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2328A -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2328A
CN113912328A CN202111154684.7A CN202111154684A CN113912328A CN 113912328 A CN113912328 A CN 113912328A CN 202111154684 A CN202111154684 A CN 202111154684A CN 113912328 A CN113912328 A CN 1139123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halt concrete
bowl
shaped keel
asphalt
r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46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12328B (zh
Inventor
魏仁高
刘茂发
唐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Gaojia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11546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123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12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2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12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2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6/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only organic binders, e.g. polymer or resin concrete
    • C04B26/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4B26/26Bituminous materials, e.g. tar, pitch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9/00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 E01C19/02Machines, tools or auxiliary devices for preparing or distributing pav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 the placed materials, or for forming, consolidating, or finishing the paving for preparing the materials
    • E01C19/10Apparatus or plants for premixing or precoating aggregate or fillers with non-hydraulic binders, e.g. with bitumen, with resins, i.e. producing mixtures or coating aggregates otherwise than by penetrating or surface dressing; Apparatus for premixing non-hydraulic mixtures prior to placing or for reconditioning salvaged non-hydraulic compositions
    • E01C19/1013Pl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mode of operation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xing apparatus; Mixing apparatu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23/00Auxiliary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structing, repairing, reconditioning, or taking-up road or like surfaces
    • E01C23/0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working the finished surface; Devices for repairing or reconditioning the surface of damaged paving; Recycling in place or on the road
    • E01C23/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working the finished surface; Devices for repairing or reconditioning the surface of damaged paving; Recycling in place or on the road for forming cuts, grooves, or recesses, e.g. for making joints or channels for markings, for cutting-out sections to be removed; for cleaning, treating, or filling cuts, grooves, recesses, or fissures; for trimming paving ed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474U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04B2111/00
    • C04B2111/0075U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04B2111/00 for road constr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72Repairing or restoring existing buildings or building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沥青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S1:准备;S2:融化搅拌;S3:铺设;S4:压制;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碗状龙骨与碗状龙骨之间通过铁丝连接起来,铁丝与碗状龙骨之间为滑动连接;安装完碗状龙骨后,再将铁丝抽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通过在道路破损处放置碗状龙骨,再在道路破损处倾倒融化搅拌好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相配合,从而达到增加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的目的,进而避免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

Description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沥青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混凝土俗称沥青砼,是由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或轧碎砾石、石屑或砂、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沥青混凝土的制备需要将沥青加热,再混入矿料和砂石等材料搅拌,随后铺设在道路受损处,通过压路机压平来制备完成;沥青路面相比较水泥路面的优点在于行车舒适和养护维修简便,沥青混凝土广泛应用在道路路面上;工程施工和调运离不开重卡车辆的公路运输,重卡车辆相比较桥车而言较重,使得重卡车辆在沥青路面长时间运输行驶过程中会对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而北方干燥地区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有限,从而使得沥青路面在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现象,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损。
如申请号为CN202011431276.7的一项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沥青混凝土层及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所述沥青混凝土层铺设于经处理过的水泥路面或老旧沥青路面上,所述沥青混凝土层包括粘结层和罩面层,所述粘结层铺设于所述水泥路面或老旧沥青路面上,所述罩面层铺设于所述粘结层上;该技术方案未对沥青混凝土的强压强度得到优化,使得该沥青混凝土抗压强度有限,从而使得该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还不能够长期适用于现有的重卡车辆的碾压,该沥青混凝土在被重卡车辆碾压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破损,进而造成了该方案的局限性。
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道路破损处放置碗状龙骨,再在道路破损处倾倒融化搅拌好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相配合,从而达到增加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的目的,进而避免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0-15mm粗骨料30-40份、0.01-5mm细砂20-30份、有机粘结剂10-30份、氧化锆粉末15-25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5-8份、矿粉0.5-0.7份、减水剂0.2-0.4份、钢渣6-10份以及碳黑0.4-0.8份;工作时,改性沥青、粗骨料和细砂的设置,粗骨料和细料具有良好的填充性和耐磨性,且强度高、无污染、耐化学腐蚀性强,能够使沥青混凝土的整体品质大大提高,使得制备的沥青混合料强度高,大大提升抗压程度,从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性;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0-15mm粗骨料、0.01-5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加热到170-180℃,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50-160℃,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工作时,氧化锆粉末添加,提高了耐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裂性;而加入碳黑和矿粉,能够大大减少制备的沥青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增强其使用的强度,同时改性沥青和钢渣的使用,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而且能够有效利用废料,减少制作成本,保护环境;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将钢筋弯折,再将弯折好的钢筋焊接成碗状,制成碗状龙骨,再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工作时,工程施工和调运离不开重卡车辆的公路运输,重卡车辆相比较桥车而言较重,使得重卡车辆在沥青路面长时间运输行驶过程中会对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而北方干燥地区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有限,从而使得沥青路面在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现象,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损;
因此当有大型车辆碾压沥青混凝土时,沥青混凝土与车轮接触的表面受到较强的压力,压力向下传递到碗状龙骨处,碗状龙骨能够将碗顶处所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到碗口处,将较大的压力均匀分散成多股压力,降低压力对沥青混凝土造成的损伤,避免了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抗压性,延长沥青混凝土寿命,减少重复修补次数;
本发明通过在道路破损处放置碗状龙骨,再在道路破损处倾倒融化搅拌好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相配合,从而达到增加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的目的,进而避免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压路机碾压沥青混凝土,使其成形,减少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增大沥青混凝土内部粗骨料和细砂与碗状龙骨之间的接触,同时将碗状龙骨牢牢固定在沥青混凝土的内部,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进一步的,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碗状龙骨与碗状龙骨之间通过铁丝连接起来,铁丝与碗状龙骨之间为滑动连接,工作人员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顶部串在铁丝上,碗状龙骨根据自身重心位置以及重力作用,翻转至碗状龙骨碗口朝下,抬起铁丝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抽出铁丝,工作人员再将碗状龙骨向下按压,使得碗状龙骨端部能够更好的接触到道路破损面;工作时,通过铁丝将多个碗状龙骨串在一起,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当需要在道路破损处安放碗状龙骨时,如果一个一个放置碗状龙骨,一方面增加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使得工作人员重复弯腰,容易在长期工作中造成腰部劳损;铁丝的直径小于细密铁丝网的孔径,铁丝能够穿过细密铁丝网,使用铁丝则不需要人工将碗状龙骨进行翻转,当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时,能够根据自身重心位置以及重力作用翻转至碗口朝下;工作人员将一排所需的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将其一并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铁丝抽出,对碗状龙骨施加向下的压力,增加碗状龙骨与底面的接触,使得碗状龙骨端部能够更好的接触到道路破损面;
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再与碗状龙骨安装好后抽出铁丝相配合,从而达到便于安装碗状龙骨的目的,进而减少碗状龙骨的安装时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铺设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进一步减少成本。
进一步的,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工作时,细密钢丝网能够避免粗骨料进入到碗状龙骨的下部,避免碗状龙骨内部被沥青混凝土预料混合粗骨料所填满;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时候,沥青混凝土预料中的粗骨料接触到细密钢丝网后向四周滚动,只有细砂以及改性沥青等细小颗粒能够进入碗状龙骨内部,使得在铺设完沥青混凝土预料后碗状龙骨内部还留有空间;等到下雨时,因为沥青混凝土的特性,雨水会有一部分渗透进沥青混凝土内部;在雨水渗透进沥青混凝土的过程中,一部分雨水会慢慢渗透然后流进碗状龙骨内部,并贮存一部分水在碗状龙骨内部空间;碗状龙骨内部空间的存储的雨水,一方面会继续向下渗透,另一方面如果出现太阳直晒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温度升高,水分能够降低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通过蒸发散热,避免沥青混凝土因高温产生融化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通过在碗状龙骨外表面设有细密钢丝网,从而达到避免粗大颗粒进入碗状龙骨内部的目的,进而保证碗状龙骨内部能够留有部分空间,下雨天能够留住雨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进一步延长。
进一步的,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先通过钢丝绳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将钢丝绳两端留长5-8cm,并向上放置;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钢丝绳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并旋紧钢丝绳,使得细密钢丝网能够紧紧的与碗状龙骨贴合,使得细密钢丝网与碗状龙骨之间不存在缝隙,避免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细密钢丝网产生变形从而影响过滤效果;将钢丝绳两端留长5-8cm,并向上放置,使得钢丝绳能够与沥青混凝土预料充分接触,增大钢丝绳与沥青混凝土预料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固定住碗状龙骨与细密钢丝网,增加细密钢丝网与碗状龙骨之间的内部稳定性,防止细密钢丝网偏移。
进一步的,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该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通过铁丝将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继续再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工作时,工作人员先倾倒1-2cm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使得沥青混凝土预料能够将道路破损处最底面填平,等到该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碗状龙骨放置进道路破损处,此时碗状龙骨接触到的是半凝固状态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一方面更方便碗状龙骨的固定,另一方面避免碗状龙骨的底面与道路破损处崎岖不平的最底面接触,发生偏向甚至侧翻的情况发生,进一步保证了沥青混凝土的制备质量以及抗压能力。
进一步的,在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0-15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0.01-5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工作时,先倒入一部分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填平道路破损处的底面,等到碗状龙骨安装完成后,再倾倒剩余的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粗骨料因细密钢丝网的作用滚落至碗状龙骨四周,此时,粗骨料同样起到一部分支撑的作用;最后倾倒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使得最上面一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较为细腻,能够更好的贴合下方已经凝固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同时,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在压路机碾压过后,表面凸出部分减少,不容易对过路车辆造成影响,也不会因为重型车辆的碾压对沥青混凝土内部造成损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在道路破损处放置碗状龙骨,再在道路破损处倾倒融化搅拌好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相配合,从而达到增加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的目的,进而避免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
2.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再与碗状龙骨安装好后抽出铁丝相配合,从而达到便于安装碗状龙骨的目的,进而减少碗状龙骨的安装时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铺设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进一步减少成本。
3.本发明通过在碗状龙骨外表面设有细密钢丝网,从而达到避免粗大颗粒进入碗状龙骨内部的目的,进而保证碗状龙骨内部能够留有部分空间,下雨天能够留住雨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进一步延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沥青混凝土制备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步骤S3碗状龙骨与细密钢丝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的制备方法,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0-15mm粗骨料30-40份、0.01-5mm细砂20-30份、有机粘结剂10-30份、氧化锆粉末15-25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5-8份、矿粉0.5-0.7份、减水剂0.2-0.4份、钢渣6-10份以及碳黑0.4-0.8份;工作时,改性沥青、粗骨料和细砂的设置,粗骨料和细砂具有良好的填充性和耐磨性,且强度高、无污染、耐化学腐蚀性强,能够使沥青混凝土的整体品质大大提高,使得制备的沥青混合料强度高,大大提升抗压程度,从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性;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0-15mm粗骨料、0.01-5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加热到170-180℃,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50-160℃,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工作时,氧化锆粉末添加,提高了耐磨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裂性;而加入碳黑和矿粉,能够大大减少制备的沥青混凝土内部的孔隙,增强其使用的强度,同时改性沥青和钢渣的使用,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沥青、砂石等原材料,而且能够有效利用废料,减少制作成本,保护环境;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将钢筋弯折,再将弯折好的钢筋焊接成碗状,制成碗状龙骨,再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工作时,工程施工和调运离不开重卡车辆的公路运输,重卡车辆相比较桥车而言较重,使得重卡车辆在沥青路面长时间运输行驶过程中会对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而北方干燥地区现有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强度有限,从而使得沥青路面在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现象,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损;
因此当有大型车辆碾压沥青混凝土时,沥青混凝土与车轮接触的表面受到较强的压力,压力向下传递到碗状龙骨处,碗状龙骨能够将碗顶处所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到碗口处,将较大的压力均匀分散成多股压力,降低压力对沥青混凝土造成的损伤,避免了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抗压性,延长沥青混凝土寿命,减少重复修补次数;
本发明通过在道路破损处放置碗状龙骨,再在道路破损处倾倒融化搅拌好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相配合,从而达到增加了沥青混凝土的抗压能力的目的,进而避免沥青混凝土在受到重卡车辆施压后变形,从而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压路机碾压沥青混凝土,使其成形,减少沥青混凝土内部的空隙,增大沥青混凝土内部粗骨料和细砂与碗状龙骨之间的接触,同时将碗状龙骨牢牢固定在沥青混凝土的内部,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碗状龙骨与碗状龙骨之间通过铁丝连接起来,铁丝与碗状龙骨之间为滑动连接,工作人员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顶部串在铁丝上,碗状龙骨根据自身重心位置以及重力作用,翻转至碗状龙骨碗口朝下,抬起铁丝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抽出铁丝,工作人员再将碗状龙骨向下按压,使得碗状龙骨端部能够更好的接触到道路破损面;工作时,通过铁丝将多个碗状龙骨串在一起,便于工作人员安装,当需要在道路破损处安放碗状龙骨时,如果一个一个放置碗状龙骨,一方面增加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使得工作人员重复弯腰,容易在长期工作中造成腰部劳损;铁丝的直径小于细密铁丝网的孔径,铁丝能够穿过细密铁丝网,使用铁丝则不需要人工将碗状龙骨进行翻转,当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时,能够根据自身重心位置以及重力作用翻转至碗口朝下;工作人员将一排所需的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将其一并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铁丝抽出,对碗状龙骨施加向下的压力,增加碗状龙骨与底面的接触,使得碗状龙骨端部能够更好的接触到道路破损面;
本发明通过将多个碗状龙骨串在铁丝上,再与碗状龙骨安装好后抽出铁丝相配合,从而达到便于安装碗状龙骨的目的,进而减少碗状龙骨的安装时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铺设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进一步减少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工作时,细密钢丝网能够避免粗骨料进入到碗状龙骨的下部,避免碗状龙骨内部被沥青混凝土预料混合粗骨料所填满;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时候,沥青混凝土预料中的粗骨料接触到细密钢丝网后向四周滚动,只有细砂以及改性沥青等细小颗粒能够进入碗状龙骨内部,使得在铺设完沥青混凝土预料后碗状龙骨内部还留有空间;等到下雨时,因为沥青混凝土的特性,雨水会有一部分渗透进沥青混凝土内部;在雨水渗透进沥青混凝土的过程中,一部分雨水会慢慢渗透然后流进碗状龙骨内部,并贮存一部分水在碗状龙骨内部空间;碗状龙骨内部空间的存储的雨水,一方面会继续向下渗透,另一方面如果太阳直晒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温度升高,水分能够降低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通过蒸发散热,避免沥青混凝土因高温产生融化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通过在碗状龙骨外表面设有细密钢丝网,从而达到避免粗大颗粒进入碗状龙骨内部的目的,进而保证碗状龙骨内部能够留有部分空间,下雨天能够留住雨水,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进一步延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先通过钢丝绳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将钢丝绳两端留长5-8cm,并向上放置;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钢丝绳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并旋紧钢丝绳,使得细密钢丝网能够紧紧的与碗状龙骨贴合,使得细密钢丝网与碗状龙骨之间不存在缝隙,避免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细密钢丝网产生变形从而影响过滤效果;将钢丝绳两端留长5-8cm,并向上放置,使得钢丝绳能够与沥青混凝土预料充分接触,增大钢丝绳与沥青混凝土预料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固定住碗状龙骨与细密钢丝网,增加细密钢丝网与碗状龙骨之间的内部稳定性,防止细密钢丝网偏移。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该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通过铁丝将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继续再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工作时,工作人员先倾倒1-2cm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使得沥青混凝土预料能够将道路破损处最底面填平,等到该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碗状龙骨放置进道路破损处,此时碗状龙骨接触到的是半凝固状态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一方面更方便碗状龙骨的固定,另一方面避免碗状龙骨的底面与道路破损处崎岖不平的最底面接触,发生偏向甚至侧翻的情况发生,进一步保证了沥青混凝土的制备质量以及抗压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在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0-15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0.01-5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工作时,先倒入一部分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填平道路破损处的底面,等到碗状龙骨安装完成后,再倾倒剩余的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粗骨料因细密钢丝网的作用滚落至碗状龙骨四周,此时,粗骨料同样起到一部分支撑的作用;最后倾倒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使得最上面一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较为细腻,能够更好的贴合下方已经凝固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同时,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在压路机碾压过后,表面凸出部分减少,不容易对过路车辆造成影响,也不会因为重型车辆的碾压对沥青混凝土内部造成损伤。
实施例1:
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0mm粗骨料30份、0.01mm细砂20份、有机粘结剂10份、氧化锆粉末15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5份、矿粉0.5份、减水剂0.2份、钢渣6份以及碳黑0.4份;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0mm粗骨料、0.01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加热到170℃,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50℃,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在拿出碗状龙骨,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预料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
本实施例中,在S3中安装碗状龙骨之前,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1cm,等到沥青混凝土预料温度降至70度,再安装碗状龙骨。
本实施例中,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0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0.01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0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0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0.01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
实施例2:
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3mm粗骨料35份、2.5mm细砂35份、有机粘结剂20份、氧化锆粉末20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8%,7份、矿粉0.6份、减水剂0.3份、钢渣8份以及碳黑0.6份;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3mm粗骨料、2.5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8%加热到175℃,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55℃,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在拿出碗状龙骨,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
本实施例中,在S3中安装碗状龙骨之前,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1.5cm,等到沥青混凝土预料温度降至75度,再安装碗状龙骨。
本实施例中,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3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2.5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3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5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5度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3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5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5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2.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
实施例3:
该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5mm粗骨料40份、5mm细砂30份、有机粘结剂30份、氧化锆粉末25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8%,8份、矿粉0.7份、减水剂0.4份、钢渣10份以及碳黑0.8份;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5mm粗骨料、3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8.5%加热到180℃,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60℃,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在拿出碗状龙骨,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再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
本实施例中,在S3中安装碗状龙骨之前,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2cm,等到沥青混凝土预料温度降至80度,再安装碗状龙骨。
本实施例中,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5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5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2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80度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2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
实验验证为了检验本发明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的使用效果,本发明工作人员对某一地区道路破损处进行试验,选取需要沥青混凝土填补的道路破损处,数量为20处,将20处道路破损处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的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代替本发明进行对照实验,等待沥青混凝土成型90日后,对沥青混凝土的抗压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具体数据统计如下:
实验组:
Figure BDA0003288283780000111
表格一
由表格一可得:10处沥青混凝土在使用本发明中的备方法后,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在重型汽车碾压状态下只会发生轻微形变,且表面平整度平均值为98.32%,太阳直晒5小时后路面的平均温度在30.5℃,路面的平均硬度在21.9Mpa,下雨排水速度平均时间为4.21h;
对照组:
Figure BDA0003288283780000121
表格二
注:对照组中的6号经过调查发现,沥青混凝土在倾倒过程中,该路面破损处有积水,影响沥青混凝土的凝固,造成沥青混凝土凝结受阻,因此不计入数据统计结果对比,减少了实验的误差,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由表格二可得:10处沥青混凝土在不使用本发明中的制备方法后,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在重型汽车碾压状态下会发生中度形变,且表面平整度平均值为92.31%,太阳直晒5小时后路面的平均温度在34.9℃,路面的平均硬度在16.3Mpa,下雨排水速度平均时间为6.59h。
总结如下:
通过表格一与表格二对比发现:沥青混凝土按照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后,能够防止沥青混凝土在重型汽车碾压下的变形,节约了成本,且表面平整度的平均值提高6.32%,同时太阳直晒5小时后路面的平均温度降低4.4℃,路面的平均硬度增加5.6Mpa,同时雨排水速度平均时间减少2.38h;使得本发明制备的沥青混凝土抗压能力更好,同时避免沥青混凝土路面坑坑洼洼的情况发生,使得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沥青混凝土的重复修补次数,降低沥青混凝土受太阳直晒后的表面温度,避免沥青混凝土因高温产生融化的情况发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沥青混凝土制备的方法如下:
S1:准备:准备10-15mm粗骨料30-40份、0.01-5mm细砂20-30份、有机粘结剂10-30份、氧化锆粉末15-25份、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5-8份、矿粉0.5-0.7份、减水剂0.2-0.4份、钢渣6-10份以及碳黑0.4-0.8份;
S2:融化搅拌:工作人员按重量份数依次称取10-15mm粗骨料、0.01-5mm细砂以及钢渣,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备用得到材料一;然后工作人员将改性沥青,油石比为7.5%-8.0%加热到170-180℃,得到所需的融化后的改性沥青,保温至150-160℃,备用;此时工作人员再向材料一中依次加入氧化锆粉末搅拌混合均匀,再向搅拌混合均匀的材料中加入减水剂和碳黑,搅拌均匀备用;最后工作人员向融化后的改性沥青倒入搅拌均匀的材料中,并依次加入有机粘结剂和矿粉,搅拌均匀,得到所需的沥青混凝土预料;
S3:铺设:工作人员先将钢筋弯折,再将弯折好的钢筋焊接成碗状,制成碗状龙骨,再将碗状龙骨碗口朝下平稳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将沥青混凝土预料持续加热搅拌,边搅拌边将沥青混凝土预料倾倒至道路破损处;
S4:压制:工作人员驾驶压路机对沥青混凝土处进行碾压成形,铲除多余的沥青混凝土,至此,沥青混凝土制备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碗状龙骨与碗状龙骨之间通过铁丝连接起来,铁丝与碗状龙骨之间为滑动连接,工作人员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顶部串在铁丝上,碗状龙骨根据自身重心位置以及重力作用,翻转至碗状龙骨碗口朝下,抬起铁丝将所需安装的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抽出铁丝,工作人员再将碗状龙骨向下按压,使得碗状龙骨端部能够更好的接触到道路破损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先通过钢丝绳将细密钢丝网固定在碗状龙骨的外表面,并将钢丝绳两端留长5-8cm,并向上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安装碗状龙骨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该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通过铁丝将碗状龙骨放置在道路破损处,然后继续再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加热搅拌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10-15mm的粗骨料,另一部分沥青混凝土预料只加入0.01-5mm的细砂,两者同时加热搅拌;在倾倒沥青混凝土预料的过程中,先在道路破损处倾倒一部分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然后放置碗状龙骨,待碗状龙骨固定后再倒入加入10-15mm粗骨料的沥青混凝土预料1-2cm,等到第二次倒入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冷却至70度至80度的温度时,再将只加入0.01-5mm的细砂的沥青混凝土预料倒入道路破损处。
CN202111154684.7A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9123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4684.7A CN113912328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4684.7A CN113912328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2328A true CN113912328A (zh) 2022-01-11
CN113912328B CN113912328B (zh) 2022-11-15

Family

ID=79237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4684.7A Active CN113912328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12328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4447B1 (ko) * 2011-11-08 2013-03-18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도로보수재 제조 방법을 이용한 도로보수공법
CN109629455A (zh) * 2019-02-27 2019-04-16 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改建桥梁的施工方法
CN112358230A (zh) * 2020-12-08 2021-02-12 山西路盛达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沥青混凝土填料及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4447B1 (ko) * 2011-11-08 2013-03-18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도로보수재 제조 방법을 이용한 도로보수공법
CN109629455A (zh) * 2019-02-27 2019-04-16 中交路桥北方工程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改建桥梁的施工方法
CN112358230A (zh) * 2020-12-08 2021-02-12 山西路盛达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沥青混凝土填料及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2328B (zh)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4876B (zh) 抗滑、耐磨轻质钢箱梁桥面铺装层的制备方法
CN108221560B (zh) 胶粉改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工艺
CN201351254Y (zh) 一种以破损水泥混凝土作基础的复合式路面结构
CN104652212B (zh) 一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提升改造方法
CN101532273B (zh) 抗车辙路面rs2000改性沥青混合料配比及施工工艺
CN104203865A (zh) 沥青路面补修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CN111074715A (zh) 一种抗裂路基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912328B (zh) 一种沥青混凝土制备方法
CN102505641A (zh) 一种钢桥面板的修复补强结构及其修复补强方法
CN211922126U (zh) 一种重载交通下平交路口路面结构
CN111304994B (zh) 应用于沥青路面维修的半柔性功能组合结构恢复层
KR20100012226A (ko) 상온의 아스콘 순환골재를 사용한 가열 혼합식 재생아스팔트 콘크리트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1244901B (zh) 一种防水找平联结层
CN112553994A (zh) 一种剑麻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上覆沥青层复合式路面道路
CN104652215B (zh) 一种高寒高纬度地区钢桥面铺装结构ees的铺装方法
CN213448074U (zh) 一种适用于钢桥面排水铺装的复合结构
CN212103532U (zh) 适用于旧路面改造的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
CN107759139A (zh) 高抗疲劳抗开裂透水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01321B (zh) 耐久型轻质抗凝冰薄层桥面铺装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74749A (zh) 一种汽车试车场动态广场的路面结构施工方法
CN114716180B (zh) 一种用于城市重载道路的高性能彩色半柔性路面材料
CN111926648A (zh) 一种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铺装结构
CN110846970A (zh) 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的调头道路结构
CN111021177A (zh) 一种基于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的无接缝水泥路面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04149165A (zh) 一种预制沥青混凝土面层卷的制备方法及其卷曲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2

Address after: 014000 Jianda Office Building, No. 18, Qingshan Road, Qingshan District, Baotou,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pplicant after: Inner Mongolia Gaojian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599 Room 401, building 21, Mishi garden, 26 Xinbei Road, Miyu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Wei Rengao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