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2223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42223A
CN114342223A CN202080059651.1A CN202080059651A CN114342223A CN 114342223 A CN114342223 A CN 114342223A CN 202080059651 A CN202080059651 A CN 202080059651A CN 114342223 A CN114342223 A CN 114342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winding
stator
portions
guid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96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茂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42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422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ularity of some components

Abstract

在多个V相绝缘部(42)彼此相互分体形成的V相定子结构部中,在对应于第二V相绕组(V2)的V相绝缘部(42)的凸缘部(45)中形成有第一引导槽(51)和第二引导槽(52),上述第一引导槽对从第二V相绕组(V2)引出并连接到搭接线(46)的卷绕开始部(47s)进行引导,上述第二引导槽对从第二V相绕组(V2)引出并连接到搭接线(46)的卷绕结束部(47e)进行引导。此外,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51、52)分别包括开口宽度(D3、D4)形成得小于导线的直径(Dv)的防脱落部(57、58)。

Description

定子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9年8月28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155809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定子。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定子具有多个分割芯部,上述多个分割芯部将供绕组卷绕的定子芯部按每个极齿进行分割。另外,上述定子针对U相、W相、W相的每个相包括定子结构部。各定子结构部具有:以90度间隔配置的四个分割芯部(以下,称为分开芯部);设置于各分开芯部的多个绝缘部;以及隔着上述绝缘部集中卷绕于各分开芯部且彼此被供给同相的电流的多个绕组。在各定子结构部中,多个绕组由一根导线构成,这些绕组彼此通过作为导线的一部分的搭接线连接。另外,在各定子结构部中,多个绝缘部彼此形成一体。具体而言,各定子结构部包括具有各绝缘部和将各绝缘部彼此连结的环状的连结部的一体成形品。由此,确保了定子结构部的刚性,并且能使定子结构部单体的形状变得稳定。因此,定子结构部单体的处理变得容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627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定子中,各定子结构部的环状的连结部沿轴向彼此错开配置,因此,存在定子在轴向上大型化的问题。经本发明人详细研究的结果,可以想到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定子结构部的至少一个中省略环状的连结部的结构。然而,在省略了连接部的定子结构部中,各分开芯部仅通过搭接线彼此连接。本发明人发现存在如下的技术问题:在以单体处理定子结构部时无法保持各分开芯部的位置及姿势,其结果是,存在绕组的卷绕状态被解开而无法保持形状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上述定子能够在抑制轴向的大型化的同时对定子结构部单体时的绕组的形状进行保持。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定子包括具有沿周向环状地配置的多个分割芯部的定子芯部。定子包括多个定子结构部。上述多个定子结构部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分开芯部,上述多个分开芯部是上述多个分割芯部中的至少两个分割芯部,并且沿周向彼此不相邻;多个绝缘部,上述多个绝缘部分别设置于上述多个分开芯部;以及多个绕组,上述多个绕组隔着对应的绝缘部分别集中卷绕于上述多个分开芯部,并且彼此被供给同相的电流。在上述各定子结构部中,上述多个绕组由一根导线构成,上述多个绕组彼此通过作为上述导线的一部分的搭接线连接。上述多个定子结构部的至少一个是上述多个绝缘部彼此互相分体形成的第一定子结构部。上述第一定子结构部的上述各绝缘部包括引导槽,上述引导槽对从对应的上述绕组引出并与上述搭接线连接的引出部进行引导。上述引导槽具有开口部,上述开口部用于将上述引出部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到上述引导槽内。上述引导槽在上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包括上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小于上述引出部的直径的防脱落部。
根据上述结构,即使第一定子结构部中的彼此分体形成的绝缘部相对地移动,也能够形成为利用防脱落部使与搭接线连接的绕组的引出部难以从引导槽脱落的结构。由此,通过省略将多个绝缘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能够在抑制定子的轴向的大型化的同时,利用防脱落部来保持第一定子结构部的单体时的各绕组的形状。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U相定子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5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U相定子结构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V相定子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7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V相定子结构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W相定子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9是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W相定子结构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绕组的接线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变形例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变形例的U相定子结构部的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的V相定子结构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定子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存在对结构的一部分夸张表示或简化表示的情况。另外,在附图中,各部分的尺寸比例也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例如被用于内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
定子10包括具有多个极齿T的定子芯部11。定子芯部11包括呈分割结构且以分别具有一个极齿T的方式沿周向分割为十二份而成的十二个分割芯部C。各分割芯部C彼此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各分割芯部C具有:一个极齿T;以及从极齿T的基端部侧、即从径向外侧向周向两侧延伸的分割环状部BR。极齿T从分割环状部BR的周向中间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另外,各极齿T沿周向以大约30度等间隔地设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包括三个定子结构部20、40、60。三个定子结构部20、40、60分别对应于U相、W相、W相这三相,将对应于U相的定子结构部设为U相定子结构部20,将对应于W相的定子结构部设为W相定子结构部40,将对应于W相的定子结构部设为W相定子结构部60。
[U相定子结构部20]
如图3和图4所示,U相定子结构部20包括:作为沿周向每隔90度配置的分割芯部C的四个U相分开芯部21;设置于各U相分开芯部21的U相绝缘部22;以及隔着U相绝缘部22集中卷绕于各U相分开芯部21的极齿T的U相绕组U1~U4。各U相分开芯部21是在周向上彼此不相邻的分割芯部C。另外,各U相绝缘部22将U相分开芯部21与U相绕组U1~U4之间电绝缘。
从逆变器电路等未图示的驱动电路向各U相绕组U1~U4供给U相电流、即彼此同相的电流。另外,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方向均为相同方向。也就是说,若向各U相绕组U1~U4供给U相电流,则卷绕有各U相绕组U1~U4的极齿T彼此成为同极。
多个U相绝缘部22彼此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各U相绝缘部22作为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M的一部分而形成。具体而言,一体成形品M一体地包括:多个U相绝缘部22;以及将多个U相绝缘部22连结的圆环状的连结部23。也就是说,U相定子结构部20构成为包括一体成形品M的第二定子结构部,上述一体成形品M具有各U相绝缘部22和连结部23。另外,各U相绝缘部22通过组装固定或一体成形等方式而与各U相分开芯部21一体化。
如图4和图10所示,各U相绝缘部22包括:供对应的U相绕组U1~U4卷绕的被卷绕部24;以及形成于被卷绕部24的径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25。此外,图10示出了对应于第二U相绕组U2的U相分开芯部21和U相绝缘部22的剖视图。
被卷绕部24呈沿定子10的径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并且在该被卷绕部24内配置有极齿T。即,被卷绕部24对极齿T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进行覆盖。此外,在被卷绕部24上卷绕有U相绕组U1~U4。
凸缘部25对极齿T的径向内侧端部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凸缘部25相对于被卷绕部24在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形成得较大。因此,各U相绝缘部22的凸缘部25与卷绕于被卷绕部24的U相绕组U1~U4的径向内侧端部抵接。另外,上述连结部23与各U相绝缘部22的凸缘部25一体地连接。
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从形成于凸缘部25的径向内侧端面的开口25a露出。由此,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相对于未图示的转子沿径向相对。
如图4所示,四个U相绕组U1~U4由一根U相导线Eu构成。更具体而言,通过将一根U相导线Eu沿周向依次卷绕于四个U相分开芯部21的极齿T,形成有各U相绕组U1~U4和各U相绕组U1~U4之间的三个搭接线26。另外,U相绕组U1~U4按照U相绕组U1、U相绕组U2、U相绕组U3、U相绕组U4的顺序被卷绕。以下,将卷绕开始处的U相绕组U1设为第一U相绕组U1,将中间处的U相绕组U2、U3设为第二U相绕组U2和第三U相绕组U3,将卷绕结束处的U相绕组U4设为第四U相绕组U4进行说明。
各U相绕组U1~U4具有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是从U相绕组U1~U4的主体部分、即卷绕于被卷绕部24的部分向凸缘部25一侧引出的线,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部。
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的一个末端线28。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结束部27e经由搭接线26而与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开始部27s连接。此外,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结束部27e经由搭接线26而与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开始部27s连接。此外,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结束部27e经由搭接线26而与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开始部27s连接。此外,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结束部27e与上述末端线28同样地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的另一个末端线29。各末端线28、29与上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此,在各U相绝缘部22的凸缘部25上形成有对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开始部27s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槽31和对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结束部27e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槽32。另外,在图5中,以各U相绝缘部22中的、与第一U相绕组U1对应的U相绝缘部22为例进行图示。
如图5所示,第一引导槽31具有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25的周向侧面的第一槽部33和形成于凸缘部25的轴向一端面的第二槽部34。第一槽部33和第二槽部34是连续的槽。
第二引导槽32具有第一槽部35和第二槽部36,上述第一槽部35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与上述第一槽部33相反一侧的周向侧面,上述第二槽部36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与上述第二槽部34相同一侧的轴向一端面。第一槽部35和第二槽部36是连续的槽。
第二槽部34、36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彼此交叉。另外,第二槽部34、36在轴向上形成于彼此不同的位置,第二槽部36形成在比第二槽部34更靠轴向上侧、即更远离极齿的位置。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插通到第一引导槽31的第一槽部33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33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28。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结束部27e在从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到第二槽部3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36朝向周向的第二U相绕组U2引出。
通过搭接线26而与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结束部27e连接的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开始部27s在从第一引导槽31的第二槽部34到第一槽部3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结束部27e在从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到第二槽部3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36朝向周向的第三U相绕组U3引出。在第二U相绕组U2中,收容在各第二槽部34、36中的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2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2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26而与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结束部27e连接的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开始部27s在从第一引导槽31的第二槽部34到第一槽部3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结束部27e在从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到第二槽部3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36朝向周向的第四U相绕组U4引出。在第三U相绕组U3中,收容在各第二槽部34、36中的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2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2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26而与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结束部27e连接的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开始部27s在从第一引导槽31的第二槽部34到第一槽部3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结束部27e插通到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35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29。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对应于第一U相绕组U1的U相绝缘部22的第一引导槽31中,第一槽部33的开口部33a大致沿定子10的周向开口,在该开口部33a中,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
此外,该第一槽部33的开口部33a具有防脱落部37,上述防脱落部37用于防止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即末端线28的脱落。防脱落部37是开口宽度D1形成得小于卷绕开始部27s的直径、即U相导线Eu的直径Du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37仅形成于第一槽部33中的、与第二槽部34连接的轴向一端部。即,防脱落部37部分地形成于第一槽部33中的、卷绕开始部27s被引出一侧的轴向端部。另外,防脱落部37位于比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该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33和第二槽部34中的防脱落部37以外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大于U相导线Eu的直径Du。
另外,在对应于第一U相绕组U1的U相绝缘部22中,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的开口宽度D2在第一槽部35的整个轴向范围内形成得大于U相导线Eu的直径Du。
在分别对应于第二U相绕组U2和第三U相绕组U3的U相绝缘部22中,第一引导槽31和第二引导槽32的各第一槽部33、35的开口宽度在第一槽部35的整个轴向范围内形成得大于U相导线Eu的直径Du。
在对应于第四U相绕组U4的U相绝缘部22中,在第二引导槽32的第一槽部35的开口部形成有与上述同样的防脱落部37。该U相绝缘部22的防脱落部37成为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结束部27e、即末端线29的防脱落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体成形品M中,将各U相绝缘部22的凸缘部25连结的连结部23具有相对于轴向成垂直的大致圆环板状的基部38和从基部38的径向内侧端部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延伸部39。基部38位于各凸缘部25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各凸缘部25的轴向一端部附近一体地连接。延伸部39向轴向上的、远离各U相分开芯部21的一侧延伸。连结部23以其截面形状呈L字状的方式由基部38和延伸部39构成。
[V相定子结构部40]
如图3和图6所示,V相定子结构部40呈从上述U相定子结构部20省略了连结部23的结构。
详细而言,V相定子结构部40包括:作为沿周向每隔90度配置的分割铁芯C的四个V相分开芯部41;设置于各V相分开芯部41的V相绝缘部42;以及隔着V相绝缘部42集中卷绕于各V相分开芯部41的极齿T的V相绕组V1~V4。各V相分开芯部41是在周向上彼此不相邻的分割芯部C。另外,V相绝缘部42将V相分开芯部41与V相绕组V1~V4之间电绝缘。
从上述驱动电路向V相绕组V1~V4供给V相电流、即彼此同相的电流。另外,V相绕组V1~V4的卷绕方向均为相同方向。也就是说,若向V相绕组V1~V4供给V相电流,则卷绕有V相绕组V1~V4的极齿T彼此成为同极。
多个V相绝缘部42彼此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多个V相绝缘部4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分别单独地成形。即,也就是说,V相定子结构部40构成为四个V相绝缘部42彼此相互分体形成的第一定子结构部。另外,各V相绝缘部42通过组装固定或一体成形等方式而与各V相分开芯部41一体化。
如图6所示,多个V相绝缘部42中的每一个包括:供对应的V相绕组V1~V4卷绕的被卷绕部44;以及形成于被卷绕部44的径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45。
被卷绕部44呈沿定子10的径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并且在该被卷绕部44内配置有极齿T。即,被卷绕部44对极齿T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进行覆盖。此外,在被卷绕部44上卷绕有V相绕组V1~V4。
凸缘部45对极齿T的径向内侧端部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凸缘部45相对于被卷绕部44在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形成得较大。因此,凸缘部45与卷绕于被卷绕部44的V相绕组V1~V4的径向内侧端部抵接。
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从形成于凸缘部45的径向内侧端面的开口45a露出。由此,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相对于未图示的转子沿径向相对。
四个V相绕组V1~V4由一根V相导线Ev构成。更具体而言,通过将一根V相导线Ev沿周向依次卷绕于多个V相分开芯部41的极齿T,形成有V相绕组V1~V4和各V相绕组V1~V4之间的三个搭接线46。另外,V相绕组V1~V4按照V相绕组V1、V相绕组V2、V相绕组V3、V相绕组V4的顺序卷绕,以下,将卷绕开始处的V相绕组V1设为第一V相绕组V1,将卷绕结束处的V相绕组V4设为第四V相绕组V4,将中间处的V相绕组V2、V3设为第二V相绕组V2和第三V相绕组V3进行说明。
各V相绕组V1~V4具有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是从V相绕组V1~V4的主体部分、即卷绕于被卷绕部44的部分向凸缘部45一侧引出的线,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部。
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开始部4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的一个末端线48。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结束部47e经由搭接线46而与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开始部47s连接。另外,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结束部47e经由搭接线46而与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开始部47s连接。另外,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结束部47e经由搭接线46而与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开始部47s连接。此外,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结束部4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的另一个末端线49。各末端线48、49与上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此,在各V相绝缘部42的凸缘部45上形成有对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槽51和对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结束部47e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槽52。另外,在图7中,以多个V相绝缘部42中的与第二V相绕组V2对应的V相绝缘部42为例进行图示。
如图7所示,第一引导槽51具有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45的周向侧面的第一槽部53和形成于凸缘部45的轴向一端面的第二槽部54。第一槽部53和第二槽部54是连续的槽。
第二引导槽52具有第一槽部55和第二槽部56,上述第一槽部55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45中的、与上述第一槽部53相反一侧的周向侧面,上述第二槽部56形成于凸缘部45中的、与上述第二槽部54相同一侧的轴向一端面。第一槽部55和第二槽部56是连续的槽。另外,第二槽部54、56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彼此交叉。
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开始部47s插通到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53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53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48。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结束部47e在从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到第二槽部5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56朝向周向的第二V相绕组V2引出。
通过搭接线46与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结束部47e连接的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开始部47s在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二槽部54到第一槽部5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结束部47e在从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到第二槽部5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56朝向周向的第三V相绕组V3引出。在第二V相绕组V2中,收容在第二槽部54、56中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4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4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46而与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结束部47e连接的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开始部47s在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二槽部54到第一槽部5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结束部47e在从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到第二槽部5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56朝向周向的第四V相绕组V4引出。在第三V相绕组V3中,收容在第二槽部54、56中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4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4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46而与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结束部47e连接的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开始部47s在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二槽部54到第一槽部5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结束部47e插通到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55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49。
[V相定子结构部的防脱落部]
如图3和图7所示,在各凸缘部45的第一引导槽51中,第一槽部53的开口部53a大致沿定子10的周向开口,在该开口部53a中,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
此外,在各第一引导槽51中,第一槽部53的开口部53a具有防脱落部57,上述防脱落部57用于防止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的脱落。防脱落部57是开口宽度D3形成得小于卷绕开始部47s的直径、即V相导线Ev的直径Dv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57仅形成于第一槽部53中的、与第二槽部54连接的轴向一端部。即,防脱落部57部分地形成于第一槽部53中的、卷绕开始部47s被引出一侧的轴向端部且供各搭接线46配置的一侧的轴向端部。另外,防脱落部57位于比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53和第二槽部54中的防脱落部57以外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大于V相导线Ev的直径Dv。
同样地,在各凸缘部45的第二引导槽52中,第一槽部55的开口部55a大致沿定子10的周向开口,在该开口部55a中,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结束部47e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
此外,在各第二引导槽52中,第一槽部55的开口部55a具有防脱落部58,上述防脱落部58用于防止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结束部47e的脱落。防脱落部58是开口宽度D4形成得小于卷绕结束部47e的直径、即V相导线Ev的直径Dv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58仅形成于第一槽部55中的、与第二槽部56连接的轴向一端部。即,防脱落部58部分地形成于第一槽部55中的、卷绕结束部47e被引出一侧的轴向端部且供各搭接线46配置一侧的轴向端部。另外,防脱落部58位于比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和第二槽部56中的防脱落部58以外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大于V相导线Ev的直径Dv。
[W相定子结构部60]
如图3和图8所示,W相定子结构部60呈与上述W相定子结构部40大致相同的结构。
详细而言,W相定子结构部60包括:作为沿周向每隔90度配置的分割铁芯C的四个W相分开芯部61;设置于各W相分开芯部61的W相绝缘部62;以及隔着W相绝缘部62集中卷绕于各W相分开芯部61的极齿T的W相绕组W1~W4。四个W相分开芯部61是在周向上彼此不相邻的分割芯部C。另外,W相绝缘部62将W相分开芯部61与W相绕组W1~W4之间电绝缘。
从上述驱动电路向W相绕组W1~W4供给W相电流、即彼此同相的电流。另外,W相绕组W1~W4的卷绕方向均为相同方向。也就是说,若向各W相绕组W1~W4供给W相电流,则卷绕有W相绕组W1~W4的极齿T彼此成为同极。
多个W相绝缘部62彼此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多个W相绝缘部6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分别单独地成形。即,也就是说,W相定子结构部60构成为四个W相绝缘部62彼此相互分体形成的第一定子结构部。另外,各W相绝缘部62通过组装固定或一体成形等方式而与W相分开芯部61一体化。
如图8所示,W相绝缘部62分别包括:供对应的W相绕组W1~W4卷绕的被卷绕部64;以及形成于被卷绕部64的径向内侧端部的凸缘部65。
被卷绕部64呈沿定子10的径向延伸的大致筒状,并且在该被卷绕部64内配置有极齿T。即,被卷绕部64对极齿T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进行覆盖。此外,在被卷绕部64上卷绕有W相绕组W1~W4。
凸缘部65对极齿T的径向内侧端部中的轴向两端面和周向两端面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覆盖。凸缘部65相对于被卷绕部64在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形成得较大。因此,凸缘部65与卷绕于被卷绕部64的W相绕组W1~W4的径向内侧端部抵接。
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从形成于凸缘部65的径向内侧端面的开口65a露出。由此,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相对于未图示的转子沿径向相对。
四个W相绕组W1~W4由一根W相导线Ew构成。更具体而言,通过将一根W相导线Ew沿周向依次卷绕于四个W相分开芯部61的极齿T,形成有W相绕组W1~W4和各W相绕组W1~W4之间的三个搭接线66。另外,W相绕组W1~W4按照W相绕组W1、W相绕组W2、W相绕组W3、W相绕组W4的顺序卷绕,以下,将卷绕开始处的W相绕组W1设为第一W相绕组W1,将卷绕结束处的W相绕组W4设为第四W相绕组W4,将中间处的W相绕组W2、W3设为第二W相绕组W2和第三W相绕组W3进行说明。
各W相绕组W1~W4具有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是从W相绕组W1~W4的主体部分、即卷绕于被卷绕部64的部分朝向凸缘部65引出的线,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引出部。
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开始部6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的一个末端线68。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结束部67e经由搭接线66而与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开始部67s连接。另外,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结束部67e经由搭接线66而与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开始部67s连接。另外,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结束部67e经由搭接线66而与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开始部67s连接。此外,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结束部6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的另一个末端线69。各末端线68、69与上述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此,在各W相绝缘部62的凸缘部65上形成有对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槽71和对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结束部67e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槽72。另外,在图9中,以各W相绝缘部62中的与第二W相绕组W2对应的W相绝缘部62为例进行图示。
如图9所示,第一引导槽71具有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65的周向侧面的第一槽部73和形成于凸缘部65的轴向一端面的第二槽部74。第一槽部73和第二槽部74是连续的槽。
第二引导槽72具有第一槽部75和第二槽部76,上述第一槽部75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65中的、与上述第一槽部73相反一侧的周向侧面,上述第二槽部76形成于凸缘部65中的、与上述第二槽部74相同一侧的轴向一端面。第一槽部75和第二槽部76是连续的槽。另外,第二槽部74、76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彼此交叉。
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开始部67s插通到第一引导槽71的第一槽部73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73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68。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结束部67e在从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到第二槽部7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76向周向的第二W相绕组W2侧引出。
通过搭接线66与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结束部67e连接的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开始部67s在从第一引导槽71的第二槽部74到第一槽部73的范围内插通。而且,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结束部67e在从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到第二槽部7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76向周向的第三W相绕组W3侧引出。在第二W相绕组W2中,收容在第二槽部74、76中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6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6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66而与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结束部67e连接的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开始部67s在从第一引导槽71的第二槽部74到第一槽部7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结束部67e在从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到第二槽部76的范围内插通,并且从第二槽部76朝向周向的第四W相绕组W4引出。在第三W相绕组W3中,收容在第二槽部74、76中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以从轴向观察时卷绕结束部67e重叠在卷绕开始部67s上的方式交叉。
通过搭接线66而与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结束部67e连接的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开始部67s在从第一引导槽71的第二槽部74到第一槽部73的范围内插通。此外,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结束部67e插通到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中,并且从该第一槽部75的轴向一端部沿轴向引出并构成末端线69。
[W相定子结构部的防脱落部]
如图3和图9所示,在各凸缘部65的第一引导槽71中,第一槽部73的开口部73a大致沿定子10的周向开口,在该开口部73a中,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
此外,在各第一引导槽71中,第一槽部73的开口部73a具有防脱落部77,上述防脱落部77用于防止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的脱落。防脱落部77是开口宽度D5形成得小于卷绕开始部67s的直径、即W相导线Ew的直径Dw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77仅形成于第一槽部73中的、与第二槽部74连接的轴向一端部。即,防脱落部77部分地形成于第一槽部73中的、卷绕开始部67s被引出一侧的轴向端部且供各搭接线66配置一侧的轴向端部。另外,防脱落部77位于比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引导槽71的第一槽部73和第二槽部74中的防脱落部77以外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大于W相导线Ew的直径Dw。
同样地,在各凸缘部65的第二引导槽72中,第一槽部75的开口部75a大致沿定子10的周向开口,在该开口部75a中,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结束部67e在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
此外,在各第二引导槽72中,第一槽部75的开口部75a具有防脱落部78,上述防脱落部78用于防止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e的脱落。防脱落部78是开口宽度D6形成得小于卷绕开始部67e的直径、即W相导线Ew的直径Dw的部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防脱落部78仅形成于第一槽部75中的、与第二槽部76连接的轴向一端部。即,防脱落部78部分地形成于第一槽部75中的、卷绕结束部67e被引出一侧的轴向端部且供各搭接线66配置一侧的轴向端部。另外,防脱落部78位于比极齿T的径向内侧面T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和第二槽部76中的防脱落部78以外的部位的开口宽度形成得大于W相导线Ew的直径Dw。
如上所述构成的U相定子结构部20、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沿轴向组装。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的各绕组沿周向一侧(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按照U相绕组U1、V相绕组V1、W相绕组W1、U相绕组U2、V相绕组V2、W相绕组W2、U相绕组U3、V相绕组V3、W相绕组W3、U相绕组U4、V相绕组V4、W相绕组W4的顺序配置。
U相定子结构部20、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的组装状态下沿周向相邻的绝缘部22、42、62彼此具有间隙而分开。另外,各V相绝缘部42和各W相绝缘部62在径向上与U相定子结构部20的连结部23具有间隙而分开。通过这样的结构,在组装时绝缘部22、42、62彼此难以干涉,能够有助于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各定子结构部20、40、60的各搭接线26、46、66配置于连结部23中的基部38的轴向的上侧且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即,形成于定子10的所有搭接线26、46、66均配置于轴向一侧。
如图10所示,延伸部39中的距基部38的轴向长度L1具有与将U相导线Eu、V相导线Ev和W相导线Ew各两根沿轴向层叠而成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此外,U相导线Eu、V相导线Ev和W相导线Ew的直径彼此相同。
图11示出了U相绕组U1~U4、V相绕组V1~V4和W相绕组W1~W4的接线方式。
另外,用1~6的数字表示轴向上的各搭接线26、46、66的位置,值越小,表示在轴向上越靠近连结部23的基部38、即越靠近极齿T的位置,值越大,表示在轴向上越远离连结部23的基部38、即越远离极齿T的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从轴向上的靠近搭接线的位置开始依次表示为一层、二层、…、五层、六层。另外,各层相当于U相导线Eu、V相导线Ev和W相导线Ew的一根的直径。
将U相绕组U1~U4之间连接的各搭接线26配置于在轴向上最靠近极齿T的位置。另外,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开始部27s配置于第一层,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结束部27e配置于第二层。
将W相绕组W1~W4之间连接的各搭接线66配置于在轴向上最远离极齿T的位置。另外,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配置于第五层,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结束部67e配置于第六层。
将V相绕组V1~V4之间连接的各搭接线46在轴向上配置在U相的各搭接线26与W相的各搭接线66之间。另外,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配置于第三层,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结束部47e配置于第四层。通过设为上述接线方式,能够抑制各搭接线26、46、66彼此的干涉。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定子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U相定子结构部20中,将各U相分开芯部21和各U相绝缘部22一体化。另外,在V相定子结构部40中,将各V相分开芯部41和各V相绝缘部42一体化。另外,在W相定子结构部60中,将各W相分开芯部61和各W相绝缘部62一体化。
接着,相对于与各U相分开芯部21一体化的各U相绝缘部22的被卷绕部24,使用未图示的飞轮装置从径向外侧对各自对应的U相绕组U1~U4进行卷绕。此时,由一根U相导线Eu形成U相绕组U1~U4,由此,在U相绕组U1~U4之间分别形成搭接线26。各搭接线26配置于沿着连结部23的位置、即基部38的轴向的上侧且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根据上述方式,完成U相定子结构部20。
同样地,相对于与各V相分开芯部41一体化的各V相绝缘部42的被卷绕部44,使用上述飞轮装置从径向外侧对各自对应的V相绕组V1~V4进行卷绕。此时,由一根V相导线Ev形成V相绕组V1~V4,由此,在V相绕组V1~V4之间分别形成搭接线46。根据上述方式,完成V相定子结构部40。
同样地,相对于与各W相分开芯部61一体化的各W相绝缘部62的被卷绕部64,使用上述飞轮装置从径向外侧对各自对应的W相绕组W1~W4进行卷绕。此时,由一根W相导线Ew形成W相绕组W1~W4,由此,在W相绕组W1~W4之间分别形成搭接线66。根据上述方式,完成W相定子结构部60。
接着,将V相定子结构部40在相对于U相定子结构部20沿周向错开了规定角度的状态下从轴向上侧进行组装。此时,各搭接线46配置于沿着连结部23的位置、即基部38的轴向的上侧且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此时,各搭接线46配置于沿着连结部23的位置、即基部38的轴向的上侧且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将W相定子结构部60在相对于V相定子结构部40以及U相定子结构部20沿周向错开了规定角度的状态下,从轴向上侧进行组装。此时,各搭接线66配置于沿着连结部23的位置、即基部38的轴向的上侧且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的位置。这样,将U相定子结构部20、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彼此组装,从而完成定子10。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中,各U相绝缘部22通过一个连结部23连结,另一方面,各V相绝缘部42和各W相绝缘部62彼此分体地构成。即,在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中未设置在U相定子结构部20中设置的那样的连结部23,因此,能够有助于定子10的轴向上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中,在将各定子结构部20、40、60彼此组装之前的阶段中,单独地处理各定子结构部20、40、60。
此时,在U相定子结构部20中,各U相绝缘部22通过连结部23而一体化,因此,保持了各U相绝缘部22和与之一体化的各U相分开芯部21的位置、姿态。因此,即使各U相绕组U1~U4中的连接到搭接线26的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并未固定于各U相绝缘部22的凸缘部25,也难以从连接到搭接线26的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解开各U相绕组U1~U4的卷绕状态。
另外,构成U相导线Eu的末端线28的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由第一引导槽31的防脱落部37来防止脱落,因此,难以从末端线28解开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状态。另外,同样地,构成U相导线Eu的末端线29的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结束部27e由第二引导槽32的防脱落部37来防止脱落,因此,难以从末端线29解开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状态。
此外,在V相定子结构部40中,在各V相绝缘部42的第一引导槽51中形成有用于防止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的脱落的防脱落部57。另外,在各V相绝缘部42的第二引导槽52中形成有用于防止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结束部47e的脱落的防脱落部58。因此,即使彼此分体形成的各V相绝缘部42相对地移动,也可以将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分别稳定地保持在第一引导槽51、第二引导槽52中。
在W相定子结构部60中,也同样地,在各W相绝缘部62的第一引导槽71中形成有用于防止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的脱落的防脱落部77。另外,在各W相绝缘部62的第二引导槽72中形成有用于防止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结束部67e的脱落的防脱落部78。因此,即使彼此分体形成的各W相绝缘部62相对地移动,也可以将各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分别稳定地保持在第一引导槽71、第二引导槽72中。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通过从V相定子结构部40省略将V相绝缘部42彼此连结的连结部,能够在抑制定子10的轴向的大型化的同时,通过防脱落部57、58来保持V相定子结构部40的单体时的各V相绕组V1~V4的形状。另外,同样地,通过从W相定子结构部60省略将W相绝缘部62彼此连结的连结部,能够在抑制定子10的轴向的大型化的同时,通过防脱落部77、78来保持W相定子结构部60的单体时的各W相绕组W1~W4的形状。
(2)各V相绝缘部42包括:供对应的V相绕组V1~V4卷绕的被卷绕部44;以及形成于被卷绕部44的径向内侧端部且与V相绕组V1~V4沿径向抵接的凸缘部45。此外,第一引导槽51和第二引导槽52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45的周向的侧面。根据该方式,能够将分别引导到第一引导槽51和第二引导槽52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沿轴向配置于V相绕组V1~V4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将V相的各搭接线46配置于V相绕组V1~V4的径向内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各搭接线46的长度。
另外,同样地,各W相绝缘部62包括:供对应的W相绕组W1~W4卷绕的被卷绕部64;以及形成于被卷绕部64的径向内侧端部且与W相绕组W1~W4沿径向抵接的凸缘部65。此外,第一引导槽71和第二引导槽72沿轴向形成于凸缘部65的周向的侧面。根据该方式,能够将分别引导到第一引导槽71和第二引导槽72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沿轴向配置于W相绕组W1~W4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将W相的各搭接线66配置于W相绕组W1~W4的径向内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各搭接线66的长度。此外,由于在U相定子结构部20中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U相的各搭接线26的长度。
(3)V相的各搭接线46配置于V相定子结构部40中的轴向的一端部侧。此外,防脱落部57、58部分地设置于第一引导槽51、第二引导槽52中的配置有各搭接线46的一侧的轴向端部。根据该结构,在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过渡到搭接线46的部位附近,能够通过防脱落部57、58对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通过防脱落部57理想地抑制开始卷绕部47s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53脱落。另外,能够通过防脱落部58理想地抑制卷绕结束部47e从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脱落。另外,与将防脱落部57、58沿第一槽部53、55的整个轴向形成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组装于第一槽部53、55。
另外,同样地,W相的各搭接线66配置于W相定子结构部60的轴向的一端部侧。此外,防脱落部77、78部分地设置于第一引导槽71和第二引导槽72中的、供各搭接线66配置一侧的轴向端部。根据该结构,在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过渡到搭接线66的部位附近,能够通过防脱落部77、78对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通过防脱落部77理想地抑制卷绕开始部67s从第一引导槽71的第一槽部73脱落。另外,能够通过防脱落部78理想地抑制卷绕结束部67e从第二引导槽72的第一槽部75脱落。另外,与将防脱落部77、78沿第一槽部73、75的整个轴向形成的情况相比,容易将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组装于第一槽部73、75。
(4)将相对于V相绝缘部42的周向一方设为第一侧,将第一侧的相反侧设为第二侧,第一引导槽51形成于凸缘部45中的该第一侧一侧的侧面,第二引导槽52形成于凸缘部45的该第二侧一侧的侧面。由此,能够将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分别保持于凸缘部45的周向两侧。
另外,同样地,将相对于W相绝缘部62的周向一方设为第一侧,将第一侧的相反侧设为第二侧,第一引导槽51形成于凸缘部65中的该第一侧一侧的侧面,第二引导槽52形成于凸缘部65的该第二侧一侧的侧面。由此,能够将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分别保持于凸缘部65的周向两侧。
(5)在V相绕组V2、V3的每一个中,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在凸缘部45的轴向一端部上交叉,并且卷绕开始部47s向上述第二侧、即周向的第一槽部55一侧引出,卷绕结束部47e向上述第一侧、即周向的第一槽部53一侧引出。根据该结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彼此卡合,从而能够更理想地抑制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的脱落。
此外,同样地,在W相绕组W2、W3的每一个中,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在凸缘部65的轴向一端部上交叉,并且卷绕开始部67s向上述第二侧、即周向的第一槽部75一侧引出,卷绕结束部67e向上述第一侧、即周向的第一槽73一侧引出。根据该结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彼此卡合,从而能够更理想地抑制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的脱落。
(6)作为定子10所具有的三个定子结构部20、40、60中的一个的U相定子结构部20构成为第二定子结构部,上述第二定子结构部包括由多个U相绝缘部22和将各U相绝缘部22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3一体成形而成的一体成形品M。根据该结构,以通过连结部23确保了刚性的U相定子结构部20为底座,容易将各定子结构部20、40、60彼此组装。
(7)各搭接线26、46、66沿着连结部23设置。即,能够将连结部23用作各搭接线26、46、66的导向构件。
本实施方式能进行以下改变并实施。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将本实施方式和以下变形例相互组合并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对应于第二V相绕组V2的V相绝缘部42中,在引导卷绕开始部47s的第一引导槽51中设置防脱落部57,并且在引导卷绕结束部47e的第二引导槽52中设置防脱落部58,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省略了防脱落部57、58中的任一个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形成为省略第一引导槽51的防脱落部57,并且仅设置引导卷绕结束部47e的第二引导槽52的防脱落部58。根据该结构,由于彼此交叉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中的、位于上方的卷绕结束部47e由防脱落部58固定,因此,即使不存在固定卷绕开始部47s的防脱落部57,也可以通过位于交叉上方的卷绕结束部47e来固定卷绕开始部47s。因而,能够在省略卷绕开始部47s的防脱落部57来提高装配性的同时,对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两者的脱落进行抑制。另外,上述变更也可以在卷绕开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交叉的其他绕组中同样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U相定子结构部20中,各末端线28、29向轴向上的与供搭接线46配置一侧相同的一侧引出,但是也可以向与供搭接线46配置一侧相反的一侧引出。另外,上述变更也可以在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中同样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V相定子结构部40中,防脱落部57、58分别仅设置于第一槽部53、55的轴向端部,但是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第一槽部53、55的整个轴向范围内设置防脱落部57、58。由此,能够更牢固地保持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此外,该变更也可以在U相定子结构部2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中同样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V相定子结构部40中,防脱落部57、58分别设置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53和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但是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防脱落部57、58分别设置于第一引导槽51的第二槽部54和第二引导槽52的第二槽部56。此外,该变更也可以在U相定子结构部2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中同样地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如V相定子结构部40中,将各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分别配置于第一引导槽51和第二引导槽52,但是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将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中的任一个不配置于引导槽而从被卷绕部44一侧引出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从相对于V相分开芯部41的周向中心的周向的一侧引出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两者。此外,该变更也可以在U相定子结构部2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中同样地变更。
·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为使各相的搭接线26、46、66接触的状态。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各搭接线26、46、66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轴向上的大型化。另外,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各搭接线26、46、66例如通过绝缘覆膜被绝缘,而不处于电连接的状态。
·如图13所示,也可以设为通过将各相的搭接线26、46、66分别配置在形成于连结部23的阶梯状的层差部23a的各级来使各搭接线26、46、66分开的状态。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搭接线26、46、66彼此分开,从而有助于提高绝缘可靠性。
·如图14所示,也可以采用将各相的搭接线26、46、66沿径向排列配置的结构。在图14中,以搭接线26、46、66彼此分开的状态配置,但是也可以将搭接线26、46、66彼此以接触状态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各搭接线26、46、66例如通过绝缘覆膜被绝缘,而不处于电连接的状态。
·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各相的搭接线26、46、66各自之间夹设橡胶制的O形环等环状的绝缘构件80。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各搭接线26、46、66彼此之间的电绝缘。另外,通过由橡胶等摩擦阻力较大的材料来形成绝缘构件80,能够通过绝缘构件80对各搭接线26、46、66的位置偏差进行抑制。
·如图16所示,也可以通过使各相的搭接线26、46、66沿轴向压扁并塑性变形而扁平化。由此,有利于定子10的轴向上的小型化。
·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连结部23的延伸部39的径向外侧面设置分别嵌入各相的搭接线26、46、66的搭接线收容槽81、82、83。各搭接线收容槽81、82、83沿着与定子10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形成。由此,能够保持搭接线26、46、66彼此的分开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搭接线26、46、66彼此之间的电绝缘。
此外,在图17所示的结构中,与各相的搭接线26、46、66分别对应地包括三个搭接线收容槽81、82、83,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形成为仅设置嵌入V相的搭接线46的搭接线收容槽82,并且省略对应于U相和W相的搭接线收容槽81、83的结构。由此,通过使保持于搭接线收容槽82的V相的搭接线46成为止动件,抑制了其他搭接线26、66的轴向上的移动。另外,由于形成于延伸部39的搭接线收容槽82仅为一个,因此,能够抑制各搭接线26、46、66的配线复杂化。
·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10包括与三相交流的各相分别对应的各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但是并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图19所示的结构。此外,以下的说明和图19中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向相同的结构,参照先前的说明。
图19所示的定子具有:彼此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彼此具有相同结构的两个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以及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a。即,该变形例的定子包括五个定子结构部20a、40a、40b、60a、60b。
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a具有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另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b具有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各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彼此为相同结构且在周向上彼此隔开90度。另外,在各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中,一对V相分开芯部41沿周向彼此隔开大致90度地配置。
在V相定子结构部40a中,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由一根V相导线Ev1构成。此外,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通过作为V相导线Ev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46连接。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开始部4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1的一个末端线84a。第一V相绕组V1的卷绕结束部47e经由搭接线46而与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开始部47s连接。此外,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结束部4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1的另一个末端线84b。
在V相定子结构部40b中,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由一根V相导线Ev2构成。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通过作为V相导线Ev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46连接。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开始部4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2的一个末端线84c。第三V相绕组V3的卷绕结束部47e经由搭接线46而与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开始部47s连接。此外,第四V相绕组V4的卷绕结束部4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V相导线Ev2的另一个末端线84d。末端线84a~84d向轴向上的彼此相同的一侧引出。
在W相侧,与V相侧同样地,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a具有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另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b具有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各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彼此为相同结构且在周向上彼此隔开90度。另外,在各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中,一对W相分开芯部61沿周向彼此隔开大致90度地配置。
在W相定子结构部60a中,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由一根W相导线Ew1构成。而且,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通过作为W相导线Ew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66连接。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开始部6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1的一个末端线85a。第一W相绕组W1的卷绕结束部67e经由搭接线66而与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开始部67s连接。此外,第二W相绕组W2的卷绕结束部6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1的另一个末端线85b。
在W相定子结构部60b中,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由一根W相导线Ew2构成。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通过作为W相导线Ew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66连接。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开始部6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2的一个末端线85c。第三W相绕组W3的卷绕结束部67e经由搭接线66而与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开始部67s连接。此外,第四W相绕组W4的卷绕结束部6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W相导线Ew2的另一个末端线85d。末端线85a~85d向轴向上的彼此相同的一侧引出。
U相定子结构部20a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U相定子结构部20相同的一体成形品M。也就是说,U相定子结构部20a包括连结部23,上述连结部23将分别设置于四个U相分开芯部21的四个U相绝缘部22彼此连结。
在U相定子结构部20a中,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由一根U相导线Eu1构成。此外,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通过作为U相导线Eu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26连接。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开始部2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1的一个末端线86a。第一U相绕组U1的卷绕结束部27e经由搭接线26而与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开始部27s连接。此外,第二U相绕组U2的卷绕结束部2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1的另一个末端线86b。
另外,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由一根U相导线Eu2构成。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通过作为U相导线Eu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26连接。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开始部27s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2的一个末端线86c。第三U相绕组U3的卷绕结束部27e经由搭接线26而与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开始部27s连接。此外,第四U相绕组U4的卷绕结束部27e沿轴向引出并构成U相导线Eu2的另一个末端线86d。末端线86a~86d向轴向上的彼此相同的一侧引出。另外,各相的各末端线84a~84d、85a~85d、86a~86d向轴向上的彼此相同的一侧引出。
在上述那样结构中,通过在各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的各V相绝缘部42中形成防脱落部57、58,能够利用该防脱落部57、58来保持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的单体时的各V相绕组V1~V4的形状。另外,通过在各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的各W相绝缘部62中形成防脱落部77、78,能够利用该防脱落部77、78来保持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的单体时的各W相绕组W1~W4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图19所示的结构的U相定子结构部20a中,通过一个连结部23将所有的U相绝缘部22设为连结状态,但是不特别地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进一步变更为图20所示那样的结构。
图20所示的定子具有两个U相定子结构部20b、20c。
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b具有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另外,该U相定子结构部20b具有连结部87a,上述连结部87a对分别设置于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的两个U相绝缘部22进行连结。即,U相定子结构部20b具有一体成形品Ma,上述一体成形品Ma一体成形地具有两个U相绝缘部22和将该两个U相绝缘部22连结的连结部87a。
另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c具有与上述U相定子结构部20b同样的结构。详细而言,另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c具有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另外,该U相定子结构部20c具有连结部87a,上述连结部87a对分别设置于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的两个U相绝缘部22进行连结。即,U相定子结构部20c具有一体成形品Ma,上述一体成形品Ma一体成形地具有两个U相绝缘部22和将该两个U相绝缘部22连结的连结部87a。各U相定子结构部20b、20c的连结部87a中的每一个呈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3进行对半分割后的结构,也就是说,各连结部87a在轴向观察时呈半圆弧状。
另外,能够将图20所示的两个U相定子结构部20b、20c、图19所示的两个V相定子结构部40a、40b、图19所示的两个W相定子结构部60a、60b组合而构成一分为六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除此之外的一分为六的构造。图21示出了其一例。此外,以下的说明和图21中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向相同的结构,参照先前的说明。
图21所示的定子具有:两个U相定子结构部20d、20e;两个V相定子结构部40d、40e;以及W相定子结构部60d、60e。
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d包括:两个U相分开芯部2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U相分开芯部21的两个U相绝缘部22;以及隔着U相绝缘部22卷绕于该两个U相分开芯部21的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另外,另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e包括:两个U相分开芯部2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U相分开芯部21的两个U相绝缘部22;以及隔着U相绝缘部22卷绕于该两个U相分开芯部21的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
在U相定子结构部20d中,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由一根U相导线Eu1构成,第一U相绕组U1和第二U相绕组U2通过作为U相导线Eu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26连接。同样地,在U相定子结构部20e中,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由一根U相导线Eu2构成,第三U相绕组U3和第四U相绕组U4通过作为U相导线Eu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26连接。
在各U相定子结构部20d、20e中,一对U相分开芯部21沿周向错开大致150度地配置。另外,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d的各U相分开芯部21和另一个U相定子结构部20e的各U相分开芯部21在周向上邻接。由此,构成为第一U相绕组U1和第四U相绕组U4沿周向相邻,第二U相绕组U2和第三U相绕组U3沿周向相邻。
另外,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d包括:两个V相分开芯部4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V相分开芯部41的两个V相绝缘部42;以及隔着V相绝缘部42卷绕于该两个V相分开芯部41的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另外,另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e包括:两个V相分开芯部4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V相分开芯部41的两个V相绝缘部42;以及隔着V相绝缘部42卷绕于该两个V相分开芯部41的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
在V相定子结构部40d中,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由一根V相导线Ev1构成,第一V相绕组V1和第二V相绕组V2通过作为V相导线Ev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46连接。同样地,在V相定子结构部40e中,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由一根V相导线Ev2构成,第三V相绕组V3和第四V相绕组V4通过作为V相导线Ev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46连接。
在各V相定子结构部40d、40e中,一对V相分开芯部41沿周向错开大致150度地配置。另外,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d的各V相分开芯部41和另一个V相定子结构部40e的各V相分开芯部41在周向上邻接。由此,形成为第一V相绕组V1和第四V相绕组V4沿周向相邻,第二V相绕组V2和第三V相绕组V3沿周向相邻的结构。
另外,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d包括:两个W相分开芯部6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W相分开芯部61的两个W相绝缘部62;以及隔着W相绝缘部62卷绕于该两个W相分开芯部61的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另外,另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e包括:两个W相分开芯部61;分别设置于上述两个W相分开芯部61的两个W相绝缘部62;以及隔着W相绝缘部62卷绕于该两个W相分开芯部61的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
在W相定子结构部60d中,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由一根W相导线Ew1构成,第一W相绕组W1和第二W相绕组W2通过作为W相导线Ew1的一部分的搭接线66连接。同样地,在W相定子结构部60e中,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由一根W相导线Ew2构成,第三W相绕组W3和第四W相绕组W4通过作为W相导线Ew2的一部分的搭接线66连接。
在各W相定子结构部60d、60e中,一对W相分开芯部61沿周向错开大致150度地配置。另外,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d的各W相分开芯部61和另一个W相定子结构部60e的各W相分开芯部61在周向上邻接。由此,形成为第一W相绕组W1和第四W相绕组W4沿周向相邻,第二W相绕组W2和第三W相绕组W3沿周向相邻的结构。
在上述那样结构中,通过在各V相定子结构部40d、40e的各V相绝缘部42中形成防脱落部57、58,能够利用该防脱落部57、58来保持V相定子结构部40d、40e的单体时的各V相绕组V1~V4的形状。另外,通过在各W相定子结构部60d、60e的各W相绝缘部62中形成防脱落部77、78,能够利用该防脱落部77、78来保持W相定子结构部60d、60e的单体时的各W相绕组W1~W4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U相绕组U1~U4的卷绕开始部27s和卷绕结束部27e彼此交叉。另外,从轴向观察时,V相绕组V1~V4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彼此交叉。另外,从轴向观察时,W相绕组W1~W4的卷绕开始部67s和卷绕结束部67e彼此交叉。针对这点,例如,如图22所示,在各绕组中,也可以形成为卷绕开始部和卷绕结束部彼此不交叉的结构。
在图22中,以第二V相绕组V2为例进行图示。在该图所示的结构中,在V相绝缘部42的凸缘部45中,在第一引导槽51的第一槽部53中设置有防脱落部57,在第二引导槽52的第一槽部55中设置有防脱落部58。另外,将相对于V相绝缘部42的周向一方设为第一侧,将第一侧的相反侧设为第二侧,引导卷绕开始部47s的第一引导槽51形成于凸缘部45中的该第一侧一侧的侧面,引导卷绕结束部47e的第二引导槽52形成于凸缘部45的该第二侧一侧的侧面。此外,在从第二V相绕组V2引出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中,卷绕开始部47s向周向的第一侧引出,卷绕结束部47e向周向的第二侧引出。
根据该结构,第二V相绕组V2的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能够构成为从轴向观察时彼此不交叉,其结果是,能够使定子10在轴向上小型化,其小型化的量为线彼此不发生交叉的量。另外,通过在第一引导槽51和第二引导槽52中设置防脱落部57、58,即使不使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交叉,该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也难以脱落。因此,在由机械进行组装的自动化这点上成为理想的结构。
另外,在图22所示的结构中,在凸缘部45中形成有沿轴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91。一对突出部91与使卷绕开始部47s和卷绕结束部47e在轴向观察时U字地弯曲的部位卡合。通过各突出部91,能使卷绕开始部47s向上述第一侧的引出和卷绕结束部47e向上述第二侧的引出变得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连结部23的截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连结部23的截面形状呈大致T字状的结构。作为呈T字状的结构,构成为从基部38的径向内侧向轴向两侧延伸。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基部38的轴向两侧配置搭接线。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通过连结部23将U相定子结构部20的U相绝缘部22彼此连结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连结部将V相定子结构部40的V相绝缘部42彼此连结的结构、通过连结部将W相定子结构部60的W相绝缘部62彼此连结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作为定子10所具有的三个定子结构部20、40、60中的一个的U相定子结构部20设为包括一体成形品M的第二定子结构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三个定子结构部20、40、60中的两个设为第二定子结构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定子10不包括第二定子结构部的结构,即将定子结构部20、40、60的全部构成为第一定子结构部。也就是说,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U相定子结构部20省略连结部23并形成为与V相定子结构部40和W相定子结构部60同样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定子10的特别是轴向上的大型化。
·U相定子结构部20的连结部23中的形状等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3省略延伸部3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绕组的数量为十二个、即切槽数量为十二的定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与转子的磁极数保持均衡的方式适当地变更该数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一个系统的驱动电路向各绕组供给U相电流、V相电流和W相电流的结构、通过两个系统等多个系统的驱动电路向各绕组供给电流的结构。
对能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把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
一种定子,上述卷绕结束部以重叠于上述卷绕开始部的上侧的方式交叉,
在上述第一引导槽和上述第二引导槽中的仅上述第二引导槽中设置上述防脱落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彼此交叉的卷绕开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中的位于上方的卷绕结束部由防脱落部固定,因此,即使不存在固定卷绕开始部的防脱落部,也可以通过位于交叉上方的卷绕结束部来固定卷绕开始部。因此,能够在省略卷绕开始部的防脱落部来提高装配性的同时,对卷绕开始部和卷绕结束部两者的脱落进行抑制。
·虽然基于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包括有仅单个要素、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芯部(11),所述定子芯部具有沿周向环状地配置的多个分割芯部(C),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包括多个定子结构部(20、20a、20b、20c、20d、20e、40、40a、40b、40d、40e、60、60a、60b、60d、60e),所述多个定子结构部分别具有:多个分开芯部(21、41、61),所述多个分开芯部是所述多个分割芯部中的至少两个分割芯部,并且沿周向彼此不相邻;多个绝缘部(22、42、62),所述多个绝缘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多个分开芯部;以及多个绕组(U1~U4、V1~V4、W1~W4),所述多个绕组隔着对应的绝缘部分别集中卷绕于所述多个分开芯部,并且彼此被供给同相的电流,
在各所述定子结构部中,所述多个绕组由一根导线(Eu、Eu1、Eu2、Ev、Ev1、Ev2、Ew、Ew1、Ew2)构成,所述多个绕组彼此通过作为所述导线的一部分的搭接线(26、46、66)连接,
所述多个定子结构部的至少一个是所述多个绝缘部彼此互相分体形成的第一定子结构部(40、40a、40b、40d、40e、60、60a、60b、60d、60e),
所述第一定子结构部的各所述绝缘部包括引导槽(51、52、71、72),所述引导槽对从对应的所述绕组引出并与所述搭接线连接的引出部(47s、47e、67s、67e)进行引导,
所述引导槽具有开口部(53a、55a、73a、75a),所述开口部用于将所述引出部在与所述开口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插入到所述引导槽内,
所述引导槽在所述引导槽的延伸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中包括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D3~D6)形成得小于所述引出部的直径(Dv、Dw)的防脱落部(57、58、77、7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子结构部的各所述绝缘部具有:供所述绕组卷绕的被卷绕部(44、64);以及形成于所述被卷绕部的径向内侧端部且与所述绕组沿径向抵接的凸缘部(45、65),
所述引导槽沿轴向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周向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子结构部的所述搭接线配置于所述第一定子结构部中的轴向的一端部一侧,
所述防脱落部部分地设置于所述引导槽中的、供所述搭接线配置一侧的轴向端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出部包括卷绕开始部(47s、67s)和卷绕结束部(47e、67e),
所述引导槽具有:对所述绕组中的所述卷绕开始部(47s、67s)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槽(51、71);以及对所述绕组中的所述卷绕结束部(47e、67e)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槽(52、72)。
5.如从属于权利要求3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将相对于所述绝缘部的周向一方设为第一侧,将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设为第二侧,
所述第一引导槽形成于所述凸缘部中的所述第一侧一侧的侧面,
所述第二引导槽形成于所述凸缘部中的所述第二侧一侧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从同一的所述绕组引出的所述卷绕开始部和所述卷绕结束部在所述凸缘部的轴向一端部上交叉,并且所述卷绕开始部向所述第二侧引出,所述卷绕结束部向所述第一侧引出。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每一个中设置有所述防脱落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每一个中设置有所述防脱落部,
在从同一的所述绕组引出的所述卷绕开始部和所述卷绕结束部中,所述卷绕开始部向所述第一侧引出,所述卷绕结束部向所述第二侧引出。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定子结构部中的一部分的定子结构部是第二定子结构部(20、20a、20b、20c、20d、20e),所述第二定子结构部包括由所述多个绝缘部和将所述多个绝缘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3、87a)一体成形而成的一体成形品(M、Ma)。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子结构部的所述搭接线和所述第二定子结构部的所述搭接线沿所述连结部设置。
CN202080059651.1A 2019-08-28 2020-08-25 定子 Pending CN1143422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5809 2019-08-28
JP2019155809A JP7256457B2 (ja) 2019-08-28 2019-08-28 ステータ
PCT/JP2020/031914 WO2021039746A1 (ja) 2019-08-28 2020-08-25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42223A true CN114342223A (zh) 2022-04-12

Family

ID=74678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9651.1A Pending CN114342223A (zh) 2019-08-28 2020-08-25 定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1943A1 (zh)
JP (1) JP7256457B2 (zh)
CN (1) CN114342223A (zh)
WO (1) WO202103974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3590A (ja) * 2012-01-25 2013-08-08 Denso Corp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搬送方法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3243800A (ja) * 2012-05-18 2013-12-05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
JP2015109719A (ja) * 2013-12-03 2015-06-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JP2015133808A (ja) * 2014-01-10 2015-07-2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
CN105006899A (zh) * 2014-04-16 2015-10-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53590A (ja) * 2012-01-25 2013-08-08 Denso Corp ステータ、及びその搬送方法
CN103248145A (zh) * 2012-02-08 2013-08-14 阿斯莫株式会社 定子、无刷电机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3243800A (ja) * 2012-05-18 2013-12-05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電機
JP2015109719A (ja) * 2013-12-03 2015-06-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JP2015133808A (ja) * 2014-01-10 2015-07-2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
CN105006899A (zh) * 2014-04-16 2015-10-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81943A1 (en) 2022-06-09
JP2021035260A (ja) 2021-03-01
WO2021039746A1 (ja) 2021-03-04
JP7256457B2 (ja) 2023-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3604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 having bus bars with recesses and bus bar holder with protrusions engaged with the recesses
JP5306411B2 (ja) 回転電機
US8497618B2 (en) Stator for rotatry electrical machine including an insulating bobbin
US10116179B2 (en) Three-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motor
WO2014192350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063482B2 (en) Sta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9837869B2 (en) Stator with bus bar portion embedded between adjacent lane change portions and connected to terminal portion
WO2013190894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5133808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
JP6247595B2 (ja) 電機子、電機子の製造方法、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20150123503A1 (en) Stator
US20140021815A1 (en) Electricity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ring and electric motor
US20080024032A1 (en) Motor Stator
US20220247287A1 (en)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JP5150957B2 (ja) 回転電機
WO2019230141A1 (ja) ステータ
CN114342223A (zh) 定子
US20220320936A1 (en) Stator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6276035B2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784528B2 (en) Winding pattern and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armature
JPWO2019065460A1 (ja) コイル
US11387691B2 (en) Armature
KR20180013692A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갖춘 모터
US20220320937A1 (en) Busbar unit,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usbar unit
JP2022018593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結線板、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結線板の製造方法、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