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7718B -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87718B
CN114087718B CN202010773668.5A CN202010773668A CN114087718B CN 114087718 B CN114087718 B CN 114087718B CN 202010773668 A CN202010773668 A CN 202010773668A CN 114087718 B CN114087718 B CN 114087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pressor
port
sub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36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87718A (zh
Inventor
王耀
张�浩
侯泽飞
李杏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7366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87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87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器,此外,空调器还包括相分离器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相分离器设有冷媒进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第一接口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连接,第二接口与冷媒进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液相出口连接,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冷媒入口连接,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设于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冷媒入口之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空调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Description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调器、空调控制方法、空调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冷媒从压缩机排出后,依次经过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再流入压缩机中。然而,目前蒸发器中的冷媒一般具有气液两相,气态冷媒增多影响液态冷媒在蒸发器中的蒸发,降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此基础上从蒸发器流入压缩机的冷媒量和状态固定,导致空调系统的能效较差,制得的热量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相分离器,所述相分离器设有冷媒进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冷媒进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液相出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连接;以及
第二冷媒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设有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所述气相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冷媒入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子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一子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二子冷媒口,所述第一子冷媒口和所述第二子冷媒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子装置,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接口均与所述第一子装置的第一子冷媒口连接,所述第一子装置的第二子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装置和/或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可选地,所述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二子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三子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四子冷媒口,所述第三子冷媒口和所述第四子冷媒口均设于所述第二子装置,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所述第三子冷媒口与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四子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子装置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四通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用于切换冷媒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流向;
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流向控制阀,所述流向控制阀设于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第二管路,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以及
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贯穿所述热交换装置设置,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冷媒在所述热交换装置内发生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面积为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面积的四倍。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基于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所在环境的第一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调控方式以及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二调控方式;以及
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调控方式以及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二调控方式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按照第一设定开度或压缩机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或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其中,所述目标温差为第一换热器的温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环境的第二环境温度之间温差的目标值;以及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第二设定开度和/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子装置、且所述第一子装置为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所述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
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确定开度调整参数;以及
按照所述开度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流入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冷媒流量。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确定开度调整参数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
确定所述偏差量对应的开度调整幅度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参数;其中,所述开度调整幅度随所述偏差量增大呈增大趋势。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过热度作为所述目标过热度;其中,所述目标过热度随所述运行频率增大呈增大趋势。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温差作为所述目标温差;其中所述目标温差随所述运行频率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以及
根据所述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可选地,当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子装置时,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关闭,以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的气态冷媒量;以及
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开启,以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的气态冷媒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调控方式包括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所述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的目标温度区间;
当所述排气温度位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以及
当所述排气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异量;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一调整速率;所述第一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按照所述第一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且/或,
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异量;
根据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二调整速率;所述第二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按照所述第二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控制装置,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空调控制程序,所述空调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控制程序,所述空调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空调器,在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器空调器中增设相分离器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连接,第二接口与冷媒进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液相出口连接,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冷媒入口连接,基于此,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的冷媒调控作用后流出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部蒸发后,第二换热器中气态冷媒的量较多,此时可进入到相分离器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换热部中进一步蒸发,减少第二换热器的蒸发过程中冷媒的干度,避免气态冷媒对液态冷媒蒸发的影响,实现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有效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配合设于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压缩机的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对冷媒的调控作用,实现对蒸发器流入压缩机的冷媒量和冷媒状态适应于空调器的实际工况进行调节,使流入压缩机的冷媒状态和流量不再是固定的,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冷媒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调器另一实施例的冷媒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又一实施例的冷媒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再一实施例的冷媒流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控制装置一实施例运行涉及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空调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空调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17573640000061
Figure BDA000261757364000007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提出一种空调器,空调器除了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器以外,空调器还包括相分离器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相分离器设有冷媒进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第一接口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连接,第二接口与冷媒进口连接,第三接口与液相出口连接,第四接口与压缩机的冷媒入口连接,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设于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冷媒入口之间。
由于现有技术中,目前蒸发器中的冷媒一般具有气液两相,气态冷媒增多影响液态冷媒在蒸发器中的蒸发,降低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此基础上从蒸发器流入压缩机的冷媒量和状态固定,导致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较差。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空调器除了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换热器4以外,空调器还包括相分离器5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其中,相分离器5具体指的是将液态冷媒和气态冷媒分离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2具体指的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器4具体指的是室外换热器。
具体的,第二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和第二换热部42,第一换热部41设有第一接口411和第二接口412,第二换热部42设有第三接口421和第四接口422,相分离器5设有冷媒进口51、气相出口52和液相出口53。第一接口411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连接,第二接口412与冷媒进口51连接,第三接口421与液相出口53连接,第四接口422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连接,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设于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与冷媒入口之间。
基于上述空调器的结构设置,从压缩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先经过第一换热器2进行冷凝,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降压后再从第一接口411进入第二换热器4进行蒸发。进入第二换热器4中的冷媒先进入第一换热部41内进行蒸发,在第一换热部41中液态冷媒蒸发形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量在蒸发的过程不断增多,冷媒到达第二换热器4中部的第二接口412时,从第二接口412流入相分离器5的冷媒进口51。从冷媒进口51进入相分离器5的冷媒在相分离器5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从气相出口52流出,通过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至少对气相出口52流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进行调控;分离后的液态冷媒从液相出口53流入第二换热器4中部的第三接口421,从第三接口421进入到第二换热部42进行进一步的蒸发,第二换热器4蒸发后的冷媒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流入压缩机1中重新压缩。
其中,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可对流入第二换热器4进行蒸发的冷媒量和冷媒状态进行调节。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可与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串接,以对相分离器5流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进行调节;此外,空调器还可包括汇流部,气相出口52和冷媒循环回路中其他部件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连接的冷媒口(如第二换热部42的第四接口422)均与汇流部连接,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可设于汇流部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之间,以用于对相分离器5与其他地方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进行混合后流向压缩机1的冷媒总量和状态进行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具体为电子膨胀阀,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可以是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其他类型的冷媒流量调节装置。
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运行参数(如开启或关闭、增大开度、减小开度或维持开度等)可基于空调器实际工况进行确定。不用的工况可对应有不同的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和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运行参数。
具体的,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7,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4均与四通阀7连接,四通阀7用于切换冷媒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4中的冷媒流向,以使空调器可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下切换,在制冷时第一换热器2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在制热时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基于此,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具有不同的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调控参数,以实现压缩机1与第二换热器4之间的冷媒量和/或冷媒状态的调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换热器4空调器中增设相分离器5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第二换热器4包括第一换热部41和第二换热部42,第一换热部41设有第一接口411和第二接口412,第二换热部42设有第三接口421和第四接口422,第一接口411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连接,第二接口412与冷媒进口51连接,第三接口421与液相出口53连接,第四接口422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连接,基于此,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冷媒调控作用后流出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部41蒸发后,第二换热器4中气态冷媒的量较多,此时可进入到相分离器5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二换热部42中进一步蒸发,减少第二换热器4的蒸发过程中冷媒的干度,避免气态冷媒对液态冷媒蒸发的影响,实现换热器换热效率的有效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配合设于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与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对冷媒的调控作用,实现对蒸发器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量和冷媒状态适应于空调器不同换热状态进行调节,使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状态和流量不再是固定的,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这里,制得的热量具体指的是空调器的制热量或制冷量。
具体的,所述第二换热部42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41的换热面积,由于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进入第一换热部41的冷媒是气液混合的状态、而冷媒进入第一换热部41后也会蒸发产生气体,导致冷媒中气相的比例较多,基于此,第一换热部41的换热面积小于第二换热部42的换热面积,保证第二换热器4中大量的冷媒均是以液态进行换热,实现第二换热器4蒸发压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第二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部42的换热面积为所述第一换热部41的换热面积的四倍,可实现系统能效和制得热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111,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一子装置601,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一子冷媒口611,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二子冷媒口621,所述第一子冷媒口611和所述第二子冷媒口621均设于所述第一子装置601,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和所述第二换热部42的第四接口422均与所述第一子装置601的第一子冷媒口611连接,所述第一子装置601的第二子冷媒口621与所述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连接。基于上述设置,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2、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换热器4后回流至压缩机1,从第二换热器4换热流出的冷媒以及从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流出的冷媒汇聚后,流入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其中,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冷媒调控作用的基础上配合第一子装置601的冷媒调控作用,有效调节气态冷媒的流量、换热器中冷媒的干度以及进入压缩机1吸气口的冷媒量,有效降低蒸发器冷媒流动的阻力损失,实现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的提高提高蒸发温度,保证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以实现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的有效提高。
进一步的,当空调器包括四通阀7时,空调器还可包括单向阀,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通过所述单向阀与所述第一子装置601的第一子冷媒口611连接。空调器设置有四通阀7时,空调器可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中切换,通过此方式,可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即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时),避免制冷剂未经冷凝直接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影响系统的换热能效,从而保证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时保证空调系统的换热能效。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装置601和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均为电子膨胀阀,从而实现对进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和第二换热器4中冷媒的干度进行精准调控,保证可适应于系统的实际工况运行,实现空调系统换热能效和制得的热量的有效提高。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除了回气口111以外,还可包括补气口112,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可与补气口112连接,以实现对压缩机1的补气。其中,气相出口52与补气口112之间可直接连通、也可设置冷媒调节装置(如下面的第二子装置602)。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111和补气口11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二子装置60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三子冷媒口61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四子冷媒口622,所述第三子冷媒口612和所述第四子冷媒口622均设于所述第二子装置602,所述第二换热部42的第四接口422与所述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连接,所述第三子冷媒口612与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四子冷媒口622与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112连接。基于上述设置,空调器在制热状态时,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器2、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换热器4后回流至压缩机1,从第二换热器4换热流出的冷媒可通过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流入压缩机1中进行压缩,从相分离器5气相出口52流出的气态冷媒可从压缩机1中部的补气口112进入到压缩机1中,对从回气口111进入压缩机1、并已经部分压缩的冷媒进行补气增焓,补气的作用可使压缩机1提高制热量,从而使空调系统提高能效的同时提高制得的热量。同时由于用于补气的气态冷媒为相分离器5分离后得到的,因此可避免补气带液,实现系统可靠性的提高。其中,第二子装置602开启时,气相出口52流出的气态冷媒可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进一步的,第二子装置602的开度还可调整,以适应于空调器的实际工况对压缩机1的补气量进行调节。通过第二子装置602的设置,可有效的对流入补气口112的冷媒进行调控同时保证第二换热器4中冷媒的干度,实现空调系统换热能效提高的同时增大系统制得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装置602可具体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子装置602还可根据需求设置为其他类型的冷媒调节装置。
进一步的,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接口422与回气口111之间还可设有冷媒调节装置,以对进入压缩机1回气口111的冷媒量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当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7时,当第二换热器4处于蒸发状态时,第二子装置602开启采用相分离器5的气态冷媒进行补气;当第二换热器4处于冷凝状态时,第二子装置602关闭避免相分离器5的气态冷媒影响压缩机1的换热效率。
在又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7,所述压缩机1、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均与所述四通阀7连接,所述四通阀7用于切换冷媒在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4中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流向控制阀603,所述流向控制阀603设于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由于四通阀7的设置,空调器可在制冷状态和制热状态中切换,第二换热器4可从冷凝状态切换至蒸发状态,而第二换热器4在蒸发状态下冷媒流入相分离器5无法提高第二换热器4的换热效率,甚至会影响系统的正常换热,基于此,通过流向控制阀603的设置,以控制第二换热器4在蒸发状态时,气相出口52的气态冷媒可流入压缩,而第二换热器4在冷凝状态时,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不会流入相分离器5。流向控制阀603可具体为单向阀、电磁阀、节流管等。具体的,当流向控制阀603位电磁阀时,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状态时打开电磁阀,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状态时关闭电磁阀。
其中,当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还进一步包括第一子装置601、或包括第一子装置601和第二子装置602时,流向控制阀603可为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单向阀。
在再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111和补气口11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一子装置601和第二子装置60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一子冷媒口611和第三子冷媒口612,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二子冷媒口621和第四子冷媒口622,所述第一子冷媒口611和所述第二子冷媒口621均设于所述第一子装置601,所述第三子冷媒口612和所述第四子冷媒口622均设于所述第二子装置602,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和所述第二换热部42的第四接口422均与所述第一子装置601的第一子冷媒口611连接,所述第一子装置601的第二子冷媒口621与所述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连接,所述第三子冷媒口612与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第四子冷媒口622与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112连接。基于此,实现空调器可对压缩机1补气增焓的同时调节第二换热器4中冷媒的干度,第一子装置601、第二子装置602以及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三个冷媒调控装置的配合调控,实现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的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本申请再另一实施例。参照图2至4,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一管路01、第二管路02和热交换装置8。第一换热器2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通过所述第一管路01连接,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与所述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02连接;第一管路01和所述第二管路02贯穿所述热交换装置8设置,所述第一管路01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二管路02中的冷媒在所述热交换装置8内发生热交换。参照图2、4,当压缩机1设有补气口112时,第二管路02可包括连接气相出口52与压缩机1的补气口112的第一子管路;参照图3,当压缩机1设有回气口111时,第二管路02可包括连接气相出口52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的第二子管路;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1同时设有补气口112和回气口111时,第二管路02可包括第一子管路和第二子管路。具体的,热交换装置8可包括壳体,第一管路01和第二管路02贯穿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第一管路01可与第二管路02接触,在第二换热器4处于蒸发状态,第一换热器2处于冷凝状态,基于此,通过在热交换装置8内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器2流出的高温冷媒可对相分离器5中流出的气态冷媒进行加热,相分离器5流出的气态冷媒可对第一换热器2流出的冷媒进行冷凝。其中第二管路02包括第一子管路时可有效防止压缩机1的液击同时提高第一换热器2出口的过冷度,第二管路02包括第二子管路时可提高压缩机1吸气过热度同时降低第二换热器4出口的过冷度,从而实现空调器能效和制得的热量的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的,当压缩机1设有回气口111而未设有补气口112时,第二管路02的一端与回气口111连接,第二换热部的第四接口422和气相出口52均与第二管路02的另一端连接,通过此设置,可实现从气相出口52以及第四接口422流入压缩机1冷媒均可在热交换装置8中升温,从而实现压缩机1回气口111的吸气过热度提高。
进一步的,空调器还可包括若干个温度传感器9,分别用于检测空调器运行过程中的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第一换热器2所在环境的温度(如室内环境温度)、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温度(如室外环境温度)、第一换热器2出口的温度、第一换热器2中部的温度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控制装置,应用于对上述空调器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5,空调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存储器1002等。存储器1002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2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压缩机1、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四通阀7、流向控制阀603和温度传感器9、以及本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002均与处理器1001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2中可以包括空调控制程序。在图5所示的装置中,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空调控制程序,并执行以下实施例中空调控制方法的相关步骤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应用于对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进行调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4处于蒸发状态,第一换热器2处于冷凝状态。
参照图6,提出本申请空调控制方法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第一环境温度;
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可通过读取系统中压缩机1的控制参数得到。第一环境温度可通过获取设于室外机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得到。
步骤S20,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对应的第一调控方式以及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对应的第二调控方式;
不同的第一环境温度和不同的运行频率,表征不同的空调器的运行工况,基于此,不同的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对应有不同的第一调控方式和第二调控方式。具体的,可确定第一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第一大小关系,确定压缩机1运行频率与设定频率之间的第二大小关系,基于第一大小关系和第二大小关系的组合,对不同的空调器的运行工况进行表征,不同的第一大小关系和第二大小关系对应有不同的第一调控方式和第二调控方式。此外,还可基于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计算工况表征参数,不同的工况表征参数对应有不同的第一调控方式和第二调控方式。
第一调控方式可具体包括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调控依据(如排气温度、环境温度、设定参数、换热器的过冷度、换热器的过热度等)和/或调控方向(冷媒流量增大、减小或不变)等。第二调控方式可具体包括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调控依据(如排气温度、环境温度、设定参数、换热器的过冷度、换热器的过热度等)和/或调控方向(冷媒流量增大、减小或不变)等。其中,基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在空调冷媒循环回路中设置的位置不同,同样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对应有不同的第一调控方式和第二调控方式,从而保证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配合调控可使空调器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达到最佳。
步骤S30,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运行。
具体的,第一调控方式不同对应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运行调控过程不同,第二调控方式不同对应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运行调控过程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该方法中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可对空调系统的输出能力进行表征、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可对第二换热器4的换热负荷进行表征,因此结合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可对空调系统实际运行工况进行准确表征,因此基于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第一环境温度确定相应的调控方式对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进行调控,从而保证第二换热器4中气液两相冷媒的调控、相分离器5流入压缩机1中冷媒量的调控可与空调器的实际工况精准匹配,进一步提高空调器在不同工况下换热能效提高的同时增大系统制得的热量。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按照第一设定开度或压缩机1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减少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
这里的设定温度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具体可在3℃至10℃范围内选取。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处于冷凝状态、第二换热器4处于蒸发状态,若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大于设定温度,表明空调器的换热负荷较小,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按照第一设定开度或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调控的基础上,减少相分离器5流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有利于提高压缩机1的吸气过热度,使压缩机1可快速将冷媒压缩至所需状态后重新进行冷媒循环,尤其是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基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调控时,可实现适应于压缩机1的实际功耗对压缩机1吸气的过热度进行调节,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配合实现对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状态、冷媒量的精准调控,从而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具体的,这里的第一设定开度可以是预先配置的固定开度,也可是基于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获取的设定开度。不同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对应有不同的第一设定开度。
步骤S22,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和/或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开度,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增大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其中,所述目标温差为第一换热器2的温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所在环境的第二环境温度之间温差的目标值;
这里的设定频率的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表明空调器的换热负荷较大,但换热压缩机1输出能力较高,基于此,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按照排气温度和/或目标温差进行开度调节的基础上,增大冷媒调节装置流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从而保证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量可与压缩机1的输出能力匹配,实现系统的高效制热,尤其是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基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调控时,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配合实现适应于压缩机1的实际功耗对压缩机1吸气的过热度进行调节,实现对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状态、冷媒量的精准调控,从而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具体的,这里的目标温差可以是预先配置的固定温差值,也可是基于压缩机1的当前频率获取的设定温差。不同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对应有不同的设定温差。
步骤S23,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第二设定开度和/或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减少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
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运行频率小于设定频率,表明空调器的换热负荷较大,压缩机1输出能力较差、第二换热器4的换热能力严重受限,基于此,在根据第二设定开度和/或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的基础上,控制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减少相分离器5流入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从而保证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量可与压缩机1的输出能力匹配,实现系统的高效制热,尤其是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基于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进行调控时,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配合实现适应于压缩机1的实际功耗对压缩机1吸气的过热度进行调节,实现对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状态、冷媒量的精准调控,从而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设置位置的不同,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执行同样的第二调控方式的实施过程可以实际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例如,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为电磁阀时,可通过关闭电磁阀减少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可通过开启电磁阀增大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为电子膨胀阀时,可通过减少电子膨胀阀开度减少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可通过增大电子膨胀阀开度增大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实施例,提出本申请空调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一子装置601、且所述第一子装置601为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111,例如按照图1、4所示的方式第一子装置601与回气口111连接时,参照图7,所述步骤S30中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运行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获取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
过热度具体指的是第一换热器2的出口温度与第一换热器2的中部温度的温度差。第一换热器2具体指的是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器4具体指的是室外换热器。
具体的,可通过获取第一换热器2中部的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以及第一换热器2入口的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具体的,过热度的计算公式为:过热度=第一换热器2的入口温度-第一换热器2的中部温度。
步骤S32,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确定开度调整参数;
开度调整参数具体指的是第一电子膨胀阀相对于当前开度增大或减小后的开度相对于当前开度的调整幅度、调整系数等。
不同的过热度对应有不同的开度调整参数,可预先建立过热度与开度调整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表格、公式等。过热度越大,相应的开度调整参数对应的开度调整幅度可越大。
具体的,由于空调器的实际运行状态不同,对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的要求不同。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确定所述偏差量对应的开度调整幅度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参数。目标过热度可根据空调器的实际运行状态确定(如压缩机1的频率、压缩机1的回气侧与排气侧的气压差和/或室内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度偏差等),不同的运行状态可对应有不同的目标过热度。其中,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越大,则开度调整幅度越大。具体的,预先设置一个开度调整幅度与两个过热度偏差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如比例系数、转换公式等),基于该转换关系,在确定偏差量后可转换得到第一电子膨胀阀所对应的开度调整幅度。需要说明的是,开度调整幅度为第一电子膨胀阀当前开度与其调整后的开度之间的偏差量。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调控以及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果可与压缩机1的输出能力匹配,实现空调系统整体能效的进一步提高,可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过热度作为所述目标过热度;其中,所述目标过热度随所述运行频率增大呈增大趋势。不同的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对应有不同的目标过热度,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越大,则对应的目标过热度可越小,压缩机1的运行频率及其对应的目标过热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可参见下表:
压缩机1频率P 目标过热度T
P≥F1 T1
F2≤P<F1 T2
F3≤P<F2 T3
F4≤P<F3 T4
P<F4 T5
其中,T1<T2<T3<T4<T5。
步骤S33,按照开度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相分离器5的气相出口52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的冷媒流量。
具体的,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减少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时,按照开度调整幅度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增大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时,按照开度调整幅度增大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进行调控时,基于第一换热器2的过热度确定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的开度调整参数,从而保证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可与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需求匹配,保证空调系统各部件协调运行,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制得的热量。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与压缩机1的回气口111连接的第一子装置601时,参照图7,所述步骤S30中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的步骤包括:
步骤S34,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温差作为所述目标温差;其中所述目标温差随所述运行频率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
设定的设定温差具体指的是预先设置的不同频率所对应的第一换热器2的中部温度与第一换热器2所在环境的第二环境温度之间温差值。
具体的,运行频率及其对应的设定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参见下表:
压缩机1频率P 设定温差
P≥F1 T6
F2≤P<F1 T7
F3≤P<F2 T8
F4≤P<F3 T9
P<F4 T10
步骤S35,根据所述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具体的,可获取第一换热器2的中部温度与第一换热器2所在环境的第二环境温度之间的实际温差值,基于实际温差值与目标温差之间的温度偏差对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调控,以使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控可使实际温差值接近目标温差甚至与目标温差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运行频率获取的目标温差调整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开度,保证冷媒可在第一换热器2中的冷凝效率,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换热系统的换热能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步骤S34至步骤S35与上述的步骤S31至步骤S33之间执行的先后顺序可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同时或先后执行。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一子装置601时,也可根据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控制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调整开度(例如可参见下面实施例中基于排气温度对第三电子膨胀阀的调控方式)。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本申请空调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还包括第二子装置602时,所述压缩机1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111和补气口112,例如按照图2、4所示的方式第二子装置602与补气口112连接时,参照图8,所述步骤S30中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运行的步骤包括:
步骤S301,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减少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602关闭,以减少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112的气态冷媒量;
步骤S302,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增大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602开启,以增大所述相分离器5流入所述压缩机1的补气口112的气态冷媒量。
这里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温度较高时,空调器的换热负荷较小时,此时第二子装置602关闭,系统无需通过补气便可达到较高的能效;而第二换热器4所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空调器的换热负荷较大,此时压缩机1以较高频率运行时,通过第二子装置602开启对压缩机1进行补气,可有效保证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制热量,而压缩机1以较低频率运行时,压缩机1本身的输出能力有限,补气效果不佳,此时无需开启第二子装置602,基于此,保证可适应于空调系统的实际负载准确地调控第二子装置602的运行,实现准确地执行补气增焓操作,提高补气增焓的作用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为第三电子膨胀阀,在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包括第二子装置602是,所述第一调控方式包括根据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开度,参照图8,所述步骤S30中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的步骤包括:
步骤S303,获取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的目标温度区间;
排气温度具体指的是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所需达到的温度区间。目标温度区间可为预先设置的区间,也可基于空调器实际运行状态的温度区间。例如,可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所述运行频率,获取所述目标温度区间,不同的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可对应有不同的排气温度的目标温度区间。
步骤S304,当所述排气温度位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当所述排气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
由于排气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系统能效的降低,通过上述方式,可保证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的调节下,可对压缩机1的回气温度进行调节,使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可维持在目标区间,使空调系统的换热能效可达到最佳状态。
其中,在增大或减小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时,第三电子膨胀阀的调整幅度可以是固定幅度,也可以按照空调器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基于排气温度与目标温度区间之间的数值关系确定第三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速率。开度调整速率具体指的是单位时间第三电子膨胀阀开度调整的幅度。
具体的,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异量;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一调整速率;所述第一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按照所述第一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此外,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的步骤包括: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异量;根据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二调整速率;所述第二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按照所述第二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具体的,排气温度(T)、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T2)、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T1)与调整速率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当T<T1-t时,第三电子膨胀阀以n1P/ns的速率调小;
当T1-t≤T<T1时,第三电子膨胀阀以n2P/ns的速率调小;
当T2<T≤T2+t时,第三电子膨胀阀以n2P/ns的速率调大;
当T2+t<T时,第三电子膨胀阀以n1P/ns的速率调大;
其中,n1、n2为调整速率,n2<n1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排气温度与目标温度区间的临界值之间的偏差确定第三电子膨胀阀的调整速率,从而使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可快速达到目标温度区间,实现空调系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301和步骤S302与步骤S303和步骤S304之间执行的先后顺序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需求先后或同步执行。
进一步的,当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同时包括第一子装置601和第二子装置602时,例如图4中的空调器,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时,可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控制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可确定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第一子装置601减小开度同时控制第二子装置602关闭;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时,可确定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和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开度,也可根据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开度,还可根据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开度,同时可确定第二调控方式控制第一子装置601增大开度同时第二子装置602开启;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频率时,可确定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压缩机1的排气温度控制第一冷媒调节装置3运行,同时确定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第一子装置601减小开度同时控制第二子装置602关闭。
此外,当第二冷媒调节装置6还包括流向控制阀603时,若流向控制阀603可控,例如流向控制阀603为电磁阀时,第二换热器4为蒸发器时,电磁阀维持开启状态,第二换热器4为冷凝器时,电磁阀关闭。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控制程序,所述空调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空调控制方法任一实施例的相关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换热部设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相分离器,所述相分离器设有冷媒进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冷媒进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液相出口连接,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连接;以及
第二冷媒调节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设有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第一冷媒口与所述气相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口与所述冷媒入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用于按照第一调控方式运行,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用于按照第二调控方式运行;
其中,所述第一调控方式和所述第二调控方式均根据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在环境的第一环境温度确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子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一子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二子冷媒口,所述第一子冷媒口和所述第二子冷媒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子装置,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接口均与所述第一子装置的第一子冷媒口连接,所述第一子装置的第二子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装置和/或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二子装置,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一冷媒口包括第三子冷媒口,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二冷媒口包括第四子冷媒口,所述第三子冷媒口和所述第四子冷媒口均设于所述第二子装置,所述第二换热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所述第三子冷媒口与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的第四子冷媒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装置为电磁阀、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与所述四通阀连接,所述四通阀用于切换冷媒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流向;
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流向控制阀,所述流向控制阀设于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通过所述第一管路连接;
第二管路,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以及
热交换装置,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贯穿所述热交换装置设置,所述第一管路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二管路中的冷媒在所述热交换装置内发生热交换。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面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面积为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面积的四倍。
10.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和第二换热器所在环境的第一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调控方式以及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二调控方式;以及
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确定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一调控方式以及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对应的第二调控方式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按照第一设定开度或压缩机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大于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和/或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其中,所述目标温差为第一换热器的温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环境的第二环境温度之间温差的目标值;以及
当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温度、且所述运行频率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频率时,确定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第二设定开度和/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确定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子装置、且所述第一子装置为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所述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
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确定开度调整参数;以及
按照所述开度调整参数调整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以调整所述相分离器的气相出口流入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冷媒流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确定开度调整参数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
确定所述偏差量对应的开度调整幅度作为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调整参数;其中,所述开度调整幅度随所述偏差量增大呈增大趋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过热度与目标过热度的偏差量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过热度作为所述目标过热度;其中,所述目标过热度随所述运行频率增大呈增大趋势。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控方式为根据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第二电子膨胀阀,所述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运行频率对应的设定温差作为所述目标温差;其中所述目标温差随所述运行频率的增大呈减小的趋势;以及
根据所述目标温差调整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16.如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还包括第二子装置时,所述压缩机的冷媒入口包括回气口和补气口,所述按照所述第二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关闭,以减少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的气态冷媒量;以及
当所述第二调控方式为控制所述第二冷媒调节装置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气态冷媒量时,控制所述第二子装置开启,以增大所述相分离器流入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的气态冷媒量。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为第三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一调控方式包括根据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调整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开度,所述按照所述第一调控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冷媒调节装置运行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的目标温度区间;
当所述排气温度位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
当所述排气温度大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以及
当所述排气温度小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时,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上限值之间的第一温度差异量;
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一调整速率;所述第一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一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按照所述第一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增大开度;且/或,
所述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区间的下限值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异量;
根据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确定第二调整速率;所述第二调整速率随所述第二温度差异量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按照所述第二调整速率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膨胀阀减少开度。
19.一种空调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空调控制程序,所述空调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2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控制程序,所述空调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773668.5A 2020-08-04 2020-08-04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877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3668.5A CN114087718B (zh) 2020-08-04 2020-08-04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73668.5A CN114087718B (zh) 2020-08-04 2020-08-04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18A CN114087718A (zh) 2022-02-25
CN114087718B true CN114087718B (zh) 2023-05-30

Family

ID=80295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3668.5A Active CN114087718B (zh) 2020-08-04 2020-08-04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877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765303U (zh) * 2018-09-05 2019-04-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10486967A (zh) * 2019-08-27 2019-11-22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7828A (ja) * 2000-05-08 2001-11-16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0922222B1 (ko) * 2007-12-24 2009-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02954631A (zh) * 2012-11-26 2013-03-06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CN104110908B (zh) * 2014-07-03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三级压缩复叠循环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41134B (zh) * 2015-10-16 2018-07-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CN207422750U (zh) * 2017-08-31 2018-05-29 重庆海尔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冷藏冷冻装置
CN108548346B (zh) * 2018-05-03 2024-05-31 清华大学 一种压缩机补气循环机构及其热泵系统
CN111076325B (zh) * 2018-10-19 2021-08-2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306725B (zh) * 2020-02-26 2021-09-28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增焓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765303U (zh) * 2018-09-05 2019-04-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10486967A (zh) * 2019-08-27 2019-11-22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87718A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55281B (zh) 空调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104457072B (zh) 电子膨胀阀控制方法、装置及制冷/制热系统
KR100888122B1 (ko) 공기조화 장치
CN110337570B (zh) 空调装置
WO201314500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144606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7062720B (zh) 一种空调机组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11998565B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47652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69941B (zh)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EP3260792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ntrol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progra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US8635879B2 (en) Heat pump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1336720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12781266A (zh) 一种喷气增焓热泵系统及其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CN111928410A (zh) 用于多联机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11552102U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
JPH11270918A (ja) 冷凍装置
CN114087718B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12362480U (zh)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KR101321543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114087744B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087745B (zh) 空调器及其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JP2001304700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353393B (zh) 空调器及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6338118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