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9143B -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9143B
CN114279143B CN202111683082.0A CN202111683082A CN114279143B CN 114279143 B CN114279143 B CN 114279143B CN 202111683082 A CN202111683082 A CN 202111683082A CN 114279143 B CN114279143 B CN 114279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refrigeration
heat exchang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830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9143A (zh
Inventor
白子榆
江晨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830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91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9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9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9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9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制冷系统包括换热风机以及通过第一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换热回路的至少两个换热器,换热风机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各换热器,第一管路用于流通载冷剂,以供载冷剂流经各换热器;至少两个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本发明中,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由于其内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通过灵活控制相变换热器和/或风冷换热器使能,可组合构成多种换热方案,有助于灵活调节温度和相对湿度,实现不同储物箱体的不同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食物储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使得食物的储存具有例如保鲜、保湿、干燥、冷藏、冷冻等多样化的储存需求。传统的冰箱一般仅有冷藏和冷冻两种功能。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储物箱体的组合式冰箱,然而,现有的组合式冰箱的制冷系统无热力学系统设计,导致不同储物箱体无法独立使用或者独立使用时存在制冷成本高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旨在解决传统组合式冰箱的不同储物箱体的独立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制冷系统,包括换热风机以及通过第一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换热回路的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各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用于流通载冷剂,以供载冷剂流经各所述换热器;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相变换热器沿载冷剂的流通方向依次布设。
可选地,所述换热回路还包括开关支路,所述开关支路与所述换热回路并联设置;
所述开关支路设置有电磁阀。
可选地,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
换热部,用以流通制冷剂;
蓄热结构,由相变材料制成且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外壁;以及,
空气流道,与所述换热部和/或所述蓄热结构换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包括弯折设置的铜管和凸设在所述铜管的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
其中,所述铜管构成所述换热部,多个所述第一翅片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可选地,所述相变换热器还包括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内形成腔体,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容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蓄热结构填设在所述腔体内,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向外伸出至所述封装壳体外,以在所述封装壳体外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可选地,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单体,所述微通道换热单体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扁管和凸设在每一所述扁管的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扁管之间限定出换热区域,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分散布设在各所述换热区域内;
其中,所述扁管构成所述换热部,各所述换热区域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区域构成所述空气流道,所述第二换热区域填设有所述蓄热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域分别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依次交替布设。
可选地,所述相变材料包括固-液相变材料或者固-固相变材料。
可选地,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供冷装置,包括由第三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制冷进口和制冷出口;以及,
泵体,所述泵体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制冷进口、所述制冷出口分别连通,以形成换热主回路;
其中,所述换热回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回路依次串联在所述换热主回路上。
可选地,所述蒸发器串联设置有至少两个;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蒸发器设有所述制冷进口和所述制冷出口。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换热风机以及通过第一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换热回路的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各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用于流通载冷剂,以供载冷剂流经各所述换热器;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可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主箱体和多个储物箱体;
所述供冷装置及所述泵体设于所述主箱体,多个所述换热回路一一对应容置在多个所述储物箱体内。
可选地,每一所述箱体形成有储物腔以及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有与所述储物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换热回路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以驱动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储物腔之间流通。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由于其内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相变换热器主要用于降低显热且风冷换热器主要用于降低潜热,通过灵活控制相变换热器和/或风冷换热器使能,可组合构成多种换热方案,有助于更加灵活地调节温度和相对湿度。尤其在换热回路设有多个且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储物箱体时,能够实现不同储物箱体的不同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相变换热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相变换热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制冷系统应用在储物箱体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换热回路 200 开关支路
110 换热风机 210 电磁阀
120 第一管路 300 制冷回路
130 风冷换热器 301 制冷进口
140 相变换热器 302 制冷出口
140a 管翅式换热单体 310 第三管路
140b 微通道换热单体 320 压缩机
141 换热部 330 冷凝器
141a 铜管 340 节流部件
141b 扁管 350 蒸发器
142 蓄热结构 400 换热主回路
143 空气流道 410 第二管路
144 第一翅片 420 泵体
145 封装壳体 510 储物箱体
146 第二翅片 511 储物腔
147 集流管 512 换热风道
148a 第一换热区域 513 进风口
148b 第二换热区域 514 出风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食物储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特性,这使得食物的储存具有例如保鲜、保湿、干燥、冷藏、冷冻等多样化的储存需求。传统的冰箱一般仅有冷藏和冷冻两种功能。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储物箱体的组合式冰箱,然而,现有的组合式冰箱的制冷系统无热力学系统设计,导致不同储物箱体无法独立使用或者独立使用时存在制冷成本高的弊端。
鉴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应用在制冷设备中,所述制冷设备例如为冰箱、冷柜等。为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附图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制冷系统应用在不给你想时的具体实施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例中涉及的所述热量,并不限定为温度较高的能量,当所述制冷系统对安装环境内的空气降温时,该热量也即温度较低的能量;当所述制冷系统对安装环境内的空气升温时,该热量也即温度较高的能量。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换热风机110以及通过第一管路120依次连接以构成换热回路100的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机110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各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120用于流通载冷剂,以供载冷剂流经各所述换热器;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由于其内换热介质的温度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相变换热器140主要用于降低显热且风冷换热器130主要用于降低潜热,通过灵活控制相变换热器140和/或风冷换热器130使能,可组合构成多种换热方案,有助于更加灵活地调节温度和相对湿度。尤其在换热回路100设有多个且分别应用在不同的储物箱体510时,能够实现不同储物箱体510的不同换热效果。
本设计中,每一所述换热器均具有载冷剂的进口和出口,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一所述换热器的进口与另一所述换热器的出口通过所述第一管路120连通;各所述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依次连接而构成供载冷剂循环流通的所述换热回路100,使得所述载冷剂可依次流经各所述换热器处,并在所述换热器的作用下,与所处安装环境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对所处安装环境内的空气的降温或者升温。
可以理解,所述换热器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当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多个时,多个所述换热器的种类可作相同设置;或者,多个所述换热器的种类至少部分相异设置。并且,多个所述换热器中,各所述换热器均进行串联设置;或者,至少部分的所述换热器并联后,再与余下的所述换热器进行串联。
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换热器的种类包括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可以理解,但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换热器分别为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当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的多个时,多个换热器可分别为至少一个的风冷换热器130以及至少一个的相变换热器140,或者,多个换热器除风冷换热器130及相变换热器140以外,还可包括其他种类的换热器,例如水冷换热器等。
所述风冷换热器130中的载冷剂沿管道内流通时,能够对管道外的安装环境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空气升温或者降温。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利用单相对流进行换热。
所述相变换热器140也即利用相变对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在换热过程中,会出现相态变化,例如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会把凝结放出的凝结热传给换热器壁,实现了换热。由于凝结热的热量很大,而且水的传热系数比空气的传热系数大,所以传热效果好而且传热量也大,具有更好的换热效果。
由于风冷换热器130与相变换热器140具有不同的换热效果和换热,本实施例将风冷换热器130与相变换热器140进行结合,使得用户可选择性地使能风冷换热器130与相变换热器140中的至少一个,实现至少三种换热模式的灵活切换,不仅能够灵活调节安装环境内的温度,还使得安装环境内的相对湿度的调节具有多样性。
所述换热风机110设置在所述换热回路100处,用以将所述换热回路100处产生的换热气流吹向指定位置处,例如吹向冰箱的储物腔511内。根据所述制冷系统在所述制冷设备上的安装位置的不同,也即根据所述换热气流的流向不同,所述换热风机110的具体表现形式随之不同,例如,所述换热风机110可以是离心风机,进行轴向进风和周向出风;所述换热风机110也可以是贯流风机,从叶轮周向上的一侧进风、另一侧出风;所述换热风机110也可以是轴流风机,进行轴向通风。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风机110可邻近所述风冷换热器130设置。由于所述风冷换热器130能够对安装环境内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至少所述风冷换热器130附近的空气形成换热气流,所述换热风机110邻近所述风冷换热器130设置,能够驱动该处的换热气流流通,增加换热气流的流量。
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100还可包括制冷部件,所述制冷部件用以产生携带一定热量的所述载冷剂,并将所述载冷剂接入至所述换热回路100中;或者,所述换热回路10用以接入外部冷源,也即循环接入携带一定热量的所述载冷剂。
基于此,所述换热回路100具有对应所述载冷剂流通时的流通方向。所述风冷换热器130与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在所述换热回路100中的布设位置不作限制,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和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可以沿载冷剂的流通方向依次布设。也即使得所述载冷剂首先经过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后,再经过所述风冷换热器130。
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和所述相变换热器140沿载冷剂的流通方向依次布设。也即使得所述载冷剂首先经过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后,再经过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先经过风冷换热器130的所述载冷剂携带更多的冷量,温度相对较低,供冷能力相对较强,可以优先保证所述风冷换热器130的换热能力,经过所述相变换热器140的所述载冷剂的温度相对较高,但仍可以用于制冷,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对所述载冷剂未被利用的冷量进行存储再利用。
为了实现所述换热回路100的开闭控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100处可串联设置有一开关阀,所述开关阀在打开时,允许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回路100内循环流通;所述开关阀在关闭时,截断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换热回路100内的流通。
或者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回路100还包括开关支路200,所述开关支路200与所述换热回路100并联设置;所述开关支路200设置有电磁阀210。也即,所述换热回路100具有载冷剂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开关支路200具有载冷剂的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换热回路100的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支路20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换热回路100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支路200的输出端连接,使得外部载冷剂可选择性地经由所述开关支路200流通,或者经由所述换热回路100流通。可以理解,当所述电磁阀210开启时,由于所述开关支路200所在回路上的压降较小,使得载冷剂基本经由所述开关支路200流通,所述换热回路100上基本无载冷剂流通,相当于控制所述换热回路100断开;反之,当所述电磁阀210关闭时,载冷剂基本经由所述换热回路100流通,相当于控制所述换热回路100导通。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和/或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也即,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可以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和/或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可以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和/或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换热器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或者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时,所述换热单体的设置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至少两个。其中,当所述换热单体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例如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包括两个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时,至少两个的所述换热单体可以至少部分地进行串联或者并联。而当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以及至少一个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时,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和所述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
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包括换热部141、蓄热结构142和空气流道143,其中,所述换热部141用以流通制冷剂;所述蓄热结构142由相变材料制成且设置在所述换热部141的外壁;所述空气流道143与所述换热部141和/或所述蓄热结构142换热连接。
可以理解,所述换热部141可以是任意形式的管状结构,也即能够在内部流通所述载冷剂,且所述换热部141本身可与所述载冷剂、所述蓄热结构142及所述空气流道143进行换热连接。所述换热连接也即在连接时,连接的至少两个构件之间能够进行换热。
所述蓄热结构142由相变材料制成,使得所述蓄热结构142能够进行相变换热。其中,所述相变材料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可以是任意相同的、或者不同的两种状态之间的变换,例如,所述相变材料可以是固液相变材料,具体例如水、乙二醇溶液等;所述相变材料也可以是固固相变材料,可以理解,当所述相变材料为固固相变材料时,相变前后的两种固态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所述相变材料可以包括水、高分子聚合物和吸水树脂,在相变之前呈现为相对软质的固态,在相变之后,呈现为相对硬质的固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固固相变材料在相变前后均呈现为固态,避免液态材料存在,能够有避免在使用时产生液态材料泄漏的问题。
所述换热部141在流通携带热量的所述载冷剂时,所述蓄热结构142通过与所述换热部141换热连接,能够存储一定的热量。存储的所述热量能够在适宜场景下释放出。
所述空气流道143与所述换热部141、所述蓄热结构142至少一个换热连接,能够将所述换热部141和/或所述蓄热结构142处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空气流道143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空气流道143一般与所述换热回路100处的安装环境直接连通,或者,所述换热回路100处的安装环境直接构成所述空气流道143,使得所述空气流道143的换热影响可直接作用在安装环境内的空气中。
所述相变换热器140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多种:
请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包括弯折设置的铜管141a和凸设在所述铜管141a的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144;所述铜管141a可以任何形式进行弯折,例如以蛇形弯折;所述铜管141a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相互连接的多个;所述第一翅片144在所述铜管141a的外壁分散布设,可以均匀布设在所述铜管141a的各个部位处,也可以分区地进行不同密度的布设;多个所述第一翅片144的尺寸、形状和材质可作相同设置,也可至少部分设置为不同。
其中,所述铜管141a构成所述换热部141,多个所述第一翅片144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143。可以理解,所述铜管141a内用以流通所述载冷剂,构成所述换热部141。每一所述第一翅片144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铜管141a、或者是每一所述第一翅片14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铜管141a的两个管段、或者每一所述第一翅片144的一端连接铜管141a且另一端为自由端。相邻两个第一翅片144之间一般间隔设置,此时,相邻两个第一翅片144之间、第一翅片144的自由端处的空间可构成所述空气流道143。
当所述蓄热结构142可通过例如管路结构等布设在所述铜管141a的外壁上;或者,在一实施中,所述相变换热器140还包括封装壳体145,所述封装壳体145内形成腔体,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140a容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蓄热结构142填设在所述腔体内,多个所述第一翅片144向外伸出至所述封装壳体145外,以在所述封装壳体145外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143。
可以理解,所述封装壳体145的至少局部能够与安装环境进行换热连接。所述封装壳体145内的腔体能够容置各种状态的所述蓄热结构142,且所述蓄热结构142可完全填充所述封装壳体145的整个内腔,或者填充在所述封装壳体145的内腔的部分区域。多个第一翅片144的一部分部位容置在封装壳体145的内腔内,另一部分部位伸出至安装环境中,强化所述蓄热结构142、所述铜管141a与所述空气流道143之间的换热。
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包括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所述微通道换热单体140b包括两个集流管147、并排间隔连接在两个所述集流管147之间的多个扁管141b和凸设在每一所述扁管141b的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146。所述扁管141b内形成多个微通道,制冷剂在所述集流管147与所述扁管141b之间流通。所述第二翅片146在所述扁管141b的外壁分散布设,可以均匀布设在所述扁管141b的各个部位处,也可以分区地进行不同密度的布设;多个所述第二翅片146的尺寸、形状和材质可作相同设置,也可至少部分设置为不同。
由于多个所述扁管141b依次间隔布设,使得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扁管141b之间可限定出一换热区域,多个所述第二翅片146至少部分部位分散布设在各所述换热区域内,加强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扁管141b之间的换热。
其中,所述扁管141b构成所述换热部141,用以流通所述载冷剂。各所述换热区域包括第一换热区域148a和第二换热区域148b,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构成所述空气流道143,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填设有所述蓄热结构142。
当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分别设有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和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之间的布设方式不作限制,在实际应用时,二者能够以任何适宜的方式进行排布。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可依次布设构成一换热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可依次布设构成另一换热组,两个所述换热组依次布设。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之间。
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依次交替布设。也即,相邻的每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148a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148b,使得所述蓄热结构142与所述空气流道143之间的换热更加均衡稳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换热区域可划分为两个区域段,两个所述区域段中的一个用以填设所述蓄热结构142,另一个构成所述空气流道143。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供冷装置和泵体420,所述供冷装置设有制冷进口301和制冷出口302;所述泵体420通过第二管路410与所述制冷进口301、所述制冷出口302分别连通,以形成换热主回路400;其中,所述换热回路100设有多个,且各所述换热回路100依次串联在所述换热主回路400上。
所述供冷装置产生携带足够热量的所述载冷剂,并通过所述制冷出口302为所述换热主回路400接入所述载冷剂,在所述泵体420的驱动下,所述载冷剂依次流经各个所述换热回路100后,自所述制冷进口301返回至所述供冷装置处。所述换热主回路400的设置,能够为各个所述换热回路100分配所需的所述载冷剂流量。
所述泵体420设置在所述换热主回路400中的任一管段处,能够驱动所述换热主回路400中的载冷剂进行循环流通。由于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使得在泵体420关闭时,所述制冷系统借助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存储的部分能量,能够满足一定的换热需求。如此地,可使得在所述制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泵体420无需长时保持开机状态,有助于降低所述泵体420的开机率,从而使得所述泵体420的使用寿命延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供冷装置包括由第三管路310依次连接以构成制冷回路300的压缩机320、冷凝器330、节流部件340和蒸发器350。所述冷凝器330可以是管翅式换热器或者微通道换热器;所述节流部件340包括电子膨胀阀、毛细管和节流短管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蒸发器350一般为水冷换热器,具体可以是板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或者其他。所述制冷进口301和所述制冷出口302设于所述蒸发器350,能够为所述换热主回路400接入、接出载冷剂。
当然,所述供冷装置还可包括散热风机,所述散热风机用以对所述压缩机320、所述冷凝器330等处进行散热。
所述蒸发器350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串联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蒸发器350设有所述制冷进口301和所述制冷出口302。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冷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设备内的制冷系统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制冷系统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发明的制冷设备中使用了上述制冷系统,因此,本发明制冷设备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制冷系统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所述制冷设备例如为冰箱、空调及冰柜等产品。为了便于理解,在本设计中的所述制冷设备具体以冰箱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当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时,所述冰箱可以是组合式冰箱,也即,所述冰箱包括多个箱体,多个箱体中,至少一所述箱体为主箱体,余下的所述箱体为储物箱体510。所述供冷装置及所述泵体420设于所述主箱体。所述储物箱体510也即用以储放物料的箱体,所述物料也即食物。所述储物箱体510形成有储物腔511,所述储物腔511可以是冷藏室、冷冻室或者变温室等。多个所述换热回路100一一对应容置在多个所述储物箱体510内。也即,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对应的所述换热回路100容置在所述储物箱体510内,用以为该储物箱体510的储物腔511进行换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换热回路100可直接容置在所述储物腔511内。或者,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箱体还形成有与所述储物腔511连通的换热风道512,所述换热风道512设有与所述储物腔511连通的进风口513和出风口514。所述换热回路100设于所述换热风道512内,所述换热风机110用以驱动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道512和所述储物腔511之间流通。
所述换热风道512与所述储物腔511之间的布设方式不作限制,所述换热风道512可设于所述储物腔511的一侧,或者沿所述储物腔511的整周环绕布设。所述换热风道512具体可以设置在所述储物腔511的后方,可以理解,所述冰箱具有用于朝向用户的前侧和背对用户的后侧。所述换热风道512靠后设置,使得所述换热回路100乃至整个所述制冷系统均靠后设置,能够在前方预留出足够空间的所述储物腔511,且与用户在所述储物腔511处的取放食物的操作互不干涉。
所述进风口513和所述出风口514间隔布设。所述换热风道512处经由所述风冷换热器130和所述相变换热器140处产生的换热气流能够经由所述出风口514流通至所述储物腔511内,对所述储物腔511内进行换热后,经由所述进风口513返回至所述换热风道512内,构成一个换热循环。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储物箱体510可拆卸连接设置。并且,两个所述储物箱体510可沿任意方向相互连接,例如,两个所述储物箱体510上下连接和/或沿水平方向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作限制,可以是螺钉固定、卡扣固定、吸附固定、粘接固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至少两个所述储物箱体510可拆卸连接设置,使得所述冰箱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组合,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处的所述换热回路100均可独立运行。
具体在应用时: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部件340具体可以是节流阀。其中,压缩机320、冷凝器330、节流阀和蒸发器350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冷装置。蒸发器350用于冷却载冷剂。载冷剂经泵体420运送至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中的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时,相变换热器140中的蓄热结构142发生相变释放潜热,而风冷换热器130中的载冷剂使流过的空气冷却,经换热风机110送出。
基于此,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内可以有四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满载模式、半载模式、蓄冷模式、休眠模式。其中:
所述满载模式为:电磁阀210关闭,换热风机110开启。此时,低温载冷剂依次流经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一方面使得所述储物箱体510内循环的空气降温,另一方面给相变换热器140内的相变材料充冷。
所述半载模式为:电磁阀210开启,换热风机110开启。此时,载冷剂在所述换热回路100内不流动。所述换热风机110驱动换热风道512内的空气循环,仅有相变换热器140为换热风道512内的空气进行降温。
所述蓄冷模式为:电磁阀210关闭,换热风机110关闭。此时,载冷剂在换热回路100内流动,载冷剂给相变换热器140内的相变材料充冷,而换热风道512与储物腔511之间的空气仅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降温。
所述休眠模式为:电磁阀210开启,换热风机110关闭。此时,载冷剂在所述换热回路100内不流动,换热风道512与储物腔511之间的空气仅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降温。
此外,请参阅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部件340具体可以是节流阀。其中,压缩机320、冷凝器330、节流阀和两个蒸发器350构成一个完整的供冷装置。两个蒸发器350中的一个为低温蒸发器,低温蒸发器与另一蒸发器350进行半并联,也即,低温蒸发器与另一蒸发器350的部分管道并联。蒸发器350用于冷却载冷剂。载冷剂经泵体420运送至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中的风冷换热器130和相变换热器140时,相变换热器140中的蓄热结构142发生相变释放潜热,而风冷换热器130中的载冷剂使流过的空气冷却,经换热风机110送出。
基于此,每一所述储物箱体510如上所述可以有四种工作模式,分别为满载模式、半载模式、蓄冷模式、休眠模式。其中,在所述电磁阀210开启时,可以在所述半载模式和所述休眠模式之间相互切换;在所述电磁阀210关闭时,所述泵体420工作,可以在所述满载模式、所述半载模式、蓄冷模式及所述休眠模式之间相互切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用在制冷设备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主箱体和多个储物箱体;所述制冷系统包括换热风机以及通过第一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换热回路的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换热风机用于驱动气流经过各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管路用于流通载冷剂,以供载冷剂流经各所述换热器;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器包括风冷换热器和相变换热器,所述风冷换热器用于降低潜热,所述相变换热器用于降低显热;
所述换热回路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回路用于一一对应容置在多个所述储物箱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相变换热器沿载冷剂的流通方向依次布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回路还包括开关支路,所述开关支路与所述换热回路并联设置;
所述开关支路设置有电磁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
换热部,用以流通制冷剂;
蓄热结构,由相变材料制成且设置在所述换热部的外壁;以及,
空气流道,与所述换热部和/或所述蓄热结构换热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管翅式换热单体,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包括弯折设置的铜管和凸设在所述铜管的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
其中,所述铜管构成所述换热部,多个所述第一翅片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还包括封装壳体,所述封装壳体内形成腔体,所述管翅式换热单体容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蓄热结构填设在所述腔体内,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向外伸出至所述封装壳体外,以在所述封装壳体外限定出所述空气流道。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单体,所述微通道换热单体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多个扁管和凸设在每一所述扁管的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相邻的每两个所述扁管之间限定出换热区域,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分散布设在各所述换热区域内;
其中,所述扁管构成所述换热部,各所述换热区域包括第一换热区域和第二换热区域,所述第一换热区域构成所述空气流道,所述第二换热区域填设有所述蓄热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区域和所述第二换热区域分别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区域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区域依次交替布设。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
供冷装置,包括由第三管路依次连接以构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部件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有制冷进口和制冷出口;以及,
泵体,所述泵体通过第二管路与所述制冷进口、所述制冷出口分别连通,以形成换热主回路;
其中,所述换热回路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回路依次串联在所述换热主回路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串联设置有至少两个;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蒸发器设有所述制冷进口和所述制冷出口。
1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主箱体和多个储物箱体;
多个所述换热回路一一对应容置在多个所述储物箱体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为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所述供冷装置及所述泵体设于所述主箱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箱体形成有储物腔以及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设有与所述储物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换热回路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风机用以驱动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道和所述储物腔之间流通。
CN202111683082.0A 2021-12-31 2021-12-31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1142791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3082.0A CN114279143B (zh) 2021-12-31 2021-12-31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3082.0A CN114279143B (zh) 2021-12-31 2021-12-31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9143A CN114279143A (zh) 2022-04-05
CN114279143B true CN114279143B (zh) 2023-10-31

Family

ID=80880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83082.0A Active CN114279143B (zh) 2021-12-31 2021-12-31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9143B (zh)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2619A (ja) * 1995-01-19 1996-07-30 Nippondenso Co Ltd 蓄冷熱空調装置
JPH11304260A (ja) * 1998-04-23 1999-11-0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蓄冷冷却システム
JP2000180082A (ja) * 1998-12-16 2000-06-30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蓄冷式熱交換器
JP2001263737A (ja) * 2000-03-22 2001-09-26 Sanden Corp 保冷庫の蓄冷装置
DE10124757A1 (de) * 2000-05-26 2001-11-29 Denso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mit Kältespeicher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EP1455156A2 (de) * 2003-03-04 2004-09-08 Imtech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Raumtemperierungseinrichtung
JP2009138952A (ja) * 2007-12-03 2009-06-25 Denso Corp ブライン式冷却装置
DE102008042814A1 (de) * 2008-10-14 2010-04-15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ältegerät, insbesondere Haushaltskältegerät, sowie Kältegerät-Modulanordnung
CN104676933A (zh) * 2015-01-19 2015-06-03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N204555437U (zh) * 2015-02-05 2015-08-12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蓄冷式蒸发器
CA2941708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The Coca-Cola Company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heat exchanger
CN206222794U (zh) * 2016-11-18 2017-06-06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太阳能光伏冷藏库
CN108375262A (zh) * 2018-04-27 2018-08-07 成都歆雅春风科技有限公司 冷藏柜
DE102017214672A1 (de) * 2017-08-22 2019-02-28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und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CN208635401U (zh) * 2018-06-20 2019-03-2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快速装填浸入式可控放冷系统
CN212227455U (zh) * 2020-06-02 2020-12-25 松下冷机系统(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型风冷换热器
CN112923606A (zh) * 2021-01-15 2021-06-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相变蓄冷/热翅片套管换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WO2021169801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制冷系统
CN214841288U (zh) * 2021-02-06 2021-11-23 山东唐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02007001076D1 (de) * 2006-02-10 2009-08-27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äger mit kältespeicher
US9562707B2 (en) * 2013-03-14 2017-02-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cooling system having a secondary cooling loop
US11287172B2 (en) * 2018-01-29 2022-03-29 Tippmann Companies Llc Freezer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2619A (ja) * 1995-01-19 1996-07-30 Nippondenso Co Ltd 蓄冷熱空調装置
JPH11304260A (ja) * 1998-04-23 1999-11-05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蓄冷冷却システム
JP2000180082A (ja) * 1998-12-16 2000-06-30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蓄冷式熱交換器
JP2001263737A (ja) * 2000-03-22 2001-09-26 Sanden Corp 保冷庫の蓄冷装置
US6327871B1 (en) * 2000-04-14 2001-12-11 Alexander P. Rafalovich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DE10124757A1 (de) * 2000-05-26 2001-11-29 Denso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mit Kältespeicher
EP1455156A2 (de) * 2003-03-04 2004-09-08 Imtech Deutschland GmbH & Co. KG Raumtemperierungseinrichtung
JP2009138952A (ja) * 2007-12-03 2009-06-25 Denso Corp ブライン式冷却装置
DE102008042814A1 (de) * 2008-10-14 2010-04-15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ältegerät, insbesondere Haushaltskältegerät, sowie Kältegerät-Modulanordnung
CA2941708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The Coca-Cola Company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heat exchanger
CN104676933A (zh) * 2015-01-19 2015-06-03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
CN204555437U (zh) * 2015-02-05 2015-08-12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蓄冷式蒸发器
CN206222794U (zh) * 2016-11-18 2017-06-06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太阳能光伏冷藏库
DE102017214672A1 (de) * 2017-08-22 2019-02-28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und Kühl- und/oder Heizsystem
CN108375262A (zh) * 2018-04-27 2018-08-07 成都歆雅春风科技有限公司 冷藏柜
CN208635401U (zh) * 2018-06-20 2019-03-2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快速装填浸入式可控放冷系统
WO2021169801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制冷装置、制冷装置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制冷系统
CN212227455U (zh) * 2020-06-02 2020-12-25 松下冷机系统(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型风冷换热器
CN112923606A (zh) * 2021-01-15 2021-06-0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相变蓄冷/热翅片套管换热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14841288U (zh) * 2021-02-06 2021-11-23 山东唐瑞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热及流态蓄冰的中央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9143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3756B (zh) 用于布置在开关柜的内部空间中的部件的冷却装置
WO2015093233A1 (ja) 冷凍装置のデフロストシステム及び冷却ユニット
US7908883B2 (en) Refrigerator accelerated heat exchanger
US10910684B2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CN105423505A (zh) 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5597582U (zh) 房间温度调节装置
CN212778129U (zh) 冰箱
CN114279143B (zh)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110207292A (zh) 辐射式空调系统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CN210463294U (zh) 移动空调
JP2008039387A (ja) 冷凍機内蔵型ショーケース
CN116499166A (zh) 冰箱
CN114739042B (zh) 具有传热流体回路的磁热热二极管组件
CN219015052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
CN215337172U (zh) 空调器
CN219937153U (zh) 储能系统
CN218895684U (zh) 冷凝水换热系统及存储设备
CN216761383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215765883U (zh) 加热、通风、空调和/或制冷系统以及冷却器系统
US11953243B2 (en) Mechanical-cooling, free-cooling, and hybrid-cooling operation of a chiller
CN114526626B (zh) 蓄能换热装置和电器设备
CN114174733B (zh) 串流式制冷机系统
CN210801487U (zh) 空调器
CN111829284B (zh) 制冷水箱及制冷设备
CN210601990U (zh)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