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11988A -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11988A
CN114211988A CN202210157657.3A CN202210157657A CN114211988A CN 114211988 A CN114211988 A CN 114211988A CN 202210157657 A CN202210157657 A CN 202210157657A CN 114211988 A CN114211988 A CN 114211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new energy
block
self
gas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576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11988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a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a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a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angy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576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119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11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11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11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11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杆、运动筒、第一弹簧、连接架、防护壳和调控装置,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轴向外侧滑动连接有运动筒,所述固定杆的轴向外侧且在运动筒靠近充电桩的一侧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运动筒远离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侧设置有调控装置。该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通过第一气囊、压力传感器、压缩罐和第二气囊之间的配合作用,进而实现了对充电枪具有可自识别防护措施的目的,从而解决了防护性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研发,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的充电装置也相应而生,而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一般采用充电桩的形式,其主要分为落地式充电桩和挂壁式充电桩,对于充电站而言一般都会采用落地式充电桩。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主要存在如下技术缺陷:其一、充电站内有众多的充电桩,若存在驾驶人员操作不当,或新能源汽车发生控制故障而撞向充电桩,而传统充电桩不具备防护装置,进而导致充电桩遭受毁灭性破坏,同时在撞击的过程中电路可以发生短路造成自燃现象,从而导致设备严重损坏和火灾发生的问题;其二,若将传统充电桩的底部配备有防护装置,而新能源汽车在与传统充电桩的防护装置相撞时,撞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碎片,而上侧的充电枪可能应碎片的飞溅而造成损害,进而导致防护性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装置,所述第一防护装置上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第一防护装置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的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护装置,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且在第一防护装置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充电枪,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设置有与充电枪相对应的夹持块;
所述第一防护装置包括固定杆、运动筒、第一弹簧、连接架、防护壳和调控装置,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轴向外侧滑动连接有运动筒,所述固定杆的轴向外侧且在运动筒靠近充电桩的一侧套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运动筒远离固定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侧设置有调控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调控装置的结构包括防护杆、第一磁力块、第二弹簧和线圈,所述充电桩的轴向外侧且在固定杆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线圈,所述线圈远离充电桩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力块,所述第一磁力块远离线圈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杆,所述防护杆与连接架为滑动连接,所述防护杆的轴向外侧且在连接架靠近线圈的一侧套接有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扇叶杆、运动框和调节装置,所述连接架远离线圈的一侧且在防护壳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扇叶杆,所述扇叶杆的内部开设有运动框,所述运动框的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的结构包括滑动变阻器、第三弹簧和拨块,所述运动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变阻器,所述滑动变阻器的轴向内侧设置有拨块,所述拨块与运动框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装置包括矩形壳体、第一气囊、压力传感器和气体压缩罐,所述防护壳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矩形壳体,所述矩形壳体远离充电桩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矩形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气体压缩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护装置包括第二气囊、固定块、连杆组和连接杆,所述矩形壳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气体压缩罐为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壳体的上侧且在第二气囊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连杆组,所述连杆组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第二气囊为固定连接。
新能源汽车由于驾驶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因为新能源汽车发生控制故障而撞向充电桩,在发生碰撞时,汽车首先与第一气囊相接触,使得第一气囊内部气体压力增大,第一气囊内部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这一压力增大的信号时,进而控制气体压缩罐内置电阀门打开,使得气体压缩罐内部的压缩气体迅速充入到第二气囊的内部,然后第二气囊在充入气体后,第二气囊迅速向上进行膨胀,在第二气囊向上膨胀的同时,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杆进而带动连杆组向上伸出,进而实现了对充电枪具有可自识别防护措施的目的,同时通过连杆组对第二气囊的支撑作用,使得第二气囊在向上膨胀的同时不会因为外界风力的因素而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对充电枪的防护效果,从而达到防止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对充电枪造成损害的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橡胶块,所述防护壳与充电桩之间固定连接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材质为橡胶,且柔软富有弹性。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上开设有分布均匀的通孔,所述固定杆的轴向外侧开设有凸块,所述运动筒上开设有与凸块相对应的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拨块在滑动变阻器上滑动,所述滑动变阻器与线圈为电性连接。
在汽车撞向充电桩的同时,产生风力吹向防护壳,风力通过防护壳上所开设的通孔进入到防护壳的内部,进而带动扇叶杆进行转动,由于汽车的撞击程度与其所产生的风力呈正向关系,在扇叶杆进行转动的同时,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带动拨块压缩第三弹簧在滑动变阻器上滑动,进而改变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使得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大小与汽车撞击时所产生的风力大小呈反比关系,即汽车的撞击程度与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大小呈反比关系;
由于滑动变阻器与线圈为电性连接,当线圈通入电流后产生与第一磁力块相斥的磁场力,进而推动第一磁力块压缩第二弹簧使得防护杆与防护壳相接触,从而达到对汽车撞击进行自主无介入式的防护效果,而线圈产生与第一磁力块相斥的磁场力大小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即对汽车撞击时的防护程度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从而达到自主根据根据汽车的撞击程度来合理适配应对撞击的防护程度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通过第一气囊、压力传感器、压缩罐和第二气囊之间的配合作用,进而实现了对充电枪具有可自识别防护措施的目的,从而解决了若将传统充电桩的底部配备有防护装置,而新能源汽车在与传统充电桩的防护装置相撞时,撞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碎片,而上侧的充电枪可能应碎片的飞溅而造成损害,进而导致防护性不佳的问题。
2、该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通过连杆组对第二气囊的支撑作用,使得第二气囊在向上膨胀的同时不会因为外界风力的因素而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对充电枪的防护效果,从而达到防止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对充电枪造成损害的效果。
3、该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通过防护壳、扇叶杆、拨块和滑动变阻器之间的配合作用,使得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大小与汽车撞击时所产生的风力大小呈反比关系,即汽车的撞击程度与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大小呈反比关系,进而实现了可以根据滑动变阻器的内部阻值的变化,间接得出撞击程度的目的。
4、该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通过滑动变阻器、线圈、第一磁力块、防护杆和防护壳之间的配合作用,从而达到对汽车撞击进行自主无介入式的防护效果,而线圈产生与第一磁力块相斥的磁场力大小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即对汽车撞击时的防护程度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从而达到自主根据根据汽车的撞击程度来合理适配应对撞击的防护程度的效果,进而解决了设备严重损坏和火灾发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充电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护壳的剖切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调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触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充电桩;2、第一防护装置;21、固定杆;22、运动筒;23、第一弹簧;24、连接架;25、防护壳;26、调控装置;261、防护杆;262、第一磁力块;263、第二弹簧;264、线圈;3、检测装置;31、扇叶杆;32、运动框;33、调节装置;331、滑动变阻器;332、第三弹簧;333、拨块;4、触发装置;41、矩形壳体;42、第一气囊;43、压力传感器;44、气体压缩罐;5、第二防护装置;51、第二气囊;52、固定块;53、连杆组;54、连接杆;6、充电枪;7、橡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9,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1,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装置2,第一防护装置2上设置有检测装置3,第一防护装置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触发装置4,触发装置4的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护装置5,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且在第一防护装置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充电枪6,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设置有与充电枪6相对应的夹持块;
第一防护装置2包括固定杆21、运动筒22、第一弹簧23、连接架24、防护壳25和调控装置26,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1,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滑动连接有运动筒22,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且在运动筒22靠近充电桩1的一侧套接有第一弹簧23,运动筒22远离固定杆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架24,连接架2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壳25,防护壳25的内侧设置有调控装置26。
进一步的,调控装置26的结构包括防护杆261、第一磁力块262、第二弹簧263和线圈264,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且在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线圈264,线圈264远离充电桩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力块262,第一磁力块262远离线圈26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杆261,防护杆261与连接架24为滑动连接,防护杆261的轴向外侧且在连接架24靠近线圈264的一侧套接有第二弹簧263。
进一步的,检测装置3包括扇叶杆31、运动框32和调节装置33,连接架24远离线圈264的一侧且在防护壳25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扇叶杆31,扇叶杆31的内部开设有运动框32,运动框32的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33。
进一步的,调节装置33的结构包括滑动变阻器331、第三弹簧332和拨块333,运动框3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变阻器331,滑动变阻器331的轴向内侧设置有拨块333,拨块333与运动框3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332。
进一步的,触发装置4包括矩形壳体41、第一气囊42、压力传感器43和气体压缩罐44,防护壳25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矩形壳体41,矩形壳体41远离充电桩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42,第一气囊4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3,矩形壳体4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气体压缩罐44。
进一步的,第二防护装置5包括第二气囊51、固定块52、连杆组53和连接杆54,矩形壳体4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51,第二气囊51与气体压缩罐44为固定连接,矩形壳体41的上侧且在第二气囊5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2,固定块5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连杆组53,连杆组53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4,连接杆54与第二气囊51为固定连接。
新能源汽车由于驾驶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因为新能源汽车发生控制故障而撞向充电桩1,在发生碰撞时,汽车首先与第一气囊42相接触,使得第一气囊42内部气体压力增大,第一气囊42内部压力传感器43检测到这一压力增大的信号时,进而控制气体压缩罐44内置电阀门打开,使得气体压缩罐44内部的压缩气体迅速充入到第二气囊51的内部,然后第二气囊51在充入气体后,第二气囊51迅速向上进行膨胀,在第二气囊51向上膨胀的同时,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杆54进而带动连杆组53向上伸出,进而实现了对充电枪6具有可自识别防护措施的目的,同时通过连杆组53对第二气囊51的支撑作用,使得第二气囊51在向上膨胀的同时不会因为外界风力的因素而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对充电枪6的防护效果,从而达到防止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对充电枪6造成损害的效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橡胶块7,防护壳25与充电桩1之间固定连接有橡胶块7,橡胶块7的材质为橡胶,且柔软富有弹性。
进一步的,防护壳25上开设有分布均匀的通孔,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开设有凸块,运动筒22上开设有与凸块相对应的滑槽。
进一步的,拨块333在滑动变阻器331上滑动,滑动变阻器331与线圈264为电性连接。
在汽车撞向充电桩1的同时,产生风力吹向防护壳25,风力通过防护壳25上所开设的通孔进入到防护壳25的内部,进而带动扇叶杆31进行转动,由于汽车的撞击程度与其所产生的风力呈正向关系,在扇叶杆31进行转动的同时,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带动拨块333压缩第三弹簧332在滑动变阻器331上滑动,进而改变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使得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大小与汽车撞击时所产生的风力大小呈反比关系,即汽车的撞击程度与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大小呈反比关系;
由于滑动变阻器331与线圈264为电性连接,当线圈264通入电流后产生与第一磁力块262相斥的磁场力,进而推动第一磁力块262压缩第二弹簧263使得防护杆261与防护壳25相接触,从而达到对汽车撞击进行自主无介入式的防护效果,而线圈264产生与第一磁力块262相斥的磁场力大小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即对汽车撞击时的防护程度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从而达到自主根据根据汽车的撞击程度来合理适配应对撞击的防护程度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使用时,首先新能源汽车由于驾驶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因为新能源汽车发生控制故障而撞向充电桩1,在发生碰撞时,汽车首先与第一气囊42相接触,使得第一气囊42内部气体压力增大,第一气囊42内部压力传感器43检测到这一压力增大的信号时,进而控制气体压缩罐44内置电阀门打开,使得气体压缩罐44内部的压缩气体迅速充入到第二气囊51的内部,然后第二气囊51在充入气体后,第二气囊51迅速向上进行膨胀,在第二气囊51向上膨胀的同时,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连接杆54进而带动连杆组53向上伸出,进而实现了对充电枪6具有可自识别防护措施的目的,同时通过连杆组53对第二气囊51的支撑作用,使得第二气囊51在向上膨胀的同时不会因为外界风力的因素而发生偏移,进一步提高对充电枪6的防护效果,从而达到防止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对充电枪6造成损害的效果。
进一步的,在汽车撞向充电桩1的同时,产生风力吹向防护壳25,风力通过防护壳25上所开设的通孔进入到防护壳25的内部,进而带动扇叶杆31进行转动,由于汽车的撞击程度与其所产生的风力呈正向关系,在扇叶杆31进行转动的同时,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带动拨块333压缩第三弹簧332在滑动变阻器331上滑动,进而改变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使得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大小与汽车撞击时所产生的风力大小呈反比关系,即汽车的撞击程度与滑动变阻器331的内部阻值大小呈反比关系;
由于滑动变阻器331与线圈264为电性连接,当线圈264通入电流后产生与第一磁力块262相斥的磁场力,进而推动第一磁力块262压缩第二弹簧263使得防护杆261与防护壳25相接触,从而达到对汽车撞击进行自主无介入式的防护效果,而线圈264产生与第一磁力块262相斥的磁场力大小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即对汽车撞击时的防护程度与汽车的撞击程度成正比关系,从而达到自主根据根据汽车的撞击程度来合理适配应对撞击的防护程度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防护装置(2),所述第一防护装置(2)上设置有检测装置(3),所述第一防护装置(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触发装置(4),所述触发装置(4)的上侧固定安装有第二防护装置(5),所述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且在第一防护装置(2)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充电枪(6),所述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设置有与充电枪(6)相对应的夹持块;
所述第一防护装置(2)包括固定杆(21)、运动筒(22)、第一弹簧(23)、连接架(24)、防护壳(25)和调控装置(26),所述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1),所述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滑动连接有运动筒(22),所述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且在运动筒(22)靠近充电桩(1)的一侧套接有第一弹簧(23),所述运动筒(22)远离固定杆(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架(24),所述连接架(24)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护壳(25),所述防护壳(25)的内侧设置有调控装置(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装置(26)的结构包括防护杆(261)、第一磁力块(262)、第二弹簧(263)和线圈(264),所述充电桩(1)的轴向外侧且在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固定连接有线圈(264),所述线圈(264)远离充电桩(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力块(262),所述第一磁力块(262)远离线圈(26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杆(261),所述防护杆(261)与连接架(24)为滑动连接,所述防护杆(261)的轴向外侧且在连接架(24)靠近线圈(264)的一侧套接有第二弹簧(26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3)包括扇叶杆(31)、运动框(32)和调节装置(33),所述连接架(24)远离线圈(264)的一侧且在防护壳(25)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扇叶杆(31),所述扇叶杆(31)的内部开设有运动框(32),所述运动框(32)的内部设置有调节装置(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33)的结构包括滑动变阻器(331)、第三弹簧(332)和拨块(333),所述运动框(3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变阻器(331),所述滑动变阻器(331)的轴向内侧设置有拨块(333),所述拨块(333)与运动框(32)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3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4)包括矩形壳体(41)、第一气囊(42)、压力传感器(43)和气体压缩罐(44),所述防护壳(25)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矩形壳体(41),所述矩形壳体(41)远离充电桩(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42),所述第一气囊(4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43),所述矩形壳体(4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气体压缩罐(4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装置(5)包括第二气囊(51)、固定块(52)、连杆组(53)和连接杆(54),所述矩形壳体(4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51),所述第二气囊(51)与气体压缩罐(44)为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壳体(41)的上侧且在第二气囊(5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52),所述固定块(52)的内侧转动连接有连杆组(53),所述连杆组(53)的上侧转动连接有连接杆(54),所述连接杆(54)与第二气囊(51)为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橡胶块(7),所述防护壳(25)与充电桩(1)之间固定连接有橡胶块(7),所述橡胶块(7)的材质为橡胶,且柔软富有弹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壳(25)上开设有分布均匀的通孔,所述固定杆(21)的轴向外侧开设有凸块,所述运动筒(22)上开设有与凸块相对应的滑槽。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块(333)在滑动变阻器(331)上滑动,所述滑动变阻器(331)与线圈(264)为电性连接。
CN202210157657.3A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Active CN114211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7657.3A CN114211988B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57657.3A CN114211988B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11988A true CN114211988A (zh) 2022-03-22
CN114211988B CN114211988B (zh) 2022-05-06

Family

ID=80709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57657.3A Active CN114211988B (zh) 2022-02-21 2022-02-21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1198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2039A (zh) * 2022-05-07 2022-06-03 深圳市尚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抵抗极端天气的安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4959135A (zh) * 2022-06-01 2022-08-30 阿尔法(江苏)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喷吹煤粉的两相旋流分配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8885A (zh) * 2018-05-08 2018-10-02 浙江华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US20200324661A1 (en) * 2017-10-13 2020-10-15 Urban Electric Networks Ltd Retractable charging station
CN112622669A (zh) * 2020-12-29 2021-04-09 肖晓 一种新能源用具有防水防尘结构的充电桩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24661A1 (en) * 2017-10-13 2020-10-15 Urban Electric Networks Ltd Retractable charging station
CN108608885A (zh) * 2018-05-08 2018-10-02 浙江华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CN112622669A (zh) * 2020-12-29 2021-04-09 肖晓 一种新能源用具有防水防尘结构的充电桩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2039A (zh) * 2022-05-07 2022-06-03 深圳市尚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抵抗极端天气的安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4572039B (zh) * 2022-05-07 2022-07-12 深圳市尚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抵抗极端天气的安全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CN114959135A (zh) * 2022-06-01 2022-08-30 阿尔法(江苏)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炉喷吹煤粉的两相旋流分配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11988B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11988B (zh) 一种自识别无介入式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CN108039435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载蓄电池抗震安装箱
CN112319743B (zh) 一种浮力调整落水汽车方位的救援装置
CN110641310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时的电路保护装置
CN207345539U (zh) 车挡交流充电桩
CN107516715A (zh) 一种电动轻卡用防撞电池箱
CN111071084A (zh) 一种具有防碰撞功能的新能源充电桩
CN11132668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缓冲装置
CN209888680U (zh) 一种带有收线装置的防撞充电桩
CN113085625A (zh) 一种内部防撞保护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充电桩及保护方法
CN206243108U (zh) 一种加强式汽车保险杠
CN111717060A (zh) 一种家用蓄电池充电防爆装置
CN201080117Y (zh) 装在车轮内的爆胎安全气囊
CN208134496U (zh) 一种摩托车新型金属挡风板
CN209344154U (zh) 一种动力电池铝壳壳体
CN105835693A (zh) 一种电位器式检测相对位移的混合动力汽车气瓶
CN216401183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防火的电瓶车充电器
CN113904418B (zh) 一种户外安全充电器
CN109398104A (zh) 一种自发电驱动式交通工具
CN213808655U (zh) 智能控制阀
CN114714943A (zh) 一种汽车充电桩
CN208745960U (zh) 发动机罩系统及车辆
CN111619380A (zh) 免下车尾底电动车充电装置
CN112397278A (zh) 一种地面监控防筑巢的变压器保护罩及其运行方法
CN109501868B (zh) 一种汽车前端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