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1647A -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1647A
CN113811647A CN202080034756.1A CN202080034756A CN113811647A CN 113811647 A CN113811647 A CN 113811647A CN 202080034756 A CN202080034756 A CN 202080034756A CN 113811647 A CN113811647 A CN 113811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laminated nonwoven
layer
absorbent article
spunb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47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1647B (zh
Inventor
蒲谷吉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11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1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1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1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4Backsheet, i.e. the im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urthest from the sk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lament formation, e.g.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us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具有熔喷层(20)及层叠于该熔喷层(20)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10),构成熔喷层(20)的纤维(21)的纤维径小于1μm。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熔喷层(20)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或者作为纤维的空间占有率的填充率大于7.7%。构成纺粘层(10)的纤维(11)优选该纤维(11)的横截面中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背景技术
以往,在抛弃式尿布、经期卫生棉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无纺布等作为构成构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无纺布,记载了一种包含单一聚合物的螺旋卷缩加工纤维的无纺布。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由上述螺旋卷缩加工纤维形成的纺粘层上依次层叠熔喷层及第2纺粘层,而制造由纺粘-熔喷-纺粘纤维构成的3层结构的无纺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5-5170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优选构成上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优选上述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优选填充率大于7.7%。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层叠无纺布是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制造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的层叠体的工序,其包含通过纺粘法形成该纺粘层的工序、及通过熔喷法形成该熔喷层的工序;及
压纹工序,其对上述层叠体实施压纹加工。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优选具有对上述层叠体实施轧光加工的轧光工序。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层叠无纺布是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根据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的记载及以下的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的模式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层叠无纺布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5(a)是具备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图5(b)是图5(a)的Vb-Vb线模式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念图。
图7是放大表示以往的层叠无纺布的一部分的模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就柔软性或肌肤触感等观点而言,有时代替树脂膜而使用单层或多层无纺布。就此而言,熔喷无纺布通过压缩厚度进行高填充化,而提高耐水压,因此考虑使用压缩厚度而提高了耐水压的熔喷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然而,以往的普通熔喷无纺布即使进行高填充化,当施加水压时,构成熔喷无纺布的纤维也会被进一步分开,而产生纤维密度低的部位,因此难以充分地提高耐水压。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高填充化是指提高纤维的空间占有率。
如专利文献1那样,通过将熔喷层与纺粘层层叠,与熔喷无纺布单独的情况相比,可提高耐水压。在图7中示出以往的层叠无纺布7的模式立体图。层叠无纺布7是依次层叠有纺粘层70、熔喷层80及纺粘层70的所谓SMS无纺布。熔喷层80存在具有构成该熔喷层80的熔喷纤维81的密度小的部位的情况,这种部位成为液体容易通过的孔80A。通过在熔喷层80层叠纺粘层70,可使构成纺粘层70的纺粘纤维71堵塞存在于熔喷层80的上述孔80A,认为因此通过在熔喷层80层叠纺粘层70,可提高耐水压。然而,为了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期望进一步提高耐水压。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水压提高的层叠无纺布。
以下,基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前者典型地为纺粘-熔喷(SM)无纺布,后者典型地为纺粘-熔喷-纺粘(SMS)无纺布。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优选通过对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的层叠体实施轧光加工而获得。并且,成为使纤维径小的熔喷层高填充化、及满足以下条件(1)或(2)中的至少1个的层叠无纺布。由此,虽然为无纺布,但耐水压大幅提高,显示出适合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的高水平的耐水性。
条件(1)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
条件(2)层叠无纺布的作为纤维的空间占有率的填充率(也简称为填充率)大于7.7%。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满足上述条件(1)或(2)中的至少1个,优选满足上述条件(1)及(2)。
以下,将满足上述条件(1)的层叠无纺布也称为层叠无纺布1A,将满足上述条件(2)的层叠无纺布也称为层叠无纺布1B。
针对层叠无纺布1A及1B所共通的优选的构成,以满足上述条件(1)及(2)的图1~图3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为例进行说明。
图1~图3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具有熔喷层20及层叠于该熔喷层20的两面的纺粘层10。熔喷层20是通过熔喷法而形成的层,由通过熔喷法纺丝而成的纤维21构成。纺粘层10是通过纺粘法而形成的层,由在纺粘法中纺丝而成的纤维11构成。以下,将构成熔喷层20的通过熔喷法纺丝而成的纤维21也称为熔喷纤维,将构成纺粘层10的在纺粘法中纺丝而成的纤维11也称为纺粘纤维。一般而言,纺粘纤维的纤维径比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大。
图1及2中,符号X是沿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的任意方向,图2中,符号Y是平面方向中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符号Z是层叠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如图1及图2所示,纺粘层10无需遍布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的整个区域无间隙地存在纺粘纤维11,可以间歇性地存在。
一般而言,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细,因此熔喷层的纤维密度高,表现出耐水压性能,但强度弱。为了弥补该缺点,多数情况下将构成的纤维的纤维径粗的纺粘层层叠于熔喷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比于熔喷层,构成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粗,因此纺粘层的纤维密度低,单独的纺粘层对于耐水压性能没有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熔喷层层叠纺粘层,熔喷层的纤维密度小的区域被覆盖,且被堵塞网孔,由此耐水压提高。然而,根据本发明,耐水压提高效果进一步提高。
层叠无纺布1中,构成熔喷层20的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另外,层叠无纺布1是通过对具有熔喷层20及层叠于熔喷层20的纺粘层10的层叠体2例如实施轧光加工而获得的(参照图6)。
作为熔喷无纺布,也已知有纤维径小于1μm者。然而,吸收性物品所使用的熔喷无纺布通常为构成纤维的纤维径大于1μm者。与此相对,层叠无纺布1及层叠体2中的熔喷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通过将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设为小于1μm,在该熔喷层的整个区域中纤维密度提高。由此,可抑制在该熔喷层内产生纤维密度小的区域。并且,通过对具有熔喷层及纺粘层的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能可靠地获得耐水压的提高效果。
就能可靠地获得耐水压的提高效果的观点而言,在层叠无纺布1及轧光加工前的层叠体2的任一者中,构成熔喷层20的纤维21的纤维径均小于1μm,优选为0.95μm以下,更优选为0.9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μm以下。
下限并无特别限制,但就通过熔喷法稳定地进行纺丝的观点而言,设为0.1μm以上较为现实。
构成熔喷层20的纤维21的纤维径优选为0.1μm以上且小于1μm,更优选为0.1μm以上且0.9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μm以上且0.9μm以下,特别优选为0.1μm以上且0.85μm以下。
图6是表示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图。实施轧光加工的对象的层叠体2并不限制于图6所示。例如,也可为将分别从卷状原片卷出的纺粘无纺布与同样地从卷状原片卷出的熔喷无纺布层叠而成的层叠体、或在从卷状原片卷出的纺粘无纺布上喷射熔喷纤维而成的层叠体、仅在熔喷层的单面具有纺粘层的层叠体等。关于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将于下文叙述。
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的测定方法>
使用剃刀从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随机切下10个小片样品。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于熔喷层的不含压纹部的部分进行观察。以视野内映出20~30根熔喷纤维的方式设定观察倍率,拍摄照片。该观察倍率例如为4500倍以上。以对视野内所有纤维分别逐次计数的方式测定纤维径。在纤维的横截面为正圆的情况下,将直径设为纤维径,在为椭圆的情况下,将长轴的长度设为纤维径,在并非正圆或椭圆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将纤维的横截面中的横跨长度最长的线的长度设为纤维径。针对以此方式测得的10个小片样品,各自测定20根以上的合计200根以上的纤维的纤维径。算出它们的平均值。平均值利用微米尺将小数点以后第二位四舍五入而求出,将该值设为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剃刀从层叠无纺布切下小片样品时,将层叠无纺布浸渍于液态氮中后,从液态氮中取出该层叠无纺布后30秒以内切下小片样品。关于剃刀,使用刃的厚度为0.23mm的剃刀。层叠无纺布的切割将剃刀立于与该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而进行。
对于使用SEM的<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的测定方法>、<熔喷层的最小厚度tmin及最大厚度tmax的测定方法>、<纺粘纤维的短轴、长轴长度的测定方法>、<判定方法>、<最大纤维宽度及最小纤维宽度的测定方法>、<构成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的测定方法>,必须使用液氮。
对于除这些以外的<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的测定方法>、<树脂的密度的测定方法>、<熔喷层的填充率的测定方法>、<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根据需要使用液氮。
在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被组装于吸收性物品等产品的情况下,向该产品喷射冷喷雾使粘接剂固化,小心谨慎地剥离并取出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关于层叠无纺布中的纤维径的测定部位,避开压纹部,在纤维保持其形状的部分进行。需要说明的是,该取出方法、测定部位也适用于本说明书的其他测定。另外,本说明书的测定所使用的SEM均为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造的JCM-6000PLUS。
一般而言,在不进行压缩变形等的情况下,常规的热塑性纤维的该纤维的长度方向上的纤维径是固定的。在本发明中也是,除压缩变形的部分以外,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及纺粘纤维的纤维径各自在其长度方向上是固定的。
一般而言,使用常规的圆形(正圆)喷嘴纺丝而成的热塑性纤维的截面在不进行压缩变形等的情况下,遍及其长度方向固定为正圆状。在本发明中也是,除压缩变形的部分以外,熔喷纤维及纺粘纤维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正圆状,且各自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是固定的。
在通过轧光加工等压缩层叠体2而制造层叠无纺布1的情况下,层叠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Z上被压缩。由此,无论作为层叠无纺布1整体,还是作为熔喷层20,纤维间距离均减小而高填充化。另外,通过在熔喷层20与纺粘层10层叠的状态下进行压缩,在微观地观察时纺粘纤维11存在得多的部分,成为纺粘纤维11陷入熔喷层20的状态(参照图1)。
层叠无纺布1A及1B例如通过这种作用而满足上述条件(1)及(2)。由此,与虽然具有纺粘层及熔喷层但不实施轧光加工的以往的SMS无纺布相比,显示出大幅优异的耐水性。以下,进一步对层叠无纺布1A及1B进行说明。耐水性能够以耐水压作为指标进行评价,耐水压高者的耐水性优异。
[层叠无纺布1A]
如图1所示,层叠无纺布1A成为构成纺粘层10的纺粘纤维11陷入熔喷层20的状态。由此,关于层叠无纺布1A,在层叠无纺布1A的平面方向上进行比较时,具有熔喷层20的厚度相对大的部分与相对小的部分。尤其是在熔喷层20上,纺粘纤维11相对密集地存在的部分与纺粘纤维11相对稀疏地存在的部分相比,熔喷层20的厚度变小。
在层叠无纺布1A中,通过使纺粘纤维11部分地陷入熔喷层20,而在层叠无纺布1A形成通过纺粘纤维11抑制了熔喷层20中的熔喷纤维21的移动的纤维拘束部4。在纤维拘束部4中,当熔喷纤维21的移动受到抑制时,即使例如对熔喷层施加水压,熔喷纤维21也不易进一步分开。并且,防止在熔喷层20产生如减小耐水压的纤维密度低的部分。
层叠无纺布1A由于具备上述条件(1),因此纺粘纤维11陷入熔喷层20的程度大,纤维拘束部4中的熔喷纤维21的移动抑制力高。而且,通过构成纺粘层10的纺粘纤维11的压抵而形成的纤维拘束部4形成为在层叠无纺布1A的平面方向上分散的状态。
根据层叠无纺布1A,像这样使移动拘束力强的纤维拘束部4形成为在平面方向上分散的状态,由此,可获得耐水压进一步可靠地提高的层叠无纺布。
熔喷层20的最小厚度tmin及最大厚度tmax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熔喷层的最小厚度tmin及最大厚度tmax的测定方法>
通过剃刀将层叠无纺布于其平面方向上隔开的多个部位进行切割。此时,以获得不含压纹部的切割面的方式进行。利用SEM以100~300倍左右的倍率观察各切割部位处的切割面。对以各切割面的平面方向中央为中心的宽度400μm范围内的熔喷层,分别测定厚度最小的部分及厚度最大的部分的厚度。对以此方式测得的各切割面中的熔喷层的最小部分的厚度及最大部分的厚度分别进行平均,算出平均值。将它们的平均值分别设为最小厚度tmin及最大厚度tmax。关于所观察的切割面,设为5处以上,以测定范围的宽度合计成为2mm以上(400μm×5以上)的方式进行测定。
就抑制熔喷纤维21的移动而进一步提高耐水性的观点而言,熔喷层20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优选大于2,更优选为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
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4以下,更优选为1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大于2且为14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上且13.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且10以下。
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熔喷层20的最小厚度tmin优选为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
就抑制熔喷纤维21的移动而进一步提高耐水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45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5μm以上且45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熔喷层20的最大厚度tmax优选为65μm以上,更优选为95μm以上。
就进一步提高耐水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3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65μm以上且130μm以下,更优选为9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层叠无纺布1B]
层叠无纺布1B是通过对具有熔喷层20及层叠于熔喷层20的纺粘层10的层叠体2例如实施轧光加工而获得的。由此,作为层叠无纺布整体的填充率变高,满足上述条件(2)。
层叠无纺布1B通过满足上述条件(2),从而构成纺粘层10的纺粘纤维11密合于熔喷层20。另外,即使在熔喷层20存在如图7所示的孔80A那样的纤维密度低的部分,也能够有效地覆盖该部分,阻止液体从该部分透过的性能优异。
根据层叠无纺布1B,除了可获得通过上述构成纤维的纤维径小的熔喷层20的高填充化所达成的耐水压提高效果以外,还可获得通过纺粘纤维11密合而达成的耐水压提高效果。因此,根据层叠无纺布1B,可获得高的耐水压。
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的测定方法>
使用剃刀从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在无法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的情况下,切下尽可能大的面积的试验片。使用激光厚度计,测定负荷50Pa时的厚度。从一片试验片测定3处,将平均值设为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接下来,测定试验片的质量,将除以面积所得的值设为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通过{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树脂的密度)}×100算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激光厚度计为OMRON株式会社制造的ZSLD80。
上述“树脂的密度”可通过下述方法测定。
<树脂的密度的测定方法>
将取出的层叠无纺布利用Labopress(东洋精机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型号P2-30)在180℃下以两段压制(低压:5kg/cm3、高压:150kg/cm3)的方式压制1分钟后,进行1分钟冷却压制,由此制作膜。其后,使用剃刀从未混入空气处切下10×10cm的样品,将测定质量后除以体积从而算出的值设为树脂的密度。所制作的膜的体积可对该膜的厚度乘以面积而算出。膜的厚度可通过激光厚度计测定。
就提高耐水压的观点而言,层叠无纺布1B的填充率优选大于7.7%,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以上。
就改善层叠无纺布1B的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3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大于7.7%且3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以上且25%以下。
参照图1~图3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进一步对层叠无纺布1A及1B的优选的构成进行说明。
层叠无纺布1优选纺粘纤维11的横截面形状具有扁平的形状。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纺粘纤维11的与该纺粘纤维1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成为具有长轴与短轴的扁平形状。层叠无纺布1优选纺粘层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即,此处所谓“扁平”是指纤维纵横比大于1.2。层叠无纺布1只要构成纺粘层10的一部分纺粘纤维11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即可,优选所有纺粘纤维11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其例如可通过如下方式制造:通过经过轧光加工,将纺粘纤维11压扁。
纺粘纤维11的横截面的长轴的长度L是指以将通过显微镜观察而提取的该纺粘纤维11的横截面的外周上的任意2点中相互间距离最长的2点间连结的线段作为长轴时该长轴的长度L(参照图4)。另一方面,短轴是指绘制具有与以上述方式决定的长轴平行的长边且外接于上述外周的长方形时的短边的长度S(参照图4)。
层叠无纺布1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纺粘纤维11具有扁平的形状,由此,该纺粘纤维11能以更大的面积覆盖熔喷层20的表面。因此,即使在熔喷层20存在如图7所示的孔80A那样的纤维密度低的部分,纺粘纤维11也能够有效地覆盖该部分,阻止液体从该部分透过的性能优异。
层叠无纺布1通过纤维纵横比大于1.2,从而除了发挥通过上述构成纤维的纤维径小的熔喷层20的高填充化所达成的耐水压提高效果以外,还发挥利用偏平的纺粘纤维11所达成的上述效果。因此,根据纤维纵横比大于1.2的层叠无纺布1,可获得高的耐水压。
就以更大的面积覆盖熔喷层的表面的观点而言,纺粘纤维11的纤维纵横比优选大于1.2,更优选为1.6以上。
另外,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2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大于1.2且2.5以下,更优选为1.6以上且2.2以下。
<纺粘纤维的短轴、长轴长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剃刀从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隔开的任意5处切下具有沿厚度方向的切割面的测定片。此时,以获得不含压纹部的切割面的方式进行。利用SEM以300倍的倍率观察各测定片各自的切割面的不含压纹的部分。从5个测定片的切割面各自随机选择1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11,对5个测定片的合计5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测定上述短轴的长度与上述长轴的长度,将各自的平均值设为上述短轴的长度S及上述长轴的长度L。
就被覆熔喷层的面积变大,耐水压提高的观点而言,纺粘纤维11优选横截面的长轴L在沿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的方向上取向。横截面的长轴L是否在沿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的方向上取向通过以下方法判定。
<判定方法>
通过剃刀从在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上隔开的任意5处切下具有沿厚度方向的切割面的测定片。此时,以获得不含压纹部的切割面的方式进行。利用SEM以300倍的倍率观察各测定片各自的不含压纹部的切割面。从5个测定片的切割面各自随机选择1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11。针对这些纺粘纤维11判定长轴及短轴中的哪一者接近与层叠无纺布的平面平行的方向。针对5个测定片,各自算出10根以上的合计5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中长轴比短轴更接近与层叠无纺布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的纺粘纤维的比例。将该比例为75%以上的情况判定为横截面的长轴L在沿层叠无纺布1的平面方向的方向上取向。接近与层叠无纺布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的纺粘纤维的比例优选大于75%,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且为100%以下。
关于层叠无纺布1的纺粘纤维11,通过实施轧光加工而形成层叠无纺布1,从而在1根纺粘纤维11中具有强加压的部分及弱加压的部分。纺粘纤维11中的强加压的部分的扁平度大且具有更扁平的横截面形状。纺粘纤维11中的弱加压的部分的扁平度小且具有更接近正圆的横截面形状。即,纺粘纤维11优选在纺粘纤维1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纤维宽度不同的部分。此处,所谓纤维宽度是指纤维的横截面中的横跨长度最长的线的长度。纺粘纤维11中的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最大纤维径/最小纤维径)优选大于1.1,更优选大于1.4。
另外,为了避免局部加压,保持该部分柔软,保持无纺布的肌肤触感良好,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
另外,为了实施充分加压,优选大于1.1且为2.5以下,更优选大于1.4且为2以下。
在实施轧光加工前、即从进行了纺丝时起纤维的横截面形状为扁平形状的情况下,在该纤维的长度方向上纤维宽度并不发生大的变化,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不会成为上述范围内。
纺粘纤维11的最大纤维宽度及最小纤维宽度以如下方式测定。
<最大纤维宽度及最小纤维宽度的测定方法>
通过剃刀从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隔开的任意5处切下具有沿厚度方向的切割面的测定片。此时,以获得不含压纹部的切割面的方式进行。利用SEM以300倍的倍率观察各测定片各自的切割面的不含压纹的部分。从5个测定片的切割面各自随机选择1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11,对5个测定片的合计50根以上的纺粘纤维测定上述纤维的横截面中的横跨长度最长的线的长度,将最大5根的平均值设为最大纤维宽度,将最小5根的平均值设为最小纤维宽度。将最大纤维宽度除以最小纤维宽度所得的值的小数点以后第二位四舍五入,设为最小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大纤维宽度的比。
就提高耐水压的观点而言,层叠无纺布1的熔喷层20优选网孔被堵塞,纤维间的空隙小。具体而言,优选每单位空间的填充率、作为每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单位面积重量高。
就提高耐水压的观点而言,熔喷层20的填充率优选大于4.1%,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以上。
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1%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大于4.1%且为11%以下,更优选为5%以上且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以上且9%以下。
<熔喷层的填充率的测定方法>
使用剃刀从层叠无纺布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在无法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的情况下,切下尽可能大的面积的试验片。从试验片利用手或镊子等小心谨慎地剥离纺粘层而取出熔喷层。使用激光厚度计,测定负荷50Pa时的厚度,将平均值设为熔喷层的厚度。接下来,测定熔喷层的重量,将除以层叠无纺布的片面积所得的值设为熔喷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熔喷层的填充率通过{熔喷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熔喷层的厚度×树脂的密度)}×100算出。
上述“树脂的密度”使用与上述<树脂的密度的测定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
熔喷层20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g/m2以上,更优选为7.5g/m2以上。
另外,优选为15g/m2以下,更优选为12.5g/m2以下。
另外,优选为5g/m2以上且15g/m2以下,更优选为7.5g/m2以上且12.5g/m2以下。
单位面积重量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单位面积重量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情况下,使用剃刀从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在无法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的情况下,切下尽可能大的面积的试验片。接下来,测定试验片的质量,将除以面积所得的值设为层叠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
在测定熔喷层或纺粘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情况下,使用剃刀从层叠无纺布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在无法切下10cm×10cm的试验片的情况下,切下尽可能大的面积的试验片。从试验片利用手或镊子等小心谨慎地取出熔喷层或纺粘层。然后,测定试验片的质量,将除以层叠无纺布的片面积所得的值设为熔喷层或纺粘层的单位面积重量。
就提高层叠无纺布1A及1B的耐水性的观点而言,纺粘纤维11的纤维径优选为35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下。
另外,就通过纺粘法稳定地进行纺丝的观点而言,设为16μm以上较为现实。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6μm以上且35μm以下,更优选为16μm以上且30μm以下。纺粘纤维11的纤维径在纺粘纤维11的横截面具有长轴及短轴的情况下,是指该长轴的长度。
就提高层叠无纺布1A及1B的耐水性的观点而言,纺粘纤维11的纤维径在通过轧光加工等进行压缩前,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7μm以下。
另外,就通过纺粘法稳定地进行纺丝的观点而言,设为10μm以上较为现实。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更优选为10μm以上且27μm以下。
<构成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的测定方法>
使用剃刀从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切下3个小片样品。使用SEM,聚焦于纺粘层的不含压纹部的部分。拍摄以视野内映出5~10根纤维的方式将观察倍率放大至例如300~500倍的照片,针对视野内所有纤维,对每根纤维测定纤维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算出至少包含15根以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纤维径的平均值,利用微米尺将小数点以后第一位四舍五入而算出,将由此求出的值设为构成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
就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时液体也不会经由该防漏材料漏出的观点而言,层叠无纺布1的耐水压优选为1600mmAq.以上,更优选为1800mmAq.以上。
并无特别限制,但设为5000mmAq.以下较为现实。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600mmAq.以上且5000mmAq.以下,更优选为1800mmAq.以上且5000mmAq.以下。
耐水压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耐水压的测定方法>
使用测定对象的层叠无纺布,依据JIS L1092-1998的耐水度试验(静水压法)A法(低水压法)进行测定。进行耐水度试验时,在试验片上重叠尼龙网片(孔径:133μm,厚度:121μm,仓敷纺织株式会社制造,DO-ML-20)而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片的大小不满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水碰到所能采取的面积的试验片的方式组装缩小了测定面积的装置,以相同方法测定耐水压。对3片层叠无纺布进行测定,将其平均值设为层叠无纺布的耐水压。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可适宜地用作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所谓吸收性物品是主要用于吸收保持尿、经血等从身体排泄的体液的物品。吸收性物品例如包括抛弃式尿布、经期卫生棉、失禁护垫、卫生护垫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广泛包括用于吸收从人体排出的液体的物品。
吸收性物品典型地具备表面材料、背面材料以及插入配置于该表面材料及该背面材料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
表面材料典型地为液体透过性。
背面材料典型地为液体难透过性或疏水性,但也可为液体透过性。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特别适合于这种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防漏材料,除背面材料以外,还可列举立体褶皱形成用的片材等。
在图5中示出作为具有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的吸收性物品3。在图5(b)中夸张地表示层叠无纺布1的厚度。吸收性物品3具有肌肤对向面及与该肌肤对向面相反一侧的非肌肤对向面。吸收性物品3具备液体透过性的表面材料32及配置于表面材料32的非肌肤对向面侧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34。在吸收体34的非肌肤对向面侧配置有层叠无纺布1。层叠无纺布1用作防止吸收体34所吸收的液体从吸收性物品的非肌肤对向面泄漏的背面材料。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对向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构件(例如吸收体34)的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即相对地接近穿着者的肌肤一侧,“非肌肤对向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构件的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朝向与肌肤侧相反一侧、即相对地远离穿着者的肌肤一侧的面。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穿着时”是指维持通常的恰当的穿着位置、即该吸收性物品的正确的穿着位置的状态。
吸收性物品3通过在比吸收体34更靠非肌肤对向面侧具有耐水压高的层叠无纺布1,从而有效地防止被吸收体34吸收的液体向外部泄漏。此外,层叠无纺布1是无纺布,由此,吸收性物品3的外表面的触感、外观也提高。层叠无纺布1优选使纺粘层10朝向非肌肤对向面。在层叠无纺布1为SM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将熔喷层20配置于肌肤对向面侧,将纺粘层10配置于非肌肤对向面侧。在层叠无纺布1为SMS无纺布的情况下,可使任一纺粘层10朝向非肌肤对向面。即,就防止因层叠无纺布1的摩擦所导致的破损等的观点而言,包括在熔喷层20的两面具有纺粘层10的情况在内,优选将构成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且强度一般比纺粘纤维低的熔喷层配置于比纺粘层10更靠吸收体34侧。
图5所示的吸收性物品3是所谓的展开型尿布。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胯下部A,向该胯下部A前后延伸的两部位中的一部位为背侧部B,另一部位为腹侧部C。在背侧部B的两侧缘部具有粘扣带35。在腹侧部C的非肌肤对向面(穿着时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的面)设置有固定粘扣带35的着扣区域36。粘扣带35固定于背侧部B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所存在的侧翼部31。吸收性物品3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具有立体褶皱37。侧翼部31包含立体褶皱37形成用片材38与层叠无纺布1的层叠体。立体褶皱37形成用片材38具有在吸收性物品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丝状或带状的弹性构件62。另外,在吸收性物品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缘部侧,多根丝状的弹性构件63沿长度方向固定于层叠无纺布1与立体褶皱37形成用片材38之间。
吸收性物品也可为短裤型尿布。短裤型尿布典型地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具有胯下部,且具有作为向该胯下部前后延伸的两部位中的一部位的背侧部及作为另一部位的腹侧部。背侧部的两侧部与腹侧部的两侧部相互接合,而形成一对侧封部。并且,形成有供穿着者的躯体通过的腰部开口部、及供穿着者的下肢通过的一对腿部开口部。
接下来,针对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基于其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进行说明。图6中,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示出了制造上述层叠无纺布1的方法的一例的概况。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的制造方法具有制造纺粘层10层叠于熔喷层20的单面或两面的层叠体2的工序、对层叠体2实施压纹加工的压纹工序、及对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的轧光工序(参照图6)。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压纹工序及轧光工序的任一者先进行均可,可在压纹工序后进行轧光工序,也可在轧光工序后进行压纹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压纹工序后进行轧光工序。
制造层叠体2的工序包括通过纺粘法形成纺粘层10的工序、及通过熔喷法形成熔喷层20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首先,从配置于搬运输送机(未图示)的上方的第1纺丝头51的纺丝嘴纺出纺粘纤维11,使其呈网状堆积于搬运输送机上而形成纺粘层10。接下来,利用搬运输送机(未图示)将所形成的纺粘层10沿符号MD所示的一个方向(MD方向,Machine Direction,是指搬运方向)搬运。在其搬运中途,从配置于搬运输送机(未图示)的上方的第2纺丝头52的纺丝嘴纺出熔喷纤维21,并使其直接堆积于纺粘层10上。由此,在纺粘层10上形成熔喷层20,从而形成纺粘-熔喷层叠体2A。接下来,继续利用搬运输送机(未图示)将纺粘-熔喷层叠体2A沿MD方向搬运。在其搬运中途,从配置于搬运输送机(未图示)的上方的第3纺丝头53的纺丝嘴纺出纺粘纤维11,并使其直接堆积于熔喷层20上。由此,在熔喷层20上形成纺粘层10,从而形成纺粘-熔喷-纺粘层叠体2(以下,也称为层叠体2)。
接下来,进行压纹工序。具体而言,沿MD方向搬运层叠体2,并供给至相互对置的压纹辊54与砧辊55之间,对层叠体2实施压纹加工。压纹工序优选在加热至层叠体2中所包含的纤维、即纺粘纤维11及熔喷纤维21的熔点以上的温度的状态下进行。通过在将层叠体2加热的状态下进行压纹工序,可在该层叠体2形成将层叠体2的各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从而层叠体2的各层一体化,可将层叠体2制成无纺布。
接下来,进行轧光工序。具体而言,沿MD方向搬运已实施了压纹加工的层叠体2,供给至一对砧辊56、57之间,对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
轧光加工所使用的砧辊56、57典型地表面平滑。
轧光工序优选在低于层叠体2中所包含的纤维、即纺粘纤维11及熔喷纤维21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
层叠体2通过实施轧光加工,而在层叠体2的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成为纺粘层10陷入熔喷层20的状态,从而制造层叠无纺布1。
压纹工序及轧光工序能以不同顺序进行,但就使层叠无纺布1的层叠结构稳定化的观点而言,优选先进行压纹工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可容易地制造耐水压大幅度提高的层叠无纺布1。
通常,在熔喷法或纺粘法中,将树脂熔融进行纺丝,因此刚形成后的熔喷层20或纺粘层10有时为高于室温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在去除层叠体2的粗热后对该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也可于去除层叠体2的粗热前对该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不与纺丝生产线连续的线下(off-line)进行轧光加工,因此在去除粗热后实施轧光加工。作为去除粗热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将层叠体2放置于比该层叠体2的温度低的温度条件下;向层叠体2吹送空气流;不与纺丝生产线连续的线下的加工等。另外,在去除粗热前实施轧光加工的情况下,可对柔软易碎的状态的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层叠无纺布1的填充率,且可进一步提高耐水压。
就使纺粘层10陷入熔喷层20的观点而言,轧光工序中的线压优选为2N/mm以上,更优选为4N/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N/mm以上。
就防止纺粘纤维11贯穿熔喷层20而在熔喷层20开孔的观点而言,优选为40N/mm以下,更优选为30N/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N/mm以下。
就兼顾这些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N/mm以上且40N/mm以下,更优选为4N/mm以上且30N/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m以上且25N/mm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除具有制造层叠体2的工序、压纹工序及轧光工序以外,也可具有使用一对平滑辊的压轧工序。压轧工序与轧光工序不同,不以压缩层叠体或层叠无纺布为目的。因此,一般而言,压轧工序的线压为1.5N/mm左右,比轧光工序的线压小。
线压通过以下方法测定。
<线压的测定方法>
向轧光工序或压轧工序中所使用的一对辊间导入压力测定膜(FUJIFILM株式会社制造,Prescale)。将压力测定膜的颜色与标准色样进行对比,读取线压。在压力测定膜的颜色为标准色样的上限的情况下,选择能够测定的压力范围高的压力测定膜,再次进行测定。
作为用于制造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的原料树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乳酸、聚氨酯、SIS、SEPS等。这些可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
用于制造纺粘层10的原料树脂与用于制造熔喷层20的原料树脂可相同,也可不同。
作为纺粘纤维11及熔喷纤维21的横截面形状,可列举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星形等,这些中,优选圆形。此处,所谓圆形,不仅包括正圆形,也包括椭圆形。纺粘纤维11的横截面形状与熔喷纤维21的横截面形状可相同,也可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如图6所示,制造依次层叠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而成的层叠体2A后,使纺粘纤维11直接堆积于层叠体2A中的熔喷层20上而形成纺粘层10,制造实施压纹加工的对象的层叠体2。因此,所制造的层叠无纺布1具有将熔喷层20与层叠于该熔喷层20的两面的纺粘层10之间结合的压纹部作为压纹部,另一方面,不具有仅对熔喷层20或纺粘层10进行加压压缩而形成的层内压纹部。即,层叠无纺布1仅具备将熔喷层20与层叠于该熔喷层20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10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若对层内压纹部进行说明,则通常纺粘无纺布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对纺粘纤维进行纺丝,形成纺粘层后,对该纺粘层实施压纹加工,通常实施加热压纹加工。因此,通常纺粘层具有将该纺粘层内的纤维彼此结合的层内压纹部。
就维持作为无纺布的优异的柔软性等的观点而言,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优选不具有这种层内压纹部,而仅具有将熔喷层20与位于该熔喷层20的单侧或两侧的纺粘层10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仅具有将熔喷层20与纺粘层10之间结合的压纹部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为以下方法。首先,形成熔喷层20后,使纺粘纤维11直接堆积于该熔喷层20上而形成纺粘层10,熔喷层20及纺粘层10依此顺序制造层叠体2A。接下来,将所制造的层叠体2A翻转。其后,在层叠体2A中的熔喷层20上形成纺粘层1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以后的工序,而制造层叠无纺布1。
如上所述,就生产性的观点而言,制造层叠体的上述工序优选具备如下工序:形成上述熔喷层及上述纺粘层中的任一者的层后,使形成另一者的层的纤维直接堆积于该一者的层上,而形成该另一者的层。
以上,基于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对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在熔喷层20的两面层叠有纺粘层10,但也可仅在熔喷层20的单面层叠纺粘层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依次形成纺粘层10、熔喷层20及纺粘层10,而形成3层结构的层叠体2,但也可不形成最后的纺粘层10,而对纺粘-熔喷层叠体2A进行压纹工序及轧光工序。在该情况下,制造在熔喷层20的单面层叠有纺粘层10的层叠无纺布。纺粘-熔喷层叠体2A可在形成纺粘层10后,使熔喷纤维21直接堆积于该纺粘层10上形成熔喷层20而制造,也可在形成熔喷层20后,使纺粘纤维11直接堆积于该熔喷层20上形成纺粘层10而制造。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同一生产线形成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但也可取而代的以不同生产线形成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具体而言,可使熔喷纤维21呈网状堆积于以不同生产线预先制成的纺粘层10上而形成熔喷层20。另外,也可分别以不同生产线预先制成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将该纺粘层10及熔喷层20层叠而形成层叠体2。另外,还可对仅在熔喷层20的单面层叠有纺粘层10的层叠体2实施轧光加工,接下来,在该层叠体的相反侧面层叠纺粘层10而制造3层结构的层叠无纺布。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工序:将表面材料32、吸收体34、层叠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层叠。该层叠无纺布1通过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另外,该层叠无纺布1以纺粘层10位于与朝向吸收体34侧的面侧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式配置。在该层叠工序中,只要最终制造从肌肤对向面侧向非肌肤对向面侧依次层叠了表面材料32、吸收体34及层叠无纺布1的吸收性物品即可,层叠表面材料32、吸收体34及层叠无纺布1的顺序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在层叠表面材料32与吸收体34后将层叠无纺布1层叠,也可在层叠吸收体34与层叠无纺布1后将表面材料32层叠,还可同时层叠表面材料32、吸收体34及层叠无纺布13。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形成纺粘层(S)后,使熔喷纤维直接堆积于该纺粘层(S)上,而形成熔喷层(M)。然后,使纺粘纤维直接堆积于所形成的熔喷层(M)上,而形成纺粘层(S)。以此方式制造依次层叠了纺粘层(S)、熔喷层(M)及纺粘层(S)的层叠体。接下来,对该层叠体实施压纹加工后,实施轧光加工,而获得实施例1的层叠无纺布。实施例1的层叠无纺布不具有层内压纹部,仅具有将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两面的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两层纺粘层均由包含聚丙烯树脂的纤维构成,熔喷层由包含聚丙烯树脂的纤维构成。对纺粘层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及实施例1的各部分的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345103260000231
(实施例2~5)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无纺布。实施例2~6的层叠无纺布不具有层内压纹部,仅具有将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两面的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实施例6)
将构成纺粘层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及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无纺布。实施例6的层叠无纺布不具有层内压纹部,仅具有将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两面的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实施例7)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及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变更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无纺布。实施例7的层叠无纺布不具有层内压纹部,仅具有将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两面的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比较例1)
对熔喷无纺布实施轧光加工,制造比较例1的熔喷无纺布。比较例1的熔喷无纺布的各部分的尺寸如表1所示。
(比较例2)
不实施轧光加工,除此以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2的熔喷无纺布。比较例2的熔喷无纺布的各部分的尺寸如表1所示。
(比较例3)
不实施轧光加工,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
(比较例4、6及8)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及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4、6及8的熔喷无纺布。
(比较例5)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及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5的层叠无纺布。
(比较例7)
将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7的层叠无纺布。
(比较例9)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变更为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
针对实施例1~7以及比较例1~9中所获得的无纺布,通过上述方法测定耐水压,另外,通过以下方法评价肌肤触感。耐水压的测定结果及肌肤触感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肌肤触感的评价方法>
使用KES压缩试验机(加多技术株式会社制造的KES FB-3),针对层叠无纺布,将端子的速度设定为0.1mm/s,除此以外,在普通模式下进行最大为5kPa的压缩,测定压缩刚性即LC。LC值越接近1则表示越硬,因此值越小则表示肌肤触感越佳。
如表1所示,实施例1~7的层叠无纺布的耐水压为1600mmAq.以上,与未实施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比较例1、2、4、6、8的单层熔喷无纺布相比,耐水压大幅度提高。
未实施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的上述比tmax/tmin为1.3,在线压低的条件下实施了轧光加工的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的上述比tmax/tmin为2.0,与此相对,实施例1~6的层叠无纺布的比tmax/tmin大于2,认为其有助于提高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耐水压。
另外,未实施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为6.7,与此相对,实施例1~6的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为10以上,认为其有助于提高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耐水压。
根据比较例5与比较例6的对比、比较例7与比较例8的对比、以及实施例7与比较例4的对比,判断在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的情况下,可确认到通过层叠纺粘层与熔喷层并实施轧光加工所达成的耐水压提高效果。另外,关于比较例7、比较例5、实施例7及实施例1,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依次为1.1μm、1.0μm、0.9μm及0.8μm,当纤维径小于1时,耐水压急遽提高。
根据这些结果,判断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为了表现出高的耐水压,重要的是熔喷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及满足上述条件(1)及(2)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观察实施例1~4的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及肌肤触感的评价结果,可确认随着填充率上升而耐水压提高的倾向。就兼顾水压与肌肤触感的观点而言,优选将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抑制为35%以下,以使得可获得与未实施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同等的良好肌肤触感。
另外,关于未实施轧光加工的比较例3的层叠无纺布,纺粘纤维的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为1.1,与此相对,关于实施了轧光加工的实施例1~7及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纺粘纤维的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最大纤维径/最小纤维径)为1.4以上且2.2以下。其表明实施例1~7及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中,通过进行轧光加工,而存在纺粘纤维大程度地扁平化的区域。另外,实施例1~7的层叠无纺布与在线压低的条件下进行了轧光加工的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相比,纺粘纤维的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变大。在实施例1~7的层叠无纺布中,以充分的线压进行轧光加工,存在纺粘纤维大程度地扁平的区域,由此能以更大的面积覆盖熔喷层的表面,认为这也有助于提高耐水压。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7中,熔喷纤维的横截面形状一部分成为椭圆形状,纺粘纤维的横截面形状也成为椭圆形状。所谓一部分为椭圆形状(表1中记为“一部分为椭圆”)是指横截面形状具有正圆或大致正圆形状的部分及椭圆形状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比较例3中,熔喷纤维的横截面形状成为正圆形状,纺粘纤维的横截面形状成为大致正圆形状。其表明通过轧光加工,各层的纤维变形为椭圆形状。由此,纺粘纤维能以更大的面积覆盖熔喷层的表面,认为这也有助于提高耐水压。
(实施例8~11)
将实施轧光加工时的线压及实施轧光加工前的纺粘纤维的纤维径变更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层叠无纺布。实施例8~11的层叠无纺布不具有层内压纹部,仅具有将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两面的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比较例9)
将轧光加工的线压变更为如表2所示,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比较例9的层叠无纺布。
[表2]
Figure BDA0003345103260000271
针对实施例8~11及比较例9,通过上述方法测定耐水压。另外,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通过上述方法评价肌肤触感。耐水压的测定结果及肌肤触感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将实施例8与实施例9的结果进行对比,尽管实施例9的轧光加工时的线压比实施例8高,但实施例8的耐水压比实施例9提高。研究其原因,认为这是由于实施例8的纺粘的纤维比实施例9细,因此纺粘层的纤维密度高,纤维间距离狭小,因此拘束熔喷纤维的间距变短,熔喷纤维进一步被固定。就提高耐水压的观点而言,纺粘纤维的纤维径优选为35μm以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可提供耐水压提高的层叠无纺布。
根据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制造耐水压提高的层叠无纺布。

Claims (30)

1.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
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
所述层叠无纺布满足以下(1)和(2)中的至少一者:
(1)所述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
(2)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大于7.7%。
2.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
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
所述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
3.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
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小于1μm,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大于7.7%。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比构成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关于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该纤维的横截面中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为0.1μm以上且小于1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其中,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纤维径为0.1μm以上且0.85μ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大于2且为14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熔喷层的最大厚度tmax相对于最小厚度tmin的比即tmax/tmin为3以上且1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大于7.7%且为35%以下,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4%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关于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该纤维的横截面中的纤维纵横比大于1.2且为2.5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的最大纤维宽度相对于最小纤维宽度的比,即最大纤维径/最小纤维径大于1.1且为2.5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为35%以下,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填充率为14%以上且25%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中,该纤维的横截面的长轴比短轴更接近于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平面平行的方向的纤维的比例为75%以上且100%以下,优选大于75%且为100%以下,更优选为80%以上且1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且100%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熔喷层的填充率大于4.1%且为11%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熔喷层的填充率为6%以上且9%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的纤维径为16μm以上且35μm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耐水压为1600mmAq.以上且5000mmAq.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仅具备将所述熔喷层与层叠于该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所述纺粘层之间结合的压纹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其中,构成所述纺粘层的纤维的横截面形状及构成所述熔喷层的纤维的横截面形状的任一者或两者为圆形。
2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肌肤对向面侧及非肌肤对向面侧,且
具备表面材料及配置于该表面材料的非肌肤对向面侧的吸收体,
在所述吸收体的非肌肤对向面侧配置有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所述层叠无纺布被配置为所述纺粘层朝向非肌肤对向面侧。
23.一种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如下工序:
制造具有熔喷层及层叠于熔喷层的单面或两面的纺粘层的层叠体的工序,其包括通过纺粘法形成该纺粘层的工序、及通过熔喷法形成该熔喷层的工序;
压纹工序,其对所述层叠体实施压纹加工;及
轧光工序,其对所述层叠体实施轧光加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压纹工序后具有所述轧光工序。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轧光工序中,以2N/mm以上且40N/mm以下的线压进行轧光加工。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轧光工序中的线压为10N/mm以上且25N/mm以下。
27.根据权利要求23~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制造所述层叠体的所述工序具备如下工序:形成所述熔喷层及所述纺粘层中的任一者的层后,使形成另一者的层的纤维直接堆积于该一者的层上,而形成该另一者的层。
28.根据权利要求23~2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轧光加工所使用的砧辊表面平滑。
29.根据权利要求23~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轧光工序在低于所述层叠体中所包含的纤维、即纺粘纤维及熔喷纤维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
30.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表面材料、吸收体、层叠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依次层叠的工序,
所述层叠无纺布通过权利要求23~3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而制造,且该层叠无纺布以纺粘层位于与朝向所述吸收体侧的面侧相反一侧的面的方式进行层叠。
CN202080034756.1A 2019-06-11 2020-02-05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Active CN113811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9119 2019-06-11
JP2019109119 2019-06-11
PCT/JP2020/004285 WO2020250481A1 (ja) 2019-06-11 2020-02-05 吸収性物品用積層不織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1647A true CN113811647A (zh) 2021-12-17
CN113811647B CN113811647B (zh) 2023-11-17

Family

ID=73782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4756.1A Active CN113811647B (zh) 2019-06-11 2020-02-05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47859B2 (zh)
CN (1) CN113811647B (zh)
TW (1) TW202045790A (zh)
WO (1) WO202025048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4349A1 (en) * 1996-11-15 2002-01-10 Yoshimi Tsujiyama Liquid impermeable nonwoven sheet for absorbent article
CN102106771A (zh) * 2009-12-22 2011-06-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5120818A (zh) * 2013-03-15 2015-12-02 宝洁公司 非织造基底
CN106470653A (zh) * 2014-06-30 2017-03-01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和具有该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物品
WO2018167882A1 (ja) * 2017-03-15 2018-09-20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及び吸汗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04349A1 (en) * 1996-11-15 2002-01-10 Yoshimi Tsujiyama Liquid impermeable nonwoven sheet for absorbent article
CN102106771A (zh) * 2009-12-22 2011-06-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05120818A (zh) * 2013-03-15 2015-12-02 宝洁公司 非织造基底
CN106470653A (zh) * 2014-06-30 2017-03-01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吸收性物品和具有该吸收性物品的穿戴物品
WO2018167882A1 (ja) * 2017-03-15 2018-09-20 花王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及び吸汗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203067A (ja) 2020-12-24
CN113811647B (zh) 2023-11-17
TW202045790A (zh) 2020-12-16
JP6947859B2 (ja) 2021-10-13
WO2020250481A1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52979B1 (ko) 스펀본드계 부직포 및 위생 재료
CN213993945U (zh) 吸收制品和与吸收制品一起使用的顶片
JP5717602B2 (ja) 積層不織布、及び当該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KR101445951B1 (ko) 유체 취급 구역을 포함하는 흡수용품
TWI565846B (zh) A nonwoven fabric, an absorbent article containing the nonwoven fabric,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nonwoven fabric
JP2019088857A (ja) 衣類に面する積層体を含む吸収性物品
CN112739298B (zh) 用于吸收剂制品的流体分布材料
CN111712220B (zh) 包括弹性层合体的可穿着制品
RU2724844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408194B1 (ja) 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及び吸汗シート
US11718062B2 (en) Perforated laminated produc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is product
JP2020007697A (ja) 親水性嵩高不織布
RU2735657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EP1946734A1 (en) Topsheet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CN113811647B (zh) 吸收性物品用层叠无纺布
RU2780691C1 (ru) Многослойный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дл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US20210145653A1 (en) Films and laminate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EP3804679A1 (en) Absorbent article
EP3917477A1 (en) Forming structur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breathable, liquid impermeable, apertured formed film and film manufactured thereby
JP2019209121A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