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387A -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3387A
CN114353387A CN202111458507.8A CN202111458507A CN114353387A CN 114353387 A CN114353387 A CN 114353387A CN 202111458507 A CN202111458507 A CN 202111458507A CN 114353387 A CN114353387 A CN 114353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ipe
plate
hole
refrigerant
collec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585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爽
丁天毅
褚树宝
熊俊
戴天翔
谢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New Energ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53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3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室、第二集流室、冷却管、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冷却管的一端与第一集流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室连通,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置在第一集流室上。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方案,通过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来替代传动的集流管输送制冷剂,相较于传动的集流管,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能够输送高压制冷剂,从而可以使得整体换热器满足压力需求。

Description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流体制冷剂回路形成闭合环路,制冷剂流体在闭合环路中流动,以便通过热交换器耗散或收集热量。现有的热交换器包括集管箱,集管箱将热交换器连接到流体制冷剂回路,集管箱将导管从流体制冷剂回路连接到热交换器芯,以使制冷剂流体流过热交换器导管。
被处于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流体穿过的流体制冷剂回路中,该制冷剂流体基本上保持气态并处于非常高的压力,该压力通常约为100bar。结果,热交换器必须能够承受这种高压,推荐的爆破压力通常是标称操作压力值的三倍,爆破压力因此达到约300bar。
当换热器的制冷剂由R134a或R1234yf改为CO2,被处于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流体穿过的流体制冷剂回路中,该制冷剂流体基本上保持气态并处于非常高的压力,传统的散热器结构不能满足其压力的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换热器在使用CO2作为制冷剂时,压力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室、第二集流室、冷却管、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所述第一集流室和所述第二集流室用于输送高压制冷剂;
所述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室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室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室上,所述第一管道通过所述第一集流室将制冷剂输送到所述冷却管中的第一导向管内,所述第一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集流室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中的第二导向管内,所述第二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集流室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中的第三导向管内,所述第三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集流室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中的第四导向管内,所述第四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集流室后从第二管道流出。
上述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通过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来替代传动的集流管输送制冷剂,相较于传动的集流管,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能够输送高压制冷剂,从而可以使得整体换热器满足压力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室包括第一盖板、第一分流板、第一流道板以及第一主板,所述第一盖板沿所述冷却管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流道板以及所述第一主板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内;所述第一导向管、所述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三导向管以及所述第四导向管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集流室之间;
所述第一管道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流道板、所述第一分流板后流入到所述第一导向管内,所述第二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流道板后输送到所述第三导向管内,所述第四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流道板后从第二管道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朝向所述第二集流室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一插孔以及第二插孔;所述第一分流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三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四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导向管和所述第二导向管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一插孔中,所述第三导向管和所述第四导向管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二插孔中;
所述第一管道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后流入到所述第一流道板中,所述第四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一流道板、所述第四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后从第二管道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孔和多个第二分流孔,所述第一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一流道槽、第二流道槽、第三流道槽、第四流道槽以及换向槽;
所述第一管道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后流入到所述第一流道板中的第一流道槽、第二流道槽内,所述第一流道槽和所述第二流道槽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孔后流入到第一导向管内,所述第二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所述第一分流孔、所述换向槽、所述第二分流孔后输送到所述第三导向管内,所述第四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所述第二分流孔、所述第三流道槽、第四流道槽后流入到第四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背离所述第二集流室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主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底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室包括第二盖板、第二分流板、第二流道板以及第二主板,所述第二盖板沿所述冷却管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流道板以及所述第二主板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内;所述第一导向管、所述第二导向管、所述第三导向管以及所述第四导向管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
所述第一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流道板后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管内,所述第三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二流道板后流入到所述第四导向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插孔和第四插孔,所述第二分流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孔和多个第四分流孔,所述第二流道板上设置有第五流道槽、第六流道槽、第七流道槽以及第八流道槽;
所述第一导向管和所述第二导向管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三插孔中,所述第三导向管和所述第四导向管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四插孔中,所述第一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分流孔、所述第五流道槽、所述第六流道槽以及另一所述第三分流孔后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管内,所述第三导向管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分流孔、所述第七流道槽、所述第八流道槽以及另一所述第四分流孔后流入到所述第四导向管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板背离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主板底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上侧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带,所述散热带设置在相临两个所述冷却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室和所述第二集流室之间,且所述侧板位于所述冷却管的外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的第一集流室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第一分流板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一流道板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二集流室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第二盖板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的第二分流板示意图;
图9为图6中的第二流道板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流动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0、第一集流室;101、第一盖板;1011、第一通孔;1012、第二通孔;1013、第一插孔;1014、第二插孔;1015、第一限位部;102、第一分流板;1021、第三通孔;1022、第四通孔;1023、第一分流孔;1024、第二分流孔;103、第一流道板;1031、第一流道槽;1032、第二流道槽;1033、第三流道槽;1034、第四流道槽;1035、换向槽;104、第一主板;20、第二集流室;201、第二盖板;2011、第三插孔;2012、第四插孔;2013、第二限位部;202、第二分流板;
2021、第三分流孔;2022、第四分流孔;203、第二流道板;2031、第五流道槽;
2032、第六流道槽;2033、第七流道槽;2034、第八流道槽;204、第二主板;30、冷却管;301、第一导向管;302、第二导向管;303、第三导向管;304、第四导向管;40、散热带;50、第一管道;501、进气口;60、第二管道;601、出气口;70、连接块;701、第五通孔;702、第六通孔;80、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并结合图10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室10、第二集流室20、冷却管30、第一管道50以及第二管道60,第一集流室10和第二集流室20用于输送高压制冷剂;其中,冷却管30的一端与第一集流室10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集流室20连通,第一管道50和第二管道60均设置在第一集流室10上,第一管道50通过第一集流室10将制冷剂输送到冷却管30中的第一导向管301内,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集流室20后输送到冷却管30中的第二导向管302内,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集流室10后输送到冷却管30中的第三导向管303内,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集流室20后输送到冷却管30中的第四导向管304内,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集流室10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来替代传动的集流管输送制冷剂,相较于传动的集流管,第一集流室和第二集流室能够输送高压制冷剂,从而可以使得整体换热器满足压力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并结合图3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集流室10包括第一盖板101、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以及第一主板104,其中,第一盖板101沿冷却管30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以及第一主板104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第一盖板101内;第一导向管301、第二导向管302、第三导向管303以及第四导向管304均设置在第一盖板101与第二集流室20之间;在使用时,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流道板103、第一分流板102后流入到第一导向管301内,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后输送到第三导向管303内,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盖板101可以选用平板结构或者一侧带有凸包的结构,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制冷剂输送到第一流道板中,如图3并结合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盖板101朝向第二集流室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第一插孔1013以及第二插孔1014;第一分流板10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通孔1021和第四通孔1022,其中,第一通孔1011的位置与第三通孔102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通孔1012的位置与第四通孔1022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导向管301和第二导向管302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第一插孔1013中,第三导向管和第四导向管304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第二插孔1014中;在使用时,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一通孔1011、第三通孔1021后流入到第一流道板103中,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第四通孔1022以及第二通孔1012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改变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如图4并结合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分流板10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孔1023和多个第二分流孔1024,第一流道板103上设置有第一流道槽1031、第二流道槽1032、第三流道槽1033、第四流道槽1034以及换向槽1035;在使用时,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一通孔1011、第三通孔1021后流入到第一流道板103中的第一流道槽1031、第二流道槽1032内,第一流道槽1031和第二流道槽1032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孔1023后流入到对应的第一导向管301内,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第一分流孔1023、换向槽1035、第二分流孔1024后输送到第三导向管303内,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第二分流孔1024、第三流道槽1033、第四流道槽1034后流入到第四通孔1022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流道板103的结构仅为示例,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横向和纵向的孔的设置来实现多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盖板101背离第二集流室2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015,第一主板104的上表面与第一限位部1015的底面抵接。第一限位部1015的设置,方便将第一主板104固定在第一盖板101内,同时第一限位部1015的设置方便了第一集流室10的各个板钎焊、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并结合图6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二集流室20包括第二盖板201、第二分流板202、第二流道板203以及第二主板204,第二盖板201沿冷却管30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第二分流板202、第二流道板203以及第二主板20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第二盖板201内;第一导向管301、第二导向管302、第三导向管303以及第四导向管304均设置在第一盖板101与第二盖板201之间;在使用时,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分流板202、第二流道板203后流入到第二导向管302内,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分流板202、第二流道板203后流入到第四导向管304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盖板201可以选用平板结构或者一侧带有凸包的结构,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产品的需要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固定第一导向管、第二导向管、第三导向管以及第四导向管,如图7并结合图8、图9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二盖板201朝向第一盖板1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插孔2011和第四插孔2012,第二分流板202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孔2021和多个第四分流孔2022,第二流道板203上设置有第五流道槽2031、第六流道槽2032、第七流道槽2033以及第八流道槽2034;第一导向管301和第二导向管302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第三插孔2011中,第三导向管和第四导向管304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第四插孔2012中,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三分流孔2021、第五流道槽2031、第六流道槽2032以及另一第三分流孔2021后流入到第二导向管302内,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第四分流孔2022、第七流道槽2033、第八流道槽2034以及另一第四分流孔2022后流入到第四导向管304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流道板203的结构仅为示例,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横向和纵向的孔的设置来实现多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第二主板固定到第二盖板内,如图6所示,本申请在第二盖板201背离第一盖板10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13,第二主板204底面与第二限位部2013上侧面抵接,同时第二限位部2013的设置方便了第二集流室20的各个板钎焊、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还包括散热带40,该散热带40设置在相临两个冷却管30之间。散热带40的设置,方便了冷却管30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冷却管受到损坏,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还包括侧板80,侧板80设置在第一集流室10和第二集流室20之间,且侧板80位于冷却管30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固定到第一盖板上,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申请还包括连接块70,连接块70安装在第一盖板101上,第一管道50和第二管道60分别固定在连接块70上,且第一管道50通过连接块70上的第五通孔701与第一通孔1011连通,第二管道60通过连接块70上的第六通孔702与第二通孔1012连通。
综上所述,如图1-图10所示,制冷剂依次从第一管道50上的进气口501、第五通孔701、第一通孔1011、第三通孔1021流入到第一流道槽1031和第二流道槽1032中,第一流道槽1031和第二流道槽1032中的制冷剂经过对应的第一分流孔1023流入到对应的第一导向管301中,第一导向管301中的制冷剂从第三分流孔2021流入到第五流道槽2031和第六流道槽2032中,第五流道槽2031和第六流道槽2032中的制冷剂再经过另一部分第三分流孔2021流动到第二导向管302内,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部分第一分流孔1023流入到换向槽1035内,换向槽1035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二分流孔1024流入到第三导向管303中,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第四分流孔2022流入到第七流道槽2033和第八流道槽2034,第七流道槽2033和第八流道槽2034中的制冷剂再经过另一部分第四分流孔2022流动到第四导向管304中,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部分第二分流孔1024流动到第三流道槽1033和第四流道槽1034中,第三流道槽1033和第四流道槽1034中内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四通孔1022、第二通孔1012、第六通孔702后从第二管道60上的出气口601排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室(10)、第二集流室(20)、冷却管(30)、第一管道(50)以及第二管道(60),所述第一集流室(10)和所述第二集流室(20)用于输送高压制冷剂;
所述冷却管(3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室(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室(20)连通,所述第一管道(50)和所述第二管道(60)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室(10)上,所述第一管道(50)通过所述第一集流室(10)将制冷剂输送到所述冷却管(30)中的第一导向管(301)内,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集流室(20)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30)中的第二导向管(302)内,所述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集流室(10)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30)中的第三导向管(303)内,所述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集流室(20)后输送到所述冷却管(30)中的第四导向管(304)内,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集流室(10)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室(10)包括第一盖板(101)、第一分流板(102)、第一流道板(103)以及第一主板(104),所述第一盖板(101)沿所述冷却管(30)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第一分流板(102)、所述第一流道板(103)以及所述第一主板(104)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101)内;所述第一导向管(301)、所述第二导向管(302)、所述第三导向管(303)以及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101)与所述第二集流室(20)之间;
所述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流道板(103)、所述第一分流板(102)后流入到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内,所述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第一分流板(102)、所述第一流道板(103)后输送到所述第三导向管(303)内,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102)、所述第一流道板(103)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01)朝向所述第二集流室(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通孔(1011)、第二通孔(1012)、第一插孔(1013)以及第二插孔(1014);所述第一分流板(10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通孔(1021)和第四通孔(1022),所述第一通孔(1011)的位置与所述第三通孔(102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1012)的位置与所述第四通孔(102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和所述第二导向管(302)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一插孔(1013)中,所述第三导向管和所述第四导向管(304)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二插孔(1014)中;
所述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通孔(1011)、第三通孔(1021)后流入到所述第一流道板(103)中,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板(102)、所述第一流道板(103)、所述第四通孔(1022)以及所述第二通孔(1012)后从第二管道(60)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板(10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分流孔(1023)和多个第二分流孔(1024),所述第一流道板(103)上设置有第一流道槽(1031)、第二流道槽(1032)、第三流道槽(1033)、第四流道槽(1034)以及换向槽(1035);
所述第一管道(50)中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通孔(1011)、第三通孔(1021)后流入到所述第一流道板(103)中的第一流道槽(1031)、第二流道槽(1032)内,所述第一流道槽(1031)和所述第二流道槽(1032)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一分流孔(1023)后流入到第一导向管(301)内,所述第二导向管(302)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所述第一分流孔(1023)、所述换向槽(1035)、所述第二分流孔(1024)后输送到所述第三导向管(303)内,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的制冷剂经过另一所述第二分流孔(1024)、所述第三流道槽(1033)、第四流道槽(1034)后流入到第四通孔(1022)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101)背离所述第二集流室(2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015),所述第一主板(104)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015)的底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室(20)包括第二盖板(201)、第二分流板(202)、第二流道板(203)以及第二主板(204),所述第二盖板(201)沿所述冷却管(30)轴向的截面为U型结构,所述第二分流板(202)、所述第二流道板(203)以及所述第二主板(20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盖板(201)内;所述第一导向管(301)、所述第二导向管(302)、所述第三导向管(303)以及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盖板(101)与所述第二盖板(201)之间;
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分流板(202)、所述第二流道板(203)后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管(302)内,所述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二分流板(202)、所述第二流道板(203)后流入到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201)朝向所述第一盖板(1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插孔(2011)和第四插孔(2012),所述第二分流板(202)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分流孔(2021)和多个第四分流孔(2022),所述第二流道板(203)上设置有第五流道槽(2031)、第六流道槽(2032)、第七流道槽(2033)以及第八流道槽(2034);
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和所述第二导向管(302)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三插孔(2011)中,所述第三导向管和所述第四导向管(304)的同一端对应插入到两个所述第四插孔(2012)中,所述第一导向管(301)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三分流孔(2021)、所述第五流道槽(2031)、所述第六流道槽(2032)以及另一所述第三分流孔(2021)后流入到所述第二导向管(302)内,所述第三导向管(303)内的制冷剂经过所述第四分流孔(2022)、所述第七流道槽(2033)、所述第八流道槽(2034)以及另一所述第四分流孔(2022)后流入到所述第四导向管(304)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201)背离所述第一盖板(10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013),所述第二主板(204)底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013)上侧面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带(40),所述散热带(40)设置在相临两个所述冷却管(3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板(80),所述侧板(80)设置在所述第一集流室(10)和所述第二集流室(20)之间,且所述侧板(80)位于所述冷却管(30)的外侧。
CN202111458507.8A 2021-11-22 2021-12-01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Pending CN1143533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7267 2021-11-22
CN2021113872677 2021-11-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387A true CN114353387A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9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58507.8A Pending CN114353387A (zh) 2021-11-22 2021-12-01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53387A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9401B1 (en) * 1997-05-07 2001-03-13 Valeo Klimatechnik Gmbh & Co., Kg Distributing/collecting tank for the at least dual flow evaporator of a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3269822A (ja) * 2002-03-12 2003-09-25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US20030188857A1 (en) * 2002-04-03 2003-10-09 Masaaki Kawakubo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between internal fluid and external flui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79690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
US20060162917A1 (en) * 2005-01-27 2006-07-27 Taeyoung Park Heat exchanger
KR20060102375A (ko) * 2005-03-23 2006-09-27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EP2060866A1 (fr) * 2007-11-16 2009-05-20 Valeo Systèmes Thermiques Boîte collectrice pour échangeur de chaleur amélioré et échangeur de chaleur correspondant
US7549466B2 (en) * 2005-09-16 2009-06-23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US20090236086A1 (en) * 2006-10-03 2009-09-24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US20110303401A1 (en) * 2010-06-11 2011-12-15 Showa Denko K.K. Evaporator
US20130126126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Hyundai Motor Company Condenser for Vehicle
US20130299150A1 (en) * 2010-09-30 2013-11-14 Valeo Systems Themiques Heat Exchange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959001A (zh) * 2011-11-30 2014-07-30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
WO2016030097A1 (fr) * 2014-08-26 2016-03-0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îte collectrice compacte pour un échangeur de chaleur
DE102015224236A1 (de) * 2015-12-03 2017-06-0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übertrager
EP3587990A1 (en) * 2018-06-22 2020-01-01 Valeo Vyminiky Tepla, s.r.o. Header box for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decoupling
CN210089481U (zh) * 2019-06-19 2020-02-18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及热交换器
US20210033343A1 (en) * 2018-05-17 2021-02-0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eat exchanger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9401B1 (en) * 1997-05-07 2001-03-13 Valeo Klimatechnik Gmbh & Co., Kg Distributing/collecting tank for the at least dual flow evaporator of a mot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3269822A (ja) * 2002-03-12 2003-09-25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US20030188857A1 (en) * 2002-04-03 2003-10-09 Masaaki Kawakubo Heat exchanger for exchanging heat between internal fluid and external flui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796904A (zh) * 2004-12-28 2006-07-05 株式会社电装 蒸发器
US20060162917A1 (en) * 2005-01-27 2006-07-27 Taeyoung Park Heat exchanger
KR20060102375A (ko) * 2005-03-23 2006-09-27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US7549466B2 (en) * 2005-09-16 2009-06-23 Valeo Thermal Systems Japan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US20090236086A1 (en) * 2006-10-03 2009-09-24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EP2060866A1 (fr) * 2007-11-16 2009-05-20 Valeo Systèmes Thermiques Boîte collectrice pour échangeur de chaleur amélioré et échangeur de chaleur correspondant
US20110303401A1 (en) * 2010-06-11 2011-12-15 Showa Denko K.K. Evaporator
US20130299150A1 (en) * 2010-09-30 2013-11-14 Valeo Systems Themiques Heat Exchanger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130126126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Hyundai Motor Company Condenser for Vehicle
CN103959001A (zh) * 2011-11-30 2014-07-30 株式会社电装 热交换器
WO2016030097A1 (fr) * 2014-08-26 2016-03-03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îte collectrice compacte pour un échangeur de chaleur
DE102015224236A1 (de) * 2015-12-03 2017-06-0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Wärmeübertrager
US20210033343A1 (en) * 2018-05-17 2021-02-0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Heat exchanger
EP3587990A1 (en) * 2018-06-22 2020-01-01 Valeo Vyminiky Tepla, s.r.o. Header box for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decoupling
CN112469954A (zh) * 2018-06-22 2021-03-09 法雷奥热交换公司 具有热解耦的用于热交换器的集管箱
CN210089481U (zh) * 2019-06-19 2020-02-18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及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K2242963T3 (en) HEAT EXCHANGE including distributor with several pipes
US8250879B2 (en) Dual-circuit chiller with two-pass heat exchanger in a series counterflow arrangement
CN103429981B (zh) 用于车辆的板式热交换器和空调回路
CN101017062A (zh) 热交换器模块
US8397797B2 (en) Low thermal strain multi-cooler
US11656033B2 (en) Combined cor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183539A (zh) 低压降热交换器
CN215412617U (zh) 多板微通道的热交换器及包括其的制冷回路
US7051796B2 (en) Heat exchanger
US7069980B2 (en) Serpentine, multiple paths heat exchanger
US20080011463A1 (en) Dual flow heat exchanger header
CN114353387A (zh) 耐高压的空调换热器
CN112334728B (zh) 用于制冷系统的紧凑热交换器组件
CN115711497A (zh) 冷冻机中的增强的经济器操作
US20230094694A1 (en) Heat exchanger
JP4867569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
US7650934B2 (en) Heat exchanger
JP3677898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EP1975540B1 (en) A pipe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a heat exchanger
US20220349632A1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drain
EP4198439A1 (en) A heat exchanger
EP4317898A1 (en) A manifold
KR20050089497A (ko) 열교환기
CN117957416A (zh) 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器
CN117916547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