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5885A -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5885A
CN113975885A CN202111039857.0A CN202111039857A CN113975885A CN 113975885 A CN113975885 A CN 113975885A CN 202111039857 A CN202111039857 A CN 202111039857A CN 113975885 A CN113975885 A CN 113975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urification
purification cartridge
state
equal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98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城壽雄
白武史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Gaoche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evity Holding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evity Holdings Ltd filed Critical Longevity Holdings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98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58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75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5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02Filters adapted for location in special places, e.g. pipe-lines, pumps, stop-cocks
    • B01D35/04Plug, tap, or cock filters filtering el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fauce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3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coal, charred products, or inorganic mixtures containing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ion-exchan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nanofilt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ultrafiltration or microfilt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addition or application of a germicide or by oligodynamic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 E03C1/04Water-basin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sh-basins or baths
    • E03C1/0404Constructional or fun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pou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 E03C1/04Water-basin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sh-basins or baths
    • E03C1/0412Constructional or fun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aucet hand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 E03C1/04Water-basin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sh-basins or baths
    • E03C1/046Adding soap, disinfectant, or the like in the supply line or at the wate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1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two or more closure members not moving as a un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6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60Hand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3Arse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20Heavy metals or heavy metal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4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4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C02F2101/345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6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hal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8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Ion Exchange (AREA)

Abstract

[目的]提供一种水净化滤芯,该水净化滤芯阻止关于排水的错误识别。[解决方案]排水头8包括:切换机构,其能够在原水排出与净化水排出之间切换从排出口带来的排水;调节构件RG1,其能够在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相互转换,在第一状态J1下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并且在第二状态J2下允许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水净化滤芯PC1,其包括使调节构件RG1从第一状态J1转换到第二状态J2的解除调节部分DR1。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当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二状态J2。

Description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本申请是2018年01月10日所提出的申请号为201880086205.2、发明名称为“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的发明专利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cartridge)和水龙头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排水头,其包括水净化滤芯并且具有水净化功能。JP3454756B2公开了一种淋浴头,其具有水净化功能并且能够在未通过水净化滤芯的原水流动路径和通过水净化滤芯的净化水流动路径之间切换。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3454756B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类型的排水头或配备有该排水头的水龙头装置包括能够在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之间切换的操纵部分。操纵部分的示例包括按钮,杆和拨盘。一些水龙头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部分,该显示部分示出了所选择的是原水排出还是净化水排出。
用户可以通过其操纵,显示等来识别所选择的是原水排出还是净化水排出。由于记忆失误等,水净化滤芯可能未插入水龙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已插入水净化滤芯而继续使用水龙头。即,尽管实际上排出了原水,但是用户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排出了净化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关于排水的错误识别的排水头和水净化滤芯。
问题的解决方案
优选的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包括:排水口;切换机构,其能够在原水排出与净化水排出之间切换从排出口带来的排水;调节构件,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第一状态阻止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第二状态允许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水净化滤芯,其包括将调节构件从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的解除调节部分;水净化滤芯接收部分。当水净化滤芯未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时,调节构件处于第一状态。当水净化滤芯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时,解除调节部分使调节构件处于第二状态。
优选地,调节构件包括切换调节部分,该切换调节部分在第一状态下位于第一位置,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位于第二位置。优选地,在通过切换机构进行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的过程中,位于第一位置的切换调节部分抵接在互锁抵接部分上,该互锁抵接部分与切换机构的运动连动地移动。优选地,在通过切换机构进行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的过程中,位于第二位置的切换调节部分不抵接在互锁抵接部分上。
优选地,通过解除调节部分抵接在调节构件上,调节构件从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
优选地,调节构件被可旋转地固定。优选地,通过旋转调节构件来实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
优选的水龙头装置包括排水头。
优选的水净化滤芯可附接到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该排水头包括:排出口;切换机构,其能够在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之间切换从排出口带来的排水;调节构件,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第一状态阻止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第二状态允许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水净化滤芯接收部分。优选地,该水净化滤芯包括水净化功能部分和使调节构件从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的解除调节部分。
优选地,解除调节部分通过抵接在调节构件上使调节构件从第一状态转换到第二状态。
优选地,解除调节部分是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面。
优选地,水净化滤芯包括形成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的连接端子部分。优选地,水净化滤芯接收部分包括插入部分,连接端子部分插入该插入部分。优选地,连接端子部分包括间隙形成部分,该间隙形成部分在连接端子部分和插入部分之间形成间隙。优选地,间隙形成部分具有端面,该端面是解除调节部分。
优选地,连接端子部分还包括:O形环,其设置在解除调节部分的上游侧;壁部分,其设置在解除调节部分和O形环之间。优选地,解除调节部分包括径向方向最外部分,该径向方向最外部分相对于壁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在径向方向上位于内侧。
发明的有益效果
防止了关于排水的错误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水龙头装置中的排水头的前视图。
图3(a)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3(b)是沿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3(a)和图3(b)是示出原水排出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4(a)是沿图3(a)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4(b)是沿图3(a)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5(a)是与图3(a)相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图5(b)是与图3(b)相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
图6(a)是与图4(a)相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图6(b)是与图4(b)相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
图7是图1中的水龙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排水头的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8(b)是示出切换阻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8(a)和图8(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9(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排水头的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9(b)是示出切换阻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9(a)和图9(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10(a)是将图3(b)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图10(b)是将图5(b)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紧接在将水净化滤芯附接到适当位置之前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图11(a)的横截面在与图3(a)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11(b)的横截面在与图3(b)相同的位置处截取。
图12(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立体图,图12(b)是调节构件的平面图,图12(c)是调节构件的侧视图。
图1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球保持器的立体图,图13(b)是球保持器的平面图,图13(c)是球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14(a)是根据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水净化滤芯的立体图,图14(b)是水净化滤芯的侧视图,图14(c)是水净化滤芯的平面图。
图1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的水龙头装置中的排水头的前视图。
图17是沿图16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9是与图17相对应的横截面视图,并且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
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21是图15中的水龙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2(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排水头的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22(b)是示出排水头的切换阻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22(a)和图22(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3(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排水头的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23(b)是示出排水头的切换阻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23(a)和图23(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4(a)是将图17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图24(b)是将图19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
图25(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立体图,图25(b)是调节构件的平面图,图25(c)是调节构件的侧视图。
图2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27(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前视图;图27(b)是设置在切换阻止位置的排水头的前视图,图27(c)是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的排水头的前视图。
图28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2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30(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0(b)是处于切换阻止状态的排水头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0(a)和图30(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3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32(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侧视图,图32(b)是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的排水头的侧视图。图32(a)和图32(b)示出了头部的盖被移除的状态。
图3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排水头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原水排出状态。
图3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排水头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了净化水排出状态。
图35(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排水头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5(b)是处于切换阻止状态的排水头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5(a)和图35(b)是示出未附接水净化滤芯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3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节构件的侧视图,其示出了调节构件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图3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排水头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38是与图37相同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适当地参考附图基于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的径向方向是指附接到适当位置的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的轴向方向是指附接到适当位置的水净化滤芯PC1的轴向方向。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公开中的上游侧是指水流的上游侧,而本公开中的下游侧是指水流的下游侧。
[第一实施例]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2的立体图。水龙头装置2安装在厨房水槽(未在图中示出)上。在图1中省略了在视觉上不能识别的部分,即位于厨房水槽内部的部分。除了厨房以外,水龙头装置2还可以安装在例如盥洗室和浴室。
水龙头装置2包括本体部分4,杠杆手柄6和排水头8。水龙头装置2是所谓的单杆型水龙头。排出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杠杆手柄6的左右枢转运动进行调节。排出水的量可以通过杠杆手柄6的上下枢转运动进行调节。能够调节排出水的温度和量的阀机构容纳在本体部分4的内部。该阀机构是已知的。
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包括水龙头装置2的水龙头设备包括热水入口管和水入口管。热水入口管连接至例如从热水器延伸的管。水入口管连接至例如不通过热水器的供水管。
将热水引入热水入口管。由热水器进行加热。非热水被引入水入口管。阀机构调节热水和水之间的混合比。排出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混合比来调节。在下文中,热水,非热水以及热水和非热水的混合物也简称为“水”。
排水头8包括水入口部分10,切换部分12,操纵部分14,水形调节部分16,显示部分20和排出口22。在本实施例中,操纵部分14是按钮。水入口部分10还用作抓握部分。
水形调节部分16可以改变排出水的形状(水形)。水形调节部分16包括水形调节杆18。可以通过操纵水形调节杆18来改变水形。水形调节杆18的操纵可从淋浴水形,直水形或这两者之间的中间水形中选择一个。
排水头8包括原水流动路径和净化水流动路径。当选择原水流动路径时,原水从排出口22排出。这种排出原水的状态也称为原水排出状态。当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时,净化水从排出口22排出。这种排出净化水的状态也称为净化水排出状态。
切换部分12包括能够通过操纵操纵部分14在净化水排出和原水排出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稍后将详细介绍切换机构。
图2是排水头8的前视图。图3(a)是沿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3(b)是沿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4(a)是沿图3(a)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4(b)是沿图3(a)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操纵部分14用作切换按钮。按压操纵部分14以在流动路径之间切换。每当按压操纵部分14时,就在原水流动路径与净化水流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换句话说,每当按压操纵部分14时,就在原水排出状态与净化水排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稍后所述,切换机构包括通过交替动作来操纵的推力锁定机构。该推力锁定使操纵部分14能够用作按钮。该按钮14的每次按压都实现了按钮14的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的相互转换。
当排出原水时操纵部分14所处的位置也称为原水排出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原水排出位置是突出位置。当排出净化水时操纵部分14所处的位置也称为净化水排出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净化水排出位置是下压位置。
在本公开中,按钮14被按压的方向也被称为前后方向。按压使按钮14向后移动。突出位置相对于下压位置位于前侧。一旦将按钮14按压到最大下压位置,实现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的相互转换。最大下压位置相对于下压位置位于后侧。当按压位于突出位置的按钮14时,一旦将按钮14移动到最大下压位置,按钮14就停止在下压位置。切换工作位置设置在最大下压位置处或紧接在其之前。当按钮14到达切换工作位置时,进行切换,然后按钮14转变到下压位置。即使在释放按钮14的按压之后,按钮14也保持在下压位置。当按压位于下压位置的按钮14时,一旦将按钮14移动到最大下压位置(切换工作位置)之后,按钮14就停止在突出位置。即使在释放按钮14的按压之后,按钮14也保持在突出位置。
图1,图2,图3(a),图3(b),图4(a)和图4(b)示出了位于突出位置的按钮14。在排水头8中,当按钮14位于突出位置时,选择原水流动路径。在排水头8中,当按钮14位于突出位置时,原水被排出。替代地,当按钮14位于突出位置时,可以排出净化水。
图5(a)和图5(b)是当按钮14位于下压位置时排水头8的横截面视图。图5(a)的横截面在与图3(a)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5(b)的横截面在与图3(b)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6(a)是沿图5(a)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6(b)是沿图5(a)中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5(a),图5(b),图6(a)和图6(b)示出了位于下压位置的按钮14。在排水头8中,当按钮14位于下压位置时,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在排水头8中,当按钮14位于下压位置时,排出净化水。替代地,当按钮14位于突出位置时,原水可以被排出。
图7是排水头8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所示,排水头8包括水净化滤芯PC1。水净化滤芯PC1设置在外圆柱部分24的内部。上述水入口部分(抓握部分)10包括外圆柱部分24和水净化滤芯PC1。
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外部形成原水流动路径WG(参照例如图3(a)的横截面视图)。在水净化滤芯PC1内形成净化水流动路径WJ(参照例如图3(a)的横截面视图)。在原水排出状态下,原水流过原水流动路径WG,然后经过切换机构内的原水流动路径WG,然后从排出口22排出。另一方面,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原水在从水净化滤芯PC1的外部流入水净化滤芯PC1的过程中,被水净化滤芯PC1内的可渗透部分26过滤而成为净化水。净化水流过水净化滤芯PC1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和切换机构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然后从排出口22排出。可渗透部分26是水净化功能部分的示例。
排水头8包括头本体28,上头盖30和下头盖32。
排水头8的切换部分12包括推力锁定机构34。推力锁定机构34容纳在头本体28中。推力锁定机构34包括第一切换件36,第二切换件38,切换环40,切换轴42,螺旋弹簧44,切换盖46和O形环48。切换轴42包括推杆50和51,以及按钮保持器52。切换盖46包括后底部分56和狭缝58。切换环40固定在切换盖46的前侧。切换轴42在狭缝58的引导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二切换件38与切换轴42一起移动。第二切换件38和切换轴42与操纵部分14的按压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后移动)。螺旋弹簧44朝着相应的方向偏压切换盖46和切换轴42,使得切换盖46和切换轴42彼此远离。通过每次按压按钮使第一切换件36旋转,从而使按钮能够保持在两个不同的位置。
推力锁定机构34实现交替动作。上述JP3454756B2还采用与本实施例类似的推力锁定机构。通常,作为通过交替动作操纵的所谓的推力锁定机构,已知有心形凸轮机构,旋转凸轮机构和棘轮凸轮机构。所有这些机构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如,这些机构中的一个可以用作推力锁定机构34。
排水头8包括水形改变组件70。水形改变组件70包括上述水形调节部分16,水形调节杆18和排出口22。水形改变组件70还包括阀座形成部分80。
排水头8的切换机构包括上述操纵部分14,第一阀Vl和第二阀V2。通过打开或关闭两个阀来切换排水状态。
第一阀V1包括阀座101a,第一阀本体101b,球保持器101c和弹性本体101d。第一阀V1是球阀。第一阀本体101b是球。阀座101a是圆形孔的开口边缘。阀座101a形成在阀座形成部分80上。球101b由球保持器101c保持。球保持器101c向下开口。弹性本体101d设置在球保持器101c的上部分与球101b之间。弹性本体101d是螺旋弹簧。弹性本体101d总是使球101b朝向阀座101a侧偏压。
第二阀V2包括阀座102a,第二阀本体102b,球保持器102c和弹性本体102d。第二阀V2是球阀。第二阀本体102b是球。阀座102a是圆形孔的开口边缘。阀座102a形成在阀座形成部分80上。球102b由球保持器102c保持。球保持器102c向下开口。弹性本体102d设置在球保持器102c的上部分与球102b之间。弹性本体102d是螺旋弹簧。弹性本体102d总是使球102b朝向阀座102a侧偏压。
切换轴42的推杆50具有连接到球保持器101c的端部分。切换轴42的推杆51具有连接到球保持器102c的端部分。球保持器101c和球保持器102c与切换轴4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球101b与球保持器101c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球102b与球保持器102c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切换轴42与操纵部分14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阀座101a和阀座102a在基本上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并排布置。但是,这些阀座101a,102a的前后方向位置彼此(略)不同。阀座101a相对于阀座102a位于后侧。
当操纵部分14位于突出位置时,球102b装配在阀座102a中以关闭第二阀V2。在这种情况下,球101b的中心位于阀座101a的中心之外,因此第一阀V1打开。在这种状态下,排出原水。第二阀V2是用于关闭净化水流动路径的阀。
当操纵部分14位于下压位置时,球101b装配在阀座101a中以关闭第一阀V1。在这种情况下,球102b的中心位于阀座102a的中心之外,因此第二阀V2打开。在这种状态下,排出净化水。第一阀V1是用于关闭原水流动路径的阀。
排水头8包括调节构件RG1。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1阻止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状态。
排水头8包括偏压构件104。偏压构件104偏压调节构件RG1,使得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稍后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构件104是扭力弹簧(扭力螺旋弹簧)。因此,调节构件RG1被偏压成处于第一状态J1。
球保持器102c包括互锁抵接部分LC1。互锁抵接部分LC1是其后端为自由端的棒状部分。互锁抵接部分LC1与操纵部分14的运动连动地移动。互锁抵接部分LC1根据操纵部分14的操纵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当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1移动时,操纵部分14不能移动。当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1移动时,不能操作操纵部分14。
在图3(a),图3(b),图4(a)和图4(b)中,操纵部分14位于突出位置。当操纵部分14位于突出位置时,排水头8处于原水排出状态。在图5(a),图5(b),图6(a)和图6(b)中,操纵部分14位于下压位置。当操纵部分14位于下压位置时,排水头8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在所有这些图中,水净化滤芯PC1被附接到排水头8(的适当位置)。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在排水头8中,滤芯接收部分是从外圆柱部分24的内部延伸到头本体28的内部的部分。通过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适当位置),水净化滤芯PC1能够进行其功能(产生净化水)。
图8(a),图8(b),图9(a)和图9(b)是其中水净化滤芯PC1未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8(a)和图8(b)的横截面在与图3(b)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9(a)和图9(b)的横截面在与图4(b)相同的位置处截取。
在图8(a)和图9(a)中,操纵部分14位于突出位置。在图8(b)和图9(b)中,操纵部分14位于切换阻止位置。切换阻止位置是指阻止将操纵部分14操纵为净化水排出状态的位置。
图10(a)是将图3(b)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图10(b)是将图5(b)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
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公开中,水净化滤芯PC1未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也称为未附接状态。另外,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也称为附接状态。图8(a),图8(b),图9(a)和图9(b)是示出未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图10(a)和图10(b)是示出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处于附接状态的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与处于未附接状态的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不同。在如图8(a),图8(b),图9(a)和图9(b)所示的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在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二状态J2。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之间的不同是由调节构件RG1的姿势的不同引起的。上述偏压构件104偏压调节构件RG1,使得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姿势。因此,在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姿势(见图8(a)和图8(b))。在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二姿势(见图10(a)和图10(b))。姿势的不同是通过旋转实现的。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使得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端面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从而使调节构件RG1旋转。该旋转将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第一姿势)改变为第二状态J2(第二姿势)。稍后将详细介绍调节构件RG1的行为。
如上所述,偏压构件104将调节构件RG1朝向第一状态J1侧偏压。因此,当在抵抗偏压构件104的偏压力的同时插入水净化滤芯PC1从而将调节构件RG1设置为第二状态J2时,偏压构件104在分离方向上按压水净化滤芯PC1。分离方向是从连接端子部分140朝向后形成部分142的方向(见图14(b))。因此,便于水净化滤芯PC1的分离。尽管在水净化滤芯PC1和附接到其的O形环162之间可能发生粘附,这可能引起水净化滤芯PC1的分离困难,但是偏压构件104有助于解决这种困难。因此,调节构件RG1具有促进水净化滤芯PC1的分离的效果(分离促进效果)。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当附接水净化滤芯PC1以将调节构件RG1设置为第二状态J2时,不管操纵部分14的位置如何,互锁抵接部分LC1不会与调节构件RG1接触。当调节构件RG1被设置为第二状态J2时,调节构件RG1不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二状态J2时,实现了从原水排出状态(图10(a))到净化水排出状态(图10(b))的转变。
同时,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并且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时,在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的过程期间,互锁抵接部分LC1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见图8(b)和图9(b))。当位于突出位置的操纵部分14被按压时,互锁抵接部分LC1在操纵部分14到达下压位置之前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该抵接阻止操纵部分14被进一步深按压。当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时,调节构件RG1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从原水排出状态(图10(a))到净化水排出状态(图10(b))的转变。当调节构件RG1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操纵部分14从原水排出位置移动至净化水排出位置。
为了启动上述推力锁定机构以切换排水状态,操纵部分14需要深深地按压超过下压位置。换句话说,需要“超行程”来进行排水状态的切换。在被尽可能深地按压时,操纵部分14的位置也被称为最大下压位置。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的在操纵方向上的距离用Xmm表示,超行程的在操纵方向上的距离用Y mm表示。该Y mm是下压位置与最大下压位置之间的距离。因此,操纵部分14的最大可移动距离为(X+Y)mm。在本实施例中,X为4mm,Y为2mm。注意,操纵方向是指操纵部分14的移动方向。
切换阻止位置可以位于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即,切换阻止位置可以位于Xmm的范围内。替代地,切换阻止位置可以位于超行程的范围内。即,切换阻止位置可以位于下压位置与最大下压位置之间。换句话说,切换阻止位置可以位于Y mm的范围内。但是,在由推力锁定机构进行切换之前,需要阻止操纵部分14移动。即,操纵部分14需要在到达上述的切换工作位置之前阻止切换。从阻止切换的确定性的观点出发,切换阻止位置优选地位于突出位置与下压位置之间。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紧接在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适当位置之前的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图11(a)的横截面在与图3(a)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11(b)的横截面在与图3(b)相同的位置处截取。
如上所述,在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1被设置为第一状态J1。在图11(a)和图11(b)中,调节构件RG1也处于第一状态J1。在附接水净化滤芯PC1的过程期间,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端面EF1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图11(a)和图11(b)示出端面EF1几乎与调节构件RG1接触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将水净化滤芯PC1进一步朝向下游侧插入(见图11(a)和图11(b)中的实心箭头)。该插入使得端面EF1按压并旋转调节构件RG1。该旋转将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图11(a)和图11(b))改变为第二状态J2(图10(a)和图10(b))。
图12(a)是调节构件RGl的立体图。图12(b)是调节构件RG1的平面图。图12(c)是调节构件RG1的侧视图。
调节构件RG1包括轴部分110,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和切换调节部分114。调节构件RG1还包括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轴部分110是调节构件RG1的旋转轴线。
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通过偏压构件104的偏压力抵接在相邻部分上,从而将调节构件RG1保持在第一状态J1。相邻部分是指与调节构件RG1相邻的构件。即,所有这样的构件可以是相邻部分。
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位于轴部分110的一侧,并且切换调节部分114位于轴部分110的另一侧。在第一状态J1下(见图11(a)和图11(b)),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位于轴部分110的上游侧(后侧),切换调节部分114位于轴部分110的下游侧(前侧)。
作为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设置有第一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a和第二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b。第一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a是从轴部分110的第一位置突出的突出部分118的端部。第二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b是从轴部分110的第二位置突出的突出部分120的端部。
调节构件RG1包括从轴部分110的一个位置延伸到轴部分110的另一位置的U形部分122。切换调节部分114设置在U形部分122上。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是从U形部分122凸起的凸起物124的端面。
图13(a)是球保持器102c的立体图。球保持器102c包括球容纳部分130和上述互锁抵接部分LC1。球容纳部分130是向下开口的圆柱部分。球102b被容纳在球容纳部分130中。互锁抵接部分LC1是从球容纳部分130突出的棒状部分。互锁抵接部分LC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互锁抵接部分LC1具有端面132。端面132是互锁抵接部分LC1的后端面。
如图8(b)所示,在未附接状态下,在将操纵部分14从原水排出位置移动至净化水排出位置的过程期间,互锁抵接部分LC1(的端面132)抵接在处于第一状态J1的调节构件RG1(的切换调节部分114)上。该抵接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1进一步向后移动。该抵接阻止操纵部分14被进一步深按压。因此,不能将操纵部分14设置在净化水排出位置。
同时,如图10(b)所示,在附接状态下,在将操纵部分14从原水排出位置移动到净化水排出位置的过程期间,互锁抵接部分LC1(的端面132)不抵接在处于第二状态J2的调节构件RG1(的切换调节部分114)上。因此,互锁抵接部分LC1可以进一步向后移动以到达净化水排出位置。
图14(a)是水净化滤芯PC1的立体图。图14(b)是水净化滤芯PC1的侧视图。图14(c)是水净化滤芯PC1的前视图。图14(c)示出了从下游侧观察的水净化滤芯PC1。
水净化滤芯PC1包括上述可渗透部分26,设置在可渗透部分26的前端部分处的连接端子部分140,以及设置在可渗透部分26的后端部分处的后形成部分142。连接端子部分140由树脂制成。连接端子部分140的整体一体形成为单件构件。连接端子部分140由树脂形成在一件中。连接端子部分140与可渗透部分26同轴。后形成部分142与可渗透部分26同轴。注意,如上所述,可渗透部分26是水净化功能部分(进行净化水功能的部分)的一个示例。水净化滤芯PC1不必包括可渗透部分26。
连接端子部分140设置在可渗透部分26的下游侧。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内部是空的空间。该空的空间用作净化水流动路径WJ。即,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连接端子部分140内部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连接端子部分140的端部分是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的端面EF1。
可渗透部分26具有圆柱形状。可渗透部分26在其内部包括空的空间。该空的空间用作净化水流动路径WJ。例如,可渗透部分26可以包括外过滤层和内过滤层。水净化材料可以设置在外过滤层和内过滤层之间。例如,水净化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活性炭。例如,无纺布用于外过滤层和内过滤层。外过滤层和/或内过滤层可以采用抗菌陶瓷。外过滤层和/或内过滤层可以采用离子交换器。外过滤层可以由多层构成。内过滤层可以由多层构成。
后形成部分142关闭可渗透部分26的后侧。同时,连接端子部分140能透过水。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内部空的空间是净化水流动路径WJ。由通过可渗透部分26生成的净化水通过连接端子部分140,然后到达切换部分12。
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第一圆柱部分150。连接端子部分140还包括第二圆柱部分152。连接端子部分140进一步包括第三圆柱部分154。第二圆柱部分152位于第三圆柱部分154的下游侧。第一圆柱部分150位于第二圆柱部分152的下游侧。第二圆柱部分152位于第一圆柱部分150与第三圆柱部分154之间。第一圆柱部分150与第二圆柱部分152同轴。第二圆柱部分152与第三圆柱部分154同轴。第一圆柱部分150的中心轴线与水净化滤芯PC1的中心轴线一致。第二圆柱部分152的中心轴线与水净化滤芯PC1的中心轴线一致。第三圆柱部分154的中心轴线与水净化滤芯PC1的中心轴线一致。
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最大外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端子部分140的最大外径部分是第三圆柱部分154。最大外径部分(第三圆柱部分154)覆盖可渗透部分26的下游侧端部分。
第三圆柱部分154的外径大于第二圆柱部分152的外径。在第三圆柱部分154与第二圆柱部分152之间形成有台阶表面156。台阶表面156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二圆柱部分152的外径大于第一圆柱部分150的外径。在第二圆柱部分152与第一圆柱部分150之间形成有台阶表面158。台阶表面158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
第一圆柱部分150包括凸缘160和O形环162。O形环162附接在第一圆柱部分150的外表面上。凸缘160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凸缘160位于O形环162的下游侧。凸缘160从下游侧支撑O形环162。
如上所述,水净化滤芯PC1在下游侧包括端面EF1。端面EF1是第一圆柱部分150的端面。端面EF1抵接在调节构件RG1的突出部分118和120上,从而使调节构件RG1旋转。该旋转的旋转轴线为轴部分110。该旋转使调节构件RG1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转变为第二状态J2。
[第二实施例]
图1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200的立体图。水龙头装置200被安装到厨房水槽(图中未示出)。在图15中省略了在视觉上不能识别的部分,即位于厨房水槽内部的部分。除了厨房之外,水龙头装置200可以被安装到例如盥洗室和浴室。
水龙头装置200包括本体部分204,杠杆手柄206和排水头208。水龙头装置200是所谓的单杆型水龙头。排出的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杠杆手柄206的左右枢转运动来调节。排出的水量可通过杠杆手柄206的上下枢转运动来调节。能够调节排出的水的温度和量的阀机构容纳在本体部分204内部。该阀机构是已知的。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包括水龙头装置200的水龙头设备包括热水入口管和水入口管。
排水头208包括水入口部分210,切换部分212,操纵部分214,水形调节部分216,显示部分220和排出口222。在本实施例中,操纵部分214是按钮。水入口部分210还用作抓握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分220是按钮214的侧表面。由于选择了哪个状态,因此可以通过侧表面的外观来识别原水排出状态或净化水排出状态,该侧表面也是显示部分的一个示例。水形调节部分216可以改变排出水的形状(水形)。
排水头208包括原水流动路径和净化水流动路径。当选择原水流动路径时,原水从排出口222排出。这样排出原水的状态也称为原水排出状态。当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时,净化水从排出口222排出。这种排出净化水的状态也称为净化水排出状态。
切换部分212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通过操纵操纵部分214在净化水排出和原水排出之间切换。稍后将详细介绍切换机构。
图16是排水头208的前视图。图17是沿图16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18是沿图17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操纵部分214用作切换按钮。按压操纵部分214以在流动路径之间切换。每当按压操纵部分214时,就在原水流动路径与净化水流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换句话说,每当按压操纵部分214时,就在原水排出状态与净化水排出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切换机构包括通过交替动作操纵的推力锁定机构。该推力锁定使操纵部分214能够用作按钮。每次按压按钮214都会在按钮214的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实现相互转换。
在本实施例中,原水排出位置是突出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净化水排出位置为下压位置。
按压使按钮214向后移动。突出位置相对于下压位置位于前侧。一旦将按钮214按压到最大下压位置,就实现突出位置和下压位置之间的相互转换。最大下压位置相对于下压位置位于后侧。当按压位于突出位置的按钮214时,一旦将按钮214移动到最大下压位置之后,按钮214就停止在下压位置。即使在释放按钮214的按压之后,按钮214也保持在下压位置。当按压位于下压位置的按钮214时,一旦将按钮214移动到最大下压位置之后,按钮214就停止在突出位置。即使在释放按钮214的按压之后,按钮214也保持在突出位置。
图15至图18示出了位于突出位置的按钮214。在排水头208中,当按钮214位于突出位置时,选择原水流动路径。在排水头208中,当按钮214位于突出位置时,排出原水。
图19和图20是当按钮214位于下压位置时的排水头208的横截面视图。图19的横截面在与图17相同的位置处截取。图20是沿图19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在排水头208中,当按钮214位于突出位置时,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在排水头208中,当按钮214位于下压位置时,排出净化水。
图21是排水头208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1所示,排水头208包括水净化滤芯PC1。水净化滤芯PC1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上述水入口部分(抓握部分)210包括外圆柱部分224和设置在外圆柱部分224内的水净化滤芯PC1。
如图17至图20所示,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外部形成原水流动路径WG,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内部形成净化水流动路径WJ。在原水排出状态下,原水流过原水流动路径WG,然后通过切换机构,然后从排出口222排出。另一方面,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在原水通过水净化滤芯PC1期间,原水通过水净化滤芯PC1的水净化功能部分(可渗透部分26)的功能而变成净化水。净化水流过水净化滤芯PC1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和切换机构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然后从排出口222排出。
排水头208包括头本体228,上头盖230和下头盖232。
排水头208的切换部分212包括推力锁定机构234。推力锁定机构234容纳在头本体228中。推力锁定机构234包括第一切换件236,第二切换件238,切换环240,切换轴242,螺旋弹簧244,切换盖246和O形环248。切换轴242包括推杆250和按钮保持器252。切换盖246包括后底部分256和狭缝258。切换环240固定在切换盖246的前侧。切换轴242在狭缝258的引导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第二切换件238与切换轴242一起移动。第二切换件238和切换轴242与操纵部分214的按压连动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前后移动)。螺旋弹簧244朝着切换盖246和切换轴242彼此远离的相应方向偏压切换盖246和切换轴242。通过每次按压按钮来旋转第一切换件236,从而使按钮能够被保持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一样,推力锁定机构234实现了交替作用。
排水头208包括水形改变组件270。水形改变组件270包括上述水形调节部分216和排出口222。水形改变组件270还包括阀座形成部分280。
排水头208的切换机构包括上述操纵部分214,第一阀Vl和第二阀V2。通过打开或关闭两个阀来切换排水状态。
第一阀V1包括阀座301a,第一阀本体301b,球保持器301c和弹性本体301d。第一阀V1是球阀。第一阀本体301b是球。阀座301a是圆形孔的开口边缘。阀座301a形成在阀座形成部分280上。球301b由球保持器301c保持。球保持器301c向下开口。弹性本体301d设置在球保持器301c的上部分与球301b之间。弹性本体301d是螺旋弹簧。弹性本体301d总是朝向阀座301a侧偏压球301b。
第二阀V2包括阀座302a(见图19和图20),第二阀本体302b和轴本体302c。第二阀V2是轴阀。第二阀本体302b是O形环。阀座302a是形成在流动路径孔的开口的周向边缘的倾斜表面(见图19和图20)。倾斜表面是面向后的表面。O形环302b被附接到轴本体302c。轴本体302c通过球保持器301c的介质连接至切换轴242。轴本体302c与切换轴24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切换轴242连接至操纵部分214。轴本体302c与操纵部分214(按钮)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轴本体302c包括互锁抵接部分LC2。互锁抵接部分LC2是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互锁抵接部分LC2根据操纵部分214的操纵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切换轴242的推杆250具有连接至球保持器301c的端部(见图18和图20)。球保持器301c与切换轴24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球保持器301c与操纵部分214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当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时,球301b的中心位于阀座301a的中心之外,因此第一阀V1打开。同时,当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时,附接到轴本体302c的O形环302b抵接在阀座302a上(见图17和图18)。该抵接关闭第二阀V2。在这种状态下,排出原水。第二阀V2是用于关闭净化水流动路径的阀。
当操纵部分214位于下压位置时,球301b被装配到阀座301a中以关闭第一阀V1。在这种情况下,附接到轴本体302c的O形环302b位于与阀座302a分开的位置(见图19和图20)。在这种状态下,排出净化水。第一阀V1是用于关闭原水流动路径的阀。
如图21的放大部分所示,排水头208包括调节构件RG2。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2阻止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状态。
如图21的放大部分所示,排水头208包括偏压构件304。偏压构件304偏压调节构件RG2,使得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偏压构件304是扭力弹簧(扭力螺旋弹簧)。
在图17和图18中,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当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时,排水头208处于原水排出状态。在图19和图20中,操纵部分214位于下压位置。当操纵部分214位于下压位置时,排水头208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在所有这些图中,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排水头208(的适当位置)。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在排水头208中,滤芯接收部分是从外圆柱部分224的内部延伸到头本体228的内部的部分。通过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适当位置),水净化滤芯PC1能够进行其功能(生成净化水)。
图22(a),图22(b),图23(a)和图23(b)是示出未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在图22(a)和图23(a)中,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在图22(b)和图23(b)中,操纵部分214位于切换阻止位置。在图22(b)和图23(b)中,排水头208处于切换阻止状态。切换阻止状态是指互锁抵接部分LC2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并且因此阻止移动的状态。
图24(a)是将图17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图24(b)是将图19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图24(a)和图24(b)是示出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在图24(a)中,操纵部分214位于突出位置。在图24(b)中,操纵部分214位于下压位置。
处于附接状态的调节构件RG2的状态不同于处于未附接状态的调节构件RG2的状态。在如图22(a),图22(b),图23(a)和图23(b)所示的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J1。在图24(a)和图24(b)所示的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二状态J2。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RG2的状态之间的不同是由调节构件RG2的姿势的不同引起的。上述偏压构件304偏压调节构件RG2,使得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姿势。因此,在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姿势(见图22(a))。在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二姿势(见图24(a))。姿势的不同是通过旋转实现的。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使得水净化滤芯PC1的端面EF1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从而使调节构件RG2旋转。该旋转将调节构件RG2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第一姿势)改变为第二状态J2(第二姿势)。
如图24(a)所示,当附接水净化滤芯PC1以将调节构件RG2设置为第二状态J2,并且操纵部分2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时,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不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
如图24(b)所示,当附接水净化滤芯PC1以将调节构件RG2设置为第二状态J2,并且操纵部分214位于净化水排出位置时,互锁抵接部分LC2可以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然而,处于第二状态J2的调节构件RG2不能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向后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调节构件RG2被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按压,并且(稍微)旋转,但是不妨碍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的向后移动。因此,当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二状态J2时,调节构件RG2不会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二状态J2时,实现了从原水排出状态到净化水排出状态的转变。
同时,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且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J1时,在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的过程期间,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见图22(b)和图23(b))。当位于突出位置的操纵部分214被按压时,在操纵部分214到达下压位置之前,互锁抵接部分LC2抵接在调节构件RG2上。该抵接阻止操纵部分214被进一步深按压。当处于第一状态J1时,调节构件RG2处于能够接收从操纵部分214传递至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的操纵力的状态(姿势)。如图23(b)所示,将调节构件RG2的一部分插入设置在轴本体302c的后端面上的凹入部分r1中,这允许调节构件RG2稳定地支撑轴本体302c(互锁抵接部分LC2)。
因此,当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J1时,调节构件RG2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从原水排出状态转变到净化水排出状态。当调节构件RG2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操纵部分214从原水排出位置移动至净化水排出位置。
图24(a)中的调节构件RG2的姿势不同于图24(b)中的调节构件RG2的姿势。然而,这些姿势不能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2(操纵部分214)移动到净化水排出位置。因此,这两个姿势均为第二状态J2。
图25(a)是调节构件RG2的立体图。图25(b)是调节构件RG2的平面图。图25(c)是调节构件RG2的侧视图。
调节构件RG2包括轴部分310,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和切换调节部分314。轴部分310是调节构件RG2的旋转轴线。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位于轴部分310的一侧,并且切换调节部分314位于轴部分310的另一侧。在第一状态J1下(见图22(a)和图22(b)),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位于轴部分310的上游侧(后侧),切换调节部分314位于轴部分310的下游侧(前侧)。
作为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设置有第一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a和第二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b。第一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a是从轴部分310的第一位置突出的突出部分318的端部。第二解除调节抵接部分312b是从轴部分310的第二位置突出的突出部分320的端部。
调节构件RG2还包括第一状态保持部分316。第一状态保持部分316通过偏压构件304的偏压力抵接在相邻部分上,从而将调节构件RG2保持在第一状态J1。
切换调节部分314设置在从轴部分310延伸的突出延伸部分322的端部分上。切换调节部分314包括凸起物324和设置在凸起物324的左右两侧的支撑部分326。当调节构件RG2阻止互锁抵接部分LC2(轴本体302c)移动时,凸起物324插入到轴本体302c的凹入部分r1中,因此,位于凸起物324的左右两侧的支撑部分326抵接在轴本体302c的后端面上(见图23(b))。因此,调节构件RG2稳定地抵接在轴本体302c的后端部分上,从而可靠地阻止轴本体302c的移动。
[第三实施例]
图26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400的立体图。水龙头装置400被附接到厨房水槽(图中未示出)。在图26中省略了在视觉上不能识别的部分,即位于厨房水槽内部的部分。
水龙头装置400包括本体部分404,杠杆手柄406和排水头408。水龙头装置400是所谓的单杆型水龙头。排出的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杠杆手柄406的左右枢转运动来调节。排出的水的量可以通过杠杆手柄406的上下枢转运动来调节。能够调节排出的水的温度和量的阀机构容纳在本体部分404的内部。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包括水龙头装置400的水龙头设备包括热水入口管和水入口管。
排水头408包括水入口部分410,切换部分412,操纵部分414,水形调节部分416,显示部分420和排出口422。在本实施例中,操纵部分414是拨盘。旋转操纵部分414以进行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之间的切换。在本公开中,该排水头408也被称为拨盘式排水头。拨盘式排水头是已知的。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分420是显示窗口。显示窗口中的指示允许用户确定选择的是原水排出状态还是净化水排出状态。水形调节部分416可以改变排出水的形状(水形)。
排水头408包括原水流动路径和净化水流动路径。当选择原水流动路径时,原水从排出口422排出。当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时,净化水从排出口422排出。
切换部分412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通过对操纵部分414进行操纵(旋转操纵)而在净化水排出和原水排出之间进行切换。稍后将详细介绍切换机构。
图27(a),图27(b)和图27(c)是排水头408的前视图。图27(a)是示出原水排出状态的前视图。图27(b)是示出切换阻止状态的前视图。图27(c)是示出净化水排出状态的前视图。
图28是沿图27(a)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28是示出原水排出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图29是沿图27(c)中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图29是示出净化水排出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操纵部分414用作切换拨盘。旋转操纵部分414以在流动路径之间切换。旋转操纵部分414以在原水流动路径与净化水流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操纵部分414在原水排出状态下位于第一旋转位置(见图27(a))。操纵部分414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位于第二旋转位置(见图27(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的角度θ为90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操纵部分414旋转角度θ(90度)来进行原水排出状态与净化水排出状态之间的切换。
排水头408包括:凸轮机构430,其能够将操纵部分414的旋转转换成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轴本体432,其通过凸轮机构43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如图29所示,轴本体432包括轴部分432a,盘部分432b,后流入口432c,主流动路径432d以及分支流动路径432e。轴本体432还包括互锁抵接部分LC3。互锁抵接部分LC3是轴本体432的后端面。
盘部分432b包括净化水流出口432f和原水流出口432g。分支流动路径432e连接主流动路径432d和净化水流出口432f。主流动路径432d通过后流入口432c向后开口。净化水流出口432f设置在盘部分432b的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原水流出口432g设置在盘部分432b的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位置处。净化水流出口432f的周向方向位置与原水流出口432g的周向方向位置不同。
同时,与轴本体432相邻的相邻部分包括:支撑孔440,其支撑轴本体432以允许轴本体43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盘相对部分442;流动路径孔444。不管操纵部分414如何操纵,相邻部分都是固定的。
凸轮机构430根据操纵部分414的旋转来使轴本体432前后移动。当操纵部分4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或位于净化水排出位置时,轴本体432的盘部分432b抵接在盘相对部分442上。下文将此时的轴本体432的位置也称为参考位置。当操纵部分4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与净化水排出位置之间时,盘部分432b位于与盘相对部分442分离的位置处。即,当操纵部分4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与净化水排出位置之间时,轴本体432相对于参考位置位于后侧。
轴本体432与操纵部分414一起旋转。即,轴本体432与操纵部分414一起旋转,同时根据操纵部分414的旋转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轴本体432的净化水流出口432f被放置在流动路径孔444上(见图29)。在这种情况下,原水流出口432g被盘相对部分442关闭。结果,流过水净化滤芯PC1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的净化水通过主流动路径432d,净化水流出口432f和流动路径孔444,然后从排出口422排出。
在原水排出状态下,轴本体432的原水流出口432g被放置在流动路径孔444上(见图28)。在这种情况下,净化水流出口432f被盘相对部分442关闭。结果,流过水净化滤芯PC1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的净化水被停止,并且,流过位于水净化滤芯PC1的外部的原水流动路径WG的原水通过原水流出口432g和流动路径孔444,然后从排出口422排出。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切换机构是使用与操纵部分(拨盘)一起旋转的盘部分和盘相对部分的流出口选择机构。凸轮机构被结合到流出口选择机构中,从而当操纵部分4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与净化水排出位置之间时,盘部分和盘相对部分定位成彼此分开。盘部分和盘相对部分之间的该间隔阻止当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均停止时否则将施加的高水压。
如图28和图29所示,排水头408包括调节构件RG3。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3阻止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状态。
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排水头408包括偏压构件。偏压构件偏压调节构件RG3,使得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二状态J2。在第二状态J2下,调节构件RG3从不阻碍轴本体43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即使当轴本体432位于最后位置时,由于调节构件RG3的前端部分从后流入口432c插入主流动路径432d(见图29),因此处于第二状态J2的调节构件RG3不会阻碍轴本体432的移动。结果,实现了从原水排出状态到净化水排出状态的转变。
图30(a)和图30(b)是示出未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在图30(a)中,操纵部分4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在图30(b)中,操纵部分414位于切换阻止位置。如上所述,切换阻止位置是指位于原水排出位置与净化水排出位置之间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处阻止了操纵部分414被朝向净化水排出状态操纵。
上述图27(b)示出了位于切换阻止位置的操纵部分414。图27(a)示出位于原水排出位置的操纵部分414,图27(c)示出位于净化水排出位置的操纵部分414。因此,原水排出位置,净化水排出位置和切换阻止位置是包括周向方向上的旋转位置的概念。
如图30(a)所示,在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J1。同时,如上所述,在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二状态J2(见图28和图29)。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RG3的状态之间的不同是由调节构件RG3的姿势不同引起的。姿势的不同是通过旋转实现的。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使得水净化滤芯PC1的端面EF1抵接在调节构件RG3上,从而使调节构件RG3旋转。该旋转将调节构件RG3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第一姿势)改变为第二状态J2(第二姿势)。
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且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J1时,在从原水排出切换到净化水排出的过程期间,互锁抵接部分LC3(轴本体432的后端面)抵接在调节构件RG3的切换调节部分上(见图30(b))。当操纵部分414从原水排出位置旋转时,在操纵部分414到达净化水排出位置之前,互锁抵接部分LC3抵接在调节构件RG3的切换调节部分460上。切换调节部分460是处于第一状态J1的调节构件RG3的前端部分。该抵接阻止操纵部分414进一步朝向净化水排出位置侧旋转。
当处于第一状态Jl时,调节构件RG3处于能够接收从操纵部分414传递至互锁抵接部分LC3(轴本体432)的操纵力的状态(姿势)。如图30(b)所示,调节构件RG3的末端部分被由轴本体432的后端面LC3和相邻部分的内周表面450形成的角部分卡住,从而,调节构件RG3被阻止旋转并且稳定地支撑轴本体432的后端面。
因此,当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J1时,调节构件RG3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从原水排出状态到净化水排出状态的转变。当调节构件RG3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操纵部分414从原水排出位置旋转至净化水排出位置。
[第四实施例]
图3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水龙头装置600的立体图。水龙头装置600被安装到厨房水槽(图中未示出)。在图31中省略了在视觉上不能识别的部分,即位于厨房水槽内部的部分。
水龙头装置600包括本体部分604,杠杆手柄606和排水头608。水龙头装置600是所谓的单杆型水龙头。排出的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杠杆手柄606的左右枢转运动来调节。排出的水的量可以通过杠杆手柄606的上下枢转运动来调节。能够调节排出的水的温度和量的阀机构容纳在本体部分604内部。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包括水龙头装置600的水龙头设备包括热水入口管和水入口管。
排水头608包括水入口部分610,切换部分612,操纵部分614,水形调节部分616,显示部分620和排出口622。在本实施例中,操纵部分614是杆。操纵部分614被操纵(旋转)以进行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之间的切换。在本公开中,该排水头608也被称为杆式排水头。由于杆614位于切换部分612的一侧,因此排水头608也被称为侧杆式排水头。这种侧杆式排水头是已知的。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部分620是显示窗口。显示窗口中的指示允许用户确定选择的是原水排出状态还是净化水排出状态。水形调节部分616包括水形调节杆618。可以通过操纵水形调节杆618来改变排出水的形状(水形)。
排水头608包括原水流动路径和净化水流动路径。当选择原水流动路径时,原水从排出口622排出。当选择净化水流动路径时,净化水从排出口622排出。
切换部分612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能够通过对操纵部分614进行操纵(侧杆的旋转操纵)而在净化水排出与原水排出之间进行切换。稍后将详细介绍切换机构。
图32(a)和图32(b)是示出排水头608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32(a)是示出原水排出状态的侧视图。图32(b)是示出净化水排出状态的侧视图。注意,在图32(a),图32(b)以及下面描述的图33和图34中,省略了覆盖切换部分612和水形调节部分616的盖。
操纵部分614用作切换杆。旋转操纵部分614以在流动路径之间切换。旋转操纵部分614以在原水流动路径和净化水流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操纵部分614在原水排出状态下位于第一旋转位置(见图32(a))。操纵部分614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位于第二旋转位置(见图32(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位置与第二旋转位置之间的角度θ为90度。通过使操纵部分614旋转角度θ(90度)来进行原水排出状态和净化水排出状态之间的切换。
图33是处于原水排出状态的排水头608的横截面视图。图34是处于净化水排出状态的排水头608的横截面视图。
排水头608的切换机构包括与操纵部分614一起旋转的旋转部分630。旋转部分630整体上具有圆柱形。旋转部分630在其内部包括空的空间。旋转部分630包括在其外表面和内表面之间贯穿旋转部分630的壁的流动路径孔632。旋转部分630还包括突出部分p4和与突出部分p4相邻的凹入部分r4。如图33和图34所示,旋转部分具有包括外层和内层的两层结构。通过设置外层移除部分来形成凹入部分r4,在该外层移除部分中,移除了两层结构中的外层的一部分。在内层的外表面上与外层移除部分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凸起物。该凸起物是突出部分p4。
与旋转部分630相邻的相邻部分包括净化水流出口634,通过净化水流出口634,已经通过水净化滤芯PC1的内部的净化水朝向旋转部分630排出。
在原水排出状态下,流动路径孔632未放置在净化水流出口634上,并且净化水流出口634被旋转部分630关闭(见图33)。在该状态下,流动路径孔632与原水流动路径WG连通。因此,净化水停止,并且原水从流动路径孔632流入旋转部分630的内部,然后从排出口622排出。
在净化水排出状态下,流动路径孔632放置在净化水流出口634上(见图34)。在该状态下,流动路径孔632不与原水流动路径WG连通。因此,原水停止,并且净化水从流动路径孔632流入旋转部分630的内部,然后从排出口622排出。
旋转部分630包括互锁抵接部分LC4。互锁抵接部分LC4是上述突出部分p4。
如图33和图34所示,排水头608包括调节构件RG4。当未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调节构件RG4阻止切换成净化水排出状态。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排水头608包括偏压构件。偏压构件偏压调节构件RG4,使得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
如图33和图34所示,在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二状态J2。在第二状态J2中,调节构件RG4从不阻碍旋转部分630的移动(旋转)。在第二状态J2中,调节构件RG4(的前端部分)位于与旋转部分630分离的位置处。因此,调节构件RG4不影响旋转部分630的旋转。结果,实现了从原水排出状态到净化水排出状态的转变。
图35(a)和图35(b)是示出未附接状态的横截面视图。在图35(a)中,操纵部分614位于原水排出位置。在图35(b)中,操纵部分614位于切换阻止位置。
如图35(a)所示,在未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Jl。同时,在如上所述的附接状态下,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二状态J2(见图33和图34)。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构件RG4的状态之间的不同是由调节构件RG4的姿势的不同引起的。姿势的不同是通过旋转实现的。将水净化滤芯PC1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使得水净化滤芯PC1的端面EF1抵接在调节构件RG4上,从而使调节构件RG4旋转。该旋转将调节构件RG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第一姿势)改变为第二状态J2(第二姿势)。该旋转以使调节构件RG4的前端部分上升的方式进行。
在未附接状态和原水排出状态下,当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Jl时,调节构件RG4的前端部分插入凹入部分r4中(见图35(a))。当操纵部分614从该状态旋转到净化水排出位置时,调节构件RG4的切换调节部分660抵接在突出部分p4(互锁抵接部分LC4)上。此时,如图35(b)所示,调节构件RG4的切换调节部分660被夹在突出部分p4与相邻部分之间。因此,操纵部分614不能进一步朝向净化水排出位置侧旋转。切换调节部分660是处于第一状态J1的调节构件RG4的前端部分。
当处于第一状态Jl并抵接在突出部分p4上时,调节构件RG4处于能够接收从操纵部分614传递至互锁抵接部分LC4(突出部分p4)的操纵力的状态。如上所述,调节构件RG4的切换调节部分660被夹在突出部分p4与相邻部分之间,这阻止调节构件RG4旋转,并且使得调节构件RG4能够稳定地支撑突出部分p4。
因此,当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Jl时,调节构件RG4阻止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当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从原水排出状态到净化水排出状态的转变。当调节构件RG4处于第一状态J1时,阻止操纵部分614从原水排出位置旋转至净化水排出位置。
[第一至第四实施例]
如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分别包括:切换机构,其能够在原水排出和净化水排出之间切换从排出口带来的水排出;调节构件;水净化滤芯。调节构件能够经历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相互转变。
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旋转调节构件来实现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方法不限于调节构件的旋转。可以例如通过移动(平行移动),涉及旋转的移动等替代旋转来实现转变。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变化不受限制,并且仅需要实现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的各自目的。即,第一状态J1仅需要阻止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第二状态J2仅需要允许切换机构从原水排出切换为净化水排出。
水净化滤芯PC1包括解除调节部分,该解除调节部分将调节构件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改变为第二状态J2。在上述实施例中,解除调节部分是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端面EF1。不用说,解除调节部分不限于端面EF1。水净化滤芯PC1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成为解除调节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中,水净化滤芯PC1的解除调节部分直接抵接在调节构件上。考虑到促进解除调节部分直接抵接在调节构件上,解除调节部分优选地是连接端子部分140(的一部分),并且更优选地是端面EF1。但是,解除调节部分不必直接抵接在调节构件上。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设置解除调节部分的位置的设计自由度。
解除调节部分不直接抵接在调节构件上的情况的示例包括以下构造(a)和(b)。(a)排水头包括连接到调节构件的连结部分。解除调节部分抵接在连结部分上。解除调节部分抵接在连结部分改变了连结部分的状态,并且与连结部分的状态的改变连动地,调节构件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转变为第二状态J2。
(b)排水头包括:检测部分,其能够检测解除调节部分的存在;致动器,其致动调节构件。当通过检测部分检测到解除调节部分时,调节构件被致动器致动,这将调节构件的状态从第一状态J1转变为第二状态J2。
例如,构造(a)中的连结部分可以是类似按钮(凸起物)的结构。例如,构造(b)中的检测部分可以是以电或磁的方式检测解除调节部分的检测器。
上面讨论的实施例均包括将调节构件偏压到第一状态Jl的偏压构件。偏压构件可靠地使调节构件能够在未附接状态下成为第一状态。偏压构件不必存在。仅要求调节构件在未附接状态下处于第一状态J1。例如,可以通过作用在调节构件上的重力使调节构件成为第一状态J1。
调节构件包括切换调节部分,该切换调节部分在第一状态J1中位于第一位置,并且在第二状态J2中位于第二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处于第一状态J1的调节构件的前端部分(操纵部分侧上的端部分)是切换调节部分。在调节构件中,切换调节部分的位置不受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调节构件的姿势的改变使得切换调节部分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图3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节构件RGl的旋转的侧视图。调节构件绕旋转中心线Z1旋转,这使切换调节部分114在以旋转中心线Z1为中心的圆周上移动。该移动改变了切换调节部分114的位置。处于第一状态J1的切换调节部分114的位置是第一位置PS1。处于第二状态J2的切换调节部分114的位置是第二位置PS2。
如上所述,第一状态Jl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方式不限于调节构件的旋转。可以通过移动(平行移动等)调节构件来实现转换。例如,调节构件可以滑动以执行转换。因此,第一位置PS1和第二位置PS1之间的不同不限于单个圆弧上的位置的不同。
在通过切换机构执行从原水排出到净化水排出的切换过程中,位于第一位置PS1的切换调节部分114抵接在互锁抵接部分LC1上,该互锁抵接部分LC1与切换机构的运动连动地移动。注意,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位置PS1可以被设置在一个位置,或者可以被设置在多个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节构件RG1包括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使用偏压构件104的偏压力抵接在相邻部分AJ1上,从而将调节构件RG1保持在第一状态J1。即使当通过互锁抵接部分LC1按压切换调节部分114时,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在相邻部分AJ1上的抵接也稳定地保持第一状态J1。因此,可靠地阻止切换成净化水排出状态(见图36)。相邻部分AJ1是与调节构件RG1相邻的部分。
通过偏压构件104,调节构件RG1在第一旋转方向上被偏压,在该第一旋转方向上,调节构件RG1从第二状态J2向第一状态J1转换。互锁抵接部分LC1的抵接力在调节构件RG1在第一旋转方向上旋转的方向上起作用。但是,该旋转被第一状态保持部分116和相邻部分AJ1之间的抵接所阻碍。另一方面,调节构件RG1抵接在水净化滤芯PC1的解除调节部分DR1上,从而在第二旋转方向上旋转,在该第二旋转方向上,调节构件RG1从第一状态J1朝向第二状态J2转换。在处于第二状态J2的调节构件RG1中,解除调节部分DR1的按压力与偏压构件104的偏压力平衡。因此,第二状态J2被稳定地保持。此外,如上所述,偏压构件104的偏压力使得调节构件RG1实现分离促进效果。
形成互锁抵接部分的构件不受限制。互锁抵接部分与切换机构的运动连动地移动。互锁抵接部分与操纵部分的运动连动地移动。互锁抵接部分可以是包括在切换机构中的构件,也可以是不包括在切换机构中的构件。通过阻止互锁抵接部分朝向净化水排出状态侧的移动,来阻止操纵部分被朝向净化水排出状态侧操纵。
在通过切换机构进行的从原水排出到净化水排出的切换过程中,位于第二位置PS2的切换调节部分114不抵接在互锁抵接部分LC1上。注意,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位置PS2可以被设置在一个位置,或者可以被设置在多个位置。
考虑到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相互转换,调节构件优选地以可旋转的方式固定。第一状态J1和第二状态J2之间的相互转换优选地通过调节构件的旋转来实现。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水净化滤芯PC1的解除调节部分是下游侧的端面EF1。当水净化滤芯PC1被附接到适当位置时,解除调节部分将调节构件从第一状态J1转换为第二状态J2。
如图14(a)和图14(c)所示,解除调节部分DR1(端面EF1)是环形表面。解除调节部分DR1是沿着水净化滤芯PC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表面。解除调节部分DR1是与水净化滤芯PC1同轴的环形表面。解除调节部分DR1是平坦表面。解除调节部分DR1沿着垂直于水净化滤芯PC1的中心线的平面延伸。
由于制造公差,水净化滤芯PC1的总长度会变化。该变化引起附接状态下的解除调节部分DR1(端面EF1)的轴向方向位置的变化。该轴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的轴向方向。
解除调节部分DR1的轴向方向位置的偏离会阻碍解除调节部分DR1与调节构件RG1的解除调节抵接部分之间的抵接。但是,由于解除调节部分DR1环形地设置,因此即使当解除调节部分DR1的轴向方向位置偏离时,也容易保持解除调节部分DR1与调节构件RG1之间的抵接。换句话说,即使当调节构件RG1的姿势(角度)稍微改变时,也容易保持解除调节部分DR1和调节构件RG1之间的抵接。因此,确保实现第二状态J2。
在第二状态J2中,调节构件RG1的两个位置抵接在解除调节部分DR1上。抵接的一个位置是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8(第一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a),抵接的另一位置是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20(第二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b)(见图12(b))。因此,增强了抵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可靠地保持第二状态J2。
图37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排水头8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37是示出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端部分附近的横截面视图。
如上所述,水净化滤芯PC1包括连接端子部分140。排水头8的滤芯接收部分包括插入部分800,连接端子部分140插入该插入部分800。插入部分800是指在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上与外侧相邻的部分。径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在图37的实施例中,插入部分800由多个构件构成。
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间隙形成部分802,该间隙形成部分802在连接端子部分140与插入部分800之间形成间隙gp1。间隙形成部分802形成连接端子部分140的下游侧端部分。间隙形成部分802形成第一圆柱部分150的下游侧端部分(见图14)。间隙gp1位于间隙形成部分802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径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的径向方向。间隙gp1存在于间隙形成部分802的整个圆周上。间隙形成部分802的端面是上述端面EF1。间隙形成部分802的端面是解除调节部分DR1。
端面EF1是在水净化滤芯PC1的周向方向上整体(360°)连续的周向连续端面。周向连续端面EF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该结构使得调节构件RG1能够抵接在端面EF1上并且能够适当地工作,而无需在水净化滤芯PC1和排水头8的插入部分800之间的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对准的过程。换句话说,该结构使得调节构件RG1能够抵接在端面EF1上并且能够适当地工作,而不管排水头8与附接到其的水净化滤芯PC1之间的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如何。端面EF1优选地是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连续延伸的表面。然而,端面EF1可以包括凹部和/或类似物,只要这样的结构“使得调节构件RG1能够抵接在端面EF1上并且能够适当地工作,而不管排水头8和附接到其的水净化滤芯PC1之间的周向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如何”。
端面EF1优选地是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的表面。然而,端面EF1和调节构件RG1的抵接可以通过线性接触或点接触来实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例如端面EF1的棱线与调节构件RG1的表面之间的抵接,端面EF1与调节构件RG1的棱线之间的抵接,或者端面EF1与调节构件RG1的点之间的抵接来实现抵接。端面EF1和调节构件RG1之间的抵接可以通过表面接触,线接触或点接触来实现。
如上所述,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O形环162(见图14)。O形环162位于插入部分800和连接端子部分140之间,并且密封插入部分800和连接端子部分140之间的间隙。该密封使得连接端子部分140能够以高水密方式将连接端子部分140内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1与位于相对于连接端子部分140的下游侧的净化水流动路径WJ2连接。
如上所述,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凸缘160(见图14)。凸缘160设置在整个周向方向上。周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周向方向。凸缘160是设置在解除调节部分DR1的上游侧(端面EF1)的壁部分的示例。凸缘160是设置在解除调节部分DR1与位于解除调节部分DR1的上游侧的O形环162之间的壁部分的示例。壁部分160不必设置在整个圆周方向上。壁部分160不必支撑O形环162。例如,壁部分160可以仅设置在与O形环分开的位置。
O形环162设置在O形环槽上。O形环槽是在周向方向上的环形连续的槽。O形环槽是用于接收设置在壁部分160的上游侧的O形环的槽。在此,E1,E2和E3限定如下。E1是O形环槽的槽宽。E2是在O形环附接到O形环槽并且水净化滤芯未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下O形环的最大宽度。E3是在O形环附接到O形环槽并且水净化滤芯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下O形环的最大宽度。E1,E2和E3是在水净化滤芯的轴向方向上测量的宽度。E1优选地大于E2。E1优选地大于E3。这些尺寸关系有助于在将水净化滤芯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或从滤芯接收部分分离时,O形环在O形环槽内略微移动,由此,O形环不太可能粘附到O形环槽或滤芯接收部分。结果,提高了水净化滤芯到滤芯接收部分的可附接性和可分离性。
本实施例使用O形环162,该O形环162是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环形填料。然而,O形环162可以由具有椭圆形横截面的O形环代替。这种环形填料的横截面形状不受限制。可用的环形填料的示例包括具有四边形横截面的四边形填料,具有U形横截面的U形填料,具有V形横截面的V形填料,具有Y形横截面的Y形填料,以及具有X形横截面的X填料。从确保水密性和阻止环形填料粘附到水净化滤芯和其他周围构件的综合角度出发,优选使用O形环,特别地优选使用具有圆形横截面的O形环。
在本公开中,限定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是指位于解除调节部分DR1中的径向方向上的最外侧的部分。在图37的实施例中,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是端面EF1的外周边缘。径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
在本公开中,限定了壁部分16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是指位于壁部分160中的径向方向上的最外侧的部分。在图37的实施例中,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是壁部分160的外周边缘。径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
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相对于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位于径向方向上的内侧。
解除调节部分DRl是抵接在调节构件RGl上的部分。如果对解除调节部分DR1造成损坏或无意的凹部,则可能无法适当地使解除调节部分DR1与调节构件RG1抵接。例如,解除调节部分DR1与调节构件RG1之间的抵接可能不充分,或者调节构件RG1的旋转角度可以取决于水净化滤芯PC1的周向方向位置(相位)而变化。从该观点出发,在附接水净化滤芯PC1时,优选地应避免解除调节部分DR1与其他构件之间的碰撞。换句话说,解除调节部分DR1优选地具有优异的防撞性。
然而,解除调节部分DR1与其他构件之间的这种碰撞实际上易于发生。在附接水净化滤芯PC1的过程(例如用新的水净化滤芯PC1替换用过的水净化滤芯PC1的过程)中,水净化滤芯PC1被插入到滤芯接收部分中。在该插入中,解除调节部分DR1在插入方向上位于最前方。因此,其他构件(例如插入部分800)易于与解除调节部分DR1碰撞。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连接端子部分140优选地包括上述间隙形成部分802。间隙形成部分802的存在使解除调节部分DR1相对于邻接插入部分800位于径向方向内侧,从而增强了防撞性。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连接端子部分140优选地包括上述壁部分160。如图37所示,在壁部分160与解除调节部分DR1之间形成有周向外表面804。间隙gp1位于周向外表面804的径向方向外侧。周向外表面804具有恒定的直径。周向外表面804的直径等于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的直径。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优选地设置壁部分160。由于壁部分160的存在,在插入水净化滤芯PC1的过程中,壁部分160与其他构件之间碰撞的可能性高于解除调节部分DR1与其他构件之间碰撞的可能性。壁部分160能够保护解除调节部分DR1。因此,增强了防撞性。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相对于壁部分16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优选地位于径向方向内侧。
插入部分800包括向内突出部分810。向内突出部分810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向内突出部分810相对于壁部分160位于下游侧。向内突出部分810抵接在壁部分160上。该抵接设置水净化滤芯PC1的位置。
在本公开中,限定了向内突出部分810的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3。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3是指在向内突出部分810中位于径向方向最内侧的部分。在图37的实施例中,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3是向内突出部分810的内周边缘。径向方向是指水净化滤芯PC1(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相对于向内突出部分810的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3优选地位于径向方向内侧。
图38示出了与图37相同的横截面。图37的其他附图标记令人困惑,为了易于理解而示出了图38。
图38中的双箭头D1示出了经过解除调节部分DR1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1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1是端面EF1的外径。本公开中的虚拟圆柱表面与水净化滤芯PC1同轴。
图38中的双箭头D2示出了经过壁部分16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2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2是壁部分160的外周边缘的外径。
图38中的双箭头D3示出了经过向内突出部分810的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3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3是向内突出部分810的内径。
图38中的双箭头D4示出了经过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4是连接端子部分140的最大外径部分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D4是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D4是连接端子部分140的最大外径部分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D4是第三圆柱部分154的外径。
图38中的双箭头D5示出了经过与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相对的相邻部分AJ2的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5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5是滤芯接收部分中与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相对的部分的内径。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D5是相邻部分AJ2的内径。相邻部分AJ2是与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相邻的部分。
与间隙形成部分802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表面包括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6(见图37)。图38中的双箭头D6示出了经过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6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D6是与间隙形成部分802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表面的内径。
图38中的双箭头D7示出了连接端子部分的O形环162的中心与解除调节部分DR1之间的轴向方向上的距离。
注意,D1至D7的单位是mm。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差(D2-D1)优选地更大。差(D2-D1)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5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0mm。D1过小会减小端面EF1的内径,这会导致净化水通道面积减小。考虑到水流量,这种过小的D1不是优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差(D2-D1)优选地小于或等于6.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5.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4.0mm。在本实施例中,差(D2-D1)为3.0mm。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差(D3-D1)优选地更大。差(D3-D1)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1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5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8mm。考虑到水流量,过小的D1不是优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差(D3-D1)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2.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5mm。在本实施例中,差(D3-D1)为1.0mm。
如上所述,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间隙gp1优选地更大。从这个观点出发,差(D6-D1)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2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5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mm。考虑到水流量,过小的D1不是优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差(D6-D1)优选地小于或等于6.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5.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4.0mm。在本实施例中,差(D6-D1)为2.0mm。
如图37所示,在连接端子部分140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M4与相邻部分AJ2的径向方向最内部分M5之间存在间隙gp2。从解除调节部分DR1与其他构件之间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间隙gp2优选地更小。窄的间隙gp2阻止在插入水净化滤芯PC1时,水净化滤芯PC1的位置在径向方向上的偏离。因此,增强了解除调节部分DR1与其他构件之间的防撞性。
从避免碰撞的观点出发,差(D5-D4)优选地小于差(D6-D1)。
从增加原水流动路径WG中的水流量的观点出发,差(D5-D4)优选地更大。从这个观点出发,差(D5-D4)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5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5mm。当D5过大时,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和水净化滤芯易于在尺寸上变大。当D4过小时,净化水流动路径WJ中的水流量容易减少,和/或净化材料等的容纳能力减小,这有可能导致水净化性能降低。从这些观点出发,差(D5-D4)优选地小于或等于5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4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mm。在本实施例中,差(D5-D4)为2.0mm。
从增加净化水流动路径WJ中的水流量以及增加净化材料等的容纳能力以增强水净化性能的观点出发,D4优选地更大。从这个观点出发,D4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0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5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7mm。从阻止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和水净化滤芯的尺寸变大的观点出发,过大的D4不是优选的。从这个观点出发,D4优选地小于或等于4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5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2mm。在本实施例中,D4为29.5mm。
连接端子部分140包括设置在水净化滤芯PC1的轴向方向上的位置的抵接规定(setting)部分812。在图37的实施例中,抵接规定部分812是壁部分160。
当插入水净化滤芯PC1时,抵接规定部分812可与向内突出部分810碰撞。流向下游的净化水的水压生成作用在抵接规定部分812上的力。因此,抵接规定部分812需要其刚性和强度。从这个观点出发,优选的是,确保对抵接规定部分812给予轴向方向上的适当厚度。另外,如上所述,优选的是,可靠地设置间隙gp1,并且间隙形成部分802优选地设置以可靠地提供间隙gp1。从这些观点出发,D7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0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4.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5.0mm。考虑到排水头的尺寸减小,D7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5.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0.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8.0mm。在本实施例中,D7为6.0mm。
如上所述,在从第一状态J1到第二状态J2的转变中,调节构件RG1绕旋转中心线Z1旋转。该旋转使得调节构件RG1的两个端部分(解除调节抵接部分112,切换调节部分114)移动至与水净化滤芯PC1的中心线Z2分开的相应位置(见图38)。因此,调节构件RG1的两个端部分可能与相邻部分AJ1接触。如果发生该接触,则调节构件RG1的旋转受到阻碍,因此无法实现第二状态J2。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水净化滤芯PC1的长度公差,端面EF1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为了在整个变化范围内实现第二状态J2,需要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满足第二状态J2。如果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发生上述接触,则调节构件RG1的旋转受到阻碍,从而不能实现第二状态J2的不良水净化滤芯PC1的数量增加。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旋转中心线Z1优选地设置成更靠近中心线Z2。旋转中心线Z1和中心线Z2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小于或等于3.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2.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0mm。旋转中心线Z1与中心线Z2之间的距离的下限值为0mm。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中心线Z1与中心线Z2之间的距离为0mm(见图38)。
当调节构件RG1的旋转中心线Z1靠近中心线Z2设置时,抵接在调节构件RG1上的解除调节部分DR1也优选地更靠近中心线Z2设置。即,考虑到解除调节部分DR1在调节构件RG1上的可抵接性,D1优选地较小。从这一观点出发,D1优选地小于或等于20.0mm,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6.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4.0mm。从水流量的观点出发,D1优选地大于或等于6.0mm,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8.0mm,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0mm。在本实施例中,D1为12.0mm。
从调节构件RG1上的可抵接性和防撞性的观点出发,D1/D2优选地小于或等于0.95,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0.90,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0.85。从水流量的观点来看,D1/D2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60,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70,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75。在本实施例中,D1/D2为0.80。
从调节构件RG1上的可抵接性和防撞性的观点出发,D1/D4小于或等于0.70,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0.60,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0.50。从水流量的观点出发,D1/D4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25,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30,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35。在本实施例中,D1/D4为0.41。
调节构件的材料的示例包括树脂或金属。从成本的观点出发,当材料是金属时,用于制造调节构件的处理优选地是烧结,铸造或锻造。当材料是树脂时,优选地采用易于形成的热塑性树脂。从可成形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的示例包括聚甲醛树脂(POM),聚苯硫醚树脂(P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和聚丙烯树脂(PP)。从强度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聚苯硫醚树脂(PPS)。
水净化滤芯的解除调节部分的材料的示例包括树脂和金属。从成本的观点出发,当材料是金属时,用于制造解除调节部分的处理优选地是烧结,铸造或锻造。当材料是树脂时,优选地采用易于形成的热塑性树脂。从可成形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的示例包括聚甲醛树脂(POM),聚苯硫醚树脂(P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和聚丙烯树脂(PP)。从可成形性和成本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和聚丙烯树脂(PP)。
在预定的使用时间之后,将水净化滤芯PC1换成新的,而没有更换调节构件。长时间重复使用的调节构件优选地具有高刚性和高耐磨性。从这个观点出发,调节构件的材料具有的纵向弹性模量优选地大于或等于0.1GPa,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1.0GPa,并且还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3.0GPa。考虑到上述优选的材料,调节构件的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优选地小于或等于10GPa,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9GPa,并且还更优选地小于或等于8GPa。调节构件的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优选地大于水净化滤芯的解除调节部分的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纵向弹性模量是从拉伸应力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获得的。纵向弹性模量是弹性范围内的应变量与应力之间的比例常数,也称为杨氏模量。典型材料的纵向弹性模量在许多文献中都有描述并且是已知的。如果文献未能提供准确的值,则可以根据ASTM D638测量纵向弹性模量。在测量中,可以使用由与待测量构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的测试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渗透部分26被构造成允许水从水净化滤芯PC1的外周表面穿过可渗透部分26到达水净化滤芯PC1的内部。然而,可渗透部分的结构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例如,水净化滤芯PC1的外周表面可形成有不透水的周向壁,并且可渗透部分可设置在周向壁内部。在这种情况下,水从水净化滤芯PC1的上游侧端(后端)流到水净化滤芯PC1的内部,穿过可渗透部分,并到达连接端子部分140。在该结构中,在上述后形成部分142上设置通孔等,从而允许水从其后端流入水净化滤芯PC1。
在上述实施例中,水净化功能部分是可渗透部分,并且原水穿过可渗透部分以生成净化水。如上所述,可渗透部分是水净化功能部分的一个示例。可以不穿过可渗透部分而产生净化水。例如,水净化滤芯可以包括释放具有消毒,抗菌,杀菌或细菌生长抑制作用的金属离子的金属材料,从而可以生成净化水。
本公开中的净化水在概念上包括以下生成水(1)和(2):
(1)通过使用吸收剂,过滤膜等除去水中所含的物质,离子等而得到的生成水;
(2)为了提供有益的特性(例如通过添加金属离子实现的消毒效果等),通过将金属离子,电子,物质等添加到水中而获得的生成水。
具体地,本公开中的净化水在概念上包括通过以下功能A和/或功能B生成的水。换句话说,本公开中的水净化功能部分在概念上包括具有以下功能A和/或功能B的功能部分。
[功能A]
功能A表示从由以下功能A1,A2,A3,A4和A5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A1:通过使用吸收剂(诸如活性炭)来吸收和去除水中所含物质的功能。
A2:通过使用过滤材料过滤掉水中所含物质的功能。优选地,过滤材料是过滤膜,例如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纳滤膜,多孔中空纤维膜等,并且过滤掉水中所含物质的功能是通过过滤膜实现的。
A3: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等来捕集和去除水中所含的金属离子等的功能。
A4:允许金属材料释放具有消毒,抗菌,杀菌和/或细菌生长抑制作用的金属离子的功能。
A5:允许金属材料释放金属离子并使水中的氧获得与释放的金属离子一起释放的电子,从而生成活性氧的功能。
要从水中去除以净化的物质的示例包括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农用化学品,霉味物质和重金属。优选地去除从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农用化学品,霉味物质和重金属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示例包括氯仿,溴二氯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四氯乙烯,三氯乙烯,1,1,1-三氯乙烷和总三卤甲烷。优选地去除从由氯仿,溴二氯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四氯乙烯,三氯乙烯,1,1,1-三氯乙烷和总三卤甲烷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农用化学品的示例包括2-氯-4,6-双(乙基氨基)-1,3,5-三嗪。优选地去除该2-氯-4,6-双(乙基氨基)-1,3,5-三嗪。
霉味物质的示例包括2-甲基异冰片醇,土臭素和酚。优选地去除从2-甲基异冰片醇,土臭素和酚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重金属的示例包括铅,汞,铜,砷和镉。优选地去除从铅,汞,铜,砷和镉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物质。
功能A4中的金属离子的示例包括锌离子和银离子。优选地释放从由锌离子和银离子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或多种离子。
功能A4中的细菌的示例包括结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以及限定为普通细菌(包括在普通细菌中)的杂菌。优选实现对一种或多种那些细菌的消毒,抗菌,杀菌或细菌生长抑制作用。
功能A5中的活性氧可以分解诸如细菌的有机物质。细菌的示例包括结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以及限定为普通细菌(包括在普通细菌中)的杂菌。这些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被分解。
除了抑制水净化滤芯的制造成本之外,从有效去除氯和有害物质的观点出发,水净化滤芯优选地具有功能A1。除功能A1之外,水净化滤芯还可具有从由功能A2,A3,A4和A5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功能B]
功能B是通过使用杂项制成品质量标签规定(修订日期:2017年3月30日/生效日期:2017年4月1日)附录表2(关于第2条)中的“(vi)水净化器”中限定的过滤材料和/或介质来净化水的功能。换句话说,水净化滤芯优选地包括水净化功能部分,该水净化功能部分通过使用杂项制成品质量标签规定(修订日期:2017年3月30日/生效日期:2017年4月1日)附录表2(关于第2条)中的“(vi)水净化器”中限定的过滤材料和/或介质来净化水。
具有功能A和/或功能B的水净化功能部分可以构成净化水流动路径的一部分,或替代地可以设置在净化水流动路径中,或者进一步替代地,可以设置在与净化水流动路径连通的池部分中。
水净化滤芯可以是一体型,其中水净化滤芯作为整体被集成以便不被拆卸,或者可以是复合型,其中水净化滤芯由多个可以拆卸的构件组成。
例如,复合型水净化滤芯可具有包括滤芯本体部分和包括解除调节部分的适配器构件的构造。适配器构件可以可连接到滤芯本体部分,或者替代地,可以不可连接到滤芯本体部分。换句话说,适配器构件可以可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或者替代地,可以不可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当适配器构件可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时,适配器构件可以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或者替代地,可以不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
适配器构件和滤芯本体部分的构造不受限制。构造的示例可以包括以下构造B1至B4。
B1:一种构造,其中将适配器构件附接到滤芯本体部分,然后将附接状态下的这些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
B2:一种构造,其中首先将适配器构件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然后将滤芯本体部分附接到适配器构件。
B3:一种构造,其中,将适配器构件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一部分,然后将滤芯本体部分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另一部分。
B4:一种构造,其中首先将适配器构件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的一部分,然后将滤芯本体部分附接到适配器构件和滤芯接收部分的另一部分。
在以上构造B1至B4中,适配器构件可以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或者替代地,可以不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然而,当适配器构件不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时,调节构件保持在第二状态。因此,适配器构件优选地可拆卸地附接到滤芯接收部分。
本公开还提供了不包括在权利要求(包括独立权利要求)中列举的发明中的其他发明。基于它们各自的有利效果,在权利要求和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模式,构件,构造等被认为是发明。
在实施例中公开的模式,构件和构造等可单独地应用于本公开中公开的所有发明,包括权利要求中列举的发明,即使根据实施例没有包括所有模式,构件和构造。
工业适用性
上面描述的公开适用于通用水龙头。
参考编号列表
2、200、400、600 水龙头装置
4,204,404,604 本体部分
6,206,406,606 杠杆手柄
8、208、408、608 排水头
14、214、414、614 操纵部分
RG1至RG4 调节构件
DR1至DR4 解除调节部分
LC1至LC4 互锁抵接部分
PC1 水净化滤芯
140 水净化滤芯的连接端子部分
EF1 端面(水净化滤芯PC1的下游侧端面)
J1 调节构件的第一状态
J2 调节构件的第二状态

Claims (19)

1.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和
壁部分,所述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部分上并且位于所述端面的上游侧,
经过所述端面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1表示,
经过所述壁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2表示,
D1大于或等于6.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并且
差(D2-D1)大于或等于0.5mm且小于或等于6.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D1/D2大于或等于0.60且小于或等于0.9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分进一步包括:O形环槽,所述O形环槽设置在所述壁部分的所述上游侧;和O形环,所述O形环设置在所述O形环槽上,
所述O形环槽具有的槽宽度由E1表示,
在将所述O形环附接在所述O形环槽上并且将所述水净化滤芯附接到所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下所述O形环的最大宽度由E3表示,并且
E1大于E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
经过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4表示,并且
D1/D4大于或等于0.25且小于或等于0.7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D4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包括O形环,
所述O形环的中心与所述端面之间的轴向方向上的距离由D7表示,并且
D7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15.0mm。
7.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和
壁部分,所述壁部分设置在所述连接端子部分上并且位于所述端面的上游侧,其中
经过所述端面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1表示,
经过所述壁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2表示,
D1大于或等于6.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并且
D1/D2大于或等于0.60且小于或等于0.95。
8.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和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包括:壁部分,所述壁部分设置在所述端面的上游侧;O形环槽,所述O形环槽设置在所述壁部分的所述上游侧;和O形环,所述O形环设置在所述O形环槽上,
所述O形环槽具有的槽宽度由E1表示,
在将所述O形环附接在所述O形环槽上并且将所述水净化滤芯附接到所述滤芯接收部分的状态下所述O形环的最大宽度由E3表示,并且
E1大于E3。
9.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和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其中
经过所述端面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1表示,
经过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4表示,
D1大于或等于6.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并且
D1/D4大于或等于0.25且小于或等于0.70。
10.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和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其中
经过所述端面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1表示,
经过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4表示,
D4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并且
D1/D4大于或等于0.25且小于或等于0.70。
11.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和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包括O形环,
所述O形环的中心与所述端面之间的轴向方向上的距离由D7表示,并且
D7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15.0mm。
12.一种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净化功能部分;
连接端子部分,所述连接端子部分形成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端部分;和
端面,所述端面位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下游侧,并且形成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下游侧端面;其中
经过所述端面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1表示,
经过所述连接端子部分的径向方向最外部分并且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虚拟圆柱表面的直径由D4表示,
D1大于或等于6.0mm且小于或等于20.0mm,并且
D4大于或等于2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是垂直于所述水净化滤芯的中心线的平坦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是与所述水净化滤芯同轴的环形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端面是在所述水净化滤芯的周向方向上整体连续的周向连续端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壁部分是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周向外表面形成在所述壁部分与所述端面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周向外表面具有恒定的直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水净化滤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周向外表面的所述直径等于所述端面的外径。
CN202111039857.0A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Pending CN1139758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9857.0A CN113975885A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9857.0A CN113975885A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PCT/JP2018/000349 WO2019138472A1 (ja) 2018-01-10 2018-01-10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CN201880086205.2A CN111587307B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6205.2A Division CN111587307B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5885A true CN113975885A (zh) 2022-01-28

Family

ID=6284372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9857.0A Pending CN113975885A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CN201880086205.2A Active CN111587307B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6205.2A Active CN111587307B (zh) 2018-01-10 2018-01-10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56940B1 (zh)
CN (2) CN113975885A (zh)
AU (2) AU2018400861C1 (zh)
WO (1) WO20191384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1945A (zh) * 2018-09-28 2018-12-28 台州舒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拆换净水器
JP7226768B2 (ja) 2018-11-13 2023-02-21 株式会社タカギ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JP7289506B2 (ja) * 2019-03-22 2023-06-12 株式会社タカギ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28276U (zh) * 2011-04-14 2011-11-09 汤艺文 泡茶用的净水器
CN202629328U (zh) * 2011-09-15 2012-12-26 余姚市天沁净水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连体水龙头
KR101298922B1 (ko) * 2013-04-29 2013-08-22 이근원 버블 효과가 극대화된 다기능 샤워기
CN205435169U (zh) * 2015-12-25 2016-08-10 武汉格斯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操作的家用净水器
CN206513878U (zh) * 2016-11-26 2017-09-22 珠海聚成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热水不过滤芯的净水龙头
CN206654752U (zh) * 2017-04-19 2017-11-21 温州市骐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器用滤芯以及净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68827A (ja) * 1991-12-24 1993-07-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浄水器
JP2001323528A (ja) * 2000-05-15 2001-11-22 Kotobuki Tsusho:Kk 浄水機能付きシャワーヘッド
CN2486793Y (zh) * 2001-06-05 2002-04-17 成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快速拆换滤心组的水龙头
JP3838191B2 (ja) * 2002-11-26 2006-10-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給湯装置
US7540957B1 (en) * 2008-03-21 2009-06-02 Pentair Filtration, Inc. Modular drinking water filtration system with bottom load cartridges with grip-enhanced end rings and color coding
JP4700136B1 (ja) * 2010-09-03 2011-06-15 株式会社タカギ 浄水器内蔵型吐水装置および水質浄化用カートリッジ
CN201861442U (zh) * 2010-10-28 2011-06-15 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快拆式过滤装置
JP5619053B2 (ja) * 2012-03-05 2014-11-05 株式会社タカギ 散水ノズル
US20140110331A1 (en) * 2012-10-22 2014-04-24 Michael T. Baird Water filter cartridge with valves
JPWO2014196567A1 (ja) * 2013-06-06 2017-02-23 東レ株式会社 浄水器用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浄水器
TWM479792U (zh) * 2014-01-29 2014-06-11 Globe Union Ind Corp 濾水龍頭
CN203829773U (zh) * 2014-05-05 2014-09-17 慈溪市润鑫电器有限公司 龙头净水器
CN207002323U (zh) * 2014-10-08 2018-02-13 东丽株式会社 净水器
CN104891605B (zh) * 2015-06-01 2017-03-29 珠海大卫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化水滤芯及净化水水龙头
KR101788965B1 (ko) * 2016-03-22 2017-10-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정수장치 및 정수장치가 구비된 냉장고
CN206215394U (zh) * 2016-10-08 2017-06-06 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带过滤功能的推杆切换式花洒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28276U (zh) * 2011-04-14 2011-11-09 汤艺文 泡茶用的净水器
CN202629328U (zh) * 2011-09-15 2012-12-26 余姚市天沁净水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连体水龙头
KR101298922B1 (ko) * 2013-04-29 2013-08-22 이근원 버블 효과가 극대화된 다기능 샤워기
CN205435169U (zh) * 2015-12-25 2016-08-10 武汉格斯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操作的家用净水器
CN206513878U (zh) * 2016-11-26 2017-09-22 珠海聚成卫浴科技有限公司 热水不过滤芯的净水龙头
CN206654752U (zh) * 2017-04-19 2017-11-21 温州市骐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净水器用滤芯以及净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400861B2 (en) 2020-11-05
JP6356940B1 (ja) 2018-07-11
JPWO2019138472A1 (ja) 2020-01-16
AU2018400861C1 (en) 2021-04-22
WO2019138472A1 (ja) 2019-07-18
AU2018400861A1 (en) 2020-07-02
CN111587307B (zh) 2021-10-01
CN111587307A (zh) 2020-08-25
AU2020289766A1 (en) 2021-01-21
AU2020289766B2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289766B2 (en) Water discharge head equipped with water purification function, water purification cartridge, and water faucet device
AU2022224708B2 (en) Water discharge head equipped with purification function, water purification cartridge, and water faucet device
JP7446024B2 (ja) 浄水カートリッジ
JP6719793B2 (ja)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JP7430357B2 (ja)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CN112203985B (zh) 具有水净化功能的排水头,水净化滤芯和水龙头装置
JP7319735B2 (ja) 浄水カートリッジ
JP6571841B2 (ja) 浄水カートリッジ
JP7146273B2 (ja) 浄水カートリッジ
JP7289506B2 (ja) 浄水機能付き吐水ヘッド、浄水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水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1

Address after: No. 4-1, 2-chome, Ishida South, Kokura Nan ku, Kitakyushu City, Fukuo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Japan Gaoche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4 Fan 1, 2 Dingmu, Shitian Nan, Xiaocang Nan District, Kitakyushu City, Fukuo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Longevity Holding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