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0673A -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0673A
CN114380673A CN202111152190.5A CN202111152190A CN114380673A CN 114380673 A CN114380673 A CN 114380673A CN 202111152190 A CN202111152190 A CN 202111152190A CN 114380673 A CN114380673 A CN 114380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her
compounds
compound
dimethoxy
diethox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21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宅裕树
金生刚
冢口颂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80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06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3/00Ethers;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groups or groups
    • C07C43/30Compounds having groups
    • C07C43/303Compounds having groups having acetal carbon atom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7/00Compounds having —CHO groups
    • C07C47/20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CHO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 C07C47/21Unsaturated compounds having —CHO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with only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unsatu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5/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 C07C45/51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by pyrolysis, rearrangement or decomposition
    • C07C45/511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by pyrolysis, rearrangement or decomposition involving transformation of singly bound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to >C = O groups
    • C07C45/515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by pyrolysis, rearrangement or decomposition involving transformation of singly bound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to >C = O groups the singly bound functional group being an acetalised, ketalised hemi-acetalised, or hemi-ketalised hydroxyl grou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1/00Preparation of ethers;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groups or groups
    • C07C41/48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1/00Preparation of ethers;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groups or groups
    • C07C41/48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 C07C41/5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by reactions produc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3/00Ethers; Compounds having groups, groups or groups
    • C07C43/30Compounds having groups
    • C07C43/315Compounds having groups containing oxygen atoms singly bound to carbon atoms not being acetal carbon ato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R1CH2OCH2OCH2CH2CH=CH(CH2)aCH(OR2)(OR3)(1)来制备如下通式(5)的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CH2=CHCH=CH(CH2)aCHO(5)其中a表示1至15的整数,式(1)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且a如上所定义。

Description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 醛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荨麻毛虫(Setothosea asigna)和铜斑褐刺蛾(Setora nitens)是东南亚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油棕榈的严重害虫。这些害虫吃棕榈叶,严重降低油棕榈的收率,这是种植园的一个主要问题。另外,可用于减少环境负荷和管理种植园工人健康的杀虫剂种类有限,这使得害虫的有效预防变得困难。生物防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性信息素的利用有望成为生物防治中之一。
据报道,荨麻毛虫的性信息素是(9E)-9-十二碳烯醛和(9E)-9,11-十二碳二烯醛(一种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混合物(下文列出的非专利文献1)。此外,据报道,铜斑褐刺蛾的性信息素是(9Z)-十二碳烯醛和(9Z)-9,11-十二碳二烯醛(一种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混合物(下文列出的非专利文献2)。
用于制备荨麻毛虫的性信息素(9E)-9,11-十二碳二烯醛的方法例如见下文列出的非专利文献1所述,其中对3-环丁烯砜进行烷基化、脱硫和去除THP以获得(9E)-9,11-十二碳二烯醇,然后将其用氯铬酸吡啶(PCC)氧化以氧化羟基基团(非专利文献1)。
用于制备铜斑褐刺蛾的性信息素(9Z)-9,11-十二碳二烯醛的方法见非专利文献2所述,其中在非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方法中获得并包含(9E)-9,11-十二碳二烯醇和(9Z)-9,11-十二碳二烯醇的所得混合物与四氰基乙烯(TCNE)进行Diels-Alder反应,其中E-形式选择性转化为某种化合物,然后回收少量剩余的(9Z)-9,11-十二碳二烯醇,并用氯铬酸吡啶(PCC)氧化其羟基基团。
文献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Gerhard,Gries et al.,1997,J.Chem.Ecol.23(9):2187-2196.
[非专利文献2]Gerhard Gries et al.,2000,J.Chem.Ecol.26(8):1983-1990.
[非专利文献3]Mathew S.Sidehurst et al.,2007,Entomologia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125:63-69.
发明内容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非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方法采用3-环丁烯砜的烷基化作为关键反应。该反应需要大量致癌的六甲基磷酰三胺作为溶剂,同时还需要昂贵的试剂锂(双三甲基甲硅烷基)酰胺(LHMDS)。反应还需要特殊设备在低温下进行反应。因此,这些工艺在工业上并不有利。
在非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用于获得E型的方法中,在形成末端共轭二烯的脱硫反应中作为副产物生成约4%的几何异构体Z型,因此几何选择性差(上文所列的非专利文献3)。
非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方法包括伴随大环境负荷的反应,例如产生二氧化硫的脱硫和使用铬的PCC氧化反应。此外,氧化反应通常涉及爆炸风险,因此难以在工业规模上实施。
非专利文献2中报道的合成(9Z)-9,11-十二碳二烯醛的方法使用四氰基乙烯(TCNE),其在分解时产生剧毒氰化氢,因此不利于工业应用。另外,只有少量(9Z)-9,11-十二碳二烯醇与(9E)-9,11-十二碳二烯醇一起获得,这降低了所需产物的收率;丢弃由(9Z)-9,11-十二碳二烯醇与TCNE在Diels-Alder反应中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作为制备Z型的方法,该方法效率低且在工业上不实用。
本发明是在这些情况下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高几何选择性有效制备末端共轭二烯-1-乙酸酯化合物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本发明人发现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是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有用中间体。本发明人还发现,通过利用反应依赖性性质(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的双键处的几何形状可以被E选择性或Z选择性构建),经由在末端共轭烯醛化合物的内部双键处构造几何形状,能够以高几何选择性由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常用中间体)有效地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并因此完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如下通式(5)的末端共轭链二烯醛的方法:
CH2=CHCH=CH(CH2)aCHO (5)
其中a表示1至15的整数,
所述方法包括:
脱烷氧甲基化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R1CH2OCH2OCH2CH2CH=CH(CH2)aCH(OR2)(OR3) (1)
其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且a如上所定义,
以制备如下通式(2)的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
HOCH2CH2CH=CH(CH2)aCH(OR4)(OR5) (2)
其中R4和R5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4和R5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4-R5,且a如上所定义;
卤化所述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以制备如下通式(3)的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
XCH2CH2CH=CH(CH2)aCH(OR4)(OR5) (3)
其中X表示卤素原子,R4、R5和a如上所定义;
使所述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消除反应以制备如下通式(4)的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
CH2=CHCH=CH(CH2)aCH(OR4)(OR5) (4)
其中R4、R5和a如上所定义;和
水解所述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以获得所述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R1CH2OCH2OCH2CH2CH=CH(CH2)aCH(OR2)(OR3)(1)
其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a表示1至15的整数。
根据本发明,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能够在高几何选择性的条件下高效地制备,而无需氧化反应。此外,E-形式和Z-形式的末端共轭烷二烯醛化合物(5)可由作为常见中间体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制备。
具体实施方式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首先,下文将解释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R1CH2OCH2OCH2CH2CH = CH(CH2)aCH(OR2)(OR3) (1)
其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优选1至5个碳原子,更优选1至2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
正烷基基团R1的实例包括直链饱和烃基,如甲基基团、乙基基团、正丙基基团、正丁基基团、正戊基基团、正己基基团、正庚基基团、正辛基基团和正壬基基团。
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优选1至10个碳原子、更优选1至4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优选2至4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
一价烃基R2和R3的实例包括直链饱和烃基,如甲基基团、乙基基团、正丙基基团、正丁基基团、正戊基基团、正己基基团、正庚基基团、正辛基基团、正壬基基团、正癸基基团、正十一烷基基团和正十二烷基团;支链饱和烃基,如异丙基基团、2-异丁基基团和2-甲基丁基基团;直链不饱和烃基,如2-丙烯基基团;支链不饱和烃基,如2-甲基-2-丙烯基基团;环状饱和烃基,如环丙基基团;及其异构体。烃基的一部分氢原子可被甲基基团或乙基基团取代。
考虑到处理,一价烃基优选为甲基基团、乙基基团、正丙基基团或正丁基基团。
二价烃基的实例包括直链饱和烃基,如乙烯基团、1,3-丙烯基团和1,4-丁烯基团;支链饱和烃基,如1,2-丙烯基团、2,2-二甲基-1,3-丙烯基团、1,2-丁烯基团、1,3-丁烯基团、2,3-丁烯基团和2,3-二甲基-2,3-丁烯基团;直链不饱和烃基,如1-乙烯基亚乙基基团;支链不饱和烃基,如2-亚甲基-1,3-丙烯基团;环状烃基,如1,2-环丙烯基团和1,2-环丁烯基团;及其异构体。烃基中的一部分氢原子可被甲基基团或乙基基团取代。
二价烃基优选低级烃基(优选具有2至4个碳原子),因为它们在脱保护中高度反应,易于纯化,并且容易获得,而且在脱保护中形成的副产物容易通过水洗或浓缩去除。
考虑到这些,更优选的二价烃基的实例包括乙烯基团、1,3-丙烯基团、1,2-丙烯基团、1,2-丁烯基团、1,3-丁烯基团和2,3-二甲基-2,3-丁烯基团。
为了容易制备鳞翅类害虫的性信息素,a表示1至15、优选3至13、更优选5至11的整数。
当a表示整数7时,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是二烷氧十二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a=7)。二烷氧十二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a=7)可用于制备荨麻毛虫的性信息素(9E)-9,11-十二碳二烯醛,和铜斑褐刺蛾的性信息素(9Z)-9,11-十二碳二烯醛。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二烷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己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乙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丙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丁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戊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己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庚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辛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壬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癸氧甲基醚;
二烷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乙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丙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丁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戊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己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庚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辛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壬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庚烯基苄氧甲基醚;
二烷氧辛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辛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壬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壬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癸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癸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一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丙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戊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己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庚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辛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壬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癸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三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二癸氧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二烷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
二烷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如二甲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乙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丙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丁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戊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己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庚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辛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二壬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二癸氧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
在这些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中,二烷氧十二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7)优选用于制备荨麻毛虫的性信息素(9E)-9,11-十二碳二烯醛,和铜斑褐刺蛾的性信息素(9Z)-9,11-十二碳二烯醛。
根据通式(1)中的数字a,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可通过如下所示的各种合成方法合成。在如下合成方法的描述中,应注意,对化合物的描述不仅限于根据下文所示的特定合成方法制备化合物的情况,而且还适用于根据其他方法制备化合物的情况。
当a表示2和5至15中的任何一个整数时,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例如,可根据如下反应方案合成,该方案包括由下述第一至第三、第六和第七步骤(在a=2的情况下)组成的至少5个步骤,或由第一至第七步骤(在a=5至15的情况下)组成的至少7个步骤。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131
首先,使通式(7)的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与碱反应,然后与环氧乙烷反应以增加碳原子数,由此获得通式(8)的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一步)。将获得的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的碳-碳三键还原以获得通式(9)的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二步)。将获得的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的羟基基团卤化以获得通式(10-a)的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三步)。使获得的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与例如镁或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亲核试剂通式(11-a)的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第四步)。然后,使获得的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与通式(12)的二卤代烷烃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以获得具有增加的碳原子数的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第五步)。使获得的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与例如镁或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亲核试剂通式(11)的(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第六步)。然后,使获得的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与通式(13)的原甲酸酯化合物进行亲核取代反应进行缩醛化,从而获得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七步)。
应注意,当通式(1)中的a是整数2时,不必通过第五步增加碳数。因此,第四步后直接是第七步以获得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a=2)。
下面将更详细地解释用于制备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的前述方法。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7)。
通式(7)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7)的具体实例包括甲氧甲基3-丁炔基醚、乙氧甲基3-丁炔基醚、丙氧甲基3-丁炔基醚、丁氧甲基3-丁炔基醚、戊氧甲基3-丁炔基醚、己氧甲基3-丁炔基醚、庚氧甲基3-丁炔基醚、辛氧甲基3-丁炔基醚、壬氧甲基3-丁炔基醚、癸氧甲基3-丁炔基醚和苄氧甲基3-丁炔基醚。
同系化反应中使用的碱的实例包括有机金属试剂,如正丁基锂、叔丁基锂、甲基氯化镁、甲基溴化镁、乙炔钠和乙炔钾;以及金属氢化物试剂,如氢化钠和氢化钾。考虑到反应性,优选有机金属试剂。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7),使用的碱的量优选为1.0至5.0mol,更优选为1.0至2.0mol。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7),环氧乙烷的量优选为1.0至10.0mol,更优选为1.0至3.0mol。
如有必要,前述同系化反应中可使用溶剂。
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六甲基磷酰三胺;以及腈类,如乙腈和丙腈,考虑到反应性,优选醚类,如乙醚、四氢呋喃和4-甲基四氢吡喃。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7),溶剂的量优选为50至3,000g,更优选为120至1,200g。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
通式(8)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的具体实例包括6-羟基-3-己炔基甲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乙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丙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丁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戊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己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庚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辛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壬氧甲基醚、6-羟基-3-己炔基癸氧甲基醚和6-羟基-3-己炔基苄氧甲基醚。
还原以合成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的实例包括(i)催化加氢,(ii)在醇溶剂中使用锌化合物的还原,(iii)二烷基硼烷的硼氢化,然后质子化,(iv)在钯催化剂(如醋酸钯)的存在下,使用氢氧化钾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还原,(v)硅氢化以形成乙烯基硅烷,随后进行脱甲硅基作用(desilylation),(vi)铝氢化反应(hydroalumination)和(vii)伯奇还原。考虑到选择性和生产率,优选催化加氢(i),使用锌化合物的还原(ii),硼氢化然后质子化(iii)和铝氢化反应(vi)。希望在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中以Z-选择性方式获得碳-碳双键时,优选催化加氢(i)。希望在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中以E-选择性方式获得碳-碳双键时,优选铝氢化反应(vi)。
(i)催化加氢
催化加氢是通过在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提供氢气进行的。
催化加氢中使用的金属催化剂的实例包括林德拉催化剂;镍催化剂,如P-2硼化镍催化剂(Thomas J.Caggiano等人,有机合成试剂百科全书:3694-3699)(如下也称为“P-2Ni催化剂”);和钯催化剂,如钯碳和Pd-PEI(被聚乙烯亚胺聚合物(PEI)中毒的钯碳)。考虑到经济性,优选林德拉催化剂和镍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的量根据所用的催化剂而变化。当催化剂为固体,如林德拉催化剂时,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量优选为0.01至50g。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P-2Ni催化剂优选以0.001至0.50mol的量使用以还原为镍化合物。
固体催化剂可分散在溶剂中。
当金属催化剂具有高活性时,如有必要,可加入催化剂毒物。
催化剂毒物的实例包括胺化合物,如吡啶、喹啉和乙二胺;磷化合物,如三苯基膦、三甲苯基膦和亚磷酸三乙酯;以及硫化合物,如苯硫醇、二苯硫醚、二甲基硫醚和二甲亚砜。
催化剂毒物的量根据所用的催化剂毒物变化很大,考虑到反应速率和几何选择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优选为0.0001至10.0g。
催化加氢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腈类,如乙腈和丙腈;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和乙酸正丁酯;以及醇类,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2-丙醇、2-丁醇和环己醇。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当使用林德拉催化剂时,考虑到反应性,溶剂优选为烃,如己烷、庚烷、甲苯或二甲苯。当使用镍催化剂时,考虑到反应性,溶剂优选为醇,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或2-丙醇。当使用钯催化剂如钯碳时,考虑到反应性,溶剂优选酯,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
溶剂的量根据所用的催化剂和/或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优选为0至1,000g。
催化加氢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催化剂和/或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几何选择性,优选为0℃至到160℃,更优选为20℃至100℃。
考虑到收率,催化加氢中的反应时间优选为1至100小时。
(ii)在醇溶剂中使用锌化合物的还原
在醇溶剂中使用锌化合物进行还原。
用作溶剂的醇优选具有1至10个、更优选具有1至5个碳原子。用作溶剂的醇的实例包括直链醇化合物,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和癸醇;支链醇化合物,如2-丙醇和2-丁醇;以及环状醇化合物,如环己醇。考虑到反应性,优选具有1至5个碳原子的醇化合物,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和2-丙醇。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醇的量优选为46至1,000g。
锌化合物是指金属锌或活性锌,如下所述。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锌化合物的量优选为1.0至1,000mol,更优选为1.0至200mol。
由于锌的低反应性,还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然后,可添加活化锌的活化剂或使用预先活化的锌化合物。
活化剂的实例包括1,2-二溴乙烷、氯化亚铜、溴化亚铜、碘化亚铜、溴化锂、碘和氯三甲基硅烷。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活化剂。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活化剂的量优选为0.01至10.0mol。
活化锌例如可如下制备:用酸(如盐酸)处理金属锌;在四氢呋喃中用金属锂还原氯化锌;或在四氢呋喃中使金属锌与1,2-二溴乙烷和二溴铜酸锂反应。
还原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20℃至120℃。
考虑到反应的完成,还原中的反应时间优选为1至150小时。
(iii)与二烷基硼烷的硼氢化,然后质子化
对于还原,首先在溶剂中使用二烷基硼烷进行硼氢化。
硼氢化中使用的二烷基硼烷优选具有4至18个、更优选具有6至12个碳原子。
二烷基硼烷的实例包括二环己基硼烷、二异戊基硼烷、二异戊基硼烷(disiamylborane)、9-硼双环[3.3.1]壬烷(9-BBN)、二异松蒎烯基硼烷(diisopinocampheylborane)、儿茶酚硼烷和频哪醇硼烷。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二环己基硼烷和二异戊硼烷。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二烷基硼烷的量优选为1.0至4.0mol。
硼氢化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醚类,如四氢呋喃、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环戊基甲基醚、1,4-二恶烷和二乙二醇二甲基醚;和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考虑到反应性,更优选醚类,如四氢呋喃、4-甲基四氢吡喃和二乙二醇二甲基醚。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溶剂的量优选为100至3,000g。
考虑到几何选择性,硼氢化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20℃至50℃。
硼氢化中的反应时间根据反应温度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100小时。
对于还原,在硼氢化之后,在溶剂中用酸进行质子化。
质子化中使用的酸的实例包括羧酸,如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新戊酸、庚酸、三氟乙酸、氯乙酸、甲酸和草酸;磺酸,如对甲苯磺酸;以及矿物酸,如硫酸、盐酸、硝酸和磷酸。考虑到反应性,优选羧酸,如乙酸和丙酸。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酸的量优选为2.0至20.0mol。
溶剂的种类和量可能与硼氢化中的种类和量相同,因为随后在硼氢化反应混合物中进行质子化。
质子化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试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速率,优选为0℃至150℃。
质子化中的反应时间根据反应温度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70小时。
(iv)在钯催化剂(如醋酸钯)的存在下使用氢氧化钾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还原
在钯催化剂(如醋酸钯)的存在下,使用氢氧化钾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优选在100℃至180℃进行6至100小时还原。
(v)硅氢化以获得乙烯基硅烷,随后进行脱甲硅基作用
使用三烷基硅烷和金属催化剂(如威尔金森(Wilkinson)催化剂或特罗斯特(Trost)催化剂)进行硅氢化。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金属催化剂的量优选为0.0001至4.0mol、更优选为0.001至1.0mol。
硅氢化优选在5℃至100℃进行1至100小时。
硅氢化后的脱甲硅基作用优选使用至少一种酸如硫酸或盐酸、碘化氢、乙酰氯、四氯化钛和碘在5℃至80℃进行1至100小时。
(vi)铝氢化反应
使用氢化铝锂进行铝氢化反应。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8),氢化铝锂的量优选为0.25至4.0mol、更优选为0.35至2.0mol。
铝氢化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1,4-二恶烷和二乙二醇二甲基醚;和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考虑到反应性,优选醚类,如四氢呋喃、4-甲基四氢吡喃和二乙二醇二甲基醚。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铝氢化反应优选在20℃至180℃进行1至100小时。
(vii)伯奇还原
在胺或醇中使用金属进行伯奇还原。
金属的实例包括碱金属,如钾、钠和锂;和碱土金属,如钙和镁。
胺的实例包括氨和低级胺如甲胺、乙胺和丙胺。
醇的实例包括甲醇、乙醇和2-甲基丙醇。
伯奇还原优选在-78℃至20℃进行1至100小时。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的碳-碳双键的几何结构可通过选择还原条件以E-或Z-构型选择性控制。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
通式(9)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的具体实例包括6-羟基-3-己烯基甲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乙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丙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丁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戊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己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庚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辛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壬氧甲基醚、6-羟基-3-己烯基癸氧甲基醚和6-羟基-3-己烯基苄氧甲基醚。
合成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的卤化反应例如可如下进行:使用对甲苯磺酰卤化物对羟基基团进行对甲苯磺酸化,然后使用卤化锂化合物进行卤化,或通过使用卤化剂直接卤化羟基基团。
卤化剂的实例包括卤素分子,如氯、溴和碘;卤化氢化合物,如氯化氢、溴化氢和碘化氢;甲磺酰卤化物,如甲磺酰氯、甲磺酰溴和甲磺酰碘;苯磺酰卤化物,如苯磺酰氯、苯磺酰溴和苯磺酰碘;对甲苯磺酰卤化物,如对甲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溴和对甲苯磺酰碘;卤化磷化合物,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和三溴化磷;四卤化碳化合物,如四氯化碳、四溴化碳和四碘化碳;烷基硅烷基卤化物,如四甲基硅烷基氯化物、四甲基硅烷基溴化物、四甲基硅烷基碘化物、三乙基硅烷基氯化物、三乙基硅烷基溴化物、三乙基硅烷基碘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氯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溴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碘化物、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氯化物、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溴化物和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碘化物;草酰卤化物,如草酰氯、草酰溴和草酰碘;以及N-卤代琥珀酰亚胺化合物,如N-氯代琥珀酰亚胺、N-溴代琥珀酰亚胺和N-碘代琥珀酰亚胺。考虑到对副反应的抑制,优选甲磺酰卤化物、苯磺酰卤化物和对甲苯磺酰卤化物,特别是甲磺酰卤化物。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卤化剂。卤化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使用的卤化剂的量优选为0.8至5.0mol、更优选为1.0至2.5mol。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碱。
碱的实例包括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碳酸盐,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和碳酸镁;胺,如三乙胺、N,N-二异丙基乙胺、哌啶、吡咯烷、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和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DBU);以及膦,如三丁基膦、三苯基膦和三甲苯基膦。
当卤化剂是甲磺酰卤化物、苯磺酰卤化物或对甲苯磺酰卤化物时,碱优选为胺,更优选吡啶类,如吡啶、二甲基吡啶或4-二甲基氨基吡啶。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碱。碱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收率和/或经济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碱的量优选为0至8.0mol、更优选为0至3.0mol。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金属盐。
金属盐的实例包括锂盐,如氯化锂、溴化锂和碘化锂;钠盐,如氯化钠、溴化钠和碘化钠;钾盐,如氯化钾、溴化钾和碘化钾;钙盐,如氯化钙、溴化钙和碘化钙;以及镁盐,如氯化镁、溴化镁和碘化镁。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金属盐。金属盐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金属盐的量优选为0至30.0mol、更优选为0至5.0mol。
尽管金属盐增加了反应系统中卤化物离子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反应性,但考虑到经济性和/或环境保护,优选不加入金属盐。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溶剂。
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腈类,如乙腈和丙腈;以及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和乙酸正丁酯。考虑到反应性,优选4-甲基四氢吡喃、二氯甲烷、氯仿、γ-丁内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乙腈。考虑到安全性,特别优选γ-丁内酯和乙腈。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 6-羟基-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9),卤化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0至3,000g、更优选为0至800g。
溶剂可能占据反应器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减少起始材料的空间,导致生产率降低。因此,反应可在无溶剂或以碱为溶剂的情况下进行。
卤化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卤化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5℃至180℃。
卤化反应中的反应时间根据卤化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0.5至100小时。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
通式(10-a)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的具体实例包括6-卤代-3-己烯基甲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乙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丙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丁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戊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己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庚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辛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壬氧甲基醚、6-卤代-3-己烯基癸氧甲基醚和6-卤代-3-己烯基苄氧甲基醚。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与例如镁或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然后使其与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进行偶联反应,由此可以增加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的碳原子数。当表示目标化合物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的通式(1)中的a为5至15的整数时,通过偶联反应增加碳原子数。
也就是说,用于合成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的方法的一个实例包括使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与镁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格氏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亲核试剂(11-a:M1=MgZ1),如以下的化学反应式所示。该方法在下文被称为“用镁转化”。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221
考虑到反应的完成,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用镁转化中使用的镁的量优选为1.0至2.0g。
用镁转化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醚类,如四氢呋喃、乙醚和4-甲基四氢吡喃;和烃类,如甲苯、二甲苯和己烷。考虑到格氏试剂形成的反应速率,优选醚类,如四氢呋喃、乙醚和4-甲基四氢吡喃,特别是四氢呋喃。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50至5,000g、更优选100g至3,000g。
用镁转化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0℃至120℃。
用镁转化的反应时间根据所用的溶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0.5至100小时。
用于合成制备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的方法的另一个实例包括使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与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6-(烷氧甲氧)-3-己烯基锂化合物(11-a:M=Li),如以下的化学反应式所示。该方法在下文被称为“用有机锂试剂转化”。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222
有机锂试剂的实例包括直链有机锂试剂,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丙基锂、正丁基锂和正戊基锂;以及支链有机锂试剂,如仲丁基锂和叔丁基锂。考虑到可用性,优选甲基锂、正丁基锂、仲丁基锂和叔丁基锂。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有机锂试剂的量优选为1.0至4.0mol、更优选为1.0至2.0mol。
用有机锂试剂转化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醚类,如四氢呋喃、乙醚和4-甲基四氢吡喃;以及烃类,如甲苯、二甲苯和己烷。优选的溶剂根据所用的有机锂试剂而不同。通常,考虑到反应性,优选四氢呋喃、乙醚、甲苯和己烷。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50至5,000g、更优选100至3,000g。
用有机锂试剂转化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78℃至25℃。
用有机锂试剂转化中的反应时间根据所用的溶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0.5至100小时。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
通式(11-a)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M1表示Li或MZ1,其中Z1表示卤素原子或6-(烷氧甲氧)-3-己烯基基团。卤素原子Z1的实例包括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的实例包括如下通式(11-a-E)的(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如下通式(11-a-Z)的(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231
亲核试剂(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E)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锂化合物,如(3E)-6-(甲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乙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丙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丁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戊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己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庚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辛氧甲氧)-3-己烯基锂、(3E)-6-(壬氧甲氧)-3-己烯基锂和(3E)-6-(癸氧甲氧)-3-己烯基锂;
(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化合物,如(3E)-6-(甲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乙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丙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丁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戊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己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庚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辛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E)-6-(壬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和(3E)-6-(癸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
(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化合物,如(3E)-6-(甲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乙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丙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丁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戊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己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庚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辛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E)-6-(壬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和(3E)-6-(癸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和
(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化合物,如(3E)-6-(甲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乙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丙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丁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戊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己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庚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辛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E)-6-(壬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和(3E)-6-(癸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
其中,考虑到可用性,优选(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卤化镁化合物,如(3E)-6-(烷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化合物。
亲核试剂(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Z)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锂化合物,如(3Z)-6-(甲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乙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丙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丁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戊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己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庚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辛氧甲氧)-3-己烯基锂、(3Z)-6-(壬氧甲氧)-3-己烯基锂和(3Z)-6-(癸氧甲氧)-3-己烯基锂;
(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化合物,如(3Z)-6-(甲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乙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丙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丁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戊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己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庚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辛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3Z)-6-(壬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和(3Z)-6-(癸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
(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化合物,如(3Z)-6-(甲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乙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丙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丁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戊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己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庚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辛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3Z)-6-(壬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和(3Z)-6-(癸氧甲氧)-3-己烯基溴化镁;和
(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化合物,如(3Z)-6-(甲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乙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丙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丁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戊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己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庚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辛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3Z)-6-(壬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和(3Z)-6-(癸氧甲氧)-3-己烯基碘化镁。
其中,考虑到可用性,优选(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卤化镁化合物,如(3Z)-6-(烷氧甲氧)-3-己烯基氯化镁化合物。
必要时,可单独或组合使用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
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可以是市售品,或者可以自行制备。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
通式(12)中的X3和X4彼此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
通式(12)中的b表示3至13、优选3至9的整数。
具有所需碳原子数的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可通过选择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的碳原子数,即,b来制备。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的量优选为0.7至5.0mol、更优选为0.7至2.5mol。
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1,3-二卤代丙烷化合物(b=3),如1,3-二氯丙烷、1,3-二溴丙烷、1,3-二碘丙烷、1-溴-3-氯丙烷、1-氯-3-碘丙烷和1-溴-3-碘丙烷;
1,4-二卤代丁烷化合物(b=4)如,1,4-二氯丁烷、1,4-二溴丁烷、1,4-二碘丁烷、1-溴-4-氯丁烷、1-氯-4-碘丁烷和1-溴-4-碘丁烷;
1,5-二卤代戊烷化合物(b=5)如,1,5-二氯戊烷、1,5-二溴戊烷、1,5-二碘戊烷、1-溴-5-氯戊烷、1-氯-5-碘戊烷和1-溴-5-碘戊烷;
1,6-二卤代己烷化合物(b=6)如,1,6-二氯己烷、1,6-二溴己烷、1,6-二碘己烷、1-溴-6-氯己烷、1-氯-6-碘己烷和1-溴-6-碘己烷;
1,7-二卤代庚烷化合物(b=7)如,1,7-二氯庚烷、1,7-二溴庚烷、1,7-二碘庚烷、1-溴-7-氯庚烷、1-氯-7-碘庚烷和1-溴-7-碘庚烷;
1,8-二卤代辛烷化合物(b=8)如,1,8-二氯辛烷、1,8-二溴辛烷、1,8-二碘辛烷、1-溴-8-氯辛烷、1-氯-8-碘辛烷和1-溴-8-碘辛烷;
1,9-二卤代壬烷化合物(b=9)如,1,9-二氯壬烷、1,9-二溴壬烷、1,9-二碘壬烷、1-溴-9-氯壬烷、1-氯-9-碘壬烷和1-溴-9-碘壬烷;
1,10-二卤代硅烷化合物(b=10)如,1,10-二氯癸烷、1,10-二溴癸烷、1,10-二碘癸烷、1-溴-10-氯癸烷、1-氯-10-碘癸烷和1-溴-10-碘癸烷;
1,11-二卤代十一碳烷化合物(b=11)如,1,11-二氯十一碳烷、1,11-二溴十一碳烷、1,11-二碘十一碳烷、1-溴-11-氯十一碳烷、1-氯-11-碘十一碳烷和1-溴-11-碘十一碳烷;
1,12-二卤代十二碳烷化合物(b=12)如,1,12-二氯十二碳烷、1,12-二溴十二碳烷、1,12-二碘十二碳烷、1-溴-12-氯十二碳烷、1-氯-12-碘十二碳烷和1-溴-12-碘十二碳烷;以及
1,13-二卤代十三碳烷化合物(b=13)如,1,13-二氯十三碳烷、1,13-二溴十三碳烷、1,13-二碘十三碳烷、1-溴-13-氯十三碳烷、1-氯-13-碘十三碳烷和1-溴-13-碘十三碳烷。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二卤代烷烃化合物(12)可以是市售品或可以自行制备。
如有必要,可在偶联反应中加入溶剂。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以及腈类,如乙腈和丙腈。考虑到反应性,优选甲苯、四氢呋喃、4-甲基四氢吡喃和乙腈,特别是四氢呋喃。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30至5,000g、更优选为50至3,000g。
如有必要,可在偶联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催化剂的实例包括铜化合物,包括卤化亚铜(如氯化亚铜、溴化亚铜和碘化亚铜),以及卤化铜(例如氯化铜、溴化铜和碘化铜);铁化合物,如氯化亚铁(II)、氯化铁(III)、溴化亚铁(II)、溴化铁(III)、碘化亚铁(II)、碘化铁(III)和乙酰丙酮铁(III);银化合物,如氯化银、硝酸银和醋酸银;钛化合物,如四氯化钛、四溴化钛、甲醇钛(IV)、乙醇钛(IV)、异丙醇钛(IV)和氧化钛(IV);钯(II)化合物,如二氯双(三苯基膦)钯和二氯[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钯;以及镍化合物,如氯化镍、二氯[1,2-双(二苯基膦)乙烷]镍(II)和二氯双(三苯基膦)镍(II)。当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是格氏试剂,即6-(烷氧甲氧)-3-己烯基卤化镁化合物(11-a:M1=MgZ1)时,考虑到反应性和/或经济性,优选铜化合物,特别是卤化亚铜,如氯化亚铜、溴化亚铜和碘化亚铜。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速率和易于后处理,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催化剂的量优选为0.0003至0.300mol、更优选为0.003至0.100mol。
当在偶联反应中使用催化剂时,如有必要,也可加入助催化剂。助催化剂的实例包括具有3至9个碳原子的三烷基亚磷酸酯化合物,如亚磷酸三乙酯;以及具有18至44个碳原子的芳基膦化合物,如三苯基膦、三甲苯基膦或2,2'-双(二苯基膦)-1,1'-联萘(BINAP)。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三烷基亚磷酸酯,特别是亚磷酸三乙酯。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助催化剂。助催化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助催化剂的量优选为0.0001至1.00mol、更优选为0.001至0.300mol。
当偶联反应中使用有机锂试剂时,如有必要可加入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或N,N’-二甲基丙烯脲(DMPU)来改进反应速率。
当偶联反应中使用催化剂时,如有必要,也可加入卤化锂。卤化锂的实例包括氯化锂、溴化锂和碘化锂。考虑到反应性,优选氯化锂。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 6-卤代-3-己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a),使用的卤化锂的量优选为0.0001至1.00mol、更优选0.001至0.300mol。
偶联反应中的反应温度根据亲核试剂6-(烷氧甲氧)-3-己烯基化合物(11-a)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78℃至80℃,更优选为-25℃至40℃。
偶联反应中的反应时间根据溶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0.5至100小时。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
通式(10)中的R1和X4如通式(1)所定义。
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7-卤代-3-庚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3),如7-氯-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7-氯-3-庚烯基乙氧甲基醚、7-溴-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7-溴-3-庚烯基乙氧甲基醚、7-碘-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和7-碘-3-庚烯基乙氧甲基醚;
8-卤代-3-辛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4),如8-氯-3-辛烯基甲氧甲基醚、8-氯-3-辛烯基乙氧甲基醚、8-溴-3-辛烯基甲氧甲基醚、8-溴-3-辛烯基乙氧甲基醚、8-碘-3-辛烯基甲氧甲基醚和8-碘-3-辛烯基乙氧甲基醚;
9-卤代-3-壬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5),如9-氯-3-壬基甲氧甲基醚、9-氯-3-壬基乙氧甲基醚、9-溴-3-壬基甲氧甲基醚、9-溴-3-壬基乙氧甲基醚、9-碘-3-壬基甲氧甲基醚和9-碘-3-壬基乙氧甲基醚;
10-卤代-3-癸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6),如10-氯-3-癸烯基甲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乙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丙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丁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戊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己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庚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辛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壬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癸氧甲基醚、10-氯-3-癸烯基苄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甲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乙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丙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丁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戊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己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庚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辛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壬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癸氧甲基醚、10-溴-3-癸烯基苄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甲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乙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丙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丁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戊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己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庚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辛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壬氧甲基醚、10-碘-3-癸烯基癸氧甲基醚和10-碘-3-癸烯基苄氧甲基醚;
11-卤代-3-十一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7),如11-氯-3-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1-氯-3-十一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1-溴-3-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1-溴-3-十一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1-碘-3-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1-碘-3-十一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12-卤代-3-十二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8),如12-氯-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2-氯-3-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2-溴-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2-溴-3-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2-碘-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2-碘-3-十二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13-卤代-3-十三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9),如13-氯-3-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3-氯-3-十三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3-溴-3-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3-溴-3-十三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3-碘-3-十三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3-碘-3-十三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14-卤代-3-十四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10),如14-氯-3-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14-氯-3-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14-溴-3-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丙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戊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己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庚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辛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壬氧甲基醚、14-碘-3-十四碳烯基癸氧甲基醚和14-碘-3-十四碳烯基苄氧甲基醚;
15-卤代-3-十五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11),如15-氯-3-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5-氯-3-十五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5-溴-3-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5-溴-3-十五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5-碘-3-十五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5-碘-3-十五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16-卤代-3-十六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12),如16-氯-3-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6-氯-3-十六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6-溴-3-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6-溴-3-十六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6-碘-3-十六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6-碘-3-十六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17-卤代-3-十七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13),如17-氯-3-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7-氯-3-十七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7-溴-3-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7-溴-3-十七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7-碘-3-十七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7-碘-3-十七碳烯基乙氧甲基醚;和
18-卤代-3-十八碳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a=14),如18-氯-3-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8-氯-3-十八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8-溴-3-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8-溴-3-十八碳烯基乙氧甲基醚、18-碘-3-十八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和18-碘-3-十八碳烯基乙氧甲基醚。
用于合成(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的方法的一个实例包括使卤代-3-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与镁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格氏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卤化镁化合物(11:M2=MgZ2),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01
上述化学反应中镁的量、溶剂的种类和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与用镁转化所提及的相同。
用于合成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的方法的另一个实例包括使卤代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与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烷氧甲氧)-3-链烯基锂化合物(11:M2=Li),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11
上述化学反应中有机锂的量、溶剂的种类和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与用有机锂试剂转化所提及的相同。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
通式(11)中的R1如通式(1)所定义。
M2表示Li或MgZ2,其中Z2表示卤素原子或(烷氧甲氧)-3-链烯基基团。卤素原子Z2的实例包括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的实例包括如下通式(11-E)的(3E)-(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如下通式(11-Z)的(3Z)-(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12
亲核试剂(3E)-(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E)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E)-(烷氧甲氧)-3-链烯基锂化合物,如(3E)-(甲氧甲氧)-3-链烯基锂、(3E)-(乙氧甲氧)-3-链烯基锂、(3E)-(丙氧甲氧)-3-链烯基锂、(3E)-(丁氧甲氧)-3-链烯基锂、(3E)-(戊氧甲氧)-3-链烯基锂、(3E)-(己氧甲氧)-3-链烯基锂、(3E)-(庚氧甲氧)-3-链烯基锂、(3E)-(辛氧甲氧)-3-链烯基锂、(3E)-(壬氧甲氧)-3-链烯基锂和(3E)-(癸氧甲氧)-3-链烯基锂;
(3E)-(烷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化合物,如(3E)-(甲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乙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丙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丁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戊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己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庚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辛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E)-(壬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和(3E)-(癸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
(3E)-(烷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化合物,如(3E)-(甲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乙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丙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丁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戊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己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庚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辛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E)-(壬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和(3E)-(癸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和
(3E)-(烷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化合物,如(3E)-(甲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乙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丙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丁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戊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己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庚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辛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E)-(壬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和(3E)-(癸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
其中,考虑到可用性,优选(3E)-(烷氧甲氧)-3-链烯基卤化镁化合物,如(3E)-(烷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化合物。
亲核试剂(3Z)-(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Z)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Z)-(烷氧甲氧)-3-链烯基锂化合物,如(3Z)-(甲氧甲氧)-3-链烯基锂、(3Z)-(乙氧甲氧)-3-链烯基锂、(3Z)-(丙氧甲氧)-3-链烯基锂、(3Z)-(丁氧甲氧)-3-链烯基锂、(3Z)-(戊氧甲氧)-3-链烯基锂、(3Z)-(己氧甲氧)-3-链烯基锂、(3Z)-(庚氧甲氧)-3-链烯基锂、(3Z)-(辛氧甲氧)-3-链烯基锂、(3Z)-(壬氧甲氧)-3-链烯基锂和(3Z)-(癸氧甲氧)-3-链烯基锂;
(3Z)-(烷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化合物,如(3Z)-(甲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乙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丙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丁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戊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己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庚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辛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3Z)-(壬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和(3Z)-(癸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
(3Z)-(烷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化合物,如(3Z)-(甲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乙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丙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丁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戊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己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庚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辛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3Z)-(壬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和(3Z)-(癸氧甲氧)-3-链烯基溴化镁;和
(3Z)-(烷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化合物,如(3Z)-(甲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乙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丙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丁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戊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己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庚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辛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3Z)-(壬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和(3Z)-(癸氧甲氧)-3-链烯基碘化镁。
其中,考虑到可用性,优选(3Z)-(烷氧甲氧)-3-链烯基卤化镁化合物,如(3Z)-(烷氧甲氧)-3-链烯基氯化镁化合物。
如有必要,3-链烯基可单独或组合使用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
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可以是市售品或可以自行制备。
下面将解释上述用于从化合物(7)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方案中指示的原甲酸酯化合物(13)。
原甲酸酯化合物由如下通式(13)表示。
HC(OR7)3(13)
原甲酸酯化合物(13)中的三个R7可以为彼此相同或不同,并表示具有1至6个碳原子、优选1至3个碳原子的烷基基团。
具有1至6个碳原子的烷基基团的实例包括直链烷基基团,如甲基基团、乙基基团、正丙基基团、正丁基基团、正戊基基团和正己基基团;和支链烷基基团,如异丙基基团和异丁基基团。
原甲酸酯化合物(13)的实例包括原甲酸甲酯、原甲酸乙酯、原甲酸丙酯、原甲酸丁酯、原甲酸戊酯和原甲酸己酯,考虑到可获得性,优选原甲酸甲酯和原甲酸乙酯。
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原甲酸酯化合物(13)。原甲酸酯化合物(13)可以是市售品。
亲核取代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的实例包括烃类,如甲苯、二甲苯和己烷;和醚类,如四氢呋喃、4-甲基四氢吡喃和乙醚,考虑到反应性,优选四氢呋喃、甲苯和4-甲基四氢吡喃。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当用溶剂稀释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时,或当在制备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中使用溶剂时,这种溶剂可能与亲核取代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相同,也可能与亲核取代反应中使用的溶剂不同。
在溶剂不同的情况下,在亲核取代反应步骤中,可将在制备化合物(11)中使用的溶剂替换为增加亲核取代反应速率的溶剂。
例如,在四氢呋喃用于制备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并且选择甲苯作为亲核取代反应的溶剂的情况下,将含有四氢呋喃的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置于含有原甲酸酯化合物和甲苯的反应器中,并且四氢呋喃在升高反应温度的过程中被蒸除,以致在亲核取代反应体系中四氢呋喃可以逐渐被甲苯取代。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原甲酸酯化合物(13),溶剂的量优选为100至6000。
考虑到顺利进行反应并防止溶剂蒸发,亲核取代反应中的反应温度优选为75℃至130℃。
亲核取代反应中的反应时间根据所用的溶剂或制备规模而变化,并优选为1至100小时。
当a为整数1时,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即二烷氧戊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a=1)可按例如如下包括三个步骤的化学反应式所示合成。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41
首先,将通式(14)的5-羟基-3-戊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的羟基基团卤化以获得通式(10)的5-卤代-3-戊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一步)。将获得的5-卤代-3-戊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与例如镁或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亲核试剂,通式(11)的5-(烷氧甲氧)-3-戊烯基化合物(第二步)。然后,使获得的亲核试剂5-(烷氧甲氧)-3-戊烯基化合物(11)与通式(13)的原酸酯化合物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以进行缩醛化,从而获得二烷氧戊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第三步)。
当a为整数3或4时,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可按例如如下包括四个步骤的化学反应式所示合成。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51
首先,使通式(7)的烷氧甲基3-丁炔基醚化合物与碱反应,然后与通式(12)的二卤代烷烃进行偶联反应以获得通式(15)的卤代-3-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一步)。将获得的通式(15)的卤代-3-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的碳-碳三键还原以获得通式(10)的卤代-3-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第二步)。使获得的卤代-3-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0)与例如镁或有机锂试剂在溶剂中反应以获得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第三步)。然后,使获得的亲核试剂(烷氧甲氧)-3-链烯基化合物(11)与通式(13)的原酸酯化合物进行亲核取代反应以进行缩醛化,由此获得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第四步)。
通过脱烷氧甲基化反应制备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
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可通过脱烷氧甲基化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来制备,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352
如有必要,在脱烷氧甲基化反应中可使用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3E)-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1:R1=H;a=7)和(3Z)-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化合物(1:R1=H;a=7)的混合物将得到(3E)-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2:a=7)和(3Z)-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2:a=7)的混合物。
脱烷氧甲基化反应的最优条件根据R1而变化。例如,当R1是苯基基团时,脱烷氧甲基化可在伯奇还原条件下进行,其中在液氨中使用钠。当R1为氢原子或正烷基基团(例如甲基基团)时,可使用下述酸或醇化合物(6)进行脱烷氧甲基化。
酸的实例包括无机酸,如盐酸和氢溴酸;磺酸,如对甲苯磺酸和苯磺酸;有机酸,如三氟乙酸、乙酸、甲酸和草酸;和路易斯酸,如碘三甲基硅烷和四氯化钛。考虑到对副反应的抑制,优选对甲苯磺酸、苯磺酸和盐酸,特别是对甲苯磺酸。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酸。酸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使用的酸的量优选为0.0001至10.0mol、更优选为0.001至1.0mol。
醇化合物(6)由如下通式(6)表示:
R6OH(6)
考虑到价格或可用性,R6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优选1至6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一价烃基如通式(1)中对R2和R3所定义。
醇化合物(6)的实例包括直链醇,如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正庚醇、正辛醇、正壬醇、正癸醇、正十一醇、正十二醇、正十三醇、正十四醇和正十五醇;支链醇,如异丙醇和2-丁醇;以及二醇,如乙二醇、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1,2-二甲基-1,3-丙二醇、1,3-二甲基-1,3-丙二醇和2-甲基-1,4-丁二醇。考虑到反应性,优选甲醇和乙醇,特别是甲醇。
在酸性条件下,缩醛交换反应将与感兴趣的脱甲氧甲基化反应同时发生。同时,如果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中的R2和R3与R6OH(6)中的R6相同,则缩醛的烷氧基团不能改变。因此,其中R6与R2和R3相同的R6OH(6)是优选的。
作为选择,可使用R6OH(6)进行缩醛交换反应,其中R6特意不同于R2和R3,以便用不同于R2或R3的R4和R5替换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中R2和R3中的至少一个。为此,其中R6与R4或R5、或R4和R5(即,R4=R5)相同的R6OH(6)是优选的。通过这种方式,用R4和R5替换缩醛中的R2和R3,可以调整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的沸点或缩醛的稳定性。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醇化合物(6)。
醇化合物(6)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使用的醇化合物(6)的量优选为1至1,000mol,更优选为3至100mol。
如有必要,可在脱烷氧甲基化反应中使用除醇化合物(6)之外的溶剂。
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腈类,如乙腈和丙腈;以及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和乙酸正丁酯。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脱烷氧甲基化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0至2,000g,更优选为0至500g。
溶剂占据反应器的空间,从而减少了起始材料的空间,导致生产率降低。因此,脱烷氧甲基化可在无溶剂的情况下进行。
脱烷氧甲基化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5℃至180℃。
脱烷氧甲基化中的反应时间根据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100小时。
在脱烷氧甲基化中,如有必要,可从反应系统中蒸除作为副产物生成的烷氧甲氧甲烷,从而使平衡移至产物侧以缩短反应时间。
在二烷氧缩醛(羰基基团的保护基)和烷氧甲基基团(羟基基团的保护基)中,二者存在于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的同一分子中,很难选择性水解烷氧甲基基团以导致脱烷氧甲基化,更容易水解的二烷氧缩醛可能首先水解。因此,考虑到收率,在二烷氧缩醛水解产生的醛立即再缩醛化的条件下导致脱烷氧甲基化是重要的。碳-碳双键的异构化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发生,从而降低几何选择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非常重要。
下面将解释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
通式(2)的R4和R5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4和R5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4-R5,且a如通式(1)所定义。
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E)-6,6-二烷氧-3-己烯-1-醇化合物,如(3E)-6,6-二甲氧-3-己烯-1-醇、(3E)-6,6-二乙氧-3-己烯-1-醇、(3E)-6,6-二丙氧-3-己烯-1-醇、(3E)-6,6-二丁氧-3-己烯-1-醇、(3E)-6,6-二戊氧-3-己烯-1-醇、(3E)-6,6-二己氧-3-己烯-1-醇、(3E)-6,6-二庚氧-3-己烯-1-醇、(3E)-6,6-二辛氧-3-己烯-1-醇、(3E)-6,6-二壬氧-3-己烯-1-醇和(3E)-6,6-二癸氧-3-己烯-1-醇;
(3E)-7,7-二烷氧-3-庚烯-1-醇化合物,如(3E)-7,7-二甲氧-3-庚烯-1-醇、(3E)-7,7-二乙氧-3-庚烯-1-醇、(3E)-7,7-二丙氧-3-庚烯-1-醇、(3E)-7,7-二丁氧-3-庚烯-1-醇、(3E)-7,7-二戊氧-3-庚烯-1-醇、(3E)-7,7-二己氧-3-庚烯-1-醇、(3E)-7,7-二庚氧-3-庚烯-1-醇、(3E)-7,7-二辛氧-3-庚烯-1-醇、(3E)-7,7-二壬氧-3-庚烯-1-醇和(3E)-7,7-二癸氧-3-庚烯-1-醇;
(3E)-8,8-二烷氧-3-辛烯-1-醇化合物,如(3E)-8,8-二甲氧-3-辛烯-1-醇、(3E)-8,8-二乙氧-3-辛烯-1-醇、(3E)-8,8-二丙氧-3-辛烯-1-醇、(3E)-8,8-二丁氧-3-辛烯-1-醇、(3E)-8,8-二戊氧-3-辛烯-1-醇、(3E)-8,8-二己氧-3-辛烯-1-醇、(3E)-8,8-二庚氧-3-辛烯-1-醇、(3E)-8,8-二辛氧-3-辛烯-1-醇、(3E)-8,8-二壬氧-3-辛烯-1-醇和(3E)-8,8-二癸氧-3-辛烯-1-醇;
(3E)-9,9-二烷氧-3-壬烯-1-醇化合物,如(3E)-9,9-二甲氧-3-壬烯-1-醇、(3E)-9,9-二乙氧-3-壬烯-1-醇、(3E)-9,9-二丙氧-3-壬烯-1-醇、(3E)-9,9-二丁氧-3-壬烯-1-醇、(3E)-9,9-二戊氧-3-壬烯-1-醇、(3E)-9,9-二己氧-3-壬烯-1-醇、(3E)-9,9-二庚氧-3-壬烯-1-醇、(3E)-9,9-二辛氧-3-壬烯-1-醇、(3E)-9,9-二壬氧-3-壬烯-1-醇和(3E)-9,9-二癸氧-3-壬烯-1-醇;
(3E)-10,10-二烷氧-3-癸烯-1-醇化合物,如(3E)-10,10-二甲氧-3-癸烯-1-醇、(3E)-10,10-二乙氧-3-癸烯-1-醇、(3E)-10,10-二丙氧-3-癸烯-1-醇、(3E)-10,10-二丁氧-3-癸烯-1-醇、(3E)-10,10-二戊氧-3-癸烯-1-醇、(3E)-10,10-二己氧-3-癸烯-1-醇、(3E)-10,10-二庚氧-3-癸烯-1-醇、(3E)-10,10-二辛氧-3-癸烯-1-醇、(3E)-10,10-二壬氧-3-癸烯-1-醇和(3E)-10,10-二癸氧-3-癸烯-1-醇;
(3E)-11,11-二烷氧-3-十一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丙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丁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戊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己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庚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辛氧-3-十一碳烯-1-醇、(3E)-11,11-二壬氧-3-十一碳烯-1-醇和(3E)-11,11-二癸氧-3-十一碳烯-1-醇;
(3E)-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1-醇、(3E)-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1-醇和(3E)-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1-醇;
(3E)-13,13-二烷氧-3-十三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丙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丁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戊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己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庚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辛氧-3-十三碳烯-1-醇、(3E)-13,13-二壬氧-3-十三碳烯-1-醇和(3E)-13,13-二癸氧-3-十三碳烯-1-醇;
(3E)-14,14-二烷氧-3-十四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1-醇、(3E)-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1-醇和(3E)-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1-醇;
(3E)-15,15-二烷氧-3-十五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丙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丁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戊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己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庚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辛氧-3-十五碳烯-1-醇、(3E)-15,15-二壬氧-3-十五碳烯-1-醇和(3E)-15,15-二癸氧-3-十五碳烯-1-醇;
(3E)-16,16-二烷氧-3-十六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丙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丁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戊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己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庚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辛氧-3-十六碳烯-1-醇、(3E)-16,16-二壬氧-3-十六碳烯-1-醇和(3E)-16,16-二癸氧-3-十六碳烯-1-醇;
(3E)-17,17-二烷氧-3-十七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丙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丁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戊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己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庚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辛氧-3-十七碳烯-1-醇、(3E)-17,17-二壬氧-3-十七碳烯-1-醇和(3E)-17,17-二癸氧-3-十七碳烯-1-醇;
(3E)-18,18-二烷氧-3-十八碳烯-1-醇化合物,如(3E)-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丙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丁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戊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己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庚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辛氧-3-十八碳烯-1-醇、(3E)-18,18-二壬氧-3-十八碳烯-1-醇和(3E)-18,18-二癸氧-3-十八碳烯-1-醇;
(3Z)-6,6-二烷氧-3-己烯-1-醇化合物,如(3Z)-6,6-二甲氧-3-己烯-1-醇、(3Z)-6,6-二乙氧-3-己烯-1-醇、(3Z)-6,6-二丙氧-3-己烯-1-醇、(3Z)-6,6-二丁氧-3-己烯-1-醇、(3Z)-6,6-二戊氧-3-己烯-1-醇、(3Z)-6,6-二己氧-3-己烯-1-醇、(3Z)-6,6-二庚氧-3-己烯-1-醇、(3Z)-6,6-二辛氧-3-己烯-1-醇、(3Z)-6,6-二壬氧-3-己烯-1-醇和(3Z)-6,6-二癸氧-3-己烯-1-醇;
(3Z)-7,7-二烷氧-3-庚烯-1-醇化合物,如(3Z)-7,7-二甲氧-3-庚烯-1-醇、(3Z)-7,7-二乙氧-3-庚烯-1-醇、(3Z)-7,7-二丙氧-3-庚烯-1-醇、(3Z)-7,7-二丁氧-3-庚烯-1-醇、(3Z)-7,7-二戊氧-3-庚烯-1-醇、(3Z)-7,7-二己氧-3-庚烯-1-醇、(3Z)-7,7-二庚氧-3-庚烯-1-醇、(3Z)-7,7-二辛氧-3-庚烯-1-醇、(3Z)-7,7-二壬氧-3-庚烯-1-醇和(3Z)-7,7-二癸氧-3-庚烯-1-醇;
(3Z)-8,8-二烷氧-3-辛烯-1-醇化合物,如(3Z)-8,8-二甲氧-3-辛烯-1-醇、(3Z)-8,8-二乙氧-3-辛烯-1-醇、(3Z)-8,8-二丙氧-3-辛烯-1-醇、(3Z)-8,8-二丁氧-3-辛烯-1-醇、(3Z)-8,8-二戊氧-3-辛烯-1-醇、(3Z)-8,8-二己氧-3-辛烯-1-醇、(3Z)-8,8-二庚氧-3-辛烯-1-醇、(3Z)-8,8-二辛氧-3-辛烯-1-醇、(3Z)-8,8-二壬氧-3-辛烯-1-醇和(3Z)-8,8-二癸氧-3-辛烯-1-醇;
(3Z)-9,9-二烷氧-3-壬烯-1-醇化合物,如(3Z)-9,9-二甲氧-3-壬烯-1-醇、(3Z)-9,9-二乙氧-3-壬烯-1-醇、(3Z)-9,9-二丙氧-3-壬烯-1-醇、(3Z)-9,9-二丁氧-3-壬烯-1-醇、(3Z)-9,9-二戊氧-3-壬烯-1-醇、(3Z)-9,9-二己氧-3-壬烯-1-醇、(3Z)-9,9-二庚氧-3-壬烯-1-醇、(3Z)-9,9-二辛氧-3-壬烯-1-醇、(3Z)-9,9-二壬氧-3-壬烯-1-醇和(3Z)-9,9-二癸氧-3-壬烯-1-醇;
(3Z)-10,10-二烷氧-3-癸烯-1-醇化合物,如(3Z)-10,10-二甲氧-3-癸烯-1-醇、(3Z)-10,10-二乙氧-3-癸烯-1-醇、(3Z)-10,10-二丙氧-3-癸烯-1-醇、(3Z)-10,10-二丁氧-3-癸烯-1-醇、(3Z)-10,10-二戊氧-3-癸烯-1-醇、(3Z)-10,10-二己氧-3-癸烯-1-醇、(3Z)-10,10-二庚氧-3-癸烯-1-醇、(3Z)-10,10-二辛氧-3-癸烯-1-醇、(3Z)-10,10-二壬氧-3-癸烯-1-醇和(3Z)-10,10-二癸氧-3-癸烯-1-醇;
(3Z)-11,11-二烷氧-3-十一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丙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丁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戊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己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庚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辛氧-3-十一碳烯-1-醇、(3Z)-11,11-二壬氧-3-十一碳烯-1-醇和(3Z)-11,11-二癸氧-3-十一碳烯-1-醇;
(3Z)-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1-醇、(3Z)-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1-醇和(3Z)-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1-醇;
(3Z)-13,13-二烷氧-3-十三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丙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丁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戊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己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庚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辛氧-3-十三碳烯-1-醇、(3Z)-13,13-二壬氧-3-十三碳烯-1-醇和(3Z)-13,13-二癸氧-3-十三碳烯-1-醇;
(3Z)-14,14-二烷氧-3-十四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1-醇、(3Z)-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1-醇和(3Z)-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1-醇;
(3Z)-15,15-二烷氧-3-十五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丙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丁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戊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己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庚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辛氧-3-十五碳烯-1-醇、(3Z)-15,15-二壬氧-3-十五碳烯-1-醇和(3Z)-15,15-二癸氧-3-十五碳烯-1-醇;
(3Z)-16,16-二烷氧-3-十六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丙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丁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戊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己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庚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辛氧-3-十六碳烯-1-醇、(3Z)-16,16-二壬氧-3-十六碳烯-1-醇和(3Z)-16,16-二癸氧-3-十六碳烯-1-醇;
(3Z)-17,17-二烷氧-3-十七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丙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丁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戊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己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庚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辛氧-3-十七碳烯-1-醇、(3Z)-17,17-二壬氧-3-十七碳烯-1-醇和(3Z)-17,17-二癸氧-3-十七碳烯-1-醇;和
(3Z)-18,18-二烷氧-3-十八碳烯-1-醇化合物,如(3Z)-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丙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丁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戊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己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庚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辛氧-3-十八碳烯-1-醇、(3Z)-18,18-二壬氧-3-十八碳烯-1-醇和(3Z)-18,18-二癸氧-3-十八碳烯-1-醇。
通过卤化制备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
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可通过卤化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来制备,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431
卤化中,如有必要,可使用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3E)-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2:a=7)和(3Z)-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1-醇化合物(2:a=7)的混合物将得到(3E)-1-卤代-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3:a=7)和(3Z)-1-卤代-12,12-二烷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3:a=7)的混合物。
卤化反应例如可如下进行:使用对甲苯磺酰卤化物对羟基基团进行对甲苯磺酸化,然后使用卤化锂化合物进行卤化,或通过使用卤化剂直接卤化羟基基团。
卤化剂的实例包括卤素分子,如氯、溴和碘;卤化氢化合物,如氯化氢、溴化氢和碘化氢;甲磺酰卤化物,如甲磺酰氯、甲磺酰溴和甲磺酰碘;苯磺酰卤化物,如苯磺酰氯、苯磺酰溴和苯磺酰碘;对甲苯磺酰卤化物,如对甲苯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溴和对甲苯磺酰碘;卤化磷化合物,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和三溴化磷;四卤化碳化合物,如四氯化碳、四溴化碳和四碘化碳;烷基甲硅烷基卤化物,如四甲基硅烷基氯化物、四甲基硅烷基溴化物、四甲基硅烷基碘化物、三乙基硅烷基氯化物、三乙基硅烷基溴化物、三乙基硅烷基碘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氯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溴化物、三异丙基硅烷基碘化物、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氯化物、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溴化物和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碘化物;草酰卤化物,如草酰氯、草酰溴和草酰碘;以及N-卤代琥珀酰亚胺化合物,如N-氯代琥珀酰亚胺、N-溴代琥珀酰亚胺和N-碘代琥珀酰亚胺。考虑到对副反应的抑制,优选甲磺酰卤化物、苯磺酰卤化物和对甲苯磺酰卤化物,特别是甲磺酰卤化物。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卤化剂。卤化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使用的卤化剂的量优选为0.8至5.0mol、更优选为1.0至2.5mol。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碱。
碱的实例包括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碳酸盐,如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和碳酸镁;胺类,如三乙胺、N,N-二异丙基乙胺、哌啶、吡咯烷、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和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DBU)。
当卤化剂是甲磺酰卤化物、苯磺酰卤化物或对甲苯磺酰卤化物时,碱优选为胺,更优选为吡啶类,如吡啶、二甲基吡啶或4-二甲基氨基吡啶。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碱。碱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收率和/或经济性,相对于每mol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碱的量优选为0至8.0mol、更优选为0至3.0mol。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金属盐。
金属盐的实例包括锂盐,如氯化锂、溴化锂和碘化锂;钠盐,如氯化钠、溴化钠和碘化钠;钾盐,如氯化钾、溴化钾和碘化钾;钙盐,如氯化钙、溴化钙和碘化钙;以及镁盐,如氯化镁、溴化镁和碘化镁。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金属盐。金属盐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金属盐的量优选为0至30.0mol、更优选为0至5.0mol。
尽管金属盐增加了反应系统中卤化物离子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反应性,但考虑到经济性和/或环境保护,优选不加入金属盐。
如有必要,可在卤化反应中加入溶剂。
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THF)、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GBL)、N-甲基吡咯烷酮(NMP)、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腈类,如乙腈和丙腈;以及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和乙酸正丁酯。考虑到反应性,优选4-甲基四氢吡喃、二氯甲烷、氯仿、γ-丁内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乙腈。考虑到安全性,特别优选γ-丁内酯和乙腈。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卤化反应中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0至2,000g、更优选0至600g。
溶剂可能占据反应器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减少起始材料的空间,导致生产率降低。因此,反应可在无溶剂或以碱为溶剂的情况下进行。
卤化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卤化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5℃至180℃。
卤化反应中的反应时间根据卤化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100小时。
下面将解释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
通式(2)中的X表示卤素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R4和R5如通式(2)所定义,且a如通式(1)所定义。
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E)-1-卤代-6,6-二甲氧-3-己烯化合物,如(3E)-1-氯-6,6-二甲氧-3-己烯、(3E)-1-溴-6,6-二甲氧-3-己烯和(3E)-1-碘-6,6-二甲氧-3-己烯;
(3E)-1-卤代-6,6-二乙氧-3-己烯化合物,如(3E)-1-氯-6,6-二乙氧-3-己烯、(3E)-1-溴-6,6-二乙氧-3-己烯和(3E)-1-碘-6,6-二乙氧-3-己烯;
(3E)-1-卤代-7,7-二甲氧-3-庚烯化合物,如(3E)-1-氯-7,7-二甲氧-3-庚烯、(3E)-1-溴-7,7-二甲氧-3-庚烯和(3E)-1-碘-7,7-二甲氧-3-庚烯;
(3E)-1-卤代-7,7-二乙氧-3-庚烯化合物,如(3E)-1-氯-7,7-二乙氧-3-庚烯、(3E)-1-溴-7,7-二乙氧-3-庚烯和(3E)-1-碘-7,7-二乙氧-3-庚烯;
(3E)-1-卤代-8,8-二甲氧-3-辛烯化合物,如(3E)-1-氯-8,8-二甲氧-3-辛烯、(3E)-1-溴-8,8-二甲氧-3-辛烯和(3E)-1-碘-8,8-二甲氧-3-辛烯;
(3E)-1-卤代-8,8-二乙氧-3-辛烯化合物,如(3E)-1-氯-8,8-二乙氧-3-辛烯、(3E)-1-溴-8,8-二乙氧-3-辛烯和(3E)-1-碘-8,8-二乙氧-3-辛烯;
(3E)-1-卤代-9,9-二甲氧-3-壬烯化合物,如(3E)-1-氯-9,9-二甲氧-3-壬烯、(3E)-1-溴-9,9-二甲氧-3-壬烯和(3E)-1-碘-9,9-二甲氧-3-壬烯;
(3E)-1-卤代-9,9-二乙氧-3-壬烯化合物,如(3E)-1-氯-9,9-二乙氧-3-壬烯、(3E)-1-溴-9,9-二乙氧-3-壬烯和(3E)-1-碘-9,9-二乙氧-3-壬烯;
(3E)-1-卤代-10,10-二甲氧-3-癸烯化合物,如(3E)-1-氯-10,10-二甲氧-3-癸烯、(3E)-1-溴-10,10-二甲氧-3-癸烯和(3E)-1-碘-10,10-二甲氧-3-癸烯;
(3E)-1-卤代-10,10-二乙氧-3-癸烯化合物,如(3E)-1-氯-10,10-二乙氧-3-癸烯、(3E)-1-溴-10,10-二乙氧-3-癸烯和(3E)-1-碘-10,10-二乙氧-3-癸烯;
(3E)-1-卤代-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3E)-1-溴-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和(3E)-1-碘-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
(3E)-1-卤代-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3E)-1-溴-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和(3E)-1-碘-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
(3E)-1-卤代-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3E)-1-溴-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和(3E)-1-碘-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
(3E)-1-卤代-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3E)-1-溴-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和(3E)-1-碘-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
(3E)-1-卤代-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3E)-1-溴-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和(3E)-1-碘-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
(3E)-1-卤代-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3E)-1-溴-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和(3E)-1-碘-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
(3E)-1-卤代-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3E)-1-溴-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和(3E)-1-碘-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
(3E)-1-卤代-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3E)-1-溴-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和(3E)-1-碘-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
(3E)-1-卤代-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3E)-1-溴-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和(3E)-1-碘-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
(3E)-1-卤代-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3E)-1-溴-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和(3E)-1-碘-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
(3E)-1-卤代-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3E)-1-溴-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和(3E)-1-碘-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
(3E)-1-卤代-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3E)-1-溴-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和(3E)-1-碘-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
(3E)-1-卤代-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3E)-1-溴-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和(3E)-1-碘-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
(3E)-1-卤代-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化合物,如(3E)-1-氯-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3E)-1-溴-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和(3E)-1-碘-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
(3Z)-1-卤代-6,6-二甲氧-3-己烯化合物,如(3Z)-1-氯-6,6-二甲氧-3-己烯、(3Z)-1-溴-6,6-二甲氧-3-己烯和(3Z)-1-碘-6,6-二甲氧-3-己烯;
(3Z)-1-卤代-6,6-二乙氧-3-己烯化合物,如(3Z)-1-氯-6,6-二乙氧-3-己烯、(3Z)-1-溴-6,6-二乙氧-3-己烯和(3Z)-1-碘-6,6-二乙氧-3-己烯;
(3Z)-1-卤代-7,7-二甲氧-3-庚烯化合物,如(3Z)-1-氯-7,7-二甲氧-3-庚烯、(3Z)-1-溴-7,7-二甲氧-3-庚烯和(3Z)-1-碘-7,7-二甲氧-3-庚烯;
(3Z)-1-卤代-7,7-二乙氧-3-庚烯化合物,如(3Z)-1-氯-7,7-二乙氧-3-庚烯、(3Z)-1-溴-7,7-二乙氧-3-庚烯和(3Z)-1-碘-7,7-二乙氧-3-庚烯;
(3Z)-1-卤代-8,8-二甲氧-3-辛烯化合物,如(3Z)-1-氯-8,8-二甲氧-3-辛烯、(3Z)-1-溴-8,8-二甲氧-3-辛烯和(3Z)-1-碘-8,8-二甲氧-3-辛烯;
(3Z)-1-卤代-8,8-二乙氧-3-辛烯化合物,如(3Z)-1-氯-8,8-二乙氧-3-辛烯、(3Z)-1-溴-8,8-二乙氧-3-辛烯和(3Z)-1-碘-8,8-二乙氧-3-辛烯;
(3Z)-1-卤代-9,9-二甲氧-3-壬烯化合物,如(3Z)-1-氯-9,9-二甲氧-3-壬烯、(3Z)-1-溴-9,9-二甲氧-3-壬烯和(3Z)-1-碘-9,9-二甲氧-3-壬烯;
(3Z)-1-卤代-9,9-二乙氧-3-壬烯化合物,如(3Z)-1-氯-9,9-二乙氧-3-壬烯、(3Z)-1-溴-9,9-二乙氧-3-壬烯和(3Z)-1-碘-9,9-二乙氧-3-壬烯;
(3Z)-1-卤代-10,10-二甲氧-3-癸烯化合物,如(3Z)-1-氯-10,10-二甲氧-3-癸烯、(3Z)-1-溴-10,10-二甲氧-3-癸烯和(3Z)-1-碘-10,10-二甲氧-3-癸烯;
(3Z)-1-卤代-10,10-二乙氧-3-癸烯化合物,如(3Z)-1-氯-10,10-二乙氧-3-癸烯、(3Z)-1-溴-10,10-二乙氧-3-癸烯和(3Z)-1-碘-10,10-二乙氧-3-癸烯;
(3Z)-1-卤代-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3Z)-1-溴-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和(3Z)-1-碘-11,11-二甲氧-3-十一碳烯;
(3Z)-1-卤代-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3Z)-1-溴-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和(3Z)-1-碘-11,11-二乙氧-3-十一碳烯;
(3Z)-1-卤代-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丙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丁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戊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己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庚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辛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壬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3Z)-1-溴-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和(3Z)-1-碘-12,12-二癸氧-3-十二碳烯;
(3Z)-1-卤代-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3Z)-1-溴-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和(3Z)-1-碘-13,13-二甲氧-3-十三碳烯;
(3Z)-1-卤代-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3Z)-1-溴-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和(3Z)-1-碘-13,13-二乙氧-3-十三碳烯;
(3Z)-1-卤代-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甲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乙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丙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丁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戊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己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庚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辛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壬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3Z)-1-溴-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和(3Z)-1-碘-14,14-二癸氧-3-十四碳烯;
(3Z)-1-卤代-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3Z)-1-溴-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和(3Z)-1-碘-15,15-二甲氧-3-十五碳烯;
(3Z)-1-卤代-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3Z)-1-溴-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和(3Z)-1-碘-15,15-二乙氧-3-十五碳烯;
(3Z)-1-卤代-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3Z)-1-溴-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和(3Z)-1-碘-16,16-二甲氧-3-十六碳烯;
(3Z)-1-卤代-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3Z)-1-溴-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和(3Z)-1-碘-16,16-二乙氧-3-十六碳烯;
(3Z)-1-卤代-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3Z)-1-溴-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和(3Z)-1-碘-17,17-二甲氧-3-十七碳烯;
(3Z)-1-卤代-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3Z)-1-溴-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和(3Z)-1-碘-17,17-二乙氧-3-十七碳烯;
(3Z)-1-卤代-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3Z)-1-溴-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和(3Z)-1-碘-18,18-二甲氧-3-十八碳烯;和
(3Z)-1-卤代-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化合物,如(3Z)-1-氯-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3Z)-1-溴-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和(3Z)-1-碘-18,18-二乙氧-3-十八碳烯。
通过消除反应制备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
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可通过在碱的存在下从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中消除卤化氢HX来制备,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531
如有必要,消除反应中可使用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中的一种或多种。
用于针对消除基团X的消除反应中使用的碱的实例包括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金属醇盐,如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钠、叔戊醇钠、甲醇锂、乙醇锂、叔丁醇锂、叔戊醇锂、甲醇钾、乙醇钾、叔丁醇钾和叔戊醇钾;有机金属试剂,如甲基锂、乙基锂、正丁基锂、甲基氯化镁、二甲亚砜钠(dimsyl sodium)、乙炔钠和乙炔钾;金属胺化物,如氨基钠、氨基锂、二异丙基氨基锂、六甲基二硅叠氮化锂、六甲基二硅叠氮化钠、六甲基二硅叠氮化钾和二环己基氨基锂;金属氢化物试剂,如氢化钠、氢化钾和氢化钙;以及胺类,如三乙胺、N,N-二异丙基乙胺、哌啶、吡咯烷、吡啶、二甲基吡啶、4-二甲基氨基吡啶、N,N-二甲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和1,8-二氮杂双环[5.4.0]-7-十一碳烯(DBU)。
对于对副反应的抑制和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更好的收率,优选胺类,如DBU;和金属醇盐,例如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钠和叔丁醇钾。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碱。碱可以是市售品。
考虑到收率和/或经济性,相对于每mol 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碱的量优选为0.8至10.0mol、更优选为1.0至5.0mol。
如有必要,可在消除反应中加入碱。
溶剂的实例包括常用溶剂,例如,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烃类,如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和异丙苯;氯化溶剂,如三氯乙烯、二氯甲烷和氯仿;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γ-丁内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六甲基磷酰三胺;腈类,如乙腈和丙腈;以及酯类,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和乙酸正丁酯。考虑到反应性,优选醚类,如4-甲基四氢吡喃和四氢呋喃;非质子极性溶剂,如γ-丁内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和N,N-二甲基乙酰胺;腈类,如乙腈,更优选四氢呋喃、γ-丁内酯、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和乙腈。
如有必要,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 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脱乙酰作用中使用的溶剂的量优选为0至6,000g、更优选为0至2,000g。
消除反应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碱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40℃至140℃、更优选为-20℃至100℃。
消除反应的反应时间根据所用的碱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100小时。
下面将解释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
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中的R4和R5如通式(2)所定义,且a如通式(1)所定义。
作为一价烃基和二价烃基的R4和R5的具体实例分别与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中作为一价烃基和二价烃基的R2和R3所定义的那些具体实例相同。
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的具体实例包括如下化合物:
(3E)-6,6-二烷氧-1,3-己二烯化合物,如(3E)-6,6-二甲氧-1,3-己二烯、(3E)-6,6-二乙氧-1,3-己二烯、(3E)-6,6-二丙氧-1,3-己二烯、(3E)-6,6-二丁氧-1,3-己二烯、(3E)-6,6-二戊氧-1,3-己二烯、(3E)-6,6-二己氧-1,3-己二烯、(3E)-6,6-二庚氧-1,3-己二烯、(3E)-6,6-二辛氧-1,3-己二烯、(3E)-6,6-二壬氧-1,3-己二烯和(3E)-6,6-二癸氧-1,3-己二烯;
(3E)-7,7-二烷氧-1,3-庚二烯化合物,如(3E)-7,7-二甲氧-1,3-庚二烯、(3E)-7,7-二乙氧-1,3-庚二烯、(3E)-7,7-二丙氧-1,3-庚二烯、(3E)-7,7-二丁氧-1,3-庚二烯、(3E)-7,7-二戊氧-1,3-庚二烯、(3E)-7,7-二己氧-1,3-庚二烯、(3E)-7,7-二庚氧-1,3-庚二烯、(3E)-7,7-二辛氧-1,3-庚二烯、(3E)-7,7-二壬氧-1,3-庚二烯和(3E)-7,7-二癸氧-1,3-庚二烯;
(3E)-8,8-二烷氧-1,3-辛二烯化合物,如(3E)-8,8-二甲氧-1,3-辛二烯和(3E)-8,8-二乙氧-1,3-辛二烯;
(3E)-9,9-二烷氧-1,3-壬二烯化合物,如(3E)-9,9-二甲氧-1,3-壬二烯和(3E)-9,9-二乙氧-1,3-壬二烯;
(3E)-10,10-二烷氧-1,3-癸二烯化合物,如(3E)-10,10-二甲氧-1,3-癸二烯和(3E)-10,10-二乙氧-1,3-癸二烯;
(3E)-11,11-二烷氧-1,3-十一碳二烯化合物,如(3E)-11,11-二甲氧-1,3-十一碳二烯和(3E)-11,11-二乙氧-1,3-十一碳二烯;
(3E)-12,12-二烷氧-1,3-十二碳二烯化合物,如(3E)-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乙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丙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丁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戊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己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庚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辛氧-1,3-十二碳二烯、(3E)-12,12-二壬氧-1,3-十二碳二烯和(3E)-12,12-二癸氧-1,3-十二碳二烯;
(3E)-13,13-二烷氧-1,3-十三碳二烯化合物,如(3E)-13,13-二甲氧-1,3-十三碳二烯和(3E)-13,13-二乙氧-1,3-十三碳二烯;
(3E)-14,14-二烷氧-1,3-十四碳二烯化合物,如(3E)-14,14-二甲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乙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丙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丁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戊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己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庚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辛氧-1,3-十四碳二烯、(3E)-14,14-二壬氧-1,3-十四碳二烯和(3E)-14,14-二癸氧-1,3-十四碳二烯;
(3E)-15,15-二烷氧-1,3-十五碳二烯化合物,如(3E)-15,15-二甲氧-1,3-十五碳二烯和(3E)-15,15-二乙氧-1,3-十五碳二烯;
(3E)-16,16-二烷氧-1,3-十六碳二烯化合物,如(3E)-16,16-二甲氧-1,3-十六碳二烯和(3E)-16,16-二乙氧-1,3-十六碳二烯;
(3E)-17,17-二烷氧-1,3-十七碳二烯化合物,如(3E)-17,17-二甲氧-1,3-十七碳二烯和(3E)-17,17-二乙氧-1,3-十七碳二烯;
(3E)-18,18-二烷氧-1,3-十八碳二烯化合物,如(3E)-18,18-二甲氧-1,3-十八碳二烯和(3E)-18,18-二乙氧-1,3-十八碳二烯;
(3Z)-6,6-二烷氧-1,3-己二烯化合物,如(3Z)-6,6-二甲氧-1,3-己二烯和(3Z)-6,6-二乙氧-1,3-己二烯、(3Z)-6,6-二丙氧-1,3-己二烯、(3Z)-6,6-二丁氧-1,3-己二烯、(3Z)-6,6-二戊氧-1,3-己二烯、(3Z)-6,6-二己氧-1,3-己二烯、(3Z)-6,6-二庚氧-1,3-己二烯、(3Z)-6,6-二辛氧-1,3-己二烯、(3Z)-6,6-二壬氧-1,3-己二烯和(3Z)-6,6-二癸氧-1,3-己二烯;
(3Z)-7,7-二烷氧-1,3-庚二烯化合物,如(3Z)-7,7-二甲氧-1,3-庚二烯、(3Z)-7,7-二乙氧-1,3-庚二烯、(3Z)-7,7-二丙氧-1,3-庚二烯、(3Z)-7,7-二丁氧-1,3-庚二烯、(3Z)-7,7-二戊氧-1,3-庚二烯、(3Z)-7,7-二己氧-1,3-庚二烯、(3Z)-7,7-二庚氧-1,3-庚二烯、(3Z)-7,7-二辛氧-1,3-庚二烯、(3Z)-7,7-二壬氧-1,3-庚二烯和(3Z)-7,7-二癸氧-1,3-庚二烯;
(3Z)-8,8-二烷氧-1,3-辛二烯化合物,如(3Z)-8,8-二甲氧-1,3-辛二烯和(3Z)-8,8-二乙氧-1,3-辛二烯;
(3Z)-9,9-二烷氧-1,3-壬二烯化合物,如(3Z)-9,9-二甲氧-1,3-壬二烯和(3Z)-9,9-二乙氧-1,3-壬二烯;
(3Z)-10,10-二烷氧-1,3-癸二烯化合物,如(3Z)-10,10-二甲氧-1,3-癸二烯和(3Z)-10,10-二乙氧-1,3-癸二烯;
(3Z)-11,11-二烷氧-1,3-十一碳二烯化合物,如(3Z)-11,11-二甲氧-1,3-十一碳二烯和(3Z)-11,11-二乙氧-1,3-十一碳二烯;
(3Z)-12,12-二烷氧-1,3-十二碳二烯化合物,如(3Z)-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乙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丙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丁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戊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己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庚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辛氧-1,3-十二碳二烯、(3Z)-12,12-二壬氧-1,3-十二碳二烯和(3Z)-12,12-二癸氧-1,3-十二碳二烯;
(3Z)-13,13-二烷氧-1,3-十三碳二烯化合物,如(3Z)-13,13-二甲氧-1,3-十三碳二烯和(3Z)-13,13-二乙氧-1,3-十三碳二烯;
(3Z)-14,14-二烷氧-1,3-十四碳二烯化合物,如(3Z)-14,14-二甲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乙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丙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丁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戊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己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庚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辛氧-1,3-十四碳二烯、(3Z)-14,14-二壬氧-1,3-十四碳二烯和(3Z)-14,14-二癸氧-1,3-十四碳二烯;
(3Z)-15,15-二烷氧-1,3-十五碳二烯化合物,如(3Z)-15,15-二甲氧-1,3-十五碳二烯和(3Z)-15,15-二乙氧-1,3-十五碳二烯;
(3Z)-16,16-二烷氧-1,3-十六碳二烯化合物,如(3Z)-16,16-二甲氧-1,3-十六碳二烯和(3Z)-16,16-二乙氧-1,3-十六碳二烯;
(3Z)-17,17-二烷氧-1,3-十七碳二烯化合物,如(3Z)-17,17-二甲氧-1,3-十七碳二烯和(3Z)-17,17-二乙氧-1,3-十七碳二烯;以及
(3Z)-18,18-二烷氧-1,3-十八碳二烯化合物,如(3Z)-18,18-二甲氧-1,3-十八碳二烯和(3Z)-18,18-二乙氧-1,3-十八碳二烯。
通过水解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
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可以通过水解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来制备,如以下化学反应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571
如有必要,在水解反应中可使用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中的一种或多种。
例如,(3E)-12,12-二烷氧-1,3-十二碳二烯化合物(4:a=7)和(3Z)-12,12-二烷氧-1,3-十二碳二烯化合物(4:a=7)的混合物将得到(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即荨麻毛虫的性信息素)和(9Z)-9,11-十二碳二烯醛(5:a=7)(即铜斑褐刺蛾的性信息素)的混合物。
E-型和Z-型中的每一种可单独合成,或者可以如上所述合成它们的混合物。当需要对于荨麻毛虫和铜斑褐刺蛾二者的通信中断有效的复合活性剂时,可单独制备并混合E-和Z-形式,或可一起制备E-和Z-形式的混合物。
水解通常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提供酸性条件的酸的实例包括无机酸,如盐酸和氢溴酸;对甲苯磺酸、苯磺酸、三氟乙酸、乙酸、甲酸、草酸、三甲基碘硅烷和四氯化钛,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乙酸、甲酸和草酸。
可单独或组合使用酸。酸可以是市售品。
相对于每mol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使用的酸的量优选为0.01至10.0mol。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使用的水的量优选为18至3,000g。
如有必要,除上述酸和水外,还可在水解过程中加入溶剂。
溶剂的实例包括烃类,如己烷、庚烷、甲苯、二甲苯、苯和异丙苯;醚类,如乙醚、丁醚、4-甲基四氢吡喃、四氢呋喃、环戊基甲基醚和1,4-二恶烷;非质子极性溶剂,如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乙腈、丙酮、γ-丁内酯、二氯甲烷和氯仿;以及醇类,如甲醇和乙醇。
可单独或组合使用溶剂。溶剂可以是市售品。
最佳溶剂根据使用的酸而变化。例如,使用草酸时,考虑到反应性,优选四氢呋喃、丙酮和γ-丁内酯。
考虑到反应性,相对于每mol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溶剂的量优选为0至3000g。
水解中的反应温度根据所用的酸和/或溶剂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5℃至180℃。
水解中的反应时间根据所用的溶剂和/或反应规模而变化,考虑到反应性优选为1至100小时。
通常,使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消除反应,并加入水,随后进行相分离、浓缩和纯化。然而,可直接对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进行水解反应而无需浓缩和纯化。于是,消除反应中使用的溶剂也用于水解反应。因此,废物减少,和/或用于浓缩和纯化的能量和/或时间减少,这使得该工艺具有工业优势。
下面将解释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
通式(5)中的a如通式(1)所定义。
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的具体实例包括4,6-己二烯醛化合物,如(4E)-4,6-己二烯醛和(4Z)-4,6-己二烯醛;5,8-辛二烯醛化合物,如(5E)-5,8-辛二烯醛和(5Z)-5,8-辛二烯醛;6,8-壬二烯醛化合物,如(6E)-6,8-壬二烯醛和(6Z)-6,8-壬二烯醛;7,9-癸二烯醛化合物,如(7E)-7,9-癸二烯醛和(7Z)-7,9-癸二烯醛;8,10-十一碳二烯醛化合物,如(8E)-8,10-十一碳二烯醛和(8Z)-8,10-十一碳二烯醛;9,11-十二碳二烯醛化合物,如(9E)-9,11-十二碳二烯醛和(9Z)-9,11-十二碳二烯醛;10,12-十三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0E)-10,12-十三碳二烯醛和(10Z)-10,12-十三碳二烯醛;11,13-十四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1E)-11,13-十四碳二烯醛和(11Z)-11,13-十四碳二烯醛;12,14-十五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2E)-12,14-十五碳二烯醛和(12Z)-12,14-十五碳二烯醛;13,15-十六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3E)-13,15-十六碳二烯醛和(13Z)-13,15-十六碳二烯醛;14,16-十七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4E)-14,16-十七碳二烯醛和(14Z)-14,16-十七碳二烯醛;以及15,17-十八碳二烯醛化合物,如(15E)-15,17-十八碳二烯醛和(15Z)-15,17-十八碳二烯醛。
实施例
将参考如下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或者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规定,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纯度”是指气相色谱法(GC)中的面积百分比。术语“产量比”是指GC中的面积百分比的比率。术语“收率”是根据GC测定的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在实施例中,反应的监测和收率的计算在以下GC条件下进行。
GC条件:毛细管气相色谱仪GC-2014(Shimadzu Corporation);柱:DB-WAX(sp-2331),0.25μm×0.25mmφ×30m;载气:He(1.55mL/min),检测器:FID;柱温:150℃,以5℃/min的速率升高,最高至230℃。
考虑到起始材料和产物的纯度(%GC),根据下式计算收率。
收率(%)={[(反应所得产物的重量×%GC)/产物的分子量]÷[(反应中起始材料的重量×%GC)/起始材料的分子量]}×100
GBL表示γ-丁内酯,THF表示四氢呋喃,Ph表示苯基基团,Bu表示叔丁基基团。
实施例1
制备(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01
于室温将镁(77.34g,3.18mol)和四氢呋喃(909.3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21分钟。搅拌完成后,在60℃至75℃滴加(3E)-11-氯-3-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782.04g,3.031mol,纯度96.41%;3Z:3E=92.7:7.3)。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75℃至80℃搅拌2小时。
随后,在75℃至80℃滴加甲苯(1409.42g)和原甲酸乙酯(583.95g,3.94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90℃至100℃搅拌16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30℃至45℃,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水溶液(乙酸378.88g和水1136.63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887.38g,2.67mol,纯度95.21%;3Z:3E=92.6:7.4,bp=159.2℃至167.8℃/0.40kPa(3.0mmHg)),收率为88.1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19(6H,t,J=6.9Hz),1.23-1.38(10H,m),1.59(2H,dt,J=9.2Hz,6.1Hz),1.97(2H,q-like,J=6.6Hz),2.28(2H,ddt,J=1.1Hz,6.7Hz,6.7Hz),3.35(3H,s),3.47(1H,q,J=7.3Hz,),3.49(1H,q,J=7.3Hz),3.53(2H,t,J=6.9Hz),3.61(1H,q,J=7.3Hz),3.63(1H,q,J=7.3Hz),4.46(1H,t,J=5.7Hz),4.61(2H,s),5.35-5.43(1H,m),5.46-5.54(1H,m);13C-NMR(500MHz,CDCl3):δ=15.33,24.72,29.04,29.38,29.41,32.59,33.03,33.56,55.09,60.78,67.65,96.32,102.93,126.10,132.72。
[质谱]:EI-质谱(70eV):m/z 315(M+-1),271,239,208,181,103,75,45,29。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6,2855,1443,1374,1150,1112,1062,968,919。
实施例2
制备(3Z)-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11
于室温将镁(81.65g,3.36mol)和四氢呋喃(960.0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11分钟。搅拌完成后,在60℃至75℃滴加(3Z)-11-氯-3-十一碳烯基甲氧甲基醚(840.24g,3.20mol,纯度94.75%;3Z:3E=96.2:3.8)。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75℃至80℃搅拌3小时。
随后,在75℃至85℃滴加甲苯(1488.00g)和原甲酸乙酯(616.51g,4.16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90℃至100℃搅拌15.5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30℃至45℃,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水溶液(乙酸400.00g,水1200.0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907.41g,2.71mol,纯度92.59%;3Z:3E=95.7:4.3,bp=160.0℃至167.1℃/0.40kPa(3.0mmHg)),收率为84.56%。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19(6H,t,J=6.9Hz),1.24-1.38(12H,m),1.55-1.62(2H,m),2.03(2H,dt,J=6.9Hz,6.9Hz),2.33(2H,dt,J=6.9Hz,6.9Hz),3.35(3H,s),3.46(1H,q,J=6.9Hz),3.48(1H,q,J=6.9Hz),3.52(2H,t,J=6.9Hz),3.61(1H,q,J=6.9Hz),3.63(1H,q,J=6.9Hz),4.46(1H,t,J=5.7Hz),4.61(2H,s),5.33-5.40(1H,m),5.42-5.50(1H,m);13C-NMR(500MHz,CDCl3):δ=15.32,24.70,27.29,27.86,29.16,29.40,29.54,33.55,55.07,60.76,67.38,96.30,102.91,125.36,132.11。
[质谱]:EI-质谱(70eV):m/z 315(M+-1),271,175,103,75,45。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6,1443,1375,1150.1111,1062,1037,920,724。
实施例3
制备(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R1=CH3(CH2)2,R2=R3=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21
于室温将氯化锌(0.042g,0.31mmol)和二丁氧甲烷(8.32g,0.052mol)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15℃至25℃搅拌7分钟。搅拌完成后,在20℃至35℃滴加乙酰氯(3.63g,0.046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35℃至40℃搅拌2小时以获得氯甲基丁基醚。
随后,在20℃至30℃滴加(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8.00g,0.031mol,纯度94.15%;3Z:3E=96.1:3.9)和N,N-二乙基苯胺(6.91g,0.046mol)的混合物,并在20℃至30℃搅拌25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5.00g,0.094mol,作为氢氧化钠),随后加入水(15.0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R1=CH3(CH2)2,R2=R3=CH3;a=7)(11.55g,0.031mol,纯度88.68%;3Z:3E=96.0:4.0),收率为10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丁氧甲基醚(1:R1=CH3(CH2)2,R2=R3=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0.92(3H,t,J=7.3Hz),1.23-1.42(12H,m),1.52-1.60(4H,m),2.03(2H,q-like,J=6.9Hz),2.32(2H,q-like,J=6.9Hz),3.30(6H,s),3.52(4H,t,J=6.7Hz),4.34(1H,t,J=5.7Hz),4.66(2H,s),5.36(1H,dtt,J=11.1Hz,6.9Hz,1.5Hz),5.45(1H,d tt,J=10.7Hz,7.3Hz,1.5Hz);13C-NMR(500MHz,CDCl3):δ=13.84,19.34,24.56,27.29,27.87,29.16,29.40,29.56,31.78,32.45,52.52,67.33,67.52,95.15,104.51,125.43,132.06。
[质谱]:EI-质谱(70eV):m/z 329(M+-1),299,267,241,225,194,175,149,121,95,75,57。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8,2857,1465,1383,1118,1075,1041,954,827,724。
实施例4
制备(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1:R1=Ph,R2=R3=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31
于室温将氢化钠(1.48g,0.034mmol,纯度55%)、碘化钾(0.051g,0.31mmol)和四氢呋喃(40.0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0℃至25℃搅拌25分钟。搅拌完成后,在0℃至10℃滴加(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8.00g,0.031mol,纯度94.15%;3Z:3E=96.1:3.9)。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0℃至10℃搅拌1小时。
随后,在0℃至10℃加入苄基氯甲基醚(5.36g,0.034mol)并在45℃至55℃搅拌4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氯化铵水溶液(氯化铵0.21g;氯化钠0.94g;和水29.52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1:R1=Ph,R2=R3=CH3;a=7)(3.21g,0.0073mol,纯度82.80%),收率为23.66%。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基苄氧甲基醚(1:R1=Ph,R2=R3=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4-1.40(10H,m),1.59(2H,q-like,J=7.0Hz),2.04(2H,dt,J=6.9Hz,6.9Hz),2.35(2H,dt,J=7.3Hz,7.3Hz),3.31(6H,s),3.60(2H,t,J=7.1Hz),4.35(1H,t,J=5.7Hz),4.61(2H,s),4.76(2H,s),5.39(1H,dtt,J=10.7Hz,7.3Hz,1.5Hz),5.48(1H,dtt,J=10.7Hz,7.3Hz,1.5Hz),7.27-7.37(5H,m);13C-NMR(500MHz,CDCl3):δ=24.56,27.31,27.85,29.17,29.41,29.56,32.46,52.54,67.59,69.25,94.50,104.53,125.40,127.62,127.86,128.36,132.15,137.93。
[质谱]:EI-质谱(70eV):m/z 287(M+-77),243,225,194,175,149,121,91,75,41。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5,1455,1383,1121,1052,955,735,698。
实施例5
制备(3Z)-7,7-二乙氧-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2)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41
于室温将镁(9.83g,0.42mol)和四氢呋喃(120.0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23分钟。搅拌完成后,在60℃至75℃滴加(3Z)-6-氯-3-己烯基甲氧甲基醚(73.66g,0.40mol,纯度97.02%)。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75℃至80℃搅拌3小时。
随后,在75℃至85℃滴加甲苯(186.00g)和原甲酸乙酯(77.06g,0.52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在90℃至100℃搅拌11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30℃至45℃,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乙酸水溶液(乙酸400.00g,和水1200.0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7,7-二乙氧-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2)(83.39g,0.29mol,纯度85.52%;3Z:3E=90.6:9.4,bp=112.0℃至126.9℃/0.40kPa(3.0mmHg)),收率为72.37%。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7,7-二乙氧-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2)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19(6H,t,J=7.0Hz),1.63-1.68(2H,m),2.11(2H,dt,J=7.4Hz,7.4Hz),2.34(2H,dt,J=6.9Hz,6.9Hz),3.34(3H,s),3.46(1H,q,J=7.0Hz),3 48(1H,q,J=7.0Hz),3.52(2H,t,J=6.9Hz),3.61(1H,q,J=7.0Hz),3.63(1H,q,J=7.0Hz),4.47(1H,t,J=5.7Hz),4.60(2H,s),5.36-5.50(2H,m);13C-NMR(500MHz,CDCl3):δ=15.31,22.67,27.79,33.33,55.06,60.92,67.26,96.29,102.28,126.14,130.94。
[质谱]:EI-质谱(70eV):m/z 245(M+-1),231,217,201,185,169,155,103,75,45。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75,2930,2881,1444,1374,1111,1062,1038,969,920,731。
实施例6
制备(3E)-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51
将实施例1中获得的(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81.66g,0.24mol,纯度84.11%;3Z:3E=0:100)、甲醇(238.20g,7.43mol)和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0.46g,0.0024mol)放置在配有蒸馏塔的反应器中,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并搅拌4.5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内部温度升至65℃至70℃,将作为副产物生成的二甲氧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从蒸馏塔蒸除。在反应过程中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取样。当发现转化率达到100%时,加入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3.82g,0.024mol作为氢氧化钠),并除去甲醇直到没有馏出物出现。然后,加入水(8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E)-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53.21g,0.21mol,纯度95.02%;3Z:3E=0:100,bp=140.6℃至145.8℃/0.40kPa(3.0mmHg)),收率为86.86%。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E)-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2-1.37(10H,m),1.53-1.60(2H,m),1.63(1H,br.s),1.98(2H,q-like,J=7.3Hz),2.24(2H,dt,J=6.1Hz,6.1H z),3.29(6H,s),3.59(2H,t,J=6.3Hz),4.33(1H,t,J=5.7Hz),5.37(1H,dtt,J=15.3Hz,7.2Hz,1.3Hz),5.48-5.56(1H,m);13C-NMR(500MHz,CDCl3):δ=24.49,28.97,29.29,29.33,32.39,32.56,35.92,52.52,61.98,104.50,125.72,134.10。
[质谱]:EI-质谱(70eV):m/z 243(M+-1),213,182,163,150,135,121,107,95,75,55,41,29。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3417,2926,2854,1464,1386,1128,1053,968。
实施例7
制备(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61
于室温将实施例6中获得的(3E)-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31.79g,0.12mol,纯度95.02%;3Z:3E=0:100)、吡啶(19.82g,0.17mol)和γ-丁内酯(37.07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0℃至10℃搅拌32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甲磺酰氯(17.59g,0.22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至65℃并搅拌12.5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61.80g)和己烷(61.8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用乙酸水溶液(乙酸6.18g和水61.80g)洗涤,然后用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氢钠3.09g和水61.80g)洗涤。将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25.04g,0.089mol,纯度93.81%,3Z:3E=0:100,bp=136.2℃至147.2℃/0.40kPa(3.0mmHg)),收率为72.3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3-1.38(10H,m),1.54-1.61(2H,m),1.99(2H,q-like,J=6.9Hz),2.43(2H,ddt,J=1.1Hz,7.1Hz,7.1Hz),3.30(6H,s),3.49(2H,t,J=6.9Hz),4.34(1H,t,J=5.7Hz),5.38(1H,dtt,J=15.3Hz,6.9Hz,1.5Hz),5.52(1H,dtt,J=15.3Hz,6.9Hz,1.2Hz);13C-NMR(500MHz,CDCl3):δ=24.54,28.95,29.21,29.33,29.38,32.45,32.47,35.87,44.46,52.54,104.52,125.47,133.98。
[质谱]:EI-质谱(70eV):m/z 261(M+-1),231,194,172,157,143,95,75,55,41,27。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5,1463,1127,1055,968,722,658。
实施例8
制备(3E)-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71
于室温将叔丁醇钾(18.26g,0.16mol)和四氢呋喃(71.49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5℃至5℃搅拌17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实施例7中获得的(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25.04g,0.089mol,纯度93.81%,3Z:3E=0:100)。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20℃至25℃并搅拌7.5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26.81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以定量获得粗产物(3E)-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25.29g,0.094mol,纯度84.79%;3Z:3E=0:10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E)-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5-1.43(10H,m),1.54-1.61(2H,m),2.06(2H,dt,J=6.9Hz,6.9Hz),3.30(6H,s),4.35(1H,t,J=5.7Hz),4.93(1H,dd,J=9.8Hz,1.1Hz),5.07(1H,dd,J=17.4Hz,1.1Hz),5.69(1H,dt,J=6.9Hz,6.9Hz),6.03(1H,dd,J=15.1Hz,10.3Hz),6.29(1H,ddd,J=16.8Hz,10.3Hz,10.3Hz);13C-NMR(500MHz,CDCl3):δ=24.54,29.04,29.11,29.35,29.37,32.44,32.48,52.53,104.51,114.54,130.84,135.49,137.31。
[质谱]:EI-质谱(70eV):m/z 225(M+-1),195,163,121,107,95,75,55,41。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5,1464,1126,1056,1003,951,897。
实施例9
制备(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81
于室温将粗产物(3E)-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25.29g,0.094mol,纯度84.79%;3Z:3E=0:100)、草酸二水合物(35.58g,0.28mol)、四氢呋喃(94.07g)和纯水(94.07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2小时。
随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加入己烷(27.67g),并搅拌反应混合物45分钟。搅拌完成后,使反应混合物静置以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16.22g,0.085mol,纯度94.76%,3Z:3E=0:100,bp=112.1℃至118.3℃/0.40kPa(3.0mmHg)),实施例8和9(即两步)的总收率为95.40%。(3E)-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在3位的几何形状保留在(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在9位的几何形状中。因此,未发现异构化。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6-1.34(6H,m),1.31-1.41(2H,m),1.61(2H,quin样,J=7.3Hz),2.06(2H,tt,J=6.9Hz,6.9Hz),2.41(2H,d t,J=7.5Hz,1.9Hz),4.94(1H,d,J=9.9Hz),5.07(1H,d,J=17.6Hz),5.68(1H,ddd,J=15.3Hz,7.3Hz,7.3Hz),6.03(1H,dd,J=15.3Hz,10.3Hz),6.29(1H,dt,J=17.2Hz,10.3Hz),9.75(1H,t,J=1.9Hz);13C-NMR(500MHz,CDCl3):δ=21.98,28.88,29.02,29.13,32.42,43.84,114.60,130.90,135.33,137.25,202.79。
[质谱]:EI-质谱(70eV):m/z 180(M+),151,137,123,112,98,81,67,54,41,29。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8,2855,1726,1464,1004,951,897。
实施例10
制备(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691
于室温将叔丁醇钾(184.15g,1.64mol)和四氢呋喃(573.84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5℃至5℃搅拌12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实施例7中获得的(3E)-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216.02g,0.72mol,纯度87.27%)。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20℃至25℃并搅拌5小时。搅拌完成后,加入水(458.65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向所得有机层中加入草酸二水合物(135.65g,1.08mol)、四氢呋喃(143.46g)和纯水(717.30g),并将反应混合物在60℃至65℃搅拌2小时(洗涤步骤)。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加入己烷(210.96g),并搅拌反应混合物63分钟。搅拌完成后,使反应混合物静置以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137.32g,0.65mol,纯度85.77%,bp=100.6℃至112.1℃/0.40kPa(3.0mmHg)),收率为91.07%。由此制备的(9E)-9,11-十二碳二烯醛(5:a=7)的各种谱数据与实施例9中获得的那些谱数据相同。
实施例11
制备(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01
将实施例2中获得的(3Z)-12,12-二乙氧-3-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907.41g,2.71mol,纯度92.59%;3Z:3E=95.7:4.3)、甲醇(2655.00g,82.87mol)和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15.15g,0.080mol)放置在配有蒸馏塔的反应器中,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并搅拌10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内部温度升至65℃至70℃,将作为副产物生成的二甲氧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从蒸馏塔蒸除。在反应过程中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取样。当转化率达到100%时,加入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25.49g,0.16mol作为氢氧化钠),并除去甲醇直到没有馏出物出现。然后,加入水(200g)和己烷(324.92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以获得(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689.37g,2.59mol,纯度91.89%;3Z:3E=95.4:4.6),粗收率为95.71%。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3-1.37(10H,m),1.53-1.60(2H,m),1.63(1H,br.s),2.04(2H,q-like,J=6.9Hz),2.31(2H,q-like,J=6.9Hz),3.29(6H,s),3.61(2H,t,J=6.7Hz),4.34(1H,t,J=5.7Hz),5.34(1H,dtt,J=11.1Hz,7.3Hz,1.5Hz),5.49-5.57(1H,m);13C-NMR(500MHz,CDCl3):δ=24.51,27.27,29.09,29.35,29.58,30.76,32.40,52.53,62.25,104.50,124.98,133.30。
[质谱]:EI-质谱(70eV):m/z 243(M+-1),213,182,163,150,135,121,107,75,55,41,29。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3429,2926,1464,1386,1128,1053,723。
实施例12
制备(3Z)-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11
于室温将实施例11中获得的(3Z)-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1-醇(2:R4=R5=CH3;a=7)(689.37g,2.59mol,纯度91.89%;3Z:3E=95.4:4.6)、吡啶(369.06g,4.67mol)和γ-丁内酯(777.63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0℃至10℃搅拌23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甲磺酰氯(415.69g,3.63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至65℃并搅拌8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777.63g)和己烷(777.63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有机相用乙酸水溶液(乙酸7.78g和水777.63g)洗涤,然后用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氢钠7.78g和水777.3g)洗涤。将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478.35g,1.66mol,纯度91.37%;3Z:3E=95.5:4.5,bp=130.1℃至145.9℃/0.40kPa(3.0mmHg)),实施例11和12(即两步)的总收率为61.46%。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5-1.38(10H,m),1.54-1.61(2H,m),2.03(2H,q-like,J=6.9Hz),2.50(2H,dt,J=7.1Hz,7.1Hz),3.30(6H,s)3.49(2H,t,J=7.3Hz),4.34(1H,t,J=5.8Hz),5.36(1H,dtt,J=10.7Hz,7.2Hz,1.9Hz),5.51(1H,dtt,J=10.7Hz,7.3Hz,1.5Hz);13C-NMR(500MHz,CDCl3):δ=24.54,27.33,29.11,29.37,29.44,30.66,32.45,44.21,52.54,104.51,124.81,133.20。
[质谱]:EI-质谱(70eV):m/z 261(M+-1),231,172,157,143,95,75,55,41,27。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5,1463,1127,1055,725,662。
实施例13
制备(3Z)-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12
于室温将叔丁醇钾(373.21g,3.33mol)和四氢呋喃(1380.4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5℃至5℃搅拌40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实施例12中获得的(3Z)-1-氯-12,12-二甲氧-3-十二碳烯(3:X=Cl,R4=R5=CH3;a=7)(478.35g,1.66mol,纯度91.37%;3Z:3E=95.5:4.5)。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20℃至25℃并搅拌5小时。搅拌完成后,加入水(798.9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以获得粗产物(3Z)-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416.26g,1.56mol,纯度84.89%),粗收率为93.87%。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4-1.41(10H,m),1.54-1.61(2H,m),2.17(2H,ddt,J=1.2Hz,7.5Hz,7.5Hz),3.30(6H,s),4.35(1H,t,J=5.7Hz),5.07(1H,d,J=10.3Hz),5.16(1H,dd,J=17.0Hz,1.9Hz),5.44(1H,q-like,J=7.7Hz),5.98(1H,dd,J=10.7Hz,10.7Hz),6.62(1H,dddd,J=16.8Hz,10.5Hz,10.5Hz,1.1Hz);13C-NMR(500MHz,CDCl3):δ=24.54,27.66,29.07,29.36,29.38,29.53,32.44,52.53,104.51,116.65,129.10,132.28,132.95。
[质谱]:EI-质谱(70eV):m/z 226(M+),195,163,121,95,75,41。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7,2855,1464,1385,1126,1056,997,902。
实施例14
制备(9Z)-9,11-十二碳二烯醛(5:a=7)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21
于室温将实施例13中获得的粗产物(3Z)-12,12-二甲氧-1,3-十二碳二烯(4:R4=R5=CH3;a=7)(416.26g,1.56mol,纯度84.89%)、草酸二水合物(628.96g,4.99mol)、四氢呋喃(1663.00g)和纯水(1663.0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4小时。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加入己烷(4.09g)并搅拌47分钟。搅拌完成后,使反应混合物静置以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9Z)-9,11-十二碳二烯醛(5:a=7)(20.75g,1.53mol,纯度97.71%,3Z:3E=95.7:4.3,bp=108.0℃至113.9℃/0.40kPa(3.0mmHg)),实施例13和14的总收率为91.73%。二乙氧十二碳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7)在3位的几何形状保留在(9Z)-9,11-十二碳二烯醛(5:a=7)在9位的几何形状中。因此,未发现异构化。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9Z)-9,11-十二碳二烯醛(5:a=7)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25-1.33(6H,m),1.33-1.41(2H,m),1.61(2H,quin样,J=7.3Hz),2.17(2H,ddt,J=1.5Hz,7.6Hz,7.6Hz),2.41(2H,dt,J=1.9Hz,7.3Hz),5.07(1H,d,J=9.9Hz),5.17(1H,dd,J=16.8Hz,1.9Hz),5.43(1H,dd,J=16.8Hz,1.9Hz),5.98(1H,dd,J=10.7Hz,10.7Hz),6.62(1H,dddd,J=16.8Hz,10.5Hz,10.5Hz,1.1Hz),9.75(1H,t,J=1.9Hz);13C-NMR(500MHz,CDCl3):δ=21.99,27.60,28.90,29.04,29.13,29.43,43.84,116.72,129.17,132.24,132.79,202.78。
[质谱]:EI-质谱(70eV):m/z 180(M+),151,137,123,112,98,81,67,54,41,29。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28,2855,1726,1464,999,903,657,613。
实施例15
制备(3Z)-7,7-二甲氧-3-庚烯-1-醇(2:R4=R5=CH3;a=2)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31
将实施例中获得的(3Z)-7,7-二乙氧-3-庚烯基甲氧甲基醚(1:R1=H,R2=R3=CH2CH3;a=2)(69.52g,0.27mol,纯度94.37%;3Z:3E=90.6:9.4)、甲醇(853.23g,26.63mol)和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2.53g,0.01mol)放置在配有蒸馏塔的反应器中,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并搅拌5.5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内部温度升至65℃至70℃,并将作为副产物生成的二甲氧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从蒸馏塔蒸除。在反应的过程中对反应混合物进行取样,并当反应速率达到100%时,加入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4.26g,0.027mol作为氢氧化钠),除去甲醇直到没有馏出物出现。然后,加入水(30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以获得(3Z)-7,7-二甲氧-3-庚烯-1-醇(2:R4=R5=CH3;a=2)(43.20g,0.24mol,纯度95.76%;3Z:3E=90.4:9.6,bp=110.0℃至116.0℃/3.0mmHg),收率为89.16%。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7,7-二甲氧-3-庚烯-1-醇(2:R4=R5=CH3;a=2)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65(2H,dt,J=6.9Hz,6.9Hz),1.95(1H,br.s),2.11(2H,dt,J=7.5Hz,7.5Hz),2.31(2H,dt,J=6.8Hz,6.8Hz),3.29(6H,s),3.61(2H,t,J=6.5Hz),4.36(1H,t,J=5.9Hz),5.36-5.43(1H,m),5.47-5.54(1H,m);13C-NMR(500MHz,CDCl3):δ=22.45,30.67,31.90,52.47,62.10,103.64,126.18,131.67。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3415,2946,1448,1385,1128,1055,918,729。
实施例16
制备(3Z)-1-氯-7,7-二甲氧-3-庚烯(3:X=Cl,R4=R5=CH3;a=2)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41
于室温将实施例15中获得的(3Z)-7,7-二甲氧-3-庚烯-1-醇(2:R4=R5=CH3;a=2)(178.00g,0.68mol,纯度94.77%;3Z:3E=89.6:10.4)、吡啶(70.85g,0.90mol)、碳酸钾(13.75g,0.10mol)和γ-丁内酯(GBL)(149.28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0℃至10℃搅拌18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甲磺酰氯(79.80g,0.70mol)。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60℃至65℃并搅拌5.5小时。搅拌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199.04g)和己烷(199.04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有机相用乙酸水溶液(乙酸24.48g和水199.04g)洗涤,然后用碳酸氢钠水溶液(碳酸氢钠12.56g和水199.04g)洗涤。将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3Z)-1-氯-7,7-二甲氧-3-庚烯(3:X=Cl,R4=R5=CH3;a=2)(62.54g,0.30mol,纯度91.97%;3Z:3E=89.5:10.5,bp=73.2℃至74.0℃/3.0mmHg),收率为60.0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1-氯-7,7-二甲氧-3-庚烯(3:X=Cl,R4=R5=CH3;a=2)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62-1.69(2H,m),2.10(2H,dt,J=7.9Hz,7.9Hz),2.52(2H,dt,J=6.9Hz,6.9Hz),3.31(6H,s),3.50(2H,t,J=6.9Hz),4.35(1H,t,J=5.7Hz)5.37-5.44(1H,m),5.48-5.55(1H,m);13C-NMR(500MHz,CDCl3):δ=22.55,30.51,32.10,44.12,52.78,103.79,125.67,131.88。
[质谱]:EI-质谱(70eV):m/z 191(M+-1),161,143,129,97,75,58,41。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52,2830,1447,1385,1295,1127,1066,918,737,660。
实施例17
制备(3Z)-7,7-二甲氧-1,3-庚二烯(4:R4=R5=CH3;a=2)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51
于室温将叔丁醇钾(47.33g,0.42mol)和四氢呋喃(198.48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5℃至5℃搅拌17分钟。
随后,在0℃至10℃滴加实施例16中获得的(3Z)-1-氯-7,7-二甲氧-3-庚烯(3:X=Cl,R4=R5=CH3;a=2)(51.98g,0.25mol,纯度91.97%;3Z:3E=89.5:10.5)。滴加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加热至20℃至25℃并搅拌1.5小时。搅拌完成后,加入水(125.43g),随后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以获得粗产物(3Z)-7,7-二甲氧-1,3-庚二烯(4:R4=R5=CH3;a=2)(74.28g,0.26mol,纯度55.13%;3Z:3E=89.5:10.5),粗收率为100%。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3Z)-7,7-二甲氧-1,3-庚二烯(4:R4=R5=CH3;a=2)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1.68(2H,dt,J=5.7Hz,7.6Hz),2.24(2H,ddt,J=1.5Hz,7.7Hz,7.7Hz),3.31(6H,s),4.35(1H,t,J=5.7Hz),5.09(1H,d,J=9.9Hz),5.18(1H,dd,J=16.8Hz,1.9Hz),5.43(1H,dt,J=7.7Hz,7.7Hz),6.01(1H,dd,J=10.7Hz,10.7Hz),6.64(1H,dddd,J=16.9Hz,10.6Hz,10.6Hz,1.1Hz);13C-NMR(500MHz,CDCl3):δ=22.90,32.20,52.76,103.82,117.21,129.82,131.35,132.00。
[质谱]:EI-质谱(70eV):m/z 155(M+-1),124,93,75,58,41。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950,2830,1436,1385,1365,1126,1080,1065,903,788,667。
实施例18
制备(4Z)-4,6-庚二烯醛(5:a=2)
Figure BDA0003287539900000761
于室温将实施例17中获得的粗产物(3Z)-7,7-二甲氧-1,3-庚二烯(4:R4=R5=CH3;a=2)(74.28g,0.26mol,纯度55.13%;3Z:3E=89.5:10.5)、草酸二水合物(93.83g,0.74mol)、四氢呋喃(248.10g)和纯水(248.10g)放置在反应器中并在60℃至65℃搅拌2小时。搅拌完成后,将反应混合物冷却至50℃,加入己烷(726.70g),并搅拌反应混合物48分钟。搅拌完成后,使反应混合物静置以进行相分离。除去水相以获得有机相。将由此获得的有机相减压浓缩,并对浓缩物进行减压蒸馏以获得(4Z)-4,6-庚二烯醛(5:a=2)(20.75g,0.18mol,纯度97.71%,3Z:3E=89.8:10.2,bp=58.9℃至59.0℃/8.00kPa(60.0mmHg)),实施例17和18的总收率为74.20%。(3Z)-7,7-二甲氧-3-庚烯-1-醇(2:R4=R5=CH3;a=2)在3位的几何形状保留在(4Z)-4,6-庚二烯醛(5:a=2)在4位的几何形状中。因此,未发现异构化。
如下是由此制备的(4Z)-4,6-庚二烯醛(5:a=2)的谱数据。
[核磁共振谱]:1H-NMR(500MHz,CDCl3):δ=2.47-2.56(4H,m),5.13(1H,d,J=10.4Hz),5.21(1H,dd,J=16.8Hz,1.9Hz),5.36-5.43(1H,m),6.02(1H,dd,J=10.7Hz,10.7Hz),6.62(1H,dddd,J=18.7Hz,10.7Hz,10.7Hz,1.1Hz),9.76(1H,d,J=1.6Hz);13C-NMR(500MHz,CDCl3):δ=20.38,43.50,118.00,129.61,130.42,131.53,201.57。
[质谱]:EI-质谱(70eV):m/z 110(M+),95,82,67,54,41,27。
[红外吸收光谱](D-ATR):νmax=2825,2726,1725,1437,1409,1000,908,786,648。

Claims (4)

1.一种用于制备如下通式(5)的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CH2=CHCH=CH(CH2)aCHO (5)
其中a表示1至15的整数,
所述方法包括:
脱烷氧甲基化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R1CH2OCH2OCH2CH2CH=CH(CH2)aCH(OR2)(OR3)(1)
其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且a如上所定义,
以制备如下通式(2)的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
HOCH2CH2CH=CH(CH2)aCH(OR4)(OR5) (2)
其中R4和R5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4和R5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4-R5,且a如上所定义;
卤化所述二烷氧-3-链烯-1-醇化合物(2)以制备如下通式(3)的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
XCH2CH2CH=CH(CH2)aCH(OR4)(OR5) (3)
其中X表示卤素原子,R4、R5和a如上所定义;
使所述1-卤代二烷氧-3-烯烃化合物(3)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消除反应以制备如下通式(4)的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
CH2=CHCH=CH(CH2)aCH(OR4)(OR5) (4)
其中R4、R5和a如上所定义;和
水解所述二烷氧-1,3-链二烯烃化合物(4)以获得所述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5)的方法,其中所述水解是在所述消除反应后的洗涤步骤中进行的。
3.一种如下通式(1)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
R1CH2OCH2OCH2CH2CH=CH(CH2)aCH(OR2)(OR3)(1)
其中R1表示氢原子、具有1至9个碳原子的正烷基基团、或苯基基团,R2和R3彼此独立地表示具有1至15个碳原子的一价烃基,或R2和R3可一起形成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二价烃基R2-R3,且a表示1至15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1),其中a表示整数7。
CN202111152190.5A 2020-10-02 2021-09-29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Pending CN1143806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7451 2020-10-02
JP2020-167451 2020-10-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0673A true CN114380673A (zh) 2022-04-22

Family

ID=78232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2190.5A Pending CN114380673A (zh) 2020-10-02 2021-09-29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4368B2 (zh)
EP (1) EP3978466B1 (zh)
JP (1) JP2022060174A (zh)
CN (1) CN114380673A (zh)
ES (1) ES2959030T3 (zh)
HU (1) HUE063350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78017A (ja) * 2022-06-03 2023-12-1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4z,6e)-4,6-ウンデカジエニル=トリメチルアセテート、及びそれからの(5z,7e)-5,7-ドデカジエ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4163A (zh) * 2016-04-18 2017-10-31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产生具有末端共轭二烯结构的脂族醛化合物的方法及用于所述方法的中间体
KR20180056877A (ko) * 2016-11-21 2018-05-30 이동하 복숭아유리나방의 주요 성페로몬인 옥타데카디에닐 아세테이트의 제조방법
CN109627162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制备(7e)-7,9-癸二烯酸酯的方法
CN110386865A (zh) * 2018-04-18 2019-10-29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制备(9e,11z)-9,11-十六碳二烯醛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4163A (zh) * 2016-04-18 2017-10-31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产生具有末端共轭二烯结构的脂族醛化合物的方法及用于所述方法的中间体
KR20180056877A (ko) * 2016-11-21 2018-05-30 이동하 복숭아유리나방의 주요 성페로몬인 옥타데카디에닐 아세테이트의 제조방법
CN109627162A (zh) * 2017-10-06 2019-04-16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制备(7e)-7,9-癸二烯酸酯的方法
CN110386865A (zh) * 2018-04-18 2019-10-29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制备(9e,11z)-9,11-十六碳二烯醛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60174A (ja) 2022-04-14
US11414368B2 (en) 2022-08-16
ES2959030T3 (es) 2024-02-19
EP3978466A1 (en) 2022-04-06
US20220106247A1 (en) 2022-04-07
HUE063350T2 (hu) 2024-01-28
EP3978466B1 (en) 2023-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80673A (zh) 二烷氧链烯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和由其制备末端共轭链二烯醛化合物的方法
CN107304163B (zh) 产生具有末端共轭二烯结构的脂族醛化合物的方法及用于所述方法的中间体
US11560349B2 (en) Haloalkenyl alkoxymethyl ether compound and a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terminal conjugated alkadien-1-yl acetate compound and a terminal conjugated alkadien-1-ol compound therefrom
JP7349969B2 (ja) 6-ヒドロキシ-3-ヘキセニル=アルコキシメチル=エーテル化合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3,13-オクタデカジエン-1-オール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N108164403B (zh) 7-甲基-3-亚甲基-7-辛烯醛缩醛化合物以及用其生产醛类和酯类化合物的方法
CN115109088A (zh) 取代的十一碳烯化合物和取代的十一碳烯基三芳基鏻卤化物及由其制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方法
JP7470080B2 (ja) (6z,9z)-6,9-ドデカジエン-1-イ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831232B (zh) (9z,11e)-9,11-十六碳二烯醛的制备方法
JP2022059698A5 (zh)
CN112441895A (zh) 二烷氧基链二烯炔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二烯炔醛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JP6898891B2 (ja) 5−アルケン−1−イン化合物、(6Z)−1,1−ジアルコキシ−6−ノネン−2−イン化合物、(2E,6Z)−2,6−ノナジエナール及び(2E)−cis−6,7−エポキシ−2−ノネナールの製造方法並びに1,1−ジアルコキシ−6−ノネン−2−イン化合物
CN113443971A (zh) 制备甲炔基烷氧甲基醚化合物的方法和由其制备共轭二烯化合物的方法
CN118005491A (zh) 一种制备(z)-7-十四碳烯-2-酮的方法
JP2023077768A (ja) 3,7-ジメチルアルカ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US20230391710A1 (en) (4z,6e)-4,6-undecadienyl trimethylacetate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5z,7e)-5,7-dodecadiene compound therefrom
CN112441894A (zh) 一种制备4-戊烯-2-炔醛的方法
HU201511B (en)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derivatives of 4-penten aci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