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30278A - 一种印刷丝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印刷丝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30278A
CN114030278A CN202111449086.2A CN202111449086A CN114030278A CN 114030278 A CN114030278 A CN 114030278A CN 202111449086 A CN202111449086 A CN 202111449086A CN 114030278 A CN114030278 A CN 1140302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ight
edge
straight side
auxiliary
co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490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锋
邱宇
刘远
陈涛
刘兰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490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302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302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302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34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 B41F15/36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fl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印刷丝网,其包括:网体;网体划分有目标产品区域和辅助区域;辅助区域上印刷有辅助图形;第一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一折角部;第三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第一折角部相适配的第二折角部;第二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三折角部;第四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第三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四折角部。使本发明通过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弧形相互嵌合,并且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避免以往辅助图形之间的间隙为直线导致切面无法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的情况,使当切割机始终能切割到辅助图形上,进而提高产品在流水线机台上的自动化识别率和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印刷丝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印刷丝网。
背景技术
目前,为适应当今电子元器件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逐年增长、利润空间连续压缩的趋势,有必要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精确控制每个环节的投入产出,提高各阶段产品合格率,以获得利润最大化。因此在电容器的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提高流延、丝印、叠层、层压、切割和之后的各个工序的合格率,同时对设备机台精确度和员工操作熟练度也有更高要求。
片式陶瓷电容器是包括多层陶瓷网体、内电极和外电极,内电极是将金属浆料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在陶瓷网体上形成的,将印好的印刷丝网剥离下来,按照一定距离的错位叠在一起,之后加上底保护层(陶瓷材料)和面保护层(陶瓷材料),通过层压将所有印刷丝网、底保护层和面保护层压实,最后通过一定的切割方式,切出若干电容芯片。芯片经过高温烧结形成陶瓷电容的主体部分,再将电容两端封上外电极,与内电极连接上,即可生产出片式陶瓷电容。
如图1和2所示,并参见公开号为CN104191806B的专利文献,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陶瓷网体的大小尺寸和叠层机的平面矩形吸盘一致。叠层机矩形吸盘工作时,边缘区域的真空吸附力大于中心区域,为避免影响产品合格率,边缘区域不做产品(内电极图形),只印刷部分辅助图形。因此印刷丝网区分为目标产品区域和辅助区域。由于制作印刷丝网的机台设备精度、丝网钢丝材料、乳胶材料、网体层叠高度等因素限制,传统陶瓷网体的辅助区域里辅助图形一般设计成直线边缘矩形,相邻直线边缘矩形之间具有一定空隙。陶瓷网体材料颜色较浅,接近白色。金属电极浆料颜色较深,接近黑色。因此内电极图形和辅助图形的颜色一般为黑色。通过错位叠层,将若干层陶瓷网体叠在一起,经过层压,将所有网体压实,形成巴块。在切割工序中,为了能将多个巴块装载入切割机进行自动化连续切割,首先要将辅助区域外围四边各垂直切除一部分巴块材料,切除的尺寸约为二分之一个传统辅助图形的长度和宽度,使其能从切面识别出辅助图形的黑色金属材料,使得切割机能从切面精确识别巴块的具体位置,并开始自动化连续切割。
由于将辅助区域外围四边各垂直切除一部分巴块材料这个操作,是由人工手动完成,因此切割精度存在一定误差。对于传统直线边缘矩形的辅助图形,相邻的辅助图形之间存在呈直线的间隙,当切割机沿直线切割在间隙上时,存在切割线位置与相邻直线边缘矩形之间的空隙重合的状况,造成切面只能显示白色的陶瓷网体材料,无法显示黑色的金属材料层,最终导致切割机无法正确识别巴块位置而出错报警,进而需要人工检查是否印刷丝网是否切割完毕的情况,导致无法完成自动化切割,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当切割机沿直线切割在间隙上,导致切割线与相邻的辅助图形空隙重合而导致切面无法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刷丝网,其包括:网体;所述网体划分有目标产品区域和辅助区域;所述辅助区域上印刷有辅助图形;所述目标产品区域内印刷有多个内电极图形;
所述辅助图形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三边缘,以及与所述第二边缘相对的第四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一折角部;所述第三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一折角部相适配的第二折角部;
所述第二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三折角部;所述第四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三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四折角部;
所述辅助图形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在第一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一折角部和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二折角部相嵌合;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三折角部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四折角部相嵌合;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相垂直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五折角部;所述第三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五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六折角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折角部和第五折角部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折角部和所述第六折角部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边缘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七折角部;所述第四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七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八折角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三折角部和第七折角部依次设置,所述第四折角部和所述第八折角部依次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边缘包括:第一直边、第二直边,以及第三直边;所述第一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折角部;所述第二直边与所述第三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五折角部;
所述第三边缘包括:第四直边、第五直边,以及第六直边;所述第四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五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直边与所述第五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折角部;所述第五直边与所述第六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六折角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直边与所述第五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六直边相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二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三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四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五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以及第六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边缘包括:第七直边、第八直边,以及第九直边;所述第七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直边与所述第八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三折角部;所述第八直边与所述第九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七折角部;
所述第四边缘包括:第十直边、第十一直边,以及第十二直边;第十直边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直边的第二端与第十二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直边与所述第十一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四折角部;所述第十一直边与所述第十二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八折角部。
可选的,所述第七直边与所述第十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八直边与所述第十一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九直边与所述第十二直边相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七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八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九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十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十一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以及第十二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均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的,所述辅助区域包围在所述目标产品区域的四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呈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呈均匀间隔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印刷丝网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弧形相互嵌合,并且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通过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弧形相互嵌合,并且在第二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避免以往辅助图形之间的间隙为直线导致切面无法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的情况,使当切割机沿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进行切割时,始终能切割到辅助图形上,进而提高产品在流水线机台上的自动化识别率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陶瓷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切割线、第二切割线,以及网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切割线、第二切割线,以及网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辅助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辅助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二切割线切割后的网体与辅助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二切割线切割后的网体与辅助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二切割线切割后的网体与辅助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网体;101、目标产品区域;102、辅助区域;2、辅助图形;21、第一边缘;211、第一直边;212、第二直边;213、第三直边;22、第二边缘;221、第七直边;222、第八直边;223、第九直边;23、第三边缘;231、第四直边;232、第五直边;233、第六直边;24、第四边缘;241、第十直边;242、第十一直边;243、第十二直边;3、内电极图形;4、第一折角部;5、第二折角部;6、第三折角部;7、第四折角部;8、第一切割线;9、第二切割线;10、第五折角部;11、第六折角部;12、第七折角部;13、第八折角部;14、电容器;141、内电极;142、外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印刷丝网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印刷丝网的首选实施例。但是,印刷丝网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印刷丝网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印刷丝网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3、图4、图7,以及图8,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印刷丝网,其包括:网体1;所述网体1划分有目标产品区域101和辅助区域102;所述辅助区域102上印刷有辅助图形2;所述目标产品区域101内印刷有多个内电极图形3。
所述辅助图形2具有第一边缘21、第二边缘22、与所述第一边缘21相对的第三边缘23,以及与所述第二边缘22相对的第四边缘24。
所述第一边缘21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一折角部4;所述第三边缘23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一折角部4相适配的第二折角部5。
所述第二边缘22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三折角部6;所述第四边缘24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三折角部6相适配的第四折角部7。
所述辅助图形2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在第一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2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2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2的第一折角部4和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2的第二折角部5相嵌合;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2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2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2的第三折角部6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2的第四折角部7相嵌合;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本实施例的丝网印刷设备可以用于在制造图2所示的片式陶瓷电容器14的过程中对网体1进行内电极141印刷的步骤。片式陶瓷电容器14是包括多层陶瓷网体1、内电极141和外电极142,内电极141是将金属浆料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印在陶瓷网体1上形成的,将印好的印刷丝网剥离下来,按照一定距离的错位叠在一起,之后加上底保护层(陶瓷材料)和面保护层(陶瓷材料),通过层压将所有印刷丝网、底保护层和面保护层压实,最后通过一定的切割方式,切出若干电容芯片。芯片经过高温烧结形成陶瓷电容的主体部分,再将电容两端封上外电极142,与内电极141连接上,即可生产出片式陶瓷电容。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中,丝网图形的大小尺寸和叠层机的平面矩形吸盘一致。叠层机矩形吸盘工作时,边缘区域的真空吸附力大于中心区域,为避免影响产品合格率,边缘区域不做产品,只印刷部分辅助图形。因此丝网图形区分为目标产品区域101和辅助区域102(虚线所示区域)。由于制作印刷丝网的机台设备精度、丝网钢丝材料、乳胶材料、网体1层叠高度等因素限制,传统的辅助区域102里辅助图形2一般设计成直线边缘矩形,该矩形尺寸略大于二分之一的内电极图形3,且相邻直线边缘矩形之间具有一定空隙。陶瓷网体1材料颜色较浅,接近白色。金属电极浆料颜色较深,接近黑色。因此内电极图形3和辅助图形2的颜色一般为黑色。通过错位叠层,将若干层网体1叠在一起,经过层压,将所有网体1压实,形成巴块。巴块的大小尺寸同丝网图形一致。在切割工序中,为了能将多个巴块装载入切割机进行自动化连续切割,首先要将辅助区域102外围四边各垂直切除一部分巴块材料,切除的尺寸约为二分之一个传统直线边缘矩形的长度和宽度,使其能从切面识别出辅助图形2的黑色的金属材料,使得切割机能从切面精确识别巴块的具体位置,并开始自动化连续切割。
由于将辅助区域102外围四边各垂直切除一部分巴块材料这个操作,是由人工手动完成,因此切割精度存在一定误差。对于传统直线边缘矩形的辅助图形2,相邻的辅助图形2之间存在呈直线的间隙,当切割机沿直线切割在间隙上时,存在切割线位置与相邻直线边缘矩形之间的空隙重合的状况,造成切面只能显示白色的陶瓷网体1材料,无法显示黑色的金属材料层,最终导致切割机无法正确识别巴块位置而出错报警,进而需要人工检查是否印刷丝网是否切割完毕的情况,导致无法完成自动化切割,影响生产效率。
其中,本申请中辅助区域102的辅助图形2用于透浆以形成辅助图形,在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上的相邻辅助图形2有一定间隙。本申请在第一直线方向上,多个辅助图形2依次排列,并且前一个辅助图形2的第一折角部4嵌合在后一个辅助图形2的第二折角部5内,使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2弧形相互嵌合,也即是第一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
本申请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多个辅助图形2依次排列,并且前一个辅助图形2的第一折角部4嵌合在后一个辅助图形2的第二折角部5内,使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2弧形相互嵌合,也即是第二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而切割机的切割线均为呈直线进行切割,并且沿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进行切割时,始终能切割到辅助图形2上。另外,本申请的辅助图形2排列方式和结构避免以往切割机沿直线切割在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的直线间隙上,从而导致无法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的情况,进而提高产品在流水线机台上的自动化识别率和生产效率。
具体地,请参见图9-图11,辅助图形2为金属浆料图形,使当切割机对辅助图形2进行切割时,其切割面呈黑色。网体1为陶瓷网体1材料,其切割面呈白色。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参见图5-图7,本申请还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切割线8和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切割线9。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相垂直设置。其中,切割机沿着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对印刷丝网进行切割,由于第一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和第二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之间的间隙为多段折线,因此切割机沿着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对印刷丝网进行切割时,切割机必定会切到辅助图形2,进而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有效防止切割机自动停止工作。
具体地,相嵌合的意思为间隔设置并且凹凸配合。
具体地,请参见图5,在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上的辅助图形2均等距间隔设置,使网体1上的相邻辅助图形2的间隙均等距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图7,以及图8,所述第一边缘21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五折角部10;所述第三边缘23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五折角部10相适配的第六折角部11;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折角部4和第五折角部10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折角部5和所述第六折角部11依次设置。
请参见图3、图,以及图8,所述第二边缘22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七折角部12;所述第四边缘24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七折角部12相适配的第八折角部13;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三折角部6和第七折角部12依次设置,所述第四折角部7和所述第八折角部13依次设置。
第五折角部10、第六折角部11、第七折角部12,以及第八折角部13的设置,使沿第二切割线9对第一直线方向上的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进行切割时,能够切割出更多的黑色金属材料,进而提高切割机的识别率。
具体地,请参见图7和图8,所述第一边缘21包括:第一直边211、第二直边212,以及第三直边213。第一直边211、第二直边212,以及第三直边213依次连接,也即是第一直边21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边2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直边212的第二端与第三直边21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边211与所述第二直边212夹持形成第一折角部4,所述第二直边212与所述第三直边213夹持形成第五折角部10。
请参见图7和图8,所述第三边缘23包括:第四直边231、第五直边232,以及第六直边233;第四直边231、第五直边232,以及第六直边233依次连接,也即是第四直边231的第二端与第五直边232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直边232的第二端与第六直边23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直边231与所述第五直边232夹持形成第二折角部5,所述第五直边232与所述第六直边233夹持形成第六折角部11。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边211与所述第四直边231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直边212与所述第五直边232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直边213与所述第六直边233相平行设置,也即是第一边缘21和第三边缘23在第二直线方向上阵列设置,从而使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2弧形能够更好的嵌合。
在一可能的设计中,请参见图5和图6,所述第一直边211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二直边212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三直边213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四直边231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五直边232的延伸直线方向,以及第六直边233的延伸直线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使切割机沿第二切割线9进行切割时,避免相邻两个辅助图形2的某段间隙与第二切割线9重合,进而提高切割机切出黑色金属材料的面积。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7和图8,所述第二边缘22包括:第七直边221、第八直边222,以及第九直边223;第七直边221、第八直边222,以及第九直边223依次连接,也即是第七直边221的第二端与第八直边222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直边222的第二端与第九直边2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直边221与所述第八直边222夹持形成第三折角部6,所述第八直边222与所述第九直边223夹持形成第七折角部12;
请参见图7和图8,所述第四边缘24包括:第十直边241、第十一直边242,以及第十二直边243;第十直边241、第十一直边242,以及第十二直边243依次连接,也即是第十直边241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直边242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直边242的第二端与第十二直边24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直边241与所述第十一直边242夹持形成第四折角部7;所述第十一直边242与所述第十二直边243夹持形成第八折角部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七直边221与所述第十直边241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八直边222与所述第十一直边242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九直边223与所述第十二直边243相平行设置,也即是第二边缘22和第四边缘24在第一直线方向上阵列设置,从而使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辅助图形2弧形能够更好的嵌合。
在实际应用中,请参见图7和图8,第一直边21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边2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直边212的第二端与第三直边21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直边213的第二端与第七直边221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直边221的第二端与第八直边222的第一端连接,第八直边222的第二端与第九直边223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直边223的第二端与第六直边233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直边233的第一端与第五直边232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直边232的第一端与第四直边231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直边231的第一端与第十二直边24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二直边243的第一端与第十一直边242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直边242的第一端与第十直边241的第二端连接,第十直边241的第一端与第一直边211的第一端连接,以形成一封闭的图形。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区域102包围在所述目标产品区域101的四周,并且辅助区域102呈回字形,进而包围目标产品区域101。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2呈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2呈均匀间隔设置。
在一可能的设计中,请参见图6,斜向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2中,最接近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的中点为切割点,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经过对应的切割点,网体1上多条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交叉形成的网格为切割格。在切割工序中,可沿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进行切割。
内电极图形3为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矩形。每个内电极图形3位于横向相邻的两个切割格内,也即是第一切割线8位于内电极图形3上。在一实施例中,内电极图形3在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对称中心位于切割线上。多个内电极图形3,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等间距排列,且在第二直线方向上交错排列。在切割工序中,从内电极图形3的中间位置切断,从而形成两个内电极141,且内电极141的垂直切面位置可与外电极142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请参见图6和图7,辅助图形2的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内电极图形3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长度。辅助图形2的在第二直线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内电极图形3在第二直线方向上的长度。
同时参见图6和图7,切割格的在第一直线方向的长度为a,切割格在第二直线方向的长度为b,第一直边211第一端至第三直边213第二端的长度为a1,第三直边213第二端至第十二直边243第二端的长度为b1。
a1<a,b1<b,小于的幅度由电容器14的丝网印刷设备、用于印刷的网体1的材料性质、印刷浆料的特性、生产机台设备的经度和具体产品尺寸共同决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网体1为陶瓷材质,印刷浆料为金属内电极141浆料,则小于幅度由陶瓷网体1的材料性质、金属内电极141浆料的种类、颗粒度、粘合性能、干燥性能以及生产机台设备精度、具体产品尺寸共同决定,一般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尺寸小于幅度在5%以内,则该实施例a-a1≤3%a,b-b1≤3%b。
同时参见图10,印刷过金属浆料后的网体1,进过多层叠层,形成图10的多层结构巴块,图11所示的是辅助区域102其中一个切割格的一个沿第二切割线9切完后的切面,辅助图形2折线线段图形被第二切割线9切断后,切面总能显示出黑色金属内电极141材料,即使在整个印刷、叠层、层压到切割过的程中,因为人工手动操作或机台设备误差导致实际切割线平行偏移了原定第二切割线9,实际切割后的切面,依然能切断辅助图形2的折线线段,依然能在切面露出同等比例的黑色金属内电极141材料,保证切面的色差占比维持在一个固定值,提高产品在流水线机台上的自动化识别率和生产效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容器的制备方法,采用上述的印刷丝网制成,其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印刷丝网进行错位层叠;所述网体1包括沿第一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切割线8和沿第二直线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切割线9;
S200,对叠层后的印刷丝网沿第一切割线8进行第一次切割;
S300,对第一次切割后的印刷丝网沿第二切割线9进行第二次切割。
其中,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均需要经过斜向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2中,最接近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的中点。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印刷丝网,在使用切割机本申请的印刷丝网进行切割时,第一切割线8和第二切割线9在切辅助区域102始终能切割在辅助图形2上,并能让切割机在垂直切面识别到辅助图形2透浆的黑色金属材料,使本发明避免以往当切割机沿直线切割在间隙上,从而导致切割线与相邻的辅助图形2空隙重合而导致切面无法显示出黑色金属材料的情况,使本发明对于多层叠层结构有较好的适应性,能提高切割机的自动化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网体;所述网体划分有目标产品区域和辅助区域;所述辅助区域上印刷有辅助图形;所述目标产品区域内印刷有内电极图形;
所述辅助图形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与所述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三边缘,以及与所述第二边缘相对的第四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一折角部;所述第三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一折角部相适配的第二折角部;
所述第二边缘设置有向外凸的第三折角部;所述第四边缘设置有向内凹并与所述第三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四折角部;
所述辅助图形的数量为多个;其中,在第一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一折角部和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二折角部相嵌合;在第二直线方向上,多个所述辅助图形中相邻的两个辅助图形的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三折角部与另一个所述辅助图形的第四折角部相嵌合;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相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五折角部;所述第三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五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六折角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折角部和第五折角部依次设置,所述第二折角部和所述第六折角部依次设置;
所述第二边缘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七折角部;所述第四边缘设置有向外凸并与所述第七折角部相适配的第八折角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第三折角部和第七折角部依次设置,所述第四折角部和所述第八折角部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包括:第一直边、第二直边,以及第三直边;所述第一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一折角部;所述第二直边与所述第三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五折角部;
所述第三边缘包括:第四直边、第五直边,以及第六直边;所述第四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五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直边与所述第五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折角部;所述第五直边与所述第六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六折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四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直边与所述第五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直边与所述第六直边相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二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三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四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五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以及第六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缘包括:第七直边、第八直边,以及第九直边;所述第七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直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直边与所述第八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三折角部;所述第八直边与所述第九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七折角部;
所述第四边缘包括:第十直边、第十一直边,以及第十二直边;第十直边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直边的第二端与第十二直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直边与所述第十一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四折角部;所述第十一直边与所述第十二直边的连接处形成第八折角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直边与所述第十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八直边与所述第十一直边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九直边与所述第十二直边相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八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九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十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第十一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以及第十二直边的延伸直线方向均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呈夹角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丝网,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区域包围在所述目标产品区域的四周;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呈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上的多个所述辅助图形呈均匀间隔设置。
CN202111449086.2A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印刷丝网 Pending CN1140302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9086.2A CN114030278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印刷丝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49086.2A CN114030278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印刷丝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30278A true CN114030278A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39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49086.2A Pending CN114030278A (zh) 2021-11-30 2021-11-30 一种印刷丝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302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1437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397310A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印刷丝网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CN216507351U (zh) 一种印刷丝网
CN114030278A (zh) 一种印刷丝网
JP4502130B2 (ja) 積層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3102035A (ja) セラミッ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811388B1 (ko) 적층 세라믹 캐패시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4623305B2 (ja) 積層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504229B2 (ja) 積層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H03246917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H0477663B2 (zh)
JPH06224072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ーの製造方法
JP2002299149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2977698B2 (ja) 積層基板
JPH0856062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の積層ずれ検査用マーク
JP2534976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CN117373778A (zh) 一种电子元件及巴块
US20140373341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coil components
JPH05226178A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6314630A (ja) セラミック積層電子部品
US20240006112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JPS62259415A (ja) 積層セラミツク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265413A (ja) 積層セラミツク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JPH06120064A (ja) 積層チップ部品の製造方法
KR20020085290A (ko) 다층 세라믹 소자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