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393A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393A
CN114335393A CN202210002038.7A CN202210002038A CN114335393A CN 114335393 A CN114335393 A CN 114335393A CN 202210002038 A CN202210002038 A CN 202210002038A CN 114335393 A CN114335393 A CN 114335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reflective film
light
film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020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35393B (zh
Inventor
李金钰
孔超
张如芹
曾平川
徐瑞乾
吴欢
金广
张建超
朱运遥
曹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0203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35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与第一反射膜;第一电极位于发光层与第一反射膜之间;发光层的出光方向为由第一反射膜指向第一电极的方向;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第一电极的反射率;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出光方向聚集,其中,入射光为从发光层发出并入射至第一反射膜的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提升感光元件的信噪比,同时,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并且,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随着全面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屏下设计陆续出现且日益完善,这些设计中大部分需要屏下感光元件的支持,这对屏下感光元件的工作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屏下感光元件在工作时容易被周围的因素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与第一反射膜;
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之间;所述发光层的出光方向为由所述第一反射膜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
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所述出光方向聚集,其中,所述入射光为从所述发光层发出并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膜为布拉格反射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膜包括第一子反射膜与第二子反射膜,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交替层叠设置,在所述发光层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膜中的第一层膜层与最后一层膜层为所述第一子反射膜;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总层数至少为5层,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总层数至多为15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膜还包括第三子反射膜,所述第三子反射膜为所述发光层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上的第一层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所述第三子反射膜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四个角为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与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非显示区相邻,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三子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非显示区交界处且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反射膜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由至少一种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的折射率的材料组成;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由至少一种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的折射率的材料组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材料包括硅、二氧化钛、氧化锌、硫化锌与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二氟化铈、二氟化镁与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为单分子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膜包括紧密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底部涂覆有反光材料,所述弧形凹槽中填充有透光材料;
所述弧形凹槽包括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凹槽包括第一弧形凹槽与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为所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中位于所述第一反射膜边缘处的所述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为所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中除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以外的弧形凹槽;
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开口所在的平面与过所述第一反射膜的中心点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反射膜朝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的直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5°~90°;
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反射膜朝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平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区与感光区,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感光区相邻;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层与衬底;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感光元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感光区;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背向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层执行显示功能;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且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背向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元件执行感光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所述感光元件的总高度低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的高度。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由于第一电极位于发光层与第一反射膜之间,发光层的出光方向为第一反射膜指向第一电极的方向,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第一电极的反射率,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上述的出光方向聚集,其中,入射光为从发光层发出并入射至第一反射膜的光,这样,在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入射至第一反射膜时,第一反射膜可以将入射光反射为向出光方向聚集的出射光,从而,可以减小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以及对比度。
而且,在电子设备中,由于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上述的出光方向聚集,可以避免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最终入射至感光元件,进而,可以避免感光元件受到发光层发出的光的干扰,提升感光元件的信噪比,同时,可以减小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亮度以及对比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反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反射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为顶发射结构,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1与非显示区102,显示区101与非显示区102相邻。该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11、阴极层12、发光层13、阳极14、第一反射膜15、第一驱动电路层16与衬底17。
如图1所示,发光层13、阳极14、第一反射膜15与第一驱动电路层16位于显示区101。第一驱动电路层16位于衬底17上,阳极14位于第一驱动电路层16背向衬底17的一侧,第一反射膜15位于第一驱动电路层16与阳极14之间,发光层13位于阳极14背向第一驱动电路层16的一侧,阴极层12位于发光层13背向阳极14的一侧,封装层11位于阴极层12背向发光层13的一侧。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为由第一反射膜15指向阳极14的方向Z1。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大于阳极14的反射率。入射光18为发光层13发出并入射至第一反射膜15的光,第一反射膜15能够将入射光18反射为向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聚集的出射光19。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阳极位于发光层与第一反射膜之间,发光层的出光方向为第一反射膜指向阳极的方向,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阳极的反射率,入射光为发光层发出并入射至第一反射膜的光,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出光方向聚集,这样,可以使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光的传播方向向所述出光方向聚集,从而,可以避免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光最终入射至非显示区,进而,可以避免非显示区受到发光层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光的干扰,降低非显示区收到的噪声干扰,同时,由于可以通过第一反射膜将发光层发出的非出光方向的光反射向出光方向,因此,可以减小发光层在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从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以及对比度。并且,由于第一驱动电路层位于衬底上,第一反射膜位于第一驱动电路层背向衬底的一侧,阳极位于第一反射膜背向第一驱动电路层的一侧,这样,当第一驱动电路层朝向阳极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时,第一反射膜能够提高第一驱动电路层朝向阳极的表面的平坦度,从而可以避免因为第一驱动电路层朝向阳极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而造成阳极损伤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的范围可以为3~6μm,例如,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可以为3μm、4μm、5μm或6μm,但不限于此。这样,当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为3μm时,由于第一反射膜15位于阳极14与第一驱动电路层16之间且具有一定的厚度,当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时,第一反射膜15能够提高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避免因为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而造成阳极14损伤的问题。当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为6μm时,由于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更厚,当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时,第一反射膜15可以很好地提高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因为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而造成阳极14损伤的问题。优选的,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可以为4μm。这样,当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为4μm时,由于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大于3μm,因此,可以更好地提高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因为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不足而造成阳极14损伤的问题,而且,由于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小于6μm,因此,可以降低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从而,可以在保证提高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平坦度的同时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反射膜15为布拉格反射镜,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的范围可以为96%~99.4%,例如,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可以为96%、97%、98%或99.4%,但不限于此。优选的,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可以为99.4%,但不限于此。这样,可以将入射光18反射为两束出射光19,两束出射光19会发生相干加强的效果,减少入射光18的透射,形成增强反射的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发光层13在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以及对比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反射膜15包括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折射率,其中,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折射率可以为2.1~3,例如,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折射率可以为2.1、2.3、2.5、2.7、2.9或3,但不限于此。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折射率可以为1.37~1.77,例如,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折射率可以为1.37、1.4、1.5、1.6、1.7或1.77,但不限于此。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交替层叠设置,在发光层13指向阳极14的方向Z1上,第一反射膜15中的第一层膜层与最后一层膜层为第一子反射膜151,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至少为5层,至多为15层,例如,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为5层、9层、13层或15层。当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为5层时,可以确保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高于阳极14的反射率。当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为15层时,可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例如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可达到99.4%以上。优选的,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为9层,其中,第一子反射膜151的层数为5层,第二子反射膜152的层数为4层。这样,当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总层数为9层时,可以使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率达到99.4%,并且,第一反射膜15的厚度适中,不会明显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反射膜15还包括第三子反射膜153,第三子反射膜153为发光层13指向阳极14的方向上的第一层第一子反射膜151,第三子反射膜靠近阳极14的四个角为圆角23,以使在圆角23与空气的交界处形成全反射的效果,其中,圆角23的弧度角可以为20°~178°,例如,圆角23的弧度角可以为20°、60°、100°、140°或178°,但不限于此。这样,在圆角23与空气的交界处会形成全反射的效果,从而,使得入射至圆角23的光线21被反射为光线22,可以避免光线21从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离开第一反射膜15,同时,反复入射至圆角23的光线21会逐渐耗散,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光线21从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离开第一反射膜15,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非显示区102受到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干扰,进一步降低非显示区102受到的噪声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子反射膜153位于显示区101与非显示区102的交界处且位于显示区101的第一反射膜15中。这样,在保证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不会入射至非显示区102的同时,可以避免在显示区101中的所有第一反射膜15中设置第三子反射膜153,而仅在显示区101中的部分第一反射膜15中设置第三子反射膜153,从而,可以降低工艺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阳极14的材料的折射率,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阳极14的材料的折射率。其中,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包括硅(Si)、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硫化锌(ZnS)与二氧化锆(ZrO2)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包括硅(Si)、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硫化锌(ZnS)或二氧化锆(ZrO2),或,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包括硅(Si)与二氧化钛(TiO2),或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包括氧化锌(ZnO)、硫化锌(ZnS)与二氧化锆(ZrO2),或,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包括硅(Si)、二氧化钛(TiO2)、氧化锌(ZnO)、硫化锌(ZnS)与二氧化锆(ZrO2),但不限于此。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氟化铈(CeF2)、二氟化镁(MgF2)与二氧化硅(SiO2)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氟化铈(CeF2)、二氟化镁(MgF2)或二氧化硅(SiO2),或,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Al2O3)与二氟化铈(CeF2),或,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包括二氟化镁(MgF2)与二氧化硅(SiO2),或,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Al2O3)、二氟化铈(CeF2)、二氟化镁(MgF2)与二氧化硅(SiO2),但不限于此。这样,可以确保第一子反射膜151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阳极14的材料的折射率,第二子反射膜152的材料的折射率小于阳极14的材料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为单分子膜。这样,可以在保证第一反射膜15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升第一子反射膜151与第二子反射膜152的层数,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反射膜15的反射效果,可以更好地避免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最终入射至非显示区102,进而,可以进一步避免非显示区102受到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干扰,进一步降低非显示区102受到的噪声干扰,同时,由于可以更好地通过第一反射膜15将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传播方向向出光方向聚集,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发光层13在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以及对比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反射膜15可包括紧密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154,弧形凹槽154的底部涂覆有反光材料,该反光材料可以为银(Ag)或铝(Al),但不限于此。弧形凹槽154中填充有透光材料,弧形凹槽154包括开口K,开口K朝向阳极14。其中,第一反射膜15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制备于第一驱动电路层16朝向阳极14的表面上。这样,弧形凹槽154能够起到凹面镜的效果,将入射光18反射为向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聚集的出射光19,从而,可以减少发光层13在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强度,从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进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以及对比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凹槽154包括第一弧形凹槽1541与第二弧形凹槽1542,第一弧形凹槽1541为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154中位于第一反射膜15边缘处的弧形凹槽154,第二弧形凹槽1542为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154中除第一弧形凹槽1541以外的弧形凹槽154,即位于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154的内部的弧形凹槽154。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开口K所在的平面33与过第一反射膜15的中心点且垂直于第一反射膜15朝向阳极14的表面的直线34的夹角a可以为5°~90°,例如,该夹角a可以为5°、10°、20°、30°、40°、50°、60°、70°、80°或90°,但不限于此。该夹角a可通过发光层13的出光模拟图确定。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开口K的朝向限制了从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开口K出射的光的方向,具体是将从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开口K出射的光的方向限制为向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聚集。第二弧形凹槽1542的开口K所在的平面与第一反射膜15朝向第一电极的表面平行。这样,可以使入射至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光线31被反射为光线32,从而,可以将从第一弧形凹槽1541的开口K出射的光的方向限制为向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聚集,可以避免光线31从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离开第一反射膜15,进而,可以避免非显示区102受到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干扰,降低非显示区102受到的噪声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区501与感光区502,显示区501与感光区502相邻,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层51与感光元件52,第一驱动电路层16、阳极14、发光层13与第一反射膜15位于显示区501,第二驱动电路层51与感光元件52位于感光区502,第一驱动电路层16被配置为驱动发光层13执行显示功能,第二驱动电路层51位于衬底17上,且与第一驱动电路层16位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感光元件52位于第二驱动电路层51背向衬底17的一侧,第二驱动电路层51被配置为驱动感光元件52执行感光功能,发光层13的出光方向为第一反射膜15指向阳极14的方向Z1。并且,第二驱动电路层51与感光元件52的总高度低于第一驱动电路层16的高度。这样,通过在阳极14与第一驱动电路层16之间设置第一反射膜15,第一反射膜15可以将入射光18反射为出射光19,从而,第一反射膜15可以使反射入射光18的出射光19的传播方向向出光方向聚集,进而,可以避免感光元件52受到发光层13发出的出光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光的干扰,从而,可以提升感光元件52的信噪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层、第一电极与第一反射膜;
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发光层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之间;所述发光层的出光方向为由所述第一反射膜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
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膜被配置为使入射光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向所述出光方向聚集,其中,所述入射光为从所述发光层发出并入射至所述第一反射膜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膜为布拉格反射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膜包括第一子反射膜与第二子反射膜,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交替层叠设置,在所述发光层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膜中的第一层膜层与最后一层膜层为所述第一子反射膜;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总层数至少为5层,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总层数至多为15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膜还包括第三子反射膜,所述第三子反射膜为所述发光层指向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上的第一层所述第一子反射膜;
所述第三子反射膜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四个角为圆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与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非显示区相邻,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三子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非显示区交界处且位于所述显示区中的第一反射膜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由至少一种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的折射率的材料组成;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由至少一种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电极材料的折射率的材料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反射膜的材料包括硅、二氧化钛、氧化锌、硫化锌与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子反射膜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二氟化铈、二氟化镁与二氧化硅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反射膜与所述第二子反射膜为单分子膜。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膜包括紧密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底部涂覆有反光材料,所述弧形凹槽中填充有透光材料;
所述弧形凹槽包括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槽包括第一弧形凹槽与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为所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中位于所述第一反射膜边缘处的所述弧形凹槽,所述第二弧形凹槽为所述阵列排布的弧形凹槽中除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以外的弧形凹槽;
所述第一弧形凹槽的开口所在的平面与过所述第一反射膜的中心点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反射膜朝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的直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5°~90°;
所述第二弧形凹槽的开口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反射膜朝向所述第一电极的表面平行。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区与感光区,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感光区相邻;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层与衬底;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感光元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所述发光层、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感光区;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背向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反射膜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层执行显示功能;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上,且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位于所述衬底的同一侧,所述感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背向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被配置为驱动所述感光元件执行感光功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层与所述感光元件的总高度低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层的高度。
CN202210002038.7A 2022-01-04 2022-01-04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3353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02038.7A CN114335393B (zh) 2022-01-04 2022-01-04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02038.7A CN114335393B (zh) 2022-01-04 2022-01-04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393A true CN114335393A (zh) 2022-04-12
CN114335393B CN114335393B (zh) 2023-05-23

Family

ID=81022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02038.7A Active CN114335393B (zh) 2022-01-04 2022-01-04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39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526A (zh) * 2003-09-15 2005-03-23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效率提升结构的有机发光组件
CN102956837A (zh) * 2011-08-26 2013-03-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48621A (zh) * 2019-06-28 2019-08-2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基板、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0104A (zh) * 2019-06-03 2019-08-3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824598A (zh) * 2019-11-19 2020-0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2768621A (zh) * 2021-01-27 2021-05-07 福州大学 集成周期微凹面镜复合光提取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9526A (zh) * 2003-09-15 2005-03-23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效率提升结构的有机发光组件
CN102956837A (zh) * 2011-08-26 2013-03-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90104A (zh) * 2019-06-03 2019-08-3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48621A (zh) * 2019-06-28 2019-08-2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基板、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824598A (zh) * 2019-11-19 2020-0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膜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2768621A (zh) * 2021-01-27 2021-05-07 福州大学 集成周期微凹面镜复合光提取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393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3577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TWI557897B (zh) 顯示裝置及製造顯示裝置之方法
JP6912746B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JP6912748B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US9024337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unit
JP6912747B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面状光源
KR20150096179A (ko) 광변환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패키지, 차량용 램프
JP3991862B2 (ja) 表示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2531086B (zh) Dbr结构、led芯片、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制造方法及显示面板
US20200219930A1 (en) Double-sided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11029386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0320702B (zh) 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428445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51850B (zh) 顯示面板
JP5138569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CN112599705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4335393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200078486A (ko)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WO2021063048A1 (zh) 微发光二极管芯片及显示面板
CN114464607A (zh) 发光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826222A (zh) Dbr结构、led芯片、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制造方法及显示面板
JP2019134025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表示装置および発光ダイオード表示装置用基板
CN219658735U (zh) 发光封装结构
US20230108581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