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41416B - 具有变型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变型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41416B CN114341416B CN201980099882.2A CN201980099882A CN114341416B CN 114341416 B CN114341416 B CN 114341416B CN 201980099882 A CN201980099882 A CN 201980099882A CN 114341416 B CN114341416 B CN 1143414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s
- yarn
- textured
- knit fabric
- in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3—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laid-in unlooped yarn, e.g. fleec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201/00—Cellulose-based fibres, e.g.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1—Natural vegetable fibres
- D10B2201/02—Cotton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3—Fabric with at least two, predominantly unlinked, knitted or woven plies interlaced with each other at spaced locations or linked to a common internal co-extensive yarn system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4—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 D10B2403/0241—Fabric incorporating additional compounds enhanc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双面针织织物,该双面针织织物具有可移动地定位在双面针织织物的前层(112)与后层(114)之间的多根变形嵌纱。该双面针织织物包括以下区域:其中来自后层的纱线转移到前层并以一个或多个针织组织针织,以形成交织位置(116)。每单位面积的交织位置的数量在双面针织织物的不同部分中变化。该双面针织织物被配置成提供分区的隔离和/或缓冲特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各方面涉及一种双面针织织物(double-knit textile),该双面针织织物具有位于双面针织织物的两层之间的变形嵌纱(texturized inlay yarns)。
背景技术
与传统的双面针织织物相关联的嵌纱通常通过将嵌纱与来自双面针织织物的前层或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而锚固。这可能导致嵌纱暴露在前层或后层的表面上。同样,具有嵌体纤维或长丝或非变形嵌纱的传统双面针织织物可能有纤维或长丝迁移穿过前层或后层的问题,这降低了织物的美学吸引力。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文各方面的实例,其中:
图1A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变形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的俯视透视示意图;
图1B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1A的双面针织织物的仰视透视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沿图1A的切割线2-2截取的横截面,以图示变形嵌纱如何定位在交织位置之间;
图3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变形嵌纱的详细视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图1A和图1B的双面针织织物的示例针织结构;以及
图5图示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对应于图1A和图1B的双面针织织物的示例针织程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主题在本文中被具体描述以满足法定要求。然而,该描述本身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相反,本发明人已经设想,所要求保护或公开的主题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结合其他当前或未来技术来体现,以包括不同的步骤或与本文件中描述的步骤类似的步骤的组合。此外,尽管术语“步骤”和/或“框”在本文中可以用于表示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元素,但是除非且除了明确陈述个别步骤的顺序,否则这些术语不应被解释为暗示本文所公开的各种步骤之中或之间的任何特定顺序。
由于嵌纱与来自前层或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以固定纱线,因此具有嵌纱或嵌体纤维/长丝的传统双面针织织物通常面临着嵌纱在前层或后层上透出的问题。同样,具有嵌体纤维/长丝或非变形嵌纱的传统双面针织织物也可能有纤维/长丝迁移穿过前层或后层的表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均可能产生不理想的美学吸引力。本文各方面提供了一种双面针织织物,其具有位于双面针织织物的前层与后层之间的变形嵌纱。与松散纤维/长丝或非变形纱线相反,使用变形嵌纱减少了形成纱线的纤维/长丝穿过前层和后层的表面的迁移。并且代替通过将嵌纱与来自前层或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而锚固变形嵌纱,双面针织织物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其中来自后层的纱线转移到前层,并且变形嵌纱可移动地定位在邻近转移位置之间,从而防止嵌纱在双面针织织物的表面上透出。
照此,在高水平上,本文各方面涉及具有前层、后层和位于前层与后层之间的多根变形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在示例方面,双面针织织物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其中来自后层的纱线转移到前层以形成例如交织位置。变形嵌纱位于邻近交织位置之间,并且能够相对于前层和后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它们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换句话说,变形嵌纱在邻近交织位置之间浮置,并且不与来自前层或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使用交织位置将嵌纱保持在适当位置防止了嵌纱由于重力而漂移或沉陷。使用这种构造来代替例如将嵌纱与来自前层或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还防止了嵌纱在前层和后层的表面上透出。
如上所述,与松散纤维或长丝嵌体和/或非变形嵌纱相反,使用变形嵌纱有助于减少纤维或长丝穿过前层和后层的表面的迁移。这是因为变形过程使形成纱线的长丝缠结和加捻,这有助于产生粘着的纱线结构,并且使形成纱线的长丝不太可能与纱线分离并迁移穿过前层或后层的表面。通过为至少前层选择较大直径的纱线并调节针织机上的纱线张力以产生具有低孔隙率的紧密针织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少迁移。这也可以针对后层进行。
本文各方面还设想在双面针织织物的不同部分处改变每单位面积的交织位置的数量。由于变形嵌纱的固定面积较小,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少交织位置的区域可具有较大的蓬松度(loft),而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多交织位置的区域可具有较小的蓬松度。通过改变每单位面积的交织位置的数量来产生较大或较小的蓬松度的能力可以允许在结合有双面针织织物的服装制品中产生分区的隔离或缓冲特征。本文各方面还设想通过使用具有不同视觉特性(诸如颜色)的纱线形成双面针织织物的前层和后层来产生视觉美感。在来自后层的纱线转移到前层的区域处,当观察前层时,来自后层的纱线的不同颜色是可见的。这与改变每单位面积的交织位置的数量相结合,可以提供关于具有较大蓬松度对比较小蓬松度的双面针织织物的区域的视觉标记。
如本文所用,术语“双面针织织物”是指在具有两个针床或针筒中的两组针的机器上针织的织物。本文各方面设想了包括圆筒针织机和/或纬编针织(weft knit)(平织(flatknit))机的机器。在描述平织机时通常使用术语“床”,并且在描述圆筒针织机时通常使用术语“滚筒”。如本文所用,术语“床”旨在涵盖平织机和圆筒针织机两者。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双面针织织物,术语“双面针织织物”是指具有形成织物的前层或前侧的串套组织线圈横列(courses of interlooped stitches)和形成织物的后层或后侧的串套组织线圈横列的织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转移”是指在后针床上针织的纱线被转移到前针床上的针上。一旦被转移,纱线就可以在例如转移回后针床之前以一个或多个针织线圈横列的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术语转移也可以是指在前针床上针织的纱线被转移到后针床的针上。一旦被转移,纱线就可以在例如转移回前针床之前以一个或多个针织线圈横列的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如本文所用,术语“纱线”是指加捻或铺设在一起以形成连续股线的纤维或长丝的集合体。如本文所用,术语“变形嵌纱”是指具有长丝(诸如涤纶长丝(polyesterfilament))的纱线,长丝在被挤出时通过例如空气喷射而缠结。空气喷射产生缠结“结点”,其中单根长丝彼此缠结。纱线移动通过空气喷嘴的速度决定了缠结的程度。缠结或变形的程度可以通过这样的度量来测量,如在10米纱线距离上测量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测量每米纱线长度上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分布,以及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skip length),该长度是在10米长度上纱线的最大未缠结长度。术语“变形嵌纱”可以附加地指在纱线形成之后但在针织之前缠结纱线被加捻。加捻纱线也可以在针织织物之前或之后热定形。
如本文所用,术语“整体针织”可以是指针织织物的来自第一区域中的一个或多个针织线圈横列的纱线与另一区域的一个或多个针织线圈横列串套。串套可以是通过简单的针织组织、集圈组织(tuck stitch)、保持组织、浮线组织或漏针组织(miss stitch)等。
如本文所用,术语“视觉特性”可以指用于形成本文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的纱线的不同特征,包括纹理、旦尼尔、光泽、颜色等的差异。关于术语“颜色”,该术语通常涉及可由染料和/或着色剂提供的材料颜色。此外,当描述例如纱线时,术语“颜色”是指形成纱线的纤维/长丝的可观察到的颜色。此类方面设想了颜色可以是可使用本领域已知的染料、颜料和/或着色剂提供给纱线的任何颜色。照此,纱线可以被配置成具有包括但不限于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色、紫色、白色、黑色及其色调的颜色。
与颜色有关的方面还设想了确定一种颜色是否不同于另一种颜色。在这些方面,颜色可以包括数字色值,其可以通过使用仪器来确定,仪器通过标准化和/或量化可能影响颜色感知的因素来客观地测量和/或计算对象的颜色的色值。此类仪器包括但不限于分光辐射度计、分光光度计等。因此,本文各方面设想,纱线的“颜色”、纱线的一部分的“颜色”可以包括使用分光辐射度计和/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和/或计算的数字色值。此外,数字色值可以与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相关联,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是为数字色值提供颜色表示的颜色的特定组织,并且因此,每个数字色值对应于在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中表示的单一颜色。
在这些方面,如果每个颜色的数字色值不同,则可以确定一个颜色不同于另一个颜色。此类确定可以通过使用分光辐射度计或分光光度计测量和/或计算例如具有第一颜色的双面针织织物的一部分的数字色值、使用相同的仪器测量和/或计算具有第二颜色的双面针织织物的不同部分的数字色值(即,如果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则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并且将第一颜色的数字色值与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进行比较来进行。如果数字色值不相等,则第一颜色不同于第二颜色,反之亦然。
此外,还设想,两个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可以和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的数字色值之间的百分比差异相关,并且随着色值之间的百分比差异增大,视觉区别将更大。此外,视觉区别可以基于颜色空间或模型中的色值的颜色表示之间的比较。例如,当第一颜色具有对应于表示颜色为黑色或深蓝色的数字色值,并且第二颜色具有对应于表示颜色为红色或黄色的数字色值时,第一颜色与第二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大于表示颜色为红色的第一颜色与表示颜色为黄色的第二颜色之间的视觉区别。
图1A是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具有多根变形嵌纱110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俯视透视示意图。双面针织织物100包括前层112和后层114,其中多根变形嵌纱110位于前层112与后层114之间。形成前层112和后层114的针织线圈横列从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第一侧105延伸到第二侧107,并且前层112和后层114的纵向线圈从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第三侧109延伸到第四侧111。
在示例方面,前层112可以由棉纱形成。更具体地,前层112可由直径为约26微米至约35微米、约27微米至约33微米、约28微米至约32微米,或约32微米的单层纺制棉纱形成。如本文所用,术语“约”是指指定值的±10%。纺制棉的使用赋予了双面针织织物100柔软的手感并提供了哑光的视觉。本文设想,当将双面针织织物100结合到服装制品中时,前层112形成服装制品的面向外的表面。在示例方面,当针织棉纱以形成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时,棉纱可以是未染色的,并且随后如下所述染色。本文还设想,棉纱可以在纱线被用于针织双面针织织物100之前就被染色。
选择具有在所公开范围内的直径的棉纱可以允许在形成前层112时针织紧密的组织。同样,可以增加纱线上的张力,以进一步确保针织组织之间的间隔最小化,并且前层112的总孔隙率降低。此外,当完成双面针织织物100和/或由其制成的服装制品时,可以调节热和时间设置以进一步降低前层112的孔隙率。降低前层112的孔隙率有助于使纤维或长丝从嵌纱穿过前层112的迁移最小化。
在一个示例方面,后层114可以由涤纶纱(polyester yarn)形成。更具体地,后层114可以由空气喷射变形涤纶纱形成,该纱线具有约80旦尼尔至约120旦尼尔、约90旦尼尔至约110旦尼尔、约95旦尼尔至约105旦尼尔,或约100旦尼尔的旦尼尔。空气喷射变形涤纶纱还可以包括约80根长丝至约120根长丝、约90根长丝至约110根长丝、约95根长丝至约105根长丝,或约96根长丝。当将双面针织织物100结合到服装制品中时,后层114可以邻近穿着者的身体表面定位。使用具有低回潮率的涤纶纱可以通过例如涤纶纱的长丝之间和/或各个涤纶纱之间的毛细作用促进水分从穿着者的身体表面去除。
在一些方面,涤纶纱可以包括常规涤纶纱、阳离子可染涤纶纱和/或段染涤纶纱。例如,后层114可以包括100%的常规涤纶纱、阳离子可染涤纶纱和常规涤纶纱的组合、段染涤纶纱和常规涤纶纱的组合,或阳离子可染涤纶纱和段染涤纶纱的组合。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在示例方面,在针织常规涤纶纱和阳离子可染色涤纶纱以形成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后层114时,常规涤纶纱和阳离子可染色涤纶纱可以是未染色的,并且随后如下所述染色。本文还设想,常规涤纶纱和阳离子可染涤纶纱可以在使用纱线针织双面针织织物100之前就被染色。
如图1A所示,多根变形嵌纱110位于前层112和后层114的相对表面之间。变形嵌纱110的描绘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实际上,多根变形嵌纱110将具有更大的纹理,如下面参照图3所述。此外,为了说明的目的,仅示出了离散数量的变形嵌纱110,并且本文设想,双面针织织物100可以包括比所示的更多或更少数量的变形嵌纱110。例如,当沿着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第一侧105或第二侧107测量时,可存在每厘米约5至约40根变形嵌纱110、每厘米约10至约30根变形嵌纱,或每厘米约15至20根变形嵌纱。在示例方面,多根变形嵌纱110的纵向长度平行于形成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和后层114的线圈横列定向,并且通常垂直于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纵向线圈定向。换句话说,多根变形嵌纱110从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第一侧105延伸到第二侧107。
图3描绘了多根变形嵌纱110中的一根(标记为变形纱线310)的更详细视图。在示例方面,变形纱线310可以包括具有约400旦尼尔至约800旦尼尔、约500旦尼尔至约700旦尼尔、约550旦尼尔至约650旦尼尔,或约600旦尼尔的旦尼尔的涤纶纱。变形纱线310可以具有约100根长丝至约300根长丝、约150根长丝至约250根长丝、约175根长丝至约225根长丝,或约195根长丝。而且,当将双面针织织物100形成为服装制品并且后层114邻近穿着者的身体表面定位时,使用涤纶纱作为嵌纱可有助于通过毛细作用使水分移动远离穿着者身体表面。
变形纱线310通过从喷丝头挤出涤纶长丝并在挤出长丝的同时使长丝经受一次或多次空气喷射而形成。空气喷射使长丝彼此缠结和/或在单个长丝内形成圈。缠结区域可以称为缠结结点,并且它们在图3中由数字312表示。挤出的长丝移动通过空气喷射室的速度决定了缠结结点的数量。在变形纱线310已经经受过空气喷射之后,变形纱线310然后在嵌入到双面针织织物100中之前被加捻。变形纱线310的加捻区域用附图标记314来指示。本文还设想,在双面针织织物100和/或由其制成的制品的完成期间,施加到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热可有助于将变形纱线310热定型。例如,向双面针织织物100和/或由其制成的制品施加热的时间可以大致加倍,以将变形纱线310热定型并防止其解捻。在空气喷射和加捻之后,变形纱线310可具有粘着的变形结构,其防止形成变形纱线310的长丝与变形纱线310分离和迁移穿过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或后层114。
本文设想,变形纱线310的加捻区域314可以包括约130捻(turn)每米(捻/米)至约170捻/米、约140捻/米至约160捻/米、约145捻/米至约155捻/米,或约150捻/米。本文还设想,在10米纱线距离上测量的每个缠结结点312的平均缠结长度为约2.0mm至约5.0mm、约2.5mm至约4.5mm,或约3mm。每米纱线距离的缠结结点312的平均数量为约100至约150、约110至约140、约120至约135,或约130。并且邻近缠结结点312之间的最大长度小于约6.0mm、小于约5.0mm,或小于约4.0mm。
回到图1A,多根变形嵌纱110中的每一根位于以下区域之间:其中来自后层114的纱线转移到前层112并在转移回后层114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来自后层114的纱线转移到前层112并在转移回后层114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的区域被称为交织位置,并且在图1A中以阴影线示出并由附图标记116指示。
图2描绘了沿图1A的切割线2-2截取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横截面,并且用于示意性地图示多根变形嵌纱110如何位于交织位置116之间。如横截面所示,双面针织织物100包括前层112和后层114。后层114以阴影线示出。如附图标记210所指示,来自后层114的纱线以周期性的间隔转移到前层112。如附图标记212所指示,在转移到前层112之后,纱线可以在转移回后层114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以形成交织位置116。变形嵌纱110位于邻近交织位置116之间。如图所示,变形嵌纱110不与形成前层112或后层114的纱线整体针织,而是通常浮置在前层112与后层114之间的空间内。换句话说,每根变形嵌纱110通常能够相对于前层112和后层114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其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交织位置116通过防止变形嵌纱110由于例如重力而漂移或沉陷而有助于固定变形嵌纱110。通过不将变形嵌纱110与来自前层112或后层114的纱线整体针织,防止了变形嵌纱110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表面上透出,这可以为双面针织织物100产生更理想的美感。
图1A所示的交织位置116表示以下区域:其中来自后层114的纱线转移到前层112并在转移回后层114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如图1B所示(图1B表示双面针织织物100的仰视透视示意图),来自后层114的纱线转移到前层112的区域可以在视觉上表现为漏针区域118,因为漏针区域118中的纱线实际上被从后针移除并转移到前针。因此,后层114上的漏针区域118的图案对应于前层112上的交织位置116的图案。
本文设想,来自后层114的纱线可以以此类方式针织,使得纱线在交织位置116处在前层112上是可见的(参见例如图1A和图2)。此外,来自后层114的纱线可以具有与用于针织前层112的纱线不同的视觉特性。视觉特性可以包括纹理、光泽、大小(例如,直径)、颜色等。在交织位置116处示出的阴影线表示与来自后层114的纱线相关联的视觉特性。在一个示例方面,视觉特性可以包括颜色,并且来自后层114的纱线的颜色可以包括与用于形成前层112的纱线不同的颜色。对形成交织位置116的来自后层114的纱线使用不同颜色提供了关于双面针织织物100上的交织位置116的位置和/或集中度的视觉标记。
如图1A中进一步示出的,本文设想,双面针织织物100的不同部分可以具有每单位面积的不同数量的交织位置116。即,代替交织位置116均匀地分布在前层112上,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某些区域中可以有较多数量的交织位置。例如,由虚线表示的第一区域120和由虚线表示的第二区域122包括相同的表面积(例如,1cm×1cm的面积)并且从彼此整体地延伸。即,用于针织第一区域120中的线圈横列的纱线与用于针织第二区域122中的线圈横列的纱线串套。如图所示,在第一区域120中有四个交织位置116,并且在第二区域122中有两个交织位置。
在示例方面,由此得出,双面针织织物100的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少交织位置116的区域将具有较多的开放区域,诸如开放区域124(即,前层112和后层114未交织的区域)。由于变形嵌纱110的纹理,与双面针织织物100的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多数量的交织位置116的区域(诸如第一区域120)相比,开放区域124具有增加的蓬松量。通过增加每厘米的变形嵌纱110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加开放区域124的蓬松量。相反,通过减少每厘米的变形嵌纱110的数量,可以减少开放区域124的蓬松量。
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少交织位置116和较大蓬松度的区域(诸如第二区域122)可以为双面针织织物100提供缓冲和/或隔离特征。并且每单位面积具有较多数量交织位置116和较小蓬松度的区域(诸如第一区域120)可以提供较少的缓冲和/或隔离特征。当将双面针织织物100结合到诸如上身衣物的服装制品中时,具有较大蓬松度的区域可以位于上身衣物上,以对应于例如需要较高隔离量的区域,诸如上身衣物的前部和/或上身衣物的袖子。具有较大蓬松度的区域也可以位于上身衣物上,以对应于需要较高缓冲量的区域,诸如肘部区域。具有较小蓬松度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区域可以位于上身衣物上,以对应于具有较低隔离需求的区域,诸如上身衣物的上后部。
如上所述,对形成交织位置116的来自后层114的纱线使用不同颜色提供了关于双面针织织物100上的交织位置116的位置和/或集中度的视觉标记。因为交织位置116的集中度对应于具有增加的蓬松度或减少的蓬松度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区域,所以对形成交织位置116的来自后层114的纱线使用不同颜色也可以提供关于具有增加的蓬松度和/或隔离/缓冲特征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区域的位置的视觉标记。图1所示的交织位置116的图案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本文设想,交织位置116可以形成其他图案,包括例如徽标、字母数字字符、有机形状、曲线形状等。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本文各方面设想了利用未染色纱线来针织双面针织织物100。例如,棉纱可以是未染色的,常规涤纶纱在使用时可以是未染色的,并且阳离子可染涤纶纱在使用时可以是未染色的。在双面针织织物100被针织之后,它然后可以例如用与不同纱线类型反应的不同染料物质来进行交叉染色,使得前层112包括第一颜色并且后层114包括不同于第一颜色的第二颜色。
现在转到图4,提供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通常由数字400表示的示例针织结构。针织结构400表示双面针织织物100的示例区域,其中来自后层114的纱线转移到前层112以形成交织位置116,并且变形嵌纱110位于邻近交织位置116之间。
前床(或前滚筒)线圈横列由附图标记420指示,并包括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24。线圈横列422可以用点画指示的纱线423针织,并且线圈横列424可以用点画指示的纱线425针织。本文设想,纱线423和纱线425可以包括相同的纱线,或者它们可以包括连接在一起以形成连续股线的不同纱线。后床(或后滚筒)线圈横列由附图标记430指示,并包括线圈横列432和线圈横列434。线圈横列432可以用交叉阴影线指示的纱线433针织,并且线圈横列434可以用阴影线指示的纱线435针织。本文设想,纱线433和纱线435可以包括相同的纱线,或者它们可以包括连接在一起以形成连续股线的不同纱线。
继续,在示例方面,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32可以在针织机上基本上同时针织。随后,线圈横列424和线圈横列434可以在针织机上基本上同时针织。例如,在具有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平织机或纬编针织机上针织时,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32可以在走车(carriage)的一个行程期间针织,并且线圈横列424和线圈横列434可以在走车的返回行程期间针织。当在圆筒针织机上针织时,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32可以在滚筒的一次旋转期间针织,并且线圈横列424和线圈横列434可以在滚筒的随后第二次旋转期间针织。在示例方面,可以在已经针织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32之后但在针织线圈横列424和线圈横列434之前插入变形嵌纱110中的一根或多根。
在线圈横列432的针织期间,纱线433可以转移到线圈横列422(例如,从后部转移到前部),如附图标记412所指示。当转移到线圈横列422时,纱线433可以与纱线423成覆层关系,并且被定位成使得其暴露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的表面上。在纱线433转移回线圈横列432(例如,从前部转移到后部)之前,纱线433与纱线423一起可沿着线圈横列422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如附图标记414所指示。尽管示出为简单的针织组织,但本文设想,纱线423和纱线433可形成不同的针织组织,诸如浮线、集圈组织、保持组织等。这一系列针织步骤形成第一交织位置416。在纱线433转移到线圈横列422之后,在纱线433转移回线圈横列432之前,线圈横列432可以包括一系列漏针,如附图标记415所指示。漏针区域415对应于图1B所示的漏针区域118中的一个。
在线圈横列434的随后针织期间,纱线435可以转移到线圈横列424(例如,从后部转移到前部),如附图标记440所指示。当转移到线圈横列424时,纱线435可以与纱线425成覆层关系,并且被定位成使得其暴露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的表面上。在纱线435转移回线圈横列434(例如,从前部转移到后部)之前,纱线435与纱线425一起可沿着线圈横列424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如附图标记442所指示。尽管示出为简单的针织组织,但本文设想,纱线425和纱线435可形成不同的针织组织,诸如浮线、集圈组织、保持组织等。这一系列针织步骤形成第二交织位置444。在纱线435转移到线圈横列424之后,在纱线435转移回线圈横列434之前,线圈横列434可以包括一系列漏针,如附图标记417所指示。
尽管第一交织位置416和第二交织位置444被示出为沿着线圈横列422、线圈横列424、线圈横列432和线圈横列434位于相同的组织位置处,但是本文设想,第一交织位置416可以位于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不同的组织位置处。此外,尽管纱线433和纱线435被示出为在各自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24中形成四个串套针织组织,但是本文设想,纱线433和纱线435可以在各自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24中形成更少数量或更多数量的针织组织。此外,本文还设想,纱线(诸如来自前床线圈横列420的纱线423和/或纱线425)可以转移到后床线圈横列430。例如,纱线423可以转移到线圈横列432,并在转移回线圈横列422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并且纱线425可以转移到线圈横列434,并在转移回线圈横列424之前以一个或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由这些转移引起的交织位置可以位于与第一交织位置416和第二交织位置444相同的组织位置或不同的组织位置处。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如上所述,本文设想,在针织线圈横列422和线圈横列432之后但在针织线圈横列424和线圈横列434之前嵌入变形嵌纱110。照此,变形嵌纱110位于第一交织位置416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之间。变形嵌纱在第一交织位置416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之间的位置有助于固定变形嵌纱110并防止其漂移或沉陷。虽然仅示出一个变形嵌纱110位于第一交织位置416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之间,但是本文设想,多于一个变形嵌纱110可以位于第一交织位置416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之间(即,多于仅一个变形嵌纱110可以铺设在第一交织位置416与第二交织位置444之间)。本文还设想,双面针织织物100可能有变形嵌纱110未铺设在交织位置之间的区域。这可能发生在需要较小蓬松度的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区域中。
转到图5,提供了根据本文各方面的对应于例如图1A和图1B的双面针织织物的区域的示例针织程序图500。针织程序图500在由列A至G表示的七个组织位置处为由行510A至510B、512、514A至514B、516、518A至518B和520表示的每根纱线指定组织类型和组织位置。行510A、514A和518A中的每一个规定第一纱线522的针织结构,并且类似地,行510B、514B和518B中的每一个规定第二纱线524的针织结构。行510A、514A和518A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前层112上用第一纱线522规定七个组织,并且行510B、514B和518B在双面针织织物100的后层114上用第二纱线524规定七个组织。照此,行510A、514A和518A对应于三个前层112线圈横列,并且行510B、514B和518B对应于三个后层114线圈横列。在示例方面,行510A和510B将基本上同时针织,行514A和514B将基本上同时针织,并且行518A和518B将基本上同时针织。
行510A为第一纱线522指定组织(在示例方面,第一纱线522通常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线圈横列422中的纱线423)。如图所示,行510A指定前层112上的七个组织。行510B为第二纱线524指定组织(在示例方面,第二纱线524通常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线圈横列432中的纱线433)。行510B指定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前层112上的三个组织,到列F中的后层114的转移,以及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至E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形成第一交织位置526,其通常可以对应于例如图4中的第一交织位置416。如上所述,行510A和510B基本上同时针织。在针织了行510A和510B之后,变形嵌纱110铺设在512处。
继续,行514A再次为第一纱线522指定组织(在示例方面,第一纱线522通常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线圈横列424中的纱线425)。行514B为第二纱线524指定组织(在示例方面,第二纱线524通常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线圈横列434中的纱线435)。行514A指定前层112上的七个组织。行514B指定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前层112上的三个组织,到列F中的后层114的转移,以及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至E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形成第二交织位置528。在512处的变形嵌纱110固定在第一交织位置526与第二交织位置528之间。如上所述,行514A和514B基本上同时针织。在针织了行514A和514B之后,变形嵌纱110铺设在516处。
该针织顺序继续。例如,行518A再次为第一纱线522指定组织,并且行518B为第二纱线524指定组织。行518A指定前层112上的七个组织。行518B指定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前层112上的三个组织,到列F中的后层114的转移,以及后层114上的两个组织。到列C至E中的前层112的转移形成第三交织位置530。在516处的变形嵌纱110固定在第二交织位置528与第三交织位置530之间。在针织了行518A和518B之后,变形嵌纱110铺设在520处。以上描述仅是说明性的,并且意在传达一种示例针织程序,该程序在双面针织织物的前层与后层之间产生交织位置并嵌入嵌纱。
尽管第一交织位置526、第二交织位置528和第三交织位置530各自被示出为位于列C至E处,但是本文设想,第一交织位置526、第二交织位置528和第三交织位置530各自可以位于不同的组织位置(例如,不同的列)处,或者交织位置中的一些可以在相同的组织位置处对齐,而其他交织位置可以位于不同的组织位置处。本文还设想,交织位置可以跨越多于三个组织位置或可以跨越少于三个组织位置(例如,交织位置可以仅包括一个组织或两个组织)。此外,本文设想,多于一根变形嵌纱110可以铺设在行512、516和520处,或者嵌纱可以不铺设在行512、516或520中的一个处。任何和所有方面及其任何变化均被设想为在本文各方面内。
如上所述,本文设想,双面针织织物100可以结合到各种服装制品中,诸如上身衣物、下身衣物、外衣(例如,夹克和/或外套)、帽子、手套、鞋(例如,鞋面)等。可以基于例如体热图和热损失图、压力点的人体图谱等,在服装制品中充分利用通过改变跨过双面针织织物100的交织位置的集中度和/或通过改变嵌入的变形嵌纱110的数量来产生分区的隔离和/或缓冲特征的能力。此外,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后纱来在视觉上映射交织位置的能力使得预期的穿着者能够选择满足他或她的特定隔离/缓冲需要的服装制品。
以下条款表示本文设想的概念的示例方面。以下条款中的任一项可以以多个从属方式组合来依赖于一个或多个其他条款。此外,从属条款(明确地依赖于先前条款的条款)的任何组合可以被组合,同时保持在本文设想的各方面的范围内。以下条款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条款1.一种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
后层,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第一纱线在第一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并且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第二纱线在第二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变形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至少第一变形嵌纱位于所述第一交织位置与所述第二交织位置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变形嵌纱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其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
条款2.根据条款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条款3.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变形嵌纱不与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整体针织。
条款4.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不与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整体针织。
条款5.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涤纶纱。
条款6.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约150捻/米。
条款7.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
条款8.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为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
条款9.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小于约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条款10.一种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具有相同的表面积,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
后层,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在所述第一区域中以第一转移数量被转移到所述前层,并且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在所述第二区域中以第二转移数量被转移到所述前层,其中,所述第一转移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转移数量;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嵌纱在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处不与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整体针织。
条款11.根据条款10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条款12.根据条款10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它们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
条款13.根据条款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变形纱线。
条款14.根据条款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以及小于约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条款15.一种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所述前层由具有第一视觉特性的第一纱线形成;
后层,所述后层由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视觉特性的第二视觉特性的第二纱线形成,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所述第二纱线至少在第一区域处的第一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使得当在所述第一区域处观察所述前层时,具有所述第二视觉特性的所述第二纱线是可见的;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嵌纱在所述第一区域处不与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整体针织。
条款16.根据条款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视觉特性包括第一颜色,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视觉特性包括第二颜色。
条款17.根据条款15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它们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
条款18.根据条款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变形纱线。
条款19.根据条款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以及小于约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条款20.根据条款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本公开的各方面已被描述为旨在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其范围的情况下,替代方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明显。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开发实现上述改进的替代手段。
应当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不参考其他特征和子组合的情况下使用,并且被设想为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并非各个图中列出的所有步骤都需要按照所描述的特定顺序执行。
Claims (20)
1.一种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
后层,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第一纱线在第一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并且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第二纱线在第二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变形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至少第一变形嵌纱位于所述第一交织位置与所述第二交织位置之间,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变形嵌纱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其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通过从喷丝头挤出涤纶长丝并在挤出长丝的同时使长丝经受一次或多次空气喷射而形成,并且其中在所述多根变形嵌纱已经经受空气喷射之后,所述多根变形嵌纱然后在嵌入到所述双面针织织物中之前被加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变形嵌纱不与来自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不与来自所述前层或所述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涤纶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约150捻/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为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变形嵌纱中的每根变形嵌纱包括小于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10.一种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具有相同的表面积,所述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
后层,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在所述第一区域中以第一转移数量被转移到所述前层,在转移回所述后层之前,在第一区域中的所述一根或多根纱线与来自所述前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一起沿着所述前层以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并且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在所述第二区域中以第二转移数量被转移到所述前层,在转移回所述后层之前,在第二区域中的所述一根或多根纱线与来自所述前层的一根或多根纱线一起沿着所述前层以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其中,所述第一转移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转移数量;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嵌纱在所述第一区域或所述第二区域处不与来自所述前层的纱线或来自所述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它们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变形纱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第一区域和从所述第一区域整体延伸的第二区域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以及小于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15.一种双面针织织物,包括:
前层,所述前层由具有第一视觉特性的第一纱线形成;
后层,所述后层由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视觉特性的第二视觉特性的第二纱线形成,其中,来自所述后层的所述第二纱线至少在第一区域处的第一交织位置处转移到所述前层,使得当在所述第一区域处观察所述前层时,具有所述第二视觉特性的所述第二纱线是可见的,在所述第二纱线转移回所述后层之前,所述第二纱线与所述第一纱线一起沿着所述前层以多个串套针织组织针织;以及
位于所述前层与所述后层之间的多根嵌纱,其中,所述多根嵌纱在所述第一区域处不与来自所述前层的纱线或来自所述后层的纱线整体针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第一视觉特性包括第一颜色,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视觉特性包括第二颜色。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于至少所述后层在它们的纵向长度方向上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600旦尼尔、195根长丝的变形纱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多根嵌纱中的每根嵌纱包括为约3.0mm的每个缠结结点的平均缠结长度、约130的每米缠结结点的平均数量,以及小于4.0mm的最大缠结结点跳过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双面针织织物,其中,所述前层由棉纱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9/102973 WO2021035563A1 (en) | 2019-08-28 | 2019-08-28 | Double-knit textile with texturized inlay yarn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41416A CN114341416A (zh) | 2022-04-12 |
CN114341416B true CN114341416B (zh) | 2023-09-15 |
Family
ID=74683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99882.2A Active CN114341416B (zh) | 2019-08-28 | 2019-08-28 | 具有变型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82409A1 (zh) |
EP (1) | EP4022115A4 (zh) |
CN (1) | CN114341416B (zh) |
WO (1) | WO20210355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0214449B4 (de) * | 2020-11-17 | 2023-11-09 | Adidas Ag | Doppelt gestricktes Oberteil umfassend funktionelle Einsteckgarne |
CN114318651B (zh) * | 2021-11-18 | 2023-09-22 | 福建都市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贾卡梳栉的经编机 |
US20230193531A1 (en) * | 2021-12-21 | 2023-06-22 | Milliken & Company | Multi-ply knit fabric |
WO2023141092A1 (en) * | 2022-01-20 | 2023-07-27 | Mmi-Ipco, Llc | Double-knit fabric |
US20230228013A1 (en) * | 2022-01-20 | 2023-07-20 | Mmi-Ipco | Double knit fabric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5001A (en) * | 1975-12-15 | 1978-11-14 | Austen Bryars Of London, Inc. | Multi-gauge knit fabric with inlay |
CN1355863A (zh) * | 1999-05-24 | 2002-06-26 | 郡是株式会社 | 屏蔽电磁波编织原料及屏蔽电磁波衣服 |
CN2642801Y (zh) * | 2003-08-28 | 2004-09-22 | 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内衣服装面料 |
CN101736515A (zh) * | 2009-12-30 | 2010-06-16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
CN101876120A (zh) * | 2009-12-02 | 2010-11-03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
CN103334213A (zh) * | 2013-05-16 | 2013-10-02 | 江南大学 | 一种预氧丝捆绑的准全碳碳纤维双轴向纬编织物 |
CN205398891U (zh) * | 2016-01-12 | 2016-07-27 | 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粗犷双层经编织物 |
CN108570755A (zh) * | 2018-04-16 | 2018-09-25 | 江南大学 | 无缝针织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137241A (zh) * | 2018-09-26 | 2019-01-04 | 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感舒柔的针织夏被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451897A (en) * | 1973-01-10 | 1976-10-06 | Iws Nominee Co Ltd | Knitting |
US3986374A (en) * | 1974-11-14 | 1976-10-19 | Goscote Engineering Limited | Welf knitted fabric simulating woven cloth |
DE7800948U1 (de) * | 1977-04-27 | 1979-06-21 | Hepatex Ag, Wattwil, St. Gallen (Schweiz) | Verbundmaschenbahn |
GB8822637D0 (en) * | 1988-09-27 | 1988-11-02 | Gen Motors Corp | Knitted fabric |
GB2233989B (en) * | 1989-07-11 | 1993-12-01 | Courtaulds Plc | Structured knitted fabrics |
SE465448B (sv) * | 1990-01-31 | 1991-09-16 | Eng Tex Ab | Foer arbetsklaeder avsett inlaegg, som skydd mot kedjesaag |
CA2363425A1 (en) * | 2001-11-20 | 2003-05-20 | Francois Masse | Knit construction |
ES2425574T5 (es) * | 2007-03-27 | 2021-11-03 | Lava Bvba | Método para tricotar un tejido con punto jersey doble en una máquina tricotosa circular de jacquard doble |
JP6282480B2 (ja) * | 2014-02-14 | 2018-02-21 | 株式会社オオカワニット | 非衣料用途の丸編構造体 |
JP2017089047A (ja) * | 2015-11-09 | 2017-05-25 | モナーク・ニッティング・マシナリー・(ユーケー)・リミテッドMonarch Knitting Machinery (Uk) Limited | 織物調マットレス・ティッキング用ジャカード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CN205398890U (zh) * | 2016-01-12 | 2016-07-27 | 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粗犷双层经编织物 |
EP3251640B1 (en) * | 2016-05-30 | 2018-12-12 | Fundació Eurecat | An integral protector for a living being member |
CN105926144B (zh) * | 2016-06-23 | 2018-10-09 | 无锡富士时装有限公司 | 一种横机的衬纬间隔织物的编织方法 |
JP2018061632A (ja) * | 2016-10-12 | 2018-04-19 | モナーク・ニッティング・マシナリー・(ユーケー)・リミテッドMonarch Knitting Machinery (Uk) Limited | 織物調マットレス・ティッキング用ジャカード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
CA3054201A1 (en) * | 2017-02-21 | 2018-08-30 | Fine Cotton Factory Inc. | Articles for treating concussion and other disorders |
US10912340B2 (en) * | 2017-05-02 | 2021-02-09 | Nike, Inc. |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
US10731279B2 (en) * | 2018-01-20 | 2020-08-04 | Nike, Inc. | Knitted components reinforced with high tenacity yarn |
-
2019
- 2019-08-28 EP EP19943847.4A patent/EP4022115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08-28 CN CN201980099882.2A patent/CN114341416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28 WO PCT/CN2019/102973 patent/WO2021035563A1/en unknown
- 2019-08-28 US US17/636,625 patent/US2022028240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25001A (en) * | 1975-12-15 | 1978-11-14 | Austen Bryars Of London, Inc. | Multi-gauge knit fabric with inlay |
CN1355863A (zh) * | 1999-05-24 | 2002-06-26 | 郡是株式会社 | 屏蔽电磁波编织原料及屏蔽电磁波衣服 |
CN2642801Y (zh) * | 2003-08-28 | 2004-09-22 | 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针织内衣服装面料 |
CN101876120A (zh) * | 2009-12-02 | 2010-11-03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
CN101736515A (zh) * | 2009-12-30 | 2010-06-16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
CN103334213A (zh) * | 2013-05-16 | 2013-10-02 | 江南大学 | 一种预氧丝捆绑的准全碳碳纤维双轴向纬编织物 |
CN205398891U (zh) * | 2016-01-12 | 2016-07-27 | 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超薄粗犷双层经编织物 |
CN108570755A (zh) * | 2018-04-16 | 2018-09-25 | 江南大学 | 无缝针织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137241A (zh) * | 2018-09-26 | 2019-01-04 | 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感舒柔的针织夏被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35563A1 (en) | 2021-03-04 |
EP4022115A4 (en) | 2023-06-21 |
CN114341416A (zh) | 2022-04-12 |
EP4022115A1 (en) | 2022-07-06 |
US20220282409A1 (en) | 2022-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41416B (zh) | 具有变型嵌纱的双面针织织物 | |
US11840054B2 (en) | Composite textile fabrics | |
TW201638413A (zh) | 包含低熔纖維之易於定型的伸縮織物 | |
US11523647B2 (en) | Garment | |
CN103541146A (zh) | 一种双色或多色提花经编布的形成方法及其形成的经编布 | |
CN107313171A (zh) | 具有视觉三维效果的单层经编网布织造方法 | |
US20230175174A1 (en) | Knit component with differing visual effects | |
JP6431637B1 (ja) | 柄を有するアウター衣料用編地 | |
EP0676495B1 (en) | Knitted fabric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 |
CN113265753B (zh) | 一种具有浮点设计的纬编织物 | |
CN215512567U (zh) | 一种立体彩纹面料 | |
CN212000122U (zh) | 一种针织面料 | |
JP2003041465A (ja) | 玉虫色の光彩を有する経編地 | |
CN213082587U (zh) | 一种新型针织面料 | |
CN221254852U (zh) | 一种双色局部起绒经编面料 | |
CN218262982U (zh) | 一种新型弹力三明治结构面料及鞋面 | |
JP7454245B2 (ja) | 編レース、及び製造方法 | |
JPH0329349Y2 (zh) | ||
CN215560926U (zh) | 一种新型皮感提花绒面面料 | |
CN217839297U (zh) | 具有渐变组织的针织面料 | |
CN206625070U (zh) | 一种新型布料 | |
CN206703657U (zh) | 一种采用多纤组合的提花布 | |
CN112105769B (zh) | 具有热学性质的针织部件 | |
JP3080618U (ja) |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編地 | |
JPS605016Y2 (ja) | 両面編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