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7205B -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7205B
CN114337205B CN202210222018.0A CN202210222018A CN114337205B CN 114337205 B CN114337205 B CN 114337205B CN 202210222018 A CN202210222018 A CN 202210222018A CN 114337205 B CN114337205 B CN 1143372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vector
effective
current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220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7205A (zh
Inventor
韩旭
李珊瑚
鲁紫荆
陶友瑞
操孙鹏
段书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02220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7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7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7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每个整流级扇区内,参考电流矢量由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合成得到;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 αV βV 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有效电压矢量V αV βV γ切换顺序。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将共模电压抑制到29%,且消除了死区效应产生的共模电压尖峰。

Description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间接矩阵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伺服驱动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关键部分之一,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机器人能否正常完成工作任务。间接矩阵变换器(Indirect matrix converter,IMC)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交流变换器,具有正弦输入输出电流、功率因数可控、无中间储能环节、能量可双向流动等诸多优点,成为新一代极具应用前景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
间接矩阵变换器在运行过程中会在输出端负载的中性点处产生高频、高幅值变化的共模电压(The common-mode voltage,CMV),当驱动伺服电机时,高频高幅值的共模电压会激发电机系统的耦合电容,产生轴电流,引起轴承的损坏,造成电机绕组失效,大大缩减伺服电机的使用寿命。由于高开关频率,共模电压还会在电机自身杂散电容中产生流过绕组的漏电流,漏电流会引起电机保护电路误动作,严重破坏电机的绝缘,还会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间接矩阵变换器作为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其输出侧产生的共模电压对电机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整个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可靠性。通过抑制IMC的输出共模电压可以减小电机的轴电流、减小转矩脉动,提高电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整个机器人伺服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机器人工作的正常进行。
目前对于间接矩阵变换器共模电压的抑制方法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硬件方法主要是使用输出滤波器或者改善拓扑结构,这样确实可以有效的抑制共模电压,但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重量、体积、损耗及成本。相比之下,通过优化调制策略的软件方法更具有吸引力,该方法不改变间接矩阵变换器原有的结构特点且更易于实现。现有的关于间接矩阵变换器共模电压的抑制主要是通过避免使用零向量或通过合理放置零向量的位置,抑制零向量时的共模电压实现的,均只能抑制共模电压峰值的42%。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包括最大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小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大输入线电压峰值和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内,参考电流矢量Iref由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合成得到;
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且每个所述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不发生变化;
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
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以使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最小;
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的方法具体为:
获取当前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
获取每个切换子顺序中两个有效电压矢量的所对应的开关状态,基于所述三相电流方向,计算等效电压矢量的开关状态,基于等效后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得到与其对应的等效电压矢量;所述切换子顺序为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中,相邻两个有效电压矢量在死区时间内的切换顺序;
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并计算其与每个所述等效电压矢量的等效共模电压;
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
选择所有等效共模电压峰值中等于该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1/3所对应的切换子顺序,得到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由公式(一)、公式(二)合成得到所述参考电流矢量Iref
Iref=(dα_m+dβ_m+dγ_m)Im+(dα_n+dβ_n+dγ_n)In (一);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31
其中,dα为有效电压矢量Vα的占空比;dβ为有效电压矢量Vβ的占空比;dγ为有效电压矢量Vγ的占空比;dm为有效电流矢量Im的占空比;dn为有效电流矢量In的占空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公式(三)、公式(四)计算所述dα、dβ、dγ、dm、dn的值: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32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33
其中,θ1为Iref与Im的夹角;θ2为Vref与Vα的夹角;uDC为一个载波周期的直流母线电压的平均值;uDC_m与uDC_n分别为dm与dn作用时的直流母线电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公式(五)合成所述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Vref=(dα_m+dα_n)Vα+(dβ_m+dβ_n)Vβ+(dγ_m+dγ_n)Vγ (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包括3个奇数有效电压矢量和3个偶数有效电压矢量;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夹角为60度,所述奇数有效电压矢量与所述偶数有效电压矢量间隔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流矢量Im、In的夹角为60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输入电压所在整流级扇区有效电流矢量Im、In,控制所述IMC整流级的开关状态;
控制所述IMC逆变级的开关状态,以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并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使得可以将共模电压峰值抑制到0.29Vin
由于IMC逆变级每个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都不同,当逆变级有效电压矢量切换需要两个开关管同时动作时,由于死区时间内续流二极管的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引入其它矢量,从而导致其共模电压峰值变高,这就是死区效应。由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会严重影响共模电压的峰值抑制效果。而通过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且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峰值最小,使得可消除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实现将间接矩阵变换器的共模电压峰值抑制71%。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间接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间接矩阵变换器的整流级有效电流矢量和逆变级有效电压矢量的空间排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将输入电压划分为6个扇区的三相输入相电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将输入电压划分为6个扇区的三相输入线电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将输出电压划分为6个扇区及各扇区三相电流方向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由V1到V3切换过程中的死区时间内的开关状态等效原理图;
图8为整流级第一扇区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和逆变级第一扇区的参考电压矢量Vref示意图;
图9为整流级第二扇区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和逆变级第一扇区参考电压矢量Vref示意图;
图10是利用传统SVM方法下且电压传输比为m=0.2时的实验波形图;
图11是利用本申请方法下且电压传输比为m=0.2时的实验波形图;
图12是利用传统SVM方法下且电压传输比为m=0.4时的实验波形图;
图13是利用本申请方法下且电压传输比为m=0.4时的实验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包括最大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小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大输入线电压峰值和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内,参考电流矢量Iref由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合成得到;
具体的,如图4、图5所示,整流级输入电压由6个参考电流矢量平均划分为整流级第一扇区-整流级第六扇区共6个整流级扇区;每个整流级扇区内具有最大输入相电压峰值Vin,最小输入相电压峰值Vin/2,最大输入线电压峰值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61
,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62
在本实施例中,以如图4、图5所示的整流级输入电压为例,可将整流级输入电压的-π/6到π/6作为整流级第一扇区、π/6到π/2作为整流级第二扇区、π/2到5π/6作为整流级第三扇区、5π/6到7π/6作为整流级第四扇区、7π/6到3π/2作为整流级第五扇区、3π/2到11π/6作为整流级第六扇区。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内,参考电流矢量Iref由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合成得到,因此每个整流级扇区所对应的两个有效电流矢量如图3及表-1所示:
序号 整流级扇区 有效电流矢量I<sub>m</sub>、I<sub>n</sub>
1 第一扇区 I<sub>ac</sub>、I<sub>ab</sub>
2 第二扇区 I<sub>ac</sub>、I<sub>bc</sub>
3 第三扇区 I<sub>bc</sub>、I<sub>ba</sub>
4 第四扇区 I<sub>ba</sub>、I<sub>ca</sub>
5 第五扇区 I<sub>ca</sub>、I<sub>cb</sub>
6 第六扇区 I<sub>cb</sub>、I<sub>ab</sub>
表-1
本领域人员可以知道的是,为防止间接矩阵变换器(IMC)输入短路;因此IMC整流级开关管状态需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71
即:如图2所示,间接矩阵变换器(IMC)整流级具有a、b、c三相,每相均具有上桥臂p和下桥臂n;每个桥臂有一个双向开关,共6个双向开关,12个开关管;其中,Sax、Sbx、Scx为整流级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当x为p时表示整流级上桥臂的开关状态,当x为n时表示整流级下桥臂的开关状态,为了便于分析,定义开关管导通为1,断开为0,上述公式表示整流级的上桥臂和下桥臂都只能有一个开关管导通;因此间接矩阵变换器(IMC)整流级具有9种开关状态,即Sab、Sac、Sbc、Sba、Sca、Scb、Saa、Sbb、Scc;9种开关状态分别对应9个电流矢量,分别对应6个有效电流矢量Iab、Iac、Ibc、Iba、Ica、Icb和3个零电流矢量Iaa、Ibb、Icc。由于整流级不允许短路,因此间接矩阵变换器(IMC)整流级的上下桥臂各有一个开关管导通;以Sab为例,Sab表示a相上桥臂导通且b、c相上桥臂不导通,b相下桥臂导通且a、c相下桥臂不导通。
S200: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且每个所述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不发生变化;
具体的,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V1-V6平均划分为逆变级第一扇区-逆变级第六扇区共6个逆变级扇区;同时,为了便于描述,将6个按序排列的有效电压矢量V1-V6中,将有效电压矢量V1、V3、V5称为奇数有效电压矢量,将有效电压矢量V2、V4、V6称为偶数有效电压矢量。
具体的,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的划分原则为:保证每个所述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不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以如图6所示的逆变级输出电压为例,将逆变级输出电压-π/6到π/6作为逆变级第一扇区、π/6到π/2作为逆变级第二扇区、π/2到5π/6作为逆变级第三扇区、5π/6到7π/6作为逆变级第四扇区、7π/6到3π/2作为逆变级第五扇区、3π/2到11π/6作为逆变级第六扇区。
本领域人员可以知道的是,为防止间接矩阵变换器(IMC)输出开路;因此IMC逆变级开关管状态需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81
如图2所示,间接矩阵变换器(IMC)逆变级具有A、B、C三相,每相均具有上桥臂P和下桥臂N;每个桥臂有一个开关管,共6个;其中,SPy、SNy表示逆变级的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当y为A时,表示SPA为A管的上桥臂开关状态,SNA为A管的下桥臂开关状态;当y为B时,表示SPB为B管的上桥臂开关状态,SNB为B管的下桥臂开关状态;当y为C时,表示SPC为C管的上桥臂开关状态,SNC为C管的下桥臂开关状态;为了便于分析,定义开关管的导通为1,关断为0,上述公式表示逆变级每相至少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开关管导通;因此间接矩阵变换器(IMC)逆变级具有8种开关状态,即S100、S110、S010、S011、S001、S101、S000、S111;由于逆变级不允许开路,因此间接矩阵变换器(IMC)逆变级的A、B、C每相都一个开关管导通;以S100为例,S100表示逆变级A相上桥臂导通且A相下桥臂不导通,B相和C相下桥臂导通且B相和C相上桥臂不导通。8种开关状态分别对应6个有效电压矢量V1、V2、V3、V4、V5、V6和两个零电压矢量V0和V7
S300: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
其中,有效电流矢量与有效电压矢量共模电压计算方法为:
判断有效电流矢量与有效电压矢量所对应的整流级和逆变级的开关状态;
根据对应开关状态以及公式(六)计算共模电压ucm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82
其中,ua为a相输入相电压,ub为b相输入相电压,uc为c相输入相电压;Sap、Sbp、Scp表示整流级上桥臂a、b、c三相开关管的开关状态;San、Sbn、Scn表示整流级下桥臂a、b、c三相开关管的开关状态;SPA、SPB、SPC表示逆变级上桥臂A、B、C三相开关管的开关状态;SNA、SNB、SNC表示逆变级下桥臂A、B、C三相开关管的开关状态。
本实施例中,以当前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至整流级第一扇区为例,则需要分别计算有效电流矢量Iac(或Iab)与6个有效电压矢量V1-V6的共模电压大小。
为了便于理解,以有效电流矢量Iac与有效电压矢量V1为例进行说明:由上述可知,有效电流矢量Iac对应整流级开关状态为Sab,其表示a相上桥臂导通且b、c相上桥臂不导通,b相下桥臂导通且a、c相下桥臂不导通;有效电压矢量V1对应逆变级开关状态为S100,其表示逆变级A相上桥臂导通且A相下桥臂不导通,B相和C相下桥臂导通且B相和C相上桥臂不导通。因此有: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91
如图5所示,处于第一扇区时,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92
有效电流矢量Iac与有效电压矢量V2-V6的计算过程与上述计算方法相同,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093
表-2
S400: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例如:以上述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至整流级第一扇区为例,则从表-2中可以看出,共模电压较小的三个有效矢量Vα、Vβ、Vγ分别为:V1、V3、V5,则将V1、V3、V5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S500: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以使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最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计算,表-3中列举了本实施例中不同整流级扇区有效电流矢量与不同有效电压矢量共模电压值,以供参考。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01
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基于本实施例整流级、逆变级各扇区的具体划分方式下,当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整流级的奇数扇区(即整流级第一扇区、第三扇区、第五扇区)时,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则选择三个奇数有效电压矢量(V1、V3、V5);当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整流级的偶数扇区(即整流级第二扇区、第四扇区、第六扇区)时,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则选择三个偶数有效电压矢量(V2、V4、V6);但需要注意的是,整流级与逆变级扇区的具体划分方式不同,最终结果也会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划分情况并依次通过计算得到。
具体的,如图8所示为整流级第一扇区的参考电流矢量与逆变级第一扇区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
具体的,如图9所示为整流级第二扇区的参考电流矢量与逆变级第一扇区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
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的方法具体为:
S51:获取当前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
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当前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处于逆变级第一扇区为例,如图6所示,其对应的三相电流方向依次为:iAs>0;iBs<0;iCs<0。
S52:计算每个切换子顺序中的等效电压矢量,所述切换子顺序为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中,相邻两个有效电压矢量在死区时间内的切换顺序;
具体的,所述切换子顺序包括:Vα-Vβ(或Vβ-Vα)、Vβ-Vγ(或Vγ-Vβ)、Vγ-Vα(或Vα-Vγ);以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分别为V1、V3、V5为例,则切换子顺序为V1-V3(或V3-V1)、V3-V5(或V5-V3)、V5-V1(或V1-V5);
具体的,所述切换子顺序的等效电压矢量计算方法为:
s521:获取该切换子顺序中两个有效电压矢量的所对应的开关状态;
例如对于切换子顺序V1-V3,V1所对应的开关状态为S100,即A、B、C相三个上桥臂开关管的开关状态依次为1、0、0;V3所对应的开关状态为S010,即A、B、C相三个上桥臂开关管的开关状态依次为0、1、0;
s522:基于所述三相电流方向,计算等效电压矢量的开关状态;
其中,计算等效电压矢量的对应的A、B、C三相开关管的开关状态的方法具体为:
a:当开关管的状态切换(由0切换为1或由1切换为0)时:
判断所述三相电流中对应该开关管的电流方向大于0时,则等效后该开关管的状态取0;
判断所述三相电流中对应该开关管的电流方向小于0时,则等效后该开关管的状态取1;
b:当开关管的状态未发生变化时:等效后该开关管的状态取原值。
为了便于说明上述原理,以三相电流为iAs>0;iBs<0;iCs<0;切换子顺序为V1-V3,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
V1-V3切换过程中,A相由0切换为1,由于iAs>0,因此等效后A相状态取0;
V1-V3切换过程中,B相由0切换为1,由于iBs<0,因此等效后B相状态取1;
V1-V3切换过程中,C管为未发生变化(由0到0),因此等效后C相取原值,即取0;
由此得到等效后的开关状态依次为0、1、0,即S010
s523:基于等效后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得到与其对应的等效电压矢量。
从上述可知,S010所对应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3,因此V1-V3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3
可以知道的是,通过上述步骤s522-s524,可得到:
V3-V1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3
V3-V5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4
V5-V3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4
V5-V1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5
V1-V5切换过程中的等效电压矢量为V5
S53: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并计算其与每个所述等效电压矢量的等效共模电压;
以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为整流级第一扇区为例,则有效电流矢量为Iab(或Iac);
有效电流矢量Iab与等效电压矢量为V3的等效共模电压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21
有效电流矢量Iab与等效电压矢量为V4的等效共模电压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31
有效电流矢量Iab与等效电压矢量为V5的等效共模电压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32
S54: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
以当前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为整流级第一扇区为例,则其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33
S55:选择所有等效共模电压中峰值等于该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1/3所对应的切换子顺序,得到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上述等效电压矢量V3、V4、V5中,等效共模电压峰值等于该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1/3的有:V3和V5
因此其对应的切换子顺序为V1-V3(或V3-V1)和V5-V1(或V1-V5);由此得到最终三个有效电压矢量的切换顺序为:V5-V1-V3-V1-V5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计算和理解,如表-3所示为基于本实施对应扇区的划分实例下,不同三相电流方向、不同有效电压矢量以及不同有效电压矢量所对应不同切换顺序下的共模电压值,同时将共模电压值以保留小数的形式体现。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34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41
表-4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施和理解,如表-3所示为基于本实施对应扇区的划分实例下,输入电流矢量落入不同整流级扇区、输出电压矢量落入不同逆变级扇区所对应的最终的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42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51
表-5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看出,在基于上述切换顺序下,可使得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峰值最小,进而消除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
工作原理:通过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并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使得可以将共模电压峰值抑制到0.29Vin
由于IMC逆变级每个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都不同,当逆变级有效电压矢量切换需要两个开关管同时动作时,由于死区时间内续流二极管的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引入其它矢量,从而导致其共模电压峰值发生改变,这就是死区效应。由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会严重影响共模电压的峰值抑制效果。而通过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且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峰值最小,使得可消除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实现将间接矩阵变换器的共模电压抑制71%。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由公式(一)、公式(二)合成得到所述参考电流矢量Iref
Iref=(dα_m+dβ_m+dγ_m)Im+(dα_n+dβ_n+dγ_n)In (一);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52
其中,dα为有效电压矢量Vα的占空比;dβ为有效电压矢量Vβ的占空比;dγ为有效电压矢量Vγ的占空比;dm为有效电流矢量Im的占空比;dn为有效电流矢量In的占空比。
具体的,dα_m、dβ_m、dγ_m、dα_n、dβ_n、dγ_n为计算的中间量,表示两个占空比的乘积,没有具体含义。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根据公式(三)、公式(四)计算所述dα、dβ、dγ、dm、dn的值: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61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62
其中,θ1为Iref与Im的夹角;θ2为Vref与Vα的夹角,uDC为一个载波周期的直流母线电压的平均值,uDC_m与uDC_n分别为dm与dn作用时的直流母线电压。
其中,公式(四)可具体表示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63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根据公式(五)合成所述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64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包括3个奇数有效电压矢量V1、V3、V5和3个偶数有效电压矢量V2、V4、V6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夹角为60度,所述奇数有效电压矢量与所述偶数有效电压矢量间隔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流矢量Im、In的夹角为60度。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输入电压所在整流级扇区有效电流矢量Im、In,控制所述IMC整流级的开关状态;
控制所述IMC逆变级的开关状态,以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验证在本发明的调制方法下IMC的共模抑制效果、输入输出电压质量特性、消除死区效应共模电压尖峰,本文搭建了如下的实验平台;
其中,为保证公式(三)中dα、dβ、dγ大于零且和不大于1,因此将电压传输比m的最大值设置为0.5;
其中,输入功率因数设为1,并分别在m=0.2和m=0.4时做了传统方法和本申请提出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的实验,实验参数如表-6所示:
Figure GDA0003614400580000171
表-6
图10和图11分别为电压传输比m为0.2的传统SVM方法和本发明的共模电压抑制方法的实验结果。从上至下分别为共模电压ucm,直流母线电压峰值udc,A相输出电流iA,a相输入电流ia
图10所示为电压传输比为0.2时,传统的SVM方法,其共模电压峰值为120V,比输入电压峰值100V要高,这是由于器件导通和关断会带来开关尖峰,开关尖峰的大小主要受开关参数和电路寄生电感的影响,在本实验中,由于不是理想开关,不可避免产生开关尖峰,开关尖峰大约为15~25V;
图11所示为电压传输比为0.2时,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共模电压通过放大观察,若不考虑开关通断造成的所述开关尖峰,共模电压峰值约为30V,且没有出现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若不考虑开关通断造成的所述开关尖峰,则实验结果与分析一致。
图12和图13分别为电压传输比m为0.4的传统SVM方法和本申请提供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的实验结果。实验证明了本发明的共模抑制方法整体地抑制了IMC的共模电压,并且其输入输出电流依然保持了正弦性。
综上所述,在电压传输比为m=0.2和m=0.4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对本发明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和传统SVM方法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本申请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中共模电压较传统方法下降了71%,约降低到了原来的29%,且没有出现死区效应引起的共模电压尖峰。从而证明本申请共模抑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传统SVM调制方法相比,在减小共模电压峰值的同时,本申请的共模抑制方法的输入输出性能没有下降。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6)

1.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整流级输入电压根据相角划分为6个整流级扇区;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包括最大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小输入相电压峰值、最大输入线电压峰值和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每个所述整流级扇区内,参考电流矢量Iref由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合成得到;
将逆变级输出电压通过6个有效电压矢量划分为6个逆变级扇区,且每个所述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不发生变化;
分别计算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落入的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与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作用下的共模电压大小;
选择共模电压较小所对应的3个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合成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以使死区时间内切换过程的等效电压矢量对应的共模电压最小;
根据当前的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的方法具体为:
获取当前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所在逆变级扇区的三相电流方向;
获取每个切换子顺序中两个有效电压矢量的对应的开关状态,基于所述三相电流方向,计算等效电压矢量的开关状态,基于等效后开关管的开关状态,得到与其对应的等效电压矢量;所述切换子顺序为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中,相邻两个有效电压矢量在死区时间内的切换顺序;
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有效电流矢量,并计算其与每个所述等效电压矢量的等效共模电压;
获取当前的参考电流矢量Iref所在整流级扇区的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
选择所有等效共模电压峰值中等于该最小输入线电压峰值1/3所对应的切换子顺序,得到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由公式(一)、公式(二)合成得到所述参考电流矢量Iref
Iref=(dα_m+dβ_m+dγ_m)Im+(dα_n+dβ_n+dγ_n)In (一);
Figure FDA0003614400570000021
其中,dα为有效电压矢量Vα的占空比;dβ为有效电压矢量Vβ的占空比;dγ为有效电压矢量Vγ的占空比;dm为有效电流矢量Im的占空比;dn为有效电流矢量In的占空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三)、公式(四)计算所述dα、dβ、dγ、dm、dn的值:
Figure FDA0003614400570000022
Figure FDA0003614400570000023
其中,θ1为Iref与Im的夹角;θ2为Vref与Vα的夹角;uDC为一个载波周期的直流母线电压的平均值;uDC_m与uDC_n分别为dm与dn作用时的直流母线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五)合成所述参考输出电压矢量Vref
Vref=(dα_m+dα_n)Vα+(dβ_m+dβ_n)Vβ+(dγ_m+dγ_n)Vγ (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6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包括3个奇数有效电压矢量和3个偶数有效电压矢量;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压矢量的夹角为60度,所述奇数有效电压矢量与所述偶数有效电压矢量间隔设置;
相邻两个所述有效电流矢量Im、In的夹角为6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当前的输入电压所在整流级扇区对应的有效电流矢量Im、In,控制所述IMC整流级的开关状态;
控制所述IMC逆变级的开关状态,以调整所述有效电压矢量Vα、Vβ、Vγ切换顺序。
CN202210222018.0A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Active CN1143372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22018.0A CN114337205B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22018.0A CN114337205B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7205A CN114337205A (zh) 2022-04-12
CN114337205B true CN114337205B (zh) 2022-06-03

Family

ID=81033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22018.0A Active CN114337205B (zh) 2022-03-09 2022-03-09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720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3282A (zh) * 2020-12-21 2021-03-3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减小间接矩阵变换器共模电压的不连续脉宽调制方法
CN113595405A (zh) * 2021-08-02 2021-11-0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间接矩阵变换器的共模电压尖峰问题抑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7304B2 (ja) * 2007-03-14 2012-06-20 株式会社明電舎 交流−交流直接変換装置の空間ベクトル変調方法
US8570775B2 (en) * 2011-02-17 2013-10-29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CMV reduction under bus transient condition
CN103580465B (zh) * 2013-11-21 2015-11-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抑制三相pwm变流器共模电压的简化调制算法
CN113179040B (zh) * 2021-04-19 2022-03-18 安徽建筑大学 三相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位平衡及共模电压的抑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3282A (zh) * 2020-12-21 2021-03-30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减小间接矩阵变换器共模电压的不连续脉宽调制方法
CN113595405A (zh) * 2021-08-02 2021-11-0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间接矩阵变换器的共模电压尖峰问题抑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SVM Method for an Indirect Matrix Converter With Common-Mode Voltage Reduction";Tuyen D.Nguyen,等;《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CS》;20140228;第10卷(第1期);全文 *
"A Novel SVM Technique With Enhanced Output Voltage Quality for Indirect Matrix Converters";Alexandros Tsoupos,等;《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90228;第66卷(第2期);全文 *
"Open-Current Vector Based SVM Strategy of Sparse Matrix Converter for Common-Mode Voltage Reduction";Shanhu Li,等;《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210930;第68卷(第9期);全文 *
"一种将共模电压抑制50%的间接矩阵变换器新型空间矢量调制方法";李珊瑚,等;《电机与控制学报》;20220131;第26卷(第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7205A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263646A1 (en) Switching circuit, power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CN108599583B (zh)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通用柔性能量管理系统
CN113394990B (zh) 一种三相升降压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94992B (zh) 一种非隔离式三相升降压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2027892A1 (zh) 驱动装置、控制方法、电器设备和存储介质
Gokdag et 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AC-DC matrix converter with unity input power factor
Kang et al. Optimized coupling factor design of multiple-phase coupled inductor for minimum inductor current ripple operation in EV charger systems
CN113507224B (zh) 一种三相升降压整流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113595405B (zh) 一种用于间接矩阵变换器的共模电压尖峰问题抑制方法
CN112953288B (zh) 用于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调制方法
Campanini et al. Desig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psfb and llc 400/48v dc/dc stage for on-board battery charger during total and partial cc-cv charging cycles
CN114337205B (zh) 一种机器人伺服驱动器imc的共模峰值抑制方法
CN115037162A (zh) 一种单级隔离型拓扑电路及控制方法
CN111614277A (zh) 一种基于串联数字化稳压器的中高压一体化汽车充电系统
CN116191910B (zh) 一种三相电流源整流器优化开关电压应力的调制方法
Fang et al. A new modular SPWM strategy for parallel isolated matrix rectifiers to improve current quality
CN111049404A (zh) 一种超级电容储能单元集成化多电平变换器的soc均衡方法
CN115913002B (zh)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三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Xu et al. Optimized low-switching-loss PWM and neutral-point balance control strategy of three-level NPC inverters
CN116208007B (zh) 一种无输入储能电感的三相隔离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Jang et al. Circulating current suppression of hybrid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nearest level modulation
Chae et al. Reduced current distortion of three-phase three-switch buck-type rectifier using carrier based PWM in EV traction battery charging systems
WO2022138209A1 (ja) 変圧装置
CN117595628A (zh) 基于全开有效矢量的交流变换器共模电压抑制方法
Delgado-Zaragoza et al. A Single-Stage Buck-Boost Induction Motor Drive with Non-Pulsating Motor Terminal AC Volta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