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1943B -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1943B
CN114241943B CN202111528419.0A CN202111528419A CN114241943B CN 114241943 B CN114241943 B CN 114241943B CN 202111528419 A CN202111528419 A CN 202111528419A CN 114241943 B CN114241943 B CN 1142419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display
gap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284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41943A (zh
Inventor
陆骅俊
肖军城
徐洪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284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43B/zh
Priority to US17/622,246 priority patent/US2024011308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572 priority patent/WO202310876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1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41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liquid crys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灯条,灯条贴附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其中,灯条包括阵列基板和多个并列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灯条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吸光层,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有吸光层。通过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吸光层,能够对相应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从而减小灯条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从而提高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拼接市场规模的逐渐增长,拼接显示屏以其价格优势逐渐受到青睐。为提高显示屏的显示效果,目前常采用在显示屏的显示面板上贴附灯条,以消除显示面板上的黑边现象,但由于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效果不同,从而影响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可以解决显示屏中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差异较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
显示面板;
灯条,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
所述灯条包括阵列基板和多个并列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灯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吸光层,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通过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吸光层,能够对相应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从而减小灯条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从而提高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显示面板,两个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拼接缝隙,所述灯条覆盖所述拼接缝隙。
通过将显示面板进行拼接,能够避免单个显示面板过大而导致制作难度提高,同时,通过显示面板的拼接还能够满足显示屏对尺寸、形状以及显示效果等的不同需求,扩大显示屏的应用范围;将灯条覆盖在拼接缝隙上则可以有效弥补拼接缝隙处的显示画面。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通过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吸光层,对每个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灯条整体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改善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二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以发光单元对发光元件进行划分使得一个发光单元内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能够先进行混合,然后再与其他发光单元发出的光进行混合,吸光层则对发光单元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以满足灯条不同的发光需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二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通过在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二间隙内设置吸光层,对每个发光单元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以进一步减小灯条整体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改善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
将吸光层相对阵列基板的高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相对阵列基板的高度,使吸光层对发光元件侧面上发出的光进行吸收,发光元件表面发出的光则保留,以实现减小发光元件发光角度的目的。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所述吸光层和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的10%。
将吸光层相对阵列基板的高度设置为大于发光元件相对阵列基板的高度,使吸光层对发光元件表面发出的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以实现灯条与显示面板发光角度的相互匹配,提高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与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35%;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15%。
此种结构设计既能保证吸光层对发光元件侧面出光的有效吸收,也能避免吸光层对发光元件侧面出光的过度吸收,从而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发光效果的匹配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的吸光率大于或等于95%。
选用吸光率大于或等于95%的吸光层能够保证吸光层对发光元件侧面出光的有效吸收。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条的发光角度小于或等于120°。
将灯条的发光角度设置在120°以内,能够保证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基本匹配,以实现对显示屏显示效果的改善。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20°。
将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差值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0°,能进一步对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限定,以满足显示屏整体显示效果的需求。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条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
透光层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多个发光元件进行封装保护,避免空气中氧气或水分对发光元件造成侵蚀;另一方面在保证发光元件表面正常发光的同时,还能够对吸光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的表面进行平坦化,提高灯条的整体美观度。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的制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阵列基板;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形成多个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使所述吸光层位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以形成灯条;
提供一显示面板;
将所述灯条的阵列基板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
在显示屏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中形成吸光层,以对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进行吸收,减小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进而减小灯条整体的发光角度。在将灯条贴附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后,既能实现对显示面板上非显示区域显示画面的补偿,也能保证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进一步改善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吸光层;
对所述吸光层进行刻蚀,使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
将吸光层整体高度刻蚀为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的高度,使得吸光层仅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以对发光元件侧面出光进行吸收,使发光元件主要通过表面进行发光,减小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吸光层;
对所述吸光层对应所述发光元件的位置进行刻蚀,以形成漏出所述发光元件的凹槽。
在吸光层上对应发光元件的位置开设多个凹槽,使吸光层整体的高度高于发光元件的高度,以对发光元件表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从而进一步减小灯条整体的发光角度。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间隙中涂覆一层吸光层。
通过直接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的第一间隙中涂覆一层吸光层的方式,使得在涂覆过程中,发光元件表面始终没有覆盖吸光层,从而无需对吸光层进行刻蚀,既能简化制作工序,也能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之后,还包括:
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透光层。
通过在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透光层,既能对发光元件进行封装保护,避免空气中氧气或水分对发光元件造成侵蚀,还能在保证发光元件表面正常发光的同时,对吸光层和多个发光元件的表面进行平坦化,提高显示屏的整体美观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灯条,灯条贴附在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其中,灯条包括阵列基板和多个并列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灯条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吸光层,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有吸光层。通过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吸光层,能够对相应发光元件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从而减小灯条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与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从而提高显示屏的整体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3中步骤S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3中步骤S300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图3中步骤S300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首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面板110,显示面板110作为显示屏100的主要显示元件,直接影响到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通过对显示面板110显示方式的控制,能够实现不同的显示需求。
显示屏100还包括灯条120,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由于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屏100使用过程中,显示屏100上对应非显示区域的位置会出现黑色线条,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通过将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的非显示区域,利用灯条120的发光显示则可以有效弥补非显示区域的显示画面,保证整个显示屏100的显示完整性。
其中,灯条120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贴附在显示面板110上,以便于根据显示面板110上非显示区域的设置位置对灯条120的贴附位置进行相应调整,使得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可选的,灯条120包括阵列基板121,阵列基板121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和薄膜晶体管层。其中,衬底基板用于支撑灯条120中其他膜层结构,薄膜晶体管层则作为开关,用于对灯条120的发光情况进行调控,以满足不同的发光需求。
灯条120还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221,多个发光元件1221并列设置在阵列基板121上,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22。薄膜晶体管层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发光元件1221与多个薄膜晶体管一一对应电连接,通过对薄膜晶体管开关的控制,能够对单个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整个灯条120显示画面的调控。
可选的,灯条120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121上的吸光层123,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设置有吸光层123。通过在第一间隙1222内设置吸光层123,能够对相邻发光元件1221的侧边出光进行吸收,使对应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方向主要朝上,从而减小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使之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更加匹配,提高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将吸光层123设置在第一间隙1222中时,吸光层123与相邻发光元件1221可以直接接触,即吸光层123填充第一间隙1222,以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发出的光充分吸收。或者,吸光层123与相邻发光元件1221之间留有间隙,即吸光层123与相邻发光元件1221间隔设置,该间隙内可以填充其他膜层,以便于对发光元件1221发光角度的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100包括显示面板110和灯条120,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其中,灯条120包括阵列基板121和多个并列设置在阵列基板121上的发光元件1221,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22;灯条120还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121上的吸光层123,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设置有吸光层123。通过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设置吸光层123,能够对相应发光元件1221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从而减小灯条120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从而提高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显示屏100包括至少两个显示面板110,两个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拼接缝隙111,通过将显示面板110进行拼接,能够避免单个显示面板110过大而导致制作难度提高,同时,通过显示面板110的拼接还能够满足显示屏100对尺寸、形状以及显示效果等的不同需求,扩大显示屏100的应用范围。
其中,显示屏100可以只由两个显示面板110拼接而成,即两个显示面板110的一侧边缘拼接在一起。显示屏100也可以包括多个显示面板110,多个显示面板110拼接在一起。其中,多个显示面板110拼接时可以采用朝一个方向并列排布的拼接方式,也可以采用阵列排布的拼接方式,显示屏100包括的显示面板110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拼接方式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由于显示面板110采用拼接的方式形成,无论是采用连接件进行组装还是直接进行粘接,拼接的两个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拼接缝隙111。其中,拼接缝隙111的大小与显示面板110的制作精度及拼接方式的选择直接相关,同时拼接缝隙111的产生也会直接影响到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
其中,灯条120覆盖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拼接缝隙111。由于拼接缝隙111无法进行发光显示,在显示屏100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显示画面上出现黑色线条,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通过设置灯条120,利用灯条120的发光显示则可以有效弥补拼接缝隙111处的显示画面,保证整个显示屏100的显示完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屏100包括多个显示面板110时,灯条120覆盖任意相邻的两个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拼接缝隙111,以弥补任意拼接缝隙111处的显示画面,保证整个显示屏100的显示完整性。
可选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均设置有吸光层123,即每个发光元件1221的周围均设置有吸光层123,以对每个发光元件1221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改善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除相邻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外,对于处于灯条120边缘位置的发光元件1221,其周围也设置有吸光层123,即灯条120边缘设置有吸光层123,以便于对发光元件1221各个侧面的出光进行部分吸收,避免处于灯条120边缘位置的发光元件1221对灯条120整体发光角度造成影响。
可选的,灯条12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22,每个发光单元122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221,即发光单元122对应灯条120的发光像素,发光元件1221则对应灯条120的子发光像素,通过不同子发光像素的相互配合,能够对灯条120中各个发光像素的发光效果进行调节,以实现灯条120的不同发光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2包括三个发光元件1221,三个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颜色各不相同,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通过三个发光元件1221的相互配合即可实现对该发光单元122整体发光颜色的调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2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1221为同一个颜色,即该发光单元122为单色显示;或者,发光单元122包括两种颜色的发光元件1221,相邻发光单元122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颜色不相同等,以满足灯条120不同的发光需求。其中,每个发光单元122所包含的发光元件1221的数量及各个发光元件1221的颜色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可选的,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2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223,即第二间隙1223作为各发光单元122的分界线,将多个发光元件1221划分为多个发光单元122。以发光单元122对发光元件1221进行划分使得一个发光单元122内的发光元件1221发出的光能够先进行混合,然后再与其他发光单元122发出的光进行混合,以满足灯条120不同的发光需求。
其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22之间的第二间隙1223内设置有吸光层123,以实现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设置吸光层123的目的,即第二间隙1223为多个第一间隙1222中的一部分。通过吸光层123对该发光单元122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使对应发光单元122整体的发光方向主要朝上,从而减小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使之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更加匹配,提高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可选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单元122之间的第二间隙1223内设置有吸光层123,即每个发光单元122的周围均设置有吸光层123,以对每个发光单元122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提高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改善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当在阵列基板121上设置吸光层123时,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吸光层123对相应发光元件1221或发光单元122侧面出光的吸收情况,从而影响到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及其与显示面板110发光角度的匹配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当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相等时,吸光层123能够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上发出的光全部吸收,仅保留发光元件1221表面发出的光,以实现减小发光元件1221发光角度的目的。
由于吸光层123制作过程中制作精度的影响,或者需要适当增大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时,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能够小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在保证发光元件1221侧面出光被部分吸收的同时,便于对发光元件1221发光角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发光角度的显示面板11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大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当发光元件1221表面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差异仍然较大时,适当增大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使吸光层123的高度大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以对发光元件1221表面发出的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以实现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发光角度的相互匹配,提高显示屏100的整体显示效果。
其中,吸光层123和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的10%,若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过高,则会导致发光元件1221表面发出的光被过多吸收,从而导致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被过度减小,甚至使得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小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最终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将吸光层123和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差设置为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的1%、2%、5%、8%或10%等,既能保证发光元件1221表面发出的光被部分吸收,也能避免发光元件1221表面发出的光被过度吸收,从而确保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实现改善显示屏100整体显示效果的目的。
可选的,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吸光层123与相邻发光元件122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1232,即吸光层123与相邻发光元件1221间隔设置,此种结构设计使得吸光层123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发出的光的吸收效果能够根据第三间隙1232的大小进行调节。
其中,第三间隙123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的宽度的35%,即吸光层12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间隙1222的宽度的30%。若第三间隙1232的宽度过大,则会导致吸光层123无法对相邻发光元件1221侧面发出的光进行有效吸收,从而无法有效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
进一步的,第三间隙1232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的宽度的15%,即吸光层12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间隙1222的宽度的70%。若第三间隙1232的宽度过小,则会导致吸光层123对相邻发光元件1221侧面发出的光进行过度吸收,从而导致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过小。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将第三间隙1232的宽度设置为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的宽度的15%、20%、25%、30%或35%等,既能保证吸光层123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出光的有效吸收,也能避免吸光层123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出光的过度吸收,从而提高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发光效果的匹配性。
可选的,为保证吸光层123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出光的有效吸收,所用的吸光层123的吸光率大于或等于95%,吸光层123的吸光率越大,则说明吸光层123对光线的吸收作用越强,若吸光层123的吸光率过小,则会导致部分光线穿过吸光层123,从而无法起到减小发光元件1221发光角度的作用。
可选的,通过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中设置吸光层123,对发光元件1221的侧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灯条120的发光角度小于或等于120°。由于液晶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接近于100°,将灯条120的发光角度设置在120°以内,能够保证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基本匹配,以实现对显示屏100显示效果的改善。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灯条120的发光角度设置为95°、100°、105°、110°或120°等,其具体差值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满足显示屏100的显示需求即可。
为进一步对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限定,以满足显示屏100整体显示效果的需求,本申请实施例中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20°,即灯条120的单侧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单侧发光角度的差值为10°。在此差值范围内,人员所观察到的显示屏100整体的显示画面无明显异常,能够满足显示屏100的显示需求。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能够将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差值设置为2°、5°、10°、15°或20°等,其具体差值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满足显示屏100的显示需求即可。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灯条120还包括透光层124,透光层124位于多个发光元件1221上。透光层124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多个发光元件1221进行封装保护,避免空气中氧气或水分对发光元件1221造成侵蚀;另一方面在保证发光元件1221表面正常发光的同时,还能够对吸光层123和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表面进行平坦化,提高灯条120的整体美观度。
其中,透光层124所用材质包括硅胶、环氧树脂或硅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是其他任何能够满足需求的材料,只需保证透光层124对发光元件1221进行封装保护的同时,不影响发光元件1221的正常发光即可。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该显示屏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屏100、控制电路200及壳体300。其中,壳体300与显示屏100连接以对显示屏100进行支撑和固定,控制电路200设置在壳体300内,且控制电路200与显示屏100电连接,以控制显示屏100进行画面显示。
其中,显示屏100可以固定到壳体300上,与壳体300形成一个整体,显示屏100和壳体300形成密闭空间,用以容纳控制电路200。控制电路200可以为显示装置10的主板,同时,控制电路200上还可以集成有电池、天线结构、麦克风、扬声器、耳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受话器以及处理器等功能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以使显示装置10能适应于各种应用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10并不限于以上内容,其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比如还可以包括摄像头、天线结构、指纹解锁模块等,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此处不作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电视机、电脑、以及可折叠以及可卷曲显示屏100等柔性显示及照明等,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所属应用领域范围内。
最后,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如图4所示,显示屏100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00、提供一阵列基板121。该阵列基板121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和薄膜晶体管层。其中,衬底基板用于支撑灯条120中其他膜层结构,薄膜晶体管层则作为开关,用于对灯条120的发光情况进行调控,以满足不同的发光需求。
S200、在阵列基板121上形成多个发光元件1221,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22。
如图5所示,阵列基板121的薄膜晶体管层中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在阵列基板121上形成多个发光元件1221时,将多个发光元件1221与多个薄膜晶体管一一对应,且发光元件1221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通过对薄膜晶体管开关的控制,能够对单个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整个灯条120显示画面的调控。
在将发光元件1221转移至阵列基板121上时,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22,第一间隙1222的设置一方面便于对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排布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光元件1221与对应薄膜晶体管之间的电连接,避免相邻发光元件1221之间出现相互串扰。
S300、在阵列基板1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使吸光层123位于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以形成灯条120。
如图6和图7所示,将多个发光元件1221转移至阵列基板121上后,需要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形成吸光层123,阵列基板121、多个发光元件1221和吸光层123共同构成灯条120。通过设置吸光层123,能够对相应发光元件1221的侧面出光进行吸收,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从而减小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中在阵列基板1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阵列基板121和多个发光元件12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然后对吸光层123进行刻蚀,使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
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制作吸光层123时,先对阵列基板121和发光元件1221进行整面涂覆,待吸光层123固化成型后,利用等离子体或激光等对吸光层123表面进行刻蚀,使吸光层123整体高度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从而使得吸光层123仅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内,以对发光元件1221侧面出光进行吸收,使发光元件1221主要通过表面进行发光,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任意两个相邻的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中均设置有吸光层123时,只需对吸光层123进行整面刻蚀,使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表面漏出即可。当仅有部分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中设置有吸光层123时,在对吸光层123进行整面刻蚀使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表面露出之后,需要继续对吸光层123进行刻蚀,以将不设置吸光层123的第一间隙1222中的吸光层123除去。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中在阵列基板1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阵列基板121和多个发光元件12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然后对吸光层123对应发光元件1221的位置进行刻蚀,以形成漏出发光元件1221的凹槽1231。
具体的,如图7所示,在制作吸光层123时,先对阵列基板121和发光元件1221进行整面涂覆,待吸光层123固化成型后,利用等离子体或激光等对吸光层123对应发光元件1221的位置进行刻蚀,使发光元件1221漏出即可。即吸光层123上对应发光元件1221的位置开设有多个凹槽1231,吸光层123整体的高度则高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以对发光元件1221表面出光进行部分吸收,进一步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从而进一步减小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对吸光层123进行刻蚀时,仅对吸光层123对应发光元件1221的位置进行刻蚀,为了避免剩余吸光层123过高使得发光元件1221表面出光被过度吸收而导致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过小,在涂覆吸光层123时,需要对吸光层123的涂覆高度进行控制,使吸光层123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与发光元件1221相对阵列基板121的高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的10%,以满足发光元件1221发光角度的设计需求。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中在阵列基板1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主要采用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的第一间隙1222中涂覆一层吸光层123的方式,即在涂覆过程中,发光元件1221表面始终没有覆盖吸光层123,从而无需对吸光层123进行刻蚀,既能简化制作工序,也能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的,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的第一间隙1222中涂覆吸光层123时,根据第一间隙1222的分布方式及具体结构对涂覆设备进行程序控制,使涂覆设备能够按照逐行或逐列的方式依次涂覆,并利用吸光层123的流动性自动填充在第一间隙1222内,避免发光元件1221表面粘附有吸光层123,影响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此种方式制作吸光层123时,在涂覆吸光层123的过程中应当控制吸光层123的涂覆高度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1221的高度,避免吸光层123流动至发光元件1221表面,从而影响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效果。
S400、提供一显示面板110。显示面板110作为显示屏100的主要显示元件,直接影响到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通过对显示面板110显示方式的控制,能够实现不同的显示需求。
其中,在将灯条120与显示面板110配合使用前,可以先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将至少两个显示面板110进行拼接0,显示面板110的数量以及显示面板110的拼接方式能够根据设计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由于显示面板110采用拼接的方式形成,无论是采用连接件进行组装还是直接进行粘接,拼接的两个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拼接缝隙111。其中,拼接缝隙111的大小与显示面板110的制作精度及拼接方式的选择直接相关,同时拼接缝隙111的产生也会直接影响到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
S500、将灯条120的阵列基板121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
由于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在显示屏100使用过程中,显示屏100上对应非显示区域的位置会出现黑色线条,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通过将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的非显示区域,利用灯条120的发光显示则可以有效弥补非显示区域的显示画面,保证整个显示屏100的显示完整性。
其中,当至少两个显示面板110拼接在一起时,两个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拼接缝隙111处无法进行发光显示,在显示屏100使用过程中,会导致显示画面上出现黑色线条,影响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在完成灯条120的制作及显示面板110的准备之后,需要将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并覆盖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拼接缝隙111,以对拼接缝隙111处进行显示画面补偿,保证整个显示屏100的显示完整性。
本申请实施例在显示屏100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在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221之间的第一间隙1222中形成吸光层123,以对发光元件1221的侧面出光进行吸收,减小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角度,进而减小灯条120整体的发光角度。在将灯条120贴附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面上后,既能实现对显示面板110上非显示区域显示画面的补偿,也能保证灯条120的发光角度与显示面板110的发光角度的匹配性,进一步改善显示屏100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在步骤S300中在阵列基板121上涂覆一层吸光层123之后,显示屏100的制作方法还包括在发光元件1221上涂覆一层透光层124。
如图8和图9所示,在阵列基板121上形成吸光层123后,为保证发光元件1221表面的正常发光,发光元件1221表面裸露在空气中,由于空气中的氧气或水分等可能对发光元件1221造成侵蚀,影响发光元件1221的发光效果甚至损坏发光元件1221。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发光元件1221上涂覆一层透光层124,既能对发光元件1221进行封装保护,避免空气中氧气或水分对发光元件1221造成侵蚀;还能在保证发光元件1221表面正常发光的同时,对吸光层123和多个发光元件1221的表面进行平坦化,提高显示屏100的整体美观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
灯条,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的非显示区域;
所述灯条包括阵列基板和多个并列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灯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阵列基板上的吸光层,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以使所述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20°;
所述吸光层与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35%;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显示面板,两个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拼接缝隙,所述灯条覆盖所述拼接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二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第二间隙内设置有所述吸光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大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所述吸光层和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的1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层的吸光率大于或等于9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的发光角度小于或等于12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条还包括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位于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12.一种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一阵列基板;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形成多个发光元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使所述吸光层位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第一间隙内,以形成灯条;所述吸光层与相邻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35%;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的15%;
提供一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
将所述灯条的阵列基板贴附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的非显示区域,以使所述灯条的发光角度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角度的差值小于或等于2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吸光层;
对所述吸光层进行刻蚀,使所述吸光层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所述阵列基板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阵列基板和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吸光层;
对所述吸光层对应所述发光元件的位置进行刻蚀,以形成漏出所述发光元件的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包括:
在所述第一间隙中涂覆一层吸光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阵列基板上涂覆一层吸光层之后,还包括:
在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上涂覆一层透光层。
CN202111528419.0A 2021-12-14 2021-12-14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Active CN1142419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28419.0A CN114241943B (zh) 2021-12-14 2021-12-14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US17/622,246 US20240113082A1 (en) 2021-12-14 2021-12-22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screen
PCT/CN2021/140572 WO2023108766A1 (zh) 2021-12-14 2021-12-22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28419.0A CN114241943B (zh) 2021-12-14 2021-12-14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1943A CN114241943A (zh) 2022-03-25
CN114241943B true CN114241943B (zh) 2024-03-15

Family

ID=80755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28419.0A Active CN114241943B (zh) 2021-12-14 2021-12-14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3082A1 (zh)
CN (1) CN114241943B (zh)
WO (1) WO20231087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3296B (zh) * 2022-06-20 2023-09-15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4278A1 (ko) * 2017-10-12 2019-04-18 주식회사 루멘스 디스플레이용 엘이디 모듈 조립체
CN113451486A (zh) * 2020-03-27 2021-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07043A (zh) * 2020-05-22 2021-11-26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拼接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63837A (zh) * 2021-11-09 2021-12-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混接面板及拼接面板
CN113763823A (zh) * 2021-11-10 2021-12-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1685B1 (ja) * 2017-10-12 2018-10-24 ルーメン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ディスプレイ用ledモジュール組立体
CN108074498B (zh) * 2017-12-27 2020-08-11 威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US11088304B2 (en) * 2018-09-05 2021-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261721B (zh) * 2020-01-20 2022-11-08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41823B (zh) * 2020-03-16 2022-12-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3025159U (zh) * 2020-05-22 2021-04-20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拼接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74278A1 (ko) * 2017-10-12 2019-04-18 주식회사 루멘스 디스플레이용 엘이디 모듈 조립체
CN113451486A (zh) * 2020-03-27 2021-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707043A (zh) * 2020-05-22 2021-11-26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拼接式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763837A (zh) * 2021-11-09 2021-12-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混接面板及拼接面板
CN113763823A (zh) * 2021-11-10 2021-12-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1943A (zh) 2022-03-25
US20240113082A1 (en) 2024-04-04
WO2023108766A1 (zh)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0838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9024524B2 (en) Display, method for producing displa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4242874A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CN11234975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208239B (zh) 带有遮光薄膜的led显示单元板
CN111970394A (zh) 后盖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4241943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CN114326210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97122A (zh) 一种显示模块及其制作方法、led显示模组和led显示屏
CN113920895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9248982U (zh) Cob显示模组以及led显示设备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698692A (zh) 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212323026U (zh) 一种显示模块、led显示模组和led显示屏
CN112071888B (zh)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230185126A1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screen
US1152604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DAM pattern with trench
CN114765167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327535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00706A1 (zh) 发光板、显示装置及发光板的制作方法
CN114973979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833300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5895865U (zh) 一种用于显示模组的灯罩、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857207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3013219B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