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0629A -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0629A
CN114270629A CN202080058770.5A CN202080058770A CN114270629A CN 114270629 A CN114270629 A CN 114270629A CN 202080058770 A CN202080058770 A CN 202080058770A CN 114270629 A CN114270629 A CN 114270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 wire
fitting
holding projection
clamp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87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0629B (zh
Inventor
竹内竣哉
田端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70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0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83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using a w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12),与电线(11)在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端部连接,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电线(11)的夹持部;和滑动部(16),能沿着电线(1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滑动部(16)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电线(11)加压的加压部,端子主体(15)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电线(11)突出并与电线(11)接触的保持突部,所述保持突部通过将所述夹持部的顶端部折回,并在所述夹持部的重叠部(18B 1)重叠所述顶端部而形成,重叠部(18B 1)的第1对置面(60)和所述顶端部的第2对置面(61)对置地重叠,设置于第1对置面(60)的第1嵌合部(62)和设置于第2对置面(61)的第2嵌合部(63)凹凸嵌合。

Description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连接有端子的带端子电线。作为这样的端子,例如有具备与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从外侧压接的压接部的端子。
为了将上述的端子压接于电线,例如进行如下。首先,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将预定形状的端子成形。接着,在能向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一对模具中位于下侧的下模的载置部载置端子。接着,将从电线的末端露出的芯线重叠地载置于端子的压接部。然后,使一对模具的一方或者双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通过在上模的压接部与下模的载置部之间夹持压接部,从而将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通过以上,在电线的末端连接端子(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7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上述的技术,需要用于将端子的压接部压接于电线的芯线的模具、治具等规模比较大的设备,所以需要设备投资,有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考虑到以下端子。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备能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变形的夹持部;和滑动部,能沿着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端子主体移动。滑动部具有加压部,该加压部在电线配置于夹持部的状态下将夹持部按压到所述电线。
在这样的端子中的端子主体的夹持部,作为假想的技术,考虑到设置通过从夹持部的侧缘突出的部分折叠到夹持部而形成的保持突部。保持突部从夹持部朝向电线突出。电线被保持突部按压而保持于夹持部。
例如,通过电线被拉拽,从而保持突部与电线滑动,当保持突部在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后方受到力时,有可能折叠的保持突部卷翘,在该情况下,有可能端子和电线的电连接可靠性降低。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将端子和电线的连接可靠性提高的端子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与电线在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滑动部,能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所述端子主体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所述电线突出并与所述电线接触的保持突部,所述保持突部通过将所述夹持部的顶端部折回,并在所述夹持部的重叠部重叠所述顶端部而形成,所述重叠部的第1对置面和所述顶端部的第2对置面对置地重叠,设置于所述第1对置面的第1嵌合部和设置于所述第2对置面的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端子和电线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电线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带端子电线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端子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相对于端子主体配置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滑动部用治具向前方推压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6是说明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图9是说明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说明端子主体中的第1嵌合部和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是与电线在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滑动部,能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所述滑动部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所述端子主体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所述电线突出并与所述电线接触的保持突部,所述保持突部通过将所述夹持部的顶端部折回,并在所述夹持部的重叠部重叠所述顶端部而形成,所述重叠部的第1对置面和所述顶端部的第2对置面对置地重叠,设置于所述第1对置面的第1嵌合部和设置于所述第2对置面的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
通过设为上述结构,保持突部例如在电线被拉拽时,保持突部与电线滑动,即使将要向电线的延伸方向移位,但通过保持突部的第2嵌合部和夹持部的第1嵌合部凹凸嵌合,也能够抑制折叠地形成的保持突部卷翘。由此,能够提高端子和电线的连接可靠性。
(2)优选的是,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顶端部在与所述第2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凹部,在所述顶端部中与所述凹部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从所述第2对置面突出的所述第2嵌合部。
通过在接触面形成凹部,从而凹部实现锯齿的功能。即,压力集中于凹部的开口缘和电线的芯线的接触部分,能够容易破坏在芯线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由此,电线和保持突部的电连接可靠性提高。在形成该凹部时,有时形成从第2对置面突出的结构。通过将该突出结构作为第2嵌合部,能够有效地形成第2嵌合部。由此,能够有助于端子的成本减少。
(3)优选的是,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顶端部在与所述第2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在所述顶端部设置有将所述接触面和所述第2对置面贯穿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中的所述第2对置面侧的开口形成为所述第2嵌合部,所述第1嵌合部形成在与所述第2嵌合部对应的位置从所述第1对置面朝向所述第2嵌合部突出的形状。
贯穿孔的接触面侧的开口实现锯齿的功能,能够提高电线和保持突部的电连接可靠性。另外,通过将贯穿孔中的第2对置面侧的开口作为第2嵌合部,能够有效地形成第2嵌合部。由此,能够有助于端子的成本减少。
(4)优选的是,所述第1嵌合部及所述第2嵌合部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通过将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在电线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能够使第2嵌合部向第1嵌合部的卡止更牢固。
(5)本公开的带端子电线具备上述(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与所述端子连接的电线。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7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电线10具备电线11和与电线11连接的端子12。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所示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中的上方,将箭头线Y所示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中的前方,将箭头线X所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中的左方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电线11]
如图1所示,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地配置。电线11将芯线13的外周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包围。实施方式1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既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双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实施方式1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端子12]
如图1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形成。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实施方式1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对实施方式1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如图2所示,端子主体15具有未图示的对方端子能插入的筒部17、和位于筒部17的后方并与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延伸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2所示,筒部17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对方端子能插入的方式开口。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弹性接触片。通过插入到筒部17内的对方端子与弹性接触片弹性地接触,从而筒部17和对方端子电连接。
[上侧夹持部18A、下侧夹持部18B]
如图3所示,在筒部17的后方设置有呈方筒状的电线连接部20。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上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在电线连接部20的下壁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形成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形成为大致相同。在电线连接部20形成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立起的左侧壁34,另外,形成有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右侧缘31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右侧缘33立起的右侧壁35。
[上侧保持突部23A]
如图3所示,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上侧保持突部23A以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左侧缘30突出的部分与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紧贴地折叠的状态形成。上侧夹持部18A的右端部以不从上侧夹持部18A的右侧缘31向右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如图2所示,上侧保持突部23A的下表面形成为与电线11的芯线13接触的上侧接触面68。
[下侧保持突部23B]
如图3所示,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如图6、图7所示,下侧保持突部23B通过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顶端部18B2折回,并与下侧夹持部18B的重叠部18B1以紧贴的方式重叠而形成。作为重叠部18B1的下表面的第1对置面60和作为顶端部18B2(即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上表面的第2对置面61对置地重叠。下侧夹持部18B中设置有下侧保持突部23B的区域通过被下侧保持突部23B加强而不易挠曲。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上表面形成为与电线11的芯线13接触的下侧接触面(接触面)64。
[凹部66]
在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下侧接触面64形成有两个凹部66。凹部66形成从下侧保持突部23B中的下侧接触面64凹陷的形状。两个凹部66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2所示,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上侧保持突部23A的后端部和下侧保持突部23B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稍微分离地形成。上侧保持突部23A的后端部和下侧保持突部23B的前端部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小。由此,在上侧保持突部23A的后端部形成的边缘50A和在下侧保持突部23B的前端部形成的边缘50B啮入到芯线13。
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通过啮入到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而将氧化覆膜剥离,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另外,上侧保持突部23A的上侧接触面68及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下侧接触面64啮入到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而将氧化覆膜剥离,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此时,形成于下侧接触面64侧的凹部66具有使压力集中于凹部66的开口缘和芯线13的接触部分的锯齿的功能。由此,能够容易破坏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保持突部23A及下侧保持突部23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而且,通过在上侧保持突部23A的后端部形成的边缘50A和在下侧保持突部23B的前端部形成的边缘50B啮入到芯线13,从而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被剥离。由此,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的电连接更加牢固。
[左易弯曲部51、右易弯曲部52]
在下侧夹持部18B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左侧缘32向右方切口的左易弯曲部51(参照图3),并设置有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右侧缘33向左方切口的右易弯曲部52(参照图4)。左易弯曲部51和右易弯曲部52关于前后方向设置于相同位置。下侧夹持部18B中、设置有左易弯曲部51和右易弯曲部52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在左右方向形成为窄宽度。由此,下侧夹持部18B以左易弯曲部51及右易弯曲部为起点弯曲。
[第1嵌合部62、第2嵌合部63]
如图7所示,在第1对置面60设置有两个第1嵌合部62。两个第1嵌合部62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在第2对置面61设置有两个第2嵌合部63。第2嵌合部63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在第1嵌合部62嵌合第2嵌合部63。
如图7所示,第2嵌合部63形成从第2对置面61向下方突出的形状。第2嵌合部63伴随凹部66的形成而附带地形成。即,凹部66通过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一部分从下侧接触面64侧向下方挤出而形成。伴随凹部66的形成,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一部分从第2对置面61侧向下方挤出。由此,形成两个第2嵌合部63。因此,各第2嵌合部63形成于与各凹部66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的位置。这样,通过将伴随凹部66的形成而附带地形成的部分作为第2嵌合部63,从而与重新形成第2嵌合部的情况比较,能够有效地形成第2嵌合部63。
如图6、图7所示,第1嵌合部62在第1对置面60中的与第2嵌合部63对应的位置开口形成。第1嵌合部62形成从下侧夹持部18B的第1对置面60凹陷的形状。在下侧保持突部23B折叠到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时,下侧保持突部23B的第2嵌合部63插入到下侧夹持部18B的第1嵌合部62。由此,第1嵌合部62和第2嵌合部63凹凸嵌合,下侧保持突部23B与下侧夹持部18B卡止。由此,下侧保持突部23B例如在电线11被向后方拉拽时,下侧保持突部23B的下侧接触面64与电线11的芯线13滑动,即使向电线11的后方移位,也能够抑制折叠地形成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卷翘。
[滑动部16]
如图2所示,滑动部16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手法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实施方式1的滑动部16不作特别限定,由不锈钢构成。也可以在滑动部16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如锡、镍、银等。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后述的治具45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参照图5)。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的后半部分、且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在上侧加压部25A的前表面及下侧加压部25B的前表面形成有倾斜面。由此,上侧夹持部18A的后端部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部分别被向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导向。
如图1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纳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纳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纳部27。临时卡止接纳部26和正式卡止接纳部27能够与在端子主体15的左侧壁34及右侧壁35分别设置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纳部26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参照图1)。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纳部27卡止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参照图5)。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够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沿着前后方向(电线的延伸方向)滑动。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弯曲。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弯曲。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弯曲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上方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下方接触。
如图2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将芯线13从上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将芯线13从下方按压。这样,芯线13通过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弯曲的状态。芯线13从侧方观看,以弯曲成曲柄状的状态被上侧保持突部23A及下侧保持突部23B保持。另外,也利用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将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治具接触部46。通过治具45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并利用该治具45将滑动部16向前方推压,从而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另外,上述的治具45与模具、用于使该模具工作的设备相比,成为规模比较小的结构。因此,可抑制起因于治具45的成本增大。
如图5所示,在滑动部16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部16的内方突出的一对导入部47。导入部47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导入部47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部16的内部引导。
[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实施方式1,下侧保持突部23B例如在电线11被向后方拉拽时,下侧保持突部23B与电线11的芯线13滑动,即使向电线11的延伸方向移位,但通过下侧保持突部23B的第2嵌合部63和下侧夹持部18B的第1嵌合部62凹凸嵌合,能够抑制折叠地形成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卷翘。由此,能够提高端子12和电线11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通过在下侧接触面64形成凹部66,从而凹部66实现锯齿的功能。即,压力集中于凹部66的开口缘和电线11的芯线13的接触部分,能够容易破坏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由此,电线11和下侧保持突部23B的电连接可靠性提高。在将该凹部66形成为从下侧接触面64凹陷的形状时,有时形成从第2对置面61突出的结构。通过将该突出结构作为第2嵌合部63,能够有效地形成第2嵌合部63。由此,能够有助于端子12的成本减少。
另外,通过将第1嵌合部62及第2嵌合部63在电线11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在实施方式1中为两个),能够使第2嵌合部63向第1嵌合部62的卡止更加牢固。
<实施方式2>
接着,一边参照图8、图9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端子112进行说明。端子112中的下侧保持突部123B通过下侧夹持部118B的顶端部118B2折回,并与下侧夹持部118B的重叠部118B 1以紧贴的方式重叠而形成。
在端子112中的下侧保持突部123B形成有凹部166。凹部166在下侧接触面164侧设置有一个,与实施方式1的凹部66同样具有锯齿的功能。另外,第2对置面161侧的第2嵌合部163在与凹部16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个。
下侧夹持部118B中的第1嵌合部162设置于与第2嵌合部163对应的位置,通过将第1对置面160和下侧夹持部118B的下表面贯穿而形成。当下侧保持突部123B折叠到下侧夹持部118B时,第1嵌合部162和第2嵌合部163凹凸嵌合。
第1嵌合部162因为贯穿形成,所以与例如实施方式1那样,第1嵌合部62形成从第1对置面60凹陷的形状的结构比较,端子112可轻量化。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3>
接着,一边参照图10、图11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端子212进行说明。端子212中的下侧保持突部123B通过下侧夹持部218B的顶端部218B2折回,并与下侧夹持部218B的重叠部218B1以紧贴的方式重叠而形成。
在端子212中的下侧保持突部223B形成有将下侧接触面264和第2对置面261贯穿的贯穿孔267。贯穿孔267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
贯穿孔267中的下侧接触面264侧的开口具有锯齿的功能。另外,贯穿孔267中的第2对置面261侧的开口形成为第2嵌合部263。第1嵌合部262形成从第1对置面260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第1嵌合部262例如通过焊接到第1对置面260上、或者对第1对置面260侧的面进行切削而形成。
第1嵌合部262设置于与第2嵌合部263对应的位置。当下侧保持突部223B折叠到下侧夹持部218B时,第1嵌合部262插通到第2嵌合部263的开口内。由此,第1嵌合部262和第2嵌合部263凹凸嵌合。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所以对相同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3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实施方式3,贯穿孔267的下侧接触面264侧的开口实现锯齿的功能,能够提高电线11(电线11因为与实施方式1是相同结构,所以在实施方式3中没有图示)和下侧保持突部223B的电连接可靠性。另外,通过将贯穿孔267中的第2对置面261侧的开口作为第2嵌合部263,能够有效地形成第2嵌合部263。由此,能够有助于端子212的成本减少。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实施方式1中,凹部66为设置两个的结构,在实施方式2中,凹部166为设置一个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凹部也可以为设置三个以上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2嵌合部及第1嵌合部也可以为根据凹部的数量设为三个以上的结构。
(2)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设为在端子12、112的下侧保持突部23B、123B设置具有锯齿的功能的凹部66、166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下侧保持突部不设置凹部的结构。
(3)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第1嵌合部62、162、262以及第2嵌合部63、163、263为设置于下侧夹持部18B、118B、218B侧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也可以为设置于上侧夹持部侧的结构。
(4)在实施方式1中,下侧保持突部23B为从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以与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紧贴地折叠的状态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下侧保持突部也可以为从下侧夹持部的左右的任一方的侧缘部向侧方突出的部分以与下侧夹持部的上表面紧贴地折叠的状态形成的结构。
(5)在实施方式3中,第1嵌合部262为焊接到第1对置面260上、或者通过对第1对置面260侧的面进行切削而形成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实施方式1、2中的第2嵌合部63、163那样,通过将下侧夹持部从下表面侧敲出而形成第1嵌合部。在该情况下,在下侧夹持部的下表面侧会形成凹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端子电线
11:电线
12、112、21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筒部
18A:上侧夹持部
18B、118B、218B:下侧夹持部
18B1、118B1、218B1:重叠部
18B2、118B2、218B2:顶端部
20:电线连接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
23B、123B、223B:下侧保持突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纳部
27:正式卡止接纳部
28:卡止突起
30、31、32、33:侧缘
34、35:侧壁
45:治具
46:治具接触部
47:导入部
50A、50B:边缘
51、52:易弯曲部
60、160、260:第1对置面
61、161、262:第2对置面
62、162、262:第1嵌合部
63、163、263:第2嵌合部
64、164、264:下侧接触面(接触面)
66、166:凹部
267:贯穿孔
68:上侧接触面

Claims (5)

1.一种端子,与电线在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端部连接,所述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和
滑动部,能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
所述滑动部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
所述端子主体由折弯状态的金属板材形成,
所述夹持部具有朝向所述电线突出并与所述电线接触的保持突部,
所述保持突部通过将所述夹持部的顶端部折回并在所述夹持部的重叠部重叠所述顶端部而形成,
所述重叠部的第1对置面和所述顶端部的第2对置面对置地重叠,
设置于所述第1对置面的第1嵌合部和设置于所述第2对置面的第2嵌合部凹凸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顶端部在与所述第2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
在所述接触面形成有凹部,
所述顶端部中与所述凹部对应的部分形成从所述第2对置面突出的所述第2嵌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夹持部的所述顶端部在与所述第2对置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具有与所述电线接触的接触面,
在所述顶端部设置有将所述接触面和所述第2对置面贯穿的贯穿孔,
所述贯穿孔中的所述第2对置面侧的开口形成为所述第2嵌合部,
所述第1嵌合部形成在与所述第2嵌合部对应的位置从所述第1对置面朝向所述第2嵌合部突出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第1嵌合部及所述第2嵌合部在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5.一种带端子电线,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和
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
CN202080058770.5A 2019-08-28 2020-08-07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Active CN114270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5827A JP7216895B2 (ja) 2019-08-28 2019-08-28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2019-155827 2019-08-28
PCT/JP2020/030320 WO2021039359A1 (ja) 2019-08-28 2020-08-07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0629A true CN114270629A (zh) 2022-04-01
CN114270629B CN114270629B (zh) 2024-04-02

Family

ID=74678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8770.5A Active CN114270629B (zh) 2019-08-28 2020-08-07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9216B2 (zh)
JP (1) JP7216895B2 (zh)
CN (1) CN114270629B (zh)
WO (1) WO2021039359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7681U (zh) * 1971-07-06 1973-02-28
US4142771A (en) * 1974-10-16 1979-03-06 Amp Incorporated Crimp-type terminal
US4692122A (en) * 1986-10-06 1987-09-0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lectrical terminal
JPH03121661U (zh) * 1990-03-27 1991-12-12
JP2005050736A (ja) * 2003-07-30 2005-02-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01685924A (zh) * 2008-09-26 2010-03-3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用外壳
CN10869562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CN109314352A (zh) * 2016-06-29 2019-02-0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US20190252803A1 (en) * 2018-02-15 2019-08-1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Terminal and connector
WO2019159730A1 (ja) * 2018-02-15 2019-08-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6085A (en) * 1975-01-06 1975-10-28 Essex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DE19812093C1 (de) * 1998-03-19 1999-10-07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Crimpverbindung
EP2472675B1 (en) 2003-07-30 2020-09-30 Th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Terminal crimping structure and terminal crimping method onto aluminum electric-wire
JP6939625B2 (ja) 2018-02-15 2021-09-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17681U (zh) * 1971-07-06 1973-02-28
US4142771A (en) * 1974-10-16 1979-03-06 Amp Incorporated Crimp-type terminal
US4692122A (en) * 1986-10-06 1987-09-0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lectrical terminal
JPH03121661U (zh) * 1990-03-27 1991-12-12
JP2005050736A (ja) * 2003-07-30 2005-02-24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及び端子付アルミ電線の製造方法
CN101685924A (zh) * 2008-09-26 2010-03-3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用外壳
CN109314352A (zh) * 2016-06-29 2019-02-0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CN108695620A (zh) * 2017-04-10 2018-10-2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端子零件
US20190252803A1 (en) * 2018-02-15 2019-08-1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Terminal and connector
WO2019159730A1 (ja) * 2018-02-15 2019-08-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
CN110165427A (zh) * 2018-02-15 2019-08-2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以及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94131A1 (en) 2022-09-15
JP2021034307A (ja) 2021-03-01
CN114270629B (zh) 2024-04-02
WO2021039359A1 (ja) 2021-03-04
JP7216895B2 (ja) 2023-02-02
US11799216B2 (en)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75091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1684662A (zh) 带端子的电线
CN11357473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WO2021182373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113796B2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4008868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4128055B (zh) 端子及带端子的电线
CN11367832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WO2021241294A1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14270629A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CN113646970B (zh) 端子及带端子电线
JP2015035369A (ja) 圧接コネクタ、電線付き圧接コネクタ、および、圧接コネクタと被覆電線との接続方法
JP7121913B2 (ja)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