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22684A -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22684A
CN114122684A CN202010891493.8A CN202010891493A CN114122684A CN 114122684 A CN114122684 A CN 114122684A CN 202010891493 A CN202010891493 A CN 202010891493A CN 114122684 A CN114122684 A CN 1141226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device
horizontally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tenna
radi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14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22684B (zh
Inventor
余敏
陈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914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2268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4778 priority patent/WO20220426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122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2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22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22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属于天线技术领域。该天线装置包括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包括第一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包括辐状结构,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阈值。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包括该天线装置的邻近的无线设备之间的干扰,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减少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背景技术
位于室内的AP(access point,接入点)设备,其内部的天线装置所辐射的电磁波为水平极化,其波束为全向波束,均匀地向四周辐射,其中全向波束为顶角较大的圆锥形的波束,与全向波束相对的是高密波束,为顶角较小的圆锥形的波束。例如,如图1所示为全向波束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高密波束的示意图,图1中圆锥形的波束的锥角为α,图2中圆锥形的波束的锥角为β,α大于β。
目前AP设备中的天线装置虽然在覆盖范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邻近的两个AP设备中的天线装置的全向波束存在重叠区域,而发生相互干扰,导致通信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包括第一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包括辐状结构,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的电磁波;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辐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第一阈值。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天线装置包括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用来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用来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水平极化电磁波也即是电场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极化电磁波,垂直极化电磁波也即是电场方向与地面垂直的极化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两种电场方向相互垂直的电磁波,使得该天线装置为双极化天线,既能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也能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提升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能够通过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组合的辐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具备该天线装置的邻近的无线设备相互之间的干扰,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的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减少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天线装置和安装该天线装置的无线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另外,天线装置的占用体积较小,那么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较多的该天线装置,进而可以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或者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其中,第一目标范围小于第二目标范围。例如,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可以是0.4λ,或者,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为0.4λ,或者,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大,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小,能够收发全向波束。
这样,在加工制造该天线装置时,如果技术人员打算让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和全向波束的电磁波,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小。使得该天线装置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全向波束的电磁波,可以提高电磁波的覆盖范围,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可以减弱邻近两个无线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
而如果技术人员打算让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大。这样,该天线装置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水平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还能够收发垂直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可以大大减弱邻近两个无线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馈电部件,每个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辐射臂,所述馈电部件包括与两个所述辐射臂相对应的两个馈电线;每个所述馈电线与对应的辐射臂相连,以使由连接在两个所述馈电线之间的馈电点输入的电流激励差模模式。
其中,馈电部件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一一对应,每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对应一个馈电部件。
其中,可以将馈电部件的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的工作模式定义为差模模式,将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的工作模式定义为共模模式,该天线装置的差模模式和共模模式可以同时存在。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每个馈电线与对应的辐射臂相连,通过馈电点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两个辐射臂输入电流,馈电部件的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可以激励出差模模式。由于馈电部件的两个馈电线上方向相反的电流抵消,不能震荡产生电磁波,馈电部件的两个馈电线只作为馈线的作用,在射频电路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之间承担能量传输的作用。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辐射臂上的电流能够形成环状,来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其中,通过馈电点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两个辐射臂输入电流,馈电部件的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的原因是,馈电点的一端从电源正极引向两个馈电线中的一个馈电线,馈电点的另一端从电源的负极引向两个馈电线中的另一个馈电线,两个馈电线的一端相连,如图10所示,可以构成闭合回路,那么,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馈电线的长度和所述辐射臂的长度之和等于0.5λ,其中,λ为所述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相互连接的馈电线的长度和辐射臂的长度之和等于或者近似等于0.5λ的情况下,相互连接的馈电线和辐射臂可以构成半波天线,能够辐射电磁波。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感应电流,能够耦合在与其邻近的相互连接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所构成的半波天线上,使该半波天线能够收发与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相同的电磁波,即垂直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由于相互连接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所构成的半波天线可以寄生于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可以将相互连接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所构成的半波天线称为寄生辐射单元。
根据上述对差模模式的定义,通过两个馈电线之间的馈电点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馈电,馈电线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反,能够激励差模模式。根据上述对共模模式的定义,垂直极化辐射单元辐射的电磁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加载在寄生辐射单元上,两个馈电线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能够激励共模模式。与只有环状结构没有辐状结构的天线装置相比,该天线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差模模式和共模模式,丰富了其工作模式。
其中,垂直极化辐射单元辐射的电磁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加载在寄生辐射单元上,两个馈电线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的原因是,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上的电流的方向同向,其中,同向可以是如图7所示由中心指向四周,也可以是由四周汇聚至中心。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上的电流的方向同向,那么,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也是同向。那么,如图12所示,每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感应电流加载在与之邻近的寄生辐射单元上,便可以使两个馈电线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馈电线和对应的辐射臂的任意位置处相连。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每个馈电线和对应的辐射臂的任意位置处相连。例如,相对应的馈电线的端部与辐射臂的端部相连。又例如,相对应的馈电线的端部也可以与辐射臂的中间位置相连。本实施例对馈电线和对应的辐射臂的连接位置不做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可以根据该天线装置的一些性能指标来选择合适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中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位于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镜像面中,所述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为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中的任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所述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均为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中与所述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相邻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镜像面也可以称为旋转对称面,或者对称面,或者差模模式的等效电镜像面。每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均位于邻近的两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镜像面中,这样,垂直极化辐射单元辐射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辐射的水平极化电磁波互不影响,因此,该天线装置能够同时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电磁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组合还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中,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的,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的,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例如,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又例如,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可见,该天线装置可以通过环状结构的数量,实现收发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实现多波束天线。
而且,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开关部件,用于切换通过所述第一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和通过所述第二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其中,第一环状结构可以是口径比较小的环状结构,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可以是口径比较大的环状结构,用来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在本申请所示的方案中,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等)比较多的场景下,需要打开较多的无线设备(如AP设备),如果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波束切换至高密波束,那么,可以减少邻近两个无线设备的电磁波的重叠区域,减弱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而且,切换至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由于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其覆盖范围小比较集中,可以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电磁波的强度比较大,进而可以提升通信质量。
而在无线设备比较少的场景下,由于全向波束的电磁波的覆盖范围均匀且广泛,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就能满足使用需求,那么为了减少功耗,可以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
那么,该天线装置可以周期性检测无线通信设备的数量,然后通过开关部件实现在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之间切换。
例如,在人员密度比较大的场景下,天线装置能够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比较多,可以通过开关部件切换为第二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在人员密度比较小的场景下,天线装置能够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比较少,可以通过开关部件可以切换为第一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可以在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提升该天线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辐射臂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形状为圆形。
本实施例对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能够满足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的辐射臂通入电流时,第一环状结构上的电流方向能够形成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闭合环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均在线路板上。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和馈电部件可以均位于线路板上。例如,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和馈电部件可以印刷在线路板上,加工制造过程简单,有利于批量化生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所述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与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和所述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所在的平面相交,用于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电磁波。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与线路板之间的夹角在0至180度之间,其中不包括0度和180度,例如,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与线路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与线路板相垂直。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可以是该天线装置的支架,用来将线路板支在无线设备的壳体中,该支架为导体,其长度和天线装置所辐射饿的电磁波的波长相关,例如,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的长度可以为波长的一半,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电磁波。
由此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全向波束的水平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一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二环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的水平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二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收发全向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为多波束双极化天线,可以扩大其使用场景,提高其使用灵活性。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和耦合到所述射频电路的如上述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
本申请所示的方案,该无线设备可以是位于室内的AP(access point,接入点)设备,无线设备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和耦合到射频电路的天线装置,该天线装置为上述所述的天线装置。例如,无线设备中可以包括多个上述天线装置,每个天线装置可以通过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支撑在无线设备的壳体中。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多个上述天线装置,体积比较大的室内可以布置多个无线设备。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大时,可以打开较多甚至全部的无线设备,并且将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的环状结构,以提高室内电磁波的覆盖范围,提升通信质量。
而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小时,可以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并且将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的环状结构,以减少相邻两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进而提升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向波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密波束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辐状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差模模式下电流在天线装置上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模模式下电流在天线装置上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馈电线与辐射臂之间的长度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水平极化辐射单元(radiating element);11、辐射臂;2、垂直极化辐射单元;3、馈电部件;31、馈电线;4、线路板;5、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6、寄生辐射单元;
1a、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b、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2a、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该天线装置可以是无线接入点的天线装置,可以是基站的天线装置,也可以是路由器的天线装置等。该天线装置可以用来辐射电磁波,也可以用来接收电磁波,还可以既辐射电磁波又接收电磁波。
如图3所示,该天线装置包括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包括第一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组合包括辐状结构,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第一阈值。
其中,该天线装置可以是半波天线,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总长度为其工作波长的一半,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总长度为其工作波长的一半。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工作频率可以相等,例如,可以是5GHz,当然也可以是2.5GHz。
在一种示例中,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用来收发水平极化波,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用来收发垂直极化波,其中,水平极化波是电磁波的电场方向与地面平行的波束,垂直极化波是电磁波的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的电磁波。由此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用来收发两种电场方向相垂直的电磁波,为双极化天线装置。
在一种示例中,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数量为多个,例如,可以是两个,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等,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组合后得到的组合可以包括第一环状结构,当向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通入电流时,如图4所示,第一环状结构上可以形成环状电流以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如图3所示,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可以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辐射臂11,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组合后可以得到第一环状结构,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与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的具体形状,以及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数量相关。例如,如图5所示,辐射臂11为直线型,第一环状结构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环状,或者,如图6所示,第一环状结构的形状可以为矩形环状,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多边形环状,其中,多边形环状可以是正多边形环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多边形环状。又例如,如图4所示,辐射臂11为弧形,第一环状结构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和圆形等弧形,其中图4、图5和图6中的箭头表示某一时刻电流在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上的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对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具体形状以及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能够满足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通入同相位电流时,如图4所示,第一环状结构上的电流方向能够形成顺时针的环状结构或者逆时针的环状结构即可。技术人员在设定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时,可以根据天线装置辐射的方向图的均匀性来设定,例如,可以将方向图的均匀性最好所对应的具体形状,作为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
为便于理解附图中可以以圆环状进行示例,如图4所示,三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上通入同相位的电流时,第一环状结构上的电流方向可以形成逆时针的环状结构,电流的方向呈环状结构可以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
其中,天线的长度由天线的中心工作频率的波长决定,而天线的长度又由辐射臂的臂长决定,例如,对于半波天线,其长度近似为中心工作波长的一半,相应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的臂长可以由该天线装置的中心工作波长决定,而中心工作波长又与该天线装置的中心工作频率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天线装置的中心工作频率,确定所收发的电磁波的中心波长,进而确定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长度,进一步确定辐射臂11的长度,例如,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为偶极子天线,辐射臂11的长度为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长度的一半。
同样,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长度也与波长相关,而波长又与该天线装置的工作频率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天线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所收发的电磁波的波长,进而确定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长度。
在一种示例中,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数量也为多个,例如,可以是两个,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等,这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组合后得到的组合可以包括辐状结构,当向这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通入电流时,如图7所示,辐状结构上可以形成辐状电流以收发垂直极化的电磁波,图7中的箭头表示某一时刻电流在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上的流动方向。
其中,辐状结构是从中心点向四周辐射的形状结构,当这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上通入电流时,辐状结构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可以从中心沿着径向向远方延伸,也可以从远方沿着径向向中心聚拢。如图7所示,三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上通入同相位电流之后,电流在辐状结构上由中心沿着径向向远方延伸,这种辐状结构的电流能够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
其中,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组合时,其端部可以汇合,如图3所示,三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端部未在中心点处汇合。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组合时,其端部也可以在中心点处汇合,如图7和图8所示,三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端部在中心点处汇合。本实施例对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是否在中心点处相交汇合不做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天线装置在加工制造中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中可以以图8所示的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在中心点处相交汇合示例。
而且,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形成的辐状结构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其中,如图2所示,高密波束为顶角较小的圆锥形的波束,使波束集中在较小的覆盖区域内,与高密波束相对的全向波束,如图1所示,全向波束为顶角较大的圆锥形的波束,波束均匀向四周覆盖,其中,如图1所示的圆锥形的波束的锥角为α,如图2所示的圆锥形的波束的锥角为β,α大于β。可见,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组合后的辐状结构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
无线设备,例如,AP(access point,接入点)设备,其内部安装该天线装置,由于临近的两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收发的是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因此,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提升通信质量。
如图3所示,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辐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第一阈值,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这样,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是通过同一口径的天线装置来进行,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节约空间,有利于天线装置的小型化发展。
基于上述结构可知,该天线装置为双极化天线,既能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也能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提升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能够通过由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组合的辐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具备该天线装置的邻近的无线设备相互之间的干扰,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的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减少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天线装置和安装该天线装置的无线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另外,天线装置的占用体积较小,那么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较多的该天线装置,进而可以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
其中,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辐射的电磁波可以是全向波束,也可以是高密波束,还可以是包括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的电磁波,所辐射的电磁波的类型和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尺寸,以及合租所包括的环状结构的个数等相关。
例如,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在一种示例中,第一目标范围小于第二目标范围,第一目标范围和第二目标范围的具体取值均与该天线装置所收发的电磁波的波长相关,而波长又与该天线装置的工作频率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天线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第一目标范围和第二目标范围的大小。
例如,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可以是0.4λ,或者,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也即是,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可以是0.4λ,也可以是0.4λ附近的某一个值。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为0.4λ,或者,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也即是,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也可以是0.4λ,也可以是0.4λ附近的某一个值。其中,λ为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在一种示例中,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大,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小,能够收发全向波束。
其中,如果第一环状结构为圆形,则口径为圆形的半径,如果第一环状结构为正方形环,则口径为中心到一边之间的距离。
这样,在加工制造该天线装置时,如果技术人员打算让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和全向波束的电磁波,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小。这样,该天线装置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
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全向波束的电磁波,可以提高电磁波的覆盖范围,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可以减弱邻近两个无线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
在加工制造中该天线装置时,而如果技术人员打算让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则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也即是,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大。这样,该天线装置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
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水平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还能够收发垂直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可以大大减弱邻近两个无线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
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的大小,可以将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设置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也可以将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设置在第二目标范围内。
在一种示例中,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均是通过馈电部件向其输送电流,相应的,该天线装置包括用于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的馈电部件和用于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馈电的馈电部件。
如图9所示,天线装置还包括馈电部件3,每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辐射臂11,馈电部件3包括与两个辐射臂11相对应的两个馈电线31;每个馈电线31与对应的辐射臂11相连,以使由连接在两个馈电线31之间的馈电点输入的电流激励差模模式。
其中,图9中的馈电部件3是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的部件,而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馈电的馈电部件在图中未示出,文中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馈电部件3指的是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馈电部件。
在一种示例中,馈电部件3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一一对应,每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对应一个馈电部件3。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包括相对称的两个辐射臂11,馈电部件3也包括两个馈电线31,如图9所示,相对应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馈电部件3,一个辐射臂11与一个馈电线31相连,另一个辐射臂11与另一个馈电线31相连。
其中,每个馈电线31和对应的辐射臂11的任意位置处相连。例如,如图9所示,相对应的馈电线31的端部与辐射臂11的端部相连。又例如,相对应的馈电线31的端部也可以与辐射臂11的中间位置相连。本实施例对馈电线31和对应的辐射臂11的连接位置不做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可以根据该天线装置的一些性能指标来选择合适的位置。
如图9所示,B所指示的区域为馈电部件3向对应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的馈电区域,也可以称为馈电点,A所指示的区域为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馈电部件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馈电的区,也可以称为馈电点。其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能量传输损耗最小的原则选择馈电点的位置,将能量传输损耗最小所对应的位置作为馈电点。
在一种示例中,如图9所示,每个馈电线31与对应的辐射臂11相连,通过馈电点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输入电流,如图10所示,图10中的箭头表示某一时刻电流的流动方向,馈电部件3的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可以将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方向相反的工作模式定义为该天线装置的差模模式。由于馈电部件3的两个馈电线31上方向相反的电流抵消,不能震荡产生电磁波,馈电部件3的两个馈电线31只作为馈线的作用,在射频电路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之间承担能量传输的作用。该差模模式下,只有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上的电流能够形成环状,来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其中,如图10所示,通过馈电点B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两个辐射臂11输入电流,馈电部件3的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的原因是,馈电点B的一端从电源正极引向两个馈电线中的一个馈电线,馈电点的另一端从电源的负极引向两个馈电线中的另一个馈电线,两个馈电线的一端相连,如图10所示,可以构成闭合回路,那么,两个馈电线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
与差模模式相反的为共模模式,可以将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方向相反的工作模式定义为该天线装置的共模模式,如图11所示,图11中箭头表示某一时刻电流的方向,为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方向相同。
其中,该天线装置的共模模式和差模模式可以同时存在,例如,如图10所示,通过馈电点B馈电,可以使向同一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的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反,激励差模模式;图7所示的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感应电流加载在与之邻近的由相连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6上,如图12所示,可以使向同一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的两个馈电线31上的电流的方向相同,激励共模模式,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可以同时工作,所以该天线装置的共模模式和差模模式也可以同时工作。
在一种示例中,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的长度和辐射臂11的长度之和等于或者近似等于0.5λ的情况下,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可以构成半波天线,能够辐射电磁波。而图7所示的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感应电流,能够耦合在与其邻近的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所构成的半波天线上,使该半波天线能够收发与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相同的电磁波,即垂直极化的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由于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所构成的半波天线寄生于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可以将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所构成的半波天线称为寄生辐射单元6。
其中,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辐射的电磁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加载在寄生辐射单元6上,两个馈电线31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的原因是,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上的电流的方向同向,其中,同向可以是如图7所示由中心指向四周,也可以是由四周汇聚至中心。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上的电流的方向同向,那么,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也是同向。那么,如图12所示,每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感应电流加载在与之邻近的寄生辐射单元6上,便可以使两个馈电线31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
在一种示例中,在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为偶极子天线中的半波天线的情况下,相互连接的辐射臂11和馈电线31的长度可以相等。这是因为,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是偶极子天线中的半波天线,相应的,两个辐射臂11相对称,且等于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01
由于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工作频率相等,寄生辐射单元6也属于半波天线,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的长度之和为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02
辐射臂11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03
那么,馈电线31的长度也可以是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04
所以馈电线31的长度和辐射臂11的长度可以相等。例如,如图13所示,馈电线31的长度为D,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长度为L,辐射臂11的长度为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05
那么,馈电线31的长度D等于或者近似等于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11
当然,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的长度也可以不相等,只要满足同一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两个辐射臂11的长度之和为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12
相连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的长度之和为
Figure BDA0002657154440000113
即可,至于同一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两个辐射臂11的长度是否相等,以及相连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的长度是否相等不做限定。
可见,如图9所示,根据上述对差模模式的定义,通过馈电点B向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馈电,馈电线31上通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反,能够激励差模模式。如图12所示,根据上述对共模模式的定义,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辐射的电磁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加载在寄生辐射单元6上,能够激励共模模式波。与只有环状结构没有辐状结构的天线装置相比,该天线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差模模式和共模模式,丰富了其工作模式。
由此可见,该天线装置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能够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能够收发垂直极化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相互连接的馈电线31和辐射臂11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6寄生在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下,也能够收发垂直极化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对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进行了加强,能够扩展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带宽。
由上述可知,馈电部件3的两个馈电线31在差模模式,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能够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而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组合所包括的辐状结构能够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为了避免水平极化电磁波和垂直极化电磁波相互干扰,相应的,如图14所示,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中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位于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a和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b的镜像面中。
其中,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为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中的任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a和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a为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中位于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两侧且与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相邻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
在一种示例中,镜像面也可以称为旋转对称面,或者对称面,或者差模模式的等效电镜像面。每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均位于邻近的两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镜像面中,这样,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辐射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辐射的水平极化电磁波互不影响,因此,该天线装置能够同时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和水平极化电磁波。
由上述可知,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如果比较大,则能够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的水平极化电磁波,如果口径比较小,则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的水平极化电磁波。为了使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既能够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的水平极化电磁波,又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的水平极化电磁波。
相应的,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可以包括多个环状结构,一些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小,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另一些环状结构的口径比较大,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这些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
其中,本实施例对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所包括的环状结构的个数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包括两个环状结构,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环状结构,可以以两个环状结构进行示例,分别称为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
其中,这多个环状结构中各个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这多个环状结构的形状相同均为圆形,那么这多个环状结构为同心圆。
相应的,如图15所示,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还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用于通过环形电流以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阈值。
其中,第一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和第二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均为圆形,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为同心圆。又例如,第一环状结构为圆形,第二环状结构为多边形环。
在一种示例中,第一环状结构和第二环状结构中,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的,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的,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可以通过环状结构的数量,实现收发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实现多波束天线。
其中,第一目标范围小于第二目标范围,例如,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为0.4λ或者约等于0.4λ,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为0.4λ或者约等于0.4λ,λ为该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例如,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又例如,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而且,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
其中,为便于介绍,可以将位于内部的环状结构称为第一环状结构,将位于外部的环状结构称为第二环状结构。这样,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较小,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较大,那么,第一环状结构可以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可以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在一种示例中,组成第一环状结构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长度和组成第二环状结构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此可见,该天线装置的第一环状结构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由第一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该天线装置的第二环状结构能够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该天线装置的辐状结构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为多波束双极化天线。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高密波束通常适用于人员密度比较大的场景,全向波束通常适用于人员密度比较小的场景中。这是因为,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等)比较多的场景下,需要打开较多的无线设备(如AP设备),如果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波束切换至高密波束,那么,可以减少邻近两个无线设备的电磁波的重叠区域,减弱相互干扰,提升通信质量。而且,切换至高密波束的电磁波,由于高密波束的电磁波其覆盖范围小比较集中,可以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电磁波的强度比较大,进而可以提升通信质量。
而在无线设备比较少的场景下,由于全向波束的电磁波的覆盖范围均匀且广泛,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就能满足使用需求,那么为了减少功耗,可以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
为了根据人员密度动态调整该天线装置的波束,相应的,该天线装置还可以包括开关部件,用于切换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和通过第二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其中,第一环状结构可以是口径比较小的环状结构,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第二环状结构可以是口径比较大的环状结构,用来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在人员密度比较大的场景下,该天线装置能够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比较多,通过开关部件可以切换为第二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在人员密度比较小的场景下,该天线装置能够检测到无线通信设备比较少,通过开关部件可以切换为第一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可以在全向波束和高密波束之间切换,进而可以提升该天线装置的使用灵活性。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无线设备,例如,AP设备中可以安装多个上述天线装置,体积比较大的室内可以布置多个AP设备。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大时,可以打开较多甚至全部的AP设备,并且将每个AP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第二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以减少相邻两个AP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提升通信质量。
而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小时,可以打开较少的AP设备,并且将每个AP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第一环状结构工作,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以提高室内电磁波的覆盖范围,减少功耗。
在一种示例中,如图15所示,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和馈电部件3可以均位于线路板4上。例如,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和馈电部件3可以印刷在线路板4上,加工制造过程简单,有利于批量化生产。
当然,该天线装置上的辐射单元也可以通过冲压金属片的方式加工制造,例如,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和馈电部件3可以通过冲压金属片的方式加工制造。本实施例对该天线装置的辐射单元的加工制造方式不做限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本实施例的附图中可以以辐射单元印刷在线路板4上进行示例。
由上述可知,该天线装置能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能收发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还能收发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为了使该天线装置也能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的电磁波,相应的,如图16所示,该天线装置还包括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与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所在的平面相交,用于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电磁波。
在一种示例中,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与线路板4之间的夹角在0至180度之间,其中不包括0度和180度,例如,如图16所示,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与线路板4之间的夹角为90度,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与线路板4相垂直。
在一种示例中,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可以是该天线装置的支架,用来将线路板4支在无线设备的壳体中,该支架为导体,其长度和天线装置所辐射饿的电磁波的波长相关,例如,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的长度可以为波长的一半,能够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电磁波。
由此可见,该天线装置能够通过第一环状结构收发全向波束的水平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一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二环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的水平极化电磁波,通过第二环状结构的馈电线和辐射臂构成的寄生辐射单元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辐状结构收发高密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通过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收发全向波束的垂直极化电磁波。可见,该天线装置为多波束双极化天线,可以扩大其使用场景,提高其使用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天线装置为双极化天线,既能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也能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可以提升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具备该天线装置的邻近的无线设备相互之间的干扰,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的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减少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天线装置和安装该天线装置的无线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另外,天线装置的占用体积较小,那么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较多的该天线装置,进而可以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无线设备,该无线设备可以是位于室内的AP(access point,接入点)设备,无线设备可以包括射频电路和耦合到射频电路的天线装置,该天线装置为上述所述的天线装置。例如,无线设备中可以包括多个上述天线装置,每个天线装置可以通过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支撑在无线设备的壳体中。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多个上述天线装置,体积比较大的室内可以布置多个无线设备。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大时,可以打开较多甚至全部的无线设备,并且将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用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的环状结构,以提高室内电磁波的覆盖范围,提升通信质量。
而当检测到人员密度比较小时,可以打开较少的无线设备,并且将每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切换为用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的环状结构,以减少相邻两个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进而提升通信质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无线设备中的天线装置,如上述所述为双极化天线,既能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也能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可以提升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能够收发高密波束覆盖的电磁波,高密波束重叠区域比较小,可以减少具备该天线装置的邻近的无线设备相互之间的干扰,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该天线装置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电磁波的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和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电磁波的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者接近重叠,可以缩小天线装置的体积,减少天线装置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天线装置和安装该天线装置的无线设备的小型化发展。另外,天线装置的占用体积较小,那么无线设备中可以安装较多的该天线装置,进而可以提升无线设备的通信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
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包括第一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的组合包括辐状结构,用于收发垂直极化的电磁波;
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辐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辐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第一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或者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馈电部件(3),每个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包括两个相对称的辐射臂(11),所述馈电部件(3)包括与两个所述辐射臂(11)相对应的两个馈电线(31);
每个所述馈电线(31)与对应的辐射臂(11)相连,以使由连接在两个所述馈电线(31)之间的馈电点输入的电流激励差模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馈电线(31)的长度和所述辐射臂(11)的长度之和等于0.5λ,其中,λ为所述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馈电线(31)和对应的辐射臂(11)的任意位置处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中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位于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a)和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b)的镜像面中,所述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为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中的任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所述第一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a)和所述第二水平极化辐射单元(2a)为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中与所述第一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a)相邻的水平极化辐射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范围小于所述第二目标范围;
所述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为0.4λ,或者,所述第一目标范围的上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其中,λ为所述天线装置收发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波长;
所述第二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为0.4λ,或者,所述第一目标范围的下限值与0.4λ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二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组合还包括第二环状结构,用于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重叠,或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中心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或者,
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二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高密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口径在第一目标范围内,以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开关部件,用于切换通过所述第一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和通过所述第二环状结构收发水平极化的电磁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的辐射臂(11)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形状为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所述多个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均在线路板(4)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所述竖向垂直极化辐射单元(5)与所述水平极化辐射单元(1)和所述垂直极化辐射单元(2)所在的平面相交,用于收发在全向波束覆盖范围内的垂直极化电磁波。
14.一种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设备包括射频电路和耦合到所述射频电路的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所述的天线装置。
CN202010891493.8A 2020-08-30 2020-08-30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Active CN1141226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1493.8A CN114122684B (zh) 2020-08-30 2020-08-30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PCT/CN2021/114778 WO2022042648A1 (zh) 2020-08-30 2021-08-26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91493.8A CN114122684B (zh) 2020-08-30 2020-08-30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22684A true CN114122684A (zh) 2022-03-01
CN114122684B CN114122684B (zh) 2023-04-18

Family

ID=80352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91493.8A Active CN114122684B (zh) 2020-08-30 2020-08-30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22684B (zh)
WO (1) WO20220426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31627B (zh) * 2023-03-28 2023-06-16 安徽大学 一种微型化超低频天线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4200A (ja) * 1996-04-10 1997-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226895A2 (de) * 2009-03-03 2010-09-08 Delphi Delco Electronics Europe GmbH Antenne für den Empfang zirkular in einer Drehrichtung der Polarisation ausgestrahlter Satellitenfunksignale
WO2011076135A1 (zh) * 2009-12-25 2011-06-30 山东科技大学 双极化全向天线
WO2014034490A1 (ja) * 2012-08-27 2014-03-06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
CN103811857A (zh) * 2014-01-21 2014-05-21 盛宇百祺(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和具有其的4g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WO2014143320A2 (en) * 2012-12-21 2014-09-18 Drexel University Wide band reconfigurable planar antenna with omnidirectional and directional patterns
JP5872001B1 (ja) * 2014-08-21 2016-03-01 電気興業株式会社 偏波共用八木アンテナ
CN106031210A (zh) * 2014-06-19 2016-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及波束覆盖方法
CN106159464A (zh) * 2016-08-26 2016-11-23 深圳前海科蓝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窄波选择智能天线系统
CN106207456A (zh) * 2016-08-22 2016-12-07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天线
US20170033471A1 (en) * 2015-07-30 2017-02-02 Wistron Neweb Corp. Antenna System
CN106602230A (zh) * 2016-11-14 2017-04-26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增强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07104278A (zh) * 2017-04-26 2017-08-29 山西大学 一种在俯仰面具有宽轴比波束的低剖面全向圆极化天线
CN108631056A (zh) * 2018-04-18 2018-10-09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双焦点可重构传输阵列天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01488A (zh) * 2018-09-06 2019-02-01 深圳大学 一种应用于室内分布系统的全向双宽频双极化天线
US20190289247A1 (en) * 2017-06-19 2019-09-19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Co., Ltd. Dual-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CN210040526U (zh) * 2019-04-24 2020-02-07 佛山市迪隆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分布系统设备全向双极化天线
WO2020088537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天线、天线阵列及通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1479B (zh) * 2012-11-02 2014-12-31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紧凑型平面双频全向圆极化天线
FR3045838B1 (fr) * 2015-12-18 2020-05-22 Thales Antenne multi-acces
US10418723B1 (en) * 2017-12-05 2019-09-17 Rockwell Collins, Inc. Dual polarized circular or cylindrical antenna array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4200A (ja) * 1996-04-10 1997-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226895A2 (de) * 2009-03-03 2010-09-08 Delphi Delco Electronics Europe GmbH Antenne für den Empfang zirkular in einer Drehrichtung der Polarisation ausgestrahlter Satellitenfunksignale
WO2011076135A1 (zh) * 2009-12-25 2011-06-30 山东科技大学 双极化全向天线
WO2014034490A1 (ja) * 2012-08-27 2014-03-06 日本電業工作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
WO2014143320A2 (en) * 2012-12-21 2014-09-18 Drexel University Wide band reconfigurable planar antenna with omnidirectional and directional patterns
CN103811857A (zh) * 2014-01-21 2014-05-21 盛宇百祺(南京)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和具有其的4g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06031210A (zh) * 2014-06-19 2016-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及波束覆盖方法
JP5872001B1 (ja) * 2014-08-21 2016-03-01 電気興業株式会社 偏波共用八木アンテナ
US20170033471A1 (en) * 2015-07-30 2017-02-02 Wistron Neweb Corp. Antenna System
CN106207456A (zh) * 2016-08-22 2016-12-07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天线
CN106159464A (zh) * 2016-08-26 2016-11-23 深圳前海科蓝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窄波选择智能天线系统
CN106602230A (zh) * 2016-11-14 2017-04-26 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增强型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
CN107104278A (zh) * 2017-04-26 2017-08-29 山西大学 一种在俯仰面具有宽轴比波束的低剖面全向圆极化天线
US20190289247A1 (en) * 2017-06-19 2019-09-19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Co., Ltd. Dual-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CN108631056A (zh) * 2018-04-18 2018-10-09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一种双焦点可重构传输阵列天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01488A (zh) * 2018-09-06 2019-02-01 深圳大学 一种应用于室内分布系统的全向双宽频双极化天线
WO2020088537A1 (zh) * 2018-10-31 2020-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化天线、天线阵列及通讯设备
CN210040526U (zh) * 2019-04-24 2020-02-07 佛山市迪隆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分布系统设备全向双极化天线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OONJAE LEE等: "High-Gain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Using A Freeformed Cylindrical Cavity For High Data-Rate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 At Millimetre-Wave Bands" *
李琳等: "Ku频段双极化缝隙耦合微带天线设计", 《电子设计工程》 *
汪茂稳等: "一种新型宽频多通道(MIMO)天线设计", 《微波学报》 *
胡雅丽等: "一种低剖面窄波束的全向圆贴片天线" *
郭斌兴;王杰;苏宏艳;: "一种柱面共形单脉冲相控阵天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42648A1 (zh) 2022-03-03
CN114122684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9963B2 (en) Antenna system
JP6981475B2 (ja) アンテナ、アンテナの構成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6753826B2 (en) Dual band phased array employing spatial second harmonics
US10135122B2 (en) Super directive array of volumetric antenna elements for wireless device applications
EP178249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omnidirectional planar antenna apparatus with selectable elements
US11936116B2 (en) Dual polarized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and base station including same
KR20070058005A (ko) 다중 패턴 안테나
TW201713052A (zh) 射頻收發系統
US20220029309A1 (en) Dual polarised planar antenna,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140354510A1 (en) Antenna system providing simultaneously identical main beam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independent polarizations
US11757178B2 (en) Antenna of a terminal device
US7239288B2 (en) Access point antenna fo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CN114122684B (zh) 天线装置和无线设备
CN115189143A (zh) 可重构天线和网络设备
US10749556B2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wireless apparatus
JPH05175933A (ja) 屋内通信方式
JP2005191781A (ja) 2周波共用パッチアンテナ
CN105633564A (zh) 平板双极化天线及复合天线
CN114512798B (zh) 可重构天线及通信设备
CN111326851B (zh) 天线装置
US11978963B2 (en) Beam diversity by smart antenna with passive elements
KR102016014B1 (ko) 전방위 방사 안테나
US20220209422A1 (en) Beam diversity by smart antenna without passive elements
CN116937159A (zh) 天线和无线设备
KR20230077281A (ko) 방사 패턴 변경이 가능한 안테나 모듈 및 그 안테나 모듈이 적용된 통신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