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51649A -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51649A
CN113851649A CN202010597919.9A CN202010597919A CN113851649A CN 113851649 A CN113851649 A CN 113851649A CN 202010597919 A CN202010597919 A CN 202010597919A CN 113851649 A CN113851649 A CN 113851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binder
equal
less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79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51649B (zh
Inventor
陈娜
陈永坤
杨吉祥
阮泽文
郝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979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516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51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1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51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51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01M4/623Binders being polymers fluorinated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所述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以下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0.05≤a*c+b/d≤10(关系式一),0.01≤e*g/1000/f≤6(关系式二),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正极片和电池。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浆料中的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上述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正极浆料具有较好的粘结力,当制备成正极片时,可降低正极片的电阻率、提升正极片的剥离强度以及正极片的柔韧性。

Description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因此不仅可用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源,还可用于混合动力式电动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等各种场合。锂离子二次电池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电极浆料涂布于集电体上,在集电体上形成电极层。电极浆料可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电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及粘结剂混合并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粘结剂用于粘结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剂。三元体系尤其是高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含有较多的残留游离锂离子,这种正极活性材料与粘结剂容易交联,形成凝胶,导致正极活性材料变为果冻状无法使用。目前的常规粘结剂无法实现抗凝胶,而有抗凝胶功能的粘结剂存在粘结强度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正极活性材料的性能或者会影响所制备的电极片或者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内容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在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所述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以下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
0.05≤a*c+b/d≤10 (关系式一)
0.01≤e*g/1000/f≤6 (关系式二)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所述a表示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b表示所述第一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c表示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的值,所述比表面积的单位为m2/g;所述d表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的值,所述粒径D50的单位为μm;所述e表示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f表示所述第二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g表示所述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的值,单位为ppm。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活性层包括如上面所述正极浆料形成的涂层。
在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如上面所述的正极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浆料中的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0.05≤a*c+b/d≤10,0.01≤e*g/1000/f≤6时,正极浆料颗粒之间具有较好的粘结力且能避免正极浆料形成凝胶,当正极浆料制备成正极片时,可降低正极片的电阻率,以及提高正极片的柔韧性和剥离强度,当将该正极片制备成电池时,可降低电池的阻抗,提高电池的导电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正极浆料,所述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所述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以下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
0.05≤a*c+b/d≤10 (关系式一)
0.01≤e*g/1000/f≤6 (关系式二)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所述a表示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b表示所述第一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c表示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的值,所述比表面积的单位为m2/g;所述d表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的值,所述粒径D50的单位为μm;所述e表示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f表示所述第二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g表示所述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的值,单位为ppm。
在本申请中,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大于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在正极浆料中作为主要粘结剂用于粘结正极浆料中的正极材料颗粒。
所述正极材料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含量是指在前驱体与锂源烧结过程中,未进入前驱体的体相,在前驱体表面富集的不具有电化学活性的锂离子的含量。所述前驱体是指金属氢氧化物和/或金属氧化物。优选的,所述前驱体包括三元前驱体,所述三元前驱体包括镍钴锰前驱体。
所述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是指通过统计分析在10000倍下的SEM下约300个一次颗粒的长边大小,计算得出的一次颗粒的粒径。其中一次颗粒是指未团聚的颗粒,多个一次颗粒团聚可形成二次颗粒,或者说一次颗粒是构成二次颗粒的最小单元。
在正极浆料中,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与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是直接相关的,当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越大,所采用的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也要越大,从而可以保证正极材料颗粒之间具有较大的粘结力,当制作成正极片时,可以提高正极片中正极活性层的剥离强度,避免正极片中的正极活性层掉料;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和第一粘结剂的添加量同样是直接相关的,当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越大,其比表面积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同样质量的正极材料所需要的第一粘结剂的量就会减少。
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小于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第二粘结剂相对于第一粘结剂来说是弱粘结性的。正极材料中一般为锂离子正极材料,锂离子正极材料中一般含有残留游离锂离子,当正极材料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含量越高时,正极材料中的游离氢氧根离子也会越多,具有较高特性粘度的第一粘结剂与游离氢氧根离子反应,使得正极浆料形成凝胶,导致正极浆料变为果冻状无法使用。因此,当正极材料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含量越高时,为了保证正极材料与第一粘结剂能够正常的混合,需要添加更多的特性粘度较小的第二粘结剂来避免正极浆料形成凝胶,也就是说第二粘结剂的添加量以及特性粘度、正极材料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含量与正极浆料的性能相关。
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当正极浆料中的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第一粘结剂的添加量、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以及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设置满足上述关系式一,同时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第二粘结剂的添加量以及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设置满足上述关系式二时,所述正极浆料颗粒之间具有较好的粘结力且能避免正极浆料形成凝胶,当正极浆料制备成正极片时,可降低正极片的电阻率,以及提高正极片的柔韧性和剥离强度,当将该正极片制备成电池时,可降低电池的阻抗,提高电池的导电性能。
优选的,所述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0.2≤a*c+b/d≤5,0.1≤e*g/1000/f≤3。
更优选的,0.2≤a*c+b/d≤2,0.1≤e*g/1000/f≤0.8。更优选的,0.2≤a*c+b/d≤1。
优选的,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4≤a≤0.6,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0.2≤b≤2.0,所述c的取值范围为:0.5≤c≤1.2,所述d的取值范围为:1.0≤d≤3.0。更优选的,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0.3≤b≤0.9。
优选的,所述e的取值范围为:0.3≤e≤0.5,所述f的取值范围为:0.2≤f≤2.0,所述g的取值范围为:800≤g≤1500。更优选的,所述f的取值范围为:0.6≤f≤1.0。
优选的,所述第一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共聚得到的第一共聚物,所述偏氟乙烯和所述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的质量比为(85.00-99.99)∶(0.01-15.00);所述第二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共聚得到的第二共聚物,所述偏氟乙烯和所述三氟氯乙烯的质量比为(85.00-99.05)∶(0.05-15.00)。
其中,第一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共聚得到的第一共聚物,其具有较高的特性粘度。第二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共聚得到的第二共聚物,具有较低的特性粘度。
三氟氯乙烯相较于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三氟氯乙烯位于其中一个碳上的氟和氯相较于活性基团的极性较弱,而正极浆料中具有极性较强的氢氧根离子,活性基团的极性相较于三氟氯乙烯其中一个碳上的氟和氯的极性更接近于氢氧根离子的极性,因此第一粘结剂相较于第二粘结剂的粘结力更强。
当正极材料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含量较多时,会使得正极材料中的游离氢氧根离子变多,第一共聚物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而在第一共聚物中形成双键,具体的,氢氧根离子会进攻第一共聚物中偏氟乙烯单体上的氢原子,氢原子脱出后,其相邻碳原子上所连接的氟原子带有很强的负电荷,氟原子再去攻击其相邻碳原子的氢原子,脱出氟化氢而形成双键,同样的,第二共聚物也会与氢氧根离子发生反应而在第二共聚物中形成双键。但是在第一共聚物中形成的双键的量比第二共聚物中形成的双键的量要多,具体的,在第一共聚物中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与偏氟乙烯较难发生共聚,而使在第一共聚物中发生共聚的主要单体为偏氟乙烯,且在第一共聚物中形成的链较长,对于第一共聚物来说,其中能够被氢氧根离子进攻而生成双键的偏氟乙烯单体的较多,因此,在第一共聚物中形成的双键较多;在第二共聚物中三氟氯乙烯与偏氟乙烯较易发生共聚而使在第二共聚物中的偏氟乙烯单体的量较少,并且在第二共聚物中形成的链相对较短,对于一个第二共聚物来说,其中能够被氢氧根离子进攻而生成双键的偏氟乙烯单体的较少,因此在第二共聚物中形成的双键较少。较多双键的存在会导致正极浆料变成凝胶,形成果冻状,无法正常使用。第二粘结剂中的第二共聚物中的双键较少,将第二粘结剂添加至正极浆料中可弱化正极浆料变成凝胶的情况。因此,在本发明中,将第二粘结剂与第一粘结剂配合使用,可以保证正极浆料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同时还能保证所形成的正极片的柔韧性。
优选的,所述活性基团包括羧基、环氧基、羟基和磺酸基中的至少一中。上述优选的活性基团具有较高的极性,可以提高第一粘结剂与正极浆料的粘结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粘结剂中还包括第三共聚物,所述第三共聚物由偏氟乙烯和第一单体共聚得到;所述第二粘结剂中还包括第四共聚物,所述第四共聚物由偏氟乙烯和第二单体共聚得到;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各自独立的选自氟化亚乙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代烷基乙烯基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巴豆酸缩水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三共聚物占所述第一粘结剂的摩尔百分数为0.01%-15%,所述第四共聚物占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摩尔百分数为0.01%-15%。
即,在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中还包括少量的其他共聚物,第三共聚物和第四共聚物的量控制在上述比例范围以内,可有效保证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在正极浆料中的作用。
其中,第三共聚物和第四共聚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第三共聚物和第四共聚物相同时,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相同。当第三共聚物和第四共聚物不相同时,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不相同。
优选的,所述正极材料包括LiNixCoyMz,其中x+y+z=1,所述x的取值范围为:0.33≤x≤0.98,所述y的取值范围为:0.01≤y≤0.33,所述z的取值范围为:0.01≤z≤0.33,其中,所述M选自Mn、Al、Zr、Ti、Y、Sr和W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LiNixCoyMz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优选在800至1500ppm。
优选的,所述正极浆料还包括导电剂,所述正极材料与导电剂的质量比为100∶(0.5-2.0)。
优选的,所述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碳管、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导电剂为导电炭黑、碳管和石墨烯,导电炭黑、碳管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为(0.3-0.9)∶(0.2-0.8)∶(0.1-0.5)。
可选的,所述正极浆料中还包括溶剂。所述溶剂优选为氮甲基吡咯烷酮。所述溶剂与所述第一粘结剂的质量比为35∶(0.2-2)。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正极片,所述正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活性层包括如上面任一项所述正极浆料形成的涂层。本发明提供的正极片中包括上面所述正极浆料形成的涂层,提高正极片的剥离强度,避免正极片表面掉料,还可以提升正极片的导电性能和柔韧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如上面所述的正极片。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包括具有上述正极片,可以降低电池的电阻率,提升电池的导电性能。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多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准备原料:将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导电剂、第一粘结剂、第二粘结剂和氮甲基吡咯烷酮按照质量比为100∶1∶(0.2-2)∶(0.2-2)∶35进行配制,其中氮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导电剂为导电炭黑、碳管和石墨烯,导电炭黑、碳管和石墨烯的质量比为0.6∶0.5∶0.3。在下述表1中列出了多个实施例,其中每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用量在表1中给出,以及每个实施例中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在表1中给出。
其中,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测试方法为:采用乌式粘度计,测试环境温度为25℃,将200mg第一粘结剂或者第二粘结剂溶解于100mlDMF(二甲基甲酰胺)中,密封加热溶解,加热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测得第一粘结剂或者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
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的比表面积的测试方法为:采用气体吸附方法,多点位置测试,测试标准为ISO-9277/GB/T19587-2004。
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的测试方法为:利用10000倍下的SEM图片,统计300个左右的一次粒子的长边尺寸,做数据的统计分布,得出一次颗粒的粒径D50。
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中的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的测试方法:采用电化学滴定法,设备为瑞士万通905电位滴定仪;测试方法为:(1)、取10g三元样品在1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5min;(2)、抽滤取上清液50mL;(3)、利用去离子水将液面调至合适的液位,采用硫酸进行电位滴定,根据硫酸的滴加的量计算LiOH和Li2CO3的含量。
制备正极浆料:按照上述比例将其中一部分氮甲基吡咯烷酮和第一粘结剂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1小时,将剩余部分的氮甲基吡咯烷酮和第二粘结剂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1小时,将导电剂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30分钟,搅拌均匀后,将正极材料LiNi0.83Co0.12Mn0.05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1.5小时,搅拌完成后进行过筛得到正极浆料。
将得到的正极浆料进行性能测试,包括浆料稳定时间测试、做成正极片后的极片剥离强度测试、极片纵向电阻率测试、正极片柔韧性测试、做成电池后的电池阻抗性能测试。
浆料稳定时间测试方法:将浆料按照实验配方配制浆料,测试初始粘度,粘度的范围在3500±500mpa·s;将浆料放置在控制温湿度的环境中(温度:25℃±3℃,露点:-20℃),间隔不同时间测试浆料粘度,当粘度变化超过25%时,视为浆料失效,浆料存在不稳定。
极片剥离强度测试方法:将面密度为200g/dm2、压实密度为3.6g/mm3的正极片裁成4*10cm的正极片,利用剥离力测试仪上进行测试。
极片纵向电阻率测试方法:将面密度为200g/dm2的正极片,利用胶带将极片从箔材上剥离,裁成直接为1.5cm的极片,在BER1300极片电阻仪上进行测试。
正极片柔韧性测试方法:采用三点压弯折的测试方法,为在万能试验机上开发的一种测试方法。具体为:将极片裁成4cm*15cm的形状,放在两个垫块上,两个垫块与极片垂直,采用厚度为4mm的钢片从垂直于极片的方向自上而下走,钢片连着压力传感器,由传感器记录钢片与极片之间的力与钢片压力导致极片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采用最大力下所对应的位移,最大力的50%的位移变化来定义极片柔韧性。
电池阻抗性能测试方法:将电池调至60%SOC,采用电流3C,充放电时间为10s的测试方法,测试电池DCIR,将DCIR的数值与电池1/3C放电容量的乘积作为电池阻抗的表征。
具体请参阅下述表1至表4,其中表1为各实施例中正极浆料的类型不同,其他相同,表2为表1各实施例制备得到的正极浆料的性能数据,表3为各对比例中正极浆料的类型不同,其他相同,表4为表3各对比例制备得到的正极浆料的性能数据。表1和表3中,a表示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单位为g-1;b表示第一粘结剂占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c表示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的值,单位为m2/g;d表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D50粒径的值,单位为μm;e表示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单位为g-1;f表示第二粘结剂占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g表示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的值,单位为ppm。
表1
Figure BDA0002558036800000091
表2
Figure BDA0002558036800000101
从上述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1-实施例8所制备的正极浆料在满足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的情况下,电极浆料的稳定时间最长可以保持72h,最短有24h,浆料稳定时间越长,说明电极浆料的抗凝胶性越好;所制备的极片柔韧性最大有4.0mm,极片柔韧性值越大,说明所制备的电极片越柔软;所制备的电极片在压后的剥离强度可达0.65N/mm,剥离强度值越大,说明电极片不容易电料,电极片中的材料颗粒粘结的越好;所制备的电极片的极片纵向电阻率最低可达5.5(Ω·m),极片纵向电阻率越低,说明电极片的导电性能更佳;所制备的电池的电池阻抗最底可达63mΩ·Ah,电池阻抗越低,说明电池的导电性能越好。
表3
Figure BDA0002558036800000102
Figure BDA0002558036800000111
表4
Figure BDA0002558036800000112
请结合表1至表4可以得知,表1中各实施例所制备的电极浆料的性能优于表2中各对比例所制备的电极浆料的性能。
对于对比例1,虽然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的值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小于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致使极片压后剥离强度变差,极片纵向电阻率和电池阻抗有所增加,效果较差;
对于对比例2和对比例3,虽然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的值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小于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且正极材料的粒径较大,致使所制备的电极片掉料,效果不佳;
对于对比例4和对比例5,关系式一的值不在本发明的范围,且正极材料的粒径过小,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过大,第一粘结剂的两较多或者第二粘结剂的量不够,使得正极片的极片柔韧性下降,并且制备的电池的电池阻抗较高;
对于对比例6,关系式二的值不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太少,使得正极材料与粘结剂之间的粘结力下降,使得浆料稳定时间急剧下降,说明抗凝胶性能较差;
对于对比例7,虽然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的值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但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小于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且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太高,极片纵向电阻率和电池阻抗较高;
对于对比例8,关系式一的值不在本发明的范围,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较小,导致粘结剂的添加量较多,极片柔韧性降低,电池阻抗很高。
对于对比例9和对比例10,关系式二的值不在本发明的范围,为了保证正极浆料的流动性正常,需要添加很多的添加剂,导致电池阻抗很高;或者无法保证正极浆料的流动性,浆料凝胶,而不能做成极片和电池。
由此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浆料中的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上述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时,在保证正极浆料的粘结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制备成正极片时,降低正极片的电阻率、提升正极片的剥离强度以及正极片的柔韧性,降低所制备的电池的电阻率,提升电池的导电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浆料包括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所述正极材料、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满足以下关系式一和关系式二:
0.05≤a*c+b/d≤10 (关系式一)
0.01≤e*g/1000/f≤6 (关系式二)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所述a表示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一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b表示所述第一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c表示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的值,所述比表面积的单位为m2/g;所述d表示正极材料的一次颗粒的粒径D50的值,所述粒径D50的单位为μm;所述e表示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值,所述第二粘结剂的特性粘度的单位为g-1;所述f表示所述第二粘结剂占所述正极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的100倍的值;所述g表示所述正极材料中残留游离锂离子的含量的值,单位为pp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a的取值范围为:0.4≤a≤0.6,所述b的取值范围为:0.2≤b≤2.0,所述c的取值范围为:0.5≤c≤1.2,所述d的取值范围为:1.0≤d≤3.0;
所述e的取值范围为:0.3≤e≤0.5,所述f的取值范围为:0.2≤f≤2.0,所述g的取值范围为:800≤g≤15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共聚得到的第一共聚物,所述偏氟乙烯和所述含活性基团的乙烯烃化合物的质量比为(85.00-99.99)∶(0.01-15.00);
所述第二粘结剂包括由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共聚得到的第二共聚物,所述偏氟乙烯和所述三氟氯乙烯的质量比为(85.00-99.05)∶(0.05-15.0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基团包括羧基、环氧基、羟基和磺酸基中的至少一中。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剂中还包括第三共聚物,所述第三共聚物由偏氟乙烯和第一单体共聚得到;所述第二粘结剂中还包括第四共聚物,所述第四共聚物由偏氟乙烯和第二单体共聚得到;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各自独立的选自氟化亚乙烯、三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氟代烷基乙烯基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巴豆酸缩水甘油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三共聚物占所述第一粘结剂的摩尔百分数为0.01%-15%,所述第四共聚物占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摩尔百分数为0.01%-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包括LiNixCoyMz,其中x+y+z=1,所述x的取值范围为:0.33≤x≤0.98,所述y的取值范围为:0.01≤y≤0.33,所述z的取值范围为:0.01≤z≤0.33,其中,所述M选自Mn、Al、Zr、Ti、Y、Sr和W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浆料还包括导电剂,所述正极材料与导电剂的质量比为100∶(0.5-2.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浆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剂包括导电炭黑、碳管、碳纤维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9.一种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层,所述正极活性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正极浆料形成的涂层。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正极片。
CN202010597919.9A 2020-06-28 2020-06-28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Active CN1138516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7919.9A CN113851649B (zh) 2020-06-28 2020-06-28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7919.9A CN113851649B (zh) 2020-06-28 2020-06-28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1649A true CN113851649A (zh) 2021-12-28
CN113851649B CN113851649B (zh) 2023-06-13

Family

ID=78972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97919.9A Active CN113851649B (zh) 2020-06-28 2020-06-28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5164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7276A (zh) * 2005-07-29 2007-02-21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JP2007194202A (ja) * 2005-12-20 2007-08-02 Sony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3066296A (zh) * 2012-12-20 2013-04-24 深圳华粤宝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片、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WO2018092675A1 (ja) * 2016-11-15 2018-05-24 株式会社クレハ フッ化ビニリデン共重合体、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電極合剤、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8091824A (zh) * 2017-12-12 2018-05-29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采用该正极极片的锂电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7276A (zh) * 2005-07-29 2007-02-21 索尼株式会社 电池
JP2007194202A (ja) * 2005-12-20 2007-08-02 Sony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3066296A (zh) * 2012-12-20 2013-04-24 深圳华粤宝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片、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WO2018092675A1 (ja) * 2016-11-15 2018-05-24 株式会社クレハ フッ化ビニリデン共重合体、バインダー組成物、電極合剤、電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8091824A (zh) * 2017-12-12 2018-05-29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与采用该正极极片的锂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51649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4840B (zh) 正極結構體及二次電池
KR102160398B1 (ko) 바인더 조성물,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비수 전해질 이차전지
EP2639863B1 (en) Secondary battery positive electrode
KR101539819B1 (ko)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차 전지
KR20150032943A (ko)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부극용 슬러리,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JPWO2010092977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電極合剤用スラリー、該スラリーを用いた電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20140020919A (ko)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부극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부극, 및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US20230141592A1 (en) Binder composition for secondary battery
JP6020209B2 (ja) 二次電池負極用スラリー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20230216055A1 (en) Binder composition for secondary battery
EP3809500A1 (en) Binder composition, electrode mixture, electrode stru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structure, and secondary cell
KR20200074889A (ko)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슬러리 조성물,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차 전지
KR20120104081A (ko) 2 차 전지용 정극 및 2 차 전지
CN112186189B (zh) 一种高镍三元材料正极片及电池
US20200067076A1 (en)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electrochemical cel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KR20200123781A (ko)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슬러리 조성물 및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WO2018155712A1 (ja) 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電極用樹脂、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電極形成用組成物、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電極及びエネルギーデバイス
KR102590176B1 (ko) 이차전지용 고체 전해질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고체 전해질
CN113851649B (zh) 正极浆料、正极片及电池
CN113839037B (zh) 导电剂、电极浆料、电极片及电池
JP7288216B2 (ja) 固体二次電池用スラリー、固体二次電池用層形成方法及び固体二次電池
CN111969207B (zh) 一种负极粘接剂及包含该负极粘接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US20230114903A1 (en) Binder composition for secondary battery
CN116057721A (zh) 电化学元件用粘结剂组合物、电化学元件用导电材料分散液、电化学元件电极用浆料、电化学元件用电极、以及电化学元件
TWI830995B (zh) 電極合劑、電極及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