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61383U - 一种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61383U
CN216761383U CN202220252210.XU CN202220252210U CN216761383U CN 216761383 U CN216761383 U CN 216761383U CN 202220252210 U CN202220252210 U CN 202220252210U CN 216761383 U CN216761383 U CN 216761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way valve
inpu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2522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毅
余兆开
刘旗
穆景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taisi Thermal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2522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61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61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61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阀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均与阀门的输出端连接;冷却液回路,冷却液回路用于与制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水泵,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二水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改变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的冷却液流量,从而改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进而改变热交换功率。仅需一个阀门即可对并联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功率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热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间接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更新迭代,集成式间接热泵系统成为新能源热管理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现有热泵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并联接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换热器时,往往通过阀门与换热器一一对应的方式,通过阀门分别控制流经每个换热器的制冷剂量。进而控制换热器对应回路的热交换功率。然而,过多的阀门导致了热泵系统的制冷剂回路成本较高,重量较重且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泵系统,用以降低热泵系统成本,降低重量,减小体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阀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均与所述阀门的输出端连接;
冷却液回路,所述冷却液回路用于与所述制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水泵,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器和第二水泵。
可选的,所述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和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
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对所述制冷剂回路放热;
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对所述制冷剂回路吸热;
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和/或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
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和乘员舱冷却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乘员舱冷却器均连接于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内;
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电池换热器均连接于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内。
可选的,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一膨胀水壶和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乘员舱冷却器的输入端,所述乘员舱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膨胀水壶和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池换热器的输入端,所述电池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补气压缩机、第三换热器、干燥储液罐、补气增焓换热器和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均与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连接所述干燥储液罐的输入端,所述干燥储液罐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一侧输入端和所述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的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一侧输出端连接所述阀门的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二侧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二侧输出端连接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补气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五冷却液回路,所述第五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换热器、第四三通阀、第三膨胀水壶、电机换热器、第五三通阀、散热水箱、加热器和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换热器的输入端,所述电机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散热水箱的输入端,所述散热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器的输入端,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六冷却液回路,所述第六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换热器、第四三通阀、第六三通阀、乘员舱加热器和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的输入端,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可选的,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散热水箱,用于增强所述散热水箱与外部空气热交换效率。
可选的,还包括乘员舱热交换模块,所述乘员舱热交换模块包括乘员舱冷却器、乘员舱加热器和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乘员舱冷却器和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用于增强所述乘员舱冷却器或所述乘员舱加热器与乘员舱空气热交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阀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均与阀门的输出端连接;冷却液回路,冷却液回路用于与制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水泵,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第二水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改变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的冷却液流量,从而改变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和热交换功率。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水泵调节不同冷却液回路所对应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功率。仅需一个阀门即可对并联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功率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减小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三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三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四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五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六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除雾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除雾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除霜模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式间接热泵系统,包括:
制冷剂回路01,制冷剂回路01包括阀门6、第一换热器7-1和第二换热器 7-2,第一换热器7-1的制冷剂输入端和第二换热器7-2的制冷剂输入端均与阀门的输出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针对制冷循环为是否为补气型进行限定;
冷却液回路02,冷却液回路02用于与制冷剂回路01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回路02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7-1和第一水泵9-1,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7-2和第二水泵9-2。
其中,制冷剂是制冷剂回路01中借以完成能量传递的媒介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可逆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来增大功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针对制冷剂的具体种类进行限定。冷却液是冷却液回路02用于传递温度的液体物质,通常不会有可逆的相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针对冷却液的具体种类进行限定。阀门用于控制向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输入制冷剂的速度,阀门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均包括冷却液侧和制冷剂侧。在换热器内部,冷却液侧的冷却液和制冷剂侧的制冷剂可以进行互不接触的温度传递。换热器内的冷却液和制冷剂可以实时进行温度传递,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水泵调节不同冷却液回路的流量,进而调节所对应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功率。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可以通过提高冷却液回路的流量来提高冷却液和制冷剂之间的热量交换功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实现了仅需一个阀门即可对并联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功率进行调节,从而降低成本,减轻重量,减小体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和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
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对制冷剂回路放热;
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换热器,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第三换热器对制冷剂回路吸热;
第一温度大于第二温度。
其中,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为高温冷却液回路,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为低温冷却液回路。高温冷却液回路可以通过制冷剂回路与低温冷却液回路交换热量,高温冷却液回路的温度高于低温冷却液回路的温度。制冷剂回路用于将低温冷却液回路中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热量转移到高温冷却液回路中第三换热器上。从而实现制冷剂回路向高温冷却液回路供热的同时,向低温冷却液回路供冷。
进一步的,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或第四冷却液回路;
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换热器和乘员舱冷却器,第一换热器和乘员舱冷却器均连接于第三冷却液回路内;
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均连接于第四冷却液回路内。
其中,第三冷却液回路通过第一换热器对制冷剂回路放热后,通过乘员舱冷却器吸热,带走乘员舱中空气的热量,为乘员舱降温。第四冷却液回路通过第二换热器对制冷剂回路放热后,通过电池换热器吸热,带走电池的热量,为电池正常充放电提供适宜温度,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热泵系统的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以及制冷剂回路可以包括任何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器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针对其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且将在下文给出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以及制冷剂回路的具体示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中几种示例进行组合,以得到所需的热泵系统。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一膨胀水壶17和第一三通阀18,第一换热器7-1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第一膨胀水壶17的输入端,第一膨胀水壶 17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三通阀18的输入端,第一三通阀18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乘员舱冷却器22的输入端,乘员舱冷却器2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水泵9-1的输入端,第一水泵9-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换热器7-1的冷却液输入端。
其中,图中实线代表导通的管路,虚线代表未导通的管路。第三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通过循环,将乘员舱冷却器22的热量带到第一换热器7-1,冷却乘员舱冷却器22。使得制冷剂回路能够为乘员舱冷却器22供冷,用来冷却乘员舱的空气。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四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二三通阀15、第二膨胀水壶16和第三三通阀24,第二换热器7-2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第二三通阀15的输入端,第二三通阀1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膨胀水壶16的输入端,第二膨胀水壶16的输出端连接电池换热器25的输入端,电池换热器2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通阀24的输入端,第三三通阀24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水泵9-2 的输入端,第二水泵9-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换热器7-2的冷却液输入端。
其中,第四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通过循环,将电池换热器25的热量带到第二换热器7-2,冷却电池换热器25。使得制冷剂回路能够为电池换热器25供冷,用来冷却电池。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剂回路还包括补气压缩机1、第三换热器2、干燥储液罐3、补气增焓换热器4和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5,第一换热器7-1的制冷剂输出端和第二换热器7-2的制冷剂输出端均与补气压缩机1 的输入端连接,补气压缩机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换热器2的制冷剂输入端,第三换热器2的制冷剂输出端连接干燥储液罐3的输入端,干燥储液罐3的输出端分别连接补气增焓换热器4的第一侧输入端和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5的输入端,补气增焓换热器4的第一侧输出端连接阀门6的输入端,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5的输出端连接补气增焓换热器4的第二侧输入端,补气增焓换热器4的第二侧输出端连接补气压缩机1的补气端。
其中,第三换热器2可以是高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补气增焓换热器4可以是板式换热器。第一换热器7-1和第二换热器7-2均可以是低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可以将第一换热器7-1称为第一低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将第二换热器7-2称为第二低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
从补气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流入高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2 冷凝换热,达到加热换热器另外一侧冷却液的效果。冷凝后的制冷剂从换热器 2流出进入干燥储液罐3实现气液分离,确保流出干燥储液罐3的制冷剂全部为液体。制冷剂在干燥储液罐3的出口一分为二:一路制冷剂沿支路到达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5的入口,等焓节流后流入补气增焓板式换热器4的一侧吸热,变成中压过热态后的制冷剂从补气增焓板式换热器4流出到达压缩机1的补气端进入压缩机;另一路制冷剂沿主路直接到达补气增焓板式换热器4的另一侧放热,变成高压过冷态的制冷剂从换热器4流出到达主路电子膨胀阀6的入口,等焓节流后流入第一低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7-1和第二低压冷媒-冷却液换热器7-2蒸发吸热,达到冷却换热器另外一侧冷却液的效果。最后,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流出的低压过热制冷剂回到补气压缩机输入端开始下一个循环。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五冷却液回路,第五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换热器2、第四三通阀19、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散热水箱13、加热器8和第三水泵9-3,第三换热器2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第四三通阀19的输入端,第四三通阀19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三膨胀水壶10的输入端,第三膨胀水壶10的输出端连接电机换热器11的输入端,电机换热器11的输出端连接第五三通阀12的输入端,第五三通阀12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散热水箱13的输入端,散热水箱13的输出端连接加热器8的输入端,加热器8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水泵9-3的输入端,第三水泵 9-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换热器2的冷却液输入端。
其中,高温冷却液回路可以包括第五冷却液回路,通过电机换热器11和散热水箱13一同吸收第三换热器2的热量,为第三换热器2散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开启加热器8为冷却液加热。
可选的,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五三通阀12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加热器8的输入端,断开第五三通阀12的第一输出端的输出。跳过散热水箱13,通过电机换热器11和加热器8为第三换热器2散热或加热。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六冷却液回路,第六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换热器2、第四三通阀19、第六三通阀20、乘员舱加热器21和第三水泵9-3,第三换热器2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第四三通阀 19的输入端,第四三通阀19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六三通阀20的输入端,第六三通阀2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乘员舱加热器21的输入端,乘员舱加热器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水泵9-3的输入端,第三水泵9-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换热器2的冷却液输入端。
其中,高温冷却液回路可以包括第六冷却液回路,通过第三换热器2为乘员舱加热器供热,使得乘员舱加热器能够加热乘员舱的空气。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风扇14,风扇14的出风侧朝向散热水箱13,用于增强散热水箱与外部空气热交换效率。
其中,为了更好的促进散热水箱13散热,可以在散热水箱附近设置风扇 14,通过风扇吹散热水箱以增大散热水箱周边的空气流动速度,增进散热水箱的散热速度。
继续参见图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乘员舱热交换模块03,乘员舱热交换模块03包括乘员舱冷却器22、乘员舱加热器21和鼓风机23,鼓风机 23的出风口朝向乘员舱冷却器22和乘员舱加热器21,用于增强乘员舱冷却器或乘员舱加热器与乘员舱空气热交换效率。
其中,可以在乘员舱冷却器22和乘员舱加热器21周边设置鼓风机23,通过鼓风机23的出风口向乘员舱冷却器22和乘员舱加热器21吹风,以增强乘员舱冷却器和乘员舱加热器周边空气的流动速度,增强乘员舱冷却器的空气冷却效果和乘员舱加热器的空气加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将在下文提供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下的热泵系统示例,通过多个三通阀之间的开启和闭合的配合,以形成不同的高温冷却液回路和低温冷却液回路,从而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对于需要制冷的场景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制冷模式进行制冷。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在第一制冷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三换热器2、第四三通阀19、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 11、第五三通阀12、散热水箱13、加热器8和第三水泵9-3。低温冷却液回路 (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7-1、第一膨胀水壶 17、第一三通阀18、乘员舱冷却器22和第一水泵9-1。在第一制冷模式下,通过低温冷却液回路冷却乘员舱冷却器22,为乘员舱降温。并通过高温冷却液回路将多余的热量散发。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在第二制冷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冷模式相同。低温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二回路,第二回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7-2、第二三通阀15、第二膨胀水壶16、电池换热器25、第三三通阀24和第二水泵9-2。在第二制冷模式下,通过低温冷却液回路冷却乘员舱冷却器22和电池换热器 25,同时为乘员舱和电池降温,并通过高温冷却液回路将多余的热量散发。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三制冷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在第三制冷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冷模式相同。低温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经过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水泵9-1、第一换热器7-1、第一膨胀水壶17和第一三通阀18。第二支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水泵9-2、第二换热器7-2、第二三通阀15和第二膨胀水壶16。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冷却液合并经过电池换热器25和第三三通阀24。在第三制冷模式下,低温冷却液回路的两路支路同时为电池散热,保证了电池在快充状态下的充电速度。
对于需要制热的场景下,可以通过以下六种制热模式进行制热。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在第一制热模式下,低温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 7-2、第二三通阀15、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散热水箱13、加热器8和第二水泵9-2。高温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三换热器2、第四三通阀19、第六三通阀20、乘员舱加热器21和第三水泵9-3。在第一制热模式下,通过低温冷却液回路获取热量。高温冷却液回路通过乘员舱加热器21向乘员舱散发热量。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在第二制热模式下,低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热模式相同。高温冷却液回路在第一制热模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六三通阀20、电池换热器25、第三三通阀24和第三水泵9-3。在第二制热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用于为乘员舱加热器21和电池换热器25提供热量,加热乘员舱空气和电池。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三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在第三制热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热模式相同。低温冷却液回路在第一制热模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支路。第二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三通阀15、第二膨胀水壶16、电池换热器25、第三三通阀24和第二水泵9-2。在第三制热模式下,加入了电池换热器25一同为热泵系统提供热量,提高了乘员舱加热器21的温度,进而提高了乘员舱的温度。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四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在第四制热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二制热模式相同。低温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换热器7-2、第二三通阀15、第三膨胀水壶 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加热器8和第二水泵9-2。相比第二制热模式,在第四制热模式下,无需散热水箱13提供热量,更适合散热水箱温度较低的状态下使用。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五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在第五制热模式下,低温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三通阀15、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加热器8和第二水泵9-2。第二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二三通阀15、第二膨胀水壶16、电池换热器25、第三三通阀24和第二水泵9-2。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汇聚后,冷却液经过第二换热器7-2。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热模式相同。在第五制热模式下,无需散热水箱13提供热量,更适合散热水箱温度较低的状态下使用。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六制热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1。在第六制热模式下,无需开启制冷剂回路。仅需冷却液回路即可进行热量循环。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第一回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四三通阀19、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加热器8 和第三水泵9-3。第二回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四三通阀19、第六三通阀20、乘员舱加热器21和第三水泵9-3。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的冷却液汇聚并经过第三换热器2。在第六制热模式下,无需开启制冷剂回路即可进行热循环以加热乘员舱加热器21,进而加热乘员舱空气。
对于需要除霜或除雾的场景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模式进行除霜或除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一除雾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2。在第一除雾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四三通阀19、第三膨胀水壶10、电机换热器11、第五三通阀12、加热器8和第三水泵9-3。第二支路的冷却液依次经过第四三通阀19、第六三通阀20、乘员舱加热器21和第三水泵9-3。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的冷却液汇聚并经过第三换热器2。低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冷模式相同。在第一除雾模式下,通过高温冷却液回路进行除雾,避免雾气凝结。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第二除雾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在第二除雾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除雾模式相似,区别仅在于冷却液从第五三通阀12流出后,经过散热水箱13,再流至加热器8。低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除雾模式相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泵系统的除霜模式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4。在除霜模式下,高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一制冷模式相同。低温冷却液回路与第二制冷模式的第二回路相同。通过高温冷却液回路实现除霜,保证了热泵系统的正常运行。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包括阀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均与所述阀门的输出端连接;
冷却液回路,所述冷却液回路用于与所述制冷剂回路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冷却液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回路,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一水泵,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器和第二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和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
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对所述制冷剂回路放热;
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器对所述制冷剂回路吸热;
所述第一温度大于所述第二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和/或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
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一换热器和乘员舱冷却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乘员舱冷却器均连接于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内;
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二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电池换热器均连接于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一膨胀水壶和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乘员舱冷却器的输入端,所述乘员舱冷却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冷却液回路还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膨胀水壶和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池换热器的输入端,所述电池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还包括补气压缩机、第三换热器、干燥储液罐、补气增焓换热器和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均与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入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制冷剂输出端连接所述干燥储液罐的输入端,所述干燥储液罐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一侧输入端和所述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的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一侧输出端连接所述阀门的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电子膨胀阀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二侧输入端,所述补气增焓换热器的第二侧输出端连接所述补气压缩机的补气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五冷却液回路,所述第五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换热器、第四三通阀、第三膨胀水壶、电机换热器、第五三通阀、散热水箱、加热器和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膨胀水壶的输入端,所述第三膨胀水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换热器的输入端,所述电机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散热水箱的输入端,所述散热水箱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加热器的输入端,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冷却液回路包括第六冷却液回路,所述第六冷却液回路包括所述第三换热器、第四三通阀、第六三通阀、乘员舱加热器和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三通阀的输入端,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的输入端,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入端,所述第三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冷却液输入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朝向所述散热水箱,用于增强所述散热水箱与外部空气热交换效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乘员舱热交换模块,所述乘员舱热交换模块包括乘员舱冷却器、乘员舱加热器和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乘员舱冷却器和所述乘员舱加热器,用于增强所述乘员舱冷却器或所述乘员舱加热器与乘员舱空气热交换效率。
CN202220252210.XU 2022-02-07 2022-02-07 一种热泵系统 Active CN216761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52210.XU CN216761383U (zh) 2022-02-07 2022-02-07 一种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52210.XU CN216761383U (zh) 2022-02-07 2022-02-07 一种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61383U true CN216761383U (zh) 2022-06-17

Family

ID=81956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252210.XU Active CN216761383U (zh) 2022-02-07 2022-02-07 一种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61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4425B (zh) 车用热管理系统
US20080302113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nd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CN107639993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50B (zh) 热管理系统
CN107639992B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49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125181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9334392A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US11987096B2 (en) Indirect heat pump system
CN111251814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99775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4761261A (zh) 车辆热泵系统
CN111251808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9022722U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16761383U (zh) 一种热泵系统
CN111422027A (zh) 车用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5181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033622U (zh) 集成式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6231185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17382370A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1845244B (zh) 热综合管理系统
CN111251804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0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942607U (zh) 一种车辆热泵系统
CN216401111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