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7594A - 磁性扣具 - Google Patents

磁性扣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7594A
CN114027594A CN202110415374.XA CN202110415374A CN114027594A CN 114027594 A CN114027594 A CN 114027594A CN 202110415374 A CN202110415374 A CN 202110415374A CN 114027594 A CN114027594 A CN 114027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locking
magnetic member
buckle
fix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53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27594B (zh
Inventor
李邱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1537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2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27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9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fastening by sliding in the main plane or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性扣具,其包括公扣和母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内活动设有可卡锁所述锁舌以使公扣与母扣锁合连接在一起的卡锁件,所述卡锁件上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卡锁件随动;所述母扣内固定设有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在不同于闭锁方向上移动。本发明的磁性扣具通过设置第三磁性件、第四磁性件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弹性部件,利用磁性件之间的磁力而致动卡锁件,从而可大大简化卡锁件的结构,并且可缩小卡锁件的体积,进而利于将结构小型化而扩大应用范围。本发明的磁性扣具具有结构新颖、功能实用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Description

磁性扣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扣,特别涉及一种磁性扣具。
【背景技术】
安全扣通常包括母扣和公扣,其中,公扣设有锁舌,母扣设有锁孔,锁舌插入至锁孔内便能够使得公扣和母扣锁合连接在一起。通过操作解锁,还能够使得公扣和母扣彼此分离。
通常而言,母扣上的锁孔通常由一固定孔和一位置可发生变化的卡锁部组成。当卡锁部伸出于固定孔内时,其可起到卡锁作用,将锁舌锁定在锁孔内,从而使得公扣和母扣的锁合连接。当卡锁部退出固定孔时,锁舌便可自由出入固定孔而从锁孔中退出,从而可使得公扣与母扣分离。
公扣与母扣对插时,锁舌通常会挤压卡锁部;通过锁舌的挤压使卡锁部移开才能够使得锁舌继续前进;而当锁舌完全插入至锁孔内时,卡锁部需自动移回原来的状态才能卡锁住锁舌,实现公扣与母扣的锁合连接。因此,在锁舌插入锁孔的过程中,卡锁部被动的移开后需要自动回复至原来的位置进行上锁。因此,现有的安全扣中,母扣中均需设置弹性部件,利用弹性部件的弹力而为卡锁部的移动提供机会,使得卡锁部能够被锁舌推动,并利用弹性部的弹力而实现卡锁部的自动上锁。
现有安全扣中,不管其内部结构如何,但无一例外的,均需设置弹性部件。但是,在母扣中设置弹性部件来实现卡锁部的移动和自动上锁,需要母扣具有较大的安装空间才能够设置弹性部件,因此,这便决定了现有的安全扣具有一定的体积大小,其无法进一步小型化。而在某些使用场所,更小型化的安全扣更能满足需求,例如,安全头盔上使用的安全扣、鞋扣上使用的安全扣等。因此,能够实现现有安全扣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满足小型化需求的安全扣,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而值得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不设置弹性部件,利用磁性件的磁力来实现卡锁部的移动和上锁,从而节约安装空间而利于小型化的磁性扣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性扣具,其包括公扣和母扣,所述公扣设有凸出状的锁舌;所述母扣设有可供所述锁舌自由出入的固定孔;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可沿闭锁方向对插而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相互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内活动设有可卡锁所述锁舌以使公扣与母扣锁合连接在一起的卡锁件,所述卡锁件上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卡锁件随动;所述母扣内固定设有第四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在不同于闭锁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当通过外力制动所述卡锁件沿第一方向移动以释放所述锁舌后,所述第三磁性件可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复位。
进一步地,当所述锁舌进入所述固定孔而推动所述卡锁件远离所述锁舌后,所述第三磁性件可与所述第四磁性件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沿锁舌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所述卡锁件设有可出入所述固定孔而卡锁所述锁舌的卡锁部;所述锁舌设有可供所述卡锁部插入的凹槽部;当所述卡锁部卡止在所述锁舌的凹槽部内时,所述公扣与母扣锁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母扣内设有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锁舌内设有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在所述公扣和母扣的闭锁方向上彼此吸引。
进一步地,当所述锁舌未插入所述固定孔时,所述第四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分别通过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上而维持所述卡锁件处于卡锁部伸出于所述固定孔范围内的平衡状态;当所述锁舌插入至所述固定孔内时,所述锁舌可推开所述卡锁部而沿闭锁方向前进直至所述卡锁部卡锁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当所述锁舌未插入所述固定孔时,所述第四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分别通过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上而维持所述卡锁件处于卡锁部不伸出于所述固定孔范围内的平衡状态;当所述锁舌插入至所述固定孔内时,所述第二磁性件作用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第三磁性件而致动所述卡锁件的卡锁部朝锁舌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所述卡锁部与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布于所述固定孔的同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卡锁部与所述第三磁性件分布于所述固定孔相对的两侧。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磁性扣具通过设置第三磁性件、第四磁性件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弹性部件,利用磁性件之间的磁力而致动卡锁件,从而可大大简化卡锁件的结构,并且可缩小卡锁件的体积,进而利于将结构小型化而扩大应用范围。本发明的磁性扣具具有结构新颖、功能实用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3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3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3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4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4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4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3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5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5B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6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6B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5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7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7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7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6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8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8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8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7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9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9B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8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10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10B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9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11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11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11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10的锁合连接原理示意图,其中,图12A是锁舌未插入时的示意图,图12B是锁舌插入过程的示意图,图12C是卡锁部卡锁锁舌的示意图。
附图标识:母扣10、第一磁性件11、卡锁件12、卡锁部121、导入斜曲面1211、安装位122、拉孔123、拉绳124、第三磁性件13、第四磁性件14、壳体15、第一壳体151、第二壳体152、磁铁架153、限位部154、固定孔155、公扣20、锁舌21、第一圆锥面211、凹槽部212、第二圆锥面213、第二磁性件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12所示,本发明的磁性扣具包括公扣20和母扣10,其主要要点在于,母扣10内未设置有传统的弹性部件,而设置有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利用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来制动卡锁件12复位,从而可简化结构,缩小安装空间,利于结构小型化。
所述公扣20和母扣10可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相互分离。公扣20上设有锁舌21,母扣10上设有相应的锁孔,锁舌21可沿闭锁方向X插入至锁孔内而使得公扣20和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解锁操作时,锁舌21可从锁孔内退出而使公扣20和母扣10彼此分离。
如图1~图12所示,为卡锁所述锁舌21,在所述母扣10内设有卡锁件12,在所述锁舌21上设有可供所述卡锁件12插入的凹槽部212。所述卡锁件12在所述母扣10内为活动设置,其可在母扣10内活动。
如图1~图12所示,所述卡锁件12设有卡锁部121,所述卡锁部121可出入所述固定孔155而插入至所述凹槽部212内而卡锁所述锁舌21。所述卡锁部121为锁孔的一部分。在所述母扣10上设有固定孔155,所述卡锁部121与所述固定孔155共同形成锁孔。所述固定孔155的大小,应能够使得所述锁舌21自由出入。所述锁孔通过卡锁部121的位置变化而实现对锁舌21的锁止或释放。当所述卡锁部121伸出在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内时,其具有锁止所述锁舌21的能力,此时,卡锁部121可卡锁所述锁舌21而使公扣20和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当所述卡锁部121沿退出所述固定孔155的方向运动至一定程度时,例如完全退出所述固定孔155范围时,所述卡锁部121失去锁止所述锁舌21的能力,此时公扣20和母扣10可彼此分离。
如图1~图12所示,为不通过弹性部件致动所述卡锁部121,在所述卡锁件12上设有第三磁性件13,在所述母扣10内固定设有第四磁性件14。
所述第三磁性件13相对于所述卡锁件12的位置固定,因而所述第三磁性件13和卡锁件12随动,两者同步活动。
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间隔设置,两者可在不同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
当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间隔特定距离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可保持静止状态而不活动,即卡锁件12可保持平衡状态。当所述第三磁性件13相对于所述第四磁性件1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之间的磁力大小发生变化而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2,使所述卡锁部121在不同于闭锁方向上移动。
解锁操作时,通过外力制动所述卡锁件12沿第一方向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该过程中,外力作用的结果是迫使卡锁部121远离锁舌21,并使得第三磁性件13相对于第四磁性件14的位置发生变化;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2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复位。所述第一方向,不同于闭锁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闭锁方向。换言之,解锁操作时,施加的外力作用打破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原有的平衡状态,当解锁完成后,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之间的磁吸力或磁斥力便会促使第三磁性件13回复至原有的平衡位置,从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移动而复位。
通过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之间的磁力作用而致动卡锁件12复位,可大大简化卡锁件12的结构,缩小母扣10的体积大小,从而利于结构小型化。
对于本发明的磁性扣具,当公扣20与母扣10处于分离状态且未受外力作用时,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所具有的形态称之为默认状态。
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卡锁部121的位置可以设置为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也可设置为不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传统的设有弹性部件的安全扣,在默认状态时,卡锁部121必须设置为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而当通过磁力作用来致动卡锁件12时,所述卡锁部121的默认位置可灵活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默认状态时,如图3A、图4A所示,所述卡锁部121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可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使得卡锁件12保持稳定状态,并使得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当锁舌21需进入锁孔内时,锁舌21推动所述卡锁部121远离所述锁舌21,使卡锁部121短暂的移开而使得锁舌21可以继续前进。该过程使得第三磁性件13相对第四磁性件14位置变化。当所述锁舌21移动到位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便通过磁力作用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沿锁舌21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默认状态时,如图5A、图6A、图9A、图10A所示,所述卡锁部121不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可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使得卡锁件12保持稳定状态,并使得卡锁部121不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当锁舌21需进入锁孔内时,锁舌21不需推动卡锁部121移动便可直接进入锁孔,这样可更利于锁舌21进入,利于公扣20和母扣10快速锁舌21连接。这种实施例中,通过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与第三磁性件13相互作用——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沿锁舌21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21。
相对于所述固定孔155而言,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卡锁部121可分布于固定孔155的同一侧(如图3、图5~图8所示),也可分布于固定孔155相对的两侧(如图2、图9~图12所示),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相对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而言,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所述卡锁部121应分布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两侧。
进一步的,如图5~图12所示,在所述母扣10内还可设置第一磁性件11,在所述锁舌21内设置第二磁性件22。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所述公扣20和母扣10的闭锁方向上彼此吸引。当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至一定距离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而可使得锁舌21快速插入至锁孔中。
如图5~图12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的位置,与锁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磁性件22的位置,与所述锁舌21的位置相对应。通常情况下,第二磁性件22设置于锁舌21内。
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二磁性件22的形状不限,其优选为两者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二磁性件22为圆形磁铁。
如图5~图12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还可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或第二磁性件22相互作用而影响所述卡锁件12的移动,从而实现卡锁件12的自动复位和自动上锁。
如图5~图12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二磁性件22在不同于闭锁方向上通过磁力相互作用。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或第二磁性件22之间,可以是相互排斥,也可以是相互吸引,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当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相互吸引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便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2相互排斥;当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1相互排斥时,所述第三磁性件13便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
相对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而言,所述第一磁性件11与第四磁性件14分布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相对固定。因此,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可作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上而影响卡锁件12的移动。
当锁舌21未插入所述固定孔155时,所述母扣10内设置的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分别通过磁力作用于第三磁性件13上而维持所述卡锁件12处于平衡状态。该平衡状态,即母扣10的默认状态,其既可以是卡锁件12处于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的状态,也可以是卡锁件12不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范围内的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分别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斥力而维持所述卡锁件12处于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分别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吸力而维持所述卡锁件12处于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斥力,所述第四磁性件14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吸力而使所述卡锁件12处于平衡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吸力,所述第四磁性件14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斥力而使所述卡锁件12处于平衡状态。
当所述卡锁件12在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第四磁性件14的作用下处于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的平衡状态时,若锁舌21需进入锁孔,所述锁舌21需推开所述卡锁部121而沿闭锁方向前进。当锁舌21沿闭锁方向前进至锁合位置时,不管第二磁性件22对第三磁性件13施加的磁力是阻碍卡锁件12复位至默认状态,还是利于卡锁件12复位至默认状态,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磁力大小都能够使得所述卡锁部121沿锁舌21方向移动进行复位而卡锁所述锁舌21。解锁操作时,通过外力制动所述卡锁件12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卡锁部121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以释放所述锁舌21。当锁舌21从锁孔内退出后,第二磁性件22不再对第三磁性件13施加作用力,第三磁性件13便在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作用下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回复至平衡位置,从而使得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重新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内。
当所述卡锁件12在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第四磁性件14的作用下处于卡锁部121不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的平衡状态时,若锁舌21需进入锁孔,所述锁舌21不需推开所述卡锁部121便可沿闭锁方向前进至锁合位置。此时,进入至锁孔内的第二磁性件22对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第三磁性件13施加磁力作用而促使卡锁部121沿锁舌21方向移动而卡锁住所述锁舌21。解锁操作时,通过外力制动所述卡锁件12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卡锁部121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以释放所述锁舌21。当锁舌21从锁孔内退出后,第二磁性件22不再对第三磁性件13施加作用力,第三磁性件13便在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作用下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回复至平衡位置,从而使得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处于不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内的平衡位置。
通过外力促使卡锁件12进行移动的方式不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按压的方式促使卡锁件12移动而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向外抽拉的方式促使卡锁件12移动而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拨动的方式促使卡锁件12移动而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旋转的方式促使卡锁件12移动而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第二磁性件22、第四磁性件14之间的磁力性质,如相吸、相斥、磁力大小等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最终的作用力应能够使得卡锁件12在位置发生变化时主动制动所述卡锁件12移动,例如,制动所述卡锁件12回复至默认状态,制动卡锁件12卡锁住锁舌21等。
为更具体的描述本发明的结构,以下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所述公扣20设有锁舌21,锁舌21内未设有第二磁性件22。
如图1所示,所述锁舌21呈突出状,其端部呈圆台状,其设有第一圆锥面211。所述第一圆锥面211利于锁舌21推动卡锁部121而进入锁孔。为实现卡锁,在所述锁舌21上设有凹槽部212,其用于与所述卡锁部121配合而实现锁合连接。所述凹槽部212位于略远离锁舌21端面的位置处。所述凹槽部212可设置成呈环状,也可设置成与所述卡锁部121形状、大小相匹配的形状。所述凹槽部212设有倾斜度与所述卡锁部121相匹配的第二圆锥面213。当所述锁舌21推动所述卡锁部121而挤入至所述锁孔内时,所述卡锁部121便可卡止在所述凹槽部212内而使得所述公扣20和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所述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5用于设置所述卡锁件12、第四磁性件14,其形状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通常情况下,为方便加工装配,其通常包括对合连接的第一壳体151和第二壳体152。第一壳体151和第二壳体152对合连接时,其内部形成容置腔,可用于装设所述卡锁件12和第四磁性件14。
如图1所示,为方便公扣20的锁舌21插入至母扣10中,在所述壳体15上设有所述固定孔155。所述固定孔155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形孔。
所述卡锁件12可活动的设置在壳体15内。如图1所示,所述卡锁件12设有卡锁部121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安装位122。
如图1所示,所述卡锁部121与安装位122均位于所述固定孔155的同一侧。如图1所示,所述卡锁部121呈板状,其朝向所述固定孔155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锁舌21,其可卡止在所述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为方便锁舌21推动卡锁部121而进入至锁孔内,在所述卡锁部121的圆弧状的端部上设有导入斜曲面1211。所述导入斜曲面1211利于锁舌2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内,以使得卡锁部121可卡止所述锁舌21。
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位122为凹槽结构,其可卡装第三磁性件13。所述安装位122的形状、大小应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122为矩形槽,其可卡装矩形的磁铁块。
如图1所示,为方便通过外力致动卡锁件12而进行解锁,可在所述卡锁件12上设置相应的操作部。本实施例中,通过向外拉动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进行解锁,因此,在所述卡锁件12上设有拉孔123,其可方便设置拉环或拉绳124。当向外拉动所述拉环或拉绳124时,所述卡锁件12便沿远离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不同的操作解锁方式而设置相应的操作部,以利于用户操作而致动卡锁件12进行解锁。
所述第三磁性件13设于所述卡锁件12的安装位122内。所述第三磁性件13相对所述卡锁件12位置固定。由于卡锁件12活动设置在壳体15内,因此,第三磁性件13与卡锁件12可同步移动。
如图1所示,为约束卡锁件12的移动路径,可在所述壳体15的内壁上设置相应的限位部154。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54呈突出的长块状,其平行间隔而可将所述卡锁件12约束在其内,从而可约束所述卡锁件12沿直线移动而不偏移。
所述第四磁性件14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5内,其与所述卡锁部121间隔一定距离。
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所述卡锁部121分布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两侧。
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如图3A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排斥所述第三磁性件13而使得卡锁件12与母扣10内壁抵住,在该状态下,所述卡锁部121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的范围内。换言之,默认状态下,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相斥而使得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
如图3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的锁舌21插入母扣10的锁孔内时,外力推动锁舌21沿闭锁方向移动,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如图3B所示),使第三磁性件13朝靠近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移动;当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后继续前进,当前进至其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时,第四磁性件14作用于第三磁性件13上的磁斥力便推动第三磁性件13沿靠近锁舌2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卡入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卡锁住锁舌21(如图3C所示),实现母扣10和公扣20的锁合连接。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拉动所述拉绳124或拉环,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该过程中,第三磁性件13随卡锁件12移动而移向第四磁性件14。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所述第四磁性件14便排斥所述第三磁性件13而推动第三磁性件13复位,使得卡锁件12回复至默认位置,保持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的状态。
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相互排斥便可致动卡锁件12:在锁舌21进入锁孔内时自动致动卡锁件12卡锁住所述锁舌21,并可在解锁操作后自动致动卡锁件12复位至默认位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公扣20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的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卡锁件12的结构不同于实施例1,其与实施例1中卡锁件12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与安装位122分别位于固定孔155相对的两侧。
如图2所示,所述卡锁件12可活动的设置在壳体15内。所述卡锁件12设有卡锁部121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安装位122。所述卡锁件12设有与所述固定孔155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卡锁部121与安装位122位于所述通孔相对的两侧。换言之,所述卡锁部121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分别位于所述固定孔155相对的两侧。
如图2所示,所述卡锁部121呈板状,其朝向所述固定孔155或通孔的一端呈圆弧状,其用于卡持所述锁舌21,其可卡止在所述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为方便锁舌21推动卡锁部121而进入至锁孔内,在所述卡锁部121的圆弧状的端部上设有导入斜曲面1211。所述导入斜曲面1211利于锁舌21挤压而顺势挤入至锁孔内,以使得卡锁部121可卡止所述锁舌21。
如图2所示,所述安装位122为凹槽结构,其可卡装第三磁性件13。所述安装位122的形状、大小应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位122为矩形槽,其可卡装矩形的磁铁块。
如图2所示,为方便通过外力致动卡锁件12而进行解锁,可在所述卡锁件12上设置相应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的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参考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设于所述卡锁件12的安装位122内。所述第三磁性件13相对所述卡锁件12位置固定。由于卡锁件12活动设置在壳体15内,因此,第三磁性件13与卡锁件12可同步移动。
如图2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固定设于所述壳体15内,其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间隔一定距离。
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第三磁性件13分布于固定孔155的同一侧,且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卡锁部121之间。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吸引。所述卡锁件12在朝向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住,例如,在壳体15内设置有阻挡部,可以阻止卡锁件12朝第四磁性件14方向移动,从而可在第三磁性件13受第四磁性件14吸引的情况下静止的与第四磁性件14相间隔。该位置状态,便是母扣10的默认状态。
如图4所示,在默认状态下,所述卡锁部121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范围内。
如图4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的锁舌21插入母扣10的锁孔内时,外力推动锁舌21沿闭锁方向移动,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如图4B所示),使第三磁性件13朝远离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移动;当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后继续前进,当前进至其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时,第四磁性件14将吸引第三磁性件13沿靠近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卡入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卡锁住锁舌21(如图4C所示),实现母扣10和公扣20的锁合连接。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该过程中,第三磁性件13随卡锁件12移动而远离第四磁性件14。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所述第四磁性件14便吸引所述第三磁性件13而带动第三磁性件13复位,使得卡锁件12回复至默认位置,保持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的状态。
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三磁性件13与第四磁性件14相互吸引便可致动卡锁件12:在锁舌21进入锁孔内时自动致动卡锁件12卡锁住所述锁舌21,并可在解锁操作后自动致动卡锁件12复位至默认位置。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5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排斥,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
如图5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和第四磁性件14的磁斥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平衡状态。根据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作用在第三磁性件13上的磁力大小不同,所述第三磁性件13可处于不同的位置处。对于本实施例,所述卡锁件12在默认状态时卡锁部121所处的位置无限制,其可以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也可以不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作为优选,如图5A所示,所述卡锁部121在默认状态时不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从而利于锁舌21插入。
如图5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当卡锁部121在默认状态时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时,插入过程中,锁舌21将推开卡锁部121而沿闭锁方向继续前进。当卡锁部121在默认状态时未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时,插入过程中,锁舌21直接沿闭锁方向插入至锁孔内。
如图5B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将吸引第三磁性件13沿锁舌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作用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排斥第三磁性件13可使第三磁性件13处于平衡位置,从而可实现解锁后的自动复位;通过第二磁性件22吸引第三磁性件13而可制动卡锁件12进行上锁,锁止锁舌21。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6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排斥,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
如图6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且所述卡锁件12在朝向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住,例如,在壳体15内设置有阻挡部,可以阻止卡锁件12朝第四磁性件14方向移动,从而可在第三磁性件13受第四磁性件14吸引、第一磁性件11排斥的情况下静止的处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并使得卡锁部121位于固定孔155范围之外,即不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如图6A所示)。
如图6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
如图6B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将吸引第三磁性件13沿锁舌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的排斥、第四磁性件14的吸引作用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默认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不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7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吸引,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排斥。
如图7所示,第二磁性件22对第三磁性件13之间的磁斥力,无法克服第一磁性件11及第四磁性件14对第三磁性件13的作用效果。
如图7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的磁吸力和第四磁性件14的磁斥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靠近第一磁性件11的位置处,卡锁件12被母扣10内的结构所阻挡而处于平衡状态。如图7A所示,在该平衡状态下,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
如图7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如图7B所示,插入过程中,锁舌21将推开卡锁部121而沿闭锁方向继续前进,该过程使得第三磁性件13朝第四磁性件14靠近。
如图7C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由于第二磁性件22与第三磁性件13之间的磁斥力较弱,在第四磁性件14的排斥与第一磁性件11的吸引下,第三磁性件13沿锁舌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的吸引、第四磁性件14的排斥下,第三磁性件13朝第一磁性件11靠近而重新回复至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
实施例6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如图8所示,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8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吸引,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排斥,且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的磁吸力相对较强,与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斥力相对较弱。
如图8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和第四磁性件14的磁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靠近第一磁性件11的位置处而保持平衡。如图8A所示,在该平衡状态下,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
如图8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如图8B所示,插入过程中,锁舌21将推开卡锁部121而沿闭锁方向继续前进,该过程使得第三磁性件13朝第四磁性件14靠近。
如图8C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由于第二磁性件22与第三磁性件13之间的磁斥力较弱,第一磁性件11与第三磁性件13之间的磁吸力较强,在第一磁性件11的吸引下,第三磁性件13沿锁舌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吸引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9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吸引,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排斥。
如图9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的磁吸力、第四磁性件14的磁斥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靠近第一磁性件11的位置处,卡锁件12被母扣10内的结构所阻挡而处于平衡状态。如图9A所示,在该平衡状态下,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不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即位于固定孔155范围外。
如图9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由于卡锁部121位于固定孔155范围外,因而锁舌21无需推开卡锁部121便可直接插入。
如图9B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第二磁性件22排斥第三磁性件13而带动卡锁件12朝第四磁性件14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朝锁舌21方向移动而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的吸引、第四磁性件14的排斥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位于固定孔155范围之外。
实施例8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10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吸引,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排斥。
如图10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磁吸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平衡状态。在该平衡状态下,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可以是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也可以是不伸出于固定孔155的范围内。作为优选,如图10A所示,卡锁部121不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从而更利于锁舌21插入。
如图10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若卡锁部121未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则锁舌21直接插入;若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则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而插入。
如图10B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第二磁性件22排斥第三磁性件13而带动卡锁件12朝第四磁性件14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21朝锁舌21方向移动而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磁吸力作用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
实施例9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2。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11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排斥。
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排斥,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且所述第二磁性件22对第三磁性件13的吸力无法克服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作用效果。
如图11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在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磁斥力作用下,所述第三磁性件13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1A所示,在该平衡状态下,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伸出于固定孔155范围内。
如图11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如图11B所示,插入过程中,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而插入,并使得第三磁性件13靠近第一磁性件11而使得第一磁性件11对第三磁性件13的斥力增强。
如图11C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第一磁性件11对第三磁性件13的强大斥力将推动第三磁性件13远离第一磁性件11,从而带动卡锁部121朝锁舌21方向移动而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的磁斥力作用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锁舌21的结构同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母扣10包括壳体15、卡锁件12、第一磁性件11、第三磁性件13和第四磁性件14。
所述壳体15、卡锁件12的结构同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在闭锁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12所示,所述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三磁性件13在垂直于闭锁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吸引。
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排斥,与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且所述第二磁性件22对第三磁性件13的吸力无法克服所述第一磁性件11、第四磁性件14对所述第三磁性件13的作用效果。
如图12所示,第三磁性件13位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且所述卡锁件12在朝向第四磁性件14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住,例如,在壳体15内设置有阻挡部,可以阻止卡锁件12朝第四磁性件14方向移动,从而可在第三磁性件13受第四磁性件14吸引、第一磁性件11排斥的情况下静止的处于第四磁性件14与第一磁性件11之间,并使得卡锁部121位于固定孔155范围之内(如图12A所示)。
如图12A所示,当沿闭锁方向将公扣20和母扣10靠近时,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2之间的磁吸力将使得公扣20的锁舌21对准母扣10的锁孔进行插入。如图12B所示,插入过程中,锁舌21推开卡锁部121而插入,并使得第三磁性件13靠近第一磁性件11而使得第一磁性件11对第三磁性件13的斥力增强。
如图12C所示,当锁舌21进入锁孔内而达到锁止位置时,即锁舌21的凹槽部212与卡锁部121相对应时,第一磁性件11对第三磁性件13的斥力,及第四磁性件14对第三磁性件13的吸力将推动第三磁性件13远离第一磁性件11,从而带动卡锁部121朝锁舌21方向移动而插入至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而锁止所述锁舌21,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
当需要解锁时,通过外力制动卡锁件12,使卡锁部121沿退出固定孔155的方向移动而退出锁舌21的凹槽部212,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可相互分离而实现解锁。
当锁舌21从锁孔内脱出以后,且无外力作用时,在所述第一磁性件11的斥力、第四磁性件14的吸力作用下,第三磁性件13重新回复至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带动卡锁件12复位,使卡锁部121回复至默认位置。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例如,卡锁件12的直线移动设置成旋转移动,同样可通过磁力取代弹性部件而致动卡锁件12复位、上锁等。

Claims (9)

1.一种磁性扣具,其包括:
公扣(20),设有凸出状的锁舌(21);
母扣(10),设有可供所述锁舌(21)自由出入的固定孔(155);
所述公扣(20)与所述母扣(10)可沿闭锁方向对插而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相互分离;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扣(10)内活动设有可卡锁所述锁舌(21)以使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的卡锁件(12),所述卡锁件(12)上设有第三磁性件(13),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卡锁件(12)随动;
所述母扣(10)内固定设有第四磁性件(14);
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2)在不同于闭锁方向上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当通过外力制动所述卡锁件(12)沿第一方向移动以释放所述锁舌(21)后,所述第三磁性件(13)可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沿反向于第一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复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锁舌(21)进入所述固定孔(155)而推动所述卡锁件(12)远离所述锁舌(21)后,所述第三磁性件(13)可与所述第四磁性件(14)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沿锁舌(21)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2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锁件(12)设有可出入所述固定孔(155)而卡锁所述锁舌(21)的卡锁部(121);
所述锁舌(21)设有可供所述卡锁部(121)插入的凹槽部(212);
当所述卡锁部(121)卡止在所述锁舌(21)的凹槽部(212)内时,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扣(10)内设有第一磁性件(11),所述第一磁性件(11)与所述固定孔(155)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锁舌(21)内设有第二磁性件(22),所述第二磁性件(22)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1)在所述公扣(20)和母扣(10)的闭锁方向上彼此吸引。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锁舌(21)未插入所述固定孔(155)时,所述第四磁性件(14)、第一磁性件(11)分别通过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上而维持所述卡锁件(12)处于卡锁部(121)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范围内的平衡状态;
当所述锁舌(21)插入至所述固定孔(155)内时,所述锁舌(21)可推开所述卡锁部(121)而沿闭锁方向前进直至所述卡锁部(121)卡锁所述锁舌(21)。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锁舌(21)未插入所述固定孔(155)时,所述第四磁性件(14)、第一磁性件(11)分别通过磁力作用于所述第三磁性件(13)上而维持所述卡锁件(12)处于卡锁部(121)不伸出于所述固定孔(155)范围内的平衡状态;
当所述锁舌(21)插入至所述固定孔(155)内时,所述第二磁性件(22)作用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第三磁性件(13)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2)的卡锁部(121)朝锁舌(21)方向移动而卡锁所述锁舌(21)。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锁部(121)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分布于所述固定孔(155)的同一侧。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锁部(121)与所述第三磁性件(13)分布于所述固定孔(155)相对的两侧。
CN202110415374.XA 2021-04-18 2021-04-18 磁性扣具 Active CN114027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5374.XA CN114027594B (zh) 2021-04-18 2021-04-18 磁性扣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5374.XA CN114027594B (zh) 2021-04-18 2021-04-18 磁性扣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7594A true CN114027594A (zh) 2022-02-11
CN114027594B CN114027594B (zh) 2024-02-20

Family

ID=80139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15374.XA Active CN114027594B (zh) 2021-04-18 2021-04-18 磁性扣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2759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0359Y (zh) * 2005-11-11 2006-12-27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滑盖式扣具
CN110141021A (zh) * 2019-05-25 2019-08-20 广州市佰德利实业有限公司 磁力自动开关扣
CN209403730U (zh) * 2018-09-12 2019-09-20 湖北欧图户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搭扣
WO2019186665A1 (ja) * 2018-03-26 2019-10-03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CN210471196U (zh) * 2019-08-13 2020-05-08 晋江市东盛服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旁开式扣具
CN212852703U (zh) * 2020-06-05 2021-04-02 李世标 一体式磁力机能头盔卡扣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50359Y (zh) * 2005-11-11 2006-12-27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滑盖式扣具
WO2019186665A1 (ja) * 2018-03-26 2019-10-03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CN209403730U (zh) * 2018-09-12 2019-09-20 湖北欧图户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搭扣
CN110141021A (zh) * 2019-05-25 2019-08-20 广州市佰德利实业有限公司 磁力自动开关扣
CN210471196U (zh) * 2019-08-13 2020-05-08 晋江市东盛服饰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旁开式扣具
CN212852703U (zh) * 2020-06-05 2021-04-02 李世标 一体式磁力机能头盔卡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7594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27582A (zh) 磁性扣具
KR102608478B1 (ko) 자기 버클링 어셈블리
US5401179A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onnector assembly of low engaging/disengaging force type
US4425771A (en) Combined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locking mechanism
EP2343426B1 (en) Latch device
WO2019214727A1 (zh) 一种电子锁控制方法及基于该控制方法的电子锁
CN113296194A (zh) 光学连接器与光学连接器模块及其操作方法
CN114027595B (zh)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CN114027594A (zh) 磁性扣具
KR20080070685A (ko) 안전 스위치
KR100702928B1 (ko) 전시될 제품을 위한 안전 패킹
US20200229547A1 (en) Magnetic Buckle
WO2023169320A1 (en) Buckle with rotor cylinder
AU2018278345B2 (en) Magnetically-triggered lock mechanism
CN114052340A (zh) 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
CN114052341A (zh) 双重安全锁装置
CN114847598A (zh) 磁扣装置
CN111853002B (zh) 侧向释锁扣具
CN114027592B (zh) 拉动解锁的扣具装置
JP6746134B2 (ja) ドアストッパー
CN116439476A (zh) 扣具装置
JPH03110278A (ja) ラッチ方法及びラッチ装置
JPH0718861Y2 (ja) プッシュラッチのロック構造
KR200147588Y1 (ko) 자동 잠김 도어록의 자동 잠김 방지 장치
CZ298091B6 (cs) Zpusob výroby provozních soucástí pro zámek, mechanismus provozních soucástí pro skrínku zámku a zámek pro dve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