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4454A -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4454A
CN113924454A CN202080040611.2A CN202080040611A CN113924454A CN 113924454 A CN113924454 A CN 113924454A CN 202080040611 A CN202080040611 A CN 202080040611A CN 113924454 A CN113924454 A CN 113924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fluid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06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24454B (zh
Inventor
田中信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aka Works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aka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aka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Hisaka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924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24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4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28D9/00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3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conduits for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also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28D9/006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flow direction of one heat exchange medium, e.g. using deflecting zo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6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linear, e.g.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083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3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多张传热板在规定方向重合而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的热交换器主体;和对第一流体进行分配的分配器,各传热板在对应的位置具有贯穿孔,通过各贯穿孔相连而形成与各第一流路连通的连通空间,分配器具有筒状壁,该筒状壁包围中空部且包含在厚度方向重叠的多个筒状部,筒状壁在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分配流路,分配流路包含:将从中空部流入的第一流体向规定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进行分配的分配部;与分配部的一侧或另一侧分别连通且与连通空间或第一流路连通的多个流出部。

Description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日本专利申请2019-105205号的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2019-105205号的内容通过引用纳入本申请说明书的记载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蒸发器、冷凝器使用的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其被用作使流体蒸发的蒸发器或使流体冷凝的冷凝器(参照专利文献1)。该板式热交换器,如图26至图28所示,具有多张传热板101。这些多张传热板101在各传热板101的厚度方向上重合,由此形成使成为蒸发或冷凝的对象的第一流体A流通的第一流路Fa、和使第二流体B流通的第二流路Fb,其中,所述第二流体B用于使第一流体A蒸发或冷凝。该第二流体B是作为与第一流体A进行热交换的对象的流体。另外,通过多张传热板101重合,形成有与第一流路Fa连通、且使第一流体A流入第一流路Fa的第一流体供给路Fa1;与第一流路Fa连通、且使第一流体A从第一流路Fa流出的第一流体排出路Fa2;与第二流路Fb连通、且使第二流体B流入第二流路Fb的第二流体供给路Fb1;与第二流路Fb连通、且使第二流体B从第二流路Fb流出的第二流体排出路Fb2。
多张传热板101分别为矩形的板,在两面具有多条凹条及凸条。这些多张传热板101重合时相邻的传热板101的凸条彼此交叉对接,由此,在相邻的传热板101之间形成第一流路Fa或第二流路Fb。在该板式热交换器100中,以传热板101为界交替地形成有第一流路Fa与第二流路Fb。
另外,多张传热板101分别在四角具有贯穿孔。这些四角的贯穿孔为第一贯穿孔102、第二贯穿孔103、第三贯穿孔104、及第四贯穿孔105。因此,通过多张传热板101相重合,第一贯穿孔102在X轴向上相连从而形成第一流体供给路Fa1。另外,第二贯穿孔103在X轴向上相连从而形成第一流体排出路Fa2。另外,第三贯穿孔104在X轴向上相连从而形成第二流体供给路Fb1。另外,第四贯穿孔105在X轴向上相连从而形成第二流体排出路Fb2。
在这样构成的板式热交换器100中,被向第一流体供给路Fa1供给的第一流体A在流入第一流路Fa并在该第一流路Fa中流通后,向第一流体排出路Fa2流出。另外,被向第二流体供给路Fb1供给的第二流体B在流入第二流路Fb并在该第二流路Fb中流通后,向第二流体排出路Fb2流出。此时,在第一流路Fa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与在第二流路Fb中流通的第二流体B经由传热板101进行热交换,由此,第一流体A蒸发或冷凝。
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100中,若重合的传热板101的数量增加,则对热交换有贡献的合计传热面积变大,因此,热交换性能会得到提高。
但是,在上述的板式热交换器100中,若传热板101的数量增加,则第一流体供给路Fa1变长,从而在该第一流体供给路Fa1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的流通阻力增大,由此,会产生第一流体A向多条第一流路Fa的分配不均,由此,热交换性能会降低。
详细地说,若第一流体供给路Fa1在传热板101的重合方向上变长,则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体供给路Fa1中流通时的流通阻力增大。因此,在板式热交换器100中,若重合的传热板101的数量变多,则由于所述流通阻力,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体供给路Fa1的入口侧的向第一流路Fa的流入量与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体供给路Fa1的内侧的向第一流路Fa的流入量会变得不均匀。即,在板式热交换器100中,若重合的传热板101增多,则会因流通阻力而产生第一流体A的分配不均。若产生该分配不均,则与没有分配不均的情况相比,板式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性能会降低。
这样,在板式热交换器100中,通过增加重合的传热板101的数量来提高热交换性能(蒸发性能或冷凝性能)是存在界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875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一流体相对于多条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的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具有: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这些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和
分配器,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分配,
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在从所述规定方向观察而相互重合的位置上具有贯穿孔,
所述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其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各第一流路连通的连通空间,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该筒状壁在所述连通空间内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所述筒状壁具有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筒状部,
所述筒状壁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和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分别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分配流路还可以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开口部、和沿所述筒状壁的周向延伸且连接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分配部的连接流路。
另外,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还可以构成为,
所述分配部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从而使所述第一流体从该中空部向该分配部流入的分配部入口,
所述分配器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筒状壁的所述中空部中的与所述分配部入口对应的位置上的方向变更部件,
所述方向变更部件具有使所述中空部与所述分配部入口连通且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内部空间,通过使所述第一流体通过该内部空间而使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为沿所述分配部入口位置中的所述筒状壁的厚度方向的朝向。
另外,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还可以构成为,
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的边界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在所述第一流体从该连通空间流入到该第一流路时会通过该开口部,
在各开口部中,在所述热交换器主体中流通有所述第一流体时,会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产生压力差。
另外,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板式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主体,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这些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在具有这样的热交换器主体的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具有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并由此形成连通空间,所述连通空间与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分配器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进行分配,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在被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时,该筒状壁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
所述筒状壁具有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个筒状部,并且,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和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3是省略了一部分结构后的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IV-IV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拆下分配器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2的VI-VI位置处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所述分配器的立体图。
图8是所述分配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流入开口的开口方向观察所述分配器所见的图。
图10是图9的X-X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XI-XI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12是所述分配器的外侧筒状部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所述分配器的分配流路的图。
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所述分配流路的图。
图16A是表示从分配器流出的第一流体流入第一流路的路径的示意图。
图16B是用于说明设定上游端开口部的开口面积时所使用的第一流体的流路截面的概念图。
图17是从流入开口的开口方向观察其他实施方式的分配器的图。
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位置的剖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所述分配器的分配流路的图。
图20是方向变更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方向变更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方向变更部件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多个分配器的设置状态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的流入开口的开口方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6是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XXVII位置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8是图26的XXVIII-XXVIII位置的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6A、图16B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板式热交换器(以下,仅称作“热交换器”。)通过使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来使第一流体蒸发或冷凝。图1至图6所示,该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主体2和分配器5,所述热交换器主体2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21,所述分配器5配置在热交换器主体2的内部并对第一流体A进行分配。此外,在图3至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结构,省略了凹凸而示意性地表示了传热板21。
热交换器主体2具有:在规定方向上重合的多张(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张以上)传热板21;分别配置在传热板21之间的多个垫片22;从规定方向的两侧对重合的多张传热板21(传热板组21A)进行夹持的一对端板23、24。在该热交换器主体2中,流通有第一流体A的第一流路Ra或流通有第二流体B的第二流路Rb形成于在规定方向上重合的多张传热板21的各传热板间。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板21为矩形的板。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传热板21的重合方向(所述规定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中的X轴向,将传热板21的短边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的Y轴向,将传热板21的长边方向作为正交坐标系的Z轴向。
多张传热板21中的在X轴向上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21的每张,在从X轴向观察的重叠的位置上都具有贯穿孔(第一孔211)。这些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21,由于其各第一孔211在X轴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第一流路Ra连通的连通空间Ra1(参照图5)。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主体2中,各传热板21具有第一孔211,连通空间Ra1从传热板组21A的X轴向中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具体来说,各传热板21为金属制的板,呈在Z轴向上长的矩形。在X轴向上的传热板21的各面形成有多条凸部及凹部。本实施方式的凸部因沿Y-Z面(包括Y轴向与Z轴向的面)延伸而构成凸条。另外,凹部也因沿Y-Z面延伸而构成凹条。
该传热板21是通过对平坦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因此,X轴向上的传热板21的一侧的面上的凸条(凸部)与另一侧的面上的凹条(凹部)形成在传热板21的相同部位。即,在传热板21的该部位中,在所述一侧的面构成凸条(凸部)211的情况下,所述另一侧的面构成凹条(凹部)212,在所述一侧的面构成凹条(凹部)的情况下,所述另一侧的面构成凸条(凸部)。
另外,各传热板21在四角具有贯穿孔(第一孔211、第二孔212、第三孔213、第四孔214)(参照图3)。本实施方式的各贯穿孔211、212、213、214分别为圆孔。另外,这些第一孔211、第二孔212、第三孔213、及第四孔214的直径(孔径)相同。
垫片22被夹在传热板21之间从而与各传热板21紧密接触,由此,在传热板21之间划定供第一流体A或第二流体B流通的流路等,并且确保该流路等的液密性。该垫片22具有至少一个无端环状的部位。
一对端板23、24分别为与传热板21对应形状的板状部件。为了牢固地夹持住传热板组21A,即重合的多张(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200张)传热板21,这些一对端板23、24为被充分确保了强度的厚板状的部件。这些一对端板23、24中的一侧的端板23在与传热板21的各贯穿孔(第一孔211、第二孔212、第三孔213、第四孔214)对应的位置上具有贯穿孔231、232、233、234。本实施方式的一对端板23、24分别为矩形板状。而且,一侧的端板23在四角具有贯穿孔231、232、233、234。
在具有以上的各结构21、22、23、24的热交换器主体2中,以在相邻的传热板21之间分别夹入垫片22的方式重合多张传热板21从而构成传热板组21A。另外,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一对端板23、24在从X轴向的外侧夹入传热板组21A的状态下通过长螺栓25被螺栓紧固。由此,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相邻的传热板21的凸条彼此交叉对接、且垫片22与被夹入的各传热板21紧密接触。其结果为,在传热板21之间等形成有确保了液密性的区域。该确保了液密性的区域为第一流路Ra、第二流路Rb、连通空间Ra1等第一流体A或第二流体B所流通的区域。关于所述区域的详细如下所述。
如图4至图6所示,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第一流路Ra或第二流路Rb分别形成在相邻的传热板21之间。这些第一流路Ra与第二流路Rb以传热板21为界在X轴向上交替排列。即,热交换器主体2具有多条第一流路Ra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Rb。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主体2中,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Ra中朝向Z轴向的一侧(图4中的上方)流动,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Rb中朝向Z轴向的另一侧(图6中的下方)流动。
另外,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第一孔211在X轴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各第一流路Ra连通且供分配器5配置的连通空间Ra1。该连通空间Ra1从传热板组21A中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连通空间Ra1的X轴向的一侧(图5中的左侧)的端部通过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与外部空间连通,且X轴向的另一侧(图5中的右侧)的端部与另一侧的端板24或位于该端板24紧前的传热板(不具有贯穿孔211、212、213、214的传热板)抵接。
另外,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由于第二孔212在X轴向上相连,由此,形成有与各第一流路Ra连通且使从各第一流路Ra流出的第一流体A汇合并向传热板组21A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引导的第一流体排出路Ra2。该第一流体排出路Ra2从传热板组21A中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第一流体排出路Ra2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2与外部空间连通,X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另一侧的端板24或位于该端板24紧前的传热板抵接。
另外,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如图6所示,第三孔213在X轴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各第二流路Rb连通且使从外部被供给的第二流体B流入到各第二流路Rb中的第二流体供给路Rb1。该第二流体供给路Rb1从传热板组21A中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延伸到另一侧的端部。第二流体供给路Rb1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3而与外部空间连通,且X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另一侧的端板24或位于该端板24紧前的传热板抵接。
另外,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由于第四孔214在X轴向上相连,因此,形成与各第二流路Rb连通、且使从各第二流路Rb流出的第二流体B汇合并将其引导至传热板组21A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第二流体排出路Rb2。该第二流体排出路Rb2从传热板组21A中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第二流体排出路Rb2的X轴向的一侧的端部通过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4与外部空间连通,X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另一侧的端板24或位于该端板24紧前的传热板抵接。
分配器5将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供给的第一流体A向多条第一流路Ra分别进行分配。如图3、图4、图7至图12所示,分配器5具有筒状的壁(筒状壁),该筒状的壁在连通空间Ra1中沿X轴向延伸且对流通有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被供给的第一流体A的中空部S进行包围。本实施方式的筒状壁为圆筒形状,分配器5仅由筒状壁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分配器(筒状壁)5为圆筒形状。
另外,分配器5具有在径向(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个筒状部50。该分配器5在多个筒状部50中的在径向上连续重叠的至少两个筒状部50内具有能够供第一流体A流通的分配流路6(参照图10及图11)。
本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在X方向上从连通空间Ra1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即,X轴向中的分配器5的一侧的端部位于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的位置,X轴向中的分配器5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另一侧的端板24或位于该端板24紧前的传热板抵接。而且,分配器5的中空部S通过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空间连通。本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具有在径向上重叠的两个筒状部50(外侧筒状部51、内侧筒状部52)。在这些径向上呈重叠状态的两个筒状部51、52内形成有分配流路6。
外侧筒状部51为圆筒形状的部件。外侧筒状部51的外径比传热板21的第一孔211的直径小。由此,在分配器5配置在连通空间Ra1的状态下,在外侧筒状部51的外周面51a与各传热板21的第一孔211的开口周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G(参照图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例如,在分配器5的X轴向的端部设置凸缘,通过将该凸缘固定在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的开口周缘部来维持所述间隙G。
另外,外侧筒状部51具有多个贯穿孔511。这些多个贯穿孔511分别是供在分配流路6中流过的第一流体A向分配器5的外侧流出的孔。
多个贯穿孔511被配置在与分配流路6的下游端(流出部616:参照图14)对应的位置。这些多个贯穿孔511在X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筒状部51中,在Z轴向的另一侧的部位(图12中的下方侧的部位)中,以在X轴向的整个区域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贯穿孔511的列。而且,在外侧筒状部51中,在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多列(图12所示的例中为两列)贯穿孔511的列,该贯穿孔511的列由在X轴向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图12所示的例中为16个)贯穿孔511构成。
内侧筒状部52是配置在外侧筒状部51的内侧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具有与外侧筒状部51的内径对应的外径。该内侧筒状部52在外周面52a具有与分配流路6相应形状的槽521。另外,内侧筒状部52通过内周面52b划定(包围)中空部S。另外,内侧筒状部52具有连通中空部S与槽521内的流入开口53。
通过以上的内侧筒状部52配置在外侧筒状部51的内侧,即,外侧筒状部51与内侧筒状部52在径向上重叠,内侧筒状部52的槽521中的径向外侧的开口被外侧筒状部51的内周面51b覆盖。由该槽521与内周面51b包围的空间(区域)作为分配流路6发挥作用。
分配流路6将从中空部S流入的第一流体A至少一次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并使其在与X轴向上排列的多条第一流路Ra分别对应的位置上从分配器5流出。
也如图13至图15所示,该分配流路6包括第一分配部(分配部)603和多个流出部616。另外,分配流路6包括:流入开口部(开口部)601、第一连接流路(连接流路)602。第一分配部603将流入分配流路6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多个流出部616分别直接或间接地与第一分配部603导通,并且通过贯穿外侧筒状部51而分别与连通空间Ra1或所对应的第一流路Ra连通。流入开口部601与分配器5的中空部S连通。第一连接流路602沿分配器5的周向延伸,并且对流入开口部601与第一分配部603进行连接。
此外,图13是表示以通过与流入开口53的中心在周向上相反位置的方式沿X轴向(分配器5的中心轴C方向:参照图7)对分配器5进行切割并展开状态下的分配流路6的路径图案的图。图14是图13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表示以通过内侧筒状部52的流入开口53的中心的方式沿X轴向对分配器5进行切割并展开的状态下的分配流路6的路径图案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从该分配流路6的上游端朝向下游端按顺序包括:流入开口部601、第一连接流路602、第一分配部603、第一分配流路604、周向分配部605、周向分配流路606、第二分配部607、第二分配流路608、第二连接流路609、第三分配部610、第三分配流路611、第三连接流路612、第四分配部613、第四分配流路614、第四连接流路615、流出部616。
在图13中,该分配流路6以通过流入开口53(流入开口部601)的中心并在周向延伸的假想线C1作为对象轴为大致线对称。另外,分配流路6以通过所述中心并在X轴向上延伸的假想线C2为对象轴为大致轴对称。因此,在以下中,边参照图13至图15边对从流入开口部601到一个流出部616的第一流体A的流通路径进行详细说明。
流入开口部601为分配流路6的上游端,通过与中空部S连通而使在中空部S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流入到分配流路6内。该流入开口部601由内侧筒状部52的流入开口53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流入开口部601配置在X轴向上的分配器5的中央位置。
第一连接流路602通过沿周向延伸而对流入开口部601与第一分配部603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流路602从流入开口部601分别向周向的一侧(图13中的右侧)和另一侧(图13中的左侧)延伸。即,配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流路602。
第一分配部603将流入到该第一分配部603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图13中的上侧)和另一侧(图13中的下侧)进行分配。具体来说,第一分配部603配置在流入开口部601周向上的相反侧,包括:供第一流体A流入的第一分配部入口(分配部入口)6031、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流出的一侧出口(一侧分配部出口)6032、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出口(另一侧分配部出口)6033。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分配部603包括:与从流入开口部601向周向的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流路602连通的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a;与从流入开口部601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的第一连接流路602连通的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b。即,第一分配部603包括两个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a、6031b。
第一分配流路604从第一分配部603分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延伸。即,相对于一个第一分配部603配置有一对第一分配流路604。具体来说,一对第一分配流路604中的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4a从第一分配部603的一侧出口6032向X轴向的一侧延伸。另外,一对第一分配流路604中的另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4b从第一分配部603的另一侧出口6033向X轴向的另一侧延伸。这些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4a与另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4b为相同长度。
周向分配部605与第一分配流路604连通,且将从该第一分配流路604流入的第一流体A向周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具体来说,周向分配部605被配置在与第一分配部603在X轴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其包括:供第一流体A流入的周向分配部入口6051、供第一流体A向周向的一侧流出的一侧出口6052、供第一流体A向周向的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出口6053。
周向分配流路606从周向分配部605分别向周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延伸。即,相对于一个周向分配部605配置有一对周向分配流路606。具体来说,一对周向分配流路606中的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6a从周向分配部605的一侧出口6052向周向的一侧延伸。另外,一对周向分配流路606中的另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6b从周向分配部605的另一侧出口6053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这些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6a与另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6b为相同长度。
第二分配部607与周向分配流路606连通,且将从该周向分配流路606流入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具体来说,第二分配部607被配置在与周向分配部605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且包括:供第一流体A流入的第二分配部入口6071、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流出的一侧出口6072、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出口6073。
第二分配流路608从第二分配部607分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延伸。即,相对于一个第二分配部607配置有一对第二分配流路608。具体来说,一对第二分配流路608中的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8a从第二分配部607的一侧出口6072向X轴向的一侧延伸。另外,一对第二分配流路608中的另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8b从第二分配部607的另一侧出口6073向X轴向的另一侧延伸。这些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8a与另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8b为相同长度。
第二连接流路609通过在周向延伸而对第二分配流路608与第三分配部610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流路609从第二分配流路608的下游端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
第三分配部610与第二连接流路609连通,并将从该第二连接流路609流入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具体来说,第三分配部610被配置在与第二分配流路608的下游端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并包括:供第一流体A流入的第三分配部入口6101、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流出的一侧出口6102、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出口6103。
第三分配流路611从第三分配部610分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延伸。即,相对于一个第三分配部610配置有一对第三分配流路611。具体来说,一对第三分配流路611中的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1a从第三分配部610的一侧出口6102向X轴向的一侧延伸。另外,一对第三分配流路611中的另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1b从第三分配部610的另一侧出口6103向X轴向的另一侧延伸。这些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1a与另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1b为相同长度。
第三连接流路612通过在周向延伸而对第三分配流路611与第四分配部613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连接流路612从第三分配流路611的下游端向周向的一侧延伸。
第四分配部613与第三连接流路612连通、并将从该第三连接流路612流入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具体来说,第四分配部613被配置在与第三分配流路611的下游端在周向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并包括:供第一流体A流入的第四分配部入口6131、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流出的一侧出口6132、供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出口6133。
第四分配流路614从第四分配部613分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延伸。即,相对于一个第四分配部613配置有一对第四分配流路614。具体来说,一对第四分配流路614中的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4a从第四分配部613的一侧出口6132向X轴向的一侧延伸。另外,一对第四分配流路614中的另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4b从第四分配部613的另一侧出口6133向X轴向的另一侧延伸。这些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4a与另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4b为相同长度。
第四连接流路615通过在周向延伸而对第四分配流路614与流出部616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第四连接流路615从第四分配流路614的下游端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
流出部616为分配流路6的下游端,通过与连通空间Ra1或第一流路Ra连通而使在分配流路6中流过的第一流体A向连通空间Ra1或第一流路Ra流出。该流出部616由外侧筒状部51的贯穿孔511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具有与流出部616的数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例中为32条)的、如以上那样构成的从流入开口部601直到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而且,在分配流路6中,与这些流出部616的数量相应的数量的流通路径分别为相同距离。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热交换器1中,在第一流体A从连接于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的配管等通过贯穿孔231被向分配器5的中空部S供给时,第一流体A在中空部S中朝向X轴向的另一侧流动。而且,第一流体A在到达配置在中空部S的X轴向的中间部的流入开口53(流入开口部601)后,从该流入开口53(流入开口部601)流入分配流路6。
流入到分配流路6的第一流体A从流入开口部601在沿周向延伸两条第一连接流路602中分别流通并流入第一分配部603,从而通过该第一分配部603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
通过第一分配部603被分配的第一流体A分别在从该第一分配部603延伸的一对第一分配流路604中流通,并分别流入相对于第一分配部603在X轴向的一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周向分配部605与在X轴向的另一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周向分配部605,通过各周向分配部605被向周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
通过各周向分配部605被分配的第一流体A分别在所对应的周向分配流路606中流通并流入连接有该周向分配流路606的第二分配部607,通过该第二分配部607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
通过各第二分配部607被分配的第一流体A按顺序流过所对应的第二分配流路608和从该第二分配流路608在周向延伸的第二连接流路609,并分别流入被配置在相对于该第二分配部607在X轴向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第三分配部610、和被配置在在X轴向的另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第三分配部610,通过各第三分配部610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
接下来,被各第三配部610分配的第一流体A按顺序在所对应的第三分配流路611和从该第三分配流路611在周向上延伸的第三连接流路612中流通,并分别流入被配置在相对于该第三分配部610在X轴向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第四分配部613、和被配置在在X轴向的另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第四分配部613,通过各第四分配部613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
然后,被各第四分配部613分配的第一流体A按顺序在所对应的第四分配流路614和从该第四分配流路614在周向上延伸的第四连接流路615中流通,并分别到达被配置在相对于该第四分配部613在X轴向的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流出部616、和被配置在在X轴向的另一侧隔开间隔的位置上的流出部616。
分别到达分配流路6的下游端即多个流出部616的第一流体A通过构成该流出部616的外侧筒状部51的各贯穿孔511向分配器5的外侧(连通空间Ra1)流出。
这样,从设在中空部S的X轴向的中间部的流入开口53(流入开口部601)流入分配流路6的第一流体A通过配置在X轴向的不同位置的第一分配部603、第二分配部607、第三分配部610、及第四分配部613的每个而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由此,第一流体A在抑制了分配不均的状态下被向连通空间Ra1的X轴向的整个区域供给。
如图16A所示,向连通空间Ra1流出的第一流体A在分配器5的周围的间隙(与划定连通空间Ra1的部件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沿该分配器5的外周面(外侧筒状部51的外周面)51a流动,并流入在X轴向上与流出有该第一流体A的贯穿孔511接近的位置的第一流路Ra。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主体2中的各第一流路Ra的上游端的开口,详细地说,为第一流路Ra与连通空间Ra1的边界位置的开口,即经过分配流路6并从分配器5向连通空间Ra1流出的第一流体A在流入到第一流路Ra时通过的开口部(上游端开口部)RaO的大小(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在第一流体A在热交换器主体2内流通时,会在连通空间Ra1与第一流路Ra之间产生压力差的大小。具体来说,假定第一流体A从各贯穿孔511流出并沿分配器5的外周面(外侧筒状部的外周面)51a朝向开口部RaO流通的流路(流路区域),该开口部RaO的开口面积小于该流路的截面积。更具体来说,开口部RaO的开口面积小于以下值,即在图16B所示的从传热板21的第一孔211的内径β减去分配器5的外径α后的尺寸上乘以尺寸γ后的值(流路截面积:图16B中由点状阴影表示的区域的面积),尺寸γ是规定第一流路Ra的两块传热板21间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口部RaO中,通过使X轴向的开口宽度比规定第一流路Ra的两块传热板21间的尺寸γ小(优选地,使其比所述传热板21间的尺寸γ的一半(即,γ/2)小),而使开口部RaO的开口面积比所述流路截面积小,由此,能够产生所述压力差。此外,所述压力差是连通空间Ra1内的压力变得比第一流路Ra内的压力高的状态。
因此,从分配器5流出的第一流体A滞留在分配器5的周围的间隙中,在对各第一流路Ra的上游端开口部RaO施加了大致恒定的压力的状态下,第一流体A流入各第一流路Ra。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到各第一流路Ra中的第一流体A的流入量的偏差(不均)。
流入到各第一流路Ra的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Ra中朝向Z轴向的一侧流通后,向第一流体排出路Ra2流出。而且,从这些各第一流路Ra流出的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体排出路Ra2中分别汇合,并在第一流体排出路Ra2中流通后被向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排出。
对此,若从连接于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3的配管等向第二流体供给路Rb1供给第二流体B,则第二流体B通过第二流体供给路Rb1流入到多条第二流路Rb的每条中。然后,第二流体B在各第二流路Rb中朝向Z轴向的另一侧流动后,向第二流体排出路Rb2流出。接下来,从这些各第二流路Rb流出的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体排出路Rb2中分别汇合,并在第二流体排出路Rb2中流通后被向外部排出。
在热交换器1中,如以上那样,由于第一流体A在第一流路Ra中流通、且第二流体B在第二流路Rb中流通,因此,介由划分第一流路Ra与第二流路Rb的传热板21,第一流体A与第二流体B进行热交换,第一流体A蒸发或冷凝。
根据以上的热交换器1,构成,从热交换器主体2的外部被向分配器5的中空部S供给的第一流体A从多个流出部616流出并直到到达各第一流路Ra期间,通过分配流路6的分配部603、607、610、613被分别向X轴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配。因此,与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参照图27)中越是距第一流体的入口越远的第一流路其流通路径的距离变得越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流体A从中空部S的入口到各第一流路Ra的流通路径彼此距离的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流体A向热交换器主体2流入时因流通路径彼此距入口的距离差(流通阻力)所导致的第一流体A向各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即,第一流体A相对于多条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分配流路6包括:与中空部S连通的流入开口部601、沿分配器5的周向延伸且对流入开口部601与第一分配部603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流路602。因此,在中空部S中沿X轴向流动的第一流体A即使在具有该流通方向上的流动成分(速度成分)的状态下直接从流入开口部601流入分配流路6,因第一流体A在沿周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流路602中流通后会进入到第一分配部603,因此,在流入该第一分配部603的第一流体A的流动中,X轴向上的流动成分会消失(或减少)。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分配部603将流入进来的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时从一侧出口6032流出的第一流体A的流量与从另一侧出口6033流出的第一流体A的流量的差(或使其消失)。其结果为,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流体A相对于各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在各第一流路Ra的上游端开口部RaO中,在热交换器主体2中流通有第一流体A时会在连通空间Ra1与第一流路Ra之间产生压力差。
因此,如第一流路Ra的数量比流出部616的数量多的情况下那样,在从一个流出部616流出的第一流体A分别流入与该流出部616对应的位置处的多条第一流路Ra中时,即使从一个流出部616到所述对应位置的各上游端开口部RaO的距离存在差异,由于产生了所述压力差,因此,滞留在连通空间Ra1的第一流体A以被施加了相同压力的状态通过各上游端开口部RaO分别向所述对应的多条第一流路Ra流入。由此,即使为第一流路Ra的数量比流出部616的数量多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第一流体A向各第一流路Ra的流入量的差。其结果为,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一流体A对多条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
此外,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及分配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各种变更。例如,能够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还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置换成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而且,还能够对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删除。
分配流路6的具体的结构不被限定。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是将沿周向延伸的假想线C1或将沿X轴向延伸的假想线C2作为对象轴的轴对称的结构(参照图13),但不限于此。分配流路6还可以为非对称的路径图案。在分配流路6中,只要不存在从流入开口部601到各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彼此的距离的差、或者该差比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参照图26至图28)小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中,第一流体A从流入开口部601到各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彼此的距离分别相同,但不限于该结构。在分配流路6中,从流入开口部601到各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的距离还可以不同。例如,可以为全部的流通路径的距离均不同,还可以为多条流通路径中的一部分的流通路径的距离不同。即使在该结构中,只要不存在从流入开口部601到各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彼此的距离的差或使该差比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参照图26至图28)小即可。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含有多个分配部(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中,为一个第一分配部603、四个第二分配部607、八个第三分配部610、十六个第四分配部613),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流路6只要含有至少一个分配部即可。
通过该结构,由于第一流体A被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流体A的从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到各第一流路Ra的流通路径彼此的距离差。即,能够使从一侧的端板23的贯穿孔231到各第一流路Ra的流通路径中的最短流通路径与最长流通路径的长度(路径长)之差比图26至图28所示的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100小,所述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100中,第一流体A的从入口到第一流路Fa的流通路径的距离,越是在规定方向(传热板101的重合方向)上距入口越远的第一流路Fa其流通路径的距离就越大,由此,能够抑制因流通阻力等导致的第一流体A相对于多条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流路6包括将第一流体A向分配器5的周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的周向分配部605,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流路6还可以为不含有周向分配部605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中,在分配流路6的最初的分配部(第一分配部603)的上游配置有沿周向的方向延伸的流路(第一连接流路602),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7至图19所示,还可以为在分配流路6的上游端配置有分配部(第一分配部603)的结构。即,分配流路6还可以为以下结构,即第一分配部603配置在上游端,该第一分配部603的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与中空部S连通。该情况下,内侧筒状部52的流入开口53构成第一分配部603的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
在为该结构的情况下,分配器5优选如图20至图22所示那样具有方向变更部件7,该方向变更部件7配置在中空部S中的与流入开口53(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对应的位置上。该方向变更部件7具有使中空部S与流入开口53(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连通且能够供第一流体A流通的内部空间S1,通过使第一流体A通过该内部空间S1而使第一流体A的流动方向变更为沿分配器5的径向(流入开口53的位置上的分配器(筒状壁)5的厚度方向)的方向。
具体来说,方向变更部件7具有:划定能够供第一流体A流通的内部空间S1的主体70;使主体70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S1连通的第一开口71;配置在与第一开口71不同的位置、且使主体70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S1连通的第二开口72。
主体70具有与处于与流入开口53对应的位置的中空部S相应的形状。即,主体70为能够内嵌于内侧筒状部52的形状。
第一开口71被配置在以下位置:在主体70中,在方向变更部件7被配置在分配器5的中空部S的状态时,在该中空部S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能够流入内部空间S1的位置。该第一开口71被配置在以下位置:为了确保从该第一开口71流入的第一流体A在内部空间S1内流通的距离,而从第二开口72分离的位置。例如,在图20及图22所示的方向变更部件7中,第一开口71被配置在相对于与流入开口53对置的第二开口72从分配器5的中心轴C分离的位置(图22中的中心轴C的下方位置)。在该方向变更部件7的内部空间S1中,第一流体A朝向流入开口53(第二开口72)沿径向(详细地说,流入开口53位置处的分配器5的厚度方向)流动的距离变得越大,在流进流入开口53时的第一流体A的流动中沿中心轴C方向的流动成分(速度成分)就会变得越小或消失。具体来说,第一流体A在内部空间S1中流动的距离优选为流入开口53的直径的10倍以上。
第二开口72在主体70中被配置在:在方向变更部件7被配置在分配器5的中空部S的状态时与流入开口53对置或直接连通的位置。
此外,存在多个分配器5以排列状态被配置在热交换器1的连通空间Ra1中的情况(参照图23),因此,方向变更部件7优选为在中空部S中第一流体A能够在中心轴C方向通过方向变更部件7所在位置的结构。例如,在图20所示的方向变更部件7中,两个第一开口71被配置在:在方向变更部件7被配置在分配器5的中空部S的状态时在中心轴C方向上相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图21所示的方向变更部件7中,在方向变更部件7被配置在分配器5的中空部S的状态时,在夹着中心轴C而相对于流入开口53相反侧的位置中,主体70具有能够在其与内侧筒状部52的内周面52b之间形成间隙的形状。
通过以上的方向变更部件7,如图17至图19所示的结构那样,即使为在中空部S中流通的第一流体A直接流入分配流路6的第一分配部603的结构,由于方向变更部件7被配置在中空部S中的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的紧前(与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对应的位置),因此,沿分配器5的径向流动的第一流体A会流入到第一分配部603(第一分配部入口6031)。即,没有中心轴C方向(分配器5被配置在连通空间Ra1时与X轴向一致的方向)上的流动成分(速度成分)或该成分很少的状态下的第一流体A流入第一分配部603。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第一分配部603将第一流体A向X轴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时的从一侧出口6032流出的第一流体A的流量与从另一侧出口6033流出的第一流体A的流量的差(或使该差消失),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流体A对各第一流路Ra的分配不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中,流入开口53配置在中心轴C方向的中央,但不限于该结构。流入开口53还可以配置在X轴向的任何位置。该情况下,分配流路6为从流入开口部601到各流出部616的流通路径彼此的距离相同或比现有板式热交换器小的路径图案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具有一个分配器5,但不限于该结构。热交换器1中,在传热板21的数量较多,热交换器1的X轴向的尺寸较大,即,在连通空间Ra1的X轴向的长度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还可以在连通空间Ra1中以在中心轴C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多个(图23所示的例中为两个)分配器5。即,热交换器1还可以具有多个分配器5。
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为中心轴C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筒状,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器5还可以为中心轴C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被封闭的所谓有底筒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为圆筒形状,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器5还可以是截面为多边形的棱筒形状、或截面为楕圆的筒形状等。即,分配器5只要是具有中空部S,且能够从外部向中空部S供给第一流体A且第一流体A能够在中空部S中流通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中,分配流路6由形成在内侧筒状部52的外周面52a的槽521、和外侧筒状部51的内周面51b构成(划定),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分配流路6还可以由形成在外侧筒状部51的内周面51b的槽和内侧筒状部52的外周面52a构成。另外,分配流路6还可以由分别形成在外侧筒状部51的内周面51b与内侧筒状部52的外周面52a的槽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具有两个筒状部50(外侧筒状部51与内侧筒状部52),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器5还可以具有在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述实施方式的例中为径向)上重叠的三个以上的筒状部50。
该情况下,分配流路6形成于在径向上连续地重叠的三个以上的筒状部50内,即,分配流路6还可以由在径向上连续重叠的三个以上的筒状部50形成。例如,如图24所示,在具有在径向上重叠的三个筒状部(外侧筒状部51、中间筒状部55、内侧筒状部52)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以下结构,即中间筒状部5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路径图案(参照图13)相同形状的狭缝(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槽521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结构)521a,外侧筒状部51的内周面51b对该狭缝521a的径向外侧进行封闭,内侧筒状部52的外周面52a对该狭缝的径向内侧进行封闭,由此构成分配流路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中,第一流体A从在径向(筒状壁的厚度方向)开口的流入开口53流入分配流路6,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25所示,还可以为第一流体A从在分配器5的中心轴C方向上开口的流入开口53流入分配流路6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中,在外侧筒状部51中,在X轴向上排列的贯穿孔511(流出部616)的数量比第一流路Ra的数量少,但不限于该结构。在外侧筒状部51中在X轴向上排列的贯穿孔511的数量还可以与第一流路Ra的数量相同或比第一流路Ra的数量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在分配器5与划定连通空间Ra1的部件等之间形成间隙,但不限于该结构。在分配器5与划定连通空间Ra1的部件之间还可以没有间隙。该情况下,从分配流路6的流出部616流出的第一流体A会直接流入第一流路Ra。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为以下结构:通过解除由长螺栓25进行的螺栓紧固而使一对端板23、24分离,由此,使传热板组21A在X轴向的夹持解放,由此,能够对传热板21、垫片22、分配器5等进行交换,但不限于该结构。热交换器1还可以为传热板组21A的周围通过焊接使各流路(第一流路Ra、第二流路Rb等)被液密地密闭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分配器5为热交换器1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不限于该结构。分配器5还可以为事后配置在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仅由上述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主体2构成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供给路(向各第一流路Ra供给第一流体A的流路: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通空间Ra1)上的结构。
通过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一流体对多条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的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具有: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这些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和
分配器,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分配,
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相邻的)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在从所述规定方向观察而相互重合的位置上具有贯穿孔,
所述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其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各第一流路连通的连通空间,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该筒状壁在所述连通空间内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所述筒状壁具有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筒状部,
所述筒状壁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相邻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分别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这样,通过成为以下结构,即在从热交换器主体的外部向分配器的中空部被供给的第一流体从多个流出部流出并到达各第一流路期间,通过分配流路的分配部将第一流体向规定方向(传热板的重合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配,由此,与现有的板式热交换器(参照图27)中越是距第一流体的入口越远的第一流路其流通路径的距离变得越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流体从中空部的入口到各第一流路的流通路径彼此距离的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流体向热交换器主体流入时因流通路径彼此距入口的距离差(流通阻力)所导致的第一流体向各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即,第一流体相对于多条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
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
所述分配流路还可以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开口部、和沿所述筒状壁的周向延伸且对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分配部进行连接的连接流路。
根据该结构,在中空部中沿规定方向流动的第一流体即使在具有该流通方向上的流动成分(速度成分)的状态下从开口部流入分配流路,因第一流体是在沿所述周向延伸的连接流路中流通后进入到分配部的,因此,在流入分配部的第一流体的流动中,所述规定方向的流动成分会消失(或减少)。由此,能够抑制在分配部将流入进来的第一流体向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进行分配时从一侧分配部出口流出的第一流体的流量与从另一侧分配部出口流出的第一流体的流量的差(或使其消失)。其结果为,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流体相对于各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
另外,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还可以为,
所述分配部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从而使所述第一流体从该中空部向该分配部流入的分配部入口,
所述分配器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筒状壁的所述中空部中的与所述分配部入口对应的位置上的方向变更部件,
所述方向变更部件具有使所述中空部与所述分配部入口连通且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内部空间,通过使所述第一流体通过该内部空间而使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为沿分配部入口位置中的所述筒状壁的厚度方向的朝向。
这样,即使为筒状壁中流通于中空部的第一流体直接流入分配部的结构,由于方向变更部件被配置在中空部中的分配部入口的紧前(与分配部入口对应的位置),因此,沿所述筒状壁的厚度方向流动的第一流体会流入到分配部(分配部入口),即,不存在(或该成分很少)规定方向的流动成分(速度成分)的状态下的第一流体会流入分配部。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分配部对第一流体进行分配时的从一侧分配部出口流出的第一流体的流量与从另一侧分配部出口流出的第一流体的流量的差(或使该差消失),其结果为,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一流体对各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
另外,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中,还可以为,
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的各边界位置上具有开口部,在所述第一流体从该连通空间流入到该第一流路时会通过该开口部,
在各开口部中,在所述热交换器主体中流通有所述第一流体时,会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产生压力差。
根据该结构,如第一流路的数量比流出部的数量多的情况下那样,在从一个流出部流出的第一流体分别流入与该流出部对应的位置处的多条第一流路中时,即使从一个流出部到所述对应位置处的各开口部的距离存在差异,由于产生了所述压力差,因此,滞留在连通空间的第一流体以被施加了相同压力的状态通过各开口部并分别向所述对应的多条第一流路流入。由此,即使为第一流路的数量比流出部的数量多的结构,也能够抑制第一流体向各第一流路的流入量的差。其结果为,能够适当地抑制第一流体对多条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
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板式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主体,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这些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在具有这样的热交换器主体的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相邻的)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具有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并由此形成连通空间,所述连通空间与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分配器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进行分配,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在被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时,该筒状壁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
所述筒状壁由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筒状部构成,并且,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相邻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分配器配置在板式热交换的连通空间,从热交换器主体的外部被向分配器的中空部供给的第一流体在从多个流出部流出并到达各第一流路期间通过分配流路的分配部被向规定方向(传热板的重合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分配,因此,与不具有分配器的板式热交换器(参照图27)中越是距第一流体的入口越远的第一流路其流通路径的距离变得越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流体从中空部的入口到各第一流路的流通路径彼此距离的差。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流体向热交换器主体流入时因流通路径的距离差(流通阻力)所导致的第一流体向各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即,第一流体相对于多条第一流路的分配不均)。
为了表现本发明,在上述中边参照附图并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适当且充分的说明,但应认为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容易对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及/或改良。因此,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实施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为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则该变更形态或该改良形态应被解释为包括在该权利要求的权利范围内。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交换器;2:热交换器主体;5:分配器;50:筒状部;51:外侧筒状部(筒状部);51a:外侧筒状部的外周面;51b:外侧筒状部的内周面;511:外侧筒状部的贯穿孔;52:内侧筒状部;52a:内侧筒状部的外周面;52b:内侧筒状部的内周面;521:槽;53:流入开口;55:中间筒状部;6:分配流路;601:流入开口部(开口部);602:第一连接流路;603:第一分配部(分配部);6031:第一分配部入口(分配部入口);6031a、6031b:第一分配部入口;6032:一侧出口(一侧分配部出口);6033:另一侧出口(另一侧分配部出口);604:第一分配流路;604a: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4b:另一侧的第一分配流路;605:周向分配部;6051:周向分配部入口;6052:一侧出口;6053:另一侧出口;606:周向分配流路;606a: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6b:另一侧的周向分配流路;607:第二分配部;6071:第二分配部入口;6072:一侧出口;6073:另一侧出口;608:第二分配流路;608a: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8b:另一侧的第二分配流路;609:第二连接流路;610:第三分配部;6101:第三分配部入口;6102:一侧出口;6103:另一侧出口;611:第三分配流路;611a: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1b:另一侧的第三分配流路;612:第三连接流路;613:第四分配部;6131:第四分配部入口;6132:一侧出口;6133:另一侧出口;614:第四分配流路;614a: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4b:另一侧的第四分配流路;615:第四连接流路;616:流出部;7:方向变更部件;70:主体;71:第一开口;72:第二开口;21:传热板;21A:传热板组;211:第一孔(贯穿孔);212:第二孔;213:第三孔;214:第四孔;22:垫片;23:一侧的端板;231、232、233、234:一侧的端板的贯穿孔;24:另一侧的端板;25:长螺栓;100:板式热交换器;101:传热板;102:第一贯穿孔;103:第二贯穿孔;104:第三贯穿孔;105:第四贯穿孔;A:第一流体;B:第二流体;C:中心轴;C1、C2:假想线;Fa:第一流路;Fa1:第一流体供给路;Fa2:第一流体排出路;Fb:第二流路;Fb1:第二流体供给路;Fb2:第二流体排出路;G:间隙;Ra:第一流路;Ra1:连通空间;Ra2:第一流体排出路;RaO:上游端开口部(开口部);Rb:第二流路;Rb1:第二流体供给路;Rb2:第二流体排出路;S:中空部;S1:内部空间;α:分配器的外径;β:第一孔的内径;γ:规定第一流路的两张传热板之间的尺寸。

Claims (5)

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具有:
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所述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和
分配器,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分配,
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在从所述规定方向观察而相互重合的位置上具有贯穿孔,
所述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的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由此,形成与各第一流路连通的连通空间,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在所述连通空间内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热交换器主体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所述筒状壁具有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的多个筒状部,
所述筒状壁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括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和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分别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所述分配流路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的开口部、和沿所述筒状壁的周向延伸且连接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分配部的连接流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所述分配部包括与所述中空部连通从而使所述第一流体从该中空部向该分配部流入的分配部入口,
所述分配器具有被配置在所述筒状壁的所述中空部中的与所述分配部入口对应的位置上的方向变更部件,
所述方向变更部件具有使所述中空部与所述分配部入口连通且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内部空间,通过使所述第一流体通过该内部空间而使所述第一流体的流动方向成为沿所述分配部入口位置中的所述筒状壁的厚度方向的朝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主体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的边界位置上具有开口部,所述第一流体从该连通空间流入到该第一流路时通过该开口部,
在各开口部中,在所述热交换器主体中流通有所述第一流体时,在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流路之间产生压力差。
5.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所述板式热交换器具有:热交换器主体,具有分别在与规定方向正交的面方向上扩展的多张传热板,通过所述多张传热板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重合,形成有多条第一流路和至少一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一流路供第一流体流通,所述第二流路供第二流体流通,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以各传热板为界交替地排列,在具有这样的热交换器主体的板式热交换器中,所述多张传热板中的连续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传热板分别具有的贯穿孔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相连并由此形成连通空间,所述连通空间与各第一流路连通,所述分配器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多条第一流路进行分配,
所述分配器具有:筒状壁,在被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中时,该筒状壁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且对从所述板式热交换器的外部被供给的所述第一流体所流通的中空部进行包围,
所述筒状壁具有在该筒状壁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个筒状部,并且,在所述多个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连续重叠的两个以上的筒状部内具有能够供所述第一流体流通的分配流路,
所述分配流路包括:
分配部,将从所述中空部流入到该分配流路的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规定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分配,所述分配部包括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一侧流出的一侧分配部出口及所述第一流体向所述另一侧流出的另一侧分配部出口;和
多个流出部,分别与所述一侧分配部出口或所述另一侧分配部出口直接或间接连通,且通过贯穿至少所述厚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筒状部而与所述连通空间或所述第一流路连通,
所述多个流出部在所述规定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CN202080040611.2A 2019-06-05 2020-06-01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Active CN113924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5205 2019-06-05
JP2019-105205 2019-06-05
PCT/JP2020/021530 WO2020246412A1 (ja) 2019-06-05 2020-06-01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用の分配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4454A true CN113924454A (zh) 2022-01-11
CN113924454B CN113924454B (zh) 2023-11-07

Family

ID=73652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0611.2A Active CN113924454B (zh) 2019-06-05 2020-06-01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978856B1 (zh)
JP (1) JP7122469B2 (zh)
CN (1) CN113924454B (zh)
WO (1) WO20202464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1501A (zh) * 2021-04-07 2021-07-09 广州番禺新速能板式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分配器及板式换热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492A (ja) * 1990-07-31 1992-03-19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1691981A (zh) * 2009-07-23 2010-04-0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制冷剂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多通道换热器
CN105008844A (zh) * 2013-03-29 2015-10-28 株式会社日阪制作所 板式热交换器
JP2016023926A (ja) * 2014-07-22 2016-02-08 ハミルトン サンドストランド スペース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熱伝達板のためのフロー分配器
JP2017015350A (ja) * 2015-07-03 2017-01-19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8431541A (zh) * 2015-12-22 2018-08-21 达纳加拿大公司 分段式适形热交换器
CN108603732A (zh) * 2016-02-12 2018-09-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及具备板式热交换器的热泵式制热供热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26838C1 (de) * 1981-07-08 1983-05-05 Süddeutsche Kühlerfabrik Julius Fr. Behr GmbH & Co KG, 7000 Stuttgart Kältemittelverdampfer, insbesondere für Klimaanalgen in Kraftfahrzeugen
JP2555249Y2 (ja) * 1991-03-26 1997-11-19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H08189725A (ja) * 1995-01-05 1996-07-23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蒸発器
JPH10300384A (ja) * 1997-04-24 1998-11-13 Daikin Ind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H11287572A (ja) 1998-03-31 1999-10-19 Hisaka Works Ltd ブレージング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4568973B2 (ja) * 2000-08-10 2010-10-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EP1963757B1 (de) * 2005-12-14 2016-08-10 MAHLE Behr GmbH & Co. KG Wärmepumpe
CN101008560A (zh) * 2006-01-27 2007-08-01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分配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1868686B (zh) * 2007-11-14 2012-04-11 舒瑞普国际股份公司 分配管
WO2013190617A1 (ja) * 2012-06-18 2013-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20140345837A1 (en) * 2013-05-23 2014-11-27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distribution assembly and method
ES2822826T3 (es) * 2015-06-29 2021-05-05 Carrier Corp Evaporador de distribuidor bifásico
US9909822B2 (en) * 2016-02-08 2018-03-06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Channel guide distributor
FR3075346B1 (fr) * 2017-12-19 2020-05-2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Boite collectrice d'un echangeur thermique munie d'un organe de maintien et/ou de positionnement angulaire d'un dispositif de distribution d'un fluide refrigera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6492A (ja) * 1990-07-31 1992-03-19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1691981A (zh) * 2009-07-23 2010-04-07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具有改进的制冷剂流体分配均匀性的多通道换热器
CN105008844A (zh) * 2013-03-29 2015-10-28 株式会社日阪制作所 板式热交换器
JP2016023926A (ja) * 2014-07-22 2016-02-08 ハミルトン サンドストランド スペース システムズ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熱伝達板のためのフロー分配器
JP2017015350A (ja) * 2015-07-03 2017-01-19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08431541A (zh) * 2015-12-22 2018-08-21 达纳加拿大公司 分段式适形热交换器
CN108603732A (zh) * 2016-02-12 2018-09-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及具备板式热交换器的热泵式制热供热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78856A1 (en) 2022-04-06
EP3978856A4 (en) 2023-06-14
JP7122469B2 (ja) 2022-08-19
EP3978856B1 (en) 2024-03-20
JPWO2020246412A1 (ja) 2021-11-25
CN113924454B (zh) 2023-11-07
WO2020246412A1 (ja) 2020-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71065A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KR101292362B1 (ko)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US6164371A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for three heat exchanging fluids
EP2561302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EP2929273B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EP1282806B1 (en) Plate pack,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10281223B2 (en) Heat exchanger
US20170089642A1 (en) Microchanel heat exchanger evaporator
CN113924454B (zh) 板式热交换器、及板式热交换器用的分配器
JP6196908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WO2014155839A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710007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7300500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11263877B (zh) 板重合体及热交换器
CN111765786A (zh) 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
JP5918904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5933605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5818396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6857113B2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WO2014155837A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2019086235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2019100686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