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340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3401B
CN114063401B CN202110860351.XA CN202110860351A CN114063401B CN 114063401 B CN114063401 B CN 114063401B CN 202110860351 A CN202110860351 A CN 202110860351A CN 114063401 B CN114063401 B CN 1140634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support
opening
paper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03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63401A (zh
Inventor
三宅俊生
市川真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63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4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634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4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41J11/005Guides in the printing zone, e.g. guides for preventing contact of conveyed sheets with printhea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解决有可能支承介质的范围不足或图像形成装置大型化的课题。打印机(1)具备:装置主体部(2)、承接件(46)、开闭盖(32)、纸张支承件(82)以及支承支架(102)。承接件(46)在支承有纸张(P)的状态下上推纸张(P)。开闭盖(32)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开闭。纸张支承件(82)能够收纳及展开地设置于开闭盖(32),能够通过展开来支承纸张(P)。支承支架(102)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此外,支承支架(102)通过开闭盖(32)开闭,切换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时的直立姿势和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时的倾倒姿势。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供纸盘。供纸盘垂直地收纳于装置的里侧。在供纸盘向上方被拉出且向斜后方放倒的情况下,盘主体露出,形成相对于水平倾斜的片材承载面。通过将盘主体滑动伸长,能够扩大片材装载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605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由于盘主体能够滑动的范围有限,所以在由供纸盘支承尺寸大的纸张的情况下,支承该纸张的范围有可能不足。
另一方面,在为了支承尺寸大的纸张而使供纸盘大型化的情况下,收纳供纸盘的空间也必须大型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有可能大型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在被输送的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上推部件,以能够旋转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在支承有所述介质的状态下上推所述介质;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介质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收纳及展开,通过在将所述开闭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打开的打开状态下展开,能够支承所述介质;以及辅助支承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能够切换为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姿势和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二姿势,伴随所述开闭部件开闭,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切换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开闭盖的关闭状态下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2是展开了开闭盖等各部件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3是展开了开闭盖等各部件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4是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5的(A)是第一弹簧保持开闭盖的伸出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第一弹簧推压开闭盖的伸出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弹簧与开闭盖的被接触部的接触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承接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8是纸张副支承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9是纸张副支承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0是纸张支承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11是纸张支承件的背面及纸张副支承件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2的(A)是收纳状态的纸张支承件及纸张副支承件的侧剖视图,(B)是展开状态的纸张支承件及纸张副支承件的侧剖视图。
图13是纸张支承件及纸张副支承件的立体图。
图14是支承支架的表面的立体图。
图15是承接件及支承支架相对于主体部的倾倒状态的立体图。
图16的(A)是边缘导向件及副边缘导向件的俯视图,(B)是边缘导向件及副边缘导向件的立体图。
图17的(A)是各部分的收纳状态的侧视图,(B)是打开了上盖的状态的侧视图,(C)是使开闭盖倾倒的状态的侧视图,(D)是展开了各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8是展开纸张支承件及纸张副支承件之前的侧剖视图。
图19的(A)是纸张支承件展开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纸张支承件倾倒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20是开闭盖的凸部与纸张副支承件的突起部接触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2···装置主体部,4···读取部,6···操作部,8···前盖,12···供纸辊,14···分离辊,16···输送辊对,18···排出辊对,20···记录头,22···滑架,24···第一弹簧,24A···安装部,24B···直线部,24C···弯曲部,31···上盖,31A···曲面部,31B···平坦部,32···开闭盖,33···板部,33A···表面,34···旋转轴,35···被连结部,36···延伸部,37···伸出部,38···周壁,38A···前部,38B···后部,39···凸部,41···槽部,42···限制部,43···限制肋,44···纵壁,46···承接件,47···承接件板,47A···导向孔,47B···导向孔,47C···表面,48···凸轮从动部,49···纵板部,51···轴突起,54···纸张副支承件,55···板部,55A···表面,55B···背面,56···弹性部,57A···贯通孔,57B···贯通孔,58···突出部,59···板部,61···卡合部,62···突起部,62A···平坦部,62B···突起,62C···平面,64···侧壁部,64A···侧面,64B···侧面,65···轨道部,66···第一凸台,68···导轨,69···凸出部,72···第一导向部,73···第二导向部,74···第三导向部,75···扩宽部,76···凹部,82···纸张支承件,82A···表面,82B···背面,83···把持部,84···凹部,85···侧面,86···隔壁,87···第一凹部,88···第二凹部,89···第二凸台,91···肋,92···被支承部,92A···被支承面,92B···倾斜面,94···接触部,94A···倾斜面,94B···倾斜面,102···支承支架,104···支架板,104A···表面,105A···导向孔,105B···导向孔,105C···导向孔,105D···导向孔,106···臂部,107···第一臂,108···第二臂,112···旋转轴部,113···壁部,114···被安装部,115···第二弹簧,120···联动部,122···边缘导向件,123···底壁部,124···纵壁部,125···板部,126···副边缘导向件,127···底壁部,128···纵壁部,132···被插入部,133···外壁部,134···内壁部,C1···中心线,C2···中心线,K···输送路径,G···润滑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概略说明。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装置主体,具备在被输送的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上推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在支承有所述介质的状态下上推所述介质;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介质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收纳及展开,通过在将所述开闭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打开的打开状态下展开,能够支承所述介质;以及辅助支承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能够切换为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姿势和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二姿势,所述辅助支承部件伴随所述开闭部件开闭,切换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开闭部件的所述打开状态下,通过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所述介质支承部件能够支承所述介质。
所述辅助支承部件通过旋转,从收纳时的所述第一姿势切换为展开时的所述第二姿势,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
由此,通过所述辅助支承部件通过旋转而切换为所述第二姿势,与没有所述辅助支承部件的构成相比,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范围变大,因此能够抑制支承所述介质的范围不足。
此外,所述辅助支承部件通过关闭所述开闭部件从所述第二姿势切换为所述第一姿势,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在此,与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和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体地构成相比,所述装置主体所需的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收纳空间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大型化。
第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部件设置有能够向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展开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所述介质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经由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收纳及展开。
根据本方式,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移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展开,因此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从所述开闭部件直接展开的构成相比,能够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移动到更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大支承所述介质的范围的面积。
第三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能够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中的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一支承面的下端部引导到与所述辅助支承部件中的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二支承面的上端部相连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在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情况下,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所述第一支承面的下端部被引导到与所述第二支承面的上端部相连的位置。即,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所以能够使所述辅助支承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间隔变窄。
第四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三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是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引导到展开位置的引导槽,所述引导部件具有轴部,所述轴部将向所述展开位置移动的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沿所述引导槽被引导到所述展开位置。由此,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
此外,所述介质支承部件通过绕所述轴部的中心轴旋转,姿势变更为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因此能够使所述辅助支承部件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间隔进一步变窄。
第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四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与所述展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
根据本方式,通过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沿所述倾斜部移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在此,能够不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上以两个阶段移动而沿所述倾斜部以一个阶段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引导到所述展开位置。
第六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二方式到第五方式中任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闭部件形成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对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展开的所述引导部件进行保持。
根据本方式,由于展开的所述引导部件由所述保持部保持,所以能够防止在展开所述引导部件之前返回到收纳位置。
第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二方式至第六方式中任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部件形成有向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形成有在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下被所述突出部支承的被支承部。
根据本方式,在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下,所述被支承部由所述突出部支承,由此限制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向收纳位置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展开的状态下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产生位置偏移。
第八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导部件形成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具有所述突出部,并且能够向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方向弹性变形。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被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方向按压所述突出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弹性部向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方向弹性变形,吸收来自所述被支承部的按压力。由此,能够防止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情况下所述突出部变形。
第九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七方式或第八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收纳有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突出部与所述接触部接触,能够限制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引导部件移动,因此能够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保持为收纳状态。
第十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任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推部件设置有第一对齐部件,所述第一对齐部件能够在与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使所述介质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端部对齐,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设置有第二对齐部件,所述第二对齐部件能够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使所述介质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端部对齐,在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形成有联动部,所述联动部伴随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中的一方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而使另一方移动。此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联动部处,所述第二对齐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旋转的方向旋转。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形成所述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的一方移动的情况下,另一方也通过所述联动部而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的所述介质的对齐。
此外,在所述联动部中,由于所述第二对齐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对齐部件自由地相对旋转,所以能够防止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旋转而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妨碍所述辅助支承部件的收纳动作。
第十一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式至第十方式中任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设置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对所述辅助支承部件施力。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开闭部件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开闭部件对抗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在所述开闭部件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辅助支承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旋转。由此,通过使所述开闭部件为打开状态,自动地使所述辅助支承部件旋转,因此不需要手动旋转所述辅助支承部件的动作。
第十二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任一种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向打开方向推压所述开闭部件的推压部件,在所述开闭部件与所述推压部件接触的部位涂布有润滑剂,在所述开闭部件形成有限制所述润滑剂的移动的限制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润滑剂能够降低由所述开闭部件和所述推压部件的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此外,在由于作用所述推压部件的推压力而所述润滑剂在与推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润滑剂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所述润滑剂从所述开闭部件与所述推压部件的接触部位向外侧溢出。
下面,对本发明的打印机1进行具体说明。打印机1对作为后述的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形成图像。
使用相互正交的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对打印机1的各方向进行说明。
在各图中,X轴方向是装置宽度方向,-X方向在使装置前面面对用户时从用户观察为右方向,+X方向是同样方式下的左方向。此外,X轴方向是在后述的装置主体部2中与记录头20相对的记录区域中的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
另外,在+X方向观察打印机1情况下,将顺时针方向作为+R方向,将与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R方向。
Y轴方向是装置进深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背面朝向前面的方向,-Y方向是从装置前面朝向背面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打印机1的外周面的多个侧面中的设置有操作部6的侧面为装置前表面,其相反的侧面为装置背面。此外,+Y方向是在后述的装置主体部2中已述的记录区域中的纸张P的输送方向。
Z轴方向是铅直方向,+Z方向是铅直向上方向,-Z方向是铅直向下方向。
另外,在后述的承接件46被上推之前的状态下,由箭头A表示承接件46中的纸张P的输送方向且为+A方向。将与+A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A方向。此外,从X方向观察,将与A方向正交的方向且纸张P位于承接件46的方向作为B方向。
如图1至图3所示,打印机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构成为喷墨式打印机。图1示出了在打印机1中收纳有各部件的状态。图2及图3示出了在打印机1中后述的纸张支承件82等各部件倾倒或展开的状态。
如图3所示,打印机1具备:装置主体部2、开闭盖32、上盖31、承接件46、纸张支承件82、支承支架102、纸张副支承件54、边缘导向件122及副边缘导向件126。开闭盖32、上盖31、承接件46、纸张支承件82、支承支架102、纸张副支承件54、边缘导向件122及副边缘导向件126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中的背面部。
此外,打印机1具备读取部4和未图示的控制部。读取部4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的上部,读取原稿。控制部包括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装置而构成,控制打印机1的各部分的动作。
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部2是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具有在纸张P形成图像的功能。此外,装置主体部2在前表面具备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6和前盖8。前盖8能够处于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和打开纸张P的输送路径K的排出部分的打开状态。
此外,装置主体部2具备:供纸辊12、分离辊14、输送辊对16、排出辊对18、记录头20及滑架22。
供纸辊12通过旋转将纸张P向A方向的下游送出。分离辊14通过与供纸辊12之间形成夹缝区域,防止纸张P的重叠输送。输送辊对16配置于相对于记录头20的Y方向的上游,伴随旋转将纸张P输送到记录区域。排出辊对18配置于相对于记录头20的A方向的下游,伴随旋转将纸张P排出。
记录头20是图像形成部的一个例子,并支承于滑架22。滑架22从未图示的电动机得到动力在X轴方向上往返移动。此外,记录头20通过一边伴随滑架22的移动在X轴方向上移动、一边对纸张P喷出油墨,在纸张P进行记录。即,记录头20在输送的纸张P形成图像。
如图5的(A)、(B)所示,在装置主体部2中的-Y方向的端部、且在-X方向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24。
第一弹簧24是向打开方向推压后述的开闭盖32的推压部件的一个例子。具体地说,第一弹簧24构成为扭簧,其具有:安装于装置主体的安装部24A;从安装部24A向-Y方向延伸的直线部24B;以及相对于直线部24B弯曲成向-Z方向凸出的弯曲部24C。
弯曲部24C在开闭盖32的关闭状态下,通过与后述的伸出部37卡合来保持伸出部37。由此,开闭盖32被保持为关闭状态。此外,弯曲部24C在开闭盖32的打开状态下,通过与伸出部37接触,从而对开闭盖32赋予打开方向的推压力。
参照图3,对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进行说明。
开闭盖32以能够开闭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部及内部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换言之,开闭盖3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开闭,能够切换作为与装置主体部2一起覆盖承接件46的状态的关闭状态和作为使承接件46向装置主体部2的外侧露出的状态的打开状态。
上盖31能够旋转地连结于开闭盖32的+Z方向的端部。纸张副支承件54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开闭盖32相对移动。纸张支承件8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纸张副支承件54相对移动。
承接件46配置为在+A方向上比供纸辊12靠向上游,朝向供纸辊12上推纸张P。支承支架102在A方向上配置于纸张支承件82和承接件46之间,在倾倒的状态下支承纸张P。
边缘导向件122设置于承接件46,使纸张P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对齐。副边缘导向件126设置于支承支架102,使纸张P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对齐。
以下,对各构成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基于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下的配置及方向,对各部件的配置及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开闭盖32包括:板部33、旋转轴34、被连结部35、延伸部36、伸出部37、凸部39、槽部41及限制肋43。
板部33在Y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在开闭盖32的收纳状态下,构成打印机1的侧壁的一部分。将板部33的+Y方向的面作为表面33A。
旋转轴34形成为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的圆柱状,在板部33的相对于Z方向的中央的-Z方向的端部,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此外,旋转轴34以能够绕中心轴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部中的未图示的-Z方向的端部。由此,开闭盖32能够打开及关闭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部及位于装置主体部2的内部的输送路径K(图1)。
被连结部35形成于板部33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中央的+Z方向的端部。
延伸部36从板部33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中央的-Z方向且相对于旋转轴34的+Z方向的部位向+Y方向延伸。此外,延伸部36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两个。
凸部39是保持部的一个例子,在板部33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此外,凸部39从表面33A向+Y方向突出。此外,凸部39从X轴方向观察形成为梯形。凸部39的+Z方向的斜面的倾斜角度作为一个例子比凸部39的-Z方向的斜面的倾斜角度大。凸部39保持展开的纸张副支承件54(图1)。
槽部41在板部33的+X方向及-X方向朝向+Y方向突出,沿Z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此外,槽部41朝向板部33的X轴方向的中央开口。
限制肋43在板部33的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向+Z方向的部位,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向+Y方向突出。此外,限制肋43沿X轴方向延伸。
如图6所示,伸出部37从延伸部36的+Y方向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外侧伸出。此外,伸出部37形成为具有沿着X方向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的方筒状,并具有周壁38。
周壁38具有在开闭盖32的关闭状态下配置于伸出部37的相对于中央的+Y方向的前部38A和配置于-Y方向的后部38B。前部38A通过在开闭盖32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与弯曲部24C接触,朝向开闭盖32的打开方向受到推压力。后部38B通过在开闭盖32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与弯曲部24C接触,被限制打开方向的移动。
前部38A是开闭盖32与第一弹簧24接触的部位的一个例子。此外,在前部38A设置有限制部42。
限制部42作为一个例子由在前部38A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及-Z方向的端部中直立的纵壁44构成。换言之,纵壁44包围第一弹簧24与前部38A接触的范围。与纵壁44的X轴方向的间隔相当的长度比与第一弹簧24的线材的粗细相当的长度长。在前部38A中的比纵壁44靠向内侧的表面涂布有润滑剂G。润滑剂G作为一个例是半固体状的润滑脂。
纵壁44的高度设为在润滑剂G在X轴方向上流动时润滑剂G不会越过纵壁44的程度的高度。由此,限制部42能够限制润滑剂G的移动。
如图3所示,上盖31是从X方向观察具有由曲面部31A及平坦部31B构成的截面形状的部件,在X方向上延伸。在曲面部31A形成有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中心轴的未图示的旋转轴。该旋转轴与被连结部35(图4)连结。由此,上盖31能够相对于开闭盖32相对旋转。此外,上盖31由开闭盖32支承,在开闭盖32的开闭动作中,与开闭盖32一起移动。此外,上盖31在打开状态下与开闭盖32相比向-Y方向退避,在关闭状态下关闭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上方。
如图7所示,承接件46是上推部件的一个例子,包括承接件板47、凸轮从动部48、纵板部49、轴突起51而构成。另外,以承接件板47的厚度方向沿B方向配置的状态对承接件46进行说明。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对承接件46赋予上推方向的外力。
承接件板47沿X方向延伸。在承接件板47的A轴方向的比中央靠向-A方向的部位分别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导向孔47A、47B。导向孔47A相对于承接件板47的X方向的中央位于+X方向。导向孔47B相对于承接件板47的X方向的中央位于-X方向。此外,导向孔47B在+A方向位于比导向孔47A靠向下游。导向孔47A、47B在X方向上引导后述的边缘导向件122(图3)。换言之,在承接件46设置有边缘导向件122。
将承接件46的+B方向的面作为表面47C。表面47C是承载纸张P的一部分的承载面。换言之,表面47C是支承纸张P的第三支承面的一个例子。
凸轮从动部48在承接件46的-X方向的端部中的+A方向的端部在B方向上直立。
纵板部49在承接件板47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A方向的端部分别向+B方向直立。
轴突起51是从各纵板部49向X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此外,轴突起51形成为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的圆筒状。此外,轴突起5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构成装置主体部2(图3)的一部分的壁部113(图15)。这样,承接件46在绕轴突起51的中心轴向一方或另一方旋转的情况下,+A方向的端部向+B方向上升或向-B方向下降。
如图3所示,承接件46能够旋转地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此外,承接件46在支承纸张P的状态下,通过从未图示的弹簧受到的作用力来上推纸张P。此外,通过凸轮从动部48利用未图示的凸轮克服弹簧的上推力而被压下,从而承接件46被压下。由此,承接件46将承载的纸张P的+A方向的端部朝向供纸辊12向+B方向上推。
如图8所示,纸张副支承件54是引导部件的一个例子,在展开纸张支承件82(图3)的情况下,将纸张支承件82向支承支架102(图3)引导。
具体地说,纸张副支承件54将后述的纸张支承件82的表面82A(图10)的Z轴方向的下端部引导到与后述的支承支架102的表面104A(图14)的Z轴方向的上端部相连的位置。
纸张副支承件54具有:板部55、弹性部56、突出部58、突起部62、侧壁部64、第一凸台66和导轨68。此外,纸张副支承件54设置于开闭盖32(图3),能够向后述的纸张支承件82的展开方向移动。
另外,以纸张副支承件54处于沿Z轴方向直立的状态对纸张副支承件54的各部分的配置进行说明。此外,纸张副支承件54作为一个例子相对于通过纸张副支承件54的X轴方向的中央且沿着Z方向的中心线C1线对称地构成。因此,对相对于中心线C1的+X方向的构成进行说明,省略-X方向的说明。仅对后述的轨道部65的-X方向的构成进行图示及说明。
板部55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形成为X方向的尺寸比Z方向的尺寸长的矩形。板部55的Z方向的尺寸比开闭盖32的Z方向的尺寸短。将板部55的+Y方向的面作为表面55A,将板部55的-Y方向的面作为背面55B。此外,在板部55形成有在Y方向上贯通板部55的贯通孔57A、57B。
贯通孔57A、57B在Z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贯通孔57A相对于贯通孔57B位于+Z方向。贯通孔57A及贯通孔57B从Y方向观察形成为朝向板部55的-Z方向的端部开口的U形。
弹性部56形成于板部55,从与贯通孔57A的-Z方向的两个端部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以不与贯通孔57A接触的方式朝向+Z方向延伸。此外,弹性部56形成为在Y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此外,弹性部56形成为Z轴方向的尺寸比X轴方向的尺寸长的矩形。
弹性部56在贯通孔57A中与板部55分开,因此能够作为板弹簧在Y方向上弹性变形。换言之,弹性部56将-Z方向的端部作为基端,将+Z方向的端部作为自由端,能够在Y轴方向上弹性变形。此外,弹性部56与突出部58一体成形,支承突出部58。
突出部58形成于弹性部56中的+Z方向的端部,从弹性部56比表面55A更向+Y方向突出。换言之,突出部58朝向后述的纸张支承件82突出。并且,突出部58通过弹性部56在Y轴方向上弹性变形,能够在Y轴方向上位移。突出部58通过在Y轴方向上位移,能够进行纸张支承件82的Z轴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在规定的位置支承纸张支承件82。
突起部62形成于板部55,具有平坦部62A和突起62B。
平坦部62A从与贯通孔57B的-Z方向的两个端部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部位以与贯通孔57B不接触的方式朝向+Z方向延伸。平坦部62A是能够Y轴方向的弹性变形的部位。
突起62B形成于平坦部62A中的+Z方向的端部,从平坦部62A朝向+Y方向突出。在突起62B的+Z方向的端部作为一个例子形成有沿着X-Y面的平面62C。平面62C在Z方向上支承纸张支承件82的一部分。
侧壁部64从板部55的+X方向的端部沿+Y方向直立,并且沿Z方向延伸。侧壁部64在X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侧壁部64的+Z方向的端部延伸到比板部55的+Z方向的端部靠向+Z方向的位置。此外,侧壁部64的-Z方向的端部延伸到比板部55的-Z方向的端部靠向-Z方向。侧壁部64的相对于Z轴方向的中央的+Z方向的部位在Y轴方向上比-Z方向的部位扩宽。
在侧壁部64中,在与面对板部55的侧面64A相反的侧面64B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且在Z方向上延伸的轨道部65。
轨道部65插入已述的槽部41(图4)中。由此,纸张副支承件54能够相对于开闭盖32沿Z轴方向相对移动。
第一凸台66是轴部的一个例子,在侧壁部64中的+Z方向的端部从侧壁部64朝向中心线C1突出。此外,第一凸台66形成为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的圆筒状。此外,第一凸台66向展开位置移动,将后述的纸张支承件82(图3)支承成能够绕第一凸台66的中心轴旋转。另外,纸张支承件82的展开位置是指在展开纸张支承件82的动作结束的时点的纸张支承件82的位置。
导轨68是引导槽的一个例子,将纸张支承件82引导到展开位置。具体地说,导轨68在侧壁部64形成为向远离中心线C1的方向凹陷的槽并在Z方向上延伸。
此外,导轨68作为一个例子从-Z方向朝向+Z方向依次具有第一导向部72、第二导向部73、第三导向部74及扩宽部75。另外,将纸张支承件82(图3)的展开方向作为Z轴方向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从-X方向观察导轨68的状态进行说明。
第一导向部72沿Z轴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第一导向部72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及+Y方向敞开。
第二导向部73是倾斜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导向部72的+Z方向的端部在与Z轴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交叉方向作为一个例子是第二导向部73的+Z方向的端部与-Z方向的端部相比位于+Y方向的方向。此外,第二导向部73具有越朝向+Z方向越使纸张支承件82向+Y方向远离板部55的功能。换言之,第二导向部73具有使纸张支承件82的-Z方向的端部接近支承支架102(图3)的功能。
第三导向部74从第二导向部73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此外,第三导向部74的Z轴方向的长度比第一导向部72的Z轴方向的长度短。
扩宽部75是从第三导向部74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扩宽部75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第三导向部74的Y轴方向的宽度宽。另外,在扩宽部75中的+Y方向的壁形成有朝向-Y方向凹陷的凹部76。
第一凸台66配置于相对于扩宽部75的+Z方向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板部55的背面55B,在X轴方向的中央部且在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向-Z方向的部位形成有朝向-Y方向突出的板部59。板部59通过与开闭盖32(图3)接触来对板部55进行支承。
此外,在背面55B,在比侧壁部64靠向X轴方向的内侧且比板部59靠向X轴方向的外侧的部位形成有凸出部69。凸出部69从背面55B向-Y方向突出。此外,凸出部69从X方向观察形成为梯形。
此外,在背面55B形成有卡合部61。卡合部61从背面55B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向-Y方向突出。在展开了纸张副支承件54的情况下,卡合部61通过与限制肋43(图4)卡合,防止纸张副支承件54过度展开。
如图10所示,纸张支承件82是介质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形成为将Y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部件。此外,纸张支承件82以能够收纳及展开的方式设置于开闭盖32(图3),通过在开闭盖32的打开状态下展开,能够支承纸张P。具体地说,纸张支承件82经由纸张副支承件54(图8)以能够收纳及展开的方式间接地设置于开闭盖32。
另外,以纸张支承件82处于沿Z轴方向直立的状态对纸张支承件82的各部分的配置进行说明。此外,作为一个例子,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通过纸张支承件82的X轴方向的中央且沿着Z轴方向的中心线C2左右对称地构成。因此,对相对于中心线C2的+X方向的构成进行说明,省略-X方向的说明。
将纸张支承件82的+Y方向的面作为表面82A,将-Y方向的面作为背面82B(图11)。表面82A是承载纸张P的一部分的承载面。换言之,表面82A是支承纸张P的第一支承面的一个例子。在纸张支承件82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把持部83。纸张支承件82的-Z方向的端部向-Y方向凹陷。在纸张支承件82的+X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X方向凹陷的凹部84。
凹部84从Z轴方向观察的截面形状为U形,沿Z轴方向延伸。在与凹部84的底部相当的部位形成有沿着Y-Z面的侧面85。此外,在凹部84的Z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隔壁86。
隔壁86从侧面85向+X方向竖立设置,将凹部84划分为第一凹部87和第二凹部88。
第一凹部87位于相对于隔壁86的+Z方向。第一凸台66(图8)插入第一凹部87中。并且,第一凹部87在Z方向上引导第一凸台66。
第二凹部88位于相对于隔壁86的-Z方向。在第二凹部88的侧面85,在Z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第二凸台89。
第二凸台89从侧面85向+X方向以比隔壁86的高度高的方式突出。此外,第二凸台89形成为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状。此外,第二凸台89插入导轨68(图8)中且沿导轨68被引导。
如图11所示,在背面82B形成有大致平行的两条肋91。肋91沿Z轴方向延伸。在肋91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被支承部92。此外,在肋91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接触部94。
图12的(A)示出收纳有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图12的(B)示出展开了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另外,以纸张支承件82的展开方向沿着-A方向的情况,对被支承部92及接触部94进行说明。
被支承部92从肋91向-B方向突出。此外,被支承部92从X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梯形。在被支承部92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被支承面92A。作为一个例子,被支承面92A沿X-B面配置。在被支承部92中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92B。倾斜面92B在与A轴方向及B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被支承部92在收纳有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下被突起62B支承。此外,被支承部92在展开了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下被突出部58支承。
接触部94从肋91向-B方向突出。在接触部94中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94A。倾斜面94A在与A轴方向及B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接触部94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倾斜面94B。倾斜面94B所延伸的方向与倾斜面94A所延伸的方向交叉。
接触部94在收纳有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下能够与突出部58接触。由此,在对纸张支承件82作用了规定的大小以下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接触部94与突出部58接触,纸张支承件82被保持于收纳位置。另外,在对纸张支承件82作用了比规定的大小大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部56弹性变形,解除接触部94与突出部58的接触状态,纸张支承件82能够展开。
如图13所示,纸张支承件82在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图1)的状态下收纳于纸张副支承件54。并且,纸张支承件82及纸张副支承件54能够相对于开闭盖32(图1)相对地展开、收纳。
如图14所示,支承支架102是辅助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此外,支承支架102包括支架板104、臂部106、旋转轴部112和被安装部114而构成。另外,以支架板104的厚度方向沿Y轴方向配置的状态对支承支架102进行说明。
支架板104在X轴方向上延伸。此外,在支架板104形成有分别在X轴方向上延伸且在Y轴方向上贯通支架板104的导向孔105A、105B、105C、105D。导向孔105A、105B相对于支架板104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于+X方向。导向孔105C、105D相对于支架板104的X轴方向的中央位于-X方向。
导向孔105A、105B在X轴方向上引导后述的+X方向的副边缘导向件126(图3)。导向孔105C、105D在X轴方向上引导后述的-X方向的副边缘导向件126。换言之,在支承支架102设置有两个副边缘导向件126。
将支架板104的+Y方向的面作为表面104A。表面104A是承载纸张P的一部分的承载面。换言之,表面104A是支承纸张P的第二支承面的一个例子。
臂部106形成于支架板104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中的-Z方向的端部。两个臂部106相对于支承支架102的X轴方向的中央大致对称地形成,因此,对+X方向的臂部106进行说明,省略-X方向的臂部106的说明。
作为一个例子,臂部106具有第一臂107和第二臂108。第一臂107从支承支架102向+X方向延伸。第二臂108从第一臂107的+X方向的端部向与Y轴方向及Z轴方向的两方交叉的方向延伸。在第二臂108沿Y轴方向配置的状态下,支架板104沿A轴方向(图3)配置。
旋转轴部112从第二臂108向-X方向突出。此外,旋转轴部112形成为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中心轴的圆筒状。此外,旋转轴部11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构成装置主体部2的一部分的壁部113(图15)。
如图15所示,被安装部114从第二臂108向+X方向突出。另外,被安装部114仅形成于+X方向的第二臂108。并且,在被安装部114安装有第二弹簧115的一部分。换言之,在支承支架102设置有第二弹簧115。
第二弹簧115是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构成为扭簧。此外,第二弹簧115的其他一部分安装于壁部113。并且,第二弹簧115将变形时的回复力作为作用力赋予支承支架102。由此,第二弹簧115朝向开闭盖32(图3)对支承支架102施力。
在支承支架102绕旋转轴部112(图14)的中心轴向一方旋转的情况下,支架板104成为沿着Z轴方向的直立姿势,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此外,在支承支架102绕旋转轴部112的中心轴向另一方旋转的情况下,支架板104成为沿着A轴方向的倾倒姿势,向装置主体部2的外侧露出。直立姿势是第一姿势的一个例子。倾倒姿势是第二姿势的一个例子。
这样,支承支架102能够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并且设置成能够朝向承接件46和展开状态的纸张支承件82(图3)之间旋转,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此外,支承支架102能够切换为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时的直立姿势和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时的倾倒姿势。并且,支承支架102通过开闭盖32开闭而旋转来切换直立姿势和倾倒姿势。
支承支架102相对于X-Y面的倾斜角度比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X-Y面的倾斜角度小。由此,支承支架102与纸张支承件82所成的纸张P的承载面为弯曲的形状。
这样,支承支架102通过旋转,切换以相对于承接件46弯曲的弯曲状态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时的直立姿势和以与该弯曲状态相比接近直线的展开状态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时的倾倒姿势。
如图16的(A)、(B)所示,在承接件46设置有边缘导向件122。
边缘导向件122是第一对齐部件的一个例子。此外,边缘导向件122在+X方向和-X方向各设置有一个。另外,两个边缘导向件122相对于承接件46的X轴方向的中央对称地形成,因此,在此对+X方向的边缘导向件122进行说明,省略-X方向的边缘导向件122的说明。
边缘导向件122能够在与A轴方向交叉的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使纸张P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对齐。具体地说,边缘导向件122具有底壁部123和纵壁部124。
底壁部123形成为在B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配置在承接件板47上。在底壁部123设置有被导向孔47A引导的未图示的脚部和支承该脚部的未图示的齿条部件。该齿条部件通过未图示的小齿轮的旋转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由此两个底壁部123在X轴方向上相互接近或相互分离。
纵壁部124在底壁部123的+X方向的端部向+B方向直立。在纵壁部124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部125。板部125延伸至承接件板47的-A方向的端部。
在支承支架102设置有副边缘导向件126。
副边缘导向件126是第二对齐部件的一个例子。此外,副边缘导向件126在+X方向和-X方向各设置有一个。另外,两个副边缘导向件126相对于支承支架102的X轴方向的中央对称地形成,因此,在此对+X方向的副边缘导向件126进行说明,省略-X方向的副边缘导向件126的说明。
副边缘导向件126能够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使纸张P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对齐。具体地说,副边缘导向件126具有底壁部127和纵壁部128。
底壁部127形成为在B轴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配置在支架板104上。在底壁部127形成有被导向孔105A、105B(图14)引导的未图示的脚部和支承该脚部的未图示的齿条部件。该齿条部件通过未图示的小齿轮的旋转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由此两个底壁部127在X轴方向上相互接近或相互分离。
纵壁部128在底壁部127的+X方向的端部向+B方向直立。在纵壁部128的+A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A方向开口的被插入部132。
被插入部132从B轴方向观察时形成为U形。具体地说,被插入部132由纵壁部128、从纵壁部128的+X方向的端部向+A方向延伸的外壁部133、以及与纵壁部128的外壁部133相比从-X方向的位置向+A方向延伸的内壁部134构成。在此,由板部125和被插入部132构成联动部120。换言之,在边缘导向件122及副边缘导向件126形成有联动部120。
在联动部120中,在外壁部133和内壁部134之间插入有板部125。由此,在边缘导向件122向X轴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板部125与外壁部133或内壁部134接触,副边缘导向件126也向X轴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移动。即,与边缘导向件122的移动联动,副边缘导向件126也移动。另外,在X轴方向上,在外壁部133和板部125之间、以及板部125和内壁部134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由此,在联动部120中,副边缘导向件126相对于边缘导向件122自由地相对旋转。
接着,对打印机1的各部分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7的(A)示出了收纳了打印机1的各部分的状态。
接着,如图17的(B)所示,上盖31旋转。
接着,如图17的(C)所示,通过使开闭盖32向-Y方向倾倒,纸张支承件82、纸张副支承件54及承接件46(图3)露出。此时,从开闭盖32作用于支承支架102的反力比第二弹簧115(图15)的作用力小,因此支承支架102朝向纸张支承件82旋转、即倾倒。
如图18所示,支承支架102由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的未图示的止动件限制旋转。由此,通过支架板104与承接件板47在A轴方向上排列,支承支架102及承接件46成为能够接收纸张P的状态。
接着,如图12的(B)所示,在纸张支承件82向+Z方向被拉出的情况下,纸张副支承件54首先通过被支承部92与突出部58接触,相对于开闭盖32(图3)向+Z方向被拉出。并且,纸张副支承件54通过卡合部61(图9)与限制肋43(图4)卡合,停止相对于开闭盖32的拉出动作。此时,纸张支承件82的拉出动作继续。
接着,如图19的(A)、(B)所示,第二凸台89从第一导向部72进入第二导向部73并由第二导向部73引导。此时,由于第一凸台66固定,所以纸张支承件82绕第一凸台66的中心轴旋转。即,纸张支承件82通过以-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抬起的方式旋转而成为倾倒的姿势。由此,支承支架102与纸张支承件82的Y轴方向的间隔变窄,并且支承支架102与纸张支承件82的高低差变小。
如图20所示,纸张副支承件54通过凸出部69被凸部39支承而保持展开状态。
如图12的(B)所示,纸张支承件82通过被支承部92被突出部58支承而保持展开状态。
由此,如图17的(D)所示,保持开闭盖32、上盖31、纸张副支承件54、纸张支承件82及支承支架102的展开状态。另外,在收纳它们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步骤相反的步骤来进行收纳。
如上所述,根据打印机1,在开闭盖32的打开状态下,纸张支承件82展开,由此纸张支承件82能够支承纸张P。支承支架102通过向承接件46和纸张支承件82之间旋转,从收纳时的直立姿势切换为展开时的倾倒姿势,与承接件46及纸张支承件82一起支承纸张P。
这样,支承支架102通过旋转而切换为倾倒姿势,从而与没有支承支架102的构成相比,能够支承纸张P的范围变大,所以能够抑制支承纸张P的范围不足。
此外,支承支架102通过伴随关闭开闭盖32的动作而旋转,从倾倒姿势切换为直立姿势并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在此,与支承支架102和纸张支承件82一体地构成相比,装置主体部2所需的支承支架102及纸张支承件82的收纳空间较小,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1大型化。
根据打印机1,纸张副支承件54相对于开闭盖32移动,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纸张副支承件54展开,因此,与纸张支承件82从开闭盖32直接展开的构成相比,能够将纸张支承件82移动到Z轴方向的更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增大支承纸张P的范围的面积。
根据打印机1,在展开纸张支承件82的情况下,纸张支承件82的表面82A的Z轴方向的下端部被引导到与支承支架102的表面104A的Z轴方向的上端部相连的位置。即,由于纸张支承件82接近支承支架102,所以能够使支承支架102与纸张支承件82的间隔变窄。
根据打印机1,纸张支承件82沿导轨68被引导到展开位置。由此,纸张支承件82接近支承支架102。此外,纸张支承件82通过绕第一凸台66的中心轴旋转,姿势变更为接近支承支架102,因此能够使支承支架102与纸张支承件82的间隔进一步变窄。
另外,在打印机1中,纸张副支承件54与开闭盖32分体设置。由此,与纸张副支承件54和开闭盖32一体地构成相比,能够将能够旋转地支承纸张支承件82的第一凸台66配置于+Z方向的更高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增大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Z方向的倾倒的角度。
根据打印机1,通过使纸张支承件82沿第二导向部73移动,纸张支承件82接近支承支架102。在此,能够不使纸张支承件82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上以两个阶段移动而沿第二导向部73以一个阶段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纸张支承件82移动到展开位置。
根据打印机1,由于展开的纸张副支承件54由凸部39保持,所以能够防止在展开纸张副支承件54之前返回到收纳位置。
根据打印机1,在展开了纸张支承件82的状态下,被支承部92被突出部58支承,由此限制了纸张支承件82向收纳位置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展开的状态下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纸张副支承件54产生位置偏移。
根据打印机1,在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纸张副支承件54展开的状态下,在被支承部92向远离纸张支承件82的方向按压突出部58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部56向远离纸张支承件82的方向弹性变形,吸收来自被支承部92的按压力。由此,能够防止在展开了纸张支承件82的情况下突出部58发生变形。
根据打印机1,通过突出部58与接触部94接触,能够限制纸张支承件82相对于纸张副支承件54移动,因此能够将纸张支承件82保持为收纳状态。
根据打印机1,在支承支架102形成输送路径K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在使边缘导向件122及副边缘导向件126的一方移动的情况下,另一方也通过联动部120而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基于边缘导向件122及副边缘导向件126的纸张P的对齐。此外,在联动部120中,由于副边缘导向件126相对于边缘导向件122自由地相对旋转,所以能够防止在支承支架102旋转而收纳于装置主体部2的情况下,边缘导向件122妨碍支承支架102的收纳动作。
根据打印机1,在开闭盖32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开闭盖32对抗第二弹簧115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在开闭盖32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支承支架102通过第二弹簧115的作用力而旋转。这样,通过使开闭盖32为打开状态,自动地使支承支架102旋转,因此,不需要手动旋转支承支架102的动作。
根据打印机1,能够通过润滑剂G降低由开闭盖32与第一弹簧24的接触产生的摩擦力。此外,在由于作用第一弹簧24的推压力而使润滑剂G在与推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通过限制部42限制润滑剂G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润滑剂G从开闭盖32与第一弹簧24的接触部位向外侧溢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以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为基础,但也可以进行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的部分构成的变更、省略等。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打印机1中,也可以不使用纸张副支承件54,以支承支架102接近纸张支承件82的方式使支承支架102进一步倾倒。
纸张副支承件54也可以仅具有导轨68。
也可以在导轨68不形成如第二导向部73那样的倾斜部而形成弯曲部。
也可以在开闭盖32不形成凸部39。例如,可以通过将形成于纸张副支承件54的凸部向开闭盖32推靠来保持纸张副支承件54。
也可以不使用突出部58和被支承部92,例如,通过将相互吸引的磁铁设置于纸张支承件82及纸张副支承件54,抑制纸张支承件82的位置偏移。
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地形成突出部58而去除弹性部56。
也可以在纸张副支承件54不设置突出部58而形成凹状的部位,通过使接触部94与该凹状的部位卡合,将纸张支承件82保持为收纳状态。
也可以使边缘导向件122和副边缘导向件126分离,不设置联动部120。
也可以不通过第二弹簧115对支承支架102施力而手动地倾倒。
也可以不使用润滑剂G,将摩擦系数低的片材设置于开闭盖32,使第一弹簧24与该片材接触。
为了增加纸张P的承载面积,纸张支承件82也可以由能够在Z方向上相对移动的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上盖31也可以不是开闭盖32而设置于装置主体部2。
开闭部件不限于如开闭盖32那样成为打印机1的外装盖,也可以在装置主体部2的比-Y方向的端部靠向+Y方向的部位开闭输送路径K。此外,开闭盖32也可以通过在Y方向上滑动来切换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承接件46不限于旋转的承接件,也可以是滑动的承接件。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具备在被输送的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上推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在支承有所述介质的状态下上推所述介质;
开闭部件,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开闭;
介质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收纳及展开,通过在将所述开闭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打开的打开状态下展开,能够支承所述介质;以及
辅助支承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能够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
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能够切换为收纳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第一姿势和与所述上推部件及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一起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二姿势,
伴随所述开闭部件开闭,所述辅助支承部件切换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
在所述开闭部件设置有能够向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展开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
所述介质支承部件设置为能够经由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收纳及展开,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能够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中的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一支承面的下端部引导到与所述辅助支承部件中的支承所述介质的第二支承面的上端部相连的位置,
所述导向部是将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引导到展开位置的引导槽,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轴部,所述轴部将向所述展开位置移动的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在与所述展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件接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闭部件形成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对相对于所述开闭部件展开的所述引导部件进行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形成有向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形成有在展开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下被所述突出部支承的被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形成有弹性部,
所述弹性部具有所述突出部,并且能够向远离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方向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件形成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收纳有所述介质支承部件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推部件设置有第一对齐部件,
所述第一对齐部件能够在与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使所述介质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端部对齐,
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设置有第二对齐部件,
所述第二对齐部件能够在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使所述介质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的端部对齐,
在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形成有联动部,所述联动部伴随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及所述第二对齐部件中的一方的所述介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而使另一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联动部处,所述第二对齐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对齐部件向所述辅助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旋转的方向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辅助支承部件设置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朝向所述开闭部件对所述辅助支承部件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向打开方向推压所述开闭部件的推压部件,
在所述开闭部件与所述推压部件接触的部位涂布有润滑剂,
在所述开闭部件形成有限制所述润滑剂的移动的限制部。
CN202110860351.XA 2020-07-30 2021-07-27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40634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9349A JP2022026068A (ja) 2020-07-30 2020-07-30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29349 2020-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3401A CN114063401A (zh) 2022-02-18
CN114063401B true CN114063401B (zh) 2024-01-16

Family

ID=80004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0351.XA Active CN114063401B (zh) 2020-07-30 2021-07-2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613134B2 (zh)
JP (1) JP2022026068A (zh)
CN (1) CN11406340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7423A (ja) * 2015-02-12 2016-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CN107010459A (zh) * 2016-01-28 2017-08-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50352B2 (ja) 2001-05-28 2009-04-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US8845092B2 (en) * 2011-10-31 2014-09-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recording-medium conveying mechanism
JP6430127B2 (ja) * 2014-02-28 2018-11-2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2016005986A (ja) * 2014-05-29 2016-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3469B2 (ja) * 2014-08-25 2017-07-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手差し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81129A (ja) * 2015-10-30 2017-05-1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2017081128A (ja) * 2015-10-30 2017-05-18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JP6859044B2 (ja) 2016-07-29 2021-04-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498913B2 (en) 2016-07-29 2019-1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47423A (ja) * 2015-02-12 2016-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CN107010459A (zh) * 2016-01-28 2017-08-0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13134B2 (en) 2023-03-28
JP2022026068A (ja) 2022-02-10
US20230202206A1 (en) 2023-06-29
US11813848B2 (en) 2023-11-14
CN114063401A (zh) 2022-02-18
US20220032656A1 (en) 2022-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8180B2 (en) Cover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covering device
US969460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8792676B (zh) 介质输送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KR100609059B1 (ko) 스톱퍼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US20110234733A1 (en) 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
US20080143046A1 (en) Sliding Mechanism, sheet guide, sheet lo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424868B2 (en) Sheet supplying apparatus and sheet-supply tray
JP4720606B2 (ja)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給紙装置
US20050285330A1 (en) Multipurpose tray
CN11406340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0631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1629A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9701494B1 (en) Two axis media guide system for an imaging device
JP2003040513A (ja) 排紙トレ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9875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230010583A1 (en) Medium conveying apparatus
JP2018002315A (ja) 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US11472648B2 (en) Sheet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05819A (ja) 用紙位置規制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用紙収納装置
US20160185551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3993052B2 (ja) 用紙トレイ
KR200192691Y1 (ko) 급지 카세트의 용지폭 조절 가이드장치
CN116047879A (zh) 托盘开闭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80201036A1 (en) Sheet tra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008119A (ja) シート分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