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456A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456A
CN117651456A CN202311751525.4A CN202311751525A CN117651456A CN 117651456 A CN117651456 A CN 117651456A CN 202311751525 A CN202311751525 A CN 202311751525A CN 117651456 A CN117651456 A CN 117651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sensitive
emitting device
light
light em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515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娜娜
李凤锦
钱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515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514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7651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4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第二发光器件与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驱动阵列层内的第一感光器件和第二感光器件,其中,第一感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感光器件设置在显示区。能够实时监控显示面板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和外界环境光的色温亮度变化这两种功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显示产品的显示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显示产品的显示品质,现有的显示产品一般具有自动亮度调节功能,显示产品通过获取其使用环境的亮度,并依据使用环境的亮度对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亮度进行调整,当显示产品的使用环境的亮度较高时,显示产品将其自身的发光亮度调高,当显示产品的使用环境的亮度较低时,显示产品将其自身的发光亮度调低,以此来达到提升显示品质的目的,同时由于环境的亮度较低时显示屏的发光亮度较低,能够避免显示屏长时间处于高亮度状态,能够降低显示产品的功耗。
然而,目前的显示产品对于亮度的自动调节不够精准。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能够对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发光参数进行监测,从而可以得到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进而可以参考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对显示产品的亮度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提高显示产品亮度自动调节的精确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阵列层内的第一感光器件和第二感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感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感光器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对于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位于衬底上,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发光器件层,位于驱动阵列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能够驱动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光,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能够驱动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发光,从而利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能够发光的第二发光器件,该第二发光器件不用于显示画面,而是用于模拟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便于检测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设置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驱动阵列层内的第一感光器件和第二感光器件,第一感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第一感光器件能够检测到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参数,而设置在显示区的第二感光器件,能够检测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感光参数,从而能够获取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感光参数和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发光参数,便于通过第一感光器件检测到的感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基于第二感光器件检测到的感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的环境亮度情况,进而可以参考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结合环境亮度情况对显示产品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消除了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对于亮度条件的影响,提高显示产品亮度调节的精确性。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的光传感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ummy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ummy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ummy区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衬底,20-驱动阵列层,30-发光器件层,200-像素定义层,21-第一像素电路,22-第二像素电路,31-第一发光器件、32-第二发光器件,23-第一感光器件,24-第二感光器件,311-第一阳极,312-第一发光本体,231-第一感光电极,232-第一感光本体,233-第二感光电极,25-第一感光控制电路,40-遮光层,321-第二阳极,322-第二发光本体,26-第二感光控制电路,50-色阻,60-封装结构层,70-触控功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存在亮度调节不精准的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其包括存储电容C,晶体管T1-T7,该像素电路为成熟的7T1C像素电路,能够驱动发光器件工作,其工作流程不再赘述。如图2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光学传感器电路,其包括感光器件PD、晶体管K1-K3,该光学传感器电路能够控制感光器件PD工作,其为成熟的光学传感器电路,其工作原理不再赘述。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中,感光器件仅用于感测显示产品所处环境下的环境光的色温和/或者环境光的亮度,根据该感光器件感测到的感光参数实时调节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但是由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体)的发光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点亮后会有寿命的衰减,表现在光学的视效上面就是OLED自身发光的色温色轨迹发生一定的偏移,这种情况下,用于感测环境光的环境光感光器件感测到的感光参数由于受到OLED自身的发光偏移,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环境光感光器件感测外部环境光的精准度,现有技术中,通常设计挡光结构来屏蔽OLED自身的发光对于感光器件感测到的外部环境光的影响。所以,现有技术中还不存在能够单独监测OLED自身发光的色温色轨迹偏移的技术方案。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研究发现,通过利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在非显示区中设置第一发光器件、第一感光器件,可以独立对显示面板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进行监测。基于此,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驱动阵列层,位于衬底上,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发光器件层,位于驱动阵列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第一发光器件与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第二发光器件与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驱动阵列层内的第一感光器件和第二感光器件,其中,第一感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朝向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感光器件设置在显示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能够驱动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发光,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能够驱动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发光,从而利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能够发光的第二发光器件,该第二发光器件不用于显示画面,而是用于模拟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便于检测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设置在非显示区的第一感光器件能够检测到第一发光器件的发光参数,而设置在显示区的第二感光器件,能够检测到显示面板所在环境下的环境光的感光参数,便于通过第一感光器件检测到的发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基于第二感光器件检测到的感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的环境亮度情况,进而可以在参考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下,结合环境亮度情况对显示产品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消除了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对于亮度条件的影响,提高显示产品亮度调节的精确性。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3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10、驱动阵列层20、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发光器件层30、第一发光器件31、第二发光器件32、第一感光器件23、第二感光器件24。其中:
驱动阵列层20,位于衬底10上,驱动阵列层20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21,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22。
其中,驱动阵列层20中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像素电路的多个器件设置在驱动阵列层20内。像素电路的多个器件按照像素电路的设计电性连接。
示例性地,在发光器件层3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具有遮光功能的像素定义层200(Black Pixel Define Layer,BPDL),可以实现遮光的效果。
其中,衬底1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材质为聚酰亚胺,polyimide)、第一阻挡层(barrier layer)、第二阻挡层(材质为a-Si)、第二基底层(材质为聚酰亚胺,polyimide)。衬底可为在其上设置的其余结构膜层提供支撑。一些示例中,衬底可以为刚性衬底,刚性衬底的材料可以为玻璃。衬底也可以为柔性衬底,柔性衬底的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芳酯以及聚醚砜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非显示区可以包括虚拟像素区(Dummy区)。为保证刻蚀和蒸镀的均一性,显示面板通常还会在显示区的外围设置一些虚拟像素电路和虚拟发光元件,这部分虚拟像素电路和虚拟发光元件之间并不进行电连接,因而虚拟发光元件也不会进行发光。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是将至少部分虚拟发光元件与虚设像素电路之间连接起来,并将与虚拟像素电路连接的这部分虚拟发光元件设定为第一发光器件。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非显示区包括虚拟像素区100,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于虚拟像素区100内。
其中,虚拟像素区100至少位于显示区110的一侧,可以是在显示区110的任意一侧或多侧设置均可。在虚拟像素区100内设置有多个虚拟像素101(即不用于向外发光的像素)。在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用于向外发光的真实像素111。图4中还包括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内的驱动电路102,驱动电路102可以包括移位寄存器,移位寄存器由多个单位电路级联连接构成,并且从第一级到最后一级的单位电路分别与对应的像素电路连接,能够依次输出时钟信号,以控制对应的像素电路工作,以点亮像素。
示例性地,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有源层,在Dummy区域内会设置与AA区域(显示区)相同的有源层的图形即Dummy区域和AA区域内都设置了有源层。如图6所示,在Dummy区域内会设置与AA区域(显示区)相同的OLED掩膜层的像素开孔即Dummy区域和AA区域内都包括了像素开孔,如图7所示,在Dummy区域内的像素电路和像素开孔中的OLED并未电连接,而AA区域内的(显示区)像素电路和像素开孔OLED通过阳极连接线电连接在一起,所以Dummy区域内的像素为虚拟像素,是不发光的,而AA区内的像素是用于发光的。
发光器件层30,位于驱动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发光器件层30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31,以及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32,其中,第一发光器件31与第一像素电路21电连接,第二发光器件32与第二像素电路22电连接。
其中,在显示区内设置的第二发光器件32,其发光是用于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而在非显示区内设置的第一发光器件31,其发光适用于表征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漂移情况,不用于显示,而是用于模拟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便于检测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发光器件31的色温色轨迹偏移。
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驱动阵列层20内的第一感光器件23和第二感光器件24,其中,第一感光器件2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31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感光器件24设置在显示区。
其中,第一感光器件2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与第一发光器件31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感光器件23可以接收到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的监测,即实现了对于显示面板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的独立监测。而设置在显示区的第二感光器件24,能够感测到环境光的参数。第二感光器件24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与第二发光器件32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无交叠,从而第二感光器件24监测到的环境光的参数不会受到第二发光器件32的发光的影响,从而实现了对于显示面板的自身的发光器件的发光情况的独立监测以及对环境光的独立监测,便于精确的调节显示面板的亮度。
具体地,第一发光器件31、第一感光器件23、第一像素电路21均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从而将原本就有的非显示区内的区域(例如Dummy区)利用起来,将非显示区内的区域(例如Dummy区)中的第一像素电路21和第一发光器件31进行电连接,即可实现点亮功能,但第一发光器件31不用于显示,而是用于表征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器件32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这样可以在不改变显示面板本身的分辨率情况也不影响显示面板自身的发光视效情况下,即显示面板的显示密度不改变,边框区域不增大,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显示面板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和外界环境光的色温亮度变化这两种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21能够驱动位于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31发光,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22能够驱动位于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32发光,从而利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能够发光的第一发光器件31,用于模拟正常显示区内像素的发光,通过第一感光器件23检测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通过第二感光器件24检测显示面板所在环境下的环境光感光参数来确定显示产品的环境亮度情况,进而结合显示产品自身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和环境亮度情况对显示产品的亮度进行调节,从而消除了显示产品自身的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对于亮度调节的影响,提高显示产品亮度调节的精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发光器件31包括第一阳极311、第一发光本体312,其中:
第一阳极311位于第一发光本体312靠近衬底10的一侧,第一阳极311与第一发光本体312电连接。
其中,第一阳极311为透明电极,第一发光本体312为能够发光的有机发光膜层,从而第一发光本体312发出的光能够透过第一阳极311,便于第一感光器件23能够接收到第一发光本体312发出的光,实现对于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的监测。
示例性地,第一阳极311可以是采用半色调掩膜版(Halftonemask)制作而成的,其可以具有透光区域。
驱动阵列层20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21,第一像素电路21与第一阳极311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像素电路21通过第一阳极311向第一发光本体312传输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一发光本体312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阳极311为透明电极,从而便于第一感光器件23能够接收到第一发光本体312发出的光,实现对于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的监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8,第一发光器件31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第一感光器件2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发光器件31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第一感光器件2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从而第一感光器件23能够接收完全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更好的监测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感光器件包括:第一感光电极231、第一感光本体232、第二感光电极233,其中:
第一感光电极231位于第一感光本体232靠近第一发光器件31的一侧,第一感光电极231与第一感光本体232电连接。
其中,第一感光电极231为透明电极,从而便于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能够透过第一感光电极231达到第一感光本体232,实现第一感光器件23对于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的监测。
第二感光电极233位于第一感光本体232远离第一发光器件31的一侧,第二感光电极233与第一感光本体232电连接。
其中,第二感光电极233为非透明电极,从而能够遮挡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避免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对于下面的第一感光控制电路或者第一像素电路21中的晶体管造成影响。
驱动阵列层20还包括:第一感光控制电路。第一感光控制电路分别与第一感光电极231和第二感光电极233电连接,用于通过第一感光电极231和第二感光电极233向第一感光本体232提供驱动电流以控制第一感光本体232工作。
其中,第一感光控制电路可以参考如图2所示的电路,其包括多个晶体管,能够控制感光器件的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感光器件23包括第一感光电极231、第一感光本体232、第二感光电极233,并且设置第一感光控制电路,可以实现对于第一感光器件23的控制,而第一感光电极231设计为透明电极。从而便于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能够透过第一感光电极231达到第一感光本体232,实现第一感光器件23对于第一发光器件31的发光参数的监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9,第一感光本体232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第二感光电极23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
光照会影响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或者第一像素电路21中各个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沟道区)的导电能力,导致各个薄膜晶体管的工作状态不稳定,影响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或者第一像素电路21的工作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感光本体232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第二感光电极233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从而第二感光电极233能够完全遮挡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避免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对于下面的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或者第一像素电路21中的晶体管造成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驱动阵列层20包括: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其中:
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中均包括多个晶体管和电容,其具体电路可参考图1所示的电路图,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 中均包括多个晶体管,其具体电路可参考图2所示的电路图,
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中的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同层形成。
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中的各晶体管的栅极同层形成,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中的各晶体管的有源区同层形成。
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中的各晶体管的栅极同层形成,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中的各晶体管的有源区同层形成。
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中的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对应的过孔分别与其对应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连接,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中的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对应的过孔分别与其对应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像素电路21、第二像素电路22、第一感光控制电路25、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的具体结构说明,其布置在像素驱动层内,以便于实现驱动发光器件以及驱动感光器件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遮光层40。遮光层40位于发光器件层30远离驱动阵列层20的一侧,遮光层40包括透光区和非透光区。
示例性地,遮光层40可以采用彩色滤光膜和黑矩阵结合的COE(Color Film OnEncapsulation)技术取代偏光片,也即,该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发光器件层远离衬底一侧的薄膜封装层,该遮光层40例如可以位于薄膜封装层远离发光器件层的一侧。其中,偏光片的透过率约为43 .5%,而彩色滤光膜透过率可达到70%以上,出光利用率有明显提高,屏体功耗能显著降低,且彩色滤光膜的的柔性较高,当该显示面板为柔性或者折叠显示面板时,用彩色滤光膜取代偏光片,有利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遮光层40(BM,black Matrix),可以实现挡住外界的环境光的效果。通过在遮光层40的对应区域设置透光区使其透光,使得第二发光器件32能够向外发光,实现正常显示;通过在遮光层40的对应区域设置非透光区不透光,能够阻挡第一发光器件31向外发光,使得第一发光器件31不用于显示,而是用于表征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器件32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这样可以在不改变显示面板本身的分辨率情况也不影响显示面板自身的发光视效情况下,即显示面板的显示密度不改变,边框区域不增大,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显示面板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和外界环境光的色温亮度变化这两种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11,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二阳极321、第二发光本体322,其中:
第二阳极321位于第二发光本体322靠近衬底10的一侧,第二阳极321与第二发光本体322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还包括阴极(图中未示出),第一发光本体和第二发光本体分别位于对应的阳极和阴极之间。
其中,第二阳极321为非透明的电极。第二发光本体322为能够发光的OLED膜层,从而第二发光本体322会被第二阳极321遮挡住,避免第二发光本体322发出的光对于下面的第二像素电路22中的晶体管造成影响。
驱动阵列层20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22,第二像素电路22与第二阳极321电连接。具体地,第二像素电路22通过第二阳极321向第二发光本体322传输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二发光本体322工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彩膜层。彩膜层包括与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的色阻50,其中色阻50位于与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的遮光层40的透光区内,通过色阻50对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进行过滤,使得第二发光器件射出时的色度更加纯净。
具体地,色阻50可以是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1,发光器件层30上开设有位于显示区的感光开口300。
其中,感光开口300朝向衬底11的正投影落入遮光层40的透光区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
具体地,第二感光器件24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感光开口300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从而外部的环境光可以通过感光开口300到达第二感光器件24,便于第二感光器件24对外部的环境光进行监测。
示例性地,第二感光器件24与外界连通,其与外界之间相隔的各膜层上均开设有对应的感光开口300,便于外部的环境光能够到达第二感光器件24。
示例性地,在感光开口300靠近外部的一侧可以覆盖设置有滤光膜层,第二感光器件24即为光传感器,是能够敏锐感应到接收到的光线的光能量,并将光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器件,由于第二感光器件24为环境光传感器,所以需要设置滤光膜层,滤光膜层可以为红外截止膜,这是因为入射在环境光传感器上的红外光线会对环境光传感器感测到的光束产生干扰,从而通常会设置滤光膜层进行红外截止滤光来防止红外光的干扰,提高感测到的环境光的准确性。
其中,对于第二感光器件24,也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感光控制电路26对其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设感光开口300,使得外部的环境光可以通过感光开口300到达第二感光器件24,便于第二感光器件24对外部的环境光进行监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第二发光器件32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遮光层40的透光区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二发光器件32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落入遮光层40的透光区朝向衬底10的正投影内,从而使得遮光层40不会影响第二发光器件32对外的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结构层60、触控功能层70,其中:
封装结构层60位于遮光层40远离发光器件层30的一侧。
具体地,封装层可以为薄膜封装层,位于发光器件的阴极层上,可以包括沿远离衬底1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第一有机封装层以及第二无机封装层。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封装层根据需要可以包括任意数量层叠的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至少包括一层有机材料和至少一层无机材料交替沉积,且最下层与最上层为无机材料构成。
触控功能层70位于封装结构层60远离遮光层40的一侧。
示例性地,触控功能层70可以包括触控绝缘层、触控电极层等等,能够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的功能。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各部分均已说明,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封装结构层60、触控功能层70,保证了显示面板的基本功能。通过利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中的虚拟像素区来设置虚拟像素,虚拟显示区内的像素不用于显示,而是用于表征显示面板的OLED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这样可以在不改变显示面板本身的分辨率情况也不影响显示面板自身的发光视效情况下,即显示面板的显示密度不改变,边框区域不增大,就可以实现同时监控屏幕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和外界环境光的色温亮度变化这两种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驱动芯片分别与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连接,用于通过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控制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同步,其中,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器件参数相同。
具体地,驱动芯片用于控制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同步,且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器件参数相同,从而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衰减是同步的,第一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就可以表征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从而对第一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进行监控,就相当于获取到了显示面板的第二发光器件的色温色轨迹偏移情况,从而实现了对于显示面板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的监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同步,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显示面板自身OLED材料的色温亮度变化的监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对显示面板的解释说明进行理解,下文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工控设备、医用显示屏、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理想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
驱动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像素电路,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像素电路;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驱动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像素电路电连接;
感光器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阵列层内的第一感光器件和第二感光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感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感光器件设置在所述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阳极、第一发光本体,其中:
所述第一阳极位于所述第一发光本体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阳极与所述第一发光本体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阳极为透明电极;
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一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一阳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感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器件包括:第一感光电极、第一感光本体、第二感光电极,其中:
所述第一感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感光本体靠近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感光电极与所述第一感光本体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感光电极为透明电极;
所述第二感光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感光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感光电极与所述第一感光本体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感光电极为非透明电极;
所述驱动阵列层还包括:
第一感光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感光电极和第二感光电极电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感光电极和第二感光电极向所述第一感光本体提供驱动电流以控制所述第一感光本体工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依次远离所述衬底设置的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其中:
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一感光控制电路中的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
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第一感光控制电路中的各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栅极层包括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中的各所述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第一感光控制电路中的各所述晶体管的有源区;
所述有源层包括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中的各所述晶体管的有源区;
所述第一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中的各所述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对应的过孔分别与所述有源层的对应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连接,所述第一感光控制电路中的各所述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通过对应的过孔分别与所述栅极层的对应的源极区和漏极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本体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感光电极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遮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驱动阵列层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包括透光区和非透光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第二阳极、第二发光本体,其中:
所述第二阳极位于所述第二发光本体靠近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阳极与所述第二发光本体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阳极为非透明的电极;
所述驱动阵列层包括多个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所述第二像素电路与所述第二阳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的色阻,其中所述色阻位于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对应的所述遮光层的透光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器件层上开设有位于所述显示区的感光开口,其中,所述感光开口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遮光层的透光区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内;
所述第二感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落入所述感光开口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落入所述遮光层的透光区朝向所述衬底的正投影内。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结构层,位于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发光器件层的一侧,以及
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封装结构层远离所述遮光层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虚拟像素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设置于所述虚拟像素区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像素区至少位于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分别与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和所述第二像素电路,控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工作状态同步,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器件参数相同。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1751525.4A 2023-12-18 2023-12-18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6514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1525.4A CN117651456A (zh) 2023-12-18 2023-12-18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1525.4A CN117651456A (zh) 2023-12-18 2023-12-18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456A true CN117651456A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46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51525.4A Pending CN117651456A (zh) 2023-12-18 2023-12-18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5145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37325B2 (en) Display panel comprising a data line including electrically-connected sub-data lines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7229359B2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KR102558519B1 (ko) 표시 패널,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CN111682048B (zh) 透光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
KR102443121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2022015814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1244266A1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102939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US11994778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2022007726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1834395A (zh) 透明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US1002541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20344432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782458B (zh)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129615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24002114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272963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25270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EP4020573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210052554A (ko) 어레이 기판, 표시 스크린 및 표시 장치
CN117651456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2310328B (zh) 一种发光面板及发光装置
CN218350858U (zh) 触控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5039062B (zh)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EP433698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