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3006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3006U
CN218333006U CN202222622272.8U CN202222622272U CN218333006U CN 218333006 U CN218333006 U CN 218333006U CN 202222622272 U CN202222622272 U CN 202222622272U CN 218333006 U CN218333006 U CN 2183330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channel
screen
light guide
flexible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22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百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22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330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30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30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中框以及设置在中框内的屏幕组件和光感组件;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柔性屏的侧壁与中框之间形成导光通道,柔性屏的与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光感组件与导光通道对应设置,光感组件用于接收经由导光通道入射的光线。本公开在柔性屏与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解决了无法在柔性屏上设置遮光层的问题,利于缩减屏幕的黑边框宽度、提升屏占比,提升产品在全面屏发展趋势下的竞争力。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中的屏幕亮度会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以使用户在不同环境光线下均能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
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屏幕显示产生的光线影响用于检测环境光线的感光传感器的检测效果,通常会在感光传感器的进光通道周边设置遮光层,遮光层的设置会导致电子设备的黑边框较宽,影响了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进一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本公开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中框;
屏幕组件,设置在所述中框内,所述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侧壁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导光通道,所述柔性屏的与所述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
光感组件,设置于所述中框,所述光感组件与所述导光通道对应设置,所述光感组件用于接收经由所述导光通道入射的光线。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导光通道中设置导光件;或者,所述导光通道形成预留安全间隙。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框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背离所述柔性屏的发光侧的一侧;
所述光感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中框包括支撑部和围设在所述支撑部外周的边框,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边框之间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所述导光通道的一部分。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边框的用于围成所述通孔的侧壁面设置遮光层。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感组件包括光感器件和光感电路板,所述光感器件与所述光感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光感器件设置于所述导光通道的光线射出端;
所述光感电路板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内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光感电路板的远离所述导光通道的一侧;
所述限位部挤压所述光感电路板,以使所述光感器件分别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边框抵接。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屏幕组件还包括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覆盖所述柔性屏;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与所述边框粘接连接。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盖板的与所述导光通道对应的区域设置油墨涂层。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屏包括OLED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柔性屏与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解决了无法在柔性屏上设置遮光层的问题,利于缩减屏幕的黑边框宽度、提升屏占比,提升产品在全面屏发展趋势下的竞争力。同时,通过点胶方式在柔性屏上设置遮光胶层的工艺简单、生产成熟度高,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和生产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相关技术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电子设备中的屏幕亮度会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以使用户在不同环境光线下均能获得较好的使用体验。
相关技术中,参考图1,为了实现上述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显示屏亮度的方案,需要在电子设备内部设置光感器件51',以检测电子设备所处环境中的环境光。光感器件51'通常设置在显示屏21'的侧边,并位于显示屏21'与边框11'之间,为了便于光线传输,在光感器件51'的上方导光柱8',设置在显示屏21'的侧边与边框11'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导光柱8'将外界环境中的环境光导入光感器件51'。由于光感器件51'设置在显示屏21'的侧边,为了避免显示屏21'发出的光对光感器件51'的检测精度产生影响,需要在显示屏21'与导光柱8'之间设置遮光层。当显示屏21'为柔性屏时,由于柔性屏的特殊结构,无法直接在柔性屏上粘贴遮光层(比如遮光麦拉),只能在导光柱8'的外侧壁上粘贴遮光麦拉81'。
对于上述结构,一方面,导光柱8'的外侧壁粘贴遮光麦拉81'的生产工艺复杂、成熟度差,存在不良率较高和成本损耗大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沿图1中示出的横向方向,导光柱8'在横向方向上具有一定尺寸,遮光麦拉81'在横向方向也具有一定厚度,同时,导光柱8'侧面与显示屏21'之间还需要预留一定的安全间隙,即显示屏的黑边框宽度L1=导光柱在横向方向的尺寸+遮光麦拉在横向方向的尺寸+安全间隙的宽度,从而导致具有电子设备的黑边框较宽,显示屏的屏占比较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在柔性屏的侧壁和中框之间形成导光通道,导光通道用来对光线进行传送;在柔性屏与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以避免柔性屏漏光而影响光感功能实现。本公开的电子设备直接在柔性屏上以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来避免柔性屏产生的光线传导至光感器件,提升光感器件的检测准确性。同时,在柔性屏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层,利于缩减屏幕的黑边框宽度、提升屏占比,提升产品在全面屏发展趋势下的竞争力。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具有根据环境光线强度来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中框1、屏幕组件2和光感组件5,屏幕组件2和光感组件5均设置在中框1围成的区域内,中框1作为电子设备的骨架,对电子设备起支撑作用。中框1可以是金属、塑料、陶瓷等材质中的一种或多种材质的结合。电子设备还包括电池盖4,中框1与电池盖4围合成容纳空间以容纳屏幕组件2和光感组件5,当然,容纳空间中除了容纳以上结构外,还可以容纳其它电子元件,例如指纹传感器、摄像模块、主板7等。
其中,屏幕组件2包括柔性屏21,柔性屏21例如可以是OLED屏。柔性屏21的侧壁与中框1之间形成导光通道3,外界环境的光线可射入导光通道3内,光感组件5与导光通道3对应设置,光感组件5用于接收经由导光通道3入射的光线并感应入射的光线强度,光感组件5与电子设备的主板7电连接,主板7与柔性屏21电连接,主板7根据光感组件5接收的入射光线的强度来调节柔性屏21的显示亮度,以使柔性屏21的显示亮度与当前环境光线适应,避免柔性屏21的亮度过强,造成用户眼部不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避免柔性屏21显示过程中产生的光入射至导光通道3中,进而传输至光感组件5上,影响光感组件5的检测精度,本公开在柔性屏21的与导光通道3相邻的侧壁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211,以直接对柔性屏21的侧壁进行遮光处理。其中,点胶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化方式实现,例如采用喷胶机在柔性屏21的侧壁点遮光胶,这样的加工方式工艺成熟度高,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由于遮光麦拉无法贴附在柔性屏21的侧壁上,所以相关技术中需要设置导光柱,以将遮光麦拉粘贴在刀光柱的侧壁上,以避免柔性屏21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柱入射至光感组件5。本公开通过点胶方式在柔性屏21的侧壁设置遮光胶层211即可实现遮挡柔性屏21发出的光的效果,因此,本公开可以不用设置导光件,导光通道3所在的位置可以作为安全间隙使用,不再需要额外为安装过程预留安装间隙。具体的,参照图2,电子设备的黑边框尺寸L2=导光通道3在横向方向的尺寸+遮光胶层211在横向方向的尺寸,相比于图1中示出的L1,L2的尺寸更小,有效减小了电子设备的黑边框尺寸,提升了屏占比,提升产品竞争力。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和使用需求,也可以在导光通道3中设置导光件。
在一示例中,参考图2,在导光通道3中取消导光件,直接通过导光通道3来实现光线的传送。本实施例通过将导光通道3形成预留安全间隙,实现了导光通道3的复用,通过设置安全间隙可以避免在装配过程中,因为公差引起的安装错误等问题,同时,安全间隙还可以避免中框1因热胀冷缩产生变形而挤压柔性屏21。安全间隙的大小可根据中框1的材质或产品规格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本实施例利用导光通道3形成安全间隙,在免中框1热胀冷缩挤压柔性屏21的同时,实现了外界光线的传送,同时中框1与柔性屏21之间的安全间隙与导光通道3重叠,减小了电子设备的黑边框11宽度,提升了屏占比。另外,由于取消了导光柱(即导光件)和遮光麦拉,节省零部件成本,节省了组装导光柱、治具与机贴遮光麦拉的成本,规避了导光柱倾斜、导光柱漏装、导光柱不良、毛拉起翘等引起的漏光不良现象。
在另一示例中,导光通道3中设置导光件(图中未示出),比如可以为导光柱。导光件用于将射入导光通道3的光线传导至光感组件5处,以保证光感组件5能顺利接收到入射进导光通道3的光线。导光件采用导光材料制成,导光材料可以是透明硅胶、透明有机玻璃或聚苯乙烯等。导光件的结构与导光通道3的结构适配,射入导光通道3的光线通过导光件传递至光感组件5上。由于本实施例在柔性屏21靠近导光通道3的一侧以点胶方式直接在柔性屏21上设置遮光胶层211,无需在导光件的表面喷遮光漆以及粘贴遮光麦拉来避免柔性屏21漏光,使得导光件在电子设备宽度方向的尺寸减小,从而减小了电子设备的黑边框11宽度。另外,省去了遮光麦拉,避免出现因麦拉起翘等引起的漏光不良现象的出现。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结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中框1设置安装槽115,光感组件5设置于安装槽115,安装槽115设置于柔性屏21的第一侧,第一侧为背离柔性屏21的发光侧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安装槽115在中框1的设置位置根据导光通道3的位置来确定,为了便于光感组件5接收由导光通道3入射的光线,安装槽115位于导光通道3的光线射出端。本实施例的安装槽115可以直接形成在中框1上,光感组件5通过安装槽115直接设置在中框1上。本实施例的安装槽115也可以独立于中框1设置,并通过比如卡接、螺钉连接、插接等连接方式可拆卸设置在中框1上。安装槽115在中框1中的具体设置方式可根据中框1结构以及中框1内部空间进行灵活选择。
本实施例通过在中框中设置安装槽,安装槽与导光通道对应设置,并将光感组件设置在安装槽内,对光感组件与导光通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以保证由导光通道入射的光线均能被光感组件所接收。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的中框1包括支撑部12和围设在支撑部12外周的边框11,边框11的结构可根据电子设备内部器件的位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尺寸来进行灵活设计。支撑部12的结构根据电子设备内部电子器件的设置位置以及形状来进行设计,例如支撑部12可以是板状结构,支撑部12设置在柔性屏21的下方,可以对柔性屏21进行有效支撑,同时支撑部12还利于光感组件5安装(后面有介绍)。导光通道3位于边框11与柔性屏21之间,且柔性屏21与安装槽115位于支撑部12的两侧。支撑部12与边框11之间设置通孔31,通孔31形成导光通道3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的安装槽115既可以直接形成在边框11上,也可以独立于边框11设置。在一示例中,参考图2,在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上,边框11包括第一边框部111和第二边框部112,第一边框部111与第二边框部112相连,支撑部12位于第一边框部111和第二边框部112之间,第一边框部111与支撑部12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二边框部112与支撑部12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柔性屏21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安装槽115设置在第二容置腔。柔性屏21的侧边与第一边框部111之间形导光通道3,支撑部12与第一边框11之间设置通孔31,通孔31形成导光通道3的一部分。第二边框部112远离第一边框部111的一端沿电子设备宽度方向(即图2中的横向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边框部113,第二边框部112与第三边框部113之间形成安装槽115,电池该盖设在第三边框11上。
本实施例通过对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将安装槽与柔性显示屏设置在支撑部相对的两侧,以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内部结构空间,有效减小电子设备的厚度。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支撑部12和边框11的用于围成通孔31的侧壁面设置遮光层。参考图2,通孔31的侧壁面包括位于支撑部12的第一侧面311和位于边框11的第二侧面312,在第一侧面311和第二侧面312上分别设置遮光层,从而避免柔性屏21的光线由通孔31处漏出而影响光感功能的实现。本实施例中的遮光层可以是粘贴在第一侧面311和第二侧面312的遮光材料,例如遮光麦拉、遮光胶等,还可以是喷涂在第一侧面311和第二侧面312的遮光材料,例如遮光漆。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光感组件5包括光感器件51和光感电路板52,光感器件51为可以感应光线强弱的电子元件,例如光线传感器。光感电路板52可以是柔性电路板(FPC)或硬性电路板(PBC)。光感器件51与光感电路板52电连,光感器件51用于接收由导光通道3入射的光线;光感电路板52为光感器件51供电并计算光感器件51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度等。光感器件51设置于导光通道3的光线射出端,以保证光感器件51能接收到由导光通道3入射的光线。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还包括主板7,主板7分别与光感电路板52和柔性屏21电连,当光感器件51接收到由导光通道3射入的光线后,将光线强度信号传递至主板7,主板7根据光线强度信号来调节柔性屏21的亮度,以使柔性屏21的亮度适应当前环境光线,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对光感组件5进行定位,安装槽115内设有限位部6,限位部6位于光感电路板52的远离导光通道3的一侧,光感电路板52靠近导光通道3的一侧设置光感器件51,光感器件51位于导光通道3的光线射出端。限位部6挤压光感电路板52,以使光感器件51分别与支撑部12和边框11抵接,以将光感器件51定位在导光通道3的光线射出端。在一示例中,参考图2,固定部为设置在安装槽115内的压紧块,压紧块的尺寸根据安装槽115的底壁与光感电路板52之间的间隙来确定。在另一示例中,限位部6为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安装槽115的底壁与光感电路板52远离光感器件51的一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限位部6以使光感器件51分别与支撑部12和边框11抵接,以将光感器件51限位在导光通道3的光线射出端,从而保证光感器件51能更好接收由导光通道3入射的光线,以实现对柔性屏21亮度的准确调控。
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屏幕组件2还包括透光盖板22,透光盖板22覆盖柔性屏21,透光盖板22在对柔性屏21进行保护的同时,以便用户通过透光盖板22看到柔性屏21所呈现的画面。透光盖板22可以是透明玻璃盖板,或者透明塑料盖板。透光盖板22的边缘与边框11粘接连接以实现透光盖板22的固定。参考图2,边框11上形成有搭接面114,在搭接面114上涂有胶水层1141,透光盖板22的边缘搭接在搭接面114上并与搭接面114粘接。
为了使外界光线能顺利由透光盖板22射入导光通道3,在透光盖板22的与导光通道3对应的区域设置油墨涂层221,油墨涂层为透光油墨涂层,例如可以是IR透光油墨。在一示例中(该示例在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的透光盖板22包括透光区和非透光区,透光区域柔性显示屏对应,非透光区域往往设置成黑色以与电子设备的黑边框11对应,油墨涂层221设置在非透光区域与导光通道3对应的位置,在保证光线能由透光盖板22顺利射入导光通道3的同时,还能保证屏幕黑边框11颜色的一致性,使产品外观颜色美观协调。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
屏幕组件,设置在所述中框内,所述屏幕组件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侧壁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导光通道,所述柔性屏的与所述导光通道相邻的侧壁上通过点胶方式设置遮光胶层;
光感组件,设置于所述中框,所述光感组件与所述导光通道对应设置,所述光感组件用于接收经由所述导光通道入射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通道中设置导光件;或者,所述导光通道形成预留安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于所述柔性屏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背离所述柔性屏的发光侧的一侧;
所述光感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支撑部和围设在所述支撑部外周的边框,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边框之间设置通孔,所述通孔形成所述导光通道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边框的用于围成所述通孔的侧壁面设置遮光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感组件包括光感器件和光感电路板,所述光感器件与所述光感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光感器件设置于所述导光通道的光线射出端;
所述光感电路板与所述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光感电路板的远离所述导光通道的一侧;
所述限位部挤压所述光感电路板,以使所述光感器件分别与所述支撑部和所述边框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屏幕组件还包括透光盖板,所述透光盖板覆盖所述柔性屏;所述透光盖板的边缘与所述边框粘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的与所述导光通道对应的区域设置油墨涂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包括OLED屏。
CN202222622272.8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3330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2272.8U CN21833300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2272.8U CN21833300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3006U true CN218333006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820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2272.8U Active CN218333006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330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16253B1 (en) Terminal device
EP3813341B1 (en) Terminal
CN107884998B (zh)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CN108037620B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WO2020020052A1 (zh) 移动终端
CN108319074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08462767A (zh) 一种光敏组件和移动终端
US20110267314A1 (en) Optical touch-sensing display module
US11422397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display assembly
CN112965294B (zh)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8989501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4125103A (zh) 连接圈、中框、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08303825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106842713B (zh) 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361807B (zh) 电子设备、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US8820999B2 (en) Televis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lightguide integrated as part of the housing and a method of making
CN10830238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08150896B (zh) 电子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8087793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33300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099149B (zh) 面板组件、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8019668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241943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CN11236335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083253B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