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0659A -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0659A
CN113840659A CN202080034835.2A CN202080034835A CN113840659A CN 113840659 A CN113840659 A CN 113840659A CN 202080034835 A CN202080034835 A CN 202080034835A CN 113840659 A CN113840659 A CN 113840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lange
attachment
support flange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48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0659B (zh
Inventor
S·贝卡
V·迪费尔
M·施吕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13840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0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0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5Support of gearboxes, e.g. torque arms, or attachment to other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4/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roller mills
    • B02C4/28Details
    • B02C4/42Driving mechanisms; Roller speed control
    • B02C4/426Torque counterbalancing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 F16H35/06Gearings designed to allow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supports thereof without ill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4/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roller mills
    • B02C4/02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roller mills with two or more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装置(12),其具有:第一支撑法兰(36),其可耦联到第一传动器;第二支撑法兰(38),其可耦联到第二传动器;以及支撑(40),支撑力经由该支撑可从第一支撑法兰(36)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38)。支撑(40)包括杆元件(42),其以铰接方式耦联到附接元件(46),从而以铰接方式耦联到第一支撑法兰(36)。支撑(40)包括支撑元件(48),其以铰接方式耦联到杆元件(42)并且连接到第二支撑法兰(38)。附接元件(46)具有两个附接部(52、54)。支撑元件(48)具有两个支撑部(56、58)。杆元件(42)布置在附接部(52、54)、支撑部(56、58)之间,并且经由附接部(52、54)以铰接方式耦联到附接元件(46),并且经由支撑部(56、58)以铰接方式耦联到支撑元件(48)。

Description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背景技术
EP 0775525 A1公开了一种用于两个反向驱动的辊子的扭矩支撑系统,在机器框架中,其中一个辊子固定布置,另一个辊子相对于固定的辊子可移动地布置。每个辊子都在同一辊子侧配置有轴颈,轴颈上安装有传动器。扭矩支撑与传动器固定连接,在每种情况下,两个铰接点通过连杆铰接地一起连接到扭矩支撑。由此提出,所述连杆的所有铰接点布置在穿过所述辊子的轴线延伸的中间平面的一侧上。
此外,推断由EP0992710 A2已知一种用于传动器的双侧扭矩支撑,其安装到工作机的机器轴上。
从WO2017/091684A1中可以了解到本文开头所定义类型的布置,该布置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支撑系统,不会减少支撑法兰中的弯曲力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和一种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从而可以实现特别低负荷的运行。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支撑装置以及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1的特征的装置来实现。在其余权利要求中描述了本发明可取的进一步改进的有利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特别是至少或恰好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因此例如用于由所述传动器形成的传动器对。支撑装置例如也被称为扭矩支撑或起到扭矩支撑的作用,具有第一支撑法兰,该第一支撑法兰可以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与第一传动器耦联。特别地,例如第一支撑法兰可以与第一传动器的第一壳体特别是以扭矩传递的方式耦联。特别可以想到的是,第一支撑法兰可以与第一传动器、特别与第一传动器的第一壳体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耦联,或者第一支撑法兰与第一传动器、特别与第一传动器的第一壳体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耦联。换言之,第一支撑法兰例如与第一传动器、特别与第一传动器的第一壳体固定或刚性地可连接或连接。
此外,支撑装置具有第二支撑法兰,所述第二支撑法兰能够与第二传动器特别是以扭矩传递的方式耦联。特别可以想到的是,第二支撑法兰能够与第二传动器的第二壳体特别是以扭矩传递的方式耦联。在此特别可以提出,第二支撑法兰以不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传动器、特别是第二壳体耦联或可以耦联。换言之,第二支撑法兰与第二传动器、特别是第二壳体刚性或固定地可以耦联或耦联。因为相应支撑法兰与相应传动器特别以扭矩传递的方式可以耦联或耦联,所以例如能够将扭矩或由扭矩引起的反作用扭矩在相应传动器上游、特别在相应壳体上游传递到相应支撑法兰并且经由相应支撑法兰支撑,特别使得相应壳体被支撑并且由此被固定以防止旋转。由此可能的是,特别是支撑相应传动器的相应传动器元件,例如以不可旋转方式与相应壳体连接的传动器元件,并且因此将其固定防止旋转。
支撑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支撑,经由所述支撑能够将支撑力从第一支撑法兰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这意味着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扭矩或反作用扭矩,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例如可以从第一壳体传递到第一支撑法兰并且从第一支撑法兰经由支撑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并且可以由此得到支撑。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具有杆元件(也被称为支柱或支柱元件),该杆元件与设置在第一支撑法兰上的附接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因此与第一支撑法兰以铰接方式耦联。特别可以提出,杆元件借助于联接头、特别是恰好一个联接头与附接元件以及第一支撑法兰以铰接方式耦联。附接元件例如是所谓的凸耳,其例如从支撑法兰本身突出,特别是沿着第一传动器的径向突出。
原则上可以想到的是,附接元件与第一支撑法兰形成为一体,或者附接元件和第一支撑法兰是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
此外,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具有与杆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的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例如借助于第二联接头、特别是恰好一个第二联接头与杆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此外,支撑元件与第二支撑法兰连接。特别地,支撑元件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不可旋转方式与第二支撑法兰连接。由此例如可以将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从第一壳体传递到第一支撑法兰、从第一支撑法兰经由附接元件传递到杆元件、从杆元件传递到支撑元件并且从支撑元件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并且由此得到支撑。优选地,杆元件与附接元件分开形成、与支撑法兰分开形成并且与支撑元件分开形成,其中,支撑法兰也被称为法兰。此外,支撑元件可以与杆元件分开形成并且与支撑法兰分开形成。
为了能够实现支撑装置的特别低负荷的运行,根据本发明提出,附接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一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附接部。所述附接部可以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所述附接部是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经由所述第一支撑法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出,支撑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一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支撑部可以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所述支撑部可以是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经由第二支撑法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此外,根据本发明还提出,杆元件部分地布置在附接部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支撑部之间。由此,杆元件以铰接方式与附接元件耦联并且因此经由附接部与第一支撑法兰耦联。此外,杆元件经由支撑部以铰接方式与支撑元件耦联。由于支撑元件具有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因此支撑元件为双段设计。因此可以实现特别低负荷的运行。本发明特别是基于以下发现:
出于安装空间和布置空间的原因,可期望的是,支撑法兰特别是支撑以如下方式布置,即,杆元件不承受拉伸载荷,而承受压缩载荷。这可能导致在支撑的朝向或连接第二支撑法兰的端部上的压缩载荷,这又可能导致第二支撑法兰的拉伸载荷。相应支撑法兰上由此产生的这种拉伸载荷和拉应力可能是不期望的或不利的,并且特别是可能导致在相应支撑法兰上附加的弯曲应力。因此,相应支撑法兰必须由特别坚固的、特别是高强度的材料制成,这可导致支撑装置的不期望的高成本。此外可以想到的是,将相应支撑法兰的尺寸设计成特别大的或实心的,然而这可能导致支撑装置的不期望的高重量和不期望的高空间需求。
通过支撑元件的所述双段设计,可以避免特别是第二支撑法兰上的过度载荷,从而相应支撑法兰或支撑装置整体上可以构造为特别复杂精细并且因此在重量、成本、安装空间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实现特别将这种载荷引入、特别是引入到第二支撑法兰中,从而获得相互抵消的弯曲力矩。由此可以避免在第二支撑法兰中的不期望的且过度的弯曲应力。此外,例如与支撑元件的单段构造相比,特别是第二支撑法兰处的双段构造导致能够经由摩擦传递两倍的力。结果,例如,使用的螺钉特别是带肩螺钉可以释放载荷,使得支撑装置可以被配置为特别复杂精细。
因为支撑元件具有两个彼此间隔的支撑部,杆元件布置在这两个支撑部之间,并且因为杆元件经由彼此间隔的支撑部与支撑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实现了支撑元件到杆元件的双段铰接式附接。这种双段附接优选也可以应用于第二支撑法兰。由此优选提出,支撑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二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支撑区域,第二支撑法兰布置在所述支撑区域之间,其中,第二支撑法兰经由支撑区域与支撑元件特别是以扭矩传递的方式或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由此也提供支撑元件与第二支撑法兰的双段的、然而优选固定的或不可旋转的附接,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支撑法兰上的过度的且不期望的弯曲载荷。在此可以想到的是,支撑区域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支撑区域是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经由第二支撑法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特别可以想到的是,所述支撑部中的第一支撑部和所述支撑区域中的第一支撑区域彼此形成为一体并且因此例如通过一体式的第一部件形成,其中,例如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区域彼此形成为一体并且由此例如通过一体式的第二部件形成。这些部件是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经由第二支撑法兰和/或经由杆元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特别地,相应部件可以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因此例如为金属板或者板金结构件的形式。替代地或附加地可想到的是,相应附接部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因此为金属板或板金结构件的形式。
优选地,第一支撑元件经由特别是在第二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支撑区域以扭矩传递或不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支撑法兰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法兰可以布置在支撑区域之间。
总之可以看出,通过支撑元件的双段构造可以实现在支撑元件上引入特别有利的力的特别有利的支撑系统,特别是可以避免过度的弯曲载荷。
特别可以想到的是,所述部件为对称形式,其中,替换地或附加地可以提出,所述附接部构造为彼此对称。特别是可以实现至少几乎无弯曲力矩地将载荷引入到支撑和对应的第二支撑法兰中,从而可以避免第二支撑法兰的过度载荷特别是拉伸载荷。因此,可以避免支撑装置的不期望的过大尺寸。此外,杆元件可以设计为特别简单的支柱结构,并且因此在重量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此外,部件的相应壁厚、特别是板金厚度可以保持得很小,从而支撑的重量可以保持得特别低。此外,可以实现烧损时特别高的加工速度。此外,可以实现前述螺钉、特别是带肩螺钉的双段加载,从而可以特别好地利用所使用的材料。相应双段附接或加载特别可理解为,支撑经由至少或恰好两个分型线附接到杆元件或第二支撑法兰。此外,螺钉的双段加载可以理解为,螺钉通过或经由两个分型线加载,由此螺钉上的载荷可以保持得特别小。
为了能够将支撑装置的成本和重量保持得特别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杆元件形成为一体。
另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相应支撑法兰为铸造结构件。由此,相应支撑法兰特别能够由铸铁制成。由此可以将支撑装置的成本保持得特别低。此外,可以避免过度载荷、特别是第二支撑法兰的拉伸载荷。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在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中,支撑元件在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支撑法兰下方。由此,支撑装置在装置的完全制造状态中占据其安装位置,该装置例如为系统、机器或设备的形式,所述装置在其完全制造状态中具有支撑装置和传动器。支撑装置以及因此所述装置的安装位置是所述装置特别是为所述装置预期使用而设置的所述支撑装置的以及特别是所述支撑装置特别是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定向。因为支撑元件基于安装位置在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支撑法兰下方,因此可以将支撑装置的空间需求保持得特别小。支撑元件在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中至少主要布置在支撑法兰下方的特征特别可以理解为,支撑元件布置为使其多于一半的体积或其外圆周形式位于支撑法兰下方。
为了实现特别有利的以及安装空间方面有利的运行,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出,支撑装置具有第二支撑,经由该第二支撑能够将第二支撑力从第二支撑法兰传递到第一支撑法兰。由此例如可以将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从第二传动器、特别是从第二传动器的第二壳体经由第二支撑法兰传递到第二支撑并且从第二支撑传递到第一支撑法兰,由此可以支撑第二壳体并且特别是将其固定防止其旋转。与第一传动器和第一支撑相关的结论也可比照适用于第二传动器和第二支撑,反之亦然。
在此,第二支撑具有第二杆元件(也被称为第二支柱或第二支柱元件),该第二杆元件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法兰上的第二附接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由此与第二支撑法兰以铰接方式耦联。特别地,例如第二杆元件借助于第三联接头、特别是恰好一个第三联接头以铰接方式与附接元件耦联进而与第二支撑法兰耦联。第二支撑还具有与第二杆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的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与第一支撑法兰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和/或不可旋转方式连接。特别地,例如第二支撑元件借助于第四联接头、特别是恰好一个第四联接头与第二杆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通过使用第二支撑,第二传动器也可以特别有利地并且特别是以特别有利于安装空间的方式被支撑。
已经示出特别有利的是,在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中,第二支撑元件在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支撑法兰上方。由此可以将支撑装置的空间需求保持在特别小的框架内。在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中,第二支撑元件在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布置在支撑法兰上方的特征特别可以理解为,第二支撑元件在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中布置为使其多于一半的体积或其外圆周形式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支撑法兰上方。
已经示出特别有利的是,杆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二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杆部。在第一杆部之间布置有第二支撑元件,该第二支撑元件经由第一杆部以铰接方式与第二杆元件耦联。杆元件还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二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杆部,第二附接元件布置在两个第二杆部之间。第二附接元件经由第二杆部以铰接方式与第二杆元件耦联。由此可以确保第二杆元件与第二支撑元件和第二附接元件的特别有利的、成本低廉的且低负荷的附接。
第一杆部例如彼此形成为一体,其中,替代地或附加地提出,第二杆部可以彼此形成为一体。此外,可以想到的是,第一杆部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和/或第二杆部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特别可以想到的是,第一杆部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杆部中的第一部分由第一一体式结构元件形成。此外,第一杆部中的第二部分和第二杆部中的第二部分由一体式第二结构元件形成。这些结构元件彼此分开形成并且例如连接在一起。
为了能够将部件数量及因此其成本保持得特别低,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提出,第二支撑元件和/或第二附接元件形成为一体。原则上可以想到的是,第二附接元件与第二支撑法兰形成为一体。替代地可想到的是,第二附接元件和第二支撑法兰为彼此分开形成并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元件的形式。特别可以想到的是,第二附接元件从第二支撑法兰本身伸出。
为了实现支撑装置作为整体的特别低负荷的运行并且因此能够特别复杂精细地并且重量有利地、成本有利地和安装空间有利地构造支撑装置,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第二附接元件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附接部。第二附接部可以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第二附接部件为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经由第二支撑法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还可行的是,第二支撑元件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可以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第二支撑部为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经由第二支撑法兰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第二附接部例如可以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因此构造为板金部件或者金属板。替代地或附加地,第二支撑部可以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因此可以为金属板或板金部件的形式。
此外,已经示出有利的是,第二杆元件部分地布置在第二附接部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第二支撑部之间,并且经由第二附接部以铰接方式耦联到第二附接元件并且经由第二支撑部以铰接方式耦联到第二支撑元件。因此,关于第二支撑元件,优选也提供第二支撑元件与第二杆元件并且也优选与第一支撑法兰进行双段附接,从而可以避免第一支撑法兰的过度载荷特别是过度的弯曲应力。特别可想到的是,第二支撑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一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区域,其中,第一支撑法兰布置在第二支撑区域之间。例如,第二支撑元件经由第二支撑区域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或不可旋转方式与第一支撑法兰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区域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中的一个可以由一体式第一元件形成,其中,另一第二支撑区域和另一第二支撑部可以由一体式第二元件形成。这些元件例如是彼此分开形成并连接在一起的元件。相应元件例如可以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因此为金属板的形式或者板金结构件的形式。
为了能够将部件数量及因此成本保持得特别低,优选地提出,第二杆元件形成为一体。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形式例如为工业装置或工业应用的装置,所述装置例如可以是机器、设备或系统。特别地,所述装置可以是传动装置。该装置具有第一传动器,经由具有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驱动轴将驱动力引入第一传动器。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传动器,经由具有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驱动轴将驱动力引入第二传动器。这意味着驱动轴(也简称为轴)以相反方向旋转,特别是在装置运行期间。换句话说,轴(也称为机器轴)相对于彼此反向旋转。例如,第一传动器布置在第一驱动轴上,其中可以提出,第一传动器安装到第一驱动轴上。替代地或附加地,第二传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二驱动轴上,其中可以想到的是,第二传动器安装到第二驱动轴上。驱动轴彼此间隔开,例如特别是沿着各自的径向,并且彼此平行延伸。
换言之,例如第一驱动轴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线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其中,第二驱动轴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或驱动。优选地,旋转轴线彼此间隔开,其中,旋转轴线优选彼此平行地延伸。因此,提供驱动轴的轴向平行布置,并且因此优选传动器的轴向平行布置。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该装置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允许以在安装空间方面特别有利的方式对至少一个传动器,尤其是两个传动器进行扭矩支撑。支撑装置优选为焊接件的形式,例如,经由焊接件,传动器特别是其壳体彼此连接或耦联。特别地,优选地提供传动器特别是壳体经由支撑装置彼此运动地耦联。
支撑装置具有与第一传动器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耦联的第一支撑法兰和与第二传动器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耦联的第二支撑法兰。传动器还具有至少一个支撑,经由该支撑能够将支撑力从第一支撑法兰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具有杆元件,该杆元件与设置在第一支撑法兰上的附接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由此与第一支撑法兰以铰接方式耦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还具有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与杆元件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与第二支撑法兰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或以不可旋转方式连接。
为了能够实现装置的特别低负荷的运行,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出,附接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第一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附接部。支撑元件具有两个特别是在传动器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杆元件部分地布置在附接部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支撑部之间,其中,杆元件经由附接部以铰接方式与附接元件耦联。杆元件还经由支撑部以铰接方式与支撑元件耦联。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优点和有利实施例视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优点和有利实施例,反之亦然。
已经示出特别有利的是,相应传动器为行星齿轮传动器的形式。行星齿轮传动器例如具有至少一个或恰好一个太阳轮、至少一个或恰好一个内齿轮和至少一个或恰好一个行星架。行星齿轮传动器例如还包括至少一个或多个行星齿轮。行星齿轮例如可旋转安装在行星架上并且同时与太阳轮和内齿轮啮合。太阳轮、内齿轮和行星架是相应行星传动器(也称为行星组或行星齿轮组)的相应传动元件。特别可以想到的是,太阳轮以不可旋转方式与相应驱动轴连接。替换地或附加地可想到的是,内齿轮以扭矩传递方式或不可旋转方式与相应传动器的相应壳体或与相应支撑法兰连接。
最后,已经示出,如果该装置采用粉碎机的形式,尤其是采用辊式研磨机的形式,用于粉碎待粉碎的材料,尤其是用于研磨待研磨的材料,则该装置是特别有利的。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由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以及借助附图变得明显。上述说明书中提及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对附图的说明中提及和/或附图中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用于每种情况下表明的组合,而且可用于其它组合或单独使用,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局部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该装置的局部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另一装置的局部示意性透视图,其中图3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背景;
图4是另一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图4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背景。
在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形式例如为粉碎机的装置10的局部示意性透视图,该装置具有也被称为扭矩支撑或用作扭矩支撑的支撑装置12。图3和图4示出了另一装置14,其中,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上面和下面关于装置10所做出的结论也可以容易地应用于装置14,反之亦然。
如图4可见,装置10或14具有第一传动器16和第二传动器18,其优选为行星齿轮传动器的形式并且轴向平行地设置。这意味着,传动器16和18关于其各自的轴向彼此相邻地并且彼此平行地布置。传动器16具有第一壳体20,其中传动器18具有第二壳体22。相应传动器16和18还包括相应传动元件。因为相应传动器16或18优选为行星齿轮传动器的形式,所以相应传动元件中的相应第一元件为太阳轮的形式,其中相应传动元件中的相应第二元件为内齿轮的形式并且相应传动元件中的相应第三元件为行星架的形式。在行星架上可旋转地安装有至少一个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同时与相应太阳轮和相应内齿轮啮合。传动器16的内齿轮在图1中可见并且用24表示,其中传动器18的内齿轮在图1中可见并且用26表示。例如,传动器16的相应传动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围绕第一旋转轴线28相对于壳体20旋转。还可以想到的是,传动器18的传动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围绕第二旋转轴线30相对于壳体22旋转。如从图1可见,由于传动器16和18彼此轴向平行地布置,因此旋转轴线28和30彼此间隔开,其中,旋转轴线28和30彼此平行地延伸。
在图1中的箭头32还示出了第一旋转方向,传动器16的一个传动元件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围绕旋转轴线28相对于壳体20在该第一旋转方向上可以旋转或者旋转。在图1中的箭头34还示出了第二旋转方向,传动器18的一个传动元件特别是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围绕旋转轴线30相对于壳体22在该第二旋转方向上可以旋转或旋转。
如参考箭头32和34可见的那样,旋转方向和因此可绕旋转轴线28和30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的传动元件反向旋转或沿相反方向旋转。换言之,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传动器16和18的围绕旋转轴线28和30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的传动元件反向旋转或沿相反方向旋转。
装置10或14例如具有与传动器16相关联的第一驱动轴,其中,装置10或14例如具有与传动器18相关联的第二驱动轴。驱动轴也被称为轴或机器轴。第一驱动轴例如可以围绕第一轴线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其中,第一驱动轴具有第一旋转方向。这意味着,第一驱动轴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沿第一旋转方向围绕第一轴旋转轴线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在此优选提出,第一轴旋转轴线与第一旋转轴线28重合。由此,传动器16的一个传动元件例如布置在第一驱动轴上。替代地或附加地,传动器16的一个传动元件可以不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驱动轴连接。由此,驱动力可以经由第一驱动轴引入到第一传动器16中,由此第一传动器16是可驱动的,或者特别是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被驱动。
第二驱动轴能够围绕第二轴旋转轴线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其中,第二驱动轴具有第二旋转方向。因此,第二驱动轴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围绕第二轴旋转轴线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相对于壳体20和22旋转。由此可以想到的是,第二轴旋转轴线与第二旋转轴线30重合。例如,传动器18的一个传动元件布置在第二驱动轴上和/或传动器18的一个传动元件以不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二驱动轴连接。因此,例如驱动力可以经由第二驱动轴引入传动器18中,由此传动器是可驱动的或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被驱动。总之可以看出,驱动轴在运行期间反向旋转或者沿相反方向旋转。特别可以想到的是,传动器16安装到第一驱动轴上,特别是使得传动器16的一个传动元件安装到第一驱动轴上。替代地或附加地,传动器18安装到第二驱动轴上,特别是使得传动器18的一个传动元件安装到第二驱动轴上。由此,轴旋转轴线彼此间隔开,其中,轴旋转轴线优选彼此平行地延伸。
此外,在图1中通过箭头x、y和z示出了方向。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和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彼此垂直延伸,其中由箭头z表示的方向垂直于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并且垂直于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延伸。由箭头y表示的方向例如在传动器18的轴向上延伸并且因此沿着旋转轴线28延伸。这意味着,旋转轴线28沿着传动器16的轴向延伸,并且旋转轴线30沿着传动器18的轴向延伸。
特别可以想到的是,内齿轮24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不可旋转方式与壳体20耦联或连接。此外可想到的是,内齿轮26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不可旋转方式与壳体22连接或耦联。特别是,内齿轮24可以与壳体20形成为一体,其中,内齿轮26可以与壳体22形成为一体。此外可以想到的是,内齿轮24和壳体20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内齿轮26可以与壳体22形成为一体,或者内齿轮26和壳体22为彼此分开形成并特别是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
支撑装置12具有也称为第一法兰的第一支撑法兰36,该第一支撑法兰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壳体20连接。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壳体20和支撑法兰36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以不可旋转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支撑装置12还具有第二支撑法兰38,该第二支撑法兰优选与支撑法兰36分开形成。第二支撑法兰38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第二壳体22连接。在本情况下提出,支撑法兰38和壳体22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由此,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例如可以从内齿轮24经由壳体20传递到支撑法兰36,并且扭矩或反作用扭矩可以从内齿轮26经由壳体22传递到支撑法兰38。
支撑装置12还具有第一支撑40,经由所述第一支撑能够将支撑力从第一支撑法兰36传递到第二支撑法兰38。该支撑力例如由相应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产生,所述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从内齿轮24经由壳体20传递到支撑法兰36。因此,相应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例如可以从内齿轮24经由壳体20传递到支撑法兰36并且从支撑法兰36经由支撑40传递到支撑法兰38,由此例如可以支撑扭矩或反作用扭矩并且可以限制或避免内齿轮24的旋转。由此,支撑40具有第一杆元件42(也称为第一支柱或第一支柱元件),该第一杆元件通过恰好一个第一联接头44与设置在第一支撑法兰36上的第一附接元件46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因此与第一支撑法兰36以铰接方式耦联。第一附接元件46和第一支撑法兰36例如是彼此分开形成并且特别是以扭矩传递方式或以不可旋转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第一附接元件46也被称为第一凸耳,因为第一附接元件46在第一传动器16的径向上从第一支撑法兰36特别是向外突出。
第一支撑40还具有支撑元件48,该支撑元件48通过恰好一个第二联接头50以铰接方式耦联到第一杆元件42。第一支撑元件48还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第二支撑法兰38连接。总之可以看出,杆元件42以铰接方式连接到附接元件46并且以铰接方式连接到支撑元件48,从而杆元件42能够特别是在一定的限度内相对于附接元件46并且相对于支撑元件48旋转或枢转。
为了能够实现特别低负荷的运行,附接元件46具有两个在传动器16的轴向上并且因此沿着旋转轴线28彼此间隔开的附接部52和54,所述附接部能够彼此形成为一体。还可以想到的是,附接部52和54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特别是经由支撑法兰36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因为附接元件46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所以附接部52和54也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例如,附接部52和54为金属板形式,也就是说为板金结构件的形式。
支撑元件48具有两个在第一传动器16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56和58,这两个支撑部均形成联接头50的一部分。此外,附接部52和54均形成联接头44的一部分。由此,第一杆元件42部分地布置在附接部52和54之间并且经由附接部52和54以铰接方式与附接元件46耦联。此外,杆元件42部分地布置在支撑部56和58之间并且经由支撑部56和58以铰接方式与支撑元件48耦联。附接部52和54也被称为第一附接部,其中支撑部56和58也被称为第一支撑部。
此外,第二支撑法兰38例如在第二传动器18的轴向上布置在支撑部56和58之间,所述支撑部均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8连接。由此,支撑部56例如布置在支撑法兰38的第一侧60上并且在第一侧60上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8连接。支撑部58优选布置在支撑法兰38的沿第二传动器18的轴向远离支撑法兰38的第一侧60的第二侧62上并且在第二侧62上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8连接。总之可以看出,由此示出了支撑元件48到杆元件42的双段铰接附接以及支撑元件48到支撑法兰38的双段的不可旋转附接。因此,可以避免支撑法兰38上过度的弯曲应力,尤其是拉伸载荷。换句话说,在装置10运行期间,支撑法兰38(例如,因为扭矩或反作用扭矩经由支撑40从传动器16传递到支撑法兰38)经由支撑40承受拉伸载荷,特别是仅承受拉伸载荷。然而,通过双段附接可以避免支撑法兰38上的过度的弯曲应力。此外优选地设置成,杆元件42形成为一体。替代地或附加地提出,相应支撑法兰36或38为铸造结构件的形式。此外,关于支撑装置12和装置10或14的在图1至4中示出的安装位置,第一支撑元件48在图1中由双箭头64示出的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下方。
支撑装置12具有第二支撑66,经由该第二支撑能够将第二支撑力从第二支撑法兰38传递到第一支撑法兰36,特别是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由此,相应扭矩或反作用扭矩也可以在装置10或14运行期间从内齿轮26经由壳体22传递到支撑法兰38并且从支撑法兰38经由第二支撑66传递到支撑法兰36,由此至少限制或防止内齿轮26或壳体22的旋转。第二支撑66具有第二杆元件68(也被称为第二支柱或第二支柱元件),该第二杆元件68通过恰好一个第三联接头70与设置在第二支撑法兰38上的第二附接元件72以铰接方式耦联并且因此与第二支撑法兰38以铰接方式耦联。例如,附接元件72形成为一体。替代地或附加地,附接元件72和支撑法兰38为彼此分开形成并且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连接在一起的结构部件的形式。在图1中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附接元件72布置在一侧60上并且在一侧60上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8连接。
第二支撑66还包括第二支撑元件74,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为一体。第二支撑元件74通过恰好一个第四联接头76与第二杆元件68以铰接方式连接,从而杆元件68能够在一定限度内相对于附接元件72并且相对于支撑元件74枢转或旋转。此外,第二支撑元件74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由此,支撑元件74布置在支撑法兰36的第一侧78上并且在第一侧78上以扭矩传递方式、特别是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由此,侧60和78面向相同的方向。特别可想到的是,侧60和78布置在公共的平面中或相同的平面中,所述平面例如垂直于相应旋转轴线28或30延伸。
关于支撑装置12和装置10或14的在附图中示出的安装位置,第二支撑元件74在竖直方向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上方。由此可以将支撑装置12的空间需求保持在特别小的框架内。此外,可以实现特别有利的扭矩传输或力传输特别是扭矩引入或力引入,使得支撑装置12可以被配置为特别精细,从而在成本、安装空间和重量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实现将拉伸载荷特别均匀地特别是引入到铸造法兰形式的支撑法兰38中。
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杆元件68具有两个在传动器18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杆部80和82,每个第一杆部均形成联接头76的一部分。支撑元件74布置在杆部80和82之间并且经由杆部80和82与杆元件68以铰接方式连接。
杆元件68还具有两个在传动器18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杆部84和86,优选形成为一体的附接元件72布置在两个第二杆部之间。附接元件72经由第二杆部84和86以铰接方式与第二杆元件68连接。附接元件72也被称为第二凸耳,因为其在传动器18的径向上从支撑法兰38特别是向外突出。
杆部80和84优选地由一体式的第一部件88形成,其中杆部82和86优选地由一体式的第二部件90形成。部件88和90为彼此分开形成并连接在一起、并在传动器18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结构部件的形式。特别可以想到的是,相应部件88或90为板金件或板金结构件的形式。替代地或附加地,相应支撑部56或58构造为板金件或板金结构件的形式。总体上可以看出,支撑法兰38在传动器18的轴向上布置在支撑元件48的相应支撑区域92和94之间,其中,支撑区域92与支撑部56形成为一体并且支撑区域94与支撑部58形成为一体。因此,支撑元件48被构造为经由支撑区域92和94与支撑法兰38进行扭矩传递,尤其是不可旋转。换言之,例如,支撑部56形成支撑区域92,并且支撑部58形成支撑区域94。
作为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替代方案,可以想到的是,支撑元件74如支撑元件48那样构造,附接元件72如附接元件46那样构造,并且杆元件68如杆元件42那样构造,由此可以实现特别低负荷的运行。
图2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图1的装置10。在图2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支撑元件74到支撑法兰36的扭矩传递、特别是不可旋转的附接。具体而言,支撑元件74和支撑法兰36在传动器16的轴向上经由各自的连接面96(也称为接合表面)以扭矩传递方式连接在一起,并且特别是(特别是直接地)相互支撑。在图2中的力箭头F示出例如在装置10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力。因此,图2特别清楚地显示了偏心力的施加,尤其是支撑元件74在支撑法兰36上的偏心力施加。特别是,当支撑元件48(如上所述)在侧60和远离侧60的侧62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支撑法兰38时,可以实现将特别均匀或被均匀化的载荷引入支撑法兰38。这也可以传递到支撑法兰36上。在图1和图2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元件74布置在支撑法兰36的在传动器16的轴向上远离支撑法兰36的侧78的侧98上并且在侧98上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
替代地,可以想到的是,支撑元件74还具有在传动器16或18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部,例如支撑法兰36布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换言之,支撑元件74例如具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在传动器16的轴向上形成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区域或者与第二支撑区域形成为一体,其中,支撑法兰36布置在第二支撑区域之间或者在支撑元件74的第二支撑部之间—正如支撑法兰38布置在支撑部56和58之间或者在支撑区域92和94之间。因此,第二支撑部中的一个设置在侧78上并且在侧78上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第二支撑部中的第二个布置在侧98上并且在侧98上以不可旋转方式与支撑法兰36连接。由此可以避免过度的偏心力引入到支撑法兰36中,从而可以避免支撑法兰36上的过度的弯曲应力。
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装置14中,两个支撑元件48和74例如形成为一体,或者在根据图3的装置14中,支撑元件48如支撑元件74那样构造。此外,图3中的箭头示出了在装置14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并且相应地被传递的力。特别地,在运行期间,支撑40和66均产生相对于相应传动器18或16(也被称为姊妹传动器)的反向扭矩,使得支撑装置12(也被称为承载结构或起承载结构的作用)仅须承受轻微的扭矩波动以及相应传动器16或18的相应重量。特别可想到的是,驱动轴可在轴向上和/或在径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
出于空间原因有利的是,将支撑40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下方,将支撑66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上方。与此相反,在图4的装置14中提出,两个支撑40和66在竖直方向上都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上方。与此相反,例如在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作用在支撑元件48和74以及凸耳处的支柱力为了扭矩平衡必须与旋转方向相反地作用。与图4所示的标准支撑系统相比,这产生了一个特定特征,即其中一个支柱不是承受拉伸荷载,而是承受压缩荷载。在相应支撑40或66的端部上的压缩载荷于是例如导致在图1中右侧示出的支撑法兰38上的拉伸载荷。
支撑法兰36和38优选设计为铸造结构件并且因此由铸造材料形成。然而,由于铸造材料对拉伸载荷敏感,并对由此产生的拉伸应力产生反作用,因此不利的是通常会出现拉伸载荷,并且拉伸载荷(如图2所示)可能会经由杆臂(特别是支撑宽度的一半)产生由于偏心力的引入而导致的额外弯曲应力。然而为了实现无损运行,支撑装置12可以设计为特别坚固地并且因此成本和重量密集。
然而,由于在图1中示出的双段构造和附接,可以避免过度的弯曲应力。因此,支撑装置12可以设计为复杂精细,因此在重量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在安装空间方面有利的支撑40和66的布置是可能的,其中支撑66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的上方,支撑40布置在支撑法兰36和38的下方。换言之,通过双段构造和连接可实现将至少基本均匀的力引入压缩载荷支撑40或66中。为此,下支撑40、特别是下支撑元件48设计为双段的。优选地,相应支撑部56或58具有在相应传动器16或18的轴向上延伸的第一宽度,其中,支撑元件74例如具有在传动器16或18的轴向上延伸的第二宽度。优选地,第一宽度是第二宽度的一半。例如关于相应附接部52或54与相应附接元件72相比,这同样适用。因此,例如相应附接部52或54具有在传动器16或18的轴向上延伸的第三宽度,其中,附接元件72具有在传动器16或18的轴向上延伸的第四宽度。第三宽度优选是第四宽度的一半。
与上支撑66不同,杆元件42不再在支撑元件48和附接元件46之外延伸,而是在附接部52和54之间以及在支撑部56和58之间延伸。由此,杆元件42可以实施为单件式或一体式。与此相反,例如杆元件68为焊接组件组的形式。来自杆元件42的压缩力可以例如经由联接头50至少基本上均匀地传递到两个为支撑半部形式的支撑部56和58。这种载荷引入在支撑法兰38处导致弯曲力矩相互抵消,由此可以避免支撑法兰38中的过度的弯曲载荷和过度的弯曲应力。支撑元件48在支撑法兰38处的双段构造还导致,与上支撑66相比,经由摩擦传递的力是单段附接的两倍,单段附接在支撑66的情况下鉴于支撑元件74与支撑法兰36和/或杆元件68的连接而设置。所使用的螺钉(例如为带肩螺钉的形式)通过所述附接额外释放载荷,通过这些螺钉,相应支撑元件48或74例如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相应支撑法兰36或38。
与图1中示出的实施例相反,上支撑66也可以如下支撑40那样构造成双段式。如果上支撑66、特别是支撑元件74如图1所示设计为单件式或一体式,则支撑元件74可以布置和紧固在例如为前侧形式的侧78上或为后侧形式的侧98上。
总之可以看出,通过支撑装置12,可以实现对轴向平行行星传动器特别有利的支撑系统,该行星传动器以相反方向旋转和安装。为此,支撑装置12(也称为支撑系统)包括位于顶部的支撑66和位于底部的支撑40,支撑40包括支撑部56和58。可经由附接到相应支撑法兰36或38的相应凸耳将相应反向扭矩引入相应反向传动器18或16。下杆元件42由此部分地在支撑部56和58之间延伸,支撑部56和58优选为对称的、特别是镜像对称的形式。此外,杆元件42部分地在附接部52和54之间延伸,附接部52和54优选为对称的、特别是镜像对称的形式。
这也可以应用到杆元件68或支撑元件74。
特别地,支撑装置12使得能够实现以下优点:
-在没有弯曲力矩的情况下,将载荷引入下支撑40或支撑元件48和对应支撑法兰38中,这导致在拉伸载荷支撑法兰38上的载荷显著降低,从而避免传动器尺寸过大;
-简化支撑装置12的构造;
-更小的壁厚或板金厚度,特别在下杆元件42处和/或在下支撑元件48处;
-关于重量更有利的结构件;
-在烧损时更高的加工速度;
-带肩螺钉的双段加载;
-更好地利用材料;
-带肩螺钉通过两个分型线而更小的加载。

Claims (13)

1.一种用于两个传动器(16,18)的支撑装置(12),具有能够与所述传动器(16,18)中的第一传动器耦联的第一支撑法兰(36),具有能够与第二传动器(18)耦联的第二支撑法兰(38),并且具有至少一个支撑(40),支撑力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支撑从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传递到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40)具有:
-杆元件(42),其以铰接方式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上的附接元件(46)耦联,并因此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耦联;和
-支撑元件(48),其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杆元件(42)耦联并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接元件(46)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附接部(52、54);
-所述支撑元件(48)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56,58);和
-所述杆元件(42)部分地布置在所述附接部(52,54)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支撑部(56,58)之间,并且经由所述附接部(52,54)以铰接方式与所述附接元件(46)耦联,并且经由所述支撑部(56,58)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支撑元件(48)耦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元件(42)形成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相应的所述支撑法兰(36,38)为铸造结构件的形式。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装置(12)的安装位置,所述支撑元件(48)在竖直方向(64)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所述支撑法兰(36,38)下方。
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66),经由所述第二支撑(66),第二支撑力能够从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传递到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其中所述第二支撑(66)具有:
-第二杆元件(68),其以铰接方式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上的第二附接元件(72)耦联,并因此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耦联;和
-第二支撑元件(74),其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杆元件(68)耦联并连接到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装置(12)的安装位置,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在竖直方向(64)上至少主要地,特别是完全地,布置在所述支撑法兰(36,38)上方。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元件(68)具有:
-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杆部(80,82),其间设置有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所述第二支撑元件经由所述第一杆部(80,82)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杆元件(68)耦联;和
-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杆部(84,86),其间设置有所述第二附接元件(72),所述第二附接元件经由所述第二杆部(84,86)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杆元件(68)耦联。
8.如权利要求5至7之一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和/或所述第二附接元件(72)形成为一体。
9.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附接元件(72)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附接部;
-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第二支撑部;和
-所述第二杆元件(68)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第二附接部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并且经由所述第二附接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附接元件(72)耦联,并且经由所述第二支撑部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二支撑元件(74)耦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装置(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元件(68)形成为一体。
11.一种装置(10),具有第一传动器(16),驱动力能够经由具有第一旋转方向(32)的第一驱动轴引入所述第一传动器;具有第二传动器(18),驱动力能够经由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32)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34)的第二驱动轴引入所述第二传动器;并具有支撑装置(12),其具有:
-与所述第一传动器(16)耦联的第一支撑法兰(36);
-与所述第二传动器(18)耦联的第二支撑法兰(38);和
-至少一个支撑(40),支撑力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支撑从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传递至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40)具有:
-杆元件(42),其以铰接方式与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上的附接元件(46)耦联,并因此以铰接方式与所述第一支撑法兰(36)耦联;和
-支撑元件(48),其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杆元件(42)耦联并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法兰(38);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接元件(46)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附接部(52、54);
-所述支撑元件(48)具有两个彼此间隔开的支撑部(56,58);和
-所述杆元件(42)部分地布置在所述附接部(52,54)之间并且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支撑部(56,58)之间,并且经由所述附接部(52,54)以铰接方式与所述附接元件(46)耦联,并且经由所述支撑部(56,58)以铰接方式与所述支撑元件(48)耦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器(16,18)为行星传动器的形式。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10)为用于粉碎待粉碎材料的粉碎机的形式。
CN202080034835.2A 2019-05-10 2020-04-08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Active CN1138406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173858.2A EP3736045A1 (de) 2019-05-10 2019-05-10 Stützvorrichtung für zwei getriebe sowie 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stützvorrichtung
EP19173858.2 2019-05-10
PCT/EP2020/059988 WO2020229062A1 (de) 2019-05-10 2020-04-08 Stützvorrichtung für zwei getriebe sowie vorrichtung mit einer solchen stütz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0659A true CN113840659A (zh) 2021-12-24
CN113840659B CN113840659B (zh) 2022-09-06

Family

ID=66483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4835.2A Active CN113840659B (zh) 2019-05-10 2020-04-08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6138A1 (zh)
EP (2) EP3736045A1 (zh)
CN (1) CN113840659B (zh)
FI (1) FI3965939T3 (zh)
WO (1) WO202022906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5525A1 (de) * 1995-11-21 1997-05-28 A. Friedr. Flender Ag Drehmomentabstützung
EP0992710A2 (de) * 1998-10-08 2000-04-12 A. Friedr. Flender Ag Doppelseitige Drehmomentstütze
CN102824936A (zh) * 2012-09-24 2012-12-19 四川皇龙智能破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调节压辊间隙的啮合式挤压破碎机
CN105854994A (zh) * 2015-02-10 2016-08-17 西门子公司 用于垂直碾磨机的传动装置
CN106470761A (zh) * 2014-08-05 2017-03-01 西门子公司 用于辊式破碎机的驱动装置
WO2017091684A1 (en) * 2015-11-24 2017-06-01 Flsmidth A/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ller press drive remov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64129A (en) * 1927-02-16 1928-03-27 Emil Pallenberg Resilient seat mount
GB2129498B (en) * 1982-10-29 1986-04-03 Rolls Royce Mounting system for two coupled turboshaft gas turbine engines
US5803428A (en) * 1996-04-10 1998-09-08 Marello; Dino Sanding fixture
US7234369B2 (en) * 2004-12-03 2007-06-26 Georg Bartosch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self-lubricating mill roll drive
DE102015110033A1 (de) * 2015-06-23 2016-12-29 Gebr. Pfeiffer Se Gutbett-Walzenmühle
EP3536404B1 (de) * 2018-03-08 2020-08-05 Flender GmbH Stützvorrichtung für getriebepaar und industrieapplikation
US10934931B2 (en) * 2018-06-22 2021-03-02 Cummins Power Generation Limited Integrated epicyclic gearbox and alternator
US20200340565A1 (en) * 2019-04-29 2020-10-29 Thomas Franklin TROESTER Gear transmission system embodying a twin pitched cog belt
JP2022128222A (ja) * 2021-02-22 2022-09-01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
US20220288598A1 (en) * 2021-03-10 2022-09-15 Metso Outotec USA Inc. Spur wheel scrap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75525A1 (de) * 1995-11-21 1997-05-28 A. Friedr. Flender Ag Drehmomentabstützung
EP0992710A2 (de) * 1998-10-08 2000-04-12 A. Friedr. Flender Ag Doppelseitige Drehmomentstütze
CN102824936A (zh) * 2012-09-24 2012-12-19 四川皇龙智能破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调节压辊间隙的啮合式挤压破碎机
CN106470761A (zh) * 2014-08-05 2017-03-01 西门子公司 用于辊式破碎机的驱动装置
CN105854994A (zh) * 2015-02-10 2016-08-17 西门子公司 用于垂直碾磨机的传动装置
WO2017091684A1 (en) * 2015-11-24 2017-06-01 Flsmidth A/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ller press drive remov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36045A1 (de) 2020-11-11
WO2020229062A1 (de) 2020-11-19
CN113840659B (zh) 2022-09-06
EP3965939A1 (de) 2022-03-16
EP3965939B1 (de) 2023-06-28
US20220196138A1 (en) 2022-06-23
FI3965939T3 (fi) 2023-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99012C (en) Aircraft door arrangement
US5140760A (en) Arrangement for rotator units
US5005775A (en) Two roller machine, particularly a roll type crusher
US8702022B2 (en) Roller mill with driven grinding roller
CN113840659B (zh) 用于两个传动器的支撑装置和具有这种支撑装置的装置
KR101557777B1 (ko) 분배 슈트용 구동 기구를 갖는 고로 장입 설비
JPH06126209A (ja) カウンタバランス用トルクアームを有するロータリオーガー及びロータリモーター
JP5602846B2 (ja) シャフト炉中への充填材料分配装置
WO2009052824A2 (en) Epicyclic gear stage for a wind turbine gearbox, a wind turbine gearbox and a wind turbine
CN106594185A (zh) 一种单输入双输出齿轮箱和超大型磨机多点啮合齿轮驱动系统
CN101018610A (zh) 破碎装置
CA2580283A1 (en) A drive gear assembly
US11878583B2 (en) Axle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ounting process
JP2009196492A (ja) 車両シート用片側駆動装置
JP4648253B2 (ja) 鍛造プレス
CN101878081B (zh) 驱动装置
WO2000063587A1 (en) A drive gear assembly
AU2005243117A1 (en) Motor and gear unit assembly
CN111495265B (zh) 搅拌机传动装置和搅拌机
CN106321788B (zh) 共轴双输出传动结构
JP2023546644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ツインワイヤプレス用の駆動装置
CN201045395Y (zh) 切丝机下排链双驱动机构
CN202707741U (zh) 一种擦洗机的传动连接装置
JPH04254256A (ja) 作業車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AU3946400A (en) A drive gea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