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9058A - 拉线快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拉线快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79058A CN114179058A CN202010956885.8A CN202010956885A CN114179058A CN 114179058 A CN114179058 A CN 114179058A CN 202010956885 A CN202010956885 A CN 202010956885A CN 114179058 A CN114179058 A CN 1141790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quick
- quick release
- release
- wire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1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91 wire dr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027 ear inn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883 ear externa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29 knee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06—Exoskeletons, i.e. resembling a human fig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000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anipulator supports, ba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9/0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 B25J9/10—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 B25J9/104—Programme-controlled manip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ing means for manipulator elements with cables, chains or ribb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其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可以快拆方式相连。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使得拉线机构的拉线不仅可以高效传递较大拉力,还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组装或拆解,从而使得拉线机构实现模块化,进而便于维修或更新迭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快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背景技术
钢丝线管、绳索等拉线机构作为简单的传动机构,在传动过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柔性顺应特征,还能高效的传递拉力,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刹车和变速器、摩托车的刹车和电动车的刹车灯,以及外骨骼的各个关节等,即为了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拆分设计,通过拉线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
尤其,在外骨骼领域中,通过将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分离,然后以该拉线机构作为传动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降低了外骨骼在人体肢体上的质量,同时,由于拉线机构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人体关节的多自由度运动。
通常,传统的拉线机构,如上述的刹车和变速器等,由于不需要频繁的进行拆解,因此,一旦组装后以后,就可长期使用,直至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才借助工具将其进行拆解。即目前尚没有针对拉线机构的快拆装置,使得拉线机构在能够传递拉力的同时,还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拆解和组装,从而使得在进行修为或更换时较为麻烦,不仅需要借助工具,还需要拆解非必要的部件才能够维修或更换出现故障的部件。
另一方面,在外骨骼的应用中,穿戴者需要经常穿戴或脱掉外骨骼,若将传统的拉线机构直接应用于外骨骼中,由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无法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将导致穿戴者不方便穿脱外骨骼,降低了用户体验,并且也不利于外骨骼中驱动机构或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也不利于外骨骼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有鉴于此,目前亟需一种可以高效传递大拉力,且能够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拉线机构的装置。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说明书以便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本发明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快拆方式相连。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末端为第一终端末端或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所述第二末端为第二终端末端或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为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终端为执行机构,或,所述第一终端为执行机构,所述第二终端为驱动机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横向拆解,或者纵向拆解,或轴向拆解或沿轴向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 或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弹性复位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 或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自锁机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自锁机构为磁性自锁机构,或卡榫自锁机构,或弹性卡扣自锁机构。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对接座;其中,所述对接座内设置有可沿横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对接的第一端头槽,当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沿横向与所述第一端头槽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沿横向脱离所述第一端头槽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所述对接座内还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对接的第二端头槽;当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与所述第二端头槽对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和所述对接座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二连接端头脱离所述第二端头槽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快拆件,以及安装在所述快拆件内,与所述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快拆件对接的对接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对接座内,与所述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当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第一快拆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机构横向拆解/纵向拆解/轴向拆解/旋转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快拆件,安装在所述快拆件内,并与所述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对接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对接座内,并与所述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其中,所述快拆件和所述对接座之间设置有自锁机构,当所述快拆件和所述对接座沿纵向对接时,通过所述快拆件和所述对接座通过所述第二自锁机构自锁,使得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二自锁机构以解锁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纵向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可安装所述快拆件的第一基座,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对接座,且可与所述第一基座对接的第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基座内设置有用于触发所述第二自锁机构解锁的第一自锁机构;当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沿纵向对接时,所述第一自锁机构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进行自锁;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自锁机构以解锁时,触发所述第二自锁机构解锁。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缠绕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的第一绕线盘,以及与所述第一绕线盘同轴连接的快拆件;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缠绕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的第二绕线盘,与所述第二绕线盘同轴连接的对接座,内耳固定在所述对接座的转轴上的发条,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发条的外耳的发条座;当所述快拆件沿所述第一绕线盘的转动的轴向与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沿轴向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快拆件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终端末端相连的快拆件;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缠绕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的第二绕线盘,与所述第二绕线盘同轴连接的对接座,内耳固定在所述对接座的转轴上的发条,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发条的外耳的发条座;当所述快拆件沿所述第二绕线盘旋转的轴向与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快拆件沿轴线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拆解。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榫;所述第二快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基座,安装在所述第二基座内,并与所述第二末端相连的对接座,所述对接座内设置有可供所述第三卡榫沿轴向旋转的第一转动腔,所述对接座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三卡榫的卡榫卡槽;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旋转,且当所述第三卡榫转动至所述对接座上的卡榫卡槽内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反向旋转,且当所述第三卡榫脱离所述对接上的卡榫卡槽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旋转拆解。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还包括滑轨,所述对接座/所述第二快拆机构以可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轨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滑轨上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对接座/所述第二快拆机构提供回复力的弹性复位件。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磁性自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第一磁性快拆组件和第二磁性快拆组件,且当所述第一磁性快拆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快拆组件相吸合时,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磁性自锁;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使得所述第一磁性快拆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快拆组件分离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横向解锁/纵向解锁。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卡榫自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的卡榫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对应于所述卡榫组件的卡榫卡槽;当所述卡榫组件中的卡榫沿横向/纵向/旋转楔入所述卡榫卡槽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卡榫组件中的解锁操作件,使得所述卡榫与所述卡榫卡槽沿横向/纵向/轴向脱离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横向解锁/纵向解锁/ 轴向解锁。
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的弹性变形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可与所述弹性变形件卡扣配合的沉槽;当所述弹性变形件与所述沉槽卡扣配合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使得所述弹性变形件脱离所述沉槽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解锁。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通过在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设置快拆连接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使得拉线机构能够高效传递拉力的同时,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从而使得拉线机构模块化,从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利于拉线机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进而有利于外骨骼等采用拉线机构的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出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与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的示意图;
图1b是反映图1a中拉线快拆装置快速拆解后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2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角度的爆炸图;
图2c是反映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2d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2e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进行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b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3c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3d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3e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4b是图4a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4c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4d是反映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4e反映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f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g是反映图4f中拉线快拆装置中快拆件与对接座在滑轨内滑动的示意图;
图4h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磁性自锁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i是反映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磁性自锁的局部剖视图;
图5a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5b是图5a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5c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5d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e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f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g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h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装配后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5i是反映图5h中快拆件随对接座在滑轨内滑动的示意图;
图5j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卡榫组件与第二卡榫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5k是图5g的局部剖视图;
图5l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基座中卡榫与第二基座中卡榫卡槽边缘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5m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卡榫与第二基座中卡榫卡槽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5n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示意图;
图6a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c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d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6e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6f是反映图6c所示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部结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g是反映图6c所示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部结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6h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基座与快拆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6i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好后的剖视图;
图6j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6k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l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快拆件随对接座沿滑轨滑动的示意图;
图7a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爆炸图;
图7c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分解后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7d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分别组装后第一视角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7e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分别组装后第二视角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7f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后第一视角的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7g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快拆件与对接座对接时的示意图;
图7h是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并旋转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8a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8c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8d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8e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8f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第一视角的结果示意图;
图8g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第二视角的结果示意图;
图8h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各自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8i是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轴向对接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8j是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爆炸图;图8k是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与驱动机构装配后的示意图;
图9a是反应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设置第二电路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9b是反应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设置第一电路接头结构示意图;
图9c是反映第二电路接头安装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d是反映第一电路接头安装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e是反映第一电路接头与第二电路接头电接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然而,下述的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名词释义:
“驱动机构”:在本文中,驱动机构指的是能够提供驱动力/ 拉力的机构,例如,电机。
“执行机构”:在本文中,执行机构指的是在动机机构的驱动下执行相应动作或实现相应功能的机构,例如,自行车刹车片;以及用于拟助力人体关节的机构,且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具体地,如外骨骼装置中的膝关节。
“快拆”:在本文中,快拆指的是能够快速的实现装置或外骨骼中相应部件之间的拆解,例如,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拆解,从而实现装置或外骨骼的模块化。
“拉线”:在本文中,拉线指的是各种用于传递动力/拉力的线性机构,例如钢丝线管、绳索等。
“线管”:在本文中,线管指的是包覆或套设在拉线外的管路,其两端固定,且其不可压缩,其为拉线提供运动路径,并保证拉线始终处于绷直状态,从而实现动力/拉力的传递。本文中的附图(除图 1a和图1b展示了完整的线管外)均仅显示了部分线管,并未展示完整的线管。
“第一末端”、“第二末端”:在本文中,该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指的是能够直接与该拉线快拆装置相连的终端的输出端或输入端或终端中拉线的拉线末端,例如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或称驱动机构末端)或执行机构输入端(或称执行机构末端),或者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中各自拉线的拉线末端。
“横向”:在本文中,横向指的是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垂直于该拉线运动方向的方向,或者垂直于绷直状态时拉线长度方向的方向。
“纵向”:在本文中,纵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或者,与绷直状态的拉线长度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轴向”:在本文中,轴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旋转运动时的转轴所在方向,或与轴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传统的拉线机构中无相应的快拆功能,使得无法在实现动力传递的同时,实现快拆拆解或组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该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快拆方式相连;其中,第一末端为第一终端末端或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第二末端为第二终端末端或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其中,第一终端为驱动机构,第二终端为执行机构,或,第一终端为执行机构,第二终端为驱动机构。具体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横向拆解,或纵向拆解,或轴向拆解,或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采用通过快拆方式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分别与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相连,使得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使得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模块独立化,从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利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以及外骨骼等采用拉线机构的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滑轨,使得当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拉线可沿长度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或者,通过设置绕线盘,使得拉线可进行旋转运动,以进一步地高效传递拉力。
为了避免人为误操作等因素,使得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脱落,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可为磁性自锁机构(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设置相应的磁性快拆组件,如磁铁等)、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相应的弹性变形件,以及与该弹性变形件卡扣配合的沉槽等方式),或卡榫自锁机构(具体地,可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相应的卡榫,以及与该卡榫相配合的卡榫卡槽)。
进一步地,为了提供回弹力,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更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连接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或者,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通过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第一电路接头与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
实施例一
参见图1a和图1b,本发明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300,其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该拉线400能够在高效传递动力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拉线机构进行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并实现模块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a和图2b,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 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如驱动机构)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可与第二终端200(如执行机构)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对接座3021,其中,该对接座3021内设置有可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进行对接的第一端头槽3022(具体地,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一侧槽壁,如前侧壁上开设有横向开口,以为第一连接端头3011提供了横向插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入口,且该第一端头槽3022顶部开设有可供拉线400横向移动,并与该第一端头槽3022连通的拉线槽3023,从而当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 从横向开口逐渐滑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内时,第一连接端头与该第一端头槽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相应地,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沿该拉线槽3023横向滑入该拉线槽3023底部,并穿出延伸至相应的线管303中)。即当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该横向开口横向插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内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相连;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作用于该第一连接端头 3011,使其从横向开口脱离该第一端头槽3022时,该第一连接端头 3011(也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对接座3021横向拆解,即通过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快速组装和横向拆解,也即实现第一终端100 的拉线末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之间的快速组装和横向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a和图1b,拉线400外套设有用于引导和保护拉线400的线管303。具体地,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 外所套设的线管303(即拉线从上述拉线槽3023中穿出后进入该线管303中,并沿该线管303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一终端100)的一端直接与该第一终端100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当该第一连接端头 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时,该自由端抵住/固定连接该对接座3021,并对应于该拉线槽3023处;同理,当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外所套设的线管303的一端直接与第二终端200相连,另一端也为自由端,且其抵住或固定连接该对接座3021底部(且对应于该对接座3021底部穿出拉线的位置)。当然,该线管303不可压缩,从而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对接后,线管303的两端分别抵住/固定,以使得拉线处于绷直状态,进而实现动力/拉力的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拉线400能够沿长度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2a、图2c和图2d,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滑轨304,对接座3021以可沿该滑轨30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滑轨304滑动的方式与该滑轨304滑动连接,且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随该对接座3021一起在该滑轨304 内滑动,从而使得拉线400随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在该滑轨304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2d中双向箭头。
具体地,参见图2a,该滑轨304内沿滑轨304长度方向开设有对接座滑槽3041(其槽底设置有可供对接座3021进入的进人口),且该对接座滑槽3041的前侧壁(即对应于对接座3021的横向开口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供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插入的端头插入槽3043 (具体地,为了能够方便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在滑轨304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与对接座3021对接,该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该对接座滑槽3041的长度),该端头滑槽3041的顶壁设置有贯穿该顶壁,并与该对接座滑槽3041相连通的拉线槽3023,从而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时,第一终端100的拉线依次从对接座3021顶部的拉线槽3023和该对接座滑槽3041顶壁上的拉线槽3023穿出,并进入相应的线管303内(该线管303的自由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部,参见图2e);相应地,该滑轨304 (或对接座滑槽3041)的底部设置有一端盖3044(具体地,可通过在该端盖3044上设置相应的固定孔3046,然后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将其固定在滑轨304底部),且该端盖3044上也设置有可供与对接座 3021底部相连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穿出的拉线穿孔3045,即与对接座3021底部连接的第二终端拉线400可从该拉线穿孔3045 穿出,并伸入相应的线管303中(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固定连接第二终端200,另一端或自由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底部,参见图2e)。
具体实施时,参见图2c,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穿过端盖3044上的拉线穿孔3045,以将拉线400末端与对接座3021的底部固定连接;然后将对接座3021从滑轨304底部滑入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该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的横向开口对应于上述的端头插入槽 3043),再将该端盖3044与滑轨304底部对接,并通过固定件(如螺栓或螺丝等)固定,使得线管303的另一端抵住该端盖3044的底部(具体地,可在该端盖3044底部设置线管槽308;当然该线管的另一端当然也可与该端盖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成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
然后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即将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上述的端头插入槽3043滑入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的对接座3021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参见图2c中箭头a,即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第一端头槽3022横向对接),使得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拉线400 位于滑轨304顶部(即对接座滑槽3041顶壁上)的拉线槽3023内,且其对应的线管303的另一端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部,参见图2d和图2e。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a、图2c和图2d,为了避免在拉线 400双向传力过程中出现非人为脱落的情况,还在上述滑轨304设置有端头插入槽3043的一侧设置有对接座端盖3047(具体地,可通过在该对接座端盖3047上设置相应的固定孔,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将其固定在滑轨304上),从而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对接后,通过该对接座端盖3047进一步将对接座3021和第一连接端头 3011限定在滑轨304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b,为了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该对接座端盖3047上对应于滑轨 304的端头插入槽3043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块3048(具体地,该限位块3048可为该对接座端盖3047的一侧沿端头插入槽3043的深度方向或横向延伸而成的凸台),从而当该对接座端盖3047与对滑轨304 固定时,该限位块3048与该端头插入槽3043相配合,以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
当然,上述的安装顺序或各部件的装配可以调换,如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相连,而对接座3021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的拉线相连;相应地,该滑轨304的安装位置也适应性地调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使得对接前的对接座3021始终位于上述对接座滑槽3041中的某一固定位置,例如顶部,同时,用于在对接座3021在对接座滑槽3041中滑动时提供回弹力,还在该对接座滑槽3041中设置有弹出复位件306,具体地,该弹性复位键306位于该对接座3021下方,参见图3c和图3d。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306可采用弹簧,或者其他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由于该对接座3021在弹性复位件306的作用下,在无外力作用下,始终位于对接座滑槽3041的顶部,参见图3e,因此,可直接在对接座滑槽3041的顶部完成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的对接即可,相应地,该端头插入槽3043也可仅仅设置在该对接座滑槽3041前侧壁的顶部,即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仅仅对应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长度即可,适应地,上述对接座端盖3047及限位块3048的长度对应于该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即可,参见图 3a、图3b和图3c。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的快速组装或拆解,参见图3a和图3b,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除了包括上述各个部件外,还包括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应地,该对接座3021内除了设置有对应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3022,还设置有可与第二连接端头3024对接的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3b。即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头3024,以及在对接座3021上设置对应的第二端头槽3025,使得当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对接座3021对接时,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实现快速组装,参见图3c和图3e;而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沿横向脱离该第二端头槽3025时,该第二终端的拉线400末端与该对接座3021之间实现快速横向拆解,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实现快速拆解。
具体地,参见图3b和图3c,该第二端头槽3025位于第一端头槽3022的下方,并与该第一端头槽3022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可从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入口进入,并自动滑动至该第二端头槽3025内,以实现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该对接座3021 的对接;且该第二端头槽3025的侧壁(对应于第一端头槽3022入口的侧壁)和底部均开设有相应的拉线槽3023,参见图3c,从而使得当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对接座3021对接(如从该对接座3021上对应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横向开口滑入第一端头槽3022,并向下滑入该第二端头槽3025内)时,与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连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沿着该第二端头槽3025侧壁上的拉线槽3023逐渐滑入底部的该拉线槽3023内,即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可从该第二端头槽3025底部的拉线槽穿出,并延伸入对应的线管303(该线管303的一端与第二终端200相连,另一端抵住或连接该滑轨304 底部的端盖3044/对接座3021底部,参见图3c、图3d和图3e(图中所示线管303仅仅为部分线管)。
具体实施时,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穿过端盖3044上的拉线穿孔3045,以与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连,然后将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从对接座3021 的第一端头槽3022的横向开口放入对接座3021,并使其移动到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3c和图3d)中,然后再将该对接座3021从滑轨304底部的入口送入对接座滑槽3041内,再通过端盖3044将滑轨 304底部入口封闭(此时,从端盖3044的拉线穿孔3045穿出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延伸至对应的线管303中,而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第二终端,另一端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底部);最后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滑轨304上的端头插入槽3043中插入该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参见图3c中黑色箭头b 方向),再用对接座端盖3047将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该第一端头槽3022内。其中,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第一终端100的连接方式如前所述,即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 末端相连,且该拉线400外的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第一终端100,另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端,参见图3e。
当然,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组装过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对接座3021也可直接与第二终端末端相连,即不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拉线进行拆分,而是整个拉线的一端与第一终端相连,另一端(即末端)与该第一连接端头相连。
实施例二
参见图4a和图4b或图5a和图5b,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其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其中,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拉线能够在传递动力的同时,快速的进行拆解或组装,方便维修或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a和图5a,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 除了包括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上述实施例一中记载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同,且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还包括可用于安装,并辅助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对接的快拆件3012;参见图4b和图5b,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对接座3021 (进一步地,如前所述,为了实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之间的快拆连接,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端头3024,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记载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同,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快拆件3012快拆连接,并通过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以可横向拆解的方式连接,即通过该快拆件3012来辅助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之间的对接,来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的快拆连接。
具体地,该快拆件3012包括可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的快拆头,该快拆头内设置有用于安装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3022 (参见图4b和图5b),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上方设置有纵向(或该快拆件3012的高度方向)贯穿该快拆件3012的拉线槽3023,且该快拆件3012的两侧沿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倒钩30121(参见图4a、图4c、图4e和图5a、图5c、图5e);相应地,该对接座 3021内设置有对应于该快拆件3012的快拆件槽,具体地,参见图4b、图4c、图4e和图5a、图5b、图5e,该快拆件槽两侧的槽壁上对应于该快拆件3012两侧的倒钩30121,设置有相应的倒钩槽3026,从而当将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进行对接(参见图4h和图5g中箭头方向c)时,该快拆件3012上的倒钩30121与该倒钩槽3026相配合(即沿横向对接)时,使得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快拆连接,参见图4f、图4g和图5h和图5i,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相应地,当外作用力下使得该快拆件3012 的倒钩30121横向(参见图4h和图5g中箭头方向d)脱离该对接座 3021上的倒钩槽3026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速横向拆解。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a和图5a,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用于辅助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对接,并可安装该快拆件3012的第一基座3013,具体地,该快拆件3012的前侧(即对应于该第一基座3013的一侧)设置有一凸块30122(具体地,参见图4c和图5c,该凸块30122可为T形或L形或弧形等形状,使其可勾住第一基座3013内对应部件或与第一基座3013内对应部件扣合即可);相应地,参见图4a,该第一基座3013包括可用于容纳该快拆件3012的第一容置腔30131,且该第一容置腔30131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于该凸块30122的第一滑槽30132(参见图4b和图5b);参见图4f和图5h,当将该快拆件3012放置在该第一容置腔30131 内时,该凸块30122与该第一滑槽30132相配合,从而使得当穿戴者作用于该第一基座3013时,该第一基座3013能够带动该快拆件3012 一起移出上述对接座30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h和图5i,该凸块30122可与设置在该第一容置腔30131内的扣件相扣合,具体地,该扣件可由两个卡榫组件的连杆形成,当然也可单独设置其他部件与该凸块30122相配合,以使得该快拆件3012能够随该第一基座一起移动。
相应地,参见图4c,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可与上述第一基座3021对接的第二基座307,其包括可用于安装对接座3021的第二容置腔3073(其前侧设置有可与第一基座对接的开口),且该第二容置腔3073的两侧设置有相应的导轨3071(参见图4c、图4e、图4e和图5a、图5b、、图5d、图5e,具体地,该导轨可呈L型;对应地,第一基座3011的两侧壁上设置有对应于该导轨3071的导槽 3014,参见图4a、图4d、图4h和图5b、图5d、图5f),从而当将该第一基座3013的导槽3014沿该导轨3071的长度方向滑向第二基座307(如图4h或图5g中箭头方向c)时,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快拆件3012对对接座3021对接,参见图4i和图5l、图5m;相应地,向第一基座3013施加外作用力,使得第一基座3013带动快拆件3012 往相反方向运动(如图4h或图5g中箭头方向d),并从对接座3021 中脱离,即将快拆件和该对接座横向拆解,从而将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快速横向拆解。
具体地实施时,进行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连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安装在该快拆件3012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然后将该快拆件3012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使得该快拆件3012前侧的凸块30122与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第一滑槽30132相扣合,参见图4f和图4h,此时,与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拉线400依次贯穿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内 (第一端头槽3022顶部)的拉线槽3023以及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拉线槽3023,并延伸至与抵住/固定连接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线管303(具体地,可在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对应于该拉线槽3023的位置设置用于放置该线管303端部的线管槽308,参见图4c、图4d 和图5h)。
具体实施时,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连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安装在对接座3021内的第二端头槽3025内(具体地,从对接座3021的快拆件槽的入口处放入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此时,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沿该对接座3021底部设置的拉线槽3023滑入该快拆件槽,且当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移动至第二端头槽3025上方时,放开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使其落入该第二端头槽3025内即可),此时与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连的拉线400贯穿对接座3021底部的拉线槽3023,并延伸至对应的线管303中,而该线管的一端抵住/固定连接第二终端200,另一端抵住/固定连接该对接座3021的底部;然后,将第一基座3013内的快拆件3012的倒钩30121对准该对接座3021内的倒钩槽3026,并将两者配合,从而完成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之间的快拆连接;相应地,向第一基座3013施加外作用力,使得第一基座3013带动快拆件3012往相反方向运动,从而将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快速拆解。
当然,为了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4f中箭头方向e和f),也可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记载,将对接座3021安装在滑轨304(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滑轨304与对接座3021及第二终端 200的拉线400对应的线管303的安装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一所记载的安装方式相同,其运动原理和过程也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同时设置了第二基座和滑轨,且该第二基座内的第二容置腔3073与该滑轨304内的对接座滑槽3041相连通,即对接座可直接从第二容置腔滑入对接座滑槽内,因此,该滑轨304 的前侧壁上则不需要开设相应的端头插入槽3043。更进一步地,该滑轨304内也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使得在未对接前,对接座3021 始终位于该对接座滑槽3041与第二容置腔3073共同形成的可供该对接座3021滑动的滑动槽)中一固定位置,如顶部。
具体地,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如前所述,先将连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安装在对接座3021内的第二端头槽3025内,然后将该对接座3021安装在滑轨304内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使其在弹性复位件306作用下滑动至第二基座307的第二容置腔3073内,参见图4f和图5h(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将该对接座3021滑动至该第二容置腔3073内),相应地,由于该第二基座307内的第二容置腔3073与该对接座滑槽 3041相连通,因此,该对接座3021底部穿出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 400则进入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并从该滑轨304底部的端盖3044 的拉线穿孔3045穿出延伸至对应的线管303中,而该线管的一端抵住/固定连接第二终端200,另一端抵住/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的底部,参见图4f、图4g和图5h、图5n。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 对接后,为了便于该快拆件3012和对接座3021可一起在滑轨304中对接座滑槽3041内滑动,相应地,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沿该滑轨 304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置有对应于上述凸块30122的第二滑槽3049(参见图4b和图5b)。当然,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该第一滑槽30132与该第二滑槽3049相对应/相连通,即当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对接后,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该第一滑槽30132的底部与该第二滑槽3049的顶部相对应(参见图4f、图4g),从而使得该快拆件3012上的凸块30122能够顺利地从该第一滑槽30132滑动至第二滑槽3049上,进而使得快拆件3012带动对接座3021在该滑轨 304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滑动。
实施例三
参见图6a,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其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纵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拉线能够在高效传递动力的同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拉线机构的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并实现模块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b,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包括快拆件3012,与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末端相连,并可安装在该快拆件3012内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对接座3021,以及安装在该对接座3021内,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其中,该快拆件3012内设置有第二自锁机构(如第二卡榫组件,参见图6d和图6e,相应地,对接座内设置相应的卡榫卡槽),当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纵向对接时,该第二自锁机构将该快拆件3012和对接座3021进行自锁,使得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相应地,当外作用力作用于该第二自锁机构使其解锁时(例如使得第二卡榫组件602中的卡榫脱离对接座3021上的卡榫卡槽),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纵向拆解。
进一步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可安装该快拆件3012,并用于辅助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对接的第一基座3013,相应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还包括用于安装对接座3021,且可与第一基座3013纵向对接的第二基座307,其中,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有用于触发上述第二自锁机构解锁的第一自锁机构(参见图6d和图6e,如第一卡榫组件601);当第一基座3013与第二基座307沿纵向对接时,该第一自锁机构将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进行自锁;当外作用力作用于第一自锁机构以解锁时,触发该第二自锁机构解锁。
具体地,参见图6d和图6e,该第一基座3013包括基座外盖 3013a和基座内盖3013b,且该基座外盖3013a和基座内盖3013b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空腔30131a、30131b,且当该基座外盖3013a和基座内盖3013b连接在一起时,该基座外盖3013a和基座内盖3013b上的第一空腔30131a、30131b连通形成一个可容纳该快拆件3012的第一容置腔30131,且该第一容置腔30131对应于第一卡榫6011的位置设置有相应的第一卡榫窗口30135(即该第一卡榫6011可通过该第一卡榫窗口30135伸出该第一基座3013外),且该第一卡榫窗口 30135对应于卡榫顶针6014的位置设置有相应的顶针窗口30136,参见图6g。
具体地,参见图6d和图6e,该快拆件3012包括快拆外盖3012a 和快拆内盖3012b,且该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上靠近顶部位置分别开设有两个第二空腔3022a、3022b,且该快拆外盖3012a 和快拆内盖3012b上的第二空腔3022a下方还各自设置有第三空腔 301210a、301210b,当该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连接在一起时,该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上的第二空腔3022a、3022b 连通形成一个可用于固定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如前述实施例所述,该第一端头槽3022顶部设置有拉线槽3023),同时,该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上的第三空腔301210a、301210b 连通形成一个可用于容纳自锁机构(如卡榫自锁机构)的第三容置腔,且该快拆件3012的底部呈楔形状的端头605(由快拆外盖3012a的外盖端头605a和快拆内盖3012b的内盖端头605b组成),以便于楔入对接座3021中,从而使得该第二卡榫组件602与该对接座3021相配合(同时,第一卡榫组件601与第二基座307相配合),以实现自锁。
具体地,参见图6f至图6h,该第一自锁机构采用与该第一基座3013转动连接的两个第一卡榫组件601,第二自锁机构采用与该快拆件3012转动连接的两个第二卡榫组件602。其中,该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卡榫6011对应于该第二卡榫组件602的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参见图6h。
其中,第一卡榫组件601包括第一连杆6012,其一端转动连接在该第一基座3013的基座内盖3013b顶部(即两个第一连杆3012 对称设置在基座内盖3013b上的内盖第一空腔30131b两侧顶部),另一端连接第一卡榫6011,两个第一卡榫6011相对的一侧分别各自设置有卡榫顶针6014,第一连杆6012的两端之间设置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第二卡榫组件602包括第二连杆6022,其一端转动连接在快拆件3012的快拆内盖3012b顶部,另一端连接第二卡榫6021,第二连杆6022的两端之间设置有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且上述的卡榫顶针6014对应于该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当该第一基座3013与该第二基座307对接时,该第一卡榫6011与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的卡榫卡槽3074相配合,使得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纵向对接并自锁,且第二卡榫3021与该对接座307内设置的对应的卡榫卡槽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的快拆连接并自锁,参见图6i至图6l。当外作用力作用于露出第一基座3013外的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使得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连杆6012转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一卡榫 6011相向运动,以脱离第二基座307中设置的相应的卡榫卡槽3074,同时,第一卡榫6011一侧的卡榫顶针6014作用于第二卡榫组件602 中的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使得第二卡榫组件602中的第二连杆6022 转动,以带动两个第二卡榫6021相应运动,以触发其脱离对接座3021 中设置的对应的卡榫卡槽3074,进而使得快拆件3012从对接座3021 中脱离,即使得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纵向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拉线能够沿拉线长度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6l,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如上述各实施例一或二中所记载的滑轨304(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滑轨304 与对接座3021及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对应的线管303的安装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一或二所记载的安装方式相同,其运动原理和过程也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更进一步地,该滑轨304内也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使得在未对接前(且无外作用力下)对接座3021始终位于该对接座滑槽3041(或对接座滑槽3041与第二基座307内的第二容置腔3073连通形成的可供该对接座上下滑动的空间)中一固定位置,如顶部;同时,可在对接座3021在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中滑动时,提供回弹力。
实施例四
参见图7a,本发明提供的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 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 以可轴向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该第一终端100和第二终端 200的拉线400能够在传递动力的同时,能够快速地旋转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b,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包括与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第一连接端头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卡榫6091;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基座307,安装在第二基座307内的对接座3021,以及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其中,第二连接端头3024安装在对接座 3021底部,对接座3021安装在第二基座307内,对接座3021上设置有对应于第三卡榫6091的卡榫卡槽3074,第二基座307内设置有可供第三卡榫6091旋转的第一旋转腔3076,参见图7c;当外作用力作用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使得与对接座3021对接的第一连接端头 3011上的第三卡榫6091在第一旋转腔3076内旋转,且当第三卡榫 6091旋转至对接座3021上的卡榫卡槽3074时,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参见图7d至图7h;当外作用力作用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使得第一连接端头3011反向旋转,且当第三卡榫 6091脱离对接座3021上的卡榫卡槽3074时,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旋转拆解。优选地,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上的第三卡榫6091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该第一连接端头两侧底部。
进一步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与第一连接端头同轴连接的第一基座3013,具体地,通过在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卡榫6092(具体地,在第一连接端头顶部设置一个方榫),相应地,在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有可对应于该第四卡榫6092的第一容置腔30131,从而当第四卡榫6092与第一容置腔30131相配合时,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随第一基座3013一起旋转。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之间的对接,参见图 7c和图7d,该第一基座3013两侧靠近底部位置也对称设置有第五卡榫6093;而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有用于容纳对接座3021和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二容置腔3073、可供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第五卡榫6093旋转的第二旋转腔室3075,以及用于引导该第三卡榫6091 的端头引导槽30710,且该第二基座307上也设置有对应于上述第五卡榫6093的卡榫卡槽3074。
具体实施时,参见图7d和图7e,进行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时,将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 顶部的第四卡榫6092放置于第一基座3013底部的第一容置腔30131 内,且使得该第一基座3013两侧的第五卡榫6093位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两侧的第三卡榫6091上方,完成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
具体实施例时,参见图7d和图7e,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时,将连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的对接座3021从滑轨 304底部入口滑入对接座滑槽3041,并使其逐渐滑入与该对接座滑槽 3041相连通的第二容置腔3073内,且该对接座3021内的(对应于第三卡榫6091的)卡榫卡槽3074对应于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的(对应于第五卡榫6093的)卡榫卡槽3074,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端头3011 随着第一基座3013转动时,该第五卡榫6093对应于该第一基座3013 内的卡榫卡槽的同时,该第三卡榫6091对应于该对接座3021上的卡榫卡槽。
然后,进行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两侧的第三卡榫6091对准该第二基座307顶部对应设置的端头引导槽30710(相应地,第一基座3013上的第五卡榫6093 也对准该端头引导槽30710),然后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第一基座3013逐渐插入第二基座307的第二容置腔3073,然后旋转该第一基座3013(参见图7f,可沿箭头方向O1旋转该第一基座3013,具体地,可在该第一基座3013上设置至少一个旋转操作件30138以方便旋转操作),使得第五卡榫6093旋转至第二基座307内设置的卡榫卡槽3074,同时,由于第四卡榫6092的作用,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 随着该第一基座3013一起旋转,从而使得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上的第三卡榫6091旋转至对接座3021内的卡榫卡槽3074内,参见图7f 和图7h,从而实现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旋转快拆连接,参见图7h。相应地,沿相反方向(如图7f中箭头方向O2)旋转该第一基座3013,使得第三卡榫6091从对接座3021中的卡榫卡槽3074中移出,第五卡榫6093从第二基座307中的卡榫卡槽3074中移出,并沿端头引导槽30710移出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第一基座3013,从而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旋转拆解。
当然,上述的组装和拆解过程仅仅为示例性说明,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各个部件之间的组装顺序。
实施例五
参见图8a,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轴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该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拉线机构能够在传递动力的同时,还能够快速的进行拉线机构的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并实现模块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b和图8c,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 包括与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用于缠绕该第一终端的拉线的第一绕线盘30124,以及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同轴连接的快拆件3012;参见图8d和图8e,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用于缠绕该第二终端的拉线的第二绕线盘30216,以及与该第二绕线盘30216同轴连接,且可与该快拆件3012沿轴向对接的对接座3021,以及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并为该对接座3021提供扭转力的发条30212。参见图8h和图8i,当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被第一终端100中的驱动机构拉出时(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拉线400长度间断),快拆件3012沿图8i中所示箭头方向O3(或图8i中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对接,从而该快拆件3012带动对接座3021沿图8i中所示箭头O3旋转;由于第二终端的拉线缠绕在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因此,第二绕线盘也随着该对接座旋转运动,使得第二终端的拉线从对应的线管中被逐渐拉出,并缠绕在对接座上的第二绕线盘30216内。
同理,当第二终端的执行机构拉长对应的拉线时,会导致与对接座3021同轴相连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拉线400的长度减短,同时对接座3021沿图8i中所示箭头O4方向(或图8i中顺时针方向) 旋转;然后,该对接座3021带动快拆件3012沿图8i中所示箭头O4 方向旋转的同时,使得发条30212进行蓄能(具体地,由于第二转轴 30219(也即发条轴)在对接座3021的带动下顺时针旋转,使得该第二转轴30219也顺时针旋转发条内耳,由于发条外耳固定,从而使得发条30212蓄能);而与该对接座3021同轴连接的快拆件3012也顺时针旋转,从而使得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更多的被缠绕上第一绕线盘30124上,由此实现双向拉力的高效传递。
具体地,参见图8b和图8c,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基座3013,该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有可用于容纳该快拆件3012 的第一容置腔30131(其对应于第二基座307的一侧设置有对接第二基座的开口),且该第一容置腔30131的后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转轴 30137和绕线盘容纳腔301310;而该快拆件3012包括可安装在该绕线盘容纳腔301310内,并可绕该第一转轴30137转动的第一轴承 30125(第一绕线盘30124套设在该第一轴承30125上,以与该第一轴承30125同轴设置),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同轴连接的第六卡榫 30127(具体地,该第六卡榫为六瓣扇形卡榫构成,且其与对接座的对接端面呈斜面倒角,从而当其与对接座对接时,能够实现自动对齐;当然,该扇形卡榫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灰尘等,还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设置隔板30129,以将第一轴承和第一绕线盘等密封在该第一基座内,且该隔板30129上设置有可供该第六卡榫穿出的穿孔),以及设置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第二轴承30126(具体地,该第六卡榫30127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之间设置有用于承载第二轴承30126的轴承座301211)。
具体实施时,进行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具体过程包括:先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安装在第一绕线盘30124上设置的第一端头槽3022上(参见图8c),并将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第一终端的拉线400盘绕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参见图8h);再将第一轴承30125安装在第一转轴30137上,并将该绕线盘30124 安装在该第一轴承30125上(具体地,该第一轴承30125的内圆壁与该第一转轴30137轴肩配合装配,而该第一轴承30125的外圆壁与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设置的轴承外壁配合装配,参见图8h),然后将第二轴承30126安装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轴承座301211上 (具体地,该第二轴承30126的内圆壁与该轴承座301211轴肩配合装配,而其外圆壁与上述绕线盘容纳腔301310的腔壁配合装配),而未盘绕在该第一绕线盘30124上的多余拉线则通过该第一容置腔 30131顶部/底部的拉线槽穿出,相应地,该包覆/套设在该拉线外的线管303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底部,参见图8f 和图8g,或图8h和图8i。
具体地,参见图8d和图8e,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有可用于容纳该对接座3021的第二容置腔3073(其对应于第一基座3013 的一侧设置有对接第一基座3013的开口),且该第二容置腔307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对接座穿孔30712;而该对接座307包括可安装在该对接座穿孔30712内的第三轴承30218(具体地,该第三轴承30218 的外圆壁与该对接座穿孔30712的内孔壁相配合),贯穿该第三轴承 30218和对接座穿孔30712的对接座本体30210(具体地,该对接座本体30210作为该第三轴承30218的转轴与该第三轴承30218轴孔配合),且该对接座本体30210内设置有可与上述第六卡榫30127对接的卡榫卡槽3074,与该对接座本体30210固定连接的第二绕线盘 30216(该第二绕线盘30216上设置有可用于放置第二连接端头3024 的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8e),该第二绕线盘30216连接有第二转轴30219,与该第二转轴30219转动连接的第四轴承30215和发条 30212(具体地,该发条30212与该第四轴承30215之间设置有第二隔板30214)、发条座30211,其中,该发条30212的发条内耳302122 与该第二转轴30219上设置的内耳固定槽30221相配合,而其发条外耳302121则与发条座30211内的发条容纳腔内设置的外耳固定槽 302110相配合。
具体实施时,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三轴承30218安装在对接座本体30210上,具体地,该对接座本体30210作为该第三轴承内轴肩,并与该第三轴承30218的内圆壁配合,参加图8h和图8i,然后将对接座本体30210贯穿第二基座307 上的对接座穿孔30712,使得第三轴承30218的外圆壁与第二基座307 内的对接座穿孔30712孔壁,即第三轴承外壁配合;再将第二连接端头3024放置在设置于该对接座本体30210另一侧(即远离第二基座 307的一侧)的第二绕线盘30216上的第二端头槽3025内,并将拉线400缠绕在该第二绕线盘30216上;将第四轴承30215安装在与该第二绕线盘30216另一侧相连的(即远离对接座本体30210的一侧) 第二转轴30219的端部,即该第四轴承30215的内圆壁与该第二转轴 30219相配合;将安装有发条30212的发条座30211与该第二转轴 30219进行对接,使得该第四轴承30215的外圆壁与该发条座30211 上对应于该第四轴承30215的位置设置的第四轴承外壁30211-1相配合,参见图8d和图8i(将第二隔板30214安装在该发条30212和第二绕线盘30216之间)。由于将第二连接端头3024放入对接座3021 的第二端头槽3025中,而大部分的线圈在对接座3021的第二绕线盘 30216上缠绕数圈,然后通过第二基座307上的拉线槽进入对应线管内(具体地,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至该第二基座307,另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至第二终端),并延伸到执行机构。这就使得对接座3021就能在第二基座307内以较小阻尼自由转动。同时,由于对接座3021的卡榫卡槽3074通过第二基座307上的对接座穿孔 30712伸出该第二基座307外,便于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与拆解。
进一步地,可通过在对接座3021和第二绕线盘30216之间设置发条30212。由于发条外耳302121安装至发条座30211上的外耳固定槽302110处,发条内耳302122固定在第二转轴30219上的内耳固定槽30221内,进而将发条30212的扭转力施加到对接座本体 30210上;而发条座30211与第二基座307扣合,具体地,该发条座 30211的四侧板外壁贴合于第二基座307上的四侧内壁,参见图8g。
参见图8h和图8i,将组装好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对接,即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中延伸出的第六卡榫 30127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的卡榫卡槽3074对接,从而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快拆连接。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将该拉线快拆机构置于于第一终端或第二终端。具体地,参见图8j和图8k,可直接将上述快拆件3012中的第六卡榫30127与第一终端100中的驱动机构100-1安装在一起,例如可以一体化设计,也可通过螺栓或花键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驱动机构无需再额外连接相应的线管;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则与上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六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为磁性自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c、图4d、图4e、图4h和图4i,该磁性自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内的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和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当该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和该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相吸合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磁性自锁;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与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使得该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与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分离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磁性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基座3013两侧内壁上的第一磁性件5011,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述快拆件3012两侧的第二磁性件5012,相应地,上述第二基座307上对应于第一基座3013中的第一磁性件5011的位置设置有可与该第一磁性件5011相吸合的第三磁性件5013,以及对应于第一基座中第二磁性件5012的位置设置有可与该第二磁性件5021相吸合的第四磁性件5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磁性件5011、第二磁性件5012 和第三磁性件5013、第四磁性件5014均为磁性材料制成,具体地,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5013可为条形磁铁,第二磁性件5012 和第四磁性件5014可为圆形磁铁且,该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5013的极性相反,从而使得两者靠近时相吸,从而实现磁性自锁;同理,该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四磁性件5014的极性也相反。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单独设置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 5013,或者,单独设置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四磁性件5014,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上述记载的技术方案下进行变换得到。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为磁性材料,而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为可被磁铁所吸引但本身又不带磁性的材料,如金属材料中的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或者,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为磁性材料,而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为可被磁铁所吸引但本身又不带磁性的材料。
实施例七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卡榫自锁机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卡榫自锁机构,其包括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内的至少一个卡榫组件,相应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 302内设置有与该卡榫组件中的卡榫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卡榫卡槽,当该卡榫组件的卡榫与该卡榫卡槽相配合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自锁,且当穿戴者施加作用力于该卡榫组件中的解锁操作件,使得该卡榫脱离该卡榫卡槽时,该第一快拆连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b和图5c,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卡榫组件601和第二卡榫组件602,具体地,该第一卡榫组件601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杆6012,以及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杆6012两端的第一卡榫6011和第一解锁操作件 6013;第二卡榫组件602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杆6022,以及分别连接在该第二连杆6022两端的第二卡榫602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 6023;其中,该两个第一连杆6012平行安装在同一竖直平面(具体地,参见图5c,可在第一基座3013的后侧壁上分别设置对应于该第一连杆6012和第二连杆6022的连杆导槽30133,同时该第一基座 3012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可供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 伸出该第一基座3013两侧的窗口,并分别设置前置挡板30134将两个卡榫组件限定在第一基座3013内),其中第一卡榫6011对应于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对应于第二卡榫6021(即将两个卡榫组件反向叠加安装,并且由于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两个第一连杆60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卡榫组件的两个第二连杆6022之间的距离,使得四个连接横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并相互平行),且该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 (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306采用弹簧,因此,参见图5c和图5d,可在第一卡榫6011对应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一侧设置复位件放置槽603,同时,在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对应于该第一卡榫6011的一侧设置复位件定位杆604,即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同理,在第二卡榫6021和第一解锁操作件 6013之间也设置一弹性复位件306(即在第二卡榫6021对应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的一侧设置复位件放置槽603,同时,在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对应于该第二卡榫6021的一侧设置复位件定位杆604),从而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F1同时作用于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 6013、6023以向第一基座3013内侧挤压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 6023时,则分别与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相连的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同时向第一基座3013外侧移动,参见图5i 中的箭头p1和p2,并逐渐移出各自对应的卡榫卡槽3074。
参见图5g,上设置有相应的卡榫卡槽3074,当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向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时,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 6021的内侧边缘被该卡榫卡槽3074的槽壁所挤压,使得第一卡榫 6011和第二卡榫6021相悖运动(即第一卡榫6011向靠近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3,同时,第二卡榫6021 向靠近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4,并挤压各自对应的弹性复位件306);而当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9021 逐渐移动至相应的卡榫卡槽3074的槽口时,在弹性复位件306作用下,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相向运动(即第一卡榫6011向远离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5,同时,第二卡榫6021向靠近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6)。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d,该卡榫自锁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卡榫组件601和两个第二卡榫组件602,其中,两个第一卡榫组件601以可相对于第一基座3013转动的方式对称设置在该第一基座 3013内,两个第二卡榫组件602以可相对于快拆件3012(具体地,其包括可相互扣合在一起的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转动的方式对称设置在该快拆件3012内,且该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卡榫6011对应于该第二卡榫组件602的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参见图6h。
具体地,参见图6f,该第一卡榫组件601的第一连杆6012 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该第一基座3013的基座内盖3013b顶部,即两个第一连杆3012对称设置在基座内盖3013b上的内盖第一空腔30131b 两侧顶部,该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设置在该第一连杆6012中部,第一卡榫6011设置在该第一连杆6012的另一端,且该第一卡榫6011靠近第一基座3013中轴线的一侧设置有可作用于第二卡榫组件602中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卡榫顶针6014,相应地,第一基座3013上对应于该第一卡榫6011的位置开设有相应的第一卡榫窗口30135,且该第一卡榫窗口30135对应于该卡榫顶针 6014的位置设置有顶针窗口30136,参见图6g;相同地,第二卡榫组件602的第二连杆602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该快拆件3012的快拆内盖3012b顶部,且位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下方(具体地,可分别在该快拆内盖3012b和快拆外盖3012a的顶部设置开设空腔,当两者扣合时,两个空腔联通形成可用于容纳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3022),该第二卡榫组件602的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位于该第二连杆6022的中部(相应地,快拆件3012的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的两侧对应于该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位置开设有相应的解锁窗口30123,使得该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露出该快拆件3012 外,参见图6g),第二卡榫6021设置在该第二连杆6022的另一端(相应地,快拆件3012的快拆外盖3012a和快拆内盖3012b的两侧对应于该第二卡榫6021的位置开设有相应的第二卡榫窗口30128,使得该第二卡榫6021露出该快拆件3012外,参见图6g),且两个第二卡榫6021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当该快拆件3012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时,该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对应于上述的卡榫顶针6014。
当将快拆件3012和第一基座3013与对接座3021和第二基座进行对接时,两个第一卡榫组件601和两个第二卡榫组件602中的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分别在第二基座307和对接座3021 中设置的卡榫卡槽3074的槽壁作用下,使得两个第一卡榫6011和两个第二卡榫6021相向移动,并各自挤压对应的弹性复位件306,且当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分别下移至第二基座307和对接座 3021中的卡榫卡槽3074时,由于弹性复位件306的回弹力,使得两个第一卡榫6011和两个第二卡榫6021分别插入第二基座307中的卡榫卡槽3074和对接座中的卡榫卡槽3074,参见图6i至图6k,从而分别实现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之间的自锁,以及快拆件3012 和对接座3021之间的自锁,进而使得快拆件3012可随对接座3021 一起在该滑轨304内沿滑轨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当施加外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时,使得两个第一卡榫6011相对于第一基座3013 转动,且两个第一卡榫6011相向移动(即相互靠近),并从第二基座中对应于该第一卡榫的卡榫卡槽3074中移出,从而使得两个第一卡榫6011分别靠近第二卡榫组件602的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并在两个第一卡榫的作用下,两个第二卡榫组件相对于快拆件转动,且两个第二卡榫组件的第二卡榫6021也相向移动(即相互靠近),进而使得第二卡榫6021逐渐从对接座3021中对应于该第二卡榫6021的卡榫卡槽3074中移出,最终实现解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b,该卡榫自锁机构包括与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第二卡榫组件602,具体地,该第二卡榫组件602包括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头3011两侧的第二卡榫6021,相应地,对接座3021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的槽壁底部设置有对应于该第二卡榫组件602中第二卡榫6021的卡榫卡槽3074,当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沿对接座3021内设置的端头引导槽30710滑入该对接座 3021内设置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然后旋转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使得该第二卡榫6021与该第一端头槽3022底部的卡榫卡槽3074相配合时,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自锁。相应地,当将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往相反方向旋转,使得该第二卡榫6021移出该卡榫卡槽3074时,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解锁,然后沿端头引导槽30710滑出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即可。具体地,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第二卡榫6021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便于旋转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如上所述还可设置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第一基座3013,且为了能够实现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该第一基座3013之间的自锁,从而将该旋转操作件30138的旋转扭矩传递至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上,还包括设置在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第一卡榫组件601,具体地,该第一卡榫组件601为设置在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顶部的第一卡榫 6011(具体地,采用方榫),相应地,该第一基座3013底部设置有对应于该第一卡榫6011的卡榫卡槽。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旋转操作,还可在第一基座3013的两侧对称设置相应的旋转操作件30138。优选地,该旋转操作件30138和第二卡榫6021相对应,参见图7c。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第一基座3013与第二基座307之间的自锁,该第一卡榫组件601还包括对称设置在该第一基座3013底部两侧的第五卡榫6093;相应地,第二基座307内,位于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上方设置有对应于该第五卡榫6093的卡榫卡槽3074,即当旋转该第一基座3013时,该第五卡榫6093将移动至该第二基座 307内的卡榫卡槽3074内,从而实现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 之间的自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自锁机构为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具体地,参见图7c,该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包括设置在上述第五卡榫6093 底部的沉槽6082,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基座307内的卡榫卡槽3074槽底上的弹性变形件6081,因此,当该第五卡榫6093移动至该第二基座内的卡榫卡槽3074内时,该弹性变形件6081与该沉槽6082相配合,从而实现该第三卡榫与该卡榫卡槽的自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f,该弹性卡扣自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基座3013顶板、底板和左右两侧板内壁上的弹性变形件6081,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二基座307顶板、底板和左右两侧板上对应于该弹性变形件6081的沉槽6082,从而当第一基座3013与该第二基座307相对接时,该弹性变形件6081与该沉槽6082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之间的自锁;当施加外作用力于该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使得该弹性变形件6081脱离该沉槽6082时,该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解锁。
实施例八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8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802,参见图9a;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8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801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 802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9a,可在上述第一基座3013顶部开设可供线路通过的布线通孔30130,并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顶壁(即顶部内壁)上设置用于固定该第一电路接头801的第一定位槽 30139,参见图9b;相应地,第二基座307的顶部(即顶部外壁上) 也设置可用于放置该第二电路接头802的第二定位槽3070,参见图9a,而该第二基座307的后侧壁(即后侧板外壁)及滑轨304后侧壁 (即后侧板外壁)上设置有可放置线路的第三定位槽3040,参见图 9b。具体实施时,参见图9c,将第一电路接头801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第一定位槽30139内,相应地,与该第一电路接头801 相连的线路贯穿该布线通孔30130,并穿出与驱动机构/执行机构电连接;然后将第二电路接头802安装在该第二基座307顶部的第二定位槽3070内,且与该第二电路接头802相连的线路则安装/嵌合在其后侧壁上的第三定位槽3040内,并与执行机构/驱动机构电连接,从而使得该第一、第二电路接头801、802可分别固定/嵌合在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和第二基座307上,且当第一基座3013与第二基座307 对接,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该第一电路接头801上的多个第一电性触点8010与第二电路接头802上的多个第二电性触点8021电性连接,参见图9e。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性触点8010为弹性凸点,第二电性触点8021为平面触点,即当拉线快拆装置处于自锁状态时,该弹性凸点和平面触点正好一一对应,并各自配对碰触,实现电性连接。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性触点和第二电性触点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采用电性排插和电性插孔的形式,或者,磁性形式,只需要两者相接触或相对应,能够实现电性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快拆方式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末端为第一终端末端或所述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所述第二末端为第二终端末端或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其中,所述第一终端为驱动机构,所述第二终端为执行机构,或,所述第一终端为执行机构,所述第二终端为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横向拆解,或者纵向拆解,或轴向拆解或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自锁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锁机构包括磁性自锁机构,或卡榫自锁机构,或弹性卡扣自锁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轨,所述对接座以可沿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轨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和/或所述滑轨内设置有用于供回复力的弹性复位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拉线快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包括可与所述第二末端相连的对接座;其中,所述对接座内设置有可沿横向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对接的第一端头槽,当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沿横向与所述第一端头槽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沿横向脱离所述第一端头槽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56885.8A CN114179058A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拉线快拆装置 |
CN202180054986.9A CN116234743A (zh) | 2020-09-12 | 2021-09-11 | 拉线快拆装置 |
PCT/CN2021/117871 WO2022053035A1 (zh) | 2020-09-12 | 2021-09-11 | 拉线快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56885.8A CN114179058A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拉线快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79058A true CN114179058A (zh) | 2022-03-15 |
Family
ID=80539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56885.8A Pending CN114179058A (zh) | 2020-09-12 | 2020-09-12 | 拉线快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7905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79062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59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28326A (en) * | 2009-01-20 | 2010-08-01 | You-Quan Tu |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used for bicycle and detachable bicycle transmission cable structure |
CN210554321U (zh) * | 2019-08-27 | 2020-05-19 | 上海硅瑞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拉索连接器结构 |
CN213439664U (zh) * | 2020-09-12 | 2021-06-15 | 重庆牛迪普力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2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0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1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
2020
- 2020-09-12 CN CN202010956885.8A patent/CN11417905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028326A (en) * | 2009-01-20 | 2010-08-01 | You-Quan Tu | Quick release structure used for bicycle and detachable bicycle transmission cable structure |
CN210554321U (zh) * | 2019-08-27 | 2020-05-19 | 上海硅瑞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拉索连接器结构 |
CN213439664U (zh) * | 2020-09-12 | 2021-06-15 | 重庆牛迪普力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2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0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61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79062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59A (zh) * | 2020-09-12 | 2022-03-1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CN114179059B (zh) * | 2020-09-12 | 2024-07-05 | 重庆牛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拉线快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439664U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CN114179061B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CN114179058A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CN114179060B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CN114084038B (zh) | 换电设备解锁装置、换电设备及电池箱快速换电系统 | |
CN101939801B (zh) | 磁性耦联设备 | |
US6705140B1 (en) | Latch apparatus and method | |
EP3199731B1 (en) | Locker lock with outer and inner housings | |
CN114179062A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EP3812254A1 (en) | Battery assembly | |
US7780465B2 (en) | Powered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 module | |
JP6797443B2 (ja) | モジュール化プラグ分離機構が設けられたポップアッププラグ | |
CN211859620U (zh) | 一种充电单元以及移动电源充电设备 | |
EP0865111B1 (en) | Connector quick coupling/decoupl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unmating such a connector | |
CN114179059B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WO2022053035A1 (zh) | 拉线快拆装置 | |
CN220190015U (zh) | 电子锁和充电座组件 | |
CN114759402B (zh) | 离合式传动机构、电子锁以及充电设备 | |
CN215870097U (zh) | 一种连接器组件用的快速组配装置 | |
EP0898335A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quipped with means for simultaneously mating its plug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s | |
US11099336B2 (en) |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 |
CN216289268U (zh) | 一种高可靠性数据连接器 | |
CN211200094U (zh) | 一种架桥机机臂联接结构 | |
CN113120688A (zh) | 一种通讯线缆收放线用防护机构 | |
TWM591071U (zh) | 自行車變速器及電池固定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