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5133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5133B
CN113875133B CN202080038931.4A CN202080038931A CN113875133B CN 113875133 B CN113875133 B CN 113875133B CN 202080038931 A CN202080038931 A CN 202080038931A CN 113875133 B CN113875133 B CN 113875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ink
circuit board
portions
hea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89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5133A (zh
Inventor
江口悠
富田阳纪
松田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B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B Corp filed Critical KYB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75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5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5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5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3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在旋转电机(10)中,电路基板(70)中的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的部分构成为非涂敷部(71),在非涂敷部(71)并未涂敷抗蚀剂。因此,能够不受抗蚀剂的膜厚偏差的影响地使电路基板(70)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由此,能够将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FET(74)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的间隙(G2)设定得极小。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由FET(7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60)。通过以上,能够提高散热器(60)对FET(74)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旋转电机)中,在电动机的壳体的开口部设置有散热器,在相对于散热器与电动机部相反一侧设置有电路基板。此外,在电路基板的散热器侧的面安装有发热元件,在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夹设有散热油脂。由此,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会经由散热油脂传递至散热器,从散热器散热。
然而,从提高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极力减小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将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递至散热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7-1845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一般形成有用于保护电路基板的涂敷有抗蚀剂的保护膜。因此,需要将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设定为考虑了保护膜的厚度尺寸的偏差的尺寸。由此,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变得比较大,有可能导致由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向散热器的传递效率下降。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的旋转电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电动机部,其具有轴向一侧端部被封闭的有底筒状的壳体;散热器,其将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封闭,并具有突状的设置部;基板,其固定于所述设置部,且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部分构成为未涂敷抗蚀剂的非涂敷部;发热元件,其安装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散热器对置的面;以及传热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发热元件之间。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旋转电机,所述设置部具有第一设置部,所述第一设置部在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沿周向延伸,在设置于所述第一设置部的所述非涂敷部形成有接地图案,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所述发热元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设置部的内侧。
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旋转电机,所述第一设置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所述散热器的周向的整周长度的1/2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以局部分解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从第二方向一侧观察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汇流条与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从第一方向一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4中(A)是示出图1所示的ECU单元的从下侧观察的仰视图,(B)是示出(A)的ECU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ECU单元分解的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将图4所示的ECU单元分解的从上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下侧观察图5所示的散热器的仰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电路基板的从上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9是将图5所示的连接器放大示出的从下侧观察的仰视图。
图10是将图5所示的连接器分解的从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4所示的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向端子支架的保持状态的剖视图(图4的11-11线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4所示的连接器中的端子支架的定位销嵌入于散热器的第一定位孔内的状态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0进行说明。该旋转电机10构成为适用于车辆(汽车)的转向装置的旋转电机。如图1以及图2所示,旋转电机10作为整体而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此外,旋转电机10构成为包含:电动机部12、以及用于控制电动机部12的旋转的ECU单元14。以下,对旋转电机1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电机10的轴向一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A方向侧)设为旋转电机10的下侧,将旋转电机10的轴向另一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B方向侧)设为旋转电机10的上侧。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使用上下方向进行说明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均表示旋转电机10的上下方向。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从上侧观察的俯视下,将相对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参照图1以及图2的箭头C以及箭头D),将相对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参照图1的箭头E以及箭头F)。
进而,在俯视下,将通过旋转电机10的轴线AL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架空线设为第一基准线L1(参照图4以及图7),将通过旋转电机10的轴线AL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架空线设为第二基准线L2(参照图4以及图7)。
(关于电动机部12)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动机部12构成为3相交流的无刷电动机。该电动机部12构成为包含:壳体20、收容在壳体20内的板支架24、旋转轴28、定子34、转子40、以及汇流条单元46。
<关于壳体20>
壳体20形成为向上侧敞开的大致有底圆筒状,构成了旋转电机10的外廓。在壳体20的下端部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安装片20A。一对安装片20A以壳体20的轴向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并且从壳体20向第一方向一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C方向侧)以及第一方向另一侧(图1以及图2的箭头D方向侧)突出。在该安装片20A,贯通形成有安装孔20A1。并且,未图示的螺栓等紧固构件插入到安装孔20A1内,壳体20(即旋转电机10)通过该紧固构件而固定于转向装置。
在壳体20的开口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处)固定部20B。并且,一处的固定部20B从壳体20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三处的固定部20B在壳体20的周向上每隔等间隔地配置。在固定部20B,贯通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散热器60的螺纹部20B1,在螺纹部20B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
此外,在壳体20的底壁的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下侧隆起的有底圆筒状的固定筒部20C,在固定筒部20C内,嵌入有用于支承后述的旋转轴28的第一轴承22。在固定筒部20C的底壁,贯通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旋转轴28插通的插通孔20C1,第一轴承22的内部与壳体20的外部通过插通孔20C1而连通。
<关于板支架24>
板支架24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圆形板状,嵌入于壳体2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内。在板支架24的中央部,贯通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旋转轴28插通的插通孔24A。进而,在板支架24的中央部,固定有用于支承后述的旋转轴28的第二轴承26,第二轴承26和第一轴承22配置在同轴上。
<关于旋转轴28>
旋转轴28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棒状,在壳体20的内部,与壳体20配置在同轴上。并且,旋转轴28的下端侧的部分被第一轴承22支承为能够旋转,旋转轴28的上端侧的部分被第二轴承26支承为能够旋转。旋转轴28的上端部相对于板支架24向上侧突出,并在该上端部,固定有磁铁30。另一方面,旋转轴28的下端部相对于壳体20的底壁向下侧突出,并在该下端部,固定有与转向装置连结的齿轮32。
<关于定子34>
定子34在壳体20的内部,配置于板支架24的下侧,并且配置于旋转轴28的径向外侧。定子34具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定子芯36,定子芯36形成为圆筒状,嵌入于壳体20的内部。此外,在定子芯36,卷绕有与U相、V相、W相对应的绕组38。
<关于转子40>
转子40具有转子芯42,转子芯4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并配置于定子34的径向内侧。并且,旋转轴28嵌入于转子芯42的轴芯部,转子芯42(转子40)和旋转轴28构成为能够一体旋转。此外,在转子芯42内,固定有多个磁铁44(永久磁铁)。由此,通过使电流流过定子34的U相、V相、W相的绕组38,从而转子40以及旋转轴28会绕轴线AL一体旋转。
<关于汇流条单元46>
汇流条单元46配置于定子34的上侧,并由板支架24保持。汇流条单元46构成为包含:与定子34的U相、V相、W相的绕组38对应的3根汇流条48、以及用于保持汇流条48的汇流条支架50。并且,汇流条48的一端部与定子34的U相、V相、W相的各绕组38连接。也如图3所示,汇流条48的另一端部构成为汇流条端子部48A,汇流条端子部48A从板支架24向上侧突出,并在第二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汇流条端子部48A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板厚方向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条板状。并且,汇流条端子部48A与后述的连接器80的连接端子86连接。
(关于ECU单元14)
如图1~图3所示,ECU单元14组装于壳体20的开口端部,构成了旋转电机10的上端部。该ECU单元14构成为包含:散热器60、用于控制电动机部12的作为“基板”的电路基板70、以及与电路基板70连接的连接器组件90。
<关于散热器60>
如图1~图7所示,散热器60由热传导性高的铝合金等构成。散热器6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圆盘状。在散热器60的上端部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60A,凸缘部60A遍及散热器60的周向整周地形成。并且,散热器60从上侧嵌入壳体20的开口部内,凸缘部60A相邻地配置于壳体20的开口端面的上侧。由此,壳体20的开口部被散热器60封闭。即,散热器60构成为壳体20的盖部,并且构成了旋转电机10的外廓的一部分。
此外,在凸缘部60A,在与壳体20的螺纹部20B1对应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三处的第一固定部60B。在该第一固定部60B,贯通形成有固定孔60B1。并且,固定螺钉SC1从上侧插入到固定孔60B1内,并与壳体20的螺纹部20B1螺合,由此将散热器60固定于壳体20。
此外,在凸缘部60A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一对第二固定部60C,第二固定部60C在散热器60的周向上排列配置。在该第二固定部60C,贯通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连接器组件90的第一固定螺纹部60C1,在第一固定螺纹部60C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
在散热器60的外周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密封槽60D。密封槽60D向散热器60的径向外侧敞开,并且遍及散热器60的周向整周地延伸。在该密封槽60D内,收容有环状的O型环OL,O型环OL由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并且,在散热器60向壳体20的固定状态下,O型环OL发生弹性变形,与密封槽60D的内周面以及壳体20的内周面密接。由此,散热器60与壳体20的开口端部之间通过O型环OL而被密封,从而确保壳体20内的气密性。
如图5以及图7所示,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外周部,形成有用于设置后述的电路基板70的作为“设置部”的第一设置部61。第一设置部61从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向下侧突出,并且形成为沿着散热器60的周向延伸的肋状。此外,第一设置部61的大部分形成于散热器60的第一方向一侧的外周部,在从下侧观察的仰视下,第一设置部61形成为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敞开的大致C字形状(圆弧状)。即,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外周部,在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形成有比第一设置部61向上侧下降一级的台阶部62。此外,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在仰视下,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参照图7)。即,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散热器60的周向的全长的1/2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散热器60的周向的全长的大致2/3)。并且,台阶部62形成为在仰视下向第一方向一侧敞开的圆弧状。
此外,第一设置部61具有向散热器60的径向内侧伸出的三处作为“基板固定部”的第一基板固定部61A、第二基板固定部61B以及第三基板固定部61C,第一基板固定部61A~第三基板固定部61C的前端面(下表面)配置为与第一设置部61的前端面(下表面)共面。在第一基板固定部61A、第二基板固定部61B以及第三基板固定部61C,分别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凹状的第一基板固定螺纹部61A1、第二基板固定螺纹部61B1以及第三基板固定螺纹部61C1。并且,在第一基板固定螺纹部61A1、第二基板固定螺纹部61B1以及第三基板固定螺纹部61C1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
此外,第一基板固定部61A形成于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端部,并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配置于第二方向一侧(图7的箭头E方向侧)且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第二基板固定部61B形成于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一侧的部分。详细而言,第二基板固定部61B在仰视下,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配置于第二方向一侧且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配置于第一方向一侧。第三基板固定部61C形成于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详细而言,第三基板固定部61C在仰视下,配置为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为第二方向另一侧(图7的箭头F方向侧)且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向第一方向一侧稍微偏离。
进而,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形成有用于设置及固定后述的电路基板70的作为“设置部”的第二设置部63。第二设置部63形成为向下侧突出的高度较低的大致圆筒状,第二设置部63的前端面(下表面)配置为与第一设置部61的前端面(下表面)共面。此外,在第二设置部63的内部,形成有第四基板固定螺纹部63A,在第四基板固定螺纹部63A的内侧面,形成有内螺纹。进而,第二设置部63在仰视下,配置于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为第二方向另一侧且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为第一方向一侧的位置。
此外,散热器60的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详细而言,从相对于第二基准线L2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稍微偏离的位置起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构成为用于对由后述的电路基板70的FET74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的散热部65。在该散热部65,形成有从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向下侧突出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第一散热部65A~第三散热部65C在仰视下,分别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并且,第一散热部65A~第三散热部65C从下表面60E的突出量设定为比第一设置部61从下表面60E的突出量小。即,第一散热部65A~第三散热部65C的下表面配置为比第一设置部61的下表面更靠上侧。
此外,第一散热部65A~第三散热部65C在第二方向上隔开给定的间隔排列配置。具体而言,第一散热部65A在仰视下,配置于第三基板固定部61C与第二设置部63之间。换言之,第三基板固定部61C、第一散热部65A以及第二设置部63向第二方向一侧按此顺序排列配置。
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在仰视下,在第二基板固定部61B与第二设置部63之间的位置处,沿第二方向排列配置。换言之,第二设置部63、第二散热部65B、第三散热部65C以及第二基板固定部61B向第二方向一侧按此顺序排列配置。
此外,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形成有用于决定后述的电路基板70的连接器80的位置的一对定位部66、67。定位部66、67从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向下侧突出,定位部66、67从下表面60E的突出量设定为比第一设置部61从下表面60E的突出量小。此外,定位部66、67配置于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第一方向一侧的外周侧,并且相邻地配置于第一设置部61的径向内侧。具体而言,一对定位部66、67配置于在仰视下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在第二方向上成对称的位置。
在第二方向一侧的定位部66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凹状的第一定位孔66A,第一定位孔66A在仰视下形成为圆形状。另一方面,在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定位部67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凹状的第二定位孔67A,第二定位孔67A在仰视下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跑道形状。并且,第二定位孔67A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第一定位孔66A的直径一致的尺寸。
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在除了散热部65以外的部分(第一方向另一侧部分),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凹部60F,凹部60F在仰视下,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状。在该凹部60F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用于使后述的连接器组件90的接头94插通的作为“插通部”的接头插通部60G。接头插通部60G在仰视下,形成为向第一方向一侧敞开的大致V字形状。此外,接头插通部60G在仰视下,相对于第一设置部61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并且配置于台阶部62的径向内侧。
如图6所示,在散热器60的上表面,在第一方向一侧部分,形成有向上侧敞开的壁退让部60H,壁退让部60H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扇形状。
进而,在散热器60的上表面,在壁退让部60H与接头插通部60G之间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将后述的连接器组件90固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处)第二固定螺纹部60J。第二固定螺纹部60J形成为向散热器60的上侧敞开的凹状,在第二固定螺纹部60J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并且,三处的第二固定螺纹部60J在俯视下,在第二方向上隔开给定的间隔而配置。
<关于电路基板70>
如图1~图8所示,电路基板70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圆板状,电路基板70的直径设定为比散热器60的直径稍小。并且,电路基板70与散热器60配置在同轴上,并且相邻地配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的下侧。由此,成为在电路基板70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外周部与散热器60的台阶部62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间隙G1(参照图4的(B))的结构。
此外,在电路基板70,在与散热器60的第一基板固定螺纹部61A1~第四基板固定螺纹部63A对应的位置处,贯通形成有四处的基板固定孔70A(参照图6以及图8)。并且,通过固定螺钉SC2从下侧插入到基板固定孔70A内并与第一基板固定螺纹部61A1~第四基板固定螺纹部63A螺合,从而电路基板70被固定于散热器60。由此,电动机部12配置于电路基板70的板厚方向一侧(下侧)。
在此,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与散热器6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对置面)中的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设置的部分构成为未涂敷抗蚀剂的非涂敷部71(参照图8中由灰色涂满的部分)。此外,在电路基板70的非涂敷部71,形成有接地图案,接地图案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抵接。即,电路基板70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接地设置。
此外,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划分为与散热器60的散热部65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配置的第一区域70AR1(参照图8中施加了阴影线的部分)、以及与散热器60的凹部60F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配置的第二区域70AR2。并且,在第一区域70AR1中,主要设置有旋转电机10中的电源系统的电子部件,在第二区域70AR2中,主要设置有旋转电机10中的控制系统的电子部件。
具体而言,如图6~图8所示,多个作为“发热元件”的FET74设置(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第一区域70AR1。即,多个FET74在仰视下,配置于第一设置部61的径向内侧。多个FET74配置于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对应的位置。详细而言,在电路基板70中,在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对应的位置处,分别配置有一对FET74,成对的FET74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参照图7)。由此,多个FET74分组为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配置于第二方向一侧的第一组(与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对应的四个FET74的组)、以及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配置于第二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组(与第一散热部65A对应的两个FET74的组)。并且,散热器60的第二设置部63配置于FET74的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更详细而言,FET74的第一组配置于第二设置部63与第二基板固定部61B之间,FET74的第二组配置于第三基板固定部61C与第二设置部63之间。
此外,在电路基板70向散热器60的固定状态下,以在FET74与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微小的间隙G2的方式,设定了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从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突出量(参照图12)。并且,在该间隙G2中,设置有作为“传热构件”的散热用油脂GR(参照图12)。由此,成为由FET74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用油脂GR传递至散热器60的结构。
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一侧面)的中央部,设置(安装)有磁传感器72。该磁传感器72接近电动机部12的旋转轴28中的磁铁30的上侧而配置,磁传感器72和磁铁30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配置(参照图2)。由此,成为通过磁传感器72来检测旋转轴28的旋转量(旋转角度)的结构。
此外,在电路基板70中,在与散热器60的第一定位孔66A以及第二定位孔67A对应的位置处,贯通形成有一对圆形的基板侧定位孔70B(参照图6)。该基板侧定位孔70B的直径尺寸设定为与第一定位孔66A的直径尺寸大致相同。
进而,如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在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在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与前述的汇流条端子部48A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连接电路基板70以及电动机部12(三根汇流条48)的连接器80。以下,对连接器80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图5以及图9~图12所示,连接器80构成为包含:三个连接端子86、以及用于保持三个连接端子86的端子支架81。并且,将汇流条48的汇流条端子部48A压入连接端子86,将电动机部12与连接端子86连接。即,连接器80构成为所谓的压配连接器。
[关于端子支架81]
端子支架81由树脂材料(绝缘材料)构成。从第一方向观察,端子支架81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大致E字形块状。具体而言,端子支架81构成为包含:构成端子支架81的基端部(上端部)的基座部82;以及从基座部82向下侧(电动机部12侧)突出的三处的保持主体部83。
基座部8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第二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设置于电路基板70的下表面。并且,在仰视下,基座部82相对于电路基板70配置为基座部82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与第一基准线L1一致(参照图4)。在基座部82,贯通形成有一对孔部82A,孔部82A配置于在仰视下相对于第一基准线L1在第二方向上成对称的位置。该孔部82A形成为以第一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跑道状。并且,在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孔部82A内,配置有固定螺钉SC2的头部。
此外,在基座部82,在与一对孔部82A对应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有向第一方向一侧延伸出的一对定位片82B。在该定位片82B的前端部,分别形成有定位销82C,定位销82C从定位片82B向上侧(电路基板70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有底圆筒状。此外,定位销82C的直径设定为与电路基板70的基板侧定位孔70B以及散热器60的第一定位孔66A的直径大致相同。
并且,第二方向一侧的定位销82C嵌入于电路基板70的基板侧定位孔70B内以及散热器60的第一定位孔66A内(参照图12)。此外,第二方向另一侧的定位销82C嵌入于电路基板70的基板侧定位孔70B内以及散热器60的第二定位孔67A内。由此,构成为端子支架81(即连接器80)相对于散热器60的位置由定位销82C决定。
三处的保持主体部83分别从基座部82的长边方向两端部以及长边方向中央部向下侧突出。该保持主体部83在仰视下,沿着基座部82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延伸。此外,保持主体部83构成为包含:构成保持主体部83的第一方向一侧端部的支架部84;以及构成保持主体部83的第一方向另一侧部分的罩部85。
支架部84形成为从基座部82向下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块状。在支架部84,在保持主体部83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一对保持孔84A1、84A2,保持孔84A1、84A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即,保持孔84A1、84A2也贯通基座部82。保持孔84A1、84A2在仰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配置。此外,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保持孔84A2配置于支架部84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在支架部84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保持孔84A2在仰视下,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敞开。进而,保持孔84A1、84A2的第二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后述的连接端子86的板厚稍大。
罩部85形成为在仰视下向第一方向一侧敞开的大致U字形柱状,并且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厚度方向的大致扁平状。具体而言,罩部85构成为包含:以第二方向为板厚方向的一对第一侧壁85A;以及将一对第一侧壁85A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进行连结的第二侧壁85B。并且,罩部85从基座部82的突出量远大于支架部84从基座部82的突出量。此外,一对第一侧壁85A的基端部中的第一方向一侧端部与支架部84连接。并且,罩部85的内部构成为用于收容后述的连接端子86的收容部85C。
在一对第一侧壁85A的前端部(下端部),在第一方向中间部处,分别形成有引导槽85D。引导槽85D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并且在第二方向上贯通。在引导槽85D的开口端部,形成有一对倾斜部85E,倾斜部85E随着去往下侧(引导槽85D的开口侧)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引导槽85D的宽度方向外侧)倾斜。此外,引导槽85D的槽宽设定为比汇流条端子部48A的板厚稍大,在后述的连接端子86与汇流条端子部48A的连接状态下,汇流条端子部48A插入到引导槽85D内。
在一对第一侧壁85A的内周面,分别形成有一对引导肋85F。引导肋85F相对于引导槽85D分别配置于第一方向一侧以及另一侧,并且从基座部82向下侧延伸出。并且,在第二方向上对置配置的引导肋85F形成组,形成组的引导肋85F的第二方向的分离距离设定为与后述的连接端子86的板厚大致一致。此外,在引导肋85F的前端部,形成有倾斜面85G,倾斜面85G随着去往下侧而向第一侧壁85A侧倾斜。
进而,在罩部85的收容部85C内,在与支架部84中的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的保持孔84A2的边界部分,设置有支承突起部85H(参照图11)。支承突起部85H从基座部82向下侧突出,支承突起部85H从基座部82的突出量小于支架部84从基座部82的突出量。此外,支承突起部85H在从第二方向观察的剖视下,形成为大致梯形状。
[关于连接端子86]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连接端子86由金属的板材构成。此外,连接端子86以第二方向为板厚方向而配置,并分别保持于端子支架81中的三处的保持主体部83。从第二方向观察,连接端子86形成为大致曲柄形板状。具体而言,连接端子86构成为包含:构成连接端子86的一端部(第一方向一侧的端部)的端子固定部87;构成连接端子86的另一端部(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的端子连接部88;以及连结端子固定部87以及端子连接部88的连结部89。
从第二方向观察,端子固定部87形成为向上侧(电路基板70侧)敞开的大致倒U字形板状。具体而言,端子固定部87构成为包含:构成端子固定部87的下端部的基部87A;以及从基部87A向上侧延伸出的一对接头部87B1、87B2。基部87A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相邻地配置于端子支架81的支架部84的下侧。一对接头部87B1、87B2与端子支架81的支架部84中的一对保持孔84A1、84A2对应地,在第一方向上排列配置。
此外,在配置于第一方向一侧的接头部87B1的基端部(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处)突起部87C。具体而言,两处的突起部87C从接头部87B1的基端部向第一方向一侧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此外,另两处的突起部87C从接头部87B1的基端部向第一方向另一侧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从第二方向观察,该突起部87C形成为大致楔形状。并且,接头部87B1从下侧嵌入于保持孔84A1内,使得突起部87C咬入端子支架81的保持孔84A1的内周面。由此,接头部87B1(即,连接端子86)保持于端子支架81。
此外,在配置于第一方向另一侧的接头部87B2的基端侧的部分,也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处)突起部87C,突起部87C从接头部87B2向第一方向一侧以及第二方向另一侧突出。并且,接头部87B2从下侧嵌入于保持孔84A2内,使得突起部87C咬入端子支架81的保持孔84A2的内周面。由此,接头部87B2(即连接端子86)保持于端子支架81。
进而,在接头部87B1、87B2的基端侧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向第二方向一侧突出的突出部87D(参照图10),突出部87D通过半冲裁加工等而成型。并且,在突出部87D压接端子支架81的保持孔84A1、84A2的内周面的状态下,接头部87B1、87B2嵌入于保持孔84A1、84A2内。
此外,一对接头部87B1、87B2的前端部(上端部)比端子支架81向上侧(电路基板70侧)突出,插入到电路基板70的端子孔70C内,并通过焊接而固定于电路基板70(参照图11)。另外,在图11中,为了方便起见,图示省略了将一对接头部87B1、87B2与电路基板70固定的焊料。
从第二方向观察,端子连接部88形成为向下侧(电动机部12侧)敞开的大致U字形板状。即,在端子连接部88中,形成有向下侧敞开的压入槽88A。并且,压入槽88A的开口侧的槽宽设定为大于端子支架81的引导槽85D的槽宽。另一方面,压入槽88A的底部侧的槽宽设定为随着去往压入槽88A的底部而变小。
在压入槽88A的开口端部,分别形成有端子压入部88B。端子压入部88B向第二方向一侧弯曲,并且从第二方向观察,形成为向压入槽88A的槽宽度方向内侧凸出的大致半圆状。并且,第一方向上的一对端子压入部88B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汇流条端子部48A的板厚稍短。
此外,端子连接部88收容在端子支架81的收容部85C内,端子连接部88的整体由端子支架81的罩部85覆盖。在端子连接部88收容到收容部85C内的收容状态下,端子连接部88的下端配置于比端子支架81的倾斜部85E靠上侧,并且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端子支架81的引导槽85D与端子连接部88的压入槽88A一致的位置。具体而言,从第二方向观察,一对端子压入部88B的一部分(圆弧状的顶部)配置于比端子支架81的倾斜部85E靠上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为向引导槽85D的槽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由此,汇流条48的汇流条端子部48A被压入一对端子压入部88B之间,端子压入部88B压接于汇流条端子部48A。
此外,在该收容状态下,端子连接部88由端子支架81的引导肋85F在第二方向上夹持,并且相对于端子支架81的基座部82(即,电路基板70)向下侧隔开配置。即,在端子连接部88与基座部82之间,形成有间隙,端子连接部88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保持于端子支架81。
连结部89形成为以第二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将端子固定部87中的另一个接头部87B2的基端部与端子连接部88的上端部进行连结。即,连接端子86除了端子连接部88中的端子压入部88B以外,形成为不具有弯曲部的平板状。此外,连结部89配置于比压入槽88A靠上侧(电路基板70侧),并且收容在端子支架81的收容部85C内。即,连结部89和压入槽88A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
进而,连结部89的端子固定部87侧的部分相对于端子支架81的支承突起部85H在下侧相邻配置,并与支承突起部85H抵接。换言之,支承突起部85H对连结部89的端子固定部87侧的部分从电路基板70侧进行支承。由此,构成为在汇流条48向端子连接部88的压入时,在向上的压入载荷作用于端子连接部88时,由支承突起部85H承受该压入载荷。此外,构成为在给定值以上的压入载荷输入到连结部89时,连结部89以与支承突起部85H的抵接部位为起点挠曲变形,端子连接部88向电路基板70侧位移。
<关于连接器组件90>
如图1~图6所示,连接器组件90具有模制部91,模制部91由树脂材料(绝缘材料)构成。模制部91构成为包含:模制基座92;以及三处的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二连接器部93B以及第三连接器部93C。模制基座9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并且,模制基座92在散热器60中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部分的上侧相邻配置,并将散热器60的接头插通部60G封闭。换言之,散热器60中的散热部65(第一方向一侧的部分)不由模制基座92(模制部91)覆盖而露出于旋转电机10的外部。
在模制基座92,在与散热器60的第一固定螺纹部60C1以及第二固定螺纹部60J对应的位置处,贯通形成有五处的固定孔92A。并且,固定螺钉SC3插入到固定孔92A内,并与第一固定螺纹部60C1以及第二固定螺纹部60J螺合,由此将模制基座92(即连接器组件90)固定于散热器60。
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二连接器部93B以及第三连接器部93C分别形成为筒状,并从模制基座92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出。此外,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二连接器部93B以及第三连接器部93C配置于壳体20的上端部的径向外侧,并且沿壳体20的周向排列配置。即,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三连接器部93C形成为向下侧敞开的筒状。
此外,在俯视下,模制基座92相对于电路基板70配置为模制基座92(连接器组件90)和电路基板70的FET74不重叠(参照图8)。换言之,散热器60中的散热部65未被模制基座92(模制部91)覆盖而露出于旋转电机10的外部(参照图1)。
此外,连接器组件90具有用于将电路基板70与车辆的控制部进行连接的多个接头94,接头94与模制部91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接头94的长边方向中间部插通于散热器60的接头插通部60G内,接头94的一端部焊接于电路基板70。由此,构成为能够从散热器60的台阶部62与电路基板70之间的间隙G1,目识别接头94的一端部向电路基板70的焊接状态(参照图4的(B))。此外,接头94的另一端部分别配置于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二连接器部93B以及第三连接器部93C的内部。并且,车辆侧的外部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部93A~第三连接器部93C。由此,成为如下结构,即:从车辆侧向电路基板70供给电流,并且输出控制信号,电动机部12通过电路基板70的控制而驱动。
(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旋转电机10中,电路基板70相邻配置于散热器60的下侧,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并且,电路基板70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的前端面以及第二设置部63的前端面,通过固定螺钉SC2固定于散热器60。此外,在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安装有多个FET74,FET74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接近而配置。具体而言,在FET74与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G2,在间隙G2中,夹设有散热用油脂GR。因此,由FET74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用油脂GR,从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传递到散热器60。然后,传递到散热器60的热量从散热部65向旋转电机10的外部散热。
在此,电路基板70中的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的部分构成为非涂敷部71,在非涂敷部71并未涂敷抗蚀剂。因此,能够不受抗蚀剂的膜厚偏差的影响地,使电路基板70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以及第二设置部63。由此,能够将安装于电路基板70的FET74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的间隙G2设定得极小。即,与假如在电路基板70的非涂敷部71涂敷了抗蚀剂的比较例相比,能够将上述间隙G2设定得较小,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将FET74配置于更接近的位置。由此,能够缩短散热用油脂GR的热传导路径。因此,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能够高效地将由FET74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60。通过以上,能够提高散热器60对FET74的散热效果。
此外,在电路基板70的非涂敷部71,形成有接地图案。因此,电路基板70接地设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此外,第一设置部61形成于散热器60的外周部,并且形成为沿周向延伸的大致圆弧状。并且,电路基板70的FET74在仰视下,配置于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成为由第一设置部61包围FET74那样的配置结构。由此,第一设置部61作为屏蔽对FET74的电噪声的屏蔽部而发挥功能。其结果,例如,能够降低来自FET74的辐射噪声等。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10的可靠性。
此外,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散热器60的周向的整周长度的1/2以上。因此,能够通过FET74包围电路基板70的一半以上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设置部61对安装于包含FET74的电路基板70的电子部件的屏蔽效果。
此外,在散热器60的下表面中的第一方向另一侧的外周部,形成有相对于第一设置部61的前端面(下表面)向上侧下降一级的台阶部62,台阶部62相对于电路基板70向上侧隔开配置。由此,在台阶部62与电路基板70之间,形成有间隙G1。此外,在散热器60中,使连接器组件90的接头94插通的接头插通部60G配置于台阶部62的径向内侧。由此,构成为能够从台阶部62与电路基板70之间的间隙G1目识别连接器组件90的接头94。因此,能够从间隙G1确认将连接器组件90组装于散热器60时的接头94与电路基板70的焊接状态。因此,能够提高将连接器组件90组装于散热器60时的作业性。
此外,在散热器60中,第二设置部63在仰视下,配置于第一散热部65A与第二散热部65B之间。因此,在ECU单元14中,第二设置部63在仰视下,配置于FET74的第一组与FET74的第二组之间。并且,电路基板70通过固定螺钉SC2固定于第二设置部63。
由此,例如,即使在电路基板70向远离散热器60的方向翘曲的情况下,也可以矫正电路基板70的翘曲,使电路基板70固定于散热器60。因此,能够抑制FET74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的间隙G2变大的情况。
此外,例如,即使在电路基板70向散热器60侧翘曲的情况下,电路基板70也与第二设置部63抵接。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70向散热器60侧的位移。因此,能够确保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的间隙G2。
通过以上,能够实现散热器60对FET74的散热效果的稳定化。
此外,在ECU单元14中,FET74的第一组配置于第二设置部63与第二基板固定部61B之间,FET74的第二组配置于第三基板固定部61C与第二设置部63之间。即,电路基板70在相对于FET74的第一组处于第二方向两侧的部位,固定于散热器60,在相对于FET74的第二组处于第二方向两侧的部位,固定于散热器60。因此,能够进一步使FET74与散热器60的第一散热部65A、第二散热部65B以及第三散热部65C之间的间隙G2稳定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实现散热器60对FET74的散热效果的稳定化。
此外,电路基板70的上表面划分为第一区域70AR1和第二区域70AR2,在第一区域70AR1,主要设置有旋转电机10中的电源系统的电子部件,在第二区域70AR2,主要设置有旋转电机10中的控制系统的电子部件。并且,在散热器60中,在与第二区域70AR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向第二区域70AR2侧敞开的凹部60F。因此,在电路基板70中,能够将高度较高的控制系统的电子部件配置于第二区域70AR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外周部由第一设置部61以及台阶部62构成,但也可以仅由第一设置部61来构成散热器60的下表面60E的外周部。即,也可以设为将电路基板70的外周部整体设置于第一设置部61的结构。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设置部61对FET74等电子部件的密封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60的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散热器60的周向的整周长度的1/2以上,但也可以将第一设置部61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小于散热器60的周向的整周长度的1/2。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根据这些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能够无需考虑抗蚀剂的涂敷厚度的偏差地设定发热元件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传热构件的热传导路径,能够提高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标号说明)
10旋转电机
12电动机部
20壳体
60散热器
61第一设置部(设置部)
70电路基板(基板)
71非涂敷部
GR散热用油脂(传热构件)。

Claims (2)

1.一种旋转电机,具备:
电动机部,其具有轴向一侧端部被封闭的有底筒状的壳体;
散热器,其将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封闭,并具有突状的设置部;
基板,其固定于所述设置部,且设置于所述设置部的部分构成为未涂敷抗蚀剂的非涂敷部;
发热元件,其安装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散热器对置的面;以及
传热构件,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发热元件之间,
所述设置部具有第一设置部,所述第一设置部在所述散热器的外周部沿周向延伸,
在设置于所述第一设置部的所述非涂敷部,形成有接地图案,
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所述发热元件配置于所述第一设置部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设置部的长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所述散热器的周向的整周长度的1/2以上。
CN202080038931.4A 2019-06-14 2020-03-26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3875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0748 2019-06-14
JP2019110748A JP7023892B2 (ja) 2019-06-14 2019-06-14 回転電機
PCT/JP2020/013867 WO2020250541A1 (ja) 2019-06-14 2020-03-26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5133A CN113875133A (zh) 2021-12-31
CN113875133B true CN113875133B (zh) 2024-03-12

Family

ID=7378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8931.4A Active CN113875133B (zh) 2019-06-14 2020-03-26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47275A1 (zh)
JP (1) JP7023892B2 (zh)
CN (1) CN113875133B (zh)
WO (1) WO2020250541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4542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7921995A (zh) * 2016-03-09 2018-04-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8148688A (ja) * 2017-03-06 2018-09-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99496B2 (en) * 2005-01-18 2007-04-03 Oriental Motor Boston Technology Group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electric motor and drive, optimized for high-temperature oper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1995A (zh) * 2016-03-09 2018-04-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7184542A (ja) * 2016-03-31 2017-10-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8148688A (ja) * 2017-03-06 2018-09-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3892B2 (ja) 2022-02-22
CN113875133A (zh) 2021-12-31
WO2020250541A1 (ja) 2020-12-17
US20220247275A1 (en) 2022-08-04
JP2020205654A (ja)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83977B2 (ja) 回転電機
US10008909B2 (en) Motor driving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20224208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CN110476334B (zh) 马达
US994938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1342587B (zh) 旋转电机
CN110771017B (zh) 具有壳体的电驱动单元
WO2018179831A1 (ja) モータ
WO2000001054A1 (en) Motor endshield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ally commutated motor
CN111033977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3080237A (ja) 回転電機
CN113875133B (zh) 旋转电机
JPH08275432A (ja)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8179832A1 (ja) モータ
JP7395924B2 (ja) モータ装置
JP7231398B2 (ja) 回転電機
US20230098144A1 (en) Motor
US20230102080A1 (en) Motor
WO2023079670A1 (ja) 回転電機
CN112636540A (zh) 带有壳体的电气的驱动单元
CN114128108A (zh) 带有极壳和电子器件壳体的电驱动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