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5531B - 电连接箱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75531B
CN114375531B CN202080063278.7A CN202080063278A CN114375531B CN 114375531 B CN114375531 B CN 114375531B CN 202080063278 A CN202080063278 A CN 202080063278A CN 114375531 B CN114375531 B CN 114375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bus bar
heat
heat dissipation
junction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32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75531A (zh
Inventor
朝野绫香
小牧和也
下田洋树
柳田泰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0/03015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1059767A1/ja
Publication of CN114375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5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75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75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电连接箱搭载于车辆,电连接箱具备:汇流条,将与搭载于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车载负载电连接的多个电气元件彼此电连接及热连接;箱体,收容上述多个电气元件及上述汇流条;及绝缘性的散热部件,与上述汇流条及上述箱体热连接,上述多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两个电气元件相邻配置,上述汇流条对来自上述两个电气元件的发热经由上述散热部件而进行散热。

Description

电连接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连接箱。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9年9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9-175970号的优先权,并引用上述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并从车载电池向车内的各车载负载供给电力的电线暂且与电连接箱(接线盒)连接,并经由该电连接箱而与车载负载分别连接(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箱中具备继电器和固定该继电器的箱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5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搭载于车辆,上述电连接箱具备:汇流条,将与搭载于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车载负载电连接的多个电气元件彼此电连接及热连接;箱体,收容上述多个电气元件及上述汇流条;及绝缘性的散热部件,与上述汇流条及上述箱体热连接,上述多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两个电气元件相邻配置,上述汇流条对来自上述两个电气元件的发热经由上述散热部件而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连接箱的车辆的概略图。
图2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的内部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两个电气元件通过汇流条而连接起来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6是汇流条的俯视图。
图7是汇流条的侧视图。
图8是简略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连接箱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的内部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课题]
收纳于电连接箱的继电器等电气元件因流过电流而发热,但在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箱中,存在未考虑这种由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箱,能够高效地对由收纳于电连接箱的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进行散热。
[本公开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高效地对由收纳于电连接箱的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进行散热的电连接箱。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另外,可以任意地组合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
(1)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搭载于车辆,上述电连接箱具备:汇流条,将与搭载于上述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车载负载电连接的多个电气元件彼此电连接及热连接;箱体,收容上述多个电气元件及上述汇流条;及绝缘性的散热部件,与上述汇流条及上述箱体热连接,上述多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两个电气元件相邻配置,上述汇流条对来自上述两个电气元件的发热经由上述散热部件而进行散热。
在本方式中,成为散热对象的两个电气元件相邻配置,因此能够缩短连接这两个电气元件的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降低汇流条中的热阻。在这两个电气元件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连接这些电气元件的汇流条,并经由与该汇流条热连接的散热部件及箱体而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因此,能够通过单个的汇流条和散热部件高效地对来自相邻配置的多个电气元件的发热进行散热。
(2)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汇流条包含与上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一板部,通过上述任一个电气元件、上述汇流条的上述第一板部、上述散热部件及上述箱体的粘贴有上述散热部件的部分形成层叠构造。
在本方式中,汇流条包含与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一板部,通过该任一个电气元件、汇流条的第一板部、散热部件及箱体的粘贴有散热部件的部分形成相互面接触的层叠构造。由于两个电气元件彼此相邻配置,所以来自该两个电气元件的发热通过包含汇流条的第一板部等的层叠构造而高效地传递到电连接箱的箱体,并且能够将该发热高效地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3)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散热部件呈片状,上述散热部件的面积比上述第一板部的与上述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区域的面积大。
在本方式中,由于呈片状的散热部件的面积比第一板部的与电气元件紧贴的区域的面积大,因此能够使该紧贴的区域与散热部件在俯视下可靠地重合而层叠汇流条与散热部件。
(4)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电连接箱具备设置于上述箱体的外表面的第二散热部件,通过上述散热部件、上述箱体的粘贴有上述散热部件的部分及上述第二散热部件形成层叠构造。
在本方式中,由于通过散热部件、箱体的粘贴有散热部件的部分及第二散热部件形成相互面接触的层叠构造,因此能够通过第二散热部件促进与位于箱体的外侧的周边空气等冷热源之间的热交换。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将在相邻配置的两个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5)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散热部件及上述第二散热部件为相同的材料且呈相同的形状。
在本方式中,散热部件及第二散热部件为相同的材料且呈相同的形状,因此作为相同部件(产品编号)来处理,在制造阶段,能够防止将散热部件及第二散热部件向箱体安装时的误组装。
(6)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汇流条包含:与上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一板部、与另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二板部、介于上述第一板部与上述第二板部之间的连结板部,上述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上的上述连结板部的表面宽度小于上述第一板部及上述第二板部的表面宽度。
在本方式中,汇流条包含与两个电气元件分别紧贴的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因此能够利用该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将来自电气元件的发热高效地传递到汇流条。由于介于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的连结板部的表面宽度小于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中的任一板部的表面宽度,因此能够降低汇流条的热阻。因此,能够将来自这些电气元件的发热高效地传递到散热部件而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7)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从上述蓄电装置向上述车载负载供给了电力时的上述两个电气元件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不同,上述散热部件设置于上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发热量多的电气元件侧。
在本方式中,由于散热部件设置于两个电气元件中的发热量多的电气元件侧,因此将从两个电气元件传递到汇流条的发热经由该散热部件而高效地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并且将散热部件的尺寸形成为与发热量多的电气元件对应的尺寸而抑制散热部件较大,能够实现电连接箱的部件成本的降低、小型化及轻量化。
(8)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两个电气元件是继电器及熔断器。
在本方式中,通过将继电器及熔断器相邻配置,能够将来自该继电器及熔断器的发热高效地散热到电连接箱的外部。
(9)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中,上述电连接箱具备对由上述两个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上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汇流条上。
在本方式中,由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汇流条上,所以能够通过单个温度传感器检测来自相邻配置的电气元件的发热,使安装于电连接箱的温度传感器的个数减少,能够实现电连接箱的部件成本的降低、小型化及轻量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连接箱1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含义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搭载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连接箱1的车辆C的概略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电连接箱1搭载于车辆C,并介于同样搭载于车辆C的蓄电装置100与车载负载101之间地设置。蓄电装置100及车载负载101经由电连接箱1而由电线10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负载101记载为一个,但车载负载101的个数不限定于单个。搭载于车辆C的车载负载101可以是多个,也可以在电连接箱1与多个车载负载101之间设置分支部,通过该分支部而分支出与蓄电装置100的正极连接的电线102,并将分支后的电线102分别与多个车载负载10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箱1与蓄电装置100的正极侧连接,但不限定于此。电连接箱1也可以与蓄电装置100的负极侧连接。或者,电连接箱1也可以分别与蓄电装置100的正极侧及负极侧连接。
蓄电装置100例如是铅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等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用的高压电池。
电连接箱1收纳电气元件40。电气元件40例如包括熔断器42、继电器41。继电器41可以是机械式继电器或半导体继电器。电气元件40所包括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通过汇流条连接,构成串联电路。继电器41与车载负载101经由第二汇流条7而连接。熔断器42与蓄电装置100经由第三汇流条8而连接。继电器41通过信号线而与搭载于车辆C的电力控制系统的ECU(未图示)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并根据从该ECU输出的信号而被设置为接通或断开。
图2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1的外观的立体图。电连接箱1具备形成外部轮廓的箱体2。箱体2呈由绝缘性的树脂制成的长方体,包含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箱体2优选由例如散热性聚丙烯、散热性聚酰胺树脂等散热性树脂制成。
上壳体21呈具有开口部的箱体。在上壳体21的内侧设置有例如构成该上壳体21的内壁的固定部件(未图示)。包括继电器41和熔断器42在内的电气元件40通过该固定部件而固定于上壳体21的内部。
下壳体22例如呈板状或碟状的盖体,设置成堵住上壳体21的开口部。
通过使下壳体22与上壳体21的开口部卡合,而构成形成电连接箱1的外部轮廓的箱体2。这样构成的电连接箱1例如载置于蓄电装置100附近。
图3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1的内部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两个电气元件40通过汇流条5而连接起来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及图4是以上壳体21的开口部侧为上侧来进行图示的图。图3是简略表示与箱体2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剖面的图。图4是在拆下了上壳体21的状态下观察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通过汇流条5而连接起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电连接箱1包含:多个电气元件40,包括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汇流条5;第二汇流条7;第三汇流条8;温度传感器6;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包括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在内的多个电气元件40、连接熔断器42与继电器41的汇流条5、第二汇流条7、温度传感器6及散热部件31被收纳于构成电连接箱1的箱体2的上壳体21的内部。第二散热部件32粘贴于上壳体21的外表面。
继电器41呈长方体。在继电器41的一个侧面,正极侧及负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分别排列设置。在正极侧及负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之间,从该一侧面突出地设置有绝缘壁。
熔断器42呈长方体。在熔断器42的一个侧面和与该一个侧面相对的另一个侧面,分别设置有正极侧及负极侧的熔断器端子421。如图3及图4所示,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以使彼此的侧面相向的方式相邻配置。
熔断器42与继电器41相比位于蓄电装置100的正极侧地连接(参照图1),熔断器42的正极侧的熔断器端子421经由第三汇流条8而与蓄电装置100的正极连接。熔断器42的负极侧的熔断器端子421与继电器41的正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通过汇流条5而连接。继电器41的负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经由第二汇流条7而与车载负载101连接。
汇流条5由具有多个弯折部的板部件构成,并由铜或铜合金等导电率及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成。汇流条5包含:第一板部51、第二板部52及连结板部53。
在第一板部51上载置继电器41,继电器41与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紧贴。在第二板部52紧固熔断器42的负极侧的熔断器端子421,熔断器42的负极侧的熔断器端子421与汇流条5的第二板部52紧贴。像这样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与汇流条5紧贴,从而在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产生的热传递到汇流条5。
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大致平行地设置,在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之间设置有连结板部53。以上壳体21的底面为基准,而紧固有熔断器端子421的第二板部52设置于比载置有继电器41的第一板部51高的位置,连结板部53以吸收因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的高度差而产生的面间距离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第一板部51、连结板部53及第二板部52而在侧视下形成曲柄形状。
在第一板部51的端部设置有相对于第一板部51大致垂直地弯折的第一端子紧固片511。在第一端子紧固片511上紧固继电器41的正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
在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与上壳体21的底板之间设置有散热部件31。即,散热部件31介于第一板部51与上壳体21之间,与第一板部51和上壳体21分别进行面接触。因此,通过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散热部件31及上壳体21的底板形成层叠构造,能够经由汇流条5而将在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产生的热高效地从上壳体21散热到电连接箱1的外部。
散热部件31呈矩形的片状,例如是硅酮类、非硅酮类或丙烯酸类的具有绝缘性及导热性的树脂制的散热片。或者,散热部件31也可以是对表面进行了绝缘处理的石墨片。
散热部件31的面积比载置继电器41的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中的与继电器41紧贴的区域(紧贴区域)的面积大。因此,将继电器41与第一板部51紧贴的区域(紧贴区域)和散热部件在俯视下可靠地重合而使汇流条5与散热部件31层叠,能够提高汇流条5及散热部件31的导热效率。
详细情况将另外说明,在汇流条5的延伸方向、即由汇流条5连接的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的配置方向上,连结板部53的表面宽度比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的表面宽度小。通过将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相邻设置并使它们接近,而能够使连结板部53的表面宽度比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的表面宽度小,由此能够减少汇流条5的热阻。因此,能够将从第二部分52传递的熔断器42的发热经由连结板部53及第一板部51而进行导热,并从散热部件31散热。
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相邻设置,连结板部53设置在相向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侧面之间。相向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侧面彼此接近,并且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相邻配置成,使基于相向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侧面的面间距离在连结板部53的厚度的大小的例如5倍以内。通过这样使相向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侧面彼此接近,并在相向的该侧面之间设置连结板部53,而能够将从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侧面发出的热经由连结板部53而传递到散热部件31,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散热部件31与载置继电器41的第一板部51在俯视下重叠地设置。即,散热部件31在汇流条5的延伸方向上偏向配置有继电器41的一侧地设置。在从蓄电装置100向车载负载101供给电力时,继电器41的单位时间的发热量比熔断器42的发热量大。通过在单位时间的发热量较大的电气元件40即继电器41侧设置散热部件31,能够在确保散热效果的同时,抑制散热部件31的尺寸变大的情况而实现部件成本的降低、电连接箱1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散热部件31也可以与连接到继电器41的负极侧的继电器端子411的第二汇流条7的板部重叠地设置。第二汇流条7的板部是与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相同地载置继电器41的板部。通过将散热部件31与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及第二汇流条7的板部重叠地设置,而增加继电器41与散热部件31之间的导热面积,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继电器41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
在上壳体21的底板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散热部件32。即,第二散热部件32粘贴于由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构成的箱体2的外表面。第二散热部件32呈矩形的片状,例如是硅酮类、非硅酮类或丙烯酸类的具有绝缘性和导热性的树脂制的散热片。或者,第二散热部件32也可以是石墨片。第二散热部件32的面积比载置继电器41的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中的与继电器41紧贴的区域(紧贴区域)的面积大。
在上壳体21的底板的内表面粘贴有散热部件31,在上壳体21的底板的外表面粘贴有第二散热部件32。由此,通过汇流条5的第一板部51、散热部件31、上壳体21的底板及第二散热部件32形成层叠构造,能够经由汇流条5而将在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产生的热高效地从第二散热部件32散热到电连接箱1的外部。即,第二散热部件32露出于电连接箱1的外部,通过与电连接箱1周围的空气或者安装电连接箱1的底盘或冷却系统的其他车载设备相接,而与这些底盘等进行热交换。因此,能够将在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到电连接箱1的外部,抑制电连接箱1的温度上升。
第二散热部件32可以为与散热部件31相同的原材料,并且为相同的形状及大小。即,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可以在电连接箱1的制造阶段被作为相同的部件编号(产品编号)管理。通过将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设为相同的部件,能够在制造阶段防止将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向箱体2安装时的误组装,并且实现由部件共用化带来的部件成本的降低。
在将第二散热部件32形成为与散热部件31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在俯视下第二散热部件32与散热部件31重合的方式将第二散热部件32及散热部件31粘贴于上壳体21的底板的外表面及内表面。通过将第二散热部件32及散热部件31在俯视下重合地粘贴于上壳体21的底板,能够进一步提高向电连接箱1的外部散热的效果。
在汇流条5的第一端子紧固片511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6,该温度传感器6检测并输出与汇流条5的温度相关的物理量。温度传感器6粘贴于第一端子紧固片511的与继电器41相反的一侧的面。或者,温度传感器6也可以粘贴于第一端子紧固片511的继电器41侧的面。温度传感器6例如包含NTC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或CTR热敏电阻等热敏电阻,或者也可以是使用了热电偶的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6设置于汇流条5,汇流条5与接近并相邻的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连接。因此,能够通过设置于汇流条5的单个温度传感器6来检测基于由继电器41及熔断器42产生的热的温度,并且能够使安装于电连接箱1的温度传感器6的个数减少,实现电连接箱1的部件成本的降低、小型化及轻量化。
温度传感器6设置于第一端子紧固片511,但不限定于此。温度传感器6也可以粘贴于第一板部51、连结板部53或第二板部52。
图5是汇流条5的立体图。图6是汇流条5的俯视图。图7是汇流条5的侧视图。汇流条5是如上所述以铜或铜合金为原材料通过钣金弯折加工及冲孔加工等而形成的、具有多个弯折部的导电性及导热性较高的板部件。汇流条5包含:第一板部51、第二板部52及连结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的连结板部53。
第一板部51在俯视下呈矩形,在第一板部51的表面(图5中为上表面)载置继电器41。在第一板部51的背面(图5中为下表面)粘贴散热部件31。
在第一板部51的端部设置有相对于第一板部51朝向与第一板部51相反的一侧而大致垂直地弯折的第一端子紧固片511。第一端子紧固片511呈矩形状,在周缘侧设置有用于紧固继电器端子411的第一端子紧固孔512。在第一端子紧固片511的端部设置有相对于第一端子紧固片511大致垂直地弯折的弯折片513。
第二板部52在俯视下呈矩形状,在中央部设置有用于紧固熔断器端子421的第二端子紧固孔521。在第二板部52的表面(图5中为上表面)载置呈矩形的板状的熔断器端子421。
连结板部53呈矩形状,介于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之间,构成从第二板部52向第一板部51的导热路径的一部分。如上所述,在紧固熔断器端子421的第二板部52与载置继电器41的第一板部51之间,存在因高度差而形成的高低差,连结板部53以吸收由该高低差产生的面间距离的方式设置。因此,在图5的主视下,由第一板部51、连结板部53及第二板部52形成曲柄形状。
在汇流条5的延伸方向上,在将第一板部51的表面宽度设为d1、将第二板部52的表面宽度设为d2、将连结板部53的表面宽度设为d3的情况下,连结板部53的表面宽度(d3)比第一板部51的表面宽度(d1)及第二板部52的表面宽度(d2)小(d3<d1且d3<d2)。所谓汇流条5的延伸方向,是由汇流条5连接的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配置方向,也可以是在汇流条5中,从紧固熔断器端子421的第二端子紧固孔521朝向紧固继电器端子411的第一端子紧固孔512的方向。
连结板部53介于第一板部51与第二板部52之间,构成从第二板部52向第一板部51的导热路径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使该连结板部53的表面宽度比第一板部51及第二板部52的表面宽度小,能够减小导热路径的距离,降低导热阻力。因此,能够使来自与第二板部52连接的熔断器42的发热高效地传递到第一板部51,并经由与第一板部51重叠设置的散热部件31而对来自该熔断器42的发热高效地进行散热。
(实施方式2)
图8是简略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连接箱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简略表示电连接箱1的内部的侧剖视图。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连接箱1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连接箱1相同地包含:多个电气元件40,包括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汇流条5;第二汇流条7;第三汇流条8;温度传感器6;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包括熔断器42及继电器41的多个电气元件40、连接熔断器42与继电器41的汇流条5、第二汇流条7、温度传感器6及散热部件31收纳于构成电连接箱1的箱体2的上壳体21。
呈片状的散热部件31使该部件(散热部件31)的一个面与设置成堵住上壳体21的开口部的下壳体22的内表面相对地设置,散热部件31的一个面与下壳体22的内表面紧贴。第二散热部件32粘贴于下壳体22的外表面。在形成为该结构时,继电器41、熔断器42等电气元件40及汇流条5等与下壳体22之间的配置关系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该电气元件40及汇流条5等与上壳体21的底板之间的配置关系相同。通过片状的散热部件31、板状的下壳体22及片状的第二散热部件32而形成层叠构造,能够经由汇流条5而将在继电器41和熔断器42产生的热高效地从下壳体22散热到电连接箱1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示中,使下壳体22夹在散热部件31与第二散热部件32之间,形成由散热部件31、下壳体22及第二散热部件32构成的层叠构造,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使上壳体21的底板夹在散热部件31与第二散热部件32之间,形成由散热部件31、上壳体21的底板及第二散热部件32构成的层叠构造,但不限定于此。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相对于构成箱体2的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的配置是基于设置于该箱体2的内部的熔断器42、继电器41及汇流条5等的形状及配置而适当决定的,例如,散热部件31及第二散热部件32也可以设置于上壳体21的侧板。即,也可以是,散热部件31设置于上壳体21的侧板的内表面,第二散热部件32粘贴于上壳体21的侧板的外表面。
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含义,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C 车辆
1 电连接箱
2 箱体
21 上壳体
22 下壳体
31 散热部件
32 第二散热部件
40 电气元件
41 继电器
411 继电器端子
42 熔断器
421 熔断器端子
5 汇流条
51 第一板部
511 第一端子紧固片
512 第一端子紧固孔
513 弯折片
52 第二板部
521 第二端子紧固孔
53 连结板部
6 温度传感器
7 第二汇流条
8 第三汇流条
100 蓄电装置
101 车载负载
102 电线。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箱,搭载于车辆,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
汇流条,将与搭载于所述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车载负载电连接的多个电气元件彼此电连接及热连接;
箱体,收容所述多个电气元件及所述汇流条;及
绝缘性的散热部件,与所述汇流条及所述箱体热连接,
所述多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两个电气元件相邻配置,
所述汇流条对来自所述两个电气元件的发热经由所述散热部件而进行散热,
所述汇流条包含与所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至少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一板部,
通过所述任一个电气元件、所述汇流条的所述第一板部、所述散热部件及所述箱体的粘贴有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形成层叠构造,
在所述第一板部的端部设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板部弯折的第一端子紧固片,
与所述第一板部紧贴的所述电气元件的继电器端子被紧固于所述第一端子紧固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呈片状,
所述散热部件的面积比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区域的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的第二散热部件,
通过所述散热部件、所述箱体的粘贴有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形成层叠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表面的第二散热部件,
通过所述散热部件、所述箱体的粘贴有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形成层叠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为相同的材料且呈相同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散热部件及所述第二散热部件为相同的材料且呈相同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汇流条包含:与所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任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一板部、与另一个电气元件紧贴的第二板部、介于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连结板部,
所述汇流条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连结板部的表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的表面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从所述蓄电装置向所述车载负载供给了电力时的所述两个电气元件各自的每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不同,
所述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两个电气元件中的发热量多的电气元件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两个电气元件是继电器及熔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箱,其中,
所述电连接箱具备对由所述两个电气元件产生的发热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上。
CN202080063278.7A 2019-09-26 2020-08-06 电连接箱 Active CN114375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5970 2019-09-26
JP2019175970 2019-09-26
PCT/JP2020/030158 WO2021059767A1 (ja) 2019-09-26 2020-08-06 電気接続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75531A CN114375531A (zh) 2022-04-19
CN114375531B true CN114375531B (zh) 2024-06-07

Family

ID=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3752A (en) * 1989-10-31 1991-06-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center
JP2000115956A (ja) * 1998-10-06 2000-04-21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の放熱構造
JP2005151670A (ja) * 2003-11-13 2005-06-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回路構成体及び配電ユニット
JP2005268648A (ja) * 2004-03-19 2005-09-2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回路構成体
JP2006087173A (ja) * 2004-09-14 2006-03-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気接続箱
JP2006203976A (ja) * 2005-01-18 2006-08-0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JP2015201984A (ja) * 2014-04-09 2015-11-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CN106233552A (zh) * 2014-05-09 2016-12-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CN107112735A (zh) * 2015-01-16 2017-08-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构造体、电接线箱及电路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N107251347A (zh) * 2014-12-22 2017-10-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结构体及电气连接箱
CN110024172A (zh) * 2016-12-05 2019-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继电器单元
CN110024243A (zh) * 2016-12-14 2019-07-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气连接箱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3752A (en) * 1989-10-31 1991-06-1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center
JP2000115956A (ja) * 1998-10-06 2000-04-21 Yazaki Corp 電気接続箱の放熱構造
JP2005151670A (ja) * 2003-11-13 2005-06-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回路構成体及び配電ユニット
JP2005268648A (ja) * 2004-03-19 2005-09-2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回路構成体
JP2006087173A (ja) * 2004-09-14 2006-03-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気接続箱
JP2006203976A (ja) * 2005-01-18 2006-08-0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JP2015201984A (ja) * 2014-04-09 2015-11-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路構成体
CN106233552A (zh) * 2014-05-09 2016-12-14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结构体及电连接箱
CN107251347A (zh) * 2014-12-22 2017-10-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结构体及电气连接箱
CN107112735A (zh) * 2015-01-16 2017-08-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路构造体、电接线箱及电路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CN110024172A (zh) * 2016-12-05 2019-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继电器单元
CN110024243A (zh) * 2016-12-14 2019-07-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气连接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7843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CN108496287B (zh) 母线模块
JP5825264B2 (ja) 電池システム
US20100038133A1 (en) Electrical center with vertical power bus bar
CN110383612B (zh) 电气连接箱
JP4238797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13222554A (ja) 蓄電装置
WO2005028259A1 (ja) 車載用回路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及び車載用回路ユニット
JP6559181B2 (ja) 温度センサ及び電池パック
JP7193005B2 (ja) 電気接続箱
CN210744671U (zh) 电气接线箱
JP4027012B2 (ja) 車両の電気接続箱
JP4587486B2 (ja) 電気接続箱
WO2021230125A1 (ja) 回路構成体
JP7074486B2 (ja)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20263305A1 (en) Circuit structure
CN114375531B (zh) 电连接箱
CN111373525B (zh) 电路结构体及电接线盒
JPWO2021059767A5 (zh)
JP2019208342A (ja) 電気接続箱
JP6569649B2 (ja) 電源装置
JP2016222057A (ja) 車両用電源装置
US11991815B2 (en) Circuit structure
JP6630489B2 (ja)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0080248A1 (ja) 回路構造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