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3287B -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63287B CN114263287B CN202111617432.3A CN202111617432A CN114263287B CN 114263287 B CN114263287 B CN 114263287B CN 202111617432 A CN202111617432 A CN 202111617432A CN 114263287 B CN114263287 B CN 1142632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plate
- less
- ferrite
- steel sheet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防屈曲耗能支撑包括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芯部耗能结构至少包含一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一块铁素体组织钢板,且铁素体组织钢板必须而且只能与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并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亚稳态奥氏体,在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奥氏体组织钢板内部发生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可逆相变,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22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40%,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40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15%,并且奥氏体组织钢板屈服强度是铁素体组织钢板屈服强度的0.65倍以上。本发明防屈曲耗能支撑具有良好的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背景技术
高烈度地震以及外部长持时震动均会对高层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巨大危害。利用消能减震装置和技术可以有效地吸收外部震动能量,使建筑物和构筑物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防屈曲耗能支撑是一种常见的轴向消能减震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在小震下,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给梁柱结构提供附加刚度和减小结构变形;在较大震动下,防屈曲耗能支撑在受拉和受压时均能够达到屈服,从而实现变形耗能。
目前,防屈曲耗能支撑主要以LY225低屈服点钢和Q235结构钢等钢材作为耗能芯材(上述钢种均为低碳铁素体钢)。尽管上述钢种具有较低屈服强度和相对稳定的滞回特性,但是它们的延性和低周疲劳性能往往较差;相应地,上述钢种由循环变形引起的累积塑性变形和累积塑性耗能功效有限,大震下芯材在较少周次拉伸-压缩循环载荷作用后就会发生疲劳断裂。因而,采用低碳铁素体钢芯材制造的防屈曲耗能支撑难以在高烈度地震以及长持时震动下发挥重要作用。低碳铁素体钢的低周疲劳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循环变形过程中,由于交滑移的频繁发生和微观上塑性变形不可逆,材料表现出组织稳定性降低和塑性应变局部化;随循环累积应变增加,疲劳裂纹会从材料表层的应变不相容处(如晶界、铁素体/渗碳体相界)或驻留滑移带处形核,继而沿晶界或向晶内生长,直至材料发生沿晶或穿晶疲劳破坏。
一定成分范围内的低层错能Fe-Mn-Si系奥氏体合金具有优异低周疲劳性能和焊接性能,潜在被用作弹塑性阻尼钢去制造防屈曲耗能支撑;相应地,这类防屈曲耗能支撑可以具有优异的累积塑性变形能力(即:在防屈曲耗能支撑疲劳破坏前,芯部耗能结构能承受大的累积拉伸和压缩位移)。低层错能Fe-Mn-Si系合金具有优异低周疲劳特性的根本原因是循环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发生位错平面滑移和可逆ε马氏体相变。然而,相对于LY225抗震用低屈服点钢和Q235结构钢来说,上述Fe-Mn-Si系合金的屈服强度高,这使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屈服力和屈服位移较大、延性仍然可能较低(这里,“延性”用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来描述)。相应地,耗能支撑在小震和中震下很难发挥消能减震作用,并且在大震下耗能支撑通过连接节点附加给建筑物主体结构的作用力会很大。因此,Fe-Mn-Si系合金钢制成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对建筑物主体结构的保护作用有限。另外,在单一循环变形周次内Fe-Mn-Si系合金的加工硬化程度比较高,这同样会削弱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耗能功效。以上两方面原因限制低层错能Fe-Mn-Si系合金钢在实际工程中作为消能减震材料被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的技术现状,迫切需要开发出屈服位移较小并且具有良好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的防屈曲耗能支撑,以提高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耗能功效。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相比较现有防屈曲耗能支撑,本发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具有良好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相比较潜在的低层错能Fe-Mn-Si系奥氏体合金钢制成的防屈曲耗能支撑,本发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具有屈服位移小、延性良好、成本低的特征。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用于防屈曲耗能支撑,在防屈曲耗能支撑受到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起到吸收震动能量的作用,
所述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至少包含一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一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必须而且只能与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并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并且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平行于芯部耗能结构的轴向,即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向;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由亚稳态奥氏体和体积分数不超过15%的热诱发ε马氏体组成,并且亚稳态奥氏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400μm,在拉伸或压缩塑性变形时,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诱发ε马氏体相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在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奥氏体组织钢板内部发生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并且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200μ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22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40%,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40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15%,并且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65倍以上;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的0.4倍以上;
芯部耗能结构中,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不小于0.5。
芯部耗能结构中,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不同时在其两侧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连接时,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相邻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任一非焊接侧的距离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之比不大于25。
本发明规定:芯部耗能结构中,若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横截面几何形状沿长度方向保持不变,则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即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全长,此时,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即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横截面;若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横截面几何形状沿长度方向呈现两头宽、中间窄的特征,则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中间窄的部分,此时,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即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中间窄的部分的横截面。
本发明限定芯部耗能结构至少包含一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一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显微组织为亚稳态奥氏体和体积分数不超过15%的热诱发ε马氏体,其目的是促进钢板内部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应变诱发生成具有单一变体晶体学特征的片状ε马氏体,避免原始基体组织中的热诱发ε马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发生强烈交互作用,从而促进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减少奥氏体钢板基体晶体缺陷的产生和延缓疲劳裂纹的扩展,使奥氏体钢板显现出优良低周疲劳性能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进而有助于增强芯部耗能结构整体(亦即防屈曲耗能支撑)的低周疲劳性能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另外,本发明限定奥氏体组织钢板内部亚稳态奥氏体在拉伸或压缩塑性变形时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这是因为,当亚稳态奥氏体在塑性应变作用下过度发生α′马氏体相变,钢板内部会很容易发生变形局部化,从而导致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低周疲劳性能急剧下降。
本发明限定亚稳态奥氏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400μm。这是因为当奥氏体晶粒过于粗大时,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会受到显著抑制,从而显著降低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抗疲劳性能。本发明严格限定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显微组织,其目的是保证奥氏体组织钢板能够经受住大应变疲劳变形,保证防屈曲耗能支撑在中、高烈度地震下均能发挥作用而不过早发生疲劳破坏失效。
铁素体组织钢板通常具有低屈服强度、高弹性模量以及循环变形周次内低加工硬化程度,因而有助于降低芯部耗能结构整体(亦即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屈服力和屈服位移以及循环变形周次内加工硬化程度。本发明限定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200μm。这是因为当铁素体晶粒过于粗大时,疲劳裂纹会很容易从晶界处萌生和扩展,从而显著降低铁素体组织钢板的抗疲劳性能。因此,对铁素体晶粒尺寸(和延伸率)的限制,目的是确保铁素体组织钢板具有适当的抗疲劳性能。
芯部耗能结构中,铁素体组织钢板必须且只能与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通过焊接方式紧密连接,否则上述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对芯部耗能结构整体的特殊贡献将不存在或很难充分显现。这是因为,当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紧密相连时,奥氏体组织钢板会对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变形形成约束,这种约束内应力会增加铁素体钢板的抗疲劳性能(即“特殊贡献”);当芯部耗能构件发生疲劳失效时,两类钢板往往会在同一区段发生断裂。当同类钢板相连时,这种约束机制就不存在了;相应地,铁素体组织钢板与另一铁素体钢板相邻并焊接在一起时,两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的抗疲劳性能不会得到提升。当两类钢板不相连时,首先,奥氏体组织钢板对铁素体组织钢板变形的约束机制不存在,芯部耗能结构整体的抗疲劳性能无法得到提升;另外,由于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抗疲劳性能明显优于铁素体组织钢板,因此在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过程中,铁素体组织钢板会首先发生断裂,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承载力会下降。因此,本发明限定芯部耗能结构中的铁素体组织钢板必须且只能与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通过焊接方式紧密连接。
本发明限定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22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40%;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40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15%。对两类钢板力学性能的限定,其主要目的首先是保证两类钢板材料具有适当的塑性变形能力和疲劳性能,从而使防屈曲耗能支撑具有以下延性和累积变形能力: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以及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交替拉压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以及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交替拉压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其次,对两类钢板上述力学性能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成本。研究表明,进一步增加铁素体组织钢板的断裂延伸率、降低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可以进一步增加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但这会增加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成本。
本发明限定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65倍以上、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是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的0.4倍以上。这是因为,当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小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的0.4倍,在循环塑性变形过程中,奥氏体组织钢板很难通过连接焊缝对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变形形成充分约束。由于奥氏体组织钢板在变形时的加工硬化程度高于铁素体组织钢板,尽管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初始屈服强度可能低于铁素体组织钢板,但经过一定周次循环变形后或甚至在同一变形周次内,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变形抗力会接近甚至超过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变形抗力,从而使奥氏体组织钢板仍然能够通过连接焊缝对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变形形成约束作用。本发明规定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铁素体组织钢板屈服强度的0.65倍,以确保奥氏体组织钢板能够对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变形形成有效约束。
本发明中,若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过小(小于0.5),则芯部耗能结构的变形及承载主要由奥氏体组织钢板主导,这会使芯部耗能结构的屈服力和屈服位移显著增加,进而导致芯部耗能结构和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延性显著降低(耗能支撑的延性低于7)。因此,本发明限定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不小于0.5;进一步地,从降低芯部耗能结构的屈服位移考虑,优选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不小于0.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不同时在其两侧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连接时,则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相邻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任一非焊接侧的距离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之比不大于25。这里,需要考虑铁素体组织钢板与相邻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以下两种连接方式:
第一种,铁素体组织钢板只在单侧与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连,即两类钢板的连接焊缝位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一侧,此时,铁素体组织钢板只有一个非焊接侧。常见的连接形式包括: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和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形成十字型结构,其中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分别垂直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上方和下方;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和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形成T字型结构,其中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于奥氏体组织钢板放置,并且两类钢板的连接焊缝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上(即连接焊缝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两侧之间)。
第二种,两类钢板的连接焊缝位于铁素体组织钢板之上,即连接焊缝位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两侧之间(连接焊缝不在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任一侧),此时,铁素体组织钢板有二个非焊接侧。常见的连接形式包括: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和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形成工字型结构,其中奥氏体组织钢板垂直位于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之间;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和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形成T字型结构,其中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于奥氏体组织钢板放置,并且两类钢板的连接焊缝位于铁素体组织钢板上(即连接焊缝位于铁素体组织钢板两侧之间)。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当约束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任一非焊接侧的距离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之比过大(大于25)时,铁素体组织钢板中远离焊缝的部分材料受到的约束作用会几近丧失,这一部分材料相比较焊缝约束附近的材料容易发生疲劳破坏,进而导致整块铁素体组织钢板以及芯部耗能结构的失效破坏。因此,本发明限定约束连接焊缝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任一非焊接侧的距离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之比不大于25。
当铁素体组织钢板在两侧与相邻奥氏体组织钢板都相连接时,铁素体组织钢板在两侧均受到约束和保护,因而疲劳裂纹无法从其两个侧面处形成,这会显著提升铁素体组织钢板的抗疲劳性能。本发明中,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两侧均和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时,原则上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两侧的焊缝之间的距离不受约束,但仍需要满足“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不小于0.5”这一条件。并且,从芯部耗能结构的稳定性角度出发,建议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两侧的焊缝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的80倍。铁素体组织钢板在两侧均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相连接的情形包括: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和2块奥氏体组织钢板连接形成工字型结构,其中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位于2块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
本发明定义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极限允许位移为防屈曲耗能支撑在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所允许的最大位移,并且在这一最大位移时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经受住至少30周次的循环拉伸-压缩塑性变形。当循环变形位移超过这一最大允许位移时,防屈曲耗能支撑无法完成30周次循环变形而发生破坏失效。屈服位移是表示防屈曲耗能支撑以极限允许位移作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变形时发生屈服变形所对应的位移。图1例示防屈曲耗能支撑在以极限允许位移做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形成的滞回曲线。由滞回曲线的卸载段求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弹性刚度。当滞回曲线的中心不在坐标轴原点,滞回曲线拉伸部分的最大位移为滞回曲线压缩部分的最大位移为/>则极限允许位移ud,max计为/>如果滞回曲线的中心在坐标轴原点,则滞回曲线拉伸部分的最大位移与压缩部分的最大位移相同,此时有滞回曲线拉伸部分的卸载段对应的弹性刚度为/>滞回曲线压缩部分的卸载段对应的弹性刚度为/>如果/>则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弹性刚度Kd计为如果/>此时有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弹性刚度/>过坐标原点作斜率为弹性刚度Kd的直线,该直线与滞回曲线拉伸部分的交点即为循环变形拉伸时的屈服位移/>该直线与滞回曲线压缩部分的交点即为循环变形压缩时的屈服位移/>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屈服位移udy计为/>由极限允许位移ud,max与屈服位移udy,即可求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延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限定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C≤0.15%,20.0%≤Mn≤34.0%,3.5%≤Si≤6.0%,Al≤2.5%,Ni≤5.0%,Cu≤2.0%,P≤0.03%,S≤0.03%,N≤0.03%,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中,Al、Ni和Cu质量百分含量还满足如下关系:Ni/Cu≥0.25和Al+0.4Ni+0.25Cu≤3.5%。
满足上述成分要求的材料具有的显微组织为亚稳态奥氏体和体积分数不超过15%的热诱发ε马氏体,亚稳态奥氏体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可逆ε马氏体相变,即亚稳态奥氏体与应变诱发ε马氏体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两相相互转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从而使钢板材料具有优异的低周疲劳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不改变上述基本微观组织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还可以包含少量Cr元素;本发明限定Cr元素的质量百分数为:Cr≤2%。
当具有上述合金成分且亚稳态奥氏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400μm时,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22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4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限定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C≤0.25%,Mn≤2.0%,Si≤1.0%,Ti≤0.3%,Nb≤0.2%,V≤0.3%,P≤0.03%,S≤0.03%,N≤0.03%,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满足上述成分要求的材料具有的显微组织主要为铁素体。
在不改变上述基本微观组织特征的前提条件下,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还可以包含少量的Cu、Cr和Ni元素;本发明限定Cu、Cr和Ni元素的质量百分数为:Cu≤0.5%、Cr≤2%、Ni≤1%。
当具有上述合金成分且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200μm时,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40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1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可以具有任一类型轴对称几何形状。所述具有任一类型轴对称几何形状的截面形式主要有十字型、工字型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芯部耗能结构可采用中间窄、两头宽的截面形式,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组成一种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及其相对位置,图3为相应的经过焊接拼装形成的芯部耗能结构的示意图。
本发明中,当两类钢板具有两头宽、中间窄的几何形状(钢板中间窄的部分称为核心耗能段)时,由两类钢板组成的芯部耗能结构的中间窄的部分称为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核心耗能段。由于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是通过连接节点或其它连接构件与建筑物的梁柱主体结构或其它钢支撑相连接,上述关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截面几何设计是为了使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塑性变形只集中在芯部耗能结构的核心耗能段、避免连接节点或其它连接构件在防屈曲耗能支撑服役过程中可能发生明显屈服变形甚至破坏。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核心耗能段与两头部分截面面积比值大小的合理选择主要取决于芯部耗能结构与连接节点或其它连接构件的材料强度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原则上,连接节点或其它连接构件发生屈服时的屈服力需要大于芯部耗能结构发生屈服时的屈服力。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包括上述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所述芯部耗能结构起到在防屈曲耗能支撑受到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吸收外部震动能量的作用,所述外围约束构件起到对芯部耗能结构侧向位移进行约束、防止芯部耗能结构发生屈曲失稳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外围约束构件选择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或钢筋混凝土约束套管,或纯钢型结构约束。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应用,所述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安装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中,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梁柱主体结构和连接节点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起到耗散外部震动能量的作用,能显著提高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抗震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相比较现有防屈曲耗能支撑(芯部耗能结构通常采用LY225或Q235钢板制成),本发明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具有良好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现有防屈曲耗能支撑无法达到上述指标性能。
2)相比较潜在的低层错能Fe-Mn-Si系奥氏体合金钢制成的防屈曲耗能支撑,本发明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具有屈服位移和屈服力小、加工硬化程度低、延性良好、成本较低的特征。申请人研究发现,利用低层错能Fe-Mn-Si系奥氏体合金钢制成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于屈服力和屈服位移大,其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往往小于7,因而该支撑的耗能功效并非显著。另外,低层错能Fe-Mn-Si系奥氏体合金钢的成本相对较高,完全利用该类材料制成的防屈曲耗能支撑成本会较高。
本发明中,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中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在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可逆相变,因而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具有优异的疲劳变形性能,从而使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具有很高极限允许位移。如若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使用的奥氏体组织钢板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只发生位错平面滑移的变形机制,对应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可以为0.4%≤C≤0.7%、16.0%≤Mn≤26.0%、Si≤2.0%、P≤0.02%、S≤0.03%、N≤0.03%、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则该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延性和累积塑性变形能力虽然能优于现有防屈曲耗能支撑,但会显著低于本发明的防屈曲耗能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例示防屈曲耗能支撑在以极限允许位移做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形成的滞回曲线。由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求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延性。
图2为组成一种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及其相对位置。
图3为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组成防屈曲耗能支撑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
图5为实施例1中组成防屈曲耗能支撑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
图6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主视图。
图7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侧视图。
图9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主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俯视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的A-A剖面图。
图12为实施例1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经历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的滞回曲线。
图13为实施例2中防屈曲耗能支撑经历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的滞回曲线。
图中标号:1、铁素体组织钢板;11、焊接侧,12、非焊接侧;2、奥氏体组织钢板;3、焊缝;4、外围约束钢管;5、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具有十字型轴对称几何形状,其对称轴为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呈中间窄、两头宽。如图2和图3所示,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2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1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2和铁素体组织钢板1沿纵向长度相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1分别置于奥氏体组织钢板2的上方和下方,以奥氏体组织钢板2的纵向中心线为对称轴;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1分别与奥氏体组织钢2板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3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图2中,铁素体组织钢板1的两个侧面分别为焊接侧11和非焊接侧12。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60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9.4%Mn,4.3%Si,1.4%Al,0.049%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7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04MPa、断裂延伸率为52%。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72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0.35%Mn,0.21%Si,0.17%C,0.022%P,0.006%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6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270MPa、断裂延伸率为30%。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组织。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1.13倍。两类钢板的厚度相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0.9(大于0.5)。
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两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均为4.5。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侧视图分别如图6、图7和图8所示。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外围约束钢管4与内填混凝土5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外围约束构件起到对芯部耗能结构侧向位移进行约束、防止芯部耗能结构发生屈曲的作用。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以消除外围约束构件与芯部耗能结构之间的摩擦。
经过组装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主视图、俯视图以及沿A-A面的剖面图分别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
图12所示为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在拉伸-压缩交替变形时的滞回曲线。防屈曲耗能支撑依次按4mm、5mm、6.7mm、13.5mm、20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各3周次后,再以33.5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40周次,防屈曲耗能支撑仍未疲劳破坏且最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33.5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60。由图12可知,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大于33.5mm。从位移为33.5mm的滞回曲线卸载段,求得弹性刚度,继而获得屈服位移约为4.0mm(随后继续以36mm位移循环变形2周次,由变形滞回曲线可知,随拉伸-压缩循环变形位移增加,屈服位移变化不大)。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大于8.4。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实施例2: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本实施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几何形状及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芯部耗能结构的几何形状及连接方式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中,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9.4%Mn,4.3%Si,1.4%Al,0.049%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7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04MPa、断裂延伸率为52%。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本实施例中,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1.2%Mn,0.29%Si,0.17%C,0.086%Cu,0.026%Ni,0.037%Cr,0.025%P,0.007%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38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70MPa、断裂延伸率为26%。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组织。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82倍。两类钢板的厚度相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0.9(大于0.5)。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
图13所示为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在交替拉伸-压缩变形时的滞回曲线。防屈曲耗能支撑依次按13.3mm、20.3mm位移交替拉伸-压缩各3周次后,再以28.6mm位移交替拉伸-压缩35周次,防屈曲耗能支撑仍未疲劳破坏且最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28.6mm工作位移近似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70。由图13可知,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大于28.6mm。从位移为28.6mm的滞回曲线卸载段,求得弹性刚度,继而获得屈服位移约为4.0mm(随后继续以32mm位移循环变形2周次,由变形滞回曲线可知,随拉伸-压缩循环变形位移增加,屈服位移变化不大)。计算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大于7.1。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大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大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实施例3: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具有十字型轴对称几何形状,其对称轴为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呈中间窄、两头宽。具体地说,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的长度相同;两类钢板的相对位置和连接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50mm;钢板的厚度T=14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7.5%Mn,4.0%Si,0.6%Al,0.002%C,2.0%Ni,0.7%Cu,0.007%P,0.006%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12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229MPa、断裂延伸率为58%。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72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0.35%Mn,0.21%Si,0.17%C,0.022%P,0.006%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6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270MPa、断裂延伸率为30%。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85倍。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相同的0.875倍。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3.3(大于0.5)。
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两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均为4.5。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
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以34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30周次,未发生疲劳破坏且最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34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59。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大于34mm。由滞回曲线求得屈服位移约为3.9mm。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约大于8.7。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大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大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实施例4: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具有十字型轴对称几何形状,其对称轴为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呈中间窄、两头宽。具体地说,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的长度相同;两类钢板的相对位置和连接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60mm;钢板的厚度T=5.0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6.3%Mn,4.1%Si,1.0%Al,1.1%Ni、0.02%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102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288MPa、断裂延伸率为50%。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280mm;钢板的厚度t=12mm。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0.35%Mn,0.29%Si,0.06%C,0.018%P,0.006%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80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189MPa、断裂延伸率为32%。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1.52倍。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的0.42倍。2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8.4(大于0.5)。
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两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均为23.3。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
防屈曲耗能支撑以32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32周次,未发生疲劳破坏且最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32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63。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大于32mm。由滞回曲线求得屈服位移约为3.9mm。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大于8.2。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本实施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大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大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实施例5~8: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长度相同;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于奥氏体组织钢板放置;铁素体组织钢板与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并且连接焊缝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上。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80mm;钢板的厚度T=16mm。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80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相同。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与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1.0(大于0.5)。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为5.0。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主要化学成分(钢中不可避免含有微量P、S、N及其他杂质元素)和力学性能见表1所示。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见表1所示。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主要化学成分(钢中不可避免含有微量P、S、N及其他杂质元素)和力学性能见表1所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组织。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见表1所示。
表1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以消除外围约束构件与芯部耗能结构之间的摩擦。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屈服位移、极限允许位移、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见表2所示。在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均完成了至少30周次的循环拉伸-压缩塑性变形而不发生疲劳破坏,并且支撑的承载力未发生衰减。
表2
屈服位移(μm) | 极限允许位移(μm) | 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 | |
实施例5 | 3.9 | 33.9 | 8.7 |
实施例6 | 4.1 | 29.5 | 7.2 |
实施例7 | 4.1 | >30.2 | >7.4 |
实施例8 | 4.0 | >30.0 | >7.5 |
因此,上述实施例中,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时(实施例5),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大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是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59(大于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时(实施例6、实施例7和实施例8),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均大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大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实施例6中,极限允许位移是支撑长度的1/68;实施例7中,极限允许位移大于支撑长度的1/67;实施例8中,极限允许位移大于支撑长度的1/67);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实施例9: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长度相同;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于奥氏体组织钢板放置;铁素体组织钢板与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并且连接焊缝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上。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00mm;钢板的厚度T=16mm。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56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相同。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与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0.56(大于0.5)。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约为3.5。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9.4%Mn,4.3%Si,1.4%Al,0.049%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7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04MPa、断裂延伸率为52%。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0.9%Mn,0.2%Si,0.13%C,0.01%P,0.006%S,0.006%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9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20MPa、断裂延伸率为29%。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95倍。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以消除外围约束构件与芯部耗能结构之间的摩擦。
防屈曲耗能支撑以35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30周次,未发生疲劳破坏且最大承载力几乎保持不变。35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58。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大于35mm。由滞回曲线求得屈服位移约为4.9mm。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大于7.1。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本实施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大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大于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对比例1:
一种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具有十字型轴对称几何形状,其对称轴为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呈中间窄、两头宽。具体地说,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宽奥氏体组织钢板和2块窄奥氏体组织钢板组成,3块奥氏体组织钢板沿纵向长度相同;2块窄奥氏体组织钢板分别置于宽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上方和下方,以宽奥氏体组织钢板的纵向中心线为对称轴;3块奥氏体组织钢板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
所述宽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宽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60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窄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72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宽、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29.4%Mn,4.3%Si,1.4%Al,0.049%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7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04MPa、断裂延伸率为52%。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
防屈曲耗能支撑以49.7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约30周次后发生疲劳破坏(疲劳变形过程中最大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49.7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40。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约为49.7mm。由滞回曲线求得屈服位移约为7.5mm。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为6.6,小于7。
因此,本对比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尽管具有大的极限允许位移,但由于屈服位移也较大,这使得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小于7。
对比例2:
一种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具有十字型轴对称几何形状,其对称轴为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呈中间窄、两头宽。具体地说,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宽铁素体组织钢板和2块窄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3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的长度相同;2块窄铁素体组织钢板分别置于宽铁素体组织钢板的上方和下方,以宽铁素体组织钢板的纵向中心线为对称轴;3块铁素体组织钢板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
所述宽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宽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60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窄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72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宽、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其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0.35%Mn,0.21%Si,0.17%C,0.022%P,0.006%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6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270MPa、断裂延伸率为30%。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组织。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
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以24.2mm位移交替拉伸-压缩不到30周次即发生疲劳破坏。24.2mm工作位移大约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80。因此,本对比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小于24.2mm,即小于芯部耗能结构轴向长度的1/80。
对比例3: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由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组成。
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由1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1块铁素体组织钢板组成,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沿纵向长度相同;铁素体组织钢板垂直于奥氏体组织钢板放置;铁素体组织钢板与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紧密相连,焊缝平行于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轴线方向,并且连接焊缝位于奥氏体组织钢板上。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4所示。奥氏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100mm;钢板的厚度T=16mm。
组成芯部耗能结构的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几何形状如图5所示。铁素体组织钢板总长l=2000mm;钢板中心部位(即核心耗能段)的长度l0=1430mm、宽度w0/2=42mm;钢板的厚度t=16m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相同。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与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0.42(小于0.5)。经过焊接拼装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非焊接侧的距离(即为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宽度w0/2)与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t)之比约为2.63。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29.4%Mn,4.3%Si,1.4%Al,0.049%C,0.009%P,0.008%S,0.005%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为76μm。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04MPa、断裂延伸率为52%。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在进入屈服阶段,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发生ε马氏体相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并且在拉伸-压缩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亚稳态奥氏体和应变诱发ε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0.9%Mn,0.2%Si,0.13%C,0.01%P,0.006%S,0.006%N,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平均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9μm。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为320MPa、断裂延伸率为29%。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95倍。
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所述外围约束构件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之间有一层无粘结材料,以消除外围约束构件与芯部耗能结构之间的摩擦。
防屈曲耗能支撑以37.2mm位移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29.5周次后,发生疲劳破坏。37.2mm工作位移相当于支撑总长度的1/54。所述防屈曲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约为37.2mm。由滞回曲线求得屈服位移约为5.4mm。计算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即延性)约为6.89。因此,本对比例中,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小于7。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用于防屈曲耗能支撑,在防屈曲耗能支撑受到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起到吸收外部震动能量的作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至少包含一块奥氏体组织钢板和一块铁素体组织钢板,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必须而且只能与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并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并且奥氏体组织钢板和铁素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平行于芯部耗能结构的轴向;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由亚稳态奥氏体和体积分数不超过15%的热诱发ɛ马氏体组成,并且亚稳态奥氏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400μm,在拉伸或压缩塑性变形时,奥氏体组织钢板的亚稳态奥氏体在应变作用下诱发ɛ马氏体相变且α'马氏体相变受到抑制;在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时,奥氏体组织钢板内部发生奥氏体和应变诱发ɛ马氏体之间的可逆相变;
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微观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并且铁素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不超过200μm;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不小于22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40%,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400MPa、断裂延伸率不小于15%,并且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的0.65倍以上;
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厚度是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厚度的0.4倍以上;
所有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与所有奥氏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的比值不小于0.5;
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不同时在其两侧和奥氏体组织钢板相邻连接时,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和相邻奥氏体组织钢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到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核心耗能段的任一非焊接侧的距离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厚度之比不大于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其特征在于,若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横截面几何形状沿长度方向保持不变,则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即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全长;
若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横截面几何形状沿长度方向呈现两头宽、中间窄的特征,则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的核心耗能段为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或奥氏体组织钢板中间窄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奥氏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C≤0.15%,20.0%≤Mn≤34.0%,3.5%≤Si≤6.0%,Al≤2.5%,Ni≤5.0%,Cu≤2.0%,P≤0.03%,S≤0.03%,N≤0.03%,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中,Al、Ni和Cu质量百分含量还满足如下关系:Ni/Cu≥0.25和Al+0.4Ni+0.25Cu≤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化学成分的质量百分数为:C≤0.25%,Mn≤2.0%,Si≤1.0%,Ti≤0.3%,Nb≤0.2%,V≤0.3%,P≤0.03%,S≤0.03%,N≤0.03%,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耗能结构的横截面选择为轴对称几何形状。
6.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芯部耗能结构和外围约束构件,所述外围约束构件起到对芯部耗能结构侧向位移进行约束、防止芯部耗能结构发生屈曲失稳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约束构件选择为由钢管与内填混凝土组合形成的约束套管,或钢筋混凝土约束套管,或纯钢型结构约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300~400MPa,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7,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8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当所述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屈服强度介于180~300MPa,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极限允许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不小于8,且极限允许位移不小于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轴向长度的1/70;并且,在此极限允许位移条件下,所述防屈曲耗能支撑能够完成至少30周次周期性交替拉伸-压缩塑性变形且承载力衰减小于15%。
9.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增强延性的防屈曲耗能支撑安装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中,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梁柱主体结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起到耗散外部震动能量的作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17432.3A CN11426328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17432.3A CN11426328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3287A CN114263287A (zh) | 2022-04-01 |
CN114263287B true CN114263287B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0830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17432.3A Active CN114263287B (zh) | 2021-12-27 | 2021-12-27 |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63287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26989A (ja) * | 2001-10-18 | 2003-05-08 | Nippon Steel Corp | 高耐食性高Mo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の溶接方法 |
CN106834965A (zh) * | 2017-01-05 | 2017-06-13 | 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 一种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339545A (zh) * | 2018-11-28 | 2019-02-15 | 上海材料研究所 | 防屈曲耗能支撑 |
CN111235370A (zh) * | 2020-02-29 | 2020-06-05 | 上海材料研究所 | 层状复合弹塑性阻尼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应用 |
-
2021
- 2021-12-27 CN CN202111617432.3A patent/CN1142632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26989A (ja) * | 2001-10-18 | 2003-05-08 | Nippon Steel Corp | 高耐食性高Mo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の溶接方法 |
CN106834965A (zh) * | 2017-01-05 | 2017-06-13 | 宝钢不锈钢有限公司 | 一种双相不锈钢中厚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09339545A (zh) * | 2018-11-28 | 2019-02-15 | 上海材料研究所 | 防屈曲耗能支撑 |
CN111235370A (zh) * | 2020-02-29 | 2020-06-05 | 上海材料研究所 | 层状复合弹塑性阻尼钢板及其制造方法与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疲劳裂纹在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焊接接头中的扩展行为;王智慧等;材料工程(第01期);第36-3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3287A (zh)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96350B2 (ja) | 制振部材 | |
CN114277951B (zh) | 部分可熔断双阶耗能的芯部耗能结构及轴向钢阻尼器 | |
JP2006328688A (ja) | 座屈拘束型軸力負担部材 | |
CN114351884B (zh) | 一种芯部耗能结构以及轴向钢阻尼器 | |
JP3451328B2 (ja) | エネルギ吸収機構を備えた柱梁接合部 | |
CN209261313U (zh) | 一种防屈曲耗能支撑 | |
Hwang et al.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carbon steel slit dampers under cyclic loading | |
CN114263287B (zh) | 一种具有增强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
JP4677059B2 (ja) | 圧延h形鋼 | |
JP2011058258A (ja) | 建築制震ダンパーおよび建築構造物 | |
CN114263286B (zh) | 具有良好耐蚀性和延性的芯部耗能结构及轴向钢阻尼器 | |
CN105927019B (zh) | 方形截面二阶段屈服防屈曲支撑 | |
CN118601168A (zh) | 一种高延性抗疲劳芯部耗能结构及轴向钢阻尼器 | |
CN118407531A (zh) | 一种低成本高延性抗疲劳芯部耗能结构及防屈曲耗能支撑 | |
CN106401253B (zh) | 菱形截面二阶段屈服防屈曲支撑 | |
JP2024538866A (ja) | コアでの部分的に溶断可能な2段階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および軸方向鋼製ダンパー | |
CN109339545B (zh) | 防屈曲耗能支撑 | |
JP6250461B2 (ja) | ダンパーブレース | |
CN109339545A (zh) | 防屈曲耗能支撑 | |
CN118581383A (zh) | 一种土木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用低屈服强度铁素体钢及其应用 | |
JP3411217B2 (ja) | 母材および溶接部靭性の優れた降伏比の高い低降伏点鋼 | |
WO2010074229A1 (ja) | 履歴型ダンパー | |
CN118166933B (zh) | 一种震后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及其设计方法 | |
US20240117851A1 (en) | Isolation energy absorber | |
Haydaroglu et al. | Improving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ubular Steel Braces Using Advanced Composit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00437 No. 99, Handan Road,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437 No. 99, Handan Road,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TERIALS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