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6438A -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6438A
CN114076438A CN202010840672.9A CN202010840672A CN114076438A CN 114076438 A CN114076438 A CN 114076438A CN 202010840672 A CN202010840672 A CN 202010840672A CN 114076438 A CN114076438 A CN 1140764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frigeration
air duct
temperature
refrig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06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6438B (zh
Inventor
盛庆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4067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64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6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6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6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6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12Arrangements of compartments additional to cooling compartments; Combinations of refrigerators with other equipment, e.g. sto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movable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5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4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 F25D2317/041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purification
    • F25D2317/0411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pur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4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 F25D2317/041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purification
    • F25D2317/0413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purification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5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ir retur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7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air 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F25D2700/12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of freezer compart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包括风道、制冷间室、导热隔板、换热装置、风机和第一进回风组件。换热装置用于向风道供冷。导热隔板设于风道和制冷间室之间,风机设于风道中。第一进回风组件用于控制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本发明通过在风道和制冷间室之间设置导热隔板,可实现冷空气在风道内对制冷间室进行降温,进而实现对制冷间室内湿度的灵活调节。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制冷设备、控制方法、 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冰箱、冷柜的制冷设备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了极大 地便利。然而,相关技术中仍然存在的一项不足是,制冷设备无法对 制冷间室中的湿度环境进行有效地调节控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需要冷藏的食材种类日益增加。 食材存储最关键的两个条件为温度和湿度,而不同食材对储存条件的 要求也各不相同。生活中常见食材的最佳存储湿度范围为40%至85%, 温度范围为2℃至12℃。举例而言,水果类需要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下 存储,以保证新鲜度及口感,而干果类则需要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下存 储,以避免发霉变质。
相关技术中的风冷冰箱通常采用的翅片蒸发器作为制冷的换热 装置,这种换热装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制冷间室提供所需冷量。但 是由于翅片蒸发器具有较低的蒸发温度,且蒸发温度与制冷间室温度 的温差很大,导致换热装置在制冷过程中频繁起停来控制制冷间室温 度,造成了制冷间室温度的波动较大,不利于食材的存储。并且,当 采用翅片蒸发器来制冷时,制冷间室内的水分会凝结在蒸发器表面并 通过化霜排出箱外,造成了间室内部湿度的变化,影响食材的存储。
相关技术中为了增加或者减少制冷间室内的湿度通常采用雾化 加湿器或者制冷送风除湿的技术方案。雾化加湿器对制冷间室进行加 湿时需要用户额外添加水进入制冷间室中,增加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风道;制冷间室;导热隔板,导热隔板设于风道和制冷间室之间;换热装置, 换热装置用于向风道供冷;风机,风机设于风道中;第一进回风组件,第一 进回风组件用于控制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本技术方案通过在风道和制冷间室之间设置导热隔板,由第一进回风组 件控制风道与制冷间室的相互连通或者分隔,使得风道中的冷空气在风机的 驱动下既可以单独在风道中循环,也可以在风道与制冷间室之间循环。当风 道与制冷间室分隔时,导热隔板将风道内的冷量传输给制冷间室,避免冷空 气进入制冷间室而对制冷间室内的湿度产生影响,实现对制冷间室内湿度的 精准控制。当风道与制冷间室连通时,冷空气直接进入制冷间室,起到对制 冷间室除湿的作用,并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速率。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导热 隔板的设置,既能够保证良好的制冷速率和优异的制冷效果,亦可实现对制 冷间室内湿度的精准控制,以满足不同储藏物具有的不同湿度条件的储藏需 求。
另外,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 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进回风组件包括内出风口,风道和制冷间室适于 通过内出风口连通;内回风口,风道和制冷间室适于通过内回风口连通;第 一门体,第一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内出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内出风 口;第二门体,第二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内回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 内回风口。
本技术方案中,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在开启状态时分别避让内出风口和 内回风口,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内出风口和内回风口,实现风道与制冷间室之 间的分隔或者连通,其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并可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包括:冷端,冷端设于风道中;热端, 热端设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
本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的冷端设于风道中,可以直接将冷量传输给风 道中的空气,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热端设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 避免散发的热量影响被风道内的冷空气吸收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节 约冷量资源。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辅助加热装置,辅助加热装置用 于向制冷间室供应热量。
本技术方案中,当风道内冷空气的冷量过多时,导致制冷间室内的温度 低于设定值,辅助加热装置向制冷间室提供热量,避免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被 持续拉低或者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温度,实现了对制冷间室内温度的快速调 节,提高制冷设备的适用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于制 冷间室中,用于检测制冷间室内部的温度。
本技术方案中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制冷间室中,提高对制冷间室内部温度 检测的准确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二进回风组件,第二进回风组件 用于控制风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本技术方案中,第二进回风组件用于控制风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 互连通或相互分隔。当第二进回风组件将制冷设备与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时, 外部新鲜空气夹带水蒸气进入风道中参与制冷循环,从而提高制冷间室内的 湿度。当第二进回风组件控制风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分隔时,制冷 设备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减小冷量在循环过程中的损失,提高制冷设备的 制冷速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进回风组件包括:外出风口,风道和制冷设备 的外部空间适于通过外出风口连通;外回风口,风道和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 适于通过外回风口连通;第三门体,第三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外出风口, 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出风口;第四门体,第四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外回 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回风口。
本技术方案中,第三门体和第四门体开启状态时分别避让外出风口和外 回风口,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出风口和外回风口,其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并可降低制冷设备的生产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内出风口设于内回风口的上部区域,风机设于内出 风口和内回风口之间,外出风口与内出风口相对设置,外回风口与内回风口 相对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内出风口设于内回风口的上部区域,风机设于内出风口和 内回风口之间,风道内的冷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由上至下地进入制冷间室内 部,并且利用冷空气的自重,由上至下地由制冷间室内部排出。外出风口和 外回风口的位置与内出风口和内回风口的位置相互对应,以利用同一个风机 分别驱动气体在风道与制冷间室之间流动和驱动气体在风道与外部环境之间 流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风道隔板,风道隔板设于风道中, 用于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换热装置用于向第一风道供 冷,风机驱动气体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流动。
本技术方案中风道隔板将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热装置设 置在第一风道内,对第一风道内的空气提供冷量,冷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在 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流动,起到将冷量传递给制冷间室的作用。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第五门体,第五门体设于第一风道 和第二风道之间。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五门体的开启和关闭实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 通或者分隔。当第五门体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连通时,风起驱动冷空气 在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循环,并通过导热隔板将冷量传递给制冷间室, 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速率。当第五门体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分隔时, 制冷间室排出的空气直接回到第一风道中被换热装置冷却,避免制冷间室排 出的空气不经换热装置处理直接与冷空气混合,造成冷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 失。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的控 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 除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开启,并控制第一进回 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 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开启,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 分隔;或响应于增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开启, 并使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流交换。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适于控制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 的制冷设备,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设备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 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使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 流交换,具体包括: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控制第二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 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分 隔;在第二时间范围内,控制第二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 相互分隔,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其中,第二 时间范围在第一时间范围之后。
本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在实现增湿制冷指令时,换热装置向风道提供冷 量。在第一时间范围内,第二进回风组件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连通,同 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分隔,外部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在 风道之间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气预冷液化并附着在换热装置上。在第二时间 范围内,第二进回风组件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分隔,同时第一进回风组 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风道内的冷空气在风机的驱动下进入制冷间 室,此时附着在换热装置上的水珠在风机的驱动下随冷空气一同进入到制冷设备之中,起到于制冷间室制冷的同时增加其中湿度的作用,实现制冷设备 对于湿度的精准调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 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减少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基于制冷间室的温 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增加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基于制 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开启,以向制冷间室供 应热量;或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关闭, 以停止向制冷间室供应热量。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调整换热装置的冷量供应或通过控制辅助加热装置的 开闭,实现对于制冷间室内温度的精准调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根据制 冷间室的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异,控制辅助加热装置的开闭,以通过辅 助加热装置调节制冷间室的温度;或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根据制冷间室的 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异,控制换热装置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以通过 换热装置调节制冷间室的温度。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湿度调节带来的温度变化,而对制冷间室的 温度进行调控的具体方式。其中,当制冷设备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进行除湿 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因此,除湿需求的实现导 致风道和制冷间室之间的冷量交换增加。为此,本技术方案在因冷量过多导 致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被持续拉低或者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温度时,控制辅助 加热装置调节制冷间室的温度,使得制冷间室的温度在短时间内提高,并达 到预设温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理,当制冷设备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进行保湿时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分隔,因此,保湿需求的实现导致风道和制 冷间室之间的冷量交换减少。为此,本技术方案在因冷量供应减少导致制冷 间室内的温度升高时,控制换热装置调节冷量供应程度,使得制冷间室的温 度在短时间内降低,并达到预设温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 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 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控制装置实现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的步 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 再赘述。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 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 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 制方法的步骤,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技术方案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 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 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一步骤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二步骤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三步骤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四步骤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3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4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5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6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17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结构组成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641270410000071
Figure BDA000264127041000008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 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 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 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 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 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 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 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 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 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 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 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显制冷设备100、控制方法、控制装置200和计算机可读 存储介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包括风道110、制冷间室 120、导热隔板130、换热装置140、风机150和第一进回风组件160。风机150 设于风道110中,导热隔板130设于风道110和制冷间室120之间。换热装置140 用于向风道110供冷。第一进回风组件160用于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 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具体可以为冰箱、冰柜或者冷藏柜等设备。制冷 设备100包括制冷间室120,制冷间室120为箱式结构,用于冷藏存放或冷冻存 放例如食物、药品或饮品等需要在特定温度下保存的物品。本实施例的换热 装置140可提供制冷间室120供冷所需要的冷量,通过设置在风道110内的风机 150转动,带动冷空气循环,起到对制冷间室120降温制冷的作用。本实施例 的风机150可以为离心式风机或者轴流式风机等,其由制冷设备100提供转动 所需电能。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40可以设置在风道110 内,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同时,将换热装置140设置在风道110内 可以缩小制冷设备100的体积,使得制冷设备100外形更加美观小巧。在本实 施例的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装置140亦可设置在风道110之外,其能够 向风道110中进行供冷即可。
第一进回风组件160用于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连通或相互分 隔。当第一进回风组件160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分隔时,风机150 驱动冷空气在风道110内循环,空气中的冷量通过设置在风道110和制冷间室 120之间的导热隔板130传递至制冷间室120中,起到对制冷间室120制冷的作 用。可以理解地,导热隔板130可以为金属材料或者复合材料,其具有良好的 导热性能。当第一进回风组件160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连通时,风 机150驱动冷空气在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之间循环,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 动下可以直接进入制冷间室120之中,起到对制冷间室120制冷的作用。此外, 不断循环的冷空气带走制冷间室120之中的水蒸汽,以实现对制冷间室120的 除湿处理,从而降低制冷间室120中的除湿,使得制冷间室120适于保存药品、 冷藏风干食材等需要低湿环境下保存的储藏物。
通过本实施例,当第一进回风组件160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的相互 连通时,风道110内的冷空气直接进入制冷间室120中,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 冷速率。同时换热装置140可以使风道110内空气的水蒸气凝结,起到减小制 冷间室120中湿度的作用。当第一进回风组件160控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 的相互分隔时,风道110中的冷空气通过导热隔板130将冷量传递给制冷间室 120,避免制冷间室120中水蒸汽的流失,以维持制冷间室120中的湿度,进而 实现对制冷间室120的保湿处理,从而避免制冷间室120中的湿度过低,使得 制冷间室120适于保存水果、蔬菜等需要在具有一定湿度环境下保存的储藏物。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雾化加湿器或者除湿装置来相 应地增加或者降低制冷间室中的湿度。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制冷设备的结构 复杂,并增加了成本。本实施例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和较为简单的逻辑,即 可实现对于制冷间室120中湿度的精准和灵活控制,并可由此达到节约成本、 简化产品部件构成的目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实施例1的技术特 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包括内出风口162、内回风口164、第一门体166和第 二门体168。风道110和制冷间室120适于通过内出风口162连通。风道110和制 冷间室120适于通过内回风口164连通。第一门体166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内出风 口162,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内出风口162。第二门体168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内 回风口164,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内回风口164。
本实施例中,风道110通过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与制冷间室120相 连通。具体地,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由内出风口162进入制冷间室120, 由内回风口164从制冷间室120回到风道110,完成在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之 间的循环。
第一门体166和第二门体168在开启状态时分别避让内出风口162和内回 风口164,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实现风道110与制 冷间室120之间的分隔或者连通。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进回风组件160结构 简单并且易于控制,相互配合的第一门体166和第二门体168可以快速稳定地 被开启或者关闭,以降低制冷设备100的生产成本,并实现对制冷设备100的 便捷控制。
第一门体166通过以下动作的至少之一或其组合在闭合状态和开启状态 之间切换:移动、旋转、翻转、折叠、卷收,和/或第二门体168通过以下动作 的至少之一或其组合在闭合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移动、旋转、翻转、 折叠、卷收。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可以通过移 动在闭合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比如,在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的边 缘分别设置滚轮,在导热隔板130上设置与滚轮相匹配的滑轨,使得第一门体 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可以在导热隔板130上滑动,并由此实现闭合和开启状态 的切换。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可以通过旋 转或翻转在闭合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比如,可通过转轴式的结构将第一门 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与导热隔板130连接。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 分别围绕转轴转动或翻转,实现在闭合和开启状态之间的快速切换。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可以通过折 叠在闭合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比如,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分别具 有合页结构,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通过折叠和展开,实现在闭合和 开启状态的灵活切换。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可以通过卷 收在闭合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比如,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卷起时 实现开启,展开下落时实现闭合。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门体166和/或第二门体168的材质可以 与导热隔板130的材质相同,以起到更好地将冷量传输到制冷间室120中的作 用,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
本实施例中,可将内出风口162和/或内回风口164分别设置于导热隔板130 上,以减小第一进回风组件160的体积,进而减小制冷设备100的体积,使得 制冷设备100外形更加小巧美观。同时使得制冷设备100的结构更为简单,便 于维修。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换热装置140包括冷端142和热端144。冷端142设于风道110中,热端144 设于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
举例而言,当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为通过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循环压 缩的制冷设备,则冷端142具体为蒸发器,热端144具体为冷凝器。再次举例 而言,当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为通过例如水或石蜡等相变材料的吸热放热 进行制冷的制冷设备,则冷端142具体为容纳或承放有该类材料的结构,热端 144具体为例如风扇的对该类材料进行散热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设于风道110中,可以直接将冷量传输 给风道110中的空气,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热端144设于制冷设备 100的外部空间,避免散发的热量影响被风道110内的冷空气吸收而影响制冷 设备100的制冷速率。
实施例4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 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辅助加热装置172。辅助加热装置172用于向制冷间室 120供应热量。
本实施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加热装置172可以设置在制冷间室120的 内部,减少热量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节约能源。本实施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 中,辅助加热装置172可以设置在制冷间室120的外部,避免占用制冷间室120 的内部空间,提高制冷间室120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当风道110内冷空气的冷量过多时,导致制冷间室120内的温 度低于设定值,辅助加热装置172向制冷间室120提供热量,避免制冷间室120 内的温度被持续拉低或者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温度,实现了对制冷间室120内 温度的快速调节,提高制冷设备100的适用性和温控准确程度。可以理解地, 辅助加热装置172可以为红外线加热装置和电阻加热装置等。
实施例5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 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辅助加热装置172的至少部分设于制冷间室120中,并与制冷间室120的任 一侧壁连接。
本实施例中辅助加热装置172设置在制冷间室120中,并与制冷间室120的 任一侧壁连接,减小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同时辅助加热装置172与制冷间 室120的任一侧壁连接,以在保证辅助加热装置172连接稳定程度的基础上, 避免辅助加热装置172过多地占用制冷间室120的储藏空间。
实施例6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174。温度传感器174设于制冷间室120中, 用于检测制冷间室120内部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174设置在制冷间室120中,以提高对制冷间室120 内部温度检测的准确性。温度传感器174可以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电阻温度 传感器或压力温度传感器等。
实施例7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二进回风组件180。第二进回风组件180用于控制风 道110与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本实施例中第二进回风组件180用于控制风道110与制冷设备100的外部 空间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当第二进回风组件180将制冷设备100与外部空间 相互连通时,外部新鲜空气夹带水蒸气进入风道110中参与制冷循环,从而提 高制冷间室120内的湿度。当第二进回风组件180控制风道110与制冷设备100 的外部空间相互分隔时,制冷设备100形成较为密闭的空间,减小冷量在循环 过程中的流失,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冷速率。
实施例8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二进回风组件180包括外出风口182、外回风口184、第三门体186和第 四门体188。风道110和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适于通过外出风口182连通。 风道110和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间适于通过外回风口184连通。第三门体186 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外出风口182,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出风口182。第四门 体188在开启状态下避让外回风口184,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回风口184。
本实施例中风道110通过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与制冷设备100的外 部连通,具体地,外部空气通过外出风口182进入到风道110内,通过外回风 口184从风道110内排出。第三门体186和第四门体188开启状态时分别避让外 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在闭合状态下遮挡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 结构简单,降低制冷设备100的成本,并且可以快速开启或者关闭,提高制冷 设备100的使用性能。
第三门体186通过以下动作的至少之一或其组合在闭合状态和开启状态 之间切换:移动、旋转、翻转、折叠、卷收。和/或第四门体188通过以下动作 的至少之一或其组合在闭合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移动、旋转、翻转、 折叠、卷收。本实施例中,第三门体186和/或第四门体188可通过如实施例2 描述的方式实现移动、旋转、翻转、折叠、卷收中的任一动作,本实施例不 再赘述。
实施例9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 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内出风口162设于内回风口164的上部区域,风机150设于内出风口162和 内回风口164之间,外出风口182与内出风口162相对设置,外回风口184与内 回风口164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内出风口162设于内回风口164的之上,风道110内的冷空气在 风机150的驱动下可由上至下地进入制冷间室120内部,并且利用冷空气的自 重,由上至下地对制冷间室120进行均匀地制冷。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 的位置与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的位置相互对应,以利用同一个风机150 分别驱动气体在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之间流动和驱动气体在风道110与外 部环境之间流动。
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辅助加热装置172设置在制冷间室120的内 壁上部,并且内出风口162设于内回风口164的上部区域,由此,冷量和热量 由同一方向被输入制冷间室120,以提高制冷间室120中的温度均匀程度。
实施例10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风道隔板112。风道隔板112设于风道110中,用于将风 道110分隔为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换热装置140用于向第一风道114供 冷,风机150驱动气体在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之间流动。
风道隔板112的作用在于将风道110进行分隔,其中,换热装置140设置在 第一风道114内,对第一风道114内的输出提供冷量,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 下在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之间流动,实现将冷量向制冷间室120的传递。
由此,当出于保湿目的而将制冷间室120封闭时,本实施例仍能够使得气 体在风道110的内部进行循环流动,以保证和促进冷空气的流动。
实施例11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 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制冷设备100还包括第五门体118。第五门体118设于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 道116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五门体118的开启和关闭实现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 116的连通或者分隔。当第五门体118将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的连通时, 风机150驱动冷空气在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之间循环,提高制冷设备 100的制冷速率。
当第五门体118将第一风道114和第二风道116相互分隔时,制冷间室120 中排出的空气可直接回到第一风道114中,避免因制冷间室120中排出的空气 不经换热装置140处理而直接与冷空气混合而浪费制冷装置100的冷量。
可以理解地,第五门体118通过移动、旋转、翻转、折叠、卷收的至少之 一或其组合在闭合状态和开启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导热隔板130和风道隔板112共同包围构成至少部分的第二风道116。 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16由导热隔板130和风道隔板112的至少部分共同包围 构成。第二风道116中空气的冷量可以直接通过导热隔板130传递给制冷间室 120,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冷量损失,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冷速率。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 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换热装置140包括半导体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管壳换热器、翅片换热器、 相变换热器至少之一或其组合。
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40为半导体换热器时,可通过调节供电电压及正 负极的切换实现对于冷量的精准控制,同时半导体换热器的冷端142可以对风 道中的水蒸气起到凝结作用,进而减小制冷间室120中的湿度,满足不同储藏 物的存储需求,提高制冷设备100的适用性。换热装置140也可以为板式换热 器,板式换热器占用面积较小,从而可减小制冷设备100的体积和厚度,使得 制冷设备100更加美观小巧。换热装置140还可以为管壳换热器,管壳换热器 使得制冷设备100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换热装置140还可以为翅片换热器, 翅片换热器可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制冷速率。换热装置140还可以为相变换热 器,相变换热器的结构简单,尤其适用于移动式制冷设备100的制造。
实施例13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 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2,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 开启,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
步骤S104,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 开启,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分隔;或
步骤S106,响应于增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 开启,并使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流交换。
本实施例中当制冷设备100执行除湿制冷指令时,换热装置140启动并向 风道110提供冷量,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将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连通, 如图5和图6所示,风道110内的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直接进入制冷间室 120中,参与循环后排出至风道110内,起到降低制冷间室120内温度以及湿度 的作用。当制冷设备100执行保湿制冷指令时,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将风道110 与制冷间室120相互分隔,换热装置140启动并向风道110提供冷量,风道110 内的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在风道110内部循环,并由导热隔板130将冷量 传递给制冷间室120,在降低制冷间室120温度的同时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制 冷间室120而降低其中的湿度,起到对于制冷间室120中湿度的精准控制,实 现保湿制冷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在实现增湿制冷指令时,换热装 置140向风道110提供冷量。外部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在风道110之间循环, 空气中的水蒸气预冷液化并附着在换热装置140上。此时制冷间室120与风道 110分隔。随后,此时制冷间室120与风道110连通,风道110内的冷空气在风机 150的驱动下进入制冷间室120,此时附着在换热装置140上的水珠在风机150 的驱动下随冷空气一同进入到制冷设备100之中,起到于制冷间室120制冷的同时增加其中湿度的作用,实现制冷设备100对于湿度的精准调节。
实施例14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一实施 例的制冷设备100。使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流 交换,具体包括:
步骤S302,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控制第二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设备 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分隔;
步骤S304,在第二时间范围内,控制第二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设备 的外部空间相互分隔,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
其中,第二时间范围在第一时间范围之后。
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在实现增湿制冷指令时,换热装置140向风道110 提供冷量。在第一时间范围内,第二进回风组件180与制冷设备100的外部空 间相连通,同时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将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分隔,外部 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在风道之间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气预冷液化并附着在 换热装置140上。在第二时间范围内,第二进回风组件180与制冷设备100的外 部空间相分隔,同时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将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连通, 风道110内的冷空气在风机150的驱动下进入制冷间室120,此时附着在换热装 置140上的水珠在风机150的驱动下随冷空气一同进入到制冷设备100之中,起到于制冷间室120制冷的同时增加其中湿度的作用,实现制冷设备100对于湿 度的精准调节。
本实施例中第一时间范围和第二时间范围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制 冷设备100的工况自由设定。第一时间范围与第二之间范围的数值可以是相同 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第一时间范围可以大于第二时间范围,第一时间范围 也可以小于第二时间范围。
实施例15
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 控制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换热装置包括半导体换热器,控制方 法还包括:
步骤S402,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减少 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
步骤S404,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增加 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
步骤S406,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 开启,以向制冷间室供应热量;或
步骤S408,基于制冷间室的温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 关闭,以停止向制冷间室供应热量。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换热装置140的冷量供应或通过控制辅助加热装置 172的开闭,实现对于制冷间室内温度的精准调节。
实施例16
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如上述任 一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制冷设备包括辅助加热装置,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2,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根据制冷间室的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 的差异,控制辅助加热装置的开闭,以通过辅助加热装置调节制冷间室的温 度;或
步骤S504,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根据制冷间室的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 的差异,控制换热装置向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以通过换热装置调节制冷间 室的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湿度调节带来的温度变化,而对制冷间室120的 温度进行调控的具体方式。其中,当制冷设备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进行除湿 时,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将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连通,因此,除湿需求 的实现导致风道110和制冷间室120之间的冷量交换增加。为此,本技术方案 在因冷量过多导致制冷间室内的温度被持续拉低或者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温 度时,控制辅助加热装置调节制冷间室120的温度,使得制冷间室的温度在短 时间内提高,并达到预设温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理,当制冷设备响 应于保湿制冷指令进行保湿时风道110与制冷间室120相互分隔,因此,保湿 需求的实现导致风道110和制冷间室120之间的冷量交换减少。为此,本技术 方案在因冷量供应减少导致制冷间室内的温度升高时,控制换热装置140调节 冷量供应程度,使得制冷间室的温度在短时间内降低,并达到预设温度,满 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17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的控制装置200,包括: 存储器210和处理器220。存储器2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220执行计算 机程序。其中,处理器220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 制冷设备100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制冷 设备100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19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和制 冷设备100的控制方法。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100可以为冰箱。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100包括风道110、制冷间室120、导 热隔板130、换热装置140、风机150和第一进回风组件160。具体地,换热装 置140可以为半导体换热器。半导体换热器包括冷端142和热端144。冷端142 为制冷设备100提供冷量,并且可以将制冷间室120内的水分凝结在冷端142上, 起到对制冷间室120除湿的作用。热端144将半导体换热器的热量排出制冷设 备100。通过调节半导体换热器的供电电压及正负极切换,可以对其制冷量进 行控制,进而起到控制制冷间室120内温度的作用。并且冷端142可以起到对 风道110内空气除湿的作用,进而降低制冷间室120内的湿度。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当设定制冷间室120内为低温低湿工况时,调 整半导体换热器的供电电压,使其满足当前工况的制冷需求。举例而言,当 前室温为32℃时,设定制冷间室120内的温度为2℃,湿度设定为40%,可以控 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温度为-9℃。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开启,外出 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关闭,风机150运行,驱动风道110内的冷空气进入制 冷间室120内,起到对制冷间室120内制冷的作用。同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 将制冷间室120中的水分凝结,从而使制冷间室120内的湿度降低,满足制冷 间室120低温低湿的储存条件。
当设定制冷间室120内为低温高湿工况时,调整半导体换热器的供电电压, 使其满足当前工况的制冷需求。举例而言,当前室温为32℃时,设定制冷间 室120内的温度为2℃,湿度设定为85%,可以控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温度 为-5℃。内出风口162、内回风口164、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均处于关闭 状态,风机150驱动冷空气在风道110内循环,空气中的冷量通过导热隔板130 传递给制冷间室120,是制冷间室120达到预设温度。并且,制冷间室120处于 密闭状态,不会因温度的降低导致湿度随之下降,满足制冷间室120低温高湿 的储存条件。
当设定制冷间室120内为高温低湿时,调整半导体换热器的供电电压,使 其满足当前工况的制冷需求。举例而言,当前室温为32℃时,设定制冷间室 120内的温度为12℃,湿度设定为40%,可以控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温度 为-1℃。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开启,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关闭, 风机150运行,驱动风道110内的冷空气进入制冷间室120内,起到对制冷间室 120内制冷的作用。同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将制冷间室120中的水分凝结, 从而使制冷间室120内的湿度降低,满足制冷间室120高温低湿的储存条件。
当设定制冷间室120内为高温高湿时,调整半导体换热器的供电电压,使 其满足当前工况的制冷需求。举例而言,当前室温为32℃时,设定制冷间室 120内的温度为12℃,湿度设定为85%,可以控制换热装置140的冷端142温度 为9℃。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控制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开启,风机150驱 动制冷设备100外部的空气进入风道110参与制冷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 并附着在冷端142上。在第二时间范围内控制外出风口182和外回风口184关闭, 内出风口162和内回风口164开启,风机150驱动冷空气在风道110和制冷间室 120之间循环,附着在冷端142上的水珠随着冷空气的循环进入到制冷间室120 中,满足制冷间室120高温高湿的储存条件。
温度传感器174实时检测制冷间室120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 控制辅助加热装置172开启,对制冷间室120内空气进行加热,使温度稳定在 预设的范围内。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制冷间室120内湿度的精准调节,并且其结构简 单,生产成本较低。
2.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制冷设备温度的快速调节,增强制冷设备的温 控精准程度。
3.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制冷间室内温度与湿度的单独调节,使制冷设 备可以满足于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 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
制冷间室;
导热隔板,设于所述风道和所述制冷间室之间;
换热装置,用于向所述风道供冷;
风机,设于所述风道中;
第一进回风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回风组件包括:
内出风口,所述风道和所述制冷间室适于通过所述内出风口连通;
内回风口,所述风道和所述制冷间室适于通过所述内回风口连通;
第一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所述内出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所述内出风口;
第二门体,所述第二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所述内回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所述内回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冷端,设于所述风道中;
热端,设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加热装置,用于向所述制冷间室供应热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制冷间室中,用于检测所述制冷间室内部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进回风组件,用于控制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或相互分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回风组件包括:
外出风口,所述风道和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适于通过所述外出风口连通;
外回风口,所述风道和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适于通过所述外回风口连通;
第三门体,所述第三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所述外出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所述外出风口;
第四门体,所述第四门体在开启状态下避让所述外回风口,并在闭合状态下遮挡所述外回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出风口设于所述内回风口的上部区域,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内出风口和所述内回风口之间,所述外出风口与所述内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外回风口与所述内回风口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隔板,设于所述风道中,用于将所述风道分隔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其中,换热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道供冷,所述风机驱动气体在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门体,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11.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控制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风机开启,并控制第一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制冷间室相互连通;或
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换热装置向所述风道供冷,控制所述风机开启,并控制所述第一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间室相互分隔;或
响应于增湿制冷指令,控制所述换热装置向风道供冷,控制所述风机开启,并使所述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流交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所述风道与制冷间室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先后进行气流交换,具体包括:
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控制第二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连通,并控制所述第一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间室相互分隔;
在第二时间范围内,控制所述第二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外部空间相互分隔,并控制所述第一进回风组件将所述风道与所述制冷间室相互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范围在所述第一时间范围之后。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减少向所述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
基于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换热装置增加向所述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或
基于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低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开启,以向所述制冷间室供应热量;或
基于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高于目标制冷温度,控制辅助加热装置关闭,以停止向所述制冷间室供应热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除湿制冷指令,根据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异,控制辅助加热装置的开闭,以通过所述辅助加热装置调节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或响应于保湿制冷指令,根据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异,控制换热装置向所述制冷间室的冷量供应,以通过所述换热装置调节所述制冷间室的温度。
15.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840672.9A 2020-08-20 2020-08-20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4076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0672.9A CN114076438B (zh) 2020-08-20 2020-08-20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40672.9A CN114076438B (zh) 2020-08-20 2020-08-20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6438A true CN114076438A (zh) 2022-02-22
CN114076438B CN114076438B (zh) 2023-03-17

Family

ID=80282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0672.9A Active CN114076438B (zh) 2020-08-20 2020-08-20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6438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9372A (ja) * 1998-06-18 2000-01-14 Toshiba Corp 冷凍冷蔵庫
JP2002323282A (ja) * 2001-04-26 2002-11-08 Waryo Technica Kk 保冷庫
CN101065626A (zh) * 2005-01-31 2007-10-31 海尔集团公司 设置有制冰机的风直冷结合多温控冰箱
CN101696840A (zh) * 2009-10-29 2010-04-21 吕甘田 一种节能冰箱
CN106016898A (zh) * 2016-07-14 2016-10-12 杭州华日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压缩机制冷冷藏箱及其保湿控制方法
CN207006678U (zh) * 2017-07-10 2018-02-1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
CN111238127A (zh) * 2020-03-12 2020-06-05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湿冰箱
CN111486634A (zh) * 2020-04-03 2020-08-04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9372A (ja) * 1998-06-18 2000-01-14 Toshiba Corp 冷凍冷蔵庫
JP2002323282A (ja) * 2001-04-26 2002-11-08 Waryo Technica Kk 保冷庫
CN101065626A (zh) * 2005-01-31 2007-10-31 海尔集团公司 设置有制冰机的风直冷结合多温控冰箱
CN101696840A (zh) * 2009-10-29 2010-04-21 吕甘田 一种节能冰箱
CN106016898A (zh) * 2016-07-14 2016-10-12 杭州华日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压缩机制冷冷藏箱及其保湿控制方法
CN207006678U (zh) * 2017-07-10 2018-02-13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
CN111238127A (zh) * 2020-03-12 2020-06-05 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湿冰箱
CN111486634A (zh) * 2020-04-03 2020-08-04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6438B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0594A (zh) 冰箱
US10935302B2 (en) Air volume adjustment device for refrigerator
TW475050B (en) Refrigerator
WO2018113713A1 (zh) 机械旋钮控制冰箱运行的方法
US11150006B2 (en) Refrigerator
CN212870377U (zh) 冰箱
JP2011099645A (ja) 冷蔵庫
CN110887303A (zh) 一种具有气调增湿装置的冰箱
WO2021233458A1 (zh) 厨房空调一体机
JPH11173729A (ja) 冷蔵庫
CN114076438B (zh) 制冷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11041530U (zh) 一种具有气调增湿装置的冰箱
JP2014044025A (ja) 冷蔵庫
JP2004144365A (ja) 冷蔵庫
WO2021233457A1 (zh) 厨房空调一体机
CN205718023U (zh) 一种液冷混合动力制冷系统
CN210663535U (zh) 一种双系统冰箱调湿腔室
JP3549358B2 (ja) 冷蔵庫
CN110207443B (zh) 一种湿度可调的风冷冰箱及其调节方法
CN210463715U (zh) 一种风冷冰箱化霜增湿装置
CN209197243U (zh) 恒温储物装置及冰箱
CN111473580A (zh) 冰箱
JP2004317069A (ja) 冷蔵庫
CN110925913A (zh) 一种集冷藏及水空调一体的移动冷水机
CN217817640U (zh) 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