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9693B -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9693B
CN113779693B CN202110965741.3A CN202110965741A CN113779693B CN 113779693 B CN113779693 B CN 113779693B CN 202110965741 A CN202110965741 A CN 202110965741A CN 113779693 B CN113779693 B CN 113779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representing
mass
axis
dis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657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79693A (zh
Inventor
郭荣
徐书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96574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969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9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9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79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96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S2: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S3: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代入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对该模型施加路面激励测得系统响应;S4:根据系统响应,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具体结构及涉及的集总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考虑双层隔振系统的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建模方法,为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匹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Description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整车NVH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整车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是一个衡量汽车舒适性的重要标准。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对整车NVH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电驱动总成颠簸是用来描述路面周期激励下,电驱动总成弹性支撑对整车振动的影响,因此研究动力总成颠簸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多为单层隔振系统,即仅有悬置这一弹性元件,此类隔振系统在路面周期激励下容易引起共振,隔振性能不够优越。考虑副车架及衬套的双层隔振系统,可保证较高的系统垂向模态频率,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系统共振,且隔振效果明显,能较好改善乘坐舒适性。
因此,为了提高乘车舒适性,需要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其离不开动力总成颠簸特性的建模。而目前针对颠簸特性建模方法的研究中,鲜有对考虑双层隔振系统以及衬套等弹性元件,忽略了电驱动总成悬置系统对颠簸特性的影响,降低了模型精度。因此,搭建精度高的电驱动总成整车颠簸特性模型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
S2: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
S3: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代入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对该模型施加路面激励测得系统响应;
S4:根据系统响应,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具体结构及涉及的集总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优选地,所述的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电驱动总成系统、悬置系统、副车架系统、衬套系统、车身系统以及底盘系统。
优选地,所述的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表示为:
其中,M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q为系统位移矩阵,t为时间,qh为路面激励。
优选地,所述的系统位移矩阵q包括23个集总参数,表示为:
qp=(xp,yp,zpxpypzp)T
qs=(xs,ys,zsxsyszs)T
qb=(zbxbyb)T
qu=(zu1,zu2,zu3,zu4)T
其中,qp为动力总成质心位移,qs为副车架质心位移,qb为车身质心位移,qu为簧下质量质心位移,xp为动力总成X方向位移、yp为动力总成Y方向位移、zp为动力总成Z方向位移、θxp为动力总成绕X轴角位移、θyp为动力总成绕Y轴角位移、θzp为动力总成绕Z轴角位移、xs为副车架X方向位移、ys为副车架Y方向位移、zs为副车架Z方向位移、θxs为副车架绕X轴角位移、θys为副车架绕Y轴角位移、θzs为副车架绕Z轴角位移、zb为车身Z方向位移、θxb为车身绕X轴角位移、θyb为车身绕Y轴角位移、zu1为簧下质量左前方位移、zu2为簧下质量右前方位移、zu3为簧下质量左后方位移、zu4为簧下质量右后方位移。
优选地,所述的系统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通过拉格朗日建模法获取。
优选地,步骤S2中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时根据系统位移矩阵q中集总参数的组成分别确定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中集总参数的组成。
优选地,所述的质量矩阵M中通过系统动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式中,ET为系统动能,mp表示动力总成质量、Ixx表示动力总成绕x轴惯量、Iyy表示动力总成绕y轴惯量、Izz表示动力总成绕z轴惯量、Ixy表示动力总成绕xy轴惯性积、Iyz表示动力总成绕yz轴惯性积、Ixz表示动力总成绕xz轴惯性积、ms表示副车架质量、Jxx表示副车架绕x轴惯量、Jyy表示副车架绕y轴惯量、Jzz表示副车架绕z轴惯量、Jxy表示副车架绕xy轴惯性积、Jyz表示副车架绕yz轴惯性积、Jxz表示副车架绕xz轴惯性积、mb表示车身质量、Jx表示车身绕x轴惯量、Jy表示车身绕y轴惯量、mu2表示簧下左前方质量、mu2表示簧下右前方质量、mu3表示簧下左后方质量、mu4表示簧下右后方质量,表示动力总成质心速度,/>为qp的导数,表示副车架质心速度,/>为qs的导数,/>表示车身质心速度,/>为qb的导数,/>表示簧下质量质心速度,/>为qu的导数,/>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
优选地,所述的刚度矩阵K通过系统势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K3'=Ei TKsiEi
K4'=Fi TKtFi
K=K1'+K2'+K3'+K4'
式中,EV为系统势能,K1'表示悬置势能、K2'表示衬套势能、K3'表示悬架势能、K4'表示轮胎势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Kim表示悬置复刚度或静态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Kjc表示衬套线性刚度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Ksi表示悬架刚度矩阵、Fi表示从输入到轮胎转移矩阵、Kt表示轮胎刚度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Fi T为F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优选地,所述的阻尼矩阵C通过系统耗散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C=C1'+C2'+C3'
式中,ED为系统耗散能,C1'表示悬置耗散能、C2'表示衬套耗散能、C3'表示轮胎耗散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Cim表示悬置阻尼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Cjc表示衬套阻尼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Csi表示悬架阻尼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优选地,所述的路面激励qh表示为:
qh=(zh1,zh2,zh3,zh4)T
式中,zh1为左前轮位移激励、zh2为右前轮位移激励、zh3为左后轮位移激励、zh4为右后轮位移激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本发明方法优化后的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隔振效果好,本发明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采用了双层隔振系统,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垂向模态频率,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系统共振,提高了隔振效果。
(2)精确度高,本发明的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计算方法,在建模时考虑了副车架以及衬套等弹性元件对系统的影响,解决了集总参数模型在描述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时精度不足的问题,能更精确地对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进行建模,为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匹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整车模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座椅导轨幅频响应曲线;
图4为本发明中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座椅导轨相频响应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注意,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实质上的例示,本发明并不意在对其适用物或其用途进行限定,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
S2: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
S3: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代入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对该模型施加路面激励测得系统响应;
S4:根据系统响应,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具体结构及涉及的集总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电驱动总成系统、悬置系统、副车架系统、衬套系统、车身系统以及底盘系统。动力总成颠簸特性整车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包括19个自由度,含动力总成的6个自由度,副车架的6个自由度,车身的3个自由度和4个簧下自由度。根据拉格朗日能量法,建立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整车模型。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表示为:
其中,M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q为系统位移矩阵,t为时间,qh为路面激励。
其中,系统位移矩阵q包括23个集总参数,表示为:
qp=(xp,yp,zpxpypzp)T
qs=(xs,ys,zsxsyszs)T
qb=(zbxbyb)T
qu=(zu1,zu2,zu3,zu4)T
其中,qp为动力总成质心位移,qs为副车架质心位移,qb为车身质心位移,qu为簧下质量质心位移,xp为动力总成X方向位移、yp为动力总成Y方向位移、zp为动力总成Z方向位移、θxp为动力总成绕X轴角位移、θyp为动力总成绕Y轴角位移、θzp为动力总成绕Z轴角位移、xs为副车架X方向位移、ys为副车架Y方向位移、zs为副车架Z方向位移、θxs为副车架绕X轴角位移、θys为副车架绕Y轴角位移、θzs为副车架绕Z轴角位移、zb为车身Z方向位移、θxb为车身绕X轴角位移、θyb为车身绕Y轴角位移、zu1为簧下质量左前方位移、zu2为簧下质量右前方位移、zu3为簧下质量左后方位移、zu4为簧下质量右后方位移。
路面激励qh表示为:
qh=(zh1,zh2,zh3,zh4)T
式中,zh1为左前轮位移激励、zh2为右前轮位移激励、zh3为左后轮位移激励、zh4为右后轮位移激励。
系统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通过拉格朗日建模法获取,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时根据系统位移矩阵q中集总参数的组成分别确定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中集总参数的组成。
质量矩阵M中通过系统动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式中,ET为系统动能,mp表示动力总成质量、Ixx表示动力总成绕x轴惯量、Iyy表示动力总成绕y轴惯量、Izz表示动力总成绕z轴惯量、Ixy表示动力总成绕xy轴惯性积、Iyz表示动力总成绕yz轴惯性积、Ixz表示动力总成绕xz轴惯性积、ms表示副车架质量、Jxx表示副车架绕x轴惯量、Jyy表示副车架绕y轴惯量、Jzz表示副车架绕z轴惯量、Jxy表示副车架绕xy轴惯性积、Jyz表示副车架绕yz轴惯性积、Jxz表示副车架绕xz轴惯性积、mb表示车身质量、Jx表示车身绕x轴惯量、Jy表示车身绕y轴惯量、mu2表示簧下左前方质量、mu2表示簧下右前方质量、mu3表示簧下左后方质量、mu4表示簧下右后方质量,表示动力总成质心速度,/>为qp的导数,表示副车架质心速度,/>为qs的导数,/>表示车身质心速度,/>为qb的导数,/>表示簧下质量质心速度,/>为qu的导数,/>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
刚度矩阵K通过系统势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K3'=Ei TKsiEi
K4'=Fi TKtFi
K=K1'+K2'+K3'+K4'
式中,EV为系统势能,K1'表示悬置势能、K2'表示衬套势能、K3'表示悬架势能、K4'表示轮胎势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Kim表示悬置复刚度或静态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Kjc表示衬套线性刚度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Ksi表示悬架刚度矩阵、Fi表示从输入到轮胎转移矩阵、Kt表示轮胎刚度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Fi T为F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阻尼矩阵C通过系统耗散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C=C1'+C2'+C3'
式中,ED为系统耗散能,C1'表示悬置耗散能、C2'表示衬套耗散能、C3'表示轮胎耗散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Cim表示悬置阻尼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Cjc表示衬套阻尼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Csi表示悬架阻尼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将确定好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代入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整车模型,求解得到的电驱动总成颠簸特性曲线。
如图3、图4所示,座椅导轨幅频、相频特性曲线,该曲线可表征汽车在路面激励下的振动情况,即颠簸特性,系统三大矩阵M,C,K与系统集总参数相关(如悬置/衬套安装位置,刚度等),因此,改变相关参数可调节颠簸特性曲线的幅频、相频特性,使幅频曲线幅值降低,共振频率移到理想区域(电动车为20Hz以上)即可达到优化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例举,不表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还能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且能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作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Claims (3)

1.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
S2: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
S3: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代入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对该模型施加路面激励测得系统响应;
S4:根据系统响应,对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的具体结构及涉及的集总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所述的考虑双层隔振的电驱动总成颠簸模型表示为:
其中,M为质量矩阵,K为刚度矩阵,C为阻尼矩阵,q为系统位移矩阵,t为时间,qh为路面激励;
所述的系统位移矩阵q包括23个集总参数,表示为:
qp=(xp,yp,zpxpypzp)T
qs=(xs,ys,zsxsyszs)T
qb=(zbxbyb)T
qu=(zu1,zu2,zu3,zu4)T
其中,qp为动力总成质心位移,qs为副车架质心位移,qb为车身质心位移,qu为簧下质量质心位移,xp为动力总成X方向位移、yp为动力总成Y方向位移、zp为动力总成Z方向位移、θxp为动力总成绕X轴角位移、θyp为动力总成绕Y轴角位移、θzp为动力总成绕Z轴角位移、xs为副车架X方向位移、ys为副车架Y方向位移、zs为副车架Z方向位移、θxs为副车架绕X轴角位移、θys为副车架绕Y轴角位移、θzs为副车架绕Z轴角位移、zb为车身Z方向位移、θxb为车身绕X轴角位移、θyb为车身绕Y轴角位移、zu1为簧下质量左前方位移、zu2为簧下质量右前方位移、zu3为簧下质量左后方位移、zu4为簧下质量右后方位移;
所述的系统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通过拉格朗日建模法获取;
步骤S2中获取系统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时根据系统位移矩阵q中集总参数的组成分别确定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阻尼矩阵中集总参数的组成;
所述的质量矩阵M中通过系统动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式中,ET为系统动能,mp表示动力总成质量、Ixx表示动力总成绕x轴惯量、Iyy表示动力总成绕y轴惯量、Izz表示动力总成绕z轴惯量、Ixy表示动力总成绕xy轴惯性积、Iyz表示动力总成绕yz轴惯性积、Ixz表示动力总成绕xz轴惯性积、ms表示副车架质量、Jxx表示副车架绕x轴惯量、Jyy表示副车架绕y轴惯量、Jzz表示副车架绕z轴惯量、Jxy表示副车架绕xy轴惯性积、Jyz表示副车架绕yz轴惯性积、Jxz表示副车架绕xz轴惯性积、mb表示车身质量、Jx表示车身绕x轴惯量、Jy表示车身绕y轴惯量、mu2表示簧下左前方质量、mu2表示簧下右前方质量、mu3表示簧下左后方质量、mu4表示簧下右后方质量,表示动力总成质心速度,/>为qp的导数,/>表示副车架质心速度,/>为qs的导数,/>表示车身质心速度,/>为qb的导数,/>表示簧下质量质心速度,/>为qu的导数,/>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
所述的刚度矩阵K通过系统势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K3'=Ei TKsiEi
K4'=Fi TKtFi
K=K1'+K2'+K3'+K4'
式中,EV为系统势能,K1'表示悬置势能、K2'表示衬套势能、K3'表示悬架势能、K4'表示轮胎势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Kim表示悬置复刚度或静态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Kjc表示衬套线性刚度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Ksi表示悬架刚度矩阵、Fi表示从输入到轮胎转移矩阵、Kt表示轮胎刚度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Fi T为F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所述的阻尼矩阵C通过系统耗散能的描述公式获得,表示为:
C=C1'+C2'+C3'
式中,ED为系统耗散能,C1'表示悬置耗散能、C2'表示衬套耗散能、C3'表示轮胎耗散能、Bi表示从输入到悬置转移矩阵、Ti表示悬置方向转移矩阵、Cim表示悬置阻尼矩阵、Dj表示从输入到衬套转移矩阵、Rj表示衬套方向转移矩阵、Cjc表示衬套阻尼矩阵、Ei表示从输入到悬架转移矩阵、Csi表示悬架阻尼矩阵、Bi T为Bi的转置矩阵、Ti T为Ti的转置矩阵、Dj T为Dj的转置矩阵、Rj T为Rj的转置矩阵、Ei T为Ei的转置矩阵、表示系统速度、/>为q的导数,下标i表示第i个悬置,下标j表示第j个衬套,n1表示悬置总个数,n2表示衬套总个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电驱动总成系统、悬置系统、副车架系统、衬套系统、车身系统以及底盘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路面激励qh表示为:
qh=(zh1,zh2,zh3,zh4)T
式中,zh1为左前轮位移激励、zh2为右前轮位移激励、zh3为左后轮位移激励、zh4为右后轮位移激励。
CN202110965741.3A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Active CN1137796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5741.3A CN11377969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65741.3A CN11377969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9693A CN113779693A (zh) 2021-12-10
CN113779693B true CN113779693B (zh) 2024-03-26

Family

ID=78838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65741.3A Active CN113779693B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796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08092B (zh) * 2023-12-14 2024-02-23 陕西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稳健性优化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09108A2 (en) * 2005-03-10 2008-04-09 Gen-Probe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o perform assays for detecting or quantifiying analytes
CN103942382A (zh) * 2014-04-16 2014-07-23 沈阳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功率流的双层隔振系统
CN112115619A (zh) * 2020-09-22 2020-12-22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一种动力总成颠簸特性的计算方法
WO2021057200A1 (zh) * 2019-09-24 2021-04-01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减振结构、检测系统和测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09108A2 (en) * 2005-03-10 2008-04-09 Gen-Probe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to perform assays for detecting or quantifiying analytes
CN103942382A (zh) * 2014-04-16 2014-07-23 沈阳化工大学 一种基于功率流的双层隔振系统
WO2021057200A1 (zh) * 2019-09-24 2021-04-01 深圳市真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减振结构、检测系统和测序系统
CN112115619A (zh) * 2020-09-22 2020-12-22 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一种动力总成颠簸特性的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整车模型的悬置系统隔振性能分析及优化;胡启国;岳光杰;任龙;钱凯;李力克;;大连海事大学学报(04);全文 *
基于整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多目标稳健优化;杨志远;陈剑;沈忠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全文 *
基础与筏体弹性对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的影响;汪月;蒋丰;;噪声与振动控制(06);全文 *
瓦楞纸板在冲击激励下的动态特性建模与响应分析;朱大鹏;周世生;;机械科学与技术(02);全文 *
舰船基座上双层隔振系统能量流数值分析;魏强, 朱英富, 张国良;舰船科学技术(06);全文 *
非线性双层混合隔振系统控制研究;李子昀;;机械设计(12);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9693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5619B (zh) 一种动力总成颠簸特性的计算方法
Xue et al. Study of art of automotive active suspensions
CN103121475B (zh) 驾驶室悬置最优阻尼比的设计方法
CN102582389B (zh) 一种基于虚拟阻尼的车辆悬架控制方法
CN113779693B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优化方法
CN106926660B (zh) 一种基于轮边驱动电动车的电磁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584310A (zh) 一种刚度可变的半主动悬架
Abdelkareem et al. Energy-harvesting potential and vehicle dynamics conflict analysis under harmonic and random road excitations
Abdelkareem et al. On-field measurements of the dissipated vibrational power of an SUV car traditional viscous shock absorber
Yu et al. Series active variable geometry suspension: full-car prototyping and road testing
Suciu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variable damping versus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Purushotham Comparative simulation studies on MacPherson suspension system
Guo et al. Full vehicle dynamic modeling for engine shake with hydraulic engine mount
CN210454444U (zh) 一种汽车增程器
CN207173217U (zh) 一种用于底盘减振的三质量悬架系统
CN112668103A (zh) 一种汽车动力总成-副车架悬置系统动态特性的计算方法
CN202147578U (zh) 全场地运动车的发动机安装支架
Gao et al. Frequency-Domain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vehicle ride comfort based on virtual proving ground
Ma et al. Simulation and Test Research of Tracked Vehicle Ride Comfort
CN205059766U (zh) 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CN203623312U (zh) 客车用四气囊后桥空气悬架系统
Zhou et al. Semi-active control on leaf spring suspension based on SMC
CN215042285U (zh) 减振装置、汽车座椅、汽车
CN215244214U (zh) 一种车辆磁悬挂结构
CN217672160U (zh) 一种新型后主减速器悬置布置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