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34124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34124A
CN113834124A CN202110243819.0A CN202110243819A CN113834124A CN 113834124 A CN113834124 A CN 113834124A CN 202110243819 A CN202110243819 A CN 202110243819A CN 113834124 A CN113834124 A CN 113834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heat exchanger
indoor fan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38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智大
中村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834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341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F24F11/42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of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用户而言舒适性高的空调机。空调机(100)具备经由四通阀(17)连接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2)、膨胀阀(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而成的制冷剂回路(Q),并且具备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附近的室内风扇(16),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在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使室内风扇(16)驱动,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或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的处理。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关于使空调机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化的除霜运转,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即,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技术:利用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构成室内机的送风机,在除霜运转中使送风机反转,由此使风量减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22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除霜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因此空调室有可能变冷。因此,期望缩短除霜运转所需的时间,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在除霜运转中使送风机反转,即使是不设置逆变器驱动单元的结构,也使风量减少,但还有进一步缩短除霜运转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对于用户而言的舒适性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对于用户而言的舒适性高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空调机具备具备经由四通阀连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室内热交换器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具备设置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附近的室内风扇,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从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使所述室内风扇驱动,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所述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使所述室内风扇停止或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降低的处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对于用户而言舒适性高的空调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功能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除霜运转中的各设备的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变化的时间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除霜运转中的各设备的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变化的时间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功能框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功能框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中:100,100A,100B空调机;11压缩机;12室外热交换器;13室外风扇;14膨胀阀;15室内热交换器;16室内风扇;17四通阀;23上下风向板;25室内温度传感器;26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34湿度传感器;35吸入温度传感器;36拍摄部;37红外线传感器;40控制部;E顶棚;Q制冷剂回路;Sa上侧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空调机的结构>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的结构图。
另外,图1的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一方面,图1的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机100是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等空调的设备。如图1所示,空调机100具备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2、室外风扇13以及膨胀阀14。另外,空调机100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6以及四通阀17。
压缩机11是对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作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设备,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压缩机马达11a。作为这样的压缩机11,使用涡旋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等。另外,虽然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有用于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壳状的储液器。
室外热交换器12是在其传热管(未图示)中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13送入的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室外风扇13是向室外热交换器12送入外部空气的风扇。室外风扇13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室外风扇马达13a,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附近。
膨胀阀14是对由“冷凝器”(室外热交换器12及室内热交换器15的一方)冷凝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阀。另外,由膨胀阀14减压后的制冷剂被引导至“蒸发器”(室外热交换器12及室内热交换器15中的另一方)。
室内热交换器15是在其传热管gi(参照图2)中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16送入的室内空气(空调室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室内风扇16是向室内热交换器15送入室内空气的风扇。室内风扇16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马达16c(参照图3),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附近。
四通阀17是根据空调机100的运转模式来切换制冷剂的流路的阀。而且,如图1所示,空调机100构成为具备经由四通阀17连接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2、膨胀阀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而成的制冷剂回路Q。
例如,在制冷运转时(参照图1的虚线箭头),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Q中依次经由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2(冷凝器)、膨胀阀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蒸发器)循环。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参照图1的实线箭头),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Q中依次经由压缩机11、室内热交换器15(冷凝器)、膨胀阀1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2(蒸发器)循环。
在图1的例子中,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2、室外风扇13、膨胀阀14以及四通阀17设置于室外机Uo中。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6设置于室内机Ui中。
此外,若外部空气在低温多湿的环境下长时间进行制热运转,则室外热交换器12结霜,其热交换性能有可能降低。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参照图3)执行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的规定的除霜运转。
图2是室内机Ui的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室内机Ui除了上述的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6以外,还具备排水盘18、框体基座19以及过滤器20a、20b。而且,室内机Ui具备前面面板21、左右风向板22和上下风向板23。
室内热交换器15具备多个翅片fi和贯通这些翅片fi的多个传热管gi。从其他观点进行说明,室内热交换器15具备配置于室内风扇16的前侧的前侧室内热交换器15a和配置于室内风扇16的后侧的后侧室内热交换器15b。在图2的例子中,前侧室内热交换器15a的上端部和后侧室内热交换器15b的上端部连接成倒V状。
室内风扇16例如是圆筒状的横流风扇,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附近。室内风扇16具备多个风扇叶片16a、设置有这些风扇叶片16a的环状的分隔板16b以及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马达16c(参照图3)。
排水盘18接受室内热交换器15的结露水,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下侧。
框体基座19是除了室内热交换器15、室内风扇16以外,还设置有过滤器20a、20b等的框体。
过滤器20a、20b用于从随着室内风扇16的驱动而朝向室内热交换器15的空气中收集尘埃。一方的过滤器20a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前侧,另一方的过滤器20b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上侧。
前面面板21是以覆盖前侧的过滤器20a的方式设置的面板,能够以下端为轴向前侧转动。另外,也可以是前面面板21不转动的结构。
左右风向板22是对随着室内风扇16的驱动而向空调室内吹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的板状部件。左右风向板22配置于吹出风路h3,通过左右风向板用马达27(参照图3)在左右方向上转动。
上下风向板23是对随着室内风扇16的驱动而向空调室内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进行调整的板状部件。上下风向板23配置在空气吹出口h4的附近,通过上下风向板用马达28(参照图3)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经由空气吸入口h1、h2吸入的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传热管gi中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被引导至吹出风路h3。而且,在吹出风路h3中流通的空气被左右风向板22和上下风向板23向规定方向引导,并经由空气吹出口h4向室内吹出。
图3是空调机100的功能框图。
图3所示的室内机Ui除了上述的各结构以外,还具备遥控器收发部24、室内温度传感器25、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6、显示灯29以及室内控制电路41。
遥控器收发部24通过红外线通信等在与遥控器50之间交换规定的信息。
室内温度传感器25是检测空调室的温度(室内温度)的传感器,例如设置于过滤器20a、20b(参照图2)的空气吸入侧。
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6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15(参照图2)的温度的传感器。此外,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6可以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规定部位,另外,也可以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规定的连接配管上。室内温度传感器25、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6的检测值被输出到室内控制电路41。
显示灯29是进行与空调相关的规定的显示的灯。
虽然未图示,但室内控制电路41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各种接口等电子电路。然后,读出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并在RAM中展开,由CPU执行各种处理。
如图3所示,室内控制电路41具备存储部41a和室内控制部41b。在存储部41a中,除了规定的程序以外,还存储有经由遥控器收发部24接收到的数据、各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室内控制部41b基于存储部41a的数据,控制室内风扇马达16c、左右风向板用马达27、上下风向板用马达28、显示灯29等。
室外机Uo除了上述的各结构以外,还具备室外温度传感器31、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32以及室外控制电路42。
室外温度传感器31是检测外部气体的温度(室外温度)的传感器,设置在室外机Uo的规定部位。
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32是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2的温度的传感器。此外,室外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32可以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2的规定部位,另外,也可以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2的规定的连接配管上。
此外,虽然在图3中进行了省略,但室外机Uo还具备检测压缩机11(参照图1)的排出温度等的多个传感器。这些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被输出到室外控制电路42。
虽然未图示,但室外控制电路42构成为包括CPU、ROM、RAM、各种接口等电子电路,经由通信线与室内控制电路41连接。如图3所示,室外控制电路42具备存储部42a和室外控制部42b。
在存储部42a中,除了规定的程序以外,还存储有从室内控制电路41接收到的数据等。室外控制部42b基于存储部42a的数据,控制压缩机马达11a、室外风扇马达13a、膨胀阀14、四通阀17等。另外,将室内控制电路41以及室外控制电路42统称为控制部40。
图4是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1、图3)。
另外,在图4的步骤S101之前,除霜运转的规定的开始条件成立,进而进行四通阀17的切换(从制热循环向制冷循环的切换)。作为除霜运转的开始条件,例如也可以使用室外热交换器12的温度在规定值以下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这样的条件。
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40开始除霜运转。即,控制部40使室外热交换器12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使室内热交换器1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由此,高温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2中流动,因此室外热交换器12的霜逐渐融化。并且,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40在除霜运转开始时驱动室内风扇16。此外,虽然在图4中进行了省略,但关于室外风扇13,既可以从除霜运转的开始时或开始前进行驱动,另外,也可以在除霜运转中适当地进行驱动。
在步骤S101中,室内风扇16进行驱动,从而空调室的空气被吸入室内机Ui,在该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5(蒸发器)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5中制冷剂的蒸发被促进,因此制冷剂的温度、压力的降低得到抑制。其结果是,在由室内热交换器15蒸发的制冷剂被引导至的压缩机11中,吸入压力的降低得到抑制。因此,压缩机马达11a(参照图1)的每旋转1周的制冷剂的排出量比较多,能够抑制制冷剂回路Q(参照图1)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每单位时间的流量)的降低。其结果是,能够促进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所需的时间。
另外,除霜运转中的室内风扇16的驱动既可以是正向旋转,也可以是反向旋转。这是因为,即使在室内风扇16的正向旋转和反向旋转中的任一情况下,也能够促进空调室的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
特别是,在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室内机Ui(参照图2)中,空气向与通常的空调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即,经由空气吹出口h4(参照图2)吸入到室内机Ui的空气经由空气吸入口h1、h2(参照图2)向空调室内吹出。因此,能够抑制低温的空气直接吹到空调室的用户,因此能够提高对用户而言的舒适性。
在步骤S101中开始除霜运转后,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40判定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是否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如上所述,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由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6(参照图3)检测。另外,第一规定值Te1是成为在除霜运转中是否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判定基准的阈值,其被预先设定。在步骤S102中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的情况下(S102:是),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由此,能够抑制因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的空气向空调室内吹出,从而能够提高对用户而言的舒适性。
另外,随着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的经过时间变长,室内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伴随于此,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降低,制冷剂的循环量变少。即,除霜运转时间越长,除霜能力就越有降低的倾向。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从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开始时起驱动室内风扇16(S101),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S102:是),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S10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的“规定条件”,使用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Te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这样的条件。这是因为,假设在除霜运转中的空调室冷却的情况下,这是由于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降低而引起的。
这样,通过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驱动室内风扇16(S101),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降低,能够抑制伴随制冷剂循环量的降低的除霜能力的降低,能够融化室外热交换器12的霜。由此,能够缩短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图4的步骤S102中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比第一规定值Te1高的情况下(S102:否),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104。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40继续进行室内风扇16的驱动。由此,能够抑制空调室的冷却,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
在进行了图4的步骤S103或S104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40判定是否满足了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例如,可以设定为在室外热交换器12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40判定为满足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
在步骤S105中满足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下(S105:是),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106。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40结束除霜运转(结束)。另一方面,在步骤S105中不满足除霜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下(S105:否),控制部40的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
接着,作为一例,使用图5对控制部40从除霜运转的开始时起驱动室内风扇16及室外风扇13双方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除霜运转中的各设备的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变化的时序图(适当参照图1、图3)。
另外,图5的横轴是时刻,纵轴是各设备的状态、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此外,除霜运转的开始条件在图5的时刻t1之前被满足。在这样除霜运转的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如图5的时刻t1~t2所示,控制部40使压缩机11、室内风扇16、室外风扇13暂时停止,将四通阀17从制热循环切换为制冷循环,进而使膨胀阀14全开。
另外,图5是一个例子,在时刻t1~t2,控制部40无需特别地使压缩机11、室内风扇16以及室外风扇13停止。另外,在时刻t1~t2,控制部40也无需特别地使膨胀阀14全开。
然后,在除霜运转开始时(时刻t2),控制部40一边将四通阀17维持在制冷循环的状态,一边驱动压缩机11,此外,将膨胀阀14缩小为规定的开度u2。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除霜运转中的膨胀阀14的开度u2大于制热运转中的开度u1,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也无需特别地使膨胀阀14的开度u2在除霜运转中为恒定。
在图5的例子中,在除霜运转开始时(时刻t2),控制部40开始室内风扇16和室外风扇13的驱动(图4的S101)。通过在除霜运转中驱动室内风扇16,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制冷剂的循环量的降低,促进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另外,通过控制部40驱动室外风扇13,室外热交换器12的霜被外部气体的热量融化。
如图5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下降到第一规定值Te1时(时刻t3),室内风扇16停止(图4的S102:是,S103)。由此,能够抑制冷却的空气被吹出到空调室内。
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在室内风扇16停止的状态下进行除霜运转的时刻t3~t4的期间,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以较陡的梯度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室内风扇16的停止,空调室的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得到抑制,从而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降低。
此外,在图5的例子中,在室内风扇16停止时(时刻t3),室外风扇13也停止,但这些各定时也可以不同。使室外风扇13停止的触发可以是在除霜运转中室外热交换器12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另外,也可以是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
在除霜运转结束后,控制部40使压缩机11暂时停止,使膨胀阀14全开。并且,虽然在图5中未示出,但控制部40重新开始制热运转。另外,上述的控制是一个例子,在除霜运转结束后,控制部40无需特别地使压缩机11停止,或者使膨胀阀14全开。
<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控制部40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驱动室内风扇16(图4的S101)。由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不那么低时(即,除霜能力比较高时),通过室内风扇16的驱动来促进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因此,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所需的时间,提高对处于空调室内的用户而言的舒适性。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图4的S102:是),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S103)。由此,在除霜运转的后半程(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特别低的期间),能够抑制冷却的空气被吹出到空调室内。因此,能够提高对处于空调室内的用户而言的舒适性。另外,能够削减空调机100的耗电量。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除霜运转中使室内风扇16(参照图1)停止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成为第二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此外,关于其他的点(空调机100的结构等:参照图1~图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1、图3)。
在图6的步骤S201中,控制部40开始除霜运转,驱动室内风扇16。此外,步骤S201的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步骤S101(参照图4)相同。
接着,在步骤S202中,控制部40判定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且比第二规定值Te2高这样的条件是否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规定值Te2是成为是否使室内风扇16停止(或驱动)的判定基准的阈值,预先设定为比第一规定值Te1低的值。例如,在步骤S202中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高于第一规定值Te1的情况下(S202:否),在步骤S204中,控制部40驱动室内风扇16(继续驱动)。由此,能够抑制空调室的冷却,并且能够缩短室外热交换器12的除霜所需的时间。顺便一提的是,由于在室内风扇16的驱动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也经由膨胀阀14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5,因此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逐渐降低(图7的时刻t2~t3)。
另外,在步骤S202中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且比第二规定值Te2高的情况下(S202:是),在步骤S203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由此,能够抑制冷却后的空气向空调室内吹出。此外,在除霜运转中室内风扇16处于停止状态时,抑制了室内热交换器15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因此,与在除霜运转中驱动室内风扇16的情况相比,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的降低速度变大(图7的时刻t3~t4)。
另外,在步骤S202中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为第二规定值Te2以下的情况下(S202:否),在步骤S204中,控制部40驱动室内风扇16。即,在除霜运转中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后(S203),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成为比第一规定值Te1低的第二规定值Te2以下的情况下(S202:否),控制部40在除霜运转中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S204)。由此,除了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降低之外,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的降低也得到抑制。因此,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的压力降低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封入在该密闭容器中的润滑油(也称为冷冻机油)溶入制冷剂中。
在进行了步骤S203或S204的处理之后,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205。此外,关于步骤S205、S206,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步骤S105、S10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7是表示空调机的除霜运转中的各设备的状态、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变化的时序图。
另外,关于图7的横轴、纵轴,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图5所记载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7的例子中,从除霜运转开始时(时刻t2)起驱动室内风扇16(图6的S201),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成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时(时刻t3),室内风扇16停止(S202:Yes、S203)。并且,在室内风扇16处于停止状态的时刻t3~t4,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以较陡的梯度降低。这是因为,如上所述,随着室内风扇16的停止,室内热交换器15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得到了抑制。
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成为第二规定值Te2以下时(时刻t4),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图6的S202:否,S204)。由此,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降低会得到抑制,因此,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压力降低也会得到抑制。
<效果>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除霜运转中使室内风扇16停止后,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成为第二规定值Te2以下的情况下(图6的S202:否),控制部40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S204)。由此,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的压力降低会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润滑油溶入制冷剂中。因此,能够抑制压缩机11的润滑性、密封性的降低,从而提高空调机100的可靠性。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室内机UAi(参照图8)中设置有湿度传感器34,另一方面,在室外机UAo(参照图8)中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35。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还在于,控制部40基于空调室的温度、湿度的检测值,在除霜运转中使室内风扇16停止这一点、以及控制部40基于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而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这一点。此外,关于其他,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A的功能框图。
图8所示的空调机100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参照图3)的基础上,还具备湿度传感器34和吸入温度传感器35。
湿度传感器34是检测空调室的湿度的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UAi的规定部位。湿度传感器34的检测值被输出到室内控制电路41。
吸入温度传感器35是检测压缩机11(参照图1)的吸入温度的传感器,在室外机UAo中设置于压缩机11的吸入侧。吸入温度传感器35的检测值被输出到室外控制电路42。
图9是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7)。
另外,图9的步骤S301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4的步骤S10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步骤S301中,在除霜运转开始时驱动室内风扇16后,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302。
在步骤S302中,控制部40判定空调室的温度Ti为规定值Ti1以下、且空调室的湿度Fi为规定值Fi1以上这样的条件(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是否成立。
此外,空调室的温度Ti由室内温度传感器25(参照图8)检测。另外,空调室的湿度Fi由湿度传感器34(参照图8)检测。另外,规定值Ti1、Fi1是成为是否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判定基准的阈值,其被预先设定。
在步骤S302中,在空调室的温度Ti为规定值Ti1以下且空调室的湿度Fi为规定值Fi1以上这样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S302:是),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303。
在步骤S303中,控制部40判定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是否为规定值Ts1以下。如上所述,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由吸入温度传感器35(参照图8)检测。另外,规定值Ts1是成为在除霜运转中是否驱动室内风扇16的判定基准的阈值,其被预先设定。
在步骤S303中,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比规定值Ts1高的情况下(S303:否),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305。
在步骤S305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这是因为,如果在空调室为低温、高湿度的情况下驱动室内风扇16,则由室内热交换器15冷却后的空气有可能成为白色的雾状而被吹出到空调室内。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以避免用户感觉到身体寒冷,或者对白色雾状的空气产生不适感(S305)。这样即使室内风扇16停止,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也比规定值Ts1高(S303:否),因此,几乎没有润滑油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溶入制冷剂的可能性。
另外,即使在除霜运转开始时步骤S303的条件(与吸入温度Ts相关的条件)成立,随着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的经过时间变长,大多数情况下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也会逐渐降低。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除霜运转中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成为规定值Ts1以下的情况下(S303:是),在步骤S304中,控制部40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由此,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的压力降低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润滑油溶入制冷剂。
另外,在步骤S302中,在空调室的温度Ti高于规定值Ti1、或者空调室的湿度Fi小于规定值Fi1的情况下(S302:否),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304。在步骤S304中,控制部40驱动室内风扇16。这是因为,如果空调室的空气不是低温、高湿度,则在室内风扇16的驱动中几乎没有从室内机UAi吹出白色雾状的空气的可能性。
然后,在进行了步骤S304或S305的处理之后,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306。此外,关于步骤S306、S307的处理,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步骤S105、S10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空调室的温度Ti为规定值Ti1以下且空调室的湿度Fi为规定值Fi1以上这样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图9的S302:是),在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比规定值Ts1高时(S303:否),控制部40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S305)。由此,能够抑制空调室的用户感觉到身体寒冷。另外,能够抑制从室内机UAi吹出白色雾状的空气,进而能够降低用户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Ts为规定值Ts1以下的情况下(图9的S303:是),控制部40驱动室内风扇16(S304)。由此,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的压力降低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溶入制冷剂。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室内机UBi(参照图10)具备拍摄部36,控制部40基于拍摄部36的拍摄结果、室内温度来计算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还在于,在除霜运转中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此外,关于其他,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00B的功能框图。
如图10所示,空调机100B的室内机UBi具备拍摄部36。拍摄部36用于拍摄空调室,设置在室内机UBi的规定部位。拍摄部36例如以能够拍摄处于空调室内的室内人员的方式,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下方规定角度的状态设置。
虽然未图示,但拍摄部36除了具备光学透镜、拍摄元件以外,还具备A/D转换器等。作为上述的拍摄元件,例如使用CCD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拍摄部36的拍摄结果的数据被输出到室内控制电路41。
室内控制电路41具有使用从拍摄部36输入的数据,基于公知的图案匹配来检测空调室的室内人员的功能。另外,室内控制电路41还具有基于室内人员的每单位时间的移动距离(即,移动速度)来计算室内人员的活动量的功能。另外,“活动量”是指人体的每单位表面积的代谢量。进而,室内控制电路41还具有基于空调室的温度和拍摄部36的拍摄结果来计算(推定)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的功能。
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例如基于包括空调室的温度、室内人员的活动量的规定的数学式来计算。上述数学式被设定为,空调室的温度越高,另外,室内人员的活动量越大,则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越高,并预先存储在存储部41a中。另外,在用于体感温度的计算的规定的数学式中,除了空调室的湿度、日照量之外,还可以适当追加从室内机UBi吹出的空气的风速(风量)等。并且,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控制部40基于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适当地控制室内风扇16。
图11是空调机的控制部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适当参照图10)。
在步骤S401中开始除霜运转并驱动室内风扇16后,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402。
在步骤S402中,控制部40判定是否已检测到室内人员。即,控制部40使用拍摄部36的拍摄结果,基于规定的图案匹配,判定空调室内是否有室内人员。在步骤S402中检测到室内人员的情况下(S402:是),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403。
在步骤S403中,控制部40判定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Tg是否为规定值Tg1以下。另外,规定值Tg1是成为在除霜运转中是否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判定基准的阈值,其被预先设定。在步骤S403中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Tg为规定值Tg1以下的情况下(S403:是),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404。
在步骤S404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这样,作为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控制部40在基于包含空调室的温度Ti以及拍摄部36的拍摄结果的信息的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Tg为规定值Tg1以下的情况下(S403:是),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S404)。在步骤S404中使室内风扇16停止后,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406。
另外,在步骤S403中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Tg高于规定值Tg1的情况下(S403:否),控制部40的处理进入步骤S405。在步骤S405中,控制部40继续进行室内风扇16的驱动,进入步骤S406的处理。
此外,关于步骤S406、S407,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4的步骤S105、S10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效果>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Tg为规定值Tg1以下的情况下(图11的S403:是),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S404)。由此,能够抑制冷却后的空气吹到体感温度较低的室内人员。因此,能够提高对室内人员而言的舒适性。
《第五实施方式》
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室内机UCi(参照图12)中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37(也称为热电堆)。另外,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还在于,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反向旋转。另外,关于其他的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UCi的纵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室内机UCi的规定部位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37。红外线传感器37是检测来自空调室的红外线(伴随物体的热的红外线)的传感器。在图12的例子中,以面向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或顶棚E)的方式配置有红外线传感器37。即,伴随上侧空间Sa的空气、顶棚E的热的红外线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37。
另外,在图12的例子中,在过滤器20a的外侧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37,但即使是在过滤器20a的内侧设置有红外线传感器37的结构,也包含在“红外线传感器37面向上侧空间Sa”的事项中。这是因为,通过了网眼状的过滤器20a的间隙的红外线、透过了过滤器20a自身的红外线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37。红外线传感器37的检测结果被输出到室内控制电路41(参照图3)。
并且,控制部40(参照图3)例如使室内风扇16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反向旋转。另外,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是指与通常的空调运转时的室内风扇16的正向旋转相反方向的旋转。若像这样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则空气被送入室内热交换器15,因此,能够促进室内热交换器15中的制冷剂的蒸发。
另外,通过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空气向与通常的空调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即,随着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以朝向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或顶棚E)的方式从室内机UCi吹出空气(参照图12的实线箭头)。因此,冷却的空气几乎不会与空调室的用户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提高对用户而言的舒适性。
另外,优选控制部40在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过程中,在进行除霜运转之前进行的制热运转的停止时的位置维持上下风向板23的角度。由此,能够降低用户对上下风向板23关闭的不适感。
在以往的空调机中,在除霜运转中大多将上下风向板23设为关闭的状态,进而将室内风扇16维持在停止状态。在该情况下,不知道正在进行除霜运转的用户在观察关闭状态的上下风向板23时会产生不适感。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除霜运转开始时维持上下风向板23的角度,因此能够降低对用户而言的不适感。
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在除霜运转中的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中,维持打开上下风向板23的状态。另外,打开上下风向板23的状态是指上下风向板23未关闭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上下风向板23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另外,也可以朝上。另外,控制部40在制热运转停止后暂时关闭上下风向板23后,在开始除霜运转时打开上下风向板23这样的处理也包含在上述的事项(在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中维持打开上下风向板23的状态的事项)中。
并且,例如,作为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基于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空调室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
另外,随着除霜运转的持续时间变长,空调室的顶棚E冷却,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的空气因该顶棚E的辐射热而变冷的情况较多。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基于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顶棚E的温度使室内风扇16停止,从而能够抑制伴随着除霜运转的空调室的冷却。
另外,在使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的情况下,与通常的空调运转时相比,空气的吸入侧、吹出侧相反。即,通过与室内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的空气经由空气吸入口h2朝向顶棚E吹出。因此,即使假设作为室内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未图示)设置在空气吸入口h2的附近,在室内风扇16的反向旋转中,热敏电阻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可能性也较高。
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根据基于红外线传感器37的检测结果的上侧空间Sa的温度(空调室的温度)使室内风扇16适当地停止。这是因为,由于上侧空间Sa、顶棚E的温度越低,空调室越会因其辐射热而冷却,因此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37适当地检测空调室的冷却情况。
<效果>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反向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冷却的空气接触空调室内的用户。另外,红外线传感器37以红外线经由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入射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在使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37适当地检测空调室的冷却情况。另外,在红外线传感器37的检测值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由此,能够抑制除霜运转中的空调室的冷却,提高对用户而言的舒适性。
《变形例》
以上,通过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空调机100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在除霜运转开始时开始驱动室内风扇1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例如,图4的S101),但不限于此。即,控制部40也可以从除霜运转开始前驱动室内风扇16,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使室内风扇16停止。在这样的处理中,也能够起到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作为上述的“规定条件”,除了图4的步骤S102(与此相同,图6的步骤S202)以外,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图9的步骤S302、图11的步骤S403等的判定处理。
另外,在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12)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即,控制部40也可以从除霜运转开始前使室内风扇16反向旋转。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例如图4的S102)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的处理,但不限于此。即,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例如,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下这样的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也可以进行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的处理。由此,吹出至空调室的空气的流量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处于空调室内的用户感到身体寒冷。
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以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成立时的室内风扇16的转速为基准,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以从除霜运转开始时起到“规定条件”成立时为止的室内风扇16的转速的时间平均值为基准,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
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为第一规定值Te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也可以在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后,进行如下的处理。即,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成为比第一规定值Te1低的第二规定值Te2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也可以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上升。由此,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降低,因此也能够抑制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压力降低,从而能够抑制润滑油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溶入制冷剂。
另外,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也可以在使室内风扇16的旋转速度降低之后进行下一处理。即,在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也可以在除霜运转中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上升。即使在这样的处理中,也能够抑制润滑油溶入压缩机11中的制冷剂。
另外,也可以省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湿度传感器34(参照图8)及吸入温度传感器35(参照图8)中的任一方。例如,在省略湿度传感器34的结构中,在空调室的温度Ti为规定值Ti1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40的处理可以进入步骤S303(参照图9)。
另外,在省略吸入温度传感器35的结构中,伴随于此,也可以省略图9的步骤S303的处理,设定为在步骤S302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S302:是),在步骤S305中,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停止。即,作为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空调室的温度Ti为规定值Ti1以下、并且空调室的湿度Fi为规定值Fi1以上这样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S302:是),控制部40也可以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或者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的处理。
另外,在设置有检测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35(参照图8)的结构中,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进行使室内风扇16停止(或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降低)的处理之后,由控制部40进行以下的处理。即,也可以设定为在除霜运转中进行上述的处理后,在压缩机11的吸入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在该除霜运转中,控制部40再次驱动室内风扇16(或者使室内风扇16的转速上升)。由此,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内(未图示)的压力降低得到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溶入制冷剂。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红外线传感器37(参照图12)朝向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在空调室内,也可以以来自与空调室的上侧空间Sa不同的规定部位(例如,顶棚E)的红外线入射的方式配置红外线传感器37。
另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控制部40使室内风扇16从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反向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控制部40也可以从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使室内风扇16正向旋转。在这样的处理中,也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37适当地检测室内机UCi的周围的温度(即,空调室的温度)。
另外,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组合。例如,也可以使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9的步骤S302的处理来代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6的步骤S202的处理。另外,也可以使控制部40判定室内热交换器15的温度Te是否为第二规定值Te2以下来代替图9的步骤S303的处理。此外,能够进行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组合、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组合等各种组合。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室内机Ui(参照图1)以及室外机Uo(参照图1)各设置一台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即,可以设置并联连接的多台室内机,另外,也可以设置并联连接的多台室外机。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空调机100除了壁挂式空调机以外,还能够应用于各种各样种类的空调机。
另外,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记载的,并不一定限定于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另外,上述的机构、结构表示认为在说明上是必须的机构、结构,在产品上不一定表示全部的机构、结构。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备经由四通阀连接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室内热交换器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具备设置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附近的室内风扇,
还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使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从进行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使所述室内风扇驱动,在与空调室的冷却有关的规定条件在所述除霜运转中成立的情况下,进行使所述室内风扇停止或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降低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室内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
作为所述规定条件,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成为第一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处理后,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温度成为比所述第一规定值低的第二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该除霜运转中再次使所述室内风扇驱动,或者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上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压缩机的吸入温度的吸入温度传感器,
在所述除霜运转中进行所述处理后,在所述吸入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该除霜运转中再次使所述室内风扇驱动,或者使所述室内风扇的转速上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空调室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
检测所述空调室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
作为所述规定条件,在所述空调室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下,并且所述空调室的湿度为规定值以上这样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所述空调室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
拍摄所述空调室的拍摄部,
作为所述规定条件,在基于包含所述空调室的温度以及所述拍摄部的拍摄结果的信息的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来自所述空调室的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
作为所述规定条件,在基于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的所述空调室的温度成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以面向所述空调室的上侧空间或顶棚的方式配置,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进行正向旋转或反向旋转,
所述室内风扇的反向旋转是与通常的空调运转时的所述室内风扇的正向旋转相反方向的旋转,
随着所述室内风扇的反向旋转,空气以朝向所述空调室的所述上侧空间或所述顶棚的方式被吹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用于调整随着所述室内风扇的驱动而向所述空调室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进行反向旋转,在该反向旋转中,在所述除霜运转将要开始之前进行的制热运转停止时的位置维持所述上下风向板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下风向板,该上下风向板用于调整随着所述室内风扇的驱动而向所述空调室吹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的风向,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室内风扇从所述除霜运转开始时或开始前进行反向旋转,在该反向旋转中,维持打开所述上下风向板的状态。
CN202110243819.0A 2020-06-24 2021-03-05 空调机 Pending CN1138341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9005 2020-06-24
JP2020109005A JP6833092B1 (ja) 2020-06-24 2020-06-24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34124A true CN113834124A (zh) 2021-12-24

Family

ID=7466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3819.0A Pending CN113834124A (zh) 2020-06-24 2021-03-05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3092B1 (zh)
CN (1) CN113834124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0124A (ja) * 1986-02-25 1987-09-03 Matsushita Refrig Co 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H05196288A (ja) * 1992-01-22 1993-08-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ファンモータ制御装置
JPH05215379A (ja) * 1992-02-04 1993-08-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の除霜制御方法
JPH0719568A (ja) * 1993-07-02 1995-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921556A (ja) * 1995-07-05 1997-01-21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4036967A (ja) * 2002-07-02 2004-0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12102927A (ja) * 2010-11-09 2012-05-3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4005969A (ja) * 2012-06-22 2014-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3597291A (zh) * 2011-06-08 2014-02-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CN105135620A (zh) * 2015-09-11 2015-12-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除霜方法
JP2017207243A (ja) * 2016-05-19 2017-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霜制御装置、空気調和機
CN110953662A (zh) * 2018-09-26 2020-04-03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2536A (ja) * 1989-01-17 1990-07-30 Sharp Corp 暖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0124A (ja) * 1986-02-25 1987-09-03 Matsushita Refrig Co ヒ−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JPH05196288A (ja) * 1992-01-22 1993-08-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ファンモータ制御装置
JPH05215379A (ja) * 1992-02-04 1993-08-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の除霜制御方法
JPH0719568A (ja) * 1993-07-02 1995-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921556A (ja) * 1995-07-05 1997-01-21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4036967A (ja) * 2002-07-02 2004-0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JP2012102927A (ja) * 2010-11-09 2012-05-3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システム
CN103597291A (zh) * 2011-06-08 2014-02-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
JP2014005969A (ja) * 2012-06-22 2014-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5135620A (zh) * 2015-09-11 2015-12-0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除霜方法
JP2017207243A (ja) * 2016-05-19 2017-1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霜制御装置、空気調和機
CN110953662A (zh) * 2018-09-26 2020-04-03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06646A (ja) 2022-01-13
JP6833092B1 (ja) 202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2245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WO201506443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1677058A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over-load cooling operation of air conditioner
WO2017138167A1 (ja) 冷房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91623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1674807A2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30366582A1 (en) Air blower
JP2018080884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619452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61265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55710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834124A (zh) 空调机
JP2003106615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014145A1 (ja) 画像処理装置、空気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WO2022014144A1 (ja) 撮像ユニット及び空気処理ユニット
WO202118148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空調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20562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サーバ
EP3499149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22006650A (ja) 空気調和機
KR101913511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KR2020007347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 방법
JP7219266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1965665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71936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128066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