与所述中心金属原子M的配位能力低于所述A、D、E、F、Y和Z基团,并且不置换这些基团与所述中心金属原子M的已有配位。
根据本发明,在前述所有的化学结构式中,根据具体情况,任何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基团,比如R21与基团Z,或者R13与基团Y,可以彼此结合在一起成环,优选形成包含来自于所述基团Z或Y的杂原子的C6-C30芳香族杂环,比如吡啶环等,其中所述芳香族杂环任选被1个或多个选自C1-C30烃基和取代的C1-C30烃基的取代基取代。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述卤素选自F、Cl、Br或I。所述含氮基团选自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11
-NR23R24、-T-NR23R24或-N(O)R25R26。所述含磷基团选自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12
-PR28R29、-P(O)R30R31或-P(O)R32(OR33)。所述含氧基团选自羟基、-OR34和-T-OR34。所述含硫基团选自-SR35、-T-SR35、-S(O)R36或-T-SO2R37。所述含硒基团选自-SeR38、-T-SeR38、-Se(O)R39或-T-Se(O)R39。所述基团T选自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所述R37选自氢、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述C1-C30烃基选自C1-C30烷基(优选C1-C6烷基,比如异丁基)、C7-C30烷芳基(比如甲苯基、二甲苯基、二异丁基苯基等)、C7-C30芳烷基(比如苄基)、C3-C30环状烷基、C2-C30烯基、C2-C30炔基、C6-C30芳基(比如苯基、萘基、蒽基等)、C8-C30稠环基或C4-C30杂环基,其中所述杂环基含有1-3个选自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的杂原子,比如吡啶基、吡咯基、呋喃基或噻吩基等。
根据本发明,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根据与其所结合的相关基团的具体情况,所述C1-C30烃基有时指的是C1-C30烃二基(二价基团,或者称为C1-C30亚烃基)或C1-C30烃三基(三价基团),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述取代的C1-C30烃基指的是带有一个或多个惰性取代基的C1-C30烃基。所谓惰性取代基,指的是这些取代基对前述配位用基团(指的是前述基团A、D、E、F、Y和Z,或者还任选包括R5)与中心金属原子M(即前述IVB族金属原子)的配位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干扰;换句话说,受本发明配体的化学结构所限,这些取代基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比如受到位阻等的影响)与所述IVB族金属原子发生配位反应而形成配位键。一般而言,所述惰性取代基选自卤素或C1-C30烷基(优选C1-C6烷基,比如异丁基)。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所述含硅基团选自-SiR42R43R44或-T-SiR45;所述含锗基团选自-GeR46R47R48或-T-GeR49;所述含锡基团选自-SnR50R51R52、-T-SnR53或-T-Sn(O)R54;并且所述R42至R5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前述的C1-C30烃基或前述的取代的C1-C30烃基,上述基团彼此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基团可以彼此结合在一起成键或成环。其中基团T的定义同前。
作为所述非茂金属配体,比如可以举出如下化合物: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21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31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41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51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优选选自如下化合物: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52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61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进一步优选选自如下化合物: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62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更优选选自如下化合物: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163
这些非茂金属配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非茂金属配体并不是本领域中作为电子给体化合物通常使用的二醚化合物。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方法进行制造。关于其制造方法的具体内容,比如可参见WO03/010207以及中国专利ZL01126323.7和ZL02110844.7等,本说明书就此引入这些文献的全文作为参考。
根据本发明,术语“醇”指的是烃链(比如C1-30烃)上的至少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获得的化合物。其可以为选自脂肪醇、芳香醇和脂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所述醇,比如可以举出C1-30脂肪醇(优选C1-30脂肪族一元醇)、C6-30芳香醇(优选C6-30芳香族一元醇)和C4-30脂环醇(优选C4-30脂环族一元醇),其中优选C1-30脂肪族一元醇或C2-8脂肪族一元醇,更优选乙醇和丁醇。另外,所述醇可以任选被选自卤原子或C1-6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
作为所述C1-30脂肪醇,比如可以举出甲醇、乙醇、丙醇、2-丙醇、丁醇、戊醇、2-甲基戊醇、2-乙基戊醇、2-己基丁醇、己醇和2-乙基己醇等,其中优选乙醇、丙醇、丁醇和2-乙基己醇。
作为所述C6-30芳香醇,比如可以举出苯甲醇、苯乙醇和甲基苯甲醇等,其中优选苯乙醇。
作为所述C4-30脂环醇,比如可以举出环己醇、环戊醇、环辛醇、甲基环戊醇、乙基环戊醇、丙基环戊醇、甲基环己醇、乙基环己醇、丙基环己醇、甲基环辛醇、乙基环辛醇和丙基环辛醇等,其中优选环己醇和甲基环己醇。
作为被卤原子取代的所述醇,比如可以举出三氯甲醇、三氯乙醇和三氯己醇等,其中优选三氯甲醇。
作为被烷氧基取代的所述醇,比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乙醚、乙二醇-正丁醚和1-丁氧基-2-丙醇等,其中优选乙二醇-乙醚。
这些醇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多种混合使用。在以多种混合的形式使用时,所述醇混合物中的任意两种醇之间的比例可以是任意确定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根据本发明,所述醇优选选自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选自乙醇、丙醇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作为所述稀释溶剂,为选自烷烃或芳香烃的一种或多种。其中,烷烃选自链烷烃、环烷烃、卤代链烷烃和卤代环烷烃。
作为所述链烷烃,比如可以举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和癸烷等,其中优选己烷、庚烷和癸烷,最优选己烷、癸烷。
作为所述环烷烃,比如可以举出环己烷、环戊烷、环庚烷、环癸烷和环壬烷等,最优选环己烷。
作为所述卤代链烷烃,比如可以举出二氯甲烷、二氯己烷、二氯庚烷、三氯甲烷、三氯乙烷、三氯丁烷、二溴甲烷、二溴乙烷、二溴庚烷、三溴甲烷、三溴乙烷和三溴丁烷等。
作为所述卤代环烷烃,比如可以举出氯代环戊烷、氯代环己烷、氯代环庚烷、氯代环辛烷、氯代环壬烷、氯代环癸烷、溴代环戊烷、溴代环己烷、溴代环庚烷、溴代环辛烷、溴代环壬烷和溴代环癸烷等。
作为芳香烃,选自C6-12芳香烃、卤代C6-12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选自C6-12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甲苯、乙苯、二甲苯,最优选甲苯。
这些稀释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的比例多种混合使用。
在制备所述镁载体时,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非茂金属配体的摩尔比为1∶0.01-0.20,优选1∶0.03-0.15。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醇的摩尔比为1∶10~50,优选1∶15~30。所述稀释溶剂的用量一般按体积计,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0.5~4L,优选1mol∶1~3L。
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溶解在醇中,一般是在搅拌条件下来促进溶解过程。该搅拌可采用任何的形式,比如搅拌桨(转速一般为10~1000rpm)等。根据需要,可以通过适当的加热来促进溶解,比如在40℃到低于醇沸点5℃以下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完全溶解在醇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向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的醇溶液中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形成均一溶液后干燥,获得镁载体。
稀释溶剂的加入方式可以为一次性加入或者滴加,优选一次性加入。作为混合的方式之一,可以利用搅拌来促进稀释溶剂在所述溶液中的分散,该搅拌可采用任何形式,比如搅拌桨(转速一般为10~1000rpm)等。
对所述稀释溶剂的温度也没有特别的限定,为避免溶液温度大的波动,一般选择在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在醇中的溶解温度即可。
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后,对所获得的镁化合物溶液进行干燥脱除其中的部分醇,即可获得所述镁载体。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所述镁化合物溶液干燥,使得所述镁载体中醇的含量相对于镁载体的重量比为1.0-3.0wt%,优选1.1-2.5wt%,更优选1.5-2.0wt%。
根据本发明,所述干燥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比如惰性气体干燥法、真空干燥法或者真空下加热干燥法,优选惰性气体干燥法或真空下加热干燥法,最优选真空下加热干燥法。
根据本发明,所述干燥方式(包括干燥温度、干燥真空度和干燥时间)没有任何限定,只要所述镁载体的醇含量满足本发明前述要求即可。比如,将所述镁化合物溶液在比所述稀释溶剂沸点低5-50℃的温度下,优选低10-30℃的温度下,在绝对压力2-100mBar的真空下,优选5-50mBar的真空下,干燥2-30h,优选4-12h,由此获得所述镁载体。
以下对获得所述镁铝载体的步骤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发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烷基铝加入到镁载体中进行反应,过滤后得到镁铝载体。
根据本发明,作为所述烷基铝,比如可以举出如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Al(R)3 (I)
其中,基团R彼此相同或不同(优选相同),并且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烷基,优选甲基、乙基和异丁基,最优选甲基。
具体而言,作为所述烷基铝,比如可以举出三甲基铝(Al(CH3)3)、三乙基铝(Al(CH3CH2)3)、三丙基铝(Al(C3H7)3)、三异丁基铝(Al(i-C4H9)3)、三正丁基铝(Al(C4H9)3)、三异戊基铝(Al(i-C5H11)3)、三正戊基铝(Al(C5H11)3)、三正己基铝(Al(C6H13)3)、三异己基铝(Al(i-C6H13)3)、二乙基甲基铝(Al(CH3)(CH3CH2)2)和二甲基乙基铝(Al(CH3CH2)(CH3)2)等,其中优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和三正己基铝,最优选三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
这些烷基铝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根据本发明,将烷基铝加入到镁载体中,可以是在烷烃溶剂存在下进行,也可以不需要烷烃溶剂,优选在烷烃溶剂存在下进行。在此所使用的烷烃溶剂与前述稀释溶剂中的烷烃溶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体而言,作为所述烷烃溶剂,比如可以举出C5-12链烷烃、C5-12环烷烃、卤代C5-12链烷烃、卤代C5-12环烷烃等,比如可以举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氯代戊烷、氯代己烷、氯代庚烷、氯代辛烷、氯代壬烷、氯代癸烷、氯代十一烷、氯代十二烷和氯代环己烷等,其中优选戊烷、己烷、癸烷和环己烷,最优选己烷。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作为镁铝载体的制备方法,首先任选将烷烃溶剂加入到镁载体中,然后在搅拌条件下计量加入(优选缓慢滴加)所述烷基铝,由此形成反应混合液。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反应过于激烈,保护镁载体结构,一般需要先在常温下反应较长时间,比如0.5-12h,优选2-8h,然后再升温到60℃~100℃反应较短的时间,比如0.25-2h,优选0.5-1h。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梯度升温保温来控制反应进度,一般先在常温下反应0.25-4h,优选0.5-2h,再升温到40℃下反应0.25-2h,优选0.5-1h,再升温到60℃反应0.25-2h,优选0.5-1h,再升温到80℃反应0.25-2h,优选0.5-1h,其中升温速率一般在10-60℃/h。优选通过梯度升温保温方式控制反应进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使所获得的反应混合液经过过滤、任选的洗涤(1~6次,优选1~3次)和任选干燥,得到镁铝载体。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进行干燥。优选不进行干燥。洗涤溶剂可以选择与本发明前述相同的烷烃溶剂,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烷烃溶剂,优选癸烷和己烷,最优选己烷。
根据本发明,作为烷基铝的用量,使得其中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以铝元素计的所述烷基铝的摩尔比为1∶0.5~5,优选1∶1~3。
以下对所述以化学处理剂进行处理的步骤进行具体的说明。
本发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在-40~10℃,优选-20~0℃下,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镁铝载体,获得所述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步骤。
根据本发明,通过用所述化学处理剂对所述镁铝载体进行化学处理,可以使所述化学处理剂与该镁铝载体中所含的非茂金属配体发生反应,从而在载体上原位生成非茂金属配合物(原位负载化反应),由此获得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以IVB族金属化合物作为所述化学处理剂。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化合物,比如可以举出IVB族金属卤化物、IVB族金属烷基化合物、IVB族金属烷氧基化合物、IVB族金属烷基卤化物和IVB族金属烷氧基卤化物。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卤化物、所述IVB族金属烷基化合物、所述IVB族金属烷氧基化合物、所述IVB族金属烷基卤化物和所述IVB族金属烷氧基卤化物,比如可以举出如下通式(II)结构的化合物:
M(OR1)mXnR2 4-m-n (II)
式(II)中:
m为0、1、2、3或4;
n为0、1、2、3或4;
M为元素周期表中IVB族金属,比如钛、锆和铪等;
X为卤素,比如F、Cl、Br和I;并且
R1和R2各自独立地选自C1-10烷基,比如甲基、乙基、丙基、正丁基、异丁基等,R1和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体而言,作为所述IVB族金属卤化物,比如可以举出四氟化钛(TiF4)、四氯化钛(TiCl4)、四溴化钛(TiBr4)、四碘化钛(TiI4);
四氟化锆(ZrF4)、四氯化锆(ZrCl4)、四溴化锆(ZrBr4)、四碘化锆(ZrI4);
四氟化铪(HfF4)、四氯化铪(HfCl4)、四溴化铪(HfBr4)、四碘化铪(HfI4)。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烷基化合物,比如可以举出四甲基钛(Ti(CH3)4)、四乙基钛(Ti(CH3CH2)4)、四异丁基钛(Ti(i-C4H9)4)、四正丁基钛(Ti(C4H9)4)、三乙基甲基钛(Ti(CH3)(CH3CH2)3)、二乙基二甲基钛(Ti(CH3)2(CH3CH2)2)、三甲基乙基钛(Ti(CH3)3(CH3CH2))、三异丁基甲基钛(Ti(CH3)(i-C4H9)3)、二异丁基二甲基钛(Ti(CH3)2(i-C4H9)2)、三甲基异丁基钛(Ti(CH3)3(i-C4H9))、三异丁基乙基钛(Ti(CH3CH2)(i-C4H9)3)、二异丁基二乙基钛(Ti(CH3CH2)2(i-C4H9)2)、三乙基异丁基钛(Ti(CH3CH2)3(i-C4H9))、三正丁基甲基钛(Ti(CH3)(C4H9)3)、二正丁基二甲基钛(Ti(CH3)2(C4H9)2)、三甲基正丁基钛(Ti(CH3)3(C4H9))、三正丁基乙基钛(Ti(CH3CH2)(C4H9)3)、二正丁基二乙基钛(Ti(CH3CH2)2(C4H9)2)、三乙基正丁基钛(Ti(CH3CH2)3(C4H9))等;
四甲基锆(Zr(CH3)4)、四乙基锆(Zr(CH3CH2)4)、四异丁基锆(Zr(i-C4H9)4)、四正丁基锆(Zr(C4H9)4)、三乙基甲基锆(Zr(CH3)(CH3CH2)3)、二乙基二甲基锆(Zr(CH3)2(CH3CH2)2)、三甲基乙基锆(Zr(CH3)3(CH3CH2))、三异丁基甲基锆(Zr(CH3)(i-C4H9)3)、二异丁基二甲基锆(Zr(CH3)2(i-C4H9)2)、三甲基异丁基锆(Zr(CH3)3(i-C4H9))、三异丁基乙基锆(Zr(CH3CH2)(i-C4H9)3)、二异丁基二乙基锆(Zr(CH3CH2)2(i-C4H9)2)、三乙基异丁基锆(Zr(CH3CH2)3(i-C4H9))、三正丁基甲基锆(Zr(CH3)(C4H9)3)、二正丁基二甲基锆(Zr(CH3)2(C4H9)2)、三甲基正丁基锆(Zr(CH3)3(C4H9))、三正丁基乙基锆(Zr(CH3CH2)(C4H9)3)、二正丁基二乙基锆(Zr(CH3CH2)2(C4H9)2)、三乙基正丁基锆(Zr(CH3CH2)3(C4H9))等;
四甲基铪(Hf(CH3)4)、四乙基铪(Hf(CH3CH2)4)、四异丁基铪(Hf(i-C4H9)4)、四正丁基铪(Hf(C4H9)4)、三乙基甲基铪(Hf(CH3)(CH3CH2)3)、二乙基二甲基铪(Hf(CH3)2(CH3CH2)2)、三甲基乙基铪(Hf(CH3)3(CH3CH2))、三异丁基甲基铪(Hf(CH3)(i-C4H9)3)、二异丁基二甲基铪(Hf(CH3)2(i-C4H9)2)、三甲基异丁基铪(Hf(CH3)3(i-C4H9))、三异丁基乙基铪(Hf(CH3CH2)(i-C4H9)3)、二异丁基二乙基铪(Hf(CH3CH2)2(i-C4H9)2)、三乙基异丁基铪(Hf(CH3CH2)3(i-C4H9))、三正丁基甲基铪(Hf(CH3)(C4H9)3)、二正丁基二甲基铪(Hf(CH3)2(C4H9)2)、三甲基正丁基铪(Hf(CH3)3(C4H9))、三正丁基乙基铪(Hf(CH3CH2)(C4H9)3)、二正丁基二乙基铪(Hf(CH3CH2)2(C4H9)2)、三乙基正丁基铪(Hf(CH3CH2)3(C4H9))等。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烷氧基化合物,比如可以举出四甲氧基钛(Ti(OCH3)4)、四乙氧基钛(Ti(OCH3CH2)4)、四异丁氧基钛(Ti(i-OC4H9)4)、四正丁氧基钛(Ti(OC4H9)4)、三乙氧基甲氧基钛(Ti(OCH3)(OCH3CH2)3)、二乙氧基二甲氧基钛(Ti(OCH3)2(OCH3CH2)2)、三甲氧基乙氧基钛(Ti(OCH3)3(OCH3CH2))、三异丁氧基甲氧基钛(Ti(OCH3)(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甲氧基钛(Ti(OCH3)2(i-OC4H9)2)、三甲氧基异丁氧基钛(Ti(OCH3)3(i-OC4H9))、三异丁氧基乙氧基钛(Ti(OCH3CH2)(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乙氧基钛(Ti(OCH3CH2)2(i-OC4H9)2)、三乙氧基异丁氧基钛(Ti(OCH3CH2)3(i-OC4H9))、三正丁氧基甲氧基钛(Ti(OCH3)(OC4H9)3)、二正丁氧基二甲氧基钛(Ti(OCH3)2(OC4H9)2)、三甲氧基正丁氧基钛(Ti(OCH3)3(OC4H9))、三正丁氧基乙氧基钛(Ti(OCH3CH2)(OC4H9)3)、二正丁氧基二乙氧基钛(Ti(OCH3CH2)2(OC4H9)2)、三乙氧基正丁氧基钛(Ti(OCH3CH2)3(OC4H9))等;
四甲氧基锆(Zr(OCH3)4)、四乙氧基锆(Zr(OCH3CH2)4)、四异丁氧基锆(Zr(i-OC4H9)4)、四正丁氧基锆(Zr(OC4H9)4)、三乙氧基甲氧基锆(Zr(OCH3)(OCH3CH2)3)、二乙氧基二甲氧基锆(Zr(OCH3)2(OCH3CH2)2)、三甲氧基乙氧基锆(Zr(OCH3)3(OCH3CH2))、三异丁氧基甲氧基锆(Zr(OCH3)(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甲氧基锆(Zr(OCH3)2(i-OC4H9)2)、三甲氧基异丁氧基锆(Zr(OCH3)3(i-C4H9))、三异丁氧基乙氧基锆(Zr(OCH3CH2)(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乙氧基锆(Zr(OCH3CH2)2(i-OC4H9)2)、三乙氧基异丁氧基锆(Zr(OCH3CH2)3(i-OC4H9))、三正丁氧基甲氧基锆(Zr(OCH3)(OC4H9)3)、二正丁氧基二甲氧基锆(Zr(OCH3)2(OC4H9)2)、三甲氧基正丁氧基锆(Zr(OCH3)3(OC4H9))、三正丁氧基乙氧基锆(Zr(OCH3CH2)(OC4H9)3)、二正丁氧基二乙氧基锆(Zr(OCH3CH2)2(OC4H9)2)、三乙氧基正丁氧基锆(Zr(OCH3CH2)3(OC4H9))等;
四甲氧基铪(Hf(OCH3)4)、四乙氧基铪(Hf(OCH3CH2)4)、四异丁氧基铪(Hf(i-OC4H9)4)、四正丁氧基铪(Hf(OC4H9)4)、三乙氧基甲氧基铪(Hf(OCH3)(OCH3CH2)3)、二乙氧基二甲氧基铪(Hf(OCH3)2(OCH3CH2)2)、三甲氧基乙氧基铪(Hf(OCH3)3(OCH3CH2))、三异丁氧基甲氧基铪(Hf(OCH3)(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甲氧基铪(Hf(OCH3)2(i-OC4H9)2)、三甲氧基异丁氧基铪(Hf(OCH3)3(i-OC4H9))、三异丁氧基乙氧基铪(Hf(OCH3CH2)(i-OC4H9)3)、二异丁氧基二乙氧基铪(Hf(OCH3CH2)2(i-OC4H9)2)、三乙氧基异丁氧基铪(Hf(OCH3CH2)3(i-C4H9))、三正丁氧基甲氧基铪(Hf(OCH3)(OC4H9)3)、二正丁氧基二甲氧基铪(Hf(OCH3)2(OC4H9)2)、三甲氧基正丁氧基铪(Hf(OCH3)3(OC4H9))、三正丁氧基乙氧基铪(Hf(OCH3CH2)(OC4H9)3)、二正丁氧基二乙氧基铪(Hf(OCH3CH2)2(OC4H9)2)、三乙氧基正丁氧基铪(Hf(OCH3CH2)3(OC4H9))等。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烷基卤化物,比如可以举出三甲基氯化钛(TiCl(CH3)3)、三乙基氯化钛(TiCl(CH3CH2)3)、三异丁基氯化钛(TiCl(i-C4H9)3)、三正丁基氯化钛(TiCl(C4H9)3)、二甲基二氯化钛(TiCl2(CH3)2)、二乙基二氯化钛(TiCl2(CH3CH2)2)、二异丁基二氯化钛(TiCl2(i-C4H9)2)、三正丁基氯化钛(TiCl(C4H9)3)、甲基三氯化钛(Ti(CH3)Cl3)、乙基三氯化钛(Ti(CH3CH2)Cl3)、异丁基三氯化钛(Ti(i-C4H9)Cl3)、正丁基三氯化钛(Ti(C4H9)Cl3);
三甲基溴化钛(TiBr(CH3)3)、三乙基溴化钛(TiBr(CH3CH2)3)、三异丁基溴化钛(TiBr(i-C4H9)3)、三正丁基溴化钛(TiBr(C4H9)3)、二甲基二溴化钛(TiBr2(CH3)2)、二乙基二溴化钛(TiBr2(CH3CH2)2)、二异丁基二溴化钛(TiBr2(i-C4H9)2)、三正丁基溴化钛(TiBr(C4H9)3)、甲基三溴化钛(Ti(CH3)Br3)、乙基三溴化钛(Ti(CH3CH2)Br3)、异丁基三溴化钛(Ti(i-C4H9)Br3)、正丁基三溴化钛(Ti(C4H9)Br3);
三甲基氯化锆(ZrCl(CH3)3)、三乙基氯化锆(ZrCl(CH3CH2)3)、三异丁基氯化锆(ZrCl(i-C4H9)3)、三正丁基氯化锆(ZrCl(C4H9)3)、二甲基二氯化锆(ZrCl2(CH3)2)、二乙基二氯化锆(ZrCl2(CH3CH2)2)、二异丁基二氯化锆(ZrCl2(i-C4H9)2)、三正丁基氯化锆(ZrCl(C4H9)3)、甲基三氯化锆(Zr(CH3)Cl3)、乙基三氯化锆(Zr(CH3CH2)Cl3)、异丁基三氯化锆(Zr(i-C4H9)Cl3)、正丁基三氯化锆(Zr(C4H9)Cl3);
三甲基溴化锆(ZrBr(CH3)3)、三乙基溴化锆(ZrBr(CH3CH2)3)、三异丁基溴化锆(ZrBr(i-C4H9)3)、三正丁基溴化锆(ZrBr(C4H9)3)、二甲基二溴化锆(ZrBr2(CH3)2)、二乙基二溴化锆(ZrBr2(CH3CH2)2)、二异丁基二溴化锆(ZrBr2(i-C4H9)2)、三正丁基溴化锆(ZrBr(C4H9)3)、甲基三溴化锆(Zr(CH3)Br3)、乙基三溴化锆(Zr(CH3CH2)Br3)、异丁基三溴化锆(Zr(i-C4H9)Br3)、正丁基三溴化锆(Zr(C4H9)Br3);
三甲基氯化铪(HfCl(CH3)3)、三乙基氯化铪(HfCl(CH3CH2)3)、三异丁基氯化铪(HfCl(i-C4H9)3)、三正丁基氯化铪(HfCl(C4H9)3)、二甲基二氯化铪(HfCl2(CH3)2)、二乙基二氯化铪(HfCl2(CH3CH2)2)、二异丁基二氯化铪(HfCl2(i-C4H9)2)、三正丁基氯化铪(HfCl(C4H9)3)、甲基三氯化铪(Hf(CH3)Cl3)、乙基三氯化铪(Hf(CH3CH2)Cl3)、异丁基三氯化铪(Hf(i-C4H9)Cl3)、正丁基三氯化铪(Hf(C4H9)Cl3);
三甲基溴化铪(HfBr(CH3)3)、三乙基溴化铪(HfBr(CH3CH2)3)、三异丁基溴化铪(HfBr(i-C4H9)3)、三正丁基溴化铪(HfBr(C4H9)3)、二甲基二溴化铪(HfBr2(CH3)2)、二乙基二溴化铪(HfBr2(CH3CH2)2)、二异丁基二溴化铪(HfBr2(i-C4H9)2)、三正丁基溴化铪(HfBr(C4H9)3)、甲基三溴化铪(Hf(CH3)Br3)、乙基三溴化铪(Hf(CH3CH2)Br3)、异丁基三溴化铪(Hf(i-C4H9)Br3)、正丁基三溴化铪(Hf(C4H9)Br3)。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烷氧基卤化物,比如可以举出三甲氧基氯化钛(TiCl(OCH3)3)、三乙氧基氯化钛(TiCl(OCH3CH2)3)、三异丁氧基氯化钛(TiCl(i-OC4H9)3)、三正丁氧基氯化钛(TiCl(OC4H9)3)、二甲氧基二氯化钛(TiCl2(OCH3)2)、二乙氧基二氯化钛(TiCl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氯化钛(TiCl2(i-OC4H9)2)、三正丁氧基氯化钛(TiCl(OC4H9)3)、甲氧基三氯化钛(Ti(OCH3)Cl3)、乙氧基三氯化钛(Ti(OCH3CH2)Cl3)、异丁氧基三氯化钛(Ti(i-C4H9)Cl3)、正丁氧基三氯化钛(Ti(OC4H9)Cl3);
三甲氧基溴化钛(TiBr(OCH3)3)、三乙氧基溴化钛(TiBr(OCH3CH2)3)、三异丁氧基溴化钛(TiBr(i-OC4H9)3)、三正丁氧基溴化钛(TiBr(OC4H9)3)、二甲氧基二溴化钛(TiBr2(OCH3)2)、二乙氧基二溴化钛(TiBr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溴化钛(TiBr2(i-OC4H9)2)、三正丁氧基溴化钛(TiBr(OC4H9)3)、甲氧基三溴化钛(Ti(OCH3)Br3)、乙氧基三溴化钛(Ti(OCH3CH2)Br3)、异丁氧基三溴化钛(Ti(i-C4H9)Br3)、正丁氧基三溴化钛(Ti(OC4H9)Br3);
三甲氧基氯化锆(ZrCl(OCH3)3)、三乙氧基氯化锆(ZrCl(OCH3CH2)3)、三异丁氧基氯化锆(ZrCl(i-OC4H9)3)、三正丁氧基氯化锆(ZrCl(OC4H9)3)、二甲氧基二氯化锆(ZrCl2(OCH3)2)、二乙氧基二氯化锆(ZrCl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氯化锆(ZrCl2(i-OC4H9)2)、三正丁氧基氯化锆(ZrCl(OC4H9)3)、甲氧基三氯化锆(Zr(OCH3)Cl3)、乙氧基三氯化锆(Zr(OCH3CH2)Cl3)、异丁氧基三氯化锆(Zr(i-C4H9)Cl3)、正丁氧基三氯化锆(Zr(OC4H9)Cl3);
三甲氧基溴化锆(ZrBr(OCH3)3)、三乙氧基溴化锆(ZrBr(OCH3CH2)3)、三异丁氧基溴化锆(ZrBr(i-OC4H9)3)、三正丁氧基溴化锆(ZrBr(OC4H9)3)、二甲氧基二溴化锆(ZrBr2(OCH3)2)、二乙氧基二溴化锆(ZrBr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溴化锆(ZrBr2(i-OC4H9)2)、三正丁氧基溴化锆(ZrBr(OC4H9)3)、甲氧基三溴化锆(Zr(OCH3)Br3)、乙氧基三溴化锆(Zr(OCH3CH2)Br3)、异丁氧基三溴化锆(Zr(i-C4H9)Br3)、正丁氧基三溴化锆(Zr(OC4H9)Br3);
三甲氧基氯化铪(HfCl(OCH3)3)、三乙氧基氯化铪(HfCl(OCH3CH2)3)、三异丁氧基氯化铪(HfCl(i-OC4H9)3)、三正丁氧基氯化铪(HfCl(OC4H9)3)、二甲氧基二氯化铪(HfCl2(OCH3)2)、二乙氧基二氯化铪(HfCl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氯化铪(HfCl2(i-OC4H9)2)、三正丁氧基氯化铪(HfCl(OC4H9)3)、甲氧基三氯化铪(Hf(OCH3)Cl3)、乙氧基三氯化铪(Hf(OCH3CH2)Cl3)、异丁氧基三氯化铪(Hf(i-C4H9)Cl3)、正丁氧基三氯化铪(Hf(OC4H9)Cl3);
三甲氧基溴化铪(HfBr(OCH3)3)、三乙氧基溴化铪(HfBr(OCH3CH2)3)、三异丁氧基溴化铪(HfBr(i-OC4H9)3)、三正丁氧基溴化铪(HfBr(OC4H9)3)、二甲氧基二溴化铪(HfBr2(OCH3)2)、二乙氧基二溴化铪(HfBr2(OCH3CH2)2)、二异丁氧基二溴化铪(HfBr2(i-OC4H9)2)、三正丁氧基溴化铪(HfBr(OC4H9)3)、甲氧基三溴化铪(Hf(OCH3)Br3)、乙氧基三溴化铪(Hf(OCH3CH2)Br3)、异丁氧基三溴化铪(Hf(i-C4H9)Br3)、正丁氧基三溴化铪(Hf(OC4H9)Br3)。
作为所述IVB族金属化合物,优选所述IVB族金属卤化物,更优选TiCl4、TiBr4、ZrCl4、ZrBr4、HfCl4和HfBr4,最优选TiCl4和ZrCl4
这些IVB族金属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当所述化学处理剂在常温下为液态时,可以直接使用该化学处理剂进行所述化学处理反应。当所述化学处理剂在常温下为固态时,为了计量和操作方便起见,优选以溶液的形式使用所述化学处理剂。当然,当所述化学处理剂在常温下为液态时,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以溶液的形式使用所述化学处理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定。
在制备所述化学处理剂的溶液时,对此时所使用的溶剂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其可以溶解该化学处理剂并且不破坏(比如溶解)所述镁化合物或所述镁铝载体的已有载体结构即可。
具体而言,可以举出C5-12链烷烃、C5-12环烷烃、卤代C5-12链烷烃和卤代C5-12环烷烃等,比如可以举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环辛烷、氯代戊烷、氯代己烷、氯代庚烷、氯代辛烷、氯代壬烷、氯代癸烷、氯代十一烷、氯代十二烷和氯代环己烷等,其中优选戊烷、己烷、癸烷和环己烷,最优选己烷。
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另外,对所述化学处理剂在其溶液中的浓度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只要其能够实现以预定量的所述化学处理剂来进行所述化学处理反应即可。如前所述,如果化学处理剂是液态的,可以直接使用化学处理剂来进行所述处理,但也可以将其调制成化学处理剂的溶液后使用。
一般而言,所述化学处理剂在其溶液中的摩尔浓度一般设定为0.01~1.0mol/L,但并不限于此。
作为进行所述化学处理的方法,比如可以举出,在采用固态化学处理剂(比如四氯化锆)的情况下,首先制备所述化学处理剂的溶液,然后向待处理的所述镁铝载体中加入(优选滴加)预定量的所述化学处理剂;在采用液态化学处理剂(比如四氯化钛)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但也可以在制备成溶液之后)将预定量的所述化学处理剂加入(优选滴加)待处理的所述镁铝载体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40~10℃(优选-20~0℃)的反应温度下使处理反应(必要时借助搅拌)进行0.5~24h,优选1~8h,更优选2~6h,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过滤、任选的洗涤和任选的干燥即可。
根据本发明,所述过滤、洗涤和干燥可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其中洗涤用溶剂可以采用与溶解所述化学处理剂时所用相同的溶剂,也可以不同。该洗涤一般进行1~8次,优选2~6次,最优选2~4次。该干燥例如可以将待处理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在绝对压力2-100mBar的真空下,优选5-50mBar的真空下,干燥2-30h,优选4-12h,由此获得干燥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作为所述化学处理剂的用量,使得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以IVB族金属(比如Ti)元素计的所述化学处理剂的摩尔比为1∶1~20,优选1∶2~10。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是,前述所有的方法步骤均优选在基本上无水无氧的条件下进行。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无水无氧指的是体系中水和氧的含量持续小于10ppm。而且,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在制备后通常需要在密闭条件下微正压保存备用。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还涉及由前述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制造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有时也称为负载型非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
在一个进一步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烯烃均聚/共聚方法,其中以本发明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作为烯烃聚合用催化剂,使烯烃均聚或共聚。
就本发明所涉及的该烯烃均聚/共聚方法而言,除了以下特别指出的内容以外,其他未言明的内容(比如聚合用反应器、烯烃用量、催化剂和烯烃的添加方式等),可以直接适用本领域常规已知的那些,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此省略其说明。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均聚/共聚方法,以本发明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以选自铝氧烷、烷基铝、卤代烷基铝、硼氟烷、烷基硼和烷基硼铵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助催化剂,使烯烃均聚或共聚。
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向聚合反应体系中的加入方式可以是先加主催化剂,然后再加入助催化剂,或者先加入助催化剂,然后再加入主催化剂,或者是两者先接触混合后一起加入,或者分别同时加入。将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分别加入时既可以在同一加料管路中依次加入,也可以在多路加料管路中依次加入,而两者分别同时加入时应选择多路加料管路。对于连续式聚合反应来说,优选多路加料管路同时连续加入,而对于间歇式聚合反应来说,优选两者先混合后在同一加料管路中一起加入,或者在同一加料管路中先加入助催化剂,然后再加入主催化剂。
根据本发明,对所述烯烃均聚/共聚方法的反应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公知的那些,比如可以举出淤浆法、乳液法、溶液法、本体法和气相法等,其中优选淤浆法和气相法。
根据本发明,作为所述烯烃,比如可以举出C2~C10单烯烃、双烯烃、环状烯烃和其他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
具体而言,作为所述C2~C10单烯烃,比如可以举出乙烯、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癸烯、1-十一烯、1-十二烯和苯乙烯等;作为所述环状烯烃,比如可以举出1-环戊烯和降冰片烯等;作为所述双烯烃,比如可以举出1,4-丁二烯、2,5-戊二烯、1,6-己二烯、降冰片二烯和1,7-辛二烯等;并且作为所述其他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比如可以举出醋酸乙烯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等。其中,优选乙烯的均聚,或者乙烯与丙烯、1-丁烯或1-己烯的共聚。
根据本发明,均聚指的是仅一种所述烯烃的聚合,而共聚指的是两种以上所述烯烃之间的聚合。
根据本发明,所述助催化剂选自铝氧烷、烷基铝、卤代烷基铝、硼氟烷、烷基硼和烷基硼铵盐,其中优选铝氧烷和烷基铝。
作为所述铝氧烷,比如可以举出下述通式(III-1)所示的线型铝氧烷:(R)(R)Al-(Al(R)-O)n-O-Al(R)(R),以及下述通式(III-2)所示的环状铝氧烷:-(Al(R)-O-)n+2-。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291
在前述通式中,基团R彼此相同或不同(优选相同),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烷基,优选甲基、乙基和异丁基,最优选甲基;n为1-50范围内的任意整数,优选10~30范围内的任意整数。
作为所述铝氧烷,优选甲基铝氧烷、乙基铝氧烷、异丁基铝氧烷和正丁基铝氧烷,进一步优选甲基铝氧烷和异丁基铝氧烷,并且最优选甲基铝氧烷。
这些铝氧烷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作为所述烷基铝,与前面所述烷基铝的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相同,比如可以举出三甲基铝(Al(CH3)3)、三乙基铝(Al(CH3CH2)3)、三丙基铝(Al(C3H7)3)、三异丁基铝(Al(i-C4H9)3)、三正丁基铝(Al(C4H9)3)、三异戊基铝(Al(i-C5H11)3)、三正戊基铝(Al(C5H11)3)、三己基铝(Al(C6H13)3)、三异己基铝(Al(i-C6H13)3)、二乙基甲基铝(Al(CH3)(CH3CH2)2)和二甲基乙基铝(Al(CH3CH2)(CH3)2)等,其中优选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进一步优选三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并且最优选三乙基铝。
这些烷基铝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作为所述卤代烷基铝、所述硼氟烷、所述烷基硼和所述烷基硼铵盐,可以直接使用本领域常规使用的那些,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述助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根据需要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前述的助催化剂,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根据所述烯烃均聚/共聚方法的反应方式的不同,有时需要使用聚合用溶剂。
作为所述聚合用溶剂,可以使用本领域在进行烯烃均聚/共聚时常规使用的那些,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作为所述聚合用溶剂,比如可以举出C4-10烷烃(比如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或癸烷等)、卤代C1-10烷烃(比如二氯甲烷)、芳香烃类溶剂(比如甲苯和二甲苯)、醚类溶剂(比如乙醚或四氢呋喃)、酯类溶剂(比如乙酸乙酯)和酮类溶剂(比如丙酮)等。其中,优选使用己烷作为所述聚合用溶剂。
这些聚合用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以任意的比例组合使用多种。
根据本发明,所述烯烃均聚/共聚方法的聚合反应压力一般为0.1~10MPa,优选0.1~4MPa,更优选1~3MPa,但有时并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聚合反应温度一般为-40℃~200℃,优选10℃~100℃,更优选40℃~90℃,但有时并不限于此。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述烯烃均聚/共聚方法可以在有氢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没有氢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在存在的情况下,氢气的分压可以是所述聚合反应压力的0.01%~99%,优选0.01%~50%,但有时并不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所述烯烃均聚/共聚方法时,以铝或硼计的所述助催化剂与以IVB族金属计的所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摩尔比一般为1∶1~1000,优选1∶1~500,更优选1∶10~500,但有时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
以下采用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聚合物堆密度(单位是g/cm3)的测定参照中国国家标准GB1636-79进行。
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中IVB族金属(比如Ti)和Mg元素的含量采用ICP-AES法测定,非茂金属配体的含量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
催化剂的聚合活性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在聚合反应结束之后,将反应釜内的聚合产物过滤并干燥,然后称量该聚合产物的质量,以该聚合产物质量除以所用的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质量的比值来表示该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单位是kg聚合物/g催化剂或kg聚合物/gCat)。
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按照以下方法计算:按照标准ASTM D4020-00,采用高温稀释型乌氏粘度计法(毛细管内径为0.44mm,恒温浴介质为300号硅油,稀释用溶剂为十氢萘,测定温度为135℃)测定所述聚合物的特性粘度,然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所述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Mv。
Mv=5.37×104×[η]1.37
其中,η为特性粘度。
载体中醇含量的测定按照如下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仪器采用安捷伦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备自动进样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色谱柱为DB-1(30m×0.32mm×0.25μm),气相色谱操作条件:温度:气化室250℃、柱温60℃、检测器250℃;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速为1.4ml/min;分流比为70∶1;进样量为0.2ml;测试用试剂为色谱纯的乙醇或正丁醇,其中测定乙醇含量采用正丁醇,测定正丁醇的含量采用乙醇,测定其它醇含量采用乙醇或正丁醇均可。相对保留时间确定乙醇为2.426min和正丁醇3.151min。精确配制十种不同浓度的待测醇在试剂醇的溶液作为标样,在气相色谱条件下,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校正因子,做出醇浓度指数与实际浓度的关系图。准确称取1.00g载体,加入10ml醇试剂常温下搅拌溶解20min后过滤,取滤液待用。在气相色谱条件下,针取定量滤液加入到自动进样器中自动程序进样测定,用待测醇峰面积除以归一化总面积计算出滤液醇浓度指数,代入关系图中得到实际醇浓度,最后经过换算后即得到载体中的醇含量。
聚合物粒径分布和细粉含量测定在催化剂粒度分布分析在Microtrac S35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上进行,粒度测定范围0.01~10000微米,取粒径小于75微米的聚合物体积占总聚合物体积比作为细粉含量。
实施例1
称取4.76g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加入醇,在搅拌下加热到60℃溶解后,加入稀释溶剂,搅拌均匀后,升温到80℃,在绝对压力10mBar的真空下干燥2h,获得镁载体,其中醇含量为1.57wt%。
量取50ml己烷溶剂,加入到所述镁载体中,在搅拌和常温下用15分钟滴加烷基铝,然后升温到常温下反应0.5h,升温到40℃下反应0.5h,升温到60℃反应0.5h,最后升温到80℃反应1h,其中升温速率20℃/h。停止搅拌和加热,静置沉降后,将所获得的混合产物经过过滤、己烷洗涤3次,每次使用100ml己烷,得到镁铝载体。
向镁铝载体中加入50ml己烷,在-20℃下用15分钟滴加入化学处理剂并搅拌,在-20℃下反应4h后,常温下过滤,己烷洗涤3次,每次100ml,最后在常温下和绝对压力10mBar下抽真空干燥6h得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
其中,镁化合物采用无水氯化镁(MgCl2),非茂金属配体采用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31
的化合物,醇采用无水乙醇,稀释溶剂采用癸烷,烷基铝采用三乙基铝,化学处理剂采用四氯化钛(TiCl4)。
配比为: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醇的摩尔比为1∶17.1;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为1∶0.05;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2L;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铝元素计的所述三乙基铝的摩尔比为1∶2;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Ti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钛摩尔比为1∶7.2。
该催化剂记为CAT-1。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其中,非茂金属配体采用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32
的化合物,镁化合物采用正丁基镁,醇采用无水丁醇,稀释溶剂采用庚烷,烷基铝采用三异丁基铝。镁载体中醇含量为1.39wt%。
配比为: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醇的摩尔比为1∶28.4;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1∶0.075;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3L;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铝元素计的所述烷基铝的摩尔比为1∶3;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Ti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钛的摩尔比为1∶4。
该催化剂记为CAT-2。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其中,镁化合物采用无水乙氧基镁(Mg(OC2H5)2),非茂金属配体采用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41
的化合物,醇采用无水丙醇,稀释溶剂采用环己烷,烷基铝采用三正己基铝(Al(C6H13)3),化学处理剂采用四氯化锆(ZrCl4)。镁载体中醇含量为1.21wt%。
配比为: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醇的摩尔比为1∶22.6;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为1∶0.12;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1L;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铝元素计的所述烷基铝的摩尔比为1∶1;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Zr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锆的摩尔比为1∶9.5。
该催化剂记为CAT-3。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稀释溶剂改为甲苯。
其中,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所述醇的摩尔比为1∶25.7,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1.5L,在-10℃下滴加入化学处理剂后,在-10℃下反应4h,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Ti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钛的摩尔比为1∶6,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为1∶0.10;镁载体中醇含量为1.85wt%。
该催化剂记为CAT-4。
实施例5
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稀释溶剂改为乙苯,非茂金属配体采用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51
的化合物。
其中,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所述醇的摩尔比为1∶10.26,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2.5L,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Ti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钛的摩尔比为1∶4;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为1∶0.075;镁载体中醇含量为1.14wt%。
该催化剂记为CAT-5。
实施例6
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稀释溶剂改为二甲苯,非茂金属配体采用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52
的化合物。
其中,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所述醇的摩尔比为1∶29.07,镁化合物与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3L,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以Zr元素计的化学处理剂四氯化锆的摩尔比为1∶15,以Mg元素计的镁化合物与非茂金属配体摩尔比为1∶0.15;镁载体中醇含量为2.44wt%。
该催化剂记为CAT-6。
比较例1-1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镁载体改为是在绝对压力5mBar的真空下干燥10h获得,其中醇含量为0.74wt%。
该催化剂记为CAT-1-A。
比较例1-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镁载体改为是在绝对压力10mBar的真空下干燥1h获得,其中醇含量为4.2wt%。
该催化剂记为CAT-1-B。
比较例1-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但有如下改变:
在25℃下向镁铝载体和己烷混合物中滴加入化学处理剂后,在25℃下进行反应4h。。
该催化剂记为CAT-1-C。
实施例7(应用实施例)
分别称取所述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CAT-1~6,CAT-1-A~C,与助催化剂分别在以下条件下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乙烯的均聚、共聚和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均聚为:5L聚合高压釜,淤浆聚合工艺,2.5L己烷溶剂,聚合总压0.8MPa,聚合温度85℃,氢气分压0.2MPa,反应时间2h。首先将2.5L己烷加入到聚合高压釜中,开启搅拌,然后加入20mg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混合物,再加入氢气到0.2MPa,最后持续通入乙烯使聚合总压恒定在0.8MPa。反应结束后,将釜内气体放空,放出釜内聚合物,干燥后称量质量。该聚合反应的具体情况以及聚合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共聚为:5L聚合高压釜,淤浆聚合工艺,2.5L己烷溶剂,聚合总压0.8MPa,聚合温度85℃,氢气分压0.2MPa,反应时间2h。首先将2.5L己烷加入到聚合高压釜中,开启搅拌,然后加入20mg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混合物,一次性加入己烯-1共聚单体50g,再加入氢气到0.2MPa,最后持续通入乙烯使聚合总压恒定在0.8MPa。反应结束后,将釜内气体放空,放出釜内聚合物,干燥后称量质量。该聚合反应的具体情况以及聚合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合为:5L聚合高压釜,淤浆聚合工艺,2.5L己烷溶剂,聚合总压0.5MPa,聚合温度70℃,反应时间6h。首先将2.5L己烷加入到聚合高压釜中,开启搅拌,然后加入20mg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混合物,助催化剂与催化剂活性金属摩尔比为100,最后持续通入乙烯使聚合总压恒定在0.5MPa。反应结束后,将釜内气体放空,放出釜内聚合物,干燥后称量质量。该聚合反应的具体情况以及聚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1.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反应效果一览表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71
表2.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用于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合反应效果一览表
Figure BDA0002701360090000372
由表1中序号1和3所取得的效果对比可知,催化剂的共聚效应显著,即催化剂的共聚活性高于均聚活性,而且共聚反应能够提高聚合物的堆密度,即改善聚合物的颗粒形态。
由表1中序号1和2所取得的效果对比可知,聚合过程所需的助催化剂与催化剂活性金属摩尔比40和100条件下所得到的聚合性能相当,由此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时所需助催化剂量较少。
由图1和图2可见,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的聚合物平均粒径较细且分布均匀。
由表1中序号1和序号11、12对比,以及表2中序号1和序号7、8可见,镁载体中醇含量过低或过高,会导致聚合活性和聚合物堆密度降低,且细粉含量增加;在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时,聚合活性、聚合物堆密度,以及聚合物粘均分子量均降低。
以上虽然已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而是由附录的权利要求书来确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主旨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而这些变更后的实施方式显然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镁化合物和非茂金属配体溶解在醇中,再加入稀释溶剂混合后干燥,获得镁载体的步骤,其中镁载体中醇的含量相对于镁载体的重量比为1.0-3.0wt%,优选1.1-2.5wt%,更优选1.5-2.0wt%;
将烷基铝加入到镁载体中进行反应,过滤后得到镁铝载体的步骤;
在-40~10℃,优选-20~0℃下,以选自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处理所述镁铝载体,获得所述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步骤。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镁化合物选自卤化镁、烷氧基卤化镁、烷氧基镁、烷基镁、烷基卤化镁和烷基烷氧基镁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选自卤化镁、烷氧基镁和烷基镁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氯化镁、乙氧基镁和正丁基镁中的一种或多种。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选自脂肪醇、芳香醇和脂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醇任选被选自卤原子或C1-6烷氧基的取代基取代,所述醇优选选自脂肪醇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选自乙醇、丙醇和丁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稀释溶剂选自链烷烃、环烷烃、卤代链烷烃、卤代环烷烃、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选自链烷烃或环烷烃、C6-12芳香烃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选自己烷、庚烷、癸烷、环己烷、甲苯、乙苯、二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选自癸烷、己烷和甲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5.按照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茂金属配体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11
优选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A)和化合物(B)中的一种或多种: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21
更优选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A-1)至化合物(A-4)和化合物(B-1)至化合物(B-4)中的一种或多种: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22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31
在以上所有的化学结构式中,
q为0或1;
d为0或1;
A选自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32
-NR23R24、-N(O)R25R26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33
-PR28R29、-P(O)R30OR31、砜基、亚砜基或-Se(O)R39,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B选自氮原子、含氮基团、含磷基团或C1-C30烃基;
D选自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硒原子、磷原子、含氮基团、含磷基团、C1-C30烃基、砜基或亚砜基,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E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含磷基团或氰基,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F选自氮原子、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G选自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或惰性功能性基团;
Y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Z选自含氮基团、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硒基团、含磷基团或氰基,其中N、O、S、Se和P各自为配位用原子;
→代表单键或双键;
-代表共价键或离子键;
R1至R4、R6至R21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或惰性功能性基团,R22至R36、R38和R3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上述基团彼此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基团可以彼此结合在一起成键或成环,优选形成芳香族环;
所述惰性功能性基团选自卤素、含氧基团、含氮基团、含硅基团、含锗基团、含硫基团、含锡基团、C1-C10酯基和硝基;
R5选自氮上孤对电子、氢、C1-C30烃基、取代的C1-C30烃基、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氮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当R5为含氧基团、含硫基团、含氮基团、含硒基团或含磷基团时,R5中的N、O、S、P和Se可以作为配位用原子;
所述取代的C1-C30烃基选自带有一个或多个卤素或C1-C30烷基作为取代基的C1-C30烃基,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进一步优选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41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51
所述非茂金属配体最优选选自具有如下化学结构式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52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卤素选自F、Cl、Br或I;
所述含氮基团选自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53
-NR23R24、-T-NR23R24或-N(O)R25R26
所述含磷基团选自
Figure FDA0002701360080000054
-PR28R29、-P(O)R30R31或-P(O)R32(OR33);
所述含氧基团选自羟基、-OR34和-T-OR34
所述含硫基团选自-SR35、-T-SR35、-S(O)R36或-T-SO2R37
所述含硒基团选自-SeR38、-T-SeR38、-Se(O)R39或-T-Se(O)R39
所述基团T选自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
所述R37选自氢、C1-C30烃基或取代的C1-C30烃基;
所述C1-C30烃基选自C1-C30烷基、C7-C30烷芳基、C7-C30芳烷基、C3-C30环状烷基、C2-C30烯基、C2-C30炔基、C6-C30芳基、C8-C30稠环基或C4-C30杂环基,其中所述杂环基含有1-3个选自氮原子、氧原子或硫原子的杂原子;
所述含硅基团选自-SiR42R43R44或-T-SiR45
所述含锗基团选自-GeR46R47R48或-T-GeR49
所述含锡基团选自-SnR50R51R52、-T-SnR53或-T-Sn(O)R54
所述R42至R5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前述C1-C30烃基或前述取代的C1-C30烃基,上述基团彼此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基团可以彼此结合在一起成键或成环,并且
所述基团T同前定义。
7.按照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烷基铝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正丁基铝、三异戊基铝、三正戊基铝、三正己基铝、三异己基铝、二乙基甲基铝和二甲基乙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选自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丙基铝、三异丁基铝和三正己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选自三乙基铝和三异丁基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8.按照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化学处理剂选自IVB族金属卤化物、IVB族金属烷基化合物、IVB族金属烷氧基化合物、IVB族金属烷基卤化物和IVB族金属烷氧基卤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选自IVB族金属卤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选自TiCl4、TiBr4、ZrCl4、ZrBr4、HfCl4和HfBr4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选自TiCl4和ZrCl4中的一种或多种。
9.按照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非茂金属配体的摩尔比为1∶0.01-0.20,优选1∶0.03-0.15,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醇的摩尔比为1∶10~50,优选1∶15~30,所述镁化合物与所述稀释溶剂的比例为1mol∶0.5~4L,优选1mol∶1~3L,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以铝元素计的所述烷基铝的摩尔比为1∶0.5~5,优选1∶1~3;以Mg元素计的所述镁化合物与以IVB族金属元素计的所述化学处理剂的摩尔比为1∶1~20,优选1∶2~10。
10.一种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它是由按照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造的。
11.一种烯烃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镁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为主催化剂,以选自铝氧烷、烷基铝、卤代烷基铝、硼氟烷、烷基硼和烷基硼铵盐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助催化剂,使烯烃均聚或共聚的步骤。
CN202011028995.4A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ending CN1144265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8995.4A CN1144265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8995.4A CN1144265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6595A true CN114426595A (zh) 2022-05-03

Family

ID=8131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8995.4A Pending CN114426595A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265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0148B2 (ja) マグネシウム化合物担持非メタロセン触媒およびその製造
JP2006512451A (ja) メタロセン重合触媒とチーグラー・ナッタ重合触媒との間の移行方法
CN102059144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5523572B2 (ja) 担持型非メタロセン触媒、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2039187A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JP5670466B2 (ja) 担持型非メタロセン触媒、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2059153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426595A (zh) 一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964478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426594A (zh) 镁载体原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964139B (zh) 镁单载体原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0964138B (zh) 镁单载体分段原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64137B (zh) 镁化合物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WO2022161399A1 (zh)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64140B (zh) 一种原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US7001862B2 (en) Catalyst composition for polymerization of olefin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10964136B (zh) 复合载体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964132B (zh) 复合载体分段原位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85762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964485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059149B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WO2011050565A1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507310B (zh) 超高分子量乙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US7094726B2 (en) Catalyst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using supported metallocene catalyst systems
EP1659134A2 (en) Catalyst for alpha-olefin polymer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