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2630A -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 Google Patents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2630A
CN114222630A CN202080056538.8A CN202080056538A CN114222630A CN 114222630 A CN114222630 A CN 114222630A CN 202080056538 A CN202080056538 A CN 202080056538A CN 114222630 A CN114222630 A CN 114222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glass tube
pipette
pipette tip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65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原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22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2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02Burettes; Pipettes
    • B01L3/0275Interchangeable or disposable dispensing t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02Burettes; Pipet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02Burettes; Pipettes
    • B01L3/021Pipettes, i.e. with only one conduit for withdrawing and redistribut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2Adapting objects or devices to another
    • B01L2200/021Adjust spacings in an array of wells, pipettes or holders, format transfer between arrays of different size or geomet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2Adapting objects or devices to another
    • B01L2200/026Fluid interfacing between devices or objects, e.g. connectors, inlet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32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cylindrical, tube shaped
    • B01L2300/0838Capillaries

Abstract

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即前端以及后端开口的移液管吸头中,玻璃管具备前端侧的第一端、后端侧的第二端、以及从第一端向第二端贯穿的第一贯通孔。连接构件具备供玻璃管插入的第二贯通孔。对于玻璃管而言,比该玻璃管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中央位置靠第二端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第二贯通孔,比中央位置靠第一端侧的部分的全部位于第二贯通孔的外部。对于连接构件而言,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直径大于移液管吸头的前端的直径,且该连接构件由树脂构成。

Description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背景技术
已知构成吸引液体的移液管以及该移液管的前端的移液管吸头(例如,专利文献1~3)。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具有移液管主体、以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移液管主体的移液管吸头的移液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6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1-132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5/082536号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移液管吸头是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即前端以及后端开口的移液管吸头。所述移液管吸头具有玻璃管和连接构件。所述玻璃管具备所述前端侧的第一端、所述后端侧的第二端、以及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贯穿的第一贯通孔。所述连接构件具备供所述玻璃管插入的第二贯通孔。对于所述玻璃管而言,比位于该玻璃管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中央位置靠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第二贯通孔,比所述中央位置靠所述第一端侧的部分的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外部。对于所述连接构件而言,与所述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移液管吸头的所述前端的直径,且所述连接构件由树脂构成。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移液管具有:上述的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主体,其具有供所述连接构件装卸的装卸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移液管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移液管的移液管吸头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移液管吸头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移液管吸头与移液管主体的连结部的剖视图。
图5的(a)、图5的(b)以及图5的(c)是用于对用于将移液管吸头装卸于移液管主体的装卸结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移液管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是示意性的,且附图上的尺寸比率等未必一定与现实的尺寸比率等一致。在多个附图彼此中,也有时尺寸比率等相互不一致。
在本公开中,“疏水性”或“亲水性”的用语有时用于特性的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中的任一方。
例如,“具有疏水性”是指移液管的吸引对象的液体的接触角为90°以上的情况(绝对性评价)。另外,例如,“具有亲水性”是指移液管的吸引对象的液体的接触角小于90°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移液管的吸引对象的液体未被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水的接触角来判定疏水性或亲水性的有无。
另一方面,例如,“疏水性较高”、“疏水性较低”或“疏水性不同”是指,在与移液管的吸引对象的液体(也可以如上述那样采用水)接触的两个构件(部位)彼此对所述液体的接触角进行比较时,一方的接触角与另一方的接触角相比较大的情况、较小的情况、或不同的情况(相对性评价)。因此,例如,在第一构件的疏水性比第二构件的疏水性高的情况下,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这双方、或第二构件可以无需具有疏水性而具有亲水性。
<第一实施方式>
[移液管的概要]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移液管1的结构的图(主要为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为了方便而附上了正交坐标系xy。+x侧是利用移液管1吸引液体时被设为下方的一侧。
移液管1具有移液管吸头10、以及供移液管吸头10装卸的移液管主体20。在图1中,通过侧视图示出移液管吸头10。通过示意性的剖视图示出移液管主体20的结构方面的部分。通过框图示出移液管主体20中的控制部24。
移液管吸头10从其前端10a(+x侧的端部)至后端10b(-x侧的端部)为中空状。在前端10a与液体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移液管主体20从后端10b使移液管吸头10内排气(减压),由此,液体从前端10a被吸引到移液管吸头10内。移液管吸头10例如设为一次性。需要说明的是,前端以及后端的用语有时是指前端面以及后端面,有时是指包括前端面以及后端面在内的具有些许长度的部分(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对于其他构件也是同样的。
[移液管吸头]
图2是示出移液管吸头10的结构的侧视图(对于后述的内层15为剖视图)。图3是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侧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的一部分(以及移液管主体2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移液管吸头10具有玻璃管11、固定于玻璃管11的前端侧(+x侧)的吸头构件12、以及固定于玻璃管11的后端侧(-x侧)的连接构件13。玻璃管11例如是成为移液管吸头10的主体的构件。吸头构件12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侧部分,例如有助于该前端10a侧部分的特性提高。连接构件13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部分,例如有助于使该后端10b侧部分向移液管主体20的装卸容易化。
(玻璃管)
玻璃管11具有作为长度方向(x方向)上的两端的前端11a(图3)以及后端11b(图4),并且具有从前端11a向后端11b贯穿的贯通孔11c。换言之,玻璃管11具有筒状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筒状的形状”意味着例如在一个方向上较长(该一个方向上的长度比其他方向上的长度长)、中空且两端开口的形状,并不仅意味着圆筒形。
玻璃管11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玻璃管11采用在其全长的范围内以恒定的横截面(在另一观点中为恒定的内径以及外径)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另外,横截面的形状(内缘的形状以及外缘的形状)例如为圆形。虽然以恒定的横截面延伸,但当然也可以存在公差。公差的大小根据玻璃管11的尺寸以及用途等而不同。若举出一例,也可以在玻璃管11的直径中产生±15%、±10%或±5%左右的尺寸偏差。
玻璃管11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图示的例子以外的各种形状。例如,玻璃管11也可以在全长的至少一部分中,横截面的形状以及/尺寸发生变化,或者以翘曲或弯曲的方式延伸,或者横截面的内缘的形状与外缘的形状不同,或者具有圆形以外的横截面形状。另外,例如,玻璃管11也可以是前端侧的一部分越趋向前端11a侧越细的锥形状。
玻璃管11的尺寸也可以根据所提取的液体的量和/或被提取的液体的分析方法等各种情况而适当设定。例如,玻璃管11的内径可以设为0.1mm以上且0.3mm以下。另外,例如,玻璃管11的外径可以设为0.4mm以上且1.2mm以下。另外,例如,玻璃管11的长度可以设为20mm以上且100mm以下。
对于玻璃管11而言,例如,其整体由相同的玻璃材料一体地构成。但是,玻璃管11也可以在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由与玻璃不同的材料构成的膜(例如疏水膜)。另外,例如,对于玻璃管11而言,也可以是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和/或径向上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
作为玻璃,能够列举出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玻璃(硅酸玻璃)。作为硅酸玻璃,例如可以列举出钠钙玻璃、硼硅酸玻璃以及石英玻璃。另外,玻璃也可以是以硅酸盐以外的成分为主要成分的玻璃。作为这样的玻璃,例如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玻璃、硫属化合物玻璃、金属玻璃以及有机玻璃。
玻璃管11的至少一部分(即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具有透光性。由此,例如,能够从玻璃管11的侧方向位于玻璃管11内的液体照射光,从而对液体的成分和/或性质进行研究。更详细而言,能够进行例如荧光测定、散射测定、吸光测定和/或分光测定。
对于玻璃管11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内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而言,也可以通过设置疏水膜等而具有疏水性。具有疏水性的情况下的水的接触角可以适当设定。例如,接触角可以是90°以上且95°以下(即接近90°的值),也可以是95°以上且150°以下,也可以超过150°。需要说明的是,超过150°是可以说具有所谓的超疏水性的大小。
(吸头构件)
如图3所示,吸头构件12具有作为x方向(移液管吸头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前端12a以及后端12b,并且具有从前端12a向后端12b贯穿的贯通孔12c。换言之,吸头构件12具有筒状的形状。前端12a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贯通孔12c与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呈同心状相连(连续)。因此,能够从吸头构件12的前端12a吸引液体并使液体向玻璃管11内移动。
吸头构件12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若着眼于吸头构件12的外表面的形状,则吸头构件12具有:第一部位12e,其具有前端12a;以及第二部位12f,其具有后端12b。第一部位12e为越趋向前端侧直径越小的锥状。第二部位12f以恒定的横截面延伸,且该横截面的直径大于第一部位12e的后端的横截面的直径。第一部位12e以及第二部位12f的横截面的形状例如为圆形。
但是,吸头构件12的外表面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图示的例子以外的各种形状。例如,吸头构件12的外表面的形状可以是无法在概念上形成第一部位12e以及第二部位12f(即两个互不相同的部位)的形状,也可以是在全长的范围内具有恒定的横截面的形状,也可以反之在全长的范围内呈锥状。另外,在着眼于吸头构件12的外表面时,也可以在该吸头构件12的至少一部分中具有圆形以外的横截面形状。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若着眼于吸头构件12的内表面的形状,则吸头构件12具有在前端12a开口的第一孔12ca、以及在后端12b开口的第二孔12cb。前文所述的贯通孔12c由第一孔12ca和第二孔12cb构成。对于第一孔12ca而言,其后端与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的前端相连。第二孔12cb成为供玻璃管11的前端11a侧的一部分插入的孔。
第一孔12ca以及第二孔12cb的形状也可以适当设定。例如,第一孔12ca为越趋向前端侧直径越小的锥状。第二孔12cb以恒定的横截面延伸,且该横截面的直径大于第一孔12ca的后端的横截面的直径。第一孔12ca以及第二孔12cb的横截面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一孔12ca的后端位于第二部位12f内。
但是,吸头构件12的内表面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图示的例子以外的各种形状。例如,吸头构件12的内表面的形状可以是无法在概念上形成第一孔12ca以及第二孔12cb(即两个互不相同的孔)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具有锥面的形状,也可以反之在全长的范围内呈锥状。另外,吸头构件12的贯通孔12c也可以在其至少一部分中以翘曲或弯曲的方式延伸,或者具有圆形以外的横截面形状。在吸头构件12中,横截面的内缘的形状与外缘的形状也可以不同。
吸头构件12由与构成玻璃管1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对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部的特性(例如疏水性)进行设定。例如,玻璃管11由玻璃构成,相对于此,吸头构件12由疏水性高于上述玻璃的树脂构成。由此,例如,即使不在玻璃管11的表面形成疏水膜,也能够提高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部的疏水性,从而减少液体向前端部的非意图的附着。
构成吸头构件12的树脂的种类可以为适当的种类。例如,作为树脂,可以列举出聚丙烯、聚乙烯以及聚四氟乙烯。树脂也可以包含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绝缘材料和/或导电材料构成的填料。对于吸头构件12而言,例如,其整体由相同的树脂一体地形成。但是,吸头构件12也可以在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由与树脂不同的材料构成的膜(例如疏水膜)。另外,例如,对于吸头构件12而言,也可以是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和/或径向上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
吸头构件12具有疏水性的情况下的接触角可以适当设定。例如,接触角可以是90°以上且95°以下(即接近90°的值),也可以是95°以上且150°以下,也可以超过150°。需要说明的是,超过150°是可以说具有所谓的超疏水性的大小。
吸头构件12的材料可以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容易对液体被吸引到吸头构件12内的情况等进行视觉辨认。在吸头构件12的材料具有透光性的情况下,玻璃管11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透光性比吸头构件12的材料高的材料。在该情况下,例如,作为吸头构件12的材料,能够选择疏水性较高的材料,另一方面,作为玻璃管11的材料能够选择适于为了液体的分析而从侧方向液体照射光的材料。
吸头构件12相对于玻璃管11的固定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在图示的例子中,玻璃管11被压入吸头构件12的第二孔12cb中,从而两者被固定。玻璃管11的前端11a与由于第二孔12cb的直径大于第一孔12ca的直径而构成的台阶部抵接。玻璃管11从第二孔12cb的脱落例如被由于两者直接抵接而产生的摩擦力阻止。虽然没有特别进行图示,但在吸头构件12与玻璃管11之间可以配置有由刚性低于吸头构件12和玻璃管11的材料构成的衬垫。
吸头构件12相对于玻璃管11的固定也可以采用图示的例子以外的各种方法。例如,作为其他的固定方法,能够列举出由爪等进行的卡止、由粘接剂进行的粘接、熔敷。另外,例如,也可以与图示的例子相反地将吸头构件12向玻璃管11的贯通孔压入。也可以将至此例示出的各种固定方法的两个以上组合。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吸头构件12与玻璃管11之间也可以夹设有粘接剂。另外,例如,也可以向配置了玻璃管11的模具内填充成为吸头构件12的树脂,从而形成吸头构件12。
(连接构件)
如图2以及图4所示,连接构件13具有有作为x方向(移液管吸头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前端13a以及后端13b,并且具有从前端13a向后端13b贯穿的贯通孔13c。后端13b例如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且位于移液管主体20的内部。玻璃管11的后端11b侧部分穿过贯通孔13c。由此,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能够与移液管主体20的内部相通。玻璃管11的后端11b也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
连接构件13的形状可以采用各种形状。例如,对于贯通孔13c而言,其内表面是与玻璃管11的外表面一致的形状。更详细而言,贯通孔13c是以恒定的横截面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且横截面为圆形。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着眼于连接构件13的外表面时的横截面的形状是以贯通孔13c为中心的圆形,并且是直径根据移液管吸头1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不同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构件13具有直径大于其他部分(在连接构件13内直径为最大)的第一大径部13d。在另一观点中,第一大径部13d包括从连接构件13的侧面突出的凸缘。第一大径部13d例如如后述那样有助于连接构件13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0的装卸、和/或移液管吸头10的处理的容易化。第一大径部13d的具体的形状以及直径可以考虑后述的作用等而适当地设定。
连接构件13在向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远离第一大径部13d的位置具有第二大径部13e。第二大径部13e的直径大于第一大径部13d与第二大径部13e之间的第一小径部13f的直径。在另一观点中,第二大径部13e包括从连接构件13的侧面突出的凸缘。在又一观点中,连接构件13通过具有直径相对较小的第一小径部13f而在侧面具有凹槽(省略附图标记)。第二大径部13e例如如后述那样有助于连接构件13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0的装卸的容易化。第二大径部13e的具体的形状以及直径可以考虑后述的作用等而适当地设定。第二大径部13e的直径也可以与图示的例子不同,而成为与第一大径部13d的直径同等以上。
连接构件13具有从面向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x侧)的后侧面13g突出的凸部13h。后侧面13g例如是第二大径部13e的后端10b侧的面。凸部13h的后端(顶面)构成连接构件13的后端13b(后端面)。换言之,连接构件13包括后端13b(其至少一部分),且具有直径相对较小的小径部。凸部13h例如如后述那样有助于连接构件13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0的定位。凸部13h的具体的形状以及直径可以考虑后述的作用等而适当地设定。例如,凸部13h是包括后端13b的至少一部分越趋向后方(-x侧)越缩径的锥形状。凸部13h的直径例如与连接构件13的其他部分相比为最小(但是,无视后述的内层15。)。
凸部13h(后端13b)如上述那样是与其他部分相比直径最小的部分,但根据供玻璃管11穿过这一情况可知,其至少具有比玻璃管11(其整体或后端11b)的直径大的直径。另外,凸部13h的直径大于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吸头构件12的前端12a)的直径。在移液管吸头10未被安装于移液管主体20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吸头构件12以及连接构件13的形状等合理地判断移液管吸头10的两端中的哪一方为接液侧或移液管主体20侧。一端(连接构件13的后端13b)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的直径这一情况可以作为其中一个判断基准。
连接构件13在比第一大径部13d靠前端侧(+x侧)的位置具有直径小于第一大径部13d的第二小径部13i。第二小径部13i例如与第一大径部13d的前端侧相邻。第二小径部13i构成连接构件13的前端13a。第二小径部13i例如如后述那样有助于保护玻璃管11。第二小径部13i的具体的形状以及直径可以考虑后述的作用等而适当地设定。例如,第二小径部13i是包括前端13a的至少一部分越趋向前端侧越缩径的锥形状。另外,例如,第二小径部13i的直径可以大于(图示的例子)第一小径部13f的直径,也可以与第一小径部13f的直径同等,也可以小于第一小径部13f的直径。
连接构件13由与构成玻璃管11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由此,例如,能够容易使连接构件13的形状成为与装卸结构相对应的任意的形状,或者能够提高装卸的强度和/或密闭性。例如,对于连接构件13而言,其整体由树脂构成。
对于连接构件13而言,其整体可以由单一的材料一体地形成,也可以通过将由互不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构件组合而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构件13具有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夹设在连接构件主体14与玻璃管11之间的内层15。连接构件主体14例如是成为连接构件13的主体的构件。内层15例如是在制造过程中有助于连接构件主体14与玻璃管11的固定的粘接层。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内层15例如由互不相同的树脂构成。
前文所述的连接构件13的形状的说明基本上可以引用于连接构件主体14的形状。但是,形成于连接构件主体14的贯通孔14c的内径比玻璃管11的外径大出内层15的厚度。例如,贯通孔14c是具有能够与玻璃管11的外表面隔着大致恒定的间隙对置的内表面的形状。更详细而言,例如,贯通孔14是c以恒定的横截面呈直线状延伸的形状,且横截面为圆形。
内层15与贯通孔14c的内表面和玻璃管11的外周面密接。换言之,内层15将玻璃管11的外周面包围。连接构件主体14将内层15的外周面包围而构成连接构件13的外周面。内层15的厚度例如为大致恒定。但是,例如,在内层15的固化时,由于玻璃管11相对于贯通孔14c偏心或倾斜,而在内层15产生较厚部分和较薄的部分也没有关系。
在图示的例子中,内层15具有从贯通孔14c向前端侧(+x侧)伸出的延长部15a。延长部15a例如与玻璃管11中的从连接构件主体14向前端11a侧延伸出的部分的外周面密接。另外,延长部15a与连接构件主体14的前端侧的面(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二小径部13i的前端侧的面)密接。延长部15a的形状例如为越趋向前端侧(+x侧)直径越小的锥状。但是,内层15也可以不具有这样的延长部15a。
构成连接构件主体14的树脂的种类可以为适当的种类。例如,作为该树脂,可以列举出聚碳酸酯、丙烯酸树脂、聚缩醛、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构成内层15的树脂的种类也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作为该树脂,例如可以列举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氨基甲酸酯树脂。构成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内层15的树脂也可以包含由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绝缘材料和/或导电材料构成的填料。
在构成连接构件主体14的树脂与构成内层15的树脂之间,也可以适当地设定各种物性值的相对关系。例如,对于线膨胀系数和/或杨氏模量(或硬度)而言,一方可以大于另一方,也可以大致同等。
连接构件13(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内层15)的材料可以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在采用具有透光性的材料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容易对液体被吸引到连接构件13的位置的情况等进行视觉辨认。在连接构件13的材料具有透光性的情况下,玻璃管11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透光性比连接构件13的材料高的材料。
在图示的例子中,根据前文所述的说明可以理解,通过作为粘接层的内层15来进行玻璃管11与连接构件13的固定。例如,在玻璃管11中的后端11b侧的一部分的外周面涂布成为内层15的粘接剂。然后,玻璃管11从后端11b侧向连接构件主体14的贯通孔14c插入。此时,玻璃管11的周围的剩余的粘接剂不进入贯通孔14c而积存在连接构件主体14的前端侧,从而构成内层15的延长部15a。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不同地,也可以在连接构件主体14的内表面涂布成为内层15的粘接剂。
(与玻璃管的其他构件的相对位置)
在玻璃管11中,将长度方向中央的位置设为中央位置P1(图2)。即,中央位置P1是与前端11a的距离和中央位置P1与后端11b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对于玻璃管11而言,例如,仅比中央位置P1靠后端11b侧的部分向连接构件13(或连接构件主体14。在本段落中,以下相同。)插入。更详细而言,例如,对于玻璃管11而言,仅将其全长三等分而得到的后端11b侧的部分向连接构件13插入。换言之,对于玻璃管11而言,比中央位置P1靠前端11a侧的部分位于连接构件13的外部。更详细而言,玻璃管11的全长的至少2/3的长度位于连接构件13的外部。
在图示的例子中,玻璃管11的前端11a侧的一部分被吸头构件12覆盖。但是,其长度较短。因此,玻璃管11以较长的长度位于连接构件13(或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吸头构件12的外部(向外部露出。)。该向外部露出的长度例如为玻璃管11的长度的一半以上或2/3以上。
玻璃管11中的、比连接构件13(或连接构件主体14)靠前端11a侧的部分例如可以具有以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延伸的部分。在另一观点中,玻璃管11中的向外部露出的部分(位于连接构件13以及吸头构件12的外部的部分)可以具有以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延伸的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前文所述的那样,玻璃管11在全长的范围内具有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
如图4所示,玻璃管11的后端11b(后端面)与连接构件13(或连接构件主体14。在本段落中,以下相同。)的后端13b(后端面)可以为共面。虽然为共面,但当然也可以存在些许偏移。另外,与图示的例子不同地,后端11b也可以位于比后端13b靠前端侧(+x侧)的位置,也可以反之位于后方(-x侧)。
(移液管吸头的重心)
如图2所示,移液管吸头10的重心G1位于比第一大径部13d靠后端10b侧的位置。重心G1例如位于移液管吸头10的大致中心线上。重心G1与第一大径部13d(其后端)的距离例如可以考虑后述的作用等而适当地设定。需要说明的是,与图示的例子不同地,重心G1也可以位于比第一大径部13d靠前端10a侧的位置。
(移液管吸头的装卸结构)
图5的(a)~图5的(c)是用于对用于将移液管吸头10装卸于移液管主体20的装卸结构(装卸机构)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5的(a)示出移液管吸头10的安装完成的状态。图5的(c)示出移液管吸头10的安装前或卸下后的状态。图5的(b)示出图5的(a)与图5的(c)之间的转变状态。
移液管主体20具有用于装卸移液管吸头10的装卸部69。装卸部69例如由在切削刀具以及自动铅笔等中利用的弹性夹头(collet chuck)构成。弹性夹头的具体的种类以及形状等可以适当地设定。
在图4以及图5的(a)~图5的(c)所示的例中,移液管主体20具有:主体73,其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0的壳体71等固定;以及夹头75,其能够相对于主体73在轴向(x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主体73大致构成为圆筒状。夹头75大致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73插入的圆筒状。夹头75在绕着轴的多个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六个部位)具有从+x侧的缘部向轴向延伸的多个狭缝(省略附图标记)。夹头75的外周面具有越趋向-x侧直径越小的锥面(省略附图标记)。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如以图5的(c)、图5的(b)以及图5的(a)的顺序所示那样,当夹头75相对于主体73向-x侧插入时,夹头75的锥面相对于主体73的内周面滑动,并从该内周面受到向夹头75的内侧的力。由此,夹头75的直径变小。此时,在夹头75的内周面设置的卡止部75a(图4以及图5的(c))相对于连接构件13的第二大径部13e从+x侧卡合。然后,移液管吸头10被拉入移液管主体20,并且,向+x侧的移动被限制。
另外,相反地,如以图5的(a)、图5的(b)以及图5的(c)的顺序所示那样,当夹头75被从主体73向+x侧推出时,夹头75的卡止部75a将连接构件13的第一大径部13d向+x侧推出。另外,夹头75使锥面在主体73的内周面滑动,并且通过弹性力(复原力)使直径扩大。由此,卡止部75a与第二大径部13e的卡合解除。进一步地,使连接构件13相对于夹头75向+x侧移动,从而能够将连接构件13拆下。
虽然没有特别进行图示,但用于在x方向上驱动夹头75的机构可以适当地设定。该机构例如可以构成为包括弹簧和/或螺线管,也可以不包括这样的动力而通过人力来驱动夹头75。
通过夹头75将连接构件13向-x侧拉入时的连接构件13的定位可以通过夹头75自身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构件来进行。例如,如图4所示,移液管主体20具有在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配置的支承构件77。支承构件77的材料也可以采用树脂、陶瓷或金属等适当的材料。支承构件77具有供连接构件13的凸部13h插入的凹部77r。如前文所述的那样,凸部13h在其至少一部分具有锥面(省略附图标记)。另外,凹部77r具有与凸部13h的锥面相同的倾斜角的锥面(省略附图标记)。因此,当连接构件13被拉入移液管主体20内时,凸部13h插入凹部77r。并且,凸部13h的锥面与凹部77r的锥面滑动。此时,连接构件13的轴心与支承构件77的轴心一致。并且,凸部13h与凹部77r嵌合而滑动停止,由此,连接构件13的相对于支承构件77向-x侧的移动以及与x轴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移液管主体]
返回到图1。根据至此的说明可以理解,在图1中,壳体71、主体73、夹头75以及支承构件77的单独的图示被省略。即,这些构件以其整体为一个构件的方式被示意性地示出。
移液管主体20具有与移液管吸头10的内部相通的压力室21(空洞)。并且,移液管主体20通过使该压力室21的容积增加来进行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排气),并通过使压力室21的容积减少来进行移液管吸头10内的增压(供气)。由此,例如,实现由移液管吸头10进行的液体的吸引以及排出等。实现这样的动作的移液管主体2的结构可以是适当的结构。以下,示出其一例。
移液管主体20例如具有:流路构件35,其构成与移液管吸头10的内部相通的流路(包括压力室21);致动器40,其使压力室21的容积发生变化;以及阀23,其允许以及禁止流路构件35的内部(流路)与外部之间的气体的出入。
(流路构件)
流路构件35例如包括前文所述的支承构件77以及壳体71。流路构件35的概要的外形以及大小可以设为适当的形状。在图示的例子中,流路构件35的概要的外形采用与移液管吸头10串联的轴状(x方向上的长度比其他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形状)。另外,其大小例如采用用户能够捏住或握住的大小(例如最大外径为50mm以下)。
流路构件35的内部空间例如具有:前文所述的压力室21;连通流路27,其将移液管吸头10与压力室21连结;以及开放流路28,其将连通流路27(在另一观点中为压力室21)与外部连结。连通流路27中的至少与移液管吸头10相连的部分例如如图4中所示那样形成于支承构件77。
压力室21的形状、位置以及大小等可以适当地设定。在图示的例子中,压力室21在流路构件35中位于侧面。另外,例如,压力室21的概要形状是以与致动器40重叠的方向(y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恒定厚度的薄型形状。这里的薄型形状是y方向上的长度比与y方向正交的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短的形状。压力室21的平面形状(在y方向上观察到的形状)可以采用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菱形等适当的形状。压力室21的厚度(y方向)例如为50μm以上且5mm以下。压力室21的直径(与y方向正交的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例如为2mm以上且50mm以下。
连通流路27以及开放流路28的形状、位置以及大小等也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流路构件35具有:第一流路22,其从移液管吸头10在移液管吸头10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二流路26,其从第一流路22的中途在与第一流路2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到达压力室21。并且,通过第一流路22中的、从与第二流路26的连接位置起到移液管吸头10侧的部分、以及第二流路26构成连通流路27。通过这样的流路结构,例如,减少了液体(例如其飞沫)侵入压力室21并附着于致动器40的可能性。进而,减少了因附着的液体而导致致动器40的动作特性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另外,第一流路22例如在与移液管吸头10相反的一侧通向流路构件35的外部。并且,通过第一流路22中的、从与第二流路26的连接位置起到与移液管吸头10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构成开放流路28。因此,用于排放液体以使得液体不会侵入压力室21的流路兼用作用于将压力室21向外部开放的开放流路28,从而空间效率提高。
第一流路22以及第二流路26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第一流路22以及第二流路26的横截面是直径为0.1mm以上且1mm以下的圆形。另外,第一流路22以及第二流路26的内径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第一流路22和/或第二流路26的横截面的形状以及大小可以在长度方向上为恒定,也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发生变化。
(致动器)
致动器40例如构成压力室21的内表面之一。并且,致动器40通过向压力室21侧挠曲(换言之,通过使压力室21的内表面向内侧位移)而使压力室21的容积减少。相反地,致动器40通过向与压力室21相反的一侧挠曲(换言之,通过使压力室21的内表面向外侧位移)而使压力室21的容积增加。
是上述那样的挠曲变形产生的致动器40的具体结构可以采用适当的结构。例如,致动器40由单压电晶片(unimorph)型的压电元件构成。更详细而言,例如,致动器40具有层叠的两片压电陶瓷层40a、40b。另外,致动器40具有夹着压电陶瓷层40a而相互对置的内部电极42以及表面电极44。压电陶瓷层40a在厚度方向上被极化。
并且,当通过内部电极42以及表面电极44对压电陶瓷层40a在与极化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施加电压时,压电陶瓷层40a在平面方向上收缩。另一方面,压电陶瓷层40b不产生这样的收缩。其结果是,压电陶瓷层40a向压电陶瓷层40b侧挠曲。即,致动器40向压力室21侧挠曲。在施加了与上述相反的朝向上的电压的情况下,致动器40向与压力室21相反的一侧挠曲。
致动器40的形状以及大小等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致动器40是适当的平面形状的平板状。平面形状可以与压力室21的平面形状相似,也可以不相似。俯视观察下(在y方向上进行观察)的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例如为3mm以上且100mm以下。致动器40的厚度(y方向)例如为20μm以上且2mm以下。构成致动器40的各种构件的材料、尺寸、形状以及导通方法等也可以适当地设定。
(阀)
阀23例如设置于开放流路28通向外部的位置。通过阀23的开闭,允许或禁止流路构件35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在通气被禁止的状态下,通过压力室21的容积的变化来进行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以及增压。另一方面,在通气被允许的状态下,即使使压力室21的容积发生变化,也不进行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以及增压。因此,例如,在通气被允许的状态下缩小压力室21的容积,接着在禁止通气后增大压力室21的容积,由此能够增加减压量。与之相反地,也能够增大增压量。
(控制部)
虽然没有特别进行图示,但控制部24例如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ROM(read-only memory)、RAM(random-access memory)以及外部存储装置(在另一观点中为包括它们中的至少一部分的集成电路元件)。通过CPU执行存储于ROM和/或外部存储装置的程序,从而构建执行各种动作的功能部。例如,控制部24与致动器40以及阀23电连接,并对它们的动作进行控制。
(移液管吸头与移液管主体之间的密闭)
移液管1为了提高移液管吸头10的内部与移液管主体20的内部的密闭性而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具有衬垫。在图4的例子中,设置有第一衬垫81和第二衬垫83。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衬垫81以及第二衬垫83中的一方或双方。
第一衬垫81以及第二衬垫83由O型环构成。其材料例如是杨氏模量比连接构件13(连接构件主体14)以及支承构件77的材料低的材料。例如,作为这些衬垫的材料,能够列举出热固化性弹性体(广义的橡胶)以及热塑性弹性体。作为热固化性弹性体,能够列举出加硫橡胶(狭义的橡胶)以及热固化性树脂性弹性体。
第一衬垫81夹设在连接构件13的后侧面13g与支承构件77的前端侧的面(省略附图标记)之间,被这些面压缩,且与这些面密接。在连接构件13的安装前,第一衬垫81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被保持于移液管主体20。例如,支承构件77具有将连接构件13的凸部13h包围的环状的肋77a。肋77a的外径比未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的第一衬垫81的内径大。在连接构件13的安装前,第一衬垫81例如通过被肋77a插入而被保持于移液管主体20。
第二衬垫83夹设在连接构件13的凸部13h的顶面(后端13b)与支承构件77的凹部77r的底面之间,被这些面压缩,且与这些面密接。在连接构件13的安装前,第二衬垫83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被保持于移液管主体20。例如,凹部77r的底面侧的部分的内径比第二衬垫83的外径小。在连接构件13的安装前,第二衬垫83例如通过被收容于凹部77r的底面侧部分而被保持。
在图示的例子中,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与连通流路27以压缩后的第二衬垫83的厚度分离。并且,经由第二衬垫83的开口而相互连通。在另一观点中,在贯通孔11c的贯穿方向(x方向)上进行透视,第二衬垫83将贯通孔11c中的后端11b处的开口、贯通孔13c中的凸部13h的顶面处的开口、以及连通流路27中的凹部77r的底面处的开口包围。第二衬垫83的开口的直径可以小于这些开口的直径,也可以与这些开口的直径同等,也可以大于这些开口的直径。例如,第二衬垫83的开口的直径可以设为连通流路27的直径以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即前端10a以及后端10b开口的移液管吸头10具有玻璃管11和连接构件13。玻璃管11具备前端10a侧的第一端(前端11a)、后端10b侧的第二端(后端11b)、以及从前端11a向后端11b贯穿的第一贯通孔(贯通孔11c)。连接构件13具备供玻璃管11插入的第二贯通孔(贯通孔13c)。对于玻璃管11而言,比该玻璃管11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中央位置P1靠后端11b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贯通孔13c,比中央位置P1靠前端11a侧的部分的全部位于贯通孔13c的外部。对于连接构件13而言,与前端1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后端13b)的直径大于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的直径,且该连接构件13由树脂构成。
因此,例如,使移液管吸头10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0的装卸容易化。具体而言,例如,由于通过移液管主体20对连接构件13进行保持,因此对玻璃管11施加载荷而玻璃管11破损的可能性降低。换言之,能够缩小玻璃管11的直径,从而设计的自由度提高。另外,由于连接构件13由硬度低于玻璃的树脂构成,因此(与图示的例子不同)也能够将连接构件13自身利用为衬垫。另外,由于连接构件13为树脂,因此,例如也容易将连接构件13的形状成形为与装卸机构相对应的形状。另一方面,由于容易提高透光性的玻璃管1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位于连接构件13的外部,因此,例如容易从玻璃管11的侧方对玻璃管11内的液体照射光。其结果是,例如,使荧光分析等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玻璃管11中的比连接构件13靠前端11a侧的部分具有以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比连接构件13靠前端11a侧的全部)。
在该情况下,例如,容易提高液体的特性的测定的精度。例如,在玻璃管11具有锥部并对锥部内的液体照射光的情况下(这样的方案也可以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中),存在产生非意图的反射和/或折射而测定精度降低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降低这样的测定精度的降低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液管吸头10还具有吸头构件12。吸头构件12固定于玻璃管11的前端11a而构成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且由树脂构成。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前文所述那样,容易对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的疏水性进行调整。进而,例如容易对附着于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的液体的量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提高液体的计量的精度。另外,在另一观点中,由于在移液管吸头10的两端设置有吸头构件12以及连接构件13,因此移液管吸头10能够理解为中央侧由玻璃构成。由此,例如,能够从侧方对位于移液管吸头10的中央侧的液体照射光。即,移液管吸头10可以不在端部附近保持液体,因此液体从前端10a或后端10b泄漏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具有第一大径部13d。第一大径部13d位于比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靠前端10a侧的位置,且具有移液管吸头10中的最大的外径。移液管吸头10的重心G1位于比第一大径部13d靠后端10b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将移液管吸头10载置于水平面时,移液管吸头10在第一大径部13d的外缘和后端10b侧部分与水平面抵接的状态下稳定。即,移液管吸头10在前端10a侧翘起的状态下稳定。因此,前端10a侧与水平面抵接而对玻璃管11施加载荷的可能性降低。其结果是,玻璃管11的破损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具有第二小径部13i。第二小径部13i位于比第一大径部13d靠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侧的位置,且具有比玻璃管11的外径大的外径。
在该情况下,例如,玻璃管11得到保护。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向上方开口的容器91。设想向该容器91的开口插入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侧并对贮存在容器91内的液体进行吸引的动作。此时,假定容器91的开口的直径(上端处的直径)小于第一大径部13d的直径且大于第二小径部13i的直径。在这样的状况下,能够在将第二小径部13i插入容器91的状态下对液体进行吸引。并且,在移液管吸头10与容器91在吸引中等在y方向上进行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小径部13i与容器91的内表面抵接。由此,移液管吸头10中的比连接构件13靠前端10a侧的部分与容器91的内表面接触的可能性降低。进而,对玻璃管11施加载荷的可能性降低,玻璃管11得到保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具有内层15和连接构件主体14。内层15将玻璃管11的外周面包围,且由第一树脂构成。连接构件主体14将内层15的外周面包围而构成连接构件13的外周面,且由与第一树脂不同的第二树脂构成。内层15具有与玻璃管11中的从连接构件主体14向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10a侧延伸出的部分的外周面密接的部分(延长部15a)。
在该情况下,例如,在连接构件主体14的前端10a侧的面附近,在连接构件主体14与玻璃管11之间产生的应力被延长部15a分散,从而产生应力集中的可能性降低。其结果是,玻璃管11得到保护。延长部15a例如能够通过将玻璃管11与连接构件主体14粘接的粘接剂的剩余部分容易地形成。因此,例如,与在连接构件主体14形成相当于延长部15a的部位的方案(该方案也可以包括在本公开中。)不同地,即使在制作出形成连接构件主体14的模具后,也容易形成延长部15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头构件12、玻璃管11以及连接构件13均可以具有透光性。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前文所述那样,能够对液体的位置进行视觉辨认。其结果是,例如,在进行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和/或增压时,能够降低液体从前端10a和/或后端10b泄露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卸部69具有将连接构件13的至少一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比第一大径部13d靠后端13b侧的部分)包围的夹头75。
在该情况下,例如,由于能够机械性地装卸连接构件13,因此用于装卸的操作容易。另外,由于连接构件13为树脂,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将该连接构件13的形状设为任意的形状。其结果是,也使这样的装卸方法的采用容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13具有向移液管吸头10的后端10b侧突出的凸部13h。移液管主体20(支承构件77)具有供凸部13h嵌合的凹部77r。在凸部13h的顶面开设有连接构件13的贯通孔13c。在凹部77r的底面开设有与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相通的连通流路27。在凸部13h的顶面与凹部77r的底面之间夹设有O型环(第二衬垫83),该O型环(第二衬垫83)在贯通孔11c的贯穿方向进行透视时将贯通孔13c中的凸部13h的顶面处的开口和连通流路27中的凹部77r的底面处的开口包围。
在该情况下,根据第二衬垫83与第一衬垫81的比较可以理解,在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与移液管主体20的连通流路27的连通位置附近配置O型环,能够缩小气密性得到了保持的容积。其结果是,例如,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和/或增压的精度提高,进而,液体的计量的精度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移液管20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相当于图4的一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基本上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叙述。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可以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进行类推。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移液管吸头210中,玻璃管11与连接构件213的固定例如通过将玻璃管11压入连接构件213来进行。具体而言,例如,对于连接构件213而言,其整体通过弹性材料一体形成。连接构件213的供玻璃管11插入的贯通孔213c的内径被设为小于玻璃管11的外径。并且,连接构件213通过其复原力紧固玻璃管11而对玻璃管11进行保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两者之间配置粘接剂。
连接构件213的材料可以采用适当的材料。例如,作为连接构件213的材料,能够列举出热固化性弹性体(广义的橡胶)以及热塑性弹性体。作为热固化性弹性体,能够列举出加硫橡胶(狭义的橡胶)以及热固化性树脂性弹性体。作为热固化性树脂性弹性体,例如能够列举出硅橡胶。连接构件213的材料的硬度也可以适当地设定,例如可以按橡胶硬度设为50左右。连接构件213的内径与玻璃管11的外径之差也可以根据它们的尺寸以及连接构件213的材料(硬度)等而适当地设定。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213与移液管主体220的固定也通过压入来进行。具体而言,例如,移液管主体2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适当的材料(树脂、陶瓷或金属等)构成,且具有形成有连通流路27的支承构件277。支承构件277在前端具有凹部277r。另一方面,连接构件213如上述那样由弹性体构成。另外,连接构件213具有直径大于凹部277r的压入部227j。并且,压入部227j位于凹部277r内,通过其复原力对凹部277r的内表面进行按压。凹部277r的内径与压入部227j的外径之差可以根据它们的尺寸以及连接构件213的材料(硬度)等而适当地设定。
连接构件213(以及凹部227r)的形状以及尺寸可以适当地设定。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构件213除了具有上述的压入部227j以外,还具有直径大于压入部227j的大径部227k。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大径部227k。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压入部227j以及凹部277r例如与x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具有恒定的横截面(恒定的直径)。在另一观点中、压入部227j以恒定的厚度(从内表面到外表面的长度)在x方向上延伸。在该情况下,例如,压入部227j与凹部277r的密接面积增加,气密性提高。但是,与图示的例子不同地,例如,压入部227j也可以是越趋向后端侧(-x侧)直径越小的锥状。在该情况下,例如,容易将压入部227j插入凹部277r。压入部227j为锥状的情况下的凹部277r可以与x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具有恒定的横截面,也可以越趋向-x侧直径越小。
玻璃管11的后端11b可以相对于连接构件213的后端213b而位于前端侧,也可以相对于连接构件213的后端213b而共面,也可以相对于连接构件213的后端213b而位于后端侧(图示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后端11b位于比后端213b靠后方(-x侧)的位置,并与支承构件277的凹部277r的底面抵接。在该情况下,例如,由于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与支承构件277的连通流路27直接连接,因此容易缩小气密性得到了保持的容积。其结果是,例如,移液管吸头10内的减压和/或增压的精度提高,进而,液体的计量的精度提高。在玻璃管11与支承构件277像这样直接抵接的情况下,支承构件277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硬度比玻璃低的材料(例如树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玻璃管11而言,比前端11a与后端11b的中央位置P1靠后端11b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贯通孔213c,比中央位置P1靠前端11a侧的部分的全部位于贯通孔213c的外部。对于连接构件213而言,与移液管吸头210的前端(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端10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直径大于移液管吸头10的前端的直径,且该连接构件213由树脂构成。
因此,例如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使移液管吸头210相对于移液管主体220的装卸容易化。另一方面,例如,由于容易提高透光性的玻璃管11的一半以上的长度位于连接构件13的外部,因此容易对玻璃管11内的液体照射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卸部(支承构件277)具有供连接构件213压入的凹部277r。
因此,例如,装卸部的结构简单。进而,移液管主体220的结构简单。因此,能够期待移液管主体220的成本削减。
在以上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玻璃管11的前端11a是第一端的一例。玻璃管11的后端11b是第二端的一例。玻璃管11的贯通孔11c是第一贯通孔的一例。连接构件13的贯通孔13c以及连接构件213的贯通孔213c分别是第二贯通孔的一例。连接构件13的第一大径部13d是大径部的一例。连接构件13的第二小径部13i是小径部的一例。构成内层15的树脂是第一树脂的一例。构成连接构件主体14的树脂是第二树脂的一例。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部69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277是装卸部的一例。第二衬垫83是O型环的一例。
本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移液管吸头也可以仅具有玻璃管以及连接构件而不具有吸头构件。换言之,移液管吸头的前端也可以由玻璃管的前端(第一端)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1…移液管、10…移液管吸头、10a…(移液管吸头的)前端、10b…(移液管吸头的)后端、11…玻璃管、11a…(玻璃管的)前端(第一端)、11b…(玻璃管的)后端(第二端)、11c…(玻璃管的)贯通孔(第一贯通孔)、13…连接构件、13c…(连接构件的)贯通孔(第二贯通孔)、P1…(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中央位置。

Claims (11)

1.一种移液管吸头,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即前端以及后端开口,其中,
所述移液管吸头具有:
玻璃管,其具备所述前端侧的第一端、所述后端侧的第二端、以及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贯穿的第一贯通孔;以及
连接构件,其具备供所述玻璃管插入的第二贯通孔,
对于所述玻璃管而言,比位于该玻璃管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中央位置靠所述第二端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插入所述第二贯通孔,比所述中央位置靠所述第一端侧的部分的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外部,
对于所述连接构件而言,与所述前端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移液管吸头的所述前端的直径,且所述连接构件由树脂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玻璃管中的比所述连接构件靠所述第一端侧的部分具有以恒定的外径以及内径延伸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移液管吸头还具有吸头构件,该吸头构件固定于所述玻璃管的所述第一端而构成所述移液管吸头的所述前端,且由树脂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位于比所述移液管吸头的所述后端靠所述前端侧的位置,且具有所述移液管吸头中的最大的外径,
所述移液管吸头的重心位于比所述大径部靠所述后端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小径部,该小径部位于比所述大径部靠所述前端侧的位置,且具有比所述玻璃管的外径大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
内层,其将所述玻璃管的外周面包围,且由第一树脂构成;以及
连接构件主体,其将所述内层的外周面包围而构成所述连接构件的外周面,且由与所述第一树脂不同的第二树脂构成,
所述内层具有与所述玻璃管中的从所述连接构件主体向所述前端侧延伸出的部分的外周面密接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液管吸头,其中,
所述吸头构件、所述玻璃管以及所述连接构件均具有透光性。
8.一种移液管,其中,
所述移液管具有: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液管吸头;以及
移液管主体,其具有供所述连接构件装卸的装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液管,其中,
所述装卸部具有将所述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包围的夹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液管,其中,
所述装卸部具有供所述连接构件压入的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液管,其中,
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向所述后端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移液管主体具有供所述凸部嵌合的凹部,
在所述凸部的顶面开设有所述第二贯通孔,
在所述凹部的底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通的流路,
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夹设有O型环,该O型环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贯穿方向上进行透视时将所述第二贯通孔的所述顶面处的开口和所述流路的所述底面处的开口包围。
CN202080056538.8A 2019-09-03 2020-09-01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Pending CN1142226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0013 2019-09-03
JP2019-160013 2019-09-03
PCT/JP2020/033053 WO2021045042A1 (ja) 2019-09-03 2020-09-01 ピペットチップ及びピペ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2630A true CN114222630A (zh) 2022-03-22

Family

ID=74852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6538.8A Pending CN114222630A (zh) 2019-09-03 2020-09-01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80932A1 (zh)
EP (1) EP3995210A4 (zh)
JP (1) JP7261308B2 (zh)
CN (1) CN114222630A (zh)
WO (1) WO2021045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29294A (zh) 2020-07-31 2022-07-08 汉密尔顿公司 移液装置、移液器吸头联接器和移液器吸头装置和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1638U (ja) * 1983-06-07 1984-12-19 株式会社 堀場製作所 微量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JPS62191049A (ja) * 1985-12-17 1987-08-21 ハミルトン・ボナド−ツ・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ピペツトとピペツト装置
US5218875A (en) * 1992-01-13 1993-06-15 Volpe Stephen J Combination glass/plastic pipet tip assembly
WO2018061072A1 (ja) * 2016-09-27 2018-04-05 株式会社 エー・アンド・デイ ピペットチップ装着用アダプタ
WO2018235804A1 (ja) * 2017-06-19 2018-12-27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分注装置および液体の分注方法および細胞の分注方法
WO2019025626A1 (de) * 2017-08-04 2019-02-07 Als Automated Lab Solutions Gmbh Adapter zur aufnahme einer kapillare und dessen verwend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2237U (zh) 1988-02-29 1989-09-07
US7641859B2 (en) 2004-02-11 2010-01-05 Matrix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Pipette tip mounting and ejection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pipette tip
JP2013156218A (ja) 2012-01-31 2013-08-15 Jap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微小試料用キャピラリー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1638U (ja) * 1983-06-07 1984-12-19 株式会社 堀場製作所 微量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JPS62191049A (ja) * 1985-12-17 1987-08-21 ハミルトン・ボナド−ツ・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ピペツトとピペツト装置
US5218875A (en) * 1992-01-13 1993-06-15 Volpe Stephen J Combination glass/plastic pipet tip assembly
WO2018061072A1 (ja) * 2016-09-27 2018-04-05 株式会社 エー・アンド・デイ ピペットチップ装着用アダプタ
WO2018235804A1 (ja) * 2017-06-19 2018-12-27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分注装置および液体の分注方法および細胞の分注方法
WO2019025626A1 (de) * 2017-08-04 2019-02-07 Als Automated Lab Solutions Gmbh Adapter zur aufnahme einer kapillare und dessen verwend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95210A4 (en) 2022-08-31
US20220280932A1 (en) 2022-09-08
JP7261308B2 (ja) 2023-04-19
WO2021045042A1 (ja) 2021-03-11
JPWO2021045042A1 (zh) 2021-03-11
EP3995210A1 (en) 2022-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04768B2 (en) Peristaltic micropump
CN108827928B (zh)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单元及其使用方法
US9644794B2 (en) Flow cell with cavity and diaphragm
CN102597748B (zh) 带有气动驱动的多腔蠕动泵的水分析装置
US20090114293A1 (en) Flow cel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9469464B2 (en) Microfluidic dispenser, cartridge and analysis system for analyzing a biological sample
CN114222630A (zh) 移液管吸头以及移液管
KR102126750B1 (ko) 의료용 액체 분배 장치 내부에 있는 액체 압력을 측정하기 위한 압력 측정 유닛
WO2012007987A1 (ja) 圧力セ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レーキ装置
US20140023564A1 (en) Microfluidic storage device for pre-storing of flui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and a use thereof
JP2002542017A (ja) ピペットチップ、及びピペット装置、及びピペットチップとピペット装置の連結体
US20160319944A1 (en) Valve, fluid control structure, fluid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alve
KR20180093254A (ko) 미세 유체 장치, 미세 유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작동 방법
WO2015156331A1 (ja) 液体注入用アタッチメント及び液体注入方法
JP4662153B2 (ja) 光モジュール、及び光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光コネクタ
JP7052102B2 (ja) アダプタ
US20080213134A1 (en) Device for Supplying Fluids,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s Device, and Pipette Comprising Such a Device
JP2004237720A (ja) 差圧弁ユニット、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組立方法
EP1975628B1 (en) Analytical instrument
US20040061257A1 (en) Packaging technique for elastomeric microfluidic chips and microfluidic device prepared thereby
JP5395480B2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及びマイクロチップセット
CN115501988A (zh) 流体筒及用于消除喷射头芯片上的机械应力的方法
CN214261937U (zh) 一种精密移液器
KR100714938B1 (ko) 잉크 카트리지
US20210262841A1 (en) Pressure sensor with contoured mating f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