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2614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2614A
CN114222614A CN202080017218.1A CN202080017218A CN114222614A CN 114222614 A CN114222614 A CN 114222614A CN 202080017218 A CN202080017218 A CN 202080017218A CN 114222614 A CN114222614 A CN 114222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er
switching chamber
shutter
open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72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草野慎太郎
山崎贵史
渡边浩俊
内山贵志
安藤弘晃
小沼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153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516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153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061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153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167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222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26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32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with elastic sealings, e.g. O-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14Collecting or removing condensed and defrost water; Drip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冰箱包括收容第二蒸发器的第二蒸发器室对设置在第二蒸发器室与第一切换室之间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风门部件(410)。风门部件(410)具有设置为能够与开口接触和分离的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旋转驱动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驱动部(413)、以及在驱动部(413)的顶面(414f)向上方突出并且支承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挡板支承部(413c)。挡板支承部(413c)具有与该挡板支承部(413c)的轴部相比直径较大的伞部(416)。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具有驱动部5、被该驱动部5驱动的隔板4、形成有由该隔板4开闭的开口部的框架2的风门装置1中,包括覆盖驱动部5所具有的接缝8、并且防止存在于驱动部5的外部的水分进入其内部的罩部件9。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隔板42的枢轴垂直地设置时,开口部40a打开时从隔板42滴落的凝结水堆积而冻结,隔板42的转动被阻挡,所以使转动轴42a水平设置在隔板42的上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3672号公报(段落0018,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14684号公报(段落0043,图1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2所示地使支承隔板的转动轴横向设置时,水附着在转动轴上的情况下,水易于残留在转动轴的表面,存在因水的冻结而对隔板的开闭动作造成障碍的风险。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收容冷却器的冷却器室和对设置在所述冷却器室与储藏室之间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风门部件,所述风门部件具有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开口接触和分离的挡板、旋转驱动所述挡板的驱动部、以及在所述驱动部的顶面向上方突出并且支承所述挡板的挡板支承部,所述挡板支承部具有与该挡板支承部的轴部相比直径较大的伞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正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箱内背面内部的冷气的流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箱内的冷气的流的正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V-V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冷却空气的风路结构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制冷循环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在切换室的背面侧设置的隔热分隔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隔热分隔壁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风门导管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风门导管部件的前箱体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安装了风门部件的前箱体的内侧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风门导管部件的后箱体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0的XIV方向的向视图。
图15是从前侧观察风门部件时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后侧观察风门部件时的立体图。
图17是风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风门部件的侧面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截面图。
图20是隔热分隔导管板的正面图。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截面图。
图22是图21的A部放大图。
图23是图21的B部放大图。
图24是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的截面图。
图25是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与抵接部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的应变的分布。
图26是密封部件的边角部的拉伸方向矢量图。
图27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与抵接部抵接并开始进行密封的、初始密封位置的密封部件的边缘的位置、和密合而提高了密封性后的变形后密封位置的密封部件的边缘的位置的图。
图28A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的形状、并对于与抵接部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的图。
图28B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的形状、并对于与抵接部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的图。
图28C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的形状、并对于与抵接部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的图。
图28D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的形状、并对于与抵接部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的图。
图29是以圆角(R)的比例为横轴、挡板的开口面积为纵轴,且同时记载了图28A~图28D中已确认的密封性能(×、△、○、◎)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实施方式不受以下内容限制,能够在不损害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实施。另外,以下,以图1和图2中示出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正面图。另外,以下,举出六门的冰箱1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六门。
如图1所示,冰箱1具有包括冷藏室2、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上层切换室、储藏室)和第二切换室6(下层切换室、储藏室)的隔热箱体10。第一切换室5能够从冷藏温度区间(例如1℃~6℃)到冷冻温度区间(例如约-20℃~-18℃)地切换温度区间。第二切换室6也同样能够从冷藏温度区间到冷冻温度区间地切换温度区间。冷藏室2被设定在冷藏温度区间(例如6℃),制冰室3和冷冻室4被设定在冷冻温度区间(例如约-20℃)。
另外,冰箱1在隔热箱体10的正面,具备使冷藏室2开闭的冷藏室门2a、2b、使制冰室3开闭的制冰室门3a、使冷冻室4开闭的冷冻室门4a、使第一切换室5开闭的第一切换室门5a、使第二切换室6开闭的第二切换室门6a。冷藏室门2a、2b构成为能够对开。制冰室门3a、冷冻室门4a、第一切换室门5a和第二切换室门6a构成为能够向近侧方向拉出。冷藏室门2a、2b、制冰室门3a、冷冻室门4a、第一切换室门5a和第二切换室门6a是隔热门。另外,在冷藏室门2a的箱外侧表面设置有进行箱内的温度设定的操作的操作部26。
冷藏室2与冷冻室4和制冰室3被隔热分隔壁28分隔。另外,冷冻室4和制冰室3与第一切换室5被隔热分隔壁29分隔,第一切换室5与第二切换室6被隔热分隔壁30分隔。
在隔热箱体10的顶面箱外侧的近侧和隔热分隔壁28的前缘上,具有用于将隔热箱体10与门2a、2b固定的门铰链(未图示)。上部的门铰链被门铰链罩16覆盖。
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中,能够选择冷藏温度(平均维持在4℃程度)和冷冻温度(平均维持在-18℃程度)中的任一者。具体而言,能够从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都被设定为冷冻温度的“FF”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分别被设定为冷藏温度和冷冻温度的“RF”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分别被设定为冷冻温度和冷藏温度的“FR”模式、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都被设定为冷藏温度的“RR”模式中选择。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如图2所示,冰箱1是用在钢板制的外箱10a与合成树脂制(本实施方式中是ABS树脂)的内箱10b之间填充发泡隔热材料93(本实施方式中是聚氨酯泡沫)所形成的隔热箱体10将箱外与箱内分隔而构成的。通过在隔热箱体10中在发泡隔热材料之外、也在外箱10a与内箱10b之间安装多个与发泡隔热材料相比导热率更低(隔热性能更高)的真空隔热材料,而抑制内部容积的减小而提高了隔热性能。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中,在隔热箱体10的背面安装真空隔热材料25a、在下表面(底面)安装真空隔热材料25b、在左侧面安装真空隔热材料、在右侧面安装真空隔热材料,抑制热从比储藏室温度更高的箱外侵入而提高了冰箱1的隔热性能。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通过在第一切换室门5a上安装真空隔热材料25e、在第二切换室门6a上安装真空隔热材料25f,而提高了冰箱1的隔热性能。
冷藏室门2a、2b在箱内侧具有多个门架33a、33b、33c。另外,冷藏室2内被架34a、34b、34c、34d划分为多个储藏空间。制冰室门3a、冷冻室门4a、第一切换室门5a和第二切换室门6a分别具有被一体地拉出的制冰室容器3b、冷冻室容器4b、第一切换室容器5b、第二切换室容器6b。
在冷藏室2的背部具有安装了第一蒸发器14a的第一蒸发器室8a。另外,在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的大致背部具有安装了第二蒸发器14b(冷却器)的第二蒸发器室8b(冷却器室)。另外,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与第二蒸发器室8b、后述的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之间被隔热分隔壁27分隔。
另外,隔热分隔壁27与隔热箱体10、隔热分隔壁29和隔热分隔壁30是分体的,以经由未图示的密封部件(例如是软质聚氨酯泡沫)与隔热箱体10、隔热分隔壁29和隔热分隔壁30接触的方式固定,能够拆装。这样,通过使隔热分隔壁27分体地形成并且能够装卸,在第二蒸发器室8b中收容的第二蒸发器14b和后述的第二风扇9b、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等被隔热分隔壁27覆盖的部件中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可以拆下隔热分隔壁27而容易地进行维护。
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28的内部,没有安装真空隔热材料,而是安装了作为发泡隔热材料的聚苯乙烯泡沫(发泡聚苯乙烯)作为主要的隔热部件。另一方面,在隔热分隔壁29、30的内部安装作为发泡隔热材料的聚苯乙烯泡沫,并且分别安装真空隔热材料25g、25h,由此提高了隔热性能。真空隔热材料25g、25h与发泡隔热材料相比导热率更低(隔热性能更高),所以隔热分隔壁29、30的主要隔热部件是真空隔热材料。另外,作为隔热分隔壁27、28、29、30的内部使用的发泡隔热材料,也可以使用聚氨酯泡沫、聚乙烯泡沫。
在冷藏室2、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的箱内背面侧,分别设置了冷藏室温度传感器41(参考图4)、冷冻室温度传感器42(参考图4)、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3a、43b(参考图4)、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a、44b(参考图4)。在第一蒸发器14a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a。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蒸发器温度传感器40b。用这些传感器检测冷藏室2、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第一蒸发器室8a、第一蒸发器14a、第二蒸发器室8b和第二蒸发器14b的温度。另外,在冰箱1的顶板部的门铰链罩16的内部,设置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37和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38,检测外部空气(箱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此外,通过设置门传感器(未图示),分别检测门2a、2b、3a、4a、5a、6a的开闭状态。
对于第二蒸发器14b,通过在压缩机24停止的状态下,对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下部所具有的加热单元即除霜加热器21通电而进行除霜。除霜加热器21(加热器)例如采用50W~200W的电加热器即可,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150W的辐射加热器。第二蒸发器14b除霜时产生的除霜水从第二蒸发器室8b的下部的流水槽23b经由第二排水管23c对在压缩机24的上部设置的第二蒸发盘32排出,因从压缩机24散热和机械室39中设置的风扇(未图示)进行的通风等的作用而蒸发。
接着,参考图3至图6并适当参考图2说明箱内的风路结构。图3是表示箱内背面内部的冷气的流的正面图。另外,图3是卸下图1的门、容器、后述的隔热分隔壁27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如图3所示,在第一蒸发器14a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风扇9a。用第一风扇9a送出的冷却空气经由冷藏室风路110、冷藏室排出口110a对冷藏室2输送,对冷藏室2内进行冷却。此处,第一风扇9a例如由作为离心风扇的涡轮风扇(后向叶片风扇)构成,能够将旋转速度控制为高速(1600min-1)和低速(1000min-1)。输送至冷藏室2的空气从冷藏室返回口110b(参考图2)和冷藏室返回口110c返回第一蒸发器室8a,再次与第一蒸发器14a进行热交换。
冷藏室2的冷藏室排出口110a设置在冷藏室2的上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对最上层的架34a和第二层的架34b的上方排出。另外,冷藏室返回口110c设置在冷藏室2的架34c与架34d之间形成的空间的背部。冷藏室返回口110b(参考图2)设置在冷藏室2的架34d与隔热分隔壁28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大致背面。
在制冰室3的背面设置有制冰室排出口120a。该制冰室排出口120a设置在制冰室3的上部。在冷冻室4的背面设置有冷冻室排出口120b。该冷冻室排出口120b设置在冷冻室4的上部。制冰室排出口120a和冷冻室排出口120b与冷冻室风路130连通。从第二风扇9b送出的冷气如虚线箭头所示地经过冷冻室风路130并分支,如实线箭头所示地从制冰室排出口120a和冷冻室排出口120b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中,具有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作为通向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的送风切断单元。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安装在第一切换室5的背部的隔板上。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和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安装在第二切换室6的大致背部。此处,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开口面积更大。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开口面积更大。
第二蒸发器14b设置在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和隔热分隔壁30的大致背部的第二蒸发器室8b内。在第二蒸发器14b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风扇9b。第二风扇9b是作为离心风扇的涡轮风扇(后向叶片风扇),旋转速度能够控制为高速(1800min-1)和低速(1200min-1)。对制冰室3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后的空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20c经由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第二蒸发器14b的下方),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在第一切换室5的背面下部形成有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对第一切换室5进行冷却后的冷气被从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排出,经由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第二蒸发器14b的下方),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图4是表示箱内的冷气的流的正面图。另外,图4是拆下图1的门和容器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如图4所示,在隔热分隔壁27上设置有使冷气对第一切换室5内排出的第一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1a、111a。第一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1a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细长的,位于与宽度方向中央相比的左侧(与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在左右方向上相反的一侧)。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1a位于箱内高度方向上的与中央相比的上侧。
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上形成有使冷气对第一切换室5内排出的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该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是在隔热分隔壁27的左侧的侧面形成的。由此,从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排出的冷气向内箱10b的内壁面(左侧面)排出。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上形成有使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与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连通的第一切换室连通通路111d。
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上设置有使冷气对第二切换室6内排出的第二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2a、112a。第二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2a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细长的,位于与宽度方向中央相比的左侧(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在左右方向上相反的一侧)。另外,第二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2a位于箱内高度方向上的与中央相比的上侧。
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上形成有使冷气对第二切换室6内排出的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该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是在隔热分隔壁27的左侧的侧面形成的。由此,从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排出的冷气向内箱10b的内壁面(左侧面)排出。另外,在隔热分隔壁27上形成有使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与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连通的第二切换室连通通路112d。
图5是图4的V-V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5所示,第二切换室6在背面上部具有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流入的空气在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向下方延伸的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e中流动,到达高度位置形成为比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更低的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12f,对于第二蒸发器室8b从下方流入。
通过这样在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到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12f之间具有向下方延伸的风路(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12e),第二风扇9b停止时,第二蒸发器室8b内的低温空气不易向第二切换室6内逆流。由此,能够成为特别在第二切换室6被设定为冷藏温度时、不易发生第二切换室6过冷的状况的冰箱1。另外,在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到第二蒸发器室流入口112f之间存在向下方延伸的风路即可,所以也能够构成为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流入的空气向上方流动之后、在向下方延伸的风路中流动。这样的逆流抑制结构的目的是抑制储藏室过冷,所以不限于切换室与蒸发器室之间,也能够配置在冷藏室或冰鲜室或者弱冷冻室(即以约-10℃或-7℃作为下限的保存温度的室)与蒸发器室之间。
图6是冷却空气的风路结构的概略图。
如图6所示,挡板431(冷冻室风门)被控制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而变得低温的空气,通过驱动第二风扇9b而被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冷冻室风路130、制冰室排出口120a和冷冻室排出口120b输送至制冰室3和冷冻室4,对制冰室3的制冰盘内的水、制冰室容器3b内的冰、冷冻室4内的冷冻室容器4b中收容的食品等进行冷却。对制冰室3和冷冻室4进行冷却后的空气从冷冻室返回口120c经由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参考图2),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被控制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因第二风扇9b而升压后的空气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一切换室风路140、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排出口形成部件111(参考图4)中具有的第一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1a、111a,被直接输送至在第一切换室5中设置的第一切换室容器5b内,对第一切换室容器5b内的食品进行直接冷却。对第一切换室5进行冷却后的空气流过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其中,直接冷却指的是对收容的食品直接供给冷气而进行冷却的方式。
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被控制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因第二风扇9b而升压后的空气从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一切换室风路140、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排出口形成部件111(参考图4)中具有的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向第一切换室5的侧壁排出,对第一切换室容器5b内的食品间接地进行冷却。对第一切换室5进行冷却后的空气流过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其中,间接冷却指的是为了抑制食品的干燥,而使冷气以不直接吹向收容的食品的方式供给进行冷却的方式。
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被控制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因第二风扇9b而升压后的空气经由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二切换室风路150、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排出口形成部件112(参考图4)中具有的第二切换室第一排出口112a、112a,被直接输送至在第二切换室6中设置的第二切换室容器6b内,对第二切换室容器6b内的食品进行冷却。对第二切换室6进行冷却后的空气流过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22被控制为开放状态的情况下,因第二风扇9b而升压后的空气从第二风扇排出风路12、第二切换室风路150、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排出口形成部件112(参考图4)中具有的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向第二切换室6的侧壁排出,对第二切换室容器6b内的食品间接地进行冷却。对第二切换室6进行冷却后的空气流过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第二切换室返回风路120d,返回第二蒸发器室8b,再次与第二蒸发器14b进行热交换。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换室风路140和第二切换室风路150由后述的风门导管部件300构成。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制冷循环的结构图。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具有压缩机24、作为进行制冷剂的散热的散热单元的箱外散热器50a、壁面散热配管50b(配置在外箱10a与内箱10b之间的区域的外箱10a的内表面)、抑制在隔热分隔壁28、29、30(参考图2)的前面部和隔热箱体10(参考图2)的前缘部附近结露的防结露配管50c(配置在隔热分隔壁28、29、30的内表面)、作为对制冷剂减压的减压单元的第一毛细管53a和第二毛细管53b、通过使制冷剂与箱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吸收箱内的热的第一蒸发器14a和第二蒸发器14b。另外,冰箱1具有除去制冷循环中的水分的干燥机51和抑制液体制冷剂向压缩机24流入的气液分离器54a、54b、控制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控制阀52、止回阀56、将制冷剂流连接的制冷剂汇流部55。用制冷剂配管将它们连接而构成了制冷循环。制冷剂是作为可燃性制冷剂的异丁烷。
制冷剂控制阀52具有流出口52a、52b。另外,制冷剂控制阀52是能够切换为使流出口52a开放且使流出口52b关闭的“状态1”、使流出口52a关闭且使流出口52b开放的“状态2”、使流出口52a和流出口52b都关闭的“状态3”、使流出口52a和流出口52b都开放的“状态4”这4种状态的阀。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制冷剂的流。从压缩机24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按箱外散热器50a、壁面散热配管50b、防结露配管50c、干燥机51的顺序流过,到达制冷剂控制阀52。制冷剂控制阀52的流出口52a经由制冷剂配管与第一毛细管53a连接。制冷剂控制阀52的流出口52b经由制冷剂配管与第二毛细管53b连接。
用第一蒸发器14a对冷藏室2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将制冷剂控制阀52控制为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a一侧的“状态1”。从流出口52a流出的制冷剂因第一毛细管53a而减压而变得低温低压,进入第一蒸发器14a与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在气液分离机54a、与第一毛细管53a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57a、制冷剂汇流部55中流过,返回压缩机24。
用第二蒸发器14b对制冰室3、冷冻室4、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将制冷剂控制阀52控制为制冷剂流向流出口52b一侧的“状态2”。从流出口52b流出的制冷剂因第二毛细管53b而减压而变得低温低压,进入第二蒸发器14b与箱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按照气液分离机54b、与第二毛细管53b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57b、止回阀56、制冷剂汇流部55的顺序流过,返回压缩机24。止回阀56以阻止从制冷剂汇流部55流向第二蒸发器14b一侧的流的方式配设。
图8是表示在切换室背面侧设置的隔热分隔壁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8中,也一同图示了包括作为冷却器的第二蒸发器14b的部件。
如图8所示,隔热分隔导管板400构成为具有隔热分隔壁27和风门导管部件300。风门导管部件300安装在隔热分隔壁27的背面。
隔热分隔壁27构成为具有前面板210、后面板220、发泡隔热材料230。另外,隔热分隔壁27跨第一切换室5(参考图2)和第二切换室6(参考图2)的后方地配置。另外,发泡隔热材料230由聚苯乙烯泡沫(发泡聚苯乙烯)构成,能够使用预先发泡成形的,配设在前面板210与后面板220之间。另外,也可以代替发泡隔热材料230地设置真空隔热材料。
前面板210是合成树脂制的,具有在正面视图中成大致矩形状的板部211。另外,在前面板210上,在上部形成了开口面积形成为较大的矩形的开口212。另外,在前面板210上,在开口212的附近,朝向内箱10b(参考图4)的内壁面(左侧面)地形成了与开口212相比开口面积更小的开口213(第一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1b)。该开口213是在板部211上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211a的侧面形成的。
另外,前面板210中,在板部211的下部形成了开口面积形成为较大的矩形状的开口214。另外,在前面板210上,在开口214的附近,朝向内箱10b(参考图4)的内壁面(左侧面)地形成了与开口214相比开口面积更小的开口215(第二切换室第二排出口112b)。该开口215是在板部211上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211b的侧面形成的。
另外,在板部211上,在下部的开口214、215的上方且上部的开口212、213的下方,形成了嵌合安装隔热分隔壁30(参考图5)的槽部216。该槽部216从板部211的左右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在整体上形成。这样,隔热分隔壁27跨上下排列的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地配置在切换室的背面。
另外,在板部211上,在槽部216的上方形成有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另外,在板部211上,在槽部216的下方形成有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
另外,在板部211的前表面,以覆盖开口212的方式安装有排出口形成部件111。另外,在板部211的前表面,以覆盖开口214的方式安装了排出口形成部件112。
另外,在板部21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3a、43b。一方的第一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3b位于排出口形成部件111的内侧。另外,在板部21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a、44b。一方的第二切换室温度传感器44b位于排出口形成部件112的内侧。
另外,在板部211上,在开口212的上部形成有供螺栓250a插入的凹陷部217a。在该凹陷部217a的前端形成有供螺栓250a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17c(参考图9)。
另外,在板部211上,在槽部216中形成有供螺栓250b插入的凹陷部217b。在该凹陷部217b的前端形成有供螺栓250b插通的螺栓插通孔217d(参考图9)。
后面板220是合成树脂制的,具有在正面视图中成大致矩形的板部221。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在与前面板210的开口21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开口222。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在与前面板210的开口214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开口223。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形成有与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连通的返回连通通路224。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形成有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连通的返回连通通路225。
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在从前侧看来的右端,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该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与返回连通通路224连通。另外,在后面板220的上部形成有与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连通的冷冻室返回口120c。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后面板220上形成有供螺栓250a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和供螺栓350b插通的螺栓插通孔。
发泡隔热材料230是将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与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组合构成的。在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上形成有与开口212连通的切孔232A、与开口214连通的切孔234A、与第一切换室返回口111c连通的切孔235、与第二切换室返回口112c连通的切孔236。在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上形成有与切孔232A连通的切孔232B和与切孔234A连通的切孔234B。
另外,在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上形成有供凹陷部217a插入的贯通孔237a和供凹陷部217b插入的贯通孔237b。另外,在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上形成有供凹陷部217a插入的贯通孔238a和供凹陷部217b插入的贯通孔238b。
风门导管部件300构成为用第二风扇9b(参考图3)将用第二蒸发器14b生成的冷气导入,使冷气从前面板210的开口212、213对第一切换室5排出,并且使冷气从开口214、215对第二切换室6排出。另外,风门导管部件300构成为从上部对制冰室3和冷冻室4导入冷气。
另外,风门导管部件300是将在前面侧配置的前箱体310与在后面侧(背面侧)配置的后箱体320组合构成的。
另外,前箱体310中,形成有前表面上部的与开口212对应的矩形的开口312a(吹出口)、和与开口213对应的矩形的开口312b(吹出口)。开口312a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开口312b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前箱体310中,形成有前表面下部的与开口214对应的矩形的开口312a(吹出口)、和与开口215对应的矩形的开口312b(吹出口)。开口312a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开口312b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在前箱体310上,在筒状棱315与筒状棱316之间突出地形成有螺纹凸台310c。另外,在前箱体310上,在筒状棱317与筒状棱318之间突出地形成有螺纹凸台310d。
另外,在前箱体310上形成有凹陷部330。该凹陷部330位于风门导管部件300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
另外,在前面板210上,在与第一切换室5对应的一侧的背面设置有面加热器H10。另外,在后面板220上,在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的内壁上设置有面加热器H11。由此,能够防止霜附着在冷冻室返回风路120d内。另外,在风门导管部件300中,在与第二风扇9b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面加热器H12(参考图10)。由此,能够防止霜或水在风门导管部件300上蓄积,进而能够防止霜附着在第二风扇9b上。
图9是从斜后方观察隔热分隔壁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前面板210(板部211)的背面,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凹陷部217a。另外,在前面板210(板部211)的背面,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凹陷部217b。另外,在前面板210的背面,向后方突出地形成了形成有螺栓插通孔的突起部210c。
在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上贯通地形成有供上述突起部210c插通的通孔230a。在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上形成有供上述突起部210c插通的通孔230b。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后面板220上形成有供上述突起部210c的前端嵌合并固定的螺纹凸台(未图示)。
另外,在后面板220的背面形成有朝向后方(朝向风门导管部件300)突出的螺纹凸台226。使该螺纹凸台226插入风门导管部件300的凹陷部330中。
图10是表示风门导管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10是从风门导管部件300拆下后箱体320后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风门导管部件300的前箱体310内,安装有对周围空气升压的第二风扇9b、风门部件410、420、430。各风门部件410~430具有挡板和驱动挡板的驱动部,挡板与形成风门导管部件300的导管部分(流路部分)的在前箱体310上设置的开口及其周围抵接和分离。
风门部件410对应于第一切换室5(参考图3)。另外,风门部件410是具有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双风门。另外,风门部件410中,通过在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与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之间设置的一个驱动部413,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开闭。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形成为比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大。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对应于能够使开口312a(参考图8)开闭的大小。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对应于能够使开口312b(参考图8)开闭的大小。
风门部件420对应于第二切换室6(参考图3),与风门部件410是同样的。另外,风门部件420是具有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和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双风门。另外,风门部件420具有驱动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和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驱动部413。第二切换室第一挡板421对应于能够使开口312a(参考图8)开闭的大小。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对应于能够使开口312b(参考图8)开闭的大小。
风门部件430对应于制冰室3(参考图3)和冷冻室4(参考图3)。另外,风门部件430是具有挡板431(参考图3)的单风门。另外,风门部件430具有支承挡板431(参考图3)的风门框架432和驱动挡板431(参考图3)的驱动部433。驱动部433包括具有整流功能的侧面433a。
风门部件410配置在第二风扇9b的侧方。风门部件420配置在风门部件410的下方。风门部件430配置在第二风扇9b的上方。在前箱体310的上端形成有与冷冻室风路130(参考图3、图6)连接的接头部314a。
另外,线W1、W2(电线)从风门部件410、420起延伸地配置。线W1从风门部件410向下方延伸。线W2从风门部件420向上方延伸。
前箱体310具有安装有风门部件410~430和第二风扇9b的板部311a、和在该板部311a的外周缘部向后方(后箱体320一侧)立起的外周缘部311b。在该外周缘部311b的前端,形成有向更后方(后箱体320一侧)延伸的棱311b1。
另外,前箱体310的外周缘部311b具有沿着风门部件410、420的侧部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侧缘部311s、沿着第二风扇9b弯曲地形成的弯曲边缘部311t、和沿着风门部件420的右侧部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侧缘部311u。
另外,在前箱体310的板部311a上形成有整流板311x、311y、311z。该整流板311x~311z具有将从第二风扇9b排出的风导向上方的风门部件430的功能,位于第二风扇9b与弯曲边缘部311t之间。另外,整流板311x~311z沿着弯曲边缘部311t地排列配置。另外,整流板311y也具有后述的线固定部件的功能。
另外,整流板311x、311y、311z中,其内壁面311x1、311y1、311z1构成为大致连续的面。由此,能够对来自第二风扇9b的风有效地进行整流,将其输送至风门部件430。
另外,风门部件430的驱动部433具有位于整流板311z的附近、构成与整流板311z连续的面的侧面433a。由此,侧面433a与整流板311x~311z一同构成风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减少风损。
另外,在前箱体310的板部311a上,上述凹陷部330向后方突出。在该凹陷部330的前端面贯通地形成有孔330a(参考图11)。
另外,在前箱体310的板部311a上,形成有保持与风门部件410、420连接的线(电线)W1、W2的线固定部件311m、311n、311o。
线固定部件311m位于风门部件410的下方。从风门部件410起延伸的线W1经过侧缘部311s与线固定部件311m之间地被保持。
线固定部件311n位于风门部件420的上方。从风门部件420起延伸的线W2经过侧缘部311u与线固定部件311n之间地被保持。
线固定部件311o位于弯曲边缘部311t的附近。从风门部件410、420起延伸的线W1、W2经过弯曲边缘部311t与线固定部件311o之间地被保持。
线W1经过凹陷部330的下侧地挂在线固定部件311o上。线W2经过凹陷部330的左侧地挂在线固定部件311o上。
另外,在前箱体310的板部311a上贴合有面加热器H12。该面加热器H12是使导热线h1适当弯曲地配置、在其上用导热率高的铝片h2覆盖而构成的。面加热器H12配置在除风门部件410、420、430之外的板部311a的整面上。在面加热器H12的上方配置第二风扇9b,第二风扇9b被螺合固定在板部311a上。
经过线固定部件311o后的线W1、W2被与从第二风扇9b起延伸的线W3合并,经过整流板311x、311y、311z与弯曲边缘部311t之间。然后,线W1~W3被与从风门部件430起延伸的线(未图示)合并,从风门导管部件300的上端部向外部引出。这样,能够使线W3与线W1、W2汇合,所以提高了可组装性。
图11是表示风门导管部件的前箱体的内侧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在板部311a上形成有固定第二风扇9b(参考图10)的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在该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上,在多处形成有将第二风扇9b螺合固定用的螺纹凸台311d。在该螺纹凸台311d上,隔着防振橡胶安装有第二风扇9b。
另外,在板部311a上,形成有固定风门部件410(参考图10)的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和固定风门部件420(参考图10)的第二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B。另外,在板部311a上形成有固定风门部件430的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
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以与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具有凹陷地构成。换言之,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与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相比位于前侧(箱内侧)。第二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B与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同样地,以与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具有凹陷地构成。
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形成有矩形的开口(吹出口)312a和矩形的开口(吹出口)312b。在开口312a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参考图10)所抵接的方框状的抵接部312c。在开口312b的边缘形成有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参考图10)所抵接的方框状的抵接部312d。
另外,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形成有从开口312a的边缘向前方延伸的筒状棱315(棱)。另外,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形成有从开口312b的边缘向前方延伸的筒状棱316。另外,第二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B中形成有从开口312a的边缘向前方延伸的筒状棱317(棱)。另外,第二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B中形成有从开口312b的边缘向前方延伸的筒状棱318。
图12是表示安装有风门部件的前箱体的内侧的平面图。
如图12所示,抵接部312c从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的基准面(底面)312s优选向后方(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一侧)突出地形成。另外,抵接部312c中,从面312s起突出地形成有开口312a的顶边部312t和左右侧边部312u、312u。另外,抵接部312c中,开口312a的底边部312v构成为不从面312s突出(与面312s在同一平面上)。
抵接部312d从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的基准面(底面)312s向后方(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一侧)突出地形成。另外,抵接部312d中,从面312突出地形成有开口312a的顶边部312w、底边部312x和左右侧边部312y、312y。
另外,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在开口312a的左侧方(图示的右侧)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棱312e。该棱312e例如构成为多条,形成为相互平行。另外,棱312e形成为大致相当于从抵接部312c的上端到下端的高度的长度。由此,使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的固定面(面312s)加固。
另外,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形成有固定风门部件410(参考图10)的螺纹凸台部312g、312h、312i。该螺纹凸台部312g、312h、312i是在与后述的风门部件410的螺合固定部413d、413e、413f(参考图15)对应的位置形成的。
第二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B(参考图11)是与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同样的结构,所以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返回图11,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位于第二风扇固定部311c的上方。另外,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中,在板部311a上立起地形成有固定风门框架432(参考图10)的固定板313a。在该固定板313a上形成有使冷气通过的矩形状的切口313b。另外,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中形成有与驱动部433(参考图10)嵌合配置的嵌合部313c。另外,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中,为了在风门部件430的风门(挡板431)打开时、风门(挡板)不会阻碍从第二风扇9b排出的冷气的流,而形成有供风门避让的凹陷部313d。
另外,前箱体310中,在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的上方形成有将冷气导入制冰室3和冷冻室4(参考图3)的导入通路314。该导入通路314随着朝向上方而宽度变窄,在上端形成有矩形的接头部314a。
在导入通路314的内壁面形成有棱314b。该棱314b使从接头部314a滴落的水流至离开风门部件430(参考图10)的位置。
另外,在板部311a上,在风门部件410(参考图10)与风门部件420(参考图10)之间形成有导水棱311q。该导水棱311q位于安装风门部件420(参考图10)的筒状棱318的上部附近。另外,导水棱311q形成为直线状,以从左侧向右侧下降的方式形成。另外,导水棱311q的高度构成为比抵接部312d高。由此,能够抑制从风门部件420的上方滴落的水滴向风门部件420的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
另外,前箱体310中,在板部311a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和中央部形成有供螺栓插通的螺栓插通部311f、311g。另外,前箱体310中,在板部311a的上下方向的下部形成有螺合固定用的螺纹凸台311h。因为在风门导管部件300上安装有第二风扇9b和通过挡板开闭的开口312a、312b,所以能够用少量部件形成风路。由此,能够减少流通冷气的泄漏和损失。因为相对于第二风扇9b在2个以上不同侧分别设置有开口,所以从第二风扇9b通向各储藏室开口的风路长度也能够缩短。
图13是表示风门导管部件的后箱体的内侧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后箱体320与前箱体310(参考图11)同样地形成为大致L字状,具有在与板部311a相对的位置配置的板部321a。另外,在板部321a上,立起地形成有与前箱体310的外周缘部311b对应的外周缘部321b。进而,在外周缘部321b的前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棱321b1。
另外,在后箱体320上形成有导入由第二蒸发器14b(参考图2)生成的冷气的圆形的导入孔321c。另外,后箱体320中,在导入孔321c的上方形成有将冷气导入至制冰室3和冷冻室4(参考图3)的导入通路321d。该导入通路321d随着朝向上方而宽度变窄,在上端形成有与接头部314a(参考图11)嵌合的嵌合接头部321e。
另外,在后箱体320上,在与螺栓插通部311f(参考图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凸台321f。另外,在后箱体320上,在与螺纹凸台311h(参考图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栓插通部321h。另外,在后箱体320上,由上述凹陷部340,从板部321a向内侧形成为突起状。在该凹陷部340的前端形成有螺栓插通孔340a。
这样构成的前箱体310与后箱体320通过使外周缘部311b(参考图11)与外周缘部321b顶接、并且使棱311b1(参考图11)与棱321b1嵌合而组合。通过这样使前箱体310与后箱体320组合,能够有效地抑制风门导管部件300向外部的冷气泄漏。
图14是图10的XIV方向的向视图。另外,图14中省略了线W1、W2、W3的图示。
如图14所示,在前箱体310的板部311a上形成的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上安装有风门部件430(参考图10)。即,冷冻室风门固定部313具有方框状的固定板313a,在该固定板313a上固定有风门部件430。另外,在固定板313a上形成有加固部件313e、313e。
在固定板313a的角部形成有线W1~W3(参考图10)经过的C字形状的切口313s。在接头部314a上形成有线W1~W3(参考图10)经过的切口313u。
另外,固定板313a与前箱体310的外周缘部311b的高度(棱311b1的前端)相比更突出地形成。另外,在固定板313a上形成有将风门部件430固定用的螺栓插通部(固定部)313g、313h。在螺栓插通部313g、313h中插通的螺栓270a、270b是在顶面视图中与外周缘部311b不重叠的位置形成的。换言之,是在螺栓270a、270b的轴向与外周缘部311b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形成的。由此,在前箱体310上安装风门部件430时,能够将风门部件430容易地安装在前箱体310上。
另外,螺栓插通部313g的螺栓270a和螺栓插通部313h的螺栓270b位于风门部件430(参考图10)的对角线上。由此,将风门部件430固定至固定板313a时,风门部件430能够相对于固定板313a不会浮起地稳定地安装。
图15是从前侧观察风门部件时的立体图。
如图15所示,驱动部413具有方箱型的箱(收容部)413a。箱413a具有前表面414a、后表面414b、左侧面414c、右侧面414d、底面414e、顶面414f。
在箱413a中,组合地收容了后述的电动机M和齿轮部件G等驱动部件DM(参考图17)。另外,箱413a配置在与作为储藏室的第一切换室5和第二切换室6不同的空间、即作为排出导管的风门导管部件300内的空间中。大约是第二蒸发器14b的温度的冷气在风门导管部件300内的空间中流通。
风门部件410中,设置有被驱动部413驱动的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另外,风门部件410中,设置有螺合固定用的螺合固定部413d、413e、413f。
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构成为沿着箱413a的底面414e向后方进行转动动作。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构成为沿着箱413a的顶面414f向后方进行转动动作。
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材411a(参考图16)、和在该基材411a的前面包覆的硅酮橡胶制的密封部件411b。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材412a(参考图16)、和在该基材412a的前面包覆的硅酮橡胶制的密封部件412b。
密封部件411b成纵长的大致长方形,具有在四角的角部P10在周向上具有圆角(R)的形状。另外,密封部件411b具有中央部411b1和外周部411b2隆起地形成、在其之间形成有凹陷411b3的形状。另外,开口312a与该密封部件411b抵接的位置,是外周部411b2与凹陷411b3之间。另外,各角部P10的圆角(R)都是相同的曲率。例如,通过将相对于密封部件411b的全宽W的一个边角的圆角(R)的比例(一个的尺寸S10上的长度)设为19%以上,能够提高开口312a与密封部件411b之间的密封性。
此处,说明挡板的密封性。
图25是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与抵接部312c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411b的应变的分布。图26是密封部件411b的边角部501的拉伸方向矢量图。
密封部件411b在各方向的边缘(为了方便而称为各边)上,分别具有相当于上述圆角(R)部分的边角部501和相当于上述尺寸W中的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的直线部502。密封部件411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矩形,所以也包括长边侧地具有直线部502和边角部501各4个。长边的整体尺寸例如能够设定为短边的整体尺寸(边角部501的尺寸+直线部502的尺寸)的100%以上且140%以下。考虑应用于冰箱的风路时,能够优选设定为110%~140%、115%~130%之间。
图25中,颜色黑的区域应变较少,密封部件411b与抵接部312c的密合性高。根据图示可知,在边角部501附近密合性比较弱。
对该现象进行研究。图27是表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与抵接部312c抵接并开始进行密封的、初始密封位置的密封部件411b的边缘的位置503、和密合而提高了密封性后的变形后密封位置的密封部件411b的边缘的位置504。
关于直线部502的尺寸S,因为初始密封位置503时的尺寸S1与变形后密封位置504时的尺寸S2的差较小或不存在,所以密封时的应变较小。另一方面,关于密封部件411b的边角部501的尺寸R,从初始密封位置503时的尺寸R1到变形后密封位置504时的尺寸R2的变化与直线部502相比更大,会发生拉伸,应变较大。即,越接近直线状则应变越减小。可以推测如果减小边角部501的曲率则密封性会改善。
关于这一点,举出4个例子进行确认。图28A~图28D是示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4个形状、并对于与抵接部312c抵接并进行了密封时的密封部件411b的密合性进行了评价的图。图28A表示相对于密封部件411b的短边的全宽W的1个边角的圆角(R)的比例(S10)是19%的情况,图28B表示是23%的情况,图28C表示是31%的情况,图28D表示是39%的情况。各情况下直线部502的尺寸都相等。因此,示出了比例(S10)越大则曲率越小。图28A~图28D中的R的值是实际的圆角(R)尺寸。确认了圆角(R)的比例(S10)越增大则密封性越会改善。作为该确认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或计测取得应变的分布而进行,也可以通过在使密封部件411b与抵接部312c密合的状态下流过有色的烟等并测定泄漏量而进行。
图29是以圆角(R)的比例为横轴、挡板411的开口面积为纵轴,且同时记载了图28A~图28D中已确认的密封性能(×、△、○、◎)的图。其中,“◎”表示“优”,“○”表示“良”,“△”表示“可”,“×”表示“否”。
冰箱中使用的挡板411所设置在的导管的截面形状通常接近矩形,所以考虑对冰箱的应用性时,优选与一边中占据的边角部501的尺寸相比、直线部502的尺寸更大,即,圆角(R)的比例(S10)较小。该情况下,在一边的尺寸相同的条件下,开口面积也能够增大。但是,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密封性比较低。另一方面,追求密封性时不能确保开口面积。
关于这一点,根据图29的图可知,圆角(R)的比例(S10)超过31%时,开口面积的降低加快,另一方面,在密封性的改善上已经是充分的状态。另外,圆角(R)的比例(S10)低于19%时,开口面积的增加变慢,另一方面,在密封性上难以应用于冰箱。
从而,关于圆角(R)的比例(S10),在密封性的观点上优选设为19%以上,进而优选23%以上、31%以上。另外,在确保开口面积的观点上,优选31%以下,进而优选23%以下、19%以下。
图16是从后侧观察风门部件时的立体图。
如图16所示,风门部件410具有向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延伸的挡板支承部413b和向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延伸的挡板支承部413c。挡板支承部413b从箱413a的底面414e向铅垂方向(上下方向)下方延伸。挡板支承部413c从箱413a的顶面414f向铅垂方向(上下方向)上方延伸。在挡板支承部413b上安装有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在挡板支承部413c上安装有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
在箱413a上形成有覆盖挡板支承部413c的外侧的挡板支承部罩415(覆盖部)。该挡板支承部罩415具有覆盖挡板支承部413c的前表面侧的前面部415a、覆盖右侧面侧(与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在左右方向上相反的一侧)的侧面部415b、和覆盖顶面侧的顶面部415c。这样,挡板支承部罩415是在除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转动范围之外的面(除后方和左侧方之外的面)上形成的。另外,在挡板支承部罩415上一体地形成有螺合固定部413e。通过设置这样的挡板支承部罩415,水难以滴在挡板支承部413c上。
另外,在箱413a上形成有可转动地保持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支承部件415d。该支承部件415d是从箱413a的底面414e向下方延伸地形成的。在该支承部件415d的下端一体地形成有螺合固定部413d。
挡板支承部413c由棒状(轴状)的部件构成,从箱413a的顶面414f向铅垂方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另外,在挡板支承部413c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的伞部416。
在箱413a中,向箱413a的外部露出地构成了连接器418。该连接器418是以端子418a(连接端子)向下方突出的方式构成的。另外,连接器418具有将箱413a的角部切除为平面视图下三角形状的形状(空间),从其顶面(顶面)414r向下方突出。即,连接器418的端子418a构成为从箱413a朝向下方。
另外,在箱413a的后表面414b(与第一切换室5相反一侧的面),形成了以从左侧向右侧下降的方式倾斜的引导棱417。该引导棱417的上端位于安装连接器418的空间的上方。
另外,在箱413a的左侧面414c上形成有钩挂从连接器418起延伸的线(未图示)的钩419a。另外,在支承部件415d上一体地形成有将从钩419a起延伸的线固定的线固定部419b、419c。
图17是风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7所示,风门部件410具有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驱动部413(参考图16)。
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材411a。在该基材411a上在多处突出地形成有爪411c。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通过使爪411c插入密封部件411b上形成的孔中,而将密封部件411b保持在基材411a上。
另外,基材411a上形成有臂部411d、411d。臂部411d从基材411a向侧方突出并且上下分离。在上侧的臂部411d上设置有挡板支承部413b。该挡板支承部413b与后述的轴g2连结而固定。
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座412a。在该基材412a上在多处突出地形成有爪412c。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通过使爪412c插入密封部件412b上形成的孔中,而将密封部件412b保持在基材412a上。
另外,在基材412a上向侧方突出地形成有臂部412d。该臂部412d被固定在挡板支承部413c上。挡板支承部413c具有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轴部413k,在该轴部413k的下部(与臂部412d相比的下侧)形成有比轴部413k直径大的伞部416。
箱413a是将在顶面形成有开口部414o的箱体主体413A和将该开口部414o封闭的罩部件413B组合构成的。
箱体主体413A具有前表面414a(参考图15)、后表面414b、左侧面414c、右侧面414d和底面414e(参考图15)。另外,在箱体主体413A中收容有具有安装了小齿轮PG的电动机M、与小齿轮PG连结的齿轮部件G的驱动部件DM。齿轮部件G中,具有与挡板支承部413c连结的轴部g1和与挡板支承部413b连结的轴部g2。
另外,驱动部413中,箱413a内的驱动机构是以能够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独立地进行开闭动作的方式构成的。即,驱动部413构成为能够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双方关闭,或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和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双方打开。另外,驱动部413构成为能够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打开且使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关闭,并且也能够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关闭且使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打开。
另外,支承部件415d是在上下方向上使细长的板部件415e、415f组合为L字状而构成的。另外,在支承部件415d的内侧形成有与臂部411d、411d连结的连结部415g、415g。
另外,箱体主体413A中,形成有嵌合固定后述的螺纹凸台414g、414h、414i的固定部414j、414k、414m。该固定部414j、414k、414m是通过箱体主体413A的角部向内侧凹陷而构成的。
另外,引导棱417具有将流至后面414b的水导向箱体主体413A的下方的功能。另外,引导棱417以从左侧面414c一侧向右侧面414d一侧下降的方式倾斜。另外,引导棱417的上端位于后面414b的左端的上端。另外,引导棱417的下端位于后面414b的右端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另外,引导棱417的下端以与固定部414j连续地形成的方式构成。另外,引导棱417的上端侧位于设有连接器418的一侧的上方。另外,引导棱417的下端侧位于未设置连接器418的一侧。
通过设置这样的引导棱417,从箱413a的顶面414f向后表面414b滴落的水沿着引导棱417向下方流动,经过风门部件410的侧方向下方滴落。另外,因为引导棱417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平缓的,所以水不会在引导棱417的中途脱落。另外,引导棱417的形状和倾斜角度能够适当设定。
另外,引导棱417设置在设有连接器418的一侧的面(后表面414b)上,所以能够抑制水流入设有连接器418的顶面414r(参考图16)的情况。另外,之后进行说明,因为风门部件410是以顶面414f向后方下降的方式设置的,所以从顶面414f滴落的水会流向后面414b。因此,通过仅在后面414b设置引导棱417,就能够抑制水滴在连接器418上的情况。
罩部件413B具有矩形的平坦的顶面414f,在顶面414f的角部形成有向铅垂方向下方突出的螺纹凸台414g、414h、414i。另外,图17中,图示了形成有3处螺纹凸台414g、414h、414i的状态,但在其余的角部也形成有同样的螺纹凸台。在该螺纹凸台414g、414h、414i上,在上下方向上朝向下方地形成有螺孔。
另外,螺纹凸台414g、414h、414i相对于箱体主体413A的固定部414j、414k、414m从上方嵌合。在固定部414j、414k、414m上,贯通地形成有供螺栓280插通的螺栓插通孔。螺栓280对于该螺栓插通孔从下方插入后,与罩部件413B的螺纹凸台414g、414h、414i螺合。
另外,在罩部件413B的顶面414f形成有齿轮部件G的轴部g1突出的轴孔413j。该轴孔413j位于前侧且右侧的角部。另外,在罩部件413B上一体地形成有上述挡板支承部罩415。
图18是切换室用的风门部件的侧面图。
如图18所示,驱动部413的前表面414a构成为与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前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前表面与驱动部413的前表面414a相比位于略后方。
设有连接器418的位置的螺纹凸台414h与另一螺纹凸台414i相比,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更短。
伞部416构成为与轴部413k相比直径更大。通过设置这样的伞部416,在轴孔413j与轴部413k之间产生间隙的结构中,也能够抑制水从该间隙进入的情况。
另外,伞部416与顶面414f相比位于上方。另外,伞部416位于与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下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伞部416具有从轴中心向外周侧下降的倾斜面416a。由此,水不会在倾斜面416a上蓄积,能够使水流向顶面414f。另外,因为水流向径向外侧,所以水难以进入轴部413k与轴孔413j的间隙中。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截面图。
如图19所示,箱413a的角部(边角部)是带有圆角(R)地形成的。箱413a的下部的角部P3、P4的曲率形成为较小。另一方面,箱413a的上部的角部P1、P2的曲率形成为比角部P3、P4的曲率大。
这样,通过增大箱413a的顶面414f的角部的圆角(R),易于使顶面414f上附着的水退向左侧面414c或右侧面414d。结果,能够防止水在顶面414f上蓄积并冻结、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开闭动作受到阻碍这样的问题。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对于箱413a的前后方向的角部,也与图19同样地,上部的前后的角部的圆角(R)构成为比下部的前后的角部的圆角(R)大。从而,附着在顶面414f上的水易于流向后面414b,能够抑制水在顶面414f上冻结这样的问题。另外,流至后面414b的水因上述引导棱417而沿着后面414b向下方滴落,水不会在箱413a上蓄积。
图20是隔热分隔导管板的正面图。
如图20所示,隔热分隔导管板400从面向箱内侧的前面板210一侧使用螺栓250a、250b使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相互固定。此时,螺栓250a、250b设置在筒状棱315的附近。由此,能够使在筒状棱315与前面板210之间设置的、抑制冷气泄漏用的密封部件240(参考图22、图23)的密合性增大。
另外,排出口形成部件111经由螺栓250c固定于前面板210。另外,排出口形成部件112经由螺栓250d固定于前面板210。另外,前面板210经由螺栓250e与风门导管部件300的螺纹凸台310e(参考图9)固定。
这样,螺栓250a被排出口形成部件111覆盖,所以附着在前面板210上的水难以进入螺栓250a周边。另外,因为螺栓250b位于槽部216,所以水难以进入螺栓250b。
另外,在设有螺栓250a、250b、250c、250d、250e的位置,在螺合固定后安装有盖部件(未图示)。由此,外观上的美观提高,并且能够抑制水从螺栓250a、250b、250c、250d、250e的间隙进入。
图21是图20的XXI-XXI线截面图。
如图21所示,风门部件410经由螺合固定部413d、413e、413f(参考图15)固定于前箱体310。在螺栓等的紧固和螺合之外,也能够将风门部件410在向前箱体310施力或推压的状态下固定在其上。由此,能够提高风门部件410与前箱体310的密合性、和挡板相对于也发挥挡板的抵接部分的功能的前箱体310的平行度,能够易于确保挡板关闭时的气密性。另外,对于风门部件420,也与风门部件410同样地将其螺合固定于前箱体310。
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在上部经由螺栓250a相互固定。即,前面板210的凹陷部217a在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的贯通孔238a(参考图22)中插通,插入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的贯通孔237a(参考图22)中。另一方面,螺纹凸台310c从相反侧插入贯通孔237a中。然后,凹陷部217a与螺纹凸台310c顶接。然后,螺栓250a插入凹陷部217a中,在螺栓插通孔217c中插通后,与螺纹凸台310c螺合。这样,使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相互固定。
另外,在后面板220的背面突出地形成的螺纹凸台226插入前箱体310的凹陷部330中。另外,凹陷部330与后箱体320上形成的凹陷部340顶接。然后,使螺栓260从凹陷部340侧(后侧)插入,并在螺栓插通孔340a(参考图13)中插通。然后,螺栓260在凹陷部330的螺栓插通孔(参考图11)中插通后,与螺纹凸台226螺合。
这样,使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螺合固定。在易于装卸的风门导管部件300上,(优选通过螺合)安装风门部件410、420,与以往的对于大型的隔热分隔壁和风门导管部件的风门组装相比,能够提高可组装性。
图22是图21的A部放大图。
如图22所示,前箱体310具有具有上述面312s的板部310a。该板部310a的面(安装面)312s以相对于上下方向(铅垂方向、重力方向)、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由此,前箱体310上安装的箱413a(参考图21)相对于水平倾斜地安装,所以易于将附着在箱413a的顶面414f上的水分排出。
在板部310a上,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地形成有筒状棱315、316(棱)。该筒状棱315、316从开口312a的边缘向前方(箱内侧、与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参考图21)相反的一侧)延伸地形成。由此能够减少挡板的接触导致的变形,易于确保挡板的气密性。
筒状棱315中,下部内壁面315a相对于水平面(水平线)Hp,以向前方(箱内侧)下降的方式倾斜(角度α)。由此,即使有水滴附着也易于排水。另外,筒状棱315中,上部内壁面315b是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形成的。
另外,在板部310a上,在开口312a的边缘形成有向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参考图9)一侧凸出的抵接部312c(凸部)。该抵接部312c是相对于基准面312s向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一侧凸状地形成的。另外,在抵接部312c的前表面,沿着抵接部312c形成有截面视图中成凹形状的挖空部312c1。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312c的顶边部312t、左右侧边部312u、312u(参考图12)是向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参考图21)一侧凸状地形成的。另外,在顶边部312t、左右侧边部312u、312u上也形成有与上述同样的截面视图中成凹形状的挖空部(未图示)。另外,相对于基准面312s,底边部312v并不形成为向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侧突出。这样,能够改善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所抵接的抵接部312c的强度,防止挡板抵接导致的变形。通过使强度形成为较高,能够提高抵接部312c与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硅酮橡胶制的密封部件411b(参考图10)之间的密闭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开口312a的边缘形成为凸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是凸状的形状,而是改为以厚度增大的方式形成的较厚部。
另外,关于筒状棱316,与上述同样地,下部内壁面316a相对于水平面(水平线)Hp,以向前方(箱内侧)下降的方式倾斜(角度β)。另外,筒状棱316中,上部内壁面316b是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形成的。
另外,在板部310a上,在开口312b的边缘形成有向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参考图21)一侧凸出的抵接部312d(凸部)。该抵接部312d是相对于基准面312s向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参考图9)一侧凸状地形成的。另外,在抵接部312d的前表面,沿着抵接部312d形成有截面视图中成凹形状的挖空部312d1。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312d的顶边部312w、底边部312x、左右侧边部312y、312y(参考图12)是向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一侧凸状地形成的。即,抵接部312d是以开口312b的边缘全体成凸状的方式形成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开口312b的边缘形成为凸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不是凸状的形状,而是改为以厚度增大的方式形成的较厚部。由此能够抑制挡板抵接时的变形。
另外,如图22所示,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是使开口312a全闭的状态,密封部件411b的外周面与开口312a的边缘的抵接部312c抵接,使开口312a密闭。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也是同样地,密封部件412b的外周面与开口312b的边缘的抵接部312d抵接,使开口312b密闭。
隔热分隔壁27中,通过与后面板220的开口222、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的切孔232A、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的切孔232B、和前面板210的开口214的边缘部抵接而安装筒状棱315。由此能够抑制冷气向后面板220、第一发泡隔热材料230A、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和前面板210各自之间的例如意外的间隙泄漏、并泄漏至意外的位置的情况。筒状棱315也发挥将这两个开口侧的间隙屏蔽的屏蔽部的功能。
另外,在筒状棱315与前面板210之间设置密封部件240,抑制了冷气泄漏。另外,密封部件240例如是由软质聚氨酯构成的片部件。
另外,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在相对于铅垂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安装在前箱体310上。换言之,以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下侧与上侧相比位于前侧的方式倾斜。
另外,箱413a的前表面414a(参考图18)与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的面312s以面相互接触,不形成间隙。另外,通过使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倾斜地配置,箱413a的顶面414f在倾斜的状态下配置。即,顶面414f以向后侧下降的方式倾斜。因为是低温的冷气经过的场所,所以水在顶面414f上蓄积时会生成冰,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开闭动作变得困难。于是,通过使风门部件410倾斜地配置,使箱413a倾斜,能够抑制水在顶面414f上蓄积的情况。
另外,在箱413a的后表面414b(参考图16)上形成有引导棱417。由此,即使在倾斜的顶面414f上流动的水流至后表面414b,也会因引导棱417而向侧方(右侧面414d一侧)滴落。因此,能够抑制水滴在连接器418一侧的情况。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前箱体310的外表面的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的附近设置加热器。另外,也可以在前箱体310的外表面的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的附近设置加热器。另外,加热器例如是用铝片覆盖导热线并设为适当的大小而得到的。另外,加热器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切换室第一挡板411上。
图23是图21的B部放大图。
如图23所示,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在下部经由螺栓250b相互固定。即,前面板210的凹陷部217b在第二发泡隔热材料230B的贯通孔238b中插通。另一方面,螺纹凸台310d插入贯通孔237a中。然后,凹陷部217b与螺纹凸台310d顶接。然后,使螺栓250b插入凹陷部217b中,并在螺栓插通孔217d中插通后,与螺纹凸台310d螺合。这样,使隔热分隔壁27与风门导管部件300相互固定。
风门部件420与上述风门部件410同样地,具有同样的倾斜地固定在隔热分隔壁27上。另外,风门部件420与风门部件410同样地,通过筒状棱317的前端(前端)隔着密封部件240与隔热分隔壁27的开口的周缘部抵接,而确保风门导管部件300与隔热分隔壁27的密闭性,有效地抑制了从风门部件420向箱内(隔热分隔壁27)的冷气泄漏。
另外,风门导管部件300中,为了防止冻结,筒状棱317的下部内壁面315a以随着朝向前方而下降的方式倾斜。通常时,使前箱体310树脂成形的情况下,准备在前后方向(S100、S200)上移动的模具即可,但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进而向下方(S300)移动的滑动模具制造前箱体310。另外,关于筒状棱318,因为倾斜的长度较短,所以不需要使用上述滑动模具。
图24是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的截面图。
如图24所示,第一切换室风门固定部312A中,在风门部件410的下方形成有倾斜面312f。该倾斜面312f以向后方下降的方式倾斜。另外,在倾斜面312f的下端部,朝向后方地形成了突起部311p。该突起部311p与顶面和倾斜面312f的表面形成为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为截面视图中成直线状。另外,突起部311p形成为与板部311a相比向后方突出。另外,在板部311a的表面设置有面加热器H12。该面加热器H12中,导热线h1被铝片h2覆盖。因此,在面加热器H12的上端形成有铝片h2与板部311a的贴合面M1。存在水从该贴合面M1进入面加热器H12内的风险。于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突起部311p,而抑制从倾斜面312f滴落的水进入贴合面M1的情况。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具有收容第二蒸发器14b的第二蒸发器室8b和使在第二蒸发器室8b与第一切换室5(第二切换室6)之间设置的开口312b开闭的风门部件410、420。风门部件410、420具有设置为能够与开口312b接触和分离的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对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413、在驱动部413的顶面414f上向上方突出并且支承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挡板支承部413c。挡板支承部413c具有与该挡板支承部413c的轴部413k相比直径更大的伞部416。由此,能够防止从上部经过挡板支承部413c滴落的水进入驱动部413与挡板支承部413c的间隙。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413具有收容驱动部件DM的箱413a、和在箱413a的外表面设置的与驱动部件DM连接的连接器418。连接器418的连接端子相对于箱413a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地配置。由此,能够防止向箱413a滴落的水滴在连接器418上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箱413a具有突出地形成轴部413k的顶面414f和从顶面414f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后表面414b。在后表面414b,沿着该后面414b地从上部向下部地形成了导水的引导棱417。由此,能够防止从顶面414f流向周围的水流入连接器418周边。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风门部件410、420以顶面414f倾斜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水在箱413a的顶面414f上蓄积的情况,能够防止因冻结而在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开闭动作中发生故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箱413a具有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414o、并收容驱动部件DM的箱主体413A,和使开口部414o关闭的罩部件413B。箱主体413A与罩部件413B经由螺栓280固定。箱主体413A中,螺栓280插入至的螺孔是朝向下方地形成的。由此,能够防止水从螺栓280的间隙进入、水进入箱413a内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箱413a形成为顶面414f的角部P1、P2的曲率比该箱413a的底面414e的角部P3、P4的曲率大。由此,流至顶面414f的水易于流向侧面(前表面414a、后表面414b、左侧面414c、右侧面414d),能够抑制水在顶面414f上蓄积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箱413a具有覆盖除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412(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422)的动作范围之外的侧面和顶面的挡板支承部罩415。由此,能够抑制水从上部滴向挡板支承部413c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在铅垂方向的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的风门部件410和风门部件420的风门部件410与风门部件420之间形成了使来自上部的水退向风门部件420的侧方的导水棱。由此,能够抑制水滴在下部的风门部件420上的情况。
以上,对于本实施方式参考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不受上述内容限定,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在风门部件410中,在轴孔413j的周围从顶面414f突出地形成棱。由此,能够抑制水进入轴孔413j的情况。
本申请包括以下技术思想。
[附录1-1]
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冷却器的冷却器室;和
对来自该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引导的风门导管部件,
所述排出导管是通过螺合安装的。
[附录1-2]
如附录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升压的风扇;
驱动该风扇的风扇电动机;和
安装有该风扇电动机的隔热分隔导管板,
所述风门导管部件通过螺合安装于所述隔热分隔导管板。
关于附录1-1、1-2、其他部分,对于从前侧将隔热分隔板400与风门导管部件300固定的螺栓,记载了附图标记250a、250b、250e这3个(图9、20-23等)。
螺栓250a在前面板210的凹陷217a和前箱体310的螺纹凸台310c中插通(0052、0147、0152,图9、22等)
螺栓250e在前面板210~前箱体310的螺纹凸台310e中插通(0147、0148,图8、9等)。
对于从后侧将隔热分隔板400与风门导管部件300固定的螺栓,记载了附图标记260(图9、21等)。
螺栓260在后箱体320的凹陷340、前箱体的凹陷330、后面板220的螺纹凸台226中插通(0068、0105、0153,图9、21等)。
[附录1-3]
如附录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隔热分隔导管板与所述风门导管部件固定的螺栓,
该螺栓设置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筒状棱的附近,
在该筒状棱的开口周缘部且在该筒状棱与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前面板之间具有密封部件。
根据附录1-3,通过螺栓250a、b的紧固能够使密封部件240的密合性增大(0147,图22、23等)。
[附录1-4]
如附录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升压的风扇;和
配置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前箱体上的整流板,其将从所述风扇排出的风导向风门,
该整流板位于所述风门的驱动部的侧面附近且沿着所述风的流路方向的区域。
根据附录1-4,驱动部的侧面433a与整流板311一同构成风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减少风损(0077,图10、11等)。
另外,该整流板优选沿着弯曲边缘部多个排列地配置。另外,该整流板优选也具有作为线固定部件的功能。
[附录1-5]
如附录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前箱体上形成有螺栓插通部(313g、313h),
该螺栓插通部中插通的螺栓(270a、270b)形成于在该螺栓的插通方向上观察时与所述前箱体(310或311b)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附录1-5,在前箱体310上安装风门部件430时,能够将风门部件430容易地安装在前箱体310上。
[附录1-6]
如附录1-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2个所述螺栓插通部中插通的2个螺栓位于通过2个该螺栓安装的部件(430)的对角线上。
根据附录1-6,将风门部件430固定至固定板313a时,风门部件430能够对于固定板313a不会浮起地稳定地安装(0109、0110,图11等)。
[附录2]
一种冰箱,其包括:
大致矩形的密封部件,其具有包括在正面观察时是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大致圆弧状的边角部的边缘;和
能够使该密封部件移动并与开口接触和分离的风门,
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边缘的全长中的所述边角部的尺寸的比例在19%以上。
[附录3]
一种冰箱,其包括:
大致矩形的密封部件,其具有包括在正面观察时是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大致圆弧状的边角部的边缘;和
能够使该密封部件移动并与开口接触和分离的风门,
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边缘的全长中的所述边角部的尺寸的比例在31%以下。
[附录4]
一种冰箱,其包括:
大致矩形的密封部件,其具有包括在正面观察时是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大致圆弧状的边角部的边缘;和
能够使该密封部件移动并与开口接触和分离的风门,
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边缘的全长中的所述边角部的尺寸的比例在19%以上且31%以下。
[附录5-1]
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冷却器的冷却器室;
对来自该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引导的风门导管部件;
对所述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升压的风扇;和
配置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上的整流板,其将从所述风扇排出的风导向风门,
该整流板位于所述风门的驱动部的侧面附近且沿着所述风的流路方向的区域。
[附录5-2]
如附录5-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所述风扇的风扇电动机;和
安装有该风扇电动机的隔热分隔导管板,
所述风门导管部件通过螺合安装在所述隔热分隔导管板上。
[附录5-3]
如附录5-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隔热分隔导管板与所述风门导管部件固定的螺合部件,
该螺合部件设置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筒状棱的附近,
在该筒状棱的开口周缘部且该筒状棱与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前面板之间具有密封部件。
[附录5-4]
如附录5-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的前箱体上形成有螺栓插通部,
该螺栓插通部中插通的螺合部件形成于在该螺合部件的插通方向上观察时与所述前箱体不重叠的位置。
[附录5-5]
如附录5-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2个所述螺栓插通部中插通的2个螺合部件位于通过2个该螺合部件安装的部件的对角线上。
附图标记说明
1 冰箱
5 第一切换室(储藏室)
6 第二切换室(储藏室)
8b 第二蒸发器室(冷却器室)
9b 第二风扇(风扇)
10 隔热箱体
14b 第二蒸发器(冷却器)
27 隔热分隔壁
210 前面板
220 后面板
230A 第一发泡隔热材料
230B 第二发泡隔热材料
280 螺栓
300 风门导管部件
310 前箱体
311p 突起部
311q 导水棱
320 后箱体
400 隔热分隔导管板
410 风门部件(第一风门部件)
412 第一切换室第二挡板(挡板)
413c 挡板支承部
413 驱动部
413A 箱体主体罩部件
413B 罩部件
413a 箱(收容箱)
413k 轴部
414b 后表面(侧面)
414f 顶面
414g,414h,414i 螺纹凸台
415 挡板支承部罩(覆盖部)
415a,415b 侧面
415c 顶面
416 伞部
417 引导棱
418 连接器
418a 端子(连接端子)
420 风门部件(第二风门部件)
422 第二切换室第二挡板(挡板)
DM 驱动部件
P1,P2 角部(曲率大)
P3,P4 角部(曲率小)。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冷却器的冷却器室;和
对设置在所述冷却器室与储藏室之间的开口进行开闭的风门部件,
所述风门部件具有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开口接触和分离的挡板、旋转驱动所述挡板的驱动部、以及在所述驱动部的顶面向上方突出并且支承所述挡板的挡板支承部,
所述挡板支承部具有与该挡板支承部的轴部相比直径较大的伞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收容驱动部件的收容箱和设置在所述收容箱的外表面的与所述驱动部件连接的连接器,
所述连接器的连接端子配置成相对于所述收容箱朝向铅垂方向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箱具有顶面和从所述顶面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其中,所述轴部突出地形成在所述顶面,
在所述侧面,沿着该侧面从上部向着下部形成有用于将水引导至侧方的引导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配置所述风门部件使得所述顶面倾斜。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箱包括形成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能够收容所述驱动部件的箱体主体,和封闭所述开口部的罩部件,
所述箱体主体与所述罩部件经由螺栓固定,
在所述箱体主体中,朝向下方地形成有供所述螺栓插入的螺孔。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箱形成为所述顶面的角部的曲率大于该收容箱的底面的角部的曲率。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箱具有覆盖除所述挡板的动作范围之外的侧面和顶面的覆盖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门部件具有在铅垂方向的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风门部件和第二风门部件,
在所述第一风门部件与所述第二风门部件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来自上部的水引导至所述第二风门部件的侧方的导水棱。
9.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边缘的大致矩形的密封部件,其中所述边缘包括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和大致圆弧状的边角部;和
能够使该密封部件移动而与开口接触和分离的风门,
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个边缘的全长中的所述边角部的尺寸的比例在19%以上且31%以下。
10.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冷却器的冷却器室;
对来自该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引导的风门导管部件;
对所述冷却器室的冷气进行升压的风扇;和
配置在所述风门导管部件上的整流板,其将从所述风扇排出的风导向风门,
该整流板位于所述风门的驱动部的侧面附近且沿着所述风的流路方向的区域。
CN202080017218.1A 2020-07-03 2020-12-24 冰箱 Pending CN1142226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5338A JP7225165B2 (ja) 2020-07-03 2020-07-03 冷蔵庫
JP2020115327A JP7290610B2 (ja) 2020-07-03 2020-07-03 冷蔵庫
JP2020-115332 2020-07-03
JP2020115332A JP7291672B2 (ja) 2020-07-03 2020-07-03 冷蔵庫
JP2020-115338 2020-07-03
JP2020-115327 2020-07-03
PCT/JP2020/048370 WO2022004012A1 (ja) 2020-07-03 2020-12-24 冷蔵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2614A true CN114222614A (zh) 2022-03-22

Family

ID=79315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7218.1A Pending CN114222614A (zh) 2020-07-03 2020-12-24 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2614A (zh)
WO (1) WO202200401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2820A (ja) * 2004-11-04 2006-05-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KR20130014013A (ko) * 2011-07-27 2013-02-06 (주) 케어스워터 누수감지수단을 구비한 냉온수기 및 정수기
JP2013190132A (ja) * 2012-03-13 2013-09-26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CN104180577A (zh) * 2013-05-20 2014-12-03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变温室的冰箱
CN106679292A (zh) * 2017-02-15 2017-05-1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冰箱
WO2020049630A1 (ja) * 2018-09-04 2020-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20051653A (ja) * 2018-09-25 2020-04-02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6136B2 (ja) * 1989-09-13 1998-09-10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冷気流量制御装置
JP3892015B2 (ja) * 2005-02-07 2007-03-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08075971A (ja) * 2006-09-21 2008-04-03 Nidec Sankyo Corp ダンパー装置
KR101741751B1 (ko) * 2015-06-17 2017-05-31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냉기유로 댐퍼장치를 갖는 냉장고 및 그 구동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2820A (ja) * 2004-11-04 2006-05-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KR20130014013A (ko) * 2011-07-27 2013-02-06 (주) 케어스워터 누수감지수단을 구비한 냉온수기 및 정수기
JP2013190132A (ja) * 2012-03-13 2013-09-26 Panasonic Corp 冷蔵庫
CN104180577A (zh) * 2013-05-20 2014-12-03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变温室的冰箱
CN106679292A (zh) * 2017-02-15 2017-05-1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和冰箱
WO2020049630A1 (ja) * 2018-09-04 2020-03-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20051653A (ja) * 2018-09-25 2020-04-02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04012A1 (ja) 2022-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715137B1 (en) Cool air discharge controller for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EP2519793B1 (en) Refrigerator
KR102483212B1 (ko) 냉장고
CN114222614A (zh) 冰箱
WO2020049630A1 (ja) 冷蔵庫
CN217876649U (zh) 冰箱
JP7290610B2 (ja) 冷蔵庫
JP7225165B2 (ja) 冷蔵庫
JP7291672B2 (ja) 冷蔵庫
US11047608B2 (en) Refrigerator
CN113432368B (zh) 冰箱
KR100299369B1 (ko) 냉장고
JP7369652B2 (ja) 冷蔵庫
KR20210101097A (ko) 냉장고
CN113028707A (zh) 冰箱
JP2021156494A (ja) 冷蔵庫
US20230243573A1 (en) Refrigerator
US20230243566A1 (en) Refrigerator
JP7351806B2 (ja) 冷蔵庫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EP4235065A1 (en) Refrigerator
US20230272962A1 (en) Refrigerator
JP2022013040A (ja) 冷蔵庫
CN113883797A (zh) 冷藏库
JP2020118362A (ja) 冷蔵庫
JP2022012764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