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2612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2612A
CN114322612A CN202111542409.2A CN202111542409A CN114322612A CN 114322612 A CN114322612 A CN 114322612A CN 202111542409 A CN202111542409 A CN 202111542409A CN 114322612 A CN114322612 A CN 114322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old
heat
plate
collecting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424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康顺
胡永明
孙贺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424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26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2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2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多个隔热流板和多个隔冷流板,相邻隔热流板围设形成热流循环通道层,相邻隔冷流板围设形成冷流循环通道层,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且相邻隔热流板贴设于隔冷流板,以使高温介质中的热量能够通过隔热流板和隔冷流板传递至低温介质中。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解决了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可以应用于各种流体介质的冷却,例如,变压器的绝缘油的冷却、发动机机油的冷却以及绝缘油的冷却。
通常,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多层热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并且,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多层冷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为了对高温高温介质进行快速散热,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并且,为了降低换热器的加工复杂程度,通常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之间设置有一层分隔板,但是,分隔板出现缝隙或者损坏时,高温介质容易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混合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甚至发生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现有的技术通常采用增厚分隔板或者增加分隔板加强筋的方式防止分隔板损坏,进而降低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概率。但是,上述方法不能完全避免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并且,一旦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会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进而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器,解决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多层热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多层冷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换热器包括多个隔热流板和多个隔冷流板,相邻隔热流板围设形成热流循环通道层,相邻隔冷流板围设形成冷流循环通道层,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且相邻隔热流板贴设于隔冷流板,以使高温介质中的热量能够通过隔热流板和隔冷流板传递至低温介质中。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的外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的外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冷流板的外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冷流板的外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靠近进冷流集流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部,进冷流集流通道穿设于第一缺口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靠近出冷流集流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部,出冷流集流通道穿设于第二缺口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冷流板靠近进热流集流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三缺口部,进热流集流通道穿设于第三缺口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冷流板靠近出热流集流通道的一端设有第四缺口部,出热流集流通道穿设于第四缺口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和隔冷流板之间的部分区域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容纳腔,以用于容纳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靠近隔冷流板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凹槽,隔冷流板靠近隔热流板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设形成容纳腔。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设有多个朝向隔冷流板延伸的第一凸棱,相邻第一凸棱之间形成第一凹槽,隔冷流板设有多个朝向隔热流板延伸的第二凸棱,相邻第二凸棱之间形成第二凹槽,第一凸棱靠近隔冷流板的一侧端面与第二凸棱靠近隔热流板的一侧端面贴合。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分布于进热流集流通道周侧的第一凸棱呈以进热流集流通道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分布于出热流集流通道周侧的第一凸棱呈以出热流集流通道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分布于进冷流集流通道周侧的第二凸棱呈以进冷流集流通道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分布于出冷流集流通道周侧的第二凸棱呈以出冷流集流通道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位于进热流集流通道和出热流集流通道之间的第一凸棱呈V字形间隔排列。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位于进冷流集流通道和出冷流集流通道之间的第二凸棱呈V字形间隔排列。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设有多个朝向隔冷流板延伸的第一凸柱,第一凸柱呈点状分布于第一凹槽内,隔冷流板设有多个朝向隔热流板延伸的第二凸柱,第二凸柱呈点状分布于第二凹槽内,第一凸柱靠近隔冷流板的一侧端面与第二凸柱靠近隔热流板的一侧端面贴合。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热流循环通道层设有第一翅片,第一翅片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热流板,第一翅片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冷流循环通道层设有第二翅片,第二翅片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冷流板,第二翅片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由于热流循环通道层由相邻的隔热流板围设形成,且冷流循环通道层由相邻的隔冷流板围设形成,因此,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彼此独立设置,也即,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不共用分隔板。当隔冷流板损坏导致冷流循环通道层内的低温介质发生泄漏时,由于隔热流板的阻隔,低温介质并不会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同样地,当隔热流板损坏导致热流循环通道层内的高温介质发生泄漏时,由于隔冷流板的阻隔,高温介质并不会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
并且,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因此,进冷流集流通道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内,同样地,隔热流板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进冷流集流通道内。隔热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因此,出冷流集流通道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内,同样地,隔热流板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出冷流集流通道内。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因此,进热流集流通道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内,同样地,隔冷流板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进热流集流通道内。隔冷流板的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间隔设置。因此,出热流集流通道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内,同样地,隔冷流板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出热流集流通道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换热器位于A-A处的剖切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切面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进热流集流通道;110、出热流集流通道;120、热流循环通道层;200、进冷流集流通道;210、出冷流集流通道;220、冷流循环通道层;300、隔热流板;310、第一凸棱;320、第一凸柱;330、第一缺口部;340、第二缺口部;400、隔冷流板;410、第二凸棱;420、第二凸柱;430、第三缺口部;440、第四缺口部;500、容纳腔;510、第一凹槽;520、第二凹槽;700、第一翅片;710、第二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冷流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冷流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冷流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冷流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换热器可以应用于各种流体介质的冷却,例如,变压器的绝缘油的冷却、发动机机油的冷却以及绝缘油的冷却。
通常,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多层热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并且,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多层冷流循环通道层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为了对高温高温介质进行快速散热,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交叉层叠设置。并且,为了降低换热器的加工复杂程度,通常热流循环通道层和冷流循环通道层之间设置有一层分隔板,但是,分隔板出现缝隙或者损坏时,高温介质容易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混合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甚至发生火灾和爆炸等事故。现有的技术通常采用增厚分隔板或者增加分隔板加强筋的方式防止分隔板损坏,进而降低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概率。但是,上述方法不能完全避免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并且,一旦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会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进而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为了解决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问题。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多层热流循环通道层120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110,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多层冷流循环通道层220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210,换热器包括多个隔热流板300和多个隔冷流板400,相邻隔热流板300围设形成热流循环通道层120,相邻隔冷流板400围设形成冷流循环通道层220,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和冷流循环通道层220交叉层叠设置,且相邻隔热流板300贴设于隔冷流板400,以使高温介质中的热量能够通过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传递至低温介质中。
由于热流循环通道层120由相邻的隔热流板300围设形成,且冷流循环通道层220由相邻的隔冷流板400围设形成,因此,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和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彼此独立设置,也即,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和冷流循环通道层220不共用分隔板。当隔冷流板400损坏导致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内的低温介质发生泄漏时,由于隔热流板300的阻隔,低温介质并不会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同样地,当隔热流板300损坏导致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内的高温介质发生泄漏时,由于隔冷流板400的阻隔,高温介质并不会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220。
并且,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间隔设置。因此,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内,同样地,隔热流板300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内。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210间隔设置。因此,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内,同样地,隔热流板300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内。隔冷流板400的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间隔设置。因此,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内,同样地,隔冷流板400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内。隔冷流板400的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110间隔设置。因此,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发生泄漏,高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内,同样地,隔冷流板400发生泄漏,低温介质也不会直接进入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内。
综上可知,即使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也不会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也即,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解决了高温介质或者低温介质发生泄漏直接导致高温介质与低温介质发生混合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既包括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又包括隔热流板300的内周侧。当隔热流板300设置有通孔时,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指的是隔热流板300的最大轮廓边缘部分,隔热流板300的内周侧指的是通孔处的边缘部分。同样地,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既包括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又包括隔热流板300的内周侧。当隔冷流板400设置有通孔时,隔冷流板400的外周侧指的是隔冷流板400的最大轮廓边缘部分,隔冷流板400的内周侧指的是通孔处的边缘部分。
为了降低隔热流板300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发生干涉的概率,进一步有效避免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内的高温介质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内的低温介质发生混合。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边缘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间隔设置。进一步地,隔热流板300靠近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部330,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穿设于第一缺口部330。并且,第一缺口部330靠近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的一侧边缘呈弧形。
为了降低隔热流板300与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发生干涉的概率,进一步有效避免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内的高温介质与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内的低温介质发生混合。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边缘与出冷流集流通道210间隔设置。进一步地,隔热流板300靠近出冷流集流通道210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部340,出冷流集流通道210穿设于第二缺口部340。并且,第二缺口部340靠近出冷流集流通道210的一侧边缘呈弧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缺口部330和第二缺口部340分别设置于隔热流板300的相同侧。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缺口部330和第二缺口部340分别设置于隔热流板300的对角侧。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为了降低隔冷流板400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发生干涉的概率,进一步有效避免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内的低温介质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内的高温介质发生混合。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隔冷流板400的外周侧边缘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间隔设置。进一步地,隔冷流板400靠近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的一端设有第三缺口部430,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穿设于第三缺口部430。并且,第三缺口部430靠近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的一侧边缘呈弧形。
为了降低隔冷流板400与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发生干涉的概率,进一步有效避免冷流循环通道层220内的低温介质与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内的高温介质发生混合。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隔冷流板400的外周侧边缘与出热流集流通道110间隔设置。进一步地,隔冷流板400靠近出热流集流通道110的一端设有第四缺口部440,出热流集流通道110穿设于第四缺口部440。并且,第四缺口部440靠近出热流集流通道110的一侧边缘呈弧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三缺口部430和第四缺口部440分别设置于隔冷流板400的相同侧。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三缺口部430和第四缺口部440分别设置于隔冷流板400的对角侧。
为了容纳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防止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大量外溢。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之间的部分区域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容纳腔500,以用于容纳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如此,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均可进入容纳腔500内,有利于对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进行收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传热需要,相邻隔热流板300贴设于隔冷流板400,因此,上述“部分区域”指的是容纳腔500不会覆盖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之间的所有区域,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至少部分贴合,以确保高温介质中的热量通过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传递至低温介质中。并且,当容纳腔50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容纳腔500之间可以是相互不连通的,也可以是相互连通的。
为了降低容纳槽的加工难度,提高容纳槽的容积率。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隔热流板300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凹槽510,隔冷流板400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凹槽520,第一凹槽510和第二凹槽520围设形成容纳腔50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510和第二凹槽520可以是相对设置且呈镜面对称分布,也可以是不对称分布,当第一凹槽510和第二凹槽520不呈对称分布时,只需第一凹槽510的槽口处和第二凹槽520的槽口处相互连通即可。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第一凹槽510和第二凹槽520的加工难度,并提高隔冷流板400和隔热流板300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隔热流板300设有多个朝向隔冷流板400延伸的第一凸棱310,相邻第一凸棱310之间形成第一凹槽510,隔冷流板400设有多个朝向隔热流板300延伸的第二凸棱410,相邻第二凸棱410之间形成第二凹槽520,第一凸棱310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与第二凸棱410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贴合。并且,隔热流板300可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一凸棱310,隔冷流板400可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二凸棱410。但不限于此,隔热流板300还可通过浇铸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一凸棱310,隔冷流板400还可通过浇铸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二凸棱410,在此不一一列举。
更进一步地,为了第一凸棱310在隔热流板300上的分布更加对称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分布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周侧的第一凸棱310呈以进热流集流通道10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在另一实施例中,分布于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周侧的第一凸棱310呈以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具体地,分布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周侧的第一凸棱310呈长条状,且第一凸棱310的一端朝向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的中心,另一端朝向远离进热流集流通道100中心的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位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和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之间的第一凸棱310呈V字形间隔排列。如此,有利于扩大第一凸棱310的表面积,增强隔热流板300的散热性能。但不限于此,位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和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之间的第一凸棱310还可以是呈S形间隔排列,或者,位于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和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之间的第一凸棱310还可以是呈直线形间隔排列,在此不一一列举。
为了增大隔热流板300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棱310的横截面积从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至远离隔冷流板400的一侧逐渐增大。具体地,第一凸棱310整体呈锥形,且锥形的第一凸棱310的尖端朝向远离隔热流板300的方向。
为了提高第一凸棱310的传热面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棱310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同样地,为了第二凸棱410在隔冷流板400上的分布更加对称美观,在一实施例中,分布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周侧的第二凸棱410呈以进冷流集流通道20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在另一实施例中,分布于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周侧的第二凸棱410呈以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具体地,分布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周侧的第二凸棱410呈长条状,且第二凸棱410的一端朝向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的中心,另一端朝向远离进冷流集流通道200中心的方向延伸。
更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位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和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之间的第二凸棱410呈V字形间隔排列。如此,有利于扩大第二凸棱410的表面积,增强隔冷流板400的散热性能。但不限于此,位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和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之间的第二凸棱410还可以是呈S形间隔排列,或者,位于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和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之间的第二凸棱410还可以是呈直线形间隔排列,在此不一一列举。
同样地,为了增大隔冷流板400的结构强度,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凸棱410的横截面积从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至远离隔热流板300的一侧逐渐增大。具体地,第二凸棱410整体呈锥形,且锥形的第二凸棱410的尖端朝向远离隔冷流板400的方向。
同样地,为了提高第二凸棱410的传热面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棱410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为了提高隔热流板300和隔冷流板400的散热均匀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隔热流板300设有多个朝向隔冷流板400延伸的第一凸柱320,第一凸柱320呈点状分布于第一凹槽510内,隔冷流板400设有多个朝向隔热流板300延伸的第二凸柱420,第二凸柱420呈点状分布于第二凹槽520内,第一凸柱320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与第二凸柱420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贴合。具体地,第一凸柱320呈圆柱状,且多个第一凸柱320均匀分布于第一凹槽510内。但不限于此,第一凸柱320还可以呈圆锥状或者方形柱状,在此不一一列举。
为了增大隔热流板300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320的横截面积从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至远离隔冷流板400的一侧逐渐增大。
为了提高第一凸柱320的传热面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柱320靠近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隔热流板300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一凸柱320。但不限于此,隔热流板300还可通过浇铸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一凸柱320,在此不一一列举。
同样地,为了增大隔冷流板400的结构强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柱420的横截面积从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至远离隔热流板300的一侧逐渐增大。
同样地,为了提高第二凸柱420的传热面积,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柱420靠近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为平面。
同样地,在一实施例中,隔冷流板400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二凸柱420。但不限于此,隔冷流板400还可通过浇铸成型的方式加工出第二凸柱420,在此不一一列举。
为了增强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在一实施例中,热流循环通道层120设有第一翅片700,第一翅片70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热流板300,第一翅片70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由于第一翅片70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热流板300,因此,第一翅片700分散了隔热流板300之间的压力作用,增强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
同样地,为了增强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在一实施例中,冷流循环通道层220设有第二翅片710,第二翅片71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冷流板400,第二翅片71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由于第二翅片71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隔冷流板400,因此,第二翅片710分散了隔冷流板400之间的压力作用,增强了换热器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设有依次连通的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多层热流循环通道层(120)以及出热流集流通道(110),所述换热器还设有依次连通的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多层冷流循环通道层(220)以及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隔热流板(300)和多个隔冷流板(400),相邻所述隔热流板(300)围设形成所述热流循环通道层(120),相邻所述隔冷流板(400)围设形成所述冷流循环通道层(220),所述热流循环通道层(120)和所述冷流循环通道层(220)交叉层叠设置,且相邻所述隔热流板(300)贴设于所述隔冷流板(400),以使高温介质中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隔热流板(300)和所述隔冷流板(400)传递至低温介质中;
所述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与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间隔设置;所述隔热流板(300)的周侧边缘与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间隔设置;所述隔冷流板(400)的周侧边缘与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间隔设置;所述隔冷流板(400)的周侧边缘与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边缘与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间隔设置;及/或,
所述隔热流板(300)的外周侧边缘与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间隔设置;及/或,
所述隔冷流板(400)的外周侧边缘与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间隔设置;及/或,
所述隔冷流板(400)的外周侧边缘与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靠近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部(330),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穿设于所述第一缺口部(330);及/或,
所述隔热流板(300)靠近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部(340),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穿设于所述第二缺口部(340);及/或,
所述隔冷流板(400)靠近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的一端设有第三缺口部(430),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穿设于所述第三缺口部(430);及/或,
所述隔冷流板(400)靠近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的一端设有第四缺口部(440),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穿设于所述第四缺口部(4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和所述隔冷流板(400)之间的部分区域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容纳腔(500),以用于容纳发生泄漏的高温介质和低温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靠近所述隔冷流板(40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凹槽(510),所述隔冷流板(400)靠近所述隔热流板(300)的一侧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二凹槽(520),所述第一凹槽(510)和所述第二凹槽(520)围设形成所述容纳腔(5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设有多个朝向所述隔冷流板(400)延伸的第一凸棱(310),相邻所述第一凸棱(31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凹槽(510),所述隔冷流板(400)设有多个朝向所述隔热流板(300)延伸的第二凸棱(410),相邻所述第二凸棱(410)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凹槽(520),所述第一凸棱(310)靠近所述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凸棱(410)靠近所述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分布于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周侧的所述第一凸棱(310)呈以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及/或,
分布于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周侧的所述第一凸棱(310)呈以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及/或,
分布于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周侧的所述第二凸棱(410)呈以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及/或,
分布于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周侧的所述第二凸棱(410)呈以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进热流集流通道(100)和所述出热流集流通道(110)之间的第一凸棱(310)呈V字形间隔排列;及/或,
位于所述进冷流集流通道(200)和所述出冷流集流通道(210)之间的第二凸棱(410)呈V字形间隔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流板(300)设有多个朝向所述隔冷流板(400)延伸的第一凸柱(320),所述第一凸柱(320)呈点状分布于所述第一凹槽(510)内,所述隔冷流板(400)设有多个朝向所述隔热流板(300)延伸的第二凸柱(420),所述第二凸柱(420)呈点状分布于所述第二凹槽(520)内,所述第一凸柱(320)靠近所述隔冷流板(400)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二凸柱(420)靠近所述隔热流板(300)的一侧端面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循环通道层(120)设有第一翅片(700),所述第一翅片(70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所述隔热流板(300),所述第一翅片(70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及/或,所述冷流循环通道层(220)设有第二翅片(710),所述第二翅片(710)的两端分别抵接相邻的所述隔冷流板(400),所述第二翅片(710)的横截面呈波浪形。
CN202111542409.2A 2021-12-14 2021-12-14 换热器 Pending CN1143226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42409.2A CN114322612A (zh) 2021-12-14 2021-12-14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42409.2A CN114322612A (zh) 2021-12-14 2021-12-14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2612A true CN114322612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5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2409.2A Pending CN114322612A (zh) 2021-12-14 2021-12-14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26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819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27597A (ja) * 2010-12-16 201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8645267A (zh) * 2018-04-30 2018-10-12 南京理工大学 新型鱼骨形加梭形凸起的板式换热器板片
CN108692597A (zh) * 2018-07-23 2018-10-23 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防内漏的板式换热器
CN110285689A (zh) * 2019-07-25 2019-09-27 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
CN112146486A (zh) * 2020-08-27 2020-12-29 钱忠华 一种防漏增效板式换热器
US20200408465A1 (en) * 2018-03-15 2020-12-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4039678U (zh) * 2020-10-30 2021-08-24 常熟安通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板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27597A (ja) * 2010-12-16 2012-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US20200408465A1 (en) * 2018-03-15 2020-12-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pump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645267A (zh) * 2018-04-30 2018-10-12 南京理工大学 新型鱼骨形加梭形凸起的板式换热器板片
CN108692597A (zh) * 2018-07-23 2018-10-23 江苏唯益换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防内漏的板式换热器
CN110285689A (zh) * 2019-07-25 2019-09-27 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
CN112146486A (zh) * 2020-08-27 2020-12-29 钱忠华 一种防漏增效板式换热器
CN214039678U (zh) * 2020-10-30 2021-08-24 常熟安通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板式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8819A1 (zh) * 2021-12-14 2023-06-22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43236B (zh) 换热器中的结构支承元件
CN108700387B (zh) 电池冷却板热交换器和板组件
CN107735898B (zh) 用于电池热管理应用的逆流热交换器
US10797366B2 (en) Temperature-controlling device for a battery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battery module
JP5882179B2 (ja) 外部マニホルドを備えた内部熱交換器
KR102002043B1 (ko) 이차전지 모듈 및 이차전지 팩
CN109141083B (zh) 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的一次表面换热器
US20190331067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4322612A (zh) 换热器
KR101775799B1 (ko) 다수의 열교환기 채널을 갖는 배기가스 열교환기
CN114413661A (zh) 换热器
US2014034583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Corresponding Flat Tube And Plate
CN114413662A (zh) 换热器
CN114413660A (zh) 换热器
CN218385421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组
CN114413659A (zh) 换热器
KR102030143B1 (ko) 수랭식 양면 냉각기
CN216288626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0954930U (zh) 散热水排及水冷散热器
TWI770904B (zh) 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EP3808954B1 (en) Heat exchanger
US20240118042A1 (en) Heat Exchanger
CN210831380U (zh) 机油冷却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9037724U (zh) 散热器
CN211980369U (zh) 一种塔筒变压器用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