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5154B -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5154B
CN113815154B CN202111408051.4A CN202111408051A CN113815154B CN 113815154 B CN113815154 B CN 113815154B CN 202111408051 A CN202111408051 A CN 202111408051A CN 113815154 B CN113815154 B CN 113815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low channel
hemisphere
melting
cov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080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5154A (zh
Inventor
刘悦
钟荣栋
李同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Antop Polymer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0805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51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5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5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5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5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0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7/02Separating plastics from other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4Resins; Plastics; Rubber; Leather
    • G01N33/442Resins; Plast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paration, Recovery 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s Containing Plas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涉及材料分离领域,包括底座、盖体、光源、加热部件和光电转换部件;底座包括底板、圆柱体和半球体;盖体的底面具有一凹腔;盖体固定在底板上,圆柱体和半球体位于凹腔内,凹腔的内壁与半球面之间形成分流腔,凹腔的内壁与柱面之间形成检测腔;光源和光电转换部件在检测腔两侧配合设计;底板的顶面上设置有选择流道,选择流道内设置有选择装置;加热部件用于将底座和盖体加热至预设温度。该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利用不同塑料在融化状态下对光的通过性和处理特性不同的特点实现不同种类塑料的识别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混合塑料的分离,具有良好的操作便利性和操作可行性。

Description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分离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背景技术
针对于热塑性混合塑料,现有技术下的塑料再生技术一般是通过将混合塑料融化,利用杂质塑料与需回收的塑料对象的物理差异性(如密度差异)或化学差异性(如化学反应的差异性)对杂质塑料进行去除。
具体操作中,为了降低成本,现有技术下的塑料再生技术需要一次性对大批量的塑料进行处理,不利于塑料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利用不同塑料在融化状态下对光的通过性和处理特性不同的特点实现不同种类塑料的识别并以此为依据实现混合塑料的分离,可小规模的实时的对混合塑料进行分离再生,具有良好的操作便利性和操作可行性,有利于塑料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应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包括底座、盖体、光源、加热部件和光电转换部件;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圆柱体和半球体,所述圆柱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半球体固定在所述圆柱体的顶面上;所述半球体的底面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面,所述圆柱体侧面为柱面,所述半球体具有半球面,所述半球面和所述柱面平滑连接;
所述盖体的底面具有一凹腔,所述盖体具有自所述盖体顶面通入所述凹腔的进料流道;
所述盖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圆柱体和半球体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半球面之间形成分流腔,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柱面之间形成检测腔,所述分流腔和所述检测腔连通并组合形成总腔体;
在所述总腔体中设置有两片以上的隔板;
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中的任一片隔板从所述分流腔的预设高度延伸至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并将所述总腔体从所述分流腔的预设高度至所述底板的顶面的部分分隔在所述隔板两侧;
所述检测腔被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所述圆柱体在对应于所述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中的任一个子检测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圆柱体的内部连通至所述柱面的透光孔,所述盖体在对应于所述透光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连通至所述凹腔的内壁的接收孔;
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圆柱体内并与所述透光孔配合设置,所述光电转换部件固定在所述盖体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接收孔配合设置;
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对应于每一个所述子检测腔的区域设置有选择流道,所述选择流道具有一个与对应的子检测腔连通的入口和两个分别通向所述底板的底部的出口,所述选择流道内设置有选择装置,所述选择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入口与两个所述出口之间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
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将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加热至预设温度。
可选的实施方式,以所述隔板的顶面高度为分类规则将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分为若干组隔板组,每一组隔板组包括两片以上的隔板。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隔板组的数量为两组以上。
可选的实施方式,以隔板组的标定高度的递减顺序对所有所述隔板组进行排序;
首位排序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沿所述半球体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
在任意两组相邻的所述隔板组中,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沿所述半球体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且排序较前的隔板组中的任意两块相邻的隔板之间的夹角被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的对应的一块隔板均分。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流腔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
所述分流腔在水平截面下的轮廓的环宽随着所述水平截面的高度递减而减小。
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任意两个水平截面中,高度较小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得到的所述分流腔的轮廓的面积等于高度较大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得到的所述分流腔的轮廓的面积。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检测腔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检测腔的空间形状为圆管结构。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选择流道自入口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的截面积递减;
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分别连通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两个出口;
所述选择流道自中部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任意一个出口的截面积递减。
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选择装置包括摆动拨片;
所述摆动拨片的根部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摆动拨片的端部位于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且所述摆动拨片具有第一摆动终点和第二摆动终点;
在所述摆动拨片运动至第一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在所述摆动拨片运动至第二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另外一个出口连通;
所述摆动拨片的端部的运动基于电磁铁控制。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利用底座和盖体配合组成特定结构的总腔体的设计形式,于分流腔中逐步将融化的混合塑料细分为稳定的片状结构以供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对细分后的混合塑料进行分类处理,可小批量地、实时地对塑料进行再生处理,具有良好的操作便利性,有利于塑料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第一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第二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分类设备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第一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第二视角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分类设备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相应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该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包括底座、盖体2、光源6、加热部件3和光电转换部件4。
具体的,所述底座、所述盖体2、所述光源6、所述加热部件3和所述光电转换部件4仅是对发挥相应作用的结构进行指代,具体实施中,所述底座、所述盖体2、所述光源6、所述加热部件3和所述光电转换部件4中的部分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
具体的,所述底座包括底板5、圆柱体9和半球体10。
具体的,底板5是指代底座中位于最下层的不参与组成总腔体的结构,关于总腔体的组成在后续进行说明。
具体的,所述圆柱体9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基于圆柱体9的特性可知,圆柱体9的侧壁为柱面,圆柱体9的顶面为圆形面。
具体的,所述半球体10固定在所述圆柱体9顶面上,本发明实施例的半球体10可理解为以过球心的水平面截取球体后得到到位于所述水平面上方的部件结构,半球体10所具有的特性为,半球体10的底面为圆形面,半球体10的表面为光滑的半球面(曲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融化后的混合塑料的流动,所述半球体10的底面为所述圆柱体9圆柱体9的顶面,相应的,所述半球面和所述柱面平滑连接,所述半球面和所述柱面的连接位置光滑,流体流过的时候较为平顺。
具体的,所述盖体2的底面具有一凹腔,所述凹腔的结构需要与所述圆柱体、所述半球体10的结构适配,具体的,凹腔与所述圆柱体、所述半球体10的适配方式在后续进行说明。基本的,所述盖体2具有自所述盖体2顶面通入所述凹腔的进料流道19,所述进料流道19用于融化的混合塑料的进入。具体的,为了保证融化的混合塑料从进料流道19进入至总腔体的平稳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盖体2顶面上设置延长直管1的方式,对进料流道19进行加长,使融化的混合塑料统一经过具有一定长度的延长直管1后再进入至总腔体中,提高流体的运动平衡性。
在该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中,所述盖体2一般固定在所述底板5上,所述盖体2固定在底板5上的连接结构在图中未示出。相适配的,所述圆柱体9和半球体10相应地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半球面之间形成分流腔20,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柱面之间形成检测腔21,所述分流腔20和所述检测腔21连通并组合形成总腔体。
具体的,总腔体的结构设计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设计内容之一,分流腔20的作用是使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能够沿半球面进行初步的分散,从柱状变化为较薄的片状结构,通过分流腔20的结构设计可控制所述片状结构的厚度;检测腔21的作用是使混合塑料均匀通过特定区域,以供检测,并保证检测的精确程度,关于检测的内容在后续进行说明。
具体的,在所述总腔体中设置有两片以上的隔板13,在附图图3中,以完整的片状结构对隔板13的设置位置和设置高度进行示意,同时还可以表示为分隔的平面,以便于理解,具体实施中,隔板13结构需要与总腔体中对应部分的截面结构一致。
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13中的任一片隔板13从所述分流腔20的预设高度延伸至所述底板5的顶面上,并将所述总腔体从所述分流腔20的预设高度至所述底板5的顶面的部分分隔在所述隔板13两侧。由隔板13的设计结构可知,当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从总腔体自上往下流动时,混合塑料在接触到隔板13的顶面时会被分隔在隔板13的两侧,分隔在隔板13两侧的混合塑料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不会重新汇流,隔板13起到了对混合塑料进行细分(划分)的作用。具体的,结合半球面的表面积自上向下的变化特性以及隔板13对流体的分离特性,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会被细分为预设的单位量后进入分流腔20。
由于隔板13的设计形式,隔板13是从分流腔20往下延伸直至底板5顶面,因此,隔板13会把分流腔20进行划分。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腔被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13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21。
具体的,所述圆柱体9在对应于所述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21中的任一个子检测腔21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圆柱体的内部连通至所述柱面的透光孔,所述盖体2在对应于所述透光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盖体2的外表面连通至所述凹腔的内壁的接收孔。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透光孔和接收孔仅表示穿孔结构,不表示孔的形状限制;理论上,为了获取对所有混合塑料进行检测,需要对检测腔21中的其中一个水平截面进行全角度的观察和检测,关于透光孔和接收孔的实施方式在后续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所述光源6设置在所述圆柱体内并与所述透光孔配合设置,所述光电转换部件4固定在所述盖体2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接收孔配合设置;光源6用于从透光孔中透出稳定(恒定)的光线,光线在经过检测腔21中的混合塑料后会发生变化,透过混合塑料后发生变化的光线从接收孔中穿出并被光电转换部件4获取转换为电信号以进行数字化的识别处理。关于识别处理的内容涉及到软件方法内容,不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保护客体,本发明实施例不进行扩展说明。
在对每一个单位的混合塑料进行检测后,需要对对应的混合塑料进行处理,处理的方式为保留对应的混合塑料或舍弃对应的混合塑料,这也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分类设备需要将混合塑料通过隔板13细分为单位量的目的;具体的,所述底板5的顶面上对应于每一个所述子检测腔21的区域设置有选择流道14,所述选择流道14具有一个与对应的子检测腔21连通的入口和两个分别通向所述底板5的底部的出口,所述选择流道14内设置有选择装置,所述选择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入口与两个所述出口之间的其中一个出口的连通;混合塑料从检测腔21流入至选择流道14,并从所述选择流道14的入口进入,通过选择装置的控制,混合塑料可以流向两个出口中的其中一个出口,为了便于说明,两个出口分别命名为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具体的,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分别连通至再生塑料收集设备和废料收集设备,再生塑料收集设备和废料收集设备不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研发方向,具体实施中可参照现有技术实施。
具体的,选择装置的控制来源于外部设备,外部设备在通过光电转换部件4接收的数字化数据进行识别后,根据判断逻辑判断对应的单位量的混合塑料是否含有杂质或是否含有过量的杂质,然后根据判断结果控制选择装置的运动,以将判定为再生塑料良品或判定为废料的单位量的混合塑料整体通入至第一出口7或第二出口8。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混合塑料在检测腔21是实时流动的,光电转换部的数据获取和处理也是实时的,相应的,选择装置的运动也是连续动态的。
具体的,为了保证融化的混合塑料在该分类设备中的流动性,通过设置加热部件3的方式,通过加热部件3将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2加热至预设温度,以使混合塑料始终保持在融化状态下并具有理想的流动性。具体的,加热部件3应该均匀嵌入在设备的部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示意,将加热部件3以整体结构的形式示意在盖体2表面上。
具体实施中,以所述隔板13的顶面高度为分类规则将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13分为若干组隔板组,每一组隔板组包括两片以上的隔板13。具体的,若所有隔板13设置在同一高度上(以隔板13的顶面高度作为隔板13的高度),由半球面的结构特征可知,以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半球面得到的圆周轮廓的周长随着所述水平截面的高度的降低而增加,在实际中,隔板13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结构(并非理论上的面结构),若所有隔板13设置在同一高度上,相对于将隔板13设置在不同高度的情况,一方面安装位置的有限性会导致隔板13的数量较小,另一方面会由于隔板13的密集程度较大导致供混合塑料通过的孔隙较小,产生巨大的阻力,不利于混合塑料的通过。
此外,每一组隔板组包括两片以上的隔板13的设置目的在于,可尽量避免空间的浪费;若高度最高的一组隔板组只具有一片隔板13,则对于整体的混合塑料而言,混合塑料通过该隔板组时不会产生细分效果。
相应的,所述隔板组的数量应该为两组以上,以避免把所有隔板13设置在同一高度上。
进一步的,针对隔板组的设置,具体实施中,可以以隔板组的标定高度的递减顺序对所有所述隔板组进行排序;
对于首位排序的隔板组而言,首位排序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13沿所述半球体10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可保证对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进行第一次均匀细分;
对于所有隔板组而言,在任意两组相邻的所述隔板组中,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13沿所述半球体10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且排序较前的隔板组中的任意两块相邻的隔板13之间的夹角被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对应的一块隔板13均分;相较于对首位排序的隔板组的限定结构,后续的隔板组中的隔板13除了需要沿所述半球体10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外,还需要将前一排序的隔板组中的任意两块相邻的隔板13之间的夹角均分,以保证每一层(每一个隔板组中)的隔板13能够对前一排序的隔板组细分后的混合塑料再一次进行均匀的细分,使每一份细分得到的混合塑料是均匀的。具体的,混合塑料的细分均匀性主要是有利于识别,不需要针对不同单位量的混合塑料的参数进行重复的设置,以降低识别难度和提高识别效率。此外,还能够保证不同位置的混合塑料具有相近的运动情况。
为了保证检测腔21中的片状的混合塑料的厚度满足识别需求,所述分流腔20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所述分流腔20在水平截面下的轮廓的环宽随着所述水平截面的高度递减而减小。由总腔体的结构可知,分流腔20底面的环宽即为检测腔21的环宽,在混合塑料完全填充总腔体时,检测腔21的环宽即为混合塑料的厚度。混合塑料的厚度越薄,在后续的检测过程中的识别越准确。
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任意两个水平截面中,高度较小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20得到的所述分流腔20的轮廓的面积等于高度较大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20得到的所述分流腔20的轮廓的面积。在忽略粘滞阻力的条件下,融化状态的流体符合伯努利方程的限定,在分流腔20的截面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可保证通过分流腔20的流体的流速不变;结合实际流体运动原理,分流腔20的截面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可使通过分流腔20的流体的流速变化量较小,可使流体能够较为平稳的被舒展为片状,且被细分后的每一组单位量的混合塑料能够以较为接近的速度通过检测相关的结构(即通过检测腔21),以保证后续检测的结果的稳定性。
基于相似的原因,所述检测腔21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降低混合塑料各处的流速差异。
在检测腔21的水平截面轮廓为圆环状的条件下,相应的,所述检测腔21的空间形状为圆管结构。
在后续对混合塑料进行识别分类的结构中,基于加工便利性考虑,选择流道14可以为加工在底板5的顶面上的凹槽,在盖体2固定在底板5上时,盖体2的底面会封在所述凹槽的顶面上,以形成所需的选择流道14;相应的,选择流道14的首端(即入口)与对应的检测腔21连通,选择流道14的两个末端(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可通过在凹槽内部打通孔的方式从底板5的底面穿出;导管可分别接入在第一出口7和第二出口8处以供融化的塑料的流出。为了加快融化的塑料的速度,避免塑料凝固,所述选择流道14自入口至所述选择流道14的中部宽度递减;所述选择流道14的中部分别连通至所述选择流道14的两个出口;所述选择流道14自中部至所述选择流道14的任意一个出口的宽度递减。选择流道14宽度的减少等价于截面积的减小,根据伯努利方程可知,选择流道14截面积的减小可使塑料的流速增加。
对于选择装置的结构,所述选择装置包括摆动拨片11;所述摆动拨片11的根部铰接在所述底板5上,所述摆动拨片11的端部位于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且所述摆动拨片11具有第一摆动终点和第二摆动终点;在所述摆动拨片11运动至第一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14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在所述摆动拨片11运动至第二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14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另外一个出口连通;所述摆动拨片11的端部的运动基于电磁铁12控制。选择流道14在中部的截面宽度较小,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可使摆动拨片11的摆动行程(摆动角度)减小,以使其动作完成速度增加,以适应实时的分类速度。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的工作原理为:该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组装完成后,首先利用加热部件3将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2加热至预设温度;然后从进料流道19注入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混合塑料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进入至分流腔20中,由于分流腔20的水平截面的截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始终保持充满所述分流腔20;在分流腔20中,随着高度的降低,若干组隔板组依次对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的进行细分;流动至分流腔20底面的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达到预定的细分程度并进入检测腔21;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在流经检测腔21时,会改变通过的光线;穿过所述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后的光线被光电转换部件4接收转换后,相关数据传输至外部的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根据识别结果,在延时预设时间后控制选择装置动作,通过选择装置将对应的细分后的混合塑料导向第一出口7或第二出口8,以将对应的细分后的混合塑料分类至良品或废料上。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为了保证识别对象(述融化状态的混合塑料)的识别全面性,理论上,导光孔需要覆盖每一个子检测腔21的一个水平截面,相应的,为了实现该功能,可在子检测腔21对应的柱面上嵌入一扇形的导光板23;该导光板23的扇形角度与对应的子检测腔21的扇形角度相同;由于导光板23具有一定厚度,因此,每次识别过程处理的混合塑料的体积实际为:
子检测腔21的水平截面的外轮廓为R,内轮廓为r,导光板23厚度为h,每次识别过程处理的混合塑料的体积V=πhR2-πhr2,相应的,选择装置每次选择则的混合塑料的体积同样为V。
相应的,为了简化设计,于光电转换部件4一侧,可通过透镜22将分散的光线汇集成光电转换部件4所需的大小,以简化光电转换部件4的设置难度。
相应的,透镜22和导光板23设置在在对应的接收孔和透光孔中后,可补上接收孔和透光孔的孔结构,使检测腔21的两侧壁保持光滑。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利用底座和盖体配合组成特定结构的总腔体的设计形式,于分流腔中逐步将融化的混合塑料细分为稳定的片状结构以供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对细分后的混合塑料进行分类处理,可小批量地、实时地对塑料进行再生处理,具有良好的操作便利性,有利于塑料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采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盖体、光源、加热部件和光电转换部件;
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圆柱体和半球体,所述圆柱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半球体固定在所述圆柱体的顶面上;所述半球体的底面为所述圆柱体的顶面,所述圆柱体侧面为柱面,所述半球体具有半球面,所述半球面和所述柱面平滑连接;
所述盖体的底面具有一凹腔,所述盖体具有自所述盖体顶面通入所述凹腔的进料流道;
所述盖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圆柱体和半球体位于所述凹腔内,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半球面之间形成分流腔,所述凹腔的内壁与所述柱面之间形成检测腔,所述分流腔和所述检测腔连通并组合形成总腔体;
在所述总腔体中设置有两片以上的隔板;
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中的任一片隔板从所述分流腔的预设高度延伸至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并将所述总腔体从所述分流腔的预设高度至所述底板的顶面的部分分隔在所述隔板两侧;
所述检测腔被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所述圆柱体在对应于所述两个以上的子检测腔中的任一个子检测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圆柱体的内部连通至所述柱面的透光孔,所述盖体在对应于所述透光孔的位置上设置有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连通至所述凹腔的内壁的接收孔;
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圆柱体内并与所述透光孔配合设置,所述光电转换部件固定在所述盖体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接收孔配合设置;
所述底板的顶面上对应于每一个所述子检测腔的区域设置有选择流道,所述选择流道具有一个与对应的子检测腔连通的入口和两个分别通向所述底板的底部的出口,所述选择流道内设置有选择装置,所述选择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入口与两个所述出口之间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
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将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加热至预设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以所述隔板的顶面高度为分类规则将所述两片以上的隔板分为若干组隔板组,每一组隔板组包括两片以上的隔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的数量为两组以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以隔板组的标定高度的递减顺序对所有所述隔板组进行排序;
首位排序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沿所述半球体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
在任意两组相邻的所述隔板组中,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的所有隔板沿所述半球体的轴线圆周均匀布置,且排序较前的隔板组中的任意两块相邻的隔板之间的夹角被排序较后的隔板组中的对应的一块隔板均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
所述分流腔在水平截面下的轮廓的环宽随着所述水平截面的高度递减而减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任意两个水平截面中,高度较小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得到的所述分流腔的轮廓的面积等于高度较大的水平截面截取所述分流腔得到的所述分流腔的轮廓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在任意水平截面下的轮廓均为圆环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腔的空间形状为圆管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流道自入口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的截面积递减;
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分别连通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两个出口;
所述选择流道自中部至所述选择流道的任意一个出口的截面积递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装置包括摆动拨片;
所述摆动拨片的根部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摆动拨片的端部位于所述选择流道的中部,且所述摆动拨片具有第一摆动终点和第二摆动终点;
在所述摆动拨片运动至第一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在所述摆动拨片运动至第二摆动终点时,所述选择流道的入口与所述两个出口中的另外一个出口连通;
所述摆动拨片的端部的运动基于电磁铁控制。
CN202111408051.4A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Active CN1138151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8051.4A CN113815154B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08051.4A CN113815154B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5154A CN113815154A (zh) 2021-12-21
CN113815154B true CN113815154B (zh) 2022-02-15

Family

ID=78918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08051.4A Active CN113815154B (zh) 2021-11-25 2021-11-25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515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110A (en) * 1990-02-09 1992-08-25 Hoover Universal, Inc. Method for sorting plastic articles
JPH06506149A (ja) * 1991-03-14 1994-07-14 ウェルマン・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プラスチック物品を分類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5873470A (en) * 1994-11-02 1999-02-23 Sortex Limited Sorting apparatus
US20040044436A1 (en) * 2000-07-10 2004-03-04 Frank Arleth Process and installation for separating plastics, according to type, from recycled plastic mixtures
DE102010048101A1 (de) * 2010-01-25 2011-07-28 Krieg, Gunther, Prof. Dr.-Ing., 76227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etektion und Aussortierung optisch inaktiver Substanzen
CN202893705U (zh) * 2012-07-27 2013-04-24 安徽环嘉天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一种废弃塑料瓶片颜色分选机出料机构
AT15295U1 (de) * 2015-03-09 2017-05-15 Binder + Co Ag Aussortieren von mineralienhaltigen Objekten oder Kunststoff-Objekt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5154A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8060B (zh) 一种肿瘤细胞高通量分选富集微流控芯片
CN210965012U (zh) 一种挤压造粒机
CN113815154B (zh) 一种塑料再生融化识别分类设备
CN101829653B (zh) 一种粉煤灰分离装置
CN107262171A (zh) 一种血液分离预处理芯片及血液分离装置
CN110044800A (zh) 基于微流控三维聚焦技术的流式细胞仪
CN104303053A (zh) 用于分析包含固体物质液体并监视或控制包含此类液体的过程的方法和系统
CN106622996A (zh) 基于图像识别的物料分选装置及物料分选方法
CN104308025B (zh) 一种电机冲片一落三收料分捡装置
SE513292C2 (sv) Kavitetsfilter
CA2756379C (en) String cheese cutting system
CN105032779B (zh) 一种渔业生物精确检测计数与分级装置
CN210965011U (zh) 一种动力要求低的挤压造粒机
CN103331265A (zh) 钢球筛选及计数装置
CN208825220U (zh) 中空多孔四卡槽位流水线支架模具
KR20130072074A (ko) 다공판이 구비된 환 제조장치
CN207090407U (zh) 一种对离散式物品的定量按需分配装置
CN207772312U (zh) 一种热流道系统及其多点直线点位的平衡分流板
CN212370616U (zh) 一种调速齿离心飞块自动分选装置
CN216262090U (zh) 多料流干选机及分选系统
CN108995175A (zh) 一种pvc-u给、排水管共用模具
CN213035250U (zh) 一种挤出机多孔口模
RU158680U1 (ru) Центробежный классификатор
CN217277230U (zh) 一种可调节缩分比的缩分装置
CN218876397U (zh) 一种精化产品连续式生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000 area B2, D and E2, building 2, Guanghui Industrial Zone, Tongsha Science Park, Dongcheng Street,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Antop Polym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area B2, D and E2, building 2, Guanghui Industrial Zone, Tongsha Science Park, Dongcheng Street,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