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074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35074A CN114335074A CN202110442354.1A CN202110442354A CN114335074A CN 114335074 A CN114335074 A CN 114335074A CN 202110442354 A CN202110442354 A CN 202110442354A CN 114335074 A CN114335074 A CN 1143350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et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transistor
- display panel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6
- 208000032005 Spinocerebellar ataxia with axonal neuropathy type 2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8000033361 autosomal recessive with axonal neuropathy 2 spinocerebellar ata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6—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09G2300/0861—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2—The addressing of the pixel, in a display other than an active matrix LCD, involving the control of two or more scan electrodes or two or more data electrodes, e.g. pixel voltage dependent on signals of two data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6—Details of flat display driving waveforms
- G09G2310/061—Details of flat display driving waveforms for resetting or blan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光学部件设置区,光学部件设置区包括多个像素区,至少部分相邻两个像素区之间包括透光区;位于显示区的多个像素,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有机发光元件,像素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多个晶体管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第二复位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第一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行复位,第二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其中,像素电路包括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的第一像素电路,第一像素电路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面屏显示装置已成为显示技术领域中的热点技术之一,而为了使显示装置兼具前置摄像功能,屏下摄像头技术应运而生。
对于应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具有一定透光面积的光学部件设置区,显示装置进行摄像时,外界环境光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射入屏下的摄像头组件,摄像头组件对外界环境光进行采集,进而实现成像。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光学部件设置区的光线透过率较小,导致成像质量不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的透光率。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光学部件设置区,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包括多个像素区,至少部分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之间包括透光区;
位于显示区的多个像素,所述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有机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多个所述晶体管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第二复位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行复位,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其中,所述像素电路包括位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的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中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彼此电连接,二者接收相同的扫描信号,因此,仅需在光学部件设置区内设置一条扫描走线向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提供扫描信号即可,无需再设置两条单独的扫描走线分别向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提供扫描信号。相应的,也就减少了贯穿光学部件设置区的扫描走线的数量,进而降低了扫描走线对光学部件设置区的遮挡,增大了光学部件设置区中透光区域的面积。显示面板进行摄像时,就会有更多数量的外界环境光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射入摄像头组件,使摄像头组件采集到更多的外界环境光,优化了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单个像素区的版图示意图;
图9为图7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与第一扫描信号线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1为图10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与第一扫描信号线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3为图12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6为图15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19为图18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1为图20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22为图21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26为图25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和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走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的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30为图29沿B1-B2方向的剖视图;
如图31所示,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32为图31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六连接走线和第七连接走线的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35为图34沿C1-C2方向的剖视图;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37为图36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和第二复位晶体管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40为图39对应的版图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图43沿D1-D2方向的剖视图;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走线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1为图50沿E1-E2方向的剖视图;
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的另一种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各金属层的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5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中的信号线的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5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中的信号线的一种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5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中的信号线的另一种膜层位置示意图;
图5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存储电容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中各种信号传输线的排布示意图;
图5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和光学部件设置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和光学部件设置区的局部版图示意图;
图6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屏蔽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透光区的形状示意图;
图6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的形状示意图;
图6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虚设走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虚设走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7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7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2为图71沿G1-G2方向的剖视图;
图7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4为图73沿F1-F2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金属层,但这些金属层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金属层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金属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二金属层,类似地,第二金属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一金属层。
结合背景技术中的分析,对于应用屏下摄像头技术的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面板的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像素电路1',为驱动像素电路1'正常工作,像素电路1'中的晶体管与多条信号走线电连接。
但基于现有的像素电路1'的电路设计,与像素电路1'电连接的信号走线的数量较多。例如,仅与像素电路1'电连接的扫描走线就至少包括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和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此外,还包括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参考信号线Vref'和其他像素电路1'间的连接信号线(图中未示出),这就导致较多数量的信号走线贯穿光学部件设置区2',对光学部件设置区2'进行较大面积的遮挡,影响其光线透过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显示区1包括光学部件设置区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上,光学部件设置区2与光学组件(例如摄像头、红外光的传感器等)至少部分交叠,光学部件设置区2包括多个像素区3,至少部分相邻两个像素区3之间包括透光区4。在有光线穿过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情况下,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透光率可以比显示区1中除了光学部件设置区2以外的区域的透光率大。其中,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外边缘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显示区1的多个像素5,像素5包括像素电路6和有机发光元件7,有机发光元件7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图中未示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阳极和阴极中的一种,即当第一电极为阳极时,第二电极为阴极;当第一电极为阴极时,第二电极为阳极。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电路6的一种电路示意图,像素电路6包括多个晶体管,多个晶体管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M1、第二复位晶体管M2和驱动晶体管M0,第一复位晶体管M1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将第一复位晶体管M1第一极的电压传输至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将第二复位晶体管M2第一极的电压传输至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对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所示意的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一极与信号线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和第一极与信号线的连接方式仅为示意性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后续会对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与信号线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连接示意图,像素电路6包括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第一像素电路8,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同一扫描信号,在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同时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和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彼此电连接,二者接收相同的扫描信号,因此,仅需在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设置一条扫描走线,即可同时向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提供扫描信号,无需再设置两条单独的扫描走线分别向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提供扫描信号。相应的,也就减少了贯穿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扫描走线的数量,进而降低了扫描走线对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遮挡面积,增大了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透光区域的面积。显示面板进行前置拍照、摄像时,就会有更多的外界环境光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2射入摄像头组件,使摄像头组件采集到更多的外界环境光,进而优化了成像质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5,像素区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8,像素区3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均电连接至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而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与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通过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电连接,从而利用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将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扫描走线,为扫描信号提供连续的传输通路,保证扫描信号正常写入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中。
进一步地,如图6~图9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单个像素区3的版图示意图,图9为图7对应的版图示意图,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包括位于像素区3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第一扫描线段Scan11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第二扫描线段Scan12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第一扫描线段Scan11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通过第一连接走线10电连接。可选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可以分别通过过孔实现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意,图7和图9仅示意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其它信号线,如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源信号线PVDD、数据线Data之间的传输线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8所示的第一像素电路8的版图,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相距较远。通过令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包括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两个走线段,在版图设计中,可以使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同时使第二扫描线段Scan12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一方面版图设计简洁、紧密,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该种设置方式无需改变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设置位置,仅需调整走线设计,设计方式更为灵活。
此外,请再次参见图8,显示面板还包括虚拟阳极90,虚拟阳极90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与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之间的连接线92相邻设置,用于与该连接线92形成耦合电容,进而利用该耦合电容稳定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的电位,提高发光元件7发光亮度的准确性。
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8,由于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源漏极之间存在多个膜层结构,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二者之间的距离较远,当第一电极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进行电连接的时候,接触孔会比较深,孔径较大,会增加不透光的面积,以及接触孔深度较深的时候刻蚀工艺难度比浅孔大,因此,还可以在第三金属层或者第四金属层中设置转接结构93,发光元件7通过接触孔与转接结构93电连接,转接结构93还通过另一个接触孔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二极或者漏极电连接,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虚拟阳极90和对应的有机发光元件7电连接的转接结构93至少部分交叠,进一步稳定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的电位。可选的,虚拟阳极90可以与固定电位信号端电连接。
当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包括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且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通过第一连接走线10电连接时,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可以通过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直接相连、或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直接相连、或与第一连接走线10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
而且,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还可以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同层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
示例性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连接示意图,图11为图10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像素区3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均与该像素区3中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直接相连,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同层设置。不仅节省了工艺制程,同时,无需额外设置接触孔即可实现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之间的电连接,减小接触孔占用光学器件设置区2中的透光面积。
或者,如图12和图13所示,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13为图12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像素区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该像素区3中的第一连接走线10直接相连,该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第一连接走线10同层设置;该像素区3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该像素区3中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直接相连,该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同层设置。不仅节省了工艺制程,同时,无需额外设置接触孔即可实现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之间的电连接,减小接触孔占用光学器件设置区2中的透光面积。
此外,若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异层设置,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之间需要通过过孔才能实现电连接,那么就可能存在由过孔内沉积的金属材料不连续而导致的断路的风险。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同层,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与其相连的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或第一连接走线10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二者彼此连通,连接可靠性更高,信号传输也就更稳定。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8,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两端可分别通过一条第一连接走线10实现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两端电连接,换句话说,沿第一方向上,位于像素区3一侧的一个第一连接走线10将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第一端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第一端电连接;位于像素区3的另一侧的一根第一连接走线10将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第二端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端第二端电连接。如此设置不仅可以降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整体走线负载,而且,当显示面板采用移位寄存器进行双边驱动时,扫描信号传输至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两端时,可同时经由两条第一连接走线10传输至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两端,进而由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两端向中间传输,相较于扫描信号由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一段传输至另一端,可以提高第二复位晶体管M2中扫描信号的写入速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2和图3,显示区1还包括与光学部件设置区2相邻设置的主显示区11,例如,主显示区11可围绕光学部件设置区2设置,像素电路6还包括位于主显示区11的第二像素电路12。
下面以两种设置方式为例对第二像素电路12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的连接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第一种设置方式:
如图14~图16所示,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像素电路12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连接示意图,图16为图15对应的版图示意图,第二像素电路12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同一扫描信号的有效电平而导通,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同时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和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基于上述设置方式,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二像素电路12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均接收同一扫描信号。因此,在设置用于提供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器时,请再次参见图14,像素电路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所需的扫描信号仅需利用一组移位寄存器14提供即可,减少了面板内所需设置的移位寄存器14的数量,从而更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15和图16,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至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包括位于主显示区11的第三扫描线段Scan21和第四扫描线段Scan22,第三扫描线段Scan21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第四扫描线段Scan22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第三扫描线段Scan21和第一扫描线段Scan1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走线13电连接。
并且,对于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二像素电路12,与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和与第二像素电路12电连接的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和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第三扫描线段Scan21、第四扫描线段Scan22和第二连接走线13中的任意一种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第一连接走线10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中的任意一种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示例性的,请再次参见图14,当主显示区11与像素区3相邻时,可以通过第三扫描线段Scan21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和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当主显示区11与透光区4相邻时,可以通过第三扫描线段Scan21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和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
结合图16所示的第二像素电路12的版图,令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包括第三扫描线段Scan21和第四扫描线段Scan22两个走线段,在版图设计中,可以使第三扫描线段Scan21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同时使第四扫描线段Scan22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一方面版图设计简洁、紧密,空间利用率高,另一方面该种设置方式无需改变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设置位置,仅需调整走线设计,设计方式更为灵活。
此外,为降低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的整体走线负载,请再次参见图16,第四扫描线段Scan22的两端可分别通过一条第二连接走线13与第三扫描线段Scan21的两端电连接。
第二种设置方式:
如图17~图19所示,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像素电路12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19为图18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对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像素电路12,第i个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与第i+1个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至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并且,对于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像素电路12,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至同一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换句话说,对于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像素电路来说,其中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可以与另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共用一根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可以减少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的数量,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使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排布更紧密,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
此外,对于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二像素电路12,与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和与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的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电连接,从而实现扫描信号的传输,使像素电路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和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可以通过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第一连接走线10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中的任意一种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示例性的,请再次参见图17,当主显示区11与像素区3相邻时,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可以通过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当主显示区11与透光区4相邻时,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可以通过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电连接。
基于上述设置方式,第二像素电路12的驱动周期包括第一复位时段和第二复位时段,对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二像素电路12,在前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的第一复位时段,第一复位晶体管M1响应于与其相连的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提供的扫描信号,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在前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的第二复位时段,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与其相连的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提供的扫描信号,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与此同时,后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进入第一复位时段,后一个第二像素电路12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响应于与该扫描信号,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以此实现顺次扫描。
而且,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在设置用于提供扫描信号的移位寄存器时,请再次参见图17,也仍仅需利用一组移位寄存器14向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提供扫描信号即可,显示面板中所需设置的移位寄存器14的数量较少,面板的边框宽度也相应较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再一种连接示意图像素区3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并且,对于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与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通过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电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同一扫描信号,并利用同一复位信号分别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和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一像素电路8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接收相同的复位信号,因此,仅需在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设置一条复位走线向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提供复位信号即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贯穿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信号走线的数量,降低了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不透光面积,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光线透过率。
下面以两种设置方式为例,对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种设置方式:
结合图20,如图21所示,图21为图20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像素区3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光学部件设置区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像素区3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三连接走线16电连接,第三连接走线16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像素区3中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四连接走线17电连接,第四连接走线17还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意,图20和图21中仅示意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以及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之间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其它信号线,如电源信号线PVDD、数据线Data之间的传输线会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基于该种结构,第三连接走线16可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使其更易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电连接,第四连接走线17可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使其更易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电连接,该种结构的版图设计简洁、紧密,空间利用率高,并且无需改变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设置位置,仅需调整走线设计,设计方式更为灵活。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减少连接走线数量,优化版图设计,请再次参见图20和图21,与第i行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四连接走线17和与第i+1行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三连接走线16可复用为一条连接走线,此时,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可贯穿透光区4,在整个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沿第一方向延伸。基于该种设置,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和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构成一条复位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复位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该种网格状结构会降低复位走线的整体走线负载,从而降低复位信号在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上传输时的压降,使复位信号传输至不同位置处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和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时的电压值趋于一致,提高不同第一像素电路8中对驱动晶体管M0和有机发光元件7的复位程度的均一性,避免由于复位信号线的压降而导致的像素电路产生充电效果差异,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图22为图21沿A1-A2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半导体层18和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第一极s和晶体管的第二极d位于半导体层18,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位于半导体层18。
相较于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的透光率较高,因此,将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采用半导体材料形成,可以提高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的透光率,部分环境光能够透过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射入摄像头组件,增加了光学部件设置区的透光率,进一步增大了摄像头组件所能采集到的光线量;同时,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位于半导体层16,可以避免像素电路中的信号线都集中在金属层中,优化像素电路的版图布局,减小像素电路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空间利用率。
此外,如图23所示,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各像素区3中的第一像素电路8可与两条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从而使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形成并联结构,进一步降低复位走线的负载。而且,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可选用导电率更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如图24所示,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和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构成一条复位走线,第i列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i+1列第一像素电路8可与同一条复位走线相连,其中,i为奇数,此时,相较于每一列第一像素电路8均与一条复位走线电连接,减少了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设置的复位走线的数量,版图设计更加简洁、紧密。
第二种设置方式:
如图25和图26所示,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图26为图25对应的版图示意图,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包括位于像素区3的第一复位线段Vref11和第二复位线段Vref12;第一复位线段Vref11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复位线段Vref12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复位线段Vref12和第一复位线段Vref11通过第五连接走线20电连接。其中,沿同一方向延伸内的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第二复位线段Vref12、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可以同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意,图25和图26中仅示意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以及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之间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其他信号线,如电源信号线PVDD、数据线Data之间的传输线会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一复位线段Vref11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第二复位线段Vref12则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第一复位线段Vref11更便于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电连接,以及使第二复位线段Vref12更便于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电连接,降低了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连接难度。
而且,当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包括第一复位线段Vref11和第二复位线段Vref12,且第二复位线段Vref12和第一复位线段Vref11通过第五连接走线20电连接时,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可以通过与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直接相连、或与第二复位线段Vref12直接相连、或与第五连接走线20直接相连的方式,实现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第二复位线段Vref12或第五连接走线20同层设置。例如,请再次参见图25和图26,像素区3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均与该像素区3中的第五连接走线20直接相连,并且,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五连接走线20同层设置。
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与其直接相连的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第二复位线段Vref12或第五连接走线20同层,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会和与其相连的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第二复位线段Vref12或第五连接走线20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二者彼此连通,连接可靠性更高,避免了因连接过孔内金属材料不连续导致的断路的情况,同时无需额外设置过孔,减小了光学部件设置区中的不透光面积,提高了光线透光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26,透光区4包括第一主透光区21和一个第一辅透光区22,第一主透光区21和第一辅透光区22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的至少部分在第一辅透光区22内延伸。
若透光区4被贯穿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割裂成几个分散的透光区域,外界环境光射入透光区4时容易在走线之间或者走线的边缘处发生衍射。基于上述设置方式,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集中在透光区4的部分区域内延伸设置,从而将透光区4中被走线遮挡的区域和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集中化,因而有效降低了衍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集中在第一辅透光区22内延伸时,还可以在第一辅透光区22内设置遮光部,利用遮光部对第一辅透光区22进行全覆盖,或对第一辅透光区22中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之间的缝隙进行覆盖,以更大程度地消除衍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和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的投影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减小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这两部分走线对透光区4的整体遮挡程度,增大透光区4中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的面积,进一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光线透过率。进一步的,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上,还可以设置透光区4中的多条信号线中的至少两条信号线的投影之间的缝隙至少部分被第三条信号线的投影覆盖,即信号线之间相互覆盖遮挡,以消除或者削弱由走线缝隙造成的光线衍射问题,提高光学部件的成像效果。可以理解的,可以传输信号的走线,均可以理解为信号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走线1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走线10包括第一端部23和第二端部2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3的投影位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投影远离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投影的一侧,第二端部24的投影位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投影远离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投影的一侧;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3的投影与第一复位线段Vref11的投影交叠,和/或,第二端部24的投影与第二复位线段Vref12的投影交叠。
结合图17,基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设置方式,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通过第一连接走线10并联在一起,降低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整体走线负载,使其与主显示区11中的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的负载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通过增大第一连接走线10的延伸长度,使其第一端部23与第一复位线段Vref11交叠和/或第二端部24与第二复位线段Vref12交叠,第一端部23与第一复位线段Vref11和/或第二端部24与第二复位线段Vref12之间会形成耦合电容,该耦合电容能够补偿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与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走线之间的负载差异,使主显示区1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传输的扫描信号的压降趋于一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9和图30所示,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的膜层位置示意图,图30为图29沿B1-B2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18和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第一极s和晶体管的第二极d位于半导体层18,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位于半导体层18。
相较于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由金属材料形成,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位于半导体层18,提高了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的透光率,降低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对透光区4的遮挡程度,进而令更多数量的外界环境光能够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2射入摄像头组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像素区3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电连接,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相连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通过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电连接,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连接第一电压端(图中未示出);像素区3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电连接,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相连的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通过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电连接,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连接第二电压端(图中未示出)。
其中,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用于提供不同的复位信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压端提供的复位信号的电压小于第一电压端提供的复位信号的电压。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分别与不同的复位信号线电连接,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分别传输不同的复位信号,分别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和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进一步地,由于第二复位晶体管M2接收的复位信号的电压较低,因而可以向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例如,阳极)提供一个较低的复位电位,避免在非发光时段内,由于漏电流的影响而抬高有机发光元件7第一电极的电压,使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达到驱动其发光的条件,较低的复位信号电压能保证有机发光元件7在非发光时段内不发光,有效改善像素的偷亮现象。而由于第二复位晶体管M2接收的复位信号的电压稍高一些,因而可以避免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写入一个过低的复位信号,这样,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后,在将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时,就可以在一个稍高的低电平电位的基础上写入,降低了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的初始电位与需要写入的数据信号之间的压差,从而使得数据信号在充电时段内数据写入地更充分。
下面以两种设置方式为例,对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种设置方式:
结合图31,如图32所示,图32为图31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像素区3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光学部件设置区2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像素区3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六连接走线27电连接,第六连接走线27还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电连接;像素区3中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七连接走线28电连接,第七连接走线28还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意,图31和图32中仅示意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之间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之间的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其它信号线,如电源信号线PVDD、数据线Data之间的传输线会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基于该种结构,第六连接走线27可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使其更易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七连接走线28可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使其更易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电连接,该种结构的版图设计简洁、紧密,空间利用率高,并且无需改变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设置位置,仅需调整走线设计,设计方式更为灵活。
此外,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构成一条第一复位走线,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构成一条第二复位走线,如图33所示,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可贯穿透光区4在整个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沿第一方向延伸,此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连接走线27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复位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七连接走线28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复位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该种网格状结构会降低复位走线的走线负载,从而降低复位信号传输时的压降。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33,为进一步减少复位信号线的数量,第i列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i+1列第一像素电路8与同一条第一复位走线相连。第i列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i-1列第一像素电路8与同一条第二复位走线相连,i为偶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4和图35所示,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的膜层位置示意图,图35为图34沿C1-C2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18,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半导体层18,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位于半导体层18,从而提高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的透光率,部分环境光能够透过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射入摄像头组件,进一步增大了摄像头组件所能采集到的光线数量。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31和图32,像素区3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x个第一像素电路8,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位于第1个第一像素电路8远离第2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一侧,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位于第x个第一像素电路8远离第x-1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一侧。
透光区4包括第二主透光区29和两个第二辅透光区30,一个第二辅透光区30、第二主透光区29和另一个第二辅透光区30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的至少部分在第二辅透光区30内延伸,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至少部分在第二辅透光区30内延伸。此时,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分别在透光区4的两侧延伸,使透光区4中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集中化,弱化了外界环境光射入透光区4所产生的衍射现象,并提高了透光效果。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6和图37所示,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图37为图36对应的版图示意图,像素区3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x个第一像素电路8;透光区4包括第三主透光区31和一个第三辅透光区32,第三主透光区31和第三辅透光区32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至少部分在第三辅透光区32内延伸。
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位于第1个第一像素电路8远离第2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一侧,第三辅透光区32指向第三主透光区31的方向与第1个第一像素电路8指向第2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方向相同;或,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位于第x个第一像素电路8远离第x-1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一侧,其中,x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第三辅透光区32指向第三主透光区31的方向与第1个第一像素电路8指向第2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方向相反。
基于上述设置方式,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均在透光区4的同一侧延伸,将透光区4中被走线遮挡和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集中化,有效降低了外界环境光射入透光区4时的衍射现象。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在第三辅透光区32内设置遮光部,利用遮光部对第三辅透光区32进行覆盖,或对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之间的缝隙进行覆盖的方式,更大程度地消除衍射。此外,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与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在同一侧延伸,还可以减小复位信号线与复位信号传输线构成的复位走线的长度,从而减小复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压降。
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构成一条第一复位走线,在第二方向上顺次相连的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构成一条第二复位走线,如图38所示,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第六连接走线27和第七连接走线28可贯穿透光区4,此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连接走线27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复位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七连接走线28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复位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该种网格状结构会降低复位走线的走线负载,从而降低复位信号传输时的压降。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38,为进一步减少复位走线的数量,第i列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i+1列第一像素电路8电与同一条第一复位走线相连,第i列第一像素电路8和第i+1列第一像素电路8与同一条第二复位走线相连,其中,i为奇数。
第二种设置方式:
如图39和图40所示,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又一种连接示意图,图40为图39对应的版图示意图,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分别在像素区3内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在靠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同时使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在靠近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位置处延伸,从而使其更便于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其中,沿同一方向延伸内的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可以同层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示意,图39和图40中仅示意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之间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之间的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其他信号线,如电源信号线PVDD、数据线Data之间的传输线会在后续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
在上述设置方式中,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的延伸方向与像素区3中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的排列方向相同,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可以通过多个过孔与像素区3中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直接相连,当像素区3中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时,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可以通过多个过孔与多个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直接相连,无需再设置电连接在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之间、以及电连接在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之间的连接线,简化了布线设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1所示,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结构示意图,透光区4包括第四主透光区33和第四辅透光区34,第四辅透光区34和第四主透光区33沿第一方向排列,第四主透光区33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子区域39、第二子区域40和第三子区域4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包括位于第四辅透光区34的第一复位传输线段35和位于第二子区域40的第二复位传输线段36,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包括位于第四辅透光区34的第三复位传输线段37和位于第二子区域40的第四复位传输线段38;沿第四辅透光区34指向第四主透光区33的方向,第一复位传输线段35和第三复位传输线段37之间的间距递减,换句话说,第一复位传输线段35和第三复位传输线段37之间的最短距离逐渐减小,二者在透光区4中趋向集中设置。
如此设置,在将透光区4中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集中化以降低衍射的同时,第一复位传输线段35和第三复位传输线段37均朝着第四主透光区33中间位置处的第二子区域40处延伸,第一复位传输线段35和第三复位传输线段37的延伸长度趋于一致,进而使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和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的走线负载趋于一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均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或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投影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的投影交叠,从而减小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和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这三部分走线对透光区4的整体遮挡程度,增大透光区4中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的面积,进一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光线透过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3和图44所示,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4为图43沿D1-D2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层叠设置的半导体层18和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第一极s和晶体管的第二极d位于半导体层18,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位于半导体层18,从而提高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的透光率,降低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对透光区4的遮挡程度,进而令更多数量的外界环境光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2射入摄像头组件,增大摄像头组件所采集到的外界环境光的数量。
进一步地,如图45所示,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连接走线10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走线10包括第一端部23和第二端部24,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3的投影位于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投影远离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投影的一侧,第二端部24的投影位于第二扫描线段Scan12的投影远离第一扫描线段Scan11的投影的一侧;并且,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端部23的投影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的投影交叠,和/或,第二端部24的投影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的投影交叠。
结合图17,基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设置方式,第一扫描线段Scan11和第二扫描线段Scan12通过第一连接走线10并联在一起,降低了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整体走线负载,使其与主显示区11中的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的负载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通过增大第一连接走线10的延伸长度,使其第一端部23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交叠和/或第二端部24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交叠,第一端部23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或第二端部24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之间形成耦合电容,该耦合电容能够补偿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与第四扫描信号线Scan4走线之间的负载差异,使主显示区1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传输的扫描信号的压降趋于一致。可选的,还可以增大第一端部23和/或第二端部24的线宽,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提高第一端部23或第二端部24与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的交叠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像素电路8包括用于形成晶体管的多个金属层,多个金属层之间具有缝隙,金属层包括的信号走线之间也存在缝隙。显示面板进行摄像时,部分外界环境光透过这部分缝隙射入时容易产生衍射现象,进而对成像质量产生影响。为此,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6和图47所示,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结构示意图,图4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遮光部39,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遮光部39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像素电路8,从而利用遮光部39对金属层之间的缝隙进行遮挡,弱化衍射现象。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46和图47,像素区中可以包括多种颜色的像素,例如可以至少包括一个红色像素(R)、一个绿色像素(G)和一个蓝色像素(B),或者其他组合起来能发白光的颜色像素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8所示,图4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遮光部39与复位信号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遮光部39还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通过第一过孔40电连接,以及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通过第二过孔41电连接,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部39通过与第八连接走线43电连接。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遮光部39可直接向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传输复位信号,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无需再设置额外的复位信号线,简化了面板的结构设计。而且,相较于走线结构,面状设计的遮光部39的负载较小,因而还能降低复位信号在遮光部39中传输时的压降。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如图49所示,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多个晶体管还包括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连接,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一极电连接。遮光部39与电源信号端(图中未示出)电连接,遮光部39还与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第一极通过第三过孔44电连接,并且,相邻两个遮光部39通过与遮光部39同层设置的第九连接走线45电连接。
在该种设置方式中,遮光部39可直接向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第一极传输电源信号,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无需再设置额外的电源信号线,简化了面板的结构设计。而且,相较于走线结构,面状设计的遮光部39的负载较小,因而还能降低电源信号在遮光部39中传输时的压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0和图51所示,图5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1为图50沿E1-E2方向的剖视图,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设置的半导体层18和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第一极s和晶体管的第二极d位于半导体层18,遮光部39位于半导体层18背向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此时,遮光部39除了对金属层间的缝隙进行遮挡以减少衍射以外,还可以避免由面板底部射入的杂散光,或是由面板顶部射入但被底部反射回去的环境光照射到半导体层18上,降低由光照射到半导体层18中的有源层上产生光生载流子而导致晶体管存在漏电流的风险。
进一步地,结合图4,请再次参见图50,多个晶体管还包括阈值补偿晶体管M5,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连接。
由于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5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直接相连,因此,若第一复位晶体管M1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5产生漏电流,会较大程度地影响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的电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数据电压的写入,出现数据信号写入不完全等问题。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遮光部39的投影可覆盖第一复位晶体管M1、阈值补偿晶体管M5和驱动晶体管M0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投影,从而避免第一复位晶体管M1、阈值补偿晶体管M5和驱动晶体管M0产生漏电流,提高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位的稳定性。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52所示,图5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遮光部39的另一种膜层位置示意图,有机发光元件7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46、发光层47和第二电极48,本发明实施例以第一电极46为阳极、第二电极48为阴极为例进行示意,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46与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电连接,遮光部39与第一电极46同层设置,其中,遮光部39与第一电极46之间具有缝隙,以保证遮光部39和第一电极46之间电绝缘。此时,遮光部39位于晶体管和各种信号线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晶体管与信号线之间的连接过孔无需贯穿遮光部39,遮光部39具有更大的遮光面积。而且,遮光部39仅需与第一电极46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不仅简化了工艺流程,还无需占用额外的膜层厚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和图50,多个晶体管还包括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阈值补偿晶体管M5和发光控制晶体管M6。
其中,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连接,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PVDD电连接,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一极电连接;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电连接,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的第一极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一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连接;发光控制晶体管M6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连接,发光控制晶体管M6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电连接,发光控制晶体管M6的第二极与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电连接。
此外,像素电路6还包括存储电容Cst,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与电源信号线PVDD电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复用。
下面以像素电路6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为例,对像素电路6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像素电路6的驱动周期包括第一时段、第二时段和第三时段。
在第一时段,第一复位晶体管M1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进行复位,第二复位晶体管M2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在第二时段,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响应于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提供的扫描信号,数据线Data经由导通的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5向驱动晶体管M0写入数据信号。
在第三时段,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和发光控制晶体管M6响应于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控制有机发光元件7在由数据信号以及电源信号线PVDD提供的电源信号转换的驱动电流的作用下发光。
基于上述结构,结合图2,显示区1还包括与光学部件设置区2相邻设置的主显示区11,像素电路6包括位于主显示区11的第二像素电路12。如图53所示,图5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各金属层的膜层位置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设置的半导体层18、第一金属层19、第二金属层49、第三金属层50和第四金属层51,其中,晶体管的栅极g位于第一金属层19,晶体管的第一极s和晶体管的第二极d位于半导体层18,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1位于第二金属层49。
在主显示区11中,如图54所示,图5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主显示区11中的信号线的膜层位置示意图,第一金属层19、第三金属层50和第四金属层51分别包括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源信号线PVDD和数据线Data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54,与第二像素电路12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位于第一金属层19,第二扫描信号线Scan2和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位于第三金属层50,电源信号线PVDD和数据线Data位于第四金属层51。
在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图5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信号线的膜层位置示意图,图5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信号线的另一种膜层位置示意图,遮光部39位于第一金属层19、或第三金属层50、或第四金属层51,且遮光部39与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电源信号线PVDD和数据线Data异层设置。
例如,请再次参见图55和图56,与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一扫描信号线Scan1、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和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位于第一金属层19,电源信号线PVDD和数据线Data位于第三金属层50,遮光部39位于第四金属层51。
此外,当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电连接时,请再次参见图55,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和第三复位信号线Vref3可位于第二金属层49。或者,当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时,请再次参见图56,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位于第三金属层50,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的第三连接走线16和第四连接走线17位于第二金属层49。
通过调整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各个信号线的膜层位置,在第一金属层19、第三金属层50和第四金属层51中预留出一层金属层单独形成遮光部39,遮光部39无需与其它信号线同层设置,因而遮光部39无需避让其他信号线,具有更大的遮光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请再次参见图55和图56,为减小电源信号的压降,电源信号线PVDD的线宽可以大于数据线Data的线宽。或者,如图57所示,图5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存储电容Cst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存储电容Cst除了包括与电源信号线PVDD电连接的第一极板C1和与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进行复用的第二极板C2外,还可进一步包括与第一极板C1相对设置的第三极板C3,第三极板C3也与电源信号线PVDD电连接,用于进一步降低电源信号线PVDD的负载。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见图55和图56,遮光部39位于第四金属层51,此时,遮光部39位于晶体管和各种信号线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晶体管与信号线之间的连接过孔无需贯穿遮光部39,遮光部39的覆盖面积更大。
进一步地,如图58所示,图5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各种信号传输线的排布示意图,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Emit通过发光信号传输线52电连接;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电源信号线PVDD通过电源信号传输线53电连接;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通过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54电连接;与相邻两个像素区3中第一像素电路8电连接的数据线Data分别通过数据信号传输线55电连接。
透光区4包括第五主透光区56和围绕第五主透光区56的第五辅透光区57,发光信号传输线52、电源信号传输线53、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54和数据信号传输线55在第五辅透光区57内延伸,也就是说,各种信号传输线均环绕第五主透光区56延伸设置,从而将透光区4中被走线遮挡的区域和未被走线遮挡的区域集中化,以降低衍射。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第五辅透光区57中设置遮光部,利用遮光部对第五辅透光区57进行全覆盖,或对第五辅透光区57中各个信号传输线之间的缝隙进行覆盖,以更大程度地消除衍射。
基于上述像素电路的具体结构,主显示区1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9所示,主显示区1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版图示意图如图60所示。
此外,如图61所示,图6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当像素电路6采用上述电路结构时,显示面板可包括第一扫描移位寄存器70、第二扫描移位寄存器71和发光移位寄存器72,其中,第一扫描移位寄存器70用于向像素电路6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栅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栅极提供扫描信号,第二扫描移位寄存器71用于向像素电路6中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M4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栅极提供扫描信号,发光移位寄存器72用于向像素电路6中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M3的栅极和发光控制晶体管M6的栅极提供发光控制信号。其中,第一扫描移位寄存器70、第二扫描移位寄存器71和发光移位寄存器72可采用单边驱动或双边驱动的驱动方式,而且,上述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的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2所示,图6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屏蔽部59的结构示意图,多个晶体管还包括阈值补偿晶体管M5,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Scan3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连接;像素电路6还包括存储电容Cst,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1与电源信号线PVDD电连接,存储电容Cst的第二极板C2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复用。
显示面板还包括凸出于第一极板C1的屏蔽部59,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屏蔽部59的投影与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二极的投影相邻设置,从而利用屏蔽部59屏蔽干扰信号对阈值补偿晶体管M5的第二极,也就是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的电位的影响,避免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位波动,同时,可以设置屏蔽部59与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C1同层且电连接,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屏蔽部59与第三扫描线scan3至少部分交叠,可以提高与驱动晶体管M0电连接的存储电容Cst的电容量,提高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位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3所示,图6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包括至少两条相连的折线走线段,或,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包括至少两条相连的弧线走线段,此时,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的边缘为折线形边缘或波浪形边缘,打破了外界环境光的周期性干涉,进而更大程度地消除了衍射。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调整透光区4形状的方式,使透光区4的边缘为非直线形边缘,从而有效消除衍射。
例如,如图64所示,图6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透光区4的形状示意图,透光区4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需要说明的是,当透光区4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时,像素区3的形状可仍为矩形,此时,可由遮光部限定出透光区4的形状。
或者,如图65所示,图6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3的形状示意图,像素区3的形状为圆形或若圆形,此时,相邻两个像素区3之间的透光区4的边缘为非直线边缘。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6所示,图6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虚设走线62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18,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半导体层18,透光区4包括第六主透光区60和围绕第六主透光区60的第六辅透光区61,第六辅透光区61包括位于半导体层18的虚设走线62。
由于透光区4未设置像素电路6,因而导致显示区1不同位置处半导体层18的分布密度不均,进而导致半导体层18的刻蚀均一性较差。其中,在主显示区11和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交界位置处,交界两侧半导体层18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因而,靠近交界位置处的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受刻蚀的影响也就更大。通过在第六辅透光区61内设置一些虚设走线62,可以利用虚设走线62增大光学部件设置区2边界位置处半导体层18的分布密度,从而提高半导体层18的刻蚀均一性,进而有效提高边界位置处晶体管的工作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请再次参见图65,增设的虚设走线62的图案可以和像素电路6中半导体层18的图案一致,或者,虚设走线62也可以为走线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66所示,图6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虚设走线62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至少部分虚设走线62复用为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从而无需再设置额外的金属走线作为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而且,虚设走线62由半导体材料形成,透光率更高,因而还可进一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光线透过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请再次参见图66,部分虚设走线62还可以复用为发光信号传输线52、电源信号传输线53、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54、数据信号传输线55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一像素电路8中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和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一极与第一复位信号线Vref1电连接时,虚设走线62也可以复用为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当第一像素电路8中的第一复位晶体管M1的第一极与第二复位信号线Vref2电连接,第二复位晶体管M2的第二极与第三复位信号电连接时,虚设走线62也可以复用为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25和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26。
可选的,为了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的光透过率,可以将沿第一方向或者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像素区之间的信号传输线,例如发光信号传输线52、电源信号传输线53、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54、数据信号传输线55、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与半导体层同层设置,即采用半导体材料制作信号传输线,请参考图71,图71中仅以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与半导体层同层为例进行示意。
当光线由外界经过光学部件设置区的透光区域后,入到到光学部件(例如,摄像头)进行成像时,可以理解的,在垂直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由于半导体材料制作的信号传输线所在区域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透光膜层的厚度与周围相对应的透光膜层的厚度、折射率不同,因此环境光在不同位置处经过的光程会出现差异,光程差导致光线相位差异,会容易造成衍射现象,同样影响光学器件成像效果,因此,可以在半导体材料制作的信号传输线的上方或者下方设置透光结构T,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透光结构覆盖至少一条半导体材料制作的信号传输线,从而调整不同光线路径上的光程差异,降低衍射现象。透光结构T的膜层厚度和材料折射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透光结构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例如ITO、IGZO等。可选的,透光结构可以复用为发光信号传输线52、电源信号传输线53、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54、数据信号传输线55、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中的一种或多种,即提高了光学部件设置区的光透光率,同时能降低光线的衍射效应,还能增大透光区4中高透光率区域的面积。请继续参考图71,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并且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15与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9至少部分交叠,即可降低走线占用的空间,同时还可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透光率,以及,改善由于光程差造成的光线衍射问题。图71中的走线方式仅为了方便理解技术方案,不对具体的走线信号进行限定。图72为图71沿G1-G2方向的剖视图,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46可以包括第一透明电极461、第一反射电极462,可以使透光结构T与第一透明电极461同层同工艺,节省制程和面板厚度。
可选的,为了增加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透光率,可能会减少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像素电路的数量,为了均衡光学部件设置区2和主显示区11之间的亮度差异,会选择提高第一像素电路中的驱动电流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亮度,但是,电流密度越大,像素的寿命衰减越快,因此,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像素电路至少电连接两个有机发光元件7,两个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可以电连接,仅需单独对应设置两个像素开口。通常为了提高像素出光效率,会将第一电极设置为包括反射电极的结构,会损失一定的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因此,可选的,可以采用透明金属走线(例如ITO、IGZO等)将两个有机发光元件7的第一电极电连接,从而驱动第一电极发光。可选的,当透光区中存在材料为半导体的走线或者其他可透光走线的时候,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透明金属走线可以至少部分覆盖半导体材料制作的走线或者其他能透光走线,以改善由于光程差引起的衍射问题,提高光学部件成像效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7所示,图6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电极48的结构示意图,有机发光元件7包括第二电极48,第二电极48为阴极,为进一步提高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光线透过率,可以在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的第二电极48上设置一些镂空部63,镂空部63暴露出透光区4,以避免第二电极48对透光区4进行遮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见图64和图65,多个像素5包括红色像素63、绿色像素64和蓝色像素65,为更好的实现混色,优化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显示效果,像素区3包括至少一个红色像素63、至少一个绿色像素64和至少一个蓝色像素6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9所示,图6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3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之间包括透光区4,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之间包括透光区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基于该种排布方式,像素区3在光学部件设置区2内均匀且分散排布,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显示效果更优。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0所示,图7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像素区3的另一种排布示意图,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之间包括透光区4,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之间不包括透光区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基于该种排布方式,相邻的两个像素区3之间的透光区4在第二方向上连续排布,光学部件设置区2中的透光区域的面积更大且透光区域更集中,光学部件设置区2的透光性能更优。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73和图74所示,图7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4为图73沿F1-F2方向的剖视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以及光学组件200(例如摄像头、红外光的传感器等),在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方向上,显示面板100中的光学部件设置区2与光学组件200至少部分交叠。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图73所示的显示装置仅仅为示意说明,该显示装置可以是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纸书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光学部件设置区,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包括多个像素区,至少部分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之间包括透光区;
位于显示区的多个像素,所述像素包括像素电路和有机发光元件,所述像素电路包括多个晶体管,多个所述晶体管包括第一复位晶体管、第二复位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行复位,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响应于其对应的扫描信号,对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进行复位;
其中,所述像素电路包括位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的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中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像素区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第一扫描信号线;
对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区,与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通过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像素区的第一扫描线段和第二扫描线段;
所述第一扫描线段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扫描线段与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扫描线段与所述第二扫描线段通过第一连接走线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和与其直接相连的所述第一扫描线段、所述第二扫描线段或所述第一连接走线同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扫描线段的两端分别通过一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与所述第一扫描线段的两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相邻设置的主显示区,所述像素电路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中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至第二扫描信号线;
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第三扫描线段和第四扫描线段,所述第三扫描线段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扫描线段与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三扫描线段和所述第一扫描线段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走线电连接;
并且,对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和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线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并且,对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区,与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通过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接走线和第四连接走线,所述像素区中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走线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像素区中的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四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走线与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所述第三连接走线和所述第四连接走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复位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像素区的第一复位线段和第二复位线段;
所述第一复位线段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线段与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线段和所述第一复位线段通过第五连接走线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和与其直接相连的所述第一复位线段、所述第二复位线段或所述第五连接走线同层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一主透光区和一个第一辅透光区,所述第一主透光区和所述第一辅透光区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一辅透光区内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走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扫描线段的投影远离所述第二扫描线段的投影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扫描线段的投影远离所述第一扫描线段的投影的一侧;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复位线段的投影交叠,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复位线段的投影交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所述第一复位信号传输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二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连的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通过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连接第一电压端;
所述像素区的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复位信号线电连接,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相连的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通过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电连接,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连接第二电压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六连接走线和第七连接走线,所述像素区中的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六连接走线还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像素区中的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连接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七连接走线还与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电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所述第六连接走线和所述第七连接走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x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位于第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第2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一侧,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位于第x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第x-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一侧;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二主透光区和两个第二辅透光区,一个所述第二辅透光区、所述第二主透光区和另一个所述第二辅透光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二辅透光区内延伸,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二辅透光区内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x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三主透光区和一个第三辅透光区,所述第三主透光区和所述第三辅透光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至少部分在所述第三辅透光区内延伸;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位于第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第2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一侧,所述第三辅透光区指向所述第三主透光区的方向与第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指向第2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方向相同;
或,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位于第x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远离第x-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一侧,所述第三辅透光区指向所述第三主透光区的方向与第1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指向第2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的方向相反。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分别在所述像素区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四主透光区和第四辅透光区,所述第四辅透光区和所述第四主透光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四主透光区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子区域、第二子区域和第三子区域,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辅透光区的第一复位传输线段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复位传输线段,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辅透光区的第三复位传输线段和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四复位传输线段;
沿所述第四辅透光区指向所述第四主透光区的方向,所述第一复位传输线段和所述第三复位传输线段之间的间距递减。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均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异层设置,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或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的投影交叠。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所述第二复位信号传输线和所述第三复位信号传输线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走线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扫描线段的投影远离所述第二扫描线段的投影的一侧,所述第二端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扫描线段的投影远离所述第一扫描线段的投影的一侧;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端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复位信号线的投影交叠,和/或,所述第二端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三复位信号线的投影交叠。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的遮光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像素电路。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与复位信号端电连接,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通过与第八连接走线电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晶体管还包括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遮光部与电源信号端电连接,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且相邻两个所述遮光部通过与所述遮光部同层设置的第九连接走线电连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半导体层背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晶体管还包括阈值补偿晶体管,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遮光部的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复位晶体管、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和所述驱动晶体管中的至少一个晶体管的投影。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发光元件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复位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所述遮光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33.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晶体管还包括:
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电源信号线电连接,所述电源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所述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电连接,所述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数据线电连接,所述数据电压写入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阈值补偿晶体管,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发光控制晶体管,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发光控制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有机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电连接;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与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相邻设置的主显示区,所述像素电路包括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设置的半导体层、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其中,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在所述主显示区中,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和所述第四金属层分别包括所述第三扫描信号线、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所述电源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中,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或所述第三金属层或所述第四金属层,且所述遮光部与所述光学部件设置区中的所述第三扫描信号线、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所述电源信号线和所述数据线异层设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部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通过发光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电源信号线通过电源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第三扫描信号线通过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与相邻两个所述像素区中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数据线分别通过数据信号传输线电连接;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五主透光区和围绕所述第五主透光区的第五辅透光区,所述发光信号传输线、所述电源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二扫描信号传输线和所述数据信号传输线在所述第五辅透光区内延伸。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晶体管还包括阈值补偿晶体管,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三扫描信号线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一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存储电容,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极板与所述电源信号线电连接,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复用;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极板的屏蔽部,在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屏蔽部的投影与所述阈值补偿晶体管的第二极的投影相邻设置。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包括至少两条相连的折线走线段,或,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包括至少两条相连的弧线走线段。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半导体层,所述晶体管的第一极和所述晶体管的第二极位于所述半导体层;
所述透光区包括第六主透光区和围绕所述第六主透光区的第六辅透光区,所述第六辅透光区包括位于所述半导体层的虚设走线。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虚设走线复用为所述第一扫描信号传输线。
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像素包括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和蓝色像素,所述像素区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红色像素、至少一个所述绿色像素和至少一个所述蓝色像素。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区之间包括所述透光区,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像素区之间包括所述透光区,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4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42354.1A CN114335074A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17/529,509 US20220077265A1 (en) | 2021-04-23 | 2021-11-18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42354.1A CN114335074A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35074A true CN114335074A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0470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42354.1A Pending CN114335074A (zh) | 2021-04-23 | 2021-04-23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077265A1 (zh) |
CN (1) | CN11433507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1264A (zh) * | 2021-06-30 | 2021-10-0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4743504A (zh) * | 2022-05-18 | 2022-07-12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5728985A (zh) * | 2022-11-29 | 2023-03-0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20070135A (ko) * | 2020-11-20 | 2022-05-3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US20240249687A1 (en) * | 2022-02-28 | 2024-07-25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EP4420112A1 (en) * | 2022-06-22 | 2024-08-28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5909944A (zh) * | 2022-12-27 | 2023-04-0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US20240321204A1 (en) * | 2023-03-22 | 2024-09-26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7485B (zh) * | 2018-06-25 | 2020-12-29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6798340A (zh) * | 2021-04-27 | 2023-09-22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5064120B (zh) * | 2022-06-22 | 2024-08-2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4-23 CN CN202110442354.1A patent/CN114335074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1-18 US US17/529,509 patent/US20220077265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1264A (zh) * | 2021-06-30 | 2021-10-0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4743504A (zh) * | 2022-05-18 | 2022-07-12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4743504B (zh) * | 2022-05-18 | 2023-12-1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5728985A (zh) * | 2022-11-29 | 2023-03-0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CN115728985B (zh) * | 2022-11-29 | 2023-10-13 |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20077265A1 (en) | 2022-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335074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0867476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2058903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JP7229359B2 (ja) |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
CN11328491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7329685B2 (ja) | 表示パネル | |
CN111028765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16140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1129100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935901B2 (en) |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10335221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5148780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6363960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0767681B (zh) |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 |
CN11165320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382364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KR20230028200A (ko) |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102721391B1 (ko) | 표시 패널 | |
CN11309658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2125853B2 (en) |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40357890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WO2022001208A1 (zh) | 显示模组、显示屏和终端 | |
CN117651986A (zh) | 显示面板及终端设备 | |
CN117651456A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CN115909944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