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1909B -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1909B
CN114241909B CN202111543560.8A CN202111543560A CN114241909B CN 114241909 B CN114241909 B CN 114241909B CN 202111543560 A CN202111543560 A CN 202111543560A CN 114241909 B CN114241909 B CN 1142419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frame
rotating shaft
plat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435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41909A (zh
Inventor
曹俊威
刘子平
冯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ndame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dbes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dbest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dbest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435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1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419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19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21/00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 G09F21/04Mobile visual advertising by lan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包括:驱动IC、灯板、压铸金属框和阵列式LED,所述阵列式LED、灯板和驱动IC从上至下依次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内,所述灯板上电连接有若干个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发光视角不同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驱动IC底端连接有FPC排线。本发明在灯板上连接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能够在使用时实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间的切换,改变光源的发光视角,实现全视视角功能和防窥视角的功能,有效减少光线损失,降低车载背光模组的能耗,使其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车载显示屏通常采用直下式背光源,具有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高、显示细腻度好的优点。直下式车载背光模组需要通过排布后按照预设分区进行显示,随着直下式车载背光模组尺寸增大,所需灯板光源数量越来越多,分区数也逐渐增多。当只有一个人观看显示屏时,显示屏只需要正向提供足够的亮度即可满足观看需要,当多人观看显示屏时,显示屏需要在大角度范围内提供足够的亮度才能满足需要,但现有的车载背光模组视角不可调节,大角度范围的显示往往会增加车载背光模组的能耗,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亟需设计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在直下式灯板背面设置驱动IC,通过FPC排线连接客户端驱动主板进行指令通讯,在灯板上连接有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能够在使用时实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间的切换,改变光源的发光视角,实现全视视角功能和防窥视角的功能,有效减少光线损失,降低车载背光模组的能耗,使其更加节能环保;其包括:
驱动IC、灯板、压铸金属框和阵列式LED,所述阵列式LED、灯板和驱动IC从上至下依次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内,所述灯板上电连接有若干个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发光视角不同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所述驱动IC底端连接有FPC排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均包括:
反射杯、发光芯片和光源凹槽,若干个所述反射杯一端阵列连接于所述灯板上,所述光源凹槽开设于所述反射杯另一端,所述发光芯片布置于所述光源凹槽内部,并且所述所述光源凹槽内填充有荧光粉。
优选的,所述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源凹槽倾角不同,所述第一光源的发光视角大于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视角,所述发光芯片与灯板电连接,所述灯板与驱动IC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中铁框,所述中铁框围绕所述压铸金属框周向设置,并且所述中铁框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顶端,所述中铁框和压铸金属框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阵列式LED布置于容纳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阵列式LED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光线控制膜、上增光膜、下增光膜、扩散膜和扩散板,所述扩散板布置于所述灯板上方,所述光线控制膜、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扩散膜覆盖于所述扩散板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中铁框包括:侧边框和顶框,所述侧边框垂直连接于所述顶框底端边沿,所述顶框内侧尺寸小于所述光线控制膜尺寸,所述侧边框与压铸金属框顶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框顶端连接有TP固定双面胶,所述TP固定双面胶围绕所述顶框周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压铸金属框包括:第一边框、第二边框和连接框,所述连接框水平连接于所述所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之间,所述第一边框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边框尺寸,并且所述第一边框布置于第二边框上方,所述第二边框与驱动IC连接,所述灯板和阵列式LED通过连接框连接在第一边框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边框底端连接散热箱,电连接线穿设所述散热箱与所述FPC排线连接,所述散热箱侧端对称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驱动箱,所述驱动箱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侧端中部;
滤网,所述滤网对称连接与所述驱动箱和散热箱侧壁之间;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内壁,所述第一转轴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
电机,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驱动箱内壁,并且所述电机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一端连接;
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内壁,所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平行设置;
齿轮组,所述齿轮组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齿轮组包括并列设置的三个第二齿轮,三个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不同,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
转块,所述转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转块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凹槽滑动连接;
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开设于驱动箱内壁,并且所述第二凹槽布置于第一凹槽外侧,所述第二凹槽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凹槽滑动连接;
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设置于所述驱动箱内壁腔体内,所述驱动箱内壁腔体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与驱动箱内壁腔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块通过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第一气囊内填充有热胀气体;
滑动腔,所述滑动腔开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内,所述第一齿轮内侧与所述滑动腔滑动连接,所述滑动腔靠近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一齿轮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连通;
排气扇,所述排气扇通过第三转轴连接于所述散热箱内壁支架上,两个所述排气扇对称布置于驱动箱两侧;
带轮,两个所述带轮分别连接于第三转轴和第二转轴上,两个所述带轮通过同步带连接;
进气板,所述进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内壁,所述进气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内侧,所述进气板上均匀开设于若干个进气孔。
优选的,所述散热箱内还设置有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内壁,所述第二转轴远离所述第二齿轮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
推杆,所述推杆一端螺接于所述第二转轴内孔,所述推杆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内,所述推杆延伸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推板,所述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推杆延伸端,所述限位块穿设推板设置;
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中部连接于所述推板远离所述推杆的一侧,所述位块穿设弹性片设置,所述弹性片两端连接有润滑块,所述润滑块上涂抹有润滑脂;
侧凹槽,所述侧凹槽开设于所述壳体内壁侧端;
压板,所述压板滑动连接于所述侧凹槽内,所述润滑块滑动连接于压板上;
顶杆,所述顶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压板远离所述润滑块的一端,所述顶杆水平穿设所述壳体向进气板通孔内延伸;
张紧轮,所述张紧轮连接于所述顶杆延伸端,并且所述张紧轮布置于所述进气板通孔内;
堵头,所述堵头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于所述进气孔出气端,若干个所述堵头的第二连接线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线缠绕过所述张紧轮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铁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压铸金属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灯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箱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散热组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驱动箱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封堵组件的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7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IC;2.灯板;3.压铸金属框;4.中铁框;5.光线控制膜;6.上增光膜;7.下增光膜;8.扩散膜;9.扩散板;10.FPC排线;11.第一光源;12.第二光源;13.反射杯;14.发光芯片;15.光源凹槽;31.第一边框;32.第二边框;33.连接框;41.侧边框;42.顶框;43.TP固定双面胶;50.散热箱;51.驱动箱;52.滤网;53.第一转轴;54.第一齿轮;55.电机;56.第二转轴;57.第二齿轮;58.转块;59.第一凹槽;510.第一滑块;511.第二凹槽;512.第二滑块;513.第一气囊;514.第三滑块;515.第一连接线;516.滑动腔;517.第二气囊;518.排气扇;519.第三转轴;520.带轮;521.进气板;522.进气孔;61.壳体;62.推杆;63.限位块;64.推板;65.弹性片;66.润滑块;67.侧凹槽;68.压板;69.顶杆;610.张紧轮;611.堵头;612.第二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包括:
驱动IC1、灯板2、压铸金属框3和阵列式LED,所述阵列式LED、灯板2和驱动IC1从上至下依次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3内,所述灯板2上电连接有若干个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发光视角不同的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所述驱动IC1底端连接有FPC排线10。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在灯板2正面布有阵列式LED,在灯板2背面连接驱动IC1及周边元器件,通过压铸金属框3将驱动IC1、灯板2和阵列式LED进行固定,在驱动IC1上贴装FPC排线10,使驱动IC1通过FPC排线10与驱动主板连接,在灯板2上电连接有发光视角不同的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用户根据使用需求通过驱动主板向驱动IC1发送指令,在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间切换,当切换至第一光源11时,发光视角较大,能够实现全视视角的功能,便于多个用户观看,提高客户的观看体验,当仅有一个用户观看时,切换至第二光源12时,发光视角较小,从远离背光模组的区域观看时受到光线限制,能够实现防窥视角的功能,减少能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在直下式灯板2背面设置驱动IC1,通过FPC排线10连接客户端驱动主板进行指令通讯,在灯板2上连接有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能够在使用时实现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间的切换,改变光源的发光视角,实现全视视角功能和防窥视角的功能,有效减少光线损失,降低车载背光模组的能耗,使其更加节能环保。
如图4、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均包括:反射杯13、发光芯片14和光源凹槽15,若干个所述反射杯13一端阵列连接于所述灯板2上,所述光源凹槽15开设于所述反射杯13另一端,所述发光芯片14布置于所述光源凹槽15内部,并且所述所述光源凹槽15内填充有荧光粉。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由反射杯13、发光芯片14和光源凹槽15组成,光源使用时,通过驱动IC1控制灯板2对第一光源11或者第二光源12的发光芯片14通电,发光芯片14发光,光线通过光源凹槽15内的荧光粉后散发,从而实现车载背光模组的发光显示。同时,灯板2上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均采用矩阵式分布,能够实现对灯板2的分区控制,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分区显示,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可靠性,各区域背光模组之间相互独立且互不干扰,避免其中一个光源损坏导致使整个背光模组失效,相比于采用单个光源的情况,减少了单个光源的作用面积,有效提高了背光模组亮度的均匀性,提高了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的光源凹槽15倾角不同,所述第一光源11的发光视角大于所述第二光源12的发光视角,所述发光芯片14与灯板2电连接,所述灯板2与驱动IC1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的光源凹槽15倾角不同,使发光芯片14发出的光线散发的角度不同,在发光芯片14相同的情况下,使第一光源11的光源凹槽15开口处张角大于第二光源12的光源凹槽15开口处张角,从而使第一光源11的发光视角大于第二光源12的发光视角,用户可根据使用需求通过驱动主板向驱动IC1发送指令,在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间切换,当切换至第一光源11时,发光视角较大,能够实现全视视角的功能,提高客户的观看体验,当切换至第二光源12时,发光视角较小,从远离背光模组的区域观看时受到光线限制,能够实现防窥视角的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切换至第二光源12,能够在满足用户观看的同时,减少光线损失,降低了车载背光模组的能耗,使其更加节能环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还包括:中铁框4,所述中铁框4围绕所述压铸金属框3周向设置,并且所述中铁框4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3顶端,所述中铁框4和压铸金属框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阵列式LED布置于容纳空间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将中铁框4连接在压铸金属框3顶端,为阵列式LED提供安装空间,以中铁框4和压铸金属框3为框架,使阵列式LED能够整齐有序的排列,通过中铁框4和压铸金属框3对阵列式LED的限位作用,有效防止阵列式LED中各组件发生移位,并通过膜片固定胶将阵列式LED与中铁框4连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式LED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光线控制膜5、上增光膜6、下增光膜7、扩散膜8和扩散板9,所述扩散板9布置于所述灯板2上方,所述光线控制膜5、上增光膜6、下增光膜7和扩散膜8覆盖于所述扩散板9上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扩散板9是利用光线在行径途中遇到两个折射率(密度)相异的介质时,发生折射、反射与散射的物理现象,人为调整光线、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色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将扩散板9应用于背光模组中,将扩散板9按照预设距离布置在灯板2上方,能够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均匀性,减少灯斑的产生;
在扩散板9表面覆盖扩散膜8,能够起到修正扩散角度的作用,会使光辐射面积增大,进一步发光均匀性和色度稳定性;
通过设置上增光膜6和下增光膜7,两片增光膜正交使用,能够将光源发出的光向显示设备使用者方向聚集,可将正面亮度提高约100%,并且增光膜的厚度较小,对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影响较小;
光线控制膜5设置在最上层,能够通过控制光线的出光方向,解决显示屏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倒影成像问题,避免画面倒映在挡风玻璃上造成视觉干扰,减少倒影成像对显示屏安装位置的限制。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铁框4包括:侧边框41和顶框42,所述侧边框41垂直连接于所述顶框42底端边沿,所述顶框42内侧尺寸小于所述光线控制膜5尺寸,所述侧边框41与压铸金属框3顶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中铁框4由侧边框41和顶框42组成,侧边框41与压铸金属框3的第一边框31连接,侧边框41尺寸和压铸金属框3的第一边框31适应设置,将灯板2和阵列式LED围设在侧边框41内部,从而对灯板2和阵列式LED边缘进行限位,使灯板2和阵列式LED能够整齐的排列,避免灯板2和阵列式LED水平方向发生晃动,顶框42连接在侧边框41顶端,并且顶框42内侧尺寸小于光线控制膜5尺寸,能够通过顶框42突出侧边框41部分,有效实现对灯板2和阵列式LED厚度方向上的限位,通过顶框42将其固定,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在厚度方向上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框42顶端连接有TP固定双面胶43,所述TP固定双面胶43围绕所述顶框42周向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将TP固定双面胶43设置在顶框42顶端并且围绕顶框42周向设置,使背光模组顶端具有粘性,能够粘接在车载显示器外壳上,TP固定双面胶43粘性较好,有效实现了背光模组的固定,提高了安装稳定性,TP固定双面胶43围绕顶框42周向设置,全面覆盖顶框42,增大了粘接面积,避免背光模组因粘接不牢固发生损坏。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铸金属框3包括:第一边框31、第二边框32和连接框33,所述连接框33水平连接于所述所述第一边框31和第二边框32之间,所述第一边框31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边框32尺寸,并且所述第一边框31布置于第二边框32上方,所述第二边框32与驱动IC1连接,所述灯板2和阵列式LED通过连接框33连接在第一边框31内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压铸金属框3包括第一边框31、第二边框32和连接框33,形成阶梯式框架结构,压铸金属框3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机械强度,能够保证背光模组的外形,通过第二边框32与驱动IC1连接,将驱动IC1固定,能够保证背光模组底部的稳定性,连接框33作为灯板2和阵列式LED的承载平台,能够为其边沿提高稳定的支撑,并且第二边框32能够对灯板2和阵列式LED的侧边进行防护,防止阵列式LED各层边沿产生破损和开裂,通过阶梯式设计,能够使驱动IC1和灯板2之间保持预设距离,为驱动IC1发热时产生的变形预留空间,减少对灯板2的影响,避免灯板2产生弯曲或起皱。
如图6-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边框32底端连接散热箱50,电连接线穿设所述散热箱50与所述FPC排线10连接,所述散热箱50侧端对称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驱动箱51,所述驱动箱51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侧端中部;
滤网52,所述滤网52对称连接与所述驱动箱51和散热箱50侧壁之间;
第一转轴53,所述第一转轴53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一转轴53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54;
电机55,所述电机55安装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并且所述电机55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53一端连接;
第二转轴56,所述第二转轴56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二转轴56与第一转轴53平行设置;
齿轮组,所述齿轮组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齿轮组包括并列设置的三个第二齿轮57,三个所述第二齿轮57的齿数不同,所述第二齿轮57与第一齿轮54啮合连接;
转块58,所述转块58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56上,所述转块58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59,所述第一凹槽59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一滑块510,所述第一滑块510与第一凹槽59滑动连接;
第二凹槽511,所述第二凹槽511开设于驱动箱51内壁,并且所述第二凹槽511布置于第一凹槽59外侧,所述第二凹槽59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二滑块512,所述第二滑块512与第二凹槽59滑动连接;
第一气囊513,所述第一气囊513设置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腔体内,所述驱动箱51内壁腔体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三滑块514,所述第三滑块514与驱动箱51内壁腔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块514通过第一连接线515与所述第二滑块512连接,所述第一气囊513内填充有热胀气体;
滑动腔516,所述滑动腔516开设于所述第一转轴53内,所述第一齿轮54内侧与所述滑动腔516滑动连接,所述滑动腔516靠近所述电机5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囊517,所述第二气囊517与所述第一齿轮54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囊517与第一气囊513连通;
排气扇518,所述排气扇518通过第三转轴519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内壁支架上,两个所述排气扇518对称布置于驱动箱51两侧;
带轮520,两个所述带轮520分别连接于第三转轴519和第二转轴56上,两个所述带轮520通过同步带连接;
进气板521,所述进气板521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内壁,所述进气板521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侧,所述进气板521上均匀开设于若干个进气孔52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背光模组使用时,由于驱动IC1和灯板2运行时会产生热量,热量积聚在第二边框32内,若不及时进行散热,会导致驱动IC1和灯板2故障,因此在第二边框32底端设置散热箱50,热量积聚在散热箱50内。散热箱50使用时,启动电机55,电机55驱动第一转轴53转动,带动第一齿轮54转动,第一齿轮54与第一个第二齿轮57啮合传动,带动第二转轴56转动,使转块58随之转动,转块58转动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带动第一滑块510向外滑动,使第一滑块510与第二滑块512接触,使第二滑块512向第二凹槽511内滑动,第二转轴56转动带动带轮520转动,使第三转轴519转动带动排气扇518转动,使空气快速流动至散热箱50内,对散热箱50进行散热降温;当背光模组温度升高至第一预设值时,第一气囊513内气体发生膨胀,第一气囊513和第二气囊517连通,使第二气囊517膨胀,第二气囊517推动第一齿轮54向第一转轴53远离电机55的一端移动,使第一齿轮54与第二个第二齿轮57啮合,改变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7的传动比,提高第二转轴56的转速,从而提高第三转轴519和排气扇518的转速,加快空气流速,提高散热效率;当背光模组温度升高至第二预设值时,第一齿轮54与第三个第二齿轮57啮合,排气扇518的转速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第二转轴56转速提高,第二滑块512推动第二凹槽511内滑动的距离增大,第二滑块512通过第一连接线515拉动第三滑块513移动,使升温至第一预设值时,第一气囊513的膨胀空间随之扩大,直至升温至第二预设值时,第一气囊513的膨胀空间不足,第二气囊517才继续推动第一齿轮54滑动,避免随着温度升高,第一齿轮54持续运动,影响齿轮间的传动。当温度降低后,在弹簧和气囊的作用下各组件复位。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第二边框32内设置散热组件,通过排气扇518转动实现散热箱50内部和外部空气的流动,将背光模组上的热量快速散发,同时,能够根据背光模组的温度,对排气扇518的转速实现阶梯式调节,使排气扇518的转速自动适应温度的变化,转速调节可靠性高,提高了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从而减少了背光模组因温度升高导致的变形,避免灯板2在高温作用下产生弯曲或起皱,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散热性能,可靠性更高。
如图7、9、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箱50内还设置有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包括:
壳体61,所述壳体61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二转轴56远离所述第二齿轮57的一端与所述壳体61转动连接;
推杆62,所述推杆62一端螺接于所述第二转轴56内孔,所述推杆6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61内,所述推杆62延伸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3;
推板64,所述推板64固定连接于所述推杆62延伸端,所述限位块63穿设推板64设置;
弹性片65,所述弹性片65中部连接于所述推板64远离所述推杆62的一侧,所述位块63穿设弹性片65设置,所述弹性片65两端连接有润滑块66,所述润滑块66上涂抹有润滑脂;
侧凹槽67,所述侧凹槽67开设于所述壳体61内壁侧端;
压板68,所述压板68滑动连接于所述侧凹槽67内,所述润滑块66滑动连接于压板68上;
顶杆69,所述顶杆69固定连接于所述压板68远离所述润滑块66的一端,所述顶杆69水平穿设所述壳体61向进气板521通孔内延伸;
张紧轮610,所述张紧轮610连接于所述顶杆69延伸端,并且所述张紧轮610布置于所述进气板521通孔内;
堵头611,所述堵头611通过第二连接线612连接于所述进气孔522出气端,若干个所述堵头611的第二连接线612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线612缠绕过所述张紧轮610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在背光模组不进行散热时,需要将进气孔522封堵,避免外部的灰尘和水通过进气孔522进入,影响背光模组的性能,因此在散热箱50内设置封堵组件,当进行散热时,第二转轴56转动,通过螺纹传动使推杆62转动,带动推杆62向壳体61内移动,推杆62通过推板64压动弹性片65两端沿压板68向两侧移动,润滑块66移动至侧凹槽67内,将润滑脂涂抹至侧凹槽67内,对压板68两侧进行润滑,当限位块63与压板68接触后,推动压板68和顶杆69移动,张紧轮610向远离壳体61的方向移动,使第二连接线612放松,堵头611在气流作用下与进气口522分离,实现进气口522的连通;当不进行散热时,电机55反向转动,将推杆62和顶杆68收回,张紧轮610将第二连接线612重新拉紧,使堵头611将进气口522封堵。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在散热箱50内设置封堵组件,当背光模组进行散热时,自动将堵头611与进气口522分离,实现进气口522的连通,实现内外空气的热交换,当背光模组停止散热时,自动实现进气口522的封堵,避免灰尘和水分通过进气口522进入背光模组内部,在保证有效散热的同时提高了背光模组内部的清洁度和防水性能,并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部件的润滑,避免长时间不使用导致的卡顿现象,提高了封堵组件的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通过预设算法对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进行计算,设计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对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所述第一光源11的结构尺寸进行调整,所述预设算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A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为:
Figure BDA0003415017940000161
其中,E为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a为所述灯板2的长度,b为所述灯板2的宽度,h为所述第一光源11的反射杯13的高度,I为所述第一光源11的发光芯片14的初始照度,θ为所述第一光源11的反射杯13斜面与灯板2法线的夹角;
步骤A2,根据步骤A1中得到的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当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小于预设的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最小照度E0时,即现有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不能够满足全视视角要求,设计人员对述第一光源11的结构尺寸进行调整,当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大于预设的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最小照度E0时,即现有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能够满足视角要求,可以正常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使用时,当切换至第一光源11时,需要实现全视视角的功能,因此需要对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进行评估,基于第一光源11的相关结构参数,在光线经过发光芯片14散发后,根据预设算法对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进行计算,当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小于预设的所述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最小照度E0时,即现有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E较低,用户使用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显示,从而不能够满足全视视角要求,设计人员对述第一光源11的反射杯13的高度、反射杯13斜面与灯板2法线的夹角进行调整,直至满足全视视角要求,通过预设算法,有效实现了对第一光源11发光范围边缘处的照度的计算,为第一光源11的反射杯13的设计提供依据,便于对全视功能的实现进行评估保障,使第一光源11能够适应灯板2的尺寸进行差异性设计,提高了车载背光模组的可靠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IC(1)、灯板(2)、压铸金属框(3)和阵列式LED,所述阵列式LED、灯板(2)和驱动IC(1)从上至下依次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3)内,所述灯板(2)上电连接有若干个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发光视角不同的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所述驱动IC(1)底端连接有FPC排线(10);
所述压铸金属框(3)包括:第一边框(31)、第二边框(32)和连接框(33),所述连接框(33)水平连接于所述所述第一边框(31)和第二边框(32)之间,所述第一边框(31)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边框(32)尺寸,并且所述第一边框(31)布置于第二边框(32)上方,所述第二边框(32)与驱动IC(1)连接,所述灯板(2)和阵列式LED通过连接框(33)连接在第一边框(31)内部;
所述第二边框(32)底端连接散热箱(50),电连接线穿设所述散热箱(50)与所述FPC排线(10)连接,所述散热箱(50)侧端对称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驱动箱(51),所述驱动箱(51)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侧端中部;
滤网(52),所述滤网(52)对称连接与所述驱动箱(51)和散热箱(50)侧壁之间;
第一转轴(53),所述第一转轴(53)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一转轴(53)上滑动连接有第一齿轮(54);
电机(55),所述电机(55)安装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并且所述电机(55)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53)一端连接;
第二转轴(56),所述第二转轴(56)转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二转轴(56)与第一转轴(53)平行设置;
齿轮组,所述齿轮组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齿轮组包括并列设置的三个第二齿轮(57),三个所述第二齿轮(57)的齿数不同,所述第二齿轮(57)与第一齿轮(54)啮合连接;
转块(58),所述转块(58)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56)上,所述转块(58)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59),所述第一凹槽(59)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一滑块(510),所述第一滑块(510)与第一凹槽(59)滑动连接;
第二凹槽(511),所述第二凹槽(511)开设于驱动箱(51)内壁,并且所述第二凹槽(511)布置于第一凹槽(59)外侧,所述第二凹槽(59)内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二滑块(512),所述第二滑块(512)与第二凹槽(59)滑动连接;
第一气囊(513),所述第一气囊(513)设置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腔体内,所述驱动箱(51)内壁腔体通过弹簧连接有第三滑块(514),所述第三滑块(514)与驱动箱(51)内壁腔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滑块(514)通过第一连接线(515)与所述第二滑块(512)连接,所述第一气囊(513)内填充有热胀气体;
滑动腔(516),所述滑动腔(516)开设于所述第一转轴(53)内,所述第一齿轮(54)内侧与所述滑动腔(516)滑动连接,所述滑动腔(516)靠近所述电机(5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气囊(517),所述第二气囊(517)与所述第一齿轮(54)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囊(517)与第一气囊(513)连通;
排气扇(518),所述排气扇(518)通过第三转轴(519)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内壁支架上,两个所述排气扇(518)对称布置于驱动箱(51)两侧;
带轮(520),两个所述带轮(520)分别连接于第三转轴(519)和第二转轴(56)上,两个所述带轮(520)通过同步带连接;
进气板(521),所述进气板(521)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箱(50)内壁,所述进气板(521)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侧,所述进气板(521)上均匀开设于若干个进气孔(5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均包括:反射杯(13)、发光芯片(14)和光源凹槽(15),若干个所述反射杯(13)一端阵列连接于所述灯板(2)上,所述光源凹槽(15)开设于所述反射杯(13)另一端,所述发光芯片(14)布置于所述光源凹槽(15)内部,并且所述所述光源凹槽(15)内填充有荧光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11)和第二光源(12)的光源凹槽(15)倾角不同,所述第一光源(11)的发光视角大于所述第二光源(12)的发光视角,所述发光芯片(14)与灯板(2)电连接,所述灯板(2)与驱动IC(1)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铁框(4),所述中铁框(4)围绕所述压铸金属框(3)周向设置,并且所述中铁框(4)连接于所述压铸金属框(3)顶端,所述中铁框(4)和压铸金属框(3)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阵列式LED布置于容纳空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式LED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光线控制膜(5)、上增光膜(6)、下增光膜(7)、扩散膜(8)和扩散板(9),所述扩散板(9)布置于所述灯板(2)上方,所述光线控制膜(5)、上增光膜(6)、下增光膜(7)和扩散膜(8)覆盖于所述扩散板(9)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铁框(4)包括:侧边框(41)和顶框(42),所述侧边框(41)垂直连接于所述顶框(42)底端边沿,所述顶框(42)内侧尺寸小于所述光线控制膜(5)尺寸,所述侧边框(41)与压铸金属框(3)顶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框(42)顶端连接有TP固定双面胶(43),所述TP固定双面胶(43)围绕所述顶框(42)周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箱(50)内还设置有封堵组件,所述封堵组件包括:
壳体(61),所述壳体(61)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箱(51)内壁,所述第二转轴(56)远离所述第二齿轮(57)的一端与所述壳体(61)转动连接;
推杆(62),所述推杆(62)一端螺接于所述第二转轴(56)内孔,所述推杆(62)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壳体(61)内,所述推杆(62)延伸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63);
推板(64),所述推板(64)固定连接于所述推杆(62)延伸端,所述限位块(63)穿设推板(64)设置;
弹性片(65),所述弹性片(65)中部连接于所述推板(64)远离所述推杆(62)的一侧,所述位块(63)穿设弹性片(65)设置,所述弹性片(65)两端连接有润滑块(66),所述润滑块(66)上涂抹有润滑脂;
侧凹槽(67),所述侧凹槽(67)开设于所述壳体(61)内壁侧端;
压板(68),所述压板(68)滑动连接于所述侧凹槽(67)内,所述润滑块(66)滑动连接于压板(68)上;
顶杆(69),所述顶杆(69)固定连接于所述压板(68)远离所述润滑块(66)的一端,所述顶杆(69)水平穿设所述壳体(61)向进气板(521)通孔内延伸;
张紧轮(610),所述张紧轮(610)连接于所述顶杆(69)延伸端,并且所述张紧轮(610)布置于所述进气板(521)通孔内;
堵头(611),所述堵头(611)通过第二连接线(612)连接于所述进气孔(522)出气端,若干个所述堵头(611)的第二连接线(612)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线(612)缠绕过所述张紧轮(610)设置。
CN202111543560.8A 2021-12-16 2021-12-16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Active CN1142419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43560.8A CN114241909B (zh) 2021-12-16 2021-12-16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43560.8A CN114241909B (zh) 2021-12-16 2021-12-16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1909A CN114241909A (zh) 2022-03-25
CN114241909B true CN114241909B (zh) 2022-09-06

Family

ID=8075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43560.8A Active CN114241909B (zh) 2021-12-16 2021-12-16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419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91306A (zh) * 2022-11-04 2023-02-03 陈文兰 一种可对隐私保护的数字信息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64012B (en) * 2007-10-19 2012-05-11 Au Optronics Corp Dual-view display panel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9841158A (zh) * 2017-11-28 2019-06-04 深圳市合利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散热且可防尘的led显示屏
CN108761854B (zh) * 2018-04-26 2019-09-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1415597B (zh) * 2020-03-25 2020-12-18 深圳鑫亿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防水罩的显示屏
CN214202995U (zh) * 2021-02-25 2021-09-14 深圳市瀚达美电子有限公司 提高亮度均匀性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987409A (zh) * 2021-04-08 2021-06-18 深圳市希恩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lcd液晶显示屏共用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1909A (zh) 2022-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79447B1 (en) Lcd apparatus with heat dissipation arrangements
CN201599655U (zh) 侧射式背光组件
WO2018076396A1 (zh) 主动散热式led显示屏面板
CN114241909B (zh) 一种低能耗双视角车载背光模组
CN104235641B (zh) 超薄式led光引擎
CN101988648A (zh) 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9799670B (zh) 终端设备
CN108345146A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140349A (zh) 显示装置
CN102368367A (zh) Led屏显示单元和led显示屏
CN202032396U (zh) Led道路照明灯具模组
CN210091611U (zh) 叶片组件及包含其的风扇屏
WO2022262776A1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拍摄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2017548A (zh) 叶片组件及包含其的风扇屏
CN114187838B (zh) 带主动驱动器件的直下式节能车载背光源模组及驱动方法
CN210431569U (zh) 一种散热智能摄像机
CN210470094U (zh) 一种显示器散热装置
CN104317148B (zh) 投影仪与投影电视
CN112687194A (zh) 一种具有光度自动识别的护眼功能的oled屏
CN217714635U (zh) 一种多功能线条灯
CN216210352U (zh) 一种散热车载后视镜用背光源
CN113130467B (zh) 一种对比度自动调节的cob显示面板
CN211475661U (zh) 一种超薄防眩型灯具
CN117784474B (zh) 一种lcd背光系统及lcd显示器
CN21882511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1, 2-4, and floor 1-3, No. 222-2, Buxin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damei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floor 1, 2-4, and floor 1-3, No. 222-2, Buxin Road, Xinlan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DBEST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