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3460A -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3460A
CN114203460A CN202210148658.1A CN202210148658A CN114203460A CN 114203460 A CN114203460 A CN 114203460A CN 202210148658 A CN202210148658 A CN 202210148658A CN 114203460 A CN114203460 A CN 114203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ated carbon
particle size
binder
follows
volume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865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维国
李爱红
费鹏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Pulan Nan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Pulan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Pulan Nan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Pulan Nan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4865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034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0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34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4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terials making up or comprised in the electrodes, e.g. form, surface area or poros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powders or particles used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01G11/32Carbon-based
    • H01G11/34Carbon-based characterised by carbonisation or activation of carb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包括:采用第一活性炭以及第一粘结剂制作正极电极,其中,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5%~8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0%~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5%~10%,采用第二活性炭以及第二粘结剂制作负极电极,其中,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0%~90%,孔径数值范围为20nm~50nm的体积占比为5%~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5%。

Description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生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全球的环境日益恶化,各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善环境问题,采用新能源如风能、光能等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来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缓和改善环境恶化已经在进行中,中国也不例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相关部门制定了新能源推进政策。风能的使用是其中一项重大举措。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免维护等优点,在新能源风电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电容器在数量和性能需求比较迫切,比如提高电容器的使用电压,电容器高温下的浮充寿命等,并在此基础上要求降低成本等。
传统的2.7V和2.85V双电层电容器采用对称电极和常规的AN(乙腈)体系电解液,现有技术提高双电层电容器使用电压和高温下耐浮充寿命一般是从电解液方面入手,而电解液的优化不仅需要添加特殊的高价添加剂,从而带来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还需要在电解液溶剂中添加电化学窗口较高的,比如PC(碳酸丙烯酯)溶剂,而添加的PC溶剂的电解液电导率太低,大大降低了电容的功率密度;也有相关文献介绍需要将电极做成不对称结构,即正极极片单面面积容量发挥(P,positive,正极)大于或等于负极的(N,negtive,负极)(P/N≥1.0),这种设计主要考虑到降低正极的电极电位从而减弱正极的劣化,但是这种设计不仅大大损失容量,而且还需要相关电解液的匹配才能发挥出性能;而很少有资料研究当P/N≥1.0,在充电过程中,正极氧化电位降低势必为带来负极还原电位的降低,较低的负极电位下某些类型的粘结剂会发生还原反应,粘结剂失效导致性能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包括:S1、采用第一活性炭以及第一粘结剂制作正极电极,其中,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5%~8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0%~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5%~10%,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0±1.0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5.5±1.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5±1.5μm,S2、采用第二活性炭以及第二粘结剂制作负极电极,其中,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0%~9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5%~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15%,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0±1.0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0±1.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0.5±1.5μ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第一活性炭和第一粘接剂制作正极电极,通过特定的第二活性炭和第二粘接剂制作负极电极,使得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组装电容器时,降低电解液的要求,降低成本,且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所述第二粘结剂为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粘结剂用于提高正极电极的抗氧化性能,第二粘结剂用于提高负极电极的抗还原性能,提高电极可靠性,提高电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除以所述负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的数值范围为0.6~1.5。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电极的容量。
进一步地,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9%,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9%,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丁苯橡胶,按照第二活性炭: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3:2: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0%,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9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5%,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4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2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1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5%,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0%,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5%,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4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1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5.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第一活性炭和第一粘接剂制作正极电极,通过特定的第二活性炭和第而粘接剂制作负极电极,使得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组装电容器时,降低电解液的要求,降低成本,且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基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制作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
S11、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之间设置隔膜;
S12、将正极电极、隔膜和负极电极卷绕成圆柱状结构的电容器;
S13、向电容器中注入电解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第一活性炭和第一粘接剂制作正极电极,通过特定的第二活性炭和第二粘接剂制作负极电极,使得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组装电容器时,降低电解液的要求,降低成本,且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
进一步地,步骤S12与步骤S13之间还包括烘烤电容器的步骤,直至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水分小于或等于150pp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烘烤电容器的目的是降低电极水分,防止电极短路,提高电容器的可靠性,提高电容器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隔膜的纤维度为30μm,所述电容器的直径为60mm,所述电容器的高度为14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尺寸的设计,使得电容器符合标准规范。
进一步地,所述电解液为四氟硼酸季铵盐电解液,所述电解液中的溶剂为乙腈。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电解液为四氟硼酸季铵盐电解液,在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的前提下,降低电解液成本;电解液中的溶剂为乙腈,保证电容的功率密度,防止电容的功率密度降低。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容器的制作方法的方法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电容器的电极分为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本发明从单独电极上设计一劳永逸的解决高电压电容器的问题,且不降低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基于现有技术缺陷,从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分别使用的粘结剂和活性炭的特殊设计和选择,不仅降低了电解液的要求,更降低了电容器成本,甚至在现有2.7V双电层电容器组装工艺平台上进一步降低了工艺控制难度;虽然成本降低,但是性能发挥比现有技术更加突出。
电容器电极用于制作高温高电压耐浮充长寿命的高功率电容器,其中的电极是指作为电容器的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正极电极的粘结剂采用抗氧化性能较好的聚四氟乙烯(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偏氟乙烯(PVDF,vinylidene fluoride)、聚丙烯酸(PAA,Acrylic acid Polymer)、聚酰亚胺(PI,Polyimide)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正极电极采用的活性炭,其具有如下特点:
官能团含量≤0.5mmol/g(毫摩尔/克);
孔径分布:≤2nm(纳米)体积占比在75%~80%;2nm~50nm体积占比10%~15%;大于50nm体积占比5%~10%;
粒度分布:D10在2.0±1.0μm(微米),粒径为2.0±1.0μm中的某一个值,小于这个粒径的颗粒数占比小于10%;D50在5.5±1.5m,D90在9.5±1.5μm;
电极制作过程选用无溶剂体系或者使用的溶剂在≤60℃(摄氏度)下过碾压辊可以快速挥发掉99.5%以上;
负极电极粘结剂采用抗还原性能较好的丁苯橡胶(SBR,Neoprene)、聚偏氟乙烯(PVDF,vinylidene fluoride)、丙烯腈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负极电极采用的活性炭,其具有如下特点:
官能团含量≤1.5mmol/g;
孔径分布:≤2nm体积占比在70%~90%;2nm~50nm体积占比5%~15%;大于50nm体积占比1%~15%;
粒度分布:D10在3.0±1.0μm;D50在7.0±1.5μm,D90在10.5±1.5μm;
电极制作过程可选用溶剂体系且溶剂挥发温度≤120℃;
其中正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除以负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的数值介于0.6~1.5之间,优选0.8~1.2;
现有技术设计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均使用相同的活性炭,寿命的衰减一般是由于正极的氧化电位高,导致粘结剂的老化,由此带来电极的阻抗增大和面容量发挥降低,为了延长正极电极的耐久性寿命,通过降低正极电极的使用电位来实现,一般选择正极电极单位面积除以负极电极单位面积≥1.0的设计来实现;本发明通过控制使用活性炭的物理参数和正负极使用不同的粘结剂,通过使用物理参数不同的活性炭,即正极使用抗氧化性较强的活性炭,在加上抗氧化性较强的粘结剂,故本发明能够实现正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低于负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的设计。
其中电容器的使用最高电压范围为2.7V~3.4V;
其中此种电极设计的电容器使用的电解液溶质可以采用目前现有技术中的四氟硼酸季铵盐电解液,如四氟硼酸四乙基铵、3-乙基-1-甲基铵四氟硼酸盐电解液和四氟硼酸螺环季铵盐等;为了不降低电容的功率密度,电解液中溶剂主成分仍然是乙腈。
其中电容器的浮充使用温度可在最高85℃下进行,在最高电压下浮充时间≥1500h(小时),容量衰减不低于80%初始容量,内阻变化不大于200%初始内阻,外观无漏液、无鼓胀。
实施例一
将第一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3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76%,2nm~50nm孔体积占比11%,大于50nm占比8%,D10=1.5μm,D50=6μm,D90=9μm,按照第一活性炭:PTFE:SP(导电碳黑)=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双面面密度为电极的两端端面面密度之和,电极两面的面密度加起来的数值)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二活性炭,官能团含量1.5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88%,2nm~50nm孔体积占比8%,大于50nm占比4%,D10=3.5μm,D50=8μm,D90=11.5μm,按照第二活性炭:PVDF:SP(SuperP,导电碳黑)=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比浓度)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二: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三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5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79%,2nm~50nm孔体积占比15%,大于50nm占比9%,D10=2.5μm,D50=7μm,D90=11μm,按照第三活性炭:PVDF: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3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四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四活性炭:丙烯腈: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三: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五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五活性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六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六活性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四: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七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七活性炭:PVDF: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八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八活性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五: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九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5%,≤2nm的孔体积占比76%,2nm~50nm孔体积占比11%,大于50nm占比8%,按照活性第九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十活性炭,官能团含量1.5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88%,2nm~50nm孔体积占比8%,大于50nm占比4%,按照第十活性炭:SBR(丁苯橡胶):CMC(CarboxyMethyl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钠):SP=90:3:2: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六: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十一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十一活性炭:PVDF: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十二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十二活性炭:丙烯腈: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3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七: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十三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十三活性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十四活性炭(特性见实施例一),按照第十四活性炭:PTFE: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八: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十五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5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80%,2nm~50nm孔体积占比15%,大于50nm占比10%,D10=3μm,D50=7μm,D90=11μm,按照第十五活性炭:PVDF: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3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十六活性炭,官能团含量1.5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90%,2nm~50nm孔体积占比15%,大于50nm占比15%,D10=4μm,D50=8.5μm,D90=12μm,按照第十六活性炭:丙烯腈:SP=90:5:5的比例制备成负极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实施例九: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可替换方案,
将第十七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1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75%,2nm~50nm孔体积占比10%,大于50nm占比5%,D10=1μm,D50=4μm,D90=8μm,按照第十七活性炭:PVDF:SP=90:5:5的比例制备成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3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正极电极;将第十八活性炭,官能团含量0.1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70%,2nm~50nm孔体积占比5%,大于50nm占比1%,D10=2μm,D50=5.5μm,D90=9μm,按照第十八活性炭:丙烯腈:SP=90:5:5的比例制备成负极电极,电极的双面面密度为120g/m2;电极宽度为125mm,料区宽度为110mm制备成负极电极;隔膜采用纤维度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卷绕成圆柱状,然后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浮充测试。
本发明实施案例采用了2种活性炭,分别为第一活性炭A和第二活性炭B,其中第一活性炭A的指标如下:
第一活性炭A:官能团含量0.3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76%,2nm~50nm孔体积占比15%,大于50nm占比9%,D10=1.5μm,D50=6.0μm,D90=9.0μm,
第二活性炭B:官能团含量1.4mmol/g,≤2nm的孔体积占比88%,2nm~50nm孔体积占比8%,大于50nm占比4%,D10=3.5μm,D50=8.0μm,D90=11.5μm;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案例使用的验证工艺为统一的制程,制程工艺流程如下:
制备成双面敷料的电极,其中,极片两面均设有敷料,极片和敷料共同组成电极,电极两面的双面面密度相同;正极电极尺寸与负极电极尺寸相同,电极宽度W为125mm,敷料宽度(料区宽度)W1为110mm;隔膜采用纤维素隔膜,隔膜厚度为30μm;将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采用料区对齐的方式,隔膜完全包裹料区,正极电极完全包覆负极电极,最外圈为1圈隔膜卷绕成圆柱状;各对比案例采用的正极电极、负极电极和隔膜的宽度和卷绕长度均一致;组装成直径为60mm,高度为140mm的铝壳材质的电容器,注液前烘烤至极片水分≤150ppm后注液。采用电解液为溶剂为乙腈,电解质为SBPBF4(四氟硼酸螺环季铵盐),注液量为160g;注液完成后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进行容量测试和老化,最后进行高温高压下的耐久性测试。双电层电容器商业化工艺为现有技术,属于工业常用流程。
实施对比案例见表1:
表1:
Figure 318809DEST_PATH_IMAGE001
Figure 344534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532939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403943DEST_PATH_IMAGE004
表1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为现有技术电容器,采用活性炭A,粘结剂为SBR+CMC,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A:SBR+CMC: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正极电极;采用活性炭B,粘结剂为SBR+CMC,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B:SBR+CMC: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负极电极,分别进行电压为2.7V和电压为3.4V的浮充测试,得出实施例3容量变化为84%,内阻变化为156%,实施例4容量变化为60%,内阻变化为312%。
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实施例6、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8为本发明实施例电容器,其中,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采用活性炭A,粘结剂为PTFE,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A:PTFE: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正极电极;采用活性炭B,粘结剂为PVDF,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B:PVDF: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负极电极,分别进行电压为2.7V和电压为3.4V的浮充测试,得出实施例1容量变化为90%,内阻变化为143%,实施例2容量变化为85%,内阻变化为180%。
实施例5以及实施例6采用活性炭B,粘结剂为PTFE,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B:PTFE: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正极电极;采用活性炭B,粘结剂为PVDF,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B:PVDF: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负极电极,分别进行电压为2.7V和电压为3.4V的浮充测试,得出实施例5容量变化为86%,内阻变化为152%,实施例6容量变化为70%,内阻变化为235%。
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8采用活性炭A,粘结剂为PTFE,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A:PTFE: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00g/m2的正极电极;采用活性炭B,粘结剂为PVDF,导电剂为SuperP,重量比配方为:B:PVDF:SuperP=90:5:5,制作双面敷料面密度为120g/m2的负极电极,分别进行电压为2.7V和电压为3.4V的浮充测试,得出实施例7容量变化为88%,内阻变化为150%,实施例8容量变化为80%,内阻变化为186%。
由表1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制作电容器,并使用常规的四氟硼酸季铵盐电解液,溶剂为乙腈,浮充电压能够达到3.4V。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器配常规电解液在浮充测试时的容量和内阻变化,与现有技术的电极配改进的优质电解液效果基本相同,在成本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器采用常规电解液的成本,低于现有电容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成本降低。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器配常规电解液在浮充实施时的容量和内阻变化,效果优于现有技术的电极配常规电解液。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基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制作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
S11、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之间设置隔膜;
S12、将正极电极、隔膜和负极电极卷绕成圆柱状结构的电容器;
S13、向电容器中注入电解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特定的第一活性炭和第一粘接剂制作正极电极,通过特定的第二活性炭和第二粘接剂制作负极电极,使得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组装电容器时,降低电解液的要求,降低成本,且保证高温高压下的耐浮充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采用第一活性炭以及第一粘结剂制作正极电极,其中,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0.5mmol/g,
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5%~8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0%~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5%~10%,
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0±1.0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5.5±1.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5±1.5μm,
S2、采用第二活性炭以及第二粘结剂制作负极电极,其中,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小于或等于1.5mmol/g,
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0%~9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5%~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15%,
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0±1.0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0±1.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0.5±1.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丙烯酸、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所述第二粘结剂为丁苯橡胶、聚偏氟乙烯、丙烯腈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除以所述负极电极单位面积容量的数值范围为0.6~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9%,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9%,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丁苯橡胶,按照第二活性炭:丁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3:2: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或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3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6%,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1%,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8%,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6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8%,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8%,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4%,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5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5μm,第二粘结剂为聚四氟乙烯,按照第二活性炭:聚四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5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8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0%,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3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7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1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1.5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9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5%,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4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2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或,
采用第一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1mmol/g,第一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5%,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10%,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5%,第一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1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4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8μm,第一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按照第一活性炭:聚偏氟乙烯: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30g/m2、宽度为125mm的正极电极,
采用第二活性炭的官能团含量为0.1mmol/g,第二活性炭的孔径分布为:孔径小于等于2nm的体积占比为70%,孔径数值范围为2nm~50nm的体积占比为5%,孔径大于50nm的体积占比为1%,第二活性炭的粒度分布为:D1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2μm,D5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5.5μm,D90对应的粒径的数值为9μm,第二粘结剂为丙烯腈,按照第二活性炭:丙烯腈:导电碳黑的重量比为90:5:5,制作双面面密度为120g/m2、宽度为125mm的负极电极。
5.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基于上述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制作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
S11、在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之间设置隔膜;
S12、将正极电极、隔膜和负极电极卷绕成圆柱状结构的电容器;
S13、向电容器中注入电解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与步骤S13之间还包括烘烤电容器的步骤,直至正极电极和负极电极水分小于或等于150pp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的纤维度为30μm,所述电容器的直径为60mm,所述电容器的高度为14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容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为四氟硼酸季铵盐电解液,所述电解液中的溶剂为乙腈。
CN202210148658.1A 2022-02-18 2022-02-18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42034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8658.1A CN114203460A (zh) 2022-02-18 2022-02-18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48658.1A CN114203460A (zh) 2022-02-18 2022-02-18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3460A true CN114203460A (zh) 2022-03-18

Family

ID=8064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8658.1A Pending CN114203460A (zh) 2022-02-18 2022-02-18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0346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01024A (zh) * 2014-12-29 2015-06-10 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CN104769692A (zh) * 2012-10-08 2015-07-08 麦克斯威科技公司 用于三伏超级电容器的电解质
CN106449162A (zh) * 2016-11-14 2017-02-22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的超级电容器
CN106783229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安徽凯普卢森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循环石墨烯基纽扣式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64862A (zh) * 2016-05-13 2017-11-21 鲍尔卡本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用活性炭及其制造方法
CN206834074U (zh) * 2017-04-26 2018-01-02 江西财经大学 一种基于活性炭泡沫的超级电容器
CN107680818A (zh) * 2017-08-15 2018-02-09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富锂锂离子电容器
CN109545566A (zh) * 2018-11-21 2019-03-29 湖南中车特种电气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比能锂离子电容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9692A (zh) * 2012-10-08 2015-07-08 麦克斯威科技公司 用于三伏超级电容器的电解质
CN108010739A (zh) * 2012-10-08 2018-05-08 麦克斯威科技公司 用于三伏超级电容器的电解质
CN104701024A (zh) * 2014-12-29 2015-06-10 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CN107364862A (zh) * 2016-05-13 2017-11-21 鲍尔卡本技术有限公司 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用活性炭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49162A (zh) * 2016-11-14 2017-02-22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电压的超级电容器
CN106783229A (zh) * 2016-12-22 2017-05-31 安徽凯普卢森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循环石墨烯基纽扣式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6834074U (zh) * 2017-04-26 2018-01-02 江西财经大学 一种基于活性炭泡沫的超级电容器
CN107680818A (zh) * 2017-08-15 2018-02-09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富锂锂离子电容器
CN109545566A (zh) * 2018-11-21 2019-03-29 湖南中车特种电气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比能锂离子电容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胡英: "《新能源与微纳电子技术》", 31 July 201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6080B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07129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及其正极极片
KR101060828B1 (ko) 하이브리드 슈퍼캐패시터
US20140043727A1 (en) Polyimide Capacitance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2088610A1 (zh)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078246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
KR20070108089A (ko) 전도성 고분자 복합체를 이용한 고용량/고출력 전기화학에너지 저장 소자
CN101562078A (zh) 超级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KR20130026790A (ko) 전극 활물질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캐패시터
US20130194721A1 (en) Activated carbon for lithium ion capacitor, electrode including the activated carbon as active material, and lithium ion capacitor using the electrode
CN111326710A (zh) 一种夹层结构电极
US2024006336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9524653A (zh) 一种利用导电聚合物提升锂离子电容器比容量的方法
WO2019080689A1 (zh) 一种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WO2020118880A1 (zh) 一种基于石墨正极和锌负极的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CN103050293A (zh) 一种硬炭基长寿命化学电源
CN103745833A (zh) 一种超级电容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69054A (zh) 一种长循环寿命磷酸铁锂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000385B (zh) 一种超级混合电容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109080A (ja) 蓄電素子用電極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素子用電極体ならびに非水系リチウム型蓄電素子
CN107633953B (zh) 一种多层电极及其制备的超级电容器
CN109950060B (zh) 一种超级电容器氧化还原活性电解液
CN113471512A (zh) 一种低温锂电池
CN114203460A (zh) 一种电容器电极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US20130038984A1 (en) Composition for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slurry and 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 including electrode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