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2930A - 一种极片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极片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2930A
CN114242930A CN202210018584.XA CN202210018584A CN114242930A CN 114242930 A CN114242930 A CN 114242930A CN 202210018584 A CN202210018584 A CN 202210018584A CN 114242930 A CN114242930 A CN 114242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region
area
coating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85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小虎
邹浒
李世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858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29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2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29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9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a doctor blade method, slip-casting or roller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及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集流体包括有涂布区以及位于涂布区的一侧的极耳,涂布区上设置有活性涂层;极耳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位于涂布区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第二区域沿极片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中至少一侧面上形成有台阶结构,通过在第二区域形成台阶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极耳,在确保极耳的边缘不会刺穿隔膜造成短路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极耳的宽度,从而增强极耳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极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被扯断的情况,从而提高装载有该极片的电池的可靠性。同时,该极耳结构与现有的制备工艺相匹配,易于加工,从而降低对裁切设备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极片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极片及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元器件,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锂离子电池,常应用于手机、相机、电子表、蓝牙耳机、电动玩具等各种电子设备中,以为电子设备提供电源。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锂离子电池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具有隔膜。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包括有集流体和涂覆在集流体上的涂层,其中,正极极片的集流体上涂覆有正极活性涂层,负极极片的集流体上涂覆有负极活性涂层。正极极片的集流体上会形成有正极极耳,负极极片的集流体上形成有负极极耳,通常,在极片的制造中,首先会在集流体上划分空箔区和涂布区,在涂布区上涂布活性涂层,然后通过冲切的方式,在涂布区形成极片的主体部分,在空箔区或者是空箔区以及涂布区的边缘处形成极耳。
然而,上述的极耳结构强度较弱,在外力的拉扯下很容易发生断裂,降低了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及电池,以解决现有电池的极片中,极耳的结构强度较弱,在外力拉扯下容易发生断裂,而降低了电池的性能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极片,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有涂布区以及位于所述涂布区的一侧的极耳,所述涂布区上设置有活性涂层;
所述极耳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涂布区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极片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中至少一侧面上形成有台阶结构。
通过在第二区域形成台阶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极耳,在确保极耳的边缘不会刺穿隔膜造成短路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极耳的宽度,从而增强极耳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极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被扯断的情况,从而提高装载有该极片的电池的可靠性。同时,该极耳结构与现有的制备工艺相匹配,易于加工,从而降低对裁切设备的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极耳沿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具有毛刺结构,所述毛刺结构的长度小于5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上覆盖有所述活性涂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极片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第二区域上覆盖有所述绝缘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集流体包括位于所述涂布区和所述极耳之间的绝缘涂布区;
所述绝缘层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区域上的第一绝缘层和覆盖在所述绝缘涂布区上的第二绝缘层;
所述第二绝缘层沿着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绝缘涂布区的宽度范围为0.1mm-5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绝缘涂布区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侧面共同形成所述台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台阶结构的夹角为120°-18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10mm;
和/或,在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为0.1mm-5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所述第一区域长度的二分之一。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或斜面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区域相对的两侧上均形成有所述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侧面共同形成第一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三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四侧面共同形成第二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和/或,在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膜;
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至少一个为上述任一所述的极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二次冲切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极片的尺寸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冲切过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冲切轨迹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片冲切轨迹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极片;10-涂布区;20-活性涂层;30-极耳;31-第一区域;32-第二区域;321-台阶结构;322-第一子区域;3221-第一侧面;3222-第三侧面;323-第二子区域;3231-第二侧面;3232-第四侧面;40-绝缘层;41-第一绝缘层;42-第二绝缘层;50-绝缘层涂布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现有的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正如上述背景所述的内容,在制造极片时,首先会在集流体上划分空箔区和涂层区,在涂层上涂布活性涂层,然后通过一次冲切的方式,在涂布层上形成极片的主体部分,在空箔区上形成极耳,或者是在空箔区和涂层区的边缘处形成极耳,也即极耳可以全部由空箔区形成,极耳为空箔,或者,参见图1所示,部分极耳上也可以具有活性涂层2,部分极耳由空箔区1a形成,也即部分极耳为空箔,部分极耳上有活性涂层2。
通常,极耳是用于与电池壳体电连接,以将电流引出。然而,上述的极耳结构强度较弱,在电池运输或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或磕碰,使极耳受到外力的拉扯,很容易使极耳发生断裂,从而影响电芯与电池壳体之间的导电性,降低了电池性能的稳定性。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极片及电池,该极片通过在极耳的两侧形成台阶结构,从而有效提高极耳的结构强度,减少或避免了极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提高电池的稳定性。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二次冲切的示意图。
参见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100,包括集流体(图中未示出),集流体包括有涂布区10,在涂布区10上设置有活性涂层20。具体的,该极片100可以为正极极片100,涂布区10上设置的为正极活性涂层20,该正极活性涂层20的材料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镍锰酸锂等,当然,在一些示例中,正极活性材料也可以是其他高电位的材料。
该极片100也可以为负极极片100,涂布区10上设置的为负极活性涂层,该负极活性涂层的材料可以为石墨、硅、碳等材料,当然,在一些示例中,负极活性材料也可以是其他低电位的材料。
其中,集流体向外延伸形成极耳30,极耳30位于涂布区10的一侧,极耳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形成的极耳30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极耳30可以沿着极片100的长度方向(如图中的x方向)分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极片100的宽度方向可以为图中的y方向,极片100的宽度方向与涂布区10至极耳30的方向一致,极片100的长度方向与极片100的宽度方向垂直,如图中的x方向。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宽度指在平行于极片100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长度指在平行于极片100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集流体形成极耳30时,可以使部分活性涂层20延伸覆盖至极耳30上,也即参见图3所示,邻近涂布区10的部分极耳30上具有活性涂层20,剩余部分的极耳30为空箔。或者,极耳30上也可以不具有活性涂层,也即极耳30为空箔。
结合图4所示,极耳3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第二区域32位于涂布区10和第一区域31之间,其中,第一区域31用于与外部实现电连接,例如,用于与电池的壳体实现电连接。具体的,第一区域31与外部之间可以通过超声焊接、激光焊接等方式实现电连接。例如,以部分极耳30上覆盖有活性涂层20为例,则第一区域31可以为空箔,以便于实现与外界的电连接,第二区域32可以为覆盖有活性涂层20的部分。
在沿着极片100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区域32相对的两侧中,其中至少一侧上形成有台阶结构321。例如,以在第二区域32相对的两侧上均形成有台阶结构321为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极耳,在确保极耳30的边缘不会刺穿隔膜造成短路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极耳30的宽度,从而增强极耳30整体的结构强度,避免极耳30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被扯断的情况,从而提高装载有该极片100的电池的可靠性。同时,该极耳30结构与现有的制备工艺相匹配,易于加工,从而降低对裁切设备的要求。
其中,结合图5所示,该台阶结构321可以首先通过一次冲切的方式形成极耳30(参照图10所示),然后再通过二次冲切(参照图10所示),冲切的轨迹可以从第二区域32延伸至第一区域31,将第一区域31内极耳相对的两侧边缘去除,并在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相对的两侧上形成台阶结构3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仅在第二区域32内相对的两侧其中一侧面上形成有台阶结构321,或者,也可以在第二区域32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台阶结构321。以下以在第二区域32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台阶结构321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形成的极耳30在极片100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还具有毛刺结构,其中,毛刺结构的长度范围可以小于5μm。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极耳30上毛刺结构长度的管控,使其长度较小,从而进一步有效减小或避免了形成电池电芯时毛刺结构刺穿隔膜的几率,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其中,参见图4所示,活性涂层20可以延伸覆盖至第二区域32,也即在第二区域32上覆盖设置有活性涂层20。具体的,例如,在一次冲切时,空箔区和涂布区10的边缘均用于形成极耳30,从而使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上覆盖有活性涂层20。
需要说明的是,活性涂层20可以全部覆盖第二区域32。这样可以使一次冲切过程中形成的毛刺集中在第一区域31邻近第二区域32的一侧上,从而能够保证在二次冲切形成台阶结构321时,能够有效的去除产生的毛刺,进一步减小极耳30上的毛刺数量及长度,提升电池电芯的安全性能。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参见图6所示,极片100还可以包括有绝缘层40,其中,绝缘层40可以设置在极耳30上,具体的,在第二区域32上覆盖设置有绝缘层40。
其中,绝缘层40的设置有助于提升极片100的边缘张力,这样在形成电芯时,有助于提升电芯的强度,保证电芯的性能。同时,形成电芯时绝缘层40还能够减小或避免相邻两极片100上的极耳30或者是任意相邻的两极耳30之间的接触连接,进一步提升电芯的安全性能。
相应的,参见图6所示,绝缘层40可以完全覆盖第二区域32,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极片100的边缘张力,提升电芯的强度,保证电芯的性能。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减小或避免相邻两极片100上的极耳30或者是任意相邻的两极耳30之间的接触连接,提升电芯的安全性能。
继续参见图6所示,集流体可以包括有涂布区10和绝缘涂布区10,绝缘涂布区10位于涂布区10和极耳30之间,可以在绝缘涂布区10和极耳30上均设置有绝缘层40。具体的,绝缘层40可以包括有第一绝缘层41和第二绝缘层42,第一绝缘层41覆盖设置在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上,第二绝缘层42可以覆盖设置在绝缘涂布区10上,第二绝缘层42与活性涂层20相接。在形成电芯时,集流体上的第二绝缘层42也能够起到隔离正极极片100和负极极片100的作用,能够进一步保证正极极片100和负极极片100之间的绝缘性能,提升电池电芯的安全性能。
具体的,绝缘涂布区10的宽度范围为0.1mm-5mm,也即覆盖设置在绝缘涂布区10上的第二绝缘层42的宽度范围可以为0.1mm-5mm,使第二绝缘层42具有较小的延伸宽度,这样有助于提高集流体上活性涂层20的宽度,保证极片100之间绝缘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极片100的能量密度,进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强电池的电性能。
其中,第二区域32的宽度可以大于绝缘涂布区10的宽度,也即第一绝缘的覆盖设置宽度大于第二绝缘层42的覆盖设置宽度,换言之,使较多的绝缘层40分布在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上,在有效提高活性涂层20的面积而提高极片100的能量密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提升形成电芯时极耳30之间的绝缘性,减小或避免极耳30之间的电接触,进一步提升电池电芯的安全性能。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极片的尺寸示意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第二区域32可以包括有第一子区域322和第二子区域323,第一子区域322位于第二子区域323和第一区域31之间,其中,第一子区域322的一侧具有第一侧面3221,第一侧面3221可以是二次冲切时,在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上形成的切面,而第二子区域323的一侧具有第二侧面3231,第二侧面3231可以是一次冲切时,在极耳30的第二区域32上形成的切面。
也即,通过两次冲切,形成极耳30的同时,去除了极耳30第一区域31两侧边缘的毛刺,并在极耳30第二区域32上分别形成了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共同形成了台阶结构321,以达到去除毛刺的效果。
继续参见图7所示,其中,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之间形成有夹角,该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20°-180°,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第二区域32上的尖角结构,防止尖角结构刺穿隔膜,从而有效避免因隔膜破裂儿使电池发生短路等安全事故,有效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的截面为弧面时,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的夹角为,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交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8所示,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之间的交点至涂布区10的距离L1的取值范围可以大于0mm,且小于10mm。和/或,在极片100的宽度方向(也即图中的y方向)上,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的交点至极耳30第一区域31的距离L2为0.1mm-5mm。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二次冲切时,冲切轨迹与涂布区10之间的距离,减少或避免二次冲切轨迹距离涂布区10过近而对涂布区10上的活性涂层20产生损伤,有效提高了极片100中活性涂层20的总量。同时,该距离范围还能够有效保证二次冲切对极耳30上毛刺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继续参见图8所示,在极片100的长度方向(也即图中的x方向)上,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之间的交点至极耳30第一区域31的距离L2大于0mm,且小于第一区域31长度L的二分之一,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对极耳30上毛刺的去除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保证极耳30的长度值,有效减少或避免二次冲切量过大而降低极耳30的结构强度,有效保证了极耳30结构的稳定性。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极片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参见图8所示,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弧形,或者,参见图9所示,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的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斜面形。具体的,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侧面3231和形状可以根据电池的结构设计和具体的场景需求选择设定。
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区域32相对的两侧上可以均形成有台阶结构321,具体的,第一子区域322还包括有与第一侧面3221相对的第三侧面3222,第二子区域323还包括有与第二侧面3231相对的第四侧面3232。其中,第一子区域322的第一侧面3221和第二子区域323的第二侧面3231共同形成有第一台阶结构321,第一子区域322的第三侧面3222和第二子区域323的第四侧面3232共同形成有第二台阶结构321。也即可以在极耳30的两侧分别进行二次冲切,以对极耳30两侧的毛刺进行去除,从而进一步提高毛刺的去除效果,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以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的交点至涂布区10的距离为L1,第三侧面3222与第四侧面3232的交点至涂布区10的距离为L4,其中,距离L1与距离L4之间的差值可以小于第一区域31的长度L的三分之一,也即,在对极耳30两侧分别进行二次冲切时,两侧冲切在极片100长度方向的冲切量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该差距范围可以小于极耳30第一区域31长度L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极耳30两侧冲切的差距,提高极耳30两侧结构的对称性,从而有效提高极耳30的制作精度,提高极耳30的结构强度。
和/或,在极耳30的长度方向上,以第一侧面3221与第二侧面3231的交点至第一区域31的距离为L2,第三侧面3222与第四侧面3232的交点至第一区域31的距离为L3,其中,距离L2与距离L3之间的差值小于极耳30第一区域31的长度L的三分之一。也即。也即,在对极耳30两侧分别进行二次冲切时,两侧冲切在极片100宽度方向的冲切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该差距范围可以小于极耳30第一区域31长度L的三分之一,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极耳30两侧冲切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提高极耳30两侧结构的对称性,提升极耳30的制作精度,提高极耳30的结构强度。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冲切过程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片冲切轨迹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片冲切轨迹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在制造该极片100时,可以首先在集流体的涂层区10a上形成活性涂层20,然后将涂覆完的集流体进行辊压和分切,形成多个小条的集流体。
结合图11所示,之后将分切后的集流体进行一次冲切,在涂层区10a内形成集流体的涂布区10,在空箔区10b上形成极耳30,极耳30可以具有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两个区域。然后进行二次冲切,二次冲切的轨迹从第二区域32延伸至第一区域31,将第一区域31相对两侧边缘切除,并在第二区域32相对两侧形成台阶结构321,从而得到上述的极片100。
应当理解的是,在制造该极片100时,也可以首先进行上述的二次冲切,再进行一次冲切。也即在集流体上可以划分用于形成极耳30的区域,并使该区域分为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然后对极耳30对应区域进行冲切,使冲切轨迹从第二区域32延伸至第一区域31。再对集流体整体进行冲切,使集流体在涂层区内形成涂布区10,在空箔区上形成极耳30,并且两次冲切轨迹相交以使第一区域31边缘两侧能够去除,并在第二区域32上形成台阶结构321。
通过在极耳的第二区域上形成有台阶结构,可以去除极耳两侧边缘上的毛刺,如可以首先通过一次冲切的方式形成极耳,极耳相对两侧边缘就会形成有较多且长度较长的毛刺结构,其中,该毛刺结构多数位于第一区域邻近第二区域的一侧。然后可以进行二次的冲切,冲切的轨迹可以从第二区域延伸至第一区域,将第一区域相对的两侧边缘去除,并在极耳的第二区域相对的两侧上形成台阶结构,从而达到去除极耳上的毛刺的目的,在尽可能少引入新的毛刺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极耳上毛刺的管控,减小极耳上毛刺的长度,进一步减小或避免极耳上多毛刺以及较长毛刺的形成,从而提升电池电芯的安全性能。而且,还能够降低一次冲切中对毛刺精度的要求,降低模具的精度和复杂度,有助于减小模具的成本,同时还能够提升模具的可使用寿命。大大的降低了极片的生产成本。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冲切的方式形成上述极片100,或者,也可以采用切刀裁切、激光切割等方式进行两次裁切或切割,形成上述的极片100。
冲切以去除极耳30第一区域31两侧边缘的毛刺,并在第二区域32形成台阶结构321时,冲切轨迹200从第二区域32延伸至第一区域31,冲切轨迹200的形状可以是多种的。例如,参见图11所示,其冲切轨迹200可以由两个U型的轨迹组成,两个U型轨迹相对设置,且两个U型轨迹分别位于极耳30的两侧。
或者,参见图12所示,其冲切轨迹200可以为几字形轨迹。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冲切轨迹200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轨迹,能够在两次冲切后去除第一区域31两侧边缘的毛刺,并在第二区域32上形成台阶结构321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其中,该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纽扣电池等,该电池可以应用于手机、相机、蓝牙耳机、电子表以及电动玩具等电子设备中,以为电子设备提供电源。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该电池至少包括电芯,参见图13所示,电芯包括有正极极片101、负极极片102和隔膜103,隔膜103设置在正极极片101和负极极片102之间。其中,正极极片101和负极极片102中至少一个为上述的极片,也即可以仅是负极极片采用上述的极片结构,或者,还可以是仅正极极片采用上述的极片结构,或者,还可以是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采用上述的极片结构。
其中,根据电池设计的结构不同,该电芯的结构可以是叠片式或卷绕式,当电芯的结构为卷绕式时,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可以以卷绕的方式设置。
或者,参见图13所示,当电芯的结构为叠片式时,正极极片101和负极极片102可以以叠层的方式设置。
其中,正极极片101的集流体上可以具有上述的涂布区和绝缘层涂布区,第二绝缘层42设置在该绝缘层涂布区上。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有涂布区以及位于所述涂布区的一侧的极耳,所述涂布区上设置有活性涂层;
所述极耳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涂布区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沿所述极片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中至少一侧面上形成有台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沿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上具有毛刺结构,所述毛刺结构的长度小于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上覆盖有所述活性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第二区域上覆盖有所述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包括位于所述涂布区和所述极耳之间的绝缘涂布区;
所述绝缘层包括覆盖在所述第二区域上的第一绝缘层和覆盖在所述绝缘涂布区上的第二绝缘层;
所述第二绝缘层沿着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涂布区的宽度范围为0.1mm-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宽度大于所述绝缘涂布区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侧面共同形成所述台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20°-18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10mm;
和/或,在所述极片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为0.1mm-5mm。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所述第一区域长度的二分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或斜面形。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的两侧上均形成有所述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二侧面共同形成第一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子区域的第三侧面和所述第二子区域的第四侧面共同形成第二台阶结构;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交点至所述涂布区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和/或,在所述极片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与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的交点至所述第一区域的距离之间的差值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1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膜;
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至少一个为权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极片。
CN202210018584.XA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极片及电池 Pending CN1142429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8584.XA CN114242930A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极片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8584.XA CN114242930A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极片及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2930A true CN114242930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46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8584.XA Pending CN114242930A (zh) 2022-01-07 2022-01-07 一种极片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293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70560A (zh) * 2022-12-30 2023-03-31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裁切机构及封装方法
WO2024104291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负极和包括该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4291A1 (zh) * 2022-11-15 2024-05-23 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负极和包括该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装置
CN115870560A (zh) * 2022-12-30 2023-03-31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裁切机构及封装方法
CN115870560B (zh) * 2022-12-30 2024-01-26 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裁切机构及封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8784B2 (ja) 蓄電装置
CN216648356U (zh) 一种极片及电池
CN111740066B (zh) 极片及具有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
CN114242930A (zh) 一种极片及电池
JP2007329050A (ja) シート状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44687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features and components
KR20000005695A (ko) 전지
US20230119014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210224213U (zh) 具有一体化绝缘极耳的卷绕型纽扣电池
CN111584823A (zh) 极片、电芯以及电池
CN112655112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216436083U (zh) 卷芯及电池
CN112331930B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JP2011129446A (ja) ラミネート形電池
CN218996757U (zh) 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JP3877464B2 (ja) 溶接封口電池
KR100319096B1 (ko) 리튬 이온 폴리머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7903145U (zh) 一种极片和电池
WO2020129999A1 (ja) 二次電池用の電極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2001283897A (ja)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9626720U (zh) 叠片结构以及电芯
CN219832969U (zh) 电极极片和电池
CN219575669U (zh) 一种电池的极片及其电池
CN220420823U (zh) 电池
CN218918948U (zh) 一种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