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0245A -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60245A
CN113960245A CN202111025091.0A CN202111025091A CN113960245A CN 113960245 A CN113960245 A CN 113960245A CN 202111025091 A CN202111025091 A CN 202111025091A CN 113960245 A CN113960245 A CN 113960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ode
new
growth
plant
isot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50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60245B (zh
Inventor
李德志
李经纶
秦艾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02509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602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60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0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60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60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98Plants or tre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采用生物量指标和/或同位素技术近似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方法。先采用分株培育的方法,培育出针对某特定节间而言,有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的实验植株。分别分析这些实验植株上某特定节间的生长和/或生物量指标,以及从不同的后置分株和前置分株引入同位素后,某特定节间的同位素丰度,综合比较全部实验结果后,可以分析出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对某特定节间的生长的贡献。

Description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 测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学或植物生理学技术领域,涉及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彼此相连的分株间,通常可以进行各类资源的分享和传输,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克隆整合。有时,人们希望了解一个新生节间在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它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对于某些具体的克隆植物而言,这一研究有时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因为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克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机制,可以为精细化经营某些克隆植物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对于准确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的贡献的问题,尚无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采用生物量指标和/或同位素技术,近似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方法。先采用分株培育的方法,培育出针对某特定节间而言,有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的实验植株。分别分析这些实验植株上某特定节间的生长和/或生物量指标,以及从不同的后置分株和前置分株引入同位素后,某特定节间的同位素丰度,综合比较全部实验结果后,可以分析出不同数量的后置分株或后置节间以及不同数量的前置分株或前置节间对某特定节间的生长的贡献。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为了近似测定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某一节间A,在其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其生长所做出的贡献,采用生物量指标,步骤如下:
步骤1:通过预实验测量得到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新生节间A(1) 的生长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关系R(因植物种类不同,回归方程不同);所述预实验根据具体植物种类所生长的具体生境,具体测定和分析确定;
步骤2:在一个或多个健康的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株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 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2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3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n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当分别观察和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节间A(1)时,节间A之后分别含有1、2、…、n后置节间。
通过分别观测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 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n 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1、2…、n个后置节间(3)的克隆植株片段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
步骤3:在步骤2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2后,不断生出新的1’、2’、…、n’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n’个前置节间(5)后,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
通过观测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n’个的根系完整的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 n’个前置节间(5),对节间A(1)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
步骤4:可选择地,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某一节间形成的贡献,选择C、N、P元素之一,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步骤如下:
步骤4.1: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2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 (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3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从分株 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N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 次重复)。
步骤4.2: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中同位素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1、2、…、N个后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后,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的比率;
步骤4.3:在步骤4.1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的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4.1后,不断生出新的1’、2’、…、N’个前置分株(4),新生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但注意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的不断生出新的第1’、2’、…、N’个前置分株 (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仿照步骤4.1的引入同位素的方法),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
分别分析实验株1’、2’、…、N’的节间A(1)继续生长过程中同位素X 的丰度,由此分析因第1’、2’、…、N’个前置分株(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 X后,对节间A(1)继续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的比率;
在后置或前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的方法,参照有关植物C、N、P 同位素示踪研究的一般常规方法和步骤4.1的程序,首选C、N、P的稳定性同位素,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
所述生长形态指标包括长度、直径和/或体积;所述生物量包括实测值或估计值;所述关系R通过回归方程计算获得。
步骤2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n个后置节间(3)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后置分株及所含的n+1后置节间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4.1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第N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1) 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第N+1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 (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2)及所含的n’前置节间(3)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前置分株及所含的n’+1个前置节间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4.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4)对节间A(1) 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N’+1个的前置分株(4)对节间A(1) 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生物量的方法用n,n’;同位素的方法用N,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生物量指标和/或同位素技术,可以近似测定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的贡献,了解一个新生节间在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它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研究有时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克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机制,可以为精细化经营某些克隆植物提供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是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结构及克隆整合对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的简略示意图。
其中:(1)作为研究目标的某新生节间A;(2)某新生节间A的后置分株; (3)某新生节间A的后置节间;(4)某新生节间A的前置分株;(5)某新生节间A的前置节间;I:某同位素引入点示意。B:分株示意;C: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本发明的过程、条件、实验方法等,除以下专门提及的内容之外,均为本领域的普遍知识和公知常识,本发明没有特别限制内容。
实施例1
针对匍匐茎型克隆植物L,为了近似测定在其某一节间A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其生长所做出的贡献,采用生物量指标和同位素的方法进行实验测定。
主要步骤如下:
为了近似测定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某一节间A,在其形成过程中,与其相邻的前、后节间和分株,对其生长所做出的贡献,采用生物量指标,步骤如下:
步骤1:通过预实验测量得到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关系R;所述预实验根据具体植物种类所生长的具体生境,具体测定和分析确定;
步骤2: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株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 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2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3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n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当分别观察和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节间A1时,节间A之后分别含有1、2、…、n后置节间3。
通过分别观测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n个后置分株2 及所含的1、2…、n个后置节间3的克隆植株片段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
步骤3:在步骤2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2后,不断生出新的1’、 2’、…、n’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n’个前置节间5后,节间A1 的继续生长过程;
通过观测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 1’、2’、…、n’个的根系完整的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n’个前置节间5,对节间A1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
步骤4:可选择地,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某一节间形成的贡献。选择C、N、P元素之一,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步骤如下:
步骤4.1: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分株T(N个),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T(N个),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2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3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N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
步骤4.2: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中同位素 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1、2、…、N个后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后,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的比率;
步骤4.3:在步骤4.1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的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4.1后,不断生出新的1’、2’、…、N’个前置分株(4),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但注意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的不断生出新的第1’、2’、…、N’个前置分株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仿照步骤4.1的引入同位素的方法),观察节间A1的生长过程;
分别分析实验株1’、2’、…、N’的节间A1继续生长过程中同位素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第1’、2’、…、N’个前置分株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后,对节间A1继续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的比率;
所述在后置或前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的方法,参照有关植物C、N、P 同位素示踪研究的一般常规方法和步骤4.1的程序,首选C、N、P的稳定性同位素。
生长形态指标包括长度、直径和/或体积;所述生物量包括实测值或估计值;所述关系R通过回归方程计算获得。
步骤2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n个后置节间3 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n+1 后置节间3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4.1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第N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第N+1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n’前置节间 5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n’ +1个前置节间5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步骤4.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4对节间A1的同位素 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N’+1个的前置分株4对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背离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变化和优点都被包括在本发明中,并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保护范围。

Claims (5)

1.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通过预实验测量得到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与生物量的关系R;所述预实验根据具体植物种类所生长的具体生境,具体测定和分析确定;
步骤2: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株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n个分株T,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n个分株T,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2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3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当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n个节间、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时,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当分别观察和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时,新生节间A(1)之后分别含有1、2、…、n后置节间(3);
通过分别观测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n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1、2…、n个后置节间(3)的克隆植株片段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
步骤3:在步骤2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2后,不断生出新的1’、2’、…、n’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n’个前置节间(5)后,新生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
通过观测新生节间A(1)的生长形态指标,根据步骤1,测量新生节间A(1)的形态指标生长过程中,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同一类实验至少重复3次;得到含有1’、2’、…、n’个的根系完整的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1’、2’…、n’个前置节间(5),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
步骤4: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某一节间形成的贡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采用同位素技术进一步辅助性近似测定或检验,选择C、N、P元素之一,以X为代表,进行示踪研究,步骤如下:
步骤4.1:在健康的一个或多个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上,选择生长发育阶段相似、个体大小相似、且地上部分和根系均完整、已经可以独立生长的N个分株T,切断分株T与前后分株间的节间联系,并在保持分株T根系完整的情况下,挖出分株T的根系,在克隆植株原来生长的非生物条件下,平行地栽植和培育分株N个分株T,并观察整个生长过程;
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2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3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1,至少3次重复;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3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4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2,至少3次重复;以同样的方式,从分株T生出新的根茎或匍匐茎的第1个节间开始,对每个新生分株,都立即分别引入同位素X,直到第N个节间形成、但还没有形成第N+1个节间为止,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挖出整个实验植株,停止该实验,得到实验株N,至少3次重复;
步骤4.2:分析实验株1、2、…、N的最先端新形成的新生节间A(1)中同位素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1、2、…、N个后置分株(2)分别引入同位素X后,对新生节间A(1)生长的自后向前的贡献的比率;
步骤4.3:在步骤4.1的多余重复实验植株的基础上,选择没有被破坏性取样的继续生长的平行实验植株,继续观察新生节间A(1)在步骤4.1后,不断生出新的1’、2’、…、N’个前置分株(4),新生节间A(1)的继续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的不断生出新的第1’、2’、…、N’个前置分株(4),仿照步骤4.1的引入同位素的方法,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观察新生节间A(1)的生长过程;
分别分析实验株1’、2’、…、N’的新生节间A(1)继续生长过程中同位素X的丰度,由此分析因第1’、2’、…、N’个前置分株(4),分别依次引入同位素X后,对新生节间A(1)继续生长的自前向后的贡献的比率;
所述在后置分株(2)或前置分株(4)分别引入同位素X的方法,参照有关植物C、N、P同位素示踪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步骤4.1的程序,首选C、N、P的稳定性同位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长形态指标包括长度、直径和/或体积;所述生物量包括实测值或估计值;所述关系R通过回归方程计算获得,因植物种类不同,回归方程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n个后置节间(3)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后置分株(2)及所含的n+1后置节间(3)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所述步骤4.1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第N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第N+1个后置分株(2)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n’前置节间(5)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与含有n’+1个前置分株(4)及所含的n’+1个前置节间(5)对新生节间A(1)的生物量的生长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所述步骤4.3中N’的确定方法为:当含有N’个前置分株(4)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与含有N’+1个的前置分株(4)对新生节间A(1)的同位素X的丰度的增加的贡献相同时,N’即停止取值。
CN202111025091.0A 2021-09-02 2021-09-02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Active CN113960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091.0A CN11396024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5091.0A CN11396024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0245A true CN113960245A (zh) 2022-01-21
CN113960245B CN113960245B (zh) 2024-03-26

Family

ID=79461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5091.0A Active CN113960245B (zh) 2021-09-02 2021-09-02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6024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7871A1 (en) * 2000-11-25 2004-06-17 Peter Meyer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CN101498709A (zh) * 2009-03-20 2009-08-0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一种基于生理整合能力的克隆植物耐盐性评价方法
CN102492720A (zh) * 2011-12-08 2012-06-13 西南大学 一种双元载体
CN107969243A (zh) * 2016-10-25 2018-05-01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克隆植物独立分株的碳同位素标记装置
CN108037240A (zh) * 2017-11-20 2018-05-15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分析克隆植物分株、根茎或匍匐茎最大存活年龄方法
US20190230869A1 (en) * 2018-01-29 2019-08-01 Gilad Krakover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Plant Clones
CN111323536A (zh) * 2020-02-17 2020-06-23 沈阳农业大学 根茎型无性系植物根系空间扩展量化模型构建方法
CN211905261U (zh) * 2019-10-31 2020-11-10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克隆植物克隆整合与遮阴试验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7871A1 (en) * 2000-11-25 2004-06-17 Peter Meyer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CN101498709A (zh) * 2009-03-20 2009-08-0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一种基于生理整合能力的克隆植物耐盐性评价方法
CN102492720A (zh) * 2011-12-08 2012-06-13 西南大学 一种双元载体
CN107969243A (zh) * 2016-10-25 2018-05-01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克隆植物独立分株的碳同位素标记装置
CN108037240A (zh) * 2017-11-20 2018-05-15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分析克隆植物分株、根茎或匍匐茎最大存活年龄方法
US20190230869A1 (en) * 2018-01-29 2019-08-01 Gilad Krakover System for Transporting Plant Clones
CN211905261U (zh) * 2019-10-31 2020-11-10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克隆植物克隆整合与遮阴试验的装置
CN111323536A (zh) * 2020-02-17 2020-06-23 沈阳农业大学 根茎型无性系植物根系空间扩展量化模型构建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HERTEFELDT等: "Extensive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in intact clonal systems of Carex arenaria", JOURNAL OF ECOLOGY, vol. 87, no. 2, pages 258 - 264 *
程立丽 等: "克隆植物结缕草的水分生理整合格局 特征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vol. 33, no. 7, pages 1442 - 1451 *
赵鲁青 等: "基于复合节间组分关系的结缕草克隆植株形态可塑性特征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vol. 19, no. 11, pages 2592 - 2599 *
陈惠娟 等: "不同氮磷比条件下结缕草克隆整合作用的生长代价与收益", 江苏农业学报, vol. 31, no. 04, pages 771 - 77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60245B (zh)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eet et al. Succession: a population process
Berhongaray et al. Changes in belowground biomass after coppice in two Populus genotypes
Segura et al. Phenotyping progenies for complex architectural traits: a strategy for 1-year-old apple trees (Malus x domestica Borkh.)
CN104542247A (zh) 一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Scheiner Variable selection along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Ilstedt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a 26‐year old hybrid aspen trial in southern Sweden
CN113960245A (zh) 克隆整合对根茎型或匍匐茎型克隆植物节间形成贡献的近似测定方法
CN104813926A (zh) 一种抗小麦黄花叶病的育种方法
CN106069719A (zh) 油菜双单倍体诱导系规模化创造油菜遗传稳定群体的方法
CN109220786A (zh) 一种从烟草突变体中筛选高分泌型材料的方法
CN101218892B (zh) 杂交水稻亲本三系保纯繁殖方法
CN111406641B (zh) 一种低马值超细纺高支纱海岛棉新品系的选育方法
CN104938327B (zh) 一种耐盐碱甘薯品种的选育方法
CN114731866B (zh) 研究游击型克隆植物生长策略和根茎拓展试验装置及方法
Laberge et al. Development of stunted black spruce (Picea mariana) clones in the subarctic environment: a dendroarchitectural analysis
CN107251833B (zh) 一种改良棉花早熟性的育种方法
Aminpanah et al. Sequential path analy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related characters with yiel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RU2775258C1 (ru) Способ ускорения селекции вегетативно размножаемых подвоев яблони
CN110044269A (zh) 一种水稻柱头长度测量最佳取样时期的方法
CN114814099B (zh) 一种基于葡萄叶片形状的光合作用预测方法
Molnar Breeding powdery mildew resistant dogwoods and more at Rutgers University
Shelbourne et al. The impact of 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n tree improvement strategy
Mahoney et al. The accuracy of tree ring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the age of riparian poplars
CN115184546B (zh) 一种田间快速鉴别选择橡胶树三倍体植株的方法
Mbuma et al. Trends in family and individual genotype variance components and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among unselected South African sugarcane breeding popul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