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9027A - 加湿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59027A
CN113959027A CN202111246314.6A CN202111246314A CN113959027A CN 113959027 A CN113959027 A CN 113959027A CN 202111246314 A CN202111246314 A CN 202111246314A CN 113959027 A CN113959027 A CN 113959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ing
water
water tank
housing
purific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463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常赫
李晶雨
李英具
郑云敞
郑敞旭
金泰润
崔智恩
李建荣
李钟洙
李庆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0372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70051142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129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93170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59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59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moving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F24F8/133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by direct contact with liquid, e.g. with sprayed liq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具有底部面;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具有上下延伸的侧面以在内部提供空间;浇水马达,用于旋转所述浇水壳体;喷射口,配置在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将所述浇水壳体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流动导向件,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凸出,所述浇水壳体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隔开,具有面对所述水槽的底部面的开口,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开口部流入的水沿着所述侧面扬水,所述流动导向件沿着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的切线方向配置。

Description

加湿净化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0月31日、申请号为201610996882.0、发明名称为“加湿净化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有用于控制空气的温度的空调机、用于去除空气的杂质以保持净化度的空气净化器、用于向空气中提供水分的加湿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的除湿器等。
现有的加湿器区分为:在震动板使水雾化并将其向空气中吐出的震动式加湿器;以及在加湿过滤器进行自然蒸发的自然蒸发式加湿器。
所述自然蒸发式加湿器区分为:利用驱动力旋转圆盘,水在空气中的圆盘表面进行自然蒸发的圆盘式加湿器;在被水浸湿的加湿媒介中因流动的空气来进行自然蒸发的加湿过滤器式加湿器。
现有的加湿器在加湿过程中,流动的空气中的一部分在过滤器中被过滤。但是,由于现有的加湿器中其主要功能为加湿功能,存在有净化空气的功能较弱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加湿器采用在加湿过程中附加过滤功能的结构,因此,无法仅为了空气过滤而将其进行动作。
因此,现有的加湿器中存在有即使在湿度高的状态下,用户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时将实施加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使加湿功能和空气净化功能独立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用户通过可视主体上结成的水滴能够直观地确认加湿进行的状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通过与水槽内进行旋转的水产生阻力,能够使水高度达到均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净化装置,能够将沿着水槽的内侧壁旋转的水向中心侧进行引导。
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目的。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具有底部面;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具有上下延伸的侧面以在内部提供空间;浇水马达,用于旋转所述浇水壳体;喷射口,配置在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将所述浇水壳体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流动导向件,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凸出,所述浇水壳体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隔开,具有面对所述水槽的底部面的开口,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开口部流入的水沿着所述侧面扬水,所述流动导向件沿着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的切线方向配置。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包括:水槽,用于储存水;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传递接收浇水马达的旋转力进行旋转,在进行旋转时,将所述水槽的水吸入内部,将吸入的所述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喷射被扬水的所述水;以及校平器,配置在所述水槽内部,向所述水槽的内部凸出;在所述浇水壳体进行旋转时,所述校平器与朝一方向旋转的水产生阻力。
所述校平器可配置在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
所述校平器可在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形成梯度。
在所述浇水壳体进行旋转时,所述校平器可将水从所述水槽的外侧向内侧引导。
所述校平器可配置在所述水槽的内部侧壁。
所述校平器可在所述水槽的内部侧壁向内侧凸出地形成。
所述校平器可包括在所述水槽的内部侧壁向内侧凸出的筋。
所述校平器可包括在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向上侧凸出的筋。
所述校平器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并形成为直线或弧形状。
所述浇水壳体可与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相分开而形成吸入间隔,所述校平器将水向所述吸入间隔引导。
所述校平器可包括形成在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的流动导向件,所述流动导向件包括:第一倾斜面,以与所述底面倾斜的方式配置,朝向水的流动方向形成;第二倾斜面,以与所述底面倾斜的方式配置,朝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反方向以倾斜的方式形成;边界,将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可小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
所述流动导向件的内侧可与所述浇水壳体相分开,所述流动导向件的外侧与所述水槽的侧壁相分开。
所述流动导向件可配置有多个,所述流动导向件以所述浇水壳体为基准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各个所述流动导向件相互被分开。
所述浇水壳体可与所述水槽的内部底面相分开而形成吸入间隔,所述流动导向件比所述吸入间隔位于更高的位置。
所述流动导向件可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并形成为直线或弧形状。
本发明的加湿净化装置具有如下效果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校平器与在水槽内朝一方向旋转的水产生阻力,据此能够使水槽内的水高度达到均匀。
第二、校平器能够将沿着水槽的侧壁流动的水向中心进行引导。
第三、由于校平器将水槽内的水高度偏差达到最小,在水槽中储存的水处于少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有效的浇水。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图6是从下侧看去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主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9是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左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1是从图6中分解水槽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的上侧看去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仰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5是图14的A的放大图。
图16是图8所示的D的放大图。
图17是图8所示的E的放大图。
图18是图8所示的G的放大图。
图19是沿着图10所示的L-L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
图23是图22的正剖面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流动导向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过滤器组件;20:送风单元;300:水槽;400:浇水单元;51:水槽加湿媒介;55:吐出加湿媒介;100:空气清洗模块;110:基体;120:上主体;130:下主体;150:送风扇壳体;160:显示模块;200:空气清洗模块;210:可视主体;230:顶盖组件;260: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种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分解主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的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包括:空气清洁模块100(air clean module);以及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上侧的空气清洗模块200(air wash module)。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吸入外部空气后进行过滤,将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接收所述过滤空气并实施提供水分的加湿,将加湿空气向外部吐出。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储存水的水槽300。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水槽300可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进行分离。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上方。
用户可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并对分离出的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清扫。用户可对分离出空气清洗模块200的空气清洁模块100内部进行清扫。在分离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情况下,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上方面向用户开放。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可在单独地分离出后述的过滤器组件10后进行清扫。
用户可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进行供水。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形成有供水流路,从而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水槽300进行供水。
所述供水流路被构成为能够随时向所述水槽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动作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结合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例如,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供水流路进行供水。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连接流路103相连接。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所述连接流路103分散配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
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清洁连接流路104,将形成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连接流路定义为加湿连接流路105。只有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时,才能使所述连接流路相连接,并准确地构成空气的流路。
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中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描述。
对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包括:基体110,形成有吸入流路101和清洁连接流路104;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以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对流动的空气实施过滤;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进行流动。
外部空气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所述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将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中被过滤的空气提供给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10由两个部分构成。
所述基体110包括:下主体130,用于形成外形,在下侧面形成有吸入口111;上主体120,用于形成外形,与所述下主体130上侧相结合。
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或空气清洗模块200中的至少一方可配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110设置有用于向用户显示加湿净化装置的动作状态的显示模块160。
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组装。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上主体120和下主体130可制作为一个。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的上侧,并支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荷重。
所述上主体120提供能够稳定地放置所述水槽300的结构。所述上主体120为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水槽300可进行分离的结构。所述上主体120为凹陷的结构,从而能够容纳所述水槽300。
所述上主体120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凹陷地形成,能够向所述基体110内部容纳所述水槽300,据此能够将加湿净化装置的重心更向下侧移动。
本实施例的加湿净化装置通过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输入电源,通过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提供电源。由于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为相对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可分离的结构,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设置有可分离的供电结构。
由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所述上主体120来实现,在所述上主体120配置有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提供电源的连接器260。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有与所述连接器26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连接的顶部连接器270。在放置所述顶盖组件230时,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放置在连接器260上侧。所述顶盖组件230通过所述顶部连接器270接收所述连接器260供给的电源。
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可装卸的方式组装在所述基体110。
所述过滤器组件10提供过滤流路102,并对外部空气实施过滤。
所述过滤器组件10具有相对于所述基体110朝水平方向可进行装卸的结构。所述过滤器组件10以与沿着垂直方向逆流而上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过滤器组件10沿着与从下侧向上侧流动的空气的流动相正交的水平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过滤器组件10相对于所述基体110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滑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生成空气的流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使空气从下侧向上侧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由送风扇壳体150、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上侧,送风扇24配置在下侧。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基体110内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提供流动的空气的流路。在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有所述送风马达22以及送风扇24。
所述送风扇壳体150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10上侧,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下侧。
所述送风扇24为离心式风扇,其在下侧吸入空气后,朝径向外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朝径向外侧及上侧吐出空气。所述送风扇24的外侧端沿着径向上侧形成。
为了与流动的空气的接触达到最小,所述送风马达22配置在所述送风扇24的上侧。所述送风马达22不位于基于所述送风扇24的空气流路上。
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包括:水槽300,储存用于加湿的水,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浇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喷射所述水槽的水;加湿媒介50,被所述浇水单元400喷射的水浸湿,向流动的空气提供水分;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由能够看到内部的材质形成;顶盖组件230,以可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形成有吐出空气的吐出流路107和进行供水的供水流路109。
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所述浇水单元400配置在所述水槽300内部,在所述水槽300内部进行旋转。
所述浇水单元400吸入所述水槽内部的水,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并将被扬水的水朝径向外侧喷射。所述浇水单元400包括浇水壳体800,所述浇水壳体800向其内部吸入水,将被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喷射。
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从所述浇水壳体800喷射的水可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或加湿媒介50中的至少一方喷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壳体800朝向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水,喷射的水沿着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向下流落。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形成以水滴形态结成的液滴,用户可通过所述可视主体210看到所述液滴。
所述可视主体210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并位于所述水槽300的上侧。所述可视主体210的至少一部分由能够透视内部的材质形成。
所述可视主体210内侧面上结成的液滴可呈现出结成雨滴的形态。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液滴浸湿所述加湿媒介50。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可配置显示模块160。所述显示模块160可与可视主体210或上主体120中的一方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160配置在所述上主体120。
在放置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外侧面与所述显示模块160相紧贴。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由反射光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可视主体210结成的液滴还将投影到所述显示模块160的表面。由此,用户可在所述可视主体210和显示模块160这两处观察到液滴的移动。
所述水槽300形成有空气疏通的水槽流入口31。从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供给的空气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向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内部流动。
所述加湿媒介50包括: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连接流路10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配置在水槽300的水槽流入口31。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位于水槽流入口31的内侧,对通过所述水槽流入口31的空气提供加湿。
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覆盖所述水槽流入口31,空气贯穿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并向所述水槽300内部流动。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配置在吐出流路107上。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可配置在可视主体210或顶盖组件23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顶盖组件230配置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
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覆盖所述吐出流路107,空气贯穿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并向顶盖组件230外流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送风单元20进行动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基体110的下侧面的吸入流路101流入基体110内部。通过所述吸入流路101吸入的空气向上侧移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空气清洁模块100和空气清洗模块200,通过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上侧的吐出流路107向外部吐出。
吸入所述吸入流路101的空气通过过滤器组件10的过滤流路102,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过程中,所述过滤器组件10对外部空气进行过滤。
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通过送风单元2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通过所述过滤流路102的空气被送风扇24施压后,沿着送风扇壳体150向连接流路103流动。
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之后,因此能够使灰尘等杂质贴附在所述送风扇24的情况达到最少。
在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于过滤流路102之前的情况下,送风扇24上贴附杂质,并由此引起清扫周期变短。
并且,由于送风单元20配置在加湿流路106之前,能够使水分贴附在送风扇24表面的情况达到最少。在送风扇24表面贴附有加湿的水分的情况下,发生杂质沾粘或发霉等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所述送风单元20配置在过滤流路102和加湿流路106之间,能够使杂质贴附的情况达到最少,并能够适当地提供空气的流动压力。
所述连接流路103由形成在空气清洁模块100的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加湿连接流路105构成。
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放置在上主体120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将相连接。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处于被分离的状态时,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向外部露出。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可形成在上主体120,加湿连接流路105形成在空气清洗模块200。
所述清洁连接流路104和加湿连接流路105可形成为管道形态,以形成明确的流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流路103被分散到上主体120的一部分结构物和所述水槽300的一部分结构物,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放置于上主体120时,将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主体12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结构物,所述水槽300提供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结构物。
即,在所述水槽300的外侧和上主体120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由此,所述连接流路103形成在水槽300和上主体120之间。所述水槽30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内侧的壁,所述上主体120形成所述连接流路103的外侧的壁。
通过这样地分散配置连接流路103的结构,能够使形成流路的结构物达到最少。所述连接流路103沿着上下方向形成。
通过所述连接流路103的空气向加湿流路106流动。所述加湿流路106为用于供给水分的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流路106从水槽加湿媒介51到吐出加湿媒介55为止。
随着在连接流路103中通过水槽加湿媒介51,在此过程中可向空气供给水分。此外,在所述水槽300内部提供有从所述浇水单元400飞散的水滴和从水槽300蒸发的水分。
随着在所述水槽300内部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在此过程中可再次供给水分。
在所述加湿流路106中,通过所述水槽加湿媒介51、水槽300内部以及吐出加湿媒介55供给水分。
通过所述吐出加湿媒介55的空气通过吐出流路107向外部露出。
图6是从下侧看去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立体图,图7是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主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图9是图2所示的空气清洗模块的左侧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1是从图6中分解水槽底座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从图11的上侧看去的立体图,图13是图11的仰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图15是图14的A的放大图。
参照附图,所述水槽300包括:水槽主体320,用于储存水;水槽底座340,与所述水槽主体320的下部相结合;水槽流入口31,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侧面;柱体35,配置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内侧,并向上侧凸出地形成;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向上侧延伸形成,与所述可视主体210相结合;浮标壳体330,配置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内部,浮标332(floater)在所述浮标壳体33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槽主体320形成为其上侧呈开口状态的圆筒形。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水槽主体320可形成为多种形状。
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形成有柱体35,在所述柱体35内部配置后述的传动模块600。所述柱体35用于切断或抑制水槽主体320中储存的水与传动模块600相接触。
所述水槽底座340与水槽主体320的外侧底面相结合。在所述水槽底座340和水槽主体320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间。将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之间的空间定义为水槽底座空间311。所述水槽底座空间311与外部保持封闭状态,从而避免水渗透。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在所述水槽300向上侧延伸形成。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用于形成所述水槽流入口31。在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之间形成所述水槽流入口31。
所述水槽流入口31形成在水槽主体320的侧面。所述水槽流入口31相对于水槽主体320以360度全方向的方式形成。所述水槽流入口31与连接流路103相连通。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将从所述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流落的水向所述水槽300内部进行引导。通过引导从所述可视主体210流落的水,能够使落水噪音达到最小。
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与可视主体210的下端相结合。在多个所述水槽主体延长部380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有与所述可视主体210相结合的水槽结合部381。所述水槽结合部381配置在水槽主体延长部380的外侧。通过与所述水槽结合部381相结合的结合构件,将可视主体210和水槽300相结合。
在所述水槽主体320配置有柱体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35形成为圆锥形态。以包覆所述柱体35的方式设置有所述浇水壳体8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35与所述水槽主体32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所述柱体35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所述水槽主体320在其内部形成有浮标壳体330。在所述浮标壳体330内部配置有浮标332。所述浮标332由比水的比重轻的物质形成,根据水槽300中储存的水位,其在所述浮标壳体330内部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浮标壳体330设置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内侧壁。所述浮标壳体33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所述浮标壳体330具有可使所述水槽300的水流入的结构。
所述浮标壳体330的下端331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地形成。将向所述水槽主体320的下侧凸出形成的空间定义为浮标容纳空间333。
在浮标332位于所述浮标容纳空间333时,处于所述水槽300中没有水的状态。
所述浮标332为水位传感器的一部分。在所述浮标332配置有永久磁铁335。所述水位传感器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永久磁铁335的磁力的磁传感器(未图示)。所述磁传感器配置在上主体120。
由此,所述水位传感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所述水槽300的水位。特别是,由于所述水槽300具有可分离的结构,优选地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水位。利用所述水位传感器检测出的信号还能够判断所述水槽300的放置与否。例如,在所述磁传感器检测出所述永久磁铁时,控制部(未图示)可判断出放置有水槽300。
所述水槽底座340包括在底面向上侧凸出的基板342(base boarder),在所述基板342形成有供所述浮标壳体330的下端331插入的槽343。在所述槽343夹设所述下端331。通过所述槽343露出所述下端331。通过所述槽343露出的浮标壳体330的下端331能够使所述磁传感器的检测变得容易。
在所述下端331被基板342包覆的情况下,对永久磁铁的磁场信号将减小,从而可能会引起误检测。
通过所述槽343露出下端331,能够容易地检测出位于所述下端331内部的浮标332的永久磁铁。
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配置有用于提高水槽的强度的结构。所述水槽300不仅作为储存水的空间使用以外,还需要牢固地支撑浇水单元400,据此抑制浇水单元400中产生的震动。
在无法充分地支撑所述浇水单元400的情况下,水槽主体320的底面301将发生变形或摇晃,从而产生震动。所述水槽300中产生的震动将扩散到整个结构物,从而对整个加湿净化装置引起坏影响。
为使这样的情况达到最少,在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配置有用于提高强度的结构。
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柱体35的底面呈开口形态形成。将呈开口形态的所述柱体35的底面称为水槽主体插入口329。通过所述水槽主体插入口329插入后述的轴承壳体650。所述轴承壳体650为传动模块600的结构。
在所述水槽底座340的内侧形成有底座插入口349。所述底座插入口349配置在所述水槽主体插入口329下侧。所述底座插入口349位于所述轴承壳体650下侧。
通过所述底座插入口349露出所述轴承壳体650的下部。通过所述底座插入口349插入后述的第一联结器610。
所述轴承壳体650包括:轴承壳体主体652,插入所述柱体35内部;壳体凸缘654,形成在所述轴承壳体主体652的下端,与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相紧贴。
所述轴承壳体650的下方面呈开口状态形成。将所述轴承壳体650的呈开口状态的底面称为轴承壳体插入口659。在所述轴承壳体插入口659配置后述的第二联结器620。
所述轴承壳体插入口659和底座插入口349相互连通。
所述底座插入口349位于所述轴承壳体插入口659下侧。通过所述底座插入口349露出所述第二联结器620。通过所述底座插入口349可插入后述的第一联结器610,并与所述第二联结器62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结合。
所述壳体凸缘654沿着径向外侧形成。所述壳体凸缘654与水槽主体320的下侧底面相紧贴。从俯视看去时,所述壳体凸缘654比所述柱体35的平面更宽地形成。
所述柱体35和壳体凸缘654(housing flange)配置在同心轴上。
所述壳体凸缘654通过结合构件651与所述水槽300相结合。结合构件651可贯穿所述壳体凸缘654并与所述水槽主体320相结合。
与用于固定所述轴承壳体650的第一结合构件651另外地,配置有用于固定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结合构件655。
将用于固定所述轴承壳体650的结合构件651定义为第一结合构件651,将用于固定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结合构件655定义为第二结合构件65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一次性地结合水槽底座340、壳体凸缘654以及水槽主体320。由于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同时结合三个结构,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所述轴承壳体650。并且,由于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一次性地结合三个结构,能够提高所述水槽300的下部强度。
为了设置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分别形成有结合部321、341。
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主体结合部321形成为凸柱(boss)形态,形成在所述水槽底座340的底座结合部341形成为孔形态。
所述壳体凸缘654形成有供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贯穿的凸缘结合部653。所述凸缘结合部653为孔形态。
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为螺丝,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贯穿所述底座结合部341和壳体凸缘654并与主体结合部321相固定。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在下侧向上侧进行结合。
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和结合部341、653、321可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配置有至少两个,在本实施例中,其有四个以传动轴640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
从俯视看去时,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以传动轴640为中心按90度等间隔进行配置。
与用于固定所述轴承壳体650的第一结合构件651另外地,配置有用于固定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结合构件655。
将用于固定所述轴承壳体650的第一结合构件651定义为第一结合构件651,将用于固定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结合构件655定义为第二结合构件655。
所述结合构件655将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相结合,从而更加提高所述水槽300的强度。
所述第二结合构件655用于将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相结合。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代替结合构件而通过基于卡钩等的相互卡位来将水槽主体和水槽底座相结合。在通过相互卡位结合的情况下,将形成微小的间隔,因而可能会对震动较为脆弱。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通过第二结合构件655将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相结合。
所述第二结合构件655在水槽底座340的下部进行结合,贯穿所述水槽底座340并与水槽主体320相结合。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形成有供所述第二结合构件655结合的结合部325。
将与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相结合的结合部321定义为第一结合部321,将与所述第二结合构件655相结合的结合部325定义为第二结合部325,将形成在所述水槽底座340的结合部341定义为底座结合部341。
所述第二结合部325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地形成。所述第二结合部325形成为凸柱形状。
所述第二结合部325以传动轴640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所述第二结合部325在传动轴640周边配置有多个,其各个按等间隔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结合部325以传动轴640为中心按60度间隔配置有六个。
除了通过所述第二结合构件655将水槽底座340紧贴固定在水槽主体320底面以外,还使所述水槽底座340与壳体凸缘654相紧贴。
在所述水槽底座340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壳体凸缘654的凸缘支撑件348。所述凸缘支撑件348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所述凸缘支撑件348形成在底座插入口349周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缘支撑件348沿着所述底座插入口349形成为圆形。
在所述凸缘支撑件348外侧配置有所述底座结合部341。即,在所述凸缘支撑件348支撑所述轴承壳体650的状态下,第一结合构件651将水槽底座340、壳体凸缘654以及水槽主体320进行结合。
另外,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分别配置有用于提高强度的筋。
将为了加强强度而形成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筋称为主体加强筋350,将形成在水槽底座340的筋称为底座加强筋355。
所述主体加强筋350形成在水槽主体320的底面301。所述主体加强筋350在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向下侧凸出地形成。
所述主体加强筋350包括:第一加强筋352,以传动轴640为基准形成为放射状;第二加强筋354,以所述传动轴640为基准沿着圆周方向形成。
所述第一加强筋352从所述水槽主体插入口329到边缘为止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加强筋352呈放射状形成有多个。
所述第二加强筋354在所述水槽主体插入口329朝径向外侧形成同心圆。所述第二加强筋354以构成同心圆的方式朝径向外侧配置有多个。
所述第一加强筋352和第二加强筋354以相交叉的方式形成。
通过所述第一加强筋352和第二加强筋354能够使水槽主体320的厚度达到最小,并且在使厚度达到最小的状态下也能够保持强度。
通过所述第一加强筋352和第二加强筋354能够使轴承壳体650的震动向水槽300的径向外侧传递的情形达到最少。
通过所述第一加强筋352和第二加强筋354能够使浇水单元400动作时的偏心达到最小。由于所述浇水单元40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形成,在加强水槽300底面301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使浇水单元400的上端的偏心达到最小。
所述底座加强筋355沿着水槽底座340的边缘形成。
在所述水槽底座340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凹陷的槽356,在所述槽356形成有所述底座加强筋355。
所述槽356沿着所述水槽底座340的边缘形成。从所述水槽底座340的底面看去时,所述槽356形成闭曲线。
所述底座加强筋355沿着所述槽356配置有多个。
另外,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之间配置有用于抑制水渗透的封闭结构。
配置有用于封闭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内侧边缘的第一衬垫361(packing)和用于封闭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外侧边缘的第二衬垫362。
所述第一衬垫361切断水或湿气通过底座插入口349流入。所述第二衬垫362切断水或湿气通过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的外侧边缘流入。
为了设置所述第一衬垫361而配置有第一衬垫设置槽363。所述第一衬垫设置槽363可形成在凸缘支撑件348或壳体凸缘654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凸缘654的底面形成有第一衬垫设置槽363。所述第一衬垫设置槽363沿着底座插入口349周边形成闭曲线。
所述第一衬垫设置槽363向上侧凹陷地形成。在所述凸缘支撑件348与所述壳体凸缘654相紧贴时,随着所述第一衬垫361被紧贴而实现封闭。
另外,在所述壳体凸缘654和水槽主体320之间也设置有衬垫365。所述衬垫365位于壳体凸缘654上侧。所述衬垫365用于封闭水槽主体插入口329。所述衬垫365沿着水槽主体插入口329形成闭曲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衬垫365配置在水槽主体320的下侧,在结合所述第一结合构件651时,其在轴承壳体650和水槽主体320之间被紧贴。所述衬垫365优选地比第一结合构件651或主体结合部321位于内侧。
此外,为了设置所述第二衬垫362而配置有第二衬垫设置槽364。
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可配置在水槽主体320或水槽底座340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例中,其形成在所述水槽底座340上面。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向下侧凹陷地形成。
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沿着水槽底座340的边缘形成闭曲线。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由在水槽底座340的上面向上侧凸出的筋367来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位于底座加强筋355上侧。在配置有所述底座加强筋355的槽356上侧配置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
即,用于所述底座加强筋355的槽356和第二衬垫设置槽364以上下方式进行配置,据此还能够加强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的强度。
所述第二衬垫设置槽364以躲避所述浮标壳体330的下端331的方式形成。所述浮标壳体330的下端331位于所述衬垫设置槽364的外侧。
另外,在所述水槽300的底面设置有可透光的视窗模块390。所述视窗模块390使紫外线透过。
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形成有主体开口部326。在所述水槽底座340形成有底座开口部346。所述底座开口部346位于所述主体开口部326下侧。所述主体开口部326和底座开口部346沿着上下方向进行配置。
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之间配置有所述视窗模块390。所述视窗模块390在所述水槽主体320和水槽底座340之间被紧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视窗模块390与所述水槽主体320底面相结合,用于封闭所述主体开口部326。
用于向所述视窗模块390提供紫外线的紫外线模块190配置在上主体120。从所述紫外线模块190产生的紫外线透过所述视窗模块390向水槽300内部投射。通过所述紫外线能够对水槽300中储存的水进行杀菌。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的旋转作用下,所述水槽300的水朝一侧方向进行旋转。
在水槽300的水进行旋转时,在与浇水壳体800相靠近的距离旋转的水的流速和沿着水槽主体320的内侧壁旋转的水的流速不同。
在所述水槽300配置有校平器(leveler),所述校平器用于对朝一侧方向旋转的水的高度进行均匀化。所述校平器用于减小旋转的水的高低偏差。即,校平器用于使在外侧旋转的水的高度和在内侧旋转的水的高度达到最小。
所述校平器可将在水槽300的外侧旋转的水向内侧进行引导。所述校平器配置在水槽300内部。所述校平器可配置在水槽300的底面或侧壁。所述校平器可将水槽的底面和侧壁相连接。
所述校平器对朝一侧方向旋转的水积极地产生乱流。所述校平器对均匀地流动的水有意地产生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校平器为流动导向件310。对形成在水槽300的底面的所述流动导向件310进行说明。
在所述水槽300的底面配置有将储存的水向所述浇水壳体800引导的流动导向件310。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可与所述水槽300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动导向件310与水槽主体320以整体的方式形成。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在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底面向上侧凸出地形成。
所述浇水壳体800与水槽300的底面相分开而形成吸入间隔801。在水位低于所述吸入间隔时,所述浇水单元400将不进行动作。
所述校平器在水槽300的水位为少水时发挥效果。
所述少水为比所述吸入间隔801高的水位,并在所述浇水壳体800旋转时被降低而比所述吸入间隔801低的水位。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的下端未浸泡在水时,将无法进行扬水。
在所述浇水壳体800处于停止的状态时,水位为高于所述吸入间隔801而可通过喷射口410进行喷射的水位,但在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后,水高度可能会降低为低于吸入间隔801。
这是因为,在浇水壳体800旋转的作用下,中央的水向水槽300的外侧偏重并进行旋转。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用于抑制这样的水的偏重。
在水槽中储存的水为少水时,所述流动导向件310能够提高所述浇水壳体800的吸入效率。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在水槽的底面形成梯度,对沿着一侧旋转的水提供上升的方向上的流动。并且,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引导水槽内部旋转的水朝向浇水壳体800。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在水槽的外侧向内侧引导水。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在水槽的外侧向浇水壳体800侧引导水。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可与水槽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制作。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其可制作为额外的部件后进行组装。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将沿着水槽300的内侧边流动的水向浇水壳体800所处的中央进行引导。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形成与浇水壳体的最小间隔距离(5mm)。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具有提高少水效率、减小噪音、减小震动的效果。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与所述水槽主体320的内侧壁也相分开规定间隔。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能够使水槽内的流速达到均匀。为此,从俯视上看去时,流动导向件310的长度方向和浇水壳体800的外侧面所构成的夹角形成在90度以内。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包括第一倾斜面312和第二倾斜面314。
所述第一倾斜面312沿着水的流动方向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倾斜面312迎接旋转的水。旋转的水沿着所述第一倾斜面312向上侧上升。所述第一倾斜面312将沿着水槽300的内部边缘旋转的水向浇水壳体800侧进行引导。
所述第二倾斜面314朝与第一倾斜面312相反的方向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312和第二倾斜面314之间可形成有水越过的边界315。从俯视上看去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界315可沿着与浇水壳体800的表面构成切线的方向进行配置。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仅使用一个也可发挥其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动导向件310配置有两个。
接着,对配置在水槽300内部的浇水单元400进行说明。
所述浇水单元400使配置在水槽300内部的浇水壳体800进行旋转,通过所述浇水壳体800的旋转,将水槽300内部储存的水向可视主体210的内侧面喷射。
所述浇水单元400提供用于旋转所述浇水壳体800的结构。所述浇水单元400在所述水槽300与上主体120可进行分离的结构中也提供有可向所述浇水壳体800传递动力的传动模块600。
对所述浇水单元40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下。
所述浇水单元400包括:浇水壳体800、浇水马达42、传动模块600。
所述浇水单元400包括:浇水壳体800,配置在水槽300内部,进行旋转以将水槽300的水吸入内部,将吸入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将扬水的水向外部吐出;浇水马达42,向所述浇水壳体800提供旋转力;传动模块600,将所述浇水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浇水壳体800。
所述浇水壳体800为将水槽300中储存的水向上侧进行扬水后,将其朝径向外侧进行喷射的结构。
所述浇水马达42为提供用于旋转所述浇水壳体800的旋转力的结构。
所述传动模块600为用于将所述浇水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浇水壳体800的结构。
所述浇水壳体800、浇水马达42以及传动模块600可均设置在水槽300。在此情况下,用户在分离空气清洗模块200时,需要将浇水马达42也一并抬起。并且,在浇水马达42也组装在空气清洗模块200的情况下,在空气清洗模块200从空气清洁模块100分离时,需要使浇水马达42的供电结构具有可进行分离的结构。
因此,本实施例中提示出将重量重的浇水马达42配置在上主体120,并仅使浇水壳体800和传动模块600进行分离的结构。如本实施例所述的结构,能够使可进行分离的空气清洗模块200的重量达到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浇水壳体800和浇水马达42为可进行分离的结构。所述浇水壳体800配置在空气清洗模块200内部,浇水马达42配置在空气清洁模块100内部。在分离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时,所述浇水壳体800与水槽300一同从空气清洁模块100被分离。
为了实现所述浇水壳体800和浇水马达42的分离结构,本实施例中设计为所述传动模块600具有可进行分离的结构。
接着,对传动模块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图16是图8所示的D的放大图,图17是图8所示的E的放大图,图18是图8所示的G的放大图,图19是沿着图10所示的L-L线剖开的剖面图。
所述传动模块600将浇水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浇水壳体800,其包括可进行分离的联结器610、620。
将配置在所述空气清洁模块100并与所述浇水马达42相结合的联结器定义为第一联结器610。
将配置在所述空气清洗模块200并与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以可分离的方式相结合的联结器定义为第二联结器620。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或第二联结器620中的一个为公形状,另一个为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联结器610被制作为公形状,第二联结器620被制作为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以插入第二联结器620的形态以可分离的方式进行结合。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所述第二联结器620插入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形态进行结合。
所述浇水马达42设置在上主体120。所述浇水马达42位于所述送风马达22上侧,与所述送风马达22相分开地进行设置。在所述上主体120内部放置所述水槽300。在所述水槽300放置于上主体120时,所述第一、第二联结器610、620以可传动的方式相连接。
所述浇水马达42的浇水马达轴43朝向上侧进行配置。在所述浇水马达轴43的上端设置第一联结器610。
所述上主体120包括:上内主体122,所述水槽300放置在所述上内主体122;上外主体128,与所述上内主体122相结合,位于所述上内主体122的外侧,与所述下主体130相结合以形成基体110的外形;上导向件124,配置在所述上内主体122和上外主体128之间,将空气向所述上内主体122上侧进行引导;外可视主体214,与所述上外主体128相结合,由可透视的材质形成并配置在可视主体210的外侧。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上内主体122。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上内主体122内部。所述第一联结器610配置在上内主体122,并向上侧露出。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优选地被制作为其上侧截面窄、下侧截面宽的形状。所述第一联结器610可以是诸如圆锥、金字塔等的形态。
所述第一联结器610被形成为越靠近上侧其截面变得越窄。在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外周面形成有齿形。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齿形以浇水马达轴43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所述第一联结器610的齿形相对于浇水马达轴43的圆周方向形成锯齿结构(serration)。
所述传动模块600为用于将浇水马达42的旋转力传递给浇水壳体8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模块600的大部分结构设置在所述水槽300,诸如第一联结器610的一部分结构设置在上主体120。
所述传动模块600包括:传动壳体630,位于水槽300的柱体35内部;传动轴640,位于所述传动壳体630内部,贯穿所述传动壳体630并向上侧凸出,向所述浇水壳体800提供旋转力;轴承670,位于所述传动轴640和传动壳体630之间;第二联结器620,与所述传动轴640下端相结合,向所述传动轴640传递旋转力;第一联结器610,与浇水马达轴43相结合,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在所述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时,将所述浇水马达轴43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第二联结器6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模块600设置在柱体35内部,以切断与水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壳体630、传动轴640、轴承670、第二联结器620配置在所述柱体35内部。
所述传动轴640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传动壳体630的方式设置。所述传动轴640可在贯穿传动壳体630的状态下进行旋转。
所述传动壳体630由金属材质形成。所述传动壳体630可由耐腐蚀性高的铝或黄铜材质形成。
所述传动壳体630设置在水槽300内部。所述水槽300形成有使第一联结器610被露出的水槽主体插入口329。所述传动壳体630封闭所述水槽主体插入口329的上侧。
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传动壳体630。所述传动轴640的上端与所述浇水壳体800相结合,下端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结器620位于水槽300的底面上侧,并配置在传动壳体630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二联结器620可配置在水槽300的底面下侧。
所述轴承670配置在传动壳体630和传动轴64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以贯穿所述轴承670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传动壳体630包括:轴承壳体650,其上侧和下侧呈开口状态形成;壳体帽660(housing cap),与所述轴承壳体650的上侧相结合,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壳体帽660;轴垫圈680(gasket),配置在所述壳体帽660和传动轴640之间,夹紧在所述壳体帽660而被固定;壳体弹性构件690,设置在轴承670和壳体帽660之间,用于提供弹性力。
所述传动轴640形成有支撑所述轴承670的轴承支撑端641。所述轴承670被所述轴承支撑端641支撑。所述轴承支撑端641的下侧直径比上侧更大地形成。所述轴垫圈680在从所述传动轴640的上侧插入后,被所述轴承支撑端641支撑。
所述壳体帽660与轴承壳体650的上端相结合。所述壳体帽660夹紧固定在轴承壳体650。所述壳体帽660形成为环形状。所述壳体帽660在内侧形成有中空部661,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中空部661。
所述壳体帽660包括:壳体帽主体662,被轴承壳体650支撑,形成有供传动轴640贯穿的中空部661;帽支撑部664,形成在所述壳体帽主体662,用于支撑轴垫圈680。
所述帽支撑部664向所述传动轴640侧凸出地形成。所述轴垫圈680被所述帽支撑部664支撑。
所述壳体帽660位于柱体35的上面的下方。在所述柱体35形成有供所述传动轴640贯穿的柱体开口部39。
所述壳体帽660支撑轴垫圈680,所述轴垫圈680与柱体35的内部上侧面相紧贴。
所述轴垫圈680可由弹性材质形成。
可通过所述轴垫圈680切断水槽300的水流入柱体35内部。并且,所述轴垫圈680可切断水流入轴承壳体650内部。
所述轴垫圈680包括:垫圈主体682,与帽支撑部664相紧贴;垫圈隔膜684(gasketdiaphragm),从所述垫圈主体682向传动轴640凸出地形成。
所述垫圈主体682形成为“┗”截面,其外侧面和下侧面被壳体帽660支撑。所述垫圈隔膜684与垫圈主体682以整体的方式形成。
所述垫圈隔膜684与传动轴640的外侧面相紧贴。所述垫圈隔膜684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两个,以双重方式切断水流入。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配置在壳体帽660和轴承670之间。壳体弹性构件690的上端弹性支撑壳体帽660,下端被轴承670弹性支撑。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通过弹性力向下侧施压轴承670。在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的作用下,轴承670可被轴承支撑端641支撑。
所述壳体弹性构件690在传动轴640旋转时,使轴承670的震动达到最小。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壳体630设置在所述柱体35内部,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传动壳体630可向水槽内部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由于所述传动轴640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设置,能够按照需求容易地增大水槽300的容量。
在水槽300的容量小时,可在浇水壳体800直接设置第二联结器620。在此情况下,可去除传动轴640和轴承670等结构,从而能够更加简化结构。
在水槽300的容量大时,需要有上下长度长的浇水壳体800。浇水壳体800的长度变长时,在进行旋转时将产生震动。即,在旋转力仅传递到浇水壳体800的下侧的情况下,浇水壳体800将发生扭曲等变形,浇水壳体800的上侧和下侧发生速度差。
在这样的变形或速度差的作用下,在浇水壳体800将产生大量的震动。特别是,吸入到所述浇水壳体800内部并进行扬水的水将使得产生更大的震动。在吸入到所述浇水壳体800内部的水以偏心状态配置的情况下,将产生更大的震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640在沿着上下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状态下与浇水壳体800的重心和上端分别相结合,因此能够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
即,在如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即使随着水槽300的高度增大而增大浇水壳体800的高度,也能够使震动达到最小。
所述传动轴640在其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有螺纹643、644,在外周面形成有轴承支撑端641、645以及轴支撑端642。
上端螺纹643与浇水壳体盖860相组装。下端螺纹644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组装。
所述轴承支撑端641、645以及轴支撑端642通过改变传动轴640的直径而形成。所述轴承支撑端641、645用于支撑轴承。所述轴支撑端642用于支撑浇水传动部880。
所述下端螺纹644可直接与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联结器620的传动结合部627配置额外的联结器结合构件646,通过所述联结器结合构件646将传动轴640和第二联结器620相结合。
在所述联结器结合构件646的外周面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传动轴沟槽626,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下端螺纹644相组装的螺纹(未图示)。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校平器为以曲线方式形成的流动导向件310’。
所述流动导向件310’可朝向浇水壳体800形成为螺旋形。多个流动导向件310’可朝向传动轴640配置为螺旋形。
在本实施例中,以曲线方式形成有所述流动导向件310’的边界315。
以下其余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校平器可使用筋1310(rib)形态来代替流动导向件。
所述筋1310形成在水槽的底面,并向上侧凸出。所述筋1310沿着长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并形成为直线形态。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筋1310可形成为曲线形态。
所述筋1310与在水槽300内朝一侧方向旋转的水产生阻力。所述筋1310将朝一侧方向旋转的水向浇水壳体800侧进行引导。
所述筋1310的内侧与浇水壳体800相分开,外侧与水槽300的内侧壁相分开。
本实施例的校平器的形态各异,与流动导向件类似。
以下其余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校平器的示意图,图23是图22的正剖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有作为与流动导向件310单独的校平器的筋317、318。
所述筋317、318配置在水槽300的内侧壁,并向内侧凸出。所述筋317、318可被形成为将水槽的内侧壁和底面相连接。
所述筋317、318以传动轴640或浇水壳体800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配置。
所述筋317、318配置在水槽内部的最外侧,与朝一侧方向旋转的水产生阻力。由于所述筋317、318位于水槽的最外侧,能够进一步降低外侧水位。
所述筋317、318可配置有多个,各筋317、318的高度相互不同地形成。通过使各筋317、318的高度分别不同地形成,能够对旋转的水积极地形成乱流。
以下其余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流动导向件的示意图。
与所述第四实施例不同地,本实施例的筋319形成为曲线。
所述筋319形成在水槽的内侧壁。所述筋319可沿着水槽的内侧壁形成为螺旋形。
以下其余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所述的特定的实施例,在不背离权利要求书中主张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这样的变形实施不应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单独地加以理解。

Claims (18)

1.一种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包括:
水槽,具有底部面;
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水槽,具有上下延伸的侧面以在内部提供空间;
浇水马达,用于旋转所述浇水壳体;
喷射口,配置在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将所述浇水壳体内部和外部连通;以及
流动导向件,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凸出,
所述浇水壳体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隔开,具有面对所述水槽的底部面的开口,构成为将通过所述开口部流入的水沿着所述侧面扬水,
所述流动导向件沿着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的切线方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与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的切线邻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与所述浇水壳体的开口部的周缘的切线邻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包括:
第一倾斜面,以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倾斜的方式形成;
第二倾斜面,以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倾斜的方式形成,朝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反的方向;以及
边界,构成所述流动导向件的上端,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在所述边界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边界与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的切线邻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的切线邻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底部面之间的第一倾斜角小于所述第二倾斜面和所述水槽的底部面之间的第二倾斜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在所述浇水壳体的径向上配置在所述浇水壳体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的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浇水壳体和所述水槽底部面之间隔开的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
柱体,从所述水槽的底部面凸出,通过所述浇水壳体的开口部插入到所述浇水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柱体和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彼此隔开,从而在所述柱体和所述浇水壳体之间形成环形状的水吸入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还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结合在所述浇水壳体,从而将所述浇水马达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浇水壳体,
所述浇水马达配置在所述水槽的底部面的下侧,
所述传动轴贯穿所述柱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从所述水槽的边缘沿着朝所述浇水壳体的方向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流动导向件的所述水槽边缘侧的端部从所述水槽隔开,
所述流动导向件的所述浇水壳体侧的端部从所述浇水壳体隔开。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浇水壳体具有从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延伸并且越靠近上侧越宽的下侧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浇水壳体包括:
扬水筋,从所述浇水壳体的侧面向径向内侧凸出,并沿着所述浇水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浇水壳体还包括:
第一浇水壳体,构成所述浇水壳体的下侧部;以及
第二浇水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浇水壳体的上侧,
所述扬水筋配置在所述第一浇水壳体,
所述喷射口配置在所述第二浇水壳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加湿净化装置,其中,
在所述浇水壳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浇水壳体和所述浇水壳体的旋转中心轴之间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浇水壳体和所述浇水壳体的旋转中心轴之间的角度。
CN202111246314.6A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3959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48463P 2015-10-30 2015-10-30
US62/248,463 2015-10-30
KR20150156254 2015-11-07
KR10-2015-0156254 2015-11-07
KR10-2015-0185850 2015-12-24
KR20150185850 2015-12-24
KR10-2016-0037235 2016-03-28
KR1020160037235A KR20170051142A (ko) 2015-10-30 2016-03-28 가습청정장치
US201662355118P 2016-06-27 2016-06-27
US62/355,118 2016-06-27
KR10-2016-0083062 2016-06-30
KR20160083062 2016-06-30
KR1020160129319A KR101931708B1 (ko) 2015-10-30 2016-10-06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016-0129319 2016-10-06
CN201610996882.0A CN107101306A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96882.0A Division CN107101306A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59027A true CN113959027A (zh) 2022-01-21

Family

ID=79466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46314.6A Pending CN113959027A (zh) 2015-10-30 2016-10-31 加湿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59027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8007A (en) * 1962-04-16 1965-06-08 Hankscraft Co Humidifier
WO1997032166A1 (de) * 1996-02-27 1997-09-04 Hans Muhr Anordnung zur luftbefeuchtung und zur luftwäsche
AU2002301175A1 (en) * 2002-09-24 2004-04-08 Gaudencio A Labrador Water-mist blower cooling system and its new applications
JP2004154535A (ja) * 2002-09-12 2004-06-03 Takutoron Kk メンテナンスの容易な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837691A (zh) * 2005-03-22 2006-09-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10007885A (ja) * 2008-06-24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板、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CN101749820A (zh) * 2008-11-28 2010-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加湿器
CN10210048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彭亚军 一种豆浆机杯子及应用该杯子的豆浆机
CN202536009U (zh) * 2012-03-21 2012-11-21 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豆浆机杯体
CN103611400A (zh) * 2013-11-27 2014-03-05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立式气动回转自激废气净化装置
CN104165161A (zh) * 2014-09-10 2014-11-26 牛京伟 低噪音空气净化器专用离心风机及空气净化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8007A (en) * 1962-04-16 1965-06-08 Hankscraft Co Humidifier
WO1997032166A1 (de) * 1996-02-27 1997-09-04 Hans Muhr Anordnung zur luftbefeuchtung und zur luftwäsche
JP2004154535A (ja) * 2002-09-12 2004-06-03 Takutoron Kk メンテナンスの容易な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AU2002301175A1 (en) * 2002-09-24 2004-04-08 Gaudencio A Labrador Water-mist blower cooling system and its new applications
CN1837691A (zh) * 2005-03-22 2006-09-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JP2010007885A (ja) * 2008-06-24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板、加湿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CN101749820A (zh) * 2008-11-28 2010-06-23 Lg电子株式会社 加湿器
CN102100487A (zh) * 2009-12-17 2011-06-22 彭亚军 一种豆浆机杯子及应用该杯子的豆浆机
CN202536009U (zh) * 2012-03-21 2012-11-21 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豆浆机杯体
CN103611400A (zh) * 2013-11-27 2014-03-05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立式气动回转自激废气净化装置
CN104165161A (zh) * 2014-09-10 2014-11-26 牛京伟 低噪音空气净化器专用离心风机及空气净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6217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10198909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457136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59960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EP3163182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EP3163195B1 (en)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KR20170051108A (ko) 가습청정장치
EP3163201A1 (en)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CN112923465B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10188048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EP3163092B1 (en) Apparatus for both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EP3163197B1 (en) Humidification and air cleaning apparatus
KR10238172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462767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31708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3959027A (zh) 加湿净化装置
KR101859041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006884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2419346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957162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KR101859039B1 (ko) 가습청정장치
CN114353223A (zh) 加湿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