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7598A - 磁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7598A
CN114847598A CN202210401154.6A CN202210401154A CN114847598A CN 114847598 A CN114847598 A CN 114847598A CN 202210401154 A CN202210401154 A CN 202210401154A CN 114847598 A CN114847598 A CN 114847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magnetic
buckle
piece
un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011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邱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011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475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7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759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3221 priority patent/WO2023202317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15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44B11/2519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with two buttons ac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A44B11/2553Attachment of buckle to strap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69Safety measures
    • A44B11/2573Locking means preventing an unauthorised opening, e.g. by children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磁扣装置,其包括公扣、母扣、卡锁件、释锁件和弹性件,公扣设有锁舌;母扣设有锁孔;卡锁件可与锁舌配合而将公扣保持于母扣上,并可沿打开方向X移动而使公扣与母扣脱离接合;弹性件与释锁件连接,弹性件上设有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当移动释锁件时,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而使第一作用部具有驱使锁舌从锁孔内移出的趋势;当弹性件变形至第二作用部可致动卡锁件而使卡锁件与锁舌脱离配合时,第一作用部可驱使锁舌从锁孔内移出。本发明的磁扣装置在解锁时卡锁件并不马上随着释锁件的操作而从锁舌内移出,而是在开启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从锁舌内移出而与锁舌脱离配合,因此,其可有效避免儿童误操作而意外解锁,从而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磁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扣具,特别涉及一种易于操作,并可避免儿童误开启的磁扣装置。
【背景技术】
儿童用品如儿童推车、儿童安全座椅、婴幼儿背带上的一些部件通常需要通过扣具来实现连接或维持在某一状态,例如,婴幼儿背带需要连接也需要松开,其便可通过扣具来实现这种可变状态的连接。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扣具为插拔式的安全扣,这种插拔式的安全扣需要用户使用双手将相互配合的公扣10与母扣20对准进行锁合而实现安全连接。但现实中,使用者往往需要一手抱小孩,一手去操作安全扣,因此,这种插拔式的安全扣操作起来较为不便,其无法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因此,现逐渐使用扣具来解决这一问题。
扣具是一种通过磁力吸引而实现锁合的扣具,其通常包括搭扣座和锁扣,其内部分别设有磁铁,当两者相互靠近时,在磁力的吸引作用下可实现位置的导正并使得两者快速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扣具,由于是通过磁力导正和吸引,其不需用户进行对准,用户单手便可进行操作,因此,其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便捷。这种扣具,其虽然在锁合时利用了磁力的导正作用而实现了扣具之间的定位锁合,但是,磁铁之间的吸力作用也同样使得解锁时需要对抗磁力。
现有的扣具,其开锁方式多样,例如以按压上抬的方式进行开锁,开锁时,先按住开锁件以解锁锁扣,然后锁扣一侧上抬而使得磁铁的一端间隔开,减弱磁铁之间的吸力之后将整个锁扣分离。这种扣具,其解锁时需要用力按压,其要么需要双手操作解锁,要么便会将按压力施加在乘坐人员身上,而且其以上提的方式进行开锁,上提时需要克服磁力因而需要较大的力量进行上提才能进行解锁,因此,其实际操作并不方便,而且费力。
另一种常规解锁方式便是通过滑动的方式使磁铁错位然后再将锁扣分离,这种扣具,一方面,其需要提供磁铁错位的空间因此其体积较大,美观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众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是按压解锁方式,而通过滑动使磁铁错位的操作方式,并不符合大众解锁的日常使用习惯,对于初次使用的用户,其难以知道如何进行开锁,因此,在某些场景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研发了一种通过双向按压使磁铁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而减弱磁吸力,从而方便解锁的磁性搭扣,其专利申请号为2019108246002。对于该结构,其操作简单,但实践发现,该结构容易在儿童的误操作下进行意外解锁,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双向按压时,锁孔221将直接扩大而可使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因此,只要进行双向按压,便有可能进行解锁;即使儿童力气不大,只要其进行了双向按压,其也有可能导致解锁,从而存在意外解锁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避免意外解锁、可提高安全性的磁扣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扣装置,其包括公扣、母扣、卡锁件、释锁件,所述公扣设有第一磁性件和锁舌;所述母扣设有第二磁性件和可供所述锁舌插入的锁孔;所述卡锁件活动设于所述母扣内,其可与所述锁舌配合而将所述公扣保持于所述母扣上,并可沿打开方向X移动而使所述公扣与母扣脱离接合;所述释锁件活动设于所述母扣内,其可沿释锁方向Y移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释锁件连接,所述弹性件上设有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所述释锁件时,所述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而使所述第一作用部具有驱使所述锁舌从所述锁孔内移出的趋势;当所述弹性件变形至所述第二作用部可致动所述卡锁件而使所述卡锁件与所述锁舌脱离配合时,所述第一作用部可驱使所述锁舌从所述锁孔内移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作用于所述锁舌时,所述第一作用部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互作用的部位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至所述锁舌的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作用部至所述卡锁件的行程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另一端则分别与所述释锁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释锁件间隔,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释锁件与锁孔之间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设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上,所述第二作用部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的前进方向与所述释锁件的释锁方向Y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设有第一挤压斜面,所述第一挤压斜面的法向量具有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的第一分向量a和垂直于所述释锁方向Y和打开方向X的第二分向量b;所述第二作用部设有第二挤压斜面,所述第二挤压斜面的法向量具有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的第三分向量c和平行于所述打开方向X的第四分向量d。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作用部致动所述卡锁件时,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过所述第一弹性部而致动所述卡锁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还包括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的结合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至少有一部位与所述母扣相抵。
进一步地,在所述锁孔处设有磁铁座,在所述磁铁座内设有所述第二磁性件,在所述磁铁座上设有与所述锁孔贯通的侧开口;所述锁舌设有可供所述卡锁件插入的插口;所述卡锁件上设有第三磁性件;当所述锁舌插入至所述锁孔内时,所述第一磁性件吸引所述第三磁性件而致动所述卡锁件插入至所述插口内而使所述公扣保持于所述母扣上;当移动所述释锁件而使第二作用部致动所述卡锁件时,所述卡锁件沿打开方向X退出所述插口,且所述第二磁性件排斥所述第三磁性件而使所述卡锁件保持位于所述侧开口之外。
进一步地,在所述磁铁座上设有约束所述第一作用部沿直线移动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锁孔贯通,所述第一作用部位于所述限位孔处。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磁扣装置设有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第一作用部用于驱使锁舌从锁孔内移出,第二作用部用于致动卡锁件与锁舌脱离配合,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设置于不同的弹性部上,因此,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可先后发挥作用;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释锁件进行解锁时,第一作用部优先作用于锁舌上而对锁舌施加作用力,使得锁舌可进一步压住卡锁件而增大后续步骤的开启力,避免操作之初便可致动卡锁件移动进行解锁;只有当双向按压的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二作用部才会致动卡锁件,使卡锁件与锁舌脱离配合而可实现公扣与母扣的解锁。本发明的磁扣装置,由于释锁件沿释锁方向Y移动而进行解锁时,卡锁件并不马上随着释锁件的操作而从锁舌内移出,而是在开启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从锁舌内移出,因此,其可有效避免儿童误操作而意外解锁,从而可大大提高安全性。本发明的磁扣装置具有结构新颖、安全性高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释锁件与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释锁件与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公扣10、第一磁性件11、锁舌12、插口121、第一公扣13、第二公扣14、定位凹槽15、母扣20、上盖21、底座22、锁孔221、磁铁座222、磁铁安装孔2221、限位孔2222、侧开口2223、位移约束凹槽223、抵接部224、第二磁性件23、按键孔24、卡锁件30、插块部31、矩形磁铁槽311、第三作用部32、第三挤压斜面321、第三磁性件33、释锁件40、弹性件50、第一作用部51、第一挤压斜面511、第二作用部52、第二挤压斜面521、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第三弹性部55、弹性单元件56、打开方向X、释锁方向Y、第一分向量a、第二分向量b、第三分向量c、第四分向量d。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磁扣装置包括公扣10、母扣20、卡锁件30、释锁件40和弹性件50。其中,卡锁件30、释锁件40和弹性件50设于母扣20上。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公扣10设有第一磁性件11和锁舌12。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母扣20设有第二磁性件23和锁孔221,其中,第二磁性件23可与第一磁性件11相互作用,例如相互吸引而辅助公扣10与母扣20快速对准结合。所述锁孔221可供公扣10的锁舌12插入。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卡锁件30活动设于母扣20内,其用于与公扣10的锁舌12配合而将公扣10保持于母扣20上,从而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锁合连接。此外,所述卡锁件30可沿打开方向X移动,从而使得公扣10与母扣20脱离接合,实现公扣10与母扣20的分离。
如图2、图3所示,所述释锁件40活动设于母扣20内,其可沿释锁方向Y移动。所述释锁方向Y,与卡锁件30的打开方向X不同,本实施例中,释锁件40的释锁方向Y与卡锁件30的打开方向X垂直。所述释锁件40用于用户操作,以进行解锁操作。所述释锁件40部分暴露于母扣20外,以方便用户操作。所述释锁件40部分位于母扣20内,用以联动卡锁件30移动以实现解锁。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弹性件50设于母扣20内,其与所述释锁件40连接。当释锁件40移动时,所述弹性件50可产生弹性变形。当释锁件40的移动程度不同时,所述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程度也将不同。
如图2、图3、图6、图7所示,在所述弹性件50上设有第一作用部51和第二作用部52。所述第一作用部51用于作用到锁舌12上,以驱使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所述第二作用部52用于作用到卡锁件30上,以致动卡锁件30而使卡锁件30与锁舌12脱离配合。
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所述释锁件40时,所述弹性件50便产生弹性变形。在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的第一阶段中,第一作用部51先于第二作用部52作用到目标部位上,即第一作用部51作用到锁舌12上而使得锁舌12具有从所述锁孔221内移出的趋势,此时第二作用部52未作用到卡锁件30上。在弹性变形的第一阶段中,由于卡锁件30仍与锁舌12配合在一起,因此,第一作用部51无法使得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第一作用部51只是对锁舌12施加了相应的作用力;只有当卡锁件30与锁舌12脱离配合时,该第一作用部51所施加的作用力才能够使得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
当释锁件40继续沿释锁方向Y移动时,所述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程度增大而进入第二阶段中:弹性件50变形至所述第二作用部52可作用到卡锁件30上而致动所述卡锁件30,从而使得所述卡锁件30可与所述锁舌12脱离配合;当所述卡锁件30与所述锁舌12脱离配合时,所述第一作用部51在第一阶段中作用到锁舌12上的作用力便可驱使所述锁舌12从所述锁孔221内移出,从而完成公扣10与母扣20的解锁分离。
在移动释锁件40进行解锁时,当用户施加在释锁件40上的作用力使得释锁件40的移动程度不足以使弹性件50变形至第二阶段时,所述公扣10与母扣20便无法脱离接合;且在弹性件50变形至第二阶段之前,第一作用部51作用于锁舌12上的作用力可进一步增加第二阶段中第二作用部52致动卡锁件30时所需要的开启力,这样,便可提高解锁时所需的开启力,避免儿童按压而轻易解锁,从而提高磁扣装置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作用部51作用于所述锁舌12上时,所述第一作用部51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3相互作用的部位之间,这样,在解锁过程中,第一作用部51便可将公扣10与母扣20因第一磁性件11和第二磁性件23相互吸引而结合在一起的部位间隔开而减少第一磁性件11与第二磁性件23之间的吸力,从而利于公扣10从母扣20中移出。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一作用部51先与第二作用部52作用到各自的目标部位上,所述第一作用部51至所述锁舌12的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作用部52至所述卡锁件30的行程距离。这样,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释锁件40时,弹性件50产生弹性变形时,第一作用部51先因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而移动至与锁舌12相互作用;当弹性件50继续弹性变形时,第二作用部52才因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而移动至与卡锁件30相互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为使第二作用部52滞后于第一作用部51作用到各自的目标部位上,所述弹性件50包括第一弹性部53和第二弹性部54。所述第一弹性部53和第二弹性部54均可进行弹性变形。其中,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另一端则分别与所述释锁件40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与所述释锁件40间隔,且第一弹性部53位于所述释锁件40与锁孔221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第二弹性部54与所述卡锁件30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一作用部51设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上,所述第二作用部52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54上。
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所述释锁件40时,所述弹性件50的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均可产生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的弹性变形导致第一作用部51、第二作用部52移动。第一作用部51和第二作用部52的前进方向与所述释锁件40的释锁方向Y相同。由于第一作用部51在沿释锁方向Y上距离目标部位更近,因此弹性件50弹性变形时,第一作用部51将先于第二作用部52作用到各自的目标部位上。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为使第一作用部51对锁舌12产生相应的作用,在所述第一作用部51上设有第一挤压斜面511。所述第一挤压斜面511的法向量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分向量a和第二分向量b。其中,第一分向量a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第二分向量b垂直于所述释锁方向Y和打开方向X,即平行于公扣10从母扣20中移出的方向Z。这样,当第一作用部51沿释锁方向Y前进时,所述第一挤压斜面511便可逐渐的对锁舌12施加使其从母扣20中移出的作用力。
同样的,如图6、图7所示,为使第二作用部52致动所述卡锁件30,在所述第二作用部52上设有第二挤压斜面521。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三分向量c和第四分向量d。所述第三分向量c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所述第四分向量d平行于所述打开方向X。这样,当第二作用部52沿释锁方向Y前进时,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便可逐渐推动卡锁件30而使卡锁件30朝打开方向X移动,从而脱离与锁舌12的配合而使公扣10与母扣20脱离接合。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作用部52在沿释锁方向Y上距离目标部位更远,当所述第二作用部52要致动所述卡锁件30时,所述第二作用部52需穿过所述第一弹性部53而致动所述卡锁件30。由于第一弹性部53在解锁过程中会变形,为方便第二作用部52穿过第一弹性部53而作用到卡锁件30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52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底部之下的平面内,从而在第一弹性部53的底部之下形成可供第二作用部52穿过的通让空间,且使得第二作用部52可不受第一弹性部53的变形影响。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为方便移动卡锁件30而使弹性件50产生弹性变形,所述弹性件50还包括第三弹性部55。所述第三弹性部55可进行弹性变形,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的结合部连接,其另一端至少有一部位与所述母扣20相抵。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释锁件40时,由于弹性件50的第三弹性部55与母扣20抵接,因此,弹性件50的第三弹性部55、第二弹性部54、第一弹性部53便可因受力而产生弹性变形,进而带动第一作用部51、第二作用部52移动。
所述释锁件40、弹性件5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释锁件40对称设有2个,其方便用户相向按压。所述弹性件50与所述释锁件40连接,所述弹性件50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也可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其为对称结构或对称设置。
为更具体的描述本发明的结构,以下以不同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磁扣装置包括公扣10、母扣20、卡锁件30、释锁件40、弹性件50。
所述公扣10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其包括可对合连接的第一公扣13和第二公扣14。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公扣10设有锁舌12。所述锁舌12突出于所述公扣10的与母扣20相接合的接合面。所述锁舌12的形状不限,本实施例中,其整体呈矩形块状结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锁舌12也可设置成圆柱状等结构。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锁舌12上设有插口121,所述插口121可供所述卡锁件30插入以实现卡锁件30与锁舌12的配合。所述插口121位于所述锁舌12的侧面,因此,插口121的开口方向与锁舌12插入至母扣20的方向Z垂直。而插口121的开口方向,决定卡锁件30的移动方向,即卡锁件30的打开方向X。因此,卡锁件30的打开方向X,垂直于所述锁舌12插入至母扣20的插入方向Z。
所述插口12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其为矩形槽结构。
如图2、图3所示,为使公扣10与母扣20快速接合,在所述锁舌12内设有第一磁性件11。为方便第一磁性件11致动卡锁件30进行上锁,所述第一磁性件11在锁舌12内的位置,应与所述插口121处于同一高度。换言之,从打开方向X看,第一磁性件11与插口121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11选用矩形块状磁铁。
此外,如图2、图3所示,为方便公扣10与母扣20定位对接,可在所述公扣10的接合面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定位凹槽15。
如图2、图3所示,所述母扣20包括对合连接的上盖21和底座22。所述上盖21与底座22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其用于安装所述卡锁件30、释锁件40和弹性件50。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上盖21与底座22的两侧,设有与安装空间贯通的按键孔24,其用于安装所述释锁件40。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底座22上设有锁孔221,所述锁孔221的形状与所述锁舌12的形状相匹配,其可供所述锁舌12插入。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底座22内设有磁铁座222,所述磁铁座222与所述锁孔221的位置相对应。在所述磁铁座222上设有磁铁安装孔2221,在所述磁铁安装孔2221内装设有第二磁性件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性件23选用矩形块状磁铁,所述磁铁安装孔2221为矩形槽。
所述第二磁性件23与所述锁孔221的位置相对,且第二磁性件23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1相吸。因此,当锁舌12朝向所述锁孔221时,所述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一磁性件11相吸便可使得锁舌12快速插入至锁孔221内。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磁铁座222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孔2222,该限位孔2222与所述锁孔221贯通,其用于约束所述第一作用部51沿直线移动。所述限位孔2222对称分布,其开口方向,与所述按键孔24的开口方向一致。
如图2、图3所示,在所述磁铁座222的侧壁上设有侧开口2223,所述侧开口2223与所述锁孔221贯通。所述侧开口2223用于卡锁件30移动而进出锁舌12的插口121。所述侧开口2223的方向,与所述卡锁件30的打开方向X一致。
如图2、图3所示,为约束卡锁件30的位移,在所述侧开口2223前方的底座22上设有位移约束凹槽223。本实施例中,所述位移约束凹槽223为矩形凹槽,其正对所述侧开口2223的底部。
此外,如图2、图3所示,为约束弹性件50的弹性变形,在所述底座22上设有抵接部224。所述抵接部224可提供供所述弹性件50的第三弹性部55进行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面的法向量与释锁件40的释锁方向Y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24竖直设置,其垂直于底座22的内底部,且所述抵接部224对称分布,其分布于所述磁铁座222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侧开口2223、位移约束凹槽223的中心线上。
此外,为方便公扣10与母扣20定位对接,可在所述母扣20的接合面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可与公扣10接合面上的定位凹槽15配合,从而方便定位对接,并可提高横向的承载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所示,所述释锁件40与弹性件50为一体结构,其一体成型。
如图2、图3、图6所示所述释锁件40对称设置,其设有两个,其用于相向按压。所述释锁件40分别安装于所述母扣20的按键孔24处,其部分位于母扣20外,部分位于母扣20内。所述释锁件40可沿释锁方向Y进行移动。
如图2、图3、图6所示,所述弹性件50连接于两个释锁件40之间,其为对称结构。所述弹性件50包括2个第一弹性部53、4个第二弹性部54和2个第三弹性部55。所述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第三弹性部55为长条状结构,因而可受力弯曲而产生弹性变形。
如图2、图3、图6所示,所述2个第一弹性部53对称分布于两个释锁件40之间,并与释锁件40相互间隔。各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分别与1个第二弹性部54的一端连接。与同一个第一弹性部53相连的2个第二弹性部54的另一端,则分别与同一个释锁件40的两端连接,从而使得1个释锁件40、1个第一弹性部53、2个第二弹性部54被构造成围合状。
如图2、图3、图6所示,所述第三弹性部55连接于2个第一弹性部53之间,即同一个第三弹性部55的两端,分别与1个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连接,从而使得2个第一弹性部53、2个第三弹性部55被构造成围合状。
如图2、图3、图6所示,为便于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54、第三弹性部55呈波浪状。
为方便与母扣20抵接,所述第三弹性部55的中央部位弯曲的形状与所述抵接部224的形状相匹配,从而使得第三弹性部55可与抵接部224的抵接面相抵接。
当相向按压所述释锁件40时,所述第三弹性部55的中部与母扣20内的抵接部224相抵接而保持不动,弹性件50的其他部位便会因此而产生弹性变形。
如图2、图3、图6所示,在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上设有所述第一作用部51,该第一作用部51与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一体成型,其突出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的表面,其沿释锁件40的释锁方向Y延伸,并位于所述限位孔2222内。本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弹性部53上均设有一个第一作用部51,且该第一作用部5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的中央位置处。在所述第一作用部51的端部上设有第一挤压斜面511。该第一挤压斜面511的法向量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分向量a和第二分向量b。所述第一分向量a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即平行于释锁件40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分向量b垂直于所述释锁方向Y和打开方向X,即平行于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的方向。
如图2、图3、图6所示,在所述第二弹性部54上设有所述第二作用部52,该第二作用部52与所述第二弹性部54一体成型,其突出于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表面,其沿释锁方向Y延伸。所述作用部与所述第一作用部51平行间隔。本实施例中,在位于侧开口2223一侧的第二弹性部54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二作用部52。在所述第二作用部52的端部上设有第二挤压斜面521。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的法向量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三分向量c和第四分向量d。所述第三分向量c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即释锁件40的移动方向。所述第四分向量d平行于所述打开方向X。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52位于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底部,且所述第二作用部52低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的底部,因此,所述第二作用部52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部53的底部而沿释锁方向Y移动。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卡锁件30活动设于所述母扣20内,其包括可插入至所述插口121内的插块部31和可与所述第二作用部52相互作用的第三作用部32。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插块部31的形状与所述插口121的形状相匹配,其呈矩形块状,其可插入至所述插口121内而与锁舌12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公扣10保持在母扣20上;所述插块部31可沿打开方向X退出所述插口121,从而使得公扣10与母扣20脱离接合。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所述插块部31上设有矩形磁铁槽311,其内装设有第三磁性件33。所述第三磁性件33可分别与第一磁性件11、第二磁性件23相互作用。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所述第三作用部32位于所述插块部31的背离插口121的一侧,其朝向所述第二作用部52并与所述第二作用部52相间隔。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插块部31上设有2个第三作用部32,其对称分布并分别朝向于所述第二作用部52。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所述第三作用部32的端部上分别设有第三挤压斜面321。所述第三挤压斜面321与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相匹配,其可与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相贴合。
为限制所述卡锁件30的位移,所述卡锁件30设于所述底座22与所述弹性件50之间,其可被所述弹性件50限制而避免在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的方向Z上进行晃动。此外,所述插块部31的底部位于所述位移约束凹槽223内,因此,所述卡锁件30只能在打开方向X上在位移约束凹槽223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而无法沿释锁方向Y或其他方向进行移动。
当公扣10的锁舌12未插入至所述锁孔221内时,所述第二磁性件23与所述第三磁性件33相斥,因此,所述卡锁件30可在第二磁性件23与第三磁性件33的磁斥力作用下而保持处于侧开口2223范围之外,从而利于锁舌12插入至锁孔221内。
当公扣10的锁舌12对准锁孔221进行插入时,第一磁性件11与第二磁性件23相吸而使得锁舌12快速进入锁孔221内。
当锁舌12进入锁孔221内时,锁舌12内的第一磁性件11与卡锁件30的第三磁性件33相吸而致动卡锁件30,使得卡锁件30朝锁舌12的插口121方向移动而插入至插口121内,从而与锁舌12配合在一起而使得公扣10保持于所述母扣20上而无法移出。
当需要解锁时,相向按压所述释锁件40,使释锁件40朝释锁方向Y移动;释锁件40朝释锁方向Y移动时,将促使弹性件50产生弹性变形。在弹性件50弹性变形的第一阶段中,第一作用部51沿释锁方向Y移动而作用到锁舌12上,其向下压迫所述锁舌12而使得锁舌12具有从所述锁孔221内移出的趋势。该过程中,由于卡锁件30依然与锁舌12配合在一起,锁舌12无法从锁孔221内移出而仅具有移出的趋势。
当释锁件40继续朝释锁方向Y移动时,弹性件50继续弹性变形而进入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的过程中,第一作用部51持续对锁舌12施加作用力而向下压迫锁舌12,从而使得后续过程中需要致动卡锁件30的开启力增大,进而可避免儿童以轻微的作用力误解锁。进入第二阶段后,第二作用部52朝释锁方向Y移动而作用至卡锁件30的第三作用部32上,其将推动卡锁件30沿打开方向X移动而从锁舌12的插口121内移出。当卡锁件30移出锁舌12的插口121内时,公扣10与母扣20脱离接合,此时,第一作用部51便可继续沿释锁方向Y移动而挤入至公扣10与锁舌12相结合的部位之间而将母扣20与锁舌12间隔开,从而减少第一磁性件11与第二磁性件23之间的磁吸力而利于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
当锁舌12从锁孔221内移出后,母扣20内的第二磁性件23与卡锁件30的第三磁性件33相斥而使得卡锁件30保持处于侧开口2223范围之外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磁扣装置,由于释锁件40沿释锁方向Y移动而进行解锁时,卡锁件30并不马上随着释锁件40的操作而从锁舌12内移出,而是在开启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从锁舌12内移出,因此,其可有效避免儿童误操作而意外解锁,从而可大大提高安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如图7所示,所述弹性件50并非一体结构,其为分体结构,其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弹性单元件56。
如图7所示,所述弹性单元件56分别与1个释锁件40连接而构成一体结构,各弹性单元件56分别包括1个第一弹性部53、2个第二弹性部54和2个第三弹性部55。
所述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第三弹性部55为长条状结构,因而可受力弯曲而产生弹性变形。
如图7所示,各弹性单元件56的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分别与1个第二弹性部54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部54的另一端,则分别与同一个释锁件40的两端连接,从而使得1个释锁件40、1个第一弹性部53、2个第二弹性部54被构造成围合状。
如图7所示,各弹性单元件56的第三弹性部5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连接,第三弹性部55的另一端则分别与不同处的抵接部224相抵接。
如图7所示,两个弹性单元件56相对于抵接部224呈对称设置,因此,第三弹性部55的端部均抵接于抵接部224的抵接面上。
当相向按压所述释锁件40时,所述第三弹性部55的端部与母扣20内的抵接部224相抵接而保持不动,弹性件50的其他部位便会因此而产生弹性变形。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2)

1.一种磁扣装置,其包括:
公扣(10),设有第一磁性件(11)和锁舌(12);
母扣(20),设有第二磁性件(23)和可供所述锁舌(12)插入的锁孔(221);
卡锁件(30),活动设于所述母扣(20)内,其可与所述锁舌(12)配合而将所述公扣(10)保持于所述母扣(20)上,并可沿打开方向X移动而使所述公扣(10)与母扣(20)脱离接合;
释锁件(40),活动设于所述母扣(20)内,其可沿释锁方向Y移动;
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弹性件(50),与所述释锁件(40)连接,所述弹性件(50)上设有第一作用部(51)和第二作用部(52),
当沿释锁方向Y移动所述释锁件(40)时,所述弹性件(50)产生弹性变形而使所述第一作用部(51)具有驱使所述锁舌(12)从所述锁孔(221)内移出的趋势;当所述弹性件(50)变形至所述第二作用部(52)可致动所述卡锁件(30)而使所述卡锁件(30)与所述锁舌(12)脱离配合时,所述第一作用部(51)可驱使所述锁舌(12)从所述锁孔(221)内移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51)作用于所述锁舌(12)时,所述第一作用部(51)位于所述第一磁性件(11)与第二磁性件(23)相互作用的部位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51)至所述锁舌(12)的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作用部(52)至所述卡锁件(30)的行程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50)包括第一弹性部(53)和第二弹性部(54),
所述第一弹性部(5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部(54)的另一端则分别与所述释锁件(40)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与所述释锁件(40)间隔,所述第一弹性部(53)位于所述释锁件(40)与锁孔(221)之间的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51)设于所述第一弹性部(53)上,
所述第二作用部(52)设于所述第二弹性部(54)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51)和第二作用部(52)的前进方向与所述释锁件(40)的释锁方向Y相同。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作用部(51)设有第一挤压斜面(511),所述第一挤压斜面(511)的法向量具有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的第一分向量a和垂直于所述释锁方向Y和打开方向X的第二分向量b;
所述第二作用部(52)设有第二挤压斜面(521),所述第二挤压斜面(521)的法向量具有平行于所述释锁方向Y的第三分向量c和平行于所述打开方向X的第四分向量d。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用部(52)致动所述卡锁件(30)时,所述第二作用部(52)穿过所述第一弹性部(53)而致动所述卡锁件(30)。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50)还包括第三弹性部(55),所述第三弹性部(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部(53)、第二弹性部(54)的结合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部(55)至少有一部位与所述母扣(20)相抵。
11.如权利要4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孔(221)处设有磁铁座(222),在所述磁铁座(222)内设有所述第二磁性件(23),在所述磁铁座(222)上设有与所述锁孔(221)贯通的侧开口(2223);
所述锁舌(12)设有可供所述卡锁件(30)插入的插口(121);
所述卡锁件(30)上设有第三磁性件(33);
当所述锁舌(12)插入至所述锁孔(221)内时,所述第一磁性件(11)吸引所述第三磁性件(33)而致动所述卡锁件(30)插入至所述插口(121)内而使所述公扣(10)保持于所述母扣(20)上;
当移动所述释锁件(40)而使第二作用部(52)致动所述卡锁件(30)时,所述卡锁件(30)沿打开方向X退出所述插口(121),且所述第二磁性件(23)排斥所述第三磁性件(33)而使所述卡锁件(30)保持位于所述侧开口(2223)之外。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扣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磁铁座(222)上设有约束所述第一作用部(51)沿直线移动的限位孔(2222),所述限位孔(2222)与所述锁孔(221)贯通,所述第一作用部(51)位于所述限位孔(2222)处。
CN202210401154.6A 2022-04-18 2022-04-18 磁扣装置 Pending CN1148475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1154.6A CN11484759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磁扣装置
PCT/CN2023/083221 WO2023202317A1 (zh) 2022-04-18 2023-03-23 扣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01154.6A CN11484759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磁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7598A true CN114847598A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31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01154.6A Pending CN114847598A (zh) 2022-04-18 2022-04-18 磁扣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4759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317A1 (zh) * 2022-04-18 2023-10-26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317A1 (zh) * 2022-04-18 2023-10-26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08478B1 (ko) 자기 버클링 어셈블리
US5401179A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onnector assembly of low engaging/disengaging force type
CN112237315B (zh) 扣具
KR100868623B1 (ko) 맞물림 어시스트 부재 및 커넥터 위치 보증 장치를 갖춘커넥터 어셈블리
US6446314B1 (en) Push release buckle with improved latching capability
US5868445A (en) Magnetic slide lock assembly
CN114027593B (zh) 磁吸解锁的扣具装置
CN114847598A (zh) 磁扣装置
CN114027582A (zh) 磁性扣具
EP0098726A1 (en) Safety belt buckles
CN113796628A (zh) 扣具
CN114027595B (zh)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US6341974B1 (en) Connector with a partial connection preventing function
US5845376A (en) Side release buckle
US20230389657A1 (en) Buckle assembly
JPS61284202A (ja) 安全ベルトバツクル
JPH0650523U (ja) 袋物・鞄などの蓋の係止具
CN111853002B (zh) 侧向释锁扣具
US4624035A (e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belt lock for a safety belt
CN113951620B (zh) 磁性扣合装置
CN109938458B (zh) 儿童用品的束缚系统
CN114052341A (zh) 双重安全锁装置
JPH08502617A (ja) クランプ作用を有する受動コネクタラッチ
WO2023202317A1 (zh) 扣具装置
CN218770369U (zh) 第一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