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1835B -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1835B
CN113981835B CN202111408763.6A CN202111408763A CN113981835B CN 113981835 B CN113981835 B CN 113981835B CN 202111408763 A CN202111408763 A CN 202111408763A CN 113981835 B CN113981835 B CN 113981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assembly
piece
hol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87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81835A (zh
Inventor
谢赛军
孙利民
张海斌
李热力
贺建军
李晟
段剑
龚森
温东洋
刘正伟
王海洋
汤翔
曾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S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S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S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SC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876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18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81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1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81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1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移动模架包括:模架主体;前支承组件,前支承组件包括下构架及上构架,下构架包括第一连接件,上构架吊挂在模架主体上,上构架上固定有第二连接件;中支承组件,中支承组件包括第一可升降支承件、第三连接件及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固定于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上,第四连接件固定于模架主体上;及后支承机构,后支承机构包括后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后支承组件包括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第五连接件及第六连接件,第五连接件固定于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上,第六连接件固定于模架主体上,位移组件包括位移件、第七连接件以及第八连接件,第七连接件固定于位移件上,第八连接件固定于模架主体上。

Description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模架是一个可以纵向移动的桥梁制造平台。在传统的移动模架施工过程中(例如DSZ32/900型上行式移动模架),移动模架完成箱梁现浇后,须通过脱模、开模、过孔等工序才能行进至下一孔制梁位。移动模架常规过孔工况下,为满足移动模架的正常过孔,桥墩的宽度须小于移动模架开模宽度。而针对桥墩的宽度大于移动模架的开模宽度的工况,目前暂无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模架,能够解决针对桥墩的宽度大于移动模架的开模宽度的工况,传统的移动模架无法完成过孔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移动模架,所述移动模架包括:模架主体;前支承组件,所述前支承组件包括下构架以及上构架,所述下构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上构架吊挂在所述模架主体上并能够支承所述模架主体,且所述上构架上固定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中支承组件,所述中支承组件包括第一可升降支承件、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上,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以及后支承机构,所述后支承机构包括后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所述后支承组件包括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第五连接件以及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上,所述第六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所述位移组件包括位移件、第七连接件以及第八连接件,所述第七连接件固定于所述位移件上,所述第八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模架,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的移动模架中,当移动模架完成脱模以及开模操作后,移动模架可以通过执行整体提升的步骤,以使模架主体提升至桥墩的上方,从而避免在面对横向宽度较大的桥墩时,模架主体在过孔时会与桥墩之间发生干涉而无法过孔的问题发生。
具体而言,整体提升步骤包括多个依次执行的单次提升的步骤,单次提升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七连接件与第八连接件拆开;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将模架主体顶升第二预设距离;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且将第七连接件与第八连接件连接;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收缩第三预设距离,以使前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支承模架主体;将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五连接件与第六连接件拆开;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继续收缩第四预设距离;将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与第六连接件连接。如此,通过执行多次上述的单次提升的步骤,可以使得模架主体提升至桥墩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或
所述前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三装配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三装配孔与所述第四装配孔内;或
所述中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装配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三装配孔与所述第四装配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有第五装配孔,所述第六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六装配孔,所述第三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五装配孔与所述第六装配孔内;或
所述后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五装配孔,所述第六连接件上设有第六装配孔,所述第三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五装配孔与所述第六装配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位移组件还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七连接件上设有第七装配孔,所述第八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八装配孔,所述第四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七装配孔与所述第八装配孔内;或
所述位移组件还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七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七装配孔,所述第八连接件上设有第八装配孔,所述第四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七装配孔与所述第八装配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和/或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为油缸。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包括:
整体提升:将模架主体提升第一预设距离,以使模架主体提升至桥墩的上方;
纵移过孔:操作中支承组件脱空以及操作后支承组件脱空,此时位移组件以及前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并利用位移组件驱动所述模架主体前移一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的移动模架中,通过将模架主体整体提升,在过孔过程中可以避免模架主体与桥墩产生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整体提升的步骤包括多个依次执行的单次提升的步骤,所述单次提升的步骤包括:
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七连接件与第八连接件拆开;
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将所述模架主体顶升第二预设距离;
将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且将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连接;
控制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收缩第三预设距离,以使前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
将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五连接件与第六连接件拆开;
控制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继续收缩第四预设距离;
将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且将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纵移过孔的步骤中,在所述利用位移组件驱动所述模架主体前移一跨之后,还包括:
操作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伸出以使所述中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且操作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伸出以使所述后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纵移过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整体下落:将所述模架主体的高度下降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模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模架主体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支承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支承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支承机构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模架主体另一状态的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支承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支承组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下构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支承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支承组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三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四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支承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后支承组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五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六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位移组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位移组件的纵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七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八连接件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移动模架;10、模架主体;11、主梁系统;12、外肋系统;13、外模系统;14、横移油缸;20、前支承组件;21、下构架;211、第一连接件;211a、第一装配孔;22、上构架;221、第二连接件;221a、第二装配孔;222、托辊;23、第一紧固件;30、中支承组件;31、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2、第三连接件;32a、第三装配孔;33、第四连接件;33a、第四装配孔;34、第二紧固件;40、后支承机构;41、后支承组件;411、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2、第五连接件;412a、第五装配孔;413、第六连接件;413a、第六装配孔;414、第三紧固件;42、位移组件;421、位移件;422、第七连接件;422a、第七装配孔;423、第八连接件;423a、第八装配孔;424、第四紧固件;
2、桥墩;
3、箱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移动模架1,包括模架主体10、前支承组件20、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机构40。
如图2所示,模架主体10主要包括主梁系统11、安装在主梁系统11上的外肋系统12、以及安装在外肋系统12上的外模系统13,外肋系统12在横移油缸14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横向打开或合拢,如此,外肋系统12可以带动外模系统13横向打开或合拢。
如图7、图8所示,前支承组件20包括下构架21以及上构架22,下构架21包括第一连接件211,上构架22吊挂在模架主体10上并能够支承模架主体10,且上构架22上固定有第二连接件221,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总高度可调。
下构架21能够支撑在桥墩2上。上构架22能够吊挂在模架主体10上,具体而言,模架主体10上设置有电动葫芦,电动葫芦用于吊挂上构架22,上构架22具有托辊222,托辊222用于与设置在主梁系统11下方的导轨接触。当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连接在一起时,下构架21与上构架22配合形成一个能够支承主梁系统11的前端部分的整体。当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拆开时(即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解除连接),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在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后,当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结合图7至图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支承组件2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第一连接件211上设有第一装配孔211a,第二连接件221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221a,第一紧固件23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一装配孔211a与第二装配孔221a内。当第一紧固件23从第一装配孔211a与第二装配孔221a中抽出后,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解除连接,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相对高度可以发生改变,当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一连接件211的相对高度调整后,可以将第一紧固件23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一装配孔211a以及第二装配孔221a内,实现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固定连接。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装配孔221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前支承组件2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第一连接件211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装配孔211a,第二连接件221上设有第二装配孔221a,第一紧固件23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一装配孔211a与二装配孔221a内。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装配孔211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前支承组件2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第一连接件211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装配孔211a,第二连接件221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221a,其中一个第一装配孔211a以及与其相对的第二装配孔221a用于供第一紧固件23可拆卸地穿设。其中,在该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装配孔211a的间距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装配孔221a的间距相同。具体地,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装配孔211a的间距均为200mm,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装配孔221a的间距也均为200mm。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1均为外套箱,第二连接件221均为内套箱,第一装配孔211a以及第二装配孔221a均为销孔,第一紧固件23为开口销与销轴配合形成的组件。
如图11至14所示,中支承组件30包括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第三连接件32以及第四连接件33,第三连接件32固定于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上,第四连接件33固定于模架主体10上,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总高度可调。
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可以支撑在桥墩2上,第四连接件33固定于主梁系统11的中部,当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能够支撑主梁系统11的中间部分。当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拆开时(即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解除连接),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在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后,当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具体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为油缸(行程为400mm),在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连接在一起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可以改变模架主体10的高度;在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拆开后,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可以改变第三连接件32的高度,从而改变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相对位置,当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中支承组件3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34,第三连接件32上设有第三装配孔32a,第四连接件3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装配孔33a,第二紧固件34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三装配孔32a与第四装配孔33a内。当第二紧固件34从第三装配孔32a以及第四装配孔33a内抽出后,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解除连接,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相对高度可以发生改变,当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相对高度调整后,可以将第二紧固件34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三装配孔32a与第四装配孔33a内,实现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固定连接。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四装配孔33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中支承组件3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34,第三连接件3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装配孔32a,第四连接件33上设有第四装配孔33a,第二紧固件34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三装配孔32a与第四装配孔33a内。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三装配孔32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中支承组件30还包括第二紧固件34,第三连接件3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装配孔32a,第四连接件3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装配孔33a;其中一个第三装配孔32a以及与其相对的第四装配孔33a用于供第二紧固件34可拆卸地穿设。其中,在该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三装配孔32a的间距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四装配孔33a的间距相同。具体地,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三装配孔32a的均间距为200mm,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四装配孔33a的间距也均为200mm。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2为内套箱,第四连接件33为外套箱,第三装配孔32a以及第四装配孔33a均为销孔,第二紧固件34为开口销与销轴配合形成的组件。
如图1所示,后支承机构40包括后支承组件41以及位移组件42。后支承机构40位于主梁系统11的尾部,用于为模架主体10的尾部提供支撑。其中,位移组件42能够驱动整个模架主体10移动,从而实现模架主体10的纵移过孔。
如图15至图18所示,后支承组件41包括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第五连接件412以及第六连接件413,第五连接件412固定设置于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上,第六连接件413固定于模架主体10上,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总高度可调。
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可以支撑在已浇筑好的桥梁(箱梁3)上,第六连接件413固定于主梁系统11的尾部,当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连接在一起时,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能够支承主梁系统11的尾部。当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拆开时(即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除连接),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在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后,当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具体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为油缸(行程为250mm),在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连接在一起时,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可以改变模架主体10的高度;在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除连接后,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可以改变第五连接件412的高度,从而改变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相对位置,当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后支承组件41还包括第三紧固件414,第五连接件412上设有第五装配孔412a,第六连接件41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六装配孔413a,第三紧固件414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五装配孔412a与第六装配孔413a内。当第三紧固件414从第五装配孔412a以及第六装配孔413a抽出后,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除连接,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相对高度可以发生改变,当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相对高度调整后,可以将第三紧固件414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五装配孔412a以及第六装配孔413a内,实现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固定连接。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六装配孔413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后支承组件41还包括第三紧固件414,第五连接件41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五装配孔412a,第六连接件413上设有第六装配孔413a,第三紧固件414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五装配孔412a与第六装配孔413a内。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五装配孔412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有一个实施例中,后支承组件41还包括第三紧固件414,第五连接件41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五装配孔412a,第六连接件41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六装配孔413a;其中一个第五装配孔412a以及与其相对的第六装配孔413a用于供第三紧固件414可拆卸地穿设。其中,在该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五装配孔412a的间距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六装配孔413a的间距相同。具体地,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五装配孔412a的间距均为200mm,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六装配孔413a的间距也均为200mm。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五连接件412为内套箱,第六连接件413为外套箱,第五装配孔412a以及第六装配孔413a均为销孔,第三紧固件414为开口销与销轴配合形成的组件。
如图19至图22所示,位移组件42包括位移件421、第七连接件422以及第八连接件423,第七连接件422设置于位移件421上,第八连接件423固定于模架主体10上,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总高度可调。
位移件421可以支撑在已浇筑好的桥梁上,第八连接件423固定于主梁系统11的尾部,当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连接在一起时,位移件421能够支承模架主体10的尾部。当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拆开时(即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解除连接),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改变,在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相对位置改变后,当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再次连接在一起时,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总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具体地,位移件421为轮轨式结构,其由电机驱动而沿纵行移动,在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连接在一起时,位移件421能够支承模架主体10,并能够带动模架主体10沿纵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42还包括第四紧固件424,第七连接件422上设有第七装配孔422a,第八连接件42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八装配孔423a,第四紧固件424可拆卸地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七装配孔422a与第八装配孔423a。当第四紧固件424从第七装配孔422a以及第八装配孔423a内抽出后,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解除连接,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相对高度可以发生改变,当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相对高度调整后,可以将第四紧固件424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七装配孔422a与第八装配孔423a内,实现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固定连接。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八装配孔423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42还包括第四紧固件424,第七连接件42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七装配孔422a,第八连接件423上设有第八装配孔423a,第四紧固件424可拆卸地穿设进相互对准的第七装配孔422a与第八装配孔423a。其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七装配孔422a的间距均为200mm。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位移组件42还包括第四紧固件424,第七连接件422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七装配孔422a,第八连接件423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八装配孔423a;其中一个第七装配孔422a以及与其相对的第八装配孔423a用于供第四紧固件424可拆卸地穿设。其中,具体到该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七装配孔422a的间距与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八装配孔423a的间距相同。具体地,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七装配孔422a的间距为200mm,沿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第八装配孔423a的间距也为200mm。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七连接件422为内套箱,第八连接件423为外套箱,第七装配孔422a以及第八装配孔423a均为销孔,第四紧固件424为开口销与销轴配合形成的组件。
结合图1至图6,一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如上所述的移动模架1的过孔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整体提升:将模架主体10提升第一预设距离,以使模架主体10提升至桥墩2的上方(图2模架主体10的位置)。
针对横向宽度较大的桥墩2,通过将模架主体10提升第一预设距离,可以使模架主体10提升至桥墩2的上方,从而使得外模系统13提升至桥墩2的上方,避免模架主体10与桥墩2之间发生干涉。
其中,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为1400mm。
具体而言,在利用移动模架1完成箱梁混凝土的浇筑后,移动模架1需要先后执行脱模以及开模操作。其中,脱模操作是指利用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使模架主体10下降约10cm(图6模架主体10的位置),以使外模系统13与箱梁混凝土分离,此时前支承组件20支承着模架主体10,位移组件42的底端支撑于箱梁3上,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组件41仍然为模架主体10提供支撑;开模操作是指利用横移油缸14带动外肋系统12横向打开,以使外模系统13横移开启到最大宽度。整体提升的步骤在移动模架1完成开模操作后执行,第一预设距离是指模架主体10完成开模操作后被提升的距离。
进一步地,整体提升步骤包括多个依次执行的单次提升的步骤,单次提升的步骤包括:
S110,将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拆开,且将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拆开。
具体地,将第一紧固件23从第一连接件211以及第二连接件221上抽出,以使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解除连接,此时,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发生改变。将第四紧固件424从第七连接件422以及第八连接件423上抽出,以使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解除连接,此时,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发生改变。
S120,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将模架主体10顶升第二预设距离。
具体地,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将模架主体10顶升第二预设距离,在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顶升模架主体10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解除连接,且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解除连接,此时第二连接件221以及第八连接件423随模架主体10一同被提升。其中,在模架主体10被顶升第二预设距离后,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处于可以被固定的状态,且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处于可被固定的状态。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将模架主体10顶升第二预设距离,以使第二连接件221与第八连接件423的上升高度均为200mm。如此,当第二连接件221与第八连接件423的上升高度均为200mm后,至少会有一个第一装配孔211a与其中一个第二装配孔221a对准,至少会有一个第七装配孔422a与其中一个第八装配孔423a对准。
S130,将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连接,且将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连接。
具体地,将第一紧固件23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一装配孔211a以及第二装配孔221a内,实现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的连接,将第四紧固件424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七装配孔422a以及第八装配孔423a中,实现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的连接。如此,整个位移组件42以及整个前支承组件20的高度就增加了200mm。
S140,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第三预设距离,以使前支承组件20以及位移组件42支承模架主体10。
具体地,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第三预设距离,此时整个模架主体10下降第三预设距离,此时,前支承组件20以及位移组件42为模架主体10提供支撑,并且,这时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组件41处于不对模架主体10提供支撑的状态。
S150,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拆开,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拆开。
当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直至前支承组件20以及位移组件42支承模架主体10后(即前支承组件20以及位移组件42开始受力),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停止收缩,然后再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解除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除连接。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第三预设距离后,这时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组件41处于不对模架主体10提供支撑的状态,第二紧固件34以及第三紧固件414不会受到整个模架主体10的压力,能够方便被拔出,从而方便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解除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除连接。
S160,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继续收缩第四预设距离。
其中,在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继续收缩第四预设距离后,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处于可以被固定的状态,且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处于可被固定的状态。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继续收缩的过程中,第三连接件32以及第五连接件412同步下落。在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第四预设距离后,第三连接件32以及第五连接件412同步下落200mm,此时,至少会有一个第三装配孔32a与其中一个第四装配孔33a对准,至少会有一个第五装配孔412a与其中一个第六装配孔413a对准。
S170,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连接。
具体地,将第二紧固件34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三装配孔32a以及第四装配孔33a内,实现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的连接,将第三紧固件414穿设于相互对准的第五装配孔412a与第六装配孔413a中,实现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的连接。如此,整个中支承组件30以及整个后支承组件41的高度就增加了200mm。另外,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与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后,可以为下一次作业提供顶升的行程。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均为油缸,而油缸的伸长行程是有限的,无法一次性将模架主体10提升1400mm,因此,通过执行多次上述的单次提升步骤,可以使得模架主体10提升1400mm。
S200,纵移过孔:操作中支承组件30脱空以及操作后支承组件41脱空,此时位移组件42以及前支承组件20支承所述模架主体10,并利用位移组件42驱动所述模架主体10前移一跨。
具体地,当执行完整体提升的步骤后,可以操作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以使中支承组件30脱空以及后支承组件41脱空,此时位移组件42以及前支承组件20支承模架主体10。然后可以利用位移组件42驱动所述模架主体10前移一跨,完成过孔。
进一步地,利用位移组件42驱动所述模架主体10前移一跨后,还需要操作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伸出以使中支承组件30支承模架主体10,且还需要操作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伸出以使后支承组件41支承模架主体10,然后利用电动葫芦将前支承组件20前移一孔,以使前支承组件20在桥墩2的顶部就位。
更进一步地,在纵移过孔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整体下落的步骤:将模架主体10的高度下降第一预设距离。
具体而言,将模架主体10的高度下降第一预设距离与将模架主体10的高度提升第一预设距离的原理类似,整体下落步骤包括多个依次执行的单次下落步骤,单次下落的步骤包括:
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直至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组件41不对模架主体10提供支撑(此时模架主体10由前支承组件20以及位移组件42支承),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解开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解开连接。然后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伸出,使得第三连接件32以及第五连接件412上升200mm,之后再将第三连接件32与第四连接件33连接,且将第五连接件412与第六连接件413连接。然后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再次伸出,模架主体10由中支承组件30以及后支承组件41支撑。然后再将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解除连接,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解除连接。之后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31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411收缩,当第二连接件221与七连接件422下降200mm后,再将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21连接,并将第七连接件422与第八连接件423连接。
通过反复执行上述的单次下落步骤,可以使得模架主体10下落1400mm。
上述的移动模架1及其过孔方法中,通过将模架主体10整体提升,可以避免模架主体10与桥墩2产生干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模架包括模架主体、前支承组件、中支承组件和后支承机构;
所述前支承组件包括下构架以及上构架,所述下构架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上构架吊挂在所述模架主体上并能够支承所述模架主体,且所述上构架上固定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所述中支承组件包括第一可升降支承件、第三连接件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上,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所述后支承机构包括后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所述后支承组件包括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第五连接件以及第六连接件,所述第五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上,所述第六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所述位移组件包括位移件、第七连接件以及第八连接件,所述第七连接件固定于所述位移件上,所述第八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模架主体上,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可拆开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的总高度可调;
所述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包括:
整体提升:将模架主体提升第一预设距离,以使模架主体提升至桥墩的上方;
纵移过孔:操作中支承组件脱空以及操作后支承组件脱空,此时位移组件以及前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并利用位移组件驱动所述模架主体前移一跨,操作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伸出以使所述中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且操作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伸出以使所述后支承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
整体下落:将所述模架主体的高度下降所述第一预设距离;
其中,所述整体提升的步骤包括多个依次执行的单次提升的步骤,所述单次提升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七连接件与第八连接件拆开;控制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第二可升降支承件将所述模架主体顶升第二预设距离;将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且将所述第七连接件与所述第八连接件连接;控制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收缩第三预设距离,以使前支承组件以及位移组件支承所述模架主体;将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拆开,且将第五连接件与第六连接件拆开;控制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以及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继续收缩第四预设距离;将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且将所述第五连接件与所述第六连接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或
所述前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一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一装配孔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三装配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三装配孔与所述第四装配孔内;或
所述中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装配孔,所述第四连接件上设有第四装配孔,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三装配孔与所述第四装配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有第五装配孔,所述第六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六装配孔,所述第三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五装配孔与所述第六装配孔内;或
所述后支承组件还包括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五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五装配孔,所述第六连接件上设有第六装配孔,所述第三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五装配孔与所述第六装配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组件还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七连接件上设有第七装配孔,所述第八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八装配孔,所述第四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七装配孔与所述第八装配孔内;或
所述位移组件还包括第四紧固件,所述第七连接件上设有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七装配孔,所述第八连接件上设有第八装配孔,所述第四紧固件可拆卸地穿设于相互对准的所述第七装配孔与所述第八装配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模架的过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升降支承件和/或所述第二可升降支承件为油缸。
CN202111408763.6A 2021-11-24 2021-11-24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Active CN1139818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8763.6A CN113981835B (zh) 2021-11-24 2021-11-24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8763.6A CN113981835B (zh) 2021-11-24 2021-11-24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1835A CN113981835A (zh) 2022-01-28
CN113981835B true CN113981835B (zh) 2024-04-09

Family

ID=79750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8763.6A Active CN113981835B (zh) 2021-11-24 2021-11-24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81835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93680A (ko) * 2002-06-05 2003-12-11 브이에스엘코리아 주식회사 하부지지형 이동식 비계공법에 의한 더블-티 교량의시공방법
CN101581073A (zh) * 2008-07-10 2009-11-18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式移动模架及其走行方法
CN202466423U (zh) * 2012-02-29 2012-10-03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连续梁施工用移动模架
CN104131515A (zh) * 2014-08-20 2014-11-05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方法
CN104762885A (zh) * 2015-03-31 2015-07-08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隧道内大吨位架梁运架系统及其架梁变跨工序
CN105908629A (zh) * 2016-04-27 2016-08-31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公铁合建段公路箱梁的下行式移动模架及其使用方法
CN205775851U (zh) * 2016-05-16 2016-12-07 武汉通联路桥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模架底模过孔装置
CN108086170A (zh) * 2017-12-13 2018-05-29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及移动模架的过孔施工方法
CN109653100A (zh) * 2019-01-09 2019-04-19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模架前支腿
CN209114331U (zh) * 2018-10-11 2019-07-16 中交四航局珠海工程有限公司 可翻转开模避开障碍物的上行式移动模架
CN209428968U (zh) * 2018-12-29 2019-09-24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横梁、底模折叠式移动模架
CN110374007A (zh) * 2019-07-22 2019-10-25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小开模距离的移动模架及其施工方法
CN210621491U (zh) * 2019-08-20 2020-05-26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横向微开模移动模架过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93680A (ko) * 2002-06-05 2003-12-11 브이에스엘코리아 주식회사 하부지지형 이동식 비계공법에 의한 더블-티 교량의시공방법
CN101581073A (zh) * 2008-07-10 2009-11-18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式移动模架及其走行方法
CN202466423U (zh) * 2012-02-29 2012-10-03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大跨度连续梁施工用移动模架
CN104131515A (zh) * 2014-08-20 2014-11-05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方法
CN104762885A (zh) * 2015-03-31 2015-07-08 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隧道内大吨位架梁运架系统及其架梁变跨工序
CN105908629A (zh) * 2016-04-27 2016-08-31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公铁合建段公路箱梁的下行式移动模架及其使用方法
CN205775851U (zh) * 2016-05-16 2016-12-07 武汉通联路桥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模架底模过孔装置
CN108086170A (zh) * 2017-12-13 2018-05-29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移动模架及移动模架的过孔施工方法
CN209114331U (zh) * 2018-10-11 2019-07-16 中交四航局珠海工程有限公司 可翻转开模避开障碍物的上行式移动模架
CN209428968U (zh) * 2018-12-29 2019-09-24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横梁、底模折叠式移动模架
CN109653100A (zh) * 2019-01-09 2019-04-19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模架前支腿
CN110374007A (zh) * 2019-07-22 2019-10-25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减小开模距离的移动模架及其施工方法
CN210621491U (zh) * 2019-08-20 2020-05-26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横向微开模移动模架过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移动模架的蒙华铁路40m简支箱梁施工工艺;赫宏伟;;铁道建筑;20200120(第0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1835A (zh) 2022-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81835B (zh) 移动模架及其过孔方法
CN212978733U (zh) 混凝土预制桩的生产线系统
CN105035998A (zh) 一种具有防翻车功能的低位小剪式汽车举升机及其使用方法
CN110565983B (zh) 一种建筑物顶升移位方法
CN102225579B (zh) 径向自动缩放的混凝土构件内模
CN211806846U (zh) 一种预制双t梁用内模
CN106476130B (zh) 翻转机
CN218491367U (zh) 矿用车辆检修平台
CN216099594U (zh) 模台流转工位及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线
CN114378933B (zh) 成组楼梯立模生产系统
JP5252634B2 (ja) クレーン更新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クレーンの更新方法
CN210150198U (zh) 预制构件模具交叉换向输送装置
KR200354803Y1 (ko) 케이슨 제작장치
CN210482577U (zh) 一种用于立体预制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支顶循环系统
KR100568430B1 (ko) 이동식작업차를 이용한 교량시공방법
KR20080020727A (ko) 철근 조립대
CN107060044B (zh) 一种用于浇筑沟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6612900U (zh) 一种盖模对中定位装置
US11969915B2 (en) Double production line and rapid prefabrication process of segmental beam
CN114802535B (zh) 一种用于上部组块结构片安装的操作方法
CN219862410U (zh) 一种架梁吊装设备的机架以及架梁吊装设备
CN216841716U (zh) 一种四支腿框架形式隧道二衬台车
KR200352053Y1 (ko) 이동식작업차
CN217442248U (zh) 烧结机机头上部骨架及设备整体安装结构
US20230110001A1 (en) Double Production Line and Rapid Prefabrication Process of Segmental Be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