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2339A -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2339A
CN114272339A CN202111297057.9A CN202111297057A CN114272339A CN 114272339 A CN114272339 A CN 114272339A CN 202111297057 A CN202111297057 A CN 202111297057A CN 114272339 A CN114272339 A CN 114272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skin
traditional chinese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70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2339B (zh
Inventor
李青
王翔宇
孙雅君
谷静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aoer Bio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aoer Bio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aoer Bio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aoer Bio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70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2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2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2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2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2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湿疹等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如下中药原料制备得到: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金银花、土茯苓、土荆皮、荆芥、防风、蝉蜕、马齿苋、百部、野菊花、皂角刺、乌梢蛇、白鲜皮、牡丹皮、甘草、冰片和薄荷脑。所述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为膏剂,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皮肤炎症、银屑病等。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该中药组合物和该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制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近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愈发严重,以及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多发面的影响,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等皮肤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形性,瘙痒剧烈,常对称分布,易复发,慢性期皮损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湿疹和皮炎虽然都为变态反应,但两者并不相同,皮炎通常由明确的病因,而湿疹多原因不明、复杂。临床上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种。一些湿疹的临床表现、病程与一般湿疹不完全一样,称特殊类型湿疹,常见的有自身敏感性湿疹、钱币状湿疹、婴儿湿疹、裂纹性湿疹、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各型湿疹都有显著湿疹的临床表现,而红斑、水疱、苔藓样变和脱屑等都与皮肤炎症由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皮肤过敏又称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者过敏因素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具体的过敏原可以分为日光、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等多类。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或荨麻疹样病变等。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易反复的慢性皮肤病。病程长。多数冬季重、夏季减轻。病因不明。近年来认为与遗传、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有关。初发为散发红色丘疹,可相互融合成各种形态之斑块,边缘清楚,表面覆以银白色厚鳞屑,刮去鳞屑后即出现点状渗血,为本病特点。皮损呈对称分布,以头、躯干、四肢及骶部为多见,并可侵犯甲、外耳道、龟头等处。按本病的发展进程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及退行期。在进行期,皮损周围发红,皮肤外伤处出现新皮疹,称同形反应。
我国中医学认为,湿疹、皮肤过敏和银屑病的本源于内,多因脾胃损伤,湿热内生,并与外侵之湿热外邪相互搏结,是为本病之实质。并认为因所挟之邪不同,临床表现特征也异。如挟风邪则瘙痒明显,病变泛发;如湿热化火则表现为糜烂渗液明显。目前在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时大都使用西药,如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这些药物只是粘附在皮肤表层,只能短时间解决皮毛问题,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皮肤萎缩等一些副作用,并且在帮助修复皮肤细胞的同时,也提高了病毒的免疫能力,故不适合长期、大面积使用,所以不能达到治根治本的目标。中药安全,对皮肤的刺激性小,在治疗的同时也能改善皮肤的状况,虽然目前市面上有一些中药类产品,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现有技术中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洁康洗剂治疗带下病与湿疮的疗效观察”,抗感染药学,2008年)使用了一种洁康洗剂,处方中苦参清热利尿、燥湿杀虫;蛇床子、地肤子性苦温,燥湿杀虫止痒为主;辅以黄柏清热燥湿、抗菌消炎;百部杀虫灭虱;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冰片清热止痛,诸药合用,即能清热解毒燥湿,又能祛风止痒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带下病和湿疮。但是,发明人在临床使用中发现,上述药物搭配不合理,黄柏仅是以辅助用药的方式存在于处方中,黄柏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治疗湿疹等的临床效果明显不好,湿疹不能很快的止痒消退。
现有技术闵春艳等人(“复方苦参乳膏中蛇床子素的含量考察”,抗感染药学,2011年)公开了一种复方苦参乳膏复方苦参乳膏,由蛇床子、苦参、紫草、白鲜皮、黄柏、土荆皮、地肤子7味中药材经提取后的提取物, 按乳膏制备法依次加入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等乳膏基质制成,由蛇床子、苦参、紫草、白鲜皮、黄柏、土荆皮、地肤子7味中药材经提取后的提取物, 按乳膏制备法依次加入单硬脂酸甘油酯、液体石蜡等乳膏基质制成。但是,发明人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上述药物中黄柏仅是以辅助用药的方式存在于处方中,黄柏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治疗湿疹等的临床效果明显不好。并且,发明人研究发现处方中使用紫现有技术方宗棠(“内外合治银屑病107例”,广西中医药,1991年)公开了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汤剂,组方为苍术15 g;黄柏12 g;大生地20 g;赤芍15 g;地肤子15 g;苦参9 g;白鲜皮20 g;土茯苓15 g;防风9 g;甘草6 g。但是,上述汤剂需要与特定的外用药合用才能发挥作用,单独使用时无治疗银屑病的效果。草后,会导致部分患者的过敏性皮炎加重,甚至导致长时间皮肤对光和环境致敏。
现有技术方宗棠(“内外合治银屑病107例”,广西中医药,1991年)公开了一种治疗银屑病的汤剂,组方为苍术15 g;黄柏12 g;大生地20 g;赤芍15 g;地肤子15 g;苦参9 g;白鲜皮20 g;土茯苓15 g;防风9 g;甘草6 g。但是,上述汤剂需要与特定的外用药合用才能发挥作用,单独使用时无治疗银屑病的效果。
现有技术(CN01108483A)公开了一种洗浴爽身粉,其组成成分包括地肤子、苦参、黄柏、白鲜皮、冰片、百部、蛇床子,具有行气活血、通经络、清热解毒、除臭收汗、杀虫止痒、消除疲劳之功效,适用于治疗细菌、霉菌、念珠球菌等所致皮肤病,以及手癣、体癣、烂足丫、湿疹、足臭、汗臭等。但是,经发明人研究发现,上述药物由于组方不合理,清热止痒功能不足,适用人群较小,临床有效率偏低。并且,上述剂型不合理,污染衣物,用量不好控制,不方便临床使用。
现有技术(CN 105878865 A)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按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黄柏15-18 份、苦参16-18 份、冰片14-15 份、土茯苓13-15 份、硫磺10-12 份、紫草10-12 份、地肤子11-13 份、蛇床子11-13 份、赤芍8-10 份、连翘6-8 份、金银花6-8 份、荆芥5-7 份、防风3-5 份。但是,经发明人研究发现,上述药物由于组方不合理,使用了硫磺、紫草等药物,副作用明显,刺激皮肤,诱发其他皮肤病。
可见,本领域缺乏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等皮肤病的合适药物组合及其制剂,因而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治疗上述皮肤病的中药药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在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等皮肤疾病时西药不能治本以及现有中药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供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以及该中药组合物和该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制剂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如下中药原料制备得到: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金银花、土茯苓、土荆皮、荆芥、防风、蝉蜕、马齿苋、百部、野菊花、皂角刺、乌梢蛇、白鲜皮、牡丹皮、甘草、冰片和薄荷脑。
上述中药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苦参的含量为8-15重量份,黄柏的含量为8-15重量份,地肤子的含量为6-12重量份,蛇床子的含量为6-12重量份,金银花的含量为6-12重量份,土茯苓的含量为3-6重量份,土荆皮的含量为3-6重量份,荆芥的含量为3-6重量份,防风的含量为3-6重量份,蝉蜕的含量为3-6重量份,马齿苋的含量为3-6重量份,百部的含量为2-5重量份,野菊花的含量为2-5重量份,皂角刺的含量为2-5重量份,乌梢蛇的含量为1-3重量份,白鲜皮的含量为2-5重量份,牡丹皮的含量为2-5重量份,甘草的含量为1-4重量份,冰片的含量为1-4重量份,薄荷脑的含量为1-4重量份。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由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药组成的中药组合物为100重量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原料的重量配比为:苦参的含量为8-13重量份,黄柏的含量为8-13重量份,地肤子的含量为6-9重量份,蛇床子的含量为6-9重量份,金银花的含量为6-9重量份,土茯苓的含量为4-6重量份,土荆皮的含量为4-6重量份,荆芥的含量为4-6重量份,防风的含量为4-6重量份,蝉蜕的含量为4-6重量份,马齿苋的含量为4-6重量份,百部的含量为3-5重量份,野菊花的含量为3-5重量份,皂角刺的含量为3-5重量份,乌梢蛇的含量为2-3重量份,白鲜皮的含量为3-5重量份,牡丹皮的含量为3-5重量份,甘草的含量为1-3重量份,冰片的含量为1-3重量份,薄荷脑的含量为1-3重量份。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中,由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药组成的中药组合物为100重量份。
基于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中药制剂由苦参、黄柏、地肤子、金银花、冰片等药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抗炎消肿、清凉镇痛之效,其活性成分能够快速深入肌肤底层被高效吸收,到达病灶根部,充分发挥药用及调节作用,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促进细胞修复,有效改善微循环,提高肌肤免疫力,恢复肌肤的正常功能,从根本阻止细菌或真菌的繁殖,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其能够用于治疗皮肤因过敏或细菌真菌感染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抑菌、止痒、抗炎、消肿的功效,药效显著。
本发明制得的药膏可治疗包括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在内的各种皮肤疾病,方中苦参燥湿邪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两药合用,增强苦寒清热之功,可清除湿、热毒引起的滋流、渗液,共为君药。
地肤子苦寒降泻,既善清利下焦湿热,又善祛风止痒。金银花清热解毒,性轻浮,味辛而气清寒,入肺经,达皮肤,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泻热,能散皮肤之湿热,蛇床子助阳散寒,燥湿祛风,可缓和君药寒性,三者共为臣药。
土茯苓解毒除湿去热,能入络,搜刮湿热之蕴毒。土荆皮性温,可疗癣止痒。马齿苋、野菊花、皂角刺均可清热解毒,其中,马齿苋可凉血,皂角刺具有消肿排脓之功。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其药性平和,为风药中之润剂,走气分,为治风之圣药,蝉蜕疏散风热,透疹,体气轻虚,其药因其性而用,因其化而治风,因其壳而治皮,荆芥解表散风,透疹,三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痒,消肿透疹之效,祛在表之风邪。乌梢蛇性平,祛风湿,通经络,熄风止痒,与防风、荆芥、土荆皮等合用,可增强祛风止痒之功,合为佐药。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二皮同用,起到“以皮走皮”之用,与药对荆芥、防风、蝉蜕相合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内清血热,活血化瘀,二组协同为用。冰片、薄荷脑辛香芳烈,善散善通,取其发散之性,促进药物成分入肌肤腠理。
生甘草清热,又可调和药性,同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活血解毒之效。
各味药功效如下。
苦参: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和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黄柏:味苦性寒,入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地肤子:味辛、苦性寒,入肾、膀胱经。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蛇床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归肾经。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金银花:味甘性寒,入肺、心、胃经。芳香疏散,功善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同于治疗痈肿疔疮、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能杀菌、抑制变态反应,减少局部的炎性渗出,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代药理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抗过敏作用。
土荆皮:味辛性温;有毒,入肺、脾经。杀虫,疗癣,止痒。用于疥癣瘙痒。
马齿苋:味酸性寒,入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皂角刺:辛,温。归肝、胃经。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荆芥:味辛性微温,入肺、肝经。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症。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症。
蝉蜕:味甘性寒,入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明目退翳,解痉。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症。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
白鲜皮:味苦性寒,入脾、胃、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
薄荷脑: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味辛,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的功效,主治风疹,麻疹等。挥发油、酚酸类和黄酮类是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真菌、抗病毒作用。
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上述中药为本领域最常使用的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可以通过将所述各种原料混合而制得。混合的条件只要使各种原料混合均匀即可。
在可选择的技术方案中,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其他原料药粉碎后入药。
在另一可选择的技术方案中,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其他原料提取后入药。
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金银花、荆芥、野菊花等提取挥发油,其他原料药水提取和醇提取后入药。
在更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金银花、荆芥、野菊花等提取挥发油,乌梢蛇和蝉蜕粉碎后入药,其他原料药水提取和醇提取后入药。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能够用于治疗皮肤疾病或缓解皮肤不适症状,如所述皮肤疾病为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所述皮肤不适症状为皮肤瘙痒等。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能够用于治疗儿童的皮肤疾病或缓解皮肤不适症状,如所述皮肤疾病为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所述皮肤不适症状为皮肤瘙痒等。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含有活性成分和辅料,所述活性成分为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优选地,以所述中药制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活性成分的含量为1.5-40重量%,所述辅料的含量为60-98.5重量%。
优选地,所述活性成分的含量为2-30重量%,所述辅料的含量为70-98重量%。
所述辅料可以为中药制剂常用的辅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制剂的剂型进行选择。所述制剂的剂型可以为膏剂、散剂、洗剂、酊剂、搽剂、凝胶剂或贴剂。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为膏剂。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包含活性成分和乳膏基质。
所述乳膏基质可以是本领域可以直接使用的乳膏基质(包括但不限于凡士林、羊毛脂和石蜡等),可以是水相基质和油相基质的混合物,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优选地,所述乳膏基质为水相基质和油相基质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水相基质包含水相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和水相溶剂。
优选地,所述油相基质包含促渗剂、润滑剂、油相乳化剂和C14-C18的脂肪醇。
优选地,所述水相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吐温类乳化剂、司盘类乳化剂、平平加0、泊洛沙姆和阿拉伯胶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水相乳化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
其中,所述吐温类乳化剂包括但不限于吐温-20、吐温-40、吐温-60、吐温-80、吐温-85。
其中,所述司盘类乳化剂包括但不限于司盘-20、司盘-40、司盘-60、司盘-65、司盘-80、司盘-85。
优选地,所述保湿剂选自多元醇、天然保湿因子和多糖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多元醇选自丙三醇、丙二醇、聚乙二醇、乙二醇、聚丙二醇和丁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氨基酸选自吡咯烷酮羧酸钠、乳酸钠、尿素和羟乙基尿素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多糖选自透明质酸钠、海藻糖、甲基葡糖聚醚、甲壳质衍生物和银耳多糖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防腐剂选自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山梨酸类防腐剂、苯酚类防腐剂、苯扎溴铵、氯己定和氯甲酚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包括但不限于羟苯乙酯、羟苯甲酯、羟苯丙酯、羟苯丁酯。
其中,所述山梨酸类防腐剂包括但不限于山梨酸、山梨酸钾和山梨酸钙。
其中,所述苯酚类防腐剂包括但不限于苯酚。
优选地,所述水相溶剂为乙醇和/或水。
优选地,所述促渗剂选自月桂氮䓬酮、二甲基亚砜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月桂氮䓬酮。
优选地,所述润滑剂选自凡士林、石蜡和羊毛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凡士林优选为白凡士林;所述石蜡优选为液体石蜡。
优选地,所述油相乳化剂选自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鲸蜡醇、蜂蜡和硬脂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C14-C18的脂肪醇选自十六醇、十八醇和十六十八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上述物质均为商购可获得的用于药品领域的产品。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物料种类(尤其是防腐剂),按照相关规定,使其满足安全性要求。
优选地,相比于1000重量份的所述中药制剂,水相乳化剂的含量为5-30重量份,保湿剂的含量为100-160重量份,防腐剂的含量为1-10重量份,水相溶剂的含量为400-700重量份,促渗剂的含量为10-80重量份,润滑剂的含量为60-150重量份,油相乳化剂的含量为20-60重量份,C14-C18的脂肪醇的含量为60-100重量份。
优选地,相比于1000重量份的所述中药制剂,乙醇的含量为10-40重量份。
优选地,相比于1000重量份的所述中药制剂,水的含量为430-650重量份。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活性成分与辅料混合,得到中药制剂。
优选地,所述中药制剂为膏剂。
优选的所述膏剂的配制方法如下。
配制方法一: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将中药用水溶解或分散均匀后加入到已溶解的水相基质中,混合均匀。将熔化后的油相基质加入到中药与水相基质的混合溶液中进行乳化。
(2)使温度降至40-50℃,加入低温物料,继续搅拌至原料完全混匀,放冷至室温,即得。
优选地,乳化条件包括:温度为65-95℃,转速为400-2000rpm,乳化时间为10-60min。
进一步优选地,乳化条件为:温度为95℃,转速为1000rpm,乳化时间为60min。
优选地,水相基质包括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和水。
优选地,油相基质包括软膏基质和润滑剂、油相乳化剂、促渗剂及基质。
优选地,低温物料包括溶解后的冰片、薄荷脑以及乌梢蛇提取物。
配制方法二:具体步骤如下。
(1)将溶解完全的水相基质和熔融后的油相基质进行乳化完全后,搅拌至冷凝得到乳膏基质。
(2)将中药与乳膏基质进行混合搅拌至完全混匀,即得。
配制方法三:将中药与软膏基质进行混合搅拌至完全混匀,即得。
所述软膏基质为凡士林、羊毛脂的一种或几种。
配制方法四: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水相基质的各组分进行第一混合,得到水相基质。
(2)将油相基质的各组分进行第二混合,得到油相基质。
(3)将所述水相基质与所述油相基质接触进行乳化,得到乳膏基质。
优选地,所述第一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5-95℃,转速为100-500rpm,时间为10-60min。
优选地,所述第二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5-95℃,转速为100-500rpm,时间为10-60min。
优选地,所述乳化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5-95℃,更优选为75-95℃,转速为400-2500rpm,更优选为600-2000rpm,时间为10-100min,更优选为20-60min。
配制方法不局限于上述四种,也可是四种方法的任意组合。
应当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生产规模调整转速和时间。
在物料混合均匀后,冷却使得物料冷凝即可,冷却可以在室温(15-35℃)条件下进行。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膏剂的制备方式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物料的种类进一步调整制备的方式。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如上所述的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皮肤疾病或缓解皮肤不适症状的制剂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皮肤疾病为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
所述皮肤不适症状可以为皮肤瘙痒等。
该中药制剂可以外用,涂抹于皮肤患处。
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著的有益效果,但不限于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苦参、黄柏等20味中草药组合产生了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取得了明显优于现有技术的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疾病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技术效果。更加优选地是,提供了苦参+黄柏和野菊花+土荆皮和皂角刺+马齿苋三个药对之间组合,其具有特别显著的协同作用。
2、本发明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创造性试验,出人意料地发现了能够最好的发挥本发明苦参、黄柏等20味制成的中药组合物的最优选重量配比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中药之秘在于量”,通常情况下,20味中药的大处方由于各位原料药之间具有复杂的配伍关系,在缺乏临床经验和创造性思维的情况下,很难找到优选的重量配伍,本发明人通过经验总结和意外劳动寻找到了大复方的最优重量配比。
3、将所述中药制剂制备为膏剂(优选结合促渗剂如月桂氮䓬酮),使用时皮肤舒适性好、药物滞留时间长,充分保证药物透皮吸收过程,从而提高抗炎消肿和杀虫止痒疗效;膏剂便于携带及使用,患者可直接将乳膏涂抹于患处,做到药物浓度可控。本发明优选的中药药膏,均匀细腻、稠度适中、涂展性好、刺激性小且无异味,稳定性好,适宜长期存储。
附图说明
图1:小鼠湿疹模型的各实验组小鼠皮肤图片。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使用药膏为实施例A1配制药膏;D组使用药膏为实施例A2配制药膏;E组使用药膏为实施例A3配制药膏。
图2:针对湿疹的临床测试典型效果图。其中A-使用前;B-使用后。
图3-图5:针对皮肤过敏的临床测试典型效果图。其中A-使用前;B-使用后。
图6:针对银屑病的临床测试典型效果图。其中A-使用前;B-使用后。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配方。
按照表1所述的用量(均以重量%计)将各原料混合,分别对应组合物A1-A4,其中实施例1为A1,实施例2为A2,实施例3为A3,实施例4为A4。
表1各实施例中药组合物配方。
Figure 669550DEST_PATH_IMAGE001
中药原料的处理方法如下。
实施例1为: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其他原料药粉碎为极细粉后混匀加入。
实施例2为: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乌梢蛇采用酶解法提取得到提取物备用,其他原料药采取水煎煮提取法提取后入药,水煎煮的工艺条件为:用水量为药材重量的10倍,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过滤收集煎煮液,减压浓缩,喷雾干燥为细粉备用。
实施例3为: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金银花、荆芥、防风、牡丹皮和野菊花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挥发油提净后收集煎煮液a备用,药渣与其他原料药合并,使用10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收集煎煮液与煎煮液a合并,浓缩至一定程度,调成80%乙醇浓度的药液,沉淀24h,减压回收乙醇,浓缩为稠膏备用。
实施例4为:冰片和薄荷脑直接加入,乌梢蛇采用酶解法提取得到提取物备用,其他原料药采取醇提法提取后入药,提取工艺条件为:50%乙醇用量为药材重量的10倍,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过滤收集煎煮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为稠膏备用。
膏剂配制方法如下。
实施例1为:将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中药与软膏基质进行混合搅拌至完全混匀,即得。所述软膏基质为凡士林。
实施例2为:
(1)将中药用水溶解或分散均匀后加入到已溶解的水相基质中,混合均匀。将熔化后的油相基质加入到中药与水相基质的混合溶液中进行乳化;
(2)使温度降至40-50℃,加入低温物料,继续搅拌至原料完全混匀,放冷至室温,即得。
乳化条件为:温度为95℃,转速为1500rpm,乳化时间为60min。
水相基质为乳化剂吐温80和三乙醇胺、保湿剂甘油、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水。
油相基质为软膏基质羊毛脂和润滑剂石蜡、油相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促渗剂月桂氮䓬酮及十八醇。
低温物料为冰片、薄荷脑以及乌梢蛇提取物。
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为:
(1)将溶解完全的水相基质和熔融后的油相基质进行乳化完全后,搅拌至冷凝得到乳膏基质;
(2)将中药与乳膏基质进行混合搅拌至完全混匀,即得。
水相基质为乳化剂吐温80和三乙醇胺、保湿剂甘油、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和水。
油相基质为软膏基质羊毛脂和润滑剂石蜡、油相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促渗剂月桂氮䓬酮及十六醇。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原料药的组合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如下列出了参比的中药组合物的配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处方的研发过程中,本发明人还试验过使用很多其他同类药物的替换,在此仅列出部分典型的对比例用以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是经过创造性的优选得到的。
按照表2所述的用量(均以重量份计)将各原料混合,分别对应组合物C1、C2、C3、C4、C5。其中C4、C5使用与土荆皮同类的除湿杀虫止痒药花椒和海桐皮;使用与野菊花同类的疏风清热解毒药桉叶和一枝黄花;使用与皂角刺同类的消肿排脓药白芷和冷水丹;使用与马齿苋同类的清热解毒止痢药杨树花和白头翁。
表2各对比例中药组合物配方。
中药种类 C1 C2 C3 C4 C5
苦参 10.5 10.5 - 10.5 10.5
黄柏 10.5 10.5 - 10.5 10.5
地肤子 7 7 7 7 7
蛇床子 7 7 7 7 7
金银花 7 7 7 7 7
土茯苓 5.5 5.5 5.5 5.5 5.5
土荆皮 - 5.5 5.5 海桐皮5.5 花椒5.5
荆芥 5.5 5.5 5.5 5.5 5.5
防风 5.5 5.5 5.5 5.5 5.5
蝉蜕 5.5 5.5 5.5 5.5 5.5
马齿苋 5.5 - 5.5 杨树花5.5 白头翁5.5
百部 3.5 3.5 3.5 3.5 3.5
野菊花 - 3.5 3.5 桉叶3.5 一枝黄花3.5
皂角刺 3.5 - 3.5 白芷3.5 冷水丹3.5
乌梢蛇 2 2 2 2 2
白鲜皮 3.5 3.5 3.5 3.5 3.5
牡丹皮 3.5 3.5 3.5 3.5 3.5
甘草 2 2 2 2 2
冰片 2 2 2 2 2
薄荷脑 1.5 1.5 1.5 1.5 1.5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原料药的重量配比具有优选效果,如下列出了参比的中药组合物的配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处方的研发过程中,本发明人还试验过使用很多其他重量配比关系,在此仅列出部分典型的对比例用以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是经过创造性的优选得到的。
按照表3所述的用量(均以重量份计)将各原料混合,分别对应组合物D1、D2、D3、D4、D5。
表3各对比例中药组合物配方(合计重量为100重量份)。
中药种类 D1 D2 D3 D4 D5
苦参 18 7 12 13 11
黄柏 18 7 12 13 11
地肤子 5 8 13 6 5
蛇床子 5 9 13 8 5
金银花 5 9 13 9 5
土茯苓 4 4 4 7 4
土荆皮 4 4 3 7 4
荆芥 4 4 4 7 4
防风 7 4 4 7 4
蝉蜕 7 8 4 7 4
马齿苋 7 4 4 7 3
百部 2 3.5 2 1 6
野菊花 2 3.5 2 1 6
皂角刺 2 3.5 2 1 6
乌梢蛇 2 2 1 1 6
白鲜皮 2 3 2 1 6
牡丹皮 3 3.5 2 1 6
甘草 1 1 1 1 1
冰片 1 6 1 1 2
薄荷脑 1 6 1 1 1
制备方法与实施例3相同。
实验例1。
1 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
1.1实验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50只,9-10周龄,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湿疹模型组、药物组(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组)。
1.2造模方法
(1)将每组小鼠用电推剪去除小鼠腹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2)第1天,用加样器量取7% DNCB溶液25 μL涂抹于小鼠腹部剪毛区致敏,第2天强化1次;
(3)第5天给小鼠背部剪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4)第6天开始,在小鼠背部剪毛区分别涂抹DNCB,涂1% DNCB溶液20 μL,每隔3d激发1次,共激发4次。
2 实验方法
激发完成24h后,对各组分别取适量相应软膏均匀涂抹于激发部位,进行给药治疗;对模型组涂抹相应量的不含药物的软膏基质,每天3次,连续给药7天,于给药0d、1d、4d和7d分别观察并记录激发部位的皮损变化情况。
3 实验结果
具体的实验结果参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模型组和药物组造模后,背部皮肤均出现红斑、水肿、鳞屑、结痂、脱屑、角质化现象,表明造模成功。
从图1可知,给药第7d,模型组小鼠造模区域仍有部分红斑、水肿和鳞屑,角质化现象明显;药物组(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小鼠造模区域皮肤光滑,无明显破损迹象。表明药物对湿疹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实验例2。
本实验例采用实施例1与对比例C1-C5比较不同中药组方对小鼠DNCB模型的治疗瘙痒症状的效果。
1.1实验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80只,9-10周龄,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湿疹模型组、药物组(实施例1、对比例C1-C5)。
1.2造模方法
(1)将每组小鼠用电推剪去除小鼠腹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2)第1天,用加样器量取7% DNCB溶液25 μL涂抹于小鼠腹部剪毛区致敏,第2天强化1次;
(3)第5天给小鼠背部剪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4)第6天开始,在小鼠背部剪毛区分别涂抹DNCB,涂1% DNCB溶液20 μL,每隔3d激发1次,共激发4次。
2 实验方法
激发完成24h后,对各组分别取适量相应软膏均匀涂抹于激发部位,进行给药治疗;对模型组涂抹相应量的不含药物的软膏基质,每天3次,连续给药7天,于给药0d和7d分别观察并记录10分钟内小鼠舔或抓造模部位的次数情况。
3 实验结果
表4不同药物组方针对小鼠模型的瘙痒效果
组别 10分钟舔或抓造模部位的次数(平均值)
空白对照组 0.0±0.0
湿疹模型组 18.9±3.1
实施例1 5.1±2.3*#
对比例C1 13.7±3.6
对比例C2 14.2±3.4
对比例C3 15.5±5.2
对比例C4 11.8±2.9
对比例C5 11.3±3.5
*相对于湿疹模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对于对比例C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本申请技术方案实施例1具有显著的治疗湿疹模型的瘙痒的技术效果。在缺失苦参和黄柏(对比例C3)、缺失土荆皮和野菊花(对比例C1)、缺失马齿苋和皂角刺(对比例C2)的情况下,治疗瘙痒效果明显降低,可见本申请组方的组合具有协同增效的效果,在缺失苦参和黄柏的情况下,治疗瘙痒效果下降最多。另外,即使使用同类药物替换,如其中对比例C4、C5使用与土荆皮同类的除湿杀虫止痒药花椒和海桐皮;使用与野菊花同类的疏风清热解毒药桉叶和一枝黄花;使用与皂角刺同类的消肿排脓药白芷和冷水丹;使用与马齿苋同类的清热解毒止痢药杨树花和白头翁之后,治疗瘙痒效果明显降低,可见本申请组方的原料药相对于本领域的其他同类原料药属于最优的选择。
实验例3。
本实验例采用实施例2与对比例D1-D5比较,治疗皮肤炎症即红肿皮损面积的效果。
1.1实验动物
SPF级昆明小鼠80只,9-10周龄,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湿疹模型组、药物组(实施例2、对比例D1-D5)。
1.2造模方法
(1)将每组小鼠用电推剪去除小鼠腹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2)第1天,用加样器量取7% DNCB溶液25 μL涂抹于小鼠腹部剪毛区致敏,第2天强化1次;
(3)第5天给小鼠背部剪毛,选取约2cm×2cm范围备用;
(4)第6天开始,在小鼠背部剪毛区分别涂抹DNCB,涂1% DNCB溶液20 μL,每隔3d激发1次,共激发4次。
2 实验方法
激发完成24h后,对各组分别取适量相应软膏均匀涂抹于激发部位,进行给药治疗;对模型组涂抹相应量的不含药物的软膏基质,每天3次,连续给药7天,于给药0d和7d分别观察并记录皮肤炎症即红肿皮损面积情况。
3 实验结果
表5不同重量配比的药物针对小鼠模型的红肿皮损面积效果
组别 红肿皮损面积(cm<sup>2</sup>)
空白对照组 0.0±0.0
湿疹模型组 3.7±0.3
实施例2 0.3±0.2*#
对比例D1 1.9±0.7
对比例D2 2.3±0.9
对比例D3 1.5±0.7
对比例D4 1.6±0.8
对比例D5 1.8±0.8
*相对于湿疹模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对于对比例D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本申请技术方案实施例2具有显著的治疗皮肤炎症、减小皮损面积的技术效果。当重量配比关系改变,超出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时,对于治疗皮肤炎症的效果显著下降,可见本申请组方原料药的重量配比相对于其他重量配比属于最优的选择。
实验例4。
本实验例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药物对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效果。
实验动物:SPF级雄性BALB/c小鼠,约6周。
造模:首先在腹部去毛3.5cm*3.5cm,在第1日和第2日在腹部无毛部位涂上1.5%的FITC溶液60μl(溶剂为丙酮和邻苯二甲酸丁酯1:1),第6日在右耳各涂20μl的0.7%的FITC溶液,空白组仅涂上同体积的溶剂。24小时后测量右耳厚度和打孔重量,计算其与空白组的差值。
给药和分组:小鼠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每组动物10只,药物组从第6日使用FITC溶液后的第4小时开始涂敷本发明药物100μl,第10小时和第16小时再各涂本发明药物一次,即共3次涂药。
结果:
表6各组小鼠的耳厚差和耳重差结果
空白组(以空白组为0) 模型组 药物组
耳厚差 0 95±16μm 17±4μm
耳重差 0 8±3mg 2±1mg
小鼠经FITC致敏和激发后耳部明显肿胀, 模型组较空白组耳厚差和耳质量差明显增加,本发明药物可以显著改善小鼠致敏和激发后的耳部肿胀,有明显的治疗过敏性皮炎的作用。
实验例5
本实验例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药物对于银屑病模型小鼠的效果。
实验动物:SPF级健康昆明种小鼠,雌性,约6周。
造模、给药和分组:小鼠随机分组,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本发明药物组,每组动物10只。小鼠背部选取2*3cm大小的部位进行脱毛,次日开始,每日上午9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在脱毛区域涂上5%咪喹莫特乳膏62.5mg,每日一次,连续14日;同时,每日下午3时药物组涂敷本发明药物60mg,模型组在脱毛区域涂敷等量的乳膏基质,每日一次,连续14日。
评分标准:在给药后的第14天分别对小鼠脱毛处的红斑、鳞屑和浸润增厚程度进行评分,三项评分总和计为总积分。各项评分标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极重度4分。
结果:
表7各组小鼠的评分结果
空白组 模型组 药物组
总评分 0.0±0.0 8.1±2.3 3.2±1.3
从上述结果可知,小鼠经使用咪喹莫特造模后,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和增厚等类似银屑病样病变,与空白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造模成功。进一步地,与模型组相比较,本发明药物组的皮肤红斑减轻、鳞屑明显减少,皮肤增厚现象也有显著减轻,皮肤恢复光滑,各种症状有明显改善,说明本发明药物能够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实验例6
本实验例用于说明中药膏剂治疗湿疹的效果评价,共选择病例60例,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所使用的药物是实施例4的膏剂,对照组使用糠酸莫米松软膏。
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在2011年制定的《湿疹诊疗指南》确定湿疹患者的针对标准如下:
1)皮损为多形性,初起基底潮红,红斑、水肿,多处见粟米大小的丘疹、水疱、丘疱疹,伴有渗液、糜烂和结痂,多种皮损常同时出现;
2)多见对称分布,片状或弥漫性,边界不清,部位不定;
3)炎症显著,骤起发作,易复发加重;
4)自觉强烈瘙痒,甚至影响睡眠;
同时,中医诊断符合如下主症中的任意三项:急性病程,渗出明显,瘙痒剧烈,溢液流汁,伴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以及如下次症中的任意四项: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伴皮肤红斑、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湿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制定,在用药后第14天评价疗效。
1)评分标准:按照红斑程度(0-3级评分)、丘疹程度(0-3级评分)、水疱程度(0-3级评分)、渗出程度(0-3级评分)、皮损面积大小(0-3级评分)、瘙痒程度(0-3级评分)进行四级评分,其中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
2)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治疗后总积分下降大于等于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总积分下降在70%-95%(不含95%);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治疗后总积分下降在30%-70%(不含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见减轻或有恶化,治疗后总积分下降小于30%。
结果:
表8中药膏剂治疗湿疹的临床试验评分及有效率结果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9 15 5 1 96.7%
对照组 30 3 8 13 6 80.0%
通过临床试验可知,本发明的软膏能够有效的治疗湿疹,2周后疗效明显优于激素类药物,临床效果显著。
本发明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A,女性,按照《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湿疹,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2周后痊愈,具体治疗效果参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在用药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鳞屑、结痂、脱屑、角质化现象,且伴有瘙痒难耐症状。用药后上述症状消失,且皮肤光滑,表明药物对湿疹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患者B,女性,按照《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皮肤过敏,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1日后痊愈,具体治疗效果参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在用药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表面长有很多红色小丘疹,且伴有瘙痒症状。用药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无瘙痒感,表明药物对过敏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患者C,男性,按照《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皮肤过敏,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1日后明显改善,具体治疗效果参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在用药前皮肤出现红肿、丘疹现象,且伴有剧烈瘙痒症状。用药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瘙痒感消失,表明药物对过敏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患者D,女性,按照《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皮肤过敏(紫外线导致),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1日后明显改善,具体治疗效果参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在用药前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瘙痒症状,且伴有轻微疼痛。用药后上述症状消失,表明药物对紫外线引起的过敏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患者E,男性,按照《皮肤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银屑病,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的软膏,14日后明显改善,具体治疗效果参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在用药前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鳞屑现象,且伴有瘙痒症状。用药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皮肤表面恢复,瘙痒感消失,表明药物对银屑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Claims (10)

1.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备得到:苦参8-15重量份,黄柏8-15重量份,地肤子6-12重量份,蛇床子6-12重量份,金银花6-12重量份,土茯苓3-6重量份,土荆皮3-6重量份,荆芥3-6重量份,防风3-6重量份,蝉蜕3-6重量份,马齿苋3-6重量份,百部2-5重量份,野菊花2-5重量份,皂角刺2-5重量份,乌梢蛇1-3重量份,白鲜皮2-5重量份,牡丹皮2-5重量份,甘草1-4重量份,冰片1-4重量份,薄荷脑1-4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备得到:苦参8-13重量份,黄柏8-13重量份,地肤子6-9重量份,蛇床子6-9重量份,金银花6-9重量份,土茯苓4-6重量份,土荆皮4-6重量份,荆芥4-6重量份,防风4-6重量份,蝉蜕4-6重量份,马齿苋4-6重量份,百部3-5重量份,野菊花3-5重量份,皂角刺3-5重量份,乌梢蛇2-3重量份,白鲜皮3-5重量份,牡丹皮3-5重量份,甘草1-3重量份,冰片1-3重量份,薄荷脑1-3重量份。
3.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制剂,所述中药制剂由活性成分和辅料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为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中药制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活性成分的含量为1.5-40重量%,所述辅料的含量为60-98.5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制剂为膏剂,所述中药制剂由活性成分和乳膏基质组成,所述乳膏基质为水相基质和油相基质的混合物;所述水相基质包含水相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和水相溶剂;所述油相基质包含促渗剂、润滑剂、油相乳化剂和C14-C18的脂肪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相比于1000重量份的所述中药制剂,水相乳化剂的含量为5-30重量份,保湿剂的含量为100-160重量份,防腐剂的含量为1-10重量份,水相溶剂的含量为400-700重量份,促渗剂的含量为10-80重量份,润滑剂的含量为60-150重量份,油相乳化剂的含量为20-60重量份,C14-C18的脂肪醇的含量为60-100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中药制剂,其中,所述水相乳化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吐温类乳化剂、司盘类乳化剂、平平加0、泊洛沙姆和阿拉伯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保湿剂选自多元醇、氨基酸和多糖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防腐剂选自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山梨酸类防腐剂、苯酚类防腐剂、季铵盐类防腐剂、酚类消毒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水相溶剂为乙醇和/或水;
所述促渗剂选自月桂氮䓬酮、二甲基亚砜和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润滑剂选自凡士林、石蜡和羊毛脂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油相乳化剂选自单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鲸蜡醇、蜂蜡和硬脂醇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C14-C18的脂肪醇选自十六醇、十八醇和十六十八醇中的至少一种。
8.一种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活性成分与辅料混合,得到中药制剂;
所述中药制剂为膏剂,所述乳膏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水相基质的各组分进行第一混合,得到水相基质;
(2)将油相基质的各组分进行第二混合,得到油相基质;
(3)将所述水相基质与所述油相基质接触进行乳化,得到乳膏基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乳化的条件包括:温度为65-95℃,转速为400-2000rpm,时间为10-60min。
10.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皮肤疾病或缓解皮肤不适症状的制剂中的应用,所述皮肤疾病为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皮肤不适症状为皮肤瘙痒。
CN202111297057.9A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4272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7057.9A CN114272339B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7057.9A CN114272339B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2339A true CN114272339A (zh) 2022-04-05
CN114272339B CN114272339B (zh) 2022-12-27

Family

ID=80868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7057.9A Active CN114272339B (zh) 2021-11-04 2021-11-04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233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9169A (zh) * 2022-06-29 2022-08-30 九江高科制药技术有限公司 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6270924A (zh) * 2023-02-20 2023-06-23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湿疹药物组合物的发酵提取工艺
CN116392552A (zh) * 2022-12-26 2023-07-07 薛晓芹 皮肤创面修复的中药油剂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4328A (zh) * 2000-05-31 2001-02-21 刘有泉 一种洁阴净洗剂及其配方
CN105663937A (zh) * 2016-04-06 2016-06-15 杨彩云 一种用于乳房湿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4328A (zh) * 2000-05-31 2001-02-21 刘有泉 一种洁阴净洗剂及其配方
CN105663937A (zh) * 2016-04-06 2016-06-15 杨彩云 一种用于乳房湿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杜继明,等: "肛周封闭注射加中药坐浴治疗肛门瘙痒症56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
田均,等: "局部注射亚甲蓝配合苦参汤坐浴治疗肛门瘙痒症40例", 《淮海医药》 *
苏欣,等: "纳米硫化铁对小鼠感染性湿疹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49169A (zh) * 2022-06-29 2022-08-30 九江高科制药技术有限公司 大鲵多肽/羧甲基壳聚糖复合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16392552A (zh) * 2022-12-26 2023-07-07 薛晓芹 皮肤创面修复的中药油剂
CN116270924A (zh) * 2023-02-20 2023-06-23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湿疹药物组合物的发酵提取工艺
CN116270924B (zh) * 2023-02-20 2024-04-3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湿疹药物组合物的发酵提取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2339B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72339B (zh) 一种治疗湿疹、皮肤过敏或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US6027728A (en) Herbal skin regeneratio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CN107349302B (zh) 一种具有修复敏感皮肤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发酵物与应用
CN108815435A (zh) 一种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9394959A (zh) 一种具有修复皮肤角质层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水提物和发酵物及应用
CN103182045A (zh) 一种治疗手足癣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KR20100079858A (ko) 천연광물과 한약재를 주원료로 한 피부질환 치료용 외용제
CN100534511C (zh) 一种用于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中西药合剂
CN1090495C (zh) 洁阴净洗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73446A (zh) 一种含肉桂油的牙膏
CN1559450A (zh) 一种用于防治痤疮的甘草组合物
CN109260355A (zh) 一种治疗和改善银屑病的组合物和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518127A (zh) 一种抑菌抗炎消肿止痒乳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547B (zh) 一种治疗痔疮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CN110812377B (zh) 一种痤疮治疗修复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660264A (zh) 一种浴足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31254A (zh) 一种治疗皮炎的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85379A (zh) 一种皮炎治疗外敷药物
CN115089675B (zh) 一种治疗股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38900B (zh) 治疗儿童瘙痒性皮肤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制备方法
CN113995701B (zh) 一种祛痘和消除痘印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287977A (zh) 一种罗勒、芦荟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770115A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中药药膏
CN105597036A (zh) 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5232664A (zh) 一种外敷坐骨神经的膏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